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禮 我們有何共識? 自...洗禮:我們有何共識?...

32
洗禮 我們有何共識? 古以來,洗禮就被廣泛視為加入教會的標記。有些 教會為嬰兒施洗,另一些教會則要求人們先承認自 己的信仰,才為他們施洗。一些人認為必須受洗才能獲 得救恩,而有些人則認為受洗遠遠不及靈裡歸屬基督那 麼重要。 論到洗禮的模式,有灑水禮(點水禮)、澆水禮和 浸禮。有的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施洗,有的只奉耶 穌之名施洗。 鑒於這些爭論,在以下的內容中,身為牧師兼聖經 教師的貝爾‧柯羅德(Bill Crowder)會探索洗禮的背景 和意義,以及我們能達成什麼樣的共識。 ──馬汀狄漢二世(Mart DeHaan目 錄 是該澄清的時候了.................................2 舊約預表的洗禮...................................5 施洗約翰所行的洗禮...............................8 基督和使徒所行的洗禮............................14 教會歷史中的洗禮................................22 洗禮究竟有何意義?..............................25 洗禮在今天還重要嗎?............................3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洗禮:我們有何共識?

自古以來,洗禮就被廣泛視為加入教會的標記。有些

教會為嬰兒施洗,另一些教會則要求人們先承認自

己的信仰,才為他們施洗。一些人認為必須受洗才能獲

得救恩,而有些人則認為受洗遠遠不及靈裡歸屬基督那

麼重要。

論到洗禮的模式,有灑水禮(點水禮)、澆水禮和

浸禮。有的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施洗,有的只奉耶

穌之名施洗。

鑒於這些爭論,在以下的內容中,身為牧師兼聖經

教師的貝爾‧柯羅德(Bill Crowder)會探索洗禮的背景

和意義,以及我們能達成什麼樣的共識。

──馬汀•狄漢二世(Mart DeHaan)

目 錄

是該澄清的時候了.................................2

舊約預表的洗禮...................................5

施洗約翰所行的洗禮...............................8

基督和使徒所行的洗禮............................14

教會歷史中的洗禮................................22

洗禮究竟有何意義?..............................25

洗禮在今天還重要嗎?............................31

2

是該澄清的時候了

我在2 0 0 6年4月1 2日的報章《今日美國》(U S A Today)中讀到,「據統計,美國人與古老的洗

禮儀式漸行漸遠。」該文指出,一個主要的浸信會教派

發現,在1972年至1985年間,他們受浸的人數下降了

大約35%。該文說:「受浸的人數在隨後的20年停滯不

前,雖然浸信會信徒都承諾聽從聖經的『大使命』: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

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

守。』」(馬太福音28章19-20節)。

《今日美國》還說,另一個大教派的人數「從1980年的180萬增至2004年的近280萬。可是接受浸禮的總人

數每年都徘徊在17萬5千至20萬之間。」

鑒於這些趨勢,該篇文章的作者問道:「倘若洗禮

是進入信仰的大門,為什麼受洗的人那麼少呢?」

沒錯,接受洗禮的人顯然越來越少。在基督徒的世

界裡,洗禮備受忽略和誤解,已成為日益明顯的事實。

而這種誤解,我個人有切身的體會。

困惑的謎團

我父母參加的教會,有為嬰兒施洗。因此,我在嬰

兒時期就接受了灑水禮。在12歲時,我參加了一個特別

安排的慕道班後,再次接受灑水禮,以確認嬰兒時期的

灑水禮。然而,中學畢業後,我發覺自己在個人和屬靈

3

方面都在漫無目的地徘徊。一位關心我的朋友鼓勵我成

為基督徒,以讓我在迷惘的人生中找到目標。鑒於我在

教會的環境長大,當時我以為自己已經是基督徒了。然

而,他告訴我,我必須和他到教會去,崇拜之後跟牧師

談談。我照辦了,你猜牧師給我的建議是什麼?「兩星

期後,我們給你施洗,你就會成為基督徒了。」可惜的

是,那次洗禮──浸禮,並沒有改變我的生命。

在基督徒的世界裡,洗禮備受忽略和誤解,

已成為日益明顯的事實。

在我二十多歲時,終於聽到有人清楚地解釋進入上

帝大家庭的意義,然後,我便接受了基督作我的救主。

我信了基督後,再一次有人說我需要受洗,但這次是公

開作見證,承認我在基督裡的信仰,因此,我便再一次

接受浸禮。

回想過去發生的那些事情,我真是百感交集。經

過兩次灑水禮和兩次浸禮,我很瞭解人們對於洗禮的困

惑,它究竟代表什麼?又能達成什麼目的?我敢肯定,

許多人都和我有相似的經歷,對洗禮同樣感到困惑和不

解。

重要的議題

有些人或許會說洗禮並不重要,它不過是一種遠

古的儀式,不適合現代。對於這點,我卻不敢苟同。其

4

實,人們對這個問題有許多疑惑,更說明了我們需要釐

清這個議題。而且,耶穌自己也重視洗禮,就足以說明

洗禮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

祂開了,祂就看見上帝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

在祂身上。(馬太福音3章16節)

(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

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馬太福音28章19節) 是的,基督的榜樣和言辭可以讓我們看到洗禮的重

要性,需要我們認真地思考和討論。但我們應該從何處

開始呢?

