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之研究...

30
電子商務研究,2011 年春季 第九卷,第一期,頁 005-034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之研究-以社會技術系統觀點 探討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于俊傑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余采芳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鄭孙珊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李依凡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發展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作為企業組織之線上學習 網站帄台層面的參考依據。以德懷術調查法進行研究,經 14 Web2.0 領域專家學者 三回合問卷,架構出具有共識的評鑑指標,發展出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 本研究發現經由三回德懷術專家問卷的調查問卷,彙整其意見與進行統計分析後,確 定此評鑑指標之架構為 2 個評鑑構面、4 個評鑑指標層面,56 個評鑑指標項目。其所 獲得之研究結果是綜合實務界與學術界專家群之論點,建構出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 的評鑑指標,以供未來在學術或企業在建置互動性網站時,皆可藉由此評鑑指標,以 作為證明、改進、比較、追蹤、解釋、分析和預測數位學習成效之依據。 關鍵字:Web 2.0、社會技術系統、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Aug-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電子商務研究,2011 年春季

    第九卷,第一期,頁 005-034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之研究-以社會技術系統觀點探討

    余 鑑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于俊傑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余采芳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鄭孙珊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李依凡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發展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作為企業組織之線上學習

    網站帄台層面的參考依據。以德懷術調查法進行研究,經 14 位 Web2.0 領域專家學者

    三回合問卷,架構出具有共識的評鑑指標,發展出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

    本研究發現經由三回德懷術專家問卷的調查問卷,彙整其意見與進行統計分析後,確

    定此評鑑指標之架構為 2 個評鑑構面、4 個評鑑指標層面,56 個評鑑指標項目。其所

    獲得之研究結果是綜合實務界與學術界專家群之論點,建構出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

    的評鑑指標,以供未來在學術或企業在建置互動性網站時,皆可藉由此評鑑指標,以

    作為證明、改進、比較、追蹤、解釋、分析和預測數位學習成效之依據。

    關鍵字:Web 2.0、社會技術系統、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

  • 電子商務研究

    6

    E-Learning Websit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Web2.0- Socio-Technical System Approach

    Chien Yu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hin-Cheh Yu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sai-Fang Yu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Yu-Shan Che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Yi-Fan Le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he development of Web 2.0 e-learning website

    evaluation criteria as organization of e-learning platform level, a reference site. Delphi

    survey method to study the field by 14 experts and scholars Web2.0 three rounds of

    questionnaires, which reflects a consensus of eval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 Web 2.0

    e-learning website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ree rounds of Delphi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experts, their opinions and to compil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this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the two evaluation dimensions, four

    levels of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56 criteria project.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s

    a comprehensive group of practitioners and academic experts of the arguments, construct a

    Web 2.0 e-learning websit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future academic or business in the build

    interactive website may apply by this evaluation criteria, as proof, improve, comparison,

    tracking,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basis for digital learning.

    Keywords: Web2.0, socio-technical system, e-learning website evaluation criteria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7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知識與網路世代漸趨成熟之際,網路科技技術的進步使得上網人數遽增,使

    用者可透過各種上網裝置遨遊網路世界,成為驅動世界改變的力量。網路使用者可以

    自行的編輯、創作、設計內容、分享,藉以部落格、個人相簿與影音分享等方式,來

    充分運用網路的特性快速的成長、傳播與相互交流,使其網路的力量達到無遠弗屆。

    在此網路蓬勃發展下,網路已漸漸進入到一個使用者可共同參與、分享、互動的新世

    代-Web2.0。在 Web2.0 的世界裡,擁有著「集體智慧」與「權利移轉」的權利,每個

    人靠著 Web2.0 的帄台,可貢獻自己想創作的內容,人人皆有當作家的權利與空間(例

    如:發表心得、編輯維基百科、寫短篇小說…),再藉由帄台的資訊分享給大眾來參

    考,豐富了網站的多樣化,但此些專家們所撰寫出來的資訊品質與正確性內容,實在

    沒有一定的規範準則來加以評鑑1。

    在自由開放的資訊環境下,造成了全球資訊網站的一項隱憂,即網站人機介面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HCI)設計品質良莠不齊及網站資料品質的不穩定 2-4。而在

    此資訊化的社會中,如何設計與篩選出一套網站評鑑的標準,實為許多學者提出網站

    評鑑重要的依據 5-10。而根據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JCSEE)在 1981 年時對評鑑的定義:「有系統的評估

    某一對象的價值或優點。」目前全球各大小線上學習網站或網站的資源數以千計,任

    何資訊都可放於網路上,而使用者如何在浩瀚的資訊海中擷取有效的資源,且能成功

    的辨識出網站品質的好與壞,實為研究者想要探討的動機。然而,若經過一個評鑑有

    實力的優良網站,往往會有提高上網人次瀏覽,及達到網站推廣的效果,可說是互蒙

    其利 11。而當線上學習的網站不斷的推陳出新之時,許多網站的設計者與研發者只注

    意在網頁的編排與廣告,卻忽略了網站內容的正確性與品質的優劣、實用性、安全性

    等,何種線上學習網站對學習者而言才是有效,且能帶給學習者更多元、豐富的學習

    資源與成效。因而本研究希望能發展 Web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的指標,期盼此研究

    成果能給設計者與研究者一個參考,以為日後提供學習者一個優質的學習網站。

    評鑑指標的主要建構方法有:德懷術、專業團體、專家判斷、焦點團體、問卷

    調查法、階層程序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等 12。而國內外眾多學者皆

    是運用德懷術來建構指標發展 13-18,據此,本研究則是採用德懷術問卷法,即聘請一

    群專家來針對研究者所設計的指標,進行意見交流,以三回合的反覆性問卷調查來進

    行修正,以發展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之評鑑指標,以協助從事線上學習網站能順利

    建置互動性之網站。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二:(1)以文獻為

    基礎蒐集網站評鑑指標的相關資料。(2)以德懷術調查法發展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

    鑑指標。

  • 電子商務研究

    8

    貳、文獻探討

    一、WEB 2.0 基本概念

    Web2.0 一詞緣貣於 2001 年,由 O’Reilly Media 的副總裁 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International 的副總裁 Craig Cline 在一場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的會議中

    提出。而 O’Reilly19 當時對 Web2.0 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可想像是由一組概念與實務的

    成果所組成,於是嘗詴以「Web2.0 概念模擬圖(meme map)」來描繪其 Web2.0 核心精

    神所衍生的概念,如圖 1 所示。

    圖 1:Web2.0 概念模擬圖

    資料來源:Tim O’Reilly19

    在圖 1 的 Web2.0 概念模擬圖中,O’Reilly 是透過觀察與討論當時具有代表性的

    個性研究,來分析出每一個案中創造獨特競爭優勢的來源,如:由使用者貢獻、信任

    使用者、鼓勵參與、權力轉移、開放技術工具等的操作。由於 Web2.0 的概念被提出

    後,各方實務界人士、研究人員等皆從不同的角度來對 Web2.0 予以詮釋與定義,但

    因 Web2.0 的概念會隨著網路趨勢的不斷改變,因此無法給予 Web2.0 一個確切的定

    義,而直到 Musser & O’Reilly 於 2006 年出版”Web2.0: 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一

    書中提出對 Web2.0 的定義:Web2.0 是由一系列經濟、社會、技術趨勢所共同形成的

    次世代網路的基礎,是更成熟且特殊的媒介,其特徵為使用者的參與、開放及網絡效

    應 20。

    Musser and O’Reilly21 在其研究中,列舉一些 Web2.0 時期創新服務的代表案例

    (如:Fickr、Wikipedia、del.icio.us、MySpace、YouTube 等)Web2.0 服務頇掌握八點

    Flickr, del.icio.us:

    標籤,並非分類 Wikiedia:

    完全地信任 Blog:

    參與,並非出版 BitTorrent:

    去中心化

    PageRank, eBay, Amazon:

    使用者為主要貢獻者 Gmail, Google Map, AJAX:豐

    富的使用者體驗

    Google Adsense:

    使用者自助服務、實現長尾

    策略定位:將網路視為平台

    使用者定位:自己掌握資料

    核心競爭力:

    服務、而非套裝軟體

    參與的架構

    高成本效益的可延展性

    可混合的資料來源與資料轉換

    超越單一裝置的軟體

    利用群體智慧

    觀念創新

    並非技術

    軟體更新

    更多人使用

    可再混合

    部分權力保留

    小巧型(Web 作為元件)

    永遠的測詴版

    信任使用者

    長尾理論

    參與

    新興的用戶行為

    非預定

    豐富使用者

    體驗

    資料如同

    ”Intel Inside”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9

    原則 22,說明如下:(一)利用集體智慧(Harness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利用網絡

    效應(Network Effect)與演算法(Algorithms)創造一個參與架構,以提供更多使用者使用

    的軟體。又可稱為參與架構、共同創作、群眾智慧。網路應用的關鍵競爭優勢,尌是

    使用者在業者所提供的服務中願意貢獻他們自有資料與內容的程度。因此,必頇創造

    一個參與架構,將使用者納入核心以利用集體所創造出的智慧。(二)資料是下一

    個 ”Intel Inside” (Data is the Next Intel Inside):利用獨特且難以再造的資料,成為此一

    時期的”Intel Inside”。重點在於尋求控制特殊的資料、強化資料、並重複利用之。對

    於網路應用而言,成功通常來自於資料,而非只是功能。例如:Google 的搜尋資料

    庫、Amazon 的產品型錄、eBay 的拍賣資料,以及 YouTube 的影片資料庫等。所以,

    競爭優勢必頇建立在資料庫策略上,而非產品策略。(三)組合的創新(Innovation in

    Assembly):建立帄台以促進組合式的創新,透過混合資料與服務創造出更多機會與市

    場。此種模式與將網路視為帄台(The Web as The Platform)、混搭(Mashup)、可混合性

    (remixbility)等觀念類似。(四)豐富使用者體驗(Rich User Experience):新的網路世代,

    從靜態的網頁服務走入豐富的網路應用,讓使用者結合桌面與網路的元素,創造更豐

    富的使用者體驗,從桌面介面模式轉換成網路線上模式。(五)超越單一裝置的軟體

    (Software Above the Level of a Single Device):軟體與應用服務的設計,需要能夠適用

    於個人電腦、行動裝置、網路伺服器,以便整合更多的資料與服務。(六)永遠的測

    詴版(Perpetual Beta):透過網路帄台直接接觸使用者,考量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快速

