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ir.cs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839/1/19911629-200906-200907140042... ·...

16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通訊作者:吳一德,892 金門縣金寧鄉大學路 1 號,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運動與休閒系。 電話:082-313571 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吳一德* 胡巧欣* 吳志銘**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運動與休閒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生 (投稿日期:2009.12.25;接受日期:2009.4.22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相關性之 研究。採橫斷性之研究,以 9596 學年參與健康檢查大學新生為研究對象,共 1096 名。以國民健康局 2004 年訂定的「代謝症候群」定義為標準。以描述統計、 百分比及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分析,α.001。研究結果一、代謝症候群 危險因子中,血壓及診斷有代謝症候群異常者,96 學年低於 95 學年;三酸甘油 脂、總膽固醇、肝功能(GOTGPT)、腎功能(BUN)及尿酸(UA)危險因 子異常值,96 學年皆高於 95 學年。二、以 BMI 分類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 三酸甘油脂、血壓值、血糖、總膽固醇、尿酸、GOTGPT 值皆達顯著差異(p .001)。體重「過重」者,三酸甘油脂、血糖及尿酸值異常者的比例,較正常 者高;體重「肥胖」者,僅在血糖值異常者的比例,較正常者高。三、在診斷代 謝症候群比例女性顯著高於男性(p.001);有代謝症候群者,三酸甘油脂、 血壓值、血糖值及總膽固醇等指標異常者,亦達顯著差異(p.001)。結論: 藉由健康檢查瞭解大學新生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約為總人數 28.5%,有 相關代謝症候群者達總人數 31.9%。顯見「肥胖」及相關代謝症候群疾病已是大 學生健康的一大隱憂,值得學校相關衛生單位重視。 關鍵詞:大學新生、健康檢查、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Sep-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通訊作者:吳一德,892 金門縣金寧鄉大學路 1 號,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運動與休閒系。 電話:082-313571 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吳一德* 胡巧欣* 吳志銘**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運動與休閒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生

    (投稿日期:2009.12.25;接受日期:2009.4.22)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相關性之

    研究。採橫斷性之研究,以 95、96 學年參與健康檢查大學新生為研究對象,共

    1096 名。以國民健康局 2004 年訂定的「代謝症候群」定義為標準。以描述統計、

    百分比及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分析,α=.001。研究結果一、代謝症候群

    危險因子中,血壓及診斷有代謝症候群異常者,96 學年低於 95 學年;三酸甘油

    脂、總膽固醇、肝功能(GOT、GPT)、腎功能(BUN)及尿酸(UA)危險因

    子異常值,96 學年皆高於 95 學年。二、以 BMI 分類在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中,

    三酸甘油脂、血壓值、血糖、總膽固醇、尿酸、GOT、GPT 值皆達顯著差異(p

    <.001)。體重「過重」者,三酸甘油脂、血糖及尿酸值異常者的比例,較正常

    者高;體重「肥胖」者,僅在血糖值異常者的比例,較正常者高。三、在診斷代

    謝症候群比例女性顯著高於男性(p<.001);有代謝症候群者,三酸甘油脂、

    血壓值、血糖值及總膽固醇等指標異常者,亦達顯著差異(p<.001)。結論:

    藉由健康檢查瞭解大學新生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約為總人數 28.5%,有

    相關代謝症候群者達總人數 31.9%。顯見「肥胖」及相關代謝症候群疾病已是大

    學生健康的一大隱憂,值得學校相關衛生單位重視。

    關鍵詞:大學新生、健康檢查、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

    1

    http://readopac3.ncl.edu.tw/ncl3/search_result.jsp?input_str=%E5%A4%A7%E4%B8%80%E5%AD%B8%E7%94%9F&all=KW&la=chttp://readopac3.ncl.edu.tw/ncl3/search_result.jsp?input_str=%E5%81%A5%E5%BA%B7%E6%AA%A2%E6%9F%A5&all=KW&la=c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導致許多慢性病,包括代謝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心血管

    疾病、高血脂、高血糖,甚至是癌症的發生(顏郁晉等,2007)。17-18 歲時肥

    胖則將來成人肥胖係數可高達 0.7-0.8 之間(Power, Lake, & Cole, 1997)。顯示

    青春期末期,肥胖青年成為肥胖成人的可能性越高。因此,青春期學子體重控制

    極為重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的生活及疾病形態隨之改變。其中心臟血

    管疾病的死亡率相較於過去,呈現增加的趨勢,此或許與國人飲食攝取習慣改變

    及血脂質的分佈狀況有關。然而西風東漸,國人生活型態日趨西化,飲食習慣逐

    漸朝向高油脂、高蛋白質、高醣類及低膳食纖維的飲食型態(行政院衛生署,

    1998a)。運動不足與營養過剩是造成現代人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metabolic

    syndromes)兩大主因(方進隆,1999)。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體內

    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異常增高。血液中膽固醇量過多,會逐漸滲入血管

    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血液流通不順暢,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

