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的 話 - news.high.edu.t · 的困惑,重要的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20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May-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編 者 的 話

    通識的化學變化1984 年教育部發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是臺灣通識教育的濫觴,當時教

    育部規定各大學必須開授 6-8 個通識選修科目。到了 1990 年代,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包括國

    文、英文、歷史及三民主義,也面臨轉型的挑戰,逐漸與通識選修科目,變化成通識必修

    學分。

    可是,對當時多數學生來說,通識是營養學分,它上的比本科的專業科目簡單,老師也

    不當人,授課老師也多是由各系老師出馬擔綱,而內容多半就是把專業系所課程簡化。

    面對專業技術及整合時代來臨,大家體認到通識教育,其實是大學教育中重要理念和哲

    思。大學開端從歐洲中古世紀的修道院出發,除了學習經典,它也是全人教育的博雅書院

    教育。可是,隨著時代變遷,大學被賦予更多知識工具性任務。專業學科的分流,和垂直

    專業知識的加深。原本存在大學校園裡的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卻逐漸消失。

    1980 年代,美國哈佛、芝加哥等大學,開始反思跨界、人文、整合的重要性,進行一連

    串的課程改革,同時也不斷的提高通識學分比重。因為,培養一個具有獨立思辨能力的學

    生,不只專業教授,還需要拓展不同的視野。如同孔子所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古典東方知識傳遞學習,除了專業的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人生的道理,和解決人生

    的困惑,重要的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現今過度強調工具性專業之後,大學裡的學習,著重於專業,但是在專業變動快速的

    年代,當在大學學的專業來不及應付新時代需求,在離開校園後,青年人面對挑戰的困頓

    油然而生。

    唯獨透過通識跨領域的涵養,在各別專業學習的基礎下,年輕人懂得用不同角度和觀點,

    面對人生的挑戰,將是最好的解方。過去近二十年,教育部政策一直支持通識教育的發展,

    每所大學也都調配出各自不同的通識課程。

    本期我們將帶領讀者了解各學校的通識制度、師資、課程等方面的情形,看看究竟通識

    之於大學,起了哪些化學變化。

    1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 通識預約完美公民無法在短期看到成效的課程,卻是大學校園的寧靜革命,

    這門課叫「通識」,佔了近 1/4 的非專業畢業學分,因為它,

    預約學子未來無限可能……

    如同愛爾蘭詩人葉慈說,「教育不是注水盈桶,而是點燃薪火。」

    2 3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2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3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 2012年 12 月哈佛政治哲學大師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來臺演講引起的旋風,佔據報紙頭版,桑德爾

    教的是艱深的政治哲學,多年來卻是哈佛最受

    歡迎的通識課,2009 年哈佛也在網路上公開

    這門課,授課內容集結甚至成了全球注目的暢

    銷書。

    1990 年代開始,通識課正式走入臺灣的大

    書院生活學習

    「教養」兩個字說起來很抽象,但

    王俊秀教授卻說教養是從關懷、獨立

    思考的能力養成做起,在大學教育裡

    只有「通識」可以學到這些涵養。

    在清大的通識教育規劃當中,除了

    課堂上的必修通識學分外,學校也讓

    住校生自由選擇是否成為清華學院的

    成員。在清華學院除了一般的學生宿

    舍自治團體外,同時也配置導師,並

    且規劃自我對話、生涯探索、服務學

    域的跨界思考方法,那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王

    俊秀教授指出,這些年經濟不景氣,各界不斷

    希望大學能提供學生與就業銜接的能力,他再

    三強調,「若是大學給學生的只有就業技能那

    就只是補習班。」這些年來,王俊秀教授像傳

    教士一樣,不斷的在各種場合提出,「大學要

    讓學生,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然後在成為士

    農工商。」

    通識教育就是教學生如何成為人的基礎,所

    謂成為人,就是人文素養,一個有人文素養的

    人,他會去關心社會,會去解決問題,然後成

    為一個公民,而專業則是讓他成為士農工商的

    本事。簡單說,通識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視野和

    態度。

    不只是一般大學,現在包括以訓練學生專

    業技能的技專校院,對通識也有相同的看法。

    專業技術的變動太快,學校所教的專業,出了

    社會,很容易就會被淘汰。唯獨人文素養和精

    神,可以提供給學生跨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校園,它從原本大學的共同必修學分諸如大

