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不落下 力避返回去 -...

1
13 13 社会 社会 2019 11 21 日 星期四 ■暖相册 R 陕西省扶风县农林村,长期靠天 吃饭、发展缓慢。2016 年,全村 556 中建档贫困户为 224 户,占全村的四 成以上。 今年 6 月,中国三星“分享村庄” 陕西省扶风县百美村宿项目启动,启 动仪式就在农林村。该项目于 2020 年底正式投入运营后,首年综合收入 或将超 180 万元。 近年来,中国三星紧跟精准扶贫 战略,通过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推 出“分享村庄”项目,打造民宿品牌,升 级乡村产业,以分享式扶贫助力脱贫 攻坚事业。 土窑洞里建特色民宿 “村里有了好项目,我们日子自然 更红火。”家住扶风县农林村的李红娟 修过摩托、养过兔子,听闻家门口将建 起“分享村庄”,满是期待。 “我们这空气好,景点多,村里的 传统窑洞富有民俗特色。好好挖掘、 想想法子,发展的路子其实不少。”农 林村村支书韩新民说。信心不缺、路 子不少,可发展需要有带头人。 农林找路子,三星有“图纸”,合作 成了必然。早在 2018 年,中国三星便 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多次前往农林村 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结合当地资源 优势,确立了“选定农林来帮扶,帮扶 农林靠民宿”的发展思路。 民宿要想火,特色少不得,“土窑 洞”无疑是农林村民宿的一大卖点。 农林村“分享村庄”邀请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克成设计,采用 “地坑窑加靠山窑”方式,在保留当地 原有窑洞特色基础上优化居住体验。待到 2020 年,眼下的一 个个“土窑洞”将成为配备涵盖接待、餐厅、书吧、休憩通廊等的 公共空间超过 2000 平方米、拥有民宿客房 20 间的“洋民宿”。 未来项目还将引入专业设计和运营团队,帮助村民进行景观设 计和长期运营。 “‘分享村庄’还将通过组建合作社、引入分红机制等对农 林村贫困户实现精准帮扶。”中国三星有关负责人介绍,合作 社收益中的 50% 用于全体村民分红, 30% 用于合作社未来发 展, 10%用于乡村公共事业和帮扶弱势群体。 “分享式扶贫”惠及农户 “分享村庄”落户农林村复制的是河北南峪村“麻麻花的 山坡”成功模式。 今年春节前夕,毗邻拒马河的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 村,领到分红的村民张秀军兴奋不已:“真没想到今年的分红 比去年还多! ‘麻麻花’真不错!” 张秀军口中的“麻麻花”不是什么特色小吃,而是“分享村 庄”项目在当地建立的精品民宿品牌“麻麻花的山坡”。2014 年,南峪村成为“分享村庄”项目的首个落户村,“麻麻花的山 坡”品牌的成功经验也被复制到扶风县等地。搭建特色鲜明 的民宿客房、提供农家乐管家培训、出资筹建合作社……来自 中国三星的扶贫团队因地制宜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以精品民 宿作为重点,助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行走在南峪村,原本破败不齐的老屋修旧如旧,别具特 色。南峪村“麻麻花的山坡”已完成三期扩建,目前已建成民 宿院落 34 间。当地村民还做起民宿“管家”。仅 2018 年,南峪 村民宿营业额就超过 200 万元,村民平均收入达 7200 元。脱 贫自是水到渠成。 除了打造特色民宿,中国三星还通过注入商业资源搭建 各类村庄经济合作社,打造农产品基地,复制和推广分享式扶 贫模式,指导优化生产流程,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 2018 年,中国三星在树子洼村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建立 苹果示范种植区,打通电商平台销售渠道。树子洼村人均年 收入从 2007 年的 1500 元左右增加到 2018 1.3 万余元。 经营成果与社会共享 “‘分享式扶贫’模式旨在实现‘五个分享’,即游客与村民 分享良好的居住环境、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分享村庄产业资源、 扶贫村与周边村分享发展机会、全部合作社成员分享发展成 果、示范村与后续村分享发展经验和模式,为村民致富赋能、 为乡村发展造血。”中国三星有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 6 月,中国三星提出在三年内投入 1.5 亿元专项扶贫 款,重点打造 10 个旅游示范村和农产品基地,并将通过产业 扶贫、助残、扶智的方式,重点支持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 困地区脱贫攻坚事业。 