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學理論與實務 - cirn.moe.edu.tw€¦ · • 9. status of the l2....

42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沉浸式教學理論與實務鄭縈

    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108學年度國民中小學閩南語沉浸式教學人才培訓研習2019.08.12臺南大學

    大綱

    • 背景介紹• 沉浸式教學的定義• 沉浸式教學的優點• 沉浸式教學的學理依據

    • 沉浸式課程的源起與發展• 沉浸式教學的核心特徵• 沉浸式教學的類型與其變數

    • 臺灣沉浸式教學現況• 臺灣的閩客原語是第二語言?• 為何在以國語為教學語言之外,還要增加閩客原語?

    • 沉浸式教學的建議2

  • 背景介紹

    3

    沉浸式教學的定義

    • 1. 《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 「在學校裡運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知識性科目。 」

    • 科頓等:「沉浸式專案中,教學的重點是各科目的內容(藝術、數學、科學、社會學、音樂等),而第二語言則是教這些科目所用的工具。」

    • 2. GENESEE (1987) :「所謂的沉浸式課程,基本上指的是學生一學年中至少要有50% 的在校時間用第二語言來學習其他學科。如果只是用第二語言來學習第二語

    言,或挑選某一種特定的學科用第二語言來學習,都只能算是強化(ENRICHED)

    的第二語言課程。」

    4

  • • 4.孫紀真〈沉浸式華語課程設計與經營〉• 華語沉浸式教學是指『用華語來教華語,用華語來學華語』的華

    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

    • 沉浸式的雙語教育是一種辦學政策和教育方針 ,並非我們華語教師可以左右。 進一步而言, 沉浸式的雙語教材涉及到 13 個年級

    的各類學科,也 不是從事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師可獨立規

    畫撰寫的。 為了達到最大的華語教學效果,我們借 用沉浸式課

    程的理念來強化教學方法與內容,並按照『約定俗成』的說法,

    把這種『強化式的華語 教學』稱為『沉浸式華語教學』

    • 問題:究竟如何界定沉浸式教學?5

    沉浸式教學的演進及擴展

    • 1960年代,起源於加拿大魁北克省

    • ↓

    • 全加拿大

    • ↓

    • 1980 年代早期,紐西蘭和夏威夷的語言巢(學前沉浸教育)

    • ↓

    • 2007 年屏東縣實驗客語沉浸式教學計畫、2008年屏東縣排灣族部落沉浸式族語教學(皆為幼兒)、2017年閩南語沉浸式教學試辦計畫

    • 問題:台灣為何會將沉浸式教學用於本土語?6

  • 語言與教育原則

    •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多語世界中的教育》(英語:EDUC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文件,該份立場文件涉及語言和教育的關鍵問題,提供了指

    導綱要和原則,試圖釐清語言與教育有關的政策。文件中提及: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是因為可從老師與學習者熟悉的知識與經驗上提高教學的效率。

    • 母語教學是初等教育以及提升讀寫能力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應該盡可能的擴充母語教學的階段。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母語教學。

    • 作為日常生活用語,母語應該優先於官方語言(在官方語言非使用者的母語的前提下)和其他外來語言。

    • 轉引自維基百科對「母語」的討論項目中

    7

    沉浸式教學的優點-崔永華(2017)

    • 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科學院所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OISE)現代語言中心在20世紀70年代的研究結果

    • ( 1)沉浸式雙語教學是有效的學習法語的教學方式,雖然其效果不能說是十分完美,但比一般的語言教學課更有效果;

    • ( 2)實驗組的學生對法語和法語民族的文化比其他學生持更積極、更肯定、更友善的態度,也更喜歡接觸說法語的人;

    • ( 3)在學法語對母語影響方面,實驗表明早期沉浸的學生可能出現暫時落後,但不會對母語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 ( 4)在學科成績方面,常規教學和沉浸式教學對學生的學科成績具有 同等的效力。

    8

  • 沉浸式教學的學理依據

    • 認知理論

    • 神經心理理論

    •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9

    認知理論-郭睿(2015)

    • 作為人類認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隱認知是指無意識參與、自動起作用的一種認知機 制

    • 內隱認知主要包括內隱學習、內隱記憶、內隱感知、內隱思維和自動化等領域

    • 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REBER(1967)提出來的,指無意識、自 動化地獲得規則的認知加工過程,即人們既沒有意識到規則是什麼,也沒有意識到規則是如何 掌握的,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

    • 內隱記憶是指在無意識情況下,個人過去的經驗或學習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出來 的記憶。與之相對應的是外顯記憶,即對先前資訊的有意識回憶。

    10

  • • 由內隱認知獲得的知識,一般稱之為內隱知識(IMPLICIT KOWLEDGE)。

    • 在語言教學領域,內隱知識是指 尚未被語言或其他形式表述的、尚處於緘默狀態、但能對言語交際產生巨大影響的知識;內隱知識是學生自己建構的,是存在於其對言語特性感悟中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言語系統。

    11

    神經心理理論

    • 據年彭菲爾德的研究 , 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研究第二語言學習 , 大腦的神經組織在發展中存在一個關鍵期 , 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期 , 語言的學習靈活性就會大大降低,這樣就增加了學習語言的難度。

    • 第二語言的浸入式開展的越早 , 雙語學習者的腦處理語言信息的機能越接近單語學習者

    • -以上引自俞溪(2009)

    • 單一容器理論VS.多容器理論(TABOR 1997,轉引自梁有章2018)

    • 單一容器理論:認為大腦學習語言的空間有限,學習多種語言將造成語言混淆,此理論主張學習第二語言時,將母語視為學習第二語言的阻礙

    • 多容器理論: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各自有空間,藉由有第一語言內化的學習 經驗轉移類推,具有增益語言的能力

    12

  • 第二語言習得-引自李宜娟老師〈幼兒園融入式美語教學初探〉PPT

    語言習得 (LANGUAGE ACQUISITION)

    習得母語

    1. 自然情境。不受人事時地物之

    限制,隨時隨地使用語言

    2. 接觸不同複雜程度的語法

    3. 直接與周遭人事物互動來習得

    語言

    4. 不一定能解釋語法規則,但能

    靈活使用語言

    5. 不自覺地習得語言,不怕犯錯

    6. 聽說能力較強

    語言學習 (LANGUAGE LEARNING)

    學習外語

    1. 刻意營造情境,設計過的課程。受人事時地物之限制,無法隨時隨地使用語言。

    2. 被教授由簡單至複雜的語法

    3. 透過各種教學法學習語言,從練習中學習語言

    4. 能解釋語法規則,但不能靈活用使用語言

    5. 有意識的學習並修正語言,怕犯錯

    6. 讀寫能力較強13

    沉浸式教學的源起與發展

    14

  • 沉浸式課程的源起

    • 1960年代中期,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官方語言是法語

    • 住在 ST. LAMBERT的英語族群家長有鑑於傳統教學方法無法讓孩子具備法語溝通的能力,自發性的研讀相關雙語教育文獻、要求校方改善教學

    • 與MCGILL 大學雙語研究者的合作,在學區的幼稚園引進了法語沉浸式課程

    15

    • 執行方式:1.幼兒園上學的第一天起,全法語的教學。

    2.第二年開始法語讀寫課程

    3.之後才開始英語讀寫課程

    4.六年級開始,一半法語、一半英語

    • 1969 年 MCGILL 大學發表了評估報告,認為 ST. LAMBERT 的法語沉浸式課程成果優異,值得肯定

    • 1969 年 , 聯邦議會通過加拿大 《官方語言法 》,明定“法語和英語同為加拿大官方語言”

    16

  • 加拿大沉浸式教學的變體

    • 1.根據沉浸式教學的起始時間分類—不同起點的沉浸• A.早期沉浸式(學前至四年級)、早起點沉浸• B.中期沉浸式(四年級至七年級) 、中起點沉浸• C.晚期沉浸式(七年級以上)教學、 晚起點沉浸

    • 2.根據外語或第二語言的使用比例分類• A.完全浸入式:外語或第二語言比例從 100%逐步削減,直至

    50%左右

    • B.部分浸入式:外語或第二語言的比例始終保持在50%左右

    沉浸式漢語教學VS. 漢語沉浸式教學-崔永華(2017:119)

    表 3 小學漢語沉浸式教學和沉浸式漢語教學的比較

    小學漢語沉浸式教學(雙語教學) 沉浸式漢語教學

    教學目標 學習學科知識和目的語 高效學習目的語

    學習者 多見於多元文化國家的中小學 多見於成人的強化學習

    漢語地位 學習學科課程的工具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

    教學環境 在母語大環境中建立目的語環境 處於目的語環境或營建全封閉的目的語環境

    時間 持續數年的雙語教學 短期的強化教學

    教學性質 以隱性語言教學為主 以顯性語言教學為主

     