    一英文、國文、歷史轉型,逐漸成了類型更多

    元橫跨人文、科學、社會等範疇的課程;有別

    於專業系所課程的深度,而是著重跨領學習的

    廣度。

    20 多年來,投入通識課程的清華社會學研

    究所教授,同時身兼清華學院執行長的王俊秀

    教授說,「通識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教養的知

    識份子。」

    ●服務學習讓學生有不同的體驗

    習、讀書會、工作坊等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的方案。

    臺灣學生在中學階段,為了升學考試,往往

    沒有機會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政大通識中心

    主任陳幼慧教授指出,考進政大的學生都非常

    優秀,可是到了大學,升學壓力解除,許多人

    失去了學習的動機和目標,利用通識學程來激

    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跟清大一樣,政大也引進「書院」而開設「博

    雅書院」,除了必修的通識學分之外,利用住

    宿的生活學習,「期待培育一群認同博雅教育

    並能成為未來社會中堅份子的博雅人。博雅人

    熱衷思考,面對自我,關懷社會,主動學習寬

    廣的知識,奠下未來 50 年畢業生涯及服務社

    會的基礎。」博雅書院的招生簡章如此寫著。

    成為人的學問

    面對知識變動快速的時代,大學裡傳授的專

    業知識很快就會過時,通識給學生的是不同領

    深入校園的寧靜革命

    通識全面啟動通識在臺灣起步近 20 年,早期是專業學科的入門班,被學生視為營養學分。而今它走向跨學科

    的整合,著重的是人的涵養,是提供給學生「未來生命營養」的學分。

    撰文/魏佳卉

    ●通識教育讓大學生的涵養、視野更深廣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4 5

  • 工科生也人文

    創校 40 年,以工科見長的亞東技術學院,

    從 2007 年開始,也將通識課程列為重點發展

    目標,通識中心被提升為教學一級單位。亞東

    技術學院通識中心主任黃寬裕指出,從高職畢

    業的學生,過去在人文社會學科的上課時數,

    比普通高中至少少了一半,所以學校的通識以

    「人文社會」為核心,大量開設文學、文化、

    經典及藝術類的課程。

    他不諱言在工科學校,開設人文課程的難

    度很高,一是工科學生習慣動手的實作課程,

    靜態的理論教學,本來就不容易引起他們的興

    趣,而過去沒接觸過的文學、文化,對學生而

    言更是痛苦,一路走來,授課的通識老師也會

    反應,學生上課總是分心。然而,幾年下來,

    學校不斷摸索如何引領學生進入「人文」領

    域,在通識課程上,也多了「體驗」和「實作」

    的互動課程。

    如今在亞東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講「紅學」

    的「紅樓夢學程」,亞東通識中心助理陳姿穎

    一開始覺得奇怪,紅樓夢學程的功課和報告非

    常多,可是每次開課都爆滿,後來同學們常會

    來跟她說,那門課雖然功課很重,可是很好玩,

    老師帶著大家用戲劇、用體驗的方式去讀《紅

    樓夢》,以前從來不知道古典小說這麼有趣。

    跨領域思維

    對技專院校的學生來說,多半國中畢業進

    入高職就讀,15 歲之後便投入「專業技術」

    訓練,人文社會對他們來說,太遙遠。而今身

    處產業和社會變遷如此巨大的年代,畢業後,

    面對競爭挑戰,若沒有人文的思考在背後支撐

    著,年輕人很難找到生命安頓的力量。常受邀

    到其他學校,擔任通識課程顧問的王俊秀教授

    觀察到,技專院校的學生,更需要通識來補足

    專業學習廣度的不足。

    目前許多技專院校如同亞東一樣,都體驗到

    通識的重要性,近年來陸續將通識中心提升為

    一級教學單位,或者也計畫導入書院的生活學

    習配套。如同位於臺中的勤益科大,目前正積

    極規劃書院,將計畫把「匠師精神」導入學生

    的生活學習當中。畢竟,只有精益求精的匠師

    精神,才能讓學生未來面對技術困難時,願意

    投入研發精進,而這樣的學習,是專業課程裡

    學不到的。

    每個學校的核心通識課程,會跟著學校的系

    所特色而調整,其中不變的是「跨界」、「跨

    領域」的學習。

    國際全球化競爭

    被視為竹科工程師搖籃之一的交大,在通識

    課程規劃別具特色的就是「當代社會」、「經

    典通識教育講座」和「新文藝復興閱讀計畫」。

    交大通識中心主任黃美玲主任指出,交大的學

    生都非常聰明,通識啟發他們的是「開拓視

    野」和「跨界思考」。

    一群頂尖聰明的交大學子,理所當然都是未

    來最出色的工程師和研發人員。然而,他們未

    來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全球化、跨國的競爭,因

    此在通識核心課程裡必修的「當代世界」,去

    談國際關係、跨國社會、經濟、環境危機與永

    續生態,以及認同與文化,都是為將來的人生

    挑戰打底。除了垂直專業的深度之外,加深跨

    領域的廣度,是未來最好的準備。

    如同王俊秀教授強調,通識絕對不會立即看

    到成果,它的養成是 5 年、10 年甚至 15 年後

    的涵養,就像在王俊秀教授的課堂裡,他常會

    要求學生做行動學習的分組報告,他要求每組

    成員必須是不同學院的組合,如此一來,他們

    可以學到跟不同專長背景的人溝通,因為出了

    社會之後,很多團隊合作都是跨領域的,若在

    大學養成的過程當中,只懂得跟同樣背景出身

    的人互動,未來的路會走的辛苦。

    教學相長的過程

    這個年代強調的是整合,學生們在各自的專

    業領域,很難有跨界整合的機會,通識課教授

    的知識雖然不若專業科系的深,可是對授課老

    師也是挑戰。北藝大共同科助理教授王盈勛,

    曾在北藝大與前文建會副主委李仁芳,針對研

    究生開設跨領域通識「蘋果學」。

    他說,以前在專業系所教,老師很容易抱怨

    學生程度太差,因為基本上師生是同行的,用

    自己的角度套在學生身上,覺得理所當然。在

    共同科教書,彼此不覺得是外星人,講的不是

    火星文,已算不錯,也因如此,不輕易把學生

    看成是個專業的複製品,更能看見不同學生的

    獨特與美好之處。

    由於,專業系所的強調的是專業的鑽研,教

    通識面對的是專業背景不一的學生,師生之間

    透過互動學習,帶來教學相長。像北藝大的學

    生學的都是「純藝術」,而未來他們走的路都

    是文創產業,在這個產業的跨領域整合的溝通

    更為重要,因此,老師也必須改變授課方式,

    來滿足不同學習需求。

    如同桑德爾可以在哈佛課堂上,將政治哲學

    講的讓大家都懂,通識課程的挑戰是跨界整合

    的開端。近 20 年來,通識課程的變化,正在

    改寫大學校園的風景,這場寧靜革命正悄悄的

    改造未來公民的基因。

    借鏡哈佛通識八大策略

     1977 年美國哈佛大學建立「核心課程」

    (Core Porgram)是近代大學通識教育的

    濫觴。課程重要的精神為「如何培養具有通

    識視野的公民」。2007 年哈佛大學發表《通

    識教育小組報告書》,將以新的「通識教

    育 課 程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

    取代行之 30 年的核心課程,這是哈佛 30

    年來最重大的課程改革。而哈佛通識教育

    一直被視為全球頂尖學府當中,最具特色

    的教育革新。其中 2007 年哈佛推出的通識

    改革的 8 個核心概念包括:

    1. 美學與詮釋性理解

    2. 文化與信仰

    3. 實証推理

    4. 倫理推理

    5. 生命系統科學

    6. 物理宇宙科學

    7. 世界的社會

    8. 世界中的美國

     哈佛通識教育的重點在於學生進入社會,

    能成為一個獨立思想者,並且會終身學習。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6 7

  • 通識」意旨通達貫穿的識見,它和僅專注於某一學科或知識領域顯有不同。我們面對的社會及世界

    是一個不易分割的整體,然而數百年來科學分

    工的結果,大學教育也跟著專業切割,訓練窄

    化。如果學生接受的思維是「術業各有專攻」,

    並不利於人與人彼此間的溝通與對話,偏重

    「專門知識的養成」、「職業的訓練」,更喪

    失對自我探索、反省批判,乃至於對人文及社

    會的關懷。

    高等教育的目的除訓練學生具備專業知能,

    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本身領域以外的知識,開

    拓視野,以便及早培養跨領域合作及面對複雜

    社會的能力,進而落實以人為本,培養能思

    政策論述 培育大學生為現代公民

    通識為核心的大學教育 連連結貫穿各知識領域的通識教育,最能讓背景不同、志向互異的學生獲得面對複雜世界的知識

    能力,也是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科學素養、宏觀視野、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地球村公民最

    重要的基礎。

    撰文/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劉文惠

    考、表達、判斷、欣賞,成為自由社會中的

    公民。由於我國高等教育仍較著重專業知識層

    面,不利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軟實力,而通識教

    育是全校性、跨學門的基礎教育,正可做為鍛

    造學生核心能力實現公民素養的主要機制,教

    育部透過通識教育理念的宣導,以及各項相關

    推動措施,期引導大學為高等人才培育開創新

    局。

    通識教育面臨的問題

      通識教育實施多年以來,在師資、課程

    教學與教材、學生心態等方面呈現不少問題,

    包括:(1)通識課程趨於逸樂、膚淺或零碎

    化,知識承載度不足,學生甚至譏之為又甜又

    閒的「營養學分」,缺乏積極參與的態度;(2)

    師資不足,且多數教師對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內

    涵缺乏概念,參與態度消極,認為通識教學妨

    礙自己的專業研究;(3)專業系所及學院主

    管,對通識教育抱持不認同與觀望的態度,批

    歷年通識教育措施

    通識教育的實施可以包含三個層面的設計:

    校園環境、活動與課程,其中又以課程是學生

    接觸最多,最能嚴謹深入規劃的部分,學生能

    否從通識教育中汲取養分,得到滋長,課程內

    容是關鍵因素,因此教育部首先由此著手。91

    至 95 年推動個別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並引

    進實施教學助理(TA)制度,獲補助計畫均

    配置 TA,由碩、博士生帶領課堂小組討論。

    此外,為展現推動的決心,於 92 年選定國立

    中山、中央、成功、交通、清華、陽明及臺灣

    大學等 7 所以研究為導向的標竿大學進行通識

    教育專案評鑑;93 至 94 年適逢師範校院轉型

    改制教育大學,針對 9 所師範校院進行通識教

    育評鑑。

    為使通識教育改革的腳步往前邁進,於 96

    至 99 年規劃「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推

    動以通識教育為核心的全校課程革新計畫,輔

    ●開辦有系統的通識課程培育大學生具有全人視野

    ●對社會的關懷也是清大通識教育的重心之一

    評通識課程占用太多時間,影響他

    們對學生的專業訓練;(4)將通

    識教育視為只是通識教育中心或相

    關專責單位的工作。此外,臺灣的

    大學教育長期以來以系所為本位,

    學生進入大學即為專業分科教育,

    專業教育是大學的主要目標,學生

    通常以專業必修為優先,其次是專

    業選修,最後才是通識教育學分,

    因此通識教育往往被視為專業教育

    的補充。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8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9

  • 導 13 所大學校院以「校」為單

    位,建置全校課程地圖、開設行

    動與問題解決導向通識課程及跨

    通識與專業課程之整合型學程、

    優質核心通識課程數位化、通識

    課程學生學習檔案 e 化上網。在

    精實課程內涵方面,仍持續補助

    學校改進通識課程,並評選績優

    課程,鼓勵成立跨系所 / 跨校團

    隊,推廣優質課程。全國傑出通

    識教育教師獎更是一大創舉,透

    也為學校提供更多課程及師資可參考運用的資

    源。而為提升技職校院通識教育品質,以「獎

    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預算推動通識教育及語

    文應用能力改善計畫;針對課程規劃、教學品

    質、學生職場就業力與建立職業倫理及學習氛

    圍等辦理研討會;101 年 6 月 22 日發布《鼓

    勵技專校院辦理通識課程實施要點》,希望技

    職體系學校強化通識課程。

    現階段推動情形

    公民的培育最能實踐人文關懷,教育必需培

    養具有全球視野及能積極參與各種公共事務的

    人才,才能提升國家競爭力,立基於上述中綱

    計畫的執行成果,教育部接續啟動「現代公民

    核心能力養成計畫(100 至 103 年)」,以

    倫理、民主、科學、媒體及美學等五大素養為

    主軸,更聚焦且進一步深化通識教育的內涵,

    結合環境、課程及活動,包括規劃大學入門、

    通識年、全校課程地圖應用及改善;鼓勵學校

    結合非營利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具社會實踐性

    的教學活動;建立住宿學習、典範學習機制及

    營造校園環境;鼓勵專業系所教師與通識教師

    合作,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核心素養的精神與內

    涵,以培養學生反省思辨、解決問題及自主學

    習的能力,並從生活、學習及文化經驗相互融

    滲中自我成長。

    通識教育四大努力方向

    教育部經過多年在政策與計畫上的引導,已

    逐漸產生效果。包括促進教師投入通識教育、

    形塑通識教育社群、發展優良課程及教材、營

    造校園重視通識教育的氛圍等。面對 21 世紀

    的現代公民及世界公民而言,有助於彼此理解

    與溝通,跨領域合作與解決複雜問題的通識教

    育,更顯重要。未來可朝下列幾個方向來努力:

    方向 1:透過高教評鑑中心 101 至 105 年

    度辦理的通識教育評鑑,從理念目標與特色、

    ●通識教育評鑑是瞭解校內推動通識教育情形的好方法

    過教學典範的樹立,鼓勵更多優秀教師投入。

    同時亦藉由全國性會議的召開及教師工作坊與

    研習營的舉辦,廣宣通識教育理念,形塑通識

    教育教師社群及通識教育氛圍。《通識教育著

    作譯注系列叢書》則是國內首度系統性引介國

    外通識教育的專書,透過出版發行及後續讀書

    會的推廣,激發學校在通識教育推展上,更能

    展現抉擇力與行動力。

    針對 7 所曾接受通識教育評鑑的學校,也再

    次評鑑,以了解其是否已有積極改進措施,並

    將其他也獲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

    中心計畫」的國立政治、中興、臺灣科大及長

    庚大學等 4 所學校,亦列為評鑑對象,評鑑結

    果之改善並列入該計畫執行成效追蹤。(此評

    鑑業發揮影響力,第 2 週期系所評鑑已同步實

    施通識教育評鑑,於 101 至 105 年度逐年完

    成)

