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智慧財產權法總論 -...

83
第二章 資訊生產過程之資訊法 第二章、資訊生產過程之資訊法 第一節、智慧財產權法總論 第二節、文化、藝術、科學性資訊-著作權法 第三節、技術性資訊-專利法 第四節、識別性資訊-商標法 第五節、商業上秘密性資訊-營業秘密法 第一節、智慧財產權法總論 「智慧財產權」是譯自“intellectual property。而就智慧財產權這個用語而言,國際間第一 次在正式的場合使用這個用語是於 1967 年「成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約」,其後被使用於世 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 協定),目前已成為國際間貿易談判的常 用語。 溯源早期智慧財產權之概念,可由國際公約的發展來觀察,大致上被區分為成工業財產權 與文化性智慧財產權。前者包括專利權與商標權,至於文學、藝術有關之文化性智慧財產權則 是指著作權。與專利權有關者為一八八三年之「巴黎公約」,與著作權有關之最重要的國際公約 為一八八六年「伯恩公約」、一九五五年「世界著作權公約」、一九六年「羅馬公約」。由於目 前的國際公約都已經將所有權利整合在智慧財產權概念下。 雖然在一些討論中區別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IP)與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IPR),關於此區分應可為如下理解為,智慧財產權是存在於智慧財產之上的 權利。智慧財產或知識財產,與傳統以土地等物理性實體為對象之財產有所不同。依據向來通 說,財產權可分成有體財產權與無體財產權。存在於有體物上者為有體財產權,存在於無體物 上者為無體財產權。此無體物就是指受智慧財產權法所保護之創作。在理解上,必須將無體財 產權之對象無體財產,理解成精神世界的創造,通常以觀念、構想、想法或創意(idea)稱之, 因此也可稱為「觀念財」(idea good)。具體而言,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對象為「著作」,而非「著 作物」,專利法所保護之對象為技術之「發明」,而非「發明品」。「發明品」是技術內容的具體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第二章 資訊生產過程之資訊法

    第二章、資訊生產過程之資訊法

    第一節、智慧財產權法總論

    第二節、文化、藝術、科學性資訊-著作權法

    第三節、技術性資訊-專利法

    第四節、識別性資訊-商標法

    第五節、商業上秘密性資訊-營業秘密法

    第一節、智慧財產權法總論

    「智慧財產權」是譯自“intellectual property。而就智慧財產權這個用語而言,國際間第一

    次在正式的場合使用這個用語是於 1967 年「成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約」,其後被使用於世

    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 協定),目前已成為國際間貿易談判的常

    用語。

    溯源早期智慧財產權之概念,可由國際公約的發展來觀察,大致上被區分為成工業財產權

    與文化性智慧財產權。前者包括專利權與商標權,至於文學、藝術有關之文化性智慧財產權則

    是指著作權。與專利權有關者為一八八三年之「巴黎公約」,與著作權有關之最重要的國際公約

    為一八八六年「伯恩公約」、一九五五年「世界著作權公約」、一九六○年「羅馬公約」。由於目

    前的國際公約都已經將所有權利整合在智慧財產權概念下。

    雖然在一些討論中區別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IP)與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IPR),關於此區分應可為如下理解為,智慧財產權是存在於智慧財產之上的

    權利。智慧財產或知識財產,與傳統以土地等物理性實體為對象之財產有所不同。依據向來通

    說,財產權可分成有體財產權與無體財產權。存在於有體物上者為有體財產權,存在於無體物

    上者為無體財產權。此無體物就是指受智慧財產權法所保護之創作。在理解上,必須將無體財

    產權之對象無體財產,理解成精神世界的創造,通常以觀念、構想、想法或創意(idea)稱之,

    因此也可稱為「觀念財」(idea good)。具體而言,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對象為「著作」,而非「著

    作物」,專利法所保護之對象為技術之「發明」,而非「發明品」。「發明品」是技術內容的具體

    1

  • 表現,並非專利的標的。1商標法所保護之對象為「商標」,而非「商品」。亦即,「著作」與著

    作所依附之「著作物」、「發明」與實施發明之「發明品」、「商標」,而使用商標之「商品」是不

    同層次。

    在傳統有體財產制度中,由於有體財產權之發生、消滅與移轉與有體物具有密切關係。相

    對照之下,在無體財產權中,有體物(諸如,著作物與發明物)並非財產權所依附之對象,也

    不是無體財產權成立的前提,有體物之侵害也絕非無體財產權之侵害。法律所賦與無體財產(諸

    如,著作、發明)之上的各種權利本身才有被侵害之可能。當然,取得有體物(例如,光碟片、

    隨身聽),也不代表取得智慧財產權(例如,著作權、專利權)。因此,一般所稱「權利不隨物

    轉」。

    壹、為什麼法律要保護智慧財產權?

    現行法律制度所賦予智慧成果財產性權利。由於具有供需關係,透過市場交易智慧成果便

    能取得等值之貨幣。所以,具有財產價值。但更根本問題是,法律為什麼承認這種財產權?最

    經常被提及的以法律保護智慧性創作的依據便是二百年前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所規定之「為

    促進知識的進步與技術發展,國會有權立法賦予作者或發明人在限定期間內,對其著作或發明

    之專有性權利。」從此憲法規定可知,創設智慧財產權的目的在於「促進知識的進步與技術發

    展」。

    從過去以來,一直有著作權或專利權是否為一項財產權之爭議。贊成賦予智慧創作財產權

    的主要觀點是創造者勞力的報償(labor-desert theory)。由於付出勞力投入人類環境以改善人

    類生活,這樣的勞力付出能與其他勞力所獲得的財產等量齊觀,而值得嘉獎的,故以金錢回報。

    另一方面,智慧性創造是需要投入相當時間與金錢,包括發明專利之研發費用,或者建立商標

    形象的行銷與營運成本,如果沒有收穫,可能難以促使投資,此即所謂功利誘因理論(utilitarian

    incentive theory)。此外還有觀點是認為國家制訂法律介入智慧財產權之保護是回應個人期望其

    所擁有的資源能有效使用。個人所擁有之資源如果無法透過強而有力國家法律力量作為後盾,

    與陌生人進行遠距離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將無法建立。

    當然從過去以來,一直有人認為,文明的創造力是不斷在增加,而不是減少。即使沒有智

    慧財產權制度,人類依舊會持續創新。知識共享應取代智慧財產權之獨佔。此種批評智慧財產

    權造成知識壟斷的批評也總是能引起共鳴。2不過,在這個議題上,智慧財產權保護之主張始終

    占了上風。背後的現象是少數人壟斷了智慧財產權保護議題的討論權與決定權。通常,由於缺

    乏社會關注,這項議題缺少詳細的公眾討論。

    事實上,智慧財產權制度必須經過充分討論,因為它可能涉及的許多利益,包括:獨占下

    產生社會經濟的分配正義(付費制度產生資訊分配不均)、言論與公共議題討論(美國曾發生教

    會前成員在批評教會,引用了一些教會擁有所有權之著作,而涉及著作權侵權)、市場壟斷、科

    學研究、教育與人類道德(生命形式、基因等是否可授予專利而賦予財產權)。從此可知,智慧

    1參李茂堂,<如何落實保護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權實務》,頁234,健行文化出版公司,初版(1997)。2關於目前專利權廣泛及於醫療、生物、基因、軟體等各領域所造成壟斷的問題,參吳書榆譯,Seth Shulman著,《知識的戰爭(Owning the Future)》,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

    2

  • 財產權制度影響深遠。

    儘管無法抵擋法律保護智慧成果之時代發展趨勢,所有人必須認知到以知識為內涵的智慧

    財產仍與有體財產不能相提並論。據此,智慧財產權之保護必須不能過度而侵害憲法上其他自

    由,或妨害自由市場競爭。開放軟體原始碼運動其實就是在彰顯智慧財產權保護與言論自由間

    之衝突。因此智慧財產權政策應在尋求智慧財產權保護與資訊共享間之均衡。一直以來,美國

    都一些言論批評國會有關的智慧財產權立法總是現實之妥協產物,而沒有思考到底應該怎麼做

    才是適當的政策問題。例如,在數位千禧年或資料庫保護之立法上顯示為迎合利益團體(大多

    數之智慧財產權人),而忽略了個人利益。3反觀我國,智慧財產立法是否過於臣服美國壓力,

    而忽略台灣智慧財產權政策的自主性?