一年过去,“分享式扶贫”步子稳、成果丰。目前,“分享村 庄”已达 13 个;作为首批入选村庄的河北南峪村和陕西十二盘 村成功脱贫,其中十二盘村还完成易地移民搬迁;在四川西昌 等地开展教育扶贫, 18 所农村小学教学楼建设持续推进…… “三星把社会公益定义为和公司经营同等重要的事业。 我们号召全体员工,在中国社会公益的道路上,在精准扶贫政 策的指引下,和各方团结在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三星大 中华区总裁黄得圭表示。 宿广纤细的绣花针,在粉色织布上来回穿梭。 蒙古族大娘陈满亮正在刺绣车间忙活,手中的 绣针上下翻飞,一朵大红牡丹呼之欲出。 家住内蒙古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 其嘎查的陈大娘,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两口年 纪大了,不能种地,生活越发没着落。这几年, 靠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补助保障都不少,老两 口脱了贫。可大娘是个倔脾气, “咱不能光靠国 家帮,富裕生活更要自己创。” 人老体弱,靠啥挣钱?大娘想起了自己 的老手艺—蒙古族刺绣。“过去自己绣好了 枕头、书包拿去卖,一没人要、二卖不上价,好 东西一年只挣一两百元。”老太太直呼可惜。 传统蒙古族刺绣如何焕发新生?2016 底,旗里开办了首批刺绣培训班,陈大娘作为教 师代表,被邀请到苏木嘎查教授蒙古族刺绣。 从早教到晚,一天补助 100 元。老人还 在嘎查里义务“传帮带”,越来越多的妇女、残 疾人、贫困户参与其中,陈大娘越教越有精神 头,如今她的学生有 100 多人。 截至目前,全旗 173 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 培训班 100 多期,培训绣工 1.47 万人次,全旗从 事蒙古族刺绣的农牧民及居民超过 2.1 万人。 好产品怎样才能卖出去?旗里想到好办 法,创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协助 成立刺绣产业公司,搭建刺绣基地,既带动大 学生就业,又服务广大农牧民,同时助推刺绣 扶贫产业发展。 “刺绣产业采用订单模式,协会对接服务 全旗苏木镇绣工、发展客户、建立销售渠道,企 业与客户签订单,按绣工技能划分一、二、三和 初级工,分派订单,对绣工统一培训、发放材 料、成品回收、收入结算。”协会会长杨福林说。 有了好产品、更有好销路,农牧民增收不成 问题。如今,陈大娘每年光刺绣收入就有一两 万元。生活富裕了,传统文化也有传承人,东西 卖出好价还能走向全国,老人甭提多高兴。 34 岁的韩都吉雅是老人的学生之一,如 今已是一名一级绣工。一幅 4 米长的作品耗 时一个月,完成能挣 7000 元,一年下来收入四 五万元不成问题。如今,全嘎查年收入 2 万元 以上的绣工有 13 人,全旗刺绣产业实现产销 收入 1000 万元。带动 2800 多名贫困户从中 受益,人均年增收 2000 元。 如今,蒙古族刺绣已发展出千余种产 品。“我们已为 28 项图案申请了版权保护,未 来还会邀请更多农牧民加入,绣出属于她们 自己的新生活。”杨福林说。 内蒙古科右中旗举办百多期刺绣培训班 飞针穿线,绣出新生活 本报记者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1 所学校, 1 名教师, 3 名残障学 生,现年 59 岁的壮族老师梁志雄,为了 自己的学生,守望在广西十万大山北 麓的讲台上。 梁志雄是广西上思县那琴乡中心 小学逢通村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学校 只剩下的 3 名残障学生,有一对是双胞 胎,患有智力障碍,今年 15 岁;另一名 学生患有语言障碍,今年 11 岁。由于 智力和身体情况特殊,孩子的教育非 常困难。尽管如此,梁志雄没有放 弃。他每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学校里, 给这 3 名学生上课,教他们认字、画画、 运动。那名 11 岁的学生,家离学校有 7 公里的路,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梁志 雄就住在学校里照顾他,除了上课,还 要给他做饭,晚上和他同住一室,像父 亲一样照顾着孩子的生活起居。 明年 7 月份,年满 60 岁的梁志雄 要从讲台上退下来。“您退休了,如果 没有老师来这里教这 3 个学生怎么 办?”梁志雄回答得毫不犹豫,“如果没 有老师来,如果还需要我,我会继续坚 守在这里。因为,我的残障学生不能 没有陪伴。” :梁志雄在给学生上课。 :粉笔头堆成了“小山”。 :手把手教学生练字。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十万大山里,梁志 雄守护着3名特殊孩子 “我的残障学生 不能没有陪伴” 核心阅读 如何确保困难群 众按时脱贫?如何确 保脱贫后不返贫?安 徽亳州用“两册一审” 严把贫困户的准入、退 出关,既做到公开透 明,也保护了干部;失 能五保老人由卫生院 集中供养服务,让老人 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质 量;除了发挥党员、能 人的脱贫带头作用,还 用党员网格化管理机 制紧密联系群众,确保 贫困户一个也不落下。 ■一线探民生 R 眼瞅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任 务,已经进入倒计时。 安徽亳州市主动厘清脱贫攻坚 中的几大难题,敢啃硬骨头,精准施 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精准脱 贫、稳定脱贫,在亳州已然不再是问 题;我们现在做的,是要深谋远虑, 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美好生活可 持续。 一年两次动态评议 “老黄家确实困难,病还没好, 家里老底儿都掏空了。”“脑梗不好 治,现在偏瘫了生活完全不能自 理。”“家里俩孩子,女儿还在念初 中!”在亳州谯城区张店乡黄楼村的 评议室里,村民们七嘴八舌讲述着 黄振军家里的情况。 “这一户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 是否同意将黄振军家纳入贫困户,举 手表决。”会议主持人话音刚落,在座 6 位评议组成员一致举手同意。这样 的评议会,村里每年开两次。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脱贫攻坚 中的一大难事。弄得不好,会费力 不讨好,还有违公平。 亳州施行“两册一审”,正是精 准识别贫困户的一项有效举措:各 自然村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 老退伍军人等群众公认的“乡贤”推 选为代表组成评议会,对照户籍花 名册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花名册,逐 户介绍农户家庭详情,对一般户是 否符合建档立卡条件、已脱贫户是 否又返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该享 受哪些政策和是否符合清退条件等 逐户评议,逐户表决。 “每次评议会前,我们都要培 训,了解贫困人口识别、返贫和脱贫 标准。”黄楼村 7 位村民代表之一的 黄瑞瑞笑道,“会议全程录像,做不 得一点假。”除将符合标准的村民纳 入贫困户外,“两册一审”还承担着 “清退”已脱贫村民的责任。 “过去谁家是贫困户,村支书说 了算。有的干部亲戚朋友多,既可 能优亲厚友,也可能不给办就得罪 人。现在实施‘两册一审’,用制度 管事管人,群众变成了政策的宣讲 员。一方面精准识别,公开透明,不 落一人;另一方面,保护了干部,老 百姓也心服口服了。”蒙城县县委书 记车照启介绍。 兜底失能五保老人 失能五保老人是贫中之贫,必 须下大力气重点帮扶。 60 多岁的王学思,是村里一位 五保老人,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 生活来源,生活难自理。 2017 年因 感冒引起并发症,在床上不吃不喝 躺了整整两天。于是村里找到了老 王外甥,将王学思托付给他并每月 支付其 1200 元。哪料,外甥只照顾 一个多月,就嫌麻烦不愿意了。 亲人不帮忙,王学思怎么办? 村支书决定,送卫生院! 2017 12 月,亳州市探索实施 失能五保老人由乡镇卫生院集中供 养服务新模式,将卫生院升级改造, 把失能五保老人接进来,实行“医护 养”结合。全市失能五保老人供养 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 2.4 万元提高 到每人每年 3.6 万元,新增财政补助 部分由市、县区财政按 4 6 比例分 摊。此外,各县区还列出专项资金 用于卫生院改造,利用现有的食堂、 医疗设施适度改造,确保老人在卫 生院住得安心,治得放心,活得有质 量、有尊严。 一年前的王学思腿脚不便、身 体衰弱,被抬进蒙城县岳坊镇中心 卫生院。记者在卫生院见到的王学 思,完全变了一个人:行动自如,声 音洪亮,衣衫整洁。 目前,亳州共 26 所敬老院划归 乡镇卫生院托管,其中利辛县占 20 个。各卫生院分门别类设有康复训 练室、治疗室、输液观察室等, 24 小时 值班。除为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外,卫生院还对失能五保老人每年免 费体检一次。