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

1
3 4 责任编辑:任晶晶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 零售每份 0.70 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评剧 评剧 藏地彩虹 藏地彩虹 主创随主人公原型三次进藏 主创随主人公原型三次进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间文学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在 传承实践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变化进行创新的同时,对继承 与超越、保护与创新、与时俱进与坚守本真的辩证关系,进行 了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影响。社 会各界参与的一系列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主体内容的民间文化 发掘、传播、保护活动,为传承优秀民间文学传统,形成德在民 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更广泛的共识,营造出了良好的环 境氛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疆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原始素材到形成近 400部 的县卷本资料,以及近些年出版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格斯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等系列成果图书,既 展示了新疆民族民间文化的创作成果,同时也反映了老百姓 的生活变化,在宣传新疆、歌颂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方面 起到了积极作用。2012 年以来,陆续有《草原咏叹调》(新疆第 三届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选集汉、哈、英三种文字版)、《哈萨 克民间达斯坦精选》(哈文版)、《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精选》、《维 吾尔民间达斯坦论文集》(维文卷、汉文卷)、《新疆大实话》、 《西域故事》、《民间新疆故事》、《新疆“花儿”》等系列作品及系 列研究成果数十种丛书问世,体现了新疆民间文艺的实力和 突出业绩,为繁荣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 步作出了贡献。 西藏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史诗《格萨尔》的藏译汉项 目取得重大进展。西藏自治区文化工作者寻访到能说唱10部 以上《格萨尔》史诗的民间艺人 57 名,桑珠是其中最为杰出的 艺人之一。已整理出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藏文版共 计52万多诗行,为史诗领域世界之最。其藏文版丛书45 部(48 册)已出版。目前,包括《天界篇》《木岭之战》《白热山羊 宗》《丹玛青稞宗》《其日珊瑚宗》以及《木雅黄金宗》等 10 余部 记录稿在内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翻译工作已完成, 汉文版正在陆续出版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格萨尔》全传至少有 226 部,200 多万诗 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目前共搜集和发现50多 种与《格萨尔》史诗有关的民间人物传说,74 部 55 种《格萨尔》 史诗旧的版本和旧手抄本。另外,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 研究所组织那曲地区 6 名《格萨尔》说唱艺人,录制 118 种代表 性唱腔。全部项目将于 2018 年底完成。青海果洛州建设的“格 萨尔博物馆”,也逐渐成为展示我国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窗口和格萨尔文化的传承、研究及保护基地。 内蒙古编纂出版的《内蒙古民间故事全书·旗县卷》(蒙 汉)45卷本2000余万字,较为详细地整理了内蒙古地区流传 的民间谚语。2013 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工程 项目成果图书,包含蒙古族民间文学大系、蒙古族礼仪颂词文 化大系、以及蒙古族曲艺文化大系等39卷。此项工作在近年 来梳理蒙古族民间文化方面堪称大手笔。但是,由于蒙汉文翻 译滞后(严重缺少翻译经费)导致研究和推介落伍。出于同样 的原因,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许多少数民族民 间文学作品翻译出版还有较大缺口。 2012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培训年。 既有政策理论培训, 又有组织管理培训,还有专业业务培训,这些培训都为中国民 间文艺事业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也为未来的文艺转型发 展积累了经验,丰富了技术和方法。如在广东东莞市沙田镇举 办的水上民歌大赛及水上民歌沙龙活动,扩大了人们对全国 水上民歌特色及其现存状况的了解,以及对疍家人的历史和 文化传统的认识;广西及贵州的苗瑶壮侗等民族山歌传唱活 动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和代表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在广西桂林举办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培训班对 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民歌新秀和民歌艺术家具有重要的示范 意义和导向作用;在陕西省榆林市举办的晋陕蒙三省区秧歌 伞头选拔培训展演活动,检阅了黄河两岸三地民间艺术的保 护工作成果和歌手实力,对当地民间文化工作有积极的推动 作用。 