    貳、科技發展對智慧財產權保護之衝擊

    在智慧財產權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是活字版印刷術之發明。活字版印刷術促使了

    知識流通與著作權保護思想之誕生,造成社會鉅變,對科學影響更鉅。沒有印刷術,幾乎就沒

    有現代科學。

    近代以來,圍繞在智慧財產權法與科技的主要爭論是新科技(例如,電腦軟體)是否可以

    受到智慧財產權法之規範。正如同過去的歷史發展,每一次科技創新總是使得複製智慧結晶的

    技術與速度大增,從某一方面而言,科技發展始終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構成最大威脅。在過去的

    工業社會,智慧財產權制度之施行尚稱順暢,但在面臨資訊科技時,這項制度之運作便產生了

    一些問題。

    網路可說是上世紀最重要的科技發明,也是自印刷技術發明,歷經照相機、影印機、錄影

    機後,網路之蓬勃發展加深了人們對智慧財產權法延伸至網路上相關活動的爭論。上世紀七零

    年代,在網路上閒逛幾乎不會遇到籬笆或防盜裝置,大多數資料都是共享。但逐漸地,著作權

    保護成為網路時代新議題。人們開始討論現實社會的智慧財產權如何落實於網路環境。

    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與全球化網路發展,網路上之數位化技術,使得重製與散播著作易

    如反掌。許多受到保護的創作成果可輕易被複製或不同方式的使用。本來,資訊之保護就有先

    天上侷限。由於限於無體性格,當被侵害時,被害人通常並不知悉,使得保護智慧財產便面臨

    困難。此一問題在網際網路發展後,變得更為嚴重。網路使用者透過網路,在自行選定的時間

    與地點,在匿名下接近存放在全球網路上之著作內容,既不須要取得著作重製物之占有,亦不

    受著作提供者時間之限制。此亦造成著作權保護上之困難。僅管要在網路上貫徹保護非常困難,

    但由於網路特性使得智慧財產權侵害有普遍化與嚴重化趨勢,許多將著作權保護從實體世界擴

    展至網際網路空間的提議便興起。

    由於國家力量介入之著作權保護有時而窮,目前有關智慧財產保護的發展趨勢是權利人自

    我保護。舉例而言,作為智慧財產權人自我保護措施之數位權利管理系統(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DRM)便應運而生。此乃基於網際網路快速傳播的特性與因應網路上新興營運模

    式而發展。DRM不僅保障了內容提供者的智慧財產權,同時也避免了使用者在未知的情形下產

    3 Mark A. Lemley,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Law, 15 Berkeley Tech. L.J. 529, 531(2000).

    3

  • 生侵權的行為。再例如,初為安全與資訊管理新發展的英特爾Pentium III處理器之特殊編碼安

    全序號,因可使用於辨識網際網路環境中使用者身分,4方便於辨識與追蹤侵權行為。但這項發

    展卻也讓我們擔憂,在增進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同時卻犧牲了網路使用者的隱私權。因為不論是

    DRM或都是對隱私權嚴重的侵害。

    據以上所述可知,我們應該在網路上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公眾資訊自由間取得一定平衡。雖

    然智慧財產權目的在提供創作經濟誘因,不能否認網路上複製問題嚴重,基本上,應該區別不

    同類型的創作,而給予不同程度保護。網路上提供數位產品(digital product)有不同型態。有

    些產品時間與人力成本的投資很高,也具有持久價值,在網路上複製不需要傳統實體服務點運

    作,複製成本極低。但有些產品因為數位的性質,不需要投資高額成本,或者本身已經可以靠

    控制存取或技術輔助而保護著作(例如,資料庫、搜尋引擎)。而由於網路的便捷省去許多廣告

    與產品行銷的成本,所做的投資屬於低成本,但回報率卻很高。換言之,網路這項技術雖然使

    侵權容易發生,但也帶給創作者利益,使投資者更容易獲得投資回報。在此種情形,給予創作

    者低度保護就足以刺激生產,不需要給予全部創作高度保護。5試想,如果網路上到處都是必須

    付費才能取得資訊,所謂資訊高速公路變成資訊收費公路時,資訊高速公路恐非是大眾所期盼。

    參、智慧財產權的特徵

    依據學者的歸納,智慧財產權具備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法定時間性、公開性、可複

    製性。6本文參考前述之架構,而分別就智慧財產權的特徵為以下說明:

    一、無體性

    智慧財產是人類依其智慧所創作出的資訊,而被賦予財產地位。資訊包括,著作人利用媒

    介所表現出構想或概念,或者,發明人利用專利說明書與圖式所描述出,或具體物品所呈現出

    的技術內容。由於資訊(或有稱為思想)具備無體性,智慧財產也具備無體性。因此,智慧財

    產又被稱為無體財產。有體財產(real property)與無體資訊財產所不同之處在於,有體財產

    必須被給予絕對的保護。有體財產的特性是行使需依附有體物,因為必須支配實物,因此產生

    排他性。無體財產是非實質性,無法如有體物予以直接支配,無體財產權利之行使便不需依附

    有體物。占有與排他性使用並不重要。亦即,在有體財產下,假如某人使用了別人財產,此人

    就被剝奪了財產所有人之使用。舉例而言,假如你吃了我的蘋果,我就不能吃我的蘋果。然而,

    這並非無體資訊財產之本質。無體資訊財產的情形屬於他人可以在不剝奪所有人使用下,而使

    用無體資訊財產。舉例而言,假如你讀我的書,我還是可以讀我的書;你演奏我的作曲音樂作

    品,在同時我仍可使用我的曲子。據此以論,保護傳統有體財產是保護所有人,防止遭受損失。

    4 參 簡 榮 宗 , 網 路 上 資 訊 隱 私 權 保 障 問 題 之 研 究 , <

    http://www.cyberlawyer.com.tw/alan4-08_4-5.html>,造訪日期2004年8月24日。 5 James Boyle, A Polit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Environmentalism For the Net? , at<http://www.law.duke.edu/boylesite/intprop.htm> (2004/8/31)。 6參鄭成思,《智慧財產權法》,頁3-5,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91年,台北。

    4

  • 但保護無體資訊財產是為了提供無體資訊財產人足夠刺激,以鼓勵他人創造無體資訊智慧財

    產。7要創造足夠刺激,便是賦於一些權利。無體財產權所強調的不是物的占有利益,而是一種

    對抗他人的利益,亦即,向他人主張的權利;如主張他人行為構成著作權侵權,利用授權或自

    己使用智慧財產權而取得利益。因此,有異於傳統有體財產的侵害形式,資訊無體財產之損害

    不是失去的問題,而是未獲得之問題。

    從以上所述可知,智慧財產的主要性質是無體性。但正由於這個性質,使得智慧財產權制

    度受到許多質疑。無體的資訊或思想,就像空氣或美麗的風險,不會因為別人用了或欣賞就不

    再存在。它也像燃燒的蠟燭,將其他蠟燭點燃後,得到光亮的同時,自己仍保有火種,不會使

    自己蠟燭黯淡下來。因此應該讓它自由的流動,讓世界的所有人雨露均霑,不能排除他人使用。

    二、專有性與合理使用間之衡平

    智慧財產權之專有性是指是此種權利屬於排他性權利,未經授權,他人不能任意使用其權

    利。智慧財產權權利人可以透過將專屬性權利之轉讓或授權使用權利來獲取相對的利益。智慧

    財產權之專有性是對應於英文之 exclusive right,但此不適當以「獨占權」來描述智慧財產權。

    事實上,這種權利是因為之所以是專有,正是因為國家基於公益目的授予創造出智慧財產之特

    定人享有,而要使用此智慧財產,必須得到智慧財產權人之同意,因此,智慧財產權人可以排

    除(或禁止)他人未獲同意之使用。簡單而言,專有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代表可由智慧財產權權

    利人來控制智慧財產創作。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控制不是絕對,因為必須隨時從公益目的來檢

    驗控制權是否已經侵害原來的公益目的。因為給予控制權可以促成更多智慧創作,但智慧財產

    權法之最後目的不是要給予創作者財產保護,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項思考可見於各個

    智慧財產權法內。如著作權法第一條規定「為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

    國家文化發展,特制定本法。」專利法第一條規定「為鼓勵、保護、利用發明與創作,以促進

    產業發展,特制定本法。」

    既然社會大眾的利益與福祉才是智慧財產權法的核心,智慧財產權法中都允許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的功能是為前述專有性財產權利範圍畫出合理的界線。不管是立法者或司法者都應該

    瞭解到合理使用是用來平衡專有權利可能產生危害的機制。

    三、有法定限制的權利

    在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中,不同法律對所保護的智慧成果有不同要求,要符合一定要件,

    才有權利。這也是與傳統的財產權概念不同之處。著作權法所保護的著作必須符合原創性。專

    利法所保護的發明要求新穎性、實用性與進步性。商標法所保護之商標必須具備顯著性等。此

    外,除了著作權是採創作保護與營業秘密以維持秘密為要件之外,要專利權與商標權都必須依

    據法定程序向主管機關申請註冊,並經過審查,才能被取得。此外,權利的種類與限制都是由

    法律來規定。從以上所知,智慧財產權的特徵之一即是它是一種限制性權利。

    7參Lawrence Lessig, Symposium,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de, 11 St. John’s J. Legal Comment. 635, 638(1996)。

    5

  • 智慧財產權人取得權利的同時也負有義務。智慧財產權制度不是要給予各種創作資訊保密

    保護,反而是要讓這些資訊公開。目前,除營業秘密因本身的保護要件是維持資訊秘密性,而

    不必公開技術外,各國專利法都有類似的規定。專利權要受到保護,除非涉及國家安全等特殊

    因素,否則,均必須公開技術。例如,專利權人取得專利權之同時,其技術內容會連同專利說

    明書一起公開,否則不能獲審查通過。從了利用公開制度來促進資訊流通,對抗保密,其實也

    隱含著避免重複發明的用意。此外,商標也必須繼續公開使用,才能獲得延展。保護精神文化

    創作的著作權法,雖未規定要公開技術才受到保護,但著作權公開發表後才能享有著作權。文

    學與藝術性著作一經公開發表,幾乎等於公開其內涵。

    四、期間性

    二百年前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規定「為促進知識的進步與技術發展,國會有權立法賦予

    作者或發明人在限定期間內,對其著作或發明之專有性權利。」其中最重要思想是權利的期間

    性。延續此最初之思考,智慧財產權之保護有一定之期間。權利人在一定之合理期間獲取利益

    後,智慧創作便應該屬於大眾,貢獻於國家與人類之文化發展。例外的情形是,註冊商標權可

    以延展,營業秘密如果一直維持保密狀態得一直受保護。

    著作權與專利權之保護皆僅有一段期間,期間經過後,即進入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

    成為公共財,就像空氣、陽光、河川、海洋、橋樑、公路,任何人得自由利用。關於法人(例

    如公司)的著作權保護期限,依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公開發表後五十年;至於自然人,