正如 81 岁的五保老人 严凤华说的那样,“我在这帮着浇个 水,择下菜,感觉生活轻松又自在。” “失能五保老人这部分人群不 兜底保障好,随时可能返贫。”亳州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接下来我 们要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 院工作机制、护理规范和管理水平, 为五保老人提供集预防、医疗、保 健、康复、养老等一体化服务,解决 这一老大难问题。” 党建引领+产业带动 对贫困户如何帮扶?亳州靠的 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分拣、包装、皮筋一捆一扎,铅 笔在陆娟娟灵活的手下加工成型, 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将铅笔从雏形 包装成成品,是她农闲时的工作。 陆娟娟是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村 民,这个铅笔加工厂,其实是个扶贫 车间。 一大早, 31 岁的陆娟娟送完孩 子上学后,都会准时到村里“育丰” 铅笔厂报到。“我在这干了两年,一 开始不熟,包装一把铅笔要两三个 小时。现在 2500 支一组的铅笔,我 个把小时就能包好。”陆娟娟不无自 信地说。因手速快,手艺好,她一天 能包八九把,一把铅笔 5 块钱工钱, 少说也能多挣个四五十。 这个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铅 笔厂,由戴尧村村民于芳主办。于 芳偶然回家探亲时发现,村里留守 妇女较多,农闲无事可做。于是,在 村集体经济支持下,于芳返乡建起 了扶贫车间铅笔厂,雇用了村里 30 多个留守妇女,包括 9 名贫困户。 “我入党七八年了,也是村联合党支 部的支部委员之一,我觉得自己有 义务帮大家脱贫,村党总支对我也 很支持。”于芳笑得有些腼腆。 据蒙城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赵凤 轩介绍,如今蒙城实行的是五级党 员网格化管理,大到乡镇党委、村党 总支,小到村联合党支部、普通党 员,层层相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 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切实联系 好所有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如 今,蒙城每 1 名党员要负责 2 3 贫困户家庭的帮扶工作,争取一个不 落,以党建为统领,助力脱贫攻坚。 亳州市委还动员民主党派聚焦 脱贫攻坚。各民主党派采取了不打 招呼、不要陪同工作法,连村干部都 瞒着,直接进村入户。一旦发现问 题,立马发送到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微信群里,实现民主监督常态化、精 准化、高效化。 进入脱贫倒计时,亳州用制度守护、下力气兜底、靠党建统领 确保不落下 力避返回去 本报记者 朱思雄 西藏基本消除适龄儿童失学辍学 本报拉萨 11 20 日电 (记 者徐驭尧)记者今日从西藏 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藏全区 12062 名失学辍学 适龄儿童已全部劝返,其中包括全部 1542 名失学辍学的建档 立卡贫困户儿童,基本消除了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 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西 藏自治区 2016 年以来共投入财政教育经费 672.2 亿元,大力 推进 15 年免费教育政策全覆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 改善计划,出台与落实高等教育补助政策。 西藏谢通门县达那答乡的白玛曲宗今年 8 岁,虽然户籍 在达那答乡,但人却属于失联状态。根据了解到的模糊信息, 政府工作人员专门赶到江孜县,最终在江孜县卡麦乡玉村孩 子的姨妈家找到失学在家的白玛曲宗。谢通门县教育局联系 江孜县教育局,建议让孩子在江孜县就近入学,白玛曲宗随即 进入卡麦乡小学就学。 本版责编: 李智勇 李远哲 王影迪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Jan-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确保不落下 力避返回去 - paper.people.com.cn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11/21/13/rmrb2019112113.pdf · 展,10%用于乡村公共事业和帮扶弱势群体。 “分享式扶贫”惠及农户