2013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采风年。 这一年民间文学采风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民间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和新的研究 视角,着眼于在民俗文化传统中体悟民间文学的文化关联与 派生意义。从年初的江西赣南客家民俗“装古史”、“添丁炮”、 “桥梆灯”等年俗文化调研与抚州市南丰县傩文化采风·云南 文山壮族女子太阳节、壮族童谣调查中了解神话传说故事歌 谣的原始内蕴与展呈空间,到年中的四川甘孜州康定情歌节、 甘肃陇南市西和乞巧“女儿节”调研中领略民间文学的独特魅 力与迷人风采;从走进四川大凉山调研彝族火把节,到登临青 藏高原开展藏族传统文化、土族民俗节日文化采风中认识民 间文学的长效引领与阐发作用;从深入内蒙古草原组织蒙古 族长调民歌采风,到远赴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一带考察肃 慎人创造的渔猎文化、冰雪文化中追寻民间文学根脉与人文 走向,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民间文化的田野沃土上行走,从 那里获得的真材实料才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可靠的学理思 辨成果基础资源,更是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北京、天 津、贵州等地民间文化学人在长时间调查、采录、整理的基础 上,出版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包括“史诗部分”和“图版 部分”)。2013 年 12 月,中国民协与贵州省文化厅贵阳市召开 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亚鲁王文 论集》。 2014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调研年。 调研是民间文艺工作 的优势和特长,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学工作者一直以来 开展民间文艺的田野调查,组织民间文艺活动、整理出版民间 文学研究成果以及民间文学研讨、交流活动。提高调研水平、 丰富调研内容、调研成果形式多样化,是民间文艺工作的重 点,尤其是结合民间文艺项目和民俗活动展开前期调查研究 必不可少。2014 年,通过对鱼灯艺术、海洋民俗、龙舟文化、七 夕成年礼仪、秧歌文化、女娲文化、壮族民俗文化、藏族情歌艺 术等考察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当地民间文艺现状,了解了当地 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为更好地为基础群众服务提供了第一 手的调查材料。2014 年,国家版权局公布了《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为明确著作报酬、面对民 间文艺市场纠纷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展开调研与征求意 见,并在民间文化保护的国际化大背景中未雨绸缪,主动出 击。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宣部的指导 下,中国民协组织专家从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中精选出 300 余篇名故事,作为“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 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活动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 网上线后,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评选推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体现出了民间文学强烈的人民性与发 展活力。 2015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史诗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 等史诗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 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在此精神感召下,文化部启动了《中 国史诗百部工程》。该工程旨在抢救我国濒危的史诗资源,对 活态的史诗演述传统、传承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采录。该项 目当年采集到了300多小时的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苗族、 纳西族、汉族等10多个民族史诗的基础视听素材。 2016年是中国民间文艺的数字化年。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 数字化工程第一期工程共收录民间文学原始资料本4905中 116.5万篇8.878亿字,囊括了中国民协60多年来所采录搜 集、积累保存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长诗、民 间笑话、寓言、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地方小戏 等类已出版和未公开的口头文学资料文本,是至今建成的世 界上最大的民间文学中文数据库。二期数据库资料的征集和 整理工作稳步推进,约10亿字规模的电子文本存录也业已形 成。数据库的建设,将极大地方便广大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 学习研究和不断利用,也促进民间文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 源共享。 2017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丝路文化年”。 “一带一路”民 间文化探源工程是由中国民协策划实施的配合经济社会发展 “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重要文化项目。