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概論 -...

59
科學傳播概論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Communication 101 Fall 地科 103 林冠羽 C44991211 [email protected]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科學傳播概論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Communication

    101 Fall

    地科 103 林冠羽

    C44991211

    [email protected]

    mailto:[email protected]

  • 目錄 上課筆記

    09/26 科學傳播導論

    10/03 科學傳播源流與發展

    10/17 科學素養與公民社會

    10/24 媒體素養與公民社會

    10/31 傳播概論

    11/07 科學傳播理論

    11/14 科普敘事(一)

    11/21 科普敘事(二)

    11/28 科傳媒體與形式

    12/05 科傳媒體與形式(一)文字與寫作

    12/12 科傳媒體與形式(二)影視

    12/19 科傳媒體與形式(三)展示

    12/26 科傳媒體與形式(四)網路新媒體

    01/02 科學家與科學傳播

    01/09 各國科傳發展

    01/16 科學傳播在台灣

  • 學習心得一:科傳媒體與形式(展示)

    ─孫維新老師

    學習心得二:我要如何成為一個科學

    傳播人?

    文字報導一:周日科學大師文字報導

    黃生名譽教授「枷椗十誡─漂泊紅樹林」 文字報導二:博物館參觀─台中科博

    館 世界末日展

  • 上課筆記

    09/26 科學傳播導論 【莫季雍 老師】

    科學人的天職→科學傳播

    公眾理解科學→由科學家推動&主導。

    公眾科學意識→社會大眾對於科學的意識、正面的態度以及對

    社會的影響。

    認為大眾缺乏科學知識,因此必須「灌輸」與「教化」旨在促

    進民眾對科學科學內容的理解。

    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學內容:對於報章雜誌內的科學報導有足夠的基本識讀能力

    科學過程:瞭解科學探索的步驟或本質

    社會因素:理解科學和科技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

    Shen 將科學素養分為三類

  • 實用科學素養 Practical scientific literacy

    應用於幫助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知識。

    公民科學素養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能欣賞科學,並視之為人類文明偉大的成就

    文化科學素養 Cultural scientific literacy

    讓公民能夠更瞭解科學及科學相關的議題,使其能夠勇於發

    表自己對事件的看法,進而關心並參與科技社會的民主過

    程。

    科學傳播的定義:Burns, O’Conner & Stocklmayer 定義

    意識(Awareness): 對科學新知的認識。

    樂趣(Enjoyment): 其他感受的回應。

    興趣(Interest): 自發性的投入科學或科學傳播。

    意見(Opinion-forming): 科學態度的形成、重構或共構。

    了解(Understanding): 瞭解科學的內容、過程及其社會影響。

    科學傳播範圍

  • 問題與挑戰:起步未久,缺乏政見支持+敘事能力有待加強

    10/03 科學傳播的源流與發展 【莫季雍 老師】

    大眾科學啟蒙

    十七世紀啟蒙運動,促使展示向公眾開放。

    科學展示之脈絡動機﹕

    權力的展示:暗示社會階級的存在與落差,以及特定階層對

    科學研究、科學知識的壟斷。

    民眾須被灌輸科學知識:假定民眾既無科學知識,亦無接近

    權限,被貼上「智識低落」的標籤。

    二十世紀廣播電視媒介快速發展,成為傳播科學與科技重要工

    具。

    1948 年英國 BBC 推出 Inventors' Club

    1948 年美國播出 The Johns Hopkins Science Review

    1965 年英國製播科幻影集 Tomorrow's World

    1975 年 WGBH 製播 NOVA

    大眾科學普及

    大眾傳播媒體亦造成科學與傳播的緊張,甚至對立。

    原因一:科學與傳播專門領域之差異。

    原因二:媒體科學內容未臻精確與過度簡化,乃至因過度簡

  • 化,而有成為「偽科學」之虞,甚至激發民眾的反科學心

    態。

    原因三:傳播媒體過度商業化取向。

  • 10/17 科學素養與公民社會 【林孝信 老師】

    2010年初,錢致榕教授在一次會議中,指出台灣社會 “理盲濫情”,立刻引起媒體,科普工作者,乃至社會輿論的注意。“理盲濫情”表明台灣社會大眾的科學素養有待提升,其嚴重程度已到嚴重干擾公共事務的合理決策。這將將影響台灣民主政治的成效。

    西方科學觀念與科學素養要求的演變

    探討科學素養與公民社會的關係,首先需要釐清我們需要怎

    樣的科學素養?更進一步要釐清科學的真正意涵。但是,人類

    對科學的觀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不同的觀念。以下介紹

    西方科學觀念的演變,並聯繫其與社會科學素養的要求關係:

    1. 古希臘的科學觀與自由民的科學素養

    2.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科學觀與對科學素養的態度

    3. 工業革命後的科學觀

    4. 後現代主義的科學觀

    5. 科學教育目標的演變

    追求真理

    富國強兵

    提高國民科學素養

    西方公民社會的演變

    1. 古希臘的公民社會

    2. 資本主義興起後的公民社會

    亞當斯密時期的公民社會與他的公民社會觀

    黑格爾對公民社會的分析

    3. 從經濟公民社會到政治公民社會:民主化與公民社會

    科學素養的內涵

    1. 認識生活中的科學

    2. 學習科學新知

  • 3. 掌握科學的基礎知識

    4. 關心科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包括科學可能的副作用,

    並建立理性的對待態度。

    5. 培養科學態度與精神

    科學素養與公民社會的關係

    1. 古希臘時期

    2. 啟蒙運動時期

    3. 二次大戰後

    4. 科學教育目標的演變:

    追求真理

    富國強兵

    提高國民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與公民社會的關係

    1. 古希臘時期

    2. 啟蒙運動時期

    3. 二次大戰後

    科學教育目標的演變:

    追求真理

    富國強兵

    提高國民科學素養

    結語:科學與民主的內在聯繫

  • 10/24 媒體素養與公民社會 【莫季雍 老師】

    何謂素養?