1313 社会社会2019年 11月 21日 星期四

■暖相册R

陕西省扶风县农林村,长期靠天

吃饭、发展缓慢。2016 年,全村 556 户

中建档贫困户为 224 户,占全村的四

成以上。

今年 6 月,中国三星“分享村庄”

陕西省扶风县百美村宿项目启动,启

动仪式就在农林村。该项目于 2020年底正式投入运营后,首年综合收入

或将超 180 万元。

近年来,中国三星紧跟精准扶贫

战略,通过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推

出“分享村庄”项目,打造民宿品牌,升

级乡村产业,以分享式扶贫助力脱贫

攻坚事业。

土窑洞里建特色民宿

“村里有了好项目,我们日子自然

更红火。”家住扶风县农林村的李红娟

修过摩托、养过兔子,听闻家门口将建

起“分享村庄”,满是期待。

“我们这空气好,景点多,村里的

传统窑洞富有民俗特色。好好挖掘、

想想法子,发展的路子其实不少。”农

林村村支书韩新民说。信心不缺、路

子不少,可发展需要有带头人。

农林找路子,三星有“图纸”,合作

成了必然。早在 2018 年,中国三星便

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多次前往农林村

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结合当地资源

优势,确立了“选定农林来帮扶,帮扶

农林靠民宿”的发展思路。

民宿要想火,特色少不得,“土窑

洞”无疑是农林村民宿的一大卖点。

农林村“分享村庄”邀请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克成设计,采用

“地坑窑加靠山窑”方式,在保留当地

原有窑洞特色基础上优化居住体验。待到 2020 年,眼下的一

个个“土窑洞”将成为配备涵盖接待、餐厅、书吧、休憩通廊等的

公共空间超过 2000 平方米、拥有民宿客房 20 间的“洋民宿”。

未来项目还将引入专业设计和运营团队,帮助村民进行景观设

计和长期运营。

“‘分享村庄’还将通过组建合作社、引入分红机制等对农

林村贫困户实现精准帮扶。”中国三星有关负责人介绍,合作

社收益中的 50%用于全体村民分红,30%用于合作社未来发

展,10%用于乡村公共事业和帮扶弱势群体。

“分享式扶贫”惠及农户

“分享村庄”落户农林村复制的是河北南峪村“麻麻花的

山坡”成功模式。

今年春节前夕,毗邻拒马河的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

村,领到分红的村民张秀军兴奋不已:“真没想到今年的分红

比去年还多!‘麻麻花’真不错!”

张秀军口中的“麻麻花”不是什么特色小吃,而是“分享村

庄”项目在当地建立的精品民宿品牌“麻麻花的山坡”。2014年,南峪村成为“分享村庄”项目的首个落户村,“麻麻花的山

坡”品牌的成功经验也被复制到扶风县等地。搭建特色鲜明

的民宿客房、提供农家乐管家培训、出资筹建合作社……来自

中国三星的扶贫团队因地制宜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以精品民

宿作为重点,助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行走在南峪村,原本破败不齐的老屋修旧如旧,别具特

色。南峪村“麻麻花的山坡”已完成三期扩建,目前已建成民

宿院落 34 间。当地村民还做起民宿“管家”。仅 2018 年,南峪

村民宿营业额就超过 200 万元,村民平均收入达 7200 元。脱

贫自是水到渠成。

除了打造特色民宿,中国三星还通过注入商业资源搭建

各类村庄经济合作社,打造农产品基地,复制和推广分享式扶

贫模式,指导优化生产流程,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

2018 年,中国三星在树子洼村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建立

苹果示范种植区,打通电商平台销售渠道。树子洼村人均年

收入从 2007 年的 1500 元左右增加到 2018 年 1.3 万余元。

经营成果与社会共享

“‘分享式扶贫’模式旨在实现‘五个分享’,即游客与村民

分享良好的居住环境、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分享村庄产业资源、

扶贫村与周边村分享发展机会、全部合作社成员分享发展成

果、示范村与后续村分享发展经验和模式,为村民致富赋能、

为乡村发展造血。”中国三星有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 6 月,中国三星提出在三年内投入 1.5 亿元专项扶贫