    病變。有鑒於飲食、血脂變化與心臟血管疾病三者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動脈

    硬化是一種多重因素的疾病,與血漿脂蛋白(lipoprotein)、膽固醇及三酸甘油

    酯有密切關係。而從事規律的耐力性運動,可有效地改善肥胖或超重者的體重、

    BMI、腰臀圍比和體脂肪百分比等肥胖的相關指標,並可增進心肺適能,這對於

    健康促進和降低慢性疾病危險因子的威脅,有其正面積極的意義(Ryan, Pratley,

    Elahi, & Goldberg, 2000; Thong, Hudson, Ross, Janssen, & Graham, 2000; Gutin et

    al., 1999; Halle et al., 1999; 劉建恆、周芬碧、李水碧、李祖遠、方進隆,1997)。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群(WHO Expert Consultation)於 2002 年 6 月再度在新

    加坡舉行有關亞洲人身體質量指數切點會議,其中決定以身體質量指數 23、27.5

    為亞洲人中度危險性以及高度危險性的切點(action point)(世界衛生組織

    WHO,2007)。國人在代謝症候群方面的危險性很高,研究顯示國人的代謝症

    候群危險性隨著身體質量指數增加而逐漸上升,並無明顯的閾值,然而在身體質

    量指數 25 以上危險性已相當可觀。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使用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方法來界定肥胖,歐美各國採用以下的標準:(一)

    肥胖:BMI 30≧ ;(二)過重:BMI 25.0-29.9;(三)理想:BMI 18.5-24.9;此

    2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外,也將腰圍納入評估肥胖相關危險性的參考。其中男性腰圍>102 公分(40

    吋),女性>89 公分(5 吋),其健康危險性也增加(Stevens & Truesdale, 2003;

    世界衛生組織 WHO,2007;Kaplan, 2003;葉慶輝、葉鑑毅、葉淑娟,2007)。

    亞太地區因體脂肪組成不同,由糖尿病及流行病學等學者的研究發現,應有不同

    的肥胖界定標準。亞太醫學會認為亞洲人種應該以 BMI 23≧ 為過重,BMI 25≧

    為肥胖,此標準較能符合實際預防醫學之現況。有關國內大學新生健康檢查報告

    顯示,近 50%的學生體重不合格,而元培科學技術學院新生健康檢查發現體重過

    重與肥胖的人數也近 40%(甘能斌,2004)。大學生體重過重情形,越來越嚴重,

    各校職掌體育運動和衛生行政單位,不可忽視。預防重於治療,從醫療保健、社

    會經濟及生產效益之觀點,養成良好的規律運動生活型態,乃是醫療保健與預防

    疾病最重要的方法。

    一個人要參與運動成為生活中一部份,是循序漸進培養興趣與技能,而不是

    一蹴可及的。就運動行為改變的觀點而言,認知的變化是建立新行為的起始點。

    需透過正確的運動行為,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吳姿瑩、卓俊伶,1998)。健康促

    進的議題,主要是培養我們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如健康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及

    提昇體適能,並追求理想的健康。理想的健康是藉由健康促進模式達到安適狀

    態。欲達安適狀態及身心健全(全人健康)目標,應包含身體性、心智性、社會

    性、情緒性及精神性等五方面健全發展。因此,本研究希望瞭解大學新生健康檢

    查之現況,藉分析結果喚醒大學生對於肥胖或高血脂質所造成慢性疾病的關注。

    並強化健康體適能的認知,協助養成規律性運動習慣。為探究以上問題,故研究

    者乃從事現況分析之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一)瞭解 95、96 學年度大學新生健康檢查結果各變項分佈情形。

    (二)探討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代謝症候群及各

    血液生化值變項間之相關。

    (三)探討大學新生代謝症候群診斷有無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三、名詞操作定義

    (一)大學新生

    3

    http://readopac3.ncl.edu.tw/ncl3/search_result.jsp?input_str=%E5%A4%A7%E4%B8%80%E5%AD%B8%E7%94%9F&all=KW&la=chttp://readopac3.ncl.edu.tw/ncl3/search_result.jsp?input_str=%E5%A4%A7%E4%B8%80%E5%AD%B8%E7%94%9F&all=KW&la=chttp://readopac3.ncl.edu.tw/ncl3/search_result.jsp?input_str=%E5%A4%A7%E4%B8%80%E5%AD%B8%E7%94%9F&all=KW&la=c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本研究之大學新生是以擁有學籍之日間部四年制新生、進修部二技及四年制

