追梦人 的这一年 - cjn.cncjrb.cjn.cn/images/2019-12/31/8/31r08c.pdf卫星 女总监 无人车...

Post on 11-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卫星女总监

无人车设计师

90后工程师

8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责编:欧阳思陨 美编:刘岩

版式:夏洋 责校:正杰

的这一年追梦人

“5G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但在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蜂窝移动网络仍无法覆盖,这就需要抬头‘望天’,布局天基物联网。”航天三江集团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副总监双炜带队研发的“行云二号”01星与02星,近期发射。据央视报道,该工程为我国首个

“天基物联网”卫星。12月18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双炜了解到,从事如此高精尖科研的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37岁的双炜,是湖北天门人,2006年硕士毕业后,到山东工作,从 2010 年起,双炜从事航天工作。2017年,双炜放弃山东的工作来武汉。

谈及为什么选择来武汉,双炜坦言,武汉有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基地,这里是发展商业航天最优的选择。

万事开头难。双炜介绍,整个科研团队初期只有16人,年轻人多。双炜一方面让有经验的老同事带年轻人,一方面寻找各方相关合作伙伴,“真的是拼出来的一支队伍”。

何为天基物联网?双炜介绍,就是发射卫星上天形成星座组网,以卫星为基站,为地面用户提供物联网服务。即使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实时物联互通。

她透露,“行云二号”01星与02星均属于试验型卫星,近期发射。发射在轨后,她将带队对卫星进行各项天基物联网验证工作,尽早服务于海洋、石油、地震等领域的实际运用。

工作如此高精尖的双炜,平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她告诉记者,她有两个孩子,小的才两岁多。

双炜说,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外,对于孩子的陪伴质量,她从来不打折扣,“做家务、带孩子是一种放松”。

双炜说,她的科研秘籍就是:高效、专注。晚上等孩子入睡后,她还会继续琢磨没有做完的工作。

智能汽车设计师被女儿赞“挺有意思”

研发无人车亮相军运会惊艳全球

冬日暖阳下,杨泗港长江大桥如一条金色巨龙横卧江上 。离通车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12月 16 日,站在桥上,身着工服的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杨泗港长江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陶俊仍激动自豪,“我为广大桥梁建设者自豪,也为参与建设武汉感到骄傲。”

一直从事一线工作的陶俊,桩基、承台、墩身、箱梁、沉井等施工,他全部参与。他说,2019年让他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

修桥遇险情,手臂上缝针的疤痕还在

1990年出生的陶俊是湖北随州人,2015年在西安读完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一毕业就进入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当年 7 月,进入公司后,恰逢杨泗港长江大桥开工,他加入该项目。

大桥建设四年来,最让他难忘的施工是沉井基础第二次封底。时值武汉汛期,浇筑到一半时,洪水淹没到项目部地面了。

陶俊说,如果洪水在未完成第二次封底之前把沉井淹没,整个封底工作将宣告失败,而且地下工作人员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与时间赛跑,沉井封底坚决不能停。

封底第二天晚上,陶俊和其他工程部技术人员在沉井测量,拉上拉下收放吊着钢锤的绳子,记录数据。凌晨2点多,陶俊突然脚下一滑,大半个人掉进沉井的坑里,好在陶俊抓住沉井内的盖板,费尽全身力气爬了出来,而他的手臂被混凝土块刮破出血,被送到医院,缝了两针。庆幸的是,在工程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赶在洪水漫过沙袋之前完成浇筑,顺利完成封底。

如今,在陶俊的手臂上,缝针的疤痕还在。

手机保存数千张施工照片,90后工程师很自豪

杨泗港长江大桥2019年10月通车,比预期提前两个多月。在这背后,离不开陶俊这些一线建设者的付出。

陶俊深有感触地说,2019年年初,正值杨泗港长江大桥冲刺阶段,还要继续进行钢桁梁吊装,后面还有桥梁焊接、附属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必须坚守岗位进行最后冲刺,要不然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