    Literacy:一組理解和使用文化中主要符號系統的能力。包

    括-

    文字的讀寫能力(知識閱讀、順暢書寫、批判思考的能力)

    圖像的視覺能力

    聽、說、資訊、創意、科技…

    內涵依需要在不同社會文化情境而異

    公民核心素養

    倫理素養:分辨倫理難題與抉擇的能力

    民主素養:透過民主程序處理爭議的能力

    科學素養:瞭解科學產生之效果及其相應限制,具備正視科

    學相關社會影響的態度,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公共議題之

    討論、反思及抉擇

    媒體素養:瞭解媒體科技與媒介組織如何產製訊息、建構形

    象及意義,並對媒體訊息具有開放、批判及省思的能力。

    美學素養:營造美感社會的能力

    媒體素養:消極內涵

    透過媒體素養教育

  • 分析媒體訊息:

    辨識作者、目的、觀點,檢驗訊息結構、類型、媒體再

    現模式,覺察新聞和公共事節目中的宣傳、審查和偏見。

    評估媒體運作:

    瞭解結構因素,如媒體所有權、資金來源等對內容資訊

    的影響。

    媒體素養:積極內涵

    創製媒體訊息與運用媒體

    瞭解媒體特質、創製媒體訊息、運用現有媒體及新傳播科

    技,以積極參與公民社會。

    A manipulated and distorted world

  • 從媒體素養到傳播素養

    發揚媒體素養的積極面

    認識媒體

    創製有效訊息

    分析閱聽眾

    善用媒體通道

    傳播素養:大學生的媒體素養

    傳播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傳輸訊息,交換意義的活動過程。

    人際傳播

    團體/組織傳播

    大眾傳播

    表達與溝通

    以傳播能力,為個人、機構與社群建立更佳生存發展的環境

    傳播素養:基本傳播能力

  • 科學家的投入

    科學家的使命除了對大自然的探索之外,同時也肩負著知識

    傳授的分享普及責任。

    透過科學傳播與公眾溝通,等同展現科學研究成果,讓更多

    人了解、參與科學活動,可以為科學研發爭取更多政府資源

    與社會支持,更有機會激盪出不同的觀點,促進整體科學與

    科技的發展。

    10/31 傳播概論 【莫季雍 老師】

    世界上最不能相信的三種東西:英國研究、中國產品、台灣媒

    潘震澤教授談疫苗問題:

    現代人都該懂點歷史:因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現代人還該懂點統計:免得被個案所迷、看不清全貌。

    現代人更該懂點科學:才不致輕易受不實宣稱所惑。

    What is communication?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傳輸訊息,交換意義的活動過程。

    Communication Types: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Questions

    (1) who 傳播者

    (2) says what傳播內容

    (3) to whom傳播對象

    (4) through which channel 傳播通道

    (5) with what effects 傳播效果?

    傳播者

    傳播的技巧

    製碼:有效運用文字、語言、肢體語言、圖像、聲音(97%

    non-verbal)

    可信度:專業性(professionalism, competence)、信賴感

  • (honest, just, right, trustworthy)、活動力

    (aggressive, active)、客觀性(open-minded,

    objective);可信度是一種權數,加於訊息,可擴大或減少

    訊息的價值,各種可信度因素有相乘效果。

    大眾傳播的趨勢

    時間與空間壓縮

    個人化

    專門(興趣)化

    商品化

    全球化

    數位化與媒介匯流

    集中化與媒體集團的去管制

    11/7 傳播理論在科學傳播領域的應用【蒯亮 老師】

    理論檢驗實務、實務建構理論

    理論

    1. 對於一組自然現像所做之邏輯敘述

    2. 嘗試、實做、規範、科學理論

    3. 用途:描述、解釋、預測

    科學的分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 為什麼要科傳?將科學文化與知識融入社會大眾生活各種過程總

    以說故事的方式傳遞知識

    11/14 科普敘事【蒯亮 老師】

    敘事 Narrative

    一種故事化的敘說言談形式,即說故事(story teller)。

    既是認知/表達模式,也是生活/行為模式,普遍存在於生活

    原貌之中。

    基本結構是由故事 (story)、論述(discourse) 和敘述行為

    (narration) 所組成。

    被形式化後的內容 (也就是被傳達的東西),就成為故事。

    所以故事是敘事所描繪的對象和內容,具有敘事結構與戲劇

    成分。

    說科學?科普敘事

    科學中艱澀的專業術語、複雜的概念,使一般社會大眾對其產

    生距離感,不願接近,也無法親近,這使得引介推廣科學知識

    給一般社會大眾的工作更加必要。科學普及工作因而應運而生

    方式

  • 小說 (Fiction)

    1818年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科學怪人》

    1932年 赫胥黎(Aldous Huxley) 《美麗新世界》

    80年代 倪匡《衛斯理系列》小說

    2007年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侏儸紀公

    園》作者)《危基當前》

    內心獨白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

    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

    範例:不願面對的真相

    對話(dialogue)

    在戲劇中加入科學題材,並且以對話的方式,簡要說明科學

    知識。

    影片範例:CSI犯罪現場(紐約)

    童話寓言、漫畫或動畫

    通俗對話、簡單劇情,加上

    動漫人物的表演,來解說科

    學原理。

    科普故事書

    http://www.tudou.com/listplay/bBy4sZB_uL0/_0e1Bpnn5go.htmlhttp://www.youtube.com/watch?v=_VjNt-sIamQ&feature=relmfuhttp://www.youtube.com/watch?v=_VjNt-sIamQ&feature=relmfuhttp://www.youtube.com/watch?v=_VjNt-sIamQ&feature=relmfuhttp://www.youtube.com/watch?v=_VjNt-sIamQ&feature=relmfuhttp://www.youtube.com/watch?v=_VjNt-sIamQ&feature=relmfu

  • 科普漫畫

    動畫範例:十萬個為什麼

    第三者證言/台詞

    透過科學家現身說法,搭配第三方證言(例如實驗者),解說

    且證實科學知識。

    影片範例:Discovery

    11/21 影視媒體與傳播 【侯志欽 老師】

    教學及討論重點

    影視媒體特性與型態

    影視媒體與科學傳播

    國內發展狀況

    國外運用狀況

    展望與未來

    影視媒體特性

    種類眾多、普及率高、不斷創新

    電視-地面無線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

    錄影機、光碟機、硬碟錄影機(DVR)

