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6400/1/n... · 2019. 8. 28. ·...

157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緒論 黃伯榮、廖序東(1991)《現代漢語》:能願動詞用在一般動詞、形容詞 前面,為表示意願或可能、必要的動詞。近年來學者對於漢語能願動詞語義 範疇、語法功能等的研究討論,質量均豐;其中,「會」的註解具有多義性, 不僅有兩種詞類的屬性(動詞及助動詞 :後者即為本文的能願動詞);使用 時也能描述未來動作的時制或說話者的語氣。如:「我一有消息,就會 告訴 你。」表現了動作「告訴你」將於未來某一時點發生,也挾帶著說話者的語 氣。能願動詞中能表達可能性語義的詞語有很多,如:「會」、「能」、「可以」 等;但是詞語之間的差別並不一定在於語義的不同,也可能是語用功能的差 異。如:A:「你會 來學校幫忙嗎?」v.s. B:「你可以 來學校幫忙嗎?」兩者 雖然都是表達對聽者意願的詢問,然根據齊滬揚(2002)的論點,能願動詞 出現的目的乃是表達說話者對話題的意志,「會」所表現的情態語氣又比「可 以」的可能語氣強,故 A 的話語還能展現說話者的態度。 外籍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常過於注意語法結構是否錯誤,而忽略了語 義及功能的問題。陳玉華(2000)在其研究裡也指出「華語學習者老是搞不 清楚能願動詞「可以」與另兩個語義相近的「會」、「能」,以及同樣也能在 漢語中表達可能性的「可能補語」其間的區別。」(p.2)。此類動詞語義範 圍本身相似度高、語法結構也大致相同,更增加了學習者的習得難度。 本研究旨在觀察日籍學習者在使用「會」時,是否會受到日語母語或華 語教材的影響,形成系統性的偏誤形式;故筆者收集日籍學生的書面語料進 行分析,檢視學習者能否正確使用漢語「會」的語義、相關的語用功能,並 使用適當的語法結構。另一方面,從學習者的偏誤類型設計並提出相關教學 建議,以協助學習者正確使用漢語能願動詞的「會」。 第一節 研究目的 能願動詞「會」的使用,既可以展現說話者對話題的語氣,更能凸顯語 句裡的相關信息。那麼,以目前的華語教材來說,教材內對「會」的解釋是 否能涵蓋其意義的多元性?學習者能否理解並運用「會」的功能?而以日語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Feb-2021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緒論

    黃伯榮、廖序東(1991)《現代漢語》:能願動詞用在一般動詞、形容詞

    前面,為表示意願或可能、必要的動詞。近年來學者對於漢語能願動詞語義

    範疇、語法功能等的研究討論,質量均豐;其中,「會」的註解具有多義性,

    不僅有兩種詞類的屬性(動詞及助動詞:後者即為本文的能願動詞);使用

    時也能描述未來動作的時制或說話者的語氣。如:「我一有消息,就會告訴

    你。」表現了動作「告訴你」將於未來某一時點發生,也挾帶著說話者的語

    氣。能願動詞中能表達可能性語義的詞語有很多,如:「會」、「能」、「可以」

    等;但是詞語之間的差別並不一定在於語義的不同,也可能是語用功能的差

    異。如:A:「你會來學校幫忙嗎?」v.s. B:「你可以來學校幫忙嗎?」兩者

    雖然都是表達對聽者意願的詢問,然根據齊滬揚(2002)的論點,能願動詞

    出現的目的乃是表達說話者對話題的意志,「會」所表現的情態語氣又比「可

    以」的可能語氣強,故 A 的話語還能展現說話者的態度。

    外籍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常過於注意語法結構是否錯誤,而忽略了語

    義及功能的問題。陳玉華(2000)在其研究裡也指出「華語學習者老是搞不

    清楚能願動詞「可以」與另兩個語義相近的「會」、「能」,以及同樣也能在

    漢語中表達可能性的「可能補語」其間的區別。」(p.2)。此類動詞語義範

    圍本身相似度高、語法結構也大致相同,更增加了學習者的習得難度。

    本研究旨在觀察日籍學習者在使用「會」時,是否會受到日語母語或華

    語教材的影響,形成系統性的偏誤形式;故筆者收集日籍學生的書面語料進

    行分析,檢視學習者能否正確使用漢語「會」的語義、相關的語用功能,並

    使用適當的語法結構。另一方面,從學習者的偏誤類型設計並提出相關教學

    建議,以協助學習者正確使用漢語能願動詞的「會」。

    第一節 研究目的

    能願動詞「會」的使用,既可以展現說話者對話題的語氣,更能凸顯語

    句裡的相關信息。那麼,以目前的華語教材來說,教材內對「會」的解釋是

    否能涵蓋其意義的多元性?學習者能否理解並運用「會」的功能?而以日語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2

    解釋的華語教材是否也能以學習者的母語對「會」進行較詳細的解說?

    筆者認為若能從學習者母語習慣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補充說明,學習者就

    不需透過英語來理解漢語詞語的規則,也能使日語華語教材中的解釋更加完

    善。透過日籍學生中介語的分析,便能理解學習者的偏誤特徵為何;並以語

    言遷移(如:母語影響、教材影響)的觀點提供可能形成偏誤的原因。若華

    語教師事先了解日籍學習者學習能願動詞時,在何種語義及功能的範圍中較

    易出現困難,教學時便可為學生釐清詞語之間的差異性,以排除可能產生的

    偏誤,俾能應用於實際的華語教學。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筆者期望透過此研究了解:第一,日籍學生在學習「會」的過程中,在

    何種範圍會受到母語使用習慣的影響?如:

    表 一-1 漢語「會」與日語表示可能的動詞形式對應

    漢語形式 日語形式 例詞 可能動詞 第一類一段動詞的詞尾 う(u)段→え(e)段+る (える(eru)、ける(keru)、せる(seru)、てる(teru)、ねる(neru)、める(meru)、へる(heru)、れる(–reru))

    主要動詞 → 可能動詞 去 u 加 eru 弾く(hiku)→弾ける(hikeru) 彈 會彈

    話す →話せる (hanasu)→(hanaseru) 說 會說

    可能動詞 第二類動詞 ~る(ru)→~られる(–rareru)

    主要動詞 → 可能動詞 去 ru 加 rareru 食べる → 食べられる (taberu)→(taberareru)

    吃 會吃

    可能動詞 第三類動詞 ~する(ru)→~できる(dekiru)

    主要動詞 → 可能動詞 去 suru 加 dekiru 運動する→運動できる (undou suru)→(undou dekiru)

    運動 → 會運動

  • 第一章 緒論

    3

    ~る(ru)→~られる(–rareru)

    来る → 来られる (kuru)→(korareru) 來 會來

    可能表現 ~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

    主要動詞 → 可能表現 加 koto ga dekiru

    読む→読むことができる (yomu)(yomu koto ga dekiru) 讀 → 會讀

    如上表所示,日語動詞以可能動詞形「~れる(–reru)/~られる

    (–rareru)」、「~できる(dekiru)」與可能表現「~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結尾時,其語義與漢語的「會」相互對應,但呈現的結構為單一

    動詞形式。若學習者將日語的可能動詞理解成漢語的動詞,偏誤便因此產

    生。如:

    能願動詞+動詞 可能動詞

    ↓ ↓

    「你會彈鋼琴嗎?」→「ピアノは弾けますか?」

    「我明天會來。」 →「明日来られます。」

    「明天中午前你會把作業做完嗎?」

    →「明日中に宿題をやり終え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か?」

    第二,以各家學者針對「會」在語法結構、語義範圍與語用功能三方面

    的研究作為語料分析的基準,描述語料中使用「會」或不用「會」而造成的

    偏誤原因可能為何?

    第三,藉由觀察日籍學生中介語的特徵;再根據華語教材對「會」的解

    說,找出誤導學習者產生偏誤語句的說明,進一步為教師提供教學建議。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會:本研究僅探討並分析能願動詞類的「會」,故不收錄「我會中文。」

    這類將「會」視為動詞的學習者語句。

    能願動詞:依據黃伯榮、廖序東(1991)主編的《現代漢語》的定義:

    用在一般動詞、形容詞前面,表示意願或可能、必要的動詞。

    如:會、能、可以、要、想、願意等。

    中介語:Selinker(1991)將其定義為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時所建立的

    語言系統。此系統具有系統性、動態性等特色,隨著學習者學

    習第二語言的程度增加而有所改變,而改變的目的則是為了使

    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時更趨近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系統。

    語言遷移:本文對於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著重於討論母

    語(first language)遷移的因素。意即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

    言時,容易受到本身就具有的母語語言知識所影響;因此,

    若母語的語法結構或概念類似第二語言的規則,學習者便容

    易將新的語言規則等同於母語系統的概念,形成語言遷移的

    現象。

    華語教材:本研究所分析的華語教學材料,採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全五冊)、《遠東生活華語》(一、二、三,全三冊)、《新

