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还是旧的 ? 试错的散文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2b170607_print.pdf · 32 关...

1
3 2 责任编辑:行超 黄尚恩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锐评·锐见/新闻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新观察 新观察 新的还是旧的 新的还是旧的 当下 当下 知识分子题材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一种观察 小说的一种观察 金赫楠 金赫楠 “父亲,现在是我,你的儿子,站在这里。也 许,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唯一能够理解你的人, 虽然我并没有按照你的方式面对世界。你相信 人性的善良,相信时间的公正,把信念和原则置 于生命之上。我理解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姿 态,那样从容不迫地走了牺牲的道路……而我, 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下别无选择的口实之 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掌 声、鲜花,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 失去了信念,放弃了坚守,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 无主义者。我的心中也有隐痛,用洒脱掩饰起 来的隐痛,无法与别人交流,这是一个时代的苦 闷。请原谅我没有力量拒绝,儿子是俗骨凡胎, 也不可能以下地狱的决心去追求那些被时间规 定了不可能的东西。”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的结 尾,当主人公池大为独自站立在父亲的坟前,一 字一顿地说出上述这段话,我猜想,他心里定是 百感交集、况味复杂的。而作者阎真,面对故事 的结果和人物的结局,大概还会有一层深深的 不安:他无法笃定地评判主人公池大为到底是 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甚至无法为主人公在当 下语境中对“清兮”、“浊兮”做出更有见地、更有 效的选择。当上了厅长是池大为的沉沦和堕 落,违背了父亲生前言传身教的谆谆教诲,也背 叛了自己曾经的信仰与追求,但又或许,这也是 他的成功和荣耀? 很显然,《沧浪之水》是在呈现和讨论当代 知识分子的重要问题或说核心困境:坚守还是 沉沦?从叙事策略论,父亲形象实际上是作为 主人公精神上的引领人,同时他更是悬在主人 公头顶的一个审视者。这样就把池大为置于一 种“被看”的位置,池大为在名利场上的反抗、挣 扎、坚守,直至最后的沉沦、堕落和忏悔,都是在 父亲灵魂的注视下发生的。父亲一生坚守着自 己的信条,但是依照世俗的标准他却是一个现 实世界的失败者。他留下的那本书、他对池大 为的期望,可以理解为一个对现实失望的人转 向古仁人那里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但是这种 寻找似乎不是那么有效,既找不到现实意义的 出路,恐怕也得不到精神上的皈依和抚慰。 很多年后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坦 白地说,几乎就是把《沧浪之水》换了个背景场 域重复了一遍,官场换成高校,机关干部换成大 学教师,小说在结构、主题、核心情结、人物和人 物关系上都和《沧浪之水》太像,太嫌自我重 复。主人公大学老师聂致远和《沧浪之水》中的 机关干部池大为一样,把古仁人作为精神导师 和信仰,给自己设置了过于抽象、绝对的人生榜 样,但在现实中遭遇困难面对选择时,又一再后 退,以极低的要求自我麻痹和安慰。聂致远崇 仰的曹雪芹,古仁人那里的士人传统无法有效 应对 21 世纪中国的当下问题。和《沧浪之水》一 样,通篇笼罩弥漫的是知识分子在现实世俗世 界中的无力和挫败之感,而这些所谓无力和挫 败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预设的价值前提:知识 分子本来应该是成功的、志得意满、万千宠爱 的,博士、教授们就应该从精神到物质上受到优 —这不过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颜如玉”的 21 世纪版本,而绝非现代价值、视野 下的知识分子自我定位。 而 在 张 者 2015 年 出 版 的 长 篇 小 说《桃 夭》 中,延续之前《桃李》《桃花》,仍以大学为背景、 大学师生为主要描摹对象,小说从律师邓冰的 离婚事件写起,用一场重返大学校园的同学会, 串起了一群法学专业毕业生从婚姻到事业、从 现实境遇到精神状态逐渐陷入中年危机的生活 状态。作者力图经由一群人的中年危机故事, 去呈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时代处境,探讨这一人 群的历史定位和出路。但遗憾的是,作者明显 地力有不逮,并未处理和表达好这个本该充满 文化张力和人性张力的题材。《桃夭》中大量穿 插了各种“段子”和打油诗,各种流行的对知识 分子的调侃和讽刺,诸如“防火防盗防师兄、爱 国爱家爱师妹”、“北大的,一半同学批判另一半 同学;政法的,一半同学抓另一半同学”……作 者大概想要借此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当下感, 营造叙述中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感,但这种腔调在 小说中不加节制的泛滥,给整部作品笼罩上一层 恶趣味和油滑腔,刻薄之气太重。面对知识分子 群体在时代大节奏中的精神萎靡和现实无力, 《桃夭》的叙述沉溺于对生活的原生态复制,既无 深刻冷峻的批判,也无深沉的理解和悲悯。 小说中甚至不自觉地流露出来颇为陈腐庸 俗的女性观和性别认知。