耶穌自己也重視洗禮。

也許最好的出發點,是回到耶穌受洗的時代,回想

當時群眾聽到耶穌提到關於受洗的事。雖然這件事是記

載在新約聖經中,但耶穌的聽眾仍然活在舊約的文化和

國家的律法中。因此,我們必須探討,當時的人在聽到

耶穌要門徒去為人施洗時,會如何解讀洗禮的意義。

5

舊約預表的洗禮

著名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在其名著《暴風

雨》(The Tempest)的第二幕第一場中,睿智地

說:「過去的事乃是序幕。」他所推崇的價值觀,是把

昨天的事蹟和習俗視為今天的根源。這對我們努力釐清

洗禮的問題特別有幫助。

從第一世紀猶太人的觀點來看,許多聖經學者相

信,有兩種習俗在為洗禮鋪路,並有助於解釋其性質和

目的。一種是在潔淨池中的水禮儀式(mikvah),另一

種是割禮儀式。讓我們先思考後者。

割禮的象徵

自亞伯蘭的時代開始,割禮就成為上帝選民身體上

的記號,標記著與祂的立約關係(創世記17章11節)。

雖然其他民族也施行割禮,但這種儀式對以色列人卻有

特別的意義。這至少說明,我們的一切都屬於上帝,即

使是身體的最隱秘之處。

有些人相信,在新約裡,洗禮同樣也成為基督徒與

上帝立約的標記。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割禮和洗禮並非完全等同。

割禮只限於男性,而洗禮則無性別之分。

再者,割禮是在男嬰誕生後的第八天舉行;洗禮則

如新約所說,是當眾承認個人對基督的信仰。割禮是一

個民族身分的記號;新約中的洗禮則象徵一個人已進入

6

基督的身體,不分種族國籍。

因著這些分別,我們最多只能說割禮預表了洗禮的

重要性。

在考究新約洗禮的意義之前,來看看洗禮在猶太習

俗中是如何施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潔淨池的習俗

有一次,我帶領聖地旅行團到以色列,我們花了數

小時在昆蘭(Qumran)考古場地。考古學家正在那裡挖

掘,希望揭開愛色尼派(Essene sect)生活和文化方面

的面紗,他們是第一世紀一個保守、苦修的猶太群體。

當我們遊覽這個古老的社區時,我們考察的地方之

一,就是一個古代的潔淨池(mikvah)。在猶太人的潔

凈儀式中,他們會走下七級石階,全身浸入水中,然後

從另一邊的七級石階走出去。這表示他們所洗淨的罪,

已經留在水裡了。這是愛色尼群體生活中關鍵的一部

分。

在今天的猶太教中,潔淨池的潔淨禮儀(浸在水裡

的儀式)仍然存在。關於潔淨禮儀,網上的維基百科全

書說:

現在,它的主要目的是讓猶太婦女在月經

後或產後得到禮儀上的潔淨。此外,猶太男人

也可以藉此得到禮儀上的潔淨,這是歸信猶太

教傳統程序的一部分。在某些情況下,也用來

潔凈食具和炊具。

7

這種古老的潔淨儀式,也用以表示屬靈歸信的儀

式。在《成為猶太教徒》一書中,拉比莫里斯·拉姆

(Rabbi Maurice Lamm)寫道:

浸禮(tevillah)是每一個傳統猶太教徒,

無論男女老幼、無知的人或是學者,歸信程序

的核心部分。這是必要的條件,一個沒有浸禮

的歸信儀式,不會被傳統的宗教群體所接受,

也根本不符合猶太社會的特色。

潔淨池除了用於潔淨和歸信的禮儀之外,「潔淨

池」一詞還用作比喻來講述猶太教的願望與期盼。

維基百科全書還說:

希伯來語mikvah,也有「盼望」的意思。

當先知耶利米用雨、活水和「潔淨池」來講述

對上帝的全心信靠,以及從上帝而來的盼望

時,一再指出這個詞的雙重意義(參耶利米書

14章22節,17章13節)。

最重要的,「潔淨池」所表達的希望是上帝這位供

應者會顧念並滿足祂子民的需要。

對於第一世紀的這個猶太群體來說,他們對洗禮的

理解,包含了以上所說的這些觀念。活在新約時代的基

督徒這樣為洗禮下結論:舊有的儀式已經過時了,它們

只是現在的一個序幕。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舊約時代

即將結束。

8

施洗約翰所行的洗禮

古往今來,都有一些人會成為連接兩個不同時代的關

鍵人物。這些人物生活在急劇變化的時代,而且往

往是促成巨變本身的部分原因。

1960年代的披頭四(The Beatles)就有這樣的影響

力。他們成為了時代轉變的關鍵人物,讓1950年代,美

國實況喜劇《奧茲與哈里特》(Ozzie and Harriet)所刻

劃的保守歲月,過渡到以越戰和水門事件為代表的充滿

動盪的1970年代。他們的音樂把年輕人帶入完全不同的

思維方式,當時的社會面對著劇變,他們的歌曲加劇了

社會改變的趨勢。披頭四不但反映了巨變的時代,並且

促成了這一轉變,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在人類歷史的洪流中,有些人是時代改變的關鍵人