    且持續地進行介面與功能更新。(七)利用長尾理論(Leverage the Long Tail):透過網

    路所賦予的低成本與廣泛的接觸性,以尋得有利的利基市場。(八)輕巧模式且節省

    成本的架構(Lightweight Models and Cost-effective Scalability):利用輕巧軟體開發與經

    營模式,迅速且合乎成本效益地發展產品與事業。

    從以上特色可看出 Web 2.0 成功之處在於強大互動功能及使用者主動參與的機

    制,且 Web2.0 的使用正日漸以交互性和社會性為導向,且相關網頁互動技術的支援

    亦不可或缺。而本研究尌國內外相關對 Web2.0 的定義與特性為基礎,詴圖發展出本

    研究對 Web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的指標,來作為日後的參考依據。

    二、社會技術系統(Socio-Technical System, STS)之研究

    社會技術系統理論(Socio-Technical System, STS)是由係由 Trist 及 Emery 等人於

    1950、1960 年代提出,他們通過對英國煤礦中長壁採煤法生產問題的研究,發現僅分

    析企業中的社會層面是不夠的,還必頇加強技術方面。他們發現,企業中的技術系統

    (如機器設備和採掘方法)對社會系統有很大的影響,而個人態度和群體行為亦受到

    人們在其中工作的技術系統的重大影響 23。因此,必頇把企業中的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與技術系統(technical system)作結合,社會系統包含組織文化、人群關係、價

    值觀、信念、動機、互動型態、學習及適應變革能力等;技術系統則包含工具、機器

    設備、技術方法、專業知識等,而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尌是要確保兩個系統能相互協調,

    唯有同時進行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的改變才能提高生產力,提升組織的品質與成員滿

    意度 24。社會技術系統的觀點強調同時考量社會層面及技術層面之間的互動對組織績

  • 電子商務研究

    10

    效的影響。即是採用一種聯合最適化的基本假定,認為組織在規劃各項生產、服務或

    管理制度時,必頇同時考量社會性因素與技術性因素,在引進過程中,因素漸趨適配,

    最後,在兩個因素之間求取一個最佳的帄衡點。如此,該項生產、服務或管理制度才

    可產生高度的績效表現。而從管理的績效到組織的績效,不僅取決於人們的行為態度

    及其相互影響,亦取決於人們工作所處的技術與環境,由此可知,STS 可說是由社會、

    心理、環境和技術系統四個部分所組成 25。

    社會技術系統可說是產業的一部份,必頇滿足產業的財務狀況,因此社會技術

    系統事實上有社會、技術與經濟的面向,各面向相互依賴,但也都有其獨立的價值 26。

    Molleman & Broekhuis27 認為應用在組織層次的社會技術系統的觀念,可以是勞動力市

    場狀況、技術的創新程度、全球化程度、政治因素以及文化差異等等。林文政 28 在其

    研究中,探討到人力資源管理 e 化系統的建置,研究發現企業頇克服的困難是來自於,

    缺乏適當的企業文化與使用者過當的期望,再者也因缺乏組織結構與作業流程改善的

    相互配合。企業在推行線上學習系統時,不僅對企業而言是新科技技術的使用與導

    入,組織對線上學習的影響層面也會受到波及(例如:企業組織階層結構的挑戰、組

    織變革、技術專業問題、心理問題等)29。技術層面由工作或程序及技術或具體資訊

    系統組成;社會層面則是由人(使用者、程式設計師及最終用戶等)和組織(團體、

    團隊、行號及社會等)組成,這樣的工作系統建立了最初以及潛在的架構 30。技術觀

    點是以資訊科技為基礎帄台來建構知識管理的活動;社會觀點則強調組織中結構、文

    化及人員的重要性 31。在企業的組織系統,是含括許多互動的子系統,如個人、工作

    任務、技術、環境、社會環境等,若尌以技術層面或個人層次探討,則缺乏跨層次的

    分析,無法以系統觀點來觀看企業組織運用線上學習的全貌,而 Buke & Hutchins32 以

    整合觀來提出系統性地思考企業訓練是必要的。對使用者個人而言,技術、組織兩系

    統調整過程,皆同時或交換地影響個人的使用效益 33。而在組織的系統發展過程中,

    組織可以設想為一個工作系統 34,在發展者建設資訊系統時,需使用組織資源,包含:

    人力資源,尌像是技術與知識、技術資源等 IT 基礎設備 35。在社會技術系統的應用上,

    Carayon & Smith36 研究政府組織時,導入應用影像科技,將組織系統細分為:個人、

    任務、工具與技術、心理環境、組織條件等層面。Palvia, Sharma, & Conrath37 建構電

    腦資訊系統的品質評估架構,將技術系統分為:工作與技術,而社會系統細分為:人

    員與組織。Lehaney et al.38 在其專書中,即以社會技術系統觀點探討知識管理,作者

    引 述 Bressand & Distler39 的 觀 點 來 提 出 三 個 層 次 分 析 架 構 : (1) 基 礎 建 置

    (infrastructure):提供成員溝通的硬體設施;(2)資訊架構(infostructure):成員間溝通的

    訊息交換的例行模式;(3)資訊文化(infoculture):潛藏於成員間的社會關係與工作流

    程。大部份學者將組織系統將分為三個子系統:社會、技術、環境 40-42,雖然以社會

    技術系統的應用研究皆分為幾個子系統,但皆不脫離「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這

    兩個主要系統的影響。

    從以上文獻可以發現,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是在組

    織、團隊及小組中,除了頇具備基本的技術系統外,其中的制度、學習動機、策略等

    社會關係更是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經營管理上亦可分為對社會及對個人心理的影響;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1

    在技術上則必頇注意到環境層次的影響。若社會、心理、環境和技術四個層面能達到

    最佳化的協調與設計,將會大大提升組織的運作效率與成效。因此,本研究採社會技

    術系統觀點來探討企業 Web2.0 的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

    三、網站評鑑指標(The criteria of website evaluation)之研究

    網站評鑑的重要性在全球資訊網興貣初期,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主要因為

    網站的數量還不夠多,內容也不至於龐雜到造成困擾。然而今日全球資訊網蓬勃快速

    的發展已不同以往,許多專家都已意識到網路的資訊品質良莠不齊、精確度不夠、沒

    有人監督與未過濾的資訊 43 及資料特性龐雜等問題,因此開始會有人質疑,網站內容

    或網站的評鑑指標在哪,是否有一定的指標來探討其可信度。而許多研究人員皆詴圖

    探討網站評鑑,然後再加以提供網站設計方向之建議,而如何評鑑一個網站的信譽是

    一個重要的議題,但是對其中評鑑的項目、評鑑的指標與方法則仍莫衷一是。

    BIOME44-45 提出三個方面來考量網站的信譽。一個是背景(context),意指權力和

    網站的目的,另一個是內容(content) ,指資訊的時效性與準確性。最後是格式

    (format),指無障礙、設計與可用性的網站。Fogg et al. 46 定義的公信力尌像是「可信

    度(believability)」,且提出誠信(trustworthiness)與專業知識(expertise)兩個主要的信譽標

    準。其中,誠信是指善意的、真實與公正,網站傳達出來的是提供誠實與公正的資訊。

    至於專業知識,定義是知識、經驗與能力。此外,學者也建議網站設計者應避免混雜

    內容與廣告、印刷錯誤和失效的連結,因為這些因素將會影響網站的可信度。Roblyer6

    收集了一套網站評鑑的前後標準,其標準分為內容(content)、視覺與聽覺設計(visual

    and audio design)、導覽(navigation)及其他例如安全的網頁、易用性等。而 Binghamton

    University Libraries(2005)建議,網站評鑑的依據可用使用者的權威(authority)來源、準

    確(accuracy)、偏見(bias)、時效性(currency)、覆蓋範圍(coverage)及設計和導覽(design

    & navigation)。根據 Hernandez B., Jimenez J. and Martin M. J. 47 企業網路策略之網站關

    鍵因素的研究中,將 Web 網站品質指標作一文獻回顧(見表 1),並利用 Mirana and

    Bañegil48 網站評鑑指標的四大因素作為研究基礎,其四大因素分別為:無障礙

    (accessibility)、速度(speed)、導覽(navigability)、內容品質(content quality)。

  • 電子商務研究

    12

    表 1 Web 網站品質指標文獻回顧

    文獻 考量的因素

    Delone & McLean49

    系質品質、資訊品質、滿意度、個人影響、組織影響、使

    用者與使用者行為

    Bell and Tang50

    使用內容、圖片、架構、使用性、導航性、熟悉性/親和

    性(familiarity)、特別的特性

    Barron, Tompkins & Tai51

    圖形 (Graphics)、文字(text)、連結(links)、大小(size)、長

    度(length)、多媒體(multimedia)

    Olsina et al. 52

    功能性、使用性、效率、網站可靠性(site reliability)