    實用漢語課本》(全五冊)、《Integrated Chinese 中文聽說讀

    寫》(Traditional Character Edition,全兩冊)、《アニメ中国

    語 恋する莎莎》、《新.聞こえる中国語》、《インテンシブ

    中国語》、《話す中国語 初級~中級篇》這八本教材中描述

    「會」的教學語言為主要的討論範圍。

  • 第一章 緒論

    5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流程

    架構確立:分析學習者的中介語前,根據學者對「會」在語法、語義及

    語用功能的探討,以判斷篇章中的「會」是否正確。

    進行日漢可能語義的對比:從漢日語小說的語句中,找出日語能與能願

    動詞「會」語義相對應的形式與結構,作為推測學習者受母語影響產生中介

    語現象的依據。

    中介語分析及編製問卷:實際分析日籍學生於篇章內使用「會」的語料

    後,與漢日對比的結果作為問卷編製的基礎,對 50 名日籍學習者進行日漢

    轉換的語料收集,以了解日漢對應的特徵。從學習者常見的偏誤特徵觀察中

    介語形成的原因是否與母語的影響有關,其呈現的偏誤形式為何。

    檢視華語教材並提供教學建議:就所分析出的常見偏誤特徵,檢視教材

    的註解是否能清楚地描述「會」與其他能願動詞的差別。從影響中介語的來

    源:語法、語義、語用三個面向,找出說明不足之處,並以日籍學習者的中

    介語系統性特徵,加以擬定教學建議與策略,進而為華語教師補充針對日籍

    學生相關的教學策略與建議。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從三個角度來進行文獻的探討。首先,筆者以 Selinker(1991)

    所提出的中介語理論為基礎,他指出影響中介語形成的五項因素,分別為:

    語際遷移(interlingual transfer)、語內遷移(intralingual transfer)、訓練遷移

    ( transfer of training)、學習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及溝通策略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1筆者將針對前三項因素進行細部的文獻討

    論。由於本研究乃是經由收集學習者的書面語料,進行中介語特徵與解釋,

    分析的對象限於書面語句,未針對各個受訪者的學習歷程進行觀察,也缺乏

    口語語料的使用情況;故無法由此中介語特徵判斷偏誤原因是否源於學習者

    的學習策略與溝通策略。

    首先,基於語際遷移的概念,深入探討學者們對漢語「會」與日語的可

    能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できる(dekiru)」及

    可能表現「~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的語義及用法是否能做直接

    轉換,兩種語言系統間有何不同。第二,根據語內遷移、訓練遷移的假設,

    討論漢語語言學中「會」的語法規則,並進一步檢視中英文及日文解釋的華

    語教材中「會」的教學說明;以了解教材能否完善地傳達其規則。第三,分

    析近年來對日籍學習者能願動詞的偏誤研究,探討日籍學生的偏誤特徵。

    第一節 中介語理論

    Larry Selinker(1991)

    Selinker(1991)認為要了解學習者的中介語(Interlanguage,以下簡稱

    IL)系統,可透過兩種方式來檢測,分別為: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以下簡稱 CA)與錯誤分析(另稱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以下簡稱 EA)。

    Selinker 指出,CA 的觀察結果可以預測出學習者可能會在與其母語系

    統相似處發生偏誤;也就是說,學習者在學習過程裡,容易將所學的第二語

    1 筆者引用的術語翻譯取自陳俊光(2007),p.52-53。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8

    言與其母語系統兩相比較,若找出兩者在特定層面(如:語義、結構等)具

    有共通點後,學習者便易將使用母語的習慣遷移至第二語言的表達當中。而

    透過 EA 的數據,我們可以初步描繪學習者的中介語系統。Selinker(1991)

    將偏誤現象視為偏離目標語規範的表現2,當偏誤現象未受糾正,中介語系

    統即將此規則內化至使用習慣中。因此,中介語現象可經由實際語料相似現

    象的凝聚,進而系統化,使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的歷程不斷地朝近似母語

    者的目標邁進。

    Selinker(1991)引用 Gass(1979)對於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

    的觀點,談到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並不是完全將母語的形式轉移過來,

    而是一種篩選的過程。3學習者基於能流暢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溝通的目的

    下,Selinker(1991)提出五項可能影響中介語系統形成的因素:

    1、語際遷移(interlingual transfer):由於學習者本身已建立一套母語的語法

    系統,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便容易從中取出與母語系統近似的概

    念,轉移至第二語言的學習規則。這種使用習慣的影響會不知不覺地出

    現在學習者構句或溝通時產生偏誤。

    2、語內遷移(intralingual transfer):中介語的形成也容易受到學習者在學習

    過程中對目標語的語言規則產生誤解而造成偏誤語句。Richards(1974)

    又分為四類4:(1)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也就是將學習者的母

    語規則運用在目標語所造成的錯誤:(2)忽略規則限制(ignorance of rule

    2 Selinker (1991) “errors are that part of IL performance judged to be deviant from an idealized TL norm in some way.”p.118 句中的 TL 乃是 Target Language 的簡稱,也就是學習者學習的目標語。 3 Gass (1979)提到 “Language transfer is not an ‘all or nothing’ phenomenon; use of NL inform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IL is a ‘selection process’.”(引用 Selinker (1991), p.172)上述所提到的 NL 為 Native Language 的簡稱,即學習者的母語。 4 Richards (1974) “Overgenerlization covers instances where the learner creates a deviant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his experience of other structur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p.174); “…there is a class of developmental errors which derive from faulty comprehension of distinct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se are sometimes due to poor gradation of teaching items.” (p.178)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restrictions),學習者忽略了部分規則的限制產生的錯誤;(3)規則不完

    整運用(im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學習者僅學習較簡單的規則進

    行溝通,而不再使用更複雜、正確的結構,因而產生偏誤;(4)概念錯

    誤(false concepts hypothesized),即學習者將語言規則理解錯誤,故產

    生了錯誤的語句。教材若缺乏語法及語義階段性的說明,如:「動詞」→

    「能願動詞」其後修飾、連接的範圍有所差異,「動詞+名詞」、「能願動

    詞+動詞」;以及語義範圍的區別:「能力」→「可能性推測」→「說話

    者情態(deontic)」等等,便可能成為學習者偏誤的導因之一。(中文術

    語轉引自李俊儒,2002)

    3、訓練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學習者容易受到學習過程中的訓練:教

    師語言、教材語言所影響,過分強調某種規則時,便會造成學習者過度

    泛化的中介語現象。

    4、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學習者容易將習得的語法結構或規則過

    度簡化,而造成話語使聽者理解困難的現象。

    5、溝通策略(communicaiton strategies):學習者無法馬上用正確的目標語

    表達時,常有意無意地使用其他的語言或非語言手段進行交際。如:日

    籍學生欲使用「會」時,卻以同表可能語義的「大概」、「可能」代替,

    發生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5的現象。

    筆者以語言規則的討論與教材語法點說明的整理,作為解釋語內遷移可

    能性之緣由,也以此基礎作為教師訓練遷移的憑證。

    第二節 漢語能願動詞與日語可能態對比研究

    根據語際遷移的概念,筆者於本節探討各家學者對漢語表達可能語義的

    「會」與日語表達可能語義的可能動詞「~れる(–reru)/ ~られる(–

    rareru)」、「~できる(dekiru)」,與可能表現「~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5 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意指說話者或寫作者從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轉用另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現象。語碼轉換可以發生在對話過程中,一方使用一種語言,另一方卻用

    別的語言來回答。(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1998:72)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10

    dekiru)」的對比研究;以詞類定義、語法形式及語義範圍三方面來呈現漢

    日語表達能願概念的不同之處。

    2.2.1 詞類定義

    寺村秀夫(1984)將日語表示可能態的助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

    (–rareru)」等定義為「接在動詞、形容詞、判定詞或其他助動詞後面…,

    使原本的詞義增加某種意義的附屬詞。」6

    上述「附屬詞」的概念近似於動詞詞綴,當動詞產生詞尾變化後,助動

    詞「られる(–rareru)」的「可能」意義便與動詞結合。其作用是附加在動

    詞後,中間不能插入其他詞。表示可能的動詞具有不同的變化方式。如:結

    合助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連接一般動詞:「で

    きる(dekiru)」;添加慣用格式:「~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而漢

    語的能願動詞屬於助動詞,不同於一般動詞只能接名詞的特性,還可修飾動

    詞、形容詞。

    筆者認為日語雖然將可能動詞詞尾「~れる(–reru) /~られる

    (–rareru)」視為助動詞,以表達某種意義;但無法單獨使用,且在句中須

    與動詞連結,視為動詞變化的詞綴。例如「信じられる(shinji rareru)」為

    句子的一般動詞,其動詞成分包含可能意義。而漢語「會」的不同之處在於,

    「會」本身亦為助動詞,具有可能、能願意義,於答句中更能單獨使用,使

    用方式較日語靈活。

    2.2.2 語法形式

    秦禮君、劉慶會(1994)提出,漢日語能願動詞的結構使用差別,在於

    句中一般動詞與助動詞、能願動詞的位置前後相反。日語呈現「一般動詞+

    6 「動詞、形容詞、判定詞の活用形を前小節までのように立てた上で、それらに続く次のような形態素を助動詞と認める立場をとる。…つまり、助動詞を、「活用する付属語」と定義し、一つの品詞と認める点では来の通説と同じである。」(寺村秀夫 1984,p.50) 如:「私には、どうしてもそのことが信じられない。」(寺村秀夫 1982,p.255)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助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結合,表示其可能語義,但不能

    單獨使用助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而漢語則是以「能

    願動詞(會)」+「一般動詞」的形式呈現,個別蘊含不同的語義。「能願動

    詞(會)」不同於日語,可單獨出現於對話的回應中。如:

    「你下午會不會來?會。」7

    午後は来られますか?「*はい、られます。」→「○はい、来られます。」

    筆者引文中兩個例句來做一說明,如:

    (1) また課長 は 帰 られない。(課長還不會回來。)

    還 課長 助 回來 助 不

    從上述例子中,日語若要表達如漢語能願動詞的語義時,形式上就會產生變

    化:將動詞「帰る(kaeru)」與助動詞「られる(–rareru)」做結合,在句

    中視作動詞成分來表示可能意;而漢語的語法形式裡,一般動詞與能願動詞

    則是獨立的語法形式、具有個別意義,因此漢語能願動詞於答句時可省略動

    詞單獨出現。

    此外,日語表達可能意義時,所使用的語法形式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

    式,秦禮君、劉慶會(1994)認為「漢語助動詞的意義範圍比日語要小得多,…

    漢語助動詞的日譯方式比日語助動詞的漢譯方式要簡單。」(p.32)如:

    (2) 私 も いっしょに 行かれると いい が ね。(我也能夠一起去就好了)

    我 也 一起 去 能 助 好 助 語氣詞

    (3) 一メートル八十 なら わたしも 飛べる。(要是一米八十,我也會飛過去)

    一 meter 八十 的話 我 也 飛 會

    7 此用法乃是受台灣華語的影響,為筆者凸顯「會」可單獨出現所舉的語句。然現代華語的用法在敘述時並非以使用能願動詞「會」表示行為的可能性為主,而以「你下午來不

    來」的正反問句做詢問,使用頻率較能願動詞高。台灣華語和現代華語「會」的區別,

    筆者將在 2.2.3 語義範圍中以時態系統的觀點進行討論。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12

    (4) あなたは 汽車 が 運転でき ますか。(你會駕駛火車嗎?)