    依著作權法第三十條,終身加五十年。依據我國專利法之規定,專利權保護期間自申請日起算,

    分別為:發明專利二十年,新型專利十年,新式樣專利十二年(專利法第五一條第三項、第一

    ○一條第三項、第一一三條第三項)。必須注意的是,儘管專利權保護期間較著作權保護期間短,

    但專利權可以申請延長,而著作權卻不能。

    商標法就商標之保護,雖然也是採實體審查,但因商標註冊比較傾向於先占而非獨占,因

    此,只要沒有與他人既存之商標近似,國家即會授予商標權。商標權和營業秘密的保護就有所

    不同,商標權之保護,只要商標不斷地使用,即可依規定不斷地申請延展專用期限,因此,亦

    有人稱之為「潛在的永久權」,商標法對於商標專用十年期間之規定僅為管理上之便利而已,然

    而,當已註冊之商標沒有繼續使用之需求時,即應停止對該商標之保護,讓他人有機會重新使

    用該商標。

    五、從屬地性到世界性之發展

    原則上,智慧財產權是由國家所授與,屬於一國主權範圍,必須符合一定要件與遵守一定

    程序。換句話說,智慧財產權是有國界的。著作權、專利權或商標權是依一定地域的法律(著

    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才能產生。也因此,只有在權利所依據產生的法律所在的區域才有

    效。以發明專利為例,除了必須具備專利要件,還必須經過申請專利程序。像是專利權必須要

    經本國政府審查授予專利,才能取得在本國之保護。

    台灣於二○○二年一月一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依照「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

    6

  • 權協定」(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簡稱TRIPs協定)8第三條規定國民

    待遇原則:「就智慧財產權保護而言,每一會員給予其他會員國民之待遇不得低於其給予本國國

    民之待遇。」據此以論,我國人民得於各會員國申請專利並主張國際優先權,相反地,各會員

    國亦得在我國申請專利並主張國際優先權。從此可知,傳統智慧財產權法上之屬地原則,隨著

    國際貿易體系之整合與跨國侵權,逐漸形成國際標準化的趨勢。在此一提,除了國際機構主持

    下之國際多邊條約,美國更強烈依賴它與個別國間之貿易協議來尋求美國智慧財產權之保護。

    亦即,美國以市場為名,將智慧財產權問題轉變成貿易問題。美國利用給予有貿易關係的國家

    享有對美進口權最優惠國家來交換貿易國提供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如果美國認為某個貿易國

    未執行足夠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美國即可動用美國貿易法之第三○一條(section 301 of the

    Trade Act)進行調查與經濟制裁。由於美國積極執行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是因為侵權問題將嚴重

    危及美國經濟,但這與資訊輸入國的利益相反。因此,侵權問題並無法得到完全的解決。智慧

    財產權保護標準化是否造成強國與弱國間之差距,可能是我們在學習智慧財產權法上應該經常

    停下來深思之問題。

    肆、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公平交易法之關係

      公平交易法(1992 年 2 月 4 日正式施行)是維持自由市場經濟的秩序所制定之企業活動與

    競爭的主要規範。公平法所規範的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反壟斷法,是有關

    違反競爭政策行為的規範,競爭政策也是指反壟斷政策,包括獨占、結合與聯合行為。反壟斷

    法的目的在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另一部份是對於不公平競爭之規範,包括妨礙競爭之限

    制價格及非價格行為、仿冒行為、不實的廣告及標示、欺罔或顯失公平行為等。主要是維護商

    業倫理或商業道德。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合稱為競爭法(competition law)。

    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公平交易法關係密切。一方面,由於智慧財產權具有專屬性與排他性,

    行使依智慧財產權法所授與之權利在某程度上屬於公平交易法上所禁止的獨占行為,為調合此

    項衝突,公平交易法第四五條規定:「依照著作權法、商標法或專利法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不

    適用本法之規定」。另一方面,公平交易法上所禁止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公平法第二十條)所規

    定要件較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較寬鬆,因此不構成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也有可能構成不公平

    競爭行為。9  實務上常見的情況是,未獲授權或同意使用他人受智慧財產權法保護之創作「搭

    便車」(free-ride)從事不公平競爭。當智慧財產權被濫用時,就必須以公平交易法來維持經濟

    秩序。反方面而言,也有人濫用智慧財產權來從事不公平競爭。許多公司發動所謂的專利戰爭,

    目的不只在保護他們的智慧財產,還包括藉此排除競爭者。

    8 TRIPs協定之全文,見以下網址<http://cwto.trade.gov.tw/kmDoit.asp?CAT295&CtNode=869>(Aug.10, 2004)。 9舉例而言,依商標法規定為註冊的商標與其權利人之外,即使未經註冊但其商品或服務的表徵已達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者亦在保護和規範的對象之內,而且不僅止於商標,有關他人的姓名、商號、

    或公司名稱、商品容器、包裝、外觀。其中理由在於本條所要規範的仿冒行為並非是對事業的表徵僅由

    外觀上是否被仿冒或冒用的角度來規範,而是以競爭的角度,對於違反二十條的冒用行為造成混淆而影

    響公平競爭者才是本條規範的立法目的。

    7

  • 第二節 著作權法

    第二節 著作權法

    壹、著作權法基本原理

    一、取得著作權之法定要件 二、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對象

    貳、受保護之著作種類

    一、藉由語文表達創意的著作 二、藉由聲音表達創意的著作 三、藉由圖形表達創意的著作

    參、著作權之種類

    一、著作人格權 二、著作財產權

    肆、著作權之歸屬

    一、僱傭關係之著作 二、委聘關係之著作 三、共享軟體、免費軟體與公共軟體是否仍有著作權? 四、著作權權利管理資訊

    伍、著作權權利限制 一、著作權之期間限制 二、合理使用

    (一)合理使用之型態 (二)合理使用之判斷標準 (三)電腦軟體之合理使用

    三、權利耗盡原則 四、強制授權

    壹、著作權法基本原理

    8

  • 著作權法以文學上、藝術上具有美感的創作為保護對象。只要在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

    學術範圍內所創作,具有原創性的著作,都受著作權法保護。此外,由我國著作權法第一條規

    定,「為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可知,除了保障著作人

    權益外,保護著作權尚有促進文化創新之目的。但由於保護著作權將會限制思想的使用與散佈,

    為了調和社會公共利益與國家文化發展之目的,著作權亦受到一定程度之限制,包括時間與範

    圍上之限制。因此,在倡導著作權之同時,也要同時注重著作人責任與使用者權。如此才能取

    得適度平衡。

    著作權制度產生與印刷術與產品經濟發展有關。十五世紀末開始,印刷術的發明造成大量

    複製的可能性,印刷商遂爭取君王賦予書籍出版之專有權。一五三四年英國出版商首次獲得王

    室特許某些書籍之專有複製與發行之權利。在性質上,此項權利屬於出版商之私有壟斷權利。

    當時英國皇室之所以允許這項權利與希望政府能控制印刷書籍中異端思想傳播。簡單而言,出

    版商利益與政府利益結合是這項法律能通過之因素。10後來英國於一七一○年頒布「安娜國王

    法」,簡稱「安娜法」。此法首次確認「作者」是著作權保護的主體,並由法律(並非國王)授

    與作者、原稿買主於法定期間內享有複製權,以鼓勵學術創作。本法的重要意義在於,從主要

    保護印刷出版者轉為以保護作者為主。成為現代著作權制度之基礎,但「安娜法」只涉及書籍

    的複製權,與現代著作權法所成認知各種著作權之內涵仍有差距。在「安娜法」影響下,從十

    八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各國陸續頒佈相關法律授予文學著作創造者著作權之權利。一八八六

    年之伯恩公約第一條已明白揭示保障著作人就其文學與藝術著作上之權利。 一、取得著作權之法定要件

    著作權之標的是「著作」,但並非任何人的「著作」皆享有著作權。唯有著作權法第三條第

    一項第一款之「著作」,才能享有著作權。該款規定「著作」為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

    圍之創作。故非屬文學、科學、藝術等文化範圍之著作,不能成為著作權之標的。再者,著作

    人並非僅限於有實際上創作能力之自然人,法人也有可能,因為依據著作權法規定,法人之受

    僱人職務上完成的著作,其著作權屬於法人。

    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著作,必須是創作,才能享有著作權。我國著作權法

    第七條雖沒有直接明示,但在定義「編輯著作」時,間接指出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必須具有

    「創作性」。據此以論,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所稱之著作,須具「創作性」。「創作性」

    之概念還可進一步區分為原始性與創造性,合稱為「原創性」。 (一)原始性:指著作須為著作人自己獨立完成的著作,沒有抄襲,足以展現著作人的個

    人特質。如果著作人自行創作,未抄襲或複製他人著作,即使有相似性,也不失原始性。舉例

    而言,不只畫家的畫,一般人的畫,只要能展現個人特質,也受到保護。如果創作結果恰巧與

    他人著作酷似或雷同,如其間並無模仿或盜用之關係,仍不失原始性。

    (二)創造性:指著作必須是著作人獨自思想、感情之表現,本於著作人獨立思維,而須

    10 參袁泳,<數字版權>,第五章 壟斷中介與直接交流,見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54.html。造訪日期,2004年9月22日。

    9

  • 有最低程度之創意。換言之,著作必須呈現著作人之個別性與獨特性,才算具有創造性。至於

    藝術性與美感則不強調,不需受專家肯定具備藝術價值,才能獲得著作權之保護。當然,其中

    的理由部分在於藝術價值難以認定。而且,從過去歷史而論,藝術天才在世通常無法得到當世

    者所接受。

    創造性之要求是要排除不具文化創新性質,不足以讓人認識著作人的個性之著作。如果任

    何著作無論有無創意皆享有著作權,不僅違反著作權保護文化創新之目的,過度保護亦將造成

    利用上之困難。舉例而言,如果只是普通的線條、幾何圖形,或者就某個實物為簡單描繪,可

    能就沒有原創性。因此,畫家「臨摹」是否為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則必須考慮是否有創造