    18

  • 造成各種沉浸式教學變體的因素• 1. LEVEL WITH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T WHICH IMMERSION IS

    INTRODUCED.(沉浸的時期)

    • 2. EXTENT OF IMMERSION.(沉浸的程度)

    • 3. THE RATIO OF L1 TO L2 AT DIFFERENT STAGES WITHIN THE IMMERSION PROGRAM. (L1和L2的比例)

    • 4. CONTINUITY ACROSS LEVELS WITHIN EDUCATION SYSTEMS. (不同學習階段的銜接)

    • 5. BRIDGING SUPPORT. (橋接的課程)

    • 6. RESOURCES. (教學資源)

    • 7. COMMITMENT. (各方的投入)

    • 8. ATTITUDES TOWARD THE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對目標語言的態度

    • 9. STATUS OF THE L2. (L2的社會地位)

    19

    沉浸式教學的核心特徵• 1. THE L2 I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以L2 為教學工具)

    • 2. THE IMMERSION CURRICULUM PARALLELS THE LOCAL L1 CURRICULUM.(沉浸式課程與第一語言課程並行)

    • 3. OVERT SUPPORT EXISTS FOR THE L1.(對第一語言的明確支持)

    • 4. THE PROGRAM AIMS FOR ADDITIVE BILINGUALISM.(以培養雙語人才為目標)

    • 5. EXPOSURE TO THE L2 IS LARGELY CONFINED TO THE CLASSROOM.(僅於教室使用L2)

    • 6. STUDENTS ENTER WITH SIMILAR (AND LIMITED) LEVELS OF L2 PROFICIENCY.(學生具有相近的第二語言能力)

    • 7. THE TEACHERS ARE BILINGUAL. (教師須具備雙語能力)

    • 8. THE CLASSROOM CULTURE IS THAT OF THE LOCAL L1 COMMUNITY.(教學方式以第一語言的社會環境做調整)

    20

  • 閩南語沉浸式教學現況

    21

    問題:閩客原語不是母語或本土語嗎?

    • 母語(MOTHER TONGUE)或本土語的定義

    • (1)根據CAMBRIDGE DICTIONARY的解釋:THE FIRST LANGUAGE THAT YOU LEARN WHEN YOU ARE A BABY, RATHER THAN A LANGUAGE LEARNED AT SCHOOL OR AS AN ADULT

    • (2)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了一個有關母語的會議,並對母語作出了如下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

    • (3) A FIRST LANGUAGE, NATIVE LANGUAGE, OR MOTHER/FATHER/PARENT TONGUE (ALSO KNOWN AS ARTERIAL LANGUAGE OR L1) IS A LANGUAGE THAT A PERSON HAS BEEN EXPOSED TO FROM BIRTH OR WITHIN THE CRITICAL PERIOD. IN SOME COUNTRIES, THE TERM NATIVE LANGUAGE OR MOTHER TONGUE REFERS TO THE LANGUAGE OF ONE‘S ETHNIC GROUP (→ HERITAGE LANGUAGE) RATHER THAN ONE’S FIRST LANGUAGE.

    22

  • 閩南語的沉浸式教學

    • 1.夏日樂學中的一個方案

    • 本土語文活動課程,規劃實施 80 節課程(約四週),其中本土語文相關課程至少 40 節。

    • 2. 2017年起國教署又再推出學期間的閩南語沉浸式教學試辦計劃

    • 107年「依循國民教育階段課程模式,將閩南語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及班級主題教學(有意願參與沉浸式教學且區域文化較一致的班級),提升學生聽、說的能力。」(試辦計

    畫課程實施)→108年「依循國民教育階段課程模式,以閩南語作為教學語言」

    23

    問題:為何在國語之外,還要以閩南語為教學語言?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EDUC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多語世界中的教育)

    •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是因為可從老師與學習者熟悉的知識與經驗上提高教學的效率。

    • (2)母語教學是初等教育以及提升讀寫能力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應該盡可能的擴充母語教學的階段。

    • (3)作為日常生活用語,母語應該優先於官方語言(在官方語言非使用者的母語的前提下)和其他外來語言。

    24

  • 沉浸式教學的困難

    • 具有雙語及教學能力的師資不足

    • 相關教材有待開發

    • 行政端的支援

    • 家長對本土語的態度等

    25

    閩南語沉浸式教學的幾點建議

    26

  • 閩南語沉浸式教學發展的條件

    • 國家語言法• 三讀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定義「國家語言」範疇是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

    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 國家語言發展法明訂,政府應獎勵出版、製作、播映多元國家語言的出版品、電影、廣播電視節目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

    • 語言政策

    • 教育部:師資培育

    • 國教院:雙語詞彙對應

    • 閩南語沉浸式教學試辦計畫(台南大學張惠貞教授率領的團隊)• 盤點語料庫,整理閩南語課室用語

    27

    提升教室內閩南語比例的建議–從課室用語開始

    • 課堂教學語言的分類與舉例(侯彬2017)

    • 1.課堂導入語

    • 師:好,小朋友這馬咱來上課,來,開始先來唱一首歌,老師放歌,恁愛大聲唱好無?

    • 2.講授語

    • 師:(指著地圖)有人講這番藷頭臺灣頭,番藷尾…

    • 3.提問語

    • 師:有人會使共老師講,當時佗一个節日會當貼春聯?

    28

  • • 4.點評語

    • 師:所以咱台灣有足濟足濟留落來个文化共歷史,即文化攏希望咱小朋友共學起來,共傳落去

    • 5.指示語

    • 師:你若毋知欲食啥物,會使掀課本看覓仔…

    • 6.結束語

    • 師:好,咱今仔日就練習到這兒,本來還想欲教一首手語歌,等下節課再教了。來,下課。

    29

    提升教室內閩南語比例的建議–鷹架語言

    • 配合課程進行的主題,教師可建構鷹架語言

    • 讓學生有系統學習相關句式,循序漸進的帶入相關詞語

    • →以增加師生使用閩南語互動的機會

    • 範例:• 1.央團本土語素養導向教學示例(HTTPS://CIRN.MOE.EDU.TW/MODULE/INDEX.ASPX?SID=1114)

    • 2.下午「沉浸式教學課程設計與實作分享」

    30

  • 台語文網路資源

    • 查詢工具•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萌典、ITAIGI愛台語、臺日大辭典

    • 自我學習• 教育部語文成果網、CIRN

    • 閱讀素材• 咱來學臺灣閩南語 系列手冊、教育部電子報閱讀越懂閩客語、世界台

    • 影音媒體• 講台語當著時、楊允言教授影音資料庫、公視搬戲人生、閩南語配音的卡通(櫻桃小丸子等)

    31

    參考資料

    • 宋如瑜2012《華語教師的教學語言研究_──以師資培育為導向》,師大華語所博士論文。

    • 李宜娟,〈幼兒園融入式美語教學初探〉PPT

    • 林信志、謝名娟2016夏日樂學:本土語言暑期課程成效評估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十九卷三期,135 –162。

    • 俞溪2009 《沉浸式外語教學及其在中國的實踐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 侯彬2017《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 孫紀真〈沉浸式華語課程設計與經營〉PPT。

    • 梁有章2018〈臺灣原住民族語言復振之實施-以春天國小幼兒園沉浸式族語教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 。

    32

  • • 葉秋美2016《客語復興與小學母語教育:新竹市三民國小準語言巢之行動研究》,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 盧斐雯2008 《閩南語教學融入幼稚園課程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 國教院2011〈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本土語言教學現況,計畫報告。

    • 海倫娜·科頓、卡羅爾·安·達爾伯格1987 《語言與兒童——美國中小學外語課堂教學指 南》[M].唐睿等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323。

    • SWAIN, MERRILL AND ROBERT K JOHNSON 1997 IMMERSION EDUCATION: A CATEGORY WITH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IMMERSI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 BY ROBERT K JOHNSON AND MERRILL SWAIN。

    33

  • 閩南語沉浸式協作教案格式

    活動設計

    領域/科目

    設計者

    實施年級

    總節數

    單元名稱

    節次架構

    設計依據

    學習

    重點

    學習表現

    核心

    素養

    學習內容

    議題

    融入

    議題/學習主題

    實質內涵

    與其他領域/科目的連結

    教材來源

  • 學習目標 學科學習

    語言學習

    目標語詞:

    目標句型:

    學習活動設計

    學習引導內容及實施方式(含時間分配) 學習評量 課室閩南語互動

    老師 學生

  • 教學設備/資源:拼圖、字卡、學習單、照片、校園位置圖

    參考資料:

    附錄:

    四、教學成果與省思

  • 1

    壹、基本理念

    語文是社會溝通與互動的媒介,也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語言溝通與

    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適性發展與終身學習的基礎,幫助學生了解並探究不同的文化與價

    值觀,促進族群互動與相互理解。

    閩南語文課程綱要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精神,以尊重語

    言人權與保障文化多樣性,落實本土語文復振、傳承與創新為宗旨,培養學生探索、熱愛

    臺灣閩南語文的興趣與態度,建立自我認同的價值觀。同時參酌《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

    構》,使學生具備運用閩南語文進行溝通、思辨、傳播、資訊運用、藝文創作、文化傳承

    及國際關懷應有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以養成閩南語文核心素養,達成「適性發展、激發

    潛能、終身學習」的願景。

    貳、課程目標

    一、 啟發學習閩南語文的興趣,培養探索、熱愛及主動學習閩南語文的態度與習慣。

    二、 培養閩南語文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的能力,使其能靈活運用於思考、表情達意、

    解決問題、欣賞和創作之中。

    三、 透過閩南語文學習生活知能擴充生活經驗,運用所學於生涯發展,進而關懷在地多元

    文化。

    四、 透過閩南語文與人互動、關懷別人、尊重各族群語言和文化,以建立彼此互信、合作、

    共好的精神。

    五、 透過閩南語文進行多元文化思考,以增進國際視野。

    參、時間分配 教育階段

    學習階段

    年 級

    類 別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第一

    學習階段

    第二

    學習階段

    第三

    學習階段

    第四

    學習階段

    第五

    學習階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閩南語文 領域學習課程 1 節/週 彈性學習課程 校訂課程

    備註

    1. 國民小學學習節數屬「領域學習課程」,每週上課時數為 1節,每節 40 分鐘。

    2. 經由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後,得以隔週上課 2 節的方式彈性調整。此外,亦可結合其他領域實施跨領域主題統整課程,於彈性學習課程開課。

    1. 國 民 中 學 教 育 階段,學校應調查學生之選修意願,學生有學習意願,即於彈性學習課程開課。

    2. 國 民 中 學 教 育 階段,如學校開設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得於假日或寒、暑假實施。

    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學校可依據學生需求與學校發展願景及特色,於校訂課程規劃本土語文課程(詳細 說 明 請 見 附 錄三)。

  • 2

    肆、核心素養

    下表係依循《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結合閩南語文科目之基本理念與

    課程目標後,在閩南語文科目內的具體展現。

    總綱

    核心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高級中等學校教育

    (U)

    A

    自主

    行動

    A1

    身心素質

    自我精進

    具備身心健全發

    展的素質,擁有

    合宜的人性觀與

    自我觀,同時透

    過選擇、分析與

    運用新知,有效

    規劃生涯發展,

    探尋生命意義,

    並 不 斷 自 我 精

    進,追求至善。

    閩-E-A1

    具備認識閩南語

    文對個人生活的

    重要性,並能主

    動學習,進而建

    立學習閩南語文

    的能力。

    閩-J-A1

    拓展閩南語文之

    學習內容,增進

    自我了解,並能

    透過選擇、分析

    與運用,感知其

    精神與文化特

    色,具備合宜的

    人性觀與自我

    觀。

    閩-U-A1

    理解閩南語文的思

    考模式、特色與地

    位,進而建立自信

    心,有效規劃個人生

    涯,探索生命意義,

    追求真善美的人生。

    A2

    系統思考

    解決問題

    具備問題理解、

    思辨分析、推理

    批判的系統思考

    與 後 設 思 考 素

    養,並能行動與

    反思,以有效處

    理及解決生活、

    生命問題。

    閩- E -A2

    具備使用閩南語

    文進行思考的能

    力,並用之於日

    常生活中,以有

    效處理相關問

    題。

    閩-J-A2

    具備運用閩南語

    文從事閱讀理

    解、獨立思辨分

    析,並培養解決

    生活問題、適應

    未來社會的能

    力。

    閩-U-A2

    具備運用閩南語文

    進行推理批判、綜合

    歸納的能力,並反思

    語 言 與 生 活 的 關

    係,以有效處理與解

    決相關問題。

    A3

    規劃執行

    創新應變

    具備規劃及執行

    計畫的能力,並

    詴探與發展多元

    專業知能、充實

    生活經驗,發揮

    創新精神,以因

    應社會變遷、增

    進個人的彈性適

    應力。

    閩- E -A3

    具備運用閩南語

    文來擬訂、討

    論、執行與分享

    個人生活計畫,

    以充實自我生活

    經驗,增進個人

    適應社會的能

    力。

    閩-J-A3

    具備閩南語文探

    索與發展多元專

    業知能之素養,

    進而提升規劃與

    執行能力,並激

    發創新應變之潛

    能。

    閩-U-A3

    具備運用閩南語文

    進行規劃、實踐與檢

    討、反省之素養,並

    能將其內涵融入各

    領域/科目,以因應

    新的情境或問題。

    B

    溝通

    互動

    B1

    符號運用

    溝通表達

    具備理解及使用

    語言、文字、數

    理、肢體及藝術

    等各種符號進行

    表達、溝通及互

    動,並能瞭解與

    同理他人,應用

    在日常生活及工

    作上。

    閩- E -B1

    具備理解與使用

    閩南語文的基本

    能力,並能從事

    表達、溝通,以

    運用於家庭、學

    校、社區生活之

    中。

    閩-J- B1

    具備運用閩南語

    文表情達意的能

    力,並能以同理

    心與他人溝通互

    動,以運用於家

    庭、學校與社區

    之中。

    閩-U- B1

    具備運用閩南語文

    的思辨、創作能力,

    理解其結構、變化及

    意涵,並能精確表

    達、溝通互動,以運

    用於各項社會活動

    之中。

  • 3

    總綱

    核心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高級中等學校教育

    (U)

    B2

    科技資訊

    媒體素養

    具備善用科技、

    資訊與各類媒體

    之能力,培養相

    關倫理及媒體識

    讀的素養,俾能

    分析、思辨、批

    判人與科技、資

    訊 及 媒 體 之 關

    係。

    閩- E -B2

    具備透過科技、

    資訊與各類媒

    體,蒐集閩南語

    文相關資料,並

    能認識其正確

    性,進行整理與

    運用,以從事閩

    南語文的學習。

    閩-J- B2

    透過資訊及檢索

    工具,蒐集、整

    理閩南語文資

    料,並能分析明

    辨資訊的正確

    性,重視資訊倫

    理,以提升媒體

    識讀能力。

    閩-U- B2

    具備運用閩南語文

    從事媒體資訊分析

    與批判的能力,以思

    考人與科技、資訊、

    媒體倫理的關係。

    B3

    藝術涵養

    美感素養

    具備藝術感知、

    創 作 與 鑑 賞 能

    力,體會藝術文

    化之美,透過生

    活美學的省思,

    豐富美感體驗,

    培養對美善的人

    事 物 , 進 行 賞

    析、建構與分享

    的態度與能力。

    閩- E -B3

    具備感知與欣賞

    閩南語文藝術的

    美感素養,並能

    融入於日常生活

    中。

    閩-J- B3

    透過閩南語文進

    行藝術欣賞,感

    知音韻之美,了

    解其中蘊涵的意

    義,並能體會藝

    文特色,具備寫

    作能力。

    閩-U- B3

    培養閩南語文的賞

    析能力,並能體會其

    與社會、歷史、文化

    之間的關係,以欣賞

    語文的藝術美,進而

    從事創作與分享。

    C

    社會

    參與

    C1

    道德實踐

    公民意識

    具備道德實踐的

    素養,從個人小

    我到社會公民,

    循序漸進,養成

    社會責任感及公

    民意識,主動關

    注公共議題並積

    極 參 與 社 會 活

    動,關懷自然生

    態與人類永續發

    展 , 而 展 現 知

    善、樂善與行善

    的品德。

    閩- E -C1

    具備透過閩南語

    文的學習,增進

    與人友善相處的

    能力,並能參與

    家庭、學校、社

    區的各類活動,

    培養責任感,落

    實生活美德與公

    民意識。

    閩-J- C1

    透過閩南語文的

    學習,具備成為

    社會公民的意識

    與責任感,並能

    關注社會問題與

    自然生態,主動

    參與社區活動。

    閩-U- C1

    具備運用閩南語文

    的積極態度,並關注

    公共議題、主動參與

    社會活動,關懷自然

    生態和人類永續發

    展,實現知善、樂善

    與行善的美德。

    C2

    人際關係

    團隊合作

    具備友善的人際

    情懷及與他人建

    立良好的互動關

    係,並發展與人

    溝通協調、包容

    異己、社會參與

    及服務等團隊合

    作的素養。

    閩- E -C2

    具備運用閩南語

    文的溝通能力,

    珍愛自己、尊重

    別人,發揮團隊

    合作的精神。

    閩-J- C2

    善用閩南語文,

    增進溝通協調和

    群體參與的能

    力,建立良好的

    人際關係,並培

    養相互合作及與

    人和諧互動的素

    養。

    閩-U- C2

    具備運用閩南語文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

    係,培養溝通協調、

    團隊合作、社會參與

    的能力。

  • 4

    總綱

    核心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高級中等學校教育

    (U)