    電腦多媒體、網路影音、雲端影音媒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9W9lL2O4Bchttp://www.youtube.com/watch?v=Puk9m2b1u9Y&feature=related

  • 行動影音-手機、影音播放器、iPad 等

    民眾觀看影視媒體統計(2011/06)

    影視媒體元素

    圖像部分

    連續動態畫面

    停格、快動作、慢動作、高速攝影、曠時攝影

    結合圖表、動畫

    字幕

    聲音部分

    人聲(講解說明、旁白、訪談、對話)

    音樂

    音效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93

  • 常見科學節目型態

    實景拍攝記錄-documentary

    解說-lecture

    訪問-interview

    示範-demostration

    競賽-game show

    動畫-animation

    戲劇-drama

    實境節目-reality TV

    綜合型或雜誌型-magazine format

    影視媒體與科學傳播呈現情境景物

    科學現象或科學問題

    研究環境與實驗設備

    研究人員與相關民眾

    呈現科學活動

    研究或實驗過程

    研究成果與運用

    展現科學精神

    呈現情境景物

  • 科學現象或科學問題

    研究環境與實驗設備

    研究人員與相關民眾

    呈現科學活動

    研究或實驗過程

    研究成果與運用

    展現科學精神

    呈現情境景物

    科學現象或科學問題

    研究環境與實驗設備

    研究人員與相關民眾

    呈現科學活動

    研究或實驗過程

    研究成果與運用

    展現科學精神

    台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2007迄今)

    科學媒體製播推廣共四類:

    科普媒體製播

    科學教育影片

  • 科學新聞報導(電視、報紙、電子報、廣播)

    電視科學節目

    科普媒體推廣-電視科學節目/影片推廣

    國內科學節目影片討論

    兒童節目

    科學小原子-原住民電視台

    親子玩科學-台視

    蝴蝶的異想世界-台大昆蟲系

    青少年節目

    流言追追追-公共電視台

    科學就醬玩-東玉傳播

    一般大眾節目

    科學大解碼(電視新聞專題)-東森電視台

    新能源-承諾一個乾淨的未來-聖工坊

    戀戀火金姑-張博鈞、林務局

    發展趨勢

    科學短片-Science Nation(NSF)

    網路直播科學電視頻道-NASA TV

    3D電視節目-Royal Botanic Garden Kew(BBC)

  • 影視媒體與科學傳播

    善用影音媒體達成以下目標

    喚起科學興趣

    增進科學知能

    強化科學參與

    提昇科學素養

    11/28 科傳媒體與形式 【蒯亮 老師】

    媒體的分類

    閱聽人屬性與產製規模:

    大眾媒體. 分眾 媒體. 小眾媒體

    社會影響: 熱媒介 vs.冷媒介

    工具類型: 報紙.雜誌.廣播.TV.網路等

    歷史進程: 印刷(平面).電子.網路.行動媒體

    教學型式: 小手冊.專書.期刊.E3系統.開放

    OPCS.遠距.展館.主題樂園等視聽教育

    操作手法: 新聞發布. 廣告. 公關. 電影.

    危機處理. IMC行銷傳播等

    科傳媒體的特性

  • 科學的倡導者 Initiator

    守望功能 Watch Dog

    守門人把關 Gatekeeper

    公共論壇 Public Forum

    社會回音板反思 Sounding Board

    (辨証偽科學)

    科學素養何其重要

    美國科學家海菲利指出:如果現代人的科學素養低,可能降

    低其生存競爭能力,甚至可能被淘汰。

    事實上,科學傳播是現代社會的重要一環,更是科技發展及

    資訊社會形成過程中的必要條件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定義: 大眾對於科學的了解? 了解什麼?

    了解科學方法以及過程

    了解科學的影響 (對於個人以及社會)

    科學不同的元素: conceptual, procedural, affective

    (Jenkins)

    科學素養的先決條件(Paisley)

    The Bodmer Report (1985)

  • 科技政策應該包括公眾科學教育

    使民眾認識進而欣賞科學

    科學傳播的難題

    科學本質的複雜

    傳播過程的阻礙

    傳播設計

    傳播者的社會責任

    12/05 新聞寫作形式的演變 【蒯亮 老師】

    包容性的存在

    客觀性報導/解釋性/調查性

    越戰→促進女權運動、嬉皮運動

    新聞體材在文學中的地位

    1. 上層:史記、史詩…小說

    2. 中層:散文、雜記…評論

    3. 下層:新文類、社論

    價值:

    1. 深度新聞報導

    2. 及中聚焦處理資訊

  • 3. 最佳方式呈現版面

    4. 新聞 hotspot之深度報導

    5. 獲各種新聞獎

    6. 民主社會中之反映問題方式

    前置:蒐集、文獻、專題、訪談、圖、文、相片

    目標:

    1. 獲社會大眾關注

    2. 大篇幅吸引讀者

    3. 挖真相

    4. 設計版面、提供閱讀樂趣(文編、美編)

    評估:特別之處?新角度?新聞熱點?訴求對象?效益評估?

    12/12 科普敘事 【莫季雍 老師】

    敘事:

    Narrative:一種構建出來的格式

    由一連串虛構或真實事件構成

    新聞、演講、寫作、歌曲、影片、戲劇、電視節目、電玩…

    就是說故事 story-telling

    故事:文化的主要面向

  • 每個文化都有故事

    從岩畫到布袋戲,從希臘神話到渡海…

    藝術創作、文學創新都是故事

    娛樂、教育、文化保存、道德與價值觀的傳遞

    故事:產生有意義的訊息

    誰聽故事?

    聽得有趣:閱聽人的興趣

    聽得懂:閱聽人的先備知識

    說什麼故事?