    性成分。再例如,單純以姓名筆劃順序排列的電話號碼簿,或者依照日期排列的判決集,無法

    表現著作人的個別性與獨特性,不具備創造力,無受著作權法保護之必要。

    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必須是人類所創作,屬於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但若是完全用翻譯軟體

    所完成的翻譯,只是機器完成的產物,並非人類精神創作,當然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利用電腦

    繪圖軟體所完成著作,只是使用軟體作為創作的工具,但在繪圖過程中還是必須由自己構思、

    構圖與上色,所以還是屬於繪圖者的創作活動,不是完全由電腦所直接產生。這種繪圖方式其

    實與借助圓規、直尺或其他幾何工具創作一幅抽象化,沒有本質上差異。不過,如果只是把電

    腦軟體中內建的簡單圖像或色彩修為修改,就可能會因創作程度太低而不受保護。 二、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對象

    (一)觀念不受保護

    精神(思想)世界的創造,通常以觀念、構想或想法(idea)稱之。人類精神創作之結果,

    必須以能夠讓人的感官感知方式呈現,才能享有著作權。因此,著作權法所保護著作之表現形

    式,即所謂「觀念」(idea)之「表達」(expression),至於「觀念」本身則非保護之對象。此

    一立場所預設的前提是,每個觀念或想法都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呈現。而觀念、構想

    或想法應該維持在公有領域,屬於公眾所有,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之一規定:「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

    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此外,根據傳統

    著作權法,沒有蘊含任何思想的單純事實資料,也不受著作權保護。據此以論,針對構想與事

    實所使用之語言使用、闡述方式、處理與安排方法與其順序才是著作權法保護之對象,包含在

    著作內之構想與事實,不在保護範圍內。11舉例而言,某人寫了一本表達女性主義觀點或某些情

    節的小說,這名著作人不能制止後續的小說或論文使用、批評或贊同此同一思想。只是後來的

    著作人必須選用不同句型與詞彙、文章結構與編排。因此,也可以說,著作權是一種文本的保

    護。

    傳統著作權法已建立之構想與表現二分原則是,不保護「思想本身」(ideas per se),而僅

    保護「思想的表現形式」(expression of ideas)。通常而言,表達自己想法就是以文字、符號、

    音樂、圖片、立體物品,或結合上述幾種形式之表現。此外,值得討論問題是,表現是否具備

    「固定性」或「定著性」,或稱「固著性」(fixation)?換句話說,是否「可歸於實體形式」是

    11 參楊崇森,《著作權之保護》,頁1,正中書局,初版第三次印行(1985)。

    10

  • 著作保護的前提要件?原則上,要成為著作權法保護對象必須將思想以某種固定於有形載體的

    形式表達而得以被人感知,並得加以複製。西方早期文化是口語文學傳統,中世紀時期許多偉

    大的詩作都是不知著作人為誰,但被廣為傳頌。隨著一四五○年印刷技術被引進後,構想的表

    現開始得以用固定形式加以凍結,並且經由大量複製的技術,而得以對著作加以商業化的使用。

    正由於此一背景,西方的著作權法便是強調著作權的保護在於得以複製著作。這也是英文

    copyright一詞之由來背景,此詞之原意在「複製(copy)著作之權利(right)」。美國著作權法

    第十條規定「著作必須以現在已知或以後發展的方法固定於其中的物體,通過該物體可直接或

    藉助機器或裝置感知、複製或用其他方式散佈該著作」。從此立法可知,如果沒有將著作固定下

    來,便無從確認著作是否已完成,以及判斷他人是否有抄襲其表現形式。12但如果本於創作自由,

    給予創作最大限度保護,應該避免不必要之設限。固著性是否屬於不必要之設限?固著性之要

    求應是出於確認著作人,避免爭議等考量。隨著錄音、錄影設備之發展,此要件之探討似乎也

    失去重要性。討論這個問題的實益在於即席創作的語言著作與網路上著作,本文將於下文再詳

    細說明。

    從以上所述可知,著作權保護必須將思想用外在媒介表現出來。當然,此二分法也是有其特

    殊考量。單純的構想,尚未表達出來,僅在精神層次,沒有一定之表現形式,並不享有著作權。

    當然,如果想永遠專屬擁有某一構想,就必須將之保持在自己心中,一旦自己所獨有之創意向

    外傳達給他人,便自由如空氣般可為公眾使用。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別人曾經使用過之想法,

    只要避免使用相同表達方式。儘管著作權法明白表示拒絕保護構想,但就目前法律體系而言,

    仍存在許多管道可以保護已經向外洩漏出來的創意,包括:利用契約上之約定、營業秘密法與

    公平交易法等。

    (二)位於公有領域內之創作不受保護

    有些著作是由政府機關所為創作,應屬於公有資訊,而允許廣泛傳播,任人自由取用。也

    有的著作屬於單純事實陳述或紀錄,不涉及思想表達,也應歸在公有領域。據此,著作權法第

    九條列舉出不在著作權法保護領域之著作。一、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此處所稱公文,包

    括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二、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

    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三 、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四、

    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五、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

    貳、受保護之著作種類

    雖然依賴有形物質將著作內容固定下來,但著作之主要特性是無體性。被著作依附之各種

    載體,如文字與紙張構成之書本,或聲音構成之唱片,並非我們付出代價所購買價錢中之最主

    要部分,我們所購買者為透過各種載體之創作所帶來閱讀、聽覺或視覺上美感的享受。我國著

    12參鄭中人,《智慧財產權法導讀》,頁80,增訂二版一刷(2002)。

    11

  • 作權法上對著作之分類也是以著作的表現形式,主要區分為以下十二類:語文著作、音樂著作、

    戲劇、舞蹈著作、美術著作、攝影著作、圖形著作、視聽著作、錄音著作、建築著作、電腦程

    式著作。每一種著作依其不同性質而給予不同的著作財產權。因此,下文在介紹時,將會附帶

    一提。

    電腦與資訊科技發達後,諸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語音資料、動畫影片資料等非數位

    形式著作都可轉化成數位形式。在著作權法上,不管著作的型態為何,電子數位形式著作(digital

    work)或非數位形式著作(non-digital work)均受保護。 一、藉由語文表達創意的著作:語文著作

    語文著作包括「文字著作」與「語言著作」。文字著作包括:詩、詞、散文、小說、劇本、

    學術論述、論文、教科書、講稿、遊記、日記等。語言著作是由口述而產生,尚未以物質形式

    固定,包括:政治家演講、教授授課、辯論、座談會座談、牧師佈道、律師當庭辯論、貴賓席

    宴之致詞、即席吟詩或詞等。必須強調,此種著作必須事前未形成講稿的情況下,如果已有講

    稿,基本上又照本宣科,那麼性質上屬於文字著作。13值得討論的問題是,具有即席創作性質的

    語言著作是否具備「固著性」?由於我國著作權法並沒有明文規定此要件,有學者認為附著不

    是取得著作權要件,上述語言著作仍受到保護。14

    語文著作仍須原創性,單純事實報告的談話、日常生活會話與對談,並非著作。15僅是口述

    他人著作,也尚未成立語文著作。16另外,著作權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四款規定「單純為傳達事實

    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本款所規定的「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

    報導」,「單純」是表達的方式與所表達的事實無法區別,增一字則嫌冗長,減一字則無法表達

    其意17。例如,新聞通常強調真實呈現,務求客觀化、即時性陳述新聞,因此,各報紙的頭條新

    聞通常只會就人時地物予以報導,即使交通事故發生也只就地點、傷亡人數、發生經過陳述,

    而沒有評論。據以上所述可知,如果有人將每日各報紙頭條新聞收集後上載於自己網站,即使

    對會員收取費用,亦不構成著作權之侵害。18至於記者對事件以經過編排,適當的筆法描述或

    對事件提出具體觀點等,如果有創意加工成份,仍然還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著作。

    語文著作的創作目的主要是供人閱讀或傾聽。利用語文著作方式是出版、複製。 二、藉由聲音表達創意的著作:音樂著作

    在我國著作權法所承認的著作中,音樂著作與錄音著作屬於人類藉由聲音表達創意之著

    作。音樂著作是一切類型聲音組合之著作。音樂有賴以曲譜與歌詞形式呈現。此處之聲音組合

    包括附帶歌詞與不附帶歌詞。如果附帶歌詞,似乎與上述之語文著作重疊,但依通常理解,對

    13參鄭成思,《知識產權論》,頁220-221,法律出版社,北京,第二次印刷(1999)。在此一提,我國學者所稱之「語言著作」,鄭成思教授稱為「口述作品」或「口頭作品」。 14參蕭雄淋,《著作權法論》,頁88,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一刷(2001)。15參蕭雄淋,《著作權法論》,頁87-88,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一刷(2001)。16呂榮海、陳家駿、蘇盈貴合著,《最新著作權法實用》,頁27,蔚理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3刷(1997)。17參鄭中人,《智慧財產權法導讀》,頁77,增訂二版一刷(2002)。 18參見陸義淋,《著作權案例彙編(一)語文著作篇》,頁16-17,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一版一刷(2001)‧

    12

  • 依據歌譜演唱,被認為是唱歌,而非被認為是在唱字。歌詞還是被歸為音樂著作較為適當。綜

    合以上所論,音樂著作除了聲音外,還包括曲譜與歌詞。在此還要說明為,只要聲音組合是具

    備原創性,沒有涉及抄襲,不管創作音樂使用何種工具,用筆或電腦程式輔助下完成之音樂組

    合均屬之。只是利用電腦程式輔助之音樂創作之原創性可能較低。

    錄音著作是指聲音首次直接附著於媒介物所成之著作19,亦即,藉機械或設備表現系列聲音

    而附著於媒介物之著作,如唱片、雷射唱片、錄音帶等。此處之「聲音」並不限於人的聲音,

    也包括錄製自然界之聲音。 問題:音樂著作、錄音著作與視聽著作有何不同?