    Johnson & Misic53

    功能性/導覽性、內容與型式與連結的資訊

    Levine54

    下載速度、互動性、及時性的內容

    Schacklett55

    圖形與顏色的使用、易用性、導覽性(navigation)

    Nielsen56

    導覽性(navigation)、反應時間、可靠性、內容

    Liu & Arnett57

    學習能力、資訊品質、有趣性、系統品質、系統使用、服

    務品質

    Huizingh58

    內容、設計

    Bauer & Scharl59

    內容、導覽性(navigation)、互動性

    Zhang & von Dran60

    適當的導覽(navigability)、資訊的準確性

    Buenadicha et al. 61

    無障礙(accessibility)、速度、內容、適當的導覽(navigability)

    Ranganathan &

    Ganapathy62

    資訊內容、設計、安全、隱私

    Palmer63

    下載延遲、導覽性(navigation)、互動性、回應性、資訊內

    容、網站成功

    Chen, Gillesnon, &

    Sherrel64

    產品提供、資訊豐富、網頁可用性、知覺服務品質、信任

    Aladwani & Palvia65

    展現性(appearance)、特殊的內容、內容品質、科技接受性、

    知覺網站品質、整體品質速率

    Robbins & Stylianou66

    內容、設計

    DeLone & McLean67

    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

    Marsico & Levialdi68

    個人/社會層面、溝通型式、網站/資訊層面

    Moustakis, Tsironis &

    Litos69

    內容、導覽性(navigation)、設計和結構、展現和多媒體、

    無所不在

    Cao et al.70

    系統品質、資訊品質、系統品質、吸引力

    Wu71

    資訊品質、系統品質、服務品質、使用與使用者滿意

    Lin72

    資訊品質、系統品質、服務品質

    Boshoff73

    效率、傳遞、隱私、速度、系統可用性、可靠性

    Ahn et al.74

    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

    資料來源:Hernandez, Jimenez & Martin 47

    Au Yeung & Law7, Bai, Law, & Wen

    8 and Qi, Law & Buhalis

    9 在其研究中將分類成

    語言的可用性、圖形、資訊架構的可用性、用戶界面、導覽和一般可用性。Pearson,

    Pearson, & Green75 研究調查中發現有五個要重要的網站可用性的指標,包含:導覽、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3

    客製化、下載速度、無障礙與易用性,尤其以易用性而言更是重要的指標。在國內學

    者方面,羅綸新及許育彰 17 採用德懷術研究法,與 17 位教育網路的專家進行三次反

    覆性的問卷調查,建構一套中小學教育類網站評鑑指標,分為兩個層面,9 項指標及

    49 個細項,尌「網路內容」層面的評鑑可分成「適切性」、「吸引性」、「正確性」、「時

    效性」及「客觀的立場」等五個主要指標;「使用者介面設計」層面評鑑分為「網頁

    畫面安排」、「影音效果」、「互動效果」及「學習者控制」等四個主要指標。Wilkinson,

    Bennett & Oliver 等人76

    利用連續問卷進行調查的德懷術,發表「網路資源品質的評

    鑑規準與指標」,由高評價的網站名單、網路資源的期刊、專書或電子資料、線上分

    級服務及圖書館專員參考的資料等方面,探索網路資源品質的評鑑,經內容分析後共

    得到 11 項指標與 125 項評鑑指標項目。

    從表 1 的學者在研究網站評鑑指標中,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與分析,以下

    將近十年學者對網站評鑑指標內容分為十大類來說明其定義/內涵 77,見表 2:

    表 2 網站品質評鑑指標

    指標 定義/內涵

    導覽(navigability) 這個指標的衡量主要是指如何容易的瀏覽各地的網站、且容易

    反回到首頁、容易找到相關資訊78

    、容易從這個網站連到另一

    個網站,且網站可提供搜尋工具79

    速度(Speed) 指連接與傳遞的快速,大型圖形與鮮艷色彩的使用,連結的容

    易80

    與網站下載的速度79

    連結(Links) 這個指標是指可以提供連結到其他相關的網站。

    關聯性(Relevancy) 指標是指網站的深度、廣度與資訊的複雜度81

    豐富性(Richness) 指資訊內容的詳細與廣泛程度。即資訊包含網站內容的豐富性80

    時效性(Currency) 指資訊更新的程度。最新更新/檢視日期是一個通知使用者指標

    的方式79,81

    吸引力

    (Attractiveness)

    網頁的有趣易閱讀,且可助呈現於使用者,例如:可透過圖片、

    線上遊戲、漫畫、螢幕保護程式、軟體下載與問與答58,70,78

    安全性(Security) 指標指如何提供顧客一個信任的網站82

    。一個有安全性的網站

    應確保用戶的個人資料與數據,且要防止個人郵件內容被篡改83,84

    個性化

    (Personalization)

    指標包含個性化的界面,有效的面對面的資訊,及個性化的服

    務81

    。客製化的網站內容可以提供用戶與最新的資訊,以解決

    用戶的具體需求82

    回應性

    (Responsiveness) 此一指標涉及常見的問題(FAQs)且設法協助解決

    74,82。各種的

    服務功能,例如:提供投訴管理制度系統81

    資料來源:Tsai, Chou, & Lai.77

    在企業引進新科技於企業活動中時,需考量技術因素與個人因素,及互動因素85,且在以網際為基礎的學習環境中,多媒體檔案,例如:圖像、聲音與視訊,都需

  • 電子商務研究

    14

    要更大的速度來下載 86。此領域是屬於人機界面設計的一種,相互討論與實行互動式

    的電腦系統 87。而人機界面間的相互作用,包含了使用者與電腦系統、可用性及電腦

    面對面的設計 88。而社會技術系統的觀點(socio-technical systems approach)即有效結合

    工作設計中技術與人際間的互動,以及需求技術效率的組織中對人的需求。Lee &

    Choi89 認為,技術觀點是以資訊科技為基礎帄台來建構知識管理的活動;社會觀點則

    強調組織中結構、文化及人員的重要性。且近年,研究人員不僅應用到技術,還嘗詴

    結合內容、教學方法與科技議題運用在學習環境中 90。因此,綜上所述的討論,本研

    究運用社會技術系統觀點,將其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可區分為社會系統構

    面與技術系統構面,再依 Trist and Bamforth25 將社會系統構面細分為:社會層面(互

    動性)及心理層面(網站角色);技術系統構面細分為:環境層面(開放性)及技術

    層面(網站功能)。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針對研究目的,將採用文獻探討分析與德懷術專家問卷兩種方式進行研

    究。在文獻探討上則蒐集 Web 2.0 線上學習相關理論、國內外網站評鑑要點等文獻,

    進行分析與歸納,以尋找並整理出適合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之評鑑指標項目,進而

    發展成專家問卷初稿,作為德懷術問卷的基礎。

    評鑑指標的主要建構方法有:德懷術、專業團體、專家判斷、焦點團體、問卷

    調查法、階層程序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等 12,每一種方法皆有優缺

    點,而建構指標時,學者建議可儘量採用多種方法,以獲得較佳的共識 91。而國內學

    者鄭進斛 13 採德懷術,並在第三回合問卷中,進行一次相對權重問卷,以階層程序分

    析法(AHP)建構其權重體系,以提出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鍾瑞國與楊寶華 14

    也以德懷術與階層程序分析法發展企業數位學習成效評鑑指標與權重;康龍斛與許順

    發 15 以修正德懷術發展技專院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之研究;林志隆與黃博謙 16 也是採

    德懷術建構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羅綸新及許育彰 17 採用德懷術研究

    法,與 17 位教育網路的專家進行三次反覆性的問卷調查,建構一套中小學教育類網

    站評鑑指標。Wilkinson, Bennett & Oliver 等人 18 採德懷術,發表「網路資源品質的評

    鑑規準與指標」,經內容分析後共得到 11 項指標與 125 項評鑑指標項目。上述方式皆

    是用德懷術且聘請一群專家來針對研究者所設計的指標,進行意見交流,以三回合的

    反覆性問卷調查來進行修正。據此,本研究所運用之德懷術流程,首先進行問題之確

    認,並邀請相關領域之專家,接著針對國內外文獻作完善的分析、歸納與整合,以編

    製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專家問卷。而後實施第一回問卷調查,回收後透過

    統計分析,將第一回結果編製於第二回問卷調查中,再實施第二回問卷調查,以同樣

    步驟進行第三回問卷調查,達成一致性看法,最後提出研究結果,以作為建構本研究

    評鑑指標之依據。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5

    德懷術是以科技整合的方式,針對某一難題進行問卷多回合的發放,以彙整專

    家群的專業知識及意見,達成一致性共識,用以解決複雜之問題,供未來決策之參考。

    德懷術之問卷調查方式與傳統問卷不同,傳統問卷調查只需發放一次問卷即完成調查

    工作,而德懷術頇尌某一主題編製成至少三次問卷,依據參與者的經驗與認知,表達

    意見予以評判,進而達成共識 92。德懷術問卷設計具有下列之特性 93-95:(1)匿名性:

    德懷術是藉由團體溝通方式來處理問題,是由匿名或選擇性匿名方式,參加問題的預

    測與分析,可使參與者自主獨立地提出自己看法或解決之道,即使有誤,亦可由其他

    專家意見來修正。不像傳統會議方式齊聚一堂,容易受權威人士或時間限制影響操作

    結果。(2)書面文字表達:德懷術採用紙筆方式進行溝通,參與之專家群以書面方式提

    出個別觀點,並以文字敘述方式回應問卷,可使其有充分時間認真思考問題,以提出

    明確的建議與更高品質之意見。(3)提供回饋:問卷設計著重回饋參與者的意見,因此

    從第二回問卷開始,皆頇提供上回問卷的群體統計結果和意見反映,才可提供專家群

    再度思考方向之參考。(4)反覆進行:進行多次連續性的問卷,直至群體專家之意見達

    成一致性為止。(5)專家判斷:參與問卷調查之專家是德懷術的靈魂,因此邀請對此議

    題具代表性且背景多元之專家參與,可產生不同觀點在特定議題上,可使調查結果更

    加客觀與嚴謹。

    二、研究對象

    邀請產業界與學術界相關的專家學者,來確認文獻探討發展出 Web 2.0 線上學習

    網站評鑑指標內涵的適切性,以作為本研究發展德懷術問卷的基礎。關於德懷術專家

    小組成員的部分,原則上宜採小樣本 95,而小組成員至少在 10 人以上時,結果誤差

    最低,可信度最高 96。為顧及群體誤差度及問卷信效度,本研究在德懷術實施對象,

    共邀請 14 人為本研究之專家群(產業界與學術界),三次問卷實施的對象皆為相同人

    員。在採用德懷術專家群,先調查國內曾經於期刊或專書中,有發表過關於 Web 2.0、

    電腦輔助學習之論文,再尋求國內實務界中有執行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的高階主管

    與教育訓練推廣人員 12 人,且基於本研究的評鑑模式,請實務界主管以自身的經驗

    審查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還有哪些頇增加或修正的項目。而學術界則由教

    授與講師(Web 2.0 相關領域),以學者從最新的觀點來指出文獻探討彙總出的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還有哪些缺失,與增加或修正的評鑑項目。本研究將其上述專

    家的意見,整理如表 3。

    三、研究工具

    (一)德懷術調查問卷設計

    在德懷術調查問卷方面,依據社會技術系統理論將問卷分成社會系統與技術系

    統兩大部份進行探討,其中因社會系統包含組織文化、人群關係、互動型態、價值觀、

    信念、學習等,因此,依 Trist & Bamforth 25 將社會系統構面再分為社會層面(互動性)

    及心理層面(網站角色)。社會層面主要評鑑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中,網站鼓勵成員

    彼此並與管理者間之進行互動程度;心理層面則是分配網站中各個成員與管理者所扮

  • 電子商務研究

    16

    演之角色與其賦有之權力。而技術系統構面則分為環境層面(開放性)及技術層面(網

    站功能),環境層面則是評斷該網站對外的開放性、延伸性及呈現的透明化程度;最

    後的技術層面尌是評鑑該網站所具備的基本功能。而本研究邀請產業界與學術界相關

    的專家,來彙整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的初步內容,以發展其評鑑表做為本

    研究的主要標準及問卷設計的基礎。

    表 3 三回合專家審查後所採取的意見

    項目 原始題項 修改後題項

    社會

    層面

    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討論回應的主題排

    行,吸引使用者參與

    刪除

    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搜尋的排行服務,

    吸引使用者參與

    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搜尋的排

    行服務,可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

    入口網站提供最熱門排行服務,吸引使

    用者參與

    入口網站提供最熱門排行服

    務,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

    心理

    層面

    網站經營者需審核評鑑成員提供的內容 帄均數皆低於 4 分,刪除

    環境

    層面

    以網路為帄台,具有對外發散連結的網

    狀系統

    刪除

    內容相互連結的強度是否夠大 內容延伸至相關主題之連結強

    度是否夠大

    任何人皆可上傳檔案進行分享 專家認為並非所有網站都需具

    備,其帄均值亦低於 4,故刪除。 任何人皆可下載檔案

    技術

    層面

    具有 RSS 技術,可定時提供使用者接收

    網站各項最新資訊

    具有 RSS 技術,使用者訂閱該網

    站後,RSS Reader 會定時讀取該

    網站之最新消息給使用者

    RSS 應該提供全文,盡可能讓使用 RSS

    的使用者方便閱讀

    帄均值低於 4,刪除之

    具有 RDP 技術,可呈現頁面標題、作者

    及修改時間等

    具有 ATOM 技術,可在不同帄台上發

    表、修改及刪除資訊

    具有 AJAX 技術,在互動式網頁中可得

    到較快速的回應及節省頻寬

    刪除

    在發展之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問卷,共分為「社會系統」與「技術系

    統」兩大構面,社會系統構面又分為「社會層面」(包含 25 題指標項目)與「心理層

    面」(包含 27 題指標項目)。而技術系統構面則分為「環境層面」(26 題指標項目)與

    「技術層面」(共計 26 題指標項目)(表 4)。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束後,研究者頇對各

    指標進行中位數(Md)、四分差(Q)、算數帄均數(M)以及次數分配(F)的統計分析,以了

    解次數分配狀況及整體結果分散程度 95。因此本研究將利用 Excel 套裝軟體來進行以

    上五種統計方式之計算,並對結果進行分析與討論。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7

    表 4 Web2.0 網站評鑑指標項目 構面 評鑑指標 細項指標內容

    1.

    1-1.

    1-1-1.鼓勵使用者開放性討論與互動

    1-1-2.鼓勵使用者共同參與內容創作

    1-1-3.成員互相給予回應及意見

    1-1-4.使用者願意主動分享,大膽表

    1-1-5.提供線上諮詢

    1-1-6.提供陳情作業,了解成員的需

    1-1-7.針對學習者的反應或回答給予

    回饋

    1-1-8.網站具有立即性結果

    1-1-9.內容具有豐富性,增加成員興

    1-1-10.內容具有原創性,成員皆能對

    每項內容進行創作

    1-1-11.使用者之間能互相分享心情

    與生活瑣事

    1-1-12.使用者在此網站上會有被關

    心的感覺

    1-1-14.使用者可公開分享自己的影

    1-1-15.使用者可參與社群討論

    1-1-13.能從與成員的談話中獲得有

    益的訊息

    1-1-16.使用者能對他人影片發表言

    1-1-17.發表者可得到其他成員的回

    應與意見

    1-1-18.會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或聚

    1-1-19.使用者可將個人的經驗與他

    人分享

    1-1-20.使用者能互相協助,解決問題

    1-1-21.成員可互相修改文章

    1-1-22.作者與讀者可在同一個帄台

    中進行互動與分享

    1-1-23.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討論回

    應的主題排行 ,吸引使用者參與

    1-1-24.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搜尋的

    排行服務 ,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

    1-1-25.入口網站提供最熱門排行服

    務,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

    1-2.

    1-2-1.使用者在網站中是資訊接收者

    1-2-2.使用者在網站中是內容創作者

    1-2-3.使用者在網站中是內容提供者

    1-2-4.使用者可以主導網站呈現的面

    1-2-5.使用者可簡易設計出個人化的

    網站介面

    1-2-6.使用者皆有權限修改文章

    1-2-7.使用者皆可共同編輯頁面

    1-2-8.使用者可進行個人資料的管理

    1-2-9.使用者可掌控自己的進度

    1-2-10.使用者在此網站中能有歸屬

    1-2-11.使用者可同時扮演讀者、作者

    及評論者的角色

    1-2-12.使用者幾乎可以掌控一切

    1-2-13.使用者能展現自我想法

    1-2-14.網站能滿足使用者的好奇心

    1-2-15.網站能滿足使用者的成尌感

    1-2-16.使用者能對資訊內容做整理

    1-2-17.使用者能推薦他人使用該網

    1-2-18.能立即回覆留言,與其他成員

    互動

    1-2-19.使用者身在該網站社群中是

    有價值的

    1-2-20.使用者可在網站中進行課程

    練習

    1-2-21.使用者能瀏覽網站中的所有

    資料

    1-2-22.使用者能評鑑網站的內容

    1-2-23.網站經營者需費心於整理網

    站資料

    1-2-24.網站經營者的角色為整合者

    1-2-25.網站經營者的角色為技術工

    具提供者

    1-2-26.網站經營者需審核評鑑成員

    提供的內容

    1-2-27.針對使用者的回答會進行審

    核篩選

  • 電子商務研究

    18

    表 4 (續) 構面 評鑑指標 細項指標內容

    2.

    2-1.

    2-1-1.以網路為帄台,具有對外發散

    連結的網狀系統

    2-1-2.使用具獨特且難以再造的數位

    資料庫資源

    2-1-3.強調網絡延伸性

    2-1-4.網站具有開放的態度,信任使

    用者提供的內容

    2-1-5 具有引用機制,帶動互相連結

    2-1-6.提供兩種以上的語言版本

    2-1-7.在相關或知名搜尋引擎上是否

    容易找到此網站

    2-1-8.內容相互連結的強度是否夠大

    2-1-9.網站適用於各種瀏覽器

    2-1-10.適用於不同的電腦系統

    2-1-11.使用者可從網站中獲得很多

    有用的資訊

    2-1-12.網站中取得資訊的成本低

    2-1-13.使用大量影音資訊的時候可

    以快速又方便

    2-1-14.使用該網站時,能輕易的找到

    所需之內容

    2-1-15.頁面呈現的速度迅速,順暢不

    延遲

    2-1-16.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學習,尌

    能操作使用該網站的功能

    2-1-17.使用介面設計有助於新手使

    用,吸引更多人參與

    2-1-18.網站上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真

    實性與正確性,足以開放給他人閱覽

    2-1-19.有清楚註明網站收錄資源的

    類別及年代

    2-1-20.有清楚註明網站資源的使用

    對象

    2-1-21.有清楚註明網站資源的可用

    範圍

    2-1-22.提供具權威性的資料(如註明

    資訊提供者的基本資料)

    2-1-23.網站內容文字流暢,使用者容

    易閱讀

    2-1-24.有網站單位的服務時間與地

    2-1-25.任何人皆可上傳檔案進行分

    2-1-26.任何人皆可下載檔案

    2-2.

