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城周刊 非常...

1
非常 情感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叶素琴 电话:59979917 校对:玄子 版式:张奕 6 缑城周刊 [至爱亲情] [另类思考] [养儿育女] 宁海眼科医院 地址:宁海县兴工二路 7 号 电话:0574-65065999 叶雅琴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马云退休仪 式刷屏,一句“青山不改、绿水长 流,我们江湖再见”,让人为之动 容。是他,仅用 20 年时间打造了中国 市值最高、最具国际化和现代管理体 制的民营企业。也是他,带领阿里实 实在在改变了国人的消费习惯,推动 了中国互联网进程。“去阿里化”仍 将继续,马云对外的头衔变成“联合 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 3 主席”,然后商业成为他的票 友,其貌不扬的阿里爸爸,替一众庶 民完成了一个帝国、一个数字帝国的 宏图霸业。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所以决定人生走向的,不一定是家 世、相貌,也不一定就是“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时不妨自己 做自己的伯乐,譬如马云,他在不断 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中,成就了自 己,也成就了别人和这个世界。 也许在中国传统理念当中,专一 和执着是一种品格。但谁规定人只能 有一种理想,一种道路?此路不通, 难道不许人换个道走?一生太短,何 必太拽。除了父母、出生不能自己选 择,很多时候我们是能自己选择的, 包括死。 但我们不是不能选择,而是不敢 选择。命运乾坤,卑微其身,一个寡 淡无趣只剩习惯的婚姻,一份刚够养 家糊口但疲态毕现的职业,也许正是 普通人安身立命的终极追求。中庸之 道是大多数国人的处世哲学,输不 起,怕冒险。而大佬们不同,“先赚 一个亿”是“小目标”,我们高不可 攀的天花板,只是他们不屑用来擦鞋 的废布料。废材中年们除了偶尔的牢 骚与不甘,更多的是阿 Q 式的自我安 慰,开心就好,没病就好,平安就 好。再多心灵鸡汤,再多成功宝典, 成功并非大概率事件,所以马云只有 一个,而路人甲乙丙丁万万千千。 虽然我们离“诗与远方”还有很 大距离,但“眼前的苟且”也并非一 无是处。罗曼·罗兰说过:“这世上 只有一种理想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 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伤害我们 的不是外物,而是我们对外物的看 法,是比较与攀比心理作祟。如果知 道哪些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哪些是自 己鞭长莫及的,我们就可以摆正心 态,根据自己的愿望,踏踏实实来安 排生活,而不是一味愤世嫉俗、好高 骛远。如果能够找到令自己内心自足 的活动,无论工作还是学习,只要能 点亮内心幽微的火,哪怕与人群保持 距离,我们的内心也会是充盈的。 灵魂若没有去处,到哪里都是流 浪。所以在“诗和远方”到来之前, 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更新知 识,不忘时时触摸时代的脉搏,在新 的浪潮到来之前,作好游泳自救的准 备,满怀希望地,一步一个脚印,一 步一段路程,而不是固步自封,慢性 自杀,让等待荒芜了时间。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不会害 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 枝,而是自己的翅膀。所以如果能以 持续的学习助力小我成长,以责任胸 襟筑就大我格局,以有我担当涵养无 我境界,那么,虽然我们成不了马 云,但至少我们走的时候,不会是天 上的流云,“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林海燕 他的家在一个小山村里,祖祖辈 辈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10 岁那年, 父亲不幸去世。母亲体弱多病,一个 弟弟刚读小学一年级。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 责任,他必须要承担起这个家。 父亲不在了,母亲一直没改嫁, 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两个儿子。 那年,当满山的树木泛起秋意 时,他考上了县重点一中。而母亲却 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 家境越发贫困,一家三口有时甚至连 饭都吃不饱。 那时候,他经常看到母亲拿着针 线,将他们兄弟俩人的衣服,轻轻 地、细细地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然 后,又偷偷地抹一下眼泪。 看到母亲如此辛苦,他便提出, 不去上学,就帮母亲干农活,让弟弟 好好读书。 母亲抚摸着他的头,疼爱地说: “儿啊,你有这份孝心,娘心里高 兴,但书是非读不可的。放心,娘一 定会想着法子养大你们兄弟俩,你们 两人只要给我好好读书就行。”那 时,他还想固执地说不,母亲一脸地 气愤,刚向他挥起粗糙的巴掌,弟弟 跑了进来。 “妈,别打哥了,让我来说服他 吧。”弟弟拦住母亲,转身对他说: “哥,我们村里都知道你读书好,你 是我们家唯一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你 不应该就这样轻言放弃,如果你要放 弃,那我也不读了。”看着母亲绷着 脸生气的样子,看着弟弟期待无助的 眼神,他终于答应上学去了。 母亲和弟弟站在村口,送他上 路。他走一步,回头看一眼,母亲和 弟弟的身影越来越小,但他能看到他 们拼命地向他挥挥手。 那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个愿望: 一定要好好读书,报答母亲,照顾弟 弟。 