《桃夭》中涉及的女性, 无论男主人公大学时代的女同学、还是人到中年 后返校时结识的年轻师妹,又或者始终不曾正面 出现的梁师母等等,这些女性形象在张者笔下始 终面目模糊、个性含混。《桃夭》中的女性,仅仅作 为功能性的人物出现在小说中,是作者从男性视 域、男性视角出发所塑造的单向度的人,在对她们 的叙述中始终未曾整合进女性自身的情感与生命 逻辑。这就是反映在《桃夭》中的对女性的文学想 象与表达,也是中国现代以来在启蒙、个性解放 等等名义下的新文学和现代知识分子那里始终 不曾解决的问题:理性层面言之凿凿的人的解 放、妇女解放,以及比理性宣言更深刻真 实地表现出来的文学想象中的潜意识文 化心理。 小说结尾处的情节发展就愈加离 奇:买春丑行败露后的梁教授,给他的学 生们留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不知去 向。信中,梁教授对几个学生袒露自己一直以来 的压抑和欲望、浪漫与丑行,直陈自己对于扫黄 与性服务的观点看法,更明白地告知出走后自己 的生活安排—“我将去一个风景如画的乡村, 租一个院子,带上一位姑娘,找一个健硕的农妇 做保姆,过田园牧 歌的生活”。而这 几个学生在惊讶 之余,更多的是感 慨“他自由了,解 脱了”、“导师能潇 洒走一回”。在这 近乎离奇的一幕 里,这封信,人物 以及作者对这封 信的态度里,我们 看不到这群法学 知识者的睿智、理 性和悲悯、担当, 而只是真真切切 地目击了一群重度男权主义者在共同的男权视 角下的相互体贴、慰藉和包庇。至此,小说的品 质一降再降,距离它所试图表达的主题和高度 更是渐行渐远。 阎真的小说中,人物有强烈痛感和挣扎,无 论是对荒诞的现实世界,还是对自己的沉沦妥 协;而在张者笔下,这些痛苦和反抗却语焉不 详,仿佛从来如此、理应如此。知识分子的精神 标高和价值底线,似乎从来不是作者的叙事着 力点,既没有深刻的批判也没有诚挚的悲悯。 这些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诸多问题症结之 所在,大概源自写作者始终未曾想清楚:当我们 谈论知识分子,我们在谈论什么? 所谓知识分子,当下中国一个乍看不证自 明、其实含混模糊的概念。我们通常约定俗成 地用它来指代受过高等教育、某一专业或领域 的专家或学者(循此逻辑,作家和批评家或可视 为文学知识分子)。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并 非仅仅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延续,而是始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型读书人品格。新生并 脆弱的现代知识分子传统,在那个山河破碎、风 雨飘摇的年代未来得及充分展开,就被时代的 急躁症以及刻不容缓的救亡图存大形势所边缘 和挤压。来自西方近现代的启蒙传统未曾充分 打开和舒展,民主、自由理念,契约精神、公民意 识、个性解放等未曾真正彻底地刷新知识者的 思想资源。即使当时身处五四现场的第一代中 国现代知识分子,自身也没有深刻深入地消化 并有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 系。那些启蒙先锋,于理性的显在层面真挚而 狂热地呼唤着新文化、新道德、人的解放,而在 其下意识的日常生活和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中, “旧”仍实践着强大作用。饶有意味的是,即使 鲁迅,一面真诚而决绝地批判着“伟丈夫”和“孝 子”,一面在生活中却不自觉地实践着这样的男 性角色。先天不足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新 中国成立后又历经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历经上 世纪 90 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新世纪的媒 介革命,而这些都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改变 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知识 分子群体的自我想象和价值建构。 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的问题,是显在而隐性 的、尖锐集中又复杂多维的。比如,中国传统士 大夫尽管也会面对很多精神和现实层面的困 顿,但他们至少在文化心理层面有一种坚固而 笃定的身份认同感,作为“士”的身份、角色、权 利、义务似乎一直理所当然地横亘在天地之间,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身处和面对的始终是一个稳 定的、不证自明的价值体系和秩序范式。而今 天我们艰难又尴尬之处至少在于,中国的传统 文化并不能给现代知识分子提供足够依靠的精 神力量和示范作用。儒家文化在根上讲求的是 实用理性,强调遇则仕,不遇则隐。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古代知识分子为自己设 计的前进与后退的道路,但是在当下时代,社会 分工愈加细化,个人对社会、对体制的依赖愈 强。今天,“穷”或“不遇”的知识分子已经没有 深山可以归隐,无论愿意与否,他始终要和现实 社会发生方方面面的关系。在这个各种社会角 色充分职业化、体制化的时代,一个人的现实生 存和生活几乎无法不跟现实社会和体制发生关 系。我们在传统士大夫和现代知识分子之间的 认识理解是模糊混淆的,用来评价和想象他们 的角度和标准也是混乱的。而这种混沌与复 杂,也恰是当下中国和中国人的大问题—旧 有的已经坍塌无效,新的却尚未建构有效。 一部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是对 生活原生态的片段复制,只是在蹩脚的故事中 穿插些网络段子和打油诗,在认知和审美上并 无太多价值和意义。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 分子的现实困顿和精神疑难,他们身处其间的 挣扎与纠结、苦痛与创伤、坚守与妥协,它们产 生和存在的源头、与之有关的文化根系在哪 里?其间的荒诞感与合理性又在何处?中国当 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 士大夫传统之中,寻找和确认到自身的主体 性?