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传承 - epaper.hehechengde.cnepaper.hehechengde.cn/upload/cdwb/2020-06-15/wb... ·...

1
承德记忆 11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值班副总编 陈兵 责编 李晓宇 王评川 一条胡同,一个地名,一座建筑,一种小吃,一个熟悉的人,一段遥远往 事,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都是生命里珍藏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着 城市的沧桑巨变和人生百态,在我们心底留下温暖而独特的记忆,恰如饮下 一杯老酒,芳香醇厚,绵远流长。 “承德记忆”版面诚挚邀您写下普通人与这座 城市悲欢离合的故事,讲述生命中那段精彩珍贵的过往。 联系电话:0314-2154739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征稿启事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记录生活 点点滴滴,虽然梦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 的,但是阻挡不了我对它的热爱。一条 街道,一处景区,一处百年老店,都有 浓浓的文化底蕴,那些消失的古建筑, 还有那些遗传下来的美食,随着时间推 移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 是网络、是高档美食,可是有谁记得那 些承德消失不见的记忆呢? 走在承德的街头,亭台楼阁,小溪 流水,城市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好,内 心满是欢喜。记忆中在二仙居步行街附 近有承德碗坨、驴打滚等很好吃的地方 美食,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深深吸引着 我。如今再次来到二仙居步行街,满满 都是商铺,繁华奢侈,却再也找不到从 前那个熟悉的味道。内心泛起一丝丝凉 意,对于那些记忆中的美食,真的应该 好好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 爱上地方美食文化。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得名,避暑山庄 的修建,让许多王公大臣纷纷来承德建 造府邸。翻开厚厚的历史资料发现,承 德街区的古建筑群还是很多,有佟国维 府、纪晓岚府、和府、刘墉府邸等 等,这些建筑现在都已经消失殆尽,取 缔他们的是亭台楼阁。那些消失的古建 筑是一个朝代象征,彰显了大清王朝的 繁荣。如今从这些遗址中走过,仿佛空 气中仍然弥漫着古木清香,已经消失殆 尽的古老建筑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曾经 留下的记忆,记录着承德曾经的辉煌。 在避暑山庄内有一个清音阁大戏 楼,从外观看是一座三层卷棚歇山顶建 筑,地上三层每层都设舞台,可以同时 演戏。地下还有一层,合起来应为四 层。戏台面北,南面有五间扮戏楼,北 面是观戏楼,主殿为福寿园。观戏楼两 侧环绕着二层廊庑,同样作为观戏之 用。也就是说,清音阁戏楼被以上各部 分建筑紧密围合起来。阁的平面为三 间,一二层面积相同,三层略收小,近 似于方形,阁高约26米。各层檐下都 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和抱对,上层为 “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下层 为“响叶钧天”,台柱上的对联也是乾 隆皇帝御笔题写。 在戏台的两侧有雕刻的假山衬景。 台上还设有天井,台下深 2 米的地方设 地井。之所以设地井和天井,是为了演 出神鬼戏时,使“鬼神”从天而降,或 从地下钻出来,达到增强演出的气氛与 效果。 此外,清音阁大戏楼的戏台又分 福、禄、寿,福为上层、禄为中层、寿 为下层,取吉祥之意。戏楼的后台又分 雅、淑、杂三个地方。雅处是用于存放 剧本、乐曲、乐器;淑是扮演女角 ( 称坤角 ) 化妆和候场的地方;杂是扮演 男角化妆、着装和候场的地方。 清音阁最后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里 是1945年,冬天里的一场大火足足用 了两天两夜把这座三层戏台化作一片灰 烬。 还有许多的古建筑因各种原因都已 经不存在了,但是通过后人的复原重 建,使那些断续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 承,是家乡承德的一份炫目的历史财 富。 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实力不断 的提升,承德这张名片越来越靓丽。 承德机场的修建,承德高铁的开通, 大大地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城市 绿化工程也不断的增多,为京津两地 提供天然氧吧,清清的母亲河慢慢地 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同时也是 京津饮水的保障地。在市政府的推动 下承德创建和谐城市,人文城市,国 际旅游城市的步伐越来越近。这座城 市有很多的记忆,也有很多温馨,我 对这座城市倾注了太多的热爱,因为 这里是我深爱的家乡! 在承德县北部有一个小山村,这里 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村北头的山坡上 矗立着一棵五叉骨松树,虽栉风沐雨, 仍刚劲挺拔,守护着小村的居民,这就 是我的故乡河南营村。 我的太爷爷生于晚晴末年,经历了 战乱的洗礼,在风雨飘摇、战火连天的 岁月,虽然家里一贫如洗,却毅然让三 个儿子走上了求学之路。人一定要有知 识有文化,这是家里几代人的共识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生活依然拮 据。