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低年級學童學習注意力及學習...

205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朱彩萍 博士 提升低年級學童學習注意力及學習 效果之行動研究 -在音樂教學課程前實施自編之感統活動 研究生:廖郁芬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一 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Jul-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朱彩萍 博士

    提升低年級學童學習注意力及學習

    效果之行動研究

    -在音樂教學課程前實施自編之感統活動

    研究生:廖郁芬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一 月

  •  

      

    I

    提升低年級學童學習注意力及學習效果之行動研究

    -在音樂教學課程前實施自編之感統活動

    廖郁芬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所設計之自編感統活動,能否提升低年級學

    童的學習注意力,進而瞭解能否促進低年級學童的學習效果。本行動研究透過研究者任

    教之二年級音樂課程,實施三個月的自編感統活動。研究結果發現:

    一、所設計提升學童注意力之活動,對於學童注意力之提升程度有:提升學童榮 

    譽感的表現,學童對遊戲趣味點的提升及上台參與活動的樂趣更高,參與活

    動專心度亦提升;並因適時的增強及鼓勵指標性學童,有助於活動的進行與注意力

    提升,上課氣氛佳,而學習樂趣高學童有助注意力焦點的提升。

    二、感統活動在提升學童注意力方面,對低年級學童學習效果的提升有:讓學童課前有

    一種規律性,  較易靜心且提高專注力、呈現更有效能的學習歷程、從歌聲就能發現

    學童的專注的神情、且最大收獲為快樂歌唱及隨音樂打節奏及認譜識曲。學童認為

    音樂課的學習,對於心情放鬆有相當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的建議為:要重視課前活動,增進學童學習

    專注力、學童不同的先天氣質,適時增強及鼓勵指標性學童、改變教學

    活動以提升學童的注意力。

    關鍵詞:注意力、自編感統活動、學習效果、音樂活動課程

  •  

      

    II

    Research on Enhancing Second Grade Children’s Learning

    Atten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Conducting Sensory

    Integration Activities before Music Class

    Liao,Yu-Fen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lf-designed-sensory integration activities can enhance the attention of the second grade children, and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se activities can promote their learning effects. During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pplied the self-designed sensory integration activities in her second grade music class for three months. The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use of these activities that were designed to improve children’s attention

    contributed in a number of ways: the children became more aware of being honorable, more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in games and activities, an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tivities. When targeted children were encouraged appropriately, the activities continued more smoothly, better class atmosphere were present and children showed more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were more attentive.

    2. When sensory integration activities were incorporated, the learning effects that have improved for the second graders were: children were more calm quiet, and attentive before class started. As they were singing songs, their facial expression showed that they were more concentrated. The most profound findings were that children were singing happily, tapping on the beat and were able to read music. Generally, children believe that having music class helped them to relax.

     

    Th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put more attention of pre-class activities, because they promote children’s concentration, developed temperament, and enhance the attention of targeted children through different type of teaching.

    Key Words:    Attention, Sensory Integration activities, Learning effect, Music class activity.

  •  

      

    III

    目 錄

    致 謝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 錄……………………………………………………………………………….III

    表 次………………………………………………………………………………..V

    圖 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注意力之相關理論與向度探討………………………………………..11

    第二節 注意力特性及大腦神經機制…………………………………………..26

    第三節 影響感統活動與注意力學習效果之相關研究………………………..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49

    第二節 研究情境…………………………………………………………………..52

    第三節 研究實施…………………………………………………………………..55

    第四節 實施程序…………………………………………………………………..5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69

    第一節 感統活動實施內容………………………………………………………69

    第二節 從學習單看活動成果……………………………………………………90

    第三節 結果與討論 …………………………………………………………… 101

  •  

      

    IV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115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 建議…………………………………………………………………….122

    第三節 省思…………………………………………………………………….125

    參考文獻……………………………………………………………………………...127

    中文部分…………………………………………………………………………...127

    英文部分…………………………………………………………………………...130

    附錄……………………………………………………………………………………131

    附錄一、小朋友學習單及自我檢核表……………………………………………131

    附錄二、教師教學札記及省思……………………………………………………153

          附錄三、教師觀察紀錄…………………………………………………………...177

  •  

      

    V

    表 次

    表 2-1 各學者對注意力定義一覽表……………………………………………….13

    表 2-2 注意力理論一覽表………………………………………………………….20

    表 2-3 注意力之向度……………………………………………………………….22

    表 2-4 對氣質需要學習生命課程………………………………………………….36

    表 2-5 感覺輸入整合過程…………………………………………………………..41

    表 3-1 研究班級……………………………………………………………………..51

    表 3-2 本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之關係對照……………………………………… .54

    表 3-3 活動內容設計………………………………………………………………..56

    表 3-4 上課日期、時間、次數……………………………………………………..59

    表 3-5 各種原案資料編碼的意義………………………………………………….63

    表 4-1 實施活動日期、名稱表……………………………………………………..66

    表 4-2 學習單設計內容及面向……………………………………………………..92

    表 4-3 學童對活動喜愛程度表……………………………………………………..94

    表 4-4 學童對活動後上課專心度表………………………………………………..95

    表 4-5 學童活動心情表……………………………………………………………..96

    表 4-6 學童學習成效表……………………………………………………………..97

    表 4‐7 學童上課專心表……………………………………………………………..98

  •  

      

    VI

    圖 次

    圖 2-1 Broadbent 過濾器模型………………………………………………………… 14

    圖 2-2 減弱模式………………………………………………………………………..16

    圖 2-3 注意的反應選擇模型 ……………………………………………………….....17

    圖 2-4 兩類注意模型的比較…………………………………………………………...17

    圖 2-5 能量分配模式…………………………………………………………………..18

    圖 3-1 研究架構………………………………………………………………………...48

  • 1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提升低年級學童學習注意力及學習效果。本章共分為五節:第

    一節陳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敘述本研究之目的,第三節為本研究所要

    探討之問題,第四節則針對本研究提出之名詞作明確之解釋,第五節是研究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關切學前及學齡小朋友的注意力議題,父母焦急尋找提升孩子專注力

    秘方,從小朋友個人特質、外在環境….等,小朋友的專注力不足,有如二十一世

    紀在校園蔓延的「學習流行病」。許多學前、學齡教育的老師愈教愈乏力,小朋

    友愈學愈不快樂。影響所及不只教育成效與投資比例不成比例,未來恐怕發展成

    整個世代學習力與創造力的危機。根據親子天下 2008 年的專注力調查顯示,超過

    九成的學齡教師認為小朋友專注力不足,而「聽不懂上課內容」、「上課方式無法

    吸引小朋友」、「上課內容太簡單,都在安親班、補習班學過」都是老師們認為小

    朋友不專心的三大原因 。而黃敦晴 2008 年指出無法專注的生活形態,已經不是

    個人的習慣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將面臨重大危機;Maggie Jackson 在 2008 年「分

    心美國人」一書中曾指出片段破碎與一心多用的生活,使我們的腦部認知發生質

    變,行為也隨之改變,無法進行深層、關鍵性的思考(黃敦晴,2008);分心將使

    人們陷入無法聚焦的「黑暗時代」。而專注力是對腦力資源的控制能力,就如同

    我們訓練身體肌力與控制力一樣,心智的控制力也是需要大量的、循序漸進的專

    注經驗或練習;2008 年連韻文強調,被動、過難或過於簡單的挑戰、過多的聲光

    刺激或情緒,都不利於小朋友產生專注的經驗(引自親子天下,2008)。

  • 2  

    在這個不利於專心的大時代氛圍中,教師在教學方法的改變和精進,將是提

    升小朋友注意力的重要關鍵。「找回專注力」的教學能力,應是重要的教改課題,

    更是教學現場時時刻刻面對的挑戰,一般小朋友專注時間不長,尤其是年紀小的

    低年級學童可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愈短,其感官是容易被外界環境因素所干擾,並

    會無法靜心,故而培養小朋友的專注力十分重要!在年紀小的時候,就應將其注

    意力激發出來,增進學習效率及學習成就,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其次,如何讓小朋友專注於學習?國際兒童教育協會從許多研究中發

    現,教師若可以為小朋友營造沒有恐懼、沒有過度壓力的學習環境與氛圍

    讓小朋友經歷主動及有意義的學習,並提供小朋友能力相稱的挑戰及準確

    即時的回饋這些都是找回小朋友專注力最須掌握的關鍵。塑造正向有樂趣

    學習環境,是有效教學的前提;烏姆精神科醫師曼福瑞使比冊指出「學習最

    好在好心情中進行」(引自親子天下,2008)。Robert Sylwester 曾說:「情緒會

    驅動注意力,而注意力驅動學習」,杏仁核是大腦情緒系統,學習者需要良

    好的情緒控制能力,才能達到最學習狀態。如何協助孩子有效學習及發展良

    好情緒控制力,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引自游婷雅譯,2007)。

    綜合上述,影響注意力的因素是動作,注意力會受到動作的牽引,而情

    緒會驅動注意力,而注意力驅動學習。學習者需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

    才能達到最佳學習狀態。「有挑戰」小朋友才覺得上課「好玩」,因此教學內

    容太簡單如同太難、枯燥的上課方式一樣很快扼殺小朋友專注力。

    根據專家研究,當一個人在做有氧運動時,有助於腦部細胞的增生。

    且幫助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專心下來,因為運動時腦部會分泌多巴安(dopamine)、