    之新生。

    (二)健康檢查

    根據學校衛生保健實施辦法第七條之規定,各級學校有設法為在學學生辦理

    健康檢查的義務。「健康檢查」係指一個人在自覺身心處於正常情況下,接受醫

    師、護理人員、醫事檢驗師等各類醫事人員應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實施生理和心理

    的檢查,而與有了任何身心症狀後再去求醫診治有別。健康檢查是一種積極的保

    健方法,對學生實施健康檢查,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尤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更為重

    要。

    (三)代謝症候群

    以國民健康局(2004)訂定的代謝症候群定義為標準肥胖 1.男性腰圍 90≧

    公分,女性腰圍 80≧ 公分。2.身體質量指數: 27.0kg/m2≧ 。3.總膽固醇: 200 ≧

    mg/dL。4.血壓:收縮壓 130/≧ 舒張壓 85mmHg≧ 。5.空腹血糖: 110 mg/dL≧ 。

    上述 5 項危險因子符合 3 項,即診斷為代謝症候群。本研究另增列三酸甘油脂之

    檢查( 150 m≧ g/dL),腰圍則未列入。

    (四)血液生化值

    1. 肝 功 能 指 數 異 常 定 義 ( Glutamic-Oxalocetic Transaminase, GOT;

    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GPT):女性 GOT>32IU/L、GPT>31 IU/L。男

    性 GOT>38 IU/L、GPT>41 IU/L,係乃依據健檢中心所定之標準。2.高膽固醇

    血症定義(total cholesterol, TC):為血清總膽固醇>200 mg/dl。高三酸甘油脂血

    症(triglycerides, TG)定義:為血清三酸甘油脂>200 mg/dl,乃依據健檢中心所

    定之標準。3.糖尿病定義為空腹血糖(sugar):大於 126mg/dl,係採用 WHO 及

    ADA(American diabetic association)標準,血糖異常定義:血糖大於 105 mg/dl。

    4.高尿酸血症(Uric acid, UA):定義為血清尿酸男性>7.0 mg/dl,女性>5.7

    mg/dl,係乃依據健檢中心所定之標準。5.腎功能(Blood Urea Nitrogen, BUN):

    異常定義為 BUN>20 mg/dl,係乃依據健檢中心所定之標準。

    4

    http://readopac3.ncl.edu.tw/ncl3/search_result.jsp?input_str=%E5%81%A5%E5%BA%B7%E6%AA%A2%E6%9F%A5&all=KW&la=c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研究對象為金門技術學院 95、96 學年度入學之新生

    健康檢查。共收集了日間部及進修部共計 1096 名(男 658 名;女 438 名)。

    二、研究方法

    (一)健檢資料彙集

    檢體收集期間自 95 年 9 月 15-20 日及 96 年 9 月 22-27 日,2 次進行,總計

    1096 名參與本次體檢,使用此資料研究謹守匿名的原則。資料包括:健檢之理

    學檢查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與空腹 8 小時以上抽血之常規生化(EIA)檢查項目:

    包括空腹血糖(sugar)、膽固醇(Cholesterol)、三酸甘油酯(TG)、肝功能(GOT、

    GPT)、腎功能(BUN)及尿酸(UA)等血液檢查。血液檢查部份,告知健康

    檢查新生須於前晚 10 點後禁食,最少 10 小時才得以進行抽血檢查。採集血液會

    置於 4℃冰桶內,並於 4 小時內將血液送達實驗室,以冰箱儲存直至分析。

    (二)肥胖指標界定

    本研究肥胖指標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以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計

    算,並依照台灣行政院衛生署建議訂定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分類標準:體重過輕為

    <18.5,正常體重為 18.5-24,體重過重為 24-27,肥胖為 27≧ 。

    (三)資料處理

    將所測得之資料彙整後,以 SPSS12.0 統計軟體處理,統計方法有描述統計、

    百分比及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等分析,顯著水準為 α=.001。

    參、結果與分析

    一、健康檢查結果各變項分佈情形

    健康檢查結果各變項分佈情形,如表 1 所示:共 1096 名為研究對象,有效

    樣本有男性 658 名(60.01%),女性 438 名(39.96%)。身體質量指數(BMI)

    過輕者(<18.5)佔 1.9%、正常者(18.5-24)佔 71.5%、過重者(24-27)佔 21.6%

    及肥胖者( 27≧ )佔 5.0%。三酸甘油脂異常者,96 學年度高於 95 學年度(30.6%、

    27.7%)。血壓(收縮壓/舒張壓)異常者,96 學年度低於 95 學年度(44.8%、

    5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45.4%)。血糖異常者,96 學年度高於 95 學年度(15.4%、7.5%)。總膽固醇異

    常者,96 學年度高於 95 學年度(30.6%、26.6%)。尿酸(UA)異常者,96 學

    年度高於 95 學年度(14.2%、3.4%)。尿素氮(BUN)異常者,96 學年度高於

    95 學年度(13.1%、5.3%)。胺基丙酸轉胺酶(GOT)異常者,96 學年度高於

    95 學年度(12.4%、6.4%)。醋酸轉胺酶(GPT)異常者,96 學年度高於 95 學年

    度(13.5%、6.8%)。診斷有代謝症候群者(異常值 3≧ 項),96 學年度低於 95

    學年度(68%、71.4%)。

    表 1 不同學年新生活健康檢查結果各變項分佈情形(n=1096)

