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洋背后的故事 城 旧 -...

Post on 03-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鹰洋背后的故事文 | 张土新

俗话说:乱世买黄金, 盛世兴收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一样,慢慢喜欢起古钱币来,特别是鹰洋的收藏,觉得既可以增加知识,又可陶冶性情,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说起“鹰洋”,估计大家都不陌生,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曾不惜花费十二元鹰洋,去镇上的土地庙捐门槛。这十二元鹰洋值多少钱?估计是大家最关注的,我们不妨看看《祝福》里的描述: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里苦干,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下 12元鹰洋,一年的工钱仅换来 12 元“鹰洋”,估计这鹰洋还是很值钱的。

看了资料才知道, 原来“鹰洋” 就是墨西哥银元。1821 年墨西哥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 取得独立。 1823年,墨西哥开始铸造本国货币———墨西哥银元。此后各个时期的墨西哥银元, 正面都有一只老鹰图案, 俗称“鹰洋”。

鹰洋正面主图是一只展翅的雄鹰,嘴里叼着一条蛇,一只爪牢牢抓着蛇身下半截, 另一只爪踩在从湖中岩石里生长出的仙人掌上,主图下方是橡树和月桂树枝叶,鹰图上方是西班牙文的墨西哥共和国字样, 也有上标西班牙文“墨西哥合众国”字样的。

先看看,这北美洲的银元是如何来中国的,原来,从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在中国设立银行,利用发行纸币、银元等方式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而墨西哥、西班牙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不甘落后,远洋而来,抢占和瓜分中国市场。当时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有英国的“杖洋”、日本的“龙洋”等。而流入中国最多的银元是西班牙的“本洋”,后来才是墨西哥的“鹰洋”。

鹰洋以前,势力最大的是本洋,主要指西班牙在其墨西哥殖民地铸造的加罗拉四世银元。 西班牙帝国最辉煌的时候,曾经拥有过半个世界的殖民地,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曾经都是西班牙的领土。鸦片战争一役,清朝对英赔款二千一百万元,就是用本洋计算。

这墨西哥鹰洋为何会风行中国, 估计是大家最关心的。原来,墨西哥盛产优质的白银,所铸银元版样精美,成色稳定,数量供给也很丰沛。另一方面则因为先后得到两大海上贸易霸主的支持。 16 世纪西班牙是太平洋贸易区的盟主, 西班牙大帆船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丝绸和各种日用品运往美洲, 再源源不断地从墨西哥把本洋运到中国,支付价款。

可是,西班牙一直没有可与中国交换的商品,所以这个三角循环是单向的, 致使本洋全部留在了太平洋贸易区。支持鹰洋的则是英国,可是英国的法律不允许本国的贵金属货币流出,印度的英商便从墨西哥运来鹰洋,在中国采买丝茶等商品,直接运往欧洲和美洲,换取银元后再到中国办货。由于鹰洋的循环是双向的,英国终于找一种可以和中国交换的商品:鸦片。中国人购买印度和土耳其的鸦片, 用来支付价款的, 也是广州流行的通货———鹰洋。

听说,古代做生意有讲究,在货物交易时,力求做到:能收帛绢就不收银两,能收银两就不收铜钱,能收铜钱就不收铁钱,可是,墨西哥鹰洋却是一个例外,它是清朝中期最牛的硬通货,怪不得,祥林嫂这绍兴乡下的农妇,逢有较大金额支出时,也把大把的铜钱,换成鹰洋使用。

记得小时候猜谜语,问:“什么东西没有脚,可是走得最远,走得最快? ”谜底是钱。 鹰洋跨越太平洋来到中国,在中国境内又流行大江南北, 与它的铸造精美、 成色稳定、份量固定、数量丰沛是分不开的,或许,这才是它流行

的真正原因。看来, 我们在搞收藏时, 不能只看表

面,一定要去了解它的历史,了解藏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样才能了解到它真

正的价值,从而作出最好的判断。没事的时候,不妨,找块鹰

洋研究研究,会有收获的。

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文化·地理每周五出版电话:15996931006

邮箱:pcwbzmwh@163.com

15HISTO

RIC

AL

CITY

徐州地理·

彭城旧事

2017

年7月

28日

星期五

编辑

|李璐

校对

|王静

每当我经过“快哉亭”公园北门时,都会伫立很久,凝望着门北广场上翩翩起舞的老人们, 心里总是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想起坐落在这里的徐州最早的“金城电影院”。

“金城电影院”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 徐州杨氏大户杨鸿宾经营的,后因年事已高,让三子杨寿彭管理。 由于是私人建造的影院,设备比现在要简陋得多,但在当时,却是独一无二的娱乐场所。