    血清素(serotonin)、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化學物質(許芳菊,2008)。根

    據尤婷雅(2007)指出運動讓血液細胞吸收氧氣的能力增加,進而促進肌肉及心

    肺功能,也增進大腦功能。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兒童在上課前只要做五分鐘的基

  • 3  

    本動作(定點跳手臂畫圈擺動等),就能讓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好(引自游婷

    雅譯,2007)。他們明顯比那些沒有在上課前運動的孩子在課堂上有更高的動機和

    學習效率,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最後,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分心,或注意力過短,表示孩子中樞神經系統

    無法適當的接收、組織及整合感覺刺激(羅鈞令,1998)。感覺統合是正常大腦的

    功能。由各種感官傳來的消息,經過神經系統的過濾、組織與整合之後,在大腦

    形成一個完整概念,幫助我們知覺到內在及外在環境的需求,我們再根據這些訊

    息,計畫並做出適當反應。大腦的分工愈精細,功能就愈好,個人學習能力與適

    應能力愈強。換句話說,對於腦而言,感覺刺激如同食物對於身體一樣重要;徜

    若小朋友的腦缺乏感覺刺激的輸入,將無法正常發展,正如食物一樣,人體需要

    有能力吸收才能對人體有所幫助。所以腦部除了需要感覺刺激的輸入外,還需要

    感覺統合功能正常,才能發揮功效(高麗芷,2006)。愛爾絲博士認為適當的感覺

    統合能促進各種感知覺及語言認知的發展,且有助於情緒發展的成熟及良好的行

    為控制,中樞神經系統也能藉著感覺統合功能的整合而使孩子發展更趨成熟(羅

    鈞令,1998)。因此,藉由感覺統合理論自編活動,提升小朋友的學習注意力及課

    程學習成效,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教學研究的活動設計有各種感覺的刺激

    包括:前庭系統、本體感覺、觸覺系統、視覺、聽覺、嗅覺。從各種活動進行,

    希望能藉由音樂教學課程之前,十分鐘自編感統活動的進行,能提升學童學習

    注意力,進而提升學童音樂課程之學習。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所設計之自編感統活動,能否提升低年級學童的學習注意力。

    (二)探討所設計之自編感統活動,能否促進低年級學童的學習效果。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所設計提升低年級學童學習注意力之自編感統活動,學童提升注意力

    程度為何?

    (二)在實施所設計自編感統活動,提升學童注意力之活動,其低年級學童

    學習效果為何?

  •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中所提及重要名詞有:「低年級學童」、「注意力」、「行動研究」、「音

    樂活動課程」、「自編感統活動」、「學習效果」,茲相關定義解釋如下:

    一、低年級學童

    指研究者任教之小學,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二年級學童。

    二、注意力

    注意的本質是意識的聚焦和集中,包含選擇性、集中性、覺醒、刺激

    也是一種專一的覺醒(Awareness)狀態,伴隨清晰的感覺、知覺和中樞神經系統

    對刺激作反應的預備狀態注意並全神貫注一個確定目標不受其它內、外在刺激的

    干擾,而產生分心的能力。而在本研究中之注意力係以學童在研究者自編之「小

    朋友學習單及自我檢核表」得分代表之,得分愈高代表注意力愈佳。

    三、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係由實際從事教育工作者,在參與實際從事教育工作者,在

    參與真實事件的運作過程當中擔任研究工作,系統的蒐集資料、分析問題、提出

    改進方案、付諸實施、仔細評鑑行動方案的影響(蔡清田、黃光雄,2003)。教師

    應用研究的精神,在教育活動中持續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紀錄,目的在

    持續提升教學的品質(林天祐,2005)。

  • 6  

    四、音樂活動課程

    配合九年一貫統整學習方式引導學童,以生活領域之音樂活動課程第四冊

    (南一版)進行教學,由本研究者擔任活動課程之教學者。

    五、自編感統活動

    各種感覺刺激有其專有的神經系統來接收及傳送,而各方傳來的感覺會在

    脊椎與腦相接處的腦幹部位,做適當的組織整合。如此,中樞神經系統的各部

    位才能整體工作,使個體與能順利地與環境接觸,並感到滿足,即是感覺統合。

    自編感覺統合整個行動教學的活動設計有各種感覺系統包括:前庭覺、本

    體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壓覺、動覺。本研究進行以研究者自己所設

    計活動課程方式進行提升學童學習注意力,並隨時因應小朋友反應適時調整修

    改活動內容。

    六、學習效果

    互動理論強調學習者之認知歷程與環境中學習相關事件的互動,焦點

    在對學習的任務與教學的關係。本研究學習效果以研究者所設計學習單,針對學

    童學習單填寫過程的反應,及從音樂課學習的收獲;其次,教學者亦觀察學童對

    課程的理解及學習的情形。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因限於各因素的影響,研究的範圍,包括對象、時間、場域、

    內容,及研究中所遭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其中 R201、R202、R203 三個班級男生 52 位,女

    生 42 位,共計 94 位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僅限於所任教學校的班級。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採教育行動研究法,透過研究者任教之其中三個班級來進

    行,其時間為每週二的第三、四、六節的音樂活動課程之前十分鐘時間進行,

    為期三個月。

    (三)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為台中縣星星國小(化名),創立於民國 87 年 8 月,學校規

    模為 61 班,學生人數約二千人,也是台中縣之「健康促進學校」、「性別平

    等中心」且注重學校各項學童服務及品質。其地理位置靠近台中市北屯區交

    界,屬於太平新開發住宅區;家長普遍從事於各行各業中,士農工商皆有。

    學童的背景差異性的不同,其學習效果不一,還有每班課程安排銜接不

    同例如:R201 前一節上健體課、R202 前一節上國語課、R203 前一節上生活

    課,其課程動靜不盡相同,其下課時間有二十分鐘、十分鐘休時間長短似

    乎影響學童上課的情緒,例 R201 前一節上健體課加上休息二十分鐘後進教

  • 8  

    室,已滿身大汗需適時喝水轉換上課思緒,R202、R203 下課後十分鐘但大

    部分學童均往操場玩球類運動或盪鞦韆,進教室早已汗流頰背,需讓他們

    喝水擦汗才能進入課程活動,這些潛在因素均影響學童學習專心度,而有

    些學童上課毛躁,還其班級屬於較活潑者均是因素,其中 R201 導師也曾提

    起該班學生較活躍,班際秩序比賽比較少得名,因此,經過九十七學年第

    一學期的觀察,及適時運用自編手指運動、遊戲活動設計,希望能讓學童

    能提升學習注意力。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在自編感統活動課程設計,以觸覺、前庭覺、動覺視覺、聽覺、

    多元良性感覺輸入體內,將感覺統合融入活動中、而學童在運動、感統活動實施

    後,能提升學習的注意力,也就是上課或練習較專心,也較容易靜下心來、專注

    於音樂課程。

    二、研究限制

    基於各方面因素考量,本研究之限制如下:

    (一)研究過程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台中縣星星國小三個班級二年級的學生,本研究之結

    果無法直接推論到其它年級或情境。

    (二)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由於研究者本身即資料蒐集的主要工具,因此研

    究者主觀的觀點很難完全避免,為求研究之客觀性,擬採用多元的資料蒐集

    方法,如教師的省思札記、活動流程、學童學習單等文件記錄分析,也輔以

    現場教學攝影多方資料蒐集,再加以比較分析,以獲得較客觀的看法。另外,

  • 9  

    也從不同人員的觀點,如其他教師、研究者指導教授,來對蒐集的資料作解

    釋分析,以減低研究者主觀的成分。

    (三)研究時間及樣本方面

    行動研究注重實際問題的了解與解決,但因實際課程,每週只有一節音

    樂科任課,時間有限,無法每天持續進行觀察,並且在樣本方面,顧及研究

    對象班級因素,於是尋找三個班級做為研究對象,無法顧及更多班級。

    (四)研究結果與應用方面

    每一個自編感統活動教學中學童的表現,會因學童的特質差異性,而

    有不同互動方式與教室文化,因此本研究結果並不預期推論到其它班級或學

    校的學童提升注意力及學習成效中。

    提升學童學習注意力的活動課程有可以很多元,在本研究僅以研究者所

    設計之感統活動的觀點做分析,以釐清教學現場龐雜且多方的資料,由於本

    研究僅就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做提升學童學習注意力活動教學歷程之分

    析,因此,研究結果僅做為相關教育人員或教學現場工作者之參考,而不宜

    做過度之推論。

  • 10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有關之文獻分三節探討注意力之相關理論與注意力向度探

    討、注意力之特性及大腦神經生理機制、影響注意力因素與其對學習所產生的影

    響以做為本研究之重要參考。

    第一節 注意力之相關理論與向度探討

    一.注意力的定義

    自 1890 年從 William James 開始研究以來,心理學家在一個多世紀裡都

    試圖解釋注意力的主要因素。關於「注意力」的定義,隨著心理學家因研究

    觀點的不同,有不同的定義;Mosrtofsky 在 1970 年找到有關注意力的定義就

    有七十餘種之多(轉引自黃小鈴,2003);William James 於 1890 年指出注意

    的本質是意識的聚焦和集中(彭冉齡、張必隱,1999)。而 Martens(1987)