    C3

    多元文化

    國際理解

    具備自我文化認

    同的信念,並尊

    重與欣賞多元文

    化,積極關心全

    球議題及國際情

    勢,且能順應時

    代脈動與社會需

    要,發展國際理

    解、多元文化價

    值觀與世界和平

    的胸懷。

    閩- E -C3

    透過閩南語文的

    學習,培養尊重

    與包容各種語言

    與文化多元性的

    精神。

    閩-J- C3

    透過閩南語文的

    學習,培養對自

    我文化的認同,

    具備順應社會發

    展、尊重多元文

    化、關心國際事

    務之素養。

    閩-U- C3

    運用閩南語文建立

    自我文化認同與多

    元文化觀,並能思考

    本土化與國際化的

    關聯,以之分析國際

    情勢、了解全球議

    題。

    【備註】為求學生能延續國民中小學的閩南語文學習,並銜接大學乃至未來社會職場需求,

    因此本課程綱要特針對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訂定核心素養。

    伍、學習重點

    學習重點包含「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兩部分,提供課程設計、教材發展、教科用

    書審查及學習評量的架構,並配合教學加以實踐。惟「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可以有不

    同的對應關係,得視學習階段或領域/科目的特性,彈性加以組合。

    「閩南語文科目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詳參附錄一)乃為使學習重點

    與核心素養能夠相互呼應,且透過學習重點落實本科目核心素養,並引導跨領域/科目的課程

    設計,增進課程發展的嚴謹度。學習重點依學習階段敘寫,但學校及教師得依學生程度及需

    求提供適性教學。「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詳參附錄二)乃為豐富本科目的學習,促

    進核心素養的涵育,使各項議題可與閩南語文的學習重點適當結合。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

    學習重點,請參見附錄三。

    一、學習表現

    閩南語文的「學習表現」分為聆聽、說話、閱讀、寫作四大類別,再依學習階段及科目

    的特性,加以展現。

    下列之學習表現,依各學習階段順序呈現。編碼說明如下:

    1.第 1 碼為「類別」,依序以阿拉伯數字編號。

    2.第 2 碼為「學習階段」,以羅馬數字編號,以Ⅰ代表第一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1-2 年級),

    Ⅱ代表第二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3-4 年級),Ⅲ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5-6 年級),

    Ⅳ代表第四學習階段(國民中學 7-9 年級)。

    3.第 3 碼為流水號。

    類別 學習階段 學習表現

    1.聆聽 Ⅰ 1-Ⅰ-1 能聽辨閩南語常用字詞的語音差異。

  • 5

    類別 學習階段 學習表現

    1-Ⅰ-2 能聽懂日常生活中閩南語語句並掌握重點。

    1-Ⅰ-3 能聽懂所學的閩南語文課文主題、內容並掌握重點。

    1-Ⅰ-4 能從聆聽中建立主動學習閩南語的興趣與習慣。

    1-Ⅱ-1 能應用閩南語標音符號、羅馬字及漢字,協助聆聽理解。

    1-Ⅱ-2 能聆聽與欣賞閩南語相關藝文活動。

    1-Ⅱ-3 能聆聽並理解對方所說的閩南語。

    Ⅲ 1-Ⅲ-1 能正確聽辨並尊重閩南語方音與語詞的差異性。

    1-Ⅲ-2 能主動注意並理解科技、資訊及各類媒體的閩南語訊息。

    1-Ⅳ-1 能聆聽並理解閩南語對話的主題與內容。

    1-Ⅳ-2 能聆聽閩南語的表達,理解並思辨其內容。

    1-Ⅳ-3 能聽辨生活中以閩南語表達的重要議題,並激發創新應變的潛能。

    1-Ⅳ-4 能蒐集、整理閩南語語音資料,分析資訊的正確性,並重視資訊

    倫理。

    1-Ⅳ-5 能聆聽並體會閩南語相關藝文活動所展現的內涵。

    1-Ⅳ-6 能聽辨閩南語話語中的用語和意涵,並藉以增進溝通協調。

    1-Ⅳ-7 能聽辨閩南語方音與語詞的差異性,並培養多元文化的精神。

    2.說話

    2-Ⅰ-1 能用閩南語簡單表達對他人的關懷與禮節。

    2-Ⅰ-2 能初步運用閩南語表達感受、情緒與需求。

    2-Ⅰ-3 能正確朗讀所學的閩南語課文。

    2-Ⅰ-4 能主動使用閩南語與他人互動。

    Ⅱ 2-Ⅱ-1 能運用閩南語的標音符號、羅馬字及漢字,協助口語表達。

    2-Ⅱ-2 能用閩南語簡單說出日常生活計畫。

    2-Ⅲ-1 能妥善運用科技媒材增進閩南語的口說能力。

    2-Ⅲ-2 能運用閩南語進行對話、分享與討論。

    2-Ⅲ-3 能運用閩南語對生活周遭事物進行有條理的口頭描述。

    2-Ⅲ-4 能念唱閩南語藝文作品,並建立美感素養。

    2-Ⅲ-5 能以閩南語口語表達對多元文化的初步認識。

    2-Ⅲ-6 能運用閩南語詢問與回答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主題,並能說出在地

    文化的特色與關懷。

    2-Ⅳ-1 能適切的運用閩南語口語表達,展現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

    2-Ⅳ-2 能運用閩南語表達並解決問題。

    2-Ⅳ-3 能以閩南語適切地表達想法、情感,並進行價值判斷。

    2-Ⅳ-4 能運用閩南語表情達意,並能分享社會參與的經驗。

    2-Ⅳ-5 能透過科技媒材蒐集資源,以進行閩南語的口語表達。

    2-Ⅳ-6 能透過閩南語進行藝術欣賞,並說出其藝文特色。

    2-Ⅳ-7 能以閩南語分享團隊合作的心得與感想。

    2-Ⅳ-8 能以閩南語口語表達對其他國家、語言及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尊重。

    3.閱讀

    Ⅰ 3-Ⅰ-1 能建立樂意閱讀閩南語文語句和短文的興趣。

    3-Ⅱ-1 能閱讀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閩南語文,並了解其意義。

    3-Ⅱ-2 能運用標音符號、羅馬字及漢字認讀日常生活中常見、簡單的閩

    南語文。

    3-Ⅱ-3 能透過閩南語文的閱讀,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

  • 6

    類別 學習階段 學習表現

    3-Ⅲ-1 能初步運用字、辭典及其他工具書,輔助閩南語文的閱讀。

    3-Ⅲ-2 能透過閱讀了解閩南語文學作品的主題及內涵。

    3-Ⅲ-3 能從閱讀閩南語文過程中認識在地的文化特色。

    3-Ⅲ-4 能主動利用資訊科技和媒體,進行閩南語文的閱讀。

    3-Ⅳ-1 能主動閱讀不同文體的閩南語文作品,藉此增進自我了解。

    3-Ⅳ-2 能從閩南語文的閱讀中進行獨立思辨分析與解決生活問題。

    3-Ⅳ-3 能運用標音符號、羅馬字及漢字閱讀閩南語文章,並了解文意。

    3-Ⅳ-4 能透過閩南語文章的閱讀,習得文章精髓,進行多元專業知能的

    發展。

    3-Ⅳ-5 能透過資訊及檢索工具,蒐集、整理與閱讀閩南語文資料。

    3-Ⅳ-6 能透過閱讀閩南語藝文作品及相關資訊,體會作品的意境與美感。

    3-Ⅳ-7 能透過閩南語文的閱讀,建立公民意識與責任感。

    3-Ⅳ-8 能透過閩南語文作品的閱讀,理解、尊重不同語言與文化的特色。

    4.寫作

    Ⅰ 4-Ⅰ-1 能認識閩南語文的文字書寫。

    Ⅱ 4-Ⅱ-1 能運用閩南語文簡單寫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4-Ⅱ-2 能運用閩南語文寫出對他人的感謝、關懷與協助。

