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irlib.ntunhs.edu.tw/retrieve/5406/103ntcn0328016-001.pdf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96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本論文的緣起於 2014 年 10 月一封產婦寄來的意見反映開始… 產房!印象彷彿充滿喜悅與歡樂,一個多數順利生產媽媽與家人短暫停留的 地方,醫院中眾多繁忙業務往來的單位之一,其實這裡包含著各種複雜的情境與 深沉的感受,讓我一一領會著…。 『您好,我不是要反應意見,想麻煩您將我的感謝轉達給產房內曾幫助過我的醫 護人員,總醫師、護理長、還有其他幫助過我的護士,很抱歉,我不知道你們的 名字,…』。 我對這位媽媽印象深刻,記得住院前一天她因上吐下瀉到急診就醫,並且來 產房做過胎兒監視器,也是坐著輪椅,離開前我叮嚀媽媽回到急診會有醫師後續 處理腸胃問題,提醒她飲食要多注意,媽媽和先生很客氣向我道謝,沒想到隔天 再來會是這樣的情境。 『我是*月*日到產房準備生產,但寶寶卻無心跳的那位媽咪,由於當日本懷者雀 躍的心前去準備生產,且早上還感覺到胎動,對於所發生的狀況實在難以接受, 這個孩子是我在老大已 12 歲且曾流產 2 次之後得到的意外驚喜,自然期待很大, 對我們來說,不論如何她就是我們的第三個女兒,即使我們不曾聽過她哭或笑…』 那是與平常相同的一天,待產區不時傳來媽媽們產痛的不適叫聲、預定剖腹 產手術的個案從病房陸續送下來、有幾位等著做檢查的孕婦在護理站等候著、主 治醫師來查房了…,交接班後產房各路人馬(書記、助理員、醫師、護理師…) 就像訓練有素的戰鬥機咻地一聲各自奔向目的地,展開忙碌的一天。這時一位先 生用輪椅推著著大腹便便且表情痛苦的媽媽進到產房:「我太太好像要生了。」, 同仁迎接上去詢問一下孕產史,帶領先生協助媽媽到檢查台進行檢查…,「阿長, 可以幫我聽一下 heart beat(胎心音)嗎?我找不到耶。」同仁從檢查室跑過來, 我過去協助仍然聽不到 heart beat,於是一邊安撫仍在宮縮疼痛的媽媽:「媽媽您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Aug-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本論文的緣起於 2014 年 10月一封產婦寄來的意見反映開始…

    產房!印象彷彿充滿喜悅與歡樂,一個多數順利生產媽媽與家人短暫停留的

    地方,醫院中眾多繁忙業務往來的單位之一,其實這裡包含著各種複雜的情境與

    深沉的感受,讓我一一領會著…。

    『您好,我不是要反應意見,想麻煩您將我的感謝轉達給產房內曾幫助過我的醫

    護人員,總醫師、護理長、還有其他幫助過我的護士,很抱歉,我不知道你們的

    名字,…』。

    我對這位媽媽印象深刻,記得住院前一天她因上吐下瀉到急診就醫,並且來

    產房做過胎兒監視器,也是坐著輪椅,離開前我叮嚀媽媽回到急診會有醫師後續

    處理腸胃問題,提醒她飲食要多注意,媽媽和先生很客氣向我道謝,沒想到隔天

    再來會是這樣的情境。

    『我是*月*日到產房準備生產,但寶寶卻無心跳的那位媽咪,由於當日本懷者雀

    躍的心前去準備生產,且早上還感覺到胎動,對於所發生的狀況實在難以接受,

    這個孩子是我在老大已 12歲且曾流產 2次之後得到的意外驚喜,自然期待很大,

    對我們來說,不論如何她就是我們的第三個女兒,即使我們不曾聽過她哭或笑…』

    那是與平常相同的一天,待產區不時傳來媽媽們產痛的不適叫聲、預定剖腹

    產手術的個案從病房陸續送下來、有幾位等著做檢查的孕婦在護理站等候著、主

    治醫師來查房了…,交接班後產房各路人馬(書記、助理員、醫師、護理師…)