    指出注意(attenation)是引導個體的意識並將訊息轉換成有效的知覺,而

    Weinberg(1988)將(concerntration)解釋為:集中注意在所處環境中有關線

    索上並維持集中注意一段時間的能力(引自楊小芳、林孟賢,2006);

    He-mandez-peon(1966)曾經把注意的指向性比喻做探照燈的光術。關於注

    意的實質和特徵,Moray1969 年曾經指出了 6 個方面:(1)選擇性

    (Selectiveness),選擇一部份資訊;(2)集中性(Concentration),排除無關的

    刺激;(3)搜尋(Search),從一些對象中尋找一部分;(4)刺激(Activation)

    應付一切可能出現的刺激;(5)定勢(Set),對特定的刺激予以接受並做

  • 12  

    反應(6)警覺(Vigilance),即保持較久的注意。而認知心理學強調注意選

    擇性維量,將注意看作一種內部機制,藉以實現對刺激選擇的控制並調節

    行為(Kahneman, 1973),也即捨棄一部分資訊,以便有效處理重要的資訊

    (Boring, 1970; Egeth, 1973)(轉引自王甦、汪安聖,2004)。

    就國內的心理學家而言,王克先(1995)指出注意力即導向刺激來源的

    能力。包括意識狀態或覺察(awareness),學習的意向(intention)。鐘聖校(1990)

    曾說明注意是一種專一的醒覺狀態,伴隨清晰的感覺、知覺和中樞神經系統對刺

    激作反應的預備狀態。張春興(1989)則認為注意指個體對情境中的眾多刺激,

    只選擇其中一個或一部分反應並從中獲得知覺經驗的心理活動;另外馬啟偉、張

    力為(1996)認為注意力是全神貫注於一個確定目標,不受其它內、外在刺激的

    干擾,而產生分心的能力。

    而梁仲容於 1996 年指出注意力的另一本特質即專心,所謂專心就是指

    在許多刺激中,必須花很多心智努力(mental effort)或集中精神,才能接收到重

    要或感興趣的訊息(引自黃小鈴,2003)。

    歸納上述,「注意力」的定義,伴隨心理學家因研究不同觀點,不同

    的定義;注意的本質是意識的聚焦和集中,注意(attenation)是引導個體

    的意識並將訊息轉換成有效的知覺,且包含 6 個方面:選擇性、集中性、

    刺激、定勢、警覺。注意力即導向刺激源的能力,包括意識狀態或覺醒

    (awareness)學習的意向(intention)。注意也是一種專一的覺醒狀態,伴

    隨清晰的感覺、知覺和中樞神經系統對刺激作反應的預備狀態。注意指個

    體對情境中的眾多刺激,只選擇其中一個或一部分反應並從中獲得知覺經

    驗的心理活動。注意力是全神貫注於一個確定目標不受其它內、外在刺激

    的干擾,而產生分心的能力。

    綜合各學者專家對注意力的定義(詳表 2-1),有幾個重點如下:

  • 13  

    表 2-1 各學者對注意力定義一覽表

    學者 定義 選擇性 集中性 覺醒 刺激

    Moray ◎ ◎ ◎

    Weinberg ◎

    鐘聖校 ◎

    張春興 ◎

    馬啟偉張力為 ◎ ◎

    梁仲容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本研究將注意力定義,為注意的本質是意識的聚焦和集中,包含選擇

    性、集中性、覺醒、刺激,也是一種專一的覺醒狀態,伴隨清晰的感覺、知覺和

    中樞神經系統對刺激作反應的預備狀態。注意並全神貫注一個確定目標不受其它

    內、外在刺激的干擾,而產生分心的能力。

    二、注意力理論

    在認知心理學中,關於注意力的理論有:(一)瓶頸理論

    (Bottleneck Theories)(二)容量理論(Capacity Theories)敘述如下:

    (一)瓶頸理論 (Bottleneck Theories)

    從感官記憶的研究顯示,感官訊息的貯存和口頭報告間存在一個瓶

    頸。研究者利用雙耳分聽不同訊息的實驗,發現受試者很難同時注意兩種

    訊息,因此有瓶頸理論的提出。Brodbent 於 1957 年提出過濾器模式(Filter

  • 14  

    Model),Treisman 於 1960 年提出的減弱模式(Attenuation Model),和 1968

    年 Deutesh-Norman 的記憶選擇模式(Benel, 1997)。

    (1)Broadbent 的過濾器模式(Filter Model)

    現代有關注意力理論最早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 Donald Broadbent

    於 1958 年所提出。Broadbent 認為,來自外界的資訊是大量的,但人的神

    經系統高級中樞的處理能力極其有限,避免系統超載,需要過注意過濾器

    加以調節,選擇一些資訊進入高級分析階段,其餘資訊暫存於某種記憶

    中,然後迅速衰退。亦即透過過濾器的資訊受到進一步的處理而被識別

    儲存。類似波段開關,可接通一個通道,使該通道資訊通道,其餘資訊通

    道被阻斷。這種過濾器的作用體現出注意的功能,這種理論被稱過濾器模

    式(Filter Model)(王甦、汪安聖,2004)。如下圖 2-1 所示:

    圖 2-1Broadbent 過濾器模型

    資料來源(王甦、汪安聖,2004,認知心理學,p.82)

    Broadbent 認為這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過濾效用,如同 Cherry(1953)

    用雙耳分聽(dichotic listening)研究注意分割的實驗發現,受試者不記得呈現

    在無注意那隻耳朵的訊息。甚至沒注意到輸入訊息的重大改變,例如:一位

    刺   

    激 輸入通道 

    選擇性過濾器

    容量有限的通道 反應 

        長時記憶 

  • 15  

    男性換成女性說話者音調的改變(鐘聖校,1990)。

    在 Broadbent 的模式中,「注意」充當一個過濾器,只讓有限訊息通過,

    所以不被注意的訊息,只有在從感官記憶中消失之前獲得注意,才有可能被

    認出(鄭麗玉,1993)。

    (2)Treisman 的減弱模式(Attenuation Model)

    Treisman 於 1960 年提出減弱模式(Attenuation Model),他認為過濾

    器並不完全摒棄不受注意的訊息,而是將訊息減弱,使其較不可能被聽到(轉

    引自鄭麗玉,1993)。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來工作,並

    非只允許一個通道資訊通過,既允許追誦耳及非許追誦耳的資訊通過,是

    非追誦耳的信號受到衰減(王甦、汪安聖,2004),其論點看法可用圖 2-2

    表示。從圖中可看見追誦耳和非追誦耳的信號都先透過初級的物理特徵分

    析然後才能透過濾器,而非追誦耳信號經過濾器受到衰減,以虛線表示,

    追誦耳信號則未受到衰減以實線表示。

  • 16  

    圖 2-2 減弱模式

    資料來源(王甦、汪安聖,2004,認知心理學,p.86)

    (3)選擇模式(Selection Model)

    過濾器模式(Filter Model)和減弱模式(Attenuation Model)將瓶頸

    放在型態辨認之前,亦即未加注意訊息被過濾器阻檔在外,或者減弱不

    易辨認。而 Deutsch 和 Deutsch(1963)和 Norman(1968)提出記憶選

    擇模式將瓶頸放在型態辨認之後。「注意」相當於訊息的選擇階段,是發

    生在知覺分析之後,亦即兩組訊息都被聽到,不重要訊息很快就忘了(

    鄭麗玉,1993)。

    反應 

              意義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自己名字 

    選擇性過濾器 

    頻率強度等 

    物理特徵分析 

    追誦耳

    非追誦耳 

  • 17  

    Deutsch 和 Deutsch(1963)認為幾個輸入通道的資訊均可進入高級分析

    水平得到全部知覺處理,注意不在選擇知覺刺激,而在於選擇對刺激的反

    應。這理論認為注意是對反應的選擇因此稱反應選擇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王甦、汪安聖,2004)。如圖 2-3:

    圖 2-3 注意的反應選擇模型

    資料來源(王甦、汪安聖,2004,認知心理學, p.88)

    反應選擇模型不同於知覺選擇模型,主要差別對注意機制在資訊處理系統中處 

    理位置有不同,Massaro(1975)  曾用圖將差別表示出來。見圖 2‐4 兩類注意模型比較

    圖 2-4 兩類注意模型的比較

    資料來源(王甦、汪安聖,2004,認知心理學,p.89)

    刺激  覺察  識別 復述與 

    反應擇定  反應 

    知覺選擇  反應選擇 

    非追誦耳 

    追誦耳 

    感覺登記  知覺分析 

    反應選擇 

    組織輸出  反應 

  • 18  

    2、容量理論(Capacity Theories)

    容量理論(Capacity Theories) 包括 Kahneman(1973)提出容量模式,

    和 Johnston 和 Heinz 於 1978 年提出一個綜合瓶頸理論和容量理論的多元模

    式,分述如下:

    (1)容量模式(a capacity model)

    Kahneman(1973)提出容量模式認為注意力的容量有限,是非常有

    限心理資源,而人以有限資源處理。不同心理活動需不同注意力,有些

    需較少心理資源。例如:讀書時聽音樂,若讀的資料是熟悉、容易的則

    有餘力欣賞音樂,若讀的資料是不熟悉、困難的,則覺得音樂很吵,不

    能專心,必需把音樂關掉,因為沒有剩餘資源去聽音樂(鄭麗玉,

    1993)。

    Kahneman(1973)提出能量分配模式較佳體現中樞能量理論。決

    定注意的關鍵是所謂資源分配方案。它受制於喚醒因素的可能能量及當時

    意願和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評價(王甦、汪安聖,2004)。其能量分配模式

    如下圖 2-5:

  • 19  

    圖 2-5 能量分配模式

    資料來源(王甦、汪安聖,2004,認知心理學,p.94)

    Kahneman 於 1973 年提出注意分配模式(attention allocation)。注意分

    配模式的觀點和一個城市供電設施類似。在同一時間太多供電需求將造

    成癱瘓,但是如果事先依供電需求,彈性分配電力就可避免。心智歷程

    也一樣需耗廢能量;在需求太多的情況下,假如能量負擔過度,將產生

    短缺現象。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用彈性的方式分配注意,將可使注意的付

    出更深入或廣泛(鐘聖校,1990)。

    (2)多元模式(a multimode theory)

    Johnston 和 Heinz 於 1978 年提出一個綜合瓶頸理論和容量理論的多

    元模式。他們認為個體可置於瓶頸前、後即「前選擇」(an early mode of

    selection)是將瓶頸置於辨認之前,就如 Broadbent 模式;「後選擇」(a late

    mode selection)是將瓶頸置於語意分析之後,就如同記憶選擇模式,需要

    耗費較多的心理資源(鄭麗玉,1993)。此模式主要強調個體有彈性的選

    擇,注意力可運用適時的情況。

  • 20  

    「瓶頸理論」中三者共通點「注意」充當一個過濾器,不完全摒棄

    不受注意的訊息,而是將訊息減弱;將瓶頸放在型態辨認之前,亦即未加

    注意訊息被過濾器阻檔在外,或者減弱不易辨認。選擇模式「注意」相當

    於訊息的選擇階段,是發生在知覺分析之後,將瓶頸放在型態辨認之後。

    「容量理論」中容量模式和多元模式二者共通點,不同心理活動需不

    同注意力,有些需較少心理資源,用彈性的方式分配注意,將可使注意的付

    出更深入或廣泛如同記憶選擇模式,需要耗費較多的心理資源。本研究將注

    意力理論整理如下表 2-2:

  • 21  

    表 2-2 注意力理論一覽表

    內容

    名稱

    注意力理論 特 點 對本研究啟示

    瓶頸

    理論

    1. 過濾器模式

    「注意」充當一個過濾器,

    只讓有限訊息通過,所以不

    被注意的訊息,摒棄在外。

    小朋友上課中,有

    時將焦點集中一

    個訊息忽略其他

    訊息

    2. 減弱模式 過濾器並不完全摒棄不受注

    意的訊息,而是將訊息減

    弱,使其較不可能被聽到。

    小朋友注意力運

    作像一個過濾

    器,它可以調整,

    允許多一點或少

    一點訊息進入。

    3. 選擇模式 「注意」相當於訊息的選擇

    階段,是發生在知覺分析之

    後亦即兩組訊息都被聽到

    不重要訊息很快就忘。

    小朋友上課中對

    於老師的話語,重

    要與不重要都有

    聽到,不重要訊息

    很快就忘。

    容量

    理論

    4. 容量模式 注意力的容量有限,是非常

    有限的心理資源,不同心理

    活動需不同注意力,用彈性

    的方式分配注意。

    需指導學生選擇

    重要訊息加以注

    意,忽視不重要訊

    息。

    5. 多元模式 個體可置於瓶頸前、後即「前

    選擇」就如 Broadbent 模式;

    「後選擇」是將瓶頸置於語

    意分析之後,就如同記憶選

    擇模式,需要耗費較多的心

    理資源。

    小朋友有選擇的

    彈性,可視上課的

    情況,對注意力做

    最佳的使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我們可瞭解注意力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若能善加利

    用注意力能促進有效學習,現代影響小朋友學習注意力的因素很多,若能運

    用有效的方式提升學童注意力更為重要。

  • 22  

    三、注意力向度

    對於注意力的向度,不同的學者對其界定有其不同。Jame 在 1890

    年曾提到注意力本質特徵:集中焦點(focalization concentration)。集中焦點

    隱含選擇性,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面對各種刺激,且必須決定哪些刺激是

    我們有興趣的或必須給予反應的,而選擇注意力的本質,主要是避免資訊負

    荷過重(引自宋淑慧,1991)。將注意力之向度規納整理如表 2-3,由表可知,

    對於注意力的探究學者對「注意」一詞結構、見解不一定是一致,會隨研究

    者本身關注焦點的不同而有差異。

    表 2-3 注意力之向度表

  • 23  

    學者(年代) 注意力之向度

    K0(1973) 曾假設注意的概念 1.注意廣度(Attention breadth)2.注意寬度

    (Attention span)、3.注意強度(Attention intensity)、4.注意集

    中度 5.注意速度(Attention speed)等五個向度。

    柯永河(1992) 注意力五個向度:1.探照燈之轉移角度大小 2.鏡面直徑大小

    3.光線強度4.光線焦點集中度5.探照燈面之左右上下轉移速度。

    彭冉齡 、

    張必隱(1999)

    注意分為 1.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2.分配性注意

    (Divided attention)3.持續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黃金源(2000) 注意力分成七個向度:(1)朝向刺激(orienting);(2)掃瞄

    (scanning):連續性、有順序的、快速的聚焦。

    (3)聚焦(focusing):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一標

    的、排除不相關的刺激。(4)持久度(duration):

    注意力集中於某一標的、排除不相關的刺激。

    (4)持久度(duration):(5)分離(di-vided

    attedtion):個體一心數用,能在同一時間搜集

    搜尋多項目標。(6)移轉(shifting):個體可快

    速由 (7)警覺度(alertness):個體保持警醒

    狀態隨時注意周遭的變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前述國內外的文獻可知,經過長久對注意力研究,其大概研究

    者不同未趨一致,隨著研究者本身注意力焦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本研

    界定注意力向度,則採用宋淑慧,1991 年所做研究依據注意力容量理論

    利用因素分析將注意力分析成下列五個因素並進一步分析如下:

  • 24  

    (1)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

    2009 年 Asher Cohen 指出在我們認知選擇活動的基本原理,遇到廣大資

    訊時須選擇注意時,最主要指個體在眾多刺激中,對於應該給以反應的刺激

    給以反應,不應該給以反應的刺激不給以反應。從 Cherry 在 1953 年所做的

    雙耳分聽的實驗即說明注意力有高度選擇性。Schworm 認為選擇注意力是學

    習的必要條件(Lufi,Cohen & Parish-Plass,1990),Ross(1967)提到智力正

    常以上的兒童,由於選擇性注意力發展上的差距,而造成學習成就的不同,

    他認為學習障礙是因運用選擇性注意力的發展遲滯所造成的結果(引自宋淑

    慧,1991)。由此可見,在學習中選擇性注意力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2)移轉性注意力(shift attention)

    對個體能因應情境的需要,轉移其注意力,對不同刺激做不同反

    應當個體的心智焦點由某一個特定刺激移轉到另一刺激時,表示注意

    力不但有選擇性也具有移轉性。

    (3)自動性注意力(automatic attention)

    主要是指個體經由練習,對於同一刺激反應所需認知資源減少,

    且反應速度和正確率提高、遺漏或錯誤的反應減少。訊息處理過程中所需

    的注意容量視練習而定,練習愈多,所需注意力愈少,一旦達到熟練程度,

    就稱為自動化過程(automatic process)(Anderson,1985)。較困難工作多練

    習是達到自動化過程的主因。

    (4)分離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

    主要是指在不超出認知資源總數情況下,個體同時注意兩項以上

    的刺激,且能分別對不同刺激做不同的反應,例如,開車達到達自動

    化時,就可一邊開車一邊和朋友聊天。Posner 和 Boies 於 1971 年

    的研究觀察受試者在做配對字母和偵察噪音時,能同時注意兩項以上

  • 25  

    活動。若過於複雜活動,且超出認知資源總數時,同時進行第二個活

    動,就會使第一個活動的反應退步。

    (5)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

    主要指個體能持續注意一段時間的能力,持續在一個活動的觀

    察與學習(Florente, 2005)。對兒童的發展與學習而言,注意力是必要

    的(Spaulding, 2008)。注意力持續性受年齡、生理、心理、環境因素

    和作業性質影響,只出現個素的負面影響,要維持注意力就相當難

    (多湖輝,1991)。

  • 26  

    第 二 節 注意力特性及大腦神經機制

    注意力的主要特性,包括為何有注意力、產生的機制、在哪階段

    作用,早期選擇或晚期選擇、如何顯示注意力促進或抑制作用及兒童注

    意力的特性,注意力的大腦神經機制為何分別敘述如下:

    一、注意力的主要特性

    (一)產生的機制

    李仁豪、葉素玲(2004)指出就演化的觀點,生物體大多數行為的在

    於維持生存延續生命,讓個體或物種的基因傳遞下去,因此在面對物競天擇的

    環境時,最重要對外在刺激做適切反應。適切的動作反應可使生物體生存下

    來。基於時間及空間限制,大部分的生物體在一個時間點上,只能有一個、或

    數目非常有限的動作或目標導向行為,並將動作往空間特定方 向進行。若

    這動作恰當,則有利生存,若不恰當,則不利生存。而認知系統供給運動系統

    不用多、只需恰當。由此可知運動系統的先天限制,將影響認知系統對刺激的

    處理,因此認知系統的最初子系統(即注意力功能)面對感覺系統所提供部分

    刺激時需做取捨,將選擇過後訊息提供給較高的認知或運動系統。簡言之,有

    限運動系統使的注意力這個機制產生,這是從終極原因來看。

    從近端原因來看,將生物體視一個訊息處理系統。Broadbent 是將訊息處

    理論引進認知心理學的一位先鋒(Fernandez-Duque & Johnson,1999);他將心

    智比喻為一個資訊處理系統與溝通系統,並把注意力比喻為濾器(filter),會

    過濾掉個體所不需要的刺激。他認為濾器是屬於完全濾器,具備全有或全無

    (all-or-none)的特性,亦即未經注意力的刺激。即不會受到語意層次的分析,

  • 27  

    也不會受知覺意識查到。然而許多證據卻反駁這種完全過濾觀點;相對沒有

    完全過濾的訊息通常具有某些特性,如:強度大、醒目、突現、可被激發的

    閾值低、具個人意義等(Jonides & Yantis, 1988;Theeuwues, 1994;Triesman,

    1969;Yantis & Hillstorm, 1994)。這些訊息應具有生態意義,因一個心無旁鶩、

    專心一致生物體,若不能及時對非注意力範圍內、攸關生死的刺激做快速且

    正確反應,將不利生存。雖然如此,注意力的運作狀況,主要還是由生物體

    的內在目標導向來做決定(Folk, Remington, & Johnston, 1992;Rees, Russell, Frith

    & Driver, 1999;Yantis, 1993)、(引自李仁豪、葉素玲, 2004)。

    (二)、早期選擇或晚期選擇

    由於 Broadbent(1958)的早選論(early-selection theory)或過濾論(filter

    theory)、Treisman(1964,1969)的減弱論(attenuation theory)及 Duetsch 和

    Duetsch(1963)的晚選論(late-selection theory)的許多實驗証據顯示,具有意

    義的訊息不會被完全過濾掉,因此引發早期選擇(early selection)和晚期選擇

    (late selection)之爭議。李仁豪、葉素玲(2004)指出早期選擇是指物體辨識、

    語意分析等意識層次的心智功能,是在過濾階段後才進行即注意層次的分析

    的必要條件;晚期選擇則指外界刺激過濾之前,就已經有意義層次的分析處

    理,這兩種主張分別有支持的証據(Naatanen, 1992)。就以上理論議題的核心,

    注意力在「何處」做選擇,這跟所謂認知能否穿透的議題有關。以視覺為例,

    認知能否穿透指的是認知因素(由上而下的歷程,top-down processing)是否會

    早期影響視覺。若將注意力是否會影響到早期視覺(Pylyshyn, 1999)。注意力

    視為一種認知因素,那麼注意力是在視覺訊息處理的那一階段就介入?就從

    神經心理的角度來探討注意力是在早期視覺處理的那階段就介入運作。生理

    證據則直接指出在大腦皮質區的 IT、MT、V4、V3、V2、甚至更早期的 V1 神

    經細胞,其激發程度都會被注意力所調節(Moran & Desimone, 1985;Motter,

  • 28  

    1993;Treue & Maunsell, 1996)。由此可知,注意力不但可以在很早期的階段就

    做選擇工作,而且可能滲透在大腦的每一處而無所不在(Britten, 1996)(引自

    李仁豪、葉素玲,2004)。

    (三)、促進或抑制作用

    注意力可促進知覺,個體投入注意力後,其偵測(detection)、辨識

    (identification)、辨別(discrimination)、空間解析(spatial resolution)等能力

    會有較佳的表現,且神經細胞也會有較高激發狀態(Bushnell,Goldberg,

    & Robinson, 1981;Erikson & Erikson, 1974;Erikson & Hoffman, 1973;Posner,

    1980;Spitzer et al., 1988;Yeshurun & Carrasco, 1998, 1999)。注意力常被

    比喻為濾器,而這濾器的概念隱含著注意力是有抑制歷程,亦即抑制不被選

    擇注意到的刺激。Moran 和 Desimone(1985)提供了相當具突破性且影響深

    遠的神經生理證據,支持注意力是有抑制歷程。

    由以上探討可知,有限運動系統使注意力這個機制產生,其運作狀況,

    主要還是由生物體的內在目標導向來做決定,且注意力在早期階段就選擇

    工作,其神經生理證據,支持注意力是有抑制歷程。

    二、兒童注意力的特性

    把注意當作最基本的先驅,對兒童的學習和最佳發展(Tammie J, 2008),

    人類的注意力與身心發展有關,依發展階段不同在能力上有所差別。以下依

    學生注意發展的一般特點分三方面敘述之(林崇德,1995):

    (一)從無意注意佔優勢,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地位

    低年級學生剛離開幼稚園不久,還不完全適應學校生活,無意注意仍具有

    重要作用。上課時學生會不由自主的思考不集中,分散注意玩弄一些玩具,做

    些小動作。在作業時往往需要有老師或家長的督促。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不

    斷增長。同時,由於教學提出的要求和教師的訓練,學生有意注意逐步發展起

  • 29  

    來。

    (二)具體生動、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

    以小學生而言,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準和語言水準還很有限,具

    體形象思考仍佔重要地位,隨著學生學習活動的發展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學

    生對具有某種程度抽象水準的教材的注意力也逐步發展起來。

    (三)小學生的注意具有明顯的情緒色彩活動

    小學生由於大腦與神經系統活動的內抑力沒有充分發展,某個興奮

    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應器官的活動,臉部表情、手腳乃至全身都配合

    活動,所以出現明顯情緒色彩。教師可藉此特點中,學生反應和動態判斷學

    生是否在認真聽講內容,並及時掌握教學過程。梁仲容(1996)指出欲改善注

    意力的方法可歸納以下幾方面:

    1.教師應瞭解學生的「注意內心狀態」與「注意外在表現」是否一致,

    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注意品質。

    2.教學活動要建立在小朋友的先備知識與經驗背景上。

    3.發揮小朋友選擇性注意力之能力,使他們注意到有關的訊息。

    4.學習時,使小朋友的注意力能維持並集中於活動上。

    5.讓小朋友在學習活動中,能長久維持其注意力。

    6.靈活運用學習策略,以增進注意力策略的運用。

    綜合上述,藉由了解小朋友注意力的特性,教師可及時掌握教學

    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及判斷小朋友是否有認真上課,改善注意力的方法;因

    此,本研究的活動安排亦配合研究者自行設計活動引發學童學習專注力,增

    進其學習效益。

  • 30  

    三、注意力的大腦神經機制

    注意力是基本的認知功能,它的大腦神經生理機制為何,自然也是

    一項重要且極具挑戰性 。有關注意力神經生理機制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十

    九世紀末有兩位著名的科學家利用不同的研究取向間接探討了注意力在大

    腦內的表現方式。英國的解剖生理學家 David Ferrier 在 1884 年利用電刺

    激了猴子的額葉區,發現猴子的眼睛會因電刺激而造成眼睛移動。此外,

    他觀察到猴子的頭也會旋轉至猴子所感興趣的空間位置,這時候 Ferrier

    認為這個額葉區不只和眼球運動有關係,也可和「注意」有關係。這塊額

    葉區就是後來我們所知的額葉眼動區(frontaleye field 以下簡稱 FEF)。在

    1894 年,德國著名的科學家 Hermann von Helmho 也透過實驗的方式,發

    現了人類注意力的運作機制可能可以獨立於眼球運動而進行。這個現象觀

    察就是內隱性注意力(covert attention) (阮啟弘、呂岱華、劉佳蓉、陳巧

    雲,2005)以下分別敘述以動物為對象的神經生理研究,正常人為對象的大

    腦造影研究,說明注意力大腦的神經機制:

    (一)注意力對視覺處理調節作用(Modulation of Attention on Visual

    Processing)的動物研究

    Reynold 及Chelazzi(2004)和多位學者均不約而同指出注意力對

    視覺處理調節的作用,其根本機制在增加視覺刺激的對比驅動神經細胞反

    應能(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rast in driving neuronal responses)。