款,重点打造 10 个旅游示范村和农产品基地,并将通过产业

扶贫、助残、扶智的方式,重点支持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

困地区脱贫攻坚事业。

一年过去,“分享式扶贫”步子稳、成果丰。目前,“分享村

庄”已达 13 个;作为首批入选村庄的河北南峪村和陕西十二盘

村成功脱贫,其中十二盘村还完成易地移民搬迁;在四川西昌

等地开展教育扶贫,18所农村小学教学楼建设持续推进……

“三星把社会公益定义为和公司经营同等重要的事业。

我们号召全体员工,在中国社会公益的道路上,在精准扶贫政

策的指引下,和各方团结在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三星大

中华区总裁黄得圭表示。

打造特色民宿,升级乡村产业

村庄能﹃分享﹄脱贫路子广

本报记者

温素威

钱一彬

纤细的绣花针,在粉色织布上来回穿梭。

蒙古族大娘陈满亮正在刺绣车间忙活,手中的

绣针上下翻飞,一朵大红牡丹呼之欲出。

家住内蒙古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

其嘎查的陈大娘,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两口年

纪大了,不能种地,生活越发没着落。这几年,

靠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补助保障都不少,老两

口脱了贫。可大娘是个倔脾气,“咱不能光靠国

家帮,富裕生活更要自己创。”

人老体弱,靠啥挣钱?大娘想起了自己

的老手艺——蒙古族刺绣。“过去自己绣好了

枕头、书包拿去卖,一没人要、二卖不上价,好

东西一年只挣一两百元。”老太太直呼可惜。

传统蒙古族刺绣如何焕发新生?2016 年

底,旗里开办了首批刺绣培训班,陈大娘作为教

师代表,被邀请到苏木嘎查教授蒙古族刺绣。

从早教到晚,一天补助 100 元。老人还

在嘎查里义务“传帮带”,越来越多的妇女、残

疾人、贫困户参与其中,陈大娘越教越有精神

头,如今她的学生有 100 多人。

截至目前,全旗 173 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

培训班 100多期,培训绣工 1.47万人次,全旗从

事蒙古族刺绣的农牧民及居民超过 2.1万人。

好产品怎样才能卖出去?旗里想到好办

法,创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协助

成立刺绣产业公司,搭建刺绣基地,既带动大

学生就业,又服务广大农牧民,同时助推刺绣

扶贫产业发展。

“刺绣产业采用订单模式,协会对接服务

全旗苏木镇绣工、发展客户、建立销售渠道,企

业与客户签订单,按绣工技能划分一、二、三和

初级工,分派订单,对绣工统一培训、发放材

料、成品回收、收入结算。”协会会长杨福林说。

有了好产品、更有好销路,农牧民增收不成

问题。如今,陈大娘每年光刺绣收入就有一两

万元。生活富裕了,传统文化也有传承人,东西

卖出好价还能走向全国,老人甭提多高兴。

34 岁的韩都吉雅是老人的学生之一,如

今已是一名一级绣工。一幅 4 米长的作品耗

时一个月,完成能挣 7000 元,一年下来收入四

五万元不成问题。如今,全嘎查年收入 2 万元

以上的绣工有 13 人,全旗刺绣产业实现产销

收入 1000 万元。带动 2800 多名贫困户从中

受益,人均年增收 2000元。

如 今 ,蒙 古 族 刺 绣 已 发 展 出 千 余 种 产

品。“我们已为 28 项图案申请了版权保护,未

来还会邀请更多农牧民加入,绣出属于她们

自己的新生活。”杨福林说。

内蒙古科右中旗举办百多期刺绣培训班

飞针穿线,绣出新生活本报记者 张 枨 吴 勇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1 所 学 校 ,1 名 教 师 ,3 名 残 障 学

