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課程緣起與設計理念 - cirn.moe.edu.tw ·...

Post on 11-Oct-2019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壹、課程緣起與設計理念

中年級的社會領域課程以家鄉為範圍,介紹家鄉的地理環境、產業開發、文化習俗與風

土民情等,透過課堂上的知識與學習,讓學生認識這塊從小生長的地區,培養愛家愛鄉的情

懷,而實際進行社區巡禮踏查,更能增進對家鄉的了解與接觸。提到萬華區在地的鄉土教育

資源,自然領域首推華江雁鴨公園,社會領域則為家鄉的名勝古蹟。萬華是臺北市早期發展

的地區,是人文特色相當濃厚的區域,龍山寺更是首屈一指的代表性歷史古蹟,基於此,教

學者以社會領域(翰林版四上第五單元—家鄉的名勝古蹟與特產)鄉土教材為基礎,結合萬華

在地特色,選定國定二級古蹟艋舺龍山寺作為四年級社區巡禮的主要課程內容,增進孩子對

萬華區鄉土的認識,培養在地認同感,是本課程的核心概念。

因此,在 97 學年度上學期末時,本校四年級學年即安排前往龍山寺進行校外教學,並

事先向臺北市文獻會申請龍山寺的導覽義工進行古蹟解說,課程結束後發現,在學生參訪龍

山寺後,確實對自己家鄉的知識方面有相當的成長,不過隨隊老師們卻觀察到,由於各班的

解說人員不同,以致現場的導覽重點及解說方式亦有所不同,學生容易因解說內容激不起興

趣、音量不足、被外物吸引等因素,使得各班的學習成效亦有不同的差異。為了解決此困境,

隔年 98 學年度便以龍山寺為重點,自編發展出一本「艋舺龍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希望此

手冊能幫助學生進行校外教學時的自我探索學習手冊。

貳、自導式學習手冊研發階段

為了提昇學習動機及成效,解決參訪龍山寺所面臨到的問題,設計教學活動以「自導式

戶外學習」的方式來進行。自導式戶外學習是指教師預先整理資料,製成學習單或學習手冊,

課堂教學採兩階段─先在課堂上結合教科書進行基本知識教學,然後引導學生實際到戶外或

定點參觀,讓學生互相討論內容,主動探查與發現的學習歷程,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主動

學習態度。為了提昇教學的專業性,由本校社會領域成員發起,並結合同學年老師組成學群,

共同討論研發設計適合中年級學生學習的學習手冊內容。

一、「艋舺龍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架構表

讓手冊內容架構更完整,在編寫自導式學習手冊前,我們分析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年級

能力指標,比對坊間四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內容架構;參考了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所規劃