    變項 95 學年度(%) 96 學年度(%)男 286(53.9) 372(65.8) 性別 女 245(46.1) 193(34.2) 日間部 381(71.8) 442(78.2) 學制 進修部 160(28.2) 133(21.8) 過輕(<18.5) 11(2) 10(1.8) 正常(18.5-24) 362(68.2) 422(74.7) 過重(24-27) 128(24.1) 108(19.1)

    BMI 值 (kg/m2)

    肥胖(≧27) 30(5.7) 25(4.4) 正常 384(72.3) 392(69.4) 三酸甘油脂

    (mg/dl) 異常(≧150) 157(27.7) 183(30.6)

    正常 290(54.6) 312(55.2) 血壓(mmHg) 異常(收縮壓≧130/舒張壓≧85mmHg) 251(45.4) 263(44.8) 正常 491(92.5) 478(84.6) 血糖(mg/dL) 異常(≧110) 50(7.5) 97(15.4) 正常 390(73.4) 392(69.4) 總膽固醇

    (mg/dL) 異常(≧200) 151(26.6) 183(30.6)

    正常 513(96.6) 485(85.8) 尿酸(UA) 異常(≧5.7(女)7.0(男)mg/dl) 28(3.4) 93(14.2) 正常 503(94.7) 491(86.9) 尿素氮(BUN) 異常(≧20mg/dl) 38(5.3) 84(13.1) 正常 497(93.6) 495(87.6) 胺基丙酸轉胺

    酶(GOT) 異常(≧32(女)38(男)IU/L) 44(6.4) 80(12.4)

    正常 495(93.2) 489(86.5) 醋酸轉胺酶(GPT) 異常(≧31(女)41(男)IU/L) 46(6.8) 86(13.5)

    有(異常值≧3 項) 152(28.6) 181(32) 代謝症候群 b 無(異常值 0-2 項) 389(71.4) 394(68)

    a台灣行政院衛生署建議訂定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分類標準。 b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訂定的代謝症候群定義。

    6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二、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指標相關之分佈

    依照台灣行政院衛生署建議訂定身體質量指數(BMI)分類標準與代謝症候

    群危險因子之關係,扣除了體重過輕者 21 名,以卡方檢定統計分析結果,如表

    2 所示:在 BMI 與性別、三酸甘油脂、血壓值、血糖、總膽固醇、尿酸、GOT、

    GPT 值達到顯著差異(p<.001)。診斷有代謝症候群者,體重「過重」及「肥

    胖」比例,較無代謝症候群者比例低(15.3%、26.3%;9.6%、3.1%),體重「正

    常」者,則診斷有代謝症候群者,較無代謝症候群者比例高(75.1.0%、70.6%),

    達顯著差異(χ2=126.68,p<.001)。由此顯示,體重「正常」者藉由相關指標

    檢測,可診斷出有代謝症候群。隨 BMI 肥胖指標增加代謝症候群異常比例亦有

    增加趨勢。BMI 分類標準與代謝症候群各項危險因子中,三酸甘油脂、血壓值、

    血糖、總膽固醇、尿酸、GOT、GPT 值,皆達顯著差異(p<.001)。體重「過

    重」者,三酸甘油脂、血糖及尿酸值異常者的比例,較正常者高(p<.001)。

    體重「肥胖」者,僅在血糖值異常者的比例,較正常者高(p<.001)。

    表 2 身體質量指數與基本資料、代謝症候群指標相關之分佈(n=1075)

    項目 體重正常 (18.5≤BMI<24)

    體重過重

    (24≤BMI<27)

    體重肥胖

    (27≧BMI) χ2 P 值

    男 438(70.4) 143(23) 41(6.6) 212.37* .000 性別 女 336(74.2) 103(22.7) 14(3.1) 正常 697(94.8) 31(4.2) 7(1) 600.8* .000 三酸甘油

    脂(mg/dl) 異常(≧150) 77(20.9) 215(63.2) 48(15.9) 正常 395(70.4) 153(27.3) 13(2.3) 28.25* .000 血壓

    (mmHg) 異常(收縮壓≧130/舒張壓≧85mmHg)

    379(73.7) 93(18.1) 42(8.2)

    正常 746(80.4) 166(17.9) 16(1.7) 292.9* .000 血糖(mg/dL) 異常(≧110) 28(19) 80(54.4) 39(26.5)

    正常 563(76) 163(22) 15(20) 50.62* .000 總膽固醇(mg/dL) 異常(≧200) 211(63.2) 83(24.8) 40(12)

