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珠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jhwb/page/2/2017-09/09/a15/... ·...

Post on 12-Jun-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责任编辑:朱一卉 校对:费治中2017年 9月 9日 星期六夜明珠15

玉兰一瓣

� � � �我的伯父张克振,字作民,平潮陈良坝人,生于1909年12月,曾就读平潮文峰小学。 1924年入张謇创办的南通师范就读,1925年由沈雁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参加了刘瑞龙在南通领导的革命斗争。1930年2月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同年12月31日被枪杀于如城,年仅22岁。1958年由陆植三同志证明为革命烈士。

听祖父说过, 少年时代的伯父很懂事,十分关心弟妹,孝敬父母,生活很俭朴,买支铅笔、买本簿子都要记账,报告父母。“五四”运动时期,伯父在“文峰阁” 上学期间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郭沫若、茅盾等所署写的新诗集(家中藏书曾见过),当然也看《古文观止》《左传句解》等古书。 伯父在学校期间也主动接受老师革命思想的熏陶,我在平中求学时, 就听老工友钱步尧告诉我:伯父高高的个儿,喜欢穿灰色长衫;学习刻苦,思想进步。伯父进入南通师范后,有机会聆听革命先辈瞿秋白、 王岳飞、恽代英的演讲,逐步树立起“誓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坚定信念。 将近90年过去了,在伯父遗留的破旧的物理书扉页上,仍留着伯父的“马克思主义”五字红色笔录。可见当时伯父的进步思想已深入脑海。1925年伯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利用暑、寒假或夜间,组织学运,到工人中去宣传革命真理,到农村去秘密组织武装斗争。 多年的艰苦磨炼了伯父坚强的革命意志,培养斗争胆略, 到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使其在平潮地区成为了一名威震敌胆的战士。

1929年夏,伯父师范毕业。他的革命言行引起反动当局的关注, 不久反动军警到我家来搜捕, 还留下一张纸条:“查‘反革命分子’ 张克振今夏毕业,至今未归……”其实伯父师范毕业时, 就受党的委派和通中进步青年王道文(李港人,曾任掘港区委书记,反清乡时期壮烈牺牲) 等人到通如地区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公开身份是刘桥曹关羽殿小学教师。 那期间伯父不仅积极支持平潮区委开展工作, 而且带领游击队员数次到平潮, 一次在革命群众刘炳文的支持下,获硝药数百斤。这为后来通如地区的农民暴动和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29年, 中共平潮区委组织遭破坏,王文宾、周友才等负责同志不幸被捕,并先后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有一天夜里, 伯父正在陈良坝一家杂货铺召开地下工作会议, 同校老师王道文通知我伯父:“敌人已到校追捕,不能再回校! ”伯父这才幸免落入虎口。在平潮党组织遭破坏、 隐藏地点也已暴露的情况下, 伯父没有被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他悄悄潜入李港芦苇荡,后来转移到如皋西来。不久,伯父参加了组建红军的工作,他负责宣传。一天在车马湖发动群众时,不幸被敌伪军警包围,伯父等5人不幸被捕,被关进了如城监狱。 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敌人没有从伯父的口中得到任何东西,也没有掌握到伯父的真实身份。 后来因叛徒的出卖,伯父被关进了“死牢”。面对死亡, 他念念不忘朝夕相处的战友及地下交通站人员的安全, 念念不忘双亲及年仅十四岁的弟弟———我的父亲。 后来我的父亲去了苏北农垦学校,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0年12月31日, 国民党反动派没有将我伯父押解苏州监狱, 而将他枪杀于如皋北门, 亲见此情此景的族人说: 张克振被绑在刑车上, 面无惧色,真是个英雄好汉。 临刑前还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 20年后乃好汉!

几年前我参观了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 我伯父是唯一没有穿上红军制服的红军干部,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伯父牺牲近87年了, 他的革命精神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影响了我家几代人。

芬芳一叶

礼物□杨谔

世相写真

我的伯父张克振□张亮

夕照运河

刘伟

远方的男孩儿, 你还好吗?□李玲

� � � �“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 ”绘画, 正是这样让我们既能出世又能入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从早期的壁画到日后各种媒介的发展再到现代, 绘画还在不断地整合、分离、发展。 这段漫长而神秘的历史令人神醉。从小时,我便开始接触这一门艺术。 最初是从绘本中相知, 库尼的《花婆婆》 用淡柔的色彩表达出人生的美好希望,《一片叶子落下来》用轻盈的画面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稍大时看到丰子恺的《护生画集》, 对我影响颇大,“护生者,护心也。 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他的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把悲悯温柔的待物之心传递给观者,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这亦是绘画所能起到的深刻的教化作用吧。 而《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也许更系统和深厚, 从中国描绘烟雨汀岸或剑峰峦峭的山水画到工笔重彩或写意为主的花鸟画, 再到西方透视精准、严谨写实的《圣马太》,或宣扬人文主义的威尼斯画派,总会给观者一种共鸣。因他的画喜,因他的画悲, 因他精巧的构思激动,因他流畅的笔法惊叹。绘画的意义, 莫过于让人们在静谧的时光中无视时间的流逝, 沉醉在自身与大师心灵相融的审美中。