写作者只有深入到这些层面,在小说的谱 系上才有谈论和表达的意义和张力。 白话文运动以来,相对 来说,小说无界,诗歌无界, 各种形式和手法似乎都拥 有天赋的自由权。而散文, 有着内在的律法,比如篇幅 短小,比如禁止虚构等等。 漫长时段里太过保守,所以 几十年来,原本敬陪末座的 散文,变化可能就最大。仅 仅这二三十年,我们就看 到了曾经的“散文律法”从 禁止到默许乃至纵容的明 显松动。 散文不再是五脏俱全 的麻雀,篇幅变长不仅意味 着字数增加,也带来结构、 叙述视角以及意义上的变 化可能。千字文时代,只能 简笔勾勒;加长的篇幅,使散文能从乐器独奏,变 成立体的交响乐。原来,散文习惯俯览和纵观, 就像地图铺在眼前,写作者通盘布局、全知全能, 使用潜在的过去完成时态,来进行描述和总结; 现在局面复杂了,就像VR技术,写作者在游戏 的迷宫里,呈现给读者逼真的场景带入感,这种 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 翻转。再比如说虚构,我们都承认写作需要经 验与想象,但在散文领域,我们似乎更多地重视 经验、忽略想象,两者的强弱明显,没有很好地 平衡,甚至一些想象领域的审美问题被推到欺 骗的道德立场去遭受判决。我们现在学习逐渐 把想象与编造从虚构这个含混的概念里甄别出 来。再比如,“形散神不散”,曾是散文自由精神 的标志,它渐渐也成为一条内在的绳索,因为,可 以形散神不散,也可以形不散而神散,或者形神 俱散或俱不散。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散文一直在进行试错 的努力:不让写长偏写长,不让虚构偏虚构。其 实创作上难有什么算是真正的错,枯枝败叶也 能让植物得以繁茂。散文的试错者,是不断试 图逾越警戒线的冒险之徒,即使今天,他们被保 守的批评家宣判为非法,也依然获得了越界带来 的自由。 随着象征性的解放到来,新的问题出现。原 来我们的突围有着具体路标,正是那些禁区标 志。哪里不让通行,我们就试图从那里强行闯 入。当散文作为笼鸟的时候,突围只有一个方 —外面。等被囚禁的鸟破笼而出,又该往哪 儿飞呢?随着障碍被清除、领域被拓展,原来在 局促之中形成的物理意义的团结,反而因为这种 开阔得以瓦解。禁城之门被打开,队伍没有集合 起来迁徙,而是在旷野中渐渐走散。 新散文、原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热衷命名的 时期似乎过去了。事实上内部的分野始终就是 存在的,既强烈又隐蔽,即使外表趋同,彼此之间 也近于种属之别,有如鲨鱼和鲸鱼。艺术风格本 来就难以被统一归纳,等从动物园进了丛林,自 然成了游神散仙或游兵散勇,各自逍遥。 当初有针对性的破坏,如今变成丧失目标的 追踪,我们大概只能凭借头脑里的磁极,凭借没 有什么道理的天然直感出发,无论错误与否,继 续盲目探索。从我个人创作来说,比较艰难。构 思时,我心怀游刃有余的错觉;一下笔,是捉襟 见肘的尴尬。我发现,即使没有外在的禁令,我 自身的写作习惯也成为了新的铁律,更为僵化 和难以突破。我必须尝试打破写作习惯里那些 自以为是的“正确”,持续去“试错“—《爱丽丝 梦游仙境》里的黑桃皇后说:“你必须全力奔跑, 才能待在同样的地方。” 散文是否拥有辽阔到沉重的自由?但愿 自由是背负的翅膀,看似增加、其实却减轻我 们的体重,以便离开把脚踝拴在地上的那种 引力。 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是对生活的片段复制,在认知和审美上并无太多价值和意 义。知识分子的现实困顿和精神疑难,他们身处其间的挣扎与纠结、苦痛与创伤、坚守与妥 协,它们产生和存在的源头、文化根系在哪里?其间的荒诞感与合理性又在何处?中国当下 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士大夫传统之中,寻找和确认到自身的主体 性?写作者只有深入到这些层面,在小说的谱系上才有谈论和表达的意义和张力。 本报讯(记者 丛子钰) 近日, 由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 委员会(少读工委)主办,中国少年儿 童新闻出版总社承办的“中国插画家 参评 2017 年布拉迪斯拉发双年插画 展(BIB)终选”在京举行。蔡皋和翺 子、杨思帆、熊亮、于虹呈、朱成梁、车 丽娇、九儿、徐一文、王文哲、马玉、王 会慧、江显英、任梦晨、于大武、张璇 等15组插画家在终选中胜出,将会作 为中国插画家代表,参加2017年9月 举办的布拉迪斯拉发双年插画展。 据介绍,布拉迪斯拉发双年插画 展是定期举办的原创图书插画国际 评选及展览,由斯洛伐克共和国文化 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斯洛伐克委员 会以及国际儿童艺术剧院组织实 施。BIB每两年举办一次,举办地是 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此前, 中国插画家蔡皋、郁蓉、黑眯都曾获 得过BIB金苹果奖,这说明我国插画 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原创插画作品 再次集体参展国际大赛 本 报 讯(记 者 王 觅) 记者从日前在京举行的新闻 发布会上获悉,为贯彻落实 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探索新 时期高水平戏曲人才培养规 律,培养优秀京剧程派艺术 后继人才,6 月 16 日至 17 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张火 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习 班”结业教学汇报演出将在 北京民族宫剧场举行。届 时,青春版京剧《江姐》、程派 名剧《荒山泪》和昆曲《金山 寺》将与观众见面。 中国戏曲学院于2016 年9月起举办了首届“张火 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习班”,面向全 国戏曲院团、院校招收了10名学员。 学习期间,学员们对程派艺术有了更 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领悟到 对艺术的敬畏与追求、做人与演戏相 统一的从艺真谛,提升了艺术境界和 思想境界。