    正常 738(77.4) 186(19.5) 30(3.1) 140.68* .000 尿酸(UA) 異常(≧5.7(女)7.0(男)mg/dl)

    36(29.8) 60(49.6) 25(20.6)

    正常 719(75.4) 199(20.9) 34(3.7) 67.43* .000尿素氮(BUN) 異(≧20mg/dl) 54(44.3) 47(38.5) 21(17.2)

    7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續表 2 身體質量指數與基本資料、代謝症候群指標相關之分佈(n=1075) 項目 體重正常

    (18.5≤BMI<24)

    體重過重

    (24≤BMI<27) 體重肥胖

    (27≧BMI) χ2 P 值

    正常 710(75) 201(21.2) 36(3.8) 46.20* .000 胺基丙酸轉胺酶

    (GOT) 異常(≧32(女)38(男)IU/L)

    64(50) 45(35.2) 19(14.8)

    正常 704(74.7) 206(21.8) 33(3.5) 50.37* .000 醋酸轉胺酶(GPT) 異常(≧31(女)

    41(男)IU/L) 70(37.1) 40(30.3) 22(16.6)

    有(異常值≧3 項) 250(75.1) 51(15.3) 32(9.6) 126.68* .000 代謝症候群 b 無(異常值 0-2 項) 524(70.6) 195(26.3) 23(3.1)

    *p<.001

    註:為避免影響判讀結果,身體質量指數指標中之體重「過輕」者21名未列入分析。 a 行政院衛生署建議訂定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分類標準。 b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訂定的代謝症候群定義。

    三、代謝症候群診斷有無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代謝症候群診斷有無與相關變項之關係,由表 3 所示:代謝症候群與各變項

    間之關係中,診斷有代謝症候群之比例,女性(69.7%)較男性高(11.5%),

    達顯著差異(p<.001)。在體重「肥胖」者代謝症候群之各項危險因子異常值

    比例,較體重「正常」者高。有代謝症候群指標異常者,比例分別為三酸甘油脂

    48.8%、血壓值 48.1%、血糖值 53.5%及總膽固醇 47.2%等,皆達顯著差異(p

    <.001)。

    表 3 代謝症候群診斷有無與相關變項之關係(n=1075)

    代謝症候群診斷 項目 無代謝症候群

    (異常值0-2項)有代謝症候群

    (異常≧3) χ2 P 值

    男 633(88.5) 82(11.5) 380.02* .000 性別 女 109(30.3) 251(69.7) 正常(18.5-24) 524(67.7) 250(32.3) 22.52* .000 過重(24-27) 195(79.3) 51(20.7)

    BMI 值(kg/m2)

    肥胖(≧27) 23(41.8) 32(58.2) 正常 655(72.4) 250(27.6) 30.08* .000三酸甘油脂

    (mg/ dL) 異常(≧150) 87(51.2) 83(48.8)

    8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續表 3 代謝症候群診斷有無與相關變項之關係(n=1075) 代謝症候群診斷 項目

    無代謝症候群

    (異常值0-2項)有代謝症候群

    (異常≧3) χ2 P 值

    正常 646(72.6) 244(27.4) 30.67* .000血壓(mmHg) 異常(收縮壓

    ≧130;舒張壓≧85mmHg)

    96(51.9) 89(48.1)

    正常 668(72.9) 248(27.1) 44.11* .000血糖(mg/dL) 異常(≧110) 74(46.5) 85(53.5) 正常 657(71.9) 257(28.1) 23.32* .000總膽固醇

    (mg/dL) 異常(≧200) 85(52.8) 76(47.2) *p<.001

    肆、討論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8)之統計 2007 年 10 大死因中,第 1 位是惡性腫瘤、

    第 2 位心臟性疾病、第 3 位是腦血管疾病,第 4 位是糖尿病,有鑒於文明之進步,

    疾病也漸漸趨向於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顧名思義是會慢慢影響人的一生,甚至

    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狀況等,最後邁向各種倂發症及死亡。如何預防

    與減少致病因子?以預防的觀點來說,健康檢查的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是一種有

    效的預防方法,健康檢查也大多針對癌症之篩選、血液生化值、超音波等來早期

    診斷疾病。因此健康檢查一直是疾病篩檢重要的一環,故健康檢查結果對想瞭解

    自己是否有慢性疾病的民眾或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

    一、身體質量指數與相關疾病之探討

    當身體攝入的熱量供過於求,屯積體內脂肪增加,久而久之就造成肥胖。許

    多研究顯示亞洲人的 BMI 升高所帶來的風險可能高於白人,故其肥胖定義的

    BMI 切點需要向下移。亞太醫學會建議 25 為肥胖指標,23 為過重,而在台灣肥

    胖定義由衛生署進行的第三次(83-86 年)國民營養調查結果,以「身體質量指

    數 BMI」26.4 為肥胖指標,24.2 為過重,目前則認為 BMI 超過 27 為肥胖,24

    為過重(行政院衛生署網站,2007)。因此亞洲國家對肥胖身體質量指數的切點

    也不同,然而到底肥胖身體質量指數的切點為多少,才能反應最多數的新代謝與

    心血管疾病,則有待進一步探討。另外肥胖的致病原因眾多,僅有百分之一是續

    9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發於下列諸多因素而致,我們稱之為續發性肥胖症。只要找出原因,加以治療或