    科學家生平

    野生動物的紀錄片

    實驗的過程

    描述地球受污染的環保動畫(例如:阿凡達)

    好故事的五個原則

    資訊 知識 訊息

  • 簡單

    開頭與結尾最重要

    留意主軸的發展

    連結聽眾經驗

    說真話

    生活化的科學故事

    生活的例子常常「不科學」

    科學是限制條件下的產物 vs. 生活充滿開放性條件

    科學家和大眾的知識價值認定不同

    科學家著重創新、嚴謹、精簡 vs.眾傾向實用、有趣、直觀

    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解釋

    轉換、轉換、轉換

    知識的轉換:通俗的科學訊息

    語言系統的轉換:自然語言

    避免使用過多專有名詞。

    善用描述技巧:如隱喻、比較、對照、舉例。

    資料的個人化/擬人化處理。

    強化切身性:奈米馬桶?

    視覺化策略:以圖表或圖像代替抽象公式。

  • 趨勢

    平敘→壯觀畫面+如何做

    提問優於答案

    挫敗+思考

    Real life application>Science

    參與討論式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12/19 科傳媒體與形式(三)展示 【孫維新 老師】

    Oscar Wilde: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要懂一些數字會很有說服力

    這場演講實在太精采了我無法分神抄筆記

    12/26 科傳媒體與形式(四) 【李名揚 老師】

    新聞背後的故事

    媒體的問題:剪刀大盜-不要輕信電視跑馬燈

    報社新聞判斷的問題:地下水抽光

    報社新聞判斷的問題:千里馬

    報社立場的問題:杜正勝包裝紙

  • 報社長官的問題:翁啟惠的抗癌藥物與病毒晶片

    採訪對象的問題:福衛二號發射、張子文得獎

    媒體屬性的差異

    電視新聞:即時、訊息性、表面、受畫面限制

    電視節目:製作者與科學家的配合、動畫的難度

    廣播新聞與節目:聽覺限制、要會講故事

    報紙:新聞比較完整、有調查報導的空間,新聞之間的排

    擠、受版面及字數限制、無法表現立體圖、

    以上共通問題:長官

    雜誌:深度報導、難度的拿捏

    網路與新媒體:可表現立體圖、可製作動畫、多利用圖片但

    仍可善用文字、正確性的問題

    新媒體的威力

    內容出版+接收裝置+新傳播科技(資訊科技+電子通訊)=

    具綜合移動、社交、互動及商務功能的傳播

    介質

    電腦網路

    智慧型手機

    平板電腦

  • 電子書閱讀器

    數位機上盒

    建立自己的能力

    理工科背景

    多讀科學新聞報導

    多讀科普雜誌

    多讀科普書

    六年後再來一次九二一?

    台大的溫泉研究一、二

    採訪錢煦的故事

    吳茂昆和兒子

    肥皂的原理

    採訪前的苦工

    勤查資料

    擬訂題綱

    先從報紙找資料,並從中尋找關鍵字。

    善加利用 space功能,關鍵字越多,越容易找到需要的資

    料。

    要選對關鍵字。可以把整句話當成關鍵字。

  • 先找中文資料,簡體字亦可,比較容易懂科學原理。

    英文資料可善用翻譯軟體(PDF要轉換)。

    論文最後再讀。

    尋找有品牌的資料。

    有品牌的資料

    奇摩知識+只能參考。

    Blog只能參考。

    媒體、機關單位的發文比較可信。

    教授及專業人員對於本業的發言比較可信。

    網路發言的特色一:不具名、不需負責。

    網路發言的特色二:同類相吸。

    網路發言的特色三:真實性不易查證(或說:資料太易取

    得,一般人懶於查證)。

    因此必須注意:

    慎防詐騙懶人包。

    在網路上贊成的人多,不代表就是對的。

    避免先入為主的觀念。

    公民記者也是記者

    正確的資訊

  • 例:生命三角、恐怖的核電廠

    了解才有發言權

    核電議題:

    核電廠 vs.不使用核電

    台灣 vs.日本的比較

    生醫園區:

    對生態的破壞 vs.生技產業的發展

    國光石化:

    石化產業 vs.環境污染

    60分、40分 vs. 100分、0分

    01/02 科學家與科學傳播【李旺龍 傅麗玉 石正仁

    老師】

    石正仁老師分享:科學家與科學傳播

    1. 費曼的故事

    2. 愛因斯坦的故事

    ※一個科學家若無法用簡單的言語讓社會大眾明白自己的研

    究內容,那他必定是個三流的科學家。

    傅麗玉老師分享:部落中的故事

  • 1. 全泰雅族語的科學影片

    2. 深入一個自己未曾接觸過的環境→真正的成長

    01/09 各國的科學發展 【莫季雍 老師】

    科學傳播

    科學普及」最早的樣貌是博物展示,意涵大異於今日的所指

    稱的「科學普及」。

    一種「權力」的展示。

    特定階級之外的大眾,被視為智識低落,必須被「灌輸」科學

    知識。

    科學傳播 從「理解」到「參與」

    此即西方國家以政府力量介入,主導推展大型科學計畫的世

    代。

    此類國家型科學計畫中,揭櫫「科學之公眾理解」應為科學

    事業一部份的意理,強調社會大眾在科學與科技的發展中,

    不能、也不應被邊緣化。

    先進國家科學傳播發展 美國:科學教育

    1951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在 Arden House Statement 的