物。在聖經中,施洗約翰就是這樣的人物。

連接舊約與新約

施洗約翰在曠野宣講上帝的道,他平生遵循嚴格的

拿細耳律法(路加福音1章15節;民數記6章1-21節)。

他宣講了一個全新且堅定有力的信息,呼籲個人及全民

悔改。

與此同時,約翰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彌賽亞君王的使

者和開路先鋒。他的使命是要宣告彌賽亞的來臨,祂將

要把恩典帶給以色列人及天下的萬民。

身為舊約和新約時代交替的關鍵人物,約翰本著

9

自己民族和文化傳統的基礎,宣告了新時代的來臨。因

此,我們必須從新的恩典時代來看待約翰的洗禮,這洗

禮象徵了人們進入基督國度。

請注意約翰如何解釋自己的施洗: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

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祂提

鞋也不配。祂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馬

太福音3章11節) 約翰所行的洗禮包含著什麼意義呢?而這與他的悔

改信息又有何關連呢?《賈米森·福塞特·布朗聖經注

釋》說:

這洗禮是個公開的印證,表示人們覺得

需要從罪中得到釋放,期待那位將要來到的拯

救者,並表示當祂降臨時,他們已準備好迎接

祂。這樣的洗禮讓猶太人感到驚訝,其目的也

是要給他們一個當頭棒喝。他們已很熟悉異教

徒歸信猶太教的洗禮,但對猶太人本身也要受

洗,對他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做法。

約翰的洗禮對約翰的同胞來說,是可以明白的,

但又帶著一些難解的奧祕。鑒於潔淨池的禮儀,他們在

約翰的洗禮中會看到潔淨池的象徵──靈裡的潔淨與歸

信,也許還有那最重要的屬靈盼望。

然而,約翰的洗禮也有令人不安的奧祕,因為約翰

說那位在他以後來的,要「用聖靈與火」給他們施洗。

10

他說這番話是在告訴他的同胞,他的使命遠遠超越當前

的時刻、超越這種儀式本身,且超越諸般的水洗。他的

使命是向他們宣告,那位預言已久的彌賽亞即將到來。

強而有力的信息

約翰的洗禮表達了歷代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盼,而

且更甚於此。馬太福音3章有助於我們明白約翰的信息及

洗禮的內涵:

關於彌賽亞的宣告

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

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馬太福音3章1-2節) 人們會接受洗禮,是因為他們期待已久的彌賽亞和

上帝的國隨時都會出現,這既激勵著他們,亦是他們的

盼望。約翰的洗禮不單單是一種儀式,而且表達了人們

的期盼。

公開承認

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

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

罪,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5-6節) 約翰的洗禮,讓人公開承認個人和全民的罪。跟約

翰踏進水裡的人,表示他們願意在靈性上預備自己,迎

接他們的君王來臨。

呼籲生命的改變

11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8節)

約翰所傳關於天國與君王的信息表明,每一個人都

需要預備迎接新的時代,而且要有新的生活方式。他的

洗禮表明了靈命革新的需要。

正因為這樣,約翰的洗禮引起轟動。約翰透過洗禮

呼籲人們要有生命的改變,凡接受洗禮的人就是表示願

意改變生命。對此,馬可這樣描述人們對這一呼籲的回

應:

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

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馬

可福音1章5節)。 對第一世紀的許多人來說,接受約翰在約旦河的洗

禮是他們靈命成長的起點,有一些人在數十年後仍然持

守。請注意:

(亞波羅)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

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

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使徒行傳18章25節)

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什麼洗

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保羅說:

「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

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19章3-4節) 約30年後,這些人仍堅守當年在約旦河受約翰洗禮

時,所作的決定和承諾。

12

約翰為耶穌施洗

由於約翰的施洗和認罪有關,耶穌要求約翰為祂施

洗,堪稱是新約聖經中令人驚奇的事件之一。馬太告訴

我們: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

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祂,說:「我

當受祢的洗,祢反倒上我這裡來嗎?」耶穌回

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

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祂。耶穌受了洗,隨

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祂開了,祂就看見上

帝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祂身上。從天上有

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馬太福音3章13-17節) 從天上來的聲音至關重要。這天上來的聲音,以