在课程设计上,研习班开 设了基功、身段、把子等基础课程,注 重强化学员的功法技能。研习班还注 重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相结合,今年 5 月,青春版《江姐》代表中国戏曲学 院入围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受到 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据悉,结业汇报演出结束后,中国 戏曲学院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 心将举行座谈会,总结研习班的办学 经验,努力推动京剧新秀不断涌现。 本报讯 5月28日至6月3日, 由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和 无界国际艺术展组委会联合主办的 第二届无界国际艺术展中国预备展 在京举行。 “无界”即“艺术无国界”,旨在跨 越国籍、文化、语言的界限,为世界青 少年搭建一个以艺术为主体的国际 化交流平台,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全世 界青少年对全球问题的关注。主办方 将此次展览的主题设置为“一粒米”, 分为少年组和青年组,面向世界各地 的学生进行征稿。展览现场共展出从 1500 件来稿中遴选出来的 200 幅优 秀作品,展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这 一主题的理解与诠释。开幕式上,主 办方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奖掖。此次 展览仅为预备展,展出的大多是中国 学生的作品,最终的国际性展览将于 今年 8 月在纽约举行。 (黄尚恩) 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才华 第二届无界中国预备展举办 本报讯 6月3日,由广州市荔湾区文 联、广州市青年作协联合主办的“西关百姓 艺术讲堂:为人民抒写—报告文学讲座 暨谢友义报告文学集《你看你看那美丽的 安居房》研讨会”在广州荔湾举行。 报告文学集《你看你看那美丽的安居 房》共收录了谢友义最新四篇报告文学作 品。这些作品关注上海援疆建设者、汽车 司机、边防队伍等群体的工作与生活。 与会专家认为,这些报告文学作品真 实再现了现实生活的场景,兼具真实性和 文学性。作家坚持用脚步丈量戈壁大漠、 用眼睛感受援疆壮举、用心灵体悟百姓情 感,体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 民抒怀”的写作追求。 (许 莹) 专家研讨谢友义报告文学作品 本报讯(记者 丛子钰) 6月1日,余 秋雨散文作品《泥步修行》新书发布会在河 北廊坊举行。《泥步修行》由长江文艺出版 社出版,共分“破惑” “问道” “安顿”三部分。 在“破惑”部分,作者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 遇到的一些引诱和危险,以及从“惑”达到 “ 不惑 ”的可能性 。在“ 问道 ”部分,作者从 佛、道、儒的多重智慧中筛选出直接有助于 修行的精神资源。在“安顿”部分,追踪修行 者在经历了重重“破惑”、“问道”之后如何 实现心灵安顿。余秋雨说,很多青年都会经 历人生的困惑,他试图用自己的笔墨把个 人艰难探索的历程展现出来,算是给那些 一直对他充满好意的年轻人一个回答。 余秋雨散文集《泥步修行》首发 本报讯 6月1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 主办的《命脉》新书发布暨《中国红旗渠》创 作对谈会在河北廊坊举行。中国报告文学学 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同《命脉》作者何弘、吴 元成及《中国红旗渠》作者郑雄,就中国人的 精神和担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大家谈到,这两部书都是围绕引水而 展开,是伴随着壮伟的引水工程书写历史, 赞美伟大的创造精神,具有开人眼界、动人 心魄、给人激励的作用。作家通过深入采 访,获得了很多口述实录文字,文字中体现 着人物的鲜活情感及现场气息。 (丛子钰) 报告文学《命脉》《中国红旗渠》 从引水工程观国人的精神气魄 本 报 讯(记 者 觅) 6 月 2 日晚,女高 音歌唱家、解放军艺术 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王莹 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 举办了自己的博士毕业 音乐会《军营飞来一只 百灵》。音乐会上,她以 醇厚的音质、饱满亮丽 的音色和不凡的唱功演 绎了近20首难度颇大 的中外歌曲,全面汇报 和总结了其20多年来 的声乐演唱、教学与研 究成果。 1993 年,王莹考入 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一届 声乐本科,后留校任教。她在教学 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道 路,提炼出既借鉴西洋声乐又传 承民族声乐多样性的独特演唱方 式。此次王莹攻读的是中国音乐 学院民族声乐表演专业博士学 位,师从马秋华教授。她的博士课 题主要研究《多样性声乐教学的 理论与实践—美声中国化的视 角》,所以自己毕业音乐会的结构 和曲目也是按照这个框架组成 的。 谈及博士毕业后的计划,王 莹透露,自己除了正常教学之外, 还在筹备由韩静霆编剧、徐沛东 创作的原创歌剧《武则天》,她将 饰演武则天一角。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ul-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新的还是旧的 ? 试错的散文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2B170607_Print.pdf · 32 关 注 试错的散文 周晓枫 责任编辑:行 超 黄尚恩 电话:(010)65001102