的《大龍峒保安宮自導式學習手冊》、遠流出版社‧臺灣深度旅遊手冊 3《臺北歷史散步》,

以及臺北市文化局所出版的《萬華歷史之旅》等書籍;並親自至龍山寺參訪,進行「艋舺龍

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內容架構的規劃。其手冊架構如表 1所述─

表 1. 「艋舺龍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架構表

篇章 內容概述 備註

封面&封底 ◎ 封面

◎ 封底

封面留白由學生自行設計

封底放參觀景點的基本資料介紹

使用說明 ◎ 參觀注意事項

地圖 ◎ 參觀平面圖

◎ 學生勾選參觀空間安排

讀圖能力訓練

地名由來

建廟由來

◎ 『艋舺』一詞之認識

◎ 泉州商人香火袋之傳說

認識家鄉的歷史變遷

行政區及交

通方式

◎ 萬華區在臺北市的位置 認識家鄉位置、交通方式

歷史故事 ◎ 傳說、匾額、對聯、碑 從匾額、對聯認識建廟年代

神明及祭祀 ◎ 神明介紹及其職掌

◎ 祭品、祭祀方式

神明簡介

不同祭品所蘊涵的意義

建築藝術 ◎ 石雕、銅柱、木雕、交趾陶、

藻井

→尋寶方式進行

廟宇裝飾藝術

其他 ◎ 現代演變→不燒金紙、元宵

花燈、點光明燈

學習成果展

◎ 心得、圖畫、照片

回饋 ◎ 師長、同學、家長

二、手冊內容的預試與修正

學習手冊內容透過社會領域規劃完成後,為考驗是否是以學生主體的手冊撰寫方式,進

一步實施手冊預試後修正,再進行付梓作業。其手冊預試進行方式、時間及負責人員如表 2

所述─

表 2. 「艋舺龍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印製期程表

主題 內容說明 時間 負責人

文獻整理

1. 文獻收集:鄉土教育、戶外教學、自導式

學習等主題

2. 文獻整理

持續中 淑娟師

手冊預試

1. 挑選數位五年級學生,實地至龍山寺進行

手冊實作,以作為修正之參考

2. 實施行前說明:手冊使用方式、參觀重點

說明

3. 預試教師觀察重點:手冊使用流程是否順

暢、完成手冊內容所需時間估計、對內容

有疑問處、感興趣處、看不懂處

99年 10月底 雅芳師

芝綺師

修正

1. 鄉土知識問卷修正

2. 龍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內容修正

99年 11月 雅芳師

淑娟師

芝綺師

主題 內容說明 時間 負責人

印製 1. 手冊印製

2. 問卷印製

99年 12月初 雅芳師

淑娟師

參、自導式戶外教學課程的實施

一、課程內容與架構

自導式戶外教學首度於 99學年度實施於四年級社區巡禮課程,先在課堂上進行社會領域

課程教學;對「家鄉」有初步概念後,以廟宇建築為重點進行主題講座,介紹認識廟宇的方

式及重點,為進行艋舺龍山寺校外教學暖身;並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利用自導式學習手冊參訪

龍山寺、說明參觀注意事項;接著透過分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實際參訪戶外學習,完成手冊

實作;返校後進行回饋分享,並透過優秀手冊展進行學生學習成果發表。其課程架構規劃如

下表 3:

表 3.四年級社區巡禮教學課程架構表

分項重點 內容概述 教學時間

班級課堂教學

1.進行社會課程單元教學

2.「廟宇建築藝術與傳統信仰」主題講座

3.自導式學習行前說明、手冊介紹

120分鐘

40分鐘

40分鐘

學生戶外學習

1.戶外教學一般規則說明

2.學生與家長分組確定、平面圖使用說明

3.「艋舺龍山寺自導式手冊」實作

20分鐘

20分鐘

120分鐘

學習手冊討論 手冊逐題檢討 40分鐘

學生學習成果發表 優良手冊展 靜態展

教學經驗分享與省

戶外教學觀察結果、學群夥伴經驗分享

二、教學實施情形

(一)行前說明會:

實際參觀艋舺龍山寺前先舉辦行前說明會,講解自導式學習手冊的使用方式,說明參觀

時觀察重點,並提醒參觀時的注意事項。由於此校外教學活動採步行方式前往,於行前說明

會時結合 Google map規劃參觀路線,並透過街景服務功能了解參觀路線沿途景觀,透過事先

的說明讓學生確實了解此行的重點。

龍山寺空間介紹 結合 Google map規劃路線 Google map街景服務功能

說明觀察重點 說明觀察重點 提醒參觀注意事項

(二)龍山寺參觀活動:

自導式戶外教學課程採分組合作方式進行,透過同儕之間的相互學習,配合自導式學習

手冊的導引,主動探查與發現龍山寺之美。

學童熟悉從學校到龍山寺的步行路

進入參觀前先說明地理環境及參觀

範圍

事先確認分組的方式及組長

尊重香客的條件下進行參觀 和組員共同討論學習內容 透過詢問他人獲得學習答案

沒有香客的地方都是學習角落 閒置的供桌也成為學習角落 廟寺外的牌匾也成了學習目標

壁面雕刻刻有艋舺富商張德寶行號

捐獻字樣

組員共同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 認真專注的學習表情

共同討論、共同探索知識、共同學

同儕間不吝分享,共同找尋答案 有民眾好奇學生在寫什麼,並給予

鼓勵

完成設計的獨特手冊封面 學童能坐在台階上守秩序的完成學

習單

祈求神明保佑學業進步

三、學生學習成果與討論

(一)手冊內容的完成度及學習成效:

1.手冊內容難易度符合學生能力

為了瞭解學生的答對情形,將手冊的各個答案進行量化,先將手冊的各個答案進行編碼,

合計答案(題目)數為 31 個,其中第 27 題佔 2 分,第 31 題占 3 分,總分為 34 分。從本手

冊總得分統計的情形來看,兩個班級的所有分數分布於 33至 26分之間,最低分為 26分,因

此所有學生的答對率都在 76%以上,全體學生總平均分數為 29.6分,學習精熟度達到 87%,

學習成效良好。

2.手冊內容答題結果分析,作為後續補救教學或教學修正參考

手冊內容主要分為地名篇、位置篇、民間傳說篇、牌匾故事篇、特色建築篇、神明篇、

供品篇、雕刻與名人篇與現代演變篇等九個部份。其中地名篇答對率較低,只約有 30%左右

的學生答對,顯出學生在區分地名命名特色時較不熟練,本題組以閱讀短文(艋舺的開發史)

的方式,來判斷地名命名原則,此類型問題似乎較無法透過參訪過程中自主的習得,欲提昇

答對率可能必須在參訪前先閱讀相關鄉土書籍,增加更多的背景知識,才能在研判時更精準。

而在位置篇採八方位讓學生辨識出萬華區(龍山寺)在臺北的方位,統計結果顯示,手冊

上雖有地圖及方向標的協助,但仍只有 43%的學生答對,未達一半,可見學生還不熟悉方位

的表達方式,可能是學生還只習慣於較簡單的四方位(四成學生寫東方,也有可能是誤以為

是以淡水河為基準的東方),事實上八方位的表示法在四年級自然科也已經開始指導使用,多

練習應該會有所幫助。

此外,在進行雕刻與名人篇時學生花了不少的時間才找到雕刻的位置,也因為不熟悉由

右而左的雕刻方式,學生完成答對率只有 64%。其餘的篇幅答對率皆已達到 80%以上。

(二)學習興趣及學習態度:

1.近八成學生喜歡這次的學習課程:

針對學習態度的部分,讓學生針對本次學習活動進行回饋,統計所有學生對這次課程的

喜歡程度,全體學生 105人,填寫喜歡本次課程的有 83人,不喜歡的有 7人,1人填寫還好,

另有 14人未填寫,喜歡的學生數占全體的 79%,尚未達八成的學生。

進一步分析各班的情形,四年 1 班 26 人當中,喜歡的有 10 人,不喜歡的有 5 人,還好

的有 1人,另有 11人未填寫,喜歡的學生數只達全班的 38%。四年 2班 25人當中,喜歡的

有 24 人,另有 1 人未填寫,喜歡的學生數達 96%。四年 3 班 27 人當中,喜歡的有 26 人,

不喜歡的有 1 人,喜歡的學生數達 96%。四年 4 班 25 當中,喜歡的有 23 人,不喜歡的有 1

人,另有 2人未填寫,喜歡的學生數達 92%。結果顯示,除了四年 1班之外,其他 3班喜歡

本次課程的學生數皆達該班人數的 90%以上,學習興趣相當濃厚。為何四年 1班只有約三分

之一的學生喜歡本次課程,明顯低於其他班級?其實,真正填寫不喜歡的學生其實沒有那麼

多,計算出不喜歡的學生數也只占全班的 19%,由於有許多學生未填寫學生回饋欄,相對的

拉低了比率,由於該班老師並沒有規定學生一定要填寫該項欄位,因此,此項結果還有調整

的空間。但不可否認的,四年 1班不喜歡本次課程的學生人數,相較於其他班級還是比較多。

分析這 7位學生不喜歡本次課程的原因,全部都集中為:太累、走太多路等。

2.手冊內容有助於鄉土認知的提升:

讓學生評分手冊是否有助於自己瞭解萬華區的看法,填寫有幫助的有 91人,沒幫助的只有 1

人(四年 1 班),另外有 13 人沒有作答,計算出有幫助的百分比,達到 87%以上,顯示出學

生們相當認同本課程是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三)質性回饋心得

1.學生回饋心得多為正向肯定

整理學生在心得回饋單上寫到的內容:感謝香客、警衛及幫助我們找到答案的人

(CW4306,CW4320,CW4322,CW4326);感謝組員的協助,和同學彼此學習來完成學習 (CW4318,

CW4323,CW4307);發現同學的優點,這是在教室中自己所不知道的(CW4322,CW4323);看到

龍山寺裡有許多義工、參觀的外國人(CW4307,CW4302);這次的參觀好像在冒險(CW4328);

參觀時要安靜,不要影響香客(CW4321)等。多半是正面的參觀態度,參觀活動提升學生對龍

山寺的了解,龍山寺除了拜拜外還有許多有趣的地方,在廟宇中要安靜才不會對神明不敬,

雖然去龍山寺多次但這次真正大開眼界,要主動詢問老師、同學、信徒、工作人員才能學到

更多,感受到團隊精神及小組的合作,發現同學居然有自己不知道的厲害能力……等。多半

是偏向正面的肯定。

(CW4326):感謝香客、警衛及

幫助我們找到答案的人

(CW4323):發現同學的優

點,這是在教室中自己所不

知道的

(CW4321):參觀時要安靜,不

要影響香客

學會如何找尋答案並感謝 活動啟發學生多元能力 冒險中體會發現知識的快樂

2.家長亦肯定本次的教學活動

家長回饋單中寫到:讓孩子和自己開拓了視野,對龍山寺有更深的了解,發現了以往在

龍山寺未曾發現的地方(CW4322),孩子相當積極的參與活動(CW4318);期待能和孩子再去一

次龍山寺,下次要讓孩子當龍山寺的解說員為自己導覽(CW4311)等。使用自導式的學習方式,

孩子和家長都給予正向的肯定,是一次有效的教學活動。

(CW4322):對龍山寺有另外一

種了解

(CW4318):孩子相當積極的

參與活動

(CW4311):期待能和孩子再去

一次龍山寺,下次要讓孩子當

龍山寺的解說員為自己導覽

家長的回饋 家長的回饋 家長的回饋

四、教師教學省思:

我們看到了外國遊客拿著旅遊書籍在這裡認識臺灣文化,其中有一位外國人來詢問學生

問題,學生也很大方的回答,看到了香煙裊裊,眾多香客的心願飄散在四周,孩子才更深刻

的感受到宗教與文化的力量,督促著他們守規矩的完成學習活動。透過自己找尋答案的過程

中,體會到警衛、小販、香客們的熱情(主動協助孩子找到答案),以及合作與討論的重要,

這次的活動,讓我們感受到龍山寺的國際性、藝術性以及萬華人的熱情。期間很有趣的,許

多學生在路上及龍山寺內,遇到不少的親朋好友,還有更多的學生分享,親人就在附近作生

意,透過親友的關心與問候(大部分都過來關心加提醒要好好用心學習),感覺上,學習的地

方與居住的家裡重疊了!見面三分情,鄉土情懷似乎也在無形中萌芽了。

行前講習時,老師們特別提醒學生進廟禮儀:龍門進虎門出、要抬腳跨門檻、要安靜不

可干擾信眾……等,這些屬於「態度」方面的規範。有趣的是,學生分組活動時似乎比老師

帶隊時更顯得有秩序,在找尋答案時,孩子非常堅持這些所謂的「拜拜的注意要點」,有時還

邊走邊唸著口訣,形成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這種發自內心的實踐力,應是被現場的廟宇氣

