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区建港小学校长李世学读《爱心与教育》 用耐心让每个孩子...

Post on 27-Sep-2019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家长“千年一瞬”:我的小孩今年读五年级,平时考试他那些难题、附加题都能做出来,做错的常常是那些前面的简单题目。 这是什么原因? 有什么解决办法啊?

熊菲: 我也是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家长,这一类问题, 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共性问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教育意识的提升,孩子们的见识广度和智力水平明显更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我们,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也都更为强大,这些都是当代孩子的优势。 但是同时,现在的孩子比较急躁、缺乏耐心、学习“浮”于表面,

“静”不下来,学习中就容易造成“基础题东错西错,拓展题胜券在握”。 另外,从孩子自身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说明孩子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问题。 家长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仅靠聪明是走不长远的。

对此,我的建议是,家长要有“不扭转不罢休”的决心,将关注点从附加题挪到基础部分。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磨炼学习意志,比如强化“读题审题———理解分析———规范答题———检查作业” 的基本方法,家长还要与孩子共同商定规矩,如当天的作业自己检查对错,家长重点查作业是否整洁、是否有条理、是否规范,第二天再“回头看”,将前一天的错误一一过关。其实计算方面的错误,所谓的“马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熟练,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就是在不断地练习和反思总结中慢慢提升的。 此外,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心理,有时心理上的抗拒、 不接受也会导致“不该错的偏要错”,这比培养习惯更为艰难。

家长“杨大亮”:我家孩子的问题在语文方面。 其实她阅读、作文都还比较好,出错的

总是像拼音、标点这种地方。 我该怎么帮孩子纠正这种问题?

何芬: 语文是一门生活学科。“语”是语言,把别人的话“听”明白,把自己的话“说”明白、“说” 精彩;“文” 就是把别人的文章“读”懂,把自己的思想“写”清楚、写精彩。孩子阅读、作文比较好,说明孩子的语文积淀、语文素养好。

拼音、标点是知识层面,也就是语文的基础部分。 这种知识层面的内容,往往需要

“正确重复”,也就是练习。就像舞蹈家,随意做一个舞蹈动作,都比我们优雅,因为她每天都在练下腰、压腿等基本功。 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只在一个字:练。 所以,拼音不熟练,首先背熟《声母表》《韵母表》、默写。 然后买几本带拼音的读物, 用尺遮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拼音“扫读”训练,就是只看拼音,看能不能读懂句子。 开始肯定速度很慢,遇到了难拼的词语心烦意乱,然而在训练中,见得多,自然就熟了,渐渐就能只看拼音,读懂文字。

标点的运用中,句号、逗号、感叹号不容易出错。 有几种需要注意,书名号、省略号、引号、破折号、分号、顿号需要“集中”训练。大家可以先在《新华字典》后面的标点符号运用部分找到这些标点的作用,然后每周进行一种标点符号的专项训练。 如书名号训练,第一周每天找出一些含有刊物、读物的句子,让孩子把标点打上去。第二周,找出一些含有省略号的句子,或者段落,再让孩子把省略号标上去,思考省略号的意义。

家长“佳木 82”:老师们经常说小学是养成学习习惯的阶段。 那具体有哪些学习习惯? 家长要怎样做呢?

熊菲:从常规角度看,主要有:规范书写、认真审题、独立作业、不拖沓、预习和复

习、认真听讲、主动探究、善于倾听、敢于质疑、检查作业、及时订正等等。语文还有课外阅读、勤做笔记的习惯;数学还有勤打草稿、整理错题的习惯等等。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可以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材料阅读,等孩子适应后,再逐步扩大阅读的领域。刚开始不要强迫孩子要读多长时间,应该以鼓励为主,然后慢慢延长。

反之,克服坏习惯要用减法,而且尽量“连减”。 记得我们班一年级时有个“小调皮”,总克制不住课堂上自由下位的毛病,家长打骂也无济于事。 老师将孩子叫到身边,说:“我们玩个打赌的游戏。我发现今天上课你下位了 5 次, 如果你明天只下位 4 次,老师就认输,可以吗? ”第二天,孩子果真少下位一次; 过几天老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