及約翰對於耶穌如何偉大的宣告(約翰福音1章29-36節),顯明了耶穌與其他接受約翰洗禮的人截然不同。

但是,為什麼耶穌要接受這「悔改的洗」呢?長久

以來,保守的聖經老師認為,耶穌受洗不是承認祂個人

有過錯,而是用這一行動來表明祂願意與祂所拯救的人

有共同的經歷。根據這一觀點,耶穌的謙卑使得祂在天

上的父,得以宣告祂是獨一無二的,不同於其他要求約

翰施洗的人。

近年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真知灼見,例如,美國聖

經學者羅伯特·韋伯(Robert L. Webb)就認為,約翰的

13

洗禮對以色列全國有特別的意義。他認為,鑒於上帝應

許的彌賽亞已經降臨,約翰的洗禮標示著以色列全國需

要徹底地悔改。他接著說:

倘若如此,約翰就是在呼籲人們要以一

個民族而不是以個人的身分作出回應。當然,

個人必須要作出回應,而且許多人可能是基於

自己造成以色列墮落的現狀而作出了回應。同

樣的,在以色列有許多被視為忠實的信徒,可

能是因為相信並渴望約翰所說那全新的以色列

國,而作出了回應。所以,我們無須臆測耶穌

在當時的想法,我們可以下結論說,祂確實接

受了約翰的洗禮,而對祂來說,那是悔改的洗

禮。耶穌是在承認以色列的罪,以色列需要回

轉,而且定意盡祂所能地成就這事。

如果韋伯說的沒錯,那麼,耶穌與約翰一起踏進約

旦河裡,就表明祂和當代的人一同承認以色列國需要悔

改。那麼,祂接受約翰的洗就表明了祂個人的承諾,就

是要親自處理以色列的罪,祂在十字架上為猶太人和外

邦人實踐了這一承諾。

耶穌接受約翰的洗表明了祂個人的承諾,就

是要親自處理以色列的罪,祂在十字架上⋯⋯實踐

了這一承諾。

14

然而,無論我們如何界定約翰施洗的涵義,有一點

是無庸置疑的。正如從天上來的聲音所確認,耶穌要求

約翰為祂施洗,並不是祂承認自己有罪,而是表示祂與

約翰立場一致,等待即將到來的屬靈革新。

耶穌的受洗成就了約翰所傳講的信息。透過回顧,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屬靈的過渡期,就是從律

法到恩典、從舊約到新約、從祭司的獻祭到基督的獻

祭。約翰的事工連接了上帝在舊約和新約的工作,就是

從舊約關於人們需要被赦罪的教導,過渡到新約強調個

人,乃至全民的靈裡潔淨和人格健全。

基督和使徒所行的洗禮

在施洗約翰完成他的使命之後,耶穌和祂的使徒也在

他們的公開事工中給人施洗。在我們尋求理解洗禮

對我們的意義時,也必須注意事情的發展,探討洗禮對

耶穌和祂的使徒有何意義。

基督為人施洗的意義

耶穌施洗。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之後,就透過祂的

門徒為那些歸向祂的人施洗:

這事以後,耶穌和門徒到了猶太地,在那

裡居住施洗。(約翰福音3章22節,4章2節) 雖然我們會猜測,也許耶穌和約翰一樣,祂的施洗

也表達了以色列個人及全國認罪悔改,以預備迎接彌賽

15

亞到來,但聖經沒有記載耶穌關於施洗的講論和洗禮的

模式。

儘管這樣,在耶穌的早期事工中,為人施洗仍然是

事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以至約翰的一些跟隨者對

此深感不安,覺得是一種威脅,就來告訴約翰:

「拉比,從前同你在約旦河外、你所見證

的那位,現在施洗,眾人都往祂那裡去了。」

(約翰福音3章26節) 約翰的回應,巧妙地表達了他要求以色列民認罪悔

改的想法。約翰回答說:

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什麼。我

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祂前面的」,

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娶新婦的就是新

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

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祂必興旺,我必衰

微。(27-30節)

耶穌對洗禮的描述。然而,耶穌不但施洗,祂還以

洗禮的情景及其背後的原則,來解決祂門徒之間的一個

難題。

祂的兩個門徒(雅各和約翰)要求他們的母親到

耶穌面前,求祂在天國裡讓他倆坐在基督君王的左右兩

邊。這狂妄的請求激怒了其他門徒。然而,在解決這個

問題時,耶穌並沒有提及他們的狂妄,而是談論洗禮儀

式背後更廣泛的屬靈意義。

16

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

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

受嗎?」(馬可福音10章38節) 顯然,耶穌在這裡是用洗禮和杯為比喻,表達祂完

全接受即將發生在祂身上的事。從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

說的話,我們可以明白那「杯」的含義。那時祂用手舉

起杯來,對門徒說,祂的寶血將要「為多人流出來,使

罪得赦。」(馬太福音26章28節)

接著,祂告訴門徒祂將要受的「洗」,挑戰他們思

考自己是否能接受這樣的「洗」。那「洗」是什麼呢?

