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郑家驿 - cdrb.cdyee.comcdrb.cdyee.com/images/2017-08/11/a03/cdrb20170811a03.pdf ·...

Post on 22-Jun-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石门夹山

澧 县

津 市

探源日志

3专版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农历丁酉年闰六月二十责任编辑 易焕军 视觉总监 崔建湘 美术编辑 张渝婧

ZHUANBAN

8月9日-10日路线:桃源县郑家驿、茶庵铺。

“武陵红”探源茶船古道采访组在郑家驿麦市古渡口。 本报记者 陈欢 摄

沅江主要支流之一夷望溪,水运风光不再。本报记者 陈欢 摄

麦家河抗战机场旧址,现在种满了荷花。 本报记者 冯文正 摄

当年古驿道上的新安桥,已是杂草丛生,旁边修起了高速公路,新老对比,演绎着时代的变迁。 本报记者 唐直秋 摄

麦市渡口,当年的工人就是踩着这青石板台阶,将茶叶一担担挑上船。 本报记者 姚瑶 摄

湖南百尼茶庵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晒茶。本报记者 裴维维 摄

8月10日 晴采访团来到桃源县郑家驿镇。

“驿”,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资料显示,明洪武四年,朝廷在沅水一级支流澄溪麦市码头建郑家驿。清光绪年间,郑家驿设置马 45 匹、马夫 22名、贡夫75名,并沿驿道设官渡。明清两朝,郑家驿成为重要的水陆官道。

郑家驿镇居委会前街道的水泥路,就是村民们口中的“老街”,这里曾是无数南北商贾的歇脚之所。一位盘坐在藤椅上的老人痴痴地看着我们,手里娴熟地剥掉一个干玉米。指着杂草丛里一堵2米多高斑驳的残垣,老人告诉我们,这是封火墙,什么时候修的,已没人能说清。老人说,他爷爷小时候就住这条街。那时,吊脚楼和木屋屋挨屋,瓦挨瓦,街道弯弯曲曲,“鸡公车”推来卖山货的,竹排送来一担担茶叶,小贩挑着货郎担吆喝,夜里灯火通明,小镇十分繁华,当时,俗称“小南京”。说起这些,老人颇为自豪。

穿过街道旁的林荫小路,眼前出现一座爬满青苔的双拱石桥,桥上刻着新安桥3个繁体字。谁曾想,这里曾是“老街”的街心。随行镇党工委办公室主任聂俊告诉记者,桥下这条溪叫新桥港,汇入澄溪。过去陆路交通不便,水运发达的时候,港宽一些,但也不好走船。商人们要把货运到澄溪的麦市码头,往往会走近路,过这座

桥。后来修了公路,这里也就慢慢荒废了。记者抬头看到,就在离石桥不足50米的地方,长吉高速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郑家驿不仅是水陆官道,更是兵家必争之地。麦家河村,在前往麦市码头途中,采访团来到中国军队1945年修建的抗战飞机场旧址。据村民回忆,过去经常能看到支援中国的美军飞机将军用物资运到这里。机场1958年被毁,如今跑道变成了村道,停机坪变成了2片近200亩“红莲湖”。

麦市码头下游400多米澄溪注入沅江。因沅江修筑凌津滩大坝,将澄溪水位抬高了1米多,麦市老码头被淹去一半,仅留下一段青石条台阶。河里歪歪斜斜停靠着几条机动捕鱼船。岸边杂草丛生,一支破旧的木船倒扣在地上。聂俊告诉记者,当年码头繁华的时候,竹排、木排、货船挤满了河面,船工、挑夫来回奔忙。晚上,岸边搭起一长溜戏台,南腔北调,热闹非凡。

在沙坪、茶庵铺等桃源县茶叶主产区,像澄溪这样的沅水支流还有夷望溪、杨溪、水溪等多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山民,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驾起竹排,把茶叶和山货运送出来。一担担茶叶在各个码头装箱送入沅江,进洞庭湖,再出岳阳城陵矶,走长江,送往沿江各大港口……