    改善,多可獲得良好成效。也就是遺傳基因的影響,再加上環境因素的促發,而

    形成肥胖。

    至於決定體質性肥胖的產生主要牽涉三個因素:(一)能量消耗(身體的基

    礎代謝率)(二)喜好的食物種類(三)身體活動的程度;換言之,身體的基礎

    代謝率較慢的人,加上飲食多油多糖,大吃大喝且活動量較少,就容易形成肥胖

    症。肥胖者常常很早期就伴隨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壓,這些代謝疾病會加速

    全身性血管的動脈硬化,是造成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下肢動脈阻塞和腎衰竭

    的危險因子(Lavie & Milani, 2003; Reeves, Ascione, & Chamberlain, 2003; Tucci,

    Desideri, Mazza, & Passacquale, 2003; Dietz, 2003; Kenchaiah & Ramachandran,

    2003; Marcos, Cabrera, & Otavio, 2007)。愈是肥胖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也愈

    高。研究指出男性每增 1 單位 BMI 指數其得到冠心病的危險將增加 10%。另外

    在一項追蹤時間長達 57 年的研究顯示,兒童時期其 BMI 指數排名在前四分之一

    者,其未來得到冠心病的比率是別人的 2 倍。且兒童若能早期控制體重,未來也

    能降低產生糖尿病之機率(Freemark & Bursey, 2001; Kay, Alemzadeh, & Langley,

    2001)。除了上述疾病以外,肥胖者是比正常體重的民眾更容易罹患痛風、膽囊

    炎、骨關節炎和呼吸障礙(Gelber, 2003)。更有研究指出肥胖的人也比較容易

    罹患乳癌、大腸癌、前列腺癌或子宮頸癌。有些肥胖者甚有猝死的發生(Kuroki,

    Inoue, & Iino, 2003),肥胖者的死亡率也隨著肥胖程度而增加(Stevens & Truesdale,

    2003; Kuroki, Inoue, & Iino, 2003; Tucci, et al., 2003; Kenchaiah & Ramachandran,

    2003)。

    全球各地肥胖的盛行率逐年增加,肥胖儼然成為 21 世紀重要的公共衛生及

    醫療問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本研究以 BMI 為肥胖指標,肥胖

    及過重比例高達 28%以上,顯示每 4 個人就有 1 個人有肥胖及過重的情形。張珮

    嘉、李采娟、林正介(2005)調查台中市 40 歲以上民眾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

    分別以美國第 3 次國際膽固醇教育計畫(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ATP III, 2001)歐美版及亞太版、行政院衛生署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準則定義,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在 18.20-24.54%,相

    較於本研究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佔 30.9%明顯差異。顯示本研究對象大學生生活型

    10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態、飲食習慣及運動行為有較多之差異,而形成較高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值得日

    後深入探討大學生造成肥胖及過重相關影響因素。

    二、代謝症候群診斷與相關變項之探討

    本研究結果發現診斷有代謝症候群異常者比例分別為三酸甘油脂 48.8%、血

    壓值 48.1%、血糖值 53.5%及總膽固醇 47.2%。此結果與 1998 年南韓國民健康及

    營養調查 20 歲以上民眾發現盛行率分別為三酸甘油脂 29.0%、高血壓 27.1%、

    糖尿病 10.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4.5%(Kim, Kim, Choi, & Shin, 2004)。以

    及行政院衛生署(2003),調查台灣地區 15 歲以上民眾三高(高血壓、高血糖、

    高血脂)發現,三高異常值比例會隨著年齡增長。Hwang, Tsai, & Chen(2006)

    調查台灣民眾肥胖與代謝性疾病相關調查,結果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者

    罹患糖尿病之比例較「體重」正常者高(12.7%、0.7%)、高血壓(56.5%、10.2%)、

    高三酸甘油脂(20.2%、3.3%),皆達顯著性相似。Rizk, Meier, Pastorek, Krakower,

    & Kissebah(1998)研究發現,腹部脂肪比臀、大腿的脂肪不容易被分解,使得

    過多脂肪酸刺激動脈的感受度增加,進而造成血管收縮及血壓的升高,因此產生

    代謝性疾病,從本研究發現三酸甘油脂、血壓值、飯前血糖、高密度脂蛋白異常

    者,其 BMI 異常比例也較高。隨著測量肥胖指標的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糖

    尿病等異常情形也增加,有較多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與一些研究結果

    相符(Cercato, et al., 2004; Ishikawa-Takata, Ohta, Moritaki, Gotou, & Inoue, 2002)。