    你 助 火車 助 駕駛 會 助

    (5) ちかごろ 暇な ので、勉強 が できる。(最近有空,所以能用功。)

    最近 有空 助 用功 助 能

    由例句(2)至(5)可見,日語表達可能態的語法形式雖有三種以上,但也

    能轉換為漢語能願動詞的「能」,可見日語可能態的語法形式除了能轉換成

    「會」之外,也能轉換成「能」。而日語的可能態形式是否與漢語「會」、「能」

    在語義上具有區分的用法,如:「會」為經學習的能力、「能」表能力的程度

    等等,筆者將於 2.2.3 的語義範圍做一探討。

    2.2.3 語義範圍

    2.2.3.1 依與其後動詞間的關係分類

    寺村秀夫(1982)表示,日語可能的助動詞「~れる(–reru)」、「~

    られる(–rareru)」與漢語能願動詞相同,除表達可能的情態語義之外,也

    包含了能力、用途等能願語義。如:

    表示可能性:私 に は、どうしても その こと が 信じ られない。(p.255)

    我 助 助 怎麼樣 那件 事 助 相信 能 不

    表示能力:彼 は 中国語 が 話せる。(p.255)

    他 助 中文 助 說 會

    表示用途:この 水 は 飲めますか?(p.259)

    那個 水 助 喝能 助

    可見日語可能態的使用,能與漢語「會」、「能」做連結。日語可能態與

    漢語能願動詞兩者的語義差異,在於漢語表可能情態、能願語義;而日語雖

    為相同的語法形式,其語義範圍卻大相逕庭。如日語表示可能態的結構除「一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般動詞+助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外,尚有兩種不同的語

    義(1984,p.51):

    (1)受動態(表示被動):「~られる(–rareru)」

    アーサー王子 が 予言者マーリンに 助けられ た。(1982,p.215)

    Arthur 王子 助 預言者 Merlin 助 拯救 被 過去た形

    →亞瑟王子被預言者梅林拯救了。

    (2)自發態(表示自然現象)8:「~れる(–reru)」

    ガラス が 割れる。(1982,p.271)

    Glass 助 破 →玻璃破了。

    而秦禮君、劉慶會(1984)除了上述兩種語義外,還提出第三種語義:

    (3)表示尊敬

    あの 方 が 帰られ た の は いつごろ ですか。

    那位 先生 助 離開 過去た形 助 助 什麼時候 助

    →那位先生是什麼時候離開的?

    被動語義與可能語義形式同形,僅限於第二類動詞以「る」段結尾的動

    詞原形,被動語義的詞尾變化與可能動詞相同,呈現「~られる(–rareru)」

    的形式;其變化過程為:

    例:幫助「たすける(tasukeru)」→可能形「たすけられる(tasukerareru)」

    被動形亦為「たすけられる(tasukerareru)」

    故若假設句裡出現被動形,就可能造成可能語義的遺失,僅標示被動

    8 所謂「自發態」或「自發表現」意謂著“某個動作的發生與否和主語的意圖無關”;因此,自發表現與主語實施行為的可能性無關,而僅是在描述主語自然地引發了某一現象

    或狀態;而無外力的影響。筆者認為這種表示自發狀況的語義,與漢語能願動詞「會」

    描述行為習慣、通指語義相同,代表一種狀態、頻率的呈現。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14

    句;而自發態語義與可能語義的差別,寺村(1982)指出,若語境裡的主語

    為行為主動者或具有可能狀態的主體,則語義為描述某項自發現象;若主語

    為非特定的對象,則語義便為可能的描述。如:

    この瓦は売れるか?(売ることができるか?商品か?)(可能)

    (這瓦片能不能賣?這瓦片可以賣嗎?)

    この瓦は(よく)売れるか?(売れ行きはよいか?)(自発)

    (這瓦片暢銷嗎?這瓦片銷路好嗎?) (引自寺村 1982,p.275)

    而表達可能、推測語義的日語形式,除了上述的語法形式外,寺村(1984)

    還舉出其他表現對事情的語氣。例如:推量表現「だろう(darou)」、「まい

    (mai)否定推量」、「らしい(rashii)像…一樣」、「ようだ(you da)好像

    …」等等的標記,皆可陳述可能語義,因此和漢語「會」表可能推測的意義

    有所重疊。

    丁賢土(2000)將日語的可能句依意義可以分為:

    1、主體可能句:表行為主體具有進行該動作的能力,動詞為意志動詞。如:

    (6) 私には英語が話せる。→我會說英語。

    2、條件可能句:表示外部的客觀條件或因素,主語能否進行該動作。這類

    句子對主語的意志不加考慮。

    (7) この船は五万トンまで乘せられる。→這艘船可以載到五萬噸。

    (8) 彼は台風で来られません。→他因為颱風不能來。

    3、許可可能句:因法律、規定、風俗、習慣等依據,決定是否允許進行某

    一動作。

    (9) 学生なら誰でも学校の図書館を利用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只要是學生,誰都可以使用學校的圖書館。

    4、狀態可能句:主要包括非意志動詞後接“うる”構成的可能句和見える、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聞こえる等,表示狀態可能。

    (10)太陽が西からのぼることはありえない。

    →太陽不會從西邊升起。 (引自丁(2000),p.86、87。)

    然而,漢語能願動詞「會」雖能表達對事物現在或未來的推測,但若事

    物的狀況非人的意志所能控制的話,日語仍不能用可能態結構「一般動詞+

    助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而是使用だろう(darou)、で

    しょう(desyou)的形式,來表示說話者對一般事物的推測。

    (11)彼はきっと来るでしょう。→他一定會來。

    (12)この花は明日さくだろうと思う。→我想這花明天會開。

    另一方面,漢語常使用「會」、「能」表達事件的結果或狀態,但日語卻

    以自動詞形式(無意志動詞),來取代與漢語相對應的可能結構「一般動詞

    +助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如:

    (13)吃了這藥,病就會好。→この薬を飲めば病気が治るでしょう。

    (13)使用自動詞「治る(naoru)」表示事件(吃藥)之後的結果,而

    非利用可能結構「一般動詞+助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多用

    來表達人的能力。丁賢土根據日語教學所累積的經驗,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

    者在學習日語時產生的普遍偏誤為觀察對象,提出漢語母語者學習日語時,

    使用可能動詞或可能表現來表現「會」、「能」、「可以」的可能語義,卻未考

    慮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可能性,造成使用偏誤。那麼,日籍學生在學習漢語時,

    是否也會受到母語的干擾?筆者將於其後漢日對比的結果進行觀察。

    2.2.3.2 依時態系統分類

    鄭良偉(1997)提到,「時制(tense)是說話時間(speech time)和參

    照時間(reference time)的關係,這種關係並沒有系統地表達在漢語裡的句

    法或詞法裡。時態(aspect)是參照時間和語境時間(event time)的關係,

    也就是說話者從參照時間點觀察語境的方式。」(p.75)因此,透過時制的

    表達,聽者便能夠得知事件發生的真實性;透過時態的描述,則可以得知事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16

    件進行、持續或完成的狀態。

    而針對本研究主題的詞語「會」,鄭良偉(1997)乃是從行為動作與時

    間關係的面向進行論述。他認為「會」在語句中的功能,主要是表達時態的

    概念,透過此時態語(aspect marker)的使用,來標記說話者觀察語境的方

    式,形成「會」的語用功能,筆者將於下節做詳細的討論。鄭良偉(1997)

    還從各語言類型及說話時間的角度,將「會」表示未來前瞻(pro-spective)

    的語義用法做地域性的區別。筆者整理於表二-1。

    表 二-1 各語言類型於時間因素的動作表達方式

    語言種類 行為動作與時間因素的搭配關係

    普通話 過去(past):

    「了」/「沒有」

    非過去(non-past):

    「φ」/「不」、「會」/「不會」

    台語

    (台灣華語)9

    實現(realis):

    「有」/「無」、「φ」

    非實現(irrealis):

    「會」/「勿會」

    日語 過去(past):

    「–た」/「–なかった」

    非過去(non-past):

    「–る」/「–ない」

    (資料來源:鄭良偉 1997:150-154)