2017年陆续开展福建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代表性民间文化考察活动、以冼夫人 传说为核心议题的对南海(广东茂名博贺)开渔节以及海上丝 绸之路与岭南文化进行调查研讨、围绕“阿凡提类型故事”主 题展开调研、“重拾黑水魂—黑龙江丝绸之路”沿着明朝亦 失哈将军走过的水路梳理“鹰路”文化历史脉络。 阿凡提类型故事“恰克恰克”以口头相传形式广泛流传于 新疆和中亚各国以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具有国际 化的语言环境和传播路径。2017年8月,在新疆伊犁州伊宁 市、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等地举办的“阿凡 提类型故事”调研活动中,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奇”艾合买提 江·玉素甫、帕尔哈提·霍加艾合买提、艾比·阿布都热衣木、图 尔汗·库尔班、艾力帕特·艾尔肯等,哈萨克族说唱艺人杰恩 斯·热斯汉、杰恩斯·托勒拜、采先·沙尔先别克、赛力克·努尔 德拜、赛力克·布吉汗等表现出非凡的口才和创造力,他们现 场即兴表演和讲述的幽默故事和笑话妙语连珠,跌宕起伏。尤 其是他们回答问题往往在两三秒内脱口而出,具有高超的才 艺和应变能力,这也是民间文艺最打动人心和最接地气的非 凡魅力之所在。这说明除了民间艺人自身的修为外,良好的自 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氛围的滋养,以及对民 间文化后起之秀的精心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也是“恰 克恰克”风靡至今的经验和渊源之所在。 2017年9月,在佳木斯市敖其镇赫哲村,80岁的伊玛堪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及其弟子表演的伊玛堪说唱,让 人感受到《西尔达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的赫 哲族特色;《狩猎歌》《悲歌》《渔歌》等民歌洋溢着的赫哲族人 的豪情。吴明新在不间断地参与演出、文化研讨会和教材修编 外,还常年坚持免费为小学生们讲授赫哲族文化。目前,已有 200多人跟他学习过伊玛堪,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学员是汉族。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在立足当代、观照历史、面向 未来的理念下,寄希望于通过新经验、新启示、新方法、新途径来提 振民族的精气神。 囿于拍摄技术和工业体系等原因,我国 表现空军题材的电影并不太多。金秋作为 献礼片的《空天猎》强势填补了我国这种军 事类型片的空缺。影片杂糅了中国空军近 几年举行的与周边国家联合军演、运输机跨 境跨国出动以及执行撤侨救援人质等等行 动的真实素材,大力塑造了国家形象,宣传 中国的和平崛起。 《空天猎》的视野很大。以《湄公河行 动》《战狼》系列电影的火爆为引领,越来越 多的电影人涉足军事题材,紧密贴合军事时 事热点,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代入感”“沉浸 感”甚至“荣誉感”,引起人民发自内心的共 鸣,从而让大众更真切感受到国家强大与个 体命运的息息相关。作为主旋律的军事题 材电影,《空天猎》主动接近观众尤其是年轻 观众,既牢牢把握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脉 搏,又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致力 于向海内外讲述当代中国和军队故事,可谓 一举多得。 《空天猎》的格局很大。所表现的不是单兵作战、单打独 斗,而是国家层面的战役行动,是集信息预警、空战对抗、突击 突防、临空轰炸等为一体的体系作战。 “空天猎”,顾名思义是在 空天战场的猎杀,彰显的是大空军的建军方略—空天一体, 攻防兼备。在影片里,既有战斗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等“空” 的作战运用,也有卫星信息、指挥系统、数据链等“天”的作战运 用;既有练兵备战、防空识别区管控等“防”的演示,也有出境反 恐作战、海外救援等“攻”的展现—空军不只是空军人的空 军,而是每个中国人的空军;空军战略不仅是空军的战略,更是 国家的战略。 导演李晨曾动情表 示,“所有大灾大难来临 时,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军 人,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 们誓死捍卫”。影片中,女 主角赵亚莉的造型让人想 起“金孔雀”余旭烈士,而 频频出现在纪念碑上“谨 此致敬,那些无法归来的 蓝天英雄”的特写镜头, 无不体现了人民对捐躯 蓝天的王伟等烈士的尊 崇与缅怀。 一部优质影片的突出 体现,在于其将原本隐藏 的某种社会心理挖掘出 来,艺术地呈现出来,从而 实现对社会价值的方向性 引导。 新一代军人形象,早已不是过去传统军事题材影片中被 调侃为“不土为五”的形象,代之而来的是今天的“偶像型”正 能量的军人形象。从《空天猎》整体来看,对意气风发斗志昂 扬的新时期飞行员战斗员们的塑造是成功的,符合当下的时 代特征。 这种“中国军人”银幕形象的转变,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变 化,而是从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实力的提升,到新技术新装备的 研发和更新换代,由此带来的整体跃升。更重要的是,这些军 人角色的理想信念、军事素养,以及作为独立个体意义上的当 代军人的气质,无不体现了军队和国家的软实力。 而这种形象外化改变的内涵,仍然是对人民军队“一不怕 苦,二不怕死”的传承,仍然是赓续自抗美援朝时期我蓝天勇士 “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魄。这种传承贯穿影片始终,从开场主 角吴迪机组驱逐不明国籍的军机,到赵亚莉驾驶直升机灾区救 援和“初教六”拉横幅向荣誉教官致敬,到执行侦察任务遇袭后 “老飞”凌伟峰为救吴迪用自己的战机引开导弹,到最后吴迪为 解救我方人质,在弹尽粮绝之际撞向敌机作出“巴伦支海手术 刀”动作,从种种惊险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人民空军“大国之 翼,保卫人民”的传统得到了充分展现。 