    就像訓練有素的戰鬥機咻地一聲各自奔向目的地,展開忙碌的一天。這時一位先

    生用輪椅推著著大腹便便且表情痛苦的媽媽進到產房:「我太太好像要生了。」,

    同仁迎接上去詢問一下孕產史,帶領先生協助媽媽到檢查台進行檢查…,「阿長,

    可以幫我聽一下 heart beat(胎心音)嗎?我找不到耶。」同仁從檢查室跑過來,

    我過去協助仍然聽不到 heart beat,於是一邊安撫仍在宮縮疼痛的媽媽:「媽媽您

  • 2

    稍等一下,我們去請醫師過來。」,接著總醫師和主治醫師陸續匆匆過來進行超音

    波確認:「真的沒有 heart beat!」,檢查室頓時陷入一陣靜默,媽媽和先生也感

    覺到不尋常的氣氛:「怎麼了?發生什麼事?寶寶怎麼了?」,主治醫師困難的回

    答她:「媽媽,小孩沒有心跳了,已經沒有了。」…「怎麼可能?早上我還感覺她

    在動,她還在踢我,不可能啊,醫生你馬上幫我開刀,趕快開刀救寶寶出來,快

    點….」接下來是一陣陣哭嚎,「媽媽,她已經沒有心跳了,不是開刀可以救的。」

    主治醫師試圖讓媽媽了解胎兒已經胎死腹中的事實,「不可能!爸爸,怎麼會這

    樣?怎麼會這樣?」,先生似乎了解醫師的說明:「媽媽,沒關係,沒關係…。」,

    當下的我們一群人圍繞著媽媽、扶著她、安撫她,但是從檢查室到待產床的路上

    媽媽仍然情緒崩潰大哭著…。

    『是你們幫助了我,雖然孩子無法挽回,我與先生的心也無法癒合,但是在分娩

    過程與孩子的後續上,真得很謝謝你們對於我已無生命跡象的寶寶慎重對待,這

    對於做父母的我們真的很重要…』

    由於產程進展很快,分娩後再回到恢復室,有別於其他產婦生產完的喜悅與

    熱鬧,這一間恢復室裡沉默而哀傷,我們的護師同仁走進去看媽媽,做了產後指

    導,輕聲詢問是否想看寶寶,雖然先生擔心媽媽太傷心不贊成看寶寶(或是認為

    習俗中說媽媽看了寶寶會割捨不下,對媽媽不好),但是媽媽仍堅持要看,我將清

    潔後毛巾包覆就像睡著一樣的寶寶放到媽媽懷裡:「妹妹長的很清秀。」媽媽穩穩

    的抱住她,雙眼視線就此停在寶寶身上,打開包巾觸摸那已冰冷、小小的手腳,

    一邊溫柔的說:「妹妹,我是媽媽,還有爸爸喔,妹妹…。」,雖然夫妻兩人早已

    淚流滿面,但我感覺到他們正慢慢面對這真實又椎心的痛楚,我將手輕放在媽媽

    肩上,靜靜聽她對寶寶說話,然後詢問:「媽媽,我幫爸爸、您和寶寶拍一張照片

    好嗎?」,爸爸和媽媽對我點點頭,接過相機,調好角度,卡嚓!拍下全家福,這

    個動作我們幾乎天天在做,這次特別的是它同時紀錄了象徵生命正要開始卻已結

    束的畫面,相機螢幕裡我看到了爸爸和媽媽哭紅腫的雙眼、半乾淚痕的臉龐還有

  • 3

    淺淺的微笑,我想他們一定也想用微笑紀念這一刻,紀念這孩子曾帶給他們的幸

    福感受,「我們可以再抱她久一點嗎?」先生問我「當然可以,我們都在外面,如

    果有需要請告訴我們。」「謝謝!」,我慢慢退出床簾外,外科口罩下是我一樣止

    不住的淚水,深深吸好幾口氣,請負責的同仁多多注意一下,趕快去整理自己的

    儀容。待媽媽告訴我們可以送寶寶走的時候,我仔細的向他們說明後續往生室會

    協助的流程,並且將準備好的小卡片交給爸爸媽媽:「您可以把想對寶寶說的話和

    祝福寫下來,我們會將卡片和寶寶放在一起,爸爸和媽媽的愛寶寶一定可以感受

    的到。」。

    『你們對她的大體的尊重和處理,讓慌亂悲傷的我們對女兒的狀況能感到欣慰,

    我們真的深深的感激…。』。

    接獲這封院長信箱時,那天的情境又回到腦海,重新倒帶、播放…,感動的

    眼淚再次溢出眼眶,感動的是謝謝媽媽在這樣辛苦的經歷後,告訴我們她記得我

    們做過的這些事、感動的是那天團隊成員共同的努力,我想謝謝媽媽對我們的肯

    定、也想對我們團隊同仁說聲「有你們真好!」其實那天好忙!當媽媽待產情緒

    激動不斷要求要「剖腹產」要「救寶寶」時,總醫師在忙於處理產房各項醫療事

    務同時還不厭其煩的再次幫她確認胎心音,甚至請小兒科醫師來看媽媽,記得小

    兒科醫師說:「我了解您的情況,如果寶寶生出來有生命徵象,我們一定會全力搶

    救,您放心。」,當子宮收縮越來越強烈、疼痛不適時,護師同仁和專科護理師一

    直陪在身邊給予支持:「來,媽媽,跟著我們做深呼吸,加油!我們快生了,加

    油…」,我們做了什麼?我們沒做什麼,只是盡了本分,只是展現了同理心,只是

    共同陪這個家庭走過難熬的一天。

    我們相信每個生命都需要尊重,所以我們用心慎重地將寶寶整理好,就像對

    待每一位初生的天使,雖然這位小天使降臨在生命的終點,但她是父母心中唯一、

    無可取代的寶貝;我們相信每一段哀傷都需要陪伴,所以面臨產婦情緒崩潰的時

    候,我們努力為她做一些讓她(及家人)心裡感到安慰的事,縱使在醫療角度上

  • 4

    或許顯得不必要,但是要照顧個案的心靈;我們相信每一段感情都有開始與結束,

    當措手不及面臨結束的時刻,如何協助個案做好告別儀式,如何貼心想到個案還

    沒想到的需求,所以我們鼓勵個案寫卡片、幫她蓋寶寶小腳印留紀念、幫全家人

    拍下生命中重要的一刻。

    時間是最好的生命禮物,隨著護理生涯時間累積,我學習到去感受病人的痛

    苦,學習以同理心看待一些我們認為可能無理的要求,學習把我的角色換做病人,

    去想:「如果我躺在那裡,我希望別人怎麼照顧我?」,然後把我想要的做出來…。

    路,還很長,要學的,還很多!希望一路上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走下去。

    2013年醫院內推動敘事醫學,我將那年某一日的護理經過與省思,配合產婦

    寫給我們的一封信,整理為一篇短文發表,受到醫護同仁的肯定與鼓勵,讓我瞭

    解良好的終止妊娠照顧對婦女、家庭的影響是重大有意義的,也是醫事人員應具

    備的專業核心能力。

    2015年 5月 19日蘋果日報報導國內某立委與市議員協助一位胎兒胎死腹中的

    高齡產婦召開記者會,控訴醫師產檢疏失導致胎兒胎死腹中並傳出對醫院提出高

    額求償之要求,此新聞事件引發社會大眾廣泛討論,不久新聞又報導該產檢醫師

    請辭事件導致輿論沸騰一時,產婦事後表示一開始並無究責醫師,而是不滿院方

    對其不聞不問,對醫院使用紅色垃圾袋裝著娩出胎兒遺體,對遺體不尊重表

    達不滿。胎死腹中屬於醫療診斷,因醫療行為極其複雜,需有全盤評估與審視,

    不應由非專業人士進行論斷,但其中產婦提出醫院對胎兒遺體處理過程感到不滿

    意,此議題在國內各醫療院所仍屬隱晦,由於死產胎兒並無出生證明,遺體處理

    不像一般往生者需要個別喪葬,家屬可以選擇將死產胎兒交由醫院委託之禮儀公

    司集體火化,各醫療院所對於死產胎兒遺體處理都有其相關流程,據研究者調查

    所知禮儀公司會將一定數量死產胎兒集體放置於一小型棺木再送往火化,但對於

    產婦而言可能期望胎兒如同一般往生者,會有一個獨立棺木或是相關喪葬儀式,

    能夠給予胎兒一個善終,因為對產婦而言這個胎兒是她的孩子,一個來不及長大

  • 5

    的生命。由以上兩件終止妊娠個案經歷可知,終止妊娠議題非常值得社會關注,

    此問題源自生命的獨特與不可取代,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胎兒卻千真萬確的來過

    這個世界,在母親的子宮內生長了一段時間,這個奇妙的生命旅程看似在起點時

    就面臨終點,一個未曾真正謀面的胎兒卻能牽動著一個婦女的心、一個家庭的變

    動、甚至引發一個社會的輿論…,誠如此新聞事件中產婦的表述,究竟目前終止

    妊娠婦女的照顧流程為何?照顧中有哪些問題需要討論?應該如何提供產婦所需

    要的照顧?終止妊娠議題不是一個個案、一個家庭、一個醫院的問題,這個問題

    普遍存在人們的周遭,若無法妥善處理可能引發產婦心靈創傷、家庭對失落事件

    難以承受、甚至導致醫病之間關係緊張及糾紛,因此引發研究者想深入了解終止

    妊娠婦女照顧流程之動機。

    婦女懷孕後,象徵一個獨特的個體將展開生命之旅,多數婦女對於自己有能力

    創造一個生命產生喜悅,懷孕不只是女性身體功能正常的一種表徵,同時也代表

    著她有能力成為一個母親角色(徐金梅、蘇燦煮、陳月枝、黃建榮,2007)。隨著

    我國生育率逐年下降,理想子女數的降低使父母對每一次的懷孕投注更多心力,

    雖然醫學持續進步,但週產期新生兒死亡在今日的產科醫療中仍無法避免,當週

    產期新生兒死亡發生時,父母內心所面臨的哀傷、失落與震撼是難以言喻的﹙蔡

    淑惠,2007﹚,故懷孕婦女們若未能順利完成生產,則會面臨無法為人母的失落,

    而在面臨終止妊娠時,對其身、心、靈及社會等方面無疑是一大衝擊。失落﹙loss﹚

    是指失去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且無論東西是有形或無形的,週產期失

    落是指婦女因流產、死產或新生兒死亡而喪失嬰兒所引發的失落,對懷孕婦女而

    言,她與腹中未出生胎兒的情感連結﹙attachment﹚是從計劃懷孕的那一刻開始,

    胎兒對她而言是一個有意義的個體,當懷孕過程中無論遭遇流產或死產都可能引

    發週產期失落﹙Hutti,2004﹚,但多數健康照護提供者,對於尚未出生或一出生

    即死亡的胎兒及其父母的關懷照顧之概念相當貧乏,面對此類個案不知如何介

    入,Limbo、Wheeler與Hessel1998年指出美國在1960年以前,對遭逢週產期胎而

  • 6

    死亡的父母並沒有提供任何支持,多數醫療人員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這類父母﹙李

    從業,2002﹚,之後由於父母親的強烈表達需求,使大家瞭解這些父母的傷慟,

    以及醫療人員可以提供的協助﹙Limbo,Wheeler& Hessel,1998﹚,此後美國醫院

    開始提供傷慟家屬關懷服務,醫療人員開始參與之產期失落相關教育課程的講

    授,推動支持傷慟父母的團體成立,更組織周產期失落關懷服務團體。台灣在周

    產期失落的發展上,近年來逐漸受到關注,許多學者與臨床工作人員陸續發表各

    種樣態終止妊娠相關文獻,如:陳淑齡1997年發表『一位因胎兒異常於第二孕期

    接受終止妊娠孕婦之經驗與因應行爲』、陳淑齡、余玉梅2000年發表『懷有唐氏

    症胎兒的初孕婦接受終止妊娠過程的生活處境』、李從業2002年發表『傷慟關懷

    服務於產科護理的運用』、李玉嬋2002發表『被遺忘的悲傷輔導對象-失去胎兒

    韻母的悲傷輔導初探』、孫瑞瓊、黃慧琪、許樹珍2010年發表『夫婦面對胎兒異

    常接受終止妊娠之經驗歷程』…等,以及學者黃菊珍、吳庶深從國內特殊文化關

    點切入於2008年所著『剝奪的悲傷:新生兒死亡父母的悲傷輔導』此書,以終止

    妊娠父母的角色出發,闡述一件件動人的生命故事,從中發現這群父母的照顧需

    求,做為臨床工作人員照顧參考。

    在研究者服務的醫學中心產房單位,平均生產數約 4200人次/年,其中面臨

    各種原因﹙如胎兒染色體異常、胎死腹中、安胎失敗…等﹚而終止妊娠的婦女約

    250位/年,發生率佔 6%,這一群有別於一般正常生產族群的少數婦女,與其他

    94%產婦一起來到產房待產,除了面臨生產的生理性疼痛過程,還有更深層的心

    理、靈性問題有待評估與照顧。對父母而言,最大的傷痛莫過於失去孩子,不論

    失去多大的孩子,都是生命中最大的失落(Worden,2002)。面對親人死亡,多數

    人會悲傷苦楚,尤其當滿心期待新生命到來時,卻又必須同時面對孩子提早出生

    及死亡的雙重打擊,使得死亡與痛苦的陰影籠罩在周圍,新生命來不及長大就要

    道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早產兒提早出生同時死亡,使父母的希望隨之瓦解,這

    樣的衝擊會引發一些悲傷的反應,學者認為父母失去孩子時,若未給予適當的支

  • 7

    持,易造成身、心、靈各方面創傷,甚或影響未來(Corr, Nabe, & Corr,2003)。

    終止妊娠對父母親而言是多重的失落,周產期失落對父母親的危機不僅包含

    孩子真實的死亡,也喪失了所愛與有價值的人或關係、自己的某部份,同時是個

    人發展任務的失落以及對於未來夢想與希望的破滅。周產期失落相較於其他類型

    的失落更複雜、持久且所引發失落情緒也最強烈(Hutti,2004),Gold, Dalton, &

    Schwenk(2007)以系統文獻回顧方法了解父母在醫院面對周產期胎兒死亡的照護

    經驗,結果發現父母在醫院面對周產期胎兒死亡,在照護上有五個部份是建議醫

    護人員需提供給父母親的死產照護,包括 1.選擇生產的方式;2.提供已故嬰兒的

    相片和紀念物;3.提供機會讓父母去看和擁抱死去的嬰兒;4.屍體解剖的了解與

    選擇;5.選擇為死嬰舉行葬禮或追悼儀式。多數時候,產房或產後病房工作的醫

    護人員不知道該用何種態度去面對喪失子女的父母親,或該如何處理已死亡的胎

    兒(李從業,2002),這些父母親孤獨地渡過悲傷期,一些時日過去,才發現就

    連想要紀念死去的孩子也沒有具體的物品可供他們回憶。

    目前國外對於終止妊娠照護已達全面性以家庭為中心的照顧品質,在國內此

    議題也逐漸受到重視,在陪伴婦女與家庭經歷悲傷過程中,學生服務單位亦運用

    傷慟關懷概念提供終止妊娠婦女照顧,但目前執行人員以護理師為主,缺乏團隊

    共同照顧,所提供的關懷服務內容趨於片段無連續,人員對於照顧內容未達一致

    共識,因此希望透過行動研究方法運用傷痛關懷服務改善終止妊娠婦女照顧流

    程,提升臨床照顧完整性與照顧品質。

  •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行動研究運用傷慟關懷服務改善終止妊娠婦女照顧流程。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透過傷慟關懷服務改善終止妊娠婦女照顧流程,本研究問題為:

    (一) 了解現況終止妊娠照顧流程有哪些問題?

    (二) 了解傷慟關懷服務計畫運用於終止妊娠婦女照顧,應包含哪些策略?

    (三) 執行傷慟關懷服務策略照顧終止妊娠婦女前、後照顧流程有何

    差異?