    性別對代謝症候群影響結果並非一致,美國 NHANES 1999Ⅲ -2000 年調查

    60≧ 歲以上民眾發現女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較男性高(46.1%、39.7%)(Ford,

    Giles, & Mokda, 2004)及 Chuang, Chen, & Chou(2004)針對大規模健檢結果發

    現,代謝症候群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且年齡在 60 歲以上者,女性代謝症候群盛

    行率高於男性。皆與本研究結果女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較男性高(69.7%、11.5%)

    趨於一致相同。相較韓國調查發現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於女性(Marcos, et al.,

    2007)有所差異。南韓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女性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較

    男性高(58.6%、55.5%)(Marcos, et al., 2007)。以及 Alexander & Jay(2004)

    調查香港民眾也發現女性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較男性高(27.9%、10.0%)。

    11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上述研究與本研究結果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男性高於女性有所差異

    (29.6%、25.8%)。

    代謝症候群是 BMI 值、高三酸甘油脂、高血壓、高空腹血糖、高總膽固醇

    等 5 項指標異常者之綜合評估,本研究結果顯示,診斷有代謝症候群者其各項指

    標異常的比例,較代謝症候群正常者低(31.9%、68.1%)。此結果與李雅慧等

    (2005)調查 20 歲以上健檢民眾相符(18.2.1%、24.5%)。在相關因子影響代

    謝症候群發生率,身體質量指數、三酸甘油脂、血壓、血糖值及高總膽固醇等,

    仍可作為預測代謝症候群重要指標。

    伍、結論與建議

    藉由健康檢查瞭解大學新生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約總人數 28.5%,

    其相關代謝症候群者達總人數 31.9%。大學新生實施健康檢查,具有多方面的意

    義,尤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更為重要。預防重於治療,從醫療保健、社會經濟及生

    產效益之觀點,養成良好的規律運動生活型態,乃是醫療保健與預防疾病最重要

    的方法。肥胖是一種代謝失調的疾病,以能量恆定(energy homeostasis)的觀點

    來說,當個體長期處於能量攝取大於能量消耗時,則過多的能量會轉換為脂肪儲

    存,進而導致肥胖。因此良好的飲食習慣,加上適度的運動習慣,若能從小養成,

    就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免於肥胖及相關「文明富貴病」的威脅。本研究結果期能提

    供相關衛生行政單位做參考,以期未來期望能與相關領域學者進行蹤貫性研究,

    以建立代謝症候群預防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方進隆(1999)。學生體重控制方法—運動。載於教育部編印,學生體重控制指

    導手冊,64-68。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甘能斌(2004)。八週不同的減重計畫介入對大專肥胖女學生身體質量指數及血

    脂肪的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38(2),27-40。

    行政院衛生署(1998 a)。臺灣常見食品營養圖鑑。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 2008 ) 。 民 國 96 年 衛 生 統 計 系 列 ( 一 ) 死 因 統 計 ,

    http://www.doh.gov.tw/。

    12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6&class_no=440&level_no=3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6&class_no=440&level_no=3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6&class_no=440&level_no=3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6&class_no=440&level_no=3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6&class_no=440&level_no=3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6&class_no=440&level_no=3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6&class_no=440&level_no=3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6&class_no=440&level_no=3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行政院衛生署(2003)。台灣區 2002 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盛行率調查

    報告。

    世界衛生組織(WHO)(2007)。http://www.who.int/。

    李雅慧、陳榮福、凌美貝、張玉珍、王慧卿、王麗雲(2005)。健康檢查民眾新

    陳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探討,長庚護理,16(1),45-51。

    吳姿瑩、卓俊伶(1998)。健康促進模式與健身運動促進,中華體育季刊,45,

    51-62。

    國民健康局(2004):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

    張珮嘉、李采娟、林正介(2005)。台中市四十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及相關因子探討,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葉慶輝、葉鑑毅、葉淑娟(2007)。四十歲以上成年人之肥胖與共病相關性之探

    討,中華職業醫學雜誌 14(3),171-189。

    劉建恆、周芬碧、李水碧、李祖遠、方進隆(1997)。二週運動減肥對女性肥胖

    基因(ob gene)表現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3,227-238。

    顏郁晉、楊 燦、黃惠屏、許秀月、薛夙君、李昭憲、鍾蝶起、黃淑珠(2007)。

    屏東地區中老年人肥胖指標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探討,中華職業醫學雜誌

    14(3),149-160。

    Alexander, P. N., & Jay, B. P. (2004). Surgical Management of Obesity: Clin Obstet

    Gynecol, 47, 928-941.

