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七贤”与峨眉山 - cnepaper.com“嘉靖辛卯春二月”,刘君泽从而...

1
06 掌故 2014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六 主编/胡蓉 编辑/何洪金 美编/周黎 校对/刘晓立 峨眉山纪事 百姓掌故 本版欢迎乐山本土作者赐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唐长寿 老唐子 札记 其后,七人返万年寺到初 殿、经胡孙梯,雷洞坪、到金顶, 卧云庵。程启充《卧云庵》有句 道“行游三十日,强半苦跻攀”。 说明登山之行已过去了一月 整。登金顶后原路返回,又经清 音阁双飞桥,安磐《代双飞赠别》 诗中有“两度相过落笑声,此山 应与尔半分”句,说明七人返回 再经双飞桥。随即,原路回到伏 虎寺,此时已入秋了。王宣《游 峨眉伏虎寺》中有“小溪秋水碧, 早稻野云黄”句,可证。 其后到灵岩寺,七人均有诗 作。彭汝实《游灵岩寺》诗有句 道:“来时毒热入秋还,月色钟声 客下山。”可知到灵岩寺已是秋 天。王宣《游灵岩寺》道:“远游 三月不知还,路入沙溪劫外山。” 这次峨眉山之旅从六月到八月, 费时三个月,七人乐不思归也。 刘君泽《峨眉伽兰记》说: “嘉 靖初年,嘉州七贤唱和于寺,安石 公、程启充、彭汝实、张凤羾、徐文 华、王宣诸贤诗碑与正德御书昙 花碑今犹并存也。”骆坤琪在《天 下名山峨眉》书中说: “嘉靖年间, 嘉州地区七位官员相约来游,均 以《灵岩寺》为题赋诗。”除了与刘 君泽一样把时间搞错了外(正德 十五年误为嘉靖年间),还把当 时还不是进士,没有官职的彭汝 实也当作官员了。1997年版《峨 眉山志·风景名胜篇》把“七贤诗 碑”列入其中,说:“明安磐、王 宣、张凤羾、彭汝实、章寓之、徐 文华、程启充书题灵岩寺诗。原 立灵岩寺观音殿前,现存6通, 移立峨眉山博物馆。”同一书中 的文物篇则说:“七贤诗碑(又名 七宦诗碑)一通。原立峨眉山灵 岩寺观音殿外。共2石。现仅 一石完整,另一石大部残 缺。……因观音殿早废,1979年 9月,遂迁来报国寺保存。”《峨眉 山志·风景名胜篇》所载与《峨眉 山志·文物篇》所载自相矛盾。 笔者到报国寺考察,只发现一通 石碑,所刻为安磐、徐文华、程启 充诗。与《峨眉山志·文物篇》所 载相符。峨眉山博物馆内(凤凰 堡上)的2通石碑为当代复制 品。一通刻章寓之、王宣、程启 充三首诗,一通刻安磐、张凤羾、 徐文华三首诗,与现立于报国寺 内的原碑不同。此外,两通碑上 都没有刻彭汝实诗作,因此,“七 贤诗碑”实际上只是六贤诗碑, 但碑因七贤同行而成,称“七贤 诗碑”也未尚不可,但称“七宦诗 碑”就不妥了。 游峨眉山是七人同行,但在 玉液泉、七笑桥、灵岩寺三处留 名的地方都没有彭汝实的名字, 令人不解。原因何在?笔者推 测 ,在 正 德 十 五 年(公 元 1520 年),七人中只有彭汝实还不是 进士,其余六人均是进士出身。 原因是,明武宗在应该举行殿试 的这一年,南巡去了,拖到次年 才举行殿试,本该正德十五年为 进士的贡士们全成了正德十六 年进士,彭汝实正好是其中一 员。峨眉山之旅时,彭汝实可能 就因不是进士出身而不能留名 同列;还有第二种可能是,七人 中只有彭汝实没有官职,其余六 人均有一官半职(“七贤诗碑”中 六人后均录官职名),庶民白丁 不能与官员平起平坐,彭汝实因 此不能留名同列。这些或许都 是明代的潜规则,遵此规则,彭 汝实便只能做不能名了。 至于刘君泽把时间搞错的 原因,当是因灵岩寺石牌坊上安 磐所书“敕赐禅林”落款时间为 “嘉靖辛卯春二月”,刘君泽从而 认为七人是在嘉靖年间同游灵 岩寺,并作诗刻碑,为后人留下 了这两通“七贤诗碑”。 (下) “嘉州七贤”与峨眉山 明 万 历 四 十 三 年(公 元 1615 年),峨眉城中一位明光 道长在峨眉山麓成立“会宗 堂”。清代顺治年间,会宗堂被 改建为报国寺。于是,至清末 民初,二峨山的道众也渐渐消 失了。 