    此外,通識教育資源平臺-臺灣通識網,

    堪稱華文世界首度開辦的優質通識教育網站, ●許多學校的通識中心會舉辦競賽等活動

    課程規劃與設計、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學習

    資源與環境、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等

    項目,引導學校投入改善通識教育的資源。

    方向 2:從課程擴及到校園環境與文化的營

    造,結合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的推動,

    以競爭型經費,鼓勵大學結合教務╱學務制度

    及措施,營造「生活學習圈」(如書院式的住

    宿學習)、推展「社會參與式的學習」、「通

    識核心課程」、「核心素養融入專業課程」、

    「大一年」等措施;藉由精緻的活動(如服務

    學習、藝文展演、經典導讀、社會或國際重要

    議題探討等)及優質的學習環境,進行經驗的

    改造、重組、統整與創新,豐富學生的生活、

    學習與經驗。

    方向 3:創造環境及誘因支持教師努力投入

    教學,包括持續辦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

    獎;透過教學卓越計畫及頂大計畫,鼓勵學校

    持續投入經費營造優良的教學環境及支援教師

    教學系統,精進及改善課程與教

    學。

    方向 4:因應學校屬性、師資

    資源、學生背景、地理環境等不

    同,各類型學校可掌握通識教育

    的精神,進行相關規劃,展現不

    同特色,並促進校際資源交流及

    分享。使學生在通識教育上充分

    獲得養分,以具備在基礎學科知

    識之間融通貫穿的能力,並成為

    健全的現代公民。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10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11

  • 每到開學選課之際,幾乎各大學都會上演學生搶修熱門通識課程的戲碼。然而,對各校的通識中心而言,為了開足全校學生選

    修的通識課,往往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當通識佔了 25-32 個學分,平均為 20%〜

    25%畢業學分之際,大學通識面臨的第一個挑

    戰就是:「專任師資不足。」

    「目前沒有任何專業學門叫做『通識』,

    通識必須跨領域,師資養成需要時間。」中華

    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黃俊傑點出了通識師資

    不足的關鍵,學校裡多數人對通識還是認識不

    足,可是隨著大學評鑑也將通識納為評鑑項目

    之一,許多學校為了滿足評鑑時的需求,於是

    強化通識選修課程內容,然而授課師資除了少

    數通識中心的專任老師外,就是由各系所支援

    課程,諸如會計系支援開設會計入門、物理系

    開設基礎物理等等。

    大師出馬開通識

    對系所而言,通識課是額外多出來的教學任

    務,常是派任系所的新進助理教授,或者是兼

    任老師開課,課程內容則是系所學生修習的簡

    化版。老師面對非本科系學生,心態上覺得非

    本系學生,專業內容也聽不懂,上課時僅能照

    現象1 師資不足的挑戰

    通識老師哪裡找?通識課程日受重視,然而最基本的師資來源問題,卻讓大學多所困擾,解決通識師資問題將刻不

    容緩。

    撰文/魏佳卉

    ●通識課程比重越來越高,但能深入淺出地教授通識課程的老師卻不足,困擾著各大學

    本宣科;學生們心裡也排斥,這些與自身專業

    相距甚遠的課程。

    如同文法商學院學生,選到了物理、化學科

    系開設的入門課程,幾乎都是選不到課不得不

    的選擇。一名剛從輔大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就

    說,因為選不到想要的課,只好選了一門理工

    學院開的基礎科學課程,可是對於高中唸文組

    的人來說,理學院老師教的基礎課程,上完一

    學期還是不懂上了些什麼。

    為了改善各系所開出的通識課,僅是專業科

    目的簡化版。政大通識中心在校長吳思華的支

    持下,採取了變通的開課策略。

    各系所增加專任教師員額,因為全校經費和

    教學資源的分配而有所限制。但是,在通識教

    育中心的預算支持下,各系所只要提供一定比

    例和品質的通識課程,就得以增聘專任老師。

    政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幼慧指出,各系必須

    派出「大師」來開通識課,或者通識課必須達

    到學校訂出的核心通識課程基本要求。不然,

    給予系所的資源將會被收回。

    通識系所策略聯盟

    對於政大而言,通識不只是專業系所的簡化

    課程,而是要培養學生跨領域的觸角和核心能

    力。既然是基礎的概念建立,必須由大師深入

    淺出的帶著非專業學生入門,如此一來才能讓

    學生習得不同學門的精髓。

    自從與各系所合作開設重量級的通識課之

    後,陳主任說,系所和學生的反應都不錯。像

    是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開設的「科技與人文

    社會」原是政大科管所必修的核心通識,然而

    開放給大學部選修之後,有超過 1/2 的選課學

    生都是大一新生。做為國內科技管理領域巨擘

    的溫教授也說,目前大學教育已從過往「術業

    有專攻」轉為「跨領域」,做一個現代公民,

    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政大學生,更需要

    理解,科技在現代社會的角色對人文的影響。

    通識老師需求大

    一般大學在通識師資的取得上,比起技職

    院校來的多元,加上大學學風也比技職開放,

    同樣是國立學校,位於臺中的勤益科大,這幾

    年不僅將通識升格為院級單位成為通識教育學

    院,其通識課比起多數的科大,不管在數量或

    類型上都更為豐富。可是,勤益科大通識教育

    學院院長劉柏宏則說,常常在邀請不同領域專

    家到校,辦理通識課程演講時,卻常碰上軟釘

    子而遭拒。

    加上技職體系,通常著重於專業技術的應

    用,系所老師也不知道該如何將自身專業知

    識,轉換成不同系所學生都能理解的通識課

    程,因此開設通識課的意願也不高。像是勤益

    科大目前通識教育學院共有55名專兼任教師,

    必須開設滿足全校一萬多名學生所有通識畢業

    學分的需求。

    比起過往,通識被重視程度日益提升,然而

    離通識課程達到質量兼具的目標,還有一段距

    離,如同王俊秀教授指出,既然通識還未成為

    一門專業,現在已經投入通識教學的教授們,

    何不把握機會,讓自己成為通識學門的大師。

    美國哈佛大學的桑德爾就是最好的例子。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12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13

  • 校門才離板南線捷運站不到 2 分鐘腳程的亞東技術學院,也因為位處市區的便利性,校園腹地顯得促狹。然而,在有限的校園

    空間裡,亞東的通識教育中心不僅擁有完整獨

    立的教學空間,同時新近落成的圖書館,也保

    留通識課程所需的英文專區,還有閱覽室的展

    覽空間,都是通識教育中心可以優先運用的場

    域。

    設立在市區的技職院校,校園空間的使用都

    半以大型系所為優先,可是在亞東在校長和董

    事會的支持下,通識教育中心不僅成為學校的

    一級教學單位,甚至學校分配的資源還優於其

    他教學學群。

    然而,在學校資源分配上,亞東通識教育中

    心,類比全國一百多所大學技職院校的通識教

    育體系,屬於少數得天獨厚的幸運兒。因為,

    許多學校在資源分配上,往往依據系所招生的

    多寡來分配經費預算,而沒有任何專屬學生的

    通識教育中心,即使位階提升為校內一級的教

    學單位,能運用的資源,包括屬於行政支援的

    助教或秘書,往往都少於一般系所的人數。

    提高通識教育位階

    像是 2 年前剛設立通識教育學院的國立勤益

    現象2 教學組織的挑戰

    跳脫格局的通識教育大學通識教育的教學資源單位,是否能取得全校性教學資源的整合權限,關乎通識教育的發展格

    局。在校方主事者的支持下,通識往往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力。

    撰文/魏佳卉

    ●除了提升通識中心層級外,還需要校方在資源上的大力支持,通識教育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科大,因為「升格」才與其他學院平行,因設

