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及受家暴影響學童」 的辨識方法及介入策略 · 目睹家庭暴力 •...

Post on 12-Aug-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保良局綜合家庭服務 家庭危機支援服務

「受虐及受家暴影響學童」的辨識方法及介入策略

保良局曉妍居 馮詩儀主任

2015年12月9日

保良局婦女庇護中心服務介紹

婦女庇護中心標誌設計比賽 2009 公開組 冠軍作品

影片播放

25.3.2002

30.12.2009

3.4.2006

昕妍居

45

曉妍居

維安中心

40

65

理念

1. 任何人士都不應該遭受暴力對待。

2. 只要得到適當的幫助,每個人都能克服困難和創傷。

3. 停止暴力是社會上每個人的責任。

使命

以安全為首,致力幫助受家庭暴力問題困擾的人士解決

即時危機,透過增加她/他們的內外資源,重建和諧生活。

服務對象

無分種族、宗教及性傾向﹕

• 遭遇家庭暴力或危機之單身或已婚婦女及其18歲以下而 未有合適住宿照顧之子女

(男童年齡12-17歲按不同中心之收容政策而定 )

• 受虐或面對家庭危機之13-17歲女童 (需監護人簽署同意並由社工轉介) • 被僱主虐待之海外僱傭或由政府執法部門或法庭轉介之 擄

拐個案

服務內容

• 24小時熱線 – 情緒支援,介紹社會資源,處理入宿申請

• 安全的短暫住宿 (住宿期一般為兩星期,至三個月為限)

• 專業個案及小組輔導

• 入住支援服務﹕緊急物資援助、功課輔導、子女托管、發

展小組及活動

• 離舍跟進服務

• 社區教育活動

申請入住程序

• 致電保良局婦女庇護中心熱線或經社會福利署、非政府社會服務機構、醫院、或政府執法部門轉介。

24小時熱線

收集個案資料

進行即時 危機評估

約求助者到指定地點 由職員護送往中心

危機評估

• 危機評估的目的﹕預防暴力再現

• 危機評估的範疇﹕

- 即時危機

- 暴力行為程度

- 危機因素

• 危機程度﹕高/ 中/ 低

危機評估工作流程

熱線階段

(即時危機)

入住後首48小時

(暴力嚴重程度及危機因素)

退出中心服務前

(介入工作的成效及跟進建議)

地點安全措施

• 地址保密

• 接收個案地區網絡限制:

- 住所

- 學校

- 工作

- 親友

• 指定約接地方

退出服務

• 協議退出

- 危機已被控制

- 具生活計劃

- 有其他更適合的短暫住宿地方

• 單方面自行退出

- 追蹤聯絡

- 報警處理

• 非自願退出

- 對中心及其他舍友造成嚴重滋擾

• 住宿費用全免 , 日常生活及膳食支出由婦女自行負責

• 部份活動項目酌情收費

收費

婦女庇護中心服務介紹

~完~

服務經驗分享

• 家庭暴力對學童之影響

• 婦女庇護中心為受家庭暴力影響的學童提供的服務

• 老師轉介個案時的角色及工作

• 老師如何與婦女庇護中心合作跟進及協助受家庭暴力影響的學童

家庭暴力對學童之影響

暴力家庭的孩子畫作

目睹家庭暴力

• 親眼看見:現場目擊父母親一方受到言語暴力、肢體暴力或是性侵害

• 間接聽見:在緊鄰的房間或黑暗中聽到父母爭吵、打鬥的聲音

• 事後觀察:暴力事件發生後看見父母身上的傷痕,沮喪或傷心的表情,以及家中毀損的物品

• 無辜波及:因父母暴力行為而陷入雙方角力關係,或是成為父母親宣洩憤怒和挫折的直接對象

目睹家庭暴力對兒童的影響

• 當孩子目睹暴力時,其實他們已成了暴力的受害者。

• 直接受虐待的孩子與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所受的影響相若。

身體/生理方面

• 受傷,來自自虐或自殘的行為

• 身心症狀

• 注意力無法集中

• 疲倦

• 抵抗力弱,常生病

• 忽略個人衛生

• 食慾不佳或暴食

• 發展遲緩

情緒/心理方面

• 負面情緒如﹕哀傷、恐懼、困惑、憤怒、憂鬱、無力感、無助感、羞恥

• 罪惡感

• 焦慮未來

• 缺乏同理心

• 過度抑制情緒,間接影響人格發展

• 不想上學,因害怕離開母親或想留家阻止暴力

• 無法信任他人,影響與人建立關係

• 自我價值感低落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行為方面

• 退縮或暴躁激烈

• 學習表現退步

• 過度早熟討好,扮演成人角色

• 冷漠、譏諷或指責,防衛心強

• 引人注意

• 退化行為如尿床、分離焦慮、吮手指

• 離家出走

• 對朋輩出現暴力行為,虐待或殺害動物的傾向

• 自傷行為

學齡前兒童

• 容易被驚嚇,總是焦慮不安或過度恐懼

• 藉由正面或負面行為以博取大人的注意力

• 緊抓住父母親,有嚴重的分離焦慮

• 經常無來由地大發脾氣

• 不斷地哭喊或尖叫

• 退縮、沮喪,看不出高興還是難過,對外界的刺激完全沒有反應

• 極端具攻擊性(尤其是男孩)

• 自我虐待─拔頭髮、咬傷自己、剝手指上的皮

• 顯示退化行為,如:在可以自己上廁所之後又開始尿床,學嬰兒說話

學齡兒童

• 容易被驚嚇、總是焦慮不安或過度害怕

• 出現各種身心症狀─肚子痛、頭痛

• 總是需要大人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 經常與手足爭吵打鬥,程度嚴重到弄傷彼此

• 在學校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成績不好

• 容易被影響──不辨是非,凡事聽從同儕

• 出現行為問題,如:在學校耍流氓、出現失控的行為

• 自我觀感不佳─認為家中的暴力都是自己的錯,懷疑自己有什麼問題,為何家中總是爭吵不斷

• 憂鬱或是退縮─開始不和朋友聯絡,早上無法起床,晚上無法入睡

• 試圖調解暴力,嘗試改善家中的情況和氣氛

• 對受虐者感到憤怒─開始覺得是受虐者的錯,才讓自己沒法過「正常」的生活,此時可能開始對受虐者有語言或肢體暴力的情形

• 過度認同施虐者,並模仿施虐者的行為

青少年期

• 經常以各種行為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力,渴望被關注

• 經常與人爭吵打鬥

• 在學校上課不專心,注意力無法集中

• 經常很緊張、憂慮,擔心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狀況

• 性別認同混淆不清或對性別角色感到困惑

• 因為無法忍受家中的失序狀態而逃家

• 從事犯法或違規的行為,希望藉此引起家人的注意

• 以極端的憤怒孤立自己,社交能力差

• 試圖保護受害者或加入施虐者的虐待行為

• 因為憂鬱而表現退縮,但也可能變得攻擊性很強

• 開始嘗試酒精、藥物或是毒品

• 自殘或企圖自殺

• 出現約會暴力行為

目睹兒童之形象

小超人:自我要求高,成為強者,保護媽媽(弱者)。

小媽媽:早熟跳入父母次系統中扮演照顧者角色分擔家庭工作、照顧弟妹之責任。

小小孩:退縮、過度依賴、無責任感。

討好者。

攻擊者/挑釁者:對人有敵意,以暴力解決衝突。

受害者情結:覺得別人故意欺負他。承襲母親受虐經驗。

長遠的影響

• 自我價值感低

• 人際關係不佳,社交功能低

• 學習以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處理壓力

• 錯誤而僵化的兩性互動態度,不平等的兩性關係

跨代暴力與暴力循環

跨代暴力

• 家庭暴力可能會跨代相傳,受家庭暴力影響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有較大的暴力傾向。