32■关 注

试错的散文

试错的散文

□□周晓枫

周晓枫

责任编辑:行 超 黄尚恩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锐评·锐见/新闻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新观察新观察 新 的 还 是 旧 的新 的 还 是 旧 的 ??————当下当下““知识分子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一种观察小说的一种观察 □□金赫楠金赫楠

“父亲,现在是我,你的儿子,站在这里。也

许,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唯一能够理解你的人,

虽然我并没有按照你的方式面对世界。你相信

人性的善良,相信时间的公正,把信念和原则置

于生命之上。我理解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姿

态,那样从容不迫地走了牺牲的道路……而我,

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下别无选择的口实之

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掌

声、鲜花,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

失去了信念,放弃了坚守,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

无主义者。我的心中也有隐痛,用洒脱掩饰起

来的隐痛,无法与别人交流,这是一个时代的苦

闷。请原谅我没有力量拒绝,儿子是俗骨凡胎,

也不可能以下地狱的决心去追求那些被时间规

定了不可能的东西。”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的结

尾,当主人公池大为独自站立在父亲的坟前,一

字一顿地说出上述这段话,我猜想,他心里定是

百感交集、况味复杂的。而作者阎真,面对故事

的结果和人物的结局,大概还会有一层深深的

不安:他无法笃定地评判主人公池大为到底是

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甚至无法为主人公在当

下语境中对“清兮”、“浊兮”做出更有见地、更有

效的选择。当上了厅长是池大为的沉沦和堕

落,违背了父亲生前言传身教的谆谆教诲,也背

叛了自己曾经的信仰与追求,但又或许,这也是

他的成功和荣耀?

很显然,《沧浪之水》是在呈现和讨论当代

知识分子的重要问题或说核心困境:坚守还是

沉沦?从叙事策略论,父亲形象实际上是作为

主人公精神上的引领人,同时他更是悬在主人

公头顶的一个审视者。这样就把池大为置于一

种“被看”的位置,池大为在名利场上的反抗、挣

扎、坚守,直至最后的沉沦、堕落和忏悔,都是在

父亲灵魂的注视下发生的。父亲一生坚守着自

己的信条,但是依照世俗的标准他却是一个现

实世界的失败者。他留下的那本书、他对池大

为的期望,可以理解为一个对现实失望的人转

向古仁人那里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但是这种

寻找似乎不是那么有效,既找不到现实意义的

出路,恐怕也得不到精神上的皈依和抚慰。

很多年后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坦

白地说,几乎就是把《沧浪之水》换了个背景场

域重复了一遍,官场换成高校,机关干部换成大

学教师,小说在结构、主题、核心情结、人物和人

物关系上都和《沧浪之水》太像,太嫌自我重

复。主人公大学老师聂致远和《沧浪之水》中的

机关干部池大为一样,把古仁人作为精神导师

和信仰,给自己设置了过于抽象、绝对的人生榜

样,但在现实中遭遇困难面对选择时,又一再后

退,以极低的要求自我麻痹和安慰。聂致远崇

仰的曹雪芹,古仁人那里的士人传统无法有效

应对21世纪中国的当下问题。和《沧浪之水》一

样,通篇笼罩弥漫的是知识分子在现实世俗世

界中的无力和挫败之感,而这些所谓无力和挫

败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预设的价值前提:知识

分子本来应该是成功的、志得意满、万千宠爱

的,博士、教授们就应该从精神到物质上受到优

待——这不过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颜如玉”的21世纪版本,而绝非现代价值、视野