    錄音著作與音樂著作有如下不同。舉例而言,某唱片公司錄製甲歌星歌唱專輯,其中收錄

    歌曲之曲譜與歌詞是音樂著作,而唱片公司錄下此演唱即屬錄音著作。視聽著作是指電影、錄

    影、碟影、電腦螢幕上顯示之影像及其他藉機械或設備表現系列影像,而能附著於媒介物上之

    著作。舊著作權法所稱之「電影著作」與「錄影著作」,但由於兩者難以區分,故將之合併,廣

    泛稱為「視聽著作」。如果錄製一系列聲音並非出於獨立製作目的,而是為了完成一部電影,則

    無法獨立成為錄音著作而受到保護,而被視為視聽著作之一部分。 三、藉由色彩、線條與圖形表達創意的著作

    在我國著作權法所承認的著作中,美術著作、圖形著作、攝影著作與部分之建築著作是藉

    由色彩、線條與圖形表達創意的著作。雖均屬涉及圖形,美術著作是強調具備美學內涵之創作。

    美術著作是指以線條、色彩、形狀、明暗等平面或立體加以表現思想或感情之著作。例如

    繪畫、版畫、漫畫、連環圖、素描、書法、字型繪畫、雕塑、美術工藝品等。圖形著作包括地

    圖、圖表、科技或工程設計圖等。

    攝影著作是指以固定影像表現思想或感情之著作,如照片、幻燈片或其他以攝影之製作方

    法所創作之著作。建築著作包括建築設計圖、建築模型、建築物等。因此,有部分之建築著作

    即屬藉由圖形表達創意之著作。 問題:積體電路電路佈局圖是否屬於圖形著作?

    依據我國法院見解,此處所指的「科技或工程設計圖」是指一般電子機械之電路圖,不包

    括半導體晶片之電路佈局圖(layout)。積體電路電路佈局圖的表現形式是受到一定限制,這與

    著作權法所強調之沒有限制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再者,必須耗費極高成本才能開發新的積體

    電路電路佈局圖,但複製成本遠不及開發投資所花下成本,時間也縮短很多。由於前述積體電

    路電路佈局圖的性質與一般著作有所不同,為因應其特殊性質而專門設計法律加以保護應較為

    適當。目前積體電路電路佈局保護法(85.2.11)公布生效後,積體電路電路佈局圖已受到專門

    19呂榮海、陳家駿、蘇盈貴合著,《最新著作權法實用》,頁37,蔚理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3刷(1997)。

    13

  • 法律之保護。20積體電路電路佈局保護法也是屬於智慧財產權法之一種。

    四、藉由身體表達創意的著作

    戲劇著作與舞蹈著作是根據劇本或舞蹈設計而現場表演默劇、歌劇、話劇或舞蹈。沒有腳

    本之現場即興演出之戲劇亦屬之。在此要說明者,也有意見認為戲劇或舞蹈著作是指為了實際

    演出而創作之劇本或舞蹈動作設計。劇本是將劇中所有對白、敘述以文字表現出來,舞蹈作設

    計可以書面或用口述而表達出來。不過,我國通說認為,演員現場以身體動作,富含感情將特

    定劇情或舞蹈表演出來,具備動態性質,可稱為「戲劇著作」或「舞蹈著作」。而具備靜態性質

    之劇本,則另稱為「劇本著作」,屬於前述之「語文著作」。

    問題:表演著作為何被稱為衍生著作?

    依照著作權法第七條之一規定(92.7.9 新增)「表演人對既有著作或民俗創作之表演,以獨

    立之著作保護之。」表演著作是指對以演技、舞蹈、歌唱、彈奏樂器或其他方法表演「既有著

    作」。若表演著作是以「既有著作」為前提,即興性舞蹈創作便不屬於「表演著作」。21依照著作

    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十一款之規定,改作是指「以翻譯、編曲、改寫、拍攝影片或其他方法就

    原著作另為創作。」因此,如果表演著作,不只是單純表演,還具有改作性質,也屬於「衍生

    著作」。22依據著作權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就原著作改作之創作為衍生著作,以獨立之著作保

    護之。」同條第二項規定「衍生著作之保護,對原著作之著作權不生影響。」由以上規定可知,

    表演著作有兩個規定可援以保護創作。

    關於此可以下例說明之:甲是舞蹈系學生在該校畢業公演上表演國內某知名舞蹈家新創作

    (舞蹈著作),而由某舞團曾表演過之舞蹈,此時甲所創作者為「表演著作」。或者,例如,乙

    歌手在個人演唱會演唱丙作詞作曲之歌曲著作,乙亦完成「表演著作」。必須注意的是,由於對

    公眾表演,涉及舞蹈著作著作權人之公開演出權(著作權法第二六條),表演必須先獲得原舞蹈

    著作著作權人同意。由於也涉及改作權,是否需要著作權人同意?著作權法第二八條「著作人

    專有將其著作改作成衍生著作或編輯成編輯著作之權利。但表演不適用之。」由此但書可知,

    表演他人既有著作不需要得到著作權人同意。

    問題:表演著作與錄音著作屬鄰接權保護,還是獨立著作?

    表演著作由於是以「既有著作」或已存已久之「民俗創作」為表演依據,並從此而衍生。

    在一些出土的考古資料中已有樂器演奏記載。而在西方與中國也都有所謂宮廷樂師這個職業。

    表演人之表演應受何種保護?儘管不同之表演人對於相同之「既有著作」或「民俗創作」

    20關於「積體電路電路佈局保護法」之說明,參鄭中人,《智慧財產權法導讀》,頁177-181,增訂二版一刷(2002)。 21 參章忠信,著作權大哉問,頁49,初版一刷,書泉出版社,台北(2001年2月)。 22參章忠信,著作權大哉問,頁47-48,初版一刷,書泉出版社,台北(2001年2月)。

    14

  • 可有不同之表達方法,但獨創性應較低。前文曾提及,我國著作權法第七條明示受著作權法保

    護之著作必須具有「創作性」,「表演著作」雖然不具備或僅具備低度創作性,但因表演人與著

    作人關係緊密,其貢獻在增加著作被利用之機會,對文化發展亦有貢獻,雖然為程度較低之創

    意活動,亦應保護。與表演著作相類似還有音樂錄音著作。 儘管音樂著作長期以來就屬於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但錄音作品是否屬於著作權法上

    所保護之著作,則存在爭議。此問題涉及三方面利益:舉例而言,在歌曲的錄音,涉及:作曲

    與作詞者、表演、製作錄音作品的人或機構23。如前所述,現今通說是表演者可就表演著作取

    得著作權,而以有形形式(錄音過程)將音樂樂曲固定下來之錄音著作亦應受到保護。依據我

    國現行著作權法,錄音著作是獨立受到保護的著作。

    國際上探討有關表演者、錄音製作人與廣播機構鄰接權利保護問題甚早。隨著新傳播媒體

    不斷出現後,著作的表現方式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出版印刷等單純形式,而能更方便由他人代為

    傳達。此等代作者表達著作內涵,或將著作加工編排整理,以利於對公眾發行的方式來表現之

    人,如表演家、唱片製作人與廣播機構雖非原始的著作,但卻以其自身智慧、資力來詮釋著作,

    賦與著作不同面貌,不能說對著作的完整呈現沒有貢獻。此項權利因與原著作相互依存,關係

    密切,故稱之為「鄰接權」24。歐陸國家未並將表演著作與錄音著作視為獨立著作,背後的理

    由可能在於可能欠缺獨創性。因此,所設計出的處理方式是授予著作鄰接權。從字面意義來理

    解,「著作鄰接權」是與著作權相緊鄰或接近之權利。著作鄰接權之設計是針對未具原創性或僅

    具較低原創性之現場表演、錄音物予以某種程度之著作權保護,因而賦予表演人,錄音物之製

    作人類似著作權之權利,不過縮短保護期限。但我國是依循英美著作權法之設計,由於沒有另

    立鄰接權的專章,而將錄音著作、表演著作視為獨立著作。不過,必須注意,錄音著作、表演

    著作之權利內容與一般著作之權利內容有所不同。

    問題:電腦程式軟體是否受著作權法所保護?