    第四節 名詞界定

    (一) 終止妊娠婦女:指懷孕 12周以上,因胎兒染色體異常或胎死腹中,至桃

    園市某私立醫學中心住院,以人工方式將胎兒自陰道中引產的婦女。

    (二) 傷慟關懷服務:由本研究之醫療團隊藉由專業、跨領域的方式,為終止

    妊娠婦女提供專業照顧與關懷服務之過程。

    (三) 終止妊娠照顧團隊:桃園市某私立醫學中心共同照顧終止妊娠婦女醫療

    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葬儀社人員等。

    (四) 行動研究:採用參與式行動研究概念,運用賽格爾提出的行動研究五個

    連續步驟(問題形成、資料蒐集、資料分析、結果報告、行動計畫)進

    行研究過程。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懷孕對婦女的意義

    Rubin(1975)指出在女性價值體系中,給予及造就感(giving & making)

    是很重要的,生育即具有這樣的特性,女性經由懷孕肯定她的身體足以養育及保

    護另一個人(Deutsch,1945),證明一個婦女的生殖能力,對自我感到滿足

    (Grubb,1976),懷孕不只是母親滿足胎兒長大的生理適應期,更是人格轉為成熟

    的適應時期,婦女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必須做出各種動態性的適應工作,以

    應付來自身、心、社會各方面的變化(Rubin,1975),當婦女得知懷孕時,開始感

    覺自己將成為一個母親,那一刻起她和她的伴侶開始調整為人父母的新角色,他

    們對孩子與未來充滿期望,在懷孕過程中學習付出自己與如何照顧孩子

    (Gary,1989)。所有懷孕的婦女都希望順利生下健康完美的孩子,這不僅證明了她

    的能力,也是獻給自己與家人最珍貴的禮物,為了成功達成生育目標,婦女總是

    不辭辛苦全力以赴(Klaus & Kennel,1983)。

    從懷孕開始,胎兒的生理與孕婦連成一體,這種一體是持續的動力源,使得

    母親與胎兒發展依附關係(attachment),Bowlby(1969)對依附的定義是指兩個人

    之前強烈的連結,Rubin(1984)指出母親與嬰兒之間情感的連結是達成母性角色

    認同過程的要素,有學者指出此種關係從計畫懷孕開始已悄悄進行。在第一孕期

    時孕婦無法真正感受胎兒的存在,是一種抽象不真實的感覺,能與胎兒連成一體

    的感覺就是妊娠的徵象如:月經沒來、妊娠試驗呈陽性、及懷孕度不適如噁心嘔

    吐。第二孕期時可明顯感覺胎動(fetal movement),這種現象可正向幫助孕婦感

    覺自己與胎兒是一體的,進而形成親密的依附關係,如摸著肚子和寶寶說話、唱

    歌給寶寶聽,Rubin(1975)的母性任務理論著重懷孕時的親子連結,與胎兒的依

    附關係成為連結(binding-in),連結的過程在第二孕期有胎動時最為重要。研究

    發現孕期對胎兒影像的幻想,在第二、三孕期明顯增加,促使婦女執行母親角色

    的行為(Rubin,1984),對父親而言,雖然不能感受到胎動和懷孕引起的改變,但

  • 10

    透過超音波影像可與胎兒建立依附情感,透過依附關係建立形成未來父母與新生

    兒之間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生命中最強烈、親密關係之一,關係的斷絕會深深打擊父母內心

    深處,這也是為什麼喪失胎兒的傷痛會那麼強烈、複雜與持久,它造就的悲傷與

    違反自然原則對為人父母所要執行的角色功能有很大威脅。Fridman 和 Coben

    (1982)提出婦女對流產的反應與懷孕週數有顯著相關,若計畫中懷孕失敗、或

    越大懷孕週數的的流產,愈容易產生強烈的失落感與憂鬱症狀(陳映燁、李明濱,

    1998),如果母親擔心胎兒可能死亡,會使母親害怕與胎兒建立依附情感,曾經歷

    周產期失落的母親其下一胎的親子依附關係較易受到影響,對父親而言當威脅到

    母親和胎兒發展時,因為認為自己無法保護母親和胎兒安全度過懷孕階段,而產

    生罪惡感(Gary,1989)。

    第二節 終止妊娠對女性的衝擊

    一、終止妊娠與危機

    死產、胎兒異常死亡與出生後才死亡的新生兒父母在懷孕期間

    和所有父母一樣,期待著一位成熟、健康、完美的孩子,從懷孕就開始準備新生

    兒的物品,甚至夢想過他的未來,因此終止妊娠引發婦女一生中最痛苦、混亂的

    心情(蔡淑惠,2007),這種混亂心境包含雙重危機,第一是因為失去新生兒而經

    歷情境性危機(Situational Crisis),第二種是雙親不能扮演父母角色而經歷了

    成熟性危機(Maturational Crisis)(Hardin & Urbanus,1986)。

    二、失落

    「失落(loss)」是指失去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的人、事、物,無論是流產

    或死產,父母皆會有失去親密關係的重大打擊,且讓婦女產生四大衝擊:1.認為

    自己身體無法完成孕育功能,產生自我價值低落。2.終止與胎兒發展親密關係。

    3.感受到永遠失去這個孩子的事實。4.失去成為這個孩子母親的角色,此為周產

  • 11

    期失落(perinatal loss)(鍾聿琳,1992)。成人的失落是失去了過去;失去胎

    兒是失去了未來,不僅失去希望也失去夢想,對父母親而言更是自我認同的失落

    (Bennett, Litz, Lee, & Maguen,2005)。終止妊娠對父母親而言是多重的失落,

    周產期失落對父母親的危機不僅包含孩子真實的死亡,也喪失了所愛與有價值的

    人或關係、自己的某部份,同時是個人發展任務的失落以及對於未來夢想與希望

    的破滅(Gilbert & Harmon,2007)。當一個孩子於週產期間死亡將使父母產生巨

    大的悲痛,與壓倒性的失落感,失去的胎兒雖未曾謀面,但周產期的失落是具獨

    特性的,就如同曾是生活或社會結構中之所愛的人死亡一般(McCoyd,2007)。

    不同於其他種類的死亡,失去親人是失去過去共有回憶的失落,週產期失落

    的父母失去孩子代表的是失去對未來的盼望。不同週產期失落的時間決定失落感

    將以抽象或具體面貌呈現。如果母親與胎兒間情感連結非常強烈,即使是早期流

    產她的失落感仍會很真實。然而,如果情感連結還沒發生,無論在懷孕過程哪個

    階段,失落感覺將轉變為抽象(Gary,1989)。

    由於懷孕那一刻起,胎兒身上夾帶著許多父母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意義,

    投射許多個人的情感、想法、關注、信念、希望、人生觀與夢想在胎兒身上,因

    此周產期失落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失落更複雜、持久且所引發失落情緒也最強烈

    (Hutti,2004),失去胎兒後,意味著父母親所面臨的是多重性失落(黃菊珍、吳

    庶深,2008)。

    第三節 終止妊娠婦女的悲傷反應與悲傷任務

    一、悲傷反應

    悲傷(grief)又稱哀傷,是對失落正常、自然的情緒反應(James &

    Cherry,1998),Worden(2002)將悲傷視為一個人對失落的內在和外在的反應,國

    內學者統整國外文獻指出,悲傷是失去對自己有意義的人、事、物所產生的生理

    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為一種主觀感受(高淑芬、李明濱,1991;莊小玲、葉昭

  • 12

    幸,2000;陳映雪,1985),周產期失落會令人感到悲傷,但悲傷不是一種失序也

    不是療傷歷程,它是一種健康的徵兆,是關於愛的一種整體與自然的表達(引自

    Corr, Nabe, & Corr,2004)。

    Worden(2002)將周產期悲傷失落反應區分為五類:1.生理反應:引產子宮收

    縮痛及腰酸背痛、呼吸過度、因生產過度用力後產生肌肉無力、臉色脹紅等。2情

    感反應:有震驚、否認、憤怒、失去孩子的悲傷、失去母職的挫敗、失去控制感、

    自責、罪惡感等。3.認知反應:出現休克、不相信、混亂情形。4.行為反應:失

    眠、哭泣、食慾不振、無力感、疲倦感、暈眩、胸痛、腸胃反應等。5.靈性反應:

    抗議上天不公平待遇、認為與孩子無緣等。悲傷反應並無固定的模式與順序,健

    康照顧者必須清楚悲傷正常的範圍,學會辨識不正常的悲傷反應(黃菊珍、吳庶

    深,2008)。

    周產期失落急性悲傷反應可能會持續六個月至一年以上,新生兒的死亡是父

    母心中刻骨銘心的痛,即使他們沒見過或摸過他的孩子,悲傷反應仍然強烈,但

    被奪去或喪失心愛的人或事物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將悲傷表現出來(白淑碧,

    1988),大部分父母經歷終止妊娠後,即使表免上有正向的情緒反應,仍然會引發

    混亂的情緒,如:憂鬱、焦慮、休克、憤怒與驚恐等問題。男性的悲傷比較可能

    傾向向外的憤怒或活動來表達,表現出攻擊行為、成癮行為,以埋首工作來轉移

    情緒等;女性的憤怒比較可能向內,表現出憂鬱、沮喪、身心症狀,嚴重甚至可

    能有自殺的現象(林方皓,1988)。部分學者使用「不同步悲傷(incongruent grief)」

    來討論周產期失落父母彼此經歷悲傷工作的不同方式與不同時間步調,一般而言

    母親有較開放的表達、哭泣,較多情緒的反應或症狀,悲傷的間超過父親(陳映

    燁、李明濱,1998),Gary(1989)提出男性與女性的悲傷反應不同,當不了解對方

    所處情境時,容易產生認知誤差而影響彼此溝通與相處,若能適當表達彼此的看

    法,傾聽和提供彼此不同的觀點,尊重彼此的悲傷方式,才能找回最初的親密。

    面對失落事件所引發的悲傷反應,需要透過哀悼過程去因應,哀悼(mourning)

  • 13

    是指個人因應失落和悲傷的痛苦,仍努力活下來,適應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事、

    物的過程,把個人悲傷適應的經驗納入新生活中(李佩怡,2000),哀悼的表現方

    式受到社會文化、習俗之影響,不同社會有不同哀悼習俗,通常透過舉行儀式的

    方式,提供公開表達或分享悲傷的機會。哀悼是必須的,它是處理失落與悲傷的

    歷程,人在承受失落後需要經由哀悼過程來重建平衡、調適失落(黃菊珍、吳庶

    深,2008)。

    二、悲傷任務

    走出悲傷需要時間,不完全的悲傷過程,就像一個傷口只癒合一部分,並沒

    有撫平(Worden,2002),傳統悲傷理論中 Kubler-Ross的階段論常被運用,此理

    論包含五個階段:否認、憤怒、磋商、憂鬱、接受期,Kubler-Ross把悲傷普遍化,

    認為似乎每個人都會依照這些階段進行,事實悲傷具有任務性,因此 Worden(2002)

    提出悲傷的四項任務(task):