生,现年 59 岁的壮族老师梁志雄,为了

自己的学生,守望在广西十万大山北

麓的讲台上。

梁志雄是广西上思县那琴乡中心

小学逢通村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学校

只剩下的 3 名残障学生,有一对是双胞

胎,患有智力障碍,今年 15 岁;另一名

学生患有语言障碍,今年 11 岁。由于

智力和身体情况特殊,孩子的教育非

常 困 难 。 尽 管 如 此 ,梁 志 雄 没 有 放

弃。他每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学校里,

给这 3 名学生上课,教他们认字、画画、

运动。那名 11 岁的学生,家离学校有

7 公里的路,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梁志

雄就住在学校里照顾他,除了上课,还

要给他做饭,晚上和他同住一室,像父

亲一样照顾着孩子的生活起居。

明年 7 月份,年满 60 岁的梁志雄

要从讲台上退下来。“您退休了,如果

没 有 老 师 来 这 里 教 这 3 个 学 生 怎 么

办?”梁志雄回答得毫不犹豫,“如果没

有老师来,如果还需要我,我会继续坚

守在这里。因为,我的残障学生不能

没有陪伴。”

图①:梁志雄在给学生上课。

图②:粉笔头堆成了“小山”。

图③:手把手教学生练字。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十万大山里,梁志

雄守护着3名特殊孩子

“我的残障学生不能没有陪伴”

核心阅读

如何确保困难群众按时脱贫?如何确保脱贫后不返贫?安徽亳州用“两册一审”严把贫困户的准入、退出 关 ,既 做 到 公 开 透明,也保护了干部;失能五保老人由卫生院集中供养服务,让老人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除了发挥党员、能人的脱贫带头作用,还用党员网格化管理机制紧密联系群众,确保贫困户一个也不落下。

■一线探民生R

眼瞅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任

务,已经进入倒计时。

安徽亳州市主动厘清脱贫攻坚

中的几大难题,敢啃硬骨头,精准施

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精准脱

贫、稳定脱贫,在亳州已然不再是问

题;我们现在做的,是要深谋远虑,

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美好生活可

持续。

一年两次动态评议

“老黄家确实困难,病还没好,

家里老底儿都掏空了。”“脑梗不好

治 ,现 在 偏 瘫 了 生 活 完 全 不 能 自

理。”“家里俩孩子,女儿还在念初

中!”在亳州谯城区张店乡黄楼村的

评议室里,村民们七嘴八舌讲述着

黄振军家里的情况。

“这一户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

是否同意将黄振军家纳入贫困户,举

手表决。”会议主持人话音刚落,在座

6位评议组成员一致举手同意。这样

的评议会,村里每年开两次。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脱贫攻坚

中的一大难事。弄得不好,会费力

不讨好,还有违公平。

亳州施行“两册一审”,正是精

准识别贫困户的一项有效举措:各

自然村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

老退伍军人等群众公认的“乡贤”推

选为代表组成评议会,对照户籍花

名册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花名册,逐

户介绍农户家庭详情,对一般户是

否符合建档立卡条件、已脱贫户是

否又返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该享

受哪些政策和是否符合清退条件等

逐户评议,逐户表决。

“每 次 评 议 会 前 ,我 们 都 要 培

训,了解贫困人口识别、返贫和脱贫

标准。”黄楼村 7 位村民代表之一的

黄瑞瑞笑道,“会议全程录像,做不

得一点假。”除将符合标准的村民纳

入贫困户外,“两册一审”还承担着

“清退”已脱贫村民的责任。

“过去谁家是贫困户,村支书说

了算。有的干部亲戚朋友多,既可

能优亲厚友,也可能不给办就得罪

人。现在实施‘两册一审’,用制度

管事管人,群众变成了政策的宣讲

员。一方面精准识别,公开透明,不

落一人;另一方面,保护了干部,老

百姓也心服口服了。”蒙城县县委书

记车照启介绍。

兜底失能五保老人

失能五保老人是贫中之贫,必

须下大力气重点帮扶。

60 多岁的王学思,是村里一位

五保老人,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

生活来源,生活难自理。2017 年因

感冒引起并发症,在床上不吃不喝

躺了整整两天。于是村里找到了老

王外甥,将王学思托付给他并每月

支付其 1200 元。哪料,外甥只照顾

一个多月,就嫌麻烦不愿意了。

亲 人 不 帮 忙 ,王 学 思 怎 么 办?

村支书决定,送卫生院!