氛所影響,有別於強記那些在課堂上強調要劃下重點的知識。

學生在組員彼此互助下,共同體驗發覺知識的快樂,學到的能力是多元的。學生的分享

中提到了發現同儕有自己以往不知道的才能,這一位”厲害”的同學是屬於較不擅長與人溝

通的孩子,平常在團體中顯得較為獨善其身的類型,分組互動時他居然能跳出來帶領同組的

成員,在和諧的氣氛下完成任務,不只出乎同儕的意料,更令老師感到驚訝,算是本次自導

式學習活動相當有意思的收穫。

肆、課程的精進與再修正

一、問題發現與調整

艋舺龍山寺自導式學習課程從 99學年度開始實施,至 103學年度止,已經針對三屆中年

級學生實施教學,每一次教學即針對前一輪教學情形進行修正,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整

理如下:

(一)分組方式影響學生學習成效

自導式戶外學習係希望透過學生自主性的探索與學習,引發其興趣,培養其主動探索的

能力,然而,中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一,於是透過同儕合作的方式相互討論、共同學

習。

在第一次進行自導式戶外學習課程時,分組採隨機分組方式,僅指派組長帶領組員,然

而在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討論手冊內容、找尋答案時,容易淪為「猜」答案,往往第一個說出

答案的即被認為是正確答案而寫下,缺乏實際求證比對或詢問專家,以手冊中「問題 16辨識

出匾額上所提的字體」為例,牌匾上的字體為行草,中年級的孩子或許還不具備辨識的能力,

再者「光明淨域」、「光的淨域」與「光彩淨域」的意涵,孩子也較難明確的辨識,因此,若

只靠小組討論,的確會出現猜猜看而寫錯的情形。本題目除了讓學生欣賞匾額的書法藝術外,

更希望讓學生嘗試去「詢問專家」的意見,例如:廟方人員、香客等。但結果顯示,若沒有

特別提醒孩子開口問問看以求證答案,孩子多半會寫出直覺猜測的答案,主動詢問的效果並

不佳。因此,若能在行前講習時,提醒學生「多多開口問」,並加強指導訪談時的禮儀,或許

將使此類自主學習更有意義與成效。

第二次進行自導式戶外學習課程時,分組方式便改為異質性分組,每一組即安排一至兩

位能力較佳的孩子,帶領其他組員進行討論,部份較特別的孩子,也將平時與其相處較為融

洽的同學安排在同一組別,以確保活動進行時不會落單,經過調整之後,學生實際進行探索

的情形較為增加,隨隊的老師、愛心家長也會適時在旁引導孩子如有找不到的部分可以開口

詢問廟方人員,學習的方式更為多元。

(二)引入愛心家長協助活動進行

艋舺龍山寺不僅是香火十分鼎盛的廟宇,亦是頗具盛名的觀光旅遊景點,即使是平常日,

廟宇內仍是有絡繹不絕的香客及觀光客,而進行自導式戶外學習雖有場域範圍限制,但學生

自行在廟宇內進行探索對老師來說仍有安全上的顧慮,因此除了分組進行學習之外,借助愛

心家長的力量,一方面照顧學生安全、一方面掌握學生學習成效。

經過三輪戶外教學活動,賦予隨隊愛心家長的任務也是一再調整。第一次家長任務多為

安全照護,較無法發揮對學生學習的幫助;第二次鑒於學生對手冊內容有疑問需求助,便將

手冊及答案交予隨隊愛心家長,希望透過隨隊家長的提醒,降低學生探索時的困難以提升學

習興趣,然而,部份組別發現愛心家長知道正確答案,便要求家長給答案而自己不去找,而

失去實際探索的意義;第三次進行此課程,再次進行修正,同樣發下隨隊愛心家長一本學習

手冊,但沒有答案,希望讓家長與學生共同進行探索,實施後發現此次效果最佳,學生能維

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探索,家長亦能發揮引導的功能,有助學學生學習。

二、課程精進與修正

經過三輪的教學活動,課程架構仍維持著「課堂教學、戶外學習」等兩階段方式進行,