    有兩個中心,才爭取到 2 名專職的助理,可是

    面對龐大的全校性通識課程的教學行政事務,

    人力上還是吃緊。

    雖然,許多學校已經逐步將通識教育中心,

    提高位階成為一級教學單位,但是相較於校內

    其他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所能爭取的資源仍顯

    弱勢。清大教授王俊秀時常受邀到各校演講,

    分享通識教育規劃,他也觀察到,不少學校開

    始重視通識,在於通識是大學評鑑時必備的指

    標,可是通識課程該如何發展,其實不是那麼

    清楚。如此一來,影響了學校如何分配資源給

    通識教育的問題。

    由於,通識課程規劃不是單一專業領域能夠

    完成的任務,它必須是跨系所的整合全校性資

    源,除了發展出各校所需的通識學習地圖,還

    需動員校內各教學單位,投入資源共同完成任

    務。

    跨學院資源整合

    交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黃美玲指出,目前

    交大開設的「通識與專業整合型學程」,就是

    由通識中心和各院系所共同規劃,藉由各系專

    業與通識結合,鼓勵同學可以跨領域的選修學

    分。

    運作這項跨領域整合型的學程,除了通識中

    心的努力之外,必須得到各院系的支持。如同

    交大設立了校級的「通識教育委員會」,其成

    員由教務長及全校各學院院長擔任,其下則有

    通識教育中心和藝文中心,前者負責全校核心

    通識課程的執行規劃,後者則將藝文引進校園

    生活當中,讓以理工見長的交大學子,可以透

    過藝文活動及各種講座,增加人文素養。

    由於,交大訂出全校性的通識教育目標,透

    過各學院將不同的專業資源,引進通識課程,

    才有機會讓通識教育深刻的在校園扎根。

    跳出限制的共同科

    由於通識課程的前身是國文、歷史、英文

    和三民主義等共同科必修學分,所以許多學校

    的通識教育中心,都是由共同科目教學單位轉

    型而來。尤其,在技職體系原本的課程規劃便

    著重於專業科目,對於必修的國文、英文,甚

    至數學等基礎科目,常常被視為不重要的「副

    科」。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之下,過去等同於附屬教

    學單位的共同科,擔負起課程發展更為多元的

    通識教育中心,其角色和負擔顯得吃重。雖然,

    目前通識已經普遍受到重視,可是仍有不少學

    校統籌通識課程的教學單位,仍是附屬於教務

    處或共同科目中心的二級,甚至是三級教學單

    位,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爭取全校性的通識

    課程整合任務。

    在學生的刻板印象裡,通識與專業科目比起

    來,屬於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能取得的營養學

    分,若是學校沒有投入足夠的教學資源,發展

    通識課程,即便通識目前已佔將近 1/4 的畢業

    學分,但是課程無法突破窠臼,仍留在老派的

    共同科授課模式,只是讓學生失去上通識課的

    意願。提高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就在於學校

    對通識投入的資源有多大。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14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15

  • 比起專業系所的課程,現在的通識課顯得有

    趣多了。舉凡公共藝術、環保、公共議題、科

    學、音樂、美術,各種跳脫專業跨領域的議題,

    都有可能出現在通識課堂上。

    通識的上課現場也不再侷限於教室裡,學校

    附近的社區、博物館、美術館,甚至上山、下

    海,都可以是通識課程的教室。「通識有別於

    傳統垂直的專業知識教授,而是橫向跨領域的

    整合。」清大教授王俊秀的通識課,就常帶著

    學生,深入不同的現場,完成作業。

    由於,通識是為了拓展學生對於不同領域整

    合的能力,因此特別強調跨界學習。如同本身

    是數學專業的勤益科大通識學院院長劉柏宏,

    二十多年來,從在共同科教授工科學生數學,

    如今他開設「科學解碼達文西」課程,透過這

    位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兼具科學家和藝術家身

    現象3 課程類型五花八門

    天文地理都在通識通識課程的設計相當多元,橫跨各個不同的專業領域,走入不同的通識課堂,將發現知識的廣博,

    正等著學子們探索。

    撰文/魏佳卉

    ●勤益科大學生動手實踐達文西創意

    份的大師,帶著學生從達文西的作品,觀照其

    創作與數學應用的關係。

    另外,也讓學生去嘗試利用達文西的理論,

    以團體合作的方式,加上科大學生擅長動手做

    的專業訓練,在期末報告完成「降落傘製作」,

    驗證理論和實務間的應用。「通識要培養的也

    就是學生跨界學習的能力。」劉柏宏如是說。

    多元能力培養

    檢視各大學通識課程,五花八門的程度超乎

    傳統的想像。如同教育部從 2007 年起舉辦的

    「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迄今已經辦了

    5 屆,共有 22 位來自大學及技職院校的老師

    獲獎。

    他們的專業領域從中文、海洋生物、媒體、

    經濟學、儒家思想、法律、哲學、古生物學、

    病毒學、歷史、生化科技等等,幾乎涵蓋所有

    的學門。其中,有從早期共同科一路投身通

    授不諱言,通識課堂上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

    科系,因為專業訓練背景不同,對於事情的理

    解程度也不一。

    特別喜歡在課堂上納入行動學習的王俊秀教

    授,常會要求學生分組做報告,但是每組的成

    員不能是同一個系所的同學,當不同背景的學

    生,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

    視野和角度,如此一來在團隊合作當中,也可

    以學到如何與不同領域的人共事時,應該進行

    哪些溝通準備。

    整合跨界應用

    無論是一般大學或技職院校,多數學校在規

    劃通識課程時,都會依據其學校的專業特色,

    一是加強其專業所不足的領域,另外則是強化

    人文和國際視野等核心能力的養成。

    以目前各校的通識課程分類來說,大致上

    可分為文史哲藝術類、社會科學類、生命科學

    類別 內容

    核心通識各校會列出學生必備的核心基礎能力,其中

    分為全校必修、系所必修及選修等不同學分

    類型。

    專題講座

    分為不定期的專題講座及列為學分的專題講

    座兩大類型。部份學校發行通識護照,學生

    必須在畢業年限內集滿規定的講座參與認證

    場次,才能取得畢業學分。

    生活學習有些學校與服務學習結合,規定學生必須在

    畢業年限內完成服務小時數。有些則是列入

    各別的通識課程的行動學習中。

    3大通識課程類型識教育的老師,也有許多

    各領域的大師,諸如臺大

    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莊榮

    輝、臺大歷史系特聘教授

    黃俊傑等等。

    無論是哪個專業學門的

    角度切入通識課程,當中

    的授課對象都是非本科系

    的學生,這對每個老師的

    挑戰來的更大,「要做到

    把專業讓一般人都聽得懂

    的難度更高。」王俊秀教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16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17

  • 近二十年來,通識教育面臨許多內外挑戰。第一個內部問題就是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常常處於脫離狀態。學生在課堂上學到

    的是謀生活的教育,而不是提升生命的教育。

    第二個內部問題:有些課程知識承載度不

    足。此外,許多課程內容常常只注重純知識的

    傳遞,對學生心靈的啟發甚少著力。正如 20

    世紀美國哲學家博蘭尼(Michael Polanyi)

    在《默會的層面》(The Tacit Dimension)

    說到「一切研究或教學活動如果不能觸及學生

    思考活動中之『默會的層面』,應該都是失敗

    的教育。」

    第三個問題則是教學方法的問題。大學課程

    多半採用以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但不論

    是人文社會科學,或是自然科學的教科書,都

    有其保守之內在性格。許多尖端或創新研究成

    果,因尚未普遍為學界所接受,所以不能被教

    科書收納。

    喚醒學生心靈

    生命教育提昇通識境界興辦大學不應只是為了排名,重點應該在提昇學生生命的高度,開拓他們的胸襟,提高他們的見

    識,讓學生生命獲得啟蒙。

    撰文╱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

    ●生命教育要喚醒學生的心靈

    類、物質科學及其他綜合型的類別。其中文史

    哲藝術類在過去共同科目的基礎上,仍是開

    課數目最多的類別。只不過在課程的設計上,

    則跳脫傳統單純以知識單向交流的授課方式,

    而是採取跨界應用的課程學習方式。

    像是 2007 年第 1 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

    獎得主,文藻外語學院副教授蔡介裕,他的專

    業背景是哲學,然而要在以語言技術訓練為

    主的技職院校開設抽象的哲學課,他利用大

    量的 ppt、多媒體,及結合時事的說明,用生

    活的角度讓學生們認識哲學。如同他的學生

    說的,老師上課風趣幽默,而他也很會畫畫,

    能夠運用這些方式,讓同學們可以很快的理

    解嚴肅的哲學。

    「每門通識課的背後都是嚴肅的專業,」

    蔡介裕教授指出,必須利用不同的方式引發

    學生們的興趣,之後才有可能在專業上走得

    更長更遠。

    到通識開課的大師,就是希望利用通識,讓更

    多不同領域的學生,可以獲得其專業學門的入

    門知識。

    除了知識性的課程外,沒有學分的生活學

    習和專題講座也是各校通識學習目標必備的基

    礎。很多學校將服務學習納入通識當中,因為

    大學不只是求知的場域,實踐也是通識教育裡

    相當重要的一環。

    另外,專題講座的辦理則是開啟學生與社

    會互動的視窗,通常學校會安排不同業界的專

    業人士,針對特定議題進行專題演講,讓學生

    透過演講可以了解時代脈動的趨勢。目前不少

    學習也規劃出「通識護照」,希望學生可以將

    服務學習或者講座參與成為通識學習歷程的記

    錄。

    各校在通識課程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不論通

    識課以何種型態出現,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學

    生培養多元學習及思考的能力,在專業的基礎

    上延伸不同的觸角。

    ●勤益科大生活環保實作課情形

    打開不同視野

    臺灣教育體系在高中階段,進

    入技職體系的學生,便進行專業

    分流,即使是進入普通高中的學

    生,最晚到高二便會進行文理分

    流,因此對於跨領域的學習,相

    對是陌生的。到了大學的通識課,

    則是開啟專業之外的另一扇窗,

    讓他們看到不同的世界。

    文科的學生在通識課可以認識

    科學、認識海洋生態,許多願意

    Co

    lum

    n

    高教論壇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19

    封面故事

    Cover S

    tory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18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 第四個問題則是在學生本身,尤其是學習態