荷蘭聖經學者威廉·韓德遜(William Hendriksen)說:

在這裡,「所受的洗」一詞可能是一個

比喻,指祂將被痛苦所「淹沒」,耶穌必須

要遭遇極大的痛苦(《馬可福音注釋》(The Gospel of Mark,412頁)。

他們是否能完完全全與祂一同經歷苦難、忍受煎熬

呢?他們當然辦不到。事實上,這兩兄弟之中的雅各,

甚至沒有站在耶穌的十字架旁邊,更遑論讓自己「被痛

苦淹沒」了。其實,他們當時所作的承諾,是經不起考

驗的,他們無力接受這樣的「洗」,承受這一承諾所帶

來的後果。

耶穌命令施洗。有趣的是,正如耶穌自己受洗開啟

了祂在世上的事工,祂最後頒賜的命令包括了這樣的挑

戰,祂的門徒要接受洗禮,並去給人施洗:

17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

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章19節)

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

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

太福音28章19節)

在基督給門徒的大使命中提到了洗禮,耶穌視之為

成為門徒的一個過程。祂囑咐祂的門徒要「奉父、子、

聖靈的名」,給悔改歸向耶穌的人施洗。

關於基督在這項使命中要求的洗禮,箴士‧布易士

牧師(Pastor James M. Boice)這樣寫道:

這並非表示要用空洞的儀式或禮節來取代

與基督親密的關係。首先,人對救主耶穌的委

身,到了某個時候就必須公開向人表明,而受

洗就是這公開的行動(是在世人面前宣告一個

人願意跟隨耶穌);其次,也表示個人與教會

合而為一,而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故此,受洗

是信徒自然且必然的回應。如果一個人真正歸

信基督了,他就會希望接受洗禮,與其他的信

徒一樣(《馬太福音注釋》第二卷,648-649頁)。

18

使徒為人施洗的意義

當耶穌從橄欖山升上天時(使徒行傳1章),祂留

下了一群忠心的跟隨者,他們持守十字架的信息,也定

意遵從基督關於洗禮的指示。

使徒行傳裡的洗禮。在初代教會裡,新信徒都會受

洗。這種做法從五旬節開始: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

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

聖靈⋯⋯」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

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使徒行傳2章38節、41節)。

在新約教會誕生的當天,洗禮便成為鑒別基督徒的

身分標記。在潔淨池潔凈的情景,以及約翰的洗禮呼籲

生命的改變,乃是初代教會洗禮的基礎。

然而,3 8節卻引發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受洗,

叫你們的罪得赦」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和「得救是本乎

恩,也因著信」有什麼衝突嗎?

無可置疑的,彼得將悔改和歸信連在一起,然後把

洗禮與它們連接起來。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

題是,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如何。

雖然彼得在使徒行傳2章38節的原意眾說紛紜,但

聖經學者喬治·賴德(George Ladd)給了我們一些很有

幫助的見解:

洗禮是一個人決心悔改的公開見證⋯⋯領

19

受聖靈不須依靠洗禮,但會隨著洗禮而來,洗

禮是一個人決心悔改的公開宣告。在初代教會

裡,歸信者都會立刻受洗。所以,當時他們受

洗和受聖靈在實際上是同時間的(《威克里夫

聖經註釋》(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1128頁)。

另有人指出,當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

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這裡「叫你們」

這句話,可以說受洗是表示相信自己藉基督而得到赦

免。

初代教會施洗的記述在使徒行傳全書中不斷出現

(8章36節;10章47-48節;16章15節;18章8節;19章5節),而每一次都似乎表明,受洗是信徒當眾作出的回

應,表示他們接受基督及祂的救贖而得到赦免,得到了

新生命。

保羅書信中的洗禮。與其他使徒相比,保羅在書信

中提到他自己公開事工中的洗禮時,提及了更多對洗禮

的看法。

保羅對事工的看法。雖然保羅承認洗禮重要的屬靈

意義,但他顯然沒有將洗禮視為自己公開事工的優先事

項。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

點。他問那些過度尊崇自己領袖的人:

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

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我感謝上

帝,除了基利司布並該猶以外,我沒有給你們

20

一個人施洗,免得有人說,你們是奉我的名受

洗。我也給司提反家施過洗,此外給別人施

洗沒有,我卻記不清。(哥林多前書1章13-16節)

保羅自己只為少數幾個人施過洗。顯然,他不願意

將上帝的恩典和救贖與洗禮混淆。他的當務之急是傳福

音,而不是為新信徒施洗(17節)。

這至少告訴我們,保羅沒有把洗禮視為得救的必要

行動。他認為洗禮是得救者順服的表現,而不是得救的

必要條件。

保羅對於「靈洗」的教導。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

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

身體,飲於一位聖靈。(哥林多前書1 2章1 3節)

