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点子 拓展冰雪创业新疆域 - epaper.hljnews.cnepaper.hljnews.cn › hljrb ›...

Post on 27-Jun-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责任编辑:姜 斌(04510451-84655083)执行编辑:车 轮(04510451-84630038)

关 注E-mail:zhengjiaoxinwen@126.com

社会眼

3

□王天月 本报记者 衣春翔 韩雪

“这是 13时的冰雪大世界,虽然没有夜晚的灯火璀璨,但却更能显示出黑龙江冬日的宁静与安详。”今年正月初十,一个身高1.9米的壮实小伙儿拿着手机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拍摄视频和照片,并同时

进行在线直播。这个小伙子名叫王丙休,是我省虎林

人,201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和所有的“90 后”一样,他喜欢聊微信、玩直播、晒微博。不同的是,他最重要的直播主题是龙江的冰雪风光。

遍访我省冰雪旅游景点撰写攻略展示炫目风光

“这次春晚让咱们黑龙江更火了!大年三十晚上,研究生同学通过微信拜年时,问我冰雪大世界白天和夜晚有什么不同。”王丙休告诉记者,为回答这个问题,他特意从虎林坐了一夜火车来到哈尔滨,打算在冰雪大世界泡上一天,用自己的手机镜头,让同学们看看冰雪大世界从早到晚的变化。

经过一天的辛苦拍摄,他记录下冰雪大世界从白天到夜晚的影像,并用插着充电宝的手机编写了一篇游记。文章末尾,他留下这样一段话:“我学过很久钢琴,在我看来,黑龙江的黑土和白雪就像钢琴上的黑白键,只要你来到这里,就可以听到它奏响最动听的乐章。”很快,这篇游记就获得了一些点赞和鲜花。

早在2012年1月,王丙休就成了龙江冰雪文化的宣传者。“我大学同学相当一部分是南方人,他们对黑龙江的冰雪风光

和风土人情十分好奇。”王丙休笑着对记者说,“刚上大学时,甚至还有同学问,‘在黑龙江,冬天能在室外喝水吗’‘冰灯真的是冰做的吗’等问题。”

起初王丙休觉得这些问题很有趣,但随后他想到,这是因为同学并不了解黑龙江,“那时我就决定要让更多人了解黑龙江的寒地黑土文化,还有这里炫目的冰雪风光。”王丙休告诉记者,2012年寒假,他连续坐了近 50小时的火车回到虎林。一下车,就来到了市郊的一座山顶拍摄冰天雪地的景色、被白雪覆盖的城市以及冬季虎林人的日常生活。

这些照片通过QQ群、微博等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起了王丙休的老师和同学的兴趣。从这一年开始,王丙休利用每一个寒假游览我省的冰雪旅游景点,雪乡、亚布力滑雪场、太阳岛雪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镜泊湖冬季瀑布、漠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地,他都会拍摄照片和影像,并撰写大量文字,通过各类社交媒体以图文的方式来介绍我省的这些冰雪旅游胜地,并附上细致的旅游攻略。

传播龙江冰雪美景让创业机遇来敲门

王丙休的文章让越来越多的南方同学、朋友和老师希望有机会到黑龙江旅游。他抓住这样的机会,十分热情地帮助

他们设计旅游路线、预订低价门票、推荐特色酒店,甚至还求助自己的亲戚为来我省旅游的同学和老师接送站。

王丙休的很多同学和老师都表示,王丙休就像一个窗口,让他们深入了解了黑龙江的旅游资源、冰雪文化以及黑龙江人的热情与好客。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撰写的龙江冰雪旅游攻略,开始有一些读者希望王丙休能够帮助设计一些更加个性化的旅游攻略,甚至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还有一些旅游网站向他约稿,希望他能够撰写专门的游记。王丙休的同学还建议他当网络主播,利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带着大家游览黑龙江的风光。

“正是因为龙江迷人的冰雪景色,让创业的机会找上了我。”王丙休说,所有送上门的创业机会,他都进行了尝试,虽然说不上成功,但却逐渐可以维持他用于宣传龙江的费用。不过他仍然很纠结,毕业后到底是找工作,还是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进行创业?而就在这时,由于在校期间优异的表现,他获得了保研支教的机会。

支教宣传冰雪文化开发手机APP回报家乡

2015年,王丙休成为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远赴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第二小学支教。“六盘水虽然有一个滑雪场,但