清咸丰年间,出生于乐山 的道教大江西派大师李涵虚谋 划在山上重建道观,但终于未 能如愿。民国时期,担任过四 川省主席的王陵基将军也是乐 山人,信奉道教,曾经捐款一万 银元,礼请伏虎寺方丈仁普法 师负责修建玉皇楼,其中计划 塑供玉皇大帝和灵官等;又借 用一佛堂,改称三丰殿,供奉张 三丰真人。由于不是道士主 持,工程进展缓慢。不久抗日 战争爆发,此事亦不了了之。 今日: 峨眉山道教遗迹犹多 如今的峨眉山虽然没有道 观,没有道士,但是依然保留有许 多道教遗迹。今择要简略介绍: 七宝台在峨眉山金顶睹 光台金刚石之下。明人胡世安 在《游峨山道里记》中写道:金 顶“有石曰金刚。石下万石嵯 岈,攒作一片,名七宝台。”宋张 君房在《云笈七签》中称之为 “七宝玄台”,说是隐藏道教经 典的地方。《云笈七签·道教本 始都·道教所起》曰:“寻道家经 诰……黄金为书,白玉为简。 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 台。有道即现,无道即隐。盖是 自然天书,非关仓颉所作。今传 《灵宝经》者,即是天真皇人于峨 眉山授于轩辕黄帝。”这说明七 宝台是道教经典文献认定的宝 台。因其为玄武岩,坚硬不易风 化,至今依然讫立峰巅。 宋皇台峨眉山纯阳殿附 近一山峰,相传为天真皇人向 轩辕黄帝授道之处。东晋葛洪 的权威性道教典籍《抱朴子》卷 十八记载了这一传说:“黄帝 ……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 堂,请问真一之道。”北齐《魏 书·释老志》也说:“道家之源, 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 教帝喾于牧德。”宋张君房《云 笈七签·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 略》进一步详述:“轩辕氏兴 ……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 下降于峨眉山,授黄帝《灵宝 经》……以上皇三年七月二十 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黄帝 六壬式阁、六甲三元遁甲造式 之法。”另有《五符经》曰:“皇 人在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 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 法。”后人依照这些记载,在峨 眉山的这座山峰上修建了授 道台、道纪堂、轩皇观等。明 代,这些建筑物即已破败。今 榛莽荒草丛中尚有其柱础残 瓦。此峰原名颂皇坪,有颂扬 仙皇的意思,不知何时,“颂”字 被写成了笔划较少的同音字 “宋”,沿用至今。 九老洞位于峨眉九岭冈 初殿之上,距仙峰寺约一公里, 是我国罕有的白云岩大溶洞。 洞身全长1500米,有大小洞室 67 个,大者数百平方米,小者 仅几平方米。洞中有洞,洞下 有洞,上下重叠,纵横交错。还 有阴河名龙居溪在洞底地下流 动,能隐隐听到水流声。相传 轩辕黄帝到峨眉向天真皇人求 道时经过此洞口,遇见九位须 眉皆白的仙人,故名。台湾林 藜的《萍踪识小》一书说,九仙 的名字分别是天英、天任、天 柱、天心、天禽、天辅、天中、天 芮和天蓬。进洞口不远处有一 石如床,相传是道教所奉财神 爷赵公明的卧具。在入洞数十 米处的神台上,犹立有赵公明元 帅塑像。《宋史·礼记》曰:宋真宗 “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 年) 十月,语辅臣曰: ‘朕梦神人传玉 皇之命云:先令祖赵某,援汝天 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 皇帝(注:指李耳)。翼日复梦见 天尊……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 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这位 “赵之始祖”就是“正一玄坛元 帅”赵公明。