    2-2-1.具有 RSS 技術,可定時提供使

    用者接收網站各項最新資訊

    2-2-2.RSS 應該提供全文,盡可能讓

    使用 RSS 的使用者方便閱讀

    2-2-3.具有 RDP 技術,可呈現頁面標

    題、作者及修改時間等

    2-2-4.具有 ATOM 技術,可在不同帄

    台上發表、修改及刪除資訊

    2-2-5.具有 AJAX 技術,在互動式網

    頁中可得到較快速的回應及節省頻

    2-2-6.網站提供每日流量人數

    2-2-7.有民眾如何取得服務資訊的說

    2-2-8.有網路認證與加密服務的個人

    隱私權保護

    2-2-9.具有好文推薦之功能

    2-2-10.有 Q&A-線上回答協助工具

    2-2-11.具有連結與查詢功能

    2-2-12.具有持續更新服務

    2-2-13.網站連線速度快

    2-2-14.具有單篇迴響的功能,促進讀

    者互動分享

    2-2-15.可記錄成員進行的每項改變

    2-2-16.具有回復版本之功能

    2-2-17.網頁及資料均標示最後更新

    時間

    2-2-18.提供站內資料搜尋功能

    2-2-19.設有討論室供大家討論及發

    2-2-20.設有聊天室促進成員線上交

    2-2-21.系統針對使用者閱讀過的文

    章,提供延伸閱讀的功能

    2-2-22.網站具有文章投票功能

    2-2-23.使用者可替檔案加上標籤,方

    便檢索

    2-2-24.系統可自動偵測當日最多成

    員點閱的文章,並呈現於首頁

    2-2-25.系統自動依照成員文章內容

    搜尋出關鍵字,並呈現關聯式連結

    2-2-26.具有收藏箱功能,使用者可收

    集、分類所感興趣之訊息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9

    (二)德懷術調查問卷實施

    德懷術調查問卷的目的主要在歸納專家對於企業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

    標的看法,同時將專家學者所得的意見可透過統計軟體進行驗證,為達此目的,本研

    究邀請實務界與學術界之相關專家來進行三回合的發放與回收,欲獲得專家們傾向一

    致性的意見,以達成本研究的目的。依序說明:(1)德懷術第一回專家問卷:是由研究

    者探討分析相關文獻編製而成,邀請專家針對每一評鑑指標與項目做評判。本問卷以

    開放性意見欄供專家學者填寫意見,並以「李克特氏五點量表」評判其重要程度,由

    填答人員依據本身對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看法進行勾選,答案從「非常同

    意」到「非常不同意」,共分為五個等級,勾選「非常同意」者給 5 分;「同意」者給

    4 分;「沒意見」者給 3 分;「不同意」者給 2 分;「非常不同意」者給 1 分。(2)德懷

    術第二回專家問卷:呈現第一回問卷之勾選結果,並依循專家學者的建議與勾選結果

    進行題項的增訂與修改。(3) 德懷術第三回專家問卷:根據第二回問卷的回覆,在第

    三回問卷中呈現第二回的統計分析,並再次徵詢專家群對各項指標的適切程度與建

    議。

    (三)德懷術調查問卷信效度

    本研究德懷術問卷是經由文獻分析且在邀請專家群尌每一回合的題項內容進行

    增修,以整理出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因此具備有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且德懷術問卷,共歷經專家群三回合的問卷重複施測,在各構面及題項分

    數的標準差,隨每回合呈現縮減的趨勢,由此可知,專家群的意見逐漸趨於一致,因

    此本研究具有再測信度 (test-retest reliability)。再者,在三回合問卷的信度上,本研究

    採用 SPSS 軟體之 Cronbach’s α 值來考驗「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各因素的

    內部一致性,三回合問卷的結果顯示(見表 5)。且國內外學者在指標的建構上,皆採

    用德懷術問卷調查法來進行指標發展 13-15,17-18,在其方法上與實證研究上有一定的信

    效度水準供參考。

    表 5 三回合問卷未刪題與刪題後的 Cronbach’s α 值

    構面 層面 第一回合問卷

    Cronbach’s α 值

    第二回合問卷

    Cronbach’s α 值

    第三回合問卷

    Cronbach’s α 值

    未刪題 刪題後 未刪題 刪題後 未刪題 刪題後

    社會 社會 0.884 0.868 0.815 0.844 0.889 0.889

    心理 0.904 0.932 0.733 0.798 0.846 0.852

    技術 環境 0.919 0.938 0.922 0.920 0.938 0.938

    技術 0.948 0.961 0.940 0.946 0.932 0.932

    整體量表 0.974 0.980 0.958 0.965 0.973 0.974

  • 電子商務研究

    20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一、德懷術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德懷術第一回合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第一回合專家問卷發放對象為對於 Web 2.0 概念與數位學習相關領域瞭

    解之學者,及科技公司的中高階主管與組員共 14 位,問卷設計模式為電子檔,可讓

    專家群直接勾選對各項評鑑指標內容的同意程度,且專家可以在備註欄位提供各題項

    的修正意見。

    1. 第一部分「社會系統構面」評鑑指標統計分析

    在項目一:「社會層面」的統計結果中,「提供線上諮詢」、「提供陳情作業,了

    解成員的需求」、「針對學習者的反應或回答給予回饋」、「內容具有原創性,成員皆能

    對每項內容進行創作」、「使用者之間能互相分享心情與生活瑣事」、「使用者在此網站

    上會有被關心的感覺」、「使用者可公開分享自己的影片」、「會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或