    從表二-1 可以得知「會」在普通話(或北京話)中,雖能用以表達非

    過去的行為(未來行為),然另一方式—無標記「φ」形式的使用頻率較高。

    如: 普通話 台語 台灣華語

    「明年在不在美國?」v.s.「明年會 ti 美國?」v.s.「明年會不會在美國?」

    「明年來嗎?」v.s.「明年會來抑勿會來?」v.s.「明年會不會來?」

    日語與普通話相似,僅以日語過去式「–た(ta)」、「–ました(mashita)」

    表示過去時間的動作,對非過去的行為則以無標的動詞「–る(ru)」形表示,

    故日語語言系統在動詞變化的討論中,多從時制(tense)的觀念:事件發

    9 鄭良偉(1997)表示,台灣的現代中文書面語和台灣華語的時態系統基本上跟台灣話大致相同。(p.152)因此,本研究所舉帶有「會」的例句,可能受筆者的環境背景因素影響,造成「會」的泛用現象。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生與否的真實性出發。

    那麼,漢日語表達可能語義的異同點為何?林憲宏(1999)從認知語言

    學的觀點先指出日語兩種可能形式的不同。

    表 二-2 林憲宏針對「(ら)れる」、「ことができる」兩者的區別

    作者的設定 れる、られる ことができる

    能力機能

    1、心理階層的可能

    從說話者主體的視點與認知,

    表達事物的能力實現。

    2、在語境中,帶有某種條件的

    限制時,可以感受到行為主動

    者的積極性。

    1、狀況階層的可能

    從外在世界的視角,描述事物

    實際的能力。

    許可、制限機能 表示許可、限制等。(如:法

    律的規定、標語等經常使用。)

    (資料來源:林憲宏 1999,p.19)

    從上表中,林認為「~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與「~こ

    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之間的差異點在於表示能力時,「~れる(–

    reru)」、「~られる(–rareru)」將視點置於說話者心理認知的能力;而「~

    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則著重在表示客觀的實際狀況。故兩者語

    義雖然相同,但在語言的視點(主動者個人與他人視點)是不同的。

    了解日語本身帶有主客觀的表達後,林進一步地將漢日語當中表示可能

    的詞語做一對比。他引用 Lakoff(1987)的認知語義學意象基模(image

    schema)概念:其概念可以源於我們身體的、知覺的反應互動。意象基模其

    中還包括容器基模(container schema)、中心/邊緣(center-periphery)、連結

    (link)基模等等。

    林憲宏以 Lakoff(1987)提出的中心/邊緣的基模來解釋漢語能願動詞

    「會」的兩種語義:能力及推測。所謂的「中心/邊緣的基模」:指的是就人

    體而言,可以分成中心(如:心臟、腦部等)與邊緣(頭髮、手指等)部分,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18

    對人體來說,影響最大的部分就是中心部分。作者以此概念出發、更參考時

    空因素的影響,他認為對說話者來說,表示能力的「會」影響的衝擊比表示

    推測的「會」來的大;且在時間軸上,不論句中是否帶有時間副詞,仍有現

    在與未來之分。如下表二-3 所示:

    表 二-3 林憲宏針對漢語能願動詞「會」的語義區別

    時間性的移動 空間性的移動

    表示能力的「會」

    如:我(現在)已經會開車了 現在+「會」 中心的部分(這裡)

    表示預斷的「會」

    如:我(明天)會開車去學校。 未來+「會」 邊緣的部分(那裡)

    (資料來源:林憲宏 1999,p.56-57)

    他以認知語義學的概念,試圖分析漢日語可能表現的異同點,加以對照。

    ※相同點:漢語表示能力的「會」,帶有「現在」的意味,即使句中未提及

    其他明示的時間副詞仍能成立;另一方面,「會」的兩種用法,都體現了認

    知語義學的概念,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移動關係,日語也有此特徵。

    ※相異點:

    (1)日語的可能表現共有三種形式「~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

    及「~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皆可表達能力、許可/限制的語義,

    與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以」的部分語義相同;然而,在「能力」

    的語義範圍內,漢語能願動詞「會、能、可以」還能表示「到達某種程度的

    可能性」,這是日語所沒有的特色。

    (2)漢語能願動詞「會」代表預測語義時,具有未來的語義,即使句中未

    出現時間副詞也能成立;但是日語在表達推測時,則必須使用時間副詞。

    黃朝茂(2004)認為日語的動詞る(ru)形為動詞基本形,主要用於動

    作尚未完成,也可稱為「終止形」、「未來形」;與日語的た(ta)形(過去

    形)為對立形式。動詞る(ru)形作為動作動詞時,可以表明時間與意志的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語義;而作為狀態動詞時,則是描述現有的情況。黃朝茂將動詞る(ru)形

    的用法在時間軸上分為:現在、未來、恆常(超時間)三項,並與漢語的敘

    述形式做一對比。筆者整理出與漢語能願動詞「會」相關的部分:

    (1)表示現在

    時間軸上的「現在」,更精確來說為說話的瞬間,為了描述穩定的狀態

    或說話當時的狀態,為肯定語氣。如:

    (14)陳さんは、ロシア語ができる。

    →陳先生懂得俄文。(陳先生會俄文)

    (2)表示未來

    以說話者的時點為基準,所敘述的動作或事件在說話當時尚未實現、完

    成,便屬於未來的時間,一般以推量語氣的助動詞「だろう(darou)」來表

    示。動作動詞則又分成意志動詞與無意志動詞,可判斷說話者有意將進行某

    動作或者描述說話者認定在未來可實現的事件或動作。如:

    (15)彼は、きっと一流のピアニストになる。

    →他一定能成為第一流的鋼琴家。(他一定會成為… /他一定可以成為…)

    (16)歩道橋の工事はあと一週間で完成する。

    →人行陸橋再過一個星期就可以完工。(…就會完工 / 就能完工)

    (15)、(16)表現出說話者的確信語氣,在日語中若未出現時間副詞便為病

    句,而漢語若未使用「會」、「能」、「可以」表達未來的可能性,也會造成缺

    少表達可能性詞語的偏誤。

    (3)表示恆常

    說話者所說的事件與行為與時間的進行無關,狀態不會因時間而改變,

    如:真理、法則、現在的習慣、反覆的動作、在特定條件所呈現的情況、書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20

    面說明與例舉等等。黃朝茂表示漢語能願動詞中表示預斷的「會 2」10可表

    示在該條件下所產生的情況。如(17)、(18):

    (17)気温が急に下がると、霧が発生する。

    →氣溫突然下降就會起霧。

    (18)交通の規則を守らないと、罰されますよ。

    →不遵守交通規則,會被處罰哦!

    從黃朝茂所條列出的幾項日語語法功能中,筆者整理出針對漢日語在時

    制的語法功能的異同處:

    1、漢語利用能願動詞或時間副詞來表示時間演變,日語則從動詞本身著

    手,將動詞轉為過去形、未來形等等。展現說話者的態度、感覺時,

    日漢語皆不需使用時間詞。如:

    (19)外から小鳥の鳴き声か聞こえる。

    →從外面可以聽到小鳥的啼叫聲。(從外面 能 / 會 聽到小鳥的啼叫聲)

    2、日語在表達推測時必須清楚地使用時間副詞,漢語可加可不加。

    3、漢日語以能願動詞與動詞る形來表示說話者敘述時有無意志的語氣。

    如:

    (20)来週中には、事故の原因が判明する。

    →下星期內,事故的原因就可以弄清楚。

    (「弄清楚」的可能性,無說話者意志)

    (21)今日は学校へ歩いて行く。

    →今天要走路去學校。(我今天會走路去學校)

    10 黃朝茂針對日語動詞る形與漢語相關用法做對比時,針對能願動詞“會”的語義說明,乃是採取湯廷池(1990)《國語語法研究論集》的分類,“會 1”表示知能、技能等各方面能力的“會”; “會 2”則是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判斷的“會”。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該動作未進行,但動作施行者為說話者,故具說話者能願語氣)

    4、日語可以使用動詞る形表示現在的習慣與反覆的動作,黃朝茂翻譯成

    漢語時,雖未出現表示通指的「會」;但漢語表示習慣時,除了使用

    時間或頻率副詞(經常、偶爾)外,也能用能願動詞「會」。如:

    (22) 私は〔毎日〕朝ごはんの前に新聞を読む。

    →我〔每天〕吃早餐之前看報。(我每天吃早餐之前會看報。)

    從以上的討論中,可以看出漢日語在表達可能語義時,所使用的詞語詞

    性不同,日語為一般動詞的變體,將動詞與助動詞「~れる(–reru)/~ら

    れる(–rareru)」做合併,視為單一動詞成分;表示未來行為時,亦以一般

    動詞「~る(ru)」、「~ます(masu)」的形式呈現,而漢語的能願動詞則具

    有獨立的語義及動詞詞性。結構順序上兩種語言也完全相反,漢語為「能願

    動詞+一般動詞」,日語則為「一般動詞+助動詞」。語義方面雖然大致相同,

    但日語的可能形式「~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卻也能表達被

    動、尊敬等其他語義,故不能以其形式直接連結至可能語義。

    筆者將日語的動詞變化系統整理如表二-4:

    表 二-4 日語的動詞變化與漢語的對應

    語義 日語動詞形式 漢語形式

    表示未來行為 ~ます(masu)

    ~る(ru)

    ◎動詞

    →會+動詞

    表示習慣 ~ました(mashita)

    ~だ(da)

    ◎動詞+「了」

    →會+動詞

    表示能力

    表示可能

    ~れる(–reru)

    ~られる(–rareru)