九老洞石床旁,曾 有财神殿,今已不存。现在洞 内的赵公明执鞭跨虎神像是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塑的。 三霄洞离九老洞右侧 10 多公里处一巨洞,是与赵公明 同时在峨眉山修仙的三位师妹 云霄、琼霄和碧霄的洞府。 仙皇台初建于元代的峨 眉山仙峰寺曾有联曰:“寺号仙 峰,洞邻九老;门迎佛顶,台接三 皇”(1931 年卢延栋撰、鲜英 书)。此联充溢着道教的意味, 体现了佛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 融汇。其中“三皇”指三皇台,是 为纪念天皇真人授道于峨眉而 修建。台址位于仙峰寺左前侧 200 米处,为石柱六角小亭,因悬 匾“仙皇台”(晚清蜀中名人赵熙 题写),亦名仙皇台或天皇台。 亭左下边有一碑,刻“九老仙 洞”四字仙圭石从仙峰寺上行一 里左右,大路旁有一长方形巨 石,高约9米,宽约12米,厚约 6 米,石壁平整,上方阴刻赵熙 书写的“仙圭”二字,下刻周祚 章写的“南无普贤菩萨”六字。 尽管是佛道并题,人们却只称 之为“仙圭石”。 (四) 峨眉山道教的往事与遗迹 魏奕雄 文/图 那几日曾祖父在山上玩得很 开心,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周到安 排更让曾祖父对他倍生好感。 在一次主客觥筹交错中,姓管 的趁着酒兴向曾祖父提出一个 恳求,要曾祖父同他叙庚结为 异姓兄弟。曾祖父爽快答应 了,于是在房外坝子里设香案, 燃烛火,指苍天立誓,叩大地倾 听,让群山作证,二人共缔了金 兰之盟。曾祖父年长为兄,姓 管的年少为弟。 有一次姓管的陪同曾祖父在 山顶作饭后漫步时,来到北边草 甸旁,那里有一块隆起的地形,如 卧虎之状,东西向望过去都可见 群山两个豁口,西向望可见如白 带的大渡河,东向望是踏水场方 向。曾祖父说,这个地脉好,我百 年之后,若能葬在这里,也会瞑目 含笑了。姓管的说,兄长此话如 果当真,江家族人也不反对,管某 自甘成全兄长之愿。那时如果我 比兄长晚走一步,余生定作兄长 的忠实守墓人。记得家谱上记述 昔年家乡“匪”情时,有“福泰公化 敌为友,导匪为民”,“中山寨围 猎宴游之行,觅得一状如虎踞之 吉脉地,遂自定为已身归天殡葬 之墓地矣”诸文字,盖当指此事。 上辈人对我讲的曾祖父轶事 中,他调停后来当过踏水乡乡长 的黄伯勋,与后来当了踏水“义” 字袍哥舵把子的胡春和二人间的 过节恩怨一事,也曾让我听得津 津有味。 黄伯勋祖上的老宅在踏水正 街尾,与福泰号隔街二门相望,那 宅子号名“翰香店”,是街上最老 旧的房子之一。黄家后代分支 多,到黄伯勋这一代分家时,黄伯 勋兄弟俩在沫溪河南岸的马鹿山 分得一间不大的瓦房和少量田 土,由黄伯勋之弟自耕(这人在土 改中评的成份是富农)。黄伯勋 没有去从事农耕,他在分家后不 久便做贩卖鸦片生意,从峨边彝 区购回鸦片,分卖给各地烟馆,不 几年功夫便赚了一大笔钱,他用 赚来的钱开始购置田产,又买了 文昌宫前正街北尽头的一处宅基 地,盖起了一座颇气派的大瓦房, 挂的房匾叫“翰香浓”,本街上的 人一般称作“新店子”,以示同黄 家老宅“翰香店”的联系和区别。 (这个“新店子”在解放后次年,前 面大半房子便被街村农会占用, 黄伯勋家人被赶到后面几间小房 安身。再其后整座宅子被没收, 最后作了踏水镇卫生院院址。) “福泰号”春秋(五) 黄胡二人的恩怨 江源 “嘉州七贤”诗碑 唐长寿 摄 九老洞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Aug-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嘉州七贤”与峨眉山 - cnepaper.com“嘉靖辛卯春二月”,刘君泽从而 认为七人是在嘉靖年间同游灵 岩寺,并作诗刻碑,为后人留下 了这两通“七贤诗碑”。