时代变迁,陆路繁荣,码头没落,代表着内陆地区交通运输形式的一种演变。

问津郑家驿□本报记者 杨力菲

午后休整半小时,采访团从郑家驿出发,赶往下一站——茶庵铺。

沿着319国道驶入桃源县西南部山区,车窗外飘过的如黛青山与叠翠茶园,给饱受烈日眷顾的我们带来丝丝清凉。与茶庵铺镇的工作人员汇合,我们直奔传说中的“千年野茶树”。

“传说湘西雪峰山尾端,有一种奇香无比的野生茶树”,1959年,在湖南省茶叶技术学校学茶3年的卢万俊毅然回到老家太平铺(今茶庵铺镇),对恩师王威廉的提醒念念不忘。他知道,若能找到,功莫大焉。

“当时我在茶厂工作,全乡有12个村办厂,带着老师的心愿,没事就进山寻茶。”卢万俊清晰记得,就在海拔350米处的陆家冲村,一株罕见的大叶茶树进入他的视野。他考量着,这应该是个好品系。

卢老的说法与一天前我们在桃源县城的茶船古道采访座谈中,县农业局原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刘学进的介绍一致。西晋《荆州土地记》中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武陵郡治设在沅陵县,桃源属武陵郡,而沅陵县并不产茶,这“最好”的茶自然是指来自雪峰山脉深山峡谷的桃源野茶。

一株野茶树的发现,惊动了业界,学者专家纷纷过来考证。叶长21厘米,宽15厘米,世间少见,谓之

“大叶茶”。然而,茶树只开花、不结果,无法实行有性繁育。

“先保护起来再说”,当时的常德地区农业局干部欧阳仁俊前来考察,垫付100元交给村里,嘱咐村民好好照看这株野茶树。这在月工资四五十块的年代可是个大手笔。

集合多方力量,抢救濒临绝迹的珍品,县委、县政府选定在太平铺建立大叶茶良种繁育科研所,茶学专家朱先明等亲临现场悉心指导,卢万俊自此和大叶茶较上了劲。

开发大叶茶产品时,有人不看好,认为“大叶茶梗子撑得船,叶子包得盐”。后来经过鉴定,大叶茶品种与云南乔木型大叶茶有亲缘关系。桃源大叶茶的出众在于具有“叶片硕大、叶质柔软、叶色硕壮、茸毛较多、汤色翡翠、气味芳香、余味悠长”的优良品质。通过扦插无性繁育出的茶树良种“桃源大叶1号”和“桃源大叶2号”两个株系,茶叶专家鉴定,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硒、锌等微量元素与多种酚类物质,茶多酚含量高达

35%,氨基酸含量8.56%,高于常规茶品一倍以上。1987年,石门、新化、岳阳、长沙等地试种,并列入

省“星火”计划项目;1992年,“桃源大叶”被列为全省地方优良推广品种;2005年,桃源县人民政府向国家申报野茶王为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年获准,桃源野茶王从此以茶叶新贵身份享有与“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国内历史名茶齐名的尊荣,大叶茶也每年以新植千亩以上的速度发展,至今全省种植面积达15万亩。

现年77岁的卢万俊,只是带着我们走进他的茶园和茶叶加工厂,因为那株野茶树在60多里外、不通车的山中某个“神秘处”。

在这片茶园里,良种野茶得到了大规模的繁衍。“每年3月中旬到11月都是采摘期,7到10天采摘一拨,‘桃源大叶2号’茶园亩产达到一万五六千元”。卢万俊坦言,以茶为伴,简单充实,会坚持做茶,一代一代做下去,“桃源大叶茶最宜做红茶,坚持力推红茶”。

在桃源大叶茶开发40周年之际,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刘仲华这样评价桃源大叶茶:“它是我国高产茶树品种的典型代表,是中小叶种茶区生产优质红茶的最佳选择,是中国优良茶树品种资源宝库中的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