我的故乡文艺气息浓郁,画展、讲座、音乐会时常举行。 我有幸在故乡的博物馆参观到著名画家赵无极的画展。 他认为中国的水墨画要的是反复的描摹练习,

无法让他自由发挥, 于是他的画开始偏向印象派, 渐渐地走向了抽象之路。 赵无极暮年的画作又回到了中国的水墨画风格, 他因之前做过版画,也热爱版画,就尝试着把中国画的元素融进版画里, 成功后他无比欣喜。 赵无极的画作色彩的运用是一大亮点,展中画作多为抽象画,但是色彩的强烈对比却能给人一种冲击。 赵先生的水墨画与版画的结合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是艺术家们学习的榜样。

去年初夏,我还观摩到毕加索、达利两位大师的真迹, 令我激动不已。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把物体解析再重新组合, 以分离为碎片的形态呈现出来, 多个角度来描写对象物, 再将它们放入同一个画面中来表现。《亚威农少女》对欧洲绘画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初看到达利的画时,一瞬间呼吸停滞,血被带到头上,达利大胆夸张的用色,冲击着我的胸膛, 我仿佛进入他的梦境中一样。我也经常做离奇的梦,但苦于画笔无法自由表达, 不得不惊叹于他娴熟的用笔技巧, 以及他对超现实主义的贡献。

贡布里希说过:“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 只有不断创新的艺术家。 ”因此,作为艺术界下一代的我们,应坚持这一原则,用创新的思维从事绘画, 力争给绘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我自己在学画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体会, 虽然还处于临摹状态, 但我认为临摹也不能单纯地复制他人的画作, 而应带有探究地钻研后索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再融入自己的个人想法, 这样才能学好艺术, 才不会是整齐划一出自美术

培训机构的做派。我喜欢中国画,如宋代的赵佶、

元代画家黄公望、 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 他们的画作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底色。八大山人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书画双绝的艺术大师, 齐白石曾云“惟八大山人一人独绝千古”,如此高的评价,真真是前无古人了。 他并不像一些画家把画面画得满满当当。 铺下一张宣纸,起笔,只勾勒寥寥几笔,用墨淡淡渲染,或从画上头倒挂,或从下面生长,抑或从纸中萌发,但不论怎样布局,他总能恰到好处地留白, 但这留白却并不突兀,与这画融为一体了,似是给人一种延伸感, 反而使意境深远奇古,留下“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观感。通观八大山人一生的艺术追求,可以发现,他如果没有遇到家国之变,没有悲剧身世, 或许就无法成就这样的八大山人, 他也许会和众多其他的画家一样, 缺乏了自身强烈的艺术个性, 在浩浩汤汤的艺术长河中,并不能比较清晰地被分辨出来。由此可见,时代的底色,会侵染到处于这一时代背景的文人身上, 留下不同常人的印记。

我曾经游览过欧洲几国, 对那里的建筑、雕塑、绘画百看不厌。 如果有一天我能创作了, 我希望自己能中西结合, 将西方油画的技法运用到中国画的创造中, 并且从民间吸取艺术的源泉,如剪纸、木雕、刺绣、泥塑、蜡染等,这些带有手工温度和地方特色的艺术, 永远给我美好的回忆,给我遐想的空间。我会使画承载上属于我的时代底色。 无论怎样创新,怎样颠覆,我的创作必须是中国风格,中国境界。

我的精神家园□张六逸

� � � �整理办公室抽屉,几封书信从角落跳到眼前,尘封的记忆打开了闸门,一股愧疚之情也油然而生。

1994年7月,女儿还不满三周岁, 我主动报名参加了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1+1”希望工程, 被安排定点资助山西省左权县桐峪镇滩里村的一名贫困儿童———赵建波。 想到区区三百元钱就能让一个孩子迈进学校的大门, 也许还能从此改变他的一生, 我的内心就充满了一种神圣感和自豪感。

不久,小建波就给我来信了。他告诉我:家里有5口人,父亲帮人打工可常常拿不到工钱, 奶奶年纪大了,母亲身体有病,都只能在家干些家务, 只有一个姐姐也是受人资助在上师范。在信中,他还表达了对我的感激之情和一定要好好学习的决心。 我也立即回了封信安慰他、鼓励他。 从此,他经常来信向我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有一次还寄来了一份得分86的语文试卷; 我也不时地给他寄点邮票和零钱, 教他一些学习方法等等。即使是在假期,他也不忘