    度問題。許多學生面對系所專業課程和通識課

    程的態度與認知很不一樣,例如醫學系有些學

    生在上該系最重要的必修課之一「大體解剖」

    課程時,所顯示對知識的恭敬與專業的敬業態

    度,絕不是上通識課時的態度可以比擬。

    數量性思維陷阱

    除內部問題之外,當前通識教育還面臨一些

    外部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當前國內外所採用的

    大學評比指標。以被 SCI 或 SSCI 收錄的論文

    數目來衡量教授學術表現,讓高等教育界陷於

    一種「數量性思維」陷阱中,相當不利於通識

    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發展。

    更宏觀地來看,不僅對教授評鑑如此,世

    界大學排名的評比指標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是

    以數量化、標準化的指標,來評鑑大學排名。

    此類作法呈現世界高等教育界存在一種過度的

    「科學主義」(scientism)之心態。這種大學

    評量方式,與二次大戰後的科技飛躍發展有關。

    在21世紀高新科技發展的新時代裡,因高新科

    技迅猛發展,對社會與文化的衝擊至深且鉅,

    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才更顯得重要。

    讓學生心靈覺醒

    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建立學生自己的主

    體性,進而完成自我解放,並與其所生存的人

    文及自然環境達到一種互為主體性的關係。但

    是,從教學本質來看,通識教育其實就是師生

    生命互動與提升的偉大志業。通識教育協助學

    生在全球化的新時代裡,站穩腳根、開拓生命

    的格局,並在有限人生中,創造無限的生命意

    義。

    如果沒有生命教育,學生所學的知識很容易

    淪為摧毀自己的工具,正如 14 世紀藏傳佛教

    大師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若

    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21 世紀是一個心靈覺醒與提升的時代,通識

    教育便是以生命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融合來喚醒

    學生心靈的覺醒,從與生俱來的「無明」中超

    拔出來,建立他們生命的宗旨。

    建立個人主體性

    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應如何融合?最重要的

    方法有二:一是教師自身的轉化,二是教學方

    法的改變。就這兩個方法而言,老師自己的轉

    ●有許多學生面對通識課程的態度跟上系所課程不同

    化最為重要,經由老師自我轉化,

    才能夠帶動學生轉化。畢竟,通識

    教育的啟發是建立一個人的主體性

    的教育,所謂「主體性的覺醒」,

    意謂學生經由通識教育的啟發而成

    為自己的主人。因此,要達到學生

    的轉化,老師必須先完成自己的轉

    化,因為老師是教育活動的關鍵。

    事實上,教育正是「自我」對

    「他者」生命轉化的偉大事業,所

    以「自我」是轉化的起點,也是基礎。儒家經

    典《大學》就很注重「自我」的轉化,《大學》

    分析世界的轉化從「自己」本身內在的深度瞭

    解開始,從格物到致知,再到誠意、正心,到

    最後才能平天下。

    在現代大學教育中,通識教育是一種偉大

    志業,教師以自我的轉化帶動學生的轉化,凡

    是致力於調伏他者的人,必須先調伏自己的身

    心,然後才能轉化學生,畢竟自我轉化是一切

    的前提。

    教師之心的轉化是關鍵

    關於教師自我轉化的方法,最關鍵的核心尤

    在教師自身之「心」的轉化。這個轉化是有次

    第的,所謂「次第」,就是指「自我轉化」有

    其階段性與時間性。首先,教師要懷抱著一種

    「同體大悲之心」,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正如

    老師跟大學教育志業體之間的關係一樣,好像

    波之於水,也像四肢之於身,都息息相關,不

    可切割。從這個角度,老師看學生應如與自己

    同體一身,老師看學生應昇起一種「同體一身

    之心」,感受他人的苦就是自己的苦。這是教

    師修心非常重要的方法。

    其次,教師應常懷抱一種「觀功念恩之心」,

    對於大學教育志願體,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

    對於學生,也要常懷感恩之心,感謝他們在生

    命黃金季節走進我們的教室,使我們可以協助

    他們知識與生命成長。以「觀功念恩之心」,

    就可以達到一個師生互為主體的境界。

    老師必須懷抱的第三個「心」是「善巧柔

    和之心」。《大般若經.無雜無異品》有一段

    說:「我應堪耐一切有情,長時履踐,猶如道

    路,亦如橋樑。…」史懷哲在非洲行醫數十年,

    他說:「我無非是將自己當做一座橋樑,藉以

    將歐洲人的愛心布施於遠方的病患身上。」史

    懷哲這段話,就是說明醫師與病人的互為主體

    性。我們對於學生要有一種善巧柔和之心,把

    我們自己想像成一座橋樑,學生從我們這裡走

    過去,走向他們生命的康莊大道。

    講到善巧柔和之心,高僧弘一大師所抄寫清

    ●通識教育的目的,在建立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完成自我解放

    Co

    lum

    n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高教論壇

    Co

    lum

    n

    高教論壇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20 21

  • 人所輯錄的《格言別錄》就說:我們勸人,不

    要直接地指出他的過錯,我們要先讚美他的優

    點,因為人如果滿心歡喜的時候,別人講的話

    就很容易聽進去;人如果不高興的時候,別人

    講的話就很難聽進去,並強調「善化人者,心

    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

    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事隨說,

    隨時開導。」我們以老師為職業的人應該多注

    意這段話的深刻涵義。

    教學方法轉為入乎其內

    通識教育與生命融合的第二種方法,就是

    「教學方法的轉向」:要從舊式教育哲學,

    也就是從所謂「出乎其外」的教學方法,轉為

    「入乎其內」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習者是一

    個參與者,則所習得的知識才能夠內化,才能

    夠「轉識成智」,把這些知識轉化成對自己身

    心受用的智慧,如此則能進入 20 世紀美國哲

    學家博蘭尼(Michael Polanyi)所謂的「未

    經明言的層面」(Tacit Dimension)。

    關於教學方法的轉向,在最近十餘年來,

    我特別感覺到在人的生命的「知」、「情」、

    「意」之中,現代的教育特別突出「知」而對

    「情」、「意」的教育較少注意。由於對這個

    問題的反省,這些年來我個人的教學方法也有

    一些改變。我在上課之前 20 分鐘會讓助教進

    入教室,我自己通常也會在這個時候抵達,先

    打出第一張powerpoint,第一張附有音樂檔,

    於是就有一直循環的小提琴演奏。

    我曾教過一門通識課程《傳統文化與 21 世

    紀》,這門課程包括授課內容、思考問題、閱

    讀作業、延伸閱讀,還有樂曲欣賞。每一個講

    授單元也包括動畫,所播放的音樂都是經由製

    作人正式授權。如果在教學裡面能適度地融入

    樂曲,以「無言之語」行「無言之教」,是一

    個可以考慮的授課方法。

    教育必須轉智成識

    經過「教學方法的轉向」之後,我們就能

    夠把「事實」與「價值」加以融合。20 世紀

    教育哲學是「事實」與「價值」的兩分,因

    此教育不能免於戰後法蘭克福學派如阿多諾

    (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與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等人所批判

    啟蒙文明的三大弊端:「數量化」、「標準化」、

    「商品化」。展望 21 世紀,我們的教育哲學

    需要新的方向,就是「事實」的意義必須在「價

    值」的脈絡中衡量,「事實」與「價值」是貫

    通的,兩者貫通以後,教育就有可能轉「識」

    成「智」。學生就能夠把所習得的價值理念納

    入自己身心中,喚起所謂「心靈的覺醒」。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我們興辦大學的目標

    不只是為了要進入「全球百大」,大學老師應

    該是學生生命啟蒙的導師,不是 SCI 或 SSCI

    論文的生產機器,也不是知識百貨公司的專櫃

    售貨員。反過來講,在校園裡學生是受教育

    者,大學教育應該提昇學生生命的高度,開拓

    他們的胸襟,提高他們的見識,學生不是大學

    知識百貨公司的顧客,讓我們再次互相提醒:

    大學的網址是「.edu」,而不是「.com」!

    「 成 果 導 向 教 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由 Spady(1981)倡議

    至今,於澳洲、香港、臺灣、南非、加拿大、

    美國及其他國家均被廣泛用於教育改革及教育

    認證或評鑑。成果(outcome)重點並非學生

    課業分數,而在學習歷程結束後學生真正擁有

    的能力,OBE 強調學習成果導向,重視學生

    學習成效與明確訂定畢業生能力。推動 OBE

    從一開始應有一個清晰的架構或願景,清楚闡

    述學生應具備何種能力,接著教育系統組織、

    課程、教學及評量,全力促使學生達到預期的

    能力。

    Spady(1994)指出執行 OBE 四大原則:

    (1)清楚聚焦:清楚聚焦於重要的高峰成果。

    (2)擴展機會:擴展機會與支持成功學習。

    (3)高度期許:高度期許並讓所有學生都能

    成功。

    (4)向下設計:從最終、高峰成果向下設計。

    重視學生學習成效

    成果導向的通識課程發展「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發展與學習成效評量模式」是參酌 7 種大學課程發展模式後發展出來的,

    用於通識教育就導出「成果導向教育的通識課程發展模式」,本文重點介紹此模式的 8 大內涵。

    撰文╱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坤崇

    ●就學就業可直接作為通識課程評量的「佐證」

    Co

    lum

    n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高教論壇

    Co

    lum

    n

    高教論壇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22 23

  • 以成果導向為課程基礎

    李坤崇(2011a)以成果導向教育為基礎,

    參酌逢甲大學的雙迴圈課程規劃與管理機制

    (李秉乾,2008)、中原大學的能力地圖

    (C-Map)機制示意圖(許政行,2008)、

    美國工程與技術教育認證組織的 EC2000 雙

    迴 圈(Hamdi,2007)、Rogers(2003)