而為了讓課堂教學與戶外學習的連結更緊密,課程亦進行了以下的精進與修正。

(一)提升學生識圖能力

在第一輪戶外學習課程後針對學生學習成效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發現學生在地圖篇的答

題結果較不如預期,即使搭配地圖、方向標,仍僅有 43%的學生答對,可見學生還不熟悉方

位的表達方式,然而,識圖能力的培養也是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教學單元之一,為何在課程

完成之後學生仍無法有效的讀圖、運用地圖,引起老師反思過往的地圖教學成效是否良好,

後續透過學群老師、社會領域成員進行地圖教學策略探討,修正地圖教學進行模式,希望能

提升學生識圖能力。

為了增加學生接觸地圖的機會,除了在自導式學習手冊中運用龍山寺平面地圖作為學生

參觀時參考外,在行前說明會時,更融入 Google map電子地圖,規劃參觀路線,讓孩子能更

清楚龍山寺與學校的相對位置,並且運用街景服務功能,先讓學生沿參觀路線「走」一遍,

提醒沿途參觀重點,讓學生更有「身歷其境」之感,增加其學習興趣,且因參觀路線沿著大

理街前往龍山寺,大理街是萬華區有名的服飾街、鐘錶街,更藉此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特有的

產業,將課本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經驗連結。

(二)搭配套書進行教學

自導式戶外學習著重學生憑藉著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基礎,透過學習手冊的引導,在戶外

教學時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索,本課程以著名的艋舺龍山寺作為參觀地點,除龍山寺聲名遠播

之外,亦是學生生活經驗中常會探訪的廟宇,在熟悉的場域進行學習,相信更能引發學生興

趣,然而,從學生鄉土知識學習背景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雖然僅有 5人未曾到過龍山寺,但

多數來龍山寺的學生是跟著家人來拜拜,對於龍山寺的了解亦不深,更罔論建廟歷史、廟宇

建築藝術、供奉神明等知識,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雖有「家鄉的名勝古蹟」等相關單元的安

排,但坊間教科書位符應全省使用,未必會針對艋舺龍山寺進行介紹,為補足學生在這方面

的不足,在教授完課程內容後,安排規劃了「好好拜拜」套書班級共讀,透過書中主角「好

好小姐」的角度,從龍山寺的空間分布、建廟歷史故事、神明信仰介紹、拜拜如何進行等單

元,對龍山寺先有初步的認識,後續再實際到龍山寺參觀時,更能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

形相印證。

伍、省思

龍山寺戶外教學是本校四年級學年固定會安排的鄉土課程,透過領域老師的共同討論與

研發,面對 97學年時的申請志工導覽所觀察到的教學困境,進而引發我們編制一本更適用的

「艋舺山寺自導式學習手冊」,從無到有,有了還要再更精緻的精神,讓這次的教學不只提供

孩子們學習的機會,同樣的我們這些老師們也獲得了許多的成長,更引發了許多有別以往的

想法。

一、學生主動學習帶來的感動-相信孩子,他能學更多

「又累又好玩」是許多學生寫下的回饋,如果尋找知識能像尋寶一般的有趣,這應該是

一種難忘的學習經驗吧!孩子們居然能產生這樣的想法,讓我們驚訝,更令人感動。將學習

的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那些可以很快的找到答案的孩子,無形當中成為小組的領導者,