诚然,相对于成熟的类型片,初出茅庐的《空天猎》还有若 干不足。比如,在情节设置上,诉求过多,缺乏取舍,有些面面 俱到;在人物刻画上,配角不够鲜明,反派角色脸谱化同质化。 但类型化给军事电影带来的好处是使军事电影重新回到观众 的视线中,必将吸引一群热爱军事、热爱军事电影的铁杆观众, 必将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 影片中借反派之口提出了“胜战之问”:“中国几十年没打 仗,如果明天开战,你们准备好了吗?”对于这个严肃的问题, 《空天猎》用全篇做了回答。那么,新时期,如何走出一条不同 于“好莱坞范儿”的中国特色军事电影之路,还亟待我们的电影 工作者不断求索创新。 9 月 29 日 ,国 家 艺 术 基 金 2017 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2016 年 度 资 助 项 目 原 创 评 剧《藏 地 彩虹》,在中国评剧院举行建组仪 式。《藏地彩虹》根据“北京榜样”原 —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顾 虹医生的事迹创作而成。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10 周年之际,中国评剧院集中精英力量 创排了评剧史上的经典剧目《金沙江 畔》,五大流派、十大名角、几十个经 典唱段,令这出红色经典久演不衰。 继《金沙江畔》后近 60 年,中国评剧 院再次以“汉藏一家亲”为创作视角, 汇聚戏曲行业中经验丰厚的创作力 量,力推剧院六大流派的主力军王 平、于海泉、王丽京、刘惠欣、赵岩等, 致力打造一曲当代民族团结的颂 歌。《藏地彩虹》由张明媛执笔,导演 熊源伟执导,刘文田作曲,王亚勋和 赵石军共同担任音乐唱腔设计。 据了解,剧目自筹备始,中国评 剧院多次组织编剧、导演、作曲等创 作人员与人物原型及其亲友进行座 谈。为创作一部有深度、有骨气的艺 术作品,剧院组织主创人员分别于 2015 年 10 月、2016 年 6 月、2017 年 9 月随同顾虹医生及援藏队三次进藏, 深入海拔 4700多米的班戈县以及西 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了解实地工作环 境,目睹顾虹医生对先心病患儿的诊 治工作,并与当地援藏干部进行交流 座谈。采风人员不顾剧烈的高原反 应,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了西藏 的地域和民俗风情,领略了顾虹医生 的人格魅力,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中触发灵感,汲取素材,为本剧之后的 创作排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 剧计划于 12 月初首演。 评文 作为国家大剧院第十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展演 周”展演剧目,由郭磊担任总导演,北京舞蹈学院与江西吉安职业技 术学院联袂打造的原创舞剧《井冈·井冈》10 月 10 日在京上演。 该剧设计了一个两代人的对话:通过井冈山红军后代张老太的 母亲小丹,写给张老太的书信,回顾小丹与丈夫张秋山以及当年的 红军战士、井冈山百姓所经历的战火岁月,选取了井冈会师、红米饭 南瓜汤、十八棵树、送郎当红军、小井之难、十送红军、托孤等真实素 材进行艺术呈现。全剧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序、“星火凌云”、“井冈 儿女”、“小井长歌”、“十送红军”四个篇章和尾声。在舞蹈、音乐设 计上,该剧汲取了江西采茶戏的动律,将江西民间音乐调式和经典 民歌旋律与交响乐编织相融,大气而不失地域风味。 业内专家认为,该剧是一部适合年轻人看的优秀作品,洋溢着 革命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更为重要的是,艺术院校通过主题崇高 的艺术实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和途径。 (小 倪) 历经两个月的排练,中国 儿艺儿童剧《花神》“十一”期间 在中国儿童剧场上演。该剧由 郭馨阳编剧,马彦伟导演,以 “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构思 点,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 品格和精神进行诗意、唯美且 时尚的呈现,讲述了梅花在百 花仙子的挑选下承担了装扮寒 冬的使命,从拒绝到接受,再到 克服困难,最终在寒冷的冬天 里美丽绽放的成长过程,传递 给观众奉献、坚韧的梅花精神。 演出清新雅致、充满童趣, 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让小 朋友充分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 之美。剧中创意使用中国传统 的折扇来展现百花园花仙子的 美丽绽放,是该剧的一大亮 点。此外,该剧舞美也十分简 约,舞台主视觉使用了圆形和 绳幕相结合的造型。绳幕的设 计颇具线条感,让舞台既雅致 又简约时尚。圆形的设计来源 于中国传统的团扇扇面,象征 着中国人讲究事事“圆满”,同 时也映衬着国庆·中秋双节 “花好月圆”的美好祝愿。整部剧音乐旋 律清新、优美,兼有明快的节奏,在乐器 的使用上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为 主,还使用了古筝、二胡、交响乐队等,全 剧20余首歌曲全部由演员现场演唱。 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表示,中国人自古 以来就有寄情花木、以物托志的文化传 统。《花神》就是这样一部以梅花的成长 抒发中国人精神品格的儿童剧。 (徐 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文学延伸拓展优秀传统文化 民间文学延伸拓展优秀传统文化 王锦强 王锦强 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Nov-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党的十八大以来—— 民间文学延伸拓展优秀传统文化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71016_Print.pdf · 克民间达斯坦精选》(哈文版)、《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精选》、《维