    品 質 保 證 的 評 量 模 式、Kem,Thomas,

    Howard,an Bass(1998)醫學教育的課程

    發展,歐盟執行委員會贊助 Tuning 計畫的調

    整模式(González & Wagenaar,2003),以

    及「國際高等商管教育聯盟」確保學習成效流

    程(AACSB International,2007)等 7 種大

    學課程發展模式,持續研擬具「目標導向、縱

    向連貫、橫向統整、能力檢核」特質的「成果

    導向教育的課程發展與學習成效評量模式」。

    本文將此模式用於通識教育,發展出「成果導

    向教育的通識課程發展模式」,詳見圖 1。

    成果導向的通識課程發展模式主要由外迴

    圈、內迴圈與成果迴圈所構成,其中隱含各種

    大大小小的迴圈,互相循環、彼此影響、環環

    相扣,可稱為由各種大小不同迴圈所組成的課

    程發展循環。

    外迴圈目的在於維持適切的校教育目標與核

    心能力,執行週期約為 3 年至 6 年,屬於長期

    的改善循環。內迴圈目的在維持校、通識合宜

    的教學成效,並確保學生畢業時能獲得應具備

    的能力,執行週期約 1 至 3 年,屬於中期的改

    國家社會與教育發展

    學校特色與定位

    學生個人能力及發展

    家長與校友期望

    產業發展與職場需求

    通識課程評鑑

    就學就業(佐證)

    通識教學評量(多元)

    成果迴圈

    通識能力指標(檢核)

    通識課程調整(縱橫)

    通識課程設計(引導)

    通識課程配套(行政)

    通識課程(教與學)實施

    外迴圈 內迴圈

    校教育目標、核心能力 通識教育目標、核心能力

    互動關係人

    註:實線為發展流程,虛線 為回饋或輔助機制。

    圖 1:成果導向的通識課程發展模式

    (修改自:“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與學習成效評量模式”,李坤崇,2011,大學課程發展與學習成效評量,85。)

    善循環。成果迴圈目的在維持通識合宜的能力

    指標,並確保學生能展現應具備的能力,執行

    週期約1學年或1學期,屬於短期的改善循環。

    八大課程發展模式

    「成果導向的通識課程發展模式」以內迴圈

    為核心,主要內涵共有八大項:

    內涵 1:建置目標、能力及指標

    「教育目標」(educational objective)係

    指學生「畢業後 3 到 5 年」應達成之職涯與專

    業成就,屬較廣泛敘述。「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衍生自教育目標,乃學生於「畢

    業時」應達成職涯與專業成就的能力及知識,

    屬明確且特定的知識、技術及態度。「能力指

    標(capacity index)」係指將學生所應具備

    的能力項目,轉化為可以觀察評量的具體行

    為,藉以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

    校、通識教育目標、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標的

    建置原則,應掌握學生中心、清楚聚焦、高度

    期許、賦予時代意義與展現特色、數量適切且

    區隔系所、掌握目標層次縱向連貫、橫向整合

    相關單位、民主與審議程序,以及溝通凝聚共

    識等 10 項原則。

    內涵 2:通識課程調整

    確立通識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或能力指標之

    後,宜依據通識能力指標來「檢視、調整」課

    程。此階段乃大學通識課程革新最艱鉅階段,

    面對大學自主的氛圍與教師已行之多年的課程

    及其內涵,欲以通識核心能力或能力指標要求

    其「橫向統整」來調整課程,並導向以學生為

    中心,調整過程遭遇阻力或反彈乃必然之事,

    執行課程革新者須以智慧、耐心、誠懇與教師

    溝通、協調,方可能進行通識課程調整。

    參酌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及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Enhancing Education(2009)、

    Biggs(2004)、Warren(2004) 觀 點, 提

    出通識課程「調整」的原則:

    (1)向下設計:從校、通識核心能力或能力

    指標向下設計、調整課程,課程的出發點不是

    要教什麼,而是預期學生的通識核心能力或能

    力指標;課程向下設計時應顧及學生既有的基

    礎成果,並取代或刪除成果中非重要發展內容

    的零碎成果,方能清楚聚焦。

    (2)微調、重組:經由「微調、重組」歷程

    發展「縱向連貫、橫向整合、精簡學分數」的

    課程;若能依據校、通識核心能力或能力指標

    來調整課程,不僅可發揮縱向連貫、橫向整合

    的功能,更可將不必要或重疊部分刪除而達到

    精簡學分數的目標;為呼應校、通識核心能力

    或能力指標,必然調整課程,調整的幅度小到

    局部微調,大到解構重組,其過程將對教師帶

    來相當大的衝擊。

    ●通識課程調整難以一步到位,應先彌補缺漏,讓教師有調整課程內涵的準備期

    Co

    lum

    n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高教論壇

    Co

    lum

    n

    高教論壇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24 25

  • 通識課程調整難以一步到位,通常第一階段

    是先彌補缺漏,將以往通識課程無法達成通識

    能力指標者,調整課程將其補齊;然在補齊過

    程,可能出現過多不必要重疊。第二階段乃刪

    除過多重疊,此階段不僅可於精簡課程內涵,

    更可讓教師有調整課程內涵的準備期,減少教

    師壓力。第三階段乃微調趨於平衡,此階段乃

    逐漸讓教師達成共識,致力讓學生在各通識核

    心能力與能力指標,獲得較均衡發展或如預期

    權重發展。

    內涵 3:通識課程設計

    名古屋大學教育課程(2007)由「通識教

    育之條件整備」轉化為「從學生觀點充實並提

    升課程質量」,課程設計理念強調「以學習者

    為中心」、「完整體系」、「導入評量」,以

    及「可行性高」等特質。通識課程設計應著重

    「導引」功能,以清晰易懂的學習路徑呈現課

    程地圖(curriculum map),作為學生學習

    的指引及教師檢視課程、學校規劃課程的依據

    (Harden,2001)。通識課程的設計亦應兼

    顧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

    內涵 4:通識課程配套

    實施通識課程應有嚴謹的配套措施,即建

    置強而有力支援體系。為建立支持體系,宜採

    取建立機制、多元溝通、組織社群及強化服務

    等策略。通識課程配套除採取沿用可用法規,

    修改或強化法規及增訂法規等法制化作業外,

    更應組成通識課程研發團隊與建置專屬網頁平

    臺。通識課程各項配套應與各院系所充分溝通

    協調,辦理各項座談會或說明會,以釐清疑慮

    與凝聚共識。提升通識課程品質若能以協同研

    究團隊為基礎,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課程,並強

    化課程教學前、中、後的各項服務,可收事半

    功倍之效。

    內涵 5:實施通識課程

    實施通識課程乃落實通識教育目標或核心能

    力的具體行動,即經由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

    處室活動引導學生具備預期的通識核心能力。

    實施通識課程的重心在於教與學。教學方法除

    依據教學目標外,應熟悉各種教學方法的原理

    原則與運用的知識,並能配合需要,選取適切

    的教學方法。

    內涵 6:通識教學評量

    通識教學評量應掌握「兼顧正式課程、非正

    式課程、潛在課程」、「兼顧直接評量、間接

    評量」、「轉化為通識能力指標並置入通識學

    科檢核」及「統整規劃檢核機制」等原則。

    內涵 7:通識課程評鑑

    課程評鑑乃協助學校在課程發展過程中蒐集

    訊息、瞭解問題、研擬策略、改進課程的重要

    機制。通識課程評鑑目的在於「改善」,用之

    持續提升通識課程、教材、教學與評量品質,

    以及檢核通識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或能力指

    標。

    內涵 8:就學就業

    就學就業關注學生通識素養已漸成為內外趨

    勢,企業界用人已逐漸關心態度及通識素養。

    就學就業可直接作為檢核通識課程評鑑,通識

    課程評量的「佐證」,間接作為學生達成通識

    教育目標或核心能力的「參考佐證」。

    農曆年前最後一天,東海大學校園連寒假值班的教職員,也隨著年前辦公室消毒,展開年假。然而,前幾天才帶著學生結束

    年度「展翅營」的東海大學博雅書院院長王偉

    華、學務主任楊志傑和導師羅能文,即便辦公

    室消毒進不了門,仍隨性在書院門前就聊起了

    下學期的書院招生準備工作。

    自從 2008 年博雅書院成立以來,每年有

    100 名左右的東海大學新生,通過甄選成為書

    院一員;首屆書院畢業生也在 2012 年夏天,

    踏出校園成了社會新鮮人。

    然而,博雅書院在東海出現,不是創新,而

    是恢復 1955 年創校之初的傳統。

    二次戰後,由教會創辦的東海大學,就是

    從著重生活實踐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出發。早期東海畢業的校友,都

    不只是通識

    東海博雅書院找回創校傳統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東海大學創校時的傳統,只是在小校蛻變成大型綜合型大學

    的三十多年中,被遺忘了,而今東海博雅書院出現就是找回傳統的實踐。

    撰文╱魏佳卉

    ●東海博雅書院著重從生活學習出發

    Ca

    mp

    us

    校園焦點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27Co

    lum

    n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高教論壇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6