终于迎来高考,他不负众望,考 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可是,为了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 活费,弟弟提前辍学了,帮助母亲做 农活。母亲呢,做起了社会上看起来 最低贱的工作,就是收破烂。 大学毕业后,他第一次回家,看 到弟弟长大了,弟弟还说,跟村里人 学做木工活,增添了家里的收入。他 转而看看母亲,母亲那饱经风霜的脸 上褶皱一层一层的,刻满了沧桑,看 上去明显老了许多。 他的心里不由一阵酸楚。不过, 每次看到他回家,母亲和弟弟的脸上 都洋溢着说不出来的喜悦之情。 夜幕渐渐降落,黄昏到来,一家 三口围在一张旧餐桌前吃着晚饭。饭 菜很清淡,没有大鱼大肉,只有自己 种的两三个蔬菜。但是,他感觉跟母 亲在一起比什么都好,温馨而知足。 那天晚上,他跟母亲说,大学毕 业了,必须要服从学校分配,要到离 家乡一百公里以外的城市去工作。这 意味着,以后不能天天陪在亲人身边 了。 母亲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细声 说道:“孩子,家里的事不用你担 心,最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你就放 心去做你自己的事业。”说完,母亲 示意让他把头低下来,取下了他脖子 上的旧围巾。 然后,她又转身拿了一条亲手编 织的新围巾,围在他的脖子上。 那一刻,他发誓一定要做一个事 业成功的人,让母亲和弟弟过上更幸 福的生活。 刚参加工作那会,他每个月还会 回一趟家看望母亲。后来,他恋爱, 结婚,生子,杂事缠身,开始几个月 回一次家。 再后来,他在单位担任了领导职 务,工作更忙了,应酬也多了,慢慢 地回家看母亲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 甚至一年半年才回一次家。 直到有一天深夜,老家的弟弟来 了长途电话,说母亲突患脑溢血,生 命垂危。 他接了电话,连夜开车赶回老 家。眼前的母亲,已是白发苍颜,衰 老憔悴,完全陷入了沉迷状态。 天快亮时,母亲突然睁开了眼 睛,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紧紧地 握住他的手不放。匆匆一面,母亲再 也没醒过来,就这样走了。 他跪倒在母亲面前,泪流满面。 其实,他内心非常清楚,虽然工 作的地方离家这点路程也是不远,但 是现在交通越来越发达,他又有私家 车,二个多小时的路程便可以回家看 看母亲。 这时,他才想起,自从工作以 后,娶了老婆生了孩子,这么多年 来,母亲还从来没有到过他的家里住 过一夜。 安葬好母亲,他在整理遗物时, 从那只破旧的樟木箱里翻出了一条旧 围巾,那是昔日母亲给他亲手编织的 围巾。 原来,母亲一直都藏着不舍得将 它抛弃,围巾的漏线细洞处也被母亲 缝补好了。 他的泪水又一次涌出,他后悔, 为什么母亲健在的时候不多回几次 家,为什么不把母亲早点接到身边 来,跟他一起生活。 那天,他回城市自己的家时,他 只携带了那一条缝补好的旧围巾。 此后,他把围巾的故事讲给所有 认识的朋友听,他说,如果父母还健 在的话,一定要多想想父母是怎么样 将我们养大,我们一定要多回家看望 老人,哪怕只停留片刻。如果条件允 许的话,一定要陪伴老人一起慢慢变 老,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否则, 你会有深深懊悔的那一刻。 你养我长大,我却没能陪你变老 青果 我家孩子十一岁,爱学做饭。他平时 喜欢在我跟前看我做饭,跟着忙这忙那 的,有间接的经验。偶尔煎一个蛋,炒一 碗饭,有模有样的。今天一早起来说煮早 餐给我吃,不让我动手。孩子有动手的能 力是好事,说明孩子有独立能力,热爱生 活。我应允了,坐等着吃饭。 我信不过孩子,跑到厨房看他又是洗 又是切的,我在旁边忍不住对他指手画 脚,他不耐烦把我赶了出来,不让我干 政。我忽然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平时我不 就是这样对父母的吗?那时我常常想,我 以后一定不做个唠叨的父母,理解自己的 孩子。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是 孩子哪里能比自己父母懂事呢?所以才有 了父母的唠叨,我惊讶自己不知何时把这 个告诫给忘了,也成了一个唠叨的父母。 好吧,不干涉。我想那我就看看书 吧,或者上上网,坐在房间里,看书没什 么兴趣,电脑好像也不好玩。听着厨房里 锅碗瓢盆噼里啪啦的响动,心里痒痒的。 不知电饭锅插插头前他是否擦干手,香菇 泡软了么,青菜是否洗干净了,面条是不 是煮老了……我忍不住在门口窥视一下: “那个香菇要用热水泡一下才好。” “懂了。” “还有,记得拔电器的开关前一定要擦 干手……” “知道啦!” 我还想说什么,一双小手把我往外推: “你出去,我自己能行。”他一把把玻 璃门关上。 “我自己能行。”孩子的一句话把我挡 在一门之外。孩子啊,你永远不懂,你的 言行在父母眼里永远是不成熟的。我只能 在门外透过玻璃看他小小的背影在作着稚 嫩的忙碌,心里一种想帮又帮不了的痒痒 的感觉,恨不得帮他拿根葱,倒点酱油, 洗个干净的盘子……可是我只能看看。我 一会儿在房间坐下,一会儿在客厅里踱几 步,探头偷窥一下,侧耳倾听动静,失神 发呆,恍若有所失。龙应台在《目送》一 文说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 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 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 渐行渐远。 “妈妈,吃饭啦。”清脆的声音撞碎了 我的呆滞。一碗炒面端出来,有色有香的 样子。我尝着这碗让我揪心的面,心里又 酸又甜—这碗面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 孩子长大了,我要不断目送他走在外出求 学的路上,走向工作的奋斗中,走进成家 立业的忙碌里。孩子的背影在父母眼里渐 行渐远,正是父母内心不断积累思念与牵 挂的开始。 一碗面的距离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Sep-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缑城周刊 非常 情感epaper.file.routeryun.com/jrnh/other/5e170c3a90663.pdf道是大多数国人的处世哲学,输不 起,怕冒险。而大佬们不同,“先赚 一个亿”是“小目标”,我们高不可