也是人造的。”王丙休说,这里的孩子虽然听说过冰灯,但几乎都没见过,十分好奇。

2016 年,趁着支教学校放寒假的机会,王丙休匆匆回到黑龙江,找到一个在哈尔滨读书并参加过冰雕大赛的高中同学,帮助自己录制了一段制作冰雕的影像。春季开学后,他回到支教学校,和孩子们分享了哈尔滨如童话般的冰雪美景照片以及冰雕的制作影像。这让学校的孩子们兴奋了很久,水城二小的很多学生也都因此有了一个梦想——可以亲自到黑龙江看看冰天雪地的风光和漂亮的冰灯雪雕。

孩子们的朴实梦想让王丙休深刻地体会到黑龙江冰雪景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更加坚定了他利用龙江冰雪资源创新创业的想法。

如今,王丙休已经结束了支教,并继续在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希望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开发一个黑龙江冰雪旅游的手机APP。

“这个APP会集成黑龙江详细的历史文化介绍、旅游攻略、酒店和景点门票预订以及土特产购买,可以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黑龙江,并方便他们来到这里旅游和消费。这个寒假,我还深入冰雪行业和旅游行业调研,让APP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希望我可以早日完成这个APP的构架,并让它顺利上线,这便是我回报家乡的方式。”王丙休说。

大学生王丙休的精彩假期

“在线直播”龙江冰雪之美

□那可

长期以来,对于开发“冰天雪地”为代表的冬季冰雪旅游资源,我省一直在下大功夫,举世瞩目的冰雪大世界、雪博会,时尚新颖的夏季冰灯、室内冰上运动,风光独特的雪乡和亚布力,激情澎湃的寒地试车和冰上越野,乃至设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节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黑龙江省全民冰雪活动日,都为我省的冰雪资源开发赚足了声誉。

但久而久之,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过去的成功经验如不能与时俱进加以更新,也会演变为阻碍前进的因素。在冰雪资源开发方面,我省在国内固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这种优势却存在缩小的危机;在冰灯领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成功引发其他北方省份效仿,虽然难以撼动哈尔滨冰灯的龙头地位,客观存在的分流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国际上与我省自然条件相似的高纬度发达国家、地区也不断跃跃欲试进军冰雪市场,因此从长远看,在冰雪资源开发方面如果只采取守势,是守不住的。而过度且单纯地依赖资源的模式还会引发“懒惰症”,即同质的、近似的项目不断复制,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导致服务与管理流于粗犷,本能创造更大价值的优质资源被草草开发,缺乏文化与时尚内涵的冰雪产品又难以在市场上长期立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恶性循环。

我省要打破这一局面,围绕冰雪做好文章,就需要有创新的理念注入。我们惊喜地看到大兴安岭地区教师朱银生从雪地足球运动着手,下功夫研究雪地足球专用球,现已成为全省以及国家冰雪足球赛事专门用球;黑龙江职业学院教师张贵海研发成功的可移动组装式滑冰场,已经赢得订单;原籍我省的研究生王丙休,通过平台直播冰雪景观已成为龙江冰雪文化宣传者……这些成功的例子说明,我们所期待的创新理念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断萌发着。

总结冰雪创业者们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几点共性:第一,创业者们对我省冰雪资源怀着极深的感情,这种情结是他们从事冰雪创业的灵感之源和不竭动力,这种热爱让他们对待冰雪工作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时冰雪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创新思维的出发点;第二,他们对自己的创业项目都有无比执着的专业精神和实践精神,在项目成功之前,有长时间、反复的比较和实验期,他们脚踏实地运用自己的才智和汗水让一个个构想成功落地;第三,他们都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以小切口进入大冰雪产业,不好高骛远,紧贴我省省情,因此脱颖而出。

有位作家曾写过这样的话:重要的东西全部都在半径3米之内。意思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其实就在身边,不必舍近求远。冰雪创业者们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让我们换了一个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与冰雪资源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熟稔“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冰雪创业者们用成功的经验再一次说明,创新不仅有天马行空般的美好愿景,它其实更植根于小而细微的日常工作,更取决于对具体事物内部蕴含各种规律的掌握程度。

当前我省经济进入企稳期,且经济结构慢慢转向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把我省的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正赶上一个极佳的机遇期,具体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靠这些成长于基层、磨练在一线的创业者们来当好“点金石”,为我省冰雪产业发展带来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

小切口挖掘冰雪大产业

雪地足球和可移动组装式滑冰场为我省开展冰雪体育活动提供了装备保障,然而要想让更多人加入到冰雪运动中,尤其让更多的青少年成为冰雪爱好者,则需要冰雪运动培训服务的支持。