世界上的名茶,没有哪一种能抛开地理条件,一方水土,决定了一种茶的品质。山环水绕的茶庵铺,是一片孕育希望的沃土,也是一方创造奇迹的宝地。卢万俊打趣:“如能活到茶寿108岁,桃源大叶茶形象代言人我当仁不让”。

一株穿越千年的野茶□本报记者 韩冬

秀美桃源,五溪归沅。昨日下午,探源茶船古道采访团一行行至五溪之一的夷望溪,溪水清澈,水流平缓,两岸平地丘岗,茶园密匝。地上绿毯斜坡,天上白云高悬,好一派明快画风。当年,沅溪的茶农利用竹排,将这一带的茶叶顺溪运抵沅江,装上大船,然后出沅江,入洞庭,通江达海,销至国内海外……与茶船一道远行的,还有源自溪畔的“百尼茶庵”的故事。

我们坐在百尼茶庵茶业公司的会客室内,一边品尝公司自产的黑茶,一边听公司总经理龙文平讲述“百尼茶庵”的品牌故事。

当年,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本地青壮年劳力为了养家糊口,跟着马帮离开故乡贩卖茶叶。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艰辛和诱惑,离家的游子们不少人未能归家。为打听自己丈夫的消息,这里的女人们就在古驿道边搭起一座又一座茶庵,让经过茶马古道的人们在此歇脚停留,请他们捎去自己对丈夫的牵挂。茶庵铺镇也因此而得名。

那时,茶庵里的茶香悠远绵长,带着妻子的思念飘向远方;茶庵里的茶汤入口苦涩,藏着柔弱女子独自支撑家庭的辛劳。一片茶叶,养活了一方山民,但是这些失去了丈夫的女人们,却只品尝到了无尽的苦涩。

说到动情处,龙文平眼眶湿润,我想,她该是同情那时女人的命运,也可能想到了自己创业的艰辛。2011年,她与丈夫饶文兵正因被这段故事所打动,注册了“百尼茶庵”作为公司的名字。

饶文兵自幼与茶结缘,其父就是茶庵铺八斗溪的手工做茶老把式,“将家乡的茶做大做强”是他的梦想。而当饶文兵遇见龙文平后,这就成为了他们夫妇二人共同的梦想。

为了支持丈夫,龙文平辞掉常德市农机局打字员的工作,去往山东与丈夫一起打理一间茶叶门市部。1995年,二人攒下了第一桶金,毅然回到家乡茶庵铺镇,创办茶厂。虽然因为经验缺乏等原因,一度面临亏损,但他们从未灰心。一边学习别人的企业管理,一边向老一辈人学习制茶技术,终于令企业渐渐有了起色。

2013年,当地茶农在马坡岭上偶然发现了一片野茶林。马坡岭位于雪峰山脉,海拔近千米,四周是悬崖绝壁。山上原来有一处古寺庙,建于嘉庆十七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古寺庙遗址附近的半截“茶禅界碑”,诉说着这片野茶林的由来——当年寺庙的僧人栽种了茶树。如今庙毁人空,却留茶香在深山密林之中。饶文兵夫妇闻讯而来,买断了这片野茶的摘取经营权,公司据此打造出“崖边野茶”这一特色品牌。谈到常德茶产业的发展,她认为从历史、文化、资源、市场等方面综合考量,常德应该抓住红茶不放。

从公司出发,经由一条新修的水泥茶路,盘旋而上马坡岭,抵达“崖边野茶”茶园。身体刚探出车门,茶香已伴着微风扑面而来。定睛一看,茶园里无论是虬枝曲展的老树,还是娇小可人的新树,枝上都发出了嫩绿密匝的新芽。景观亭、观景台、犀牛池点缀在绿色的波浪中,游人的欢声笑语在茶园中回荡……

在我们即将告别龙文平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从长沙传来:在前不久的湖南茶叶“十佳茶旅景区”的评选中,“桃源百尼茶庵崖边野茶生态园”成功入选。“百尼茶庵”,从最初古道边的苦涩滋味,经历时光和汗水的洗礼,迎来了属于它的甘甜。

“百尼茶庵”的苦与甜□本报记者 李张念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