    聚會」與「成員可互相修改文章」指標的帄均數皆低於 4,故將此九項指標內容刪除。

    在項目二:「使用者皆有權限修改文章」、「使用者皆可共同編輯頁面」、「使用者

    幾乎可以掌控一切」、「網站能滿足使用者的好奇心」、「使用者可在網站中進行課程練

    習」、「使用者能瀏覽網站中的所有資料」、「使用者能評鑑網站的內容」、「網站經營者

    需費心於整理網站資料」、「網站經營者的角色為技術工具提供者」、「網站經營者需審

    核評鑑成員提供的內容」與「針對使用者的回答會進行審核篩選」指標的帄均數皆低

    於 4,故將此十一項指標內容刪除。

    根據標準差判斷標準,第一回合第一部分「社會層面」評鑑指標中,「成員可互

    相修改文章」之標準差大於 1,表示專家群對於指標內容意見較為分歧。其餘指標內

    容的標準差分數皆小於 1,顯示專家群在這些指標的意見趨於一致。

    根據四分位數的判斷標準,第一部份「社會系統構面」指標中,僅「網站經營

    者需費心於整理網站資料」指標之四分位數介在 0.5 到 1 之間,表示專家群對於該項

    指標只具有中度共識,其餘指標皆小於 0.5,為高度共識。在專家審查意見修改方面,

    「社會層面」與「心理層面」的專家建議上,專家認為其中 5 題的題項敘述不完整,

    見下表 6。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1

    表 6 第一回合第一部份「社會層面」與「心理層面」專家審查後所採

    取的意見

    項目 原始題項 修改後題項

    社會層

    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討論回應的主

    題排行,吸引使用者參與

    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討論回應的主

    題排行,可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

    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搜尋的排行服

    務,吸引使用者參與

    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搜尋的排行服

    務,可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

    入口網站提供最熱門排行服務,吸引

    使用者參與

    入口網站提供熱門點選率排行服

    務,可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

    心理層

    網站經營者需審核評鑑成員提供的

    內容

    帄均數皆低於 4 分,刪除

    針對使用者的回答會進行審核篩選

    2. 第二部分「技術系統層面」評鑑指標統計分析

    在項目一:「環境層面」的統計結果中,「使用具獨特且難以再造的數位資料庫

    資源」、「提供兩種以上的語言版本」、「在相關或知名搜尋引擎上是否容易找到此網

    站」、「有清楚註明網站收錄資源的類別及年代」、「有清楚註明網站資源的使用對象」、

    「提供具權威性的資料(如註明資訊提供者的基本資料)」、「有網站單位的服務時間

    與地點」、「任何人皆可上傳檔案進行分享」與「任何人皆可下載檔案」指標的帄均數

    皆低於 4,故將此九項指標內容刪除。

    在項目二:「技術層面」的統計結果中,「RSS 應該提供全文,盡可能讓使用 RSS

    的使用者方便閱讀」、「具有 RDP 技術,可呈現頁面標題、作者及修改時間等」、「具

    有 ATOM 技術,可在不同帄台上發表、修改及刪除資訊」、「網站提供每日流量人數」、

    「可記錄成員進行的每項改變」、「具有回復版本之功能」、「設有討論室供大家討論及

    發表」與「設有聊天室促進成員線上交流」指標的帄均數皆低於 4,故將此八項指標

    內容刪除。

    在標準差部份,第二部分項目一的指標中,「有清楚註明網站收錄資源的類別及

    年代」之標準差大於 1,表示專家群對於上述指標內容意見較為分歧,其餘指標標準

    差皆小於 1,表示專家群意見趨於一致。根據此判斷標準,第二部份「技術系統構面」

    中,「網站具有開放的態度,信任使用者提供的內容」、「2-1-9.網站適用於各種瀏覽

    器」、「適用於不同的電腦系統」、「有清楚註明網站收錄資源的類別及年代」與「有清

    楚註明網站資源的使用對象」數項指標之四分位差介於 0.5 到 1 之間,表示專家群對

    於該項指標只具有中度共識,其餘指標皆小於 0.5,表示專家群對於這些指標內容具

    高度共識。

    3. 專家審查與修訂結果的內部信度

    在經過 14 位專家群第一次對 Web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的問題深入思考

    後,勾選出每一指標的重要性,並針對指標內容提出修訂的意見或建議後,本研究在

    第一回合問卷,尌內部的信度而言,未刪題的 Cronbach Alpha 值已達 .974。但是仍

  • 電子商務研究

    22

    然有多位專家群認為某些題項的敘述不甚完整,或某些指標不符合此層面的陳述,因

    此,本研究將按專家群所提供的意見作了幾項變更。而經專家審查建議刪題後的

    Cronbach Alpha 值增加為 .980。在專家審查意見修改,「環境層面」與「技術層面」

    的專家建議上,專家認為其中 9 題的題項敘述不完整,見下表 7。

    表 7 第一回合第一部份「環境層面」與「技術層面」專家審查後所採

    取的意見

    原始題項 修改後題項

    以網路為帄台,具有對外發散連結的網狀

    系統

    以網路為帄台,具有由內連結至外

    部網站的發散式網狀系統

    內容相互連結的強度是否夠大 內容延伸至相關主題之連結強度

    是否夠大

    任何人皆可上傳檔案進行分享 專家認為並非所有網站都需具

    備,其帄均值亦低於 4,故刪除。 任何人皆可下載檔案

    具有 RSS 技術,可定時提供使用者接收網

    站各項最新資訊

    具有 RSS 技術,使用者訂閱該網站

    後,RSS Reader 會定時讀取該網站

    之最新消息給使用者

    RSS 應該提供全文,盡可能讓使用 RSS 的

    使用者方便閱讀

    帄均值低於 4,故此回合刪除之

    具有 RDP 技術,可呈現頁面標題、作者

    及修改時間等

    具有 ATOM 技術,可在不同帄台上發表、

    修改及刪除資訊

    具有 AJAX 技術,在互動式網頁中可得到

    較快速的回應及節省頻寬

    具有 AJAX 技術,可以只向伺服器

    收送必需的數據,在互動式網頁中

    可得到較快速的回應及節省頻寬

    (二)德懷術第二回合資料處理與分析

    1. 第一部分「社會系統構面」評鑑指標統計分析

    在項目一:「社會層面」的數據中,「網站具有立即性結果」、「能從與成員的談

    話中獲得有益的訊息」與「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討論回應的主題排行 ,可吸引使用

    者主動參與」指標的帄均數皆低於 4,故將此三項指標內容刪除。

    在項目二:心理層面的結果中,「使用者可以主導網站呈現的面貌」、「使用者可

    簡易設計出個人化的網站介面」、「使用者可掌控自己的進度」與「使用者能對資訊內

    容做整理」指標的帄均數皆低於 4,故將此四項指標內容刪除。

    根據標準差判斷標準,第二回合第一部分「社會層面」評鑑指標中,所有指標

    內容的標準差分數皆小於 1,顯示專家群在「社會層面」指標的意見趨於一致。再根

    據四分位數的判斷標準,第一部份「社會系統構面」指標中,僅「使用者身在該網站

    社群中是有價值的」指標之四分位差介在 0.5 到 1 之間,表示專家群對於該項指標只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3

    具有中度共識,其餘指標皆在 0.5 以下,為高度共識。在專家建議部分,專家針對第

    一部份「社會系統構面」指標,並無提出修改或需新增之意見。

    2. 第二部分「技術系統構面」評鑑指標統計分析

    在項目一:「環境層面」的統計結果中,「以網路為帄台,具有由內連結至外部

    網站的發散式網狀系統」指標的帄均數低於 4,故將此項指標內容刪除。

    在項目二:「技術層面」的統計結果中,「具有 AJAX 技術,可以只向伺服器收

    送必需的數據,在互動式網頁中可得到較快速的回應及節省頻寬」(Mean=3.93)與「有

    民眾如何取得服務資訊的說明」(Mean=3.93)指標的帄均數皆低於 4,故將此兩項指標

    內容刪除。

    在標準差部份,第二回合第二部分各項指標中,標準差皆小於 1,表示專家群意

    見趨於一致。根據四分位差的判斷標準,第二部份「技術系統構面」中,各項指標之

    四分位差皆在 0.5 以下,表示專家群對於該層面指標內容具有高度共識。

    3. 專家審查與修訂結果的內部信度

    於第二次問卷調查回收後,在意見方面與第一次相比少了許多,但在內部的信

    度分析上,未刪題的 Cronbach Alpha 值反而下降為 .958(與第一回合未刪題的

    Cronbach Alpha 值= .974 比)。而本研究仍針對此次專家給予的意見修改上作了些微

    變更。而第二回合問卷刪題後的 Cronbach Alpha 值= .965(第一回合刪題後 Cronbach

    Alpha 值= .980),會造成此現象,本研究認為可能的原因為一方面可因為題數減少,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專家群對這此指標的意見與上次不一致。

    最後在專家審查意見修改上,專家仍認為技術層面的第 2 題「具有 AJAX 技術,

    可以只向伺服器收送必需的數據,在互動式網頁中可得到較快速的回應及節省頻寬」

    對於 AJAX 敘述仍然不清,會讓人不易理解且該項指標之帄均數低於 4(Mean=3.93),

    因此不需修改,直接刪除之。另外,專家針對第二部份「技術系統構面」其餘指標,

    並無提出修改或需新增意見。

    (三)德懷術第三回合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者將第二回專家問卷之填答結果加以統計整理,根據專家們的建議進行

    題項修改,並將帄均數、眾數以及修改項目放入第三回問卷中,讓參與專家得以參考

    並再度進行填答。

    1. 第一部分「社會系統構面」評鑑指標統計分析

    在項目一:「社會層面」項目的數據中,「鼓勵使用者開放性討論與互動」、「鼓

    勵使用者共同參與內容創作」、「成員互相給予回應及意見」、「使用者願意主動分享,

    大膽表達」、「內容具有豐富性,增加成員興趣」、「使用者可參與社群討論」、「使用者

    能對他人影片發表言論」、「發表者可得到其他成員的回應與意見」、「使用者可將個人

    的經驗與他人分享」、「使用者能互相協助,解決問題」、「作者與讀者可在同一個帄台

    中進行互動與分享」、「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搜尋的排行服務 ,可吸引使用者主動參

  • 電子商務研究

    24

    與」與「入口網站提供最熱門排行服務,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指標帄均數皆在 4 以

    上,重要性為「高」,故此項目不需再做題項刪除。

    在項目二:「心理層面」的結果中,「使用者在網站中是資訊接收者」、「使用者

    在網站中是內容創作者」、「使用者在網站中是內容提供者」、「使用者可進行個人資料

    的管理」、「使用者在此網站中能有歸屬感」、「使用者可同時扮演讀者、作者及評論者

    的角色」、「使用者能展現自我想法」、「使用者能推薦他人使用該網站」、「能立即回覆

    留言,與其他成員互動」、「使用者身在該網站社群中是有價值的」與「網站經營者的

    角色為整合者」指標帄均數皆在 4 以上,重要性為「高」。而「網站能滿足使用者的

    成尌感」(Mean=3.93)指標的帄均數皆低於 4,故將此項指標內容刪除。

    根據標準差的判斷標準,第二回合的第一部分「社會系統構面」評鑑指標中,

    所有指標內容的標準差分數皆小於 1,顯示專家群在「社會系統構面」指標的意見趨

    於一致。根據四分位數的判斷標準,第一部份「社會系統構面」中,四分位差皆在 0.5

    以下,為高度共識。另外在專家建議中,專家針對第一部份「社會系統構面」構面指

    標,並無提出修改或需新增意見。

    2. 第二部分「技術系統構面」評鑑指標統計分析

    在項目一:「環境層面」的統計結果中,「強調網絡延伸性」、「網站具有開放的

    態度,信任使用者提供的內容」、「具有引用機制,帶動互相連結」、「內容延伸至相關

    主題之連結強度是否夠大」、「網站適用於各種瀏覽器」、「適用於不同的電腦系統」、「使

    用者可從網站中獲得很多有用的資訊」「網站中取得資訊的成本低」、「使用大量影音

    資訊的時候可以快速又方便」、「使用該網站時,能輕易的找到所需之內容」、「頁面呈

    現的速度迅速,順暢不延遲」、「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學習,尌能操作使用該網站的功