写信告诉我, 他不仅在家帮助妈妈提水担柴干农活, 还偶尔到山里刨药材卖上几毛钱,到生产队拆袋子一只两分钱, 一天下来也能赚到几毛钱,叫我别为他担心。 真是一个勤劳朴实、懂事用功的好孩子啊!为此,我很欣慰,也很感动。 虽然我自己的经济并不宽裕, 但我仍然向他承诺:等你小学毕业了, 我再资助你上中学,甚至上大学,只要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就这样,他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1999年夏天, 他给我来了一封信, 说自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但只字未提资助一事,可我心里明白,他是在征求我的意见,这中学是上还是不上?我一时为难起来,因为也就是在那几年里, 我经历了一连串的家庭变故: 先是婆婆生病去世,后是父亲中风抢救,再然后是公公病倒卧床不起, 丈夫又几经下岗失业,女儿也长大上学,因为遭遇大水而被迫迁居已负债累累, 平时我还能在信中夹带两块、 五块的给他买些学习用品, 而如今我实在是心力交瘁、无能为力了呀!可我又怎么跟他说呢?我默默收起了信,把它压在了抽屉的最下方:对不起小建波,

我让你失望了!打那以后,我就失去了他的一

切消息……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

但我的内心却一天也未曾平静过:我为自己的失信于人而愧疚,为自己的中途放弃而懊悔, 更为自己伤害了一个纯真而幼稚的心灵而深深自责!也许,因为我的食言,他没能进入中学;也许,因为我的食言,扑灭了他的希望之火, 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也许,因为我的食言,甚至还会让他怀疑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那我简直就成了一个罪人啊!

我,真的不敢想象!小建波,你在哪儿? 你过得好

吗? 你是否还记恨着我?小建波,你可知道:我一直想

去贫困山区支教,而且首选地区就是你的家乡! 我要让更多的“小建波”接受良好的教育,我要把我所有的知识和才能奉献给千千万万个“小建波”,我要用我的全部付出去弥补多年来的歉疚!

谁能帮我找到你? 谁能帮我实现愿望?

远方的男孩儿,你还好吗?

� � � �平日最怕迎来送往,人情往来。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若遇有缘相知,自是乐此不疲, 然古来又有

“知音一个也难觅” 之说,可见有缘与相知是百不有一的。 我从不羡慕红遍天下的艺人以及权势赫赫的政客,想违心屈己,忙忙碌碌,最终都逃不过时间的过滤。 人生如白驹过隙, 当做真实真情真心的自己, 做自己喜欢做愿意做的事, 不在虚套礼节上浪费精神。

话说有一年市书协副主席冯智的儿子结婚, 赴宴前我问了同时被邀的朋友,言不收礼。 当我潇潇洒洒一身轻松地到宴会厅那一层时,见走廊一凹处放了一张大桌子,上覆喜庆之布,桌上又有一大红本、两支笔,一中年妇女端坐于前。 我经过时瞥了一眼,想:“这是收礼的桌子。朋友的不收, 那么这里是专收亲戚的了。 ”继而又想,“你送我还,何必那么麻烦? 大家都免了不好吗? 我今天空手而来,唯带诚心一颗,实乃最佳之贺礼也。 ”这样想着,便越发轻快地迈进了宴会厅。

婚宴很热闹很成功,这个不消多说。 即将结束时,见一礼仪小姐,手托一红盘,上有一叠叠红包, 风摆柳一般袅袅娜娜地跟在冯智后面向我们走来。 冯智一一道谢并双手高举着奉还各人致送的红包。

整整一桌唯我无红包可还。

艺术创作时我喜欢“造虚”,以“虚”能生“境”也。 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讨厌这种虚套的“惯例”。

再说一件事。 就在不久前,有一“编外”学生考上了大学,请我夫妇去赴谢师宴。准备什么礼物呢? 送钱,对方肯定不收, 我倒有了假客气的嫌疑。 买一样东西吧,万一她已有了呢? 或者“我之所送,非其所好”呢? 思之再三,决定写一草书册, 末后题上

“人生有如登山,志弱者多半途而返,唯强者能至绝顶,一小众山”云云。 于是又想起泰山乃五岳之首, 不妨书写历代吟咏泰山的诗。 网络确实方便,输入关键词后,一下子就跳出了一长串吟咏泰山的诗词。 我按年代顺序选了六首,其中两首十分古老的,眼睛扫过时不很懂, 但其中文字的造型在脑海中迅速呈现后,自忖能写出神采。 一挥而就后又加了长跋, 欣喜届时即可“挟册而饭”了。

俄顷, 忽觉前两首咏泰山诗似有不妥,乃细阅,又查找了有关资料, 确认第一首为讽刺淫奔之作, 第二首乃诗人伤心落泪之作。 顿觉自己分外的荒唐、无知加可笑。

撕了重来。大约二十年前, 有一本

全国名家书画集, 中有某大画院院长的书法作品, 写的是宋词,细心的读者发现,该词莫名其妙加狗屁不通。 后又有好事者找到了一个版本,与院长的作品对照,方真相大白。 原来该书是古式竖排版的, 而院长大人是按今式横排抄写。

灯下漫笔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