  • 記得在全校只有 800 人的那些年,所有學生

    都住宿,除了專業的學習之外,人人必須參與

    的勞動學習和住宿生活,影響著自身日後的生

    涯發展。

    喚醒博雅的種子

    1970 年代之後,教會挹注的資源減少,原

    本小班小校的博雅教育傳統,產生了無法避免

    的質變,學校規模變大了,而今東海已是在學

    學生人數超過 1 萬 7 千人的綜合型大學。唯

    一在校園見到的博雅教育精神,是人人必修的

    「勞作教育」學分。

    然而,當年播下的博雅精神種子,卻在沉寂

    將近三十年後,被一群有心的東海師生喚醒。

    近年廣設大學之後,大學從精英教育走向通

    才發展,於是有人開始反思「大學教育目的是

    甚麼?」東海博雅書院院長王偉華也曾經如此

    問過自己。他是東海

    畢業的老校友,大學

    畢業後,負笈美國取

    得博士,回國到臺科

    大任教,也共同創辦

    了資管系。最後,他

    選擇回到母校服務,

    原因在於東海給他的

    不只是專業的涵養,

    而是「(學校)給的

    生命價值不一樣,」

    王院長說來抽象,但

    他的表情卻堅定的想

    業於建築系的東海校友,赴美三十多年,取得

    了麻省理工學院學位,在美國建築資訊業有一

    番成就。

    然而,2 年前,因著舊識程海東校長,與他

    談起東海正開啟博雅書院。起初,他答應回來

    臺灣看看,沒想到從原本預計 3 個月的行程,

    已經過了 1 年多,現在他竟成了書院的學務主

    任,自己跳下來,在書院陪著學生,甚至規劃

    課程,還利用自己的專業,協助開發書院的資

    訊系統。

    「跟學生在一起,至少自己也變年輕了,」

    楊志傑說,投入博雅書院,感受到的是熱情,

    一群有熱情的師生,大家共同完成目標,就像

    當年他唸東海時,同學們都住校,除了一起唸

    書,也一起參加勞作教育,大學除了學習專業,

    也同時學習面對生命,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是大學四年帶給自己最大的價值和影響,而

    今他也希望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回饋母校,將

    這樣的精神一代代的在東海校園傳遞下去。

    感動校友的傳統

    在大學自主發展的趨勢下,招生和經費籌募

    都是大學經營的重要課題。然而,對於東海博

    雅書院而言,比起課程規劃和永續經營,這兩

    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

    像是經費籌募,在創辦之初,前花旗銀行

    副總裁賈培源,英業達總裁李詩欽,成功的

    企業家鄭清和,楊金山校友等,都大額捐款,

    就是指定用在書院的經營上。1960 年代畢業

    於東海經濟系的賈培源曾說,「以前,東海大

    學以博雅教育為核心,在這兒我學會了終生學

    習。」因此,當博雅教育在東海再度起動時,

    許多校友不猶豫的捐款母校推動博雅教育。

    開辦四年多來迄今,東海博雅書院每年的經

    費,都是來自校友和各界的捐款。書院長王偉

    華說,「書院至今沒動用學校的教務經費,都

    是自籌財源。」。每年三千多個大學部新生,

    僅有 3%左右的學生有機會成為書院生,報名

    申請進入博雅書院的學生,錄取率只有 1/5。

    如此博雅書院的經營就不會排擠到學校其他系

    所的資源,以免引發不公平的爭議。

    百年樹人的價值

    東海博雅書院的成功起步,引起外界的關

    注,國內外各大學紛紛來到東海取經,希望能

    將博雅教育引進校園。常常對來訪大學做簡報

    的王偉華說,「最常被問的就是博雅出去的學

    生,發展是不是比一般畢業生好?」他笑稱,

    博雅書院第一屆畢業生,從 2012 年夏天踏出

    校園不過半年,如何去評比「成效」?教育的

    影響是長期的,也是價值的所在。雖說成效還

    太早評比,但博雅書院對自己教育的學生,很

    有信心。

    再怎麼說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很多時候

    除了專業的技能外,對學生影響深遠的基礎工

    程都需要時間等待才能看到成果。王偉華比喻

    如同種樹一般,總不能看到種子發芽後,就不

    斷的去把苗拔起來看一看「樹長大了沒?」,

    耐心與信心是教育的重要元素。

    如同東海創校時,大肚山台地是一片鄉野,

    要把自己在母校所得,回饋給學生。

    當前校長程海東準備在東海再度發展「博雅

    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之後,王偉

    華也投入了博雅書院的籌備工作,從副書院長

    到書院長,這些年來,跟王偉華一樣充滿熱情

    的東海人,不在少數。

    他們有的是畢業校友,因為感念過去大學生

    涯,母校給的人生價值,因此有人捐款,有人

    則是投入書院推動的一份子。許多在東海各系

    所任教的教授,除了系上繁重的教學和研究工

    作之外,則額外接下書院導師的任務,常常見

    到他們在晚上,仍陪著學生在書院裡,一起長

    談,有時候談課業,有時說生活,更多時候是

    書院生們敞開心來,說著自己對生命的困惑。

    從顧問到執行者

    現任書院學務主任的楊志傑,是 1975 年畢

    ●博雅書院規劃的課程免費開放給書院生學習

    Ca

    mp

    us

    校園焦點

    Ca

    mp

    us

    校園焦點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28 29

    高教技職簡訊 NO.73高教技職簡訊 NO.73

  • 教育部於 1 月 24 日修正大學法施行

    細則部分條文,第 6 條係有關公立大學

    校長續聘任期及任期規定之過渡條款,

    因 94 年 12 月 28 日大學法修正施行前

    已經聘任之校長,任期均已屆滿,因此

    予刪除;第 15 條規定大學行政單位之組

    織層級至多以二級為限,係增加法律所

    無之限制,併予刪除。另為配合大學法

    第 26 條分別於 96 年及 98 年增訂身心

    障礙學生修讀學士學位,以及懷孕或分

    娩之學生、育有三歲以下子女之男女學

    生得延長修業年限之規定,修正施行細

    則第 21 條至第 24 條。

    大學法施行細則修正

    減免弱勢生考試報名費

    為照顧經濟弱勢學生升讀大學,教

    育部除補助低收入戶考生報名費全免之

    外,102 學年度起,中低收入戶考生第

    1 階段報名費也減免 30%。第 2 階段報

    名費部分,也將持續促請各大學協助減

    輕弱勢學生報名應試負擔。大學招生委

    員會聯合會亦於 101 年 8 月 7 日函請各

    會員學校,建議針對中低收入戶子女考

    生參加個人申請第 2 階段指定項目甄試

    費用,給予報名費減免 30%。

    勞作教育服務學習績優頒獎

    教育部 101 年甄選「全國技專校院辦

    理具勞作教育及服務學習內涵課程績優

    學校暨個人」,總收件數達 144 件,經

    評選後計有 4 校及 33 人得獎,並於 101

    年 12月 5日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際會

    議廳,舉辦頒獎典禮暨觀摩研討會,以

    表達對勞作教育及服務學習第一線服務

    人員最深切的敬意與感謝。詳細內容可

    至承辦學校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務處網

    頁 項 下 (http://s-learning.yuntech.edu.