06 掌故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主编/胡蓉 编辑/何洪金 美编/周黎 校对/刘晓立

峨眉山纪事

百姓掌故

本版欢迎乐山本土作者赐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唐长寿老唐子札记

专栏专栏

其后,七人返万年寺到初殿、经胡孙梯,雷洞坪、到金顶,卧云庵。程启充《卧云庵》有句道“行游三十日,强半苦跻攀”。说 明 登 山 之 行 已 过 去 了 一 月整。登金顶后原路返回,又经清音阁双飞桥,安磐《代双飞赠别》诗中有“两度相过落笑声,此山应与尔半分”句,说明七人返回再经双飞桥。随即,原路回到伏虎寺,此时已入秋了。王宣《游峨眉伏虎寺》中有“小溪秋水碧,早稻野云黄”句,可证。

其后到灵岩寺,七人均有诗作。彭汝实《游灵岩寺》诗有句道:“来时毒热入秋还,月色钟声客下山。”可知到灵岩寺已是秋天。王宣《游灵岩寺》道:“远游三月不知还,路入沙溪劫外山。”这次峨眉山之旅从六月到八月,费时三个月,七人乐不思归也。

刘君泽《峨眉伽兰记》说:“嘉靖初年,嘉州七贤唱和于寺,安石公、程启充、彭汝实、张凤羾、徐文华、王宣诸贤诗碑与正德御书昙花碑今犹并存也。”骆坤琪在《天下名山峨眉》书中说:“嘉靖年间,嘉州地区七位官员相约来游,均以《灵岩寺》为题赋诗。”除了与刘君泽一样把时间搞错了外(正德十五年误为嘉靖年间),还把当时还不是进士,没有官职的彭汝实也当作官员了。1997年版《峨眉山志·风景名胜篇》把“七贤诗碑”列入其中,说:“明安磐、王宣、张凤羾、彭汝实、章寓之、徐文华、程启充书题灵岩寺诗。原立灵岩寺观音殿前,现存 6 通,移立峨眉山博物馆。”同一书中的文物篇则说:“七贤诗碑(又名七宦诗碑)一通。原立峨眉山灵岩寺观音殿外。共 2 石。现仅一 石 完 整 ,另 一 石 大 部 残缺。……因观音殿早废,1979年9月,遂迁来报国寺保存。”《峨眉山志·风景名胜篇》所载与《峨眉

山志·文物篇》所载自相矛盾。笔者到报国寺考察,只发现一通石碑,所刻为安磐、徐文华、程启充诗。与《峨眉山志·文物篇》所载相符。峨眉山博物馆内(凤凰堡上)的 2 通石碑为当代复制品。一通刻章寓之、王宣、程启充三首诗,一通刻安磐、张凤羾、徐文华三首诗,与现立于报国寺内的原碑不同。此外,两通碑上都没有刻彭汝实诗作,因此,“七贤诗碑”实际上只是六贤诗碑,但碑因七贤同行而成,称“七贤诗碑”也未尚不可,但称“七宦诗碑”就不妥了。

游峨眉山是七人同行,但在玉液泉、七笑桥、灵岩寺三处留名的地方都没有彭汝实的名字,令人不解。原因何在?笔者推测,在正德十五年(公元 1520年),七人中只有彭汝实还不是进士,其余六人均是进士出身。