下的知识分子自我定位。

而在张者201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桃夭》

中,延续之前《桃李》《桃花》,仍以大学为背景、

大学师生为主要描摹对象,小说从律师邓冰的

离婚事件写起,用一场重返大学校园的同学会,

串起了一群法学专业毕业生从婚姻到事业、从

现实境遇到精神状态逐渐陷入中年危机的生活

状态。作者力图经由一群人的中年危机故事,

去呈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时代处境,探讨这一人

群的历史定位和出路。但遗憾的是,作者明显

地力有不逮,并未处理和表达好这个本该充满

文化张力和人性张力的题材。《桃夭》中大量穿

插了各种“段子”和打油诗,各种流行的对知识

分子的调侃和讽刺,诸如“防火防盗防师兄、爱

国爱家爱师妹”、“北大的,一半同学批判另一半

同学;政法的,一半同学抓另一半同学”……作

者大概想要借此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当下感,

营造叙述中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感,但这种腔调在

小说中不加节制的泛滥,给整部作品笼罩上一层

恶趣味和油滑腔,刻薄之气太重。面对知识分子

群体在时代大节奏中的精神萎靡和现实无力,

《桃夭》的叙述沉溺于对生活的原生态复制,既无

深刻冷峻的批判,也无深沉的理解和悲悯。

小说中甚至不自觉地流露出来颇为陈腐庸

俗的女性观和性别认知。《桃夭》中涉及的女性,

无论男主人公大学时代的女同学、还是人到中年

后返校时结识的年轻师妹,又或者始终不曾正面

出现的梁师母等等,这些女性形象在张者笔下始

终面目模糊、个性含混。《桃夭》中的女性,仅仅作

为功能性的人物出现在小说中,是作者从男性视

域、男性视角出发所塑造的单向度的人,在对她们

的叙述中始终未曾整合进女性自身的情感与生命

逻辑。这就是反映在《桃夭》中的对女性的文学想

象与表达,也是中国现代以来在启蒙、个性解放

等等名义下的新文学和现代知识分子那里始终

不曾解决的问题:理性层面言之凿凿的人的解

放、妇女解放,以及比理性宣言更深刻真

实地表现出来的文学想象中的潜意识文

化心理。

小说结尾处的情节发展就愈加离

奇:买春丑行败露后的梁教授,给他的学

生们留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不知去

向。信中,梁教授对几个学生袒露自己一直以来

的压抑和欲望、浪漫与丑行,直陈自己对于扫黄

与性服务的观点看法,更明白地告知出走后自己

的生活安排——“我将去一个风景如画的乡村,

租一个院子,带上一位姑娘,找一个健硕的农妇

做保姆,过田园牧

歌的生活”。而这

几个学生在惊讶

之余,更多的是感

慨“他自由了,解

脱了”、“导师能潇

洒走一回”。在这

近乎离奇的一幕

里,这封信,人物

以及作者对这封

信的态度里,我们

看不到这群法学

知识者的睿智、理

性和悲悯、担当,

而只是真真切切

地目击了一群重度男权主义者在共同的男权视

角下的相互体贴、慰藉和包庇。至此,小说的品

质一降再降,距离它所试图表达的主题和高度

更是渐行渐远。

阎真的小说中,人物有强烈痛感和挣扎,无

论是对荒诞的现实世界,还是对自己的沉沦妥

协;而在张者笔下,这些痛苦和反抗却语焉不

详,仿佛从来如此、理应如此。知识分子的精神

标高和价值底线,似乎从来不是作者的叙事着

力点,既没有深刻的批判也没有诚挚的悲悯。

这些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诸多问题症结之

所在,大概源自写作者始终未曾想清楚:当我们

谈论知识分子,我们在谈论什么?

所谓知识分子,当下中国一个乍看不证自

明、其实含混模糊的概念。我们通常约定俗成

地用它来指代受过高等教育、某一专业或领域

的专家或学者(循此逻辑,作家和批评家或可视

为文学知识分子)。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并

非仅仅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延续,而是始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型读书人品格。新生并

脆弱的现代知识分子传统,在那个山河破碎、风

雨飘摇的年代未来得及充分展开,就被时代的

急躁症以及刻不容缓的救亡图存大形势所边缘

和挤压。来自西方近现代的启蒙传统未曾充分

打开和舒展,民主、自由理念,契约精神、公民意

识、个性解放等未曾真正彻底地刷新知识者的

思想资源。即使当时身处五四现场的第一代中

国现代知识分子,自身也没有深刻深入地消化

并有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

系。那些启蒙先锋,于理性的显在层面真挚而

狂热地呼唤着新文化、新道德、人的解放,而在

其下意识的日常生活和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中,

“旧”仍实践着强大作用。饶有意味的是,即使

鲁迅,一面真诚而决绝地批判着“伟丈夫”和“孝

子”,一面在生活中却不自觉地实践着这样的男

性角色。先天不足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新

中国成立后又历经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历经上

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新世纪的媒

介革命,而这些都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改变

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知识

分子群体的自我想象和价值建构。

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的问题,是显在而隐性

的、尖锐集中又复杂多维的。比如,中国传统士

大夫尽管也会面对很多精神和现实层面的困

顿,但他们至少在文化心理层面有一种坚固而

笃定的身份认同感,作为“士”的身份、角色、权

利、义务似乎一直理所当然地横亘在天地之间,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身处和面对的始终是一个稳