2017 年 12 月,亳州市探索实施

失能五保老人由乡镇卫生院集中供

养服务新模式,将卫生院升级改造,

把失能五保老人接进来,实行“医护

养”结合。全市失能五保老人供养

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 2.4 万元提高

到每人每年 3.6 万元,新增财政补助

部分由市、县区财政按 4∶6 比例分

摊。此外,各县区还列出专项资金

用于卫生院改造,利用现有的食堂、

医疗设施适度改造,确保老人在卫

生院住得安心,治得放心,活得有质

量、有尊严。

一年前的王学思腿脚不便、身

体衰弱,被抬进蒙城县岳坊镇中心

卫生院。记者在卫生院见到的王学

思,完全变了一个人:行动自如,声

音洪亮,衣衫整洁。

目前,亳州共 26 所敬老院划归

乡镇卫生院托管,其中利辛县占 20个。各卫生院分门别类设有康复训

练室、治疗室、输液观察室等,24小时

值班。除为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外,卫生院还对失能五保老人每年免

费体检一次。正如 81 岁的五保老人

严凤华说的那样,“我在这帮着浇个

水,择下菜,感觉生活轻松又自在。”

“失能五保老人这部分人群不

兜底保障好,随时可能返贫。”亳州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接下来我

们要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

院工作机制、护理规范和管理水平,

为五保老人提供集预防、医疗、保

健、康复、养老等一体化服务,解决

这一老大难问题。”

党建引领+产业带动

对贫困户如何帮扶?亳州靠的

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分拣、包装、皮筋一捆一扎,铅

笔在陆娟娟灵活的手下加工成型,

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将铅笔从雏形

包装成成品,是她农闲时的工作。

陆娟娟是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村

民,这个铅笔加工厂,其实是个扶贫

车间。

一大早,31 岁的陆娟娟送完孩

子上学后,都会准时到村里“育丰”

铅笔厂报到。“我在这干了两年,一

开始不熟,包装一把铅笔要两三个

小时。现在 2500 支一组的铅笔,我

个把小时就能包好。”陆娟娟不无自

信地说。因手速快,手艺好,她一天

能包八九把,一把铅笔 5 块钱工钱,

少说也能多挣个四五十。

这个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铅

笔厂,由戴尧村村民于芳主办。于

芳偶然回家探亲时发现,村里留守

妇女较多,农闲无事可做。于是,在

村集体经济支持下,于芳返乡建起

了扶贫车间铅笔厂,雇用了村里 30多 个 留 守 妇 女 ,包 括 9 名 贫 困 户 。

“我入党七八年了,也是村联合党支

部的支部委员之一,我觉得自己有

义务帮大家脱贫,村党总支对我也

很支持。”于芳笑得有些腼腆。

据蒙城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赵凤

轩介绍,如今蒙城实行的是五级党

员网格化管理,大到乡镇党委、村党

总支,小到村联合党支部、普通党

员,层层相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

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切实联系

好所有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如

今,蒙城每 1 名党员要负责 2 至 3 户

贫困户家庭的帮扶工作,争取一个不

落,以党建为统领,助力脱贫攻坚。

亳州市委还动员民主党派聚焦

脱贫攻坚。各民主党派采取了不打

招呼、不要陪同工作法,连村干部都

瞒着,直接进村入户。一旦发现问

题,立马发送到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微信群里,实现民主监督常态化、精

准化、高效化。

进入脱贫倒计时,亳州用制度守护、下力气兜底、靠党建统领——

确保不落下 力避返回去本报记者 朱思雄 游 仪

①①

②② ③③ 西藏基本消除适龄儿童失学辍学

本报拉萨 11月 20日电 (记者徐驭尧)记者今日从西藏

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藏全区 12062 名失学辍学

适龄儿童已全部劝返,其中包括全部 1542 名失学辍学的建档

立卡贫困户儿童,基本消除了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

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西

藏自治区 2016 年以来共投入财政教育经费 672.2 亿元,大力

推进 15 年免费教育政策全覆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

改善计划,出台与落实高等教育补助政策。

西藏谢通门县达那答乡的白玛曲宗今年 8 岁,虽然户籍

在达那答乡,但人却属于失联状态。根据了解到的模糊信息,

政府工作人员专门赶到江孜县,最终在江孜县卡麦乡玉村孩

子的姨妈家找到失学在家的白玛曲宗。谢通门县教育局联系

江孜县教育局,建议让孩子在江孜县就近入学,白玛曲宗随即

进入卡麦乡小学就学。

本版责编:李智勇 李远哲 王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