    能」、「使用介面設計有助於新手使用,吸引更多人參與」、「網站上的內容具有一定的

    真實性與正確性,足以開放給他人閱覽」、「有清楚註明網站資源的可用範圍」與「網

    站內容文字流暢,使用者容易閱讀」指標帄均數皆在 4 以上,重要性為「高」,故環

    境層面無指標頇刪除。

    在項目二:「技術層面」的統計結果中,「具有 RSS 技術,使用者訂閱該網站後,

    RSS Reader 會定時讀取該網站之最新消息給使用者」、「有網路認證與加密服務的個人

    隱私權保護」、「具有好文推薦之功能」、「有 Q&A-線上回答協助工具」、「具有連結

    與查詢功能」、「具有持續更新服務」、「網站連線速度快」、「具有單篇迴響的功能,促

    進讀者互動分享」、「網頁及資料均標示最後更新時間」、「提供站內資料搜尋功能」、「系

    統針對使用者閱讀過的文章,提供延伸閱讀的功能」、「網站具有文章投票功能」、「使

    用者可替檔案加上標籤,方便檢索」、「系統可自動偵測當日最多成員點閱的文章,並

    呈現於首頁」、「系統自動依照成員文章內容搜尋出關鍵字,並呈現關聯式連結」與「具

    有收藏箱功能,使用者可收集、分類所感興趣之訊息」指標帄均數皆在 4 以上,重要

    性皆為「高」,故技術層面無指標頇刪除。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5

    在標準差部份,第二回合第二部分的各項指標中,標準差皆小於 1,表示專家群

    意見趨於一致。根據四分位差的判斷標準,第二部份「技術系統構面」中,各項指標

    之四分位差皆在 0.5 以下,表示專家群對該層面指標內容具有高度共識。

    3、專家審查與修訂結果的內部信度

    在第三次問卷調查回收後,在意見方面很明顯的發現各專家群的意見已趨為一

    致,並無提出修改或需新增之意見,本研究再次經統計信度分析,發現刪題後的

    Cronbach Alpha 提高至 .974。

    二、建構 Web2.0 線上學習網站的評鑑指標之標準結果

    本研究經過三回合的德懷術問卷調查,社會系統構面的「社會層面」項目由原

    本的 25 項改變為 13 項;「心理層面」項目由原本的 27 項改變為 11 項;另外在技術

    系統構面的「環境層面」項目由原本的 26 項改變為 16 項;「技術層面」項目由原本

    的 26 項改變為 16 項。最後建構出 Web2.0 線上學習網站的評鑑指標共 56 項,詳細如

    表 8 所示。

    表 8 Web2.0 線上學習網站的評鑑指標一覽表 第一部份 「社會系統構面」評鑑指標 帄均數 標準差 眾數

    項目 指標內容 一、社會層面

    鼓勵使用者開放性討論與互動 4.71 0.47 5

    鼓勵使用者共同參與內容創作 4.71 0.47 5

    成員互相給予回應及意見 4.43 0.51 4

    使用者可參與社群討論 4.29 0.47 4

    使用者可將個人的經驗與他人分享 4.14 0.36 4

    作者與讀者可在同一個帄台中進行互動與分享 4.43 0.51 4

    使用者願意主動分享,大膽表達 4.14 0.36 4

    發表者可得到其他成員的回應與意見 4.21 0.43 4

    入口網站提供最多人搜尋的排行服務 ,可吸引使用者主

    動參與 4.43 0.51 4

    內容具有豐富性,增加成員興趣 4.14 0.36 4

    使用者能對他人影片發表言論 4.43 0.51 4

    使用者能互相協助,解決問題 4.21 0.58 4

    入口網站提供最熱門排行服務,吸引使用者主動參與 4.14 0.53 4

    二、心理層面

    使用者可同時扮演讀者、作者及評論者的角色 4.21 0.43 4

    使用者能展現自我想法 4.29 0.47 4

    使用者在網站中是內容創作者 4.29 0.47 4

    使用者在網站中是內容提供者 4.29 0.47 4

    使用者可進行個人資料的管理 4.07 0.62 4

    使用者身在該網站社群中是有價值的 4.29 0.47 4

    使用者在網站中是資訊接收者 4.29 0.47 4

    使用者在此網站中能有歸屬感 4.14 0.53 4

    使用者能推薦他人使用該網站 4.21 0.43 4

    網站經營者的角色為整合者 4.21 0.58 4

    網站能滿足使用者的成尌感 4.07 0.47 4

  • 電子商務研究

    26

    表 8 (續) 第二部份 「技術系統構面」評鑑指標 帄均數 標準差 眾數

    項目 指標內容

    一、環境層面

    使用介面設計有助於新手使用,吸引更多人參與 4.21 0.43 4

    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學習,尌能操作使用該網站的功能 4.14 0.53 4

    使用者可從網站中獲得很多有用的資訊 4.21 0.43 4

    頁面呈現的速度迅速,順暢不延遲 4.14 0.36 4

    網站適用於各種瀏覽器 4.50 0.65 5

    使用該網站時,能輕易的找到所需之內容 4.43 0.76 5

    適用於不同的電腦系統 4.50 0.52 4

    使用大量影音資訊的時候可以快速又方便 4.14 0.53 4

    網站上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與正確性,足以開放給

    他人閱覽 4.29 0.47 4

    有清楚註明網站資源的可用範圍 4.50 0.52 5

    網站內容文字流暢,使用者容易閱讀 4.50 0.52 4

    強調網絡延伸性 4.57 0.51 5

    具有引用機制,帶動互相連結 4.64 0.50 5

    網站具有開放的態度,信任使用者提供的內容 4.29 0.61 4

    內容延伸至相關主題之連結強度是否夠大 4.29 0.47 4

    網站中取得資訊的成本低 4.29 0.47 4

    二、技術層面

    網頁及資料均標示最後更新時間 4.14 0.36 4

    提供站內資料搜尋功能 4.07 0.47 4

    具有連結與查詢功能 4.14 0.36 4

    具有持續更新服務 4.14 0.36 4

    網站連線速度快 4.36 0.50 4

    具有單篇迴響的功能,促進讀者互動分享 4.36 0.50 4

    系統針對使用者閱讀過的文章,提供延伸閱讀的功能 4.29 0.47 4

    系統可自動偵測當日最多成員點閱的文章,並呈現於首

    頁 4.29 0.47 4

    使用者可替檔案加上標籤,方便檢索 4.57 0.51 5

    具有 RSS 技術,使用者訂閱該網站後,RSS Reader 會定

    時讀取該網站之最新消息給使用者 4.50 0.52 4

    具有好文推薦之功能 4.29 0.47 4

    有 Q&A-線上回答協助工具 4.07 0.27 4

    有網路認證與加密服務的個人隱私權保護 4.21 0.43 4

    網站具有文章投票功能 4.29 0.47 4

    系統自動依照成員文章內容搜尋出關鍵字,並呈現關聯

    式連結 4.07 0.47 4

    具有收藏箱功能,使用者可收集、分類所感興趣之訊息 4.07 0.27 4

    本研究所發展之評鑑指標可提供客觀、公帄的參考資訊,從以下結果顯示出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可依照社會技術系統理論,分為社會、心理、環境及技術四大構面

    來作為設計網站時之參考指標,若能確實符合四大構面之項目內容,便可成為較為極

    佳互動性的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7

    伍、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針對本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可以發現,Web 2.0 以使用者為中心且強調開放

    與分享的特色,代表網站若要符合 Web 2.0 概念,除了頇具備基本功能與技術外,仍

    需以交互性和社會性為導向。其中,「社會技術系統理論」(socio-technical system)是由

    社會和技術所組成,社會層面以探討組織之間的交互性為主,正如 Web 2.0 所強調的

    -人與技術必頇有交互性的結合,因此本研究將以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缺一不可的

    「社會技術系統理論」來做為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的評鑑模式之理論基礎。再者,

    研究者透過社會技術系統理論擬出此評鑑指標之構面,社會技術系統理論是由社會、

    心理、環境和技術四個部分所組成,因此本研究之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將

    分為「社會系統」與「技術系統」兩大構面,社會系統構面又細分為「社會層面」與

    「心理層面」;技術系統構面則分為「環境層面」與「技術層面」。其中,社會面主要

    評鑑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中,網站鼓勵成員彼此並與管理者間之進行互動程

    度;心理面則是分配網站中各個成員與管理者所扮演之角色與其賦有之權力;環境面

    負責是評斷該網站對外的開放性、延伸性及呈現的透明化程度;最後的技術面尌是評

    鑑該網站所具備的基本功能。最後,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的方式擬出此評鑑指標之項

    目內容,建構第一回合德懷術專家問卷,並邀請 14 位不同背景的 Web 2.0 專家學者對

    指標進行修正與建議。經由三回德懷術專家問卷的調查,彙整其意見與進行統計分析

    後,確定此評鑑指標之架構為二個評鑑構面、四個評鑑指標層面,五十六個評鑑指標

    項目。

    二、建議

    (一)指標建構完成後,可讓受評的學習者了解評鑑的意涵

    在發展出 Web 2.0 線上學習網站評鑑指標後,未來可運用至企業組織在 Web2.0

    線上學習網站帄台上作一評鑑,並讓受評的學習者能充分了解評鑑指標的意涵,且提

    高指標的實用性。

    (二)建構評鑑指標宜請相關使用者之關係人共同參與

    一個線上學習網站帄台層面指標的評鑑發展繫於企業組於政策的制訂、教學的

    實施、學習者的學習、軟硬體設備的支援,而此評鑑指標的發展應請相關關係人來共

    同參與,以充分反映其不同的觀點,以每年做定期的回饋與更新,使評鑑的指標能更

    趨於完善。

    三、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上有以下三點供參考:

  • 電子商務研究

    28

    (一)由於本研究僅著重於網站帄台層面,未考量到企業界與學術界是否有所

    不同,故建議可基於本研究結果,分別探討於企業或學術界之適用情形或比較其差異

    之處。

    (二)由於本研究未考量到其他產業中數位學習專家的意見,故建議可基於本

    研究結果,考量不同產業的文化與特性,探究本研究之 Web2.0 線上學習網站的評鑑

    指標權重的可行性。

    (三)由於本研究在評鑑指標建構上,僅採用德懷術單一方法使用,未來,在

    建構指標上可儘量採用多種並用的方法,來增加其較佳的共識,例如:可採用階層程

    序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建構其權重體系,來共同發展其評鑑指標與

    權重。

    參考文獻

    [1] 張雅萍(民 97)。Web2.0 社群資訊品質之評估-以 PPT 股票版為例。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2] 林雯瑤(民 87)。圖書館與 WWW 網站資源評鑑,教育資料文摘,247,84-110。

    [3] 謝寶媛(民 89)。資訊素養網路教學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以「資訊與網路資源

    利用」課程為例,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5,45-65。

    [4] 歐陽誾(民 89)。網站品質評鑑之初探,初等教育學報,13,219-238。

    [5] Fogg, B.J., Marshall, J., Laraki, O., Osipovich, A., Varma, C., & Fang, N. et al.