    在電腦剛發展時代,電腦軟體的保護一點也不重要。電腦程式軟體只能搭配機器,作為機

    械的一部份而獲得專利權。許多軟體公司為避免他人複製自己的軟體,都盡可能將軟體「固化」

    在硬體中,例如將軟體的功能直接體現到電腦電路中,從而取得專利保護。1949 年到 1959 年

    之間,電腦軟體工業開始與硬體相分離。軟體再也不能靠硬體「順便」受到保護。電腦軟體的

    保護最先依據著作權法,作為『電腦程式著作』受到保護。

    最初贊成用著作權法保護的理由,包括以下幾點:

    (1)已有現成的著作權法,只要在原法中多加一個保護客體,比立法更容易,或者,有些

    國家直接將電腦軟體當成文字著作。而國際上也早有『保護文學藝術著作伯恩公約』、『世界著

    作權公約』可資援用,不必另行締結新的國際條約。

    (2)軟體與文學、藝術著作有相似之處。電腦程式乃直接或間接使電腦產生一定結果為目

    的的指令所組成。換言之,電腦程式是以指令告訴電腦如何一步一步的處理。在以前,這一步

    23參Arthur R. Miller, Michael H. Davis著,周林、孫建紅、張灝譯,知識產權法概要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s),頁53以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第一刷(1997)。24賀德芬主持,《著作權法之立法檢討》,頁37,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9年8月

    15

  • 一步的處理程序是在紙上打孔,用打孔洞「表現」出來。現在則將之磁化,記憶在機械裝置中。

    特別是電腦軟體內之「程序說明書」與一般文字著作十分類似。

    (3)複製的方式與文學著作同。侵害權利方式乃複製與出售。

    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是,電腦程式是由人藉由各種程式語言將撰寫人之構想表達出來。

    從構思設計開始到寫出一行行指令,最後還需要人進行修改與測試。電腦程式可說是為完成一

    定計算結果之「方法」、「程序」,符合著作權法保護思想表現之基本原則。隨著電腦與資訊產業

    在經濟中地位日益提高,電腦軟體之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世界各國均承認程式可成為著

    作而受到保護。至於電腦軟體是否應受到專利法保護,則世界各國的作法尚未一致(在專利法

    時,再詳加說明)。

    問題:電腦程式與電腦軟體是否不同?

    電腦程式(computer program)著作與電腦軟體(computer software)之概念有些不同。

    電腦軟體分成三部份(一)電腦程式:包括附在媒介上的原始碼(source code)、目的碼(object

    code)、微碼(micro code)等以任何語言、文字或符號所完成的電腦程式。(二)程式描述,

    包括資料結構、演繹法則與流程圖。(三)輔助資料,包括程式規格書、操作手冊、使用手冊。 問題:目的碼或原始碼是否屬於電腦程式之一部分?

    依據著作權法規定,電腦程式著作是受著作權保護之一種著作型態,而電腦程式著作是指

    直接或間接以使電腦產生一定結果為目的所組成指令組合之著作。原始碼與目的碼視為同一著

    作。不過,值得一提者為,電腦程式與一般著作有所不同。一般著作發行後,其蘊含思想便揭

    露出來。但目前向外出售之電腦軟體都是以只有電腦能辨識之目的碼編輯,原始碼不開放。

    問題:電腦軟體所附之說明書是否屬於電腦程式著作之一部分?

    在軟體開發的前期、中期、後期的時間點上,大都需要準備一些文件以方便流程作業以及

    日後的產品維護。 基本上,以使用用途來做分類的話,文件類別可以分成五大類。這五大類依

    序是;銷售用途、設計用途、產品用途、客服用途、以及測試用途。至於電腦軟體之操作手冊

    之問題涉及操作手冊,應屬於著作權法上之語文著作。

    問題:電子資料庫是否受到著作權法之保護?

    資料庫雖然並不是新的概念,但引起注意是始於網路與電腦興起與普及之後,屬於網路時

    代最重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國際上對著作權之保護是否擴張至電子資料庫,亦即,對於電子

    資料庫是否應賦予著作權之保護仍有爭議。有些資料庫是蒐集的資料是受著作作權保護之著

    作,但有些資料庫的內容是事實性資料(factual data)的收集。事實性資料是指如住址、電話

    號碼、購書紀錄、納稅資料、著作紀錄、學經歷紀錄等。傳統上,事實性資料是不受著作權法

    所保護,但有些資料庫是從公有領域之公開資料中蒐集,並對此類事實資料加以安排與整理。

    16

  • 最初,關於資料庫之保護,英國發展所謂的「額頭上的汗水原則」(The Sweat of the Brow

    Test),或稱為「辛勤原則」,認為如果資料庫之收集者投入相當之勞力、金錢或其他資源於事

    實性資料資料庫之建立,應可以給予著作權保護。但此項原則,在 1991 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審

    理之 Feist 案件中被否決。美國法上之資料庫保護仍要求最低程度的原創性。反倒是歐盟採取了

    前述的「辛勤原則」。

    在 Feist Publication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mpany, Inc.(499 U.S. 340,

    361(1991))案中推翻辛勤原則,而為如下表示:事實不受著作權的保護,但事實之收集之表現

    形式或結構安排上具有原創性,則可以受到保護。因此,著作應具有最低程度之原創性,而非

    以事實資料收集者投入之資源為判斷標準。在本例中,被告 Rural 公司的電話簿內容缺乏將單

    純事實收集轉化為可受著作權保護的表現形式所需要之最低程度原創性,故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據上所述可知,在美國法下,資料庫之內容,亦即,事實性資料本身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但如果此種事實性資料之安排,具有最低程度之原創性,仍可受到著作權法保護。舉例而言,

    美國籃球名人堂所蒐集與整理的偉大籃球明星的資料很可能被認為具有原創性。假使有人未經

    著作權人同意而複製了一部份資料,此行為算是構成著作權侵權。再例如,有人依據英文字母

    排列人名的電話號碼簿,將可能因為欠缺最低程度的原創性而不受保護。即使有人未經同意複

    製了這份資料,也不構成侵權。

    有鑒於重要與大規模的資料庫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來建制與維護,傳統著作權觀念對於資料

    庫之保護易生爭議與不足,歐盟在 1996 年 2 月 26 日通過,同年 3 月 11 日頒佈「歐洲共同體議

    會及理事會資料庫法律保護指令」(Directive 96/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1 March 1996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Database),要求歐盟會員國必須於 1998

    年 1 月 1 日前依照該指令所列準則,制定或修改其國內有關資料庫保護之法令,以符合該指令。

    於是,在歐盟會員國間,在資料庫保護立場上已有逐漸統一之趨勢。25此項資料庫保護指令的

    主要內容採雙軌制的保護方式。首先,對於具有原創性之資料庫,以原有之著作權法保護之,

    其保護期間仍伊原有著作權法之規定。至於不具原創性但已投入相當金錢與人力之資料庫,以

    特別權利(sui generis right)之立法保護之,並給予十五年之保護期間。起算時點是該資料庫公

    開提供公眾使用之時點。

    性質上,前述歐盟指令所承認的特別權利屬於「禁止不公平擷取權」。亦即,即使某資料庫

    之安排與整理欠缺最低程度的原創性,資料庫製作業者仍能禁止他人出於商業目的,在未經授

    權下,藉由傳輸、擷取或再使用之方法,將其資料庫之全部或相當部分之內容加以傳遞或散佈。

    如果出於商業目的,但僅擷取小部分內容,並且標示出資料來源,此種行為是被允許。此外,

    歐盟指令也規定,如果沒有其他管道可以取得資料庫內所蒐集的事實資料,資料庫業者必須與

    有意使用或重製資料庫內容之人訂立合理與公平待遇的授權契約。 資料庫的著作權保護之所以引起極大爭議的原因在於涉及事實保護。而事實原本應留在公

    有領域供大眾自由取用。一旦提供資料庫業者著作權保護,擴張權利至公有領域,可能侵害大

    眾之資訊取得自由、科學研究、言論自由等利益。雖然歐盟指令對已有這方面的考量,但公眾

    資訊自由顯然受到此項立法的影響。

    25 附帶一提,到目前為止,歐盟共頒佈五個指令,除了1996年的資料庫法律保護指令,還有:1991年軟體法律保護指令、1992年租賃權指令、1993年衛星與保護期限指令。

    17

  • 參、著作權之種類

    一、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

    著作權是由一組權利所組成。在這組權利中,可以分成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著作權

    法之設計在於,著作人被賦予最初之著作權財產權,但可以就一組著作財產權權利中之一部分

    著作財產權以分割方式來授權他人使用以獲取最大利益。據此以論,即使自己並非著作人,但

    可經由著作財產權讓與契約而從著作人手中受讓著作財產權方式,成為著作權人。著作財產權

    則得移轉或繼承。因此,一般所稱之著作權人是包括原來的著作人與受權利移轉或繼承之著作

    權人。

    著作人格權是來自著作是著作人或著作人人格的表現之基本想法。著作可以表現著作人的

    思想、性格與氣質,著作就是個人的代表,因此,著作也必須獲得與人相同之尊重。對著作的

    尊重就等於對著作人的尊重。著作本身的完整性也保護即著作人格權之由來。就目前而言,著

    作人格權還可分為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與禁止不當變更權三種。數位技術發展後,數位技

    術提供對作品進行改作與組合的技術能力,使得著作人格權保護之議題愈加富有爭議。有人認

    為應該加強保護,但也有人認為著作人格權與數位環境中之互動性精神相抵觸。

    二、著作人之著作人格權

    有些國家並沒有保護著作人格權。以美國為例,1988 年以前美國著作權法只承認著作財產

    權,因為該國實務運作上有保護名譽之侮辱與形象隱私的侵權類型,著作人可藉由此類侵權訴

    訟獲得作品人格完整性保護。我國著作權法明文承認著作人格權。

    著作權法第一五條第一項規定,著作人就其著作享有公開發表權。據此,著作人有權決定

    著作是否公開發表,何時發表,在何地發表,以何種方式發表。而公開發表權只存在於尚未公

    開發表之著作。著作人公開發表方式包括以下幾種:發行、播送、上映、口述、演出、展示或

    其他方法向公眾公開提示著作內容(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九款)。因此,一個作家在創作

    完一部小說後,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將之藏諸名山,或將之授權報章雜誌刊載。如果有人在未