徐州沦陷后,“金城电影院”被日伪政府接管,影院经理杨寿彭就让他的五叔杨五爷到影院茶房当掌柜。 而杨五爷就是我的养父杨爷爷,那时,我因周岁丧母已被杨氏夫妇收养长大,我的养父杨鸿勋(我称为爷爷)是“金城电影院”经理杨鸿宾的五弟,人称杨五爷。 幼不善学,在城里做小生意谋生。

自从爷爷去影院当茶房掌柜,我就被奶奶派去给爷爷送晚饭。 饭后,爷爷不放心我一人回家,就让我等到散影后跟他一起回家。 那个年代路灯很少,爷爷总是挑着铁丝编的白纸灯笼,牵着我的手,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路上,我总是迷迷糊糊地犯困,爷爷怕我睡着了会掉坑里,就不停地叫醒我,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敢放松。后来, 经理就让爷爷搬到影院里住,我也跟着爷爷住进了影院,虽然住在影院没有玩伴, 但我每天都可以看电影,为此,很多同学羡慕我,偶尔,他们也会偷偷地躲在我家蹭不花钱的电影看。

我记得当时的影院是铁皮屋顶,四面高窗,坐北面南,进门是厅堂,左右是票房,进门有东西走向长廊,北墙有三个入场门, 场内坐席是三排木连椅,分前、中、后排,场中间有两个走道 ,每排都有长条茶几, 上面挖有放茶杯的圆洞。 顶棚是粗麻布方形框,装有吊扇吊灯。 东墙是放映室,西面是舞台,有前台、后台和化妆室,可以演戏。 东头有大门,西头是男女厕所,放映室右侧有发电房,舞台右侧是茶房,西墙角的大门是散影出场大门。

那时放映电影与现在放映电影最相同的地方, 就是放映前的广告宣传,不相同的是, 放映前要响三次铃声,一次是入场通知,二次是安静,三次开始放映。

日伪政府统治时期,影片都要经过审查才会公映, 中国影片更为严格,而日本电影大都是战争纪录片,如《血战

巴丹岛》,《奇袭珍珠港》。 中国电影则分有声无声,剧情对话由下方中文字幕表达。 中国电影大都来自上海制片厂,厂方徐州代理人杨金生就住在“金城影院”。

抗战胜利后, 电影业有了转折,抗日电影出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长相思》等。 古装电影有《花木兰从军》、《李三娘》、《野猪林》等,武侠片有《火烧红莲寺》、《草莽英雄传》等。 时代电影有《家春秋》、《雷雨》等。 三、四十年代涌现出很多明星,女星胡蝶,阮玲玉,后期有李丽华、陈云裳,陈燕燕,王丹凤,周璇,白杨。 男星有梅熹,舒适,顾也鲁,刘琼,赵丹,金山,奶油小生白云等。

只要是好电影, 几乎场场爆满,这时,已有“人民舞台”、“中山堂”两个影院,好影片三家共映,有专人跑片传递。有了竞争,就靠电影宣传广告争夺观众了,于是,市内大街小巷贴满电影广告,影院门头也画上大型广告,还有的树立木牌在街头,真是各显神通啊!

徐州解放后, 军管会接管文艺场所,影片仍需要文化部门审查,影业发展迅速,国内影片厂也多了起来,有长春、上海、北京、八一、陕西等厂,好影片层出不穷。 同时,徐州影剧院也增加了不少, 如“徐州会堂”、“工人文化宫”、

“彭城剧场”、“云龙电影院”等,那时的好电影真是一票难求,朝鲜

电影《卖花姑娘》场场爆满,影院增添了夜场,也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 当时,机关、工厂、学校都必须提前买集体票才能满足职工的要求。

电影发展飞快,给人民带来了文化生活享受,尤其近年来,各种名称的电影场所星罗棋布, 档次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票价不匪,却是现代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而我曾经住过十多年的“金城电影院”, 却在某天被拆除了, 变成了动物园,再后来,动物园迁到了彭园,便改成了溜冰场。 如今,这块我最熟悉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快哉亭公园”的健身广场。辉煌了二、三十年的“金城电影院”再也没有了踪迹,然而,它给观众影迷们带来的文化享受,却深深地藏在了人们心里。

每当我想起那些每天都能看电影的日子,就会去“快哉亭”转一转,让回忆的脚步蔓延在那些绿丛中。

文 | 郭仲秋

徐州最早的﹃金城电影院﹄

◎收藏故事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