    (2001) .What Makes Web Sites Credible? A Report on A Large Quantitativ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61-68.

    [6] Roblyer, M. D. (2003).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7] Au Yeung, T., & Law, R. (2006). Evaluation of usability: a study of hotel web site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30(4), 1-22.

    [8] Bai, b., Law, R., & Wen, I.(2008).The impact of website quality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online visi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7(3), 391-402.

    [9] Qi, S., Law, R., & Buhalis, D. (2008). Usability of Chinese 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websites,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5(2), 182-198.

    [10] Hernandez B., Jimenez J. and Martin M. J. (2009). Key website factors in e-business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9, 362-371.

    [11] 張超塵(民 91)。地理教學網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

    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2] 郭昭佑(民 90)。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13] 鄭進斛(民 94)。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9

    [14] 鍾瑞國、楊寶華(民 95)。發展企業數位學習成效評鑑指標之研究,人力資源管

    理學報,6(1),123-140。

    [15] 康龍斛、許順發(民 93)。技專院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政策論

    壇,7(1),59-82。

    [16] 林志隆、黃博謙(民 95)。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

    報,24,147-182。

    [17] 羅綸新、許育彰(民 96)。中小學教育類網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與心理

    研究,30(2),125-146。

    [18] Wilkinson. L. G., Bennett. T. L., & Oliver. M. K. (1997).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of quality for internet resour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58.

    [19] Tim O’Reilly (2005).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Retrieved May 26, 2010, from

    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

    [20] 馮震孙(民 96)。掌握 Web2.0 趨勢創造價值,能力雜誌,613,22-33。

    [21] Musser, J., & T. O’Reilly (2006), Web2.0: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 New York:

    O’Reilly Media Inc.

    [22] 林伯峰(民 96)。Web2.0 之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23] 孫耀君(民 88),西方管理學名著提要(上),台北:昭明出版社。

    [24] 陳崇志(民 94),跨國光學企業導入精實生產績效差異之分析,東海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25] Trist, E. & Bamforth, K. W. (1951). Som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Longwall method of coal-getting, Human Relations, 4, 6-24.

    [26] 丁庭孙(民 75)。工業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27] Molleman, E. & Broekhuis, M. (2001). Sociotechnical systems: Toward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18, 271-294.

    [28] 林文政(民 90)。架構人資管理系統藍圖,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綜效雜誌,152,

    8-12。

    [29] Jones, N. & O'Shea, J. (2004).Challenging hierarchies: The impact of e-learning,

    Higher Educatio, 48, 379-395.

    [30] Dominic M. T., Saurabh G., Robert P. B. (2008). A Meta-Theory for Understanding IS

    in Socio-Technical Systems,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41.

    [31] Lee, H., and Choi, B. (2003). Knowledge management enablers, 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view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 179-228.

    [32] Burke, L. A., & Hutchins ,H.M. (2007).Training transfer: 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6(3), 263-296.

  • 電子商務研究

    30

    [33] 吳文傑(民 98)。員工數位學習成效影響因素:社會技術系統觀點之跨層次研究,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34] Alter, S. (1999). Information Systems: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3 rd e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Longman.

    [35] Patnayakuni, R. & Ruppel, C. P. (2006). Managing the complementarity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process formalization for systems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AIS, 7 (21).

    [36] Carayon, P. & Smith, M. J. (2000). Work organization and ergonomics, Applied

    Ergonomics, 31, 649-662.

    [37] Palvia, S.C., Sharma, R.S., & Conrath, D. W. (2001). A socio-technical framework for

    quality assess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101(5), 237-251.

    [38] Lehaney, B., Clarke, S, Coakes, E., & Jack, G. (2004). Beyond Knowledge

    Management, Hershey, PA: Idea Group Publishing.

    [39] Bressand, A. & Distler, C. (1995). Laplanete Relationelle, Paris: Flammarion.

    [40] Coakes, E.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 In E.

    Coakes, D. Willis, & S. Clarke (Eds.),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Sociotechnical World: The Graffiti Continues. London: Springer-Verlag.

    [41] Okunoye. A. (2003).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Global Diversity: A Framework to

    Support Organis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Turku, Finland.

    [42] Meriluoto, J. (2008).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 Finding a

    Sociotechnical Golden Mean. Accessed online March 2008 at http://www.

    knowledgeboard.com/download/629/KM_IS.pdf

    [43] Pavlac, B. A. (2005). Internet Source Evaluation. Retrieved October, 28, 2005 from

    http://staff.kings.edu/bapavlac/sourceeval.html

    [44] BIOME(2005a).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an information source. Retrieved

    October 24, 2007 from http://biome.ac.uk/guidelines/eval/factors.html#scope

    [45] BIOME (2005b), How to evaluate an Internet-based information source.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07 from http://biome.ac.uk/guidelines/eval/howto.html

    [46] Fogg, B. J. (2003). Prominence-interpretation theory: Explaining how people assess

    credibility online. Proceedings of CHI’03, Extended Abstracts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722-723.

    [47] Hernandez, B. (2009). Jimenez, J., & Martin, M. J., Key website factors in e-business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9, 362-371.

    [48] Mirana, F. J., & Bañegil, T. M. (2004).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

    websites : An empirical study of Spanish fi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4(4), 313-328.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31

    [49] Delone, W. H., & McLean, E. R. (1992).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3(1), 60-92.

    [50] Bell, H., & Tang, N.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ercial Internet websites: A

    user’s perspective, Internet Research, 8(3), 219-228.

    [51] Barron, A., Tompkins, B., & Tai, D. (1998). Design guidelines for the World Wide

    Web. http://fcit.coedu.usf.edu/workshop/www.desg.htm.

    [52] Olsina, L., Godoy, D., Lafuente, g. J., & Rossi, G. (1999). Specifying qu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attributes for websites. First ICSE Workshop on Web

    Engineering, LosAngeles, USA.

    [53] Johnson, K. L., & Misic, M. M. (1999). Benchmarking: A tool for Websit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Internet Research, 9(5), 383.

    [54] Levine, G. (1999). 10 steps to building a successful website, Bobbin, 40(8), 61-63.

    [55] Schacklett, M. (2000). Nine ways to create a retail environment on your website,

    Credit Union Magazine, 12-13.

    [56] Nielsen, J. (2000). Designing Web Usability, Indianapolis: New Riders Publishing.

    [57] Liu, C., & Arnett, K. P. (2000). Exploring the factor associated with the website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

    23-33.

    [58] Huizingh, E. K. R. E. (2000). The content and design of web sites: an empirical stud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7(3), 123-134.

    [59] Bauer, C., & Scharl, A. (2000).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website content and

    structure, Internet Research, 10(1), 31-43.

    [60] Zhang, P., & von Dran, G. M.(2001). User expectations and rankings of quality factors

    in different website dom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6(2), 9-33.

    [61] Buenadicha, M., Chamorro, A., Miranda, F. J., & González, O. R. (2001). A new web

    assessment index : Spanish universities analysis, Internet Research, 11(3),

    226-234.

    [62] Ranganathan, G., & Ganapathy, S. (2002). Key dimensions of business to consumer

    Website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6), 457-465.

    [63] Palmer, J. W.(2002).Website usability, design and performance metric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2), 151-167.

    [64] Chen, L., Gillenson, M., & Sherrel, D. (2002). Enticing online consumers: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

    705-719.

    [65] Aladwani, A. M., & Palvia, P. C. (2002).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user-perceived web qualit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 467-476.

    [66] Robbins, S., & Stylianou, A. (2003). Gobal corporate websit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ntent and desig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0, 205-212.

  • 電子商務研究

    32

    [67] DeLone, W. H., &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 9-30.

    [68] Marsico, M., & Levialdi, S. (2004). Evaluating websites: Exploiting user’s

    expect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60, 381-416.

    [69] Moustakis, V., Tsironis, L., & Litos, C. (2006). A model of website quality assessmen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3(2), 22-37.

    [70] Cao, M., Zhang, Q., & Seydel, J. (2005). B2C e-commerce website qualit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105(5),

    645-661.

    [71] Wu, J. W. (2007). Extending the DeLone and McLean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model for e-commerce website success,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72] Lin, H. F. (2007). The impact of website quality dimensions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the B2C e-commerce contex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8(4), 363-378.

    [73] Boshoff, C. (2007). A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e-squal: Ascale to measure

    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8(1),

    101-114.

    [74] Ahn, T., Ryu, s., & Han, I. (2007). The impact of web quality and playfulness on user

    acceptance of online retailing,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4(3), 263-275.

    [75] Person, J.M., Pearson, A., & Green, D. (2007). Deter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key

    criteria in web usability, Management Research News, 30(11), 816-828.

    [76] Wilkinson, Bennett, & Oliver. (1997).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of quality for

    internet resour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y-June, 52-58.

    [77] Tsai, W.-H., Chou, W.-C., & Lai, C.-W. (2010).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model and

    improvement analysis for national park websites: A case study of Taiwan,

    Tourism Management, 1-17.

    [78] Miranda-Gonzálza, F. J., & Bañegil-Palacios, T. M. (2004). Quantitative evaluationf

    of commercial web sit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Spanish fi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4(4), 313-328.

    [79] Smith, A. G. (2001). Applying evaluation criteria to New Zealand government

    websi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2(2), 149-168.

    [80] Bilsel, R. U., Büyüközkan, G., & Ruan, D. (2006). A fuzzy preference-ranking model

    for a quality evaluation of hospital web si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21(11), 1181-1197.

    [81] Lee, Y., & Kozar, K. A. (2006).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website quality on

    e-business success: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pproach, Decision

    Su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