    1、注意力對視覺神經細胞反應的調節作用

    Reynold, Pasternak 及 Desimone(2000)記錄猴子在第四視覺區(V4)的

    神經細胞反應,會如何受到刺激的對比及注意力的操弄影響。結果發現,當

    猴子將注意力投注於接受域內的單一刺激時,即便刺激僅有 10%的對比,即

    足以誘發 V4 的神經細胞做出相當強的反應,且反應強度顯著有別於,在相

  • 31  

    同刺激下猴子將注意力集中於接受域外的位置情況。換句話說 Reynold 等人

    (2000)的研究,主要顯示空間注意力對單一在接受域中呈現刺激的影響,

    此單一刺激的對比在神經細胞反應的動態範圍內(Dynamic range)。

    Chelazzi, Miller, Duncan Desimone(2001)的研究,探討當注意力協助視

    覺系統在兩個刺激中選擇一個時,另一刺激的性質(即偏好與否)會如何影

    響視覺神經細胞的反應。結果顯示當兩個刺激處在吸引注意力的競爭情況

    時,彼此會互相抑制對方所能引起的反應強度,但抑制強度的高低或強弱,

    則要視神經細胞對原本刺激的偏好。

    以上兩項研究典型說明,空間注意力在視覺處理上對單一刺激產生的促

    進(facilitation)效果,以及對兩個(或以上)刺激產生的選擇及抑制的效果。

    2、視覺刺激對比的調節作用

    Carandini, Heeger 和 Movshon(1997)記錄麻醉猴子的 V1 神經細胞對兩

    個空間上重疊的但方位不同的光柵,其中一個是神經細胞偏好的方位,另一

    個則是非偏好的方位;這兩個光柵的對比強度皆可是 0%、6%、13%或 50 %

    其中一個水準。其實驗結果 V1 神經細胞對偏好光柵的反應,會因為非偏好

    光柵的同時出現而受抑制,而受抑制的程度會隨非偏好光柵對比的增加而提

    高,即非偏好光柵的對比愈強,其產生抑制的視覺神經細胞反應的力道愈大。

    Reynold 及 Desimone(2003)探討兩個光柵位於 V4 神經細胞的接受域,

    但在空間上並不重疊的情形,其中一個具有神經偏好的方位,另一個具有神

    經非偏好的方位。Reynold 及 Desimone 和 Carandini 等人的結果相似,即偏好

    的光柵以 40%的對比單獨出現於位於接受域時,V4 神經細胞具有非常強烈

    且穩定的反應,但非偏好的光柵,以不重疊的位置亦出現於接受域時,原來

    強烈且穩定的反應,為對比逐漸增強的非偏好刺激消弱。Reynold 及 Desimone

    (2003)的研究指出,即使空間上並不重疊的光柵刺激,也可以觀察明顯的

  • 32  

    相互抑制效果(陳烜之,2007)。

    在 1997 年 Rees,Firth 和 Lavie 操弄語言作業的困難度,並且要忽略

    在視野周圍不相干的視覺運動,且利用 fMRI 為研究工具,檢視V5區域神經

    細胞活化的情形,作為判斷受試者對視野周圍不相干區域的處理程度多寡。

    核磁造影的結果發現當語言作業的難度較高的時候,視覺皮質區V5的活化情

    形較低。這樣的生理證據,再次支持了Lavie 認為作業困難度和注意力資源之

    間的關係,不僅從行為的表現上發現,在神經生理上看到了當作業難度佔用

    了大多數的注意力資源時,在周圍不相干的刺激所引起的活化反應相對的減

    少(引自阮啟弘、呂岱華、劉佳蓉、陳巧雲,2005)。

    阮啟弘、呂岱華、劉佳蓉、陳巧雲(2005)指出另一個在注意力神經

    生理機制研究上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實驗,是由Moran 和 Desimone 在 1985

    年所執行的。從紀錄神經元的活動電位中發現,V4神經元的活化程度可以獨

    立於視覺刺激而只受到選擇注意力的影響(Moran and Desimone, 1985)。V4

    神經元和與V1神經元一樣,每個細胞具有其特別感興趣的刺激型態,不同的

    是,相較於V1神經元來說V4神經元有較大的接受域(receptive field)。實驗

    結果卻發現注意力所在的位置卻會影響V4神經的反應,進而指出 V4 是與注

    意力作用有關係的。

    上述幾項以動物為對象所進行的記錄神經細胞的研究,係針對(1)單獨

    一個刺激的對比對視覺神經細胞反應的影響。(2)當兩個刺激或者是一個偏好

    或一個非偏好刺激,或者兩個均偏好的刺激,但一個未於接受域的中央,另一

    個位於接受域的周邊,所產生的抑制效果。

    (二)以人為對象的大腦造影注意力研究

    當代對注意力的研究影響最大的是 Posner 於 1980 年空間注意力(spatial

    attention)的研究,涵蓋以動物為主,記錄單一細胞活動的研究,以及以人為對

  • 33  

    象,記錄腦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 potentials, ERPs)或血氧濃度訊號

    (hemodynamic signals) 改變的大腦造影研究。

    1、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 potentials, ERPs)

    說明有關注意力大腦機制的研究,探討皮質層的視覺處理,空間注意力可以產

    生調節作用最早發生在何處。多位研究者曾提出證據顯示空間注意力會調節枕

    葉兩側的分成電位(Magnum & Hillyard, 1991; Van Voorhis & Hillyard, 1977)。空間

    注意力對視覺處理最早的調節是發生在外紋狀區(extrastriate cortex)。Handy 等

    人(2001)認為注意力對外紋狀區視覺處理的影響可解釋資源分配結果,即分

    配資源到注意的位置愈多,以致產生較大的調節作用。

    2、選擇的控制

    Posner、Walker、Friedrich 和 Rafal(1984)曾提出導引注意力的三成

    分觀點,即脫離(disengage)、移動(move)及投入(engage)的看法;而這三

    成分亦在腦傷病患得到支持的証據。Posner 等人(1984)即發現頂葉單側受損所

    產生忽略症(neglect)患者,可將注意力導向與受傷腦區同側(即健側,ipsilateral)

    的視域,可是確有極大困難在導引線索無效時,將注意力轉向對側(即患側,

    contralateral)的視域。

    3、選擇的效果

    研究指出空間性的選擇和另一個屬性的選擇結合時-譬如受試者必須

    同時注意到刺激的位置和顏色-通常會發現第二屬性的選擇與空間的選擇會形

    成一種階層性的結構,非空間性的選擇是否會發生作用端視刺激是否出現在被

    注意的位置上。

    4、fMRI

    視覺的處理基本上是由視網膜將訊息傳遞到丘腦(thalamus)的側膝核(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LGN),再傳到初級(或紋狀)皮質區,然後再傳往更多複雜的

  • 34  

    外紋狀區。O`Connor, Fukui, Pinsk 及 Kastner(2002)發表的 fMRI 研究,指出注意

    力調節側膝核神經細胞的反應。

    這些結果顯示注意力調節側膝核的視覺處理,係藉由增強被注意的刺激神

    經活動-相對未被注意的刺激之神經活動-是一種反應增益方式(response

    enhancement)。

    綜合上述 O`Connor 等人(2002)的研究,以人為對象探討注意力的研究大

    腦的神經機制的特性:(1)注意力的投入會使得被投入注意的刺激之神經活動

    相對地高於未被注意的刺激之神經活動;(2)注意力對神經細胞反應的增強,

    會受到注意力資源分佈高低變化的影響;(3)注意力可以對特定部位的基準神

    經活動產生調節,以致於在視覺刺激尚未出現的預期階段即可增高神經活動。

    這些空間注意力的調節,不但在大腦視覺皮質各區可看到,甚至更早的側膝核

    區發現(陳烜之,2007)。

    任何複雜的注意行為,不管是主動或被動,還需要有另一個條件存在

    那就對某一刺激改善注意力的方法,及瞭解影響注意力相關因素。

  • 35  

    第三節 影響感統活動與注意力學習效果相關之研究

    陳幸伶、黃美湄、吳雅慧 2008 年關切學前及學齡教育有關注意力議題,

    父母焦急尋找提升孩子專注力秘笈,從孩子個人特質、外在環境….等,研究

    學者已辨識出組成氣質多樣成分(Buss & Plomin, 1984. Rothbart,

    1989)(白玉玲、王雅貞,2006),每個嬰兒都顯示出她獨特的氣質(temperament)

    (黃慧真,1990);而史代納在他的人智學中為「氣質說」重新立下基礎,史

    代納認為瞭解學生的「氣質」是教師一項重要任務。(引自鄧麗君、廖玉儀

    譯,2003)。歸納上述 ,影響注意力因素有:(一)個人特質(二)外在環境

    (三)動作、情緒(四)感覺統合能力;與其相關之研究。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影響注意力因素

    (一)個人特質

    1、隨年紀和興趣增加,專注力發展歷程。注意力相關的種種能力,

    從出生開始到青春期候才會逐漸發展完成,就時間長度來說明專注力的

    發展歷程,李珀(2009)建 議 時 間 長 短 如 下( E r i c J e n s e n , 1 9 9 8 ):

    (1)幼稚園~二年級:5~7 分鐘。

    (2)三年級~七年級:8~12 分鐘。

    (3)八~十二年級:12~15 分鐘。

    時間長度只做基本參考,需視個別差異及學童有興趣想挑戰才能專心。

    2、天生氣質注意力差別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先天氣質,1984 年紐約縱貫式研究(The