保羅在這裡表明,洗禮不僅僅是一種用水施行的

公開儀式。他在這段經文裡並非探討水洗,他所指的洗

禮,乃是用實際行動公開表明上帝的靈怎樣使我們成為

基督的肢體。他的焦點不是浸在水裡或浸在聖靈裡,而

是當我們信靠基督時,我們藉著同一位聖靈同為肢體的

事實。

保羅對於「受洗歸入基督」的教導。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

受洗歸入祂的死嗎?(羅馬書6章3節)

21

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加拉太書3章27節) 保羅在寫信給哥林多的信徒談論聖靈的洗時,他顯

然是在講信徒歸入一個身體,即基督的身體。同樣的,

在他寫給加拉太信徒的信中也講到「受洗歸入基督」。

保羅的重點不是在講信徒在世人眼中是歸屬基督,而是

在強調,在上帝的眼中,既然基督代我們死了,那些

「受洗歸入基督」的人實際上就與基督一同死了。

保羅對於為死人受洗的陳述。雖然保羅寫信澄清

「在基督裡」受浸和受洗的意義是什麼,但有時候,他

的話在現今的時代和文化中很難明白。例如,保羅在以

下經文中就提到一個有趣卻令人困惑的想法:

不然,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

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哥林

多前書15章29節) 有些人認為這一陳述暗示著,我們受洗不但是為了

表示我們的信心,也是為已去世的人受洗。

然而,當保羅談及為死人受洗時,他事實上並沒有

告訴我們他指的是什麼。故此,在一段如此含糊的經文

上建立一個神學觀點是危險的。

因為保羅講這事時,他正談到死人將來復活的重要

性,所以,他很可能是指一種異教的習俗,用來說明有

來生的概念,而無意肯定這種習俗。

22

教會歷史中的洗禮

我已經分享過自己兩次受灑水禮、兩次受浸禮的故

事。每次為我施洗的人,都虔誠地相信洗禮的重要

性、如何施洗,以及為何要受洗的意義。

然而,這些做法是經過悠久的教會歷史流傳給我們

的。新約聖經本身沒有提供明確的細節,描述洗禮的過

程及應該用的方式。結果,千百年來,當教會分為各個

教派和宗派時,洗禮的做法和目的便屢經翻新,以因應

不同教派的細微差異,最終形成三個基本的洗禮模式:

浸禮

浸禮可以有多種方式,但有一個重要的共通點,就

是受洗者都要沒入水中,然後從水裡出來。

奉行浸禮的人指出,「施洗」(bapt ize)原文是

「放進」的意思。再者,他們宣稱浸禮這一模式最能體

現我們得救的情景。他們解釋說,浸入水中生動地描繪

了我們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從水裡出來則表明我們與基

督一同復活,得著新生命,進入與上帝的新關係。

澆水禮

在澆水禮中,受洗者站立在水中(往往是在小溪、

池塘或河流這樣的自然環境裡),讓人把水澆在他們頭

上。這象徵了人藉著聖靈及基督為我們所做的工作,而

得以清洗潔淨。

23

從出土的古代洗禮池,以及第三世紀基督徒地下墓

穴的文物都顯示,早期基督徒就是這樣受洗的。今天,

許多人將這些考古證據,作為施行澆水禮的決定性理

由。

灑水禮

灑水禮的歷史似乎最短,似乎起源於使徒時代之

後,現今為許多基督教宗派所沿用,尤其是施行嬰兒洗

的宗派。有些人認為,以賽亞書52章13-15節就支持這

一論點:(在以下經文中,「洗淨」的英文是灑水的意

思。)

我的僕人行事必有智慧,必被高舉上升,

且成為至高。許多人因祂驚奇,祂的面貌比別

人憔悴,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這樣,祂必洗

淨許多國民,君王要向祂閉口。因所未曾傳與

他們的,他們必看見;未曾聽見的,他們要明

白。

在世界上一些嚴重缺水的地方,也使用灑水禮。

洗禮的變化

可是,洗禮的差異並不僅僅限於洗禮的模式。有一

些傳統較喜歡用溫水,也有喜歡冷水的,亦有傳統指定

必須用流動的水。有些受洗者穿袍子,另一些人卻需要

穿平時外出的衣服。其中一些做法有實際的考量(例如

為了保持莊重),另一些做法則是為了方便而不是為了

24

信念。

洗禮方法上的細微差別錯綜複雜,好像沒完沒了。

但許多時候,每一宗派都明確地或含蓄地相信自己是在

遵循新約的模式。

坦白說,我也一直憑著個人的信念,遵循一種特定

的洗禮模式。在過去20多年間,我曾在美國三個地方、

三間不同的教會裡當過牧師。這三間教會在傳統和信念

上都屬於浸信會。然而,我施行浸禮不是因為我牧養的

是奉行浸禮的教會。相反的,我牧養奉行浸禮的教會,

是因為我覺得浸禮是最符合新約描述的洗禮模式。

為要確實遵行聖經對洗禮的教導,我們可能

會落入只遵行「律法字句」,而忽略了「律法的

精義」。

但我必須說明,雖然我仍然持守著這一觀點,但我

並不認為,所有跟隨基督的人都必須用我個人的信念為

標準。我擔心的是,為要確實遵行聖經對洗禮的教導,

我們可能會落入只遵行「律法字句」,而忽略了「律法

的精義」。

那麼,「律法的精義」是什麼呢?