非常情感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叶素琴 电话:59979917 校对:玄子 版式:张奕

6缑城周刊

[至爱亲情]

[另类思考]

[养儿育女]

宁海眼科医院地址:宁海县兴工二路7号电话:0574-65065999

叶雅琴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马云退休仪式刷屏,一句“青山不改、绿水长

流,我们江湖再见”,让人为之动容。是他,仅用20年时间打造了中国市值最高、最具国际化和现代管理体制的民营企业。也是他,带领阿里实

实在在改变了国人的消费习惯,推动了中国互联网进程。“去阿里化”仍将继续,马云对外的头衔变成“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3

主席”,然后商业成为他的票友,其貌不扬的阿里爸爸,替一众庶民完成了一个帝国、一个数字帝国的宏图霸业。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所以决定人生走向的,不一定是家世、相貌,也不一定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时不妨自己做自己的伯乐,譬如马云,他在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中,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和这个世界。

也许在中国传统理念当中,专一和执着是一种品格。但谁规定人只能有一种理想,一种道路?此路不通,难道不许人换个道走?一生太短,何必太拽。除了父母、出生不能自己选择,很多时候我们是能自己选择的,包括死。

但我们不是不能选择,而是不敢选择。命运乾坤,卑微其身,一个寡淡无趣只剩习惯的婚姻,一份刚够养家糊口但疲态毕现的职业,也许正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终极追求。中庸之道是大多数国人的处世哲学,输不起,怕冒险。而大佬们不同,“先赚一个亿”是“小目标”,我们高不可攀的天花板,只是他们不屑用来擦鞋的废布料。废材中年们除了偶尔的牢骚与不甘,更多的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开心就好,没病就好,平安就