1972 年,初中毕业的父亲在三线干 活,听同学说三十家子要招高中班,他 火速往家赶,一路上心事重重。到家坐 在门前石阶上,望着那条不远处的山 径,等待着上工归来的爷爷。直至暮色 重重,才见到爷爷拖着疲惫的脚步缓缓 归来,父亲急忙迎上去:“爸,我想上 高中。”爷爷没说话,拿起窗台上的笤 帚扫扫身上的尘土,“上吧。”父亲心中 五味杂陈,一方面觉得这学真心想上, 另一方面觉得他是老大,家里没人挣工 分,日子更难了。 父亲很矛盾,又摸黑去了大爷爷 家。昏黄的煤油灯下,大爷爷在搓麻 绳。父亲踌躇了一会,终于开了口: “大爷,我想念高中。”“上呗,穷养 猪,富读书,上学是好事,你爸供不 起,你就言语一声。”大爷爷看似轻描 淡写的一句话,却让父亲悬着的心终于 落了下来,从此便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 路。 每个周日的中午,父亲都要背上五 天的干粮,走上 20 里路去上学。经常干 粮都酸了,也舍不得扔。临放假,还要 打俩白面馒头,给我爷爷、奶奶、二叔 拿回来。 父亲高中毕业后村里有保送张家口 师专的名额,通过爷爷、大奶奶的支持 和努力,终于得以上大学深造,后来成 为教师回乡任教。 后来随着我和妹妹的出生,家里充 满了欢声笑语。小时候的我对爸爸那几 箱书极感兴趣,每当爸爸整理他的东西 时,我就在那找几本心仪的书翻翻。三 年级时,我看了冰心的《陶奇的暑期日 记》。那样闷热的暑假,在阳光潋滟的 午后,和着蝉鸣走进了上世纪 50 年代的 陶奇的暑假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生 活在大山里的我,在书里看见了外面的 世界,感受着文字带来的奇妙。 父亲是个节俭得近乎小气的人,但 是唯独对我买书订报这件事却大方得出 奇,每次出门都会给我买教辅书和一些 名著。从上初一开始,我就订了《初中 生报》,每年需要20块钱,这在当时可 是一笔不小的资金,父亲每月工资才 100元,但他从来没有为这笔开销犹豫 过。 初一的时候,我的视力有些近视, 父亲带我去承德配眼镜。第一次进城的 我对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竟然毫无兴 趣。 父亲知道我爱看书,便带我去了新 华书店。一排排整洁的书架上,那些散 发着墨香的书籍似乎闪闪发光,留恋在 书架间,抚摸着那些耳熟能详的书,阳 光浅浅地透过玻璃窗斑驳地映在书架 间,我沉醉在书的世界中,浑然忘我。 父亲为我买了一套作文大全。回到 旅馆,他提议带我出去逛逛,然而我心 心念念就是那几本书,坐在床上一直看 到了天黑。没想到爸爸回来后还被店主 训了一通,怪他把我一个人扔在了房间 里。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优异,经常能得 到学校的表彰。每当我拿回一张奖状, 爷爷便笑眯眯地端详半天,从头到尾一 字不落地念一遍,然后端端正正地贴在 墙上。每逢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人来拜 年,他总是喜欢指着满墙的奖状炫耀一 番。后来我离家求学,成绩由学校邮到 家里,每次大喇叭一喊,爷爷都风风火 火第一个去拿信。那时的我真的怕考不 好,怕爷爷看到信时失望的眼神。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家里 的传承也延续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闺女从小就爱读书。暖暖的晴空, 香香的院子,小小的闺女,牵着我的手 去找小舅舅玩。小舅舅比她大一岁半, 从小在一起玩,憨憨的他虎头虎脑的。 撩开门帘进屋,闺女看到小舅舅正 坐在炕上,嘴角上扬,笑眯眯地看着 她:“彤彤,来玩呀!” 突然闺女的小眼睛亮了一下,奔过 去,趴在炕沿边盯住小舅舅的手不放, 我一看,原来我这小大兄弟的小手里正 翻着一本书。闺女指着书回头眼巴巴地 对她的姑姥说:“姑姥,我也要看那本 书。”姑姥姥乐了:“海玉,快把书给彤 看,一会你俩好玩。” 我这大兄弟就是实诚,虽然脸上老 大不愿意却还是递给了闺女,闺女一把 夺过来,拿在手里翻了起来。突然,闺 女把书护在胸前,迈起小腿,啥也没 说,就冲了出去。说时迟那时快,等我 们反映过来,她早已窜出了两道门像风 一般绝尘而去,一转眼消失在院墙拐弯 处,留下我们娘仨目瞪口呆。直到这 时,小舅舅才“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我俩大笑起来。我这宝贝闺女见了书之 后便迅速预谋了一场“携书出逃”计, 为了书,她连亲妈都不要了。 等我回到家,她小人家早已气定神 闲,四盘大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在 看书,眼皮都不抬一下,我盯着她: “怎么偷了小舅舅的书跑回来了?”“不 是偷,我怕他不给我看,就拿回来看 了。”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分明 是抢回来的,还在狡辩,心理素质够可 以的。“那你看完就快点还回去吧。”我 仔细一看,是五年级语文课本,“你看 得懂吗?”“可是我还没看完呢?” 闺女就那样极其认真的,一页一页 一直看到最后,然后慢吞吞地抱着它走 出开满鲜花的院子,还没忘看一眼飞舞 的小蝴蝶。而此刻,我回头,我一岁的 儿子正用胖乎乎的小手拿着一本《幼儿 唐诗》,在那一边用力点,一边“咯 咯”地读着。 回顾家里几代人的经历,好似一 条和缓延绵的河流。尽管光阴飞逝, 沧海桑田,不变的还是那颗人要有知 识有文化的初心。虽然前辈已逝,后 辈人必将谨守初心,在知识的道路上 砥砺前行。 美好的传承 李志新 寻找历史的记忆 孟繁成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Jun-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美好的传承 - epaper.hehechengde.cnepaper.hehechengde.cn/upload/cdwb/2020-06-15/WB... · 这里是我深爱的家乡! 在承德县北部有一个小山村,这里 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村北头的山坡上