    4-Ⅲ-1 能以簡單的閩南語文寫出日常生活相關的短文。

    4-Ⅲ-2 能運用閩南語文媒材、工具書或線上字、辭典檢索系統以輔助書

    寫。

    4-Ⅳ-1 能以閩南語文寫出簡單短文。

    4-Ⅳ-2 能運用閩南語文的書寫,進行表達溝通。

    4-Ⅳ-3 能運用科技與資訊媒材,豐富閩南語文寫作內容。

    4-Ⅳ-4 能在觀看影音媒材與藝文活動後,以閩南語文寫出感想。

    4-Ⅳ-5 能仿寫閩南語文藝文作品。

    4-Ⅳ-6 能運用閩南語文寫出對社會議題的看法。

    4-Ⅳ-7 能運用閩南語文寫出完整想法,以作為相互合作的基礎。

    二、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強調科目的知識內涵,閩南語文科目學習內容分為「語言與文學」、「社會

    與生活」兩大主題,由近而遠,從自我、家庭、學校到社區,乃至社會與國際,並考量學習

    者身心發展,依各學習階段及科目的特性,陳述其重要的內涵。教師、學校、地方政府或出

    版機構得依其專業需求與特性,與「學習表現」結合進行適當的轉化,以發展有效教學、適

    性學習的教材。

    下列之學習內容,依各學習階段呈現。編碼說明如下:

    1.第 1 碼為「主題及項目」,「主題」依序以大寫英文字母編號,「項目」依序以小寫英文字

    母編號。

    2.第 2 碼為「學習階段」,以羅馬數字編號,以Ⅰ代表第一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1-2 年級),

    Ⅱ代表第二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3-4 年級),Ⅲ代表第三階段(國民小學 5-6 年級),Ⅳ

    代表第四學習階段(國民中學 7-9 年級)。

    3.第 3 碼為流水號。

  • 7

    4.圈號(◎)係指相同學習內容重複出現在不同學習階段。閩南語文的學習常涉及加深加

    廣、螺旋向上的知識精進,故以雙圈(◎)之方式標示。

    主題 項目 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A.

    語言與文學

    a.標音與書寫系統

    Ⅰ Aa-Ⅰ-1 文字認讀。

    Ⅱ ◎

    Aa-Ⅱ-1 羅馬拼音。 ◎

    Aa-Ⅱ-2 漢字書寫。

    Ⅲ ◎

    Aa-Ⅲ-1 羅馬拼音。 ◎

    Aa-Ⅲ-2 漢字書寫。

    Ⅳ ◎

    Aa-Ⅳ-1 羅馬拼音。 ◎

    Aa-Ⅳ-2 漢字書寫。

    b.語法語用

    Ⅰ ◎

    Ab-Ⅰ-1 語詞運用。 ◎

    Ab-Ⅰ-2 句型運用。

    ◎Ab-Ⅱ-1 語詞運用。

    ◎Ab-Ⅱ-2 句型運用。

    ◎Ab-Ⅱ-3 方音差異。

    ◎Ab-Ⅲ-1 語詞運用。

    ◎Ab-Ⅲ-2 句型運用。

    ◎Ab-Ⅲ-3 方音差異。

    ◎Ab-Ⅲ-4 文白異讀。

    ◎Ab-Ⅳ-1 語詞運用。

    ◎Ab-Ⅳ-2 句型運用。

    ◎Ab-Ⅳ-3 方音差異。

    ◎Ab-Ⅳ-4 文白異讀。

    c.文學篇章

    Ⅰ Ac-Ⅰ-1 兒歌念謠。

    ◎Ac-Ⅰ-2 生活故事。

    Ⅱ ◎

    Ac-Ⅱ-1 生活故事。 ◎

    Ac-Ⅱ-2 詵歌短文。

    Ⅲ ◎

    Ac-Ⅲ-1 生活故事。 ◎

    Ac-Ⅲ-2 詵歌短文。

    ◎Ac-Ⅳ-1 生活故事。

    ◎Ac-Ⅳ-2 詵歌短文。

    Ac-Ⅳ-3 詵歌選讀。

    Ac-Ⅳ-4 散文選讀。

    Ac-Ⅳ-5 應用文體。

    Ac-Ⅳ-6 劇本選讀。

    B.

    社會與生活 a.自我理解

    Ⅰ Ba-Ⅰ-1 身體認識。

    Ba-Ⅰ-2 親屬稱謂。

    Ⅱ ◎Ba-Ⅱ-1 社交稱謂。

    ◎Ba-Ⅲ-1 社交稱謂。

    ◎Ba-Ⅲ-2 性別認識。

    ◎Ba-Ⅲ-3 情緒表達。

    ◎Ba-Ⅲ-4 性別尊重。

    Ⅳ ◎Ba-Ⅳ-1 社交稱謂。

  • 8

    主題 項目 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

    Ba-Ⅳ-2 性別認識。 ◎

    Ba-Ⅳ-3 情緒表達。 ◎

    Ba-Ⅳ-4 性別尊重。

    Ba-Ⅳ-5 性格特質。

    Ba-Ⅳ-6 性向探索。

    b.日常生活

    Bb-Ⅰ-1 家庭生活。

    Bb-Ⅰ-2 學校生活。 ◎

    Bb-Ⅰ-3 數字運用。

    Ⅱ ◎

    Bb-Ⅱ-1 數字運用。 ◎

    Bb-Ⅱ-2 交通運輸。

    ◎Bb-Ⅲ-1 數字運用。

    ◎Bb-Ⅲ-2 交通運輸。

    Bb-Ⅲ-3 體育休閒。

    Ⅳ ◎

    Bb-Ⅳ-1 數字運用。 ◎

    Bb-Ⅳ-2 交通運輸。

    c.社區了解

    Ⅱ ◎

    Bc-Ⅱ-1 社區生活。

    Ⅲ ◎

    Bc-Ⅲ-1 社區生活。

    Ⅳ Bc-Ⅳ-1 社區活動。

    Bc-Ⅳ-2 公民素養。

    d.環境教育

    ◎Bd-Ⅱ-1 環境保護。

    ◎Bd-Ⅱ-2 生態保育。

    ◎Bd-Ⅱ-3 海洋保育。

    ◎Bd-Ⅲ-1 環境保護。

    ◎Bd-Ⅲ-2 生態保育。

    ◎Bd-Ⅲ-3 海洋保育。

    ◎Bd-Ⅳ-1 環境保護。

    ◎Bd-Ⅳ-2 生態保育。

    ◎Bd-Ⅳ-3 海洋保育。

    e.科技運用

    Ⅱ ◎

    Be-Ⅱ-1 數位資源。 ◎

    Be-Ⅱ-2 影音媒材。

    Ⅲ ◎

    Be-Ⅲ-1 數位資源。 ◎

    Be-Ⅲ-2 影音媒材。

    Ⅳ ◎

    Be-Ⅳ-1 數位資源。 ◎

    Be-Ⅳ-2 影音媒材。

    f.藝術人文

    Ⅰ ◎

    Bf-Ⅰ-1 表演藝術。 ◎

    Bf-Ⅰ-2 藝術欣賞。

    Ⅱ ◎

    Bf-Ⅱ-1 表演藝術。 ◎

    Bf-Ⅱ-2 藝術欣賞。

    Ⅲ ◎

    Bf-Ⅲ-1 表演藝術。 ◎

    Bf-Ⅲ-2 藝術欣賞。

    Ⅳ ◎

    Bf-Ⅳ-1 表演藝術。 ◎

    Bf-Ⅳ-2 藝術欣賞。

  • 9

    主題 項目 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g.人際溝通

    Ⅰ ◎

    Bg-Ⅰ-1 生活應對。 ◎

    Bg-Ⅰ-2 口語表達。

    Ⅱ ◎

    Bg-Ⅱ-1 生活應對。 ◎

    Bg-Ⅱ-2 口語表達。

    ◎Bg-Ⅲ-1 生活應對。

    ◎Bg-Ⅲ-2 口語表達。

    Bg-Ⅲ-3 人權觀念。

    ◎Bg-Ⅳ-1 生活應對。

    ◎Bg-Ⅳ-2 口語表達。

    Bg-Ⅳ-3 書面表達。

    h.在地特色

    Ⅱ ◎

    Bh-Ⅱ-1 物產景觀。 ◎

    Bh-Ⅱ-2 區域人文。

    Ⅲ ◎

    Bh-Ⅲ-1 物產景觀。 ◎

    Bh-Ⅲ-2 區域人文。

    ◎Bh-Ⅳ-1 物產景觀。

    ◎Bh-Ⅳ-2 區域人文。

    Bh-Ⅳ-3 人文特色。

    Bh-Ⅳ-4 海洋文化。

    i.國際認識 Ⅳ Bi-Ⅳ-1 國際認識。

    陸、實施要點

    一、課程發展

    (一) 學校課程發展應依據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由教師或教學支

    援工作人員(以下簡稱為教學人員)為主的教學逐漸邁向學生自主學習。

    (二) 課程發展在學習內容方面,應涵蓋「語言與文學」、「社會與生活」兩大主題;在學習

    表現方面,應涵蓋「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等能力的學習。

    (三) 課程發展宜具同心圓概念,掌握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先本土後國際的原則,以進行