34责任编辑:任晶晶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艺 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评剧评剧《《藏地彩虹藏地彩虹》》主创随主人公原型三次进藏主创随主人公原型三次进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间文学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在

传承实践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变化进行创新的同时,对继承

与超越、保护与创新、与时俱进与坚守本真的辩证关系,进行

了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影响。社

会各界参与的一系列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主体内容的民间文化

发掘、传播、保护活动,为传承优秀民间文学传统,形成德在民

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更广泛的共识,营造出了良好的环

境氛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疆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原始素材到形成近400部

的县卷本资料,以及近些年出版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格斯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等系列成果图书,既

展示了新疆民族民间文化的创作成果,同时也反映了老百姓

的生活变化,在宣传新疆、歌颂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方面

起到了积极作用。2012年以来,陆续有《草原咏叹调》(新疆第

三届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选集汉、哈、英三种文字版)、《哈萨

克民间达斯坦精选》(哈文版)、《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精选》、《维

吾尔民间达斯坦论文集》(维文卷、汉文卷)、《新疆大实话》、

《西域故事》、《民间新疆故事》、《新疆“花儿”》等系列作品及系

列研究成果数十种丛书问世,体现了新疆民间文艺的实力和

突出业绩,为繁荣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

步作出了贡献。

西藏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史诗《格萨尔》的藏译汉项

目取得重大进展。西藏自治区文化工作者寻访到能说唱10部

以上《格萨尔》史诗的民间艺人57名,桑珠是其中最为杰出的

艺人之一。已整理出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藏文版共

计 52 万多诗行,为史诗领域世界之最。其藏文版丛书 45

部(48册)已出版。目前,包括《天界篇》《木岭之战》《白热山羊

宗》《丹玛青稞宗》《其日珊瑚宗》以及《木雅黄金宗》等10余部

记录稿在内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翻译工作已完成,

汉文版正在陆续出版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格萨尔》全传至少有226部,200多万诗

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目前共搜集和发现50多

种与《格萨尔》史诗有关的民间人物传说,74部55种《格萨尔》

史诗旧的版本和旧手抄本。另外,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

研究所组织那曲地区6名《格萨尔》说唱艺人,录制118种代表

性唱腔。全部项目将于2018年底完成。青海果洛州建设的“格

萨尔博物馆”,也逐渐成为展示我国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窗口和格萨尔文化的传承、研究及保护基地。

内蒙古编纂出版的《内蒙古民间故事全书·旗县卷》(蒙

汉)45卷本2000余万字,较为详细地整理了内蒙古地区流传

的民间谚语。2013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工程

项目成果图书,包含蒙古族民间文学大系、蒙古族礼仪颂词文

化大系、以及蒙古族曲艺文化大系等39卷。此项工作在近年

来梳理蒙古族民间文化方面堪称大手笔。但是,由于蒙汉文翻

译滞后(严重缺少翻译经费)导致研究和推介落伍。出于同样

的原因,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许多少数民族民

间文学作品翻译出版还有较大缺口。

2012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培训年。既有政策理论培训,

又有组织管理培训,还有专业业务培训,这些培训都为中国民

间文艺事业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也为未来的文艺转型发

展积累了经验,丰富了技术和方法。如在广东东莞市沙田镇举

办的水上民歌大赛及水上民歌沙龙活动,扩大了人们对全国

水上民歌特色及其现存状况的了解,以及对疍家人的历史和

文化传统的认识;广西及贵州的苗瑶壮侗等民族山歌传唱活

动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和代表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在广西桂林举办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培训班对

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民歌新秀和民歌艺术家具有重要的示范

意义和导向作用;在陕西省榆林市举办的晋陕蒙三省区秧歌

伞头选拔培训展演活动,检阅了黄河两岸三地民间艺术的保

护工作成果和歌手实力,对当地民间文化工作有积极的推动

作用。

2013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采风年。这一年民间文学采风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民间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和新的研究