何芬: 我认为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就是“专注”。“专注”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集中精力把这件事情做好。“静极生慧”,孩子刚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 需要十分钟左右才能进入状态, 这个时间可以称之为“预热”,接下来才能投入到这件事情中。 如阅读故事,可能要看一会儿,才能渐入佳境,走入书中的情节,和文本对话;写作业也是一样,开始还是浮躁的,专注地写字,写着写着就静下来,心里只有这一件事情。

在孩子写作业时,要明确“只写作业”这个目标。 遇到不会的题目,先空着,不要做一题问一题。需要查字典的字,先用拼音代替,写完了一起查。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以让孩子以 40 分钟为一个单位,40 分钟后可以自由活动十分钟,再开始下一个“40 分钟”。

(记者刘嘉整理)

何芬: 江汉区红领巾学校阳光校区语文教师, 江汉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因为爸爸妈妈爱玩手机, 这个孩子想和手机争宠,和手机争爸爸妈妈,和手机争爱。 在斗争中,孩子很受伤。 而手机问题肯定不是个体现象, 它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很多孩子和我聊过爸爸妈妈是怎样喜爱手机而忽视了自己。 我发现孩子们在交流时带有很多负面情绪, 这类情绪很不积极, 甚至会影响学习和亲子关系。

孩子们! 如果你们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 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老师及时沟通。你们可以像上面的孩子一样,和班主任或是心理老师谈谈心, 把你的烦恼说出来, 让老师把你们的心声传递给家长们,引起你们爸爸妈妈的重视。

其次,我们要与家长及时沟通。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方式:1、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与父母长辈沟通,切忌心怀反抗的心理及不合作态度。 2、尽量心平气和地交流,切忌不尊重父母。 3、有耐心听完对方的话, 切忌中途打断,断章取义地反驳对方。 做有礼貌倾听者,也要做有礼貌的倾诉者,就事论事,切忌陈芝麻烂谷子一块说。 4、有重点地沟通问题,过分的话不说,不负责任的话也不能说。 如果你能做到,你的烦恼会很快解决的。

接着,我想问问孩子们一个问题,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能缺少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给我们带来快捷便利的生活, 你们每天都在享受。所以孩子们我们要面对手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让我们的负面情绪得以净化,学会解脱。所以接下来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约法三章,比如,我们和家长讲话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玩乐的时候,他们不许玩手机,谁违反了就罚谁做一个星期的家务,或是帮忙检查作业,或是直接关机 30 分钟……孩子们,我相信你们的办法会更多。 和家长们约定起来,写一个《我和手机有个约定》,全家人签字。

我相信爸爸妈妈是爱你们的! 家长朋友们,明白了手机不能少,但亲情更不能少,我们一起和孩子来遵守这个约定吧!

校长读书会

192018 年 4 月 2 日 星期一责编:宋兰兰 美编:陈昌 版式:杜云秀 责校:汉春

·思 享·投稿邮箱:cjrbxjz@163.com

汉阳区建港小学校长李世学读《爱心与教育》

用耐心让每个孩子如牡丹一样盛开

“马虎”归根结底是不熟练

孩子的学习习惯这样培养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3 月 31 日,汉阳区建港小学校长李世学做客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与百余名一年级家长分享他读《爱心与教育》的心得:每个孩子都是世界拼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有希望在,即便春风阳光不到的地方,生命依旧很灿烂。

当心变成孩子的“外人”《爱心与教育》 的作者李镇西是一位校

长,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 他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拔河、跑步、歌唱、吃饭,与学生亦父亦子。 学生成材后,常常回去看望他。“然而,很多四五年级的家长就已没有这样的待遇,孩子甚至都不愿和你说话。 因为有不少家长的手机比孩子还重要。 ”李世学说。

家长们忙于工作,回家很少与孩子交流对话。 孩子写作业,家长玩手机;孩子问题目,家长翻手机;一家人吃饭,家长看手机……家长的手机永远在手上。 有些家长甚至塞给孩子手机、iPad, 打开电视、电脑, 填塞原本应该与孩子相处的亲子时间。 李世学说,久而久之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外人”。

五年级一名学生的外公曾找到李世学,说孩子天天抱着手机玩,作业乱七八糟、天天挨老师批评。 原来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平时没时间管孩子,周末自己很累也疏于交流,导致孩子缺乏关爱,手机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李世学告诉外公,想改变这种状态,得用心关爱孩子,用亲子陪伴“抢回”手机陪伴的时间。 周末里多让妈妈带孩子到户外玩,安排亲子活动,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孩子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少家长重视胎教,生下孩子却丢给老