    (一)接受失落的事實(to 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loss):當面臨所愛的

    人死亡時,當下常會有不真實感,我們會說「那不是真的!」「這不可能發生在我

    身上!」,這是面臨重大改變時正常的暫時性反應,儘管如此,理解到失落是真實

    的是承認與接受死亡的事實,接受並面對胎兒死亡的事實,是哀悼任務一開始最

    困難的一件事,無法接受及面對事實的人常會幻想胎兒仍再肚子裡而對著肚子說

    話,這種情形在失落後短期內不能說不正常,但若持續數年之久就是一個不能接

    受事實的反應。此期重要工作是要協助父母接受失去胎兒的現實感。在胎兒瀕死

    階段,仍要增進親子間的依戀關係,雖然父母預期將失去胎兒,但還是需要鼓勵

    父母提供一些衣服、玩具、音樂給他們的胎兒,同時提供父母隱私的環境與胎兒

    共處。失去胎兒使他們失去為人父母的基本功能,而這種失落往往是被社會所忽

    略,應該幫助父母, 讓父母看及抱他們的胎兒,且應明確說出發生於他們身上的

    事實,直接說「孩子過世」、「孩子死亡」, 而不要用「離開」或「不在」的模糊

    語句,以協助父母接受這個失落。此外,可鼓勵父母參與胎兒生命最後階段的歷

  • 14

    程,傾聽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健康照顧人員認為的需要。健康照顧人員常因父母

    的憤怒、悲傷,而不知怎麼說怎麼做,事實上,最適當的做法就是陪伴與傾聽。

    陪伴胎兒的父母是表達關懷的好方法(李玉嬋,2002;Meert, Thurston, & Briller,

    2005)。

    (二)經驗悲傷的痛苦(to work throught the pain pf grief):哀悼是健康有

    益的過程,悲傷需要宣洩才能避免崩潰或陷入憂鬱,對表達悲傷感到不安的社會

    會鼓勵喪慟者抽離悲傷,讓喪慟者以為失落影響不那麼重大,如:「忘掉孩子吧」、

    「你還年輕,可以再生一個」,這是不健康的悲傷經驗,若人們需要在獨處時才能

    哀悼,會對身處一或中的個體與社會有害,促使傷痛者使用不健康的策略逃避悲

    傷,出現情緒轉移行為如:喝酒、藥物濫用(包含鎮定劑)、安排各種社交活動、

    過度工作等。協助父母體驗失落的事實以宣洩情感,是此期的重點,也就是必須

    讓父母感受到且表達出悲傷的情緒。健康照顧人員要瞭解父母的悲傷及經驗感

    受,同時讓他們感受到胎兒是尊嚴的死亡。提供父母相關資訊,比如有關悲傷過

    程、胎兒的狀況、葬儀的選擇等訊息,讓父母有時間決定胎兒遺體處理方式。然

    而,並非父母都會經歷相同強度的痛苦,但是遭遇到胎死亡而沒有悲傷的感覺是

    不可能的,往往父母會壓抑或否認他們的感覺,否認悲傷會導致身體及心理方面

    的疾病, 藉著分享感受可以幫助父母經歷這種痛苦,鼓勵父母表達悲傷情緒。由

    於母親懷胎之故,親子連結與父親有程度上的差異,一般而言,母親的悲傷情緒

    比父親強,且易有罪惡感,因此需澄清非母親個人過錯,以降低其罪惡感,同時

    允許父母親發洩與哭泣,並鼓勵與他人連結。此外,不要忽視父親的悲傷,需給

    他一些支持及關懷。提醒父母不要因為胎兒的死亡而互相責備對方,幫助父母學

    會正向的表達他們的憤怒,及隱藏的感情。 胎兒的死亡會讓家庭陷入危機,因此

    在提供訊息或指導時,可提供機會讓父母一起參與,如為胎兒穿戴衣物,可使父

    母更能控制情境及提 昇他們的自尊。與父母分享他們所觀察到父母的力量、勇

    氣。失去胎兒的父母需要許多具體的照顧,若父母有生理方面的症狀,如:失眠 或

  • 15

    虛脫等,應提供他們一個安靜舒適的空間休息。儘可能的允許父母去接近他們的

    孩子,觸摸胎兒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真實感及日後的回憶,鼓勵父母抱他們的胎兒,

    為胎兒拍一些照片作為紀念,但須事先提醒父母,孩子的皮膚是冰冷及發紺。同

    時,也允許陪伴父母的家屬與朋友接近胎兒,接觸瀕死胎兒可增進他們對這個失

    落反應的瞭解,以便給予父母適當的支持(李玉嬋,2002)。

    (三)重新適應沒有逝者的新環境(to ajust to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at

    which was loss is missing):喪慟者必須經歷發現之旅,確認死者在關係中所

    扮演的角色,以及適應死者不復存在的事實,發展新的技巧替代死者過去所擔任

    的角色此為調適失落及在面臨死亡後成長的有益行為。此時要協助父母因應失落

    後的適應問題,並找出與失去的胎兒間新的連結方式賦予新意義。父母要適應失

    落一定要先脫離與孩子關係,但這並不表示父母已經忘記他們的孩子,另一個意

    義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讓父母親有機會發展不同的情感、及不同的調適方式。通常

    住院期間,第三、四個任務較不易完成,但是健康照顧人員可以幫助父母找出與

    胎兒新的連結方式,鼓勵父母為胎兒取名,這樣可以堅定他們的認同感及新意義。

    在胎兒最後日子所留的東西特別具有意義,可用袋子、盒子為父母留胎兒的紀念

    物,紀念物是胎兒生命的有形象徵,尤其保留孩子的頭髮、臍帶、照片或腳印、

    甚至胎兒使用過的物品。歐美某些國家甚至允許父母抱胎兒看外面世界最後一

    眼。也應尊重父母的信仰,鼓勵父母從信仰中適應危機,允許父母放置宗教象徵

    物,以減少他們在失去胎兒之後的罪惡感與遺憾。同時,讓父母選擇信奉的宗教

    儀式來哀悼,這是一種心靈慰藉,也可以表達悲傷及完成告別(謝水南,2003;

    Meert, Thurston, & Briller, 2005)。

    (四)重新定位逝者並繼續迎向新生活(to emotionally relocate the deceased

    and move on with life):「重新定位」並不是要喪慟者「忘掉」死者或抹去所有

    相關的記憶,而是體認到沒有兩段關係是可以相同的,根據已發生失落的事實重

    新建構與逝者的關係,避免因過往產生精神上的憂慮,而降低未來的生活品質,

  • 16

    並對新的依附與關係保持開放態度(黃菊珍、吳庶深,2008)。告別對胎兒的父母

    特別重要,應允許父母有單獨的空間及機會與胎兒告別應協助父母與失去的胎兒

    告別,進而將情感投注於新關係與新生活上。父母重新適應生活,就是找到意義

    與價值,重新回到生活中。與胎兒告別並不是永遠不再想 起,而是能再去愛,能

    照顧自己和別人及重建人際關係。在胎兒死亡後約三至四個月可追蹤經歷喪子之

    痛的父母,曾經照顧過他們的護士打來的電話,能夠幫助悲傷的父母得到情緒支

    持(李玉嬋,2002;廖珍娟,1998;Meert, Thurston, & Briller, 2005)。

    一般人誤以為失落的人做甚麼都沒有用,以為「時間可以治癒一切」雖然「時

    間」對喪慟者很重要,但單以時間經過來療癒悲傷是不容易的,喪慟者需要有所

    「行動」,運用正向方法在生理、情感、認知、行為與靈性上努力適應失落、繼續

    生活與對愛的投入,重新找回「控制」的感覺,才能使哀悼進行更有建設性,透

    過悲傷任務的調適歷程慢慢走向復原之路。哲學家 Thomas Attig 曾說:「即使喪

    慟是個別無選擇的事件,悲傷的經驗卻是積極的因應過程,充滿了許多抉擇。」,

    Neimeyer指出如果能夠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能力讓他們去承受,他們就能找到自

    己,進入復原歷程(章薇卿譯,2007)。健康照顧人員在照顧面臨即將失去或已失

    去胎兒的父母時,若本身具有悲傷輔導的理論基礎,提供合宜的照顧與支持,能

    助父母復原,減少悲傷的負面影響。

    第四節 傷慟關懷服務於終止妊娠之運用

    一、傷慟關懷服務(Bereavement Services)介紹

    此服務在國外成立 40多年,主要針對生命過程中每一段的死亡,藉由專業、

    跨領域的方式,為家屬提供關懷服務(李從業,2002)。以往醫護人員認為應保護

    生下死胎的母親,當產婦生下孩子時,會盡速將死嬰移除,避免母親觸景傷情

    (Freda,2001),但若父母沒有機會看到嬰兒,他們很難度過悲傷期,生產經驗與

    嬰兒本身是屬於父母而非醫護人員,因此醫療人員不宜替父母做決定。1970年中

  • 17

    晚期由於父母親及一些醫護人員的推動,美國一些醫院開始自行提供傷慟家屬關

    懷服務,由醫護人員參與周產期失落教育課程講授,成立傷慟父母支持團體,醫

    院也制定出標準照護方式,包括允許父母抱及看他們死去的孩子,給父母親一些

    紀念物品(如照片及腳印資料)。到 1980年代醫院發展出傷慟盒(bereavement

    box),盒內裝喪嬰紀念小冊及支持團體資料,提供悲傷與哀慟錄影帶為醫護人員

    進行教育,專業人員運用創造力發展各種勾起回憶的物品:如小孩的衣服、讓胎

    兒穿上小衣服拍照,將每年 10訂為懷孕及喪嬰覺醒月,在此月醫院提供各項活動

    給喪嬰父母,激起全國對喪嬰的注意。

    傷慟關懷服務的任務是:1.發展並改善傷慟服務訓練,提供給各職類健康照

    顧人員。2.為生命中各階段的死者及其家人提供尊嚴、溫馨的服務。照顧團隊需

    要成立跨領域傷慟關懷服務委員會,組員包含:受過精良訓練的護師、周產期學

    家、新生兒學家、遺傳諮詢師、宗教師、醫院行政人員,精神病學社會工作者,

    喪葬社主管及護理學研究者。團隊成員最好有照顧瀕死病人的經驗、豐富組織及

    表達能力、良好人際處理與合作能力、積極傾聽能力、能尊重個別性及團體的靈

    性需求。

    美國傷慟關懷服務理念為『當一個家庭失去孩子時,遺忘並不能使人心痊癒,

    紀念才是治療的妙方。』它的作法有:1.首先設置一台傷慟關懷專屬推車,放置

    所需物品,如:相機、衣物、醫院表格、拍照所需的任何物品,推車最上層用來

    拍照。2.提供家屬一個文件夾,內容包含如何選擇喪禮、支持團體、親友如何協

    助喪親父母、父母典型的哀傷反應等資料。3.志工協助製作小嬰兒服,並幫嬰兒

    拍照,製作手印石膏模型。4.醫院每年定期追蹤喪嬰父母,以評估傷慟關懷服務

    成效與品質。5.醫院每年為逝世的嬰兒舉辦數次追悼會或種樹以追悼,或設置紀

    念花園讓家屬及其親友去懷念與榮耀他們的孩子。6.專業心理治療師對喪嬰傷慟

    提供者提供心理健康照護。7.成立父母支持團體。8.定期舉辦訓練課程,內容包

    含:周產期失落的理論架構、如何與傷慟的家人溝通、了解周產失落、照顧及傷

  • 18

    慟的理論架構、如何給予其他家人支持、創造回憶物品、攝影留念、醫護人員的

    支持系統等。

    二、傷慟關懷服務團隊角色功能

    周產期死亡是一個家庭的事件(廖,1998),與胎兒相關的所有親屬都會因這

    件悲劇而難過(徐金梅、蘇燦煮、陳月枝、黃建榮,2007),照護應「以家庭為照

    護中心」進行,強調胎兒即使有異常,亦應有被尊重的權利,以團隊照護方式提

    供病人、家庭身心及情緒支持,更將喪親照護延伸到胎兒死後(Hoeldtke,&

    Calhoun,2001),若家庭能自醫療照護人員處得到支持,將能使其在整個事件中有

    較正向的經驗(Collier,2011)。此種無縫式照護 (seamless care)從胎兒的診斷

    確立,經生產至喪親的照護過程,在這段期間提供未出生的胎兒、以及因胎兒問

    題而受到重創的親屬連續性的照護與支持,並至少追蹤一年(Engelder, Davies,

    Zeilinger, & Rutledge,2012),團隊成員需求及角色功能如下(李從業,2002;