    Chuang, S. Y., Chen, C. H., & Chou, P. (2004).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Large Health Check-up Population in Taiwan. J Chin Med Assoc, 67, 611-620.

    Cercato, C., Mancini, M. C., Arguello, A. M., Passos, V. Q., Villares, S. M., &

    Halpern, A. (2004). Systemic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Dyslipidemia

    in Relation to Body Mass Index: Evaluation of A Brazilian Population. Rev Hosp

    Clin Fac Med Sao Paulo, 59, 113-118.

    Dietz, W. H. (2003). The obesity epidemic and CV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16(5), A265-6.

    Free mark, M., & Bursey, D. (2001).The effects of metformin on body mass index

    and glucose tolerance in obese adolescents with fasting hyperinsulinemia and a

    family history of type 2 diabetes. Pediatrics, 107, E55.

    Ford, E. S., Giles, W. H., & Mokda, A. H. (2004).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U. S. Adults. Diabetes Care, 27(10), 2444-2449.

    13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Gutin, B., Ramsey, L., Barbeau, P., Cannady, W., Ferguson, M., & Litaker, M.

    Owens, .4S. (1999). Plasma leptin concentrations in obese children:Changes

    during 4-mo Periods with and without physical trai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9(3), 388-394.

    Gelber, A. C. (2003). Obesity and hip osteoarthritis: the weight of the evidence is

    increas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4(2), 158-9.

    Halle, M., Berg, A., Garwers, U., Grathwohl, D., Knisel, W., & Keul, J. (1999).

    Concurrent reduction of serum leptin and lipids during weight loss in obese men

    with type 2ds diab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77(2), 277-282.

    Hwang, L. H., Tsai, C. H., & Chen, H. H. (2006). Overweight and Obesity-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n Hospital Employees. Forms Medicine Assoc, 105, 56-62.

    Ishikawa-Takata K, Ohta T, Moritaki K, Gotou T, & Inoue, S. (2002). Obesity,

    Weight Change and Risks for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Japanese Men. Eur J Clin Nutr, 56, 601-607.

    Kaplan, L. M. (2003). Body Weight Regulation and Obesity.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7(4), 443-51.

    Kay, J. P., Alemzadeh, R., & Langley, G. (2001). Beneficial effects of metformin in

    normoglycemic morbidly obese adolescents. Metabolism, 50, 1457-61.

    Kuroki, H., Inoue, H., & Iino, M.(2003). Obesity and sudden unexpected deaths in

    Osaka. Japan Legal Medicine, 5, S307-10.

    Kim, M. H., Kim, M. K., Choi, B. Y., & Shin, Y. J. (2004).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Korea.

    J Korean Med Sci, 19, 195-201.

    Kenchaiah, S., & Ramachandran, V. S. (2003). Obesity and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 57(2), 110.

    Lavie, C. J., & Milani, R. V. (2003).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hippocrates paradox?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2(4),

    677-9.

    Marcos, A. S., Cabrera, & Otavio, C. E. (2007). Metabolic syndrome, abdomina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elderly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14(2), 224-9.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14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Treatment Panel ). (2001).Ⅲ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5,

    2486-2496.

    Reeves, B. C., Ascione, R., & Chamberlain, M. H. (2003).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early outcom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2(4), 668-76.

    Rizk, N. M., Meier, D. A., Pastorek, D. J., Krakower, G. R., & Kissebah, A. H.

    (1998). Glucose Utilization in Muscle Fiber Types: Use of the Partial

    pancreatectomized rat model to Distinguish effects of Glucose and Insulin on

    Insulin Resistance. Mol Genet Metab, 65(1), 44-50.

    Ryan, A. S., Pratley, R. E., Elahi, D., & Goldberg, A. P. (2000). Changes in plasma

    leptin and insulin action with resistive training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24(1), 27-32.

    Stevens, J., & Truesdale, K. P. (2003). Epidemiology and Consequences of Obesity.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7(4), 438-42.

    Tucci, M., Desideri, G., Mazza, A., & Passacquale, G. (2003). Obesity and vascular

    wall inflammation. Effects of weigh loss and weight cycling.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16(5), 257.

    Thong, F. S., Hudson, R., Ross, R., Janssen, I., & Graham, T. E. (2000). Plasma

    lepton in moderately obese men: independent effects of weight loss and aerobic

    exercis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79(2), 307-3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WHO: Geneva.

    15

  •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06)。4(2),1-16 大學新生身體質量指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之研究 品度股份有公司發行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university freshmen

    I- Te Wu* Chiao-Hsin Hu* Chih-Minl Wu**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Leisure, National Kinm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Doctoral student,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body mass index and examine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university freshmen.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1096 university freshmen.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health examination of 95 and 96 academic years in integrated screening test. The diagnosis of metabolic syndrome was based on definitions issued by Bureau of Health Promo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in 2004.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and the percentage. The criterion for significance for all comparisons was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