    NewYork Longitudinal Study,NYLS)研究者 Thomas, Chess 和 Birch

    界定出氣質的九個方面或成分,這九種氣質成分是:(1)活動水準-

  • 36  

    個人動的方式及動的多寡。(2)節奏性、規律性-如節奏、睡眠和排

    泄物等生物循環的可預測性。(3)接近或退縮-對新刺激,如新玩具

    食物或人的最初反應。(4)適應程度-最初反應被修正往期待方向的

    難易程度。(5)反應閾-引起反應所需的刺激量。(6)反應強度-個

    人反應的有力程度。(7)情緒的品質-個人行為主要是快樂歡喜友善

    或不快樂不高興不友善。(8)被分神的程度-個人行為容不容易被無

    關的刺激改變或干擾(黃慧真,1990)。陳幸伶、黃美湄、吳雅慧 2008

    年指出其中堅持度高的人會執著自己的事有始有終,堅持度低的則容

    易被其它事情分散注意力;而注意力分散度高易受外界事物吸引而易

    分心,無法從頭到尾做完一件事需費較長的時間,相對地分散度低的

    易專注正在做的活動,對外界的刺激較沒察覺,易被誤解為不聽話或

    不理人。

    華德福教育中提到「氣質」,一方面根深蒂固於人的本質中,一

    方面又會自然地改變。它真是一個複雜且令人難以捉摸,它究竟如

    何形成?依史代納的「人智學」來解釋,首先要將人的本質區分為

    四部分即物質的身軀(Physischer Leib);生命力的組織(Lebenskrafte

    Organisation);心靈的身軀(Seelenleib);最內在的我之核心(Innerster

    Ich-kern),在每個人的四個本質中,會有一部分的力量特別強烈,使

    得其它三部分的「聲勢」減弱。而這較強的部分,顯現在外就是人

    的主要氣質,並且各有所屬:一個較強的『物質的身軀』會帶來「

    冷靜被動」氣質。一個較強的「生命力的組織」會傾向一個較『

    活潑樂天』的氣質。一個較強的『心靈的身軀』會帶來「急躁激進

    」氣質。一個較「自我」的會傾向『憂鬱悲憫』氣質(引自鄧麗君、

    廖玉儀,2003)。在人類的四種氣質是指一個人對人、事、物會有一

  • 37  

    致性的態度和反應、但其中有一、二種氣質會主導一個人性情行為,

    而人類的四種氣質類型:

    (1)急躁激進(火相)氣質

    自我體強烈運作在身上、走路很重,像大地五官飽滿、有肌肉、愛領

    導、喜歡作老大,常挑戰老師,易被激怒,不穩定。

    (2)活潑樂天(風相)氣質

    天生性情火熱,較平衡、迷人的、外表平和,走路如風、很好

    奇,凡事都很有興趣,愛和人相處、最活耀,派對中的好主人,注意力

    分散、屬感知體,常讓老師感到挫折,但氣質穩定。

    (3)冷靜被動(水相)氣質

    安靜坐著很享受食物,很穩定也很享受自己,很難叫他做事,

    生命力很強,消化系統主導,胃膽較發達。內在很活耀,有思想無行動

    力。有計畫不夠主動,具穩定人格特質不易生氣。

    (4)憂鬱悲憫(土相)氣質

    很蒼白不會找人玩 ,怕被拒絕、常躲在書,步伐堅定但沉穩,

    會花很多能量去感覺身體的負擔和地心引力,感覺沉穩,讓老師摸

    不清楚(張宜玲,2003)。

    綜合上述,孩子每一刻都在揭露自己,只要能正確地觀察,身

    為教師者,需先瞭解自己,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人是什麼?人

    的本質為何?從四種性情來瞭解自己和幫助孩子。對氣質需要學習

    的生命課程如下表 2-4:

  • 38  

    表 2-4:對氣質需要學習生命課程

    氣質向度 特 質 生命課題

    Fire 火相 Choleric 直接衝動易怒、喜歡風險。 控制憤怒

    Air 風相 Sanguine 不穩定常改變、缺乏自我控

    制。

    集中注意力

    Water 水相

    Phlegmatic

    冷漠、單調,非常被動的個

    性。

    提高行動力

    Earth 土相

    Melancholic

    細長觀察細節、感覺沉穩。 向外開放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教師對不同氣質孩子的黃金準則即平衡學生的氣質,首先要先平

    衡自己的性情、了解自己氣質向度進而幫助自己找到氣質平衡點。

    綜言之,老師應該藉著他適時的情緒表現,來陪伴各種不同氣質

    的學生:對於冷靜被動氣質者,老師應該在外表上表現漠不關心樣,但是

    給予內心關懷,對於急躁激進者,老師應當表現得事事關心,但內心要保持

    最高的冷靜,甚至在急躁激進的孩子太過於熱情奔放時,也不動氣。陪伴活

    潑樂天氣質的孩子需保持嚴肅且有恆心的態度;陪伴憂鬱悲憫氣質者,常假

    設自己是一位承受痛苦考驗的人,但表明每個人應該學習如何藉由幽默與內

    在動力來克服人生的痛苦和不快。

    3、男生女生專心表現大不同

    在診斷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的問題,男孩比例比女孩高,最新研究

    發現男孩比女孩易分心是因男女孩在大腦發展順序的不同(陳幸伶、黃美湄、

    吳雅慧,2008),游婷雅於 2007 年指出中國和美國男孩的數學表現都比女孩

  • 39  

    優異,中國女孩的表現卻比美國的男孩來的好;男性大腦的顳葉,包括杏仁

    核和海馬迴體積較女性大,女性的前扣帶迴皮質、眼額皮質體積大於男性,

    這兩個區域都和情緒處理有關。女性和男性大腦已經演化成不同角色的看

    法,巴隆科恩他認為男性傾向於分析和建構系統,而女性傾向於同理心,其

    性別的差異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要比文化因素來的更多。儘管如此兩性重疊

    之處卻有更多。

    4、生理與心理發展影響專心程度

    若學童有視力或聽覺問題、手眼協調能力不佳、感冒生病或過

    敏症狀,都會影響學童的專心程度。張靜慧(2007)也明示學童放學 回

    家因饑餓、疲倦因素….等等,容易引起精神不佳。楊西說:「當孩子

    身體狀況是已經活化起來時,他們上課比較專心,不容易被教室其他事物分

    心,他们對自己的自信心比較強,對自己的感覺比較好,比較不沮喪、比較

    不焦慮,上述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和他的注意力」(洪蘭譯,2009)。

    綜合上述,個別差異、氣質、男生女生生理、心理發展與睡眠影響

    專心的表現大不同。

    (二)外在環境

    注意力也會受環境的影響( r e s o u r c e - l i m i t e d )( N o r m a n &

    B o b r o w , 1 9 7 5 ) 其 注意力對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如下:

    1、安排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過分吵雜的環境(如喧鬧聲),或干擾物過多時(人為因素),學童

    都無法專心於課堂上。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童免於受外力干

    擾而分心。

    2、有效能的教學與學習歷程

    (1)確認在學習前的準備狀況:在課程開始之前,先讓學生靜心,

  • 40  

    循序漸進才能專心。

    (2)進行教學時簡單明瞭有效的口語表達:教師說話表達,注意長

    度、用具以達成有效的溝通。

    (3)善用教學技巧及教材教法,鮮明教學引導:運用課室管理技巧

    及簡易生動的活動引領學生專注活動。

    (4)給予提示:隨時提醒學生該做的事,必要時以手觸摸學生

    的頭提示以協助專注有效學習。

    3、生活步調放慢些,讓孩子靜下心

    規律、節奏穩定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但現代生活步調,父母

    每天對孩子有說不完的「快一點!」,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處於分心、

    不專注的的狀況。

    4、提供戶外運動場地,可發洩精力

    運動與遊戲探索對於小朋友而言,不僅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

    同時能消耗過多的精力,為人父母或老師運用戶外場地適時安排戶外運

    動,讓小朋友活動伸展筋骨是非常重要的!

    綜合上述,注意力對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包括良好的學習環

    境,生活步調放慢些,讓孩子靜下心及有效能的教學與學習歷程,並提供

    戶外運動場地,讓小朋友可發洩精力。

    (三)動作、情緒

    根據游婷雅(2007)指出運動讓血液細胞吸收氧氣的能力增加,進而

    促進肌肉及心肺功能,也增進大腦功能。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兒童在上課

    前只要做五分鐘的基本動作(定點跳、手臂畫圈擺動等),就能讓他們在課

    堂上的學習更好。他們明顯比那些沒有在上課前運動的孩子在課堂上有更

    高的動機和學習效率。

  • 41  

    而梁雲霞(2004)說明影響注意力的因素是動作。一般而言,我們的

    注意力會受到動作的牽引 。閃爍霓紅燈影像所形成視覺感受,比沒有閃爍

    的燈號更能引起注意力,例如警車上閃爍車燈,動作是引起注意力的方式

    之一。

    從動物和人類研究都顯示,杏仁核是大腦情緒系統重要部分,與引起

    恐懼或悲傷事件的長期記憶形成有關,學習者需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

    力,才能達到最佳學習狀態。如何協助孩子有效的學習及良好情緒控制

    力,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Walter Mischelr 及其同事所完成一項研究顯示,能