    Gary,1989):

    (一)醫生:角色在於通知父母親胎兒狀況、協助其作決策、回答父母

    親的疑問、向父母親保證已提供適當的治療、提供屍體解剖相關事宜與解釋解剖

    檢查報告、評估轉介相關專科共同照顧。

    雖然醫師站在醫療前線經常處理生老病死問題,但醫師也表示面

    對死亡對他仍是一項艱鉅任務,其中胎兒死亡又是情境最複雜之一,即使因為醫

    療因素終止妊娠,事件對病人和醫師同樣產生失落,因此需要認真看待這個問題,

    如何處理這個失落,對病人和醫師同樣重要。首先,一些父母對終止妊娠仍有問

    題,這些問題可能因為病人信賴醫師專業權威而沒有詳細澄清,或是因為門診時

    間或住院期間短暫而使得問題沒有機會澄清。其次是病人常誤以醫生是具備無限

    醫療智慧和知識的醫療機器人而且應該沒有自己的感覺。

    每個醫生面對病人的失落都有自己因應處理的方式,為了維持醫療照顧品質

    他們會避免將個人感受放入工作中,但當情緒感受非常激烈難以消化平衡時,對

  • 19

    醫生將是一項困難的內心挑戰。有時產房忙碌的生產作業,讓醫生沒有時間關注

    終止妊娠婦女的失落問題,或是當婦女情緒激動時醫生不希望在那裡,需要注意

    的是這種情況如果不小心處理可能成為醫病關係的問題點。因為父母正在經歷他

    們的失落,他們的世界已經瞬間停滯,處於黑暗的情境,對事情的判斷難以周全,

    認為世界只有好與壞、對與錯,而醫師也會被他們歸類在其中一方,父母感覺自

    己像在水面上行走,而他們需要依靠。

    醫生要注意的是病人是「人」,不是一組症狀或是一個醫療步驟,一個人在發

    生失落事件時會有許多情感問題需要處理。要讓病人知道醫生不是只關心醫療處

    置,而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在協助他們,讓病人感受到關心是重要的,讓病人知

    道醫生關心她身為一個人正常會有的情緒,如同翹翹板兩端,一邊以耐心關心病

    人一邊客觀分析問題如何有效處理。病人需要醫生的回答和解釋,他們把醫生當

    成專家,不只生理問題還包含心理問題的解答者,他們認為醫生知道所有事情接

    下來要怎麼做,醫生必須預知這些問題會發生,如果你還沒影準備好給予心理和

    情緒輔導,請將他們轉介給你認為的專家協助處理。

    在失落的這個階段要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一個母親誰剛剛失去了她的整

    個的未來與她的孩子,聽到醫生說「小孩有 21對染色體異常」、「這個小孩壞掉了」

    的話時一定會有反應,有些人會混淆你的意思有些人會非常生氣,不論混淆或生

    氣,都會引發後續不良反應。對父母說明胎兒狀況時要使用「真實」的用語如「寶

    寶沒有心跳,已經死亡」。

    起初病人可能表示他們不會被失落影響情緒,這可能是為了讓醫病雙方感到

    舒適的表示,但身為健康照顧者要提供給病人她「需要」的而不是她「想要」的,

    你可以告訴她之後她可能將會面對的狀況。

    許多醫生很難開口說「對不起」,因為認為這和法律上認為的疏失有關,但對

    於終止妊娠而言是表示你對於他們的失落感到難過與同理,而不是代表這件事是

    醫生的責任,或者可以說「我很遺憾這件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我很遺憾寶寶死

  • 20

    了」。要讓病人知道醫生並非無所不能,如果有這樣的觀念,發生終止妊娠情況時

    醫生會認為自己應該負責而產生罪惡感,病人會對醫生感到憤怒與背叛,因此良

    好的溝通讓彼此了解對方的能力限制可以避免破壞性衝突發生。

    由醫生主導醫療可以讓醫生有控制感,但這並代表是真正幫助病人,例如,

    終止妊娠期間人們認為嬰兒已經死了,就在待產和分娩時給予婦女麻醉止痛藥,

    認為這樣是「幫助產婦度過痛苦」,但前提是使用藥物的決定應該在婦女手上,有

    許多母親表示分娩過程中因為麻醉藥使用,她甚至不記得當時的經過,這將造成

    她再度失落(失去生產的體驗),也會產生複雜性喪慟。

    不同性別對失落反應與表現不同,有時候父親會被要求「做決定」、「負起照

    顧太太的責任」,但父親也有失落問題需要面對,需要被照顧,父母同樣都深受傷

    害,需要專業照顧與理解才能邁向痊癒。

    醫生需要評估病人需求轉介給當地支持團體,注意病人心理狀況是否需要轉

    介精神專科或心理治療師,列一份表格給病人讓她知道這些資源可以如何得到。

    如果能夠給予完整的相關訊息,對父母是有幫助的,常規將資料提供給每一位終

    止妊娠個案,不要讓她感覺是強迫接受,遲早當他們有需要時,可以從給予的資

    料夾中得到幫助。

    (二)護理人員:協助待產及產後照顧、遺體護理、陪伴父母親完成各

    項胎兒照顧活動、協助留取紀念物品、協助家人與胎兒完成告別、完成相關文件、

    必要時聯絡醫師再次進行病情解釋、與社區護理人員保持聯繫追蹤個案。

    護理師在終止妊娠失落照顧上接觸最深,經常是病人與家屬在最困難的時候

    想到的人,護理師必須在病人醫療、心理和情感三方面需求中協助取得平衡,有

    時這些需求可以合為一體,經由一個擁抱、觸摸、或分享淚水來滿足,這些是護

    理師可以送給病人特殊的禮物,它的影響比多數人想像的更重大。在周產期失落

    的危機中,父母的焦點會非常集中,每個事件都是強烈的經驗,任何一個護理活

    動都可能影響他們,由於你的積極正向的照顧,雖然不能去除他們的痛苦,但是

  • 21

    可以關懷到他們內心。最初接觸時展現愛心和同理心可以提供父母深刻印象與良

    好感受,與父母溝通時儘量使用可以理解的簡潔用語,告訴他們:「我是誰」、「我

    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知道該醫療過程怎麼進行」、「我會在這裡」。對所有人這

    是一個困難的局面,應避免的用語有「至少…」、「它可能是…」,也許你會以為這

    樣可以安慰他們,很快你會發現這樣是行不通的。

    在父母親親情感爆發時期,會看到內疚、羞愧、憤怒、悲傷、絕望等情緒反

    應,讓病人知道自己的感覺是自然、正常甚至有益的,但是在某些時候,需要請

    他們暫時保持平穩的情緒以利協助他們完成醫療作業。身為護理師可以擔任一個

    很好的支持者,同時可以協助個案與家屬找出更多支持資源,如家人、朋友、社

    工師等,所以平時應該多孰悉資源的取得與運用,如果找到可以提供支持的人員

    是朋友或家人,需要確保他們都知道他們應該如何提供個案支持,或在之前要給

    予相關衛教指導或相關資料。

    在各種失落情緒反應中恐懼和內疚經常同時湧現,病人對於失去孩子感到害

    怕,擔心是否自己做了不適當的事情導致因此會有內疚感,同時因為失落的恐懼

    往往以憤怒表現,所以可能會對醫療團隊產生敵意與憤怒,提醒不要被病人或家

    屬的憤怒情緒影響而複製他們的行為,因為這會這他們更加認為「你是有問題

    的」,也會影響護病關係,無法繼續照顧他們。

    待產過程會經歷疼痛問題,也許病人沒有參加過產前衛生教育,如果有時間

    可以教導他們如何處理疼痛問題,或直接帶領者她去操作疼痛緩解技巧。在待產

    潛伏期,可以利用時間和他們討論胎兒生下來後的選擇(例如,是否看,抱寶寶,

    幫寶寶洗澡或穿衣服),同理他們的感覺「我知道這是壓倒性的…」、「在宮縮變得

    更加激烈之前…」,引導他們為後面將發生的事情預做準備,用開放的態度討論處

    理寶寶的儀式,並且讓她們知道這是重要的,告知他們你會在一旁提估協助。為

    他們提供與寶寶接觸的選擇,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隨時改變主意。也許父母親以

    往沒有接觸死亡的經驗,可以評估在陪伴的其他親友中,尋找正面支持的人參與,

  • 22

    可以減輕其焦慮。如果評估到有非常負面或對父母親悲傷任務進行有重大阻礙的

    親友在時,可以尋找社工來協助處理。

    讓父母親知道保留寶寶的紀念品(包括腳印、手印、照片、證書、一綹頭髮、

    或寶寶用過的物品)可以為他們帶來很大支持力量,邀請父母親為孩子取名字,

    有了名字日後就有回憶。通常父母親最大的盼望是看和抱到自己的孩子,但也許

    有些人會害怕,可以鼓勵他們但不須強求,拍照,洗澡、幫寶寶穿衣服等活動都

    可以是一個儀式,讓父母有機會藉此執行親職任務並與孩子告別,所以護理師不

    用自行完成這些活動,嘗試著問父母親鼓勵他們來做,當他們能夠面對現實以後,

    會很感謝有機會做這些事,過度以自己的想法去「保護」反而沒有真正的幫助。

    和父母親談談生產後會遇到的問題,如在產後病房可能會有其他活產的家庭同

    住,因此失落的情緒會再次湧現,回家以後鄰居或不知情的親友可能會詢問「寶

    寶在哪裡?」可以先思考如何因應這些問題。對於悲傷每個人、不同性別會有不

    同的悲傷反應與因應知道,例如男性與女性將會有不同的悲傷,通常悲傷不同步

    的情形會在產後兩至三個星期內變得明顯,引發彼此間緊張的關係,了解彼此的

    差異才能互相包容、支持。提醒父母親未來在遇到特殊日子(如生產日、受孕日、

    正常預產期)時會重複有悲傷反應出現是正常的歷程。最後最重要的是告訴父母

    親他們要相信自己、尊敬自己這些決定與經歷,因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社工師:評估家人精神社會需求,為其爭取福利或補助,適當提供轉介服務。

    (四)牧師或宗教師:評估傷慟程度,協助其表達傷慟,協助家人從「死亡」中尋

    找「意義」,協助喪葬事宜。

    (五)葬儀社人員:解說葬禮相關事宜與選項、與牧師或宗教師協助計畫喪葬事宜、

    協助選擇墓地、協助火化事宜、安排訃聞通知。

    (六)其他人員:如專業攝影師、志工。拍死亡胎兒的照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如果拍的不好可能會使畫面看起來可怕,因此拍照時要用正確的技巧,讓胎兒看