承德记忆 11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值班副总编 陈兵 责编 李晓宇 王评川

一条胡同,一个地名,一座建筑,一种小吃,一个熟悉的人,一段遥远往事,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都是生命里珍藏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着城市的沧桑巨变和人生百态,在我们心底留下温暖而独特的记忆,恰如饮下一杯老酒,芳香醇厚,绵远流长。“承德记忆”版面诚挚邀您写下普通人与这座城市悲欢离合的故事,讲述生命中那段精彩珍贵的过往。

联系电话:0314-2154739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征稿启事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记录生活点点滴滴,虽然梦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但是阻挡不了我对它的热爱。一条街道,一处景区,一处百年老店,都有浓浓的文化底蕴,那些消失的古建筑,还有那些遗传下来的美食,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是高档美食,可是有谁记得那些承德消失不见的记忆呢?

走在承德的街头,亭台楼阁,小溪流水,城市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好,内心满是欢喜。记忆中在二仙居步行街附近有承德碗坨、驴打滚等很好吃的地方美食,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深深吸引着我。如今再次来到二仙居步行街,满满都是商铺,繁华奢侈,却再也找不到从前那个熟悉的味道。内心泛起一丝丝凉意,对于那些记忆中的美食,真的应该好好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爱上地方美食文化。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得名,避暑山庄的修建,让许多王公大臣纷纷来承德建造府邸。翻开厚厚的历史资料发现,承德街区的古建筑群还是很多,有佟国维府、纪晓岚府、和珅府、刘墉府邸等等,这些建筑现在都已经消失殆尽,取缔他们的是亭台楼阁。那些消失的古建筑是一个朝代象征,彰显了大清王朝的繁荣。如今从这些遗址中走过,仿佛空气中仍然弥漫着古木清香,已经消失殆尽的古老建筑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曾经留下的记忆,记录着承德曾经的辉煌。