    整體規劃。

    (四) 課程發展應具有延續性,在各學習階段的課程內容上宜逐步增加閱讀與寫作的比例。

    (五) 學校課程發展宜重視不同領域/科目、議題的橫向統整,配合各學習階段、各年級間的

    縱向銜接。

    (六) 課程發展應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身心和學習發展,並能結合在地特色、生活化及實用

    性為教學的原則。

    (七) 課程設計與教學,宜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並能連結學校與家庭的功能,建構出良好

    的語言學習環境。

  • 壹、基本理念

    兒童從生活中開展學習,在生活中遊戲、探索,在生活中觀察、體驗,認識世界的樣

    子;兒童在生活中與人互動,學習社會規約,在成人的照顧引領下,身心順利發展。生活

    課程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不以學科知識系統分割兒童的生活經驗;生活課程啟發兒童積

    極正向的情感和態度,奠定未來學習的基礎。

    生活課程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課程的發展與設計從兒童的特性出發,在以「自然科

    學」、「社會」、「藝術」與「綜合活動」為主要範疇的統整課程中,培養學童生活課程核心

    素養以及拓展學童對人、事、物的多面向意義。生活課程教師在學童學習時扮演引導者與

    促進者的角色,從觀察學童、創造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相長中,成為一個不斷自我學習、充

    滿喜悅的教學專業者。

    一、生活課程從兒童的特性出發

    兒童天生好奇,喜愛探索,從探索過程中獲得樂趣、遭逢問題並解決問題。最自然的

    學習從自發的活動開始,在學童想要學習、願意學習的氛圍中,透過教師的引領,繼續滋

    長其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傾向與能力。第一學習階段學童的特性:

    (一)在生活中探索與學習。

    (二)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三)從體驗、探索以及探究過程中獲得樂趣、遭逢問題並解決問題。

    (四)從與社會、自然環境以及他人的互動中學習,並自我省思。

    (五)在生活中調適與發展自己的能力。

    二、課程屬性

    生活課程是超越學科的統整課程,以「生活」為核心,一方面銜接幼兒園的統整學習,

    幫助學童適應國小較具結構性的學業學習生活;二方面以主題探究拓展學童的視野,並深

    化其對生活中人、事、物的意義;三方面也為第二學習階段的領域學習做好準備。生活課

    程以生活課程核心素養與學習表現,啟發及培養學童第二學習階段「自然科學」、「社會」、

    「藝術」與「綜合活動」所應具備之學習方法與思考能力,也以學童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

    素材當作學習內容,連結並奠基四個領域第二學習階段的學習。生活課程的課程設計以主

    題統整教學為模式,讓學童從生活學習中,建構與發展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以培養涵蓋真、

    善、美元素的生活課程核心素養。生活課程是:

    (一)幫助學童拓展視野與能力的課程。

    (二)奠定學童過真、善、美生活的課程。

    (三)為繼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的課程。

    三、教師圖像

    生活課程教師以學童為學習的主體,在生活的情境中,開啟學童對周遭人、事、物的

  • 好奇,引發其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時時感動孩子的心,讓他們發現周遭人、事、物的美好,

    進而喜愛學習。因此,生活課程的教師是:

    (一)以學童學習為本,規劃與實踐課程。

    (二)能發展具創意的主題統整教學活動。

    (三)關注學童學習與發展的歷程,能等待與陪伴學童的成長。

    (四)帶領學童發現與探究問題,並維持其好奇與探索的喜悅。

    (五)協助學童克服學習的困境,嘗試以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六)讓學童感受成功的經驗,進而提升想法與自信。

    (七)勇於創新教學,感受學生學習的喜悅。

    (八)快樂且充滿能量,能與他人合作且共同成長。

    貳、課程目標

    生活課程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童經由生活中的體驗與探索、理解與欣賞、溝通與合

    作、表現與實踐等學習歷程,提升其對周遭人、事、物與環境的覺知及互動能力,增進其

    適應生活及改善生活的態度、知能及實踐的能力。課程目標如下:

    一、探索生活中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增進探究事理的能力,獲得學習的樂趣,

    展現自信。

    二、發現並嘗試解決問題,透過各種媒介與表徵符號表達感受與想法,於生活中應用所學

    並身體力行。

    三、覺察生活中文化、藝術及自然現象的豐富性,尊重與欣賞其歧異,建構重要概念,發

    展生活技能與方法。

    四、體認生活規範建立的意義,使用合適的語彙或方式與人互動及合作,建立起良好生活

    習慣,並能關懷環境與尊重生命。

    五、省思生活中人、事、物互動現象對自己的意義,發現生活之美並應用於生活。

    參、時間分配

    生活課程每週 6節課,於第一學習階段(國民小學一、二年級)實施。

    肆、核心素養

    下表係依循《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結合生活課程之基本理念與課

    程目標後,在生活課程內的具體展現。

  •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生活課程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E)

    第一學習階段

    A

    A1

    身心素質

    自我精進

    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擁有

    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同時透

    過選擇、分析與運用新知,有效規

    劃生涯發展,探尋生命意義,並不

    斷自我精進,追求至善。

    生活-E-A1

    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

    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

    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

    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

    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A2

    系統思考

    解決問題

    具備問題理解、思辨分析、推理批

    判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

    並能行動與反思,以有效處理及

    解決生活、生命問題。

    生活-E-A2

    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

    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

    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A3

    規劃執行

    創新應變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

    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

    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

    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

    力。

    生活-E-A3

    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

    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

    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

    享及實踐。

    B

    B1

    符號運用

    溝通表達

    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文字、數

    理、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

    表達、溝通及互動,並能了解與同

    理他人,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

    上。

    生活-E-B1

    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

    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

    他人想法。

    B2

    科技資訊

    媒體素養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

    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

    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

    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

    生活-E-B2

    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媒材與工具,

    透過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

    訊息做適切的處理。

    B3

    藝術涵養

    美感素養

    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能力,

    體會藝術文化之美,透過生活美

    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

    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

    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生活-E-B3

    感受與體會生活中人、事、物的真、善

    與美,欣賞生活中美的多元形式與表

    現,在創作中覺察美的元素,逐漸發展

    美的敏覺。

    C

    C1

    道德實踐

    公民意識

    具備道德實踐的素養,從個人小

    我到社會公民,循序漸進,養成社

    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主動關注

    公共議題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

    而展現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

    生活-E-C1

    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

    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

    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

    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

    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

    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

    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C2

    人際關係

    團隊合作

    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他人建

    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並發展與人

    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

    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養。

    生活-E-C2

    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

    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

    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

    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生活課程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E)

    第一學習階段

    C3

    多元文化

    國際理解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

    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

    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

    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

    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

    的胸懷。

    生活-E-C3

    欣賞周遭不同族群與文化內涵的異

    同,體驗與覺察生活中全球關連的現

    象。

    伍、學習重點

    生活課程注重學童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核心

    理念「自發、互動、共好」及三大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為基

    礎,生活課程的學習重點以七個主題軸為架構,以陶養兒童的核心素養。七個主題軸的內

    涵如下:

    一、悅納自己: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學習照

    顧與保護自己的方法。

    二、探究事理: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

    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

    三、樂於學習:對生活事物充滿好奇與喜好探究之心,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

    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四、表達想法與創新實踐: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進行創作、分享及實

    踐。

    五、美的感知與欣賞:感受生活中人、事、物的美,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體會生活

    的美好。

    六、表現合宜的行為與態度: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省思自己所應扮演的角色,

    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並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

    七、與人合作:能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本課程之學習重點係從七個主題軸的內涵出發,建構出學童應發展之「學習表現」及