而就在这时,陶俊的儿子出生。每天忙完工作近 23 点的他,开车回蔡甸照顾孩子,“不到两周的时间,我就瘦了10斤。”他说,当时觉得很累,现在回想起来很有成就感,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

杨泗港长江大桥北起汉阳国博立交,止于武昌八坦立交,全长约4.13公里,大桥设计为主跨1700米的双层双向 12 车道公路悬索桥,是目前世界跨度最大的双层桥梁、跨度第二大的桥梁,也是目前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使用功能最完备的大跨悬索桥。

“天气好,武汉显得特别美,我喜欢从大桥上看着武汉的变化。”陶俊说,他保存了数千张施工时的照片,边说边打开手机一张张翻给记者看,或是夕阳映照着桥上塔吊工人的身影,或是晴空万里下 两 条 猫 道 直 插 云 霄 、或是黄昏下万家灯火闪耀在桥底……记录着城市每一瞬间的变化 ,也留下了建设者默默劳作的痕迹。

陶俊透露,大桥已顺利通车,他现在负责竣工资料移交、变更索赔等收尾工作,明年将参与武汉新的大桥建设项目。

喜欢从大桥上看着武汉的变化

拍数千图片见证中国悬索桥技术领跑

给信号盲区装上“天眼”

女硕士带团队研制“行云”卫星

它是一辆无人驾驶的物流车,但只要你有需要,它还可以变换成流动售卖机、自动清扫机、流动图书馆……今年10月武汉军运会期间,这辆名叫Sharing Box的无人车示范运营,惊艳全球。Sharing Box,正是由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研发院智能网联部负责人吴明瞭带队研发。

吴明瞭,湖北通城人。1997年从四川电气工程系大学毕业,进入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从一名汽车电器设计工程师到现在智能网联开发负责人,有着长达22年的设计生涯。

在这22年间,吴明瞭说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今年Shar-ing Box的完美呈现。

2019年年初,公司启动Sharing Box项目。项目研发中,调研、测试等进行时,正值酷暑,在对无人物流车进行路面测试时,吴明瞭和其团队成员奔赴位于襄阳的国家智能网联测试场测试。

“测试场是空旷的测试道路,那几天气温接近38℃,有

几次都差点晒晕倒了。“吴明瞭说,为了能在武汉军运会期间如期示范运营,他和团队成员一遍遍测试、记录、计算,最终一次性通过国家测试规程要求的标准。

除了在研发中克服各种困难,Sharing Box在示范运营前,还进行了一场可谓惊心动魄的演练。

9 月 17 日,公司召开一个品牌发布会,发布会上要求Sharing Box上台演练。可就在演练头晚,Sharing Box突然无法运行。团队所有成员一下陷入紧张。

“前面都是好的,一定可以找到原因,不要急。”吴明瞭一边安抚队员情绪,一边进行排查。经过3个小时查找,最终发现是程序员写错故障代码。

重新刷写程序代码后,故障排除,又上台测试十来遍,到凌晨2点多,吴明瞭才放心回家。

发布会当天完美呈现,吴明瞭还特意邀请在读高中的女儿来观看,女儿点赞:“老爸,你的工作挺有意思的!”

从连火柴和螺丝钉都无法制造的岁月,到如今拔地而起的高楼、飞越天堑的大桥、巡游太空的卫星都深深打上“中国造”的烙印。

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如今的成就更显可贵,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珍视工匠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

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技术水平,更取决于人。正如我们所记录的这些“大国工匠”,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大国重器的锻造

者。他们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走到普通人的身边,也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和国家的面貌。他们既有属于当代工匠的钻研和敬业,也

有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透过他们的梦想,城市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正愈加清晰。 (长江日报记者杨京)

筑城之梦

“我为广大桥梁建设者自豪,

也为参与建设武汉感到骄傲。”

“做家务、带孩子是一种放松。”

“今年

我最有成

就感的是

Sharing

Box 的 完

美呈现”。

陶俊

双炜

吴明瞭

扫码看视频

本版稿件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方历娇本版摄影: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本组稿件统筹:查锴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