    會議聲明中指出,該會任務除了促進科學進步外,也包括「促

  • 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對科學的重要性和以科學方法確保人類

    進步的認知」。

    明確政策與方針、長期、平等互惠的與媒體合作,在媒體中

    置入有品質、有創意、能滿足需求的科學與科技內容。

    集中力量、自上而下之驅動策略,目的在於提升國民科學素

    質、減少社會問題、促進公眾對爭議性科學研究(如幹細

    胞、核能等)之理解與支持。

    先進國家科學傳播發展 英國:公民素養

    近年科傳行動綱領的修正建議上,特別強調科學傳播人應學

    會利用網路與行動裝置,開發互動式數位內容,包括手機、

    Podcast、部落格等,從事科學內容的散佈,激發主動參與

    科學議題的討論。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舉辦科學咖啡館、科學

    節等活動,鼓勵科學議題的全民互動。

    先進國家科學傳播發展 日本:知識立國

    由多領域之合作構成,並無獨立名稱之科學傳播事業。包括

    政府、科學博物館、各級學校、公共電視、新興媒體等,共

    同投入參與「散佈科學科技資訊」的國家科學政策。

    政府單位以「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apan Science and

  • Technology Agency, JST)為代表,在科學傳播之法源、組

    織及經費上扮演關鍵性推動角色。

    基本法立法與第一個科學科技基本計畫(1996-2000)推行

    時,日本興起對於科技時代來臨之省思與對二十一世紀之展

    望;在媒體上出現的相關議題包括提升國民理性處事能力、

    科學與日常生活及社會接軌,以及科學與人文交流。

    在此思潮脈絡下,順理成章將科技時代的新一波民智啟蒙與

    科學社會之匯流,納入國家政策目標中。

    先進國家科學傳播發展 歐盟:科學國力

    與英國類似,以「科學、社會之雙向溝通」為要件,重視新

    興媒體的應用。

    一種互利的「科學-媒體」協作模式,歐盟主導跨國科研的

    研究委員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除補助科研計

    畫,更將科學傳播視為要務,積極推動媒體與科學合作散佈

    科學科技內容與資訊。

    其他組織如科學事件協會(EUSEA, European Science

    Events Association)亦積極在各國以科學日、科學周、科

    學影片節等方式推動科學普及。

  • 學習心得一

    科傳媒體與形式(展示)─孫維新老師 地科林冠羽 C44991211

    這次選定的課堂內容主題是由孫維新老師主講的「科傳媒體與形式」,身為台

    中科博館館長的孫老師以很淺顯也很風趣的方式介紹「展示」如何替科學傳播

    增添其趣味性,也舉了很多科學相關很生動的例子而引起眾多學生的興趣。「展

    示」,顧名思義就是把實體的東西攤在對方面前,以實際的操作示範讓對方了解

    我們所要表達的科學知識,而這種做法本身相較於讀取書本上的知識或者以口

    述方式讓對方憑空想像能更加強對方的理解,和文字、寫作、影示、網路與新

    媒體一樣,展示是科學傳播的一種形式之一。個人認為是做科學傳播一個很有

    效率要的手段。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眾所皆知的偉大物理學家費曼先生(Richard P.

    Feynman) 在參與挑戰者號失事調查工作時,利用了一個橡皮圈以及一杯冰水向

    全國觀眾解釋了失事的原因:如同橡皮圈在冰水中泡久了以後會變成很脆性的

    材料一般,火箭上的橡皮一樣不耐低溫而使的火箭在未離開地球大氣前便墜

    毀。這種簡單卻能使所有不論其學識背景的人都能輕易接受的展示正是科學展

    示的極致;講得更貼切一點,是科學傳播的最高境界。

    ←費曼先生在全國

    觀眾面前展示實驗

  • 談到「展示」,其實蒙受其惠的不只有科學,還有像藝術、文化、商業等等領

    域,都會藉由「展示」來達到其特定目的。例如像國立美術館,高雄美術館或

    是各類的電子展,書展等等,都是一個很有效和民眾互動的管道。

    這次的報告主要先針對「展示」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與分析,再進一步探討科

    學傳播和展示如何相輔相成,最後在經由探討我自己本身參加過的一些展示性

    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籌備過程和達成成效等等─來引出結論。

    ※台灣主要科學博物館

    →國立台灣科學教

    育館(台北)

    機器人博物館(台北)←

  • 談展示其實牽扯到的範圍很廣,如同前文所講,展示在推廣某些事物

    上有很高的效率,若談到展示的優點,不外乎下列幾項:

    實物:對於推廣的對象來說,展示的過程中可以親身看到或事觸碰到實際上

    的物質,以商品展為例,消費者可以不用擔心自己所買到的東西和圖片上的不

    一樣。若是科學性質的展示,民眾們更可以親眼看到一些簡單的科學原理是如

    何控制我們身活中的現象,往往比較科書更能燃起學生的興趣。

  • 專人講解:在展示的同時往往都會有一些專業的人在一旁做講解或演示,以

    利民眾可以充分了解其展示的內容。

    當然,在現今網路如此方便的情況下,許多人會覺得親身前往太麻煩,畢竟

    展示的便利性相較網路是較差的。還有如果遇上人潮擁擠的情況,展示的效果

    往往也就因此降低。沒有任何一種傳播途徑是完美的,但如何表現操之在人,

    如何結合各種因素考量後將某種傳播的手段的效益提升至最高才是科學傳播學

    者應該認真思索的問題。

    以展示來做為科學傳播的一個手段的優勢與缺點等等

    前文已有提到,再來我試著結合孫老師上課所提到的一些概念,來探討科學傳

    播與展示之間微妙的關係。

    科學的本質到底是甚麼?簡單來說,有一群人他們在自然界中觀察到了一些

    現象,而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開始對這個現象做更深入的了解,用他們所

    能操作的工具和一些其他的幫助來達成目的,最後,他們能夠了解這個現象,

    更甚者去向他人解釋他所研究的這個現象。這個人便是最早的科學家,而這個

    解釋的動作大概也就是最早的科學傳播了!由此可見,「科學」是慢慢累積的,

    一些做過無數研究的前輩們將他們的知識傳授給後輩,而一帶接著一代下來使

    得科學變成一門有系統的學問。在現今的社會中「科學傳播」會被強調出來,

    無非是因為若完全不懂科學,在工作上示會吃大虧的,因此現在講的科傳對象

    是「沒有任何科學背景」的廣大群眾,也就是說,科學傳播學者必須設法化繁

    為簡,讓那些實驗室的數據和枯燥的論文能夠化為簡單的概念而被群眾接受。

    因此,現今的科學傳播的展示就是把「過去科學家對一個現象進行研究」變

    成「科學家把這個現象做給你看並且講解給你聽」,因為此時觀眾看到的現象便

    是科學家們過去所看到的,曾激起他們好奇心現象。差別在於可能每個人看了

    之後都會有點好奇,但實際上會深入了解的只有那些具有敏銳科學細胞的人

    們。因此,在展示完先讓觀眾產生好奇心之後,展示的科學家隨之講解其中的

  • 奧秘,讓深感困惑的觀眾可以在他們好奇心仍強烈的時候得到解答,這才是科

    學展示的精髓。「展示」這個過程讓觀眾看到最原始的自然現象,不必藉由任合

    照片或是第二手的知識傳遞,透過展示人人都得以見到大自然最原始卻也最引

    人入勝的一面。

    展示的形式也可以有很多種,舉凡標本展覽、道具模擬、實驗演示、顯微鏡

    觀察、海報展示,更甚者到現今的動畫、影視等等,都是很好的展示方法,也

    常因為欲表達的科學領域之不同而利用上述不同的展示方法。比方說生物、地

    質等方面的大都比較偏向標本展示和顯微鏡觀察,物理化學等領域則較常做些

    有趣的實驗這樣。一樣,科學傳播學者必須選擇一個較適當的展示形式來有效

    表達一個科學現象。

  • 親自參與過的展示活動─國立成功大學地科系

    成大地球科學系每年在校慶時間的前後都會舉辦「地球科學系展」,每年會有

    不同的展示主題,並且有各式各樣的標本以及道具等做為展示以推廣國內地科

    教育,算是地科系上上下下共同參與的一個熱鬧的活動。系上歷年來的安排是

    讓大一大二的學弟妹當主要的講解員,大三的則是當組長負責帶組。

  • 每一年的系展最重要的就是各組組長的準備工作。科學傳播的必要條件就是

    資料的正確性,因此組長交給組員們的資料必須要有根據或詢問過系上相關領

    域的教授,否則談不上是科學。系展也都會結合許多不同的展示方式,讓民眾

    可以實際了解到地球的美

  • 結論

    經過一番整理後,發現其實科學傳播和展示這兩樣東西的定義是很廣泛的,

    本身對於科學教育的貢獻也是相輔相成的。在探討完「科學傳播」和「展示」

    這種媒介之後,還是深深覺得若要身為一個好的科學傳播學者,必須審慎思考

    他現在所要推廣的領域、適合的傳播媒介和形式和相關的配套等。不同的表現

    手法各有優劣,動畫創作或像 discovery節目等也是很好的手法,但一個好的

    科學傳播學者就是那個能夠將這些不同的元素結合後創造出最大效益的那位,

    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 我要如何成為一個科學傳播人?

    C44991211 地科 103 林冠羽

    一、緒論

    「科學傳播」這個詞對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民眾來說應該不陌生,即便我

    們自己一直以來不斷接受科傳的薰陶卻沒甚麼感覺,事實上每個人在長大

    的過程中一定都曾經是科學傳播的受益者。舉凡諸多兒童類雜誌或互動軟

    體,到很多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科普書籍,其中都帶有科學傳播的影子。好

    比說我自己在中學時代看過的「蘇老師 掰化學」系列,還有一些

    Discovery的影片等等,在我修這門科傳的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曾經接觸

    過這麼多的,科學以及傳播界的前輩們嘔心瀝血的作品。

    (巧連智─運動科學體驗組) (蘇老師 掰化學 系列)

    身為一位理工科系的學生,深深覺得這些書本在我求學的過程中除了課

    本之外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在我自己的經驗中,一門學科最難的就是入

    門。人的知識是慢慢累積起來的,如同一位化學系的同學和一位外文系的

    同學同時閱讀一本化學相關的大學教科書,化學系的同學由於有較深厚的

    背景知識而往往較能掌握書本中的內容,反之亦然。

  • 國高中的自然科學的課本往往只流於字面上的敘述而未能明確的點出這個

    章節主要要解釋甚麼現象,有哪些問題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這個章節而獲得

    解決等等,對於第一次學習而沒有背景知識的學生來說常常無法掌握整個

    內容的脈絡而導致學習上的不順利,這是很可惜的。因此,我認為科傳工

    作者的使命應當擴展至此─提供有意願要學好這門學問的人們一個有效的

    管道。經歷過接近一個學期的科學傳播課程之後,科傳對我來說不僅僅是

    將科學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而已,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曾

    經遇到的瓶頸,以及我們的表達是否符合人類本身的學習模式,進而讓閱

    讀者充分吸收?或許科學家在做科學傳播的時候不能只在乎「自己」如何

    表達,有時甚至應該要教育「閱讀者」如何有效的攝取知識(在後面還會提

    到)。

    「如何成為一個科學傳播人」,我想直覺上來講並不難,但要如何成為一

    個「有效率」的傳播人,才應該是我們應該要認真思考的課題。這次我的

    報告分成幾個部分─「專業的科學知識」,科學傳播最最重要的就是內容的

    正確性,沒有正確性的東西談不上是科學;「豐富的閱讀量與視野」放眼望

    去許多投身於科普和科傳的老師們,像台大物理所孫維新老師、中央研究

    院第 20屆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曾志朗老師等等,無一不是具有科學人文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4%AE%E7%A0%94%E7%A9%B6%E9%99%A2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4%AE%E7%A0%94%E7%A9%B6%E9%99%A2

  • 等多方面素養的大師。在平常不見天日艱澀的科學中參雜一些歷史典故、人文

    風情,都有助於提升這些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而這是需要經年累月的閱讀

    累積的。「流暢的文筆」─在擁有豐富的素養之後如何有條理的將自己的想

    法表達出來,也是一門藝術。在最後做個總結,也勉勵自己可以成為一個

    能有效傳播科學知識的人。

    二、專業的科學知識

    對於大部分有科學背景的科學傳播者,說穿了,科學才是我們的本業,

    是我們吃飯的工具。而若身為一位科學傳播的工作者,一定少不了的是我

    們對於自己的專業的那份熱愛和專注。如同孫維新老師在課堂上講授天文

    學、洪蘭老師關於神經科學的演講、張文亮老師授課時,都能讓聽眾見識

    到他們淵博的學問,也深刻的體會到甚麼叫做一位「科學家」。因此,我

    ↑→台大孫維新老師

    ↑→曾志朗老師

  • 認為要有科學的傳播能力之前,深耕自己的專業領域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對於自己的所學有很透徹的研究和心得時,我們就有辦法用淺顯