    起來像是睡著了,而不是死亡,這需要特殊的技能,讓一個胎兒呈現出自然的樣

  • 23

    子。很小的胎兒太小穿甚至無法穿新生嬰兒的衣服,因此需要特別為他們準備合

    適衣物,有些醫院有志工協助製作適合的小衣服、編織毛毯或帽子,有些衣服還

    會縫上醫院的徽章。

    第五節 儀式於終止妊娠照顧之運用

    一、儀式與與終止妊娠

    不同的文化使用不同的儀式來表達悲傷,如果是社會文化重視的、接受的失

    落,都會有完整甚至繁複的儀式允許當事者表達悲傷,反之,社會文化禁止討論

    或否認的失落,就不利當事人悲傷工作的順利進行(林方皓,1998),Doka(2002)

    將失喪者擺在社會文化脈絡中,以同理心去觀照這些人所經驗到的苦境,提出被

    剝奪權力的悲傷(disenfranchised grief)五種類型其一「失落事實未被社會認

    可(the loss is not acknowledged)」,是指發生於主流文化沒有提供公開的儀

    式來悼念死者,如流產、胎死腹中、死產、墮胎、寵物死亡等,也沒有提供相關

    的社會支持給有這些經驗的人。

    終止妊娠婦女失落的悲傷「剝奪」是指胎兒過世,父母親不能悲傷,被要求

    要趕快振作,甚至沒有被關懷的權利,社會文化對胎兒死亡與失落的否認與漠視,

    會讓失去胎兒或周產期新生兒死亡的父母壓抑其悲傷,若父母在情緒和精神上做

    凍結狀態,會使悲傷更持續難消。Van(2001)年研究發現,當健康照顧人員、家

    人、朋友都傾向避免討論懷孕失落與胎兒失落時,這些母親的悲傷是不被承認的,

    陳瑞隆(1999)描述,台灣有長輩不能拜晚輩,不可參加晚輩喪禮的習俗,否則

    亡者將不得轉世,在民間習俗中 12歲以下孩童過世被視為是「討債子」夭折不予

    葬式,且不能立「神主牌」以利其「投胎轉世」,傳統文化禁忌對於胎兒死亡還包

    括父母不能看胎兒屍體,產後坐月子習俗強調產後婦女因全身器官功能受損,所

    以在產後哭泣會造成視力不良影響,故忌悲傷哭泣,我們國人忌談死亡的文化禁

    忌、傳統習俗與坐月子禁忌、缺乏情緒表達字彙與安忍苦受的傳統價值觀,對悲

  • 24

    傷影響甚鉅。許多研究顯示這種社會、朋友、家人甚至可能母親自己,對失去胎

    兒意義的認知,會阻礙父母的悲傷過程,可能導致病態發展、慢性或不適當的悲

    痛反應(黃菊珍、吳庶深,2008)。

    儀式強調著「生命」,它公開的為社會群眾註記意義重大的轉捩點(章薇卿譯,

    2007),儀式具有可以塑造、表達並維持人際關係的功能,昭示並推動自己和他人

    的轉變,自病痛、創傷中復原,表達信心並賦以意義,如同所有社交禮儀圍繞在

    死亡議題上的儀式也隨著時空改變且具意義,但公開的儀式是為了大眾的利益(如

    何法異性關係的婚禮、學校畢業典禮、職業退休典禮等)而設計,有時無法符合

    個別精確的需求,若要設計符合各種失落的儀式,需要了解儀式存在的功能,並

    考量以下三項重點:1.改變哀悼者對自己的感受:例如選擇死者紀念物分送親友

    時,給了悲傷者在失去所愛後一個沉思的機會,回想死者在自己人生中所扮演的

    角色,當重新設定與死者的依附關係時,自己的感受也會改變。2.轉化到一個新

    的社會身分:運用公開的形式將死者與生者身分進行「轉換」,如從死者來說是從

    一個活著的團體參與者轉變成精神與團體同在,對生者言可能是從妻子變成寡婦

    的角色。3.與失落做連結:是「切斷關係」的另類形式,例如在儀式中分享死者

    的故事或回憶其事蹟,藉以撫慰生者對亡者的記憶,同時承認死者繼續影響著他

    們的生活(章薇卿譯,2007)。

    我們的社會目前沒有任何儀式專門提供給終止妊娠的婦女與胎兒,對於這群

    終止妊娠的婦女與家庭,當他們面臨這些失落產生悲傷與困惑時,社會沒有一套

    規則教他們如何因應(Gary,1989)。Neimeyer(2000)指出沒有一個現存的公開禮儀

    式適合其他特殊形式的失落(好比可怕的意外死亡、流產、離婚、罹病等),使得

    因這些失落而受苦受難的人沒有一個正統的儀式來支持他們,協助他們面對悲傷

    並尋求因應之道,於是專門為這些失落而設計的儀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進一

    步認可所愛的死者對我們的重要或確認其它與死亡非相關的失落之意義,其書中

    另外提到許多規模小但深具意義的儀式,建議家庭與個人可以對自己的失落創造

  • 25

    出方法來紀念死者或表達敬意,例如用他的名義捐款、設計家族紋飾、將孩子的

    去世日訂為「家庭日」、縫製愛滋紀念被單等,經由儀式活動建立與失去部分的連

    結,在過程中感受失落帶來的雙重力量,雖然失落讓人陷入幽谷,但也豐富了我

    們的生命。儀式對經歷失落的個人(不論大人或小孩)在嬰兒死亡的悲傷治療方面

    是有幫助的,透過使用正式和非正式儀式,護理師有獨特的功能來支持父母的悲

    傷(Kathie, Rana & Karen,2007)。

    二、儀式的功能

    有個男孩被殺過世,父母的悲傷情緒久久無法釋懷,經友人建議由家人和朋

    友甚至其 5歲的弟弟,一起親手為逝者打造棺木,之後父母感到一種釋然的感覺,

    因為「他們為逝者做了一些事」,對參與者而言過程的意義除了紀念亡者外,打造

    棺木工作過程本身提供情緒抒發管道,喪慟者藉由主動參與各種儀式,給自己一

    個哀悼的機會,他們內心知道那些儀式對他們有意義、有幫助,積極參與儀式還

    可以加強喪慟者的掌控感,邁出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一步;參加儀式對喪慟者有

    撫慰作用,如一位父親在喪裡儀式中,藉由抱著逝去的幼女得到撫慰,Wolfelt指

    出對喪慟者來說,有意義的喪禮只是心靈療癒的開始,喪慟者透過儀式接受死亡

    的事實,展開漫長的療癒之路(章薇卿譯,2007)。

    研究顯示父母表示當孩子在早產兒加護病房死亡後,他們需要透過一些行為

    與死去的孩子維持連結(Meert, Thurston, & Briller,2005),儀式可以提供父母

    和兄弟姐妹與死去的孩子保持情感連結,另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其他的儀式,如

    參觀孩子的墳墓或在特殊紀念日點上蠟燭,可以保持對孩子的記憶,並有助於支

    持其他兄弟姐妹(Wilson,2001)。死者的父母從儀式中得到支持、賦予意義、促進

    悲傷任務達成(Capitulo,2005; Davies,2004; Van & Meleis,2003),這些儀式提

    供父母確認這個深沉的失落,在社會體制下讓家長表達自己的情感。

    協助家庭在胎兒死亡的重要時刻提供家屬積極照顧,讓他們感到「舒適」可

    以提升工作滿意度,與家屬共同創造儀式是實現這一點的方法之一,Macdonald等

  • 26

    人(2005)發現,孩子去世後父母會讚賞善良和提供紀念行為的工作人員,包括

    寄卡片給他們,願意來參加寶寶葬禮和追思會,與通過電話追蹤關心他們的人。

    健康照顧者在參加儀式也可以幫助他們促進自己的悲傷工作,並找到自己照顧這

    樣特殊孩子的感覺與意義(Papadatou,2000)。

    三、個別化儀式的實務運用

    進行一個儀式是要在死亡當下與短暫的時間創造「永恆瞬間」的記憶,現今

    國際觀念認同周產期期及新生兒死亡時的儀式運用對喪慟的父母是有意義的行

    為,可以幫助他們正視早期妊娠喪失、死產、或新生兒死亡﹙Kathie, Rana, &

    Karen,2007﹚。整理 Gary(1989)在「A caregiver's handbook to perinatal loss」

    一書中關於如何規劃個別性儀式提供以下參考:

    1.與父母進行討論:有些悲傷的父母希望全權由他人來安排,健康照顧者須了解

    儀式是為家長而做不是為健康照顧人員而做。

    2.給他一個方向:如果父母沒有特別想法,可提供建議,對於一些父母如果建議

    符合他們個人價值觀念,對他而言會有幫助。

    3.協助父母設計滿足他們需求的儀式:可以是簡單的問「你希望如何和寶寶說再

    見?」、「在寶寶出生後你想為他做些甚麼?」、「對於過程規劃中有沒有你想補充

    的部分?」,先從基本大方向確定再將細節一一記錄下來。

    4.提供他人的經驗:有時候一些建議可能與父母的個人信仰產生衝突,徒增它們

    的困惑,可以先說明以往他人是如何進行,以及為何如此進行,讓家長有所了解。

    5.內容彈性:儀式的內容可視個人情況與需要規畫為簡單或繁複,執行地點只要

    家長同意接可以,參加者可以只有家長或擴大到邀請親友或牧師等人。

    6.運用象徵性儀式:父母可以選擇使用象徵性儀式如將祝福的話語寫在氣球上然

    後釋放,由祖父母將一個代表胎兒的玩具熊以包裹在胎兒使用過的被巾中埋葬,

    種植一棵紀念胎兒的樹等,這個象徵性儀式可以是儀式中一部分或就代表整個儀

    式。

  • 27

    7.給予鼓勵:對於周產期失落事件,儀式可以提供一父母一個撫慰與對死亡事實

    的確認,也許這些儀式他人無法理解或與傳統觀念不一致都沒有關係,提醒父母

    選擇他們想要的儀式是好的,並且鼓勵父母觀照自己心中的想法並且適時自我照

    顧。

    8.悲傷困難日的追思:可以每年定期舉辦一場溫馨的追思會,也可以選在孩子原

    本預產期或出生日以一場野餐聚會來紀念,只要記得失落是非常個人的經驗,所

    以儀式也是個別化的。

    儀式需具備以下三項重要元素(Kathie,Rana & Karen,2007):