    ~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

    ◎能、可以+動詞

    →會+動詞

    表示被動 ~さ段(か、た、ま、ら、わ)+れる

    (包含~られる(–rareru))

    ◎被+動詞

    →會被+動詞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22

    筆者認為,若將日語動詞直接轉換成漢語時,可能會造成「◎」的現象,

    也就是忽略了能願動詞的使用。如:日語表示未來行動、描述行為習慣時,

    以「~ます」(masu)、「~ました」(mashita),相當於漢語的一般動詞或過

    去式「~了」;表能力或可能義時,雖具動詞變化,卻遭遇到漢語能願動詞

    的區別問題,如林憲宏(1999)表示「會」、「能」、「可以」與日語可能動詞

    和可能表現在能力義上有些微的差異;此外,日語動詞的被動義與可能動詞

    的形式相同,漢語可能句中亦容易遺漏表可能語義的能願動詞。故學習者需

    了解漢語與日語的不同外,也需懂得辨別漢語能願動詞間用法的不同。

    第三節 能願動詞語法規則研究及教材呈現

    藉由中介語理論的奠基,理解影響中介語形成的因素包含學習者母語負

    遷移外,也可能受語內遷移、訓練遷移的影響。本節便從語言學的角度,觀

    察能願動詞的語法規則,並討論屬於表示能願、可能語義的「會」是否適用

    於能願動詞的規則;再引學者對能願動詞的語用功能介紹,作為「會」在語

    用功能層面的延伸;最後進行教材檢視,試看其教學語言的介紹是否能兼顧

    「會」在語法、語義及功能的使用。

    2.3.1 能願動詞「會」的語法規則

    筆者先將湯廷池(1975)、Li and Thompson(1981)、朱德熙(1982)、

    劉月華(1996)、錢乃榮(2002)等人所提出的能願動詞語法規則整理於下

    表二-5。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表 二-5 能願動詞語法規則一覽表

    各家學者

    語法規則

    湯廷池

    、湯志真

    (2006)

    Li and

    Thompson (1981)

    朱德熙

    (1982)

    劉月華

    (1996)

    錢乃榮

    (2002)

    1.可構成正反問句,且

    可用「不」否定 Ⅴ Ⅴ Ⅴ Ⅴ Ⅴ

    2.不接了、著、過11 Ⅴ Ⅴ Ⅴ Ⅴ Ⅴ

    3.不能直接接名詞,須

    跟動詞一起出現 Ⅴ Ⅴ Ⅴ Ⅴ Ⅴ

    4.能單獨做謂語,主要

    出現於回答中 Ⅴ Ⅴ Ⅴ Ⅴ Ⅴ

    5.能受某些副詞修飾 Ⅴ

    程度副詞

    不受「很」、「更」

    (Intensifier)修飾

    Ⅴ Ⅴ

    「很」可修飾

    6.不能重疊 Ⅴ Ⅴ Ⅴ Ⅴ

    7.賓語能接形容詞 Ⅴ

    詞組

    短語

    8.可以兩兩連用 Ⅴ

    語義允許時

    9.可形成「不 X 不」 Ⅴ Ⅴ

    10.可作定語、主語 Ⅴ Ⅴ

    從上表二-5 可以看出各家學者針對能願動詞提出的語法規則;此外,

    本文所研究的「會」也在能願動詞的適用範圍之內12;因此,筆者以此能願

    11 湯廷池(1975)亦曾贊同規則 2,“Like stative verb, modal auxiliaries do not take progressive marker je; they do not take perfective marker either.”(轉引自李祿 1976,p.97);Li and Thopmson (1981) 將「了、著、過」定義為“aspect markers”。(p.173);朱德熙(1982)則註記為「後綴」;劉月華(1996)標示為「動態助詞」,錢乃榮(2002)視為「助詞」。 12 「出現於謂語動詞組或形容詞組前面的情態動詞與情態形容詞,如…‘會、肯、敢、可以、可能’等。」(湯廷池、湯志真 2006,p.79);“The criteria we have discussed allow us to

    designate the following commonly used forms as auxiliary verbs: (43)…neng, nenggou, hui, keyi ‘be able to’”. ( Li and Thompson 1981, p.182);「助動詞是真謂賓語動詞裡的一類。包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24

    動詞之相關規則為基礎,進行細部規則的討論。規則 1 至 4 為五位學者皆標

    記的語法標準,規則 6 也取得四家學者的注意,故作為文後判斷語句偏誤的

    標準。規則 9、10 主要是討論結構及功能的適用性,在此不深入討論。由於

    5、7、8 這三項規則各家學者持不同的意見,如:副詞的範圍,「很」、「更」

    是否能修飾「會」;或提出某些限制,如:形容詞需為詞組、短語;能願動

    詞兩兩連用需在語義允許的前提下。這些產生意見的分歧或內含附加條件的

    規則是否也適用於能願動詞「會」?筆者於下文進行討論。

    5. 可受某些副詞的修飾

    湯廷池(1975)認為:“They may be specified as “descriptive” or

    “non-descriptive”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 take degree adverbs. ”(轉引自李

    祿 1977,p.95)。也就是說,能願動詞可以被程度副詞所修飾,如例句(23),

    但李祿(1977)也提出反證(24),但未做進一步的解釋。

    (23)他很會做菜。

    (24)*他很會來。 (引自李祿 1977,p.95)

    根據湯(1975)的說法,例句(23)確實是合乎語法的,而例句(24)

    不成立的原因,筆者認為乃是受到「會」的語義影響。當語句中的「會」表

    示能力時,可以用“很”來修飾其能力的。如:「他很會做飯。」、「他很會說

    中文。」皆為合乎語法的句子;然(24)的「會」在句中表示推測語義,無

    法用程度副詞「很」來修飾動詞「來」的可能性。

    而 Li and Thompson(1981)提出「他很會說話。」是這項規則的反例。

    他表示:「“會說話”是個成語(idiom),一般而論,“會”的用法與其他助動

    詞是一樣的,不能用“很”或“更”修飾。如:「*他很會游泳。」」(p.183;中

    文翻譯轉引自黃宣範 1983,p.170)因此,Li and Thompson 認為「很」、「更」

    無法修飾「會」。然而,錢乃榮(2002)亦針對此論點提出修正:「多數能願

    詞能受「很」修飾。」(p.173)但未進一步舉例說明能受「很」修飾的能願

    括:“能、能夠、會、可以、可能…”等等。」(朱德熙 1982,p.61);「能願動詞多數表示“意願”,少數表示“可能”。…表示可能的:可能、會、要、得(dei)、能」(劉月華 1996,p.94-95);「能願詞 表示可能:可能、能夠、能、會、可以」(錢乃榮 2002,p.173)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動詞是哪些詞語。

    依照 Li and Thompson(1981)的說法,“會”的用法與其他助動詞是一

    樣的,「不能由“很”或“更”修飾之類的加強語修飾。」(轉引自黃宣範 1983,

    p.162)。但筆者認為此項語法規則在篇章的語境中是難以成立的。如:

    (25)?女人更會花錢。(語義未完成)

    (26)○女人會賺錢,更會花錢。

    (27)○等待紅綠燈的時間雖然只有數秒到 2 分鐘不等,但是身在其中的駕駛

    人往往覺得很難熬,尤其是要趕時間的人,更會覺得「度秒如年」。

    例句(25)、(26)、(27)為筆者於網路搜尋時找到的例句。從例句(25)、

    (26)來看,筆者認為(25)所犯的錯誤導因於語境、語義不夠充分,並非

    語法的錯誤;而(26)增添語境後,副詞「更」的作用為修飾兩種能力比較

    之後,程度較強的一項。例句(27)的「會」在此表推測、可能語義。

    因此,筆者與錢(2002)、湯(2006)持同等意見:「會」是能被副詞「很」、

    「更」修飾的。規則 5 的規範適用於其後所分析的「會」,且程度副詞「很」、

    「更」也在此規則之內,只是使用時必須符合以下的條件:

    (1)程度副詞「很」修飾「會」時,「會」與其後動詞的搭配須表能力語義。

    (2)程度副詞「更」修飾「會」時,必須將語境完整陳述,具有特定事物

    的比較結果。

    7. 賓語能接形容詞(短語)

    學者對於能願動詞後所接的詞語成分都著重於動詞的結構,湯廷池

    (2006)以「出現於謂語動詞組或形容詞詞組前面」(2006,p.79)作為能

    接形容詞詞組的依據。而劉月華(1996)則標明能願動詞後能接形容詞(短

    語)的規則。如:

    (28)○對,不會錯,這個紀延風一定是老紀的女兒。(劉月華 1996,p.95)

    「會」之後是否真的能接一般形容詞?所謂的形容詞短語應如何判定?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26

    這便是筆者所要討論的問題。下列兩個例句皆為「會」後接形容詞的例子。

    (29)他三餐都不正常,難怪身體不會健康。→不健康?(曾心怡 2002,p.117)

    (30)○ A:你到餐廳了嗎?B:路上塞車,我會晚一點。

    例句(29)乃是受到台灣國語的影響。Teng(1980)即指出台灣國語「會」

    的語法規則之一,就是能與狀態動詞(stative verb)13搭配。如:「e iao 會

    餓」。“Moreover, while e 會 can occur with all types of verbs, e.g., e hsia 會寫

    ‘will write (action)’, e iao 會餓 ‘will be hungry (state), and e phua ‘會破’ ‘will

    break’ (process)’.”(p.39)。文中的「e」即漢語的「會」,狀態動詞為形容詞。

    因此,「會+形容詞」的結構為台灣國語的特色。(30)說話者 B 的回答「晚

    一點到」可以省略後面的動詞「到」,使「會」後面形成形容詞短語的結構,

    是合乎語法規則的;故筆者認為「會」之後不能接一般形容詞。

    8. 可以兩兩連用

    湯廷池、湯志真(2006)提到,華語情態動詞的語義內涵,可以大別為

    兩類:一是義務類,如:「會」、「能」、「願意」、「要」、「可以」等;一是認

    知類,如:「可能」、「應該」、「會」、「要」。「如果這兩類情態動詞同時出現

    的話,其前後次序是認知類在前、義務類在後。」(引自湯廷池、湯志真 2006,

    p.94-95)湯更以例句說明,如:

    (31)○他應該會說英語。

    劉月華(1996)將此規則訂得更廣,「只要意義上允許,能願動詞可以

    連用。」(p.96)如:

    (32)○明天我可能要去天津。

    上述所引用的例句看起來皆合乎此規則,但為了更清楚了解「會」是否

    13 Teng (1974)提出動詞的分類,將形容詞歸類為狀態動詞(stative verb)一類,如:gao ‘tall’,

    gui‘expensive’。(p.85)所謂的狀態動詞是指形容性質或狀況的詞語,更細分狀態動詞為兩小類:及物、不及物。“State verbs define quality or condition. …Like action verbs, state verb may be transitive (xihuan) or intransitive (gui). (p.88)並列舉數例:“(i) Intransitive: pang‘fat’, xiao ‘small’…(ii)Transitive: xiwang ‘hope’, xiangxin ‘believe’ …”等等。(p.91)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7

    能與「應該」、「可能」之外的能願動詞連用,筆者從語料庫中(北京大學現

    代漢語語料庫、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以下分別簡稱為北大語料

    庫與平衡語料庫)進行觀察。筆者以湯廷池、湯志真(2006)將能願動詞類

    分為認知類、義務類的論點,以「會能」、「會可以」、「會要」、「能會」、「可

    以會」、「要會」等六組為關鍵詞搜尋,發現區域性的使用頻率有些微的差異,

    所搜尋到的語料數最高相差約 200 筆。其結果如下表二-6。

    表 二-6 語料庫中能願動詞與「會」的連用情況(以能、可以、要為例)

    與「會」相關的

    連用詞語

    語料庫

    會能 會可以 會要 能會 可以會 要會

    平衡語料庫 0 0 3 1 0 2

    北大語料庫 24 1 187 66 9 90

    筆者從平衡語料庫中將帶有「會」的 5000 筆語句進行搜尋;而在北大

    語料庫裡,則分別以「會能」、「會可以」、「會要」、「能會」、「可以會」、「要

    會」作為搜尋的目標。上表二-6 的數據為筆者事先刪除「可能會」、「社會

    能…」、「可以會見…」、「會要求…」、「需要會…」等干擾的語料後,所得的

    筆數。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平衡語料庫裡上述六組的連用情形全不超過 5

    筆;而北大語料庫中除了「會可以」、「可以會」、「會能」連用情形不明顯外,

    其他的連用情形都超過 50 筆。如:

    (33)我不相信每六對的夫婦中,有一對[會要]鬧離婚。

    (北大語料庫「會要」,第 116 筆)

    (34)她有智慧、思想,妳想想時間久了,她[能會]不知道嗎?

    (平衡語料庫「能會」,1 筆)

    然而,北大語料庫中「能會」連用的結構多為「哪能會…」、「怎能會…」,

    筆者認為此結構於語境中亦能解釋為「哪(有)可能會…」、「怎(麼)可能

    會…」的省略,應為「可能會…」的略語,並非「能」+「會」的連用。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28

    整體而言,「會」與其他能願動詞的連用情形,除了以「可能會」、「應

    該會」的連用結構最為常見外,「能」、「可以」與「會」連用的可能性相對

    較少,而「要」與「會」的連用情形則有區域上的差異。因此,筆者認為湯

    廷池、湯志真(2006)列於認知類的「會」與義務類的「可以」、「能」、「要」,

    雖分屬不同的語義類別,彼此連用的可能性應有所保留。而本文所收集的中

    介語語料中亦未出現連用情況,故文後將不做深入的討論。

    2.3.2「會」的語用功能

    a. 調節肯定語氣

    Thompson(1996)提到使用情態詞的目的之一便是讓所說的訊息能夠

    令人信服,因此說話者若僅以動詞說明,語氣易過於肯定、主觀;而可能義

    詞語的使用,也有程度高低之別。選用可能程度較高的能願動詞,能使聽者

    接收說者正面的意見;程度較低的能願動詞則可維持中立的態度。

    “If the commodity being exchanged is information, the modality relates to how valid

    the information is in terms of probability or usuality. Some of the basic points on the

    probability scale are: possible / probable / certain.”(p.57)

    另外,同樣具能願語義的「會」,其能願的涵義在程度上也有強弱的差別。

    “…the degree of willingness or inclination of the speaker to fulfill the offer ( the

    speaker may signal: ability/ willingness /determination.)”(p.57)

    若說話者僅以一般動詞敘述時,便可能造成語氣過於肯定的情境,如:

    氣象報導說明天下雨。(現象發生的可能性過於肯定)

    氣象報導說明天會下雨。(利用「會」調節描述現象出現的肯定語氣)

    王振來(2000)也表示,話語表達拒絕、命令、請求、建議等目的時,

    除了使用語氣詞之外,也能使用能願動詞來呈現語氣的強度。由於能願動詞

    可以表達說話者的意願及態度,故能引起聽話者對說話者的看法進行解讀;

    其程度有肯定、傾向性肯定以及完全否定。如: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9

    「能願動詞+VP」的陳述句,表示傾向性肯定。如:“他會參加”

    「不+能願動詞+VP」的否定句,可對 VP 做傾向性否定;或是完全否定。如:

    “他不會參加”、“我不會參加”

    「能願動詞+不+能願動詞+VP」的正反問句,在特定語境,如請求別人的幫

    忙時,可以表示傾向性肯定,也就是希望聽話者能夠行動。如(35)雖然只是

    詢問「你」的意願,但說話者還是傾向你來的意願為正面肯定的。

    (35)你下午會不會來? (引自王振來,p.63)

    王振來針對能願動詞在對話語句中的結構,進行語用目的的討論。以動

    詞的語義角度出發,從表現說話者意願、能力、推測傾向為目的的詞語;延

    伸至於對話過程中調節給聽者的感覺、使聽者產生其後的行為等,以完成說

    話者目的的功能。

    b. 表達個人態度

    Halliday(1985)提出,可能性的敘述並不限於正反兩面、一黑一白的

    極端回答,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就可以使用情態詞,作為透露說話者對話題

    情感與意願高低的媒介。

    “…However, the possibilities are not limited to a choice between yes and no. There

    are intermediate degrees: various kinds of indeterminacy that fall in between, like

    ‘sometimes’ or ‘maybe’. These intermediate degrees,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es, are known collectively as MODALITY.”( p.86)

    也就是說,說者原本只以動詞對話題進行詳實的描述,透過添加能願動

    詞的方式,話語便加入個人對話題的態度,使聽者接收說者對話題的立場。

    Thompson(1996)在功能語法的概念中也提出說話者需對自己所持的

    態度負責;因此,所選用的詞語可以標示說話者個人持有的立場;採取主觀

    的評論或維持客觀的敘述。

    “Essentially, the speaker may express his or her point of view in a way that makes

    it clear that this is his or her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 or s/he may do it in a way that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30

    ‘objectivises’ the point of voew by making it appear to be a quality of the event

    itself.”(Thompson (1996) , p.60)

    漢語能願動詞「會」多指為表示可能與能願語義,在語義程度階層中亦

    處於較高的階層 certain-probable / ability;故選用「會」在語句中,除了以

    其可能語義調節肯定語氣外,也因其程度的階層較高,得以表現說話者個人

    的主觀語氣,進而區別以其他能願動詞如:「能」、「可以」的客觀描述。

    鄭良偉(1997)論及時態語(aspect marker)「會」時,提到「出現在

    不同位置的「會」,意義因位置而有所改變。出現在動詞前的「會」,表預期

    某事情將會發生(to be going to, shall, will),是前瞻未然的時態。出現在補

    語之前的「會」表能力(ability)是一種情態語。」(p.138)因此,表示知

    識推測語義(Epistemic)的「會」,能夠表達說話者對命題態度的功能;而

    代表義務語義(deontic)的「會」則傳達出主語的能願性。

    c. 標記信息焦點

    王振來(2002)表示能願動詞的使用隨著場合的不同,有不同的表達功

    能,它載負著說話者的情緒、態度等,有時語氣緩和,有時卻能顯示說話者

    的態度;信息焦點則是說話者的語義重心。故能願動詞在溝通交際時的語用

    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提示句子的語義焦點,如句(36)主要是情況的描寫;

    但(37)則是說話者對「他去」這個事件進行評估,信息焦點為說話者對事

    件的看法。

    (36)他去。

    (37)他會去。

    接著,作者更以能願動詞的句法結構:肯定式「NP+能願+VP」;否

    定式「NP+否定詞+能願+VP」;疑問式:「NP+能願+VP?」,來看語句

    的焦點。如:

    (38)我不會去。

    (39)你不會去嗎?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1

    (38)的否定形式是表示一種態度,而不是某種動作。(39)疑問句型的功

    能,具有尋求聽話者意見的功能;且否定疑問句乃是由於說話者已有定見(你

    會去),事實與其定見相反時,說話者便產生否定疑問句型。這種疑問句的

    目的在於讓說話者抒發個人主觀看法,聽話者的回答並不是重點。

    2.3.3「會」在華語教材中的教學說明

    由於本研究對象為日籍學生的偏誤,且以教材內容為訓練遷移的來源依

    據,故筆者針對教材進行檢視。在此所討論的教材包含語言中心使用的《新

    版實用視聽華語》、《遠東生活華語》、《Integrated Chinese 中文聽說讀寫》與

    《新實用漢語課本》,也囊括了以日語編寫的教材《アニメ中国語 恋する莎

    莎》、《話す中国語 初級~中級篇》、《新.聞こえる中国語》、《インテンシ

    ブ中国語》。以上四本乃是由日本(青山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的

    教授及講師製作或使用的教材。因《今日台灣》日文版為中級華語教材,對

    「會」已未做任何註解,故未收錄。以下簡稱為《新視華》、《遠東》、《IC》、

    《新實用》、《莎莎》、《話す中国語》、《新.聞こえる》、《インテンシブ》。

    於詞類層面的觀察過程,僅劉珣主編的《新實用》將「會」直接歸為

    “Optative Verb”(能願動詞),其餘的教材則註明為“Auxiliary verb”或「助

    動詞」。與「會」相關的語法點裡,《新視華》、《遠東》及日本教材《インテ

    ンシブ》還增加「會…的」的語法點說明,解釋了「會」的語用功能。《IC》、

    《新實用》、《莎莎》、《話す中国語》則將重心擺在陳述「會」在語義及用法

    上的說明,課文中雖有「會…的」的句型出現,但未做特殊說明。

    從語序及結構層面,發現《遠東》、《新實用》在語法練習對「會」在句

    中的位置,提出置於動詞前的規則;《インテンシブ》則添加了「會」以「不」

    構成否定形式、能構成反覆問句、也能被程度副詞修飾此三項語法規則。

    「“會” placed before the verb」(《遠東》(一),p.173)

    「 “會”、 “能”、 “可以”、 “應該”and “要” are often placed before verbs to

    express ability, possibility, or willingness.」(《新實用》(一),p.160)

    各教材有關「會」的語法點及其使用的教學語言,筆者整理於表二-7。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32

    表 二-7 華語教材中帶有能願動詞「會」的語法點釋義

    語法點及 說明

    教材名稱 會 會…的

    新版實用 視聽華語

    ⊙can, know how to do (第一冊 L7,p.125)

    ⊙will, shall(第三冊 L1,p.9)

    ⊙will, shall “會”在這裡表示「將來很可能」,“的”表示肯定,語氣較婉轉。 (第四冊 L7,p.197)

    遠東生活華語

    ⊙can, know how to do “會” placed before the verb indicates that the speaker either knows how to or is capable of performing the indicated action.(第一冊 L9,p.173)

    ⊙will, would “ 會 ” indicates possibility, often referring to some future event. The “的”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adds a tone of certainty.(第一冊 L11,p.227)

    Integrated Chinese

    中文聽說讀寫

    ⊙can, know how to do “會” used in this lesson, means

    having the skill to do something through learning or instruction. However, when referring to particular language skills, we can also use“能”. 我能用中文寫信。(第一冊 L8)

    ⊙will “會” indicates an anticipated

    event or action in the future. The negative form for “會” is “不會”(第一冊 L10)

    ⊙In this lesson, 「會」indicates future probability. The modal verb “會” has several meanings. One common meaning is “to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after learning”.(第二冊 L16)

    以例句呈現,無特別說明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3

    新實用漢語課本

    ⊙to know how to, can 表示能力(第一冊 L11,p.152) Optative verbs such as “會”、 “能”、 “可以”、 “應該”and “要” are often placed before verbs to express ability, possibility, or willingness. Optative verbs such as “會”、 “能”、 “可以” indicate 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and can be translated with the English word “can, be able to”. It should be noted, though, that “會” emphasizs skills acquired through learning, while “能” and “可以” express the possession of skills in general.(p.160) 如:你会说汉语吗?不会。 ⊙“可能” express possibility, “會” is also used to express possibility. 如:明天他会不会来上课? (第一冊 L13,p.200)

    以例句呈現,無特別說明

    アニメ中国語

    恋する莎莎

    ⊙助动词 (習得した結果)できる

    (L11,p.93-94) 如:我会打太极拳。 ⊙(蓋然性)~のはずだ (L11,p.93-94) 如:你不去,她会生气的。 已经十点了,她不会来了。 她怎么还不来,会不会着凉了?

    以例句呈現,如: 「你不去,她会生气的。」

    然無特別說明

    新.聞こえる 中国語

    ⊙助動詞,できる 「会」:技能を修得してできる。 如:我会打网球,不会打篮球。 「能」:状況条件が許してできる。 如:今天我有事,不能去。 「できる」程度を具体的にいうと

    以例句呈現,無特別說明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34

    き。如:我能游五十米。

    「可以」:許可されてできる。 如:這裡不可以吸煙。 (L13,p.97、98)

    話す中国語 初級~中級篇

    ⊙助动词「会」(L2,p.7) 如:我会开车。 ⊙助动词「会」~のはずだ (L3,p.11) 如:他会来的。

    他不会迷路。 ⊙可能を表わす助動詞「会」、

    「能」、「可以」 如:我会开车。我下午能去。

    這兒可以抽煙。 ⊙蓋然性を表わす助動詞 如:她不会来。 (L5,p.19)

    以例句呈現, 如:「他会来的。」

    無特別說明

    インテンシブ 中国語

    ⊙助動詞,できる 会は「できる」を意味する。「可

    以」と違って、過去においてそ

    の人がをし、その結果としてあ

    る能力を習得して「できる」と

    いうことをあらわす。(「會」強

    調人經過努力而獲得的能力,此

    結果的描述以「できる」表示。)

    如:她会。 「会」は「不」で否定し、また

    反復疑問文も作れる。 (以「不」否定,可作正反問句) 如:白雲不会說日語。 白雲会不会說日語? 「会」には程度副詞がつく。 如:她很会喝酒。 (L9,p.54) ⊙助動詞の「会」は弱い推量を

    表す。如:今天他会來。 (L13,p.80)

    ⊙きっと~だ。 「一定会~的」は、かなり

    強い推量を表す。(表現說話

    者較確定的推測) (L13,p.80、129) 如:今天他一定会來的。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5

    在詞彙語義層面,對同表能力的「會」與「能」兩者的比較,《IC》、《新實用》

    都提供了相關例句及整合練習;《遠東》、《新視華》則是偏重個別語義的區分說明。

    以日語編寫的《莎莎》、《新.聞こえる》、《インテンシブ》雖將「會」、「能」皆

    解釋為日語的「できる(dekiru)」,但還特別註明「會」為「技能或能力習得的結

    果」。如教材中所舉例句「我會打太極拳。」、「我會打網球。」、「我會開車。」,「會」

    後所接的動詞詞組須為本身沒有的能力。

    此外,在能力語義說明中,《IC》與《新實用》說明「會」、「能」兩者的差異

    點突顯於“having the skill to do something through learning”、 “skills acquired through

    learning”「需透過學習而得」的能力與“referring to particular language skills”、 “the

    possession of skills”:「具有某種(特殊)能力」的不同,《新實用》還搭配相關例

    句。對於初級學習者而言,此種能力語義內部的辨析方式,便是能排除使用錯誤

    的教學語言。

    而介紹知識推測語義的「會」時,《新視華》、《遠東》、《IC》皆以英語 will, shall,

    would 做連結。從英語辭典之註解和例句中,筆者發現 will、shall、would 所呈現

    的語義與「會」的可能推測及說話者保證之語義相連結。

    “Will: you hope, think, or have evidence that something is going to happen or be

    the case in the case in the future. The ship will not be ready for a month.” 「船在一個

    月之內不會準備好。」, “…to make statements about offi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future.

    The show will be open to the public at 2pm. ”「這個展覽會於下午兩點開放。」 “…to

    make promises and threats about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or be the case in the future.

    I’ll call you tonight.”「我今天晚上會打電話給你。」“…to indicate someone’s intention

    to do something. Where will you stay when you get to SanFrancisco?”「你到舊金山後

    會住在哪裡?」(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p.1916)

    “Would: …when saying what someone intended to do. He did not think he would

    marry Beth.”「他沒想到他會跟 Beth 結婚。」“...to say that someone was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She indicated that she would help her husband.”「她表示她會幫她的老

    公。」(p.1938)

    “Shall: when you are referring to something that you intend to do, or when you are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36

    referring to something that you are sure will happen to you in the future. We shall be

    landing in Paris in sixteen minutes. ”「我們會在十六分鐘後抵達巴黎。」 (p.1525).