视角,着眼于在民俗文化传统中体悟民间文学的文化关联与

派生意义。从年初的江西赣南客家民俗“装古史”、“添丁炮”、

“桥梆灯”等年俗文化调研与抚州市南丰县傩文化采风·云南

文山壮族女子太阳节、壮族童谣调查中了解神话传说故事歌

谣的原始内蕴与展呈空间,到年中的四川甘孜州康定情歌节、

甘肃陇南市西和乞巧“女儿节”调研中领略民间文学的独特魅

力与迷人风采;从走进四川大凉山调研彝族火把节,到登临青

藏高原开展藏族传统文化、土族民俗节日文化采风中认识民

间文学的长效引领与阐发作用;从深入内蒙古草原组织蒙古

族长调民歌采风,到远赴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一带考察肃

慎人创造的渔猎文化、冰雪文化中追寻民间文学根脉与人文

走向,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民间文化的田野沃土上行走,从

那里获得的真材实料才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可靠的学理思

辨成果基础资源,更是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北京、天

津、贵州等地民间文化学人在长时间调查、采录、整理的基础

上,出版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包括“史诗部分”和“图版

部分”)。2013年12月,中国民协与贵州省文化厅贵阳市召开

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亚鲁王文

论集》。

2014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调研年。调研是民间文艺工作

的优势和特长,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学工作者一直以来

开展民间文艺的田野调查,组织民间文艺活动、整理出版民间

文学研究成果以及民间文学研讨、交流活动。提高调研水平、

丰富调研内容、调研成果形式多样化,是民间文艺工作的重

点,尤其是结合民间文艺项目和民俗活动展开前期调查研究

必不可少。2014年,通过对鱼灯艺术、海洋民俗、龙舟文化、七

夕成年礼仪、秧歌文化、女娲文化、壮族民俗文化、藏族情歌艺

术等考察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当地民间文艺现状,了解了当地

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为更好地为基础群众服务提供了第一

手的调查材料。2014年,国家版权局公布了《民间文学艺术作

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为明确著作报酬、面对民

间文艺市场纠纷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展开调研与征求意

见,并在民间文化保护的国际化大背景中未雨绸缪,主动出

击。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宣部的指导

下,中国民协组织专家从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中精选出

300余篇名故事,作为“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

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活动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

网上线后,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评选推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体现出了民间文学强烈的人民性与发

展活力。

2015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史诗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

等史诗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

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在此精神感召下,文化部启动了《中

国史诗百部工程》。该工程旨在抢救我国濒危的史诗资源,对

活态的史诗演述传统、传承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采录。该项

目当年采集到了300多小时的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苗族、

纳西族、汉族等10多个民族史诗的基础视听素材。

2016年是中国民间文艺的数字化年。中国口头文学遗产

数字化工程第一期工程共收录民间文学原始资料本4905中

116.5万篇 8.878亿字,囊括了中国民协60多年来所采录搜

集、积累保存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长诗、民

间笑话、寓言、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地方小戏

等类已出版和未公开的口头文学资料文本,是至今建成的世

界上最大的民间文学中文数据库。二期数据库资料的征集和

整理工作稳步推进,约10亿字规模的电子文本存录也业已形

成。数据库的建设,将极大地方便广大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

学习研究和不断利用,也促进民间文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

源共享。

2017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丝路文化年”。“一带一路”民

间文化探源工程是由中国民协策划实施的配合经济社会发展

“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重要文化项目。2017年陆续开展福建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代表性民间文化考察活动、以冼夫人

传说为核心议题的对南海(广东茂名博贺)开渔节以及海上丝

绸之路与岭南文化进行调查研讨、围绕“阿凡提类型故事”主

题展开调研、“重拾黑水魂——黑龙江丝绸之路”沿着明朝亦

失哈将军走过的水路梳理“鹰路”文化历史脉络。

阿凡提类型故事“恰克恰克”以口头相传形式广泛流传于

新疆和中亚各国以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具有国际

化的语言环境和传播路径。2017年8月,在新疆伊犁州伊宁

市、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等地举办的“阿凡

提类型故事”调研活动中,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奇”艾合买提

江·玉素甫、帕尔哈提·霍加艾合买提、艾比·阿布都热衣木、图

尔汗·库尔班、艾力帕特·艾尔肯等,哈萨克族说唱艺人杰恩

斯·热斯汉、杰恩斯·托勒拜、采先·沙尔先别克、赛力克·努尔

德拜、赛力克·布吉汗等表现出非凡的口才和创造力,他们现

场即兴表演和讲述的幽默故事和笑话妙语连珠,跌宕起伏。尤

其是他们回答问题往往在两三秒内脱口而出,具有高超的才

艺和应变能力,这也是民间文艺最打动人心和最接地气的非

凡魅力之所在。这说明除了民间艺人自身的修为外,良好的自

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氛围的滋养,以及对民

间文化后起之秀的精心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也是“恰

克恰克”风靡至今的经验和渊源之所在。

2017年9月,在佳木斯市敖其镇赫哲村,80岁的伊玛堪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及其弟子表演的伊玛堪说唱,让