正是看到这样的商机,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于今年组建了“未来领袖特训营”,300余名“95后”大学生开始了他们的首次创业之路——借助学院特有的冰雪体育教学资源,开展以面对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滑雪培训班”。

这些大学生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由最初来培训班试课的几个学员,壮大到 200多人来参加培训。虽然这次创业只是一次小规模的试水,但却让更多的大学生发现了利用我省的冰雪资源创业将大有可为。

借势而为的不仅仅是“95后”大学生,

黑龙江大学“60后”教授唐云松也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

2016年底,唐云松在平山神鹿滑雪场开始了创业尝试。“我的想法是,不仅要提供滑雪培训服务,同时也要利用高校资源帮助我省的滑雪场建立起独特的文化标识。这不但可以降低我使用滑雪场的费用,也可以提升我培训课程的文化竞争力。”

于是,唐云松带领创业团队进入滑雪场的第一件事,就是创造设计雪场 LO⁃GO——一只俏皮可爱的梅花鹿。这个可爱的形象赢得了全雪场员工和滑雪爱好者的赞誉,如今在雪场大厅、雪道、员工制服上随处可见。

为了能更深入了解滑雪场的基础工作,在滑雪场造雪初期,唐云松每天晚上都和滑雪场的造雪工人一起造雪,详细了解造雪机的工作原理,温度与雪质的关

系,在造雪的四十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只睡三小时。雪场正式开始运营后,他又带领团队与雪场签约、招收学员、聘请教练、设计学习方案等一系列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云松的滑雪培训课程获得了参训学生的高度评价。一位浙江的参训学生说,“没想到通过系统培训后,我也可以像运动员一样滑雪,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唐云松告诉记者,培训基地的成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冰雪事业发展的信心。“下一步,我要与滑雪场合作建立全国大学生滑雪联盟,将多年积淀学习的滑雪技术和雪场管理经验运用到创业中。我还要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课堂,让省外有意学习滑雪的爱好者,先通过手机视频直播学习感受我的滑雪培训课程,最终吸引他们来到龙江实地学习滑雪。”

开展冰雪运动培训 探索冰雪服务新方式

研发雪地专用足球 设计可移动冰场 开展冰雪运动培训

高校金点子 拓展冰雪创业新疆域“嘟……”,随着一声哨响,“中俄中小学校园雪地足球友谊赛”于16日在黑河

拉开帷幕。除中俄两国参赛选手外,比赛专用足球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主角,受到中俄双方参赛队员的一致好评。俄方参赛选手弗拉德说,“这次比赛用的雪地足球和普通足球有很大的不同,不但色彩鲜艳,在雪地中很容易识别,而且柔软、球速低、很好控制,在雪面上就能做出盘球动作,真是太好用了!”

备受好评的“雪地足球”的研发者,正是我省一线教师——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副研究员朱银生。

随着我省日益重视冰雪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像朱银生一样,参与到冰雪相关产业的创新创业大潮中,并从单一的冰雪旅游创业,扩展到冰雪运动装备研发、冰雪体育教学服务等方向,不断开拓着利用龙江冰雪资源创新创业的新疆域。

□本报记者 衣春翔 韩雪

在争夺雪地足球赛桂冠的同时,中俄两国学生也在比赛间隙了解我省雪地足球历史以及龙江冰雪文化。

雪地足球运动在我省已有 40多年的历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长期以来,不仅在我国,即便在东欧、北美和北欧等地区,雪地足球也只是把普通足球放在雪地上进行运动而已。

弗拉德说,“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和雪地上的足球运动完全不一样,前者身穿轻便短装,后者身穿厚重棉衣,还要在摄氏零下 30℃左右的雪地上进行运、传、接球等动作。这次在黑龙江使用专门的雪地足球进行比赛,才让我真正感受到雪地足球运动的魅力。”

听记者转述了这样的评价,朱银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他的办公室中,记者得以仔细观察他研发的雪地足球——球的表面红黑相间,用反毛的牛皮制成,摸上去很柔软,体积和重量都比普通足球要大一些。

朱银生说,“跟常规足球场比,雪地要滑得多,反毛的表面便于控球,也能增大摩擦力,让球在雪上滚得慢一些。球皮使

用软牛皮或防冻合成革,并在球胆与球皮之间夹一层 0.2厘米的防冻海棉体,这主要是为了让球变得柔软,防止学生受伤。”

说起雪地足球的研发历程,朱银生给记者看了第一个雪地足球样品:与其说是一个足球,它更像一个民间工艺品。“这是找鞋匠缝制的,虽然一场比赛没踢完就坏掉了,但却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他说,这坚定了他们做下去的信心。通过反复比较、实验,朱银生确定了雪地足球的原料、工艺,并和天津的一家制造厂合作,进行了试产。