人抚养。 在后来的教育过程中,忽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心理健康,忽视天性发展,逐渐形成了教育的“高开低走”。 对于孩子教育,不要出现问题后才来重视,才来找原因,而要在起点上进行思考,合理地安排好孩子成长的路径。 ”李世学说,孩子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李世学的孩子正在读四年级, 成绩一般但很努力。 校长工作繁忙,但他每天陪孩子一起吃饭、聊天、做作业。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坚持

做一页口算,另做五道课外题。 课外题都是他亲自给孩子抄题,从课本到奥数,逐步渗透一点课外知识,从不间断。“在他小的时候,我尽力地陪一下,到了初中,想陪他也不要了。孩子成长的路上,学校、家庭、孩子各占三分之一,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能推脱责任。”李世学说,“而有些家长,因为家庭、工作、婚姻的原因,自己放弃孩子教育,把一切交给学校,推给培训机构,靠天收。 ”

学校三年级有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学校经常出状况。 他妈妈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坐在教室后面和孩子一起上学。 周末时,爸妈一同带孩子去康复中心,一边治疗一边

做义工。 如今孩子已不用家长陪伴,可以独自上学了。 这种改变除了学校老师家长的配合,更得益于父母多年如一日的坚持。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分享会上,李世学播放了一段视频。 今

年春节,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一位乡村教师和贵州山里的孩子演唱了一曲清代诗人袁枚的《苔》,震撼人心。 在建港小学,有许多孩子都是流动花朵或留守儿童,但哪怕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 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会像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身为家长, 需要正确评估孩子的智力水平、活动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李世学建议,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心理承压能力,多采用挫折教育。 对后进生则要多投入情感、平等或者更多的关爱,给孩子感情开小灶,充分尊重孩子。

学校有个学习成绩不错但习惯很糟的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 他天天躲在操场上玩,情商很高,一批评马上认错,转身又犯错。 五年级时老师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他主持班会,上台表演节目,读书节、元旦、六一都让挑大梁。 经过大小活动的锻炼和老师们的情感投入,到了六年级他不再调皮捣蛋,懂事了许多。

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是进行心理辅导,给孩子以有效的引导;有的重在培养习惯,磨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要惩罚,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些不仅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还要有极大的耐心,才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让他像牡丹花一样盛开”。

(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黎敏)

校长荐书

现场互动

家长:给孩子制定了学习计划,但他总不按计划执行,采取奖励措施也没什么效果,究竟怎么回事?

李世学: 首先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方式或物品作为奖励, 其次在兑现奖励时要有仪式感, 老师一般会在集体场合下表扬孩子或颁发奖励,让孩子拥有一种获得荣誉的感受,这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家长:孩子读一年级,给他报了一些兴趣

班,学得不少但学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怎样让孩子坚持下来呢?

李世学:家长陪伴的力量很重要,有位老师的儿子一直在学小提琴, 练琴肯定是很枯燥的,于是她和孩子一起学一起练,还经常和孩子比赛,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坚持,后来孩子去美国留学时就是靠小提琴打动了签证官。在兴趣培养的道路上, 要不断地帮孩子建立成就感。

《做最好的家长》,作者:李镇西推荐理由:家长要从人格上成为孩

子的榜样,以无声的形象感染孩子的心灵,成功的家长家庭教育是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

《赢在家风》,作者:沙拉推荐理由: 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爱是有智慧的,告诉我们父母如何去爱

孩子。 一个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一定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定是一个传递幸福的人。

《匠人精神》,作者:秋山利辉推荐理由: 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每

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质, 要淬炼心性,成就自己。

兑现奖励时要有仪式感 戈欢: 汉阳区钟家村小学副校长, 从教17 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周,五年级的小羽告诉知心姐姐,他有了一个非常“恨”的东西———手机。他说爸爸妈妈总是玩手机,家里玩,出门玩,即使陪他做作业,也是在玩手机,让他备受冷落。“我们班好多同学有同样的烦恼呢! ”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在跟手机“争宠争爱”? 本期的你问我答,我们邀请了汉阳区钟家村小学副校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戈欢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你问我答

手机成了爸爸妈妈的“宠儿”

熊菲:汉阳区西大街小学数学教师,武汉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建港小学校长李世学 记者彭年 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