定的、不证自明的价值体系和秩序范式。而今

天我们艰难又尴尬之处至少在于,中国的传统

文化并不能给现代知识分子提供足够依靠的精

神力量和示范作用。儒家文化在根上讲求的是

实用理性,强调遇则仕,不遇则隐。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古代知识分子为自己设

计的前进与后退的道路,但是在当下时代,社会

分工愈加细化,个人对社会、对体制的依赖愈

强。今天,“穷”或“不遇”的知识分子已经没有

深山可以归隐,无论愿意与否,他始终要和现实

社会发生方方面面的关系。在这个各种社会角

色充分职业化、体制化的时代,一个人的现实生

存和生活几乎无法不跟现实社会和体制发生关

系。我们在传统士大夫和现代知识分子之间的

认识理解是模糊混淆的,用来评价和想象他们

的角度和标准也是混乱的。而这种混沌与复

杂,也恰是当下中国和中国人的大问题——旧

有的已经坍塌无效,新的却尚未建构有效。

一部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是对

生活原生态的片段复制,只是在蹩脚的故事中

穿插些网络段子和打油诗,在认知和审美上并

无太多价值和意义。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

分子的现实困顿和精神疑难,他们身处其间的

挣扎与纠结、苦痛与创伤、坚守与妥协,它们产

生和存在的源头、与之有关的文化根系在哪

里?其间的荒诞感与合理性又在何处?中国当

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

士大夫传统之中,寻找和确认到自身的主体

性?写作者只有深入到这些层面,在小说的谱

系上才有谈论和表达的意义和张力。

白话文运动以来,相对

来说,小说无界,诗歌无界,

各种形式和手法似乎都拥

有天赋的自由权。而散文,

有着内在的律法,比如篇幅

短小,比如禁止虚构等等。

漫长时段里太过保守,所以

几十年来,原本敬陪末座的

散文,变化可能就最大。仅

仅这二三 十 年 ,我 们 就 看

到了曾经的“散文律法”从

禁止到默许乃至纵容的明

显松动。

散文不再是五脏俱全

的麻雀,篇幅变长不仅意味

着字数增加,也带来结构、

叙述视角以及意义上的变

化可能。千字文时代,只能

简笔勾勒;加长的篇幅,使散文能从乐器独奏,变

成立体的交响乐。原来,散文习惯俯览和纵观,

就像地图铺在眼前,写作者通盘布局、全知全能,

使用潜在的过去完成时态,来进行描述和总结;

现在局面复杂了,就像 VR 技术,写作者在游戏

的迷宫里,呈现给读者逼真的场景带入感,这种

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

翻转。再比如说虚构,我们都承认写作需要经

验与想象,但在散文领域,我们似乎更多地重视

经验、忽略想象,两者的强弱明显,没有很好地

平衡,甚至一些想象领域的审美问题被推到欺

骗的道德立场去遭受判决。我们现在学习逐渐

把想象与编造从虚构这个含混的概念里甄别出

来。再比如,“形散神不散”,曾是散文自由精神

的标志,它渐渐也成为一条内在的绳索,因为,可

以形散神不散,也可以形不散而神散,或者形神

俱散或俱不散。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散文一直在进行试错

的努力:不让写长偏写长,不让虚构偏虚构。其

实创作上难有什么算是真正的错,枯枝败叶也

能让植物得以繁茂。散文的试错者,是不断试

图逾越警戒线的冒险之徒,即使今天,他们被保

守的批评家宣判为非法,也依然获得了越界带来

的自由。

随着象征性的解放到来,新的问题出现。原

来我们的突围有着具体路标,正是那些禁区标

志。哪里不让通行,我们就试图从那里强行闯

入。当散文作为笼鸟的时候,突围只有一个方

向——外面。等被囚禁的鸟破笼而出,又该往哪

儿飞呢?随着障碍被清除、领域被拓展,原来在

局促之中形成的物理意义的团结,反而因为这种

开阔得以瓦解。禁城之门被打开,队伍没有集合

起来迁徙,而是在旷野中渐渐走散。

新散文、原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热衷命名的

时期似乎过去了。事实上内部的分野始终就是

存在的,既强烈又隐蔽,即使外表趋同,彼此之间

也近于种属之别,有如鲨鱼和鲸鱼。艺术风格本

来就难以被统一归纳,等从动物园进了丛林,自

然成了游神散仙或游兵散勇,各自逍遥。

当初有针对性的破坏,如今变成丧失目标的

追踪,我们大概只能凭借头脑里的磁极,凭借没

有什么道理的天然直感出发,无论错误与否,继

续盲目探索。从我个人创作来说,比较艰难。构

思时,我心怀游刃有余的错觉;一下笔,是捉襟

见肘的尴尬。我发现,即使没有外在的禁令,我

自身的写作习惯也成为了新的铁律,更为僵化

和难以突破。我必须尝试打破写作习惯里那些

自以为是的“正确”,持续去“试错“——《爱丽丝

梦游仙境》里的黑桃皇后说:“你必须全力奔跑,

才能待在同样的地方。”