在避暑山庄内有一个清音阁大戏楼,从外观看是一座三层卷棚歇山顶建筑,地上三层每层都设舞台,可以同时演戏。地下还有一层,合起来应为四层。戏台面北,南面有五间扮戏楼,北面是观戏楼,主殿为福寿园。观戏楼两侧环绕着二层廊庑,同样作为观戏之用。也就是说,清音阁戏楼被以上各部分建筑紧密围合起来。阁的平面为三

间,一二层面积相同,三层略收小,近似于方形,阁高约 26 米。各层檐下都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和抱对,上层为

“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濩”,下层为“响叶钧天”,台柱上的对联也是乾隆皇帝御笔题写。

在戏台的两侧有雕刻的假山衬景。台上还设有天井,台下深2米的地方设地井。之所以设地井和天井,是为了演出神鬼戏时,使“鬼神”从天而降,或从地下钻出来,达到增强演出的气氛与效果。

此外,清音阁大戏楼的戏台又分福、禄、寿,福为上层、禄为中层、寿为下层,取吉祥之意。戏楼的后台又分雅、淑、杂三个地方。雅处是用于存放剧本、乐曲、乐器;淑是扮演女角(又称坤角)化妆和候场的地方;杂是扮演男角化妆、着装和候场的地方。

清音阁最后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里是 1945 年,冬天里的一场大火足足用了两天两夜把这座三层戏台化作一片灰烬。

还有许多的古建筑因各种原因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通过后人的复原重建,使那些断续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是家乡承德的一份炫目的历史财富。

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实力不断的提升,承德这张名片越来越靓丽。承德机场的修建,承德高铁的开通,大大地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城市绿化工程也不断的增多,为京津两地提供天然氧吧,清清的母亲河慢慢地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同时也是京津饮水的保障地。在市政府的推动下承德创建和谐城市,人文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步伐越来越近。这座城市有很多的记忆,也有很多温馨,我对这座城市倾注了太多的热爱,因为这里是我深爱的家乡!

在承德县北部有一个小山村,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村北头的山坡上矗立着一棵五叉骨松树,虽栉风沐雨,仍刚劲挺拔,守护着小村的居民,这就是我的故乡河南营村。

我的太爷爷生于晚晴末年,经历了战乱的洗礼,在风雨飘摇、战火连天的岁月,虽然家里一贫如洗,却毅然让三个儿子走上了求学之路。人一定要有知识有文化,这是家里几代人的共识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生活依然拮据。1972年,初中毕业的父亲在三线干活,听同学说三十家子要招高中班,他火速往家赶,一路上心事重重。到家坐在门前石阶上,望着那条不远处的山径,等待着上工归来的爷爷。直至暮色重重,才见到爷爷拖着疲惫的脚步缓缓归来,父亲急忙迎上去:“爸,我想上高中。”爷爷没说话,拿起窗台上的笤帚扫扫身上的尘土,“上吧。”父亲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觉得这学真心想上,另一方面觉得他是老大,家里没人挣工分,日子更难了。

父亲很矛盾,又摸黑去了大爷爷家。昏黄的煤油灯下,大爷爷在搓麻绳。父亲踌躇了一会,终于开了口:

“大爷,我想念高中。”“上呗,穷养猪,富读书,上学是好事,你爸供不起,你就言语一声。”大爷爷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父亲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从此便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路。

每个周日的中午,父亲都要背上五天的干粮,走上20里路去上学。经常干粮都酸了,也舍不得扔。临放假,还要打俩白面馒头,给我爷爷、奶奶、二叔拿回来。

父亲高中毕业后村里有保送张家口师专的名额,通过爷爷、大奶奶的支持和努力,终于得以上大学深造,后来成为教师回乡任教。

后来随着我和妹妹的出生,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小时候的我对爸爸那几箱书极感兴趣,每当爸爸整理他的东西时,我就在那找几本心仪的书翻翻。三年级时,我看了冰心的《陶奇的暑期日记》。那样闷热的暑假,在阳光潋滟的午后,和着蝉鸣走进了上世纪50年代的陶奇的暑假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生活在大山里的我,在书里看见了外面的世界,感受着文字带来的奇妙。