• Kim (2009)發現有童年受虐經驗的家長有高於一般家長2 倍的機率對兒童施虐。

• 台灣 (2012)向3,577名施虐者進行統計,有21.78%有童年受虐的經驗。

暴力循環

• 縱向暴力循環像上一代對下一代施加的暴力,代代相傳。

• 橫向暴力循環如同儕之間的暴力。

兒童受到目睹家庭暴力影響程度的 主要決定因素

• 兒童本身是否受到虐待或疏忽

• 兒童的年齡與性別

• 暴力的嚴重程度

• 目睹家庭暴力時間的長短

• 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好壞

• 是否有家庭外的支持系統

• 兒童個人特質與能力

婦女庇護中心為受家暴影響的學童提供的服務

介入目標

• 安全為首

• 減少負面情緒

• 提升自尊感

• 維持生活的穩定性

• 重建人際間正向經驗

• 教育﹕

- 暴力是錯誤的行為,施虐者應該為他的暴力行為負責

- 自我保護及求助方法

- 學習非暴力的解決問題方法及建立尊重關係

介入手法及服務

• 庇護暫宿及安全計劃

• 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及行為評估

• 個別輔導及家長工作

• 兒童治療小組

• 遊戲治療手法

• 藝術治療手法

• 臨床心理評估及跟進

• 個案管理及轉介

• 支援服務,包括功課輔導、發展性小組及活動

受虐母親的工作

• 讓她們瞭解孩子有能力克服創傷經驗,同時專業工作者能夠提供協助

• 提醒她不要向孩子灌輸施暴者的負面訊息

• 協助重新樹立母親的角色

• 與孩子創造對未來的共識和期待

• 親職輔導

個案分享

老師轉介個案時的角色及工作

• 提供個案資料以便中心進行評估

• 安排婦女及兒童於安全地方與中心對話

• 與中心保持聯絡直至接約安排已確定

• 護送有需要婦女及兒童

• 協助向婦女及兒童解釋入住計劃

• 協助婦女在安全情況下收拾個人物品

• 提供即時的緊急經濟援助,例如:車費

• 於適當時候協助施虐者明白婦女及兒童離開的決定,提供

情緒支援

老師如何與婦女庇護中心合作 跟進及協助受家暴影響的學童

• 告知兒童,父母間的衝突不是他/她的錯

• 聆聽及鼓勵兒童表達感受

• 教導孩子以非暴力方法應對衝突

• 往返學校的安全計劃及措施

• 配合中心地址保密

• 特別處理功課或考測安排

• 提供施虐者目前情況資料

給老師的意見

• 設定適合自己的工作界限

- 保護自身安全。

- 設定自己的介入的範圍,與學校社工或輔導團隊溝通分 工,並善用其他社區資源連結。

• 幫助家長就是幫助孩子

- 為受虐家長提供支援。

給老師的意見

• 確認學生的安全計劃

- 確定學生接送的細節安排,按需要安排特別接送時間或出口。

- 了解管養權與探視權的法庭頒令,若遇到未有監護權或禁止探視的家長前來學校時可作為保護兒童的依據。

• 制定學校通報機制及應變流程

- 例如當施暴者到校要求探視學生時,由誰負責安撫施暴者情緒、誰負責打電話給家長或報警、誰負責陪伴學生等。

帶領目睹家暴兒童走向復原之路

目睹兒童的保護因子包括:自我內在資源、家庭支持、社會學校資源 ( Lehmann and Rabenstein, 2002, 引自沈瓊桃,2005)

社會與學校的資源

同學間的關懷支持 老師的協助

社會資源的連結

孩子的家庭支持資源

正向穩定的照顧關係 良好的親屬或手足關係

孩子的自我內在資源

多元興趣、自我肯定 正向思考、懷有理想

家庭危機支援服務及社區資源

婦女庇護中心及 其他危機支援服務

• 保良局婦女庇護中心 8100 1155

• 和諧之家 2522 0434

• 恬寧居 2381 3311

• 芷若園 18281

• 向晴軒 18288

• 風雨蘭 2375 5322

保良局翠林中心

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一系列的資訊、情緒支援及陪伴服務,減輕受害人在面對案件調查、司法程序及生活突變的徬徨和恐懼。

陪同受害人到區內認識及接觸相關的社區資源,以解決生活轉變需要,例如:租住房屋、申領經濟及實物援助、就醫及覆診、申請學校、短期接送上學、托管子女等。

《童心同行子女探視服務》支援離異家庭或入住婦女庇護中心的兒童能夠與父母重建 / 維持良好的溝通及接觸。

保良局樂和社區資源中心

• 心理教育小組課程 (Power Up 360)

• 男士服務

- 家庭及伴侶關係男士專線

- 男士小組

• 童心同行子女探視服務

• 專業培訓及社區教育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

• 王明仁、翁慧圓、王之燕(2012)﹕《兒童及少年保護中的暴力循環初探—以2006-2010 年家扶基金會案件為例》,臺灣 ﹕社區發展季刊 139期。

網上資料來源﹕

• 為目睹家庭暴力兒童提供服務http://webcontent.hkcss.org.hk/FAMILY_wellness/download/w21.pdf

• 學校教師如何關懷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少年http://blog.hhjh.tp.edu.tw/gallery/339/339-1612.pdf

• 目睹兒童 (國立臺北大學)

web.ntpu.edu.tw/~gueiru/handout/abuse/exposedviolence.ppt

~ 完 ~ 多謝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