    夠對一樣想要的的東西產生「延宕滿足」是很重要的。而額葉幫助我們控

    制衝動並產生抗拒,但在未成年之前尚未發展好(尤婷雅譯,2007)。由

    上述即可瞭解邊緣系統:情緒和記憶的中心,主要成員為杏仁核、海馬迴

    及下視丘,我們主要的情緒、愛、恐懼、悲哀和快樂都從這裡出來,與情

    緒有關的記憶儲存在杏仁核或海馬迴(洪蘭譯,2005)。

    其中杏仁核與皮質的連結使杏仁核的防禦系統可以在我們面對危險時影

    響我們對情境的注意力、知覺、和記憶;除了皮質直接對杏仁核影響之外,還

    有好幾種間接的管道使杏仁核可以影響皮質的處理歷程,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

    就是大腦的激發系統。對重要的事情、警覺、注意,皮質是激發的;相對的愛

    睡、不能集中記憶皮質是不激發的,除了作夢之外(洪蘭譯,2001)。

    大腦當家一書中楊西(Antronette Yancey)醫師指出運動對孩子有幫助。身

    體狀況良好的孩子對視覺刺激辨識的速度比不愛動的孩子快,他們的注意力比

    較能夠集中;大腦造影研究顯示常常運動的孩子和青少年,他們在做作業時,

    能夠使用較多的認知資源並持續比較久的時間。

    楊西說:「當孩子身體狀態是已經活化起來時,他們上課比較專心,不易

    被教室中其它事物分心,他們對自己的自信心比較強,對自己的感覺比較好,

  • 42  

    比較不沮喪,比較不焦慮。上述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和他的注意

    力」(洪蘭譯,2009)。

    綜合上述,影響注意力的因素是動作,注意力會受到動作的牽引,而情緒

    會驅動注意力,而注意力驅動學習」學習者需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才能達

    到最佳學習狀態。

    (四)感覺統合能力

    感覺統合是正常大腦的功能。由各種感官傳來的消息,經過神經系統的過

    濾、組織與整合之後,在大腦形成一個完整概念,幫助我們知覺到內在及外在

    環境的需求,我們再根據這些訊息,計畫並做出適當反應。大腦的分工愈精細,

    功能就愈好,個人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愈強。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分心,或

    注意力過短,表示孩子中樞神經系統無法適當的接收、組織及整合感覺刺激(羅

    鈞令,1998)。由 2-5 圖示中,清楚告知我們感覺統合的過程,當孩子能經由第

    一階段到第三階段循序漸進的整合到第四階段,此時即學齡期的學童,為學習

    各類學科所必備能力而準備即身心狀況的準備,也是孩子進入未來社會培養良

    好人際基礎,例如:第二階段的身體知覺、動作計劃及身體雙側協調能力的發

    展,須有第一階段的姿勢控制、肌肉張力與身體平衡發展才能使其功能發揮,

    而這些發展要有完整前庭覺及本體覺才能使功能發揮,才能奠定第三、四階段

    發展良好基礎。如下圖 2-5 感覺輸入整合過程:

  • 43  

    表 2-5 感覺輸入整合過程

    感覺的種類

    感覺輸入整合過程 終產物

    第一階整合 第二階整合 第三階整合

    聽覺

    前庭覺

    重力與動作

    本體感覺

    肌肉與關節

    觸覺

    碰覺

    視覺

    眼球運動

    姿勢控制

    身體平衡

    肌肉張力

    重力安全

    吸引

    進食

    身體知覺

    身體雙側

    協調

    動作計劃

    活動量

    注意力長

    情緒穩定

    說話能力

    語言

    手眼協調

    視知覺

    有目的活

    集中注意力

    組織能力

    自尊心

    成就感

    自我控制

    自信

    學習能力

    抽象思考

    理解能力

    身體及腦側

    化能力

    資料來源(吳東昇,2001,感覺統合與指導手冊,P.48)

    綜合之,視、聽、嗅、味覺、這些特殊感官覺,皆由 12 對腦神經接收訊

    號,再傳送至大腦整合做出反應,這些對學童都是很直接感覺刺激。其中觸覺

    通常會影響到個體日後的情緒穩定度,前庭刺激亦與情緒穩定有關;本體感覺

    功能對於個體運動非常重要,藉由本體感覺,各種反射動作 及自動反應,一

  • 44  

    些計劃性活動才能產生,個體才能藉由此三種能力,使他自己能有適應環境及

    改造環境的能力;本體覺常與其他各種感覺系統互相配合,使一個人身心健全

    發展。

    (五)神經系統與感覺統合的關係

    神經系統控制身體的其它生理系統且負責我們對環境的瞭解,所以神

    經系統是人體生命現象的樞紐亦是人體生長發展基礎。

    神經系統又分中樞神經系統;由大腦、間腦、小腦、腦幹部位及脊髓

    組成。另一周圍神經系統;從腦延伸出來的十二對腦神經和從脊髓延伸的三十

    一對脊髓神經所組成;在此做比喻,將中樞神經系統比喻成電腦中心,那麼周

    圍神經系統便對外連線的電腦網路。而我們所說的感覺統合便將各種的感覺刺

    激輸入中樞神經系統,然後加以組織及處理過程。

    1. 各層神經系統的功能及作用

    (1)大腦皮質:包含有兩個大腦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白質、

    基底核(baseal ganglia)、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主要功能是知覺認知、思想、

    創造力、想像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發展。

    (2)大腦皮質下構造:包含有視丘、中腦、腦幹、小腦等;主要功能

    協調姿勢性的反射,使得個體獲得動態姿勢平衡,在這階層的大腦結構中,可

    接受前庭感覺、本體感覺、觸覺等加以整合做出大動作及快速反應。

    (3)脊髓:其構造有脊柱及髓神經根,其功能包含單突觸的反射姿勢

    性的反射,且能接受環境的資訊,傳達大腦更高階層的部位,加以整合接受大

    腦高層命令做出適宜的動作反應,例如遇到危險時,會保護性的反射,縮回及

    牽引反應。

    其次各種感覺神經系統的作用,包含視、聽、味、嗅覺、觸覺、

    前庭感覺、本體感覺。

  • 45  

    對於情緒就像有了好的本體感覺功能來感知自己的肢體在空間中

    的動作,才能對所處的環境有信心,對控制自己的動作有信心,因此才能夠

    有平穩的情緒,也才敢探索新的環境,學習新的事物(羅鈞令,1998)。

    2、前庭系統在視覺及功能的角色

    前庭系統是全身最大本體接受器,包含感受器、前庭核及一些神經

    徑和大腦與神經核和神經徑相通的部份。而前庭系統對視覺造成影響,包括

    眼球運動和視覺認知發展,事實上前庭系統與眼球之間的路徑是非常複雜,

    當我們右一側的半規管受刺激造成前庭傳入神經纖維之興奮時,便引起眼球

    左轉的補償性眼球運動,例如當我們凝視一物又必須將頭右轉時,此時會因

    前庭系統參與使我們眼球左轉保持穩定的視覺。因此當我們的前庭系統有所

    損傷時會造成頭部晃動無法保持視覺穩定。

    各種不同型式的前庭刺激,都有穩定一個人情緒,甚至激發一種愉快心情功

    用,帶給一個人安全感或興奮的情緒。

    3、感覺統合的感覺輸入過程及其影響的結果

    吳東昇於 2001 年曾說明,對於感覺統合失常的症狀分析其中姿勢

    及維持同一姿勢的耐力不佳,會影響學童的專注力,上課容易分心,無

    法保持坐姿且姿勢東倒西歪。

    二、注意力相關之研究

    注意力相關研究中,有許多因素是會交互作用而產生不同結果,張春

    興於 1991 年認為影響注意力的其中兩個重要因素是內在動機或需求,以及

    刺激本身的物理特徵。而先天大腦發展和後天的環境因素共同決定一個人的

    學習表現和學習注意力的程度。以下就性別與注意力、年齡與注意力、學業

    成就、睡眠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敘述如下:

  • 46  

    (一)性別與注意力

    根據陳淑絹 1999 年研究國小學童注意力也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國內研究方面,李坤崇 1990 年發現國小女生學習優於國小男生,兩年後再

    做研究也一樣;國外方面 1990 年 ,Nussbum 和 Bigler 發現注意力異常男生普

    遍多於女生比例是六比一。根據 Friedman 和 Doyal(1987)的看法,不論有無

    伴隨活動過多,注意力異常的男生大約比女生多 6 至 8 倍;從文獻上加以探討,

    也發現一致性地認為注意力異常的出現率,男生高於女生(Huessy & Howell,

    1988;McGee,Williams & Silva, 1985;Westman, 1990)(引自宋淑慧,1992)。因

    此,學者對於注意力異常之男生普遍多於女生的看法一致。

    (二)年齡與注意力

    人類注意力與身心發展有關,依發展階段之不同而在能力上有所差

    別,學前幼兒注意力較國小學童差,國小學童注意力又較成人差;也

    有文獻指出:低年級階段若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到中高年級有改

    善可能(李詠吟,1994)。Braswell、Bloomquist、和 Hung(1991)指出

    由於成熟和發展因素,約有 40%伴隨活動過多的注意力異常兒童,到

    青少年時期,活動過多的徵狀會改善但注意力渙散和衝動仍然持續。因此可

    知,注意力的確會受到身心的成長而有所改變,但仍有

    程度上的差異,只能推論年齡有可能影響注意力集中與否的因素之一

    (郭旭鐘,2007)。

    (三)學業成就與注意力

    梁仲容(1996)的研究指出注意力和學業成就之間有很高的正相

    關。陳淑絹(1999)的研究結果亦是,注意力缺乏的問題和認知上的

    衝動,可能導致學童在學業成就上表現較差的原因,尤其注意力異常

  • 47  

    的學童通常也會伴隨注意力的問題,故而許多學者傾向認為注意力的

    確會直接或間接會影響學業成就(郭旭鐘,2007)。

    (四)閱讀和注意力

    閱讀本身是一種複雜的技巧。流暢的閱讀者,短時間內很快

    可迅速的將字認完,不需耗費很多注意力,而且正確性極高。根據梁仲容

    (1996)閱讀、注意力的研究指出不同語文水準學生的分離性注意力有顯著

    的差異,且其分離性注意力能有效預測所有受試者及高語文水準組國語文閱

    讀成就並能區別高、低閱讀成就的學生。

    (五)智力與注意力

    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