父亲是个节俭得近乎小气的人,但是唯独对我买书订报这件事却大方得出奇,每次出门都会给我买教辅书和一些名著。从上初一开始,我就订了《初中生报》,每年需要20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资金,父亲每月工资才100元,但他从来没有为这笔开销犹豫过。

初一的时候,我的视力有些近视,父亲带我去承德配眼镜。第一次进城的我对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竟然毫无兴趣。

父亲知道我爱看书,便带我去了新华书店。一排排整洁的书架上,那些散发着墨香的书籍似乎闪闪发光,留恋在书架间,抚摸着那些耳熟能详的书,阳光浅浅地透过玻璃窗斑驳地映在书架

间,我沉醉在书的世界中,浑然忘我。父亲为我买了一套作文大全。回到

旅馆,他提议带我出去逛逛,然而我心心念念就是那几本书,坐在床上一直看到了天黑。没想到爸爸回来后还被店主训了一通,怪他把我一个人扔在了房间里。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优异,经常能得到学校的表彰。每当我拿回一张奖状,爷爷便笑眯眯地端详半天,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念一遍,然后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上。每逢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人来拜年,他总是喜欢指着满墙的奖状炫耀一番。后来我离家求学,成绩由学校邮到家里,每次大喇叭一喊,爷爷都风风火火第一个去拿信。那时的我真的怕考不好,怕爷爷看到信时失望的眼神。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家里的传承也延续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闺女从小就爱读书。暖暖的晴空,香香的院子,小小的闺女,牵着我的手去找小舅舅玩。小舅舅比她大一岁半,从小在一起玩,憨憨的他虎头虎脑的。

撩开门帘进屋,闺女看到小舅舅正坐在炕上,嘴角上扬,笑眯眯地看着她:“彤彤,来玩呀!”

突然闺女的小眼睛亮了一下,奔过去,趴在炕沿边盯住小舅舅的手不放,我一看,原来我这小大兄弟的小手里正翻着一本书。闺女指着书回头眼巴巴地对她的姑姥说:“姑姥,我也要看那本书。”姑姥姥乐了:“海玉,快把书给彤看,一会你俩好玩。”

我这大兄弟就是实诚,虽然脸上老大不愿意却还是递给了闺女,闺女一把夺过来,拿在手里翻了起来。突然,闺女把书护在胸前,迈起小腿,啥也没说,就冲了出去。说时迟那时快,等我们反映过来,她早已窜出了两道门像风一般绝尘而去,一转眼消失在院墙拐弯处,留下我们娘仨目瞪口呆。直到这时,小舅舅才“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俩大笑起来。我这宝贝闺女见了书之后便迅速预谋了一场“携书出逃”计,为了书,她连亲妈都不要了。

等我回到家,她小人家早已气定神闲,四盘大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在看书,眼皮都不抬一下,我盯着她:

“怎么偷了小舅舅的书跑回来了?”“不是偷,我怕他不给我看,就拿回来看了。”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分明是抢回来的,还在狡辩,心理素质够可以的。“那你看完就快点还回去吧。”我仔细一看,是五年级语文课本,“你看得懂吗?”“可是我还没看完呢?”

闺女就那样极其认真的,一页一页一直看到最后,然后慢吞吞地抱着它走出开满鲜花的院子,还没忘看一眼飞舞的小蝴蝶。而此刻,我回头,我一岁的儿子正用胖乎乎的小手拿着一本《幼儿唐诗》,在那一边用力点,一边“咯咯”地读着。

回顾家里几代人的经历,好似一条和缓延绵的河流。尽管光阴飞逝,沧海桑田,不变的还是那颗人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初心。虽然前辈已逝,后辈人必将谨守初心,在知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美好的传承□李志新

寻找历史的记忆□孟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