    易懂的文字將我們的所學內容整理給民眾。如同在科學上,科學家們會引

    進「模型」來讓自己比較能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在做科學傳播的時候,

    思考出一個一般人容易接受的「模型」不正也是一種不錯的做法?就像偉

    大的物理學家 Richard Feynman 以一杯冰水和橡皮圈讓民眾輕鬆的理解挑

    戰者號是如何失事的一般,傳播學者如果有這方面抽象具體化的概念,相

    信一定能厚植傳播的能力。

    →台大張文亮老師

    ↑→台大洪蘭老師

  • ↑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 Richard P Feynman

    三、豐富的閱讀量與視野

    一場精彩的演說絕對不只有單純的學術內容;一位科學傳播工作者如何

    散發出學者的風範,我相信和他的閱讀量是有一定關係的。我們看的書越

    多,越是能觸類旁通,在做科學傳播或是發表演說的過程中引用一些例子

    或是例舉一些一般人所不知道的背景故事。

    這可是很吸引人的!大多數的物理課本都有交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但有

    幾個人知道海森堡在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是如何咬著牙活下來的呢?有老

    師跟學生講過海森堡是丹麥原子物理學家波耳的愛徒兼好友呢?幾乎沒有

    ↑我自己本身很喜歡閱讀科學家的傳記,從中了解他們如何看待這世界

  • 吧?因為考試不會考。我自己閱讀過一些討論人類學習模式的書籍,其中

    很多都提到人腦對於知識獲取的方式。其實他的原理很簡單,想像一下一

    張蜘蛛網,上頭密密麻麻交錯的絲線便是我們目前所累積的知識。今天外

    來的這些新的絲線(新接收到的訊息)如果沒有辦法在原本的蜘蛛網上找到

    相吻合的部位然後黏上去,這段絲線一定很容易就掉了,但若反之,這條

    絲線便會很穩固的固定在蜘蛛網上,內化成為知識的一部分。換句話說,

    若我們擁有越多的「既有知識」,就越能吸收這些新的資訊,學習上就越有

    效率。近代流行的「心智圖」(Mind Map)便是依照人腦這種運作模式發展

    出來的筆記法。

    ↑↓依照人腦運作模式繪製的心智圖,能有效加強學習效果

  • ↑模擬人腦或取知識的網狀圖

    舉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地科系的學生在修習「地史學」的時候都要背

    不同的質年代的中英文,例如「寒武紀」(Cambrian)、「泥盆紀」

    (Devonian)、「白堊紀」(Cretaceous)等等,對於一個不用腦袋只會硬背的

    學生來講實在是痛苦又沒有意義。但若是我們願意去多查一些資料,就可

    以發現:這些地質年代的命名都是以最早發現該年代地層的地區命名;像

    寒武紀的地層最早是在英國的威爾斯發現的,而威爾斯的古羅馬名就叫做

    Cambria,因此就把它取名為 Cambrian;泥盆紀最早的地層是在英國的

    Devon地區發現的紅層石灰岩,因此取名為 Devonian;白堊紀則是因為該

    地層中沉積了大量的白堊(一種碳酸鹽,而白堊的拉丁文就叫做 creta,因

    此得名 Cretaceous。這也是作學問的樂趣,能自己發現一些弦外之音,功

    力也就一天比一天進步。

  • ↑地質年代表

    因此,大量的閱讀不僅同時能夠豐富自己的學識,增進自己的學習效

    率,還能在講解時利用這些周邊知識搭起和聽眾之間的橋梁。

    四、流暢的文筆和口條

    在擁有充足的專業知識之後,就是要訓練自己的表達了。通常最直接的

    表達方式不外乎就是「寫作」和「口說」,好比在雜誌上寫一些科普文章或

    是給演講,都必須要有強大的表達能力,才能提高表達上的效率。這也就

    是「科學家」和「科學傳播學者」的最大差別,一個科學家不一定要具備

    很好的表達能力,但或許他有很強的研究頭腦,這就夠了。

    ↑→對現代人來說,進寫作和口調能力是很重要的

  • 但「科學傳播學者」則比較像做教育的老師,必須思考自己該如何傳達科

    學知識。比方說物理學上的熱力學之父 Willard Gibbs,本身是一位頭腦

    很好的天才學者,但除了不擅表達之外,生性害羞內向也讓一般的學生和

    同行科學家覺得他難以親近。

    而增進文筆口條的方式不外乎就是多寫、多看、多試著講,這方面如果

    天生比較不在行就必須多多練習。如果可以適當的把握一般課程的報告機

    會,自己的經驗是認真準備的話通常是會獲益良多的。

    五、總結

    以上是我個人覺得身為一個科學傳播者應該要具備的素養與能力,在最

    後總結的部份我想要歸納一下如何讓自己具有上述這些本領。

    首先,要先保持自己對專業學科的熱忱。熱忱在這充滿考試和現實觀感

    的社會中是很容易被澆熄的。希望自己可以不要忘記當做了四個小時的實

    驗後成功以硫醇修飾金奈米粒子後看到 IR吸收峰的那種成就感,還有當時

    在海岸山脈旁看著那高聳的山脈,想著它是如何隱沒後在太平洋中噴發再

    經由弧陸碰撞來到台灣島上那種震撼的感覺。只有離開教科書面對大自

    然,我們才能真的看見自然的偉大,接著學會謙卑。

  • 接著,保持閱讀的習慣。這陣子有慢慢開始重新培養閱讀的習慣,雖然

    還沒有很上軌道但有越來越進入狀況。期許自己能持續從書本中獲的想要

    的知識並享受其樂趣。

    最後,給把握練習的機會。當在家教、課堂上分組報告、教同學功課

    時,其實都是磨練表達的好機會,應當多多把握。

    修這門課真的讓我學會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習以為常的科學知

    識,也有了一點傳播的概念,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學以致用,將所學回饋給

    社會。

  • 科學傳播概論 文字報導一

    週日科學大師演講文字報導 【C44991211 地科 103 林冠羽】

    在 10/28星期日於高雄科工館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的演講,本次主要請

    到了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黃生名譽教授來講解「枷椗十誡─漂泊紅樹

    林」。枷椗,就是台語的海茄冬,是紅樹林中一種常見的植物。內容主要分成兩

    個脈絡─「我們所熟悉的紅樹林」以及「我們所不熟悉的紅樹林」,黃教授以這

    種思維鼓勵學生屏除「不過如此」的觀念,提倡研究科學的人要勇於去發現並

    解決問題,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回答自己發現的問題。黃教授也提到題問題的

    重要性,在開始做深入的講解之前便以三個問題(討論紅樹林的分布、分類和生

    態服務三方面)做開場,讓在場所有聽眾能先對本次講解的內容能有個概略性的

    了解。

    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緯 20度內,以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為主。由於一些區域