25

洗禮究竟有何意義?

網上百科全書《全是專家》(AllExperts)針對現今

基督徒對洗禮的看法,為我們提供了有趣的分析:

今天,人們最容易把洗禮與基督教聯繫起

來,因為它象徵著罪得潔淨(赦免),信徒在基

督的受死、埋葬和復活上與祂聯合成為一體,

成為基督信徒中的一分子。大部分基督教宗

派都奉行某種用水施洗的模式,並同意其重要

性,但對洗禮的看法,卻可能意見不一,例如:

•洗禮的形式

•受洗的人

•洗禮的意義或影響

然而,有些基督教宗派宣稱,聖經所應許

的聖靈的洗已取代了洗禮,而洗禮是早期猶太

基督徒流傳下來的習俗,是不必要的。

我覺得以上的這段話,很恰當地概述了基督教的現

況,也談論到我們現今對古代洗禮習俗的態度。它幫助

我們明白,無論我們奉行洗禮與否,都要持守個人的信

念,但也要彼此包容、以恩慈相待。

無論我們的觀點如何,但有一點清楚明瞭,即洗禮

有悠久的歷史,且與我們在基督裡的生命息息相關。

一幅圖畫勝過千言萬語

毫無疑問,沒有多少書像聖經那樣喜歡運用實物和

26

形象來帶出真理。從耶穌所用的比喻,到一系列的隱喻

和形象,聖經充滿了生動的描繪,就像是一本圖畫書。

因此,我們常常發覺自己不是在問「聖經說什

麼?」而是問:「聖經這樣說是什麼意思?」舉例來

說,聖經說我們要守聖餐,而領受聖餐禮中的餅和杯的

意思,就是宣揚主的死,直等到祂再來(哥林多前書11章23-26節)。

同樣的,耶穌用了一連串的「我是」來宣告祂的到

來,並生動地運用了不同的比喻,如:門(描寫往天父

那裡的道路)、活水(能滿足人的需要),以及生命的

糧(餵養我們心靈深處的需要)。

聖經中談到洗禮時,也同樣運用具體形象作為比

喻。洗禮就是一個具體的形象,所以我們需要明白洗禮

的含義,也必須看到洗禮所帶出的真理。

洗禮的意義

新約運用當時的通用語言,通俗希臘語(K o i n e Greek),來傳達福音的真理。明白希臘文中的「施洗」

baptize 一詞來自 baptizo,會對我們理解洗禮的意義有

幫助。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

徒約添了三千人。(使徒行傳2章41節)

根據美國權威解經書《史特朗經文匯編》(Strong's

27

Exhaustive Concordance):

Baptizo是一種浸入水中的儀式,是基督所

吩咐的。人在悔改認罪後,為了表明對基督的

信心,自己已藉聖靈獲得重生並進入新生命,

便透過這個儀式,公開表示與基督和教會聯為

一體。

雖然史特朗定義中提到的模式是浸入水中,但該定

義的重點在於,洗禮是信靠基督之人所做的信仰宣告。

在新約每次講到有人受洗時,我們都會看到信徒作出了

信仰宣告。例如: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

門徒約添了三千人。(使徒行傳2章41節)

及至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

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二人正往前

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

有水,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腓利說:「你

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

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於是吩咐車站住,

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

洗。(使徒行傳8章12節,36-38節) 使徒行傳一再指出,洗禮是對信仰的公開宣告,最

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藉此表明自己對基督救贖大工的信

心。雖然,新約聖經沒有清楚說明洗禮的程序,但它清

楚地告訴我們洗禮所象徵的意義。

28

洗禮象徵的意義

那麼,當一位基督的跟隨者接受洗禮時,究竟表明

了什麼呢?

公開宣告信仰。有一點我覺得很有趣。在初代教

會裡,沒有現代室內浸禮池的設備,洗禮基本上都在室

外舉行。今天,我們仍然說洗禮是公開宣告對基督的信

仰。話雖如此,但從許多方面來說,我們的洗禮方式已

經沒有以前那麼公開了,而是在信仰大家庭裡的私人宣

告。然而,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洗禮仍然是一個對別

人宣告自己信仰的途徑。

當然,洗禮並非是公開宣告信仰的唯一途徑,還有

其他的方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例如:教會會籍、慕道

班、堅信禮,以及各宗派所採用異曲同工的做法,都能

作為公開宣告信仰的方式。

我們可以達成共識的是,耶穌要求我們公開宣告我

們的信仰。祂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

父面前也必認他」(馬太福音10章32節)。這句話清楚

表明了這一點。

福音的寫照。在哥林多前書15章3-4節,保羅寫道:

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

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

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在某種意義上,洗禮與聖餐相結合,讓我們能看到

意義深遠的一幕,明白這傳給保羅、且傳給我們的福音

29

信息。當我們領受聖餐時,那杯和餅就提醒了我們,基

督怎樣為我們的罪而死。洗禮,特別是浸禮,象徵了基

督的埋葬和復活,並宣告上帝的兒女得到了新生命。

個人的信靠。我們已經看到,耶穌吩咐祂的門徒

要為那些憑信心接受祂的人施洗(馬太福音28章19-20節)。當我們成為信徒受洗時,就是在遵循兩千年來一

直將基督徒分別出來的習俗。這是一種簡單而又意義深

遠的行動,藉此向基督及世人宣告,我們把自己獻給愛

我們並為我們捨命的上帝。

與基督同復活。施行浸禮的傳統生動地描繪了這一

點。請留意新約彼得第一封書信中的內容:

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

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

污穢,只求在上帝面前有無虧的良心。耶穌已

經進入天堂,在上帝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

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祂。(彼得前書3章21-22節)

在洗禮中,我們認同基督復活的真理,並表明自己

對這一真理的信心。透過洗禮,我們可以向人作出強而

有力的宣告:基督戰勝了死亡、地獄和墳墓,這是祂為

所有信靠祂的人所成就的。

特殊個案

我有一位朋友,他牧養一間奉行浸禮的教會。然

30

而,一群常到他教會崇拜的朋友,最近告訴我一個他們

覺得很不尋常的洗禮。

一位男士相信了基督並要求受洗,但他有相當嚴重

的健康和殘疾問題。在我個人的經驗中,我曾經見過坐

輪椅的人士,有時連人帶椅子被推進洗禮池,讓基督的

新跟隨者能夠受洗。但這位牧師很聰明地問:「有此必

要嗎?」他懷疑儀式是否比內心更重要。我覺得他很明

智,因為他沒有忘記洗禮的核心意義乃是公開表明與基

督聯為一體。在施行洗禮時,必須為那些願意表明相信

耶穌的人著想。

經過深思熟慮和禱告後,這位牧師和他的教會領袖

團隊一致認為,心靈遠比儀式重要。結果他們在一間奉

行浸禮的教會行了灑水禮。

一些人會認為這是妥協。我卻覺得這很新穎。它似

乎是明智而恰當地應用了保羅給羅馬教會的古老教導:

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

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

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有人看這日比那日

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

見堅定。(羅馬書14章4-5節) 保羅寫這番話時,教會對洗禮的做法大概已經有了

一定的共識。但有些人卻陷入了一些引發不和的爭議,

討論基督徒是否應該遵守古以色列的聖日和節期。

我現在確信,當我們考慮洗禮問題上的分歧時,也

能應用這種智慧。我們已經看到,洗禮並非是決定永生

31

的問題,它是公開表明自己相信基督、信靠基督的行動

──是反映內在轉變的一個外在象徵。我們可以為這一

意願歡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

洗禮並非是決定永生的問題,它是公開表明

自己相信基督、信靠基督的行動──是反映內在

轉變的一個外在象徵。

洗禮在今天還重要嗎?

今天,洗禮的做法許多時候已經與古時的原意脫了

節。

雖然如此,基於許多原因,洗禮背後的原則和真

理仍然重要。或許,主要的原因是,正如在第一世紀一

樣,如果我們接受基督為我們個人的救主,我們就蒙召

要宣告我們個人的信仰。這不只是一份責任或順服的舉

動,更是一個機會,表明我們感激基督的愛和恩典。

如果你已經相信耶穌,接受祂為你個人的救主,洗

禮便給你一個機會去告訴別人,你的生命已經被改變。

講到基督,你可以說:「我屬於祂,祂也屬於我。」

如果你信主後還未受洗,我鼓勵你與你的牧師或屬

靈導師談談,討論一下這個重要的問題。基督受的洗,

包括為我們承受苦難與死亡。現在我們得到這樣的殊

榮,可以藉著洗禮表明自己的信心,來回應祂的救恩。

32

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使徒行傳2章41節)

使徒行傳宣告說,在五旬節那一天,「領受他話的

人就受了洗」(使徒行傳2章41節)。你也可以參與他們

這項充滿喜樂的行動,表明你順服主、屬於祂,並宣告

自己接受基督的救恩。是的,如今洗禮的真義和信息仍

然很重要。

洗禮:我們有何共識?

"BAPTISM: What Can We Agree On?"(QO912)

作  者: 貝爾‧柯羅德(Bill Crowder) 翻  譯: 倫劉愛群

編  輯: 鐘怡靈

審稿: 簡曉亮、朱尉寧、陳安妮、蘇楓曉、黃淼儀、

謝葆芳、謝翠玲、呂翠夏、陳華昌、簡竹梅

設  計: 蘇其忠、謝葆真

2013年初版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非賣品

Traditional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