原因是,明武宗在应该举行殿试的这一年,南巡去了,拖到次年才举行殿试,本该正德十五年为进士的贡士们全成了正德十六年进士,彭汝实正好是其中一员。峨眉山之旅时,彭汝实可能就因不是进士出身而不能留名同列;还有第二种可能是,七人中只有彭汝实没有官职,其余六人均有一官半职(“七贤诗碑”中六人后均录官职名),庶民白丁不能与官员平起平坐,彭汝实因此不能留名同列。这些或许都是明代的潜规则,遵此规则,彭汝实便只能做不能名了。

至于刘君泽把时间搞错的原因,当是因灵岩寺石牌坊上安磐所书“敕赐禅林”落款时间为

“嘉靖辛卯春二月”,刘君泽从而认为七人是在嘉靖年间同游灵岩寺,并作诗刻碑,为后人留下了这两通“七贤诗碑”。 (下)

“嘉州七贤”与峨眉山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

1615 年),峨眉城中一位明光道长在峨眉山麓成立“会宗堂”。清代顺治年间,会宗堂被改建为报国寺。于是,至清末民初,二峨山的道众也渐渐消失了。

清咸丰年间,出生于乐山的道教大江西派大师李涵虚谋划在山上重建道观,但终于未能如愿。民国时期,担任过四川省主席的王陵基将军也是乐山人,信奉道教,曾经捐款一万银元,礼请伏虎寺方丈仁普法师负责修建玉皇楼,其中计划塑供玉皇大帝和灵官等;又借用一佛堂,改称三丰殿,供奉张三丰真人。由于不是道士主持,工程进展缓慢。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此事亦不了了之。

今日:峨眉山道教遗迹犹多

如今的峨眉山虽然没有道观,没有道士,但是依然保留有许多道教遗迹。今择要简略介绍:

七宝台在峨眉山金顶睹光台金刚石之下。明人胡世安在《游峨山道里记》中写道:金顶“有石曰金刚。石下万石嵯岈,攒作一片,名七宝台。”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称之为

“七宝玄台”,说是隐藏道教经典的地方。《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都·道教所起》曰:“寻道家经诰……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现,无道即隐。盖是自然天书,非关仓颉所作。今传

《灵宝经》者,即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这说明七宝台是道教经典文献认定的宝台。因其为玄武岩,坚硬不易风化,至今依然讫立峰巅。

宋皇台峨眉山纯阳殿附近一山峰,相传为天真皇人向轩辕黄帝授道之处。东晋葛洪的权威性道教典籍《抱朴子》卷十八记载了这一传说:“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北齐《魏书·释老志》也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进一步详述:“轩辕氏兴……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于峨眉山,授黄帝《灵宝经》……以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黄帝六壬式阁、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另有《五符经》曰:“皇人在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后人依照这些记载,在峨眉山的这座山峰上修建了授道台、道纪堂、轩皇观等。明代,这些建筑物即已破败。今榛莽荒草丛中尚有其柱础残瓦。此峰原名颂皇坪,有颂扬仙皇的意思,不知何时,“颂”字被写成了笔划较少的同音字

“宋”,沿用至今。

九老洞位于峨眉九岭冈初殿之上,距仙峰寺约一公里,是我国罕有的白云岩大溶洞。洞身全长1500米,有大小洞室67 个,大者数百平方米,小者仅几平方米。洞中有洞,洞下有洞,上下重叠,纵横交错。还有阴河名龙居溪在洞底地下流动,能隐隐听到水流声。相传轩辕黄帝到峨眉向天真皇人求道时经过此洞口,遇见九位须眉皆白的仙人,故名。台湾林藜的《萍踪识小》一书说,九仙的名字分别是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中、天芮和天蓬。进洞口不远处有一石如床,相传是道教所奉财神爷赵公明的卧具。在入洞数十米处的神台上,犹立有赵公明元帅塑像。《宋史·礼记》曰:宋真宗

“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月,语辅臣曰:‘朕梦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祖赵某,援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注:指李耳)。翼日复梦见天尊……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这位