好。再多心灵鸡汤,再多成功宝典,成功并非大概率事件,所以马云只有一个,而路人甲乙丙丁万万千千。

虽然我们离“诗与远方”还有很大距离,但“眼前的苟且”也并非一无是处。罗曼·罗兰说过:“这世上只有一种理想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伤害我们的不是外物,而是我们对外物的看法,是比较与攀比心理作祟。如果知道哪些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哪些是自己鞭长莫及的,我们就可以摆正心态,根据自己的愿望,踏踏实实来安排生活,而不是一味愤世嫉俗、好高骛远。如果能够找到令自己内心自足的活动,无论工作还是学习,只要能点亮内心幽微的火,哪怕与人群保持距离,我们的内心也会是充盈的。

灵魂若没有去处,到哪里都是流浪。所以在“诗和远方”到来之前,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更新知识,不忘时时触摸时代的脉搏,在新的浪潮到来之前,作好游泳自救的准备,满怀希望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段路程,而不是固步自封,慢性自杀,让等待荒芜了时间。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所以如果能以持续的学习助力小我成长,以责任胸襟筑就大我格局,以有我担当涵养无我境界,那么,虽然我们成不了马云,但至少我们走的时候,不会是天上的流云,“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林海燕

他的家在一个小山村里,祖祖辈辈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10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母亲体弱多病,一个弟弟刚读小学一年级。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必须要承担起这个家。

父亲不在了,母亲一直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两个儿子。

那年,当满山的树木泛起秋意时,他考上了县重点一中。而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家境越发贫困,一家三口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候,他经常看到母亲拿着针线,将他们兄弟俩人的衣服,轻轻地、细细地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然后,又偷偷地抹一下眼泪。

看到母亲如此辛苦,他便提出,不去上学,就帮母亲干农活,让弟弟好好读书。

母亲抚摸着他的头,疼爱地说:“儿啊,你有这份孝心,娘心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的。放心,娘一定会想着法子养大你们兄弟俩,你们两人只要给我好好读书就行。”那时,他还想固执地说不,母亲一脸地气愤,刚向他挥起粗糙的巴掌,弟弟跑了进来。

“妈,别打哥了,让我来说服他吧。”弟弟拦住母亲,转身对他说:

“哥,我们村里都知道你读书好,你

是我们家唯一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你不应该就这样轻言放弃,如果你要放弃,那我也不读了。”看着母亲绷着脸生气的样子,看着弟弟期待无助的眼神,他终于答应上学去了。

母亲和弟弟站在村口,送他上路。他走一步,回头看一眼,母亲和弟弟的身影越来越小,但他能看到他们拼命地向他挥挥手。

那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个愿望:一定要好好读书,报答母亲,照顾弟弟。

终于迎来高考,他不负众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可是,为了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弟弟提前辍学了,帮助母亲做农活。母亲呢,做起了社会上看起来最低贱的工作,就是收破烂。

大学毕业后,他第一次回家,看到弟弟长大了,弟弟还说,跟村里人学做木工活,增添了家里的收入。他转而看看母亲,母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褶皱一层一层的,刻满了沧桑,看上去明显老了许多。

他的心里不由一阵酸楚。不过,每次看到他回家,母亲和弟弟的脸上都洋溢着说不出来的喜悦之情。

夜幕渐渐降落,黄昏到来,一家三口围在一张旧餐桌前吃着晚饭。饭菜很清淡,没有大鱼大肉,只有自己种的两三个蔬菜。但是,他感觉跟母亲在一起比什么都好,温馨而知足。

那天晚上,他跟母亲说,大学毕

业了,必须要服从学校分配,要到离家乡一百公里以外的城市去工作。这意味着,以后不能天天陪在亲人身边了。

母亲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细声说道:“孩子,家里的事不用你担心,最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你就放心去做你自己的事业。”说完,母亲示意让他把头低下来,取下了他脖子上的旧围巾。

然后,她又转身拿了一条亲手编织的新围巾,围在他的脖子上。

那一刻,他发誓一定要做一个事业成功的人,让母亲和弟弟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刚参加工作那会,他每个月还会回一趟家看望母亲。后来,他恋爱,结婚,生子,杂事缠身,开始几个月回一次家。