    tw/) 查詢,歡迎瀏覽參閱及觀摩學習。

    從教學創新、跨領域課程到校際資源

    共享,臺灣的大學,正開展出新的風貌。

    教育部於 101 年 12 月 6 日舉辦第 1、

    2 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總成果專刊

    《育才 ‧ 飛躍》發表會,由教育部常務

    次長陳德華、逢甲大學校長張保隆致詞,

    簡介教學卓越計畫的緣起與 7 年來的成

    果,並為專刊舉行揭書儀式,還宣告 12

    月 15 日至 23 日於臺中科博館舉辦成果

    展覽,以及舉辦 3 場教育趨勢論壇,探

    討臺灣人才的競爭力、跨界力、學習力。

    教學卓越計畫成果發表

    News高教技職新聞

    當時東海學生們的勞作教

    育,常要協助附近農家清溝

    渠。有個早期畢業的校友跟

    王偉華說,當年溝渠的雜

    物,混雜著牛糞、雞糞,還

    有雜草、農用廢水等等,為

    了把水溝清乾淨,只好把手

    直接深入水溝,徒手把雜物

    清除,到現在這位校友一直

    記著,做了這件事後,他就

    對自己說,「連那麼髒的東

    西,都能直接拿了,這輩子

    再也沒有其他的事能難倒

    了。」而今這位校友在美

    國,有著傑出的成就。

    其實,博雅教育回到源頭

    就是回歸全人教育的精神,

    教導學生保持一種永遠可以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態

    度。尤其,在專業技術變動

    如此快的時代裡,學校學的

    專業,到了職場不見得能馬

    上派上用場,可是一種對的

    面對生命的態度,卻一輩子

    受用。

    當各界不斷討論大學教育

    如何學用合一時,東海找回

    東海博雅書院學什麼? 東海博雅書院生除了本科系必須的畢業學分外,進入博雅書

    院必須在 4 年內完成包括「書院學習」、「書院活動」、「意

    識覺醒」和「生活學習」等四大領域的課程與活動。任何要求

    沒有達到規定,就無法取得書院的認證。然而在書院所有的課

    程與活動是0學分,同時本系成績只要有一次二一不及格的記

    錄、被記過,或者全校性的勞作教育未達七十分,都會立刻被

    要求退出書院。

     這意味著,書院生必須付出比一般同學加倍的心力與時間,

    才有機會拿到書院的修業完成認可。然而,東海博雅書院申請

    入學的人數卻逐年增加。大一無法申請入學的學生,大二還有

    機會申請,但錄取機會則更低。

     很多人以為博雅是通識教育的一環,然而東海大學依據西方

    博雅教育發展的傳統,則見到通識是博雅教育裡的書院學習領

    域所要強調的知識發展面向。在博雅書院裡,目標是要把一般

    學生教育成精英的教育,學生在知識、實踐、態度和生活學習

    以及社會服務等面向缺一不可。

    創校時的初衷,回歸教育的本質,從博雅教育

    著手,讓大學生涯不僅習得專業,更重要的是

    面對困難與挑戰時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對人

    群與環境的關心。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

    找回傳統價值何嘗不是雋永緜長的影響力。

    ●書院生還得完成 200 小時的校外服務

    3130Ca

    mp

    us

    30

    校園焦點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31Ne

    ws

    高教技職新聞

    2012 NOVEMBER|www.news.high.edu.tw

  • 教育部為提升專科學校整體教學品

    質,於 101 年 9 月 4 日修訂「教育部補

    助專科學校提升整體教學品質專案計畫

    要點」,102 年度申請計畫書於 101 年

    10 月 31 日完成收件,並於 102 年 1 月

    8 日召開複審會議後,決定補助仁德醫

    護管理專科學校等 14 校,補助金額共計

    為 1 億 1,600 萬元。詳情請至教育部技

    術及職業教育司網站資料下載處查詢。

    提升專校教學品質計畫公告

    第 3 期教卓計畫核定

    本計畫第 3 期(102 年至 105 年)核

    定補助 33 所,含國立大學 11 校,私立

    大學 22 校,大同大學、南華大學、實踐

    大學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為本期新獲補

    助學校。另為建立教學卓越典範及永續

    發展機制,擇定中原大學、中國醫藥大

    學、元智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逢甲大

    學等 5 校,因已建置完整制度且所提計

    畫能依自我定位據以發展教學卓越典範

    與特色競爭力,爰一次核定 4 年計畫,

    以利學校進行長期規劃及特色發展;其

    餘學校則一次核定 2 年計畫。

    102 年產業園區合作計畫發布

    教育部於 94 年訂定發布「教育部推

    動技專校院與產業園區產學合作實施要

    點」,開啟技專校院產學合作風氣,並

    於 101 年修正要點,要求企業配合款

    須達最低金額限制並提高企業配合款比

    率。102 年申請計畫總經費 1 億 2,352

    萬餘元,企業配合款 5,439 萬餘元,配

    合款比率由 101 年 30.9%大幅提高至

    44%,顯見企業相當認可學校技術之潛

    在價值。102 年共有 56 所技專校院,

    提出 124 件計畫申請,共計通過補助 46

    校72件計畫,補助金額為3,010萬6,000

    元。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已於 1 月 27、28

    日辦理完畢,大考中心將於 2 月 20 日

    寄發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單及公告相關資

    料。緊接著,大學「繁星推薦」將於 3

    月4日至3月5日辦理繳費及報名作業,

    「個人申請」另將於 3 月 12 日至 3 月

    14 日開始報名,教育部提醒考生及家長

    注意報名日期,以免影響個人權益。

    大學入學申請即將展開

    News高教技職新聞

    Ne

    ws

    高教技職新聞

    Ne

    ws

    高教技職新聞

    高教技職簡訊 NO.73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32 33

  • 102年2月27日 發行

    出版者∕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技職司

    發行人∕黃雯玲 李彥儀

    地址∕10051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網址∕www.news.h igh .edu . tw

    編輯製作∕德屹科技創意有限公司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莊敬路48-2號2樓

    電話∕(02)82598599

    出版登記證∕局版北誌字第1887號

    中華郵政北臺字第6215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高教簡訊創刊日期∕中華民國78年12月

    技職簡訊創刊日期∕中華民國79年9月

    高教技職合刊出版日期(每月出刊一次)

    ∕中華民國96年1月10日

    封面題字∕徐永進

    本刊同時登載於高教技職網站

    網站:www.news.h igh .edu . tw

    展售處∕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中山路6號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臺北市和平東路1段181號

    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

     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三民書局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61號

    定價∕40元 GPN 2009601415

    本刊之國際標準期刊號 ISSN 1994-9758

    著作財產權人∕教育部

    本書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

    內容者,需徵求教育部同意或書面授權,請

    逕洽教育部高教司/技職司。

    第 73、74 期

    目錄

    日編者的話 Editorial01 通識的化學變化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02 深入校園的寧靜革命

    通識全面啟動

    08 政策論述:培育大學生為現代公民

    通識為核心的大學教育

    12 現象1:師資不足的挑戰

    通識老師哪裡找?

    14 現象2:教學組織的挑戰

    跳脫格局的通識教育

    16 現象3:課程類型五花八門

    天文地理都在通識

    高教論壇 Column19 喚醒學生心靈

    生命教育提昇通識境界

    23 重視學生學習成效

    成果導向的通識課程發展

    校園焦點 Campus27 不只是通識

    東海博雅書院找回創校傳統

    高教技職新聞 News31 減免弱勢生考試報名費/教學卓越計畫成果發表/勞

    作教育服務學習績優頒獎/大學法施行細則修正

    32 第3期教卓計畫核定/大學入學申請即將展開/102年

    產業園區合作計畫發布/提升專校教學品質計畫公告

    國際新聞 International News33 德高教改革展開差異性評估/美禁止條件式入學/奧

    地利暑期辦小孩大學/爭取馬國承認海青班

    【駐德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德國大

    學校長聯席會議將對已進行十年以上的

    波隆那教育改革 (Bologna-Reforms) 展開

    差異性評估。由於改革方法在各邦,各

    大學院校及各學科上皆不同,因此大學

    校長聯席會議成立了專案小組,對改革

    發展做研究調查。小組由新任的副主席

    們及席根大學校長 Burckhart 教授組成,

    將對改革狀況進行分析並形成建議書,

    提供給聯邦,各邦及大學技院參考,使

    高等教育改革持續發展。

    詳細內容請點閱 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18&content_no=1102。

    德高教改革展開差異性評估

    【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報載馬來西亞總共收到 2,091 人,提出

    申請臺灣 2012 年第 32 期海外青年技術

    訓練班,打破歷屆的申請人數記錄。馬

    來西亞留臺聯總會長李子松指出,已經

    有 50 年歷史的海青班,為馬來西亞培訓

    許多技職人才,已經到了進一步爭取政

    府承認文憑的時候。李子松表示,雖然

    到臺灣念技職課程的人越來越多,但要

    把大馬學生全部推向臺灣是一件相當困

    難的事,因此建議把臺灣技職教育引入

    大馬或與馬來西亞接軌,或者與本地學

    院聯辦。

    詳細內容請點閱 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18&content_no=1123。

    爭取馬國承認海青班

    【駐奧地利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

    組】奧地利的大學在暑假,會為小孩子

    開設特別的暑期課程,讓這些小小研究

    員有機會一窺學術殿堂風貌。大學為小

    孩開設課程的想法,始於維也納大學,

    當 初 約 為 1,000 名 孩 童 開 設 了 90 種 課

    程,現在全奧地利的大學都開始推行此

    概念,除了維也納大學之外,維也納醫

    學大學、維也納科技大學、維也納農業

    大學、維也納獸醫大學今年也共同開設

    了各式講座、研討課、座談會等,今年

    預計將約有 4,500 名孩童參與。

    詳細內容請點閱 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18&content_no=1119。

    奧地利暑期辦小孩大學

    【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

    組】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以後美國各

    大學院校不得再發簽證文件,給想到美

    國先學英文再修學位課程的國際學生。

    國土安全部 SEVP(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 辦 公 室 表 示, 將 要 求

    大 學 另 發 給 I-20 表 格, 以 及 申 請 學 生

    簽證所需文件,給需要先修英文課的學

    生。學生展現出足夠的英語能力後,才

    發給第二張 I-20,繼續修習學術課程。

    目前,許多大學院校僅發給學術成績足

    夠,但語言能力不足的學生一張 I-20,

    這種相當普遍的方式通稱為條件式入學

    (conditional admission)。

    詳細內容請點閱 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18&content_no=1093。

    美禁止條件式入學

    International News國際新聞

    3533International New

    s

    國際新聞

    2013 FEBRUARY|www.news.high.edu.tw

  • 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技職司 10051 臺北市中山南路 5 號

    www.news.high.edu.tw

    73.74N

    O.

    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技職司

    Hig

    her E

    du

    catio

    n,T

    ech

    no

    log

    ical &

    Vo

    catio

    nal E

    du

    catio

    n N

    ew

    slette

    r

    高教司‧技職司 102年2月份重要活動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ical &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sletter

    電子報網址:www.news.high.edu.tw

    073

    102.02.27歡 迎 訂 閱

    通識 預約完美公民

    無法在短期看到成效的課程,卻是大學校園的寧靜革命,

    這門課叫「通識」,佔了近 1/4 的非專業畢業學分,因為它,

    預約學子未來無限可能……

    通識為核心的大學教育

    通識老師哪裡找?

    跳脫格局的通識教育

    天文地理都在通識

    平  信

    雜 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