    《新實用》並於同一課中介紹與「會」具相同語義的詞語「可能」,「“可能”

    express possibility, “會” is also used to express possibility.」。日語教材裡,《莎莎》、

    《話す中国語》則以「~のはずだ(應該是…、可能是…)」來解釋「會」,如:「你

    不去,她會生氣的。」表達了說話者對於「她生氣」的主觀推測,呈現自己的看法。

    《インテンシブ》直接以「弱的推測」來說明,相較於僅以動詞描述事件,添加

    可能語義的「會」能夠表達說話者不確定、提出行為可能性的態度。

    《IC》在第一冊中指出「“會” indicates an anticipated event or action in the

    future.」,筆者認為可以延伸至說話者對行為發生的保證語義,只是未進一步強調

    語境與說話者、聽話者的關係。上述的“anticipated event or action”可視為預期的

    事件或動作,若說話者為行為主動者,且希望透過宣告預期的行為使聽話者產生

    反應時,便帶有說話者保證的語義。

    語用功能層面的介紹,如:「會」可表達態度及標記信息焦點等語用功能,能

    從句型「會…的」的解釋中理解。如:「語氣婉轉」、 “a tone of certainty”、「かな

    り強い推量を表す」等,為《新視華》、《遠東》、《インテンシブ》三本教材所提

    及的。然而,前兩本教材都將此語用功能標記為「的」的功能,忽略了「會」本

    身便具有的能願及可能語氣,如:「弱い推量を表す」(《インテンシブ》)。

    透過各教材例句、練習、說明及翻譯的整理,發現教材中「會」的語義雖著

    墨許多,但仍未具有全面性,且和其他同屬能願動詞類的詞語如何區分之註解不

    夠完整,僅說明「會」、「能」、「可以」的差別,可能是由於日語解釋時具重複性

    詞語「できる」的影響;筆者將於文後中介語偏誤的結果進行補充。語法結構方

    面,「會」後所接的結構解釋過於簡單,缺乏相對應的搭配練習;語用層面的介紹

    更無明確的練習。這些在語法規則、語義差異及功能方面所遺漏的教學語言,便

    可做為之後設計相關教學策略的任務之一。

    第四節 日籍學生能願動詞的偏誤研究

    2.4.1 陳紱(2002)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7

    陳紱(2002)在〈淺析日本學生學習助動詞的難點與誤區〉中引用史錫

    堯、楊慶蕙《現代漢語》(1991)對助動詞的定義,將其分為「表示能夠、

    應該、必須、意願四類」。而本研究的「會」皆符合上述四類。針對中級漢

    語水平的日本學生做助動詞的偏誤分析,並將其問題性質分為:漏用、多用、

    錯用與詞序顛倒四類,即其偏誤類型。14筆者在此僅摘錄與「會」相關的偏

    誤語句。如:

    a. 漏用,包含漏用助動詞或只用了助動詞而漏用其後詞類:

    (40)父母為了孩子一定( )付出任何犧牲。(會)

    (41)那你就不會( )很大壓力。(有)

    b. 多用:

    (42)如果考慮到孩子志趣的話,就會能減少走歪路的孩子。(會、能)

    c. 錯用,包括助動詞類之間的錯用及與其他詞類的錯用:

    (43)也不會說明我當時的感情。(會-能)

    (44)如果不了解,結婚以後應該發生矛盾。(應該-會)

    d. 詞序顛倒:(然此類無「會」的誤例)

    (45)為了健美,應該我運動吧。(主語「我」與「應該」的位置)

    陳紱藉由日籍學習者的偏誤為基礎,討論日語母語的影響及漢語助動詞

    之間語義使用的差異。如:日語表達可能意義的可能動詞「~れる(–reru)」、

    「~られる(–rareru)」、「できる(dekiru)」以及表達「有能力做…」的可

    能表現「~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與漢語表達可能語義的「會」

    產生連結;如:

    (46)他會說俄語,也會說日語。

    →彼 は ロシシヤ語 を 話せ、日本語 も 話せる。

    14 筆者所引用的偏誤語句源自王建勤所編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語言系統研究》,其主題異動為〈日本留學生漢語助動詞偏誤分析〉,p.153-156。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38

    他 助 俄國語 助 會說 日本語 助 會說

    (47)你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それ で やっと 貴方 も 成功者 に なる ことができる。

    那樣 助 做 助 你 助 成功的人 助 成為 會

    從以上的例證來看,能看出日語可能動詞「~れる(–reru)」、「~ら

    れる(–rareru)」、「できる(dekiru)」=「會+動詞」,以及可能表現「~

    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會+動詞」,可相互轉換。陳紱(2002)

    從日語母語的角度指出,母語的影響對漢語的使用可能產生形式上的偏誤,

    如:(47)的可能動詞「話せる(hanaseru)」(會說)表現「有能力說~」,

    雖帶有助動詞標記「~れる(reru)」,但日語將此視為動詞的變化過程,故

    此詞語為動詞,而缺少了漢語「助動詞+動詞」中助動詞的結構,使用漢語

    時便易造成助動詞的遺漏現象。

    2.4.2 呂滇雯(2002)

    呂滇雯15指出日籍學生在使用可能補語「V 不 C」時,學習者常以「不

    會」、「不能」、「不可能」來表達。特別是否定形式的使用,如:

    (48)*我們能做這樣嗎?我肯定不會做。

    →我們能像他那樣做嗎?我肯定做不到。

    (49)*哪怕有一個月,它也不會吃完。

    →就是一個月也吃不完。 (取自吳麗君等 2002,p.89)

    呂滇雯提出「不會」有兩個義項,一為某人「沒有某項技能」;因為一

    般來說,技能是學會後終身擁有的。如:(48)應是對能力的程度做否定描

    述,而非不具有「做」的能力。另一個則為對將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否定

    評估。呂也提及「不會」和「V 不 C」都能表達對將來的事件做否定的評估,

    但不可以任意替換。由於「不會」只能表示對未來的推測:而「V 不 C」可 15 呂滇雯的論述收錄於吳麗君等著(2002),《日本學生漢語習得偏誤研究》,p.86-93。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9

    以描述未來不可能實現或已經存在的事實狀態。如(50):

    (50)*張老師講課時說話太快了,連我們班水平最高的學生也不會聽懂。

    →…,也聽不懂。 (取自吳麗君等 2002,p.90)

    上述日籍學習者對能願動詞「會」的使用偏誤,普遍源於能力語義的範

    圍界定,而對於語義規範的理解,筆者認為乃是由於母語使用習慣(日語可

    能動詞)及漢語語法規則解釋的影響。從以上漢、日語對漢語「會」和日語

    表示可能語義、未來行為等動詞變化形式的文獻討論,筆者將其兩者的異同

    處做一對照,如表二-8。

    表 二-8 漢語「會」與日語表示可能語義的異同

    語義 漢語形式 日語形式 日語轉換成漢語形式

    表示未來行為 會+動詞 ~ます(masu)

    ~る(ru) 動詞

    表示習慣 會+動詞 ~ました(mashita)

    ~だ(da) 動詞+「了」

    表示能力 表示可能

    會+動詞

    ~れる(–reru) ~られる(–rareru)

    ~ことができる (koto ga dekiru)

    會+動詞 能+動詞

    可以+動詞

    表示可能 副詞+會 +動詞

    ~だろう(darou) ~かもしれない

    (kamoshirenai)

    大概+動詞 說不定+動詞

    表示被動 會被+動詞 ~さ段(か、た、ま、

    ら、わ)+れる 包含られる(–rareru)

    被+動詞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40

    從表二-8 的整理可以得知,日語表示可能及能願語義的方式,主要在

    動詞本身的改變,而與漢語添加能願動詞的方式不同,且漢語的能願動詞與

    一般動詞兩兩獨立,可單獨使用;表示可能語義的詞語除了「會」以外,還

    包含近義詞「能」、「可以」。此外,日語還能以推量表現的形式,表達可能

    語義;然對照至漢語時則常以語氣副詞、可能副詞為主。

    故筆者以表二-8 的文獻論點為學習者語際遷移的討論基礎,擴大收集

    學習者語句且聚焦於探討「會」的偏誤類型與形式;並試圖區分漢語中同樣

    表可能語義「能」、「可以」之間的差異,再從母語及教材的影響進行中介語

    特徵的描述分析。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及研究過程,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

    究方法的選定;第二節為本研究對象及工具;第三節說明本研究之兩種語料

    建置及分析方式。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定

    本研究所選定的研究方法主要為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又稱為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或資訊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是「對各種訊息交流形式的明顯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和量化

    的描述。」(引自袁方 2002,p.386)。「資料來源的不同,它不是直接從研究

    對象,即人那裡獲取研究所需要的資料,而是去蒐集和分析現存的、以文字

    形式為主的文獻資料。…所謂文獻,指的是包含我們希望加以研究的現象的

    任何訊息形式。根據文獻具體來源的不同,我們既可以把文獻資料分為個人

    文獻、官方文獻及大眾傳播媒體三大類。」(袁方 2002,p.377)筆者於本研

    究所分析的語料,即是直接收集日籍學習者個人的作文、造句練習以及著者

    譯者撰寫的小說文字等第一手資料。

    內容分析法的優點為透過個人文獻(作文、造句練習、著作)所蒐集的

    語料,乃是研究對象經過思考、理解而寫出的篇章語句,選用詞語的過程中

    不會受到研究者的偏見影響而有所改變,故所取得的語料較為客觀。然而,

    語料的收錄也可能因為單一研究對象詞語的使用習慣;或者因研究者對研究

    的預設、語料的取捨與編錄安排過於主觀,而造成語料可信度降低的可能

    性,故筆者擴大收集非單一學習者的語料,使資料分析的結果可信度增高。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工具

    筆者首先藉收集並分析漢日小說的對比語料,找出與漢語「會」對應的

    日語形式,以秦禮君、劉慶會(1994)、林憲宏(1999)、黃朝茂(2004)等

    人對日語可能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できる

    (dekiru)」;可能表現「~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kideru)」及動詞原形「る

  •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42

    (ru)」和漢語能願動詞的語義及用法能相互對應之理論為分類基準,找出

    日語表現相同語義時使用的形式特徵;再根據結構的展現,推論日籍學生受

    母語影響的中介語偏誤形式為何。

    其次,本研究重心—中介語分析的對象為日籍學生「會」的語料,以書

    面語為主,如: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