    性的洋流(如黑潮)能有效維持水溫,因此在琉球附近雖然緯度較高但也有漂亮

    的紅樹林生存。至於為什麼叫紅樹林呢?因為樹皮剝掉以後有許多單寧(一種植

    物鹼),能浸漁網使其保持柔軟,而單寧氧化之後便呈紅色,故得名「紅樹

    林」。

    紅樹林又如何分布呢?原本主要分布在台南安平一帶,但由於人類的開發而

    數量銳減,目前台灣尚有淡水、四草、東港紅樹林等等。紅樹林除了我們熟悉

    的海茄冬、水筆仔以外還有哪些物種呢?答案是紅茄苳、角木果、五梨跤、海

    椰子等等。台灣紅樹林多被砍伐作為木炭,數量大不如前。黃教授提到紅樹林

    的脆弱程度和珊瑚礁是相似的,只要水溫或混濁度稍微有一些改變,紅樹林往

    往容易枯死,此外紅樹林也容易受外來種破壞而死亡。紅樹林除了國土保安也

    是近海資源以外,還有哪些功能呢?其中一項是防海嘯,紅樹林多為高大的樹

    木,可以削弱海嘯的許多能量。黃教授風趣地提到,當年他在泰國做研究工

    作,離開泰國回到台灣之後沒幾天泰國就發生大海嘯,他趕緊打電話去確認那

    些昔日的工作夥伴是否安全。沒想到接線人員說「雖然目前是音訊全無,但您

    別擔心他們不會死的,頂多被水沖到樹頂上,隔天在爬下來便沒事了」,沒想到

    隔天果真有兩位夥伴從樹頂上溜了下來!

    最後黃老師提到紅樹林的保育,強調紅樹林不但能保護陸地,孕育獨有物

    種,在生態上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成本,但復育的過程中

    如何引種,如何配合當地條件等等,都是有學問的。還有海洋資源的逐漸匱

    乏,黃老師提到紅樹林提供了海洋許多的營養鹽,很多海洋生物的營養來源都

    是來自紅樹林,人們應好好省思不要再製造更多的破壞。

    整場下來黃生教授的演講十分有趣卻也不失其專業,對於有興趣者或是相關

    領域的學生而言,除了一睹大師的風采以外,應都能在這次的演講中吸收許多

    寶貴的知識。

  • 文字報導二

    C44991211 地科 103 林冠羽

    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世界末日特展

    本次參訪的博物館為國內著名的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該館因應

    今年 2012世界末日的說法而特別籌辦此次「浩劫重生─末日特展」

    來一探究竟。由於馬雅文明在曆法上有相當的成就,其曆法的上的

    最後一天 2012/12/21被許多信仰狂熱者視為世界末日,但真相究竟

    如何呢?

    本次的末日展分析了許

    多可能造成世界毀滅的原

    因,諸如太陽風暴的影響,

    或是地球急遽暖化造成氣

    候嚴重變遷等,但最有可

    能原因乃是隕石或是大彗

    星撞擊地球。

    綜觀地球的歷史,其實

    自地球 46億年前形成後發

    生過很多次的大滅絕,包

    括寒武紀結束的冰雪地球,二疊紀末期大滅絕和白堊紀末期的恐龍

    大滅絕等等,當時地球上接近 90%左右的物種都在種種災難中消失

  • 了。這次策展的台大天文物理所教授孫維新教授曾經於演講中提

    過:「達爾文提出天擇說,說明適者生存,但在大地的史書裏頭清楚

    的記載著,適者在遭逢天災時往往成為首先滅絕的種族(如恐龍),

    當我們面對全球性災變時,事實上,幸運者生存。」

    這也是本次展覽所強調的─災難發生的「偶然」與生命經歷浩劫

    後重生的「必然」。每次大滅絕後,倖存下來的物種將繼續繁衍並開

    創屬於自己的世代,地球上的生命因此而生生不息。或許如隕石撞

    擊這類的災害會對人類文明造成嚴重衝擊甚至毀滅,但身為地球上

    的一份子,我們必須要了解到在地球浩瀚的歷史當中,人類也同樣

    受到支配,和其他物種一同參與著生命的循環。

    →國立海

    洋科技博

    物館(基

    隆)

    →國立自

    然科學博

    物館(台

    中)

    →桃園國

    際機場 航

    空科學館

    (桃園)

    →台南市

    立中山兒

    童科學教

    育中心(台

    南)

    →國立科

    學工藝博

    物館(高

    雄)

    → 澎湖

    縣科學館

    (澎湖)

    → 書展 →電腦展 →科學實

    驗展示

    →科學實

    驗展示

    →科學動

    畫展示

    →科學標

    本展示

    →顯微鏡

    薄片展示

    ↑大一時

    (2010)的

    系展,針

    對接踵而

    來的自然

    災害做深

    入的了解

    與探討。

    (擔任太陽

    風暴組組

    員)

    ↑大二時

    (2011)的

    系展,以

    各個地科

    相關的領

    域對民眾

    將地球的

    整個架構

    作介紹。

    (擔任海洋

    組組員)

    →大三時

    (2012)的

    系展,針

    對當年的

    馬雅預

    言,以地

    球科學的

    角度來探

    討末日降

    臨的可能

    性。

    (擔任海洋

    組組長)

    →展板作

    展示講解

    →2010太

    陽風暴組

    道具,利

    用泡棉+磁

    鐵講解磁

    力線如何

    扭曲產生

    太陽風暴

    ←↓

    2010+2013

    地科博物

    館展覽

    ←2011地

    構組道

    具,利用

    自製模型

    講解大陸

    漂移學說

    →2011自

    災組道

    具,利用

    投影解釋

    地震的形

    成和板塊

    邊界

    熱力學之

    父 Gibbs

    2012 12

    月 攝於

    池上 海岸

    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