雪地足球得到了教育部等部门的高度认可,曾获“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一等奖和“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并被批准为国家专利项目。

除在科研方面取得成绩外,朱银生以及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也在积极尝试进行产业化运作。据了解,雪地足球已被省教育厅列为中小学器材目录,在全省中小学推广。截至目前,共生产雪地足球 3万多个,成为全省以及国家冰雪足球赛事专门用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但朱银生仍有遗憾。

“最大遗憾就是现在雪地足球并不是‘龙江造’,而是由天津的一个厂商生产的。一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在省里找到一家合作企业。此外,足球所使用的牛皮等原料,也并非出自我省。”朱银生说,经过调研,他发现我国北方地区甚至北欧、东欧、北美等严寒地区,都没有专门的雪地足球产品,如果我省能把其做成产业,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销售,将会产生巨大的产值。同时,龙江作为畜牧业和制造业大省,完全可以满足雪地足球原料以及大规模制造的需要,这也能推动我省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

朱银生认为,雪地足球及其装备产品和赛事的产业化,目前在全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空白,经济发展空间相当可观。他建议,我省要抓住国家重视冰雪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成立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实现小项目变大产业,小投入搏大收益,最终让我省冰雪体育产业走出省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雪地足球小项目 点亮龙江冰雪大产业

据省教育厅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冬季,我省 60%的学校浇筑了冰场。而到 2020年,我省则要实现“校校有冰场”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还没有浇冰场的学校除了受制于操场面积因素外,浇冰场会造成操场地面损坏也是重要原因。出于同样的原因,我省很多冰雪景区也没能为游客提供滑冰服务。

而黑龙江职业学院推陈出新,在篮球场成功“搭建”滑冰场的案例,则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之所以“搭建”冰场而不是浇筑,是因为这个滑冰场是一块块拼接而成的,而不是整体浇筑。冰的下面有底座,可防止地面受损。整个冰场拆分后,可装进占地面积极小的收纳间中,这样冰场所占用的篮球场则可以重新恢复功能。

这套设施名为“可移动组装式滑冰场”,是由黑龙江职业学院教师、省冰雪产业研究院研究人员张贵海研发的。

张贵海告诉记者,这套可移动组装式滑冰场可以自由组合,最小可以做到100平方米,操场面积较小的幼儿园也能够使用,最大则可以做成国际标准的短道速滑场地。“虽然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类似产品,但我们的设备则针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制冰,价格可以控制在同类产品3/4以下,很有市场竞争力。”

“我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研发设计可移动组装式滑冰场,是源于多年来对冰雪产业的关注。随着 2015年我国获得冬奥会主办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我意识到冰雪产业发展机遇真正来

临了。”张贵海说,自2015年开始,他的项目组开始加快研发可移动组装式滑冰场,并于 2016 年 6 月申请了国家专利。目前已和工厂协作,将专利制造成产品推向了市场。

“由于资金的限制,2016年至今,我们还只是在适量销售和推广阶段,但已经得到了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重视。”张贵海说,在去年年底举办的“中国·伊春冰雪旅游产业国际峰会”上,可移动组装式滑冰场还作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设备”进行了展示和捐赠,获得了较高评价。同时,该设备在省外也获得了部分订单。

对于研发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张贵海表示,这要感谢日益优化的我省创新创业环境。

“研发初始阶段,科研经费都是我个人投入,在实验初期,项目团队只能自己做样品,做冲撞测试和防渗漏测试,甚至到市场买材料时,还要反复讨价还价,有的材料工厂都懒得和我们打交道。”张贵海告诉记者,“除资金缺乏,当时还有很多人并不理解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我是不务正业,幸好校领导帮研究团队顶住了很多压力。同时,随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和科研人员创业,我们的研发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对于未来,张贵海说,“今年,我们准备进入批量销售,并希望能进入多地政府采购体系,加快进入市场步伐。我也希望我们的创业经历,能够激发我们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更多人利用我省冰雪资源创业,助力我省早日实现冰雪产业发展目标。”

可移动组装式滑冰场让龙江处处都有冰场

中俄足球运动员用朱银生研发的雪地足球进行中俄中小学校园雪地足球友谊赛。 本报记者 衣春翔摄

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名大学生在平山神鹿滑雪场参加唐云松举办的滑雪培训。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王丙休大年初十在哈尔滨火车站下车后,就在车站冰雕前进行直播。他告诉粉丝们:在哈尔滨,美丽的冰雕随处可见。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