    1.賦予意義:無論採取什麼行動,儀式必須對參與者是意義的,儀式也提供參與

    者創造意義的機會(Neimeyer,2000)。透過符號、文字或行動,每個參與者可以

    創造出個性化的意義,幫助他們通過悲傷的旅程。如為一個臨終的孩子規劃一個

    成年禮儀式,或一個臨終的癌症病人寫卡片邀請親友參加他的告別式,這對親友

    而言是別具意義的舉動。

    2.具有目的:每一項儀式設計都應具備目的性並且化作實際行動,健康照顧者可

    以詢問父母「你希望如何進行?」、「你有沒有想過有拍攝照片?」、「你希望

    唱歌給寶寶聽嗎?」引導父母以他們期望、且對他們有意義的方式來進行儀式,

    如此才能發揮儀式的功能 (Basch,1983)。

    3.主動參與:應該給予悲傷的父母選擇與參與儀式的權利,個人可以決定如何制

    定一項儀式,因為這個過程需要主動參與,不是被動的旁觀。參與者可以透過思

    考將儀式具象化,以語言或行動表達。例如一個家庭的女兒因為遺傳異常在出生

    不久死亡,家人心細照顧她並且在誕生後於醫院內為她進行受洗儀式,參加者有

    嬰兒的5個手足和5個堂兄弟,姑母,叔叔,祖父母與分娩護士,她的姐姐抱著她

    讓牧師使用一個貝殼盛水為她洗禮,過程中家人圍繞在嬰兒床邊,顯示他們重視

    並且寶貝這個孩子,家族的參與使得父母和家人們情感緊密連結、創造家族的重

    要儀式。

  • 28

    對於家長來說幫孩子洗澡、穿衣服都是在家裡常見的儀式,是父母與每個孩

    子個別相處、互動時刻,具有價值和獨特性(Anderson & Foley,1998),可以考慮

    將這些日常照顧的活動納入儀式設計中,為父母創造獨特的機會與記憶。儀式設

    計時可以納入多重感官刺激(Biziou,1999),如提供柔軟的毛絨動物,絨布毛毯

    和芬香的嬰兒潤膚露給父母,在他們幫寶寶洗澡或穿衣服時可以創造難忘的時

    刻,為孩子將普通事件變成獨特化。

    嬰兒或兒童的護理中常用的物品有可以成為紀念的象徵,因為父母會記得這

    些難忘的時刻。如將一個微小的戒指放在寶寶的手指後,可以串在父母的項鍊上。

    或是將包裹過孩子的毯子、陪伴他的玩具、書籍帶回家可能對家庭具有重要意義。

    將音樂併入儀式中,也作為一個強有力的象徵儀式,提供父母與家人共享的特殊

    回憶,可以鼓勵父母為孩子播放搖籃曲、詩歌、甚至流行歌曲,這些音樂未來為

    成為父母與他們的孩子情感連結的的方式(Arnold, Bushman Gemma & Cushman,

    2005)。談論孩子也是一項非正式的儀式,聆聽父母談論他的孩子可以提供父母安

    慰的感受(Capitulo,2005; Davies,2004)。在喪慟研究中發現經由訪談聆聽父母

    談論孩子,也可以達到非正式儀式的目的(Kavanaugh & Ayres,1998; Kavanaugh &

    Hershberger,2005)。

    對於婦女生產後,透過照顧孩子的活動與父母共同創造儀式及儀式規劃、進

    行時建議如下(Sheila & Ruth,2013):

    1.看和抱孩子:

    讓父母看看或勵他們抱自己的寶寶,在目前已經成為標準的做法。這在二十

    世紀中期前是不可想像的,過去胎兒會盡速被帶離他們的母親,並且不讓母親看

    到,但母親會想像她寶寶的樣子,人的頭腦創造的圖像通常遠比現實更可怕,這

    對二十世紀中期失去胎兒的母親而言,想像中的圖像一直困擾著他們。當一個母

    親決定終止妊娠時,健康照顧人員可以進行會談,請她表達生產後是否看胎兒的

    想法,有些人會馬上說他們不希望這樣做,有一些人會以一個開放的心態表是他

  • 29

    想看。雖然大家都認為看胎兒是很平常的一項措施,但重要的是不要強制要求父

    母去看。如果一個母親表示她不希望看胎兒,可以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或是輕

    聲問「當胎兒出生後,妳是否可能改變主意?」,有的人會等到出院回家後才改變

    心意想看孩子。除非是父母告訴你他們想要看,否則強迫母親或夫婦看孩子是不

    合理的期望,而且對他們沒有幫助。大多數人在他看胎兒時如果有工作人員幫助

    他們,將會使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當父母表達要看胎兒,在出生後先將寶寶移到另一個房間,確定是否有明顯

    的外部異常,這樣將寶寶抱給父母看時就不會措手不及。最好使用小毛巾或毯子

    將孩子包裹起來只露出臉,使他們能自然地抱她,等他們準備好時再打開毯子逐

    一看小手和腳,不需要限制時間直到父母都表示已經足夠了或表示可以讓寶寶休

    息了。此時不需要說的很多話,如果想說話必須注意用詞,例如有一個父親當他

    看著他的死產女兒時,他輕輕地將她抱在懷中,工作人員說「她看起來很完美」,

    此時父親抬起頭來糾正說:「她是很完美」。

    有些父母可能想幫助幫寶寶洗澡,這個過程可以讓父母感覺「能為寶寶做一

    些事」,此時也需要一些協助。

    有些家長認為看寶寶是極為私人的事情,不希望他人參與,有些人則希望家

    人共同參與,包括祖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往不鼓勵兒童看他們死去的手足,但現

    在這被視為一個正常、健康的家庭過程。孩子們藉由看到死去小兄弟或姐妹的外

    觀,幫助他們在未來有正確的死亡認知,而不是自己胡思亂想。如果爺爺奶奶想

    看寶寶,應先確認家長同意,他們可能想一起看寶寶,或者會希望爺爺奶奶在另

    一個房間看對父母感覺較舒適。如果爺爺奶奶單獨去看,需要工作人員跟他們一

    起去,先告訴他們會發生什麼,幫助他們來看他們的孫子。對家族來說這是一個

    非常感人的和充滿情感的時的時刻,工作人員可以與他們分享,並處理他們的不

    安。

  • 30

    須注意的事項有:

    (1)醫師須先對寶寶外觀進行檢查與紀錄,以利向父母描述異常狀況,但有些異

    常是外觀無法辨識的,那就需要依賴染色體檢查來驗證。

    若生產前母親已經羊膜破裂一段時間,子宮內已經沒有羊水或經生產時產到擠

    壓,寶寶的頭部會出現扁平和五官扭曲的外觀,這需要先向家屬做說明,以免誤

    以為是胎兒異常。

    (2)如果是胎死腹中超過 24小時,寶寶的皮膚浸潤於羊水較久會開有皮膚剝離

    情形,讓父母知道這是自然的現象,生產後要小心處理寶寶的身體。

    2.為寶寶取名字

    在初生禮儀中,當一個新生命來到世上後,各個宗教有不同的祝福與祈禱儀

    式,祈願新生命人生旅途中順利平安,其中一項儀式為「命名禮」,名字是小嬰兒

    來到世界上,父母送給小寶寶第一份禮物,也是最重要的禮物,生命是一個奇蹟,

    雖然母體在懷孕過程中存在許多不可預知的風險與意外,並非所有胎兒都能百分

    之百降臨於世,但父母親與家族對生命的祝福都應該被支持與讚揚,對每一位父

    母、每一個宗教而言,每個生命都有他的價值與意義,儀式的過程經歷世代交替,

    或許儀式過程有些許改變,但所要傳達愛與關懷的信念是不變的(吳庶深,2003)。

    雖然在法律上「命名」並非一個必要措施,但可以鼓勵父母為寶寶取一個名

    字,通常父母會依不同性別為寶寶命名,除了性別外有些家長會依出生季節來作

    為命名靈感來源,如果父母取了寶寶的名字,工作人員可以貼心的將名字寫在嬰

    兒腳圈上,因為有了名字代表有一個身分,表示家族中承認他的地位,稱呼他的

    名字也是一種禮貌的表現。父母給寶寶一個名字,就承認孩子是一個人,日後談

    到寶寶時他們可以說“他”或“她”而不是“它”,例如“「他胎動時非常有力

    量」、「她看起來就像姐姐」。

    須注意的事項有:

    (1)在早期胎兒發育,可能不容易從外觀確認性別,因此醫師需要在一良好光線

  • 31

    下將寶寶的雙腿分開,仔細檢查性別或是依照染色體結果告知父母寶寶的性別。

    如果沒有仔細檢查失誤可能會發生,例如一對夫婦於 19週時終止妊娠當時醫師表

    示他們的孩子是小男孩,於是他們為他取了一個男性化的名字,給他穿上藍色的

    衣服,放藍色泰迪熊在棺木裡,他的父母可能為猜測他是否會像他的哥哥那樣調

    皮或喜歡哪個足球隊,這些想法和討論將幫助父母去建構孩子的角色與彼此關

    係,結果一位殯儀業者發現性別不像男孩,經過染色體發現結果發現他們的孩子

    竟是一個小女孩,於是父母對記憶中男孩的形象需要移除並重新建立與一個女兒

    的關係、重新進行哀悼。

    (2)誤診性別的對父母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當不確定寶寶性別時可以說「我沒

    有辦法告訴你寶寶是男孩還是女孩,因為在這各階段性別不容易從外觀辨識,我

    不希望告訴你錯的性別。」如果需要可以進一步進行染色體檢查。

    3.幫寶寶穿衣物

    有些父母會帶衣物來想為寶寶打扮,父母常擔心他們可能會傷害寶寶的身

    體,因為感覺他非常脆弱,處理寶寶身體時動作須盡量輕柔,尤其當皮膚浸潤得

    很厲害時,他們可能希望自己幫寶寶穿衣服,健康照顧者可以在一旁協助。選擇

    寬鬆的衣服可以避免穿過手部時產生皮膚脫落。如果一個寶寶的頭部異常或因生

    產過程導致畸形,可用小帽子將異常部位隱藏起來,使用衣物修飾異常的部分,

    使寶寶出現和平的外觀,適合其他家庭成員拍照和觀看。

    須注意的事項有:

    (1)有些寶寶太小穿找不到適合的衣物,可以尋找資源例如醫院志工協助製作適

    合的小衣服,有些醫院還會在衣服上縫上醫院的徽章。

    4.留取紀念品和照片

    當一個胎兒死亡時,父母很急於保存胎兒存在的證據,因為透過存在的證據,

    才能連結到孩子已經死亡,例如產前超音波掃描照片或相關產檢資料,可以協助

    父母進行圖片或影像資料收集,還有許多其他的東西可以給父母,幫助他們記住

  • 32

    自己的寶寶:

    (1)記錄寶寶名字和出生日期和時間的嬰兒床卡和腳圈。

    (2)寶寶誕生的特殊紀念證書。

    (3)如果可能的話,在父母許可下為他們留下一綹頭髮。

    (4)印有寶寶手印和腳印的圖像卡。

    (5)幫寶寶拍照,包括和父母或其他家屬的合照。

    在婦女分娩後,可以幫父母和寶寶拍照,照相成員可能是父母和他們的孩子也涉

    及到其他家庭成員,如寶寶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須注意的事項有:

    (1)父母要求健康照顧者幫他們拍照時,如果你覺得太傷心或奇怪,可以請資深

    同事來幫助你、代替你協助拍照。拍照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如果拍的不好

    可能會使畫面看起來可怕,過去助產士會拍胎兒照片存在病歷上作為記錄,但這

    樣的照片曾讓婦女看到非常震驚,產生負向情緒反應。因此拍照時要用正確的技

    巧,讓寶寶看起來像是睡著了,而不是死亡,這需要特殊的技能,能夠讓一個胎

    兒呈現出自然的樣子,如果服務單位內有特殊專長的人可以納為團隊照顧,來為

    父母製作精美的照片。

    (2)照片完成時,可以盡快交給父母或是等他們回診時再提供,有些家長會急切

    的想看些照片並把它們帶回家,有些則想等到以後再看,每個父母對照片反應各

    不同,有父母希望保留並且珍惜照片,有些則不希望保存(而是希望醫院幫他們

    保存),有些可能只是想看看照片而不帶走;每個人都有其個別的反應,有些人會

    將照片公開擺放在自己家中、工作崗位或是臥室等或其他特殊的地方,有些則是

    放在個人隱私的地點。

    5.放寶寶的籃子(小床)

    一般產房放寶寶的籃子(小床)適用於 3000至 4000的嬰兒,但是健康照顧

    者可能需要創造一些其他規格較小的籃子,如用裝麵包的籃子將內襯做得更柔軟

  • 33

    或布置一些裝飾品,這些籃子應該有乾淨且容易清洗的嬰兒床單,有些醫院有志

    工會協助編織毛毯或帽子給寶寶。分娩後可以將寶寶放在小籃子,在籃子裡擺放

    一兩朵鮮花營造美好的視覺,由於花自自然的東西,有助於父母觀看寶寶,此時

    可以讓父母將準備的小玩具等物品放到籃子裡,讓他們和寶寶相處一段時間,。

    須注意的事項有:

    (1)小籃子最好放在室內最冷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讓寶寶不會太熱而產生外

    觀變化,如果父母請健康照顧者將寶寶帶離開一段時間,當你把籃子放在另一個

    房間,要確保每個人知道寶寶在那裏,以免有人不知情而嚇到。建議也可提供紀

    念盒擺放包裹過嬰兒的毛毯或其他紀念品,讓父母帶回家。

    (2)每個人都有不同做法,很多父母會尋求健康照顧者的幫助和指導,有些會有

    自己很多想法,身為專業人員的工作是幫助他們,讓父母選擇適合他們、他們喜

    歡的方式去做,如果在執行上覺得這已經超過你的能力範圍,可以尋求有經驗或

    資深的同事協助。

    婦女可以透過悲傷表達轉換他們的悲痛以及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最終重建自

    己與死去孩子的連結(Brin,2004; Van & Meleis,2003),儀式是父母悲傷任務的

    一部分,不是悲傷過程的終點,他們繼續經由自己的感受,各自尋找方式詮釋嬰

    兒短暫生命在自己人生的意義與轉變。同樣,悲傷的父母透過儀式帶領他們完成

    自己的悲傷任務,建構未來的意義(Meert, Thurston & Briller,2005),但需注

    意是並非所有父母都能接受在悲傷工作中使用儀式,健康照顧者提供者不要自行

    判斷哪些家人不使用儀式或不參與儀式。

  •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一、本研究以參與式行動研究法方式進行,研究對象如下:

    (一)終止妊娠婦女:

    1.於研究單位接受住院終止妊娠之婦女,懷孕孕次、產次不拘。

    2.終止妊娠方式是以藥物終止妊娠法誘發陰道生產者。

    2.婦女能以國、臺語溝通。

    (二)終止妊娠照顧團隊:

    1.於研究單位中共同照顧終止妊娠之醫療團隊人員,包含醫師、護理師、心理師、

    社工師、志工、葬儀社人員等。

    二、研究工具

    (一)資料收集者:在研究過程由研究者本人擔任資料收集者,研究者具有 18年婦

    產科臨床經驗,並接受質性研究及行動研究法的課程訓練,以確保對此研究問題

    有正確的認知。

    (二)本研究採取多元方式蒐集資料,包含

    1.面對面訪談法:使用對象為終止妊娠婦女與護理師。

    2.問卷自我評量表:使用對象為護理師。

    3.參與式觀察法:使用對象為終止妊娠婦女與終止妊娠照顧團隊。

    4.討論會議記錄:使用對象為終止妊娠照顧團隊。

    5.訪談摘記:為研究者於每次接觸婦女後立即記錄互動狀況、觀察事項、心得及

    自我省思、下次互動,訪談的注意事項,透過書寫過程協助研究者有意識地和持

    續的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

  •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研究的方法是採用質性研究設計,在終止妊娠照顧流程改善研究過程中,

    經歷了質性研究的特色,研究者對結果並沒有預先決定的限制,在自然的情境中

    發現資料,並不是檢驗從理論所得到的假設。另外,質性研究中,個人的接觸與

    洞見相當重要,研究者直接接觸所研究的對象以及情境,個人的經驗和洞見,在

    現象的暸解上是重要的一部份。研究者相當注意研究過程的變化,在本研究中每

    一項改善策略及作業方式,會依研究參與者的意見與執行後想法而有所調整,研

    究過程,避免僵化的設計,抱持開放的態度修改研究問題(謝水南,2003)。

    本研究是採用參與式行動研究的途徑來設計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是由有心

    要改善所處環境的人所引導進行的研究,關心的是透過研究的進行是否可以找出

    更好的做事方法。行動研究的步驟如何呢?賽格爾曾指出行動研究包括下列五個連

    續的步驟:問題形成、資料蒐集、資料分析、結果報告、行動計畫。

    在整個終止妊娠照顧流程改善中,研究者的角色是指導者與觀察者,在不斷

    的反省討論、回顧與前膽的情況中,探索擬研究主題及尋找有效的進行方式。

    本研究設計以參與式行動研究方式運用傷慟關懷服務改善終止妊娠婦女照顧

    流程,研究過程根據下列四個階段來設計,首先是「現況問題陳述與界定」,研究

    者先從現況單位現有終止妊娠照顧流程進行檢視、護理師照顧終止妊娠個案之認

    知、情意、技能現況調查結果,收集文獻並參考學者孫瑞瓊 2013-2014年以本單

    位照顧個案進行研究發表「父母親面對胎兒染色體異常住院接受終止妊娠之經驗

    歷程」中訪談內容及邀請學者孫瑞瓊至單位與同仁分享論文報告等資料,了解單

    位中目前照顧流程疏漏處以及單位護理師照顧終止妊娠個案之困難點。其次是「尋

    找合作夥伴與擬定行動策略」的階段,根據研究者過去擔任行政管理經驗,了解

    照顧流程改善須貼近臨床實務,因此須了解現場護理師希望達到的目標與能力範

    圍,換言之,改善流程能否順利推動需要團隊共同參與,因此須找到有意願夥伴

    加入,並依現況問題進行策略擬定、依照策略執行改善活動、評值改善後成效。

  • 36

    研究架構如圖 1,正中間橘色區塊說明研究者在整個過程中不斷的反省、回顧與前

    瞻,尋找更能達成目標、更為有效的改善方式,這也正是行動研究的精神。

    圖 1 終止妊娠婦女照顧流程改善行動研究架構

  • 37

    第肆章 終止妊娠照顧流程現況問題陳述與界定

    一、現況資料收集

    本研究場所為桃園縣某私立醫學中心,該醫學中心每年平均生產數約 4,200

    名,其中終止妊娠﹙如胎兒染色體異常、胎死腹中、安胎失敗…等﹚的比率約 6%,

    終止妊娠的婦女有 250 位/年。研究單位中護理師共計 30 位,專科工作年資16年 4人(佔

    13.3%);學歷專科 5人(16.7佔%)、大學 23 人(佔 76.6%)、研究所以上 2人(6.7

    佔%)﹔婚姻狀況已婚 9 人(30 佔%)、未婚 21 人(70 佔%)﹔已婚者子女數 0 名

    有人 5(55.6 佔%)、1 名有 2 人(佔 22.2%)、子女數 2 名有 1 人(佔 11.1%)、子

    女數 3名有 1人(佔 11.1%)。

    (一)研究工具:參與式觀察法、面對面訪談法、問卷自我評量表。

    (二)研究對象:現況終止妊娠婦女照顧作業流程、護理師 30 人、新進護理師 3

    人、終止妊娠婦女 2人。

    (三)資料收集內容:

    該醫學中心對婦女住院接受終止妊娠之現況照顧流程為:主治醫師於門診進

    行病情解釋與說明,待婦女決定終止妊娠後於門診開立「引產單」,婦女依據「引

    產單」至產房預約住院日期,住院後於產房待產區接受引產,護理師於婦女住院

    後提供終止妊娠相關衛教,單位內僅有一本自製「終止妊娠衛教手冊」,若遇到同

    時段有兩位以上婦女終止妊娠,衛教手冊需取回予第二位使用,衛教時機為執行

    入院環境介紹後進行,研究生觀察護理師可能因作業忙碌或不知如何進行合宜衛

    教,僅提供衛教手冊請婦女及家屬簡要說明內容後請婦女自行參閱,未深入討論

    了解婦女需求。引產期間照顧重點在生理層面,如產程進展評估、醫療藥物使用

    監測、疼痛評估及處理,研究生訪談護理師表示:『不知如何安慰婦女』、『婦女看

    起來很平靜,沒有傷心的樣子,應該還好』、『婦女態度冷淡有敵意,所以不想多

    去接觸』、『擔心婦女難過時,自己情緒受影響,不能維持專業形象』、『因為同時

  • 38

    照顧正常待產與終止妊娠個案,自我情緒難以調整轉換,所以選擇逃避』、『擔心

    沒有足夠時間給予陪伴及安慰』,綜合以上原因,對於婦女心靈層面問題缺少評估

    與適當照護。至胎兒及胎盤娩出後,護理師提供婦女祝福卡片,鼓勵填寫,協助

    完成胎兒遺體護理後,紀錄出生日期、時間、性別、體重等資料於胎兒紀念卡,

    並協助留取胎兒腳印與紀念卡上,以手術室包布(白色、綠色)將胎兒包覆後放

    入遺體盒中,詢問婦女是否看或抱胎兒,若婦女想看胎兒,護理師會將遺體盒送

    到病室中,打開遺體盒讓婦女看胎兒,讓婦女及家屬與胎兒進行告別,看完胎兒

    後詢問婦女與家屬胎兒遺體處理之決定(個別或集體火化),交付「遺體處理單」

    說明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