散文是否拥有辽阔到沉重的自由?但愿

自由是背负的翅膀,看似增加、其实却减轻我

们的体重,以便离开把脚踝拴在地上的那种

引力。

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是对生活的片段复制,在认知和审美上并无太多价值和意

义。知识分子的现实困顿和精神疑难,他们身处其间的挣扎与纠结、苦痛与创伤、坚守与妥

协,它们产生和存在的源头、文化根系在哪里?其间的荒诞感与合理性又在何处?中国当下

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士大夫传统之中,寻找和确认到自身的主体

性?写作者只有深入到这些层面,在小说的谱系上才有谈论和表达的意义和张力。

本报讯(记者 丛子钰) 近日,

由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

委员会(少读工委)主办,中国少年儿

童新闻出版总社承办的“中国插画家

参评2017年布拉迪斯拉发双年插画

展(BIB)终选”在京举行。蔡皋和翺

子、杨思帆、熊亮、于虹呈、朱成梁、车

丽娇、九儿、徐一文、王文哲、马玉、王

会慧、江显英、任梦晨、于大武、张璇

等15组插画家在终选中胜出,将会作

为中国插画家代表,参加2017年9月

举办的布拉迪斯拉发双年插画展。

据介绍,布拉迪斯拉发双年插画

展是定期举办的原创图书插画国际

评选及展览,由斯洛伐克共和国文化

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斯洛伐克委员

会以及国际儿童艺术剧院组织实

施。BIB每两年举办一次,举办地是

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此前,

中国插画家蔡皋、郁蓉、黑眯都曾获

得过BIB金苹果奖,这说明我国插画

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原创插画作品再次集体参展国际大赛

本报讯(记者 王觅)记者从日前在京举行的新闻

发布会上获悉,为贯彻落实

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探索新

时期高水平戏曲人才培养规

律,培养优秀京剧程派艺术

后继人才,6 月 16 日至 17

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张火

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习

班”结业教学汇报演出将在

北京民族宫剧场举行。届

时,青春版京剧《江姐》、程派

名剧《荒山泪》和昆曲《金山

寺》将与观众见面。

中国戏曲学院于 2016

年 9月起举办了首届“张火

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习班”,面向全

国戏曲院团、院校招收了10名学员。

学习期间,学员们对程派艺术有了更

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领悟到

对艺术的敬畏与追求、做人与演戏相

统一的从艺真谛,提升了艺术境界和

思想境界。在课程设计上,研习班开

设了基功、身段、把子等基础课程,注

重强化学员的功法技能。研习班还注

重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相结合,今年

5月,青春版《江姐》代表中国戏曲学

院入围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受到

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据悉,结业汇报演出结束后,中国

戏曲学院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

心将举行座谈会,总结研习班的办学

经验,努力推动京剧新秀不断涌现。

程腔张韵

薪火相传

本报讯 5月28日至6月3日,

由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和

无界国际艺术展组委会联合主办的

第二届无界国际艺术展中国预备展

在京举行。

“无界”即“艺术无国界”,旨在跨

越国籍、文化、语言的界限,为世界青

少年搭建一个以艺术为主体的国际

化交流平台,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全世

界青少年对全球问题的关注。主办方

将此次展览的主题设置为“一粒米”,

分为少年组和青年组,面向世界各地

的学生进行征稿。展览现场共展出从

1500件来稿中遴选出来的200幅优

秀作品,展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这

一主题的理解与诠释。开幕式上,主

办方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奖掖。此次

展览仅为预备展,展出的大多是中国

学生的作品,最终的国际性展览将于

今年8月在纽约举行。(黄尚恩)

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才华第二届无界中国预备展举办

本报讯 6月3日,由广州市荔湾区文

联、广州市青年作协联合主办的“西关百姓

艺术讲堂:为人民抒写——报告文学讲座

暨谢友义报告文学集《你看你看那美丽的

安居房》研讨会”在广州荔湾举行。

报告文学集《你看你看那美丽的安居

房》共收录了谢友义最新四篇报告文学作

品。这些作品关注上海援疆建设者、汽车

司机、边防队伍等群体的工作与生活。

与会专家认为,这些报告文学作品真

实再现了现实生活的场景,兼具真实性和

文学性。作家坚持用脚步丈量戈壁大漠、

用眼睛感受援疆壮举、用心灵体悟百姓情

感,体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

民抒怀”的写作追求。

(许 莹)

专家研讨谢友义报告文学作品

本报讯(记者 丛子钰) 6月1日,余

秋雨散文作品《泥步修行》新书发布会在河

北廊坊举行。《泥步修行》由长江文艺出版

社出版,共分“破惑”“问道”“安顿”三部分。

在“破惑”部分,作者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

遇到的一些引诱和危险,以及从“惑”达到

“不惑”的可能性。在“问道”部分,作者从

佛、道、儒的多重智慧中筛选出直接有助于

修行的精神资源。在“安顿”部分,追踪修行

者在经历了重重“破惑”、“问道”之后如何

实现心灵安顿。余秋雨说,很多青年都会经

历人生的困惑,他试图用自己的笔墨把个

人艰难探索的历程展现出来,算是给那些

一直对他充满好意的年轻人一个回答。

余秋雨散文集《泥步修行》首发

本报讯 6月1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

主办的《命脉》新书发布暨《中国红旗渠》创

作对谈会在河北廊坊举行。中国报告文学学

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同《命脉》作者何弘、吴

元成及《中国红旗渠》作者郑雄,就中国人的

精神和担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大家谈到,这两部书都是围绕引水而

展开,是伴随着壮伟的引水工程书写历史,

赞美伟大的创造精神,具有开人眼界、动人

心魄、给人激励的作用。作家通过深入采

访,获得了很多口述实录文字,文字中体现

着人物的鲜活情感及现场气息。(丛子钰)

报告文学《命脉》《中国红旗渠》

从引水工程观国人的精神气魄

本报讯(记者 王觅) 6月 2日晚,女高

音歌唱家、解放军艺术

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王莹

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

举办了自己的博士毕业

音乐会《军营飞来一只

百灵》。音乐会上,她以

醇厚的音质、饱满亮丽

的音色和不凡的唱功演

绎了近20首难度颇大

的中外歌曲,全面汇报

和总结了其20多年来

的声乐演唱、教学与研

究成果。

1993年,王莹考入

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一届

声乐本科,后留校任教。她在教学

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道

路,提炼出既借鉴西洋声乐又传

承民族声乐多样性的独特演唱方

式。此次王莹攻读的是中国音乐

学院民族声乐表演专业博士学

位,师从马秋华教授。她的博士课

题主要研究《多样性声乐教学的

理论与实践——美声中国化的视

角》,所以自己毕业音乐会的结构

和曲目也是按照这个框架组成

的。

谈及博士毕业后的计划,王

莹透露,自己除了正常教学之外,

还在筹备由韩静霆编剧、徐沛东

创作的原创歌剧《武则天》,她将

饰演武则天一角。

王莹举办毕业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