    「學習內容」。「生活課程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詳參附錄一)在於讓學習

    重點與核心素養能夠相互呼應;教師透過學習重點的掌握,落實學童核心素養之養成,以

    增進課程發展的嚴謹度。

    「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詳參附錄二),協助教師將各項議題與生活課程的學

    習重點做適當結合,可豐富學童生活課程的學習,促進核心素養的涵育。

  • 一、學習表現

    在生活課程中,「學習表現」是學童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透過行動發展而來的表現;「學

    習表現說明」則為教師於主題教學中能掌握或觀察到的學童學習表現項目,教師需依據

    「學習表現」並掌握「學習表現說明」,進行課程教學及學習評量。

    學習表現的編碼方式,第 1 碼為「主題軸」;第 2 碼為「學習階段別」,以 I 代表第

    一學習階段;第 3碼為「學習表現」流水號,以數字表示。

    主題軸 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說明

    1.悅納自己 透過自己與外界的

    連結,產生自我感知

    並能對自己有正向

    的看法,學習照顧與

    保護自己的方法。

    1-I-1 探索並分享

    對自己及相

    關人、事、物

    的感受與想

    法。

    1. 探索並分享自己的外在特徵和興趣喜好。 2. 探索並分享自己的成長會受到家庭、學校及

    社區文化的影響。

    3. 探索並分享自己的生活會受到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

    1-I-2 覺察每個人

    均有其獨特

    性與長處,

    進而欣賞自

    己的優點、

    喜歡自己。

    1. 透過班級、學校、家庭、社區等活動,發現每

    個人因性別、族群、宗教、文化等有所異同,

    並具有獨特性。

    2. 覺察自己與他人各具特色與長處,進而欣賞自

    己的獨特與優點。

    3. 從參與各類的活動中,探索並適度發揮自己的

    長處。

    1-I-3 省思自我成

    長的歷程,

    體會其意義

    並知道自己

    進步的情形

    與努力的方

    向。

    1. 透過對自己成長現象的觀察、比較及省思,覺察與分享自己各方面的變化與進步,體會生

    命的成長。

    2. 對於自己做得不夠好的事,願意向師長或同儕學習,努力嘗試自己完成。

    3. 覺察自己對於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有影響力。

    1-I-4 珍視自己並

    學習照顧自

    己的方法,

    且能適切、

    安 全 的 行

    動。

    1. 透過對人或其他生物成長的探究,體會生命的價值並珍惜生命。

    2. 覺知環境及其變化所造成的危險,運用合適的應變方法保護自己。

    3. 覺察生活中的變動,對自己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學習適應的方法。

    4. 在工作與遊戲中,覺察環境問題或操作器物時可能產生的危險,並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

    2.探究事理 藉由各種媒介,探索

    人、事、物的特性與

    關係;學習各種探究

    人、事、物的方法並

    理解探究後所獲得

    的道理。

    2-I-1 以感官和知

    覺探索生活

    中的人、事、

    物,覺察事

    物及環境的

    特性。

    1. 運用感官觀察、辨認物體或生物的特徵,以及住家、校園、學校附近(社區、部落)等環境

    特色。

    2. 接觸並辨別生活中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的特性,建立初步的素材探索經驗。

    3. 比較人、事、物的特徵,辨識及表達其異同之處。

    4. 依照事物、生物及環境的特徵或屬性進行歸類。

  • 主題軸 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說明

    2-I-2 觀察生活中

    人、事、物的

    變化,覺知

    變化的可能

    因素。

    1. 透過觀察與操作,探討人、事、物變化的現象。 2. 從一個變動的事件或狀態,覺知人、事、物會

    受時間、空間、外力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

    化。

    3. 透過現象的觀察和記錄,知道生命成長的歷程與事物的變化。

    2-I-3 探索生活中

    的人、事、

    物,並體會

    彼此之間會

    相互影響。

    1. 觀察生物現象,覺察生物的生存會相互影響。

    2.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彼此之間是有

    關連性的。

    3. 覺察生活周遭人、事、物間會形成相互影響的

    關係。

    2-I-4 在發現及解

    決問題的歷

    程中,學習

    探索與探究

    人、事、物的

    方法。

    1. 從探索活動中體會感官和知覺對認識人、事、物的重要性。

    2. 學習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方式。 3. 從了解問題中思考可能的原因,以提出解決

    的方法並採取行動。

    2-I-5 運用各種探

    究事物的方

    法及技能,

    對訊息做適

    切的處理,

    並養成動手

    做的習慣。

    1. 動手試驗或實踐,將習得的探究方法及技能,運用於生活與學習。

    2. 蒐集訊息、整理訊息,並對事物做出預測或判斷。

    2-I-6 透過探索與

    探究人、事、

    物的歷程,

    了解其中的

    道理。

    1. 透過生活中人、事、物之特性、關係、變化、成長歷程等的探究,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概念。

    3.樂於學習 對生活事物充滿好

    奇與喜好探究之心,

    體會與感受學習的

    樂趣,並能主動發現

    問題及解決問題,持

    續學習。

    3-I-1 願意參與各

    種 學 習 活

    動,表現好

    奇與求知探

    究之心。

    1. 認真參與學習活動、工作及遊戲,展現積極投入的行為。

    2. 對生活周遭的環境和事物展現好奇心,並喜歡提出看法和問題。

    3-I-2 體認探究事

    理有各種方

    法,並且樂

    於應用。

    1. 覺察自己對事物的想法和做法,可以幫助自己或他人解決問題,進而樂於思考與行動。

    3-I-3 體會學習的

    樂趣和成就

    感,主動學

    習 新 的 事

    物。

    1. 樂於嘗試新玩法或找出新發現,並覺察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有時也很管用。

    2. 體會完成工作或解決問題的樂趣,願意面對挑戰,並持續學習。

    4.表達想法與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

    1. 嘗試運用生活中的各種素材,進行遊戲與活動,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 主題軸 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說明

    創新實踐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

    號表達自己的想法,

    並進行創作、分享及

    實踐。

    素材進行表

    現與創作,

    喚起豐富的

    想像力。

    2. 從事藝術、文學、科學、社會等創作活動,以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 使用不同的

    表徵符號進

    行表現與分

    享,感受創

    作的樂趣。

    1. 嘗試將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以某種創作形式表現。

    2. 運用語文、數字、聲音、色彩、圖像、表情及肢體動作等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

    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4-I-3 運用各種表

    現與創造的

    方 法 與 形

    式,美化生

    活、增加生

    活的趣味。

    1. 覺察生活中有許多表現與創作的機會。 2. 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布置或改善生活

    環境。

    3.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美化自己的生活,享受生活樂趣。

    5.美的感知與

    欣賞 感受生活中人、事、

    物的美,欣賞美的多

    元形式與表現,體會

    生活的美好。

    5-I-1 覺知生活中

    人、事、物的

    豐富面貌,

    建立初步的

    美感經驗。

    1. 認識生活中人、事、物的特質,感受其豐富性。 2. 體驗並發現生活周遭的視覺、聽覺、動覺等美

    感元素。

    5-I-2 在生活環境

    中,覺察美

    的存在。

    1. 在生活中,感知自然環境之美。 2. 在生活中,感受人文環境之美。

    5-I-3 理解與欣賞

    美的多元形

    式與異同。

    1. 理解並接納每個人對美的看法有所不同。 2. 理解美的表現方式可以很多元。 3. 欣賞生活周遭不同族群、文化、國家對於美的

    表現形式有所差異。

    4. 透過體驗活動,感知藝術的特性。 5-I-4 對生活周遭

    人、事、物的

    美 有 所 感

    動,願意主

    動關心與親

    近。

    1. 能發現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並與人分享感動。

    2. 主動關心與親近生活周遭美好的人、事、物。

    6.表現合宜的

    行為與態度 覺察自己、他人和環

    境的關係,省思自己

    所應扮演的角色,體

    會生活禮儀與團體

    規範的意義,並學習

    尊重他人、愛護生活

    環境及關懷生命。

    6-I-1 覺察自己可

    能對生活中

    的人、事、物

    產生影響,

    學習調整情

    緒與行為。

    1. 覺察自己的情緒表現可能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會有影響,學習調整情緒。

    2. 知道自己的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會有影響,並能用合宜的方式與其互動。

    6-I-2 體會自己分

    內 該 做 的

    事,扮演好

    自 己 的 角

    色,並身體

    1. 探索自己在班級與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並展現適當行為。

    2. 願意在班級與家庭中做分內該做的事,並負起責任。

  • 主題軸 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說明

    力行。

    6-I-3 覺察生活中

    的規範與禮

    儀,探究其

    意義,並願

    意遵守。

    1. 覺察生活作息和活動的規律性,理解生活規範和活動規則訂定的原因,調整自己的行為。

    2. 探究不同情境與場合中應有的禮儀,展現合宜的行為。

    6-I-4 關懷生活中

    的人、事、

    物,願意提

    供協助與服

    務。

    1. 透過服務的經驗,覺察自己有助人的能力。

    2. 關懷需要協助的人、事、物。

    3. 理解需要協助者的感受和需求,提供適當的

    關懷與協助。

    6-I-5 覺察人與環

    境的依存關

    係,進而珍

    惜資源,愛

    護環境、尊

    重生命。

    1. 探討住家、校園、學校附近(社區、部落)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生活的影響,體認環境保護的