    經作家同意下,擅自公開發表此著作,即侵害該作家公開發表權。26

    另外一項著作人格權是姓名表示權(或署名權)。著作權法第一六條第一項規定「著作人於

    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權利。著作人

    就其著作所生之衍生著作,亦有相同之權利。」為表明作者身份,著作人有權在自己著作上署

    名(本名與別名),或不具名,也有權禁止未參與著作創作之他人在自己著作上署名。因此,在

    他人著作上署以自己之名,即侵害該作者姓名表示權。但比較值得討論者為冒名問題。亦即在

    自己作品上署以其他人名字。著作權法上所保護之姓名表示權是否包括上述冒名情形,大致上

    26參葉茂林,《資訊法律(一)-著作權法與消費者保護法》,頁43-44,書泉出版社,初版一刷(1996)。

    18

  • 有兩種對立觀點。反對納入保護理由是,著作權法保護的是著作而不是姓名,假借他人名義發

    表著作是侵害民法上之姓名權,與著作權法是不相干。贊成納入著作權法保護的理由是,假冒

    名作者之名發表低劣著作,已侵害著作人人格權。如果不保護,著作權保護就不完整。27我國

    著作權法對此問題沒有明文規定,有學者認為,基於保護著作人權益與保護社會大眾避免上當,

    姓名表示權包括「要求他人不將其姓名表示於非其創作作品上」。28

    此外,關於著作人格權,最重要的一種權利是著作權法第十七條所規定之「著作人享有禁

    止他人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致損害其名譽之權利。」

    此即學說上所稱之「禁止不當變更權」。過去學說上使用的概念是「同一性保持權」,是指著作

    人有保持其著作之內容、形式與名目同一性之權利。據此而論,如果他人任意將著作內容加以

    增減、刪改,即有可能侵害著作人之同一性保持權。29顯然這樣的立場較為機械。新法所採的

    立場其實已經是名譽侵害的評價觀點,採用評價性語言,歷如「歪曲」、「割裂」、「竄改」,因此

    有學者稱為「禁止醜化權」30。本規定除了列舉了三種侵害型態,還保留了「其他方法改變」。

    「禁止不當變更權」是消極性保護著作之功能,而著作人本人擁有改作權。此為著作財產權之

    一種。

    三、著作人之著作財產權

    關於著作財產權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幾種權利:重製權、。

    (一)重製權

    著作人專有重製其著作之權利(著作權法第二二條第一項)。由於被賦予重製權,著作權人

    有權許可他人複製著作,並從此獲取報酬,是著作財產權中最重要的權利。

    重製權是指,著作人享有以一定形式複製著作一份或多份的權利,同時,也禁止他人在未

    得著作人同意下擅自行使重製權。在此意義下,「重製權」也可稱為「複製權」。

    依據著作權法上對「重製」所為定義,重製是指,以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

    錄或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五款前段)。舉例

    而言,臨摹、拓印、書籍之印刷、照片之翻拍、使用影印機影印書籍或圖片,或針對數位版本

    的著作為檔案複製,或者,對印刷品掃瞄將之存入電腦為檔案。

    至於重製權之重製方式是否僅限於有形重製,而不包括無形重製?如,以演出、播送或口

    述方式重現著作之內容。早期學說有認為包括兩者31,但現時通說認為重製權只及於有形重製

    32。至於在劇本、音樂著作或其他類似著作演出或播送時予以錄音或錄影;或依建築設計圖或

    27關於此問題之較深入討論,請參鄭成思,《知識產權論》,頁325-327,法律出版社,北京,第二次印刷(1999)。28參葉茂林,《資訊法律(一)-著作權法與消費者保護法》,頁46,書泉出版社,初版一刷(1996)。29參葉茂林,《資訊法律(一)-著作權法與消費者保護法》,頁43-44,書泉出版社,初版一刷(1996)。30參蕭雄淋,《著作權法論》,頁129,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一刷(2001)。 31楊崇森,《著作權之保護》,頁39,正中書局,初版第三次印行(1985)。32呂榮海、陳家駿、蘇盈貴合著,《最新著作權法實用》,頁57,蔚理出版有限公司,初版第3刷(1997);

    19

  • 建築模型建造建築物者,也屬於重製行為(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五款後段)。

    重製權是各種類型著作均享有之權利。其中,在文字著作上,重製權之涵義包括傳統上所

    指的書籍「出版權」33。「出版權」雖在通常實務上常被使用,但並非我國著作權法上之法定用

    語,我國政府官員建議,應視具體情形,清楚使用「著作權」、「重製權」、「公開播送權」等34。

    儘管如此,在概念上「重製權」與「出版權」仍有如下不同:出版目的在於銷售、發行以獲得

    報酬,而複製的目的不一定是銷售、發行以獲得報酬,也有可能出於學習、研究或贈與等目的35。

    「重製權」已經隱含了「發行權」,作品所有人在授權他人重製自己作品時,同時也授予了他人

    發行重製品的權利,否則授予他人重製權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問題:剽竊(抄襲)是否屬於重製權侵害?

    傳統上著作權侵權型態是抄襲與剽竊。一般所稱之剽竊,就是侵害了著作人享有之重製權。

    但如何判斷?實質上相似。

    問題:網路運作下,電腦系統所為暫時性重製是否屬於重製權侵害?

    傳統上閱讀文章或觀賞雕塑著作不需要依賴影印機對著作進行複製。但在網路上從事相同

    行為,無法避免對資料進行複製。著作權法上重製範圍很廣。不問何種著作內容,只要將其全

    部或一部內容予以重複展現(有形或無形)即屬之,至於係以何種媒介儲存居間,則非所問,

    因此不論是一般紙張、書本雜誌、雷射唱片、影碟均屬之。在網路上瀏覽與傳輸資料時,由於

    缺乏中央控制機關,可能經過多個節點接續傳遞:在資料所經過的每個路由器與代理-快取伺

    服器36、在終端機方面(個人電腦)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M)上都有資料的儲存,此種重製

    與短暫、附帶的儲存是否構成著作權法上之重製?就網路運作而言,不論是「伺服器快取」(Proxy

    caching)或「終端快取」(Local caching),37都是電腦系統自動就所傳遞資訊進行重製,屬於

    整體技術過程所不可或缺、技術上必然,無法避免之重製,與有意識之重製有所不同。此種行

    為,由於以前著作權法沒有明文規定,因此,是否屬於著作權法上所稱之「重製」曾引起討論。

    蕭雄淋,《新著作權法逐條釋義(一)》,頁44,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修正二版三刷(2001)。33出版是複製一種形式,「出版權」可說是「重製權」下之一種權利,有學者主張,由於出版活動在著作權保護活動中占的位置太重要,許多國家的著作權法都把「出版權」單獨列出成為與「重製權」平行的

    權利,參鄭成思,《智慧財產權法》,頁,152,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91)。34參見章忠信,《著作權大哉問》,頁003,書泉出版社,初版一刷(2001)。 35參李建華、申衛星主編,知識產權法,頁90,吉林大學出版社,長春,第1版第1刷(1998)。 36如字面所表現,代理伺服器(Porxy Server)就是代替使用者去做存取的動作再將結果交給使用者。主要功能在提供一些用戶無法直接存取的服務。例如,若只有一台電腦配有數據機,利用代理伺服器,也

    可讓其他電腦連上網。代理伺服器通常可以被使用來進行Cache 的功能。快取功能是為便利網路使用者瀏覽遠端網站資料、避免重複存取相同資料而浪費網路頻寬,以及降低網頁伺服器負荷,在代理伺服器

    上對原網站網頁資料進行自動性儲存,當使用者著手連接相同的遠端網站伺服器時,代理伺服器就可以

    既有資料供應,節省再次存取資料動作。參陳昭名,Porxy Server的基本架構模式,<http://www.ever.com.tw/press/tech_news/proxy%20server.html>(2004 年 8 月 27 日)。37, G. PETER ALBERT&, WHITESEL LAFF & SARET, LT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CYBERSPACE 293 (1999).

    20

  • 38

    我國經過修法(92.7.9 公布施行)後,最新之著作權法第二二條第三項對此已有規定。於

    專為網路中繼性傳輸,或使用合法著作,屬技術操作過程中必要之過渡性、附帶性而不具獨立

    經濟意義之暫時性重製,不在著作人所擁有重製權之範圍。又,著作權法第二二條第四項進一

    步指出,「網路中繼性傳輸之暫時性重製情形,包括網路瀏覽、快速存取或其他為達成傳輸功能

    之電腦或機械本身技術上所不可避免之現象。」因此,若發生暫時性重製現象也不構成著作人

    專有之重製權之侵害。需注意者,依據著作權法第二二條第三項之規定,電腦程式被排除在此

    項規定範圍外。

    (二)公開口述權

    公開口述權是指,著作人享有以言詞或其他方法向公眾傳達著作內容之權利(著作權法第

    三條第一項第六款)。原則上,公開口述權是只存在於語文著作之權利(著作權法第二三條)。 (三)公開播送權

    著作權法第二四條第一項規定「著作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公開播送其著作之權利。」

    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七款「公開播送」定義為:「指基於公眾直接收聽或收視為目的,以有

    線電、無線電或其他器材之廣播系統傳送訊息之方法,藉聲音或影像,向公眾傳達著作內容。

    由原播送人以外之人,以有線電、無線電或其他器材之廣播系統傳送訊息之方法,將原播送之

    聲音或影像向公眾傳達者,亦屬之。」從此規定可知,著作權法中的「公開播送」可以分為三

    類:第一類是有線廣播,如有線麥克風和電纜線廣播。第二類是無線廣播,即通過空間傳播電

    磁波的廣播。例如廣播電台、電視台、衛星電台。第二類是第三類是使用其他器材,例如,揚

    聲器的廣播。

    舉例而言,廣播電台、電視台、有線電視台把他人語言著作內容變成節目,之後將節目內

    容之聲音與影像變成電訊訊號,透過無線電波或有線電纜或其他器材,將訊號傳送給公眾,由

    聽眾或觀眾打開收音機或電視機來收聽或收看,即為公開播送。它們共同的特性是把有載體的

    作品資訊,以無載體的方式進行公開播送。

    公開播送權有以下三種:授權廣播其作品或以其他無線傳送符號、聲音或圖像的方法向公

    眾傳播其作品。授權由原廣播機構以外的另一機構通過有線傳播或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