“赵之始祖”就是“正一玄坛元帅”赵公明。九老洞石床旁,曾有财神殿,今已不存。现在洞内的赵公明执鞭跨虎神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塑的。

三霄洞离九老洞右侧10多公里处一巨洞,是与赵公明同时在峨眉山修仙的三位师妹云霄、琼霄和碧霄的洞府。

仙皇台初建于元代的峨眉山仙峰寺曾有联曰:“寺号仙峰,洞邻九老;门迎佛顶,台接三皇”(1931 年卢延栋撰、鲜英书)。此联充溢着道教的意味,体现了佛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汇。其中“三皇”指三皇台,是为纪念天皇真人授道于峨眉而修建。台址位于仙峰寺左前侧200米处,为石柱六角小亭,因悬匾“仙皇台”(晚清蜀中名人赵熙题写),亦名仙皇台或天皇台。亭左下边有一碑,刻“九老仙

洞”四字。仙圭石从仙峰寺上行一

里左右,大路旁有一长方形巨石,高约9米,宽约12米,厚约6米,石壁平整,上方阴刻赵熙书写的“仙圭”二字,下刻周祚章写的“南无普贤菩萨”六字。尽管是佛道并题,人们却只称之为“仙圭石”。 (四)

峨眉山道教的往事与遗迹魏奕雄 文/图

那几日曾祖父在山上玩得很开心,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周到安排更让曾祖父对他倍生好感。在一次主客觥筹交错中,姓管的趁着酒兴向曾祖父提出一个恳求,要曾祖父同他叙庚结为异 姓 兄 弟 。 曾 祖 父 爽 快 答 应了,于是在房外坝子里设香案,燃烛火,指苍天立誓,叩大地倾听,让群山作证,二人共缔了金兰之盟。曾祖父年长为兄,姓管的年少为弟。

有一次姓管的陪同曾祖父在山顶作饭后漫步时,来到北边草甸旁,那里有一块隆起的地形,如卧虎之状,东西向望过去都可见群山两个豁口,西向望可见如白带的大渡河,东向望是踏水场方向。曾祖父说,这个地脉好,我百年之后,若能葬在这里,也会瞑目

含笑了。姓管的说,兄长此话如果当真,江家族人也不反对,管某自甘成全兄长之愿。那时如果我比兄长晚走一步,余生定作兄长的忠实守墓人。记得家谱上记述昔年家乡“匪”情时,有“福泰公化敌为友,导匪为民”,“中山寨围猎宴游之行,觅得一状如虎踞之吉脉地,遂自定为已身归天殡葬之墓地矣”诸文字,盖当指此事。

上辈人对我讲的曾祖父轶事中,他调停后来当过踏水乡乡长的黄伯勋,与后来当了踏水“义”字袍哥舵把子的胡春和二人间的过节恩怨一事,也曾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黄伯勋祖上的老宅在踏水正街尾,与福泰号隔街二门相望,那宅子号名“翰香店”,是街上最老旧的房子之一。黄家后代分支

多,到黄伯勋这一代分家时,黄伯勋兄弟俩在沫溪河南岸的马鹿山分得一间不大的瓦房和少量田土,由黄伯勋之弟自耕(这人在土改中评的成份是富农)。黄伯勋没有去从事农耕,他在分家后不久便做贩卖鸦片生意,从峨边彝区购回鸦片,分卖给各地烟馆,不几年功夫便赚了一大笔钱,他用赚来的钱开始购置田产,又买了文昌宫前正街北尽头的一处宅基地,盖起了一座颇气派的大瓦房,挂的房匾叫“翰香浓”,本街上的人一般称作“新店子”,以示同黄家老宅“翰香店”的联系和区别。(这个“新店子”在解放后次年,前面大半房子便被街村农会占用,黄伯勋家人被赶到后面几间小房安身。再其后整座宅子被没收,最后作了踏水镇卫生院院址。)

“福泰号”春秋(五)

黄胡二人的恩怨江源

“嘉州七贤”诗碑 唐长寿 摄

九老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