再后来,他在单位担任了领导职务,工作更忙了,应酬也多了,慢慢地回家看母亲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一年半年才回一次家。

直到有一天深夜,老家的弟弟来了长途电话,说母亲突患脑溢血,生命垂危。

他接了电话,连夜开车赶回老家。眼前的母亲,已是白发苍颜,衰老憔悴,完全陷入了沉迷状态。

天快亮时,母亲突然睁开了眼睛,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不放。匆匆一面,母亲再也没醒过来,就这样走了。

他跪倒在母亲面前,泪流满面。其实,他内心非常清楚,虽然工

作的地方离家这点路程也是不远,但是现在交通越来越发达,他又有私家车,二个多小时的路程便可以回家看看母亲。

这时,他才想起,自从工作以后,娶了老婆生了孩子,这么多年来,母亲还从来没有到过他的家里住过一夜。

安葬好母亲,他在整理遗物时,从那只破旧的樟木箱里翻出了一条旧围巾,那是昔日母亲给他亲手编织的围巾。

原来,母亲一直都藏着不舍得将它抛弃,围巾的漏线细洞处也被母亲缝补好了。

他的泪水又一次涌出,他后悔,为什么母亲健在的时候不多回几次家,为什么不把母亲早点接到身边来,跟他一起生活。

那天,他回城市自己的家时,他只携带了那一条缝补好的旧围巾。

此后,他把围巾的故事讲给所有认识的朋友听,他说,如果父母还健在的话,一定要多想想父母是怎么样将我们养大,我们一定要多回家看望老人,哪怕只停留片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陪伴老人一起慢慢变老,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否则,你会有深深懊悔的那一刻。

你养我长大,我却没能陪你变老

青果

我家孩子十一岁,爱学做饭。他平时喜欢在我跟前看我做饭,跟着忙这忙那的,有间接的经验。偶尔煎一个蛋,炒一碗饭,有模有样的。今天一早起来说煮早餐给我吃,不让我动手。孩子有动手的能力是好事,说明孩子有独立能力,热爱生活。我应允了,坐等着吃饭。

我信不过孩子,跑到厨房看他又是洗又是切的,我在旁边忍不住对他指手画脚,他不耐烦把我赶了出来,不让我干政。我忽然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平时我不就是这样对父母的吗?那时我常常想,我以后一定不做个唠叨的父母,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是孩子哪里能比自己父母懂事呢?所以才有了父母的唠叨,我惊讶自己不知何时把这个告诫给忘了,也成了一个唠叨的父母。

好吧,不干涉。我想那我就看看书吧,或者上上网,坐在房间里,看书没什么兴趣,电脑好像也不好玩。听着厨房里锅碗瓢盆噼里啪啦的响动,心里痒痒的。不知电饭锅插插头前他是否擦干手,香菇泡软了么,青菜是否洗干净了,面条是不是煮老了……我忍不住在门口窥视一下:

“那个香菇要用热水泡一下才好。”“懂了。”“还有,记得拔电器的开关前一定要擦

干手……”“知道啦!”我还想说什么,一双小手把我往外推:

“你出去,我自己能行。”他一把把玻璃门关上。

“我自己能行。”孩子的一句话把我挡在一门之外。孩子啊,你永远不懂,你的言行在父母眼里永远是不成熟的。我只能在门外透过玻璃看他小小的背影在作着稚嫩的忙碌,心里一种想帮又帮不了的痒痒的感觉,恨不得帮他拿根葱,倒点酱油,洗个干净的盘子……可是我只能看看。我一会儿在房间坐下,一会儿在客厅里踱几步,探头偷窥一下,侧耳倾听动静,失神发呆,恍若有所失。龙应台在《目送》一文说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妈妈,吃饭啦。”清脆的声音撞碎了我的呆滞。一碗炒面端出来,有色有香的样子。我尝着这碗让我揪心的面,心里又酸又甜——这碗面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孩子长大了,我要不断目送他走在外出求学的路上,走向工作的奋斗中,走进成家立业的忙碌里。孩子的背影在父母眼里渐行渐远,正是父母内心不断积累思念与牵挂的开始。

一碗面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