    的作品。授權通過擴音器或其他任何傳送符號、聲音或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

    授權經過改作和重製的作品公開演出或以有線方式向公眾傳播。簡單地說,著作人有權同意或

    禁止其著作在廣播、電視或其他媒體向公眾播送。此乃基於保護著作人之立場,將公開播送權

    賦與著作人,廣播電台和電視台播出他人著作,必須先取得著作人之同意,或者獲得授權。

    與前述但必須區別的是「公開播送權」與一般所稱的「廣播組織權」。所謂「廣播組織權」

    38參謝銘洋,<數位化與網路傳輸之著作權問題探討>,頁 58-67,收於蘇玉櫻主編,《網際網路與智慧財產》,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保護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台北(2000.12)。

    21

  • 是有關電視台等播送組織以他人著作為基礎所製作的節目上是否著作鄰接權。通常,表演著作、

    錄音著作與廣播節目(廣播組織權)都並列為著作鄰接權,但我國著作權法只規定了表演著作、

    錄音著作,但並未明文為規定「廣播組織權」,不過廣播組織應有權禁止下列未經其授權的行為:

    錄製其廣播、複製其錄製品及通過無線廣播方式轉播其廣播,以及將同樣的電視廣播向公眾再

    轉播。因此,如果有人要再次廣播,必須得到原廣播組織同意。舉例而言,甲廣播電台想再次

    公開播放乙廣播電台所製作的廣播節目,必須得到甲廣播台之同意,或其授權。不過,仍必須

    注意的是,廣播節目內含之他人著作之權利不受影響。

    (四)公開傳輸權

    由於著作權法保護之十一類著作,均可透過數位科技在網路上流通,也因此對著作權之保

    護產生巨大衝擊。但是,網路傳輸形態卻是著作權法第二四條公開播送權無法涵蓋,有必要因

    應網路傳輸而增設新的權利。比較而言,屬於公開播送權範圍之廣播電視傳播,播送者是相對

    固定的、主動的,播送過程是單向的,接收者是被動的、同時的。而且,播送之內容一經播送,

    接收者若未於該特定時間接收,則喪失接收機會;而在網路上,傳輸具有互動性,不但可由接

    收者主動地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接收內容,亦可由提供者依據接收者事前設定的條件,在選定

    時間或地點主動提供給接收者,不受限於時間。歸納而言,此種權利可稱為「向公眾提供權」。

    39為使著作人對於其著作於網路上之傳輸享有控制之權利,最近一次著作權法修正新增著作權

    法第二六條之一規定「著作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公開傳輸其著作之權利。表演人就其經

    重製於錄音著作之表演,專有公開傳輸之權利。」再者,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十款新增著

    作人之「公開傳輸」之定義為:「以有線電、無線電之網路或其他通訊方法,藉聲音或影像向公

    眾提供或傳達著作內容,包括使公眾得於其各自選定之時間或地點,以上述方法接收著作內容。」

    自從增加公開傳輸權後,著作人在網路上的權利,除了重製權之外,還享有公開傳輸權。

    當重製別人語文著作、音樂著作、視聽著作,並放在網站上提供給大家瀏覽,觀賞或聆聽,由

    於此類行為已屬「向公眾提供或傳達著作內容」,除了要取得重製權的授權獲同意外,還要取得

    公開傳輸權的授權獲同意。凡是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把別人的著作放在網路上讓更多的人瀏覽、

    觀賞或聆聽,同時侵害重製權與公開傳輸權。

    (五)公開上映權

    著作權法第二六條規定「著作人專有公開上映其視聽著作之權利。」依據著作權法第三條

    第一項第八款規定,公開上映是指「以單一或多數視聽機或其他傳送影像之方法,於同一時間

    向現場或現場以外一定場所之公眾傳達著作內容。」從此可知,公開上映權是與視聽著作有關。

    39謝銘洋,<數位化與網路傳輸之著作權問題探討>,頁 68-81,收於蘇玉櫻主編,《網際網路與智慧財產》,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保護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台北(2000.12)。

    22

  • 電影即屬視聽著作。一般在廣告時聽到「即將上映」就是指公開上映。戲院如果要上映電影,

    必須取得電影著作權人同意。

    (六)公開演出權

    著作權法第二六條第一項規定「著作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公開演出其語文、音樂或

    戲劇、舞蹈著作之權利。」依據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九款規定,「公開演出」是指以演技、

    舞蹈、歌唱、彈奏樂器或其他方法向現場之公眾傳達著作內容。」就此定義可知,公開演出權

    是指著作人自己或授權他人向不特定多數人公開表演著作的權利。參考美國著作權法(美國法

    典第十七篇第一○一)將「公開」定義為:向家庭或朋友以外的「足夠多的人」進行演出。 通常而言,公開演出權主要是針對語文、音樂或戲劇、舞蹈著作,而行使公開演出權而產

    生的著作是戲劇著作或音樂著作。

    演出著作的方式可以直接以聲音、動作與表情再現著作或藉由技術設備,如以音響器材、

    擴音器或其他器材公開演出著作之內容,也在公開演出權範圍內。例如,百貨公司播放錄音著

    作,屬公開演出,須取得被演出錄音著作之著作人同意。

    在此必須區別者為公開演出權(亦稱為表演權)與表演者權。前者是語文、音樂或戲劇、

    舞蹈著作之著作人所有之權利,後者是「表演著作」上之權利。表演著作上之權利,一般也稱

    之為「著作鄰接權」。雖然「表演著作」是我國著作權法承認的著作種類(著作權法第七條之一),

    但前提是得到語文、音樂或戲劇、舞蹈著作之著作人,否則將侵害原著作人所享有之公開演出

    權。因此,著作權法第七條之一第二項規定,對原作之著作權保護不因承認表演著作而受影響。

    表演人專有以錄音、錄影或攝影重製其表演之權利(著作權法第二二條第二項)。 (七)公開展示權

    著作人專有公開展示其未發行之美術著作或攝影著作之權利(著作權法第二七條)。所謂「發

    行」是指散布能滿足公眾合理需要之重製物(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一四款)。例如,藝廊

    展出之書法、油畫、雕塑或照片,如果這些展出之書法、油畫、雕塑等著作尚未對公眾散佈重

    製物,著作人即有公開展示權。公開展示權的侵害也有可能出現在網路上。舉例而言,將雜誌

    上之照片掃瞄成檔案,上傳至網站供人瀏覽與下載,事實上已經展示了攝影著作。如果未經同

    意而從事此項行為,可能構成公開展示權之侵害。 (八)改作權

    「改作權」或可稱為「改編權」是指著作人有權許可(或禁止)他人將其著作進行改作成

    衍生著作之權利。依照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十一款之規定,改作是指「以翻譯、編曲、改

    寫、拍攝影片或其他方法就原著作另為創作。」舉例而言,將武俠小說(原著作為語文著作)

    改成電影劇本(衍生著作為語文著作)與拍成電影(衍生著作為視聽著作);或者如,將電視著

    作(原著作為視聽著作)改編成電影著作(衍生著作亦為視聽著作),將外文書(原著作為語文

    著作)翻譯成中文書(衍生著作亦為語文著作);或者如,對他人所寫之程式(原著作為電腦程

    23

  • 式著作)進行改寫(衍生著作亦為電腦程式著作)。上述情形皆為改作。

    如果獲得原著作人同意而改作他人著作,依照著作權法第六條第一項之規定,就原著作改

    作之創作為衍生著作,以獨立之著作保護之。「改作」係指延續原作,生出新作之意。所以,改

    作過程要有精神作用之參與,並達到創作之程度,改作的作品才會享有著作權。舉例而言,翻

    譯者對原著作進行翻譯,涉及譯者在用語、措辭與風格之創作與表達,而且涉及對原作之理解

    能力,可算是新的智力活動。此翻譯著作可獲得著作權保護。

    據上所論,衍生著作與原著作上各自有獨立的著作權。改作並不影響原著作人之權利(著

    作權法第六條第二項),但因改作權屬於著作財產權之一種,因此就他人之著作加以改作,應經

    原著之著作財產權人同意。 (九)編輯權

    編輯權是指,為了某特定目的而選擇出一些他人已完成之著作編排為一個整體著作之權

    利。依據著作權法第二八條規定,著作人專有將其著作改作成衍生著作或編輯成編輯著作之權

    利。所以,編輯權也是屬於著作人所專有著作財產權之一種。

    編輯著作,依照著作權法第七條之定義為,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具有創作性者為編輯著作,

    以獨立之著作保護之,享有著作權。編輯行為表達了編輯者的想法與觀念,所以,可享有獨立

    於被編輯著作之編輯著作權。由於被編輯著作之著作權與編輯著作之著作權彼此相獨立,所收

    錄之著作若為他人享有編輯權之著作,必須經該他人同意,始得收錄而完成編輯著作,否則將

    構成編輯權之侵害。近年來獲得注意的問題則是許多資料選擇與排列而成的電話簿或電子資料

    庫是否具有創作性,而能受到著作權保護。

    此外,由於科技普及與多媒體發達,只要有一台電腦便可以修改、剪接或編輯取自網路上

    語音、圖像、動畫、文章資料,使得著作人之改作權與編輯權更易受到侵害。例如,某部電影

    的背景音樂由古典音樂更換成搖滾音樂;將黑白影片轉換彩色影片,或者收錄與編排歌曲。從

    事這類行為,但未取得原著作人同意,將可能構成侵權。

    (十) 散佈權與出租權

    依照著作權法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