人感受到《西尔达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的赫

哲族特色;《狩猎歌》《悲歌》《渔歌》等民歌洋溢着的赫哲族人

的豪情。吴明新在不间断地参与演出、文化研讨会和教材修编

外,还常年坚持免费为小学生们讲授赫哲族文化。目前,已有

200多人跟他学习过伊玛堪,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学员是汉族。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在立足当代、观照历史、面向

未来的理念下,寄希望于通过新经验、新启示、新方法、新途径来提

振民族的精气神。

囿于拍摄技术和工业体系等原因,我国

表现空军题材的电影并不太多。金秋作为

献礼片的《空天猎》强势填补了我国这种军

事类型片的空缺。影片杂糅了中国空军近

几年举行的与周边国家联合军演、运输机跨

境跨国出动以及执行撤侨救援人质等等行

动的真实素材,大力塑造了国家形象,宣传

中国的和平崛起。

《空天猎》的视野很大。以《湄公河行

动》《战狼》系列电影的火爆为引领,越来越

多的电影人涉足军事题材,紧密贴合军事时

事热点,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代入感”“沉浸

感”甚至“荣誉感”,引起人民发自内心的共

鸣,从而让大众更真切感受到国家强大与个

体命运的息息相关。作为主旋律的军事题

材电影,《空天猎》主动接近观众尤其是年轻

观众,既牢牢把握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脉

搏,又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致力

于向海内外讲述当代中国和军队故事,可谓

一举多得。

《空天猎》的格局很大。所表现的不是单兵作战、单打独

斗,而是国家层面的战役行动,是集信息预警、空战对抗、突击

突防、临空轰炸等为一体的体系作战。“空天猎”,顾名思义是在

空天战场的猎杀,彰显的是大空军的建军方略——空天一体,

攻防兼备。在影片里,既有战斗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等“空”