    重要。

    2. 親近自然、愛護生命及珍惜資源,並願意參與環境保育的活動。

    7.與人合作 能與人友善互動,願

    意共同完成工作,展

    現尊重、溝通以及合

    作的技巧。

    7-I-1 以對方能理

    解的語彙或

    方式,表達

    對人、事、物

    的觀察與意

    見。

    1. 運用語言、文字、圖像、肢體等形式,嘗試讓對方理解自己對於人、事、物的觀察和想法。

    7-I-2 傾聽他人的

    想法,並嘗

    試用各種方

    法理解他人

    所表達的意

    見。

    1. 願意耐心聽完對方表達意見。 2. 感知及關注他人傳達的訊息。 3. 遇到不清楚的訊息,能以適當的方式詢問。

    7-I-3 覺知他人的

    感受,體會

    他人的立場

    及學習體諒

    他人,並尊

    重和自己不

    同觀點的意

    見。

    1. 透過溝通能知道他人的心情、想法、困難或需要,以同理心展現尊重的語言或行動。

    2. 當與他人意見不同時,能以尊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7-I-4 能為共同的

    目標訂定規

    則或方法,

    一起工作並

    完成任務。

    1. 知道任務目標,溝通與討論做事的方法與規則。

    2. 遵守約定的規範,調整自己的行動,與他人一起進行活動與分工合作。

    3. 在工作過程中,願意協助他人或尋求他人協助。

    4. 遇到困難與衝突時,能透過溝通找出適切的解決方式。

  • 主題軸 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說明

    7-I-5 透過一起工

    作的過程,

    感受合作的

    重要性。

    1. 感覺一起工作的快樂與成就。 2. 體會團結力量大。

    二、學習內容

    生活課程的學習表現與說明涵蓋學習歷程、能力表現,亦包含學習內容。生活課程的

    學習內容不以學科知識來組織分類,而是以學童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人、事、物與生

    活現象作為學習的對象。依此,生活課程可由七個主題軸所發展的 30條學習表現中所羅

    列的生活中的人、事、物與生活現象歸納出六大內容主題,包括:「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

    現象的觀察與省思」、「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人

    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以及「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

    察」。

    (ㄧ)「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是指學童觀察到生活環境中事物的變

    化,覺察自己、他人及各種生物的成長現象,而對自我有所省思或調整行為。

    (二)「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是指學童經驗與覺察到周遭的物理環境、自然生態環境

    及社會文化環境的各種美好事物,並努力想去認識它們、適應它們,以及愛護它

    們。

    (三)「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是指學童透過探究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與器具

    而認識它們的性質、功用,思考它們與自己生活的關係,並關注這些學到的知識

    與方法,如何運用在生活與學習中。

    (四)「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是指學童在生活中透過與人互動而認識自己與他

    人,並學習溝通的技巧,與人建立良好關係,在合作中相互協助與成長。

    (五)「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是指學童透過生活規約的探討,了解遵守禮儀的意義與

    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品格。

    (六)「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是指學童在學習歷程中,因為練習教師所教導的學

    習方法或策略,或省思自己的學習方式後,覺察到做事有方法與策略,體會到因

    方法與策略的使用或改善而有成就感,並能在生活或學習中展現積極、喜樂的學

    習態度,勇於面對挑戰,且願意對自我的學習負責,逐漸擁有在生活中自主學習

    的能力。

    每一個學習內容主題之下,又發展出數個小項為學習內容。生活課程學習內容的編碼

    方式,第 1碼為「學習內容主題」的流水號,以英文字母表示;第 2碼為「學習階段別」,

    以 I代表第一學習階段;第 3碼為「學習內容」流水號,以數字表示。

  • 學習內容主題 學習內容

    A.事物變化及生命成長現

    象的觀察與省思

    A-I-1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自我省思。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B-I-3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

    創新應用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3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C-I-4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

    合作

    D-I-1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2情緒調整的學習。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E.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 E-I-1生活習慣的養成。

    E-I-2生活規範的實踐。

    E-I-3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E-I-4感謝的表達與服務工作的實踐。

    F.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

    覺察

    F-I-1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F-I-3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規劃練習。

    F-I-4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陸、實施要點

    一、課程發展

    (一)生活課程是一門超越學科的統整課程,教師應考量學童的生活經驗,以學童真實生

    活情境或經驗為基礎來發展課程,避免以直接傳遞知識的方式設計與實施課程活

    動。

    (二)生活課程以主題教學做為課程發展與設計的主要模式,課程發展應掌握「以兒童為

    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童的生活課程核心素養」、「拓展學童對人、事、物的多面向

    意義」等三個核心原則。

    (三)課程規劃與活動設計應力求多元、活潑、生動及創新,讓學童有參與學習的樂趣,

    累積與深化其生活課程核心素養,避免為活動而活動。

    二、教材編選

    (一)教材編選應依據生活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與學習重點之內涵。

    (二)教材編選應考量主題統整教學的原則,並考量第一學習階段學童的身心發展與特

    質。

    (三)教師應考量學童生活經驗與在地資源,發展主題教學方案;若需選用教科用書,除

    了著重其主題統整教學之適切性外,仍應考量學童生活經驗與在地資源,進行教科

  • 用書內容轉化,以符合學童的學習需求。主題教學應依據統整的原則,視需要納入

    相關議題或素材。

    (四)教師可參考綱要中的「主題教學設計之參考素材」(詳參附錄三),創發或規劃主題

    統整之教學活動。

    三、教學實施

    (一)生活課程的教學時間為每週 6節課,應顧及生活課程教學的主體性與脈絡性,以學

    童生活學習做整體考量,得與其他領域/科目、重要教育政策、議題的內容整合,

    避免切割成獨立領域,或以拼湊的方式各自教學。

    (二)生活課程可能因授課教師擅長的教學方式或是專長背景不同,而呈現不一樣的面

    貌。在考量學習表現達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依自己的優勢能力與風格進行教學,

    也可視實際需要和其他教師協同教學,但協同時仍需維持主題教學的模式。

    (三)教學主題可由學童生活中所遇到的或關心的事物來引發,以喚起其問題探究之意

    識,在特定情境中(家庭、教室、校園、學校附近)採取行動(如:探索、體驗、

    探究、創作、解決問題、溝通、合作等)。教師應提供多樣寬廣的表現方式與空間,

    讓學童藉由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成就感,產生主動探究與繼續學習的動力。

    (四)教學宜與真實生活情境相連結,透過探索與體驗,培養生活課程核心素養,避免單

    一的教學方式及過度依賴視聽媒材。

    (五)教學歷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童的差異性(如:學童的認知發展、學習風格、家庭背

    景等),提供學童展現優勢能力的機會。

    四、教學資源

    (一)學校應積極規劃與建置必要的教學資源,提供學童生活探索、觀察、遊戲與活動,

    以支持教師教學。

    (二)學校應提供課程實施必要的行政支援,鼓勵教師進行實地體驗與觀察之教學活動。

    (三)學校應提供教師研習、進修活動及發展專業學習社群的資源,研發教材教具,促進

    學生學習成效。

    五、學習評量

    (一)生活課程採用多元評量,教師根據學童各項學習歷程或結果的表現,採用行為或技

    能檢核表、情意或態度評量表、教室觀察紀錄、參觀分享、圖文日記以及各種發表

    活動、表演活動等進行評量,或採用歷程檔案評量,並避免以全年級統一命題的紙

    筆測驗作為唯一的定期評量方式。

    (二)生活課程的教學與評量活動是連續的歷程,評量應與教學活動同步規劃與實施。

    (三)生活課程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習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童自信,評量

    形式分為形成性與總結性。形成性評量的目的在於關懷與了解學童學習進展的情

    形,協助學童克服困難或引發其進一步學習;總結性評量在於了解學童「學習表現」

  • 達成的情形,透過連續的形成性評量歷程看見學童能力的增長,評斷其學習成效。

    (四)教師應於評量活動中看見學童的學習狀況,給予適當的回饋,正向的鼓勵,並反思

    教學,協助學童更有效學習。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