除了知識更學到人際與自信;那些較為被動的孩子,不再能呆坐的等待答案的出現,透過小

組的鼓勵與帶領,也能「自己」發現答案;那些活潑好動的孩子,走出教室外卻不盲目的亂

闖,跟著小組跟著手冊,要他守規矩的人不再是老師。因為有趣所以才願意學得更多,或許

到最後,孩子對於手冊裡的鄉土知識還是無法背熟,但是,他學到了一些其他老師所沒有預

想到的知識及能力,這些其實也很有用。

二、讀萬卷書不如行里路-讓孩子對書本上的知識產生情感

校外教學,秩序問題是一件令老師擔憂的問題,特別是讓孩子自導學習,真的行嗎?龍

山寺裡香客、遊客眾多,會不會一不小心發生意外,甚至搗蛋被趕出去?因此,行前講習時,

特別提醒學生進廟禮儀:龍門進虎門出、要抬腳跨門檻、要安靜不可干擾信眾……等。這些

屬於「態度」方面的規範,學生知道容易但做得到嗎?令人意外的,學生在找尋答案時,非

常的堅持這些原則,例如:要入廟門時不停的右進左出(人面對廟的座向),有時還要「提醒」

老師(因為老師一時忘了要從虎門進),口裡一直唸著口訣,形成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那些

我們在課堂上囑咐學生要劃下重點的知識,若沒有在孩子心中產生情感(感動),他真的會去

實踐嗎?如果,今天跨出教室的大門,在戶外還是一貫的「講述式」教學,那麼親臨現場的

目的又何在呢?最後,學生在回饋單上寫到:好不容易完成了手冊的所有題目,我趕緊再從

龍門進去,還好來得及向文昌帝君拜一拜,祈求心願能達成。看到此處,我想:雖然該生以

往和家人來龍山寺拜過神明無數次,這次應該最能感受到虔誠的態度吧!

三、感受廟宇的特殊氛圍-體會龍山寺的魅力

「艋舺龍山寺國定二級古蹟是我們珍貴的歷史文物」,這是課本對龍山寺的介紹。身為一

個在地人,又是如何看待龍山寺呢?我們看到了外國遊客拿著旅遊書籍在這裡認識臺灣文化

(還有外國人來詢問學生問題喔!學生也很大方的回答。);看到了香煙裊裊,眾多香客的心

願飄散在四周;學到了「匾額多、對聯多、雕刻多」的龍山寺的文化藝術;更體會到警衛、

小販、香客們的熱情(主動協助孩子找到答案)。它不只是古蹟才要來學習,透過這次的活動,

我們更感受到的是它的國際性、藝術性以及萬華人的熱情。期間很有趣的,許多學生在路上

及龍山寺內,遇到不少的親朋好友,還有更多的學生分享,親人就在附近作生意,透過親友

的關心與問候(大部分都過來關心加提醒要好好用心學習),感覺上,學習的地方與居住的家

裡重疊了!見面三分情,鄉土情懷似乎也在無形中萌芽了。

四、對於未來研究的展望

在龍山寺進行自導式學習時,有不少香客對於學生正在進行的學習相當好奇,可見很多

人去龍山寺拜拜是因為傳聞這兒的神明很靈驗,但是龍山寺值得我們引以為傲的特色,並非

人人皆知,因此我們想到編輯這本手冊意義不該只限定在給華江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所用而

已,如果可以幫助想瞭解龍山寺的人,也許未來除了可以將手冊的電子檔案放置在本校網頁

上供要去龍山寺參觀的親、師、生,多了一本深度旅遊手冊;亦可讓有心進行龍山寺教學的

萬華區學校不用苦於編撰教材;另外,若能接洽到龍山寺官網人員,將本手冊資料公開讓人

下載,把愛古蹟,品味文化這件事傳下去,這會讓我們的研究更具意義!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