的作战运用,也有卫星信息、指挥系统、数据链等“天”的作战运

用;既有练兵备战、防空识别区管控等“防”的演示,也有出境反

恐作战、海外救援等“攻”的展现——空军不只是空军人的空

军,而是每个中国人的空军;空军战略不仅是空军的战略,更是

国家的战略。

导演李晨曾动情表

示,“所有大灾大难来临

时,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军

人,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

们誓死捍卫”。影片中,女

主角赵亚莉的造型让人想

起“金孔雀”余旭烈士,而

频频出现在纪念碑上“谨

此致敬,那些无法归来的

蓝天英雄”的特写镜头,

无不体现了人民对捐躯

蓝天的王伟等烈士的尊

崇与缅怀。

一部优质影片的突出

体现,在于其将原本隐藏

的某种社会心理挖掘出

来,艺术地呈现出来,从而

实现对社会价值的方向性

引导。

新一代军人形象,早已不是过去传统军事题材影片中被

调侃为“不土为五”的形象,代之而来的是今天的“偶像型”正

能量的军人形象。从《空天猎》整体来看,对意气风发斗志昂

扬的新时期飞行员战斗员们的塑造是成功的,符合当下的时

代特征。

这种“中国军人”银幕形象的转变,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变

化,而是从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实力的提升,到新技术新装备的

研发和更新换代,由此带来的整体跃升。更重要的是,这些军

人角色的理想信念、军事素养,以及作为独立个体意义上的当

代军人的气质,无不体现了军队和国家的软实力。

而这种形象外化改变的内涵,仍然是对人民军队“一不怕

苦,二不怕死”的传承,仍然是赓续自抗美援朝时期我蓝天勇士

“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魄。这种传承贯穿影片始终,从开场主

角吴迪机组驱逐不明国籍的军机,到赵亚莉驾驶直升机灾区救

援和“初教六”拉横幅向荣誉教官致敬,到执行侦察任务遇袭后

“老飞”凌伟峰为救吴迪用自己的战机引开导弹,到最后吴迪为

解救我方人质,在弹尽粮绝之际撞向敌机作出“巴伦支海手术

刀”动作,从种种惊险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人民空军“大国之

翼,保卫人民”的传统得到了充分展现。

诚然,相对于成熟的类型片,初出茅庐的《空天猎》还有若

干不足。比如,在情节设置上,诉求过多,缺乏取舍,有些面面

俱到;在人物刻画上,配角不够鲜明,反派角色脸谱化同质化。

但类型化给军事电影带来的好处是使军事电影重新回到观众

的视线中,必将吸引一群热爱军事、热爱军事电影的铁杆观众,

必将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

影片中借反派之口提出了“胜战之问”:“中国几十年没打

仗,如果明天开战,你们准备好了吗?”对于这个严肃的问题,

《空天猎》用全篇做了回答。那么,新时期,如何走出一条不同

于“好莱坞范儿”的中国特色军事电影之路,还亟待我们的电影

工作者不断求索创新。

9月 29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

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2016年度资助项目原创评剧《藏地

彩虹》,在中国评剧院举行建组仪

式。《藏地彩虹》根据“北京榜样”原

型——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顾

虹医生的事迹创作而成。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10

周年之际,中国评剧院集中精英力量

创排了评剧史上的经典剧目《金沙江

畔》,五大流派、十大名角、几十个经

典唱段,令这出红色经典久演不衰。

继《金沙江畔》后近60年,中国评剧

院再次以“汉藏一家亲”为创作视角,

汇聚戏曲行业中经验丰厚的创作力

量,力推剧院六大流派的主力军王

平、于海泉、王丽京、刘惠欣、赵岩等,

致力打造一曲当代民族团结的颂

歌。《藏地彩虹》由张明媛执笔,导演

熊源伟执导,刘文田作曲,王亚勋和

赵石军共同担任音乐唱腔设计。

据了解,剧目自筹备始,中国评

剧院多次组织编剧、导演、作曲等创

作人员与人物原型及其亲友进行座

谈。为创作一部有深度、有骨气的艺

术作品,剧院组织主创人员分别于

2015年10月、2016年6月、2017年9

月随同顾虹医生及援藏队三次进藏,

深入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县以及西

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了解实地工作环

境,目睹顾虹医生对先心病患儿的诊

治工作,并与当地援藏干部进行交流

座谈。采风人员不顾剧烈的高原反

应,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了西藏

的地域和民俗风情,领略了顾虹医生

的人格魅力,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中触发灵感,汲取素材,为本剧之后的

创作排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

剧计划于12月初首演。 (评 文)

作为国家大剧院第十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展演周”展演剧目,由郭磊担任总导演,北京舞蹈学院与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联袂打造的原创舞剧《井冈·井冈》10月10日在京上演。

该剧设计了一个两代人的对话:通过井冈山红军后代张老太的母亲小丹,写给张老太的书信,回顾小丹与丈夫张秋山以及当年的红军战士、井冈山百姓所经历的战火岁月,选取了井冈会师、红米饭南瓜汤、十八棵树、送郎当红军、小井之难、十送红军、托孤等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呈现。全剧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序、“星火凌云”、“井冈儿女”、“小井长歌”、“十送红军”四个篇章和尾声。在舞蹈、音乐设计上,该剧汲取了江西采茶戏的动律,将江西民间音乐调式和经典民歌旋律与交响乐编织相融,大气而不失地域风味。

业内专家认为,该剧是一部适合年轻人看的优秀作品,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更为重要的是,艺术院校通过主题崇高的艺术实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小 倪)

历经两个月的排练,中国

儿艺儿童剧《花神》“十一”期间

在中国儿童剧场上演。该剧由

郭馨阳编剧,马彦伟导演,以

“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构思

点,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

品格和精神进行诗意、唯美且

时尚的呈现,讲述了梅花在百

花仙子的挑选下承担了装扮寒

冬的使命,从拒绝到接受,再到

克服困难,最终在寒冷的冬天

里美丽绽放的成长过程,传递

给观众奉献、坚韧的梅花精神。

演出清新雅致、充满童趣,

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让小

朋友充分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

之美。剧中创意使用中国传统

的折扇来展现百花园花仙子的

美丽绽放,是该剧的一大亮

点。此外,该剧舞美也十分简

约,舞台主视觉使用了圆形和

绳幕相结合的造型。绳幕的设

计颇具线条感,让舞台既雅致

又简约时尚。圆形的设计来源

于中国传统的团扇扇面,象征

着中国人讲究事事“圆满”,同

时也映衬着国庆·中秋双节

“花好月圆”的美好祝愿。整部剧音乐旋

律清新、优美,兼有明快的节奏,在乐器

的使用上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为

主,还使用了古筝、二胡、交响乐队等,全

剧20余首歌曲全部由演员现场演唱。

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表示,中国人自古

以来就有寄情花木、以物托志的文化传

统。《花神》就是这样一部以梅花的成长

抒发中国人精神品格的儿童剧。

(徐 健)

中国儿艺

中国儿艺《《花神花神》》呈现唯美的花世界

呈现唯美的花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

民间文学延伸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学延伸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王锦强王锦强

《《空天猎

空天猎》》展现人民空军的魅力

展现人民空军的魅力

□何

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向党的十九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