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都来源于生活 -...

1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www.xiancn.com 13 闲情 责任编辑 陈士娟 视觉编辑 汪瑷婕 组版 王少颖 校对 田生智 乡下的茶 周华诚 羊肉泡馍恒久远 高杨 征文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传,羊肉泡馍在古时候叫做羊羹。钟楼脚下有一 家老白家泡馍,老字号了。听父亲说,他还是个小孩子的 时候,就在这家吃过泡馍。除了泡馍,白家的水盆羊肉也 是一绝。所谓水盆羊肉,是用上好的羊腩肉煮炖成汤,汤 里煮着粉丝、豆干,撒上蒜苗,配上酥香脆口的芝麻烧饼, 佐以糖蒜、辣酱。这是老陕西最贴心的一顿饭了。 水盆羊肉是羊肉泡馍的亲哥哥,还有个亲弟弟叫做 羊肉小炒。羊肉小炒也需要将馍掰成小粒儿,但所用的 肉不是清香的煮肉,而是用足了香料烧制而成的肉丁。 炒制馍粒儿的过程,加上黄花、木耳、鸡蛋、番茄,临出锅 再抓一把粉丝扔进锅里,立即起锅,让粉丝保持劲道,加 上小炒酸辣浓郁的口感,您必得再备一碗鲜羊肉汤,才能 舒缓一下紧张的气氛。 我常想,如果说这泡馍的口感清香绵密,像一位大家 闺秀,那小炒野性十足一定是位江湖女子,是朵带刺儿的 玫瑰,都是绝色的佳人呢。 大概是1987年吧,年轻的父亲和胡新中社长,编剧 李哲明,戏剧家杨公愚先生,长驻北京两个多月,盘缠不 够自己垫,挨饿受冻,最终居然事成。吃了羊肉泡馍的那 天下午就接到了通知,中央批示,拨款给西安易俗社完成 西安易俗大剧院工程。从天而降的喜讯使四个陕西人高 兴得手足无措,终于可以回家了。北京都下雪了,西安也 一定刮起了北风。易俗大剧院盖好了,有中央空调,就算 刮北风,陕西老百姓也能舒舒服服地看戏了。“陕西人看 不上秦腔,就跟吃不上羊肉泡馍一样难受。”父亲总是这 么比喻。 “是什么给了你动力,在北京呆了那么久,给单位做 了一件大事,没有提成,没有奖金,图个啥呀?”我真不理 解父亲这代人。虽然我也同样不理解比我们这一代更年 轻、更自我、更独断的80 后, 90 后。 “咱们家成分不好,是地主。我10岁进易俗社的时 候,你爷爷因为自己的孩子要进戏班子,伤心地流眼泪。 你奶奶哭着说,让娃找条活路吧,要不然就饿死了。我进 易俗社吃的第一顿饭,是鸡蛋炒米饭,我吃了三碗。大厨 师王生春伯伯问我,还吃不?我想吃,但不敢说,只用眼 睛看他。他看看我,又给我满满盛了一碗米饭。”父亲说 到此,总要停顿一下,似乎要接上一口气儿,“易俗社给了 我们一碗饭,我们就要为易俗社贡献所有的能量。这不 仅是一碗饭,更是个做人的道理。” 说完这些,他不再多说了。他是陕西人,脾气不好, 固执得很。我知道在某些问题上,我们永远不能达成共 识,他不是不会变通,而是拒绝变通。有什么办法呢,有 太多的不同横亘在我们两代人中间,无法逾越。幸好这 些不影响父女俩一有空就勾手搭肩去吃一碗羊肉泡馍, 天南海北胡说海谝。父亲也许是对的,无论时代如何变 迁,人总归是要走向同一个方向,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 站在这个角度想,羊 肉泡馍这种流传了几千年 的传统美食,一定会流传 下去,并且不断吸引年轻 的食客。时光如此周而复 始,很多事物在悄悄地发 生着改变,却有更多的东 西,千年以来一直未变,永 远不变。 喝茶,在我们乡下很不讲究。 喝茶以前是文人雅士的事情,还跟 僧人有关—所谓禅茶一味,是这 个意思。但我们乡下方圆十里,没 有一座庙,也没有和尚,更没有什么 士大夫,所以喝茶的事,对于村人们 来说,就只是限于解渴。 但是,山上有一片茶园;各家的 屋后地角,也有零星的几行茶树。 到了春天,妇女们就结伴上山采 茶。那些茶树从来也不见有人去打 理它,只是任性生长;采茶也是一件 想到了才会去做的事,并不一定非 去不可。有人约了,才去采一些 —妇女们在腰间别一条围裙,采 了茶叶,再用围裙兜着回来了随随意意的样子;茶叶总计没有多 少片,似乎她们在茶山上谈天说笑, 才是一件正经事。 我在村庄里的小学校念书,虽 说是小学校,统共也没有几个学生, 但劳动课却是有的。春天里也会有 一天,大家集体地上山采茶。 那简直是跟放假一样了。老师 带着全校的学生,围拢在一丛一丛的 茶树前,采茶。云朵上的山坡。绿油 油的茶园。一个小孩子,能采得了多 少茶叶呢—况且又不时有小野 笋、野草莓、山雀、百合花吸引我们的 注意。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 采茶,最大的好处,就是站在高高的 山坡上吹风—吹着山野的风。 我们把采来的茶叶,统一交给 老师,老师再统一过秤,交给茶园的 主人—似乎是村集体。这样采 茶,有些许微薄的工钱,统一算给学 校,也可以添置一点柴火,或者换置 一些油印试卷的蜡纸。至于那些茶 叶,村里的人,会在炒制好以后,又 再送一些到学校里来。到底是春天 采的新茶呢—吃过午饭后,孩子 们在尘土飞扬的操场追逐奔跑,年 纪大的李老师和年纪轻的刘老师, 还有蒸饭的奶奶,一起在门前的旗 杆旁坐下来,用大茶缸喝茶。 李老师左手举着一本音乐书, 右手端着大茶缸,用五音不全的嗓 子,喃喃唱着“哆来米发嗦”。下午 有音乐课呢。 很多年以后,我到了城市,才知 道好的茶叶,居然那么贵。 茶叶为什么会贵呢,无非是一 些树的叶子,无非是把树叶子烘干 了,再用开水把叶子泡开;无非是一 些苦的东西,一些涩的东西。村庄 里的老人,喜欢泡浓酽的茶,用的是 老茶根—既有粗茶梗,又有大张 的老茶叶,根本不是现在人所讲究 的“一旗一枪”那样的嫩芽。一个茶 缸里面,大半缸都是茶叶茶梗。耕 田佬下田劳作,也会带上一大缸浓 茶。暑假里割稻子,父亲会带上一 钢精锅的茶,放在稻田阴凉处。割 稻子累极了时,我们就坐在水稻的 中间,大口大口喝那些浓茶。滚烫 的风,吹到脸上,我们觉得那浓茶也 是甘甜无比。 在我们乡下,并没有“茶道”这 样的说法。茶有什么道,无非是倒 茶而已。客人到家里来,定要泡一 杯茶。至于茶的泡法,真的一点儿 都不讲究,茶杯干净一些,茶壶里的 水滚烫一些,就好。茶凉了,再添 水。再喝,再添水。仅此而已。 这些天我在读一本书,说到日 本的茶。有个人叫武野绍鸥,说过 一句话:“如若茶不凉,甘愿一日 饮。”他还说到一些关于喝茶的事。 我就想到,我们中国人喝茶,是讲究 茶叶的多;而日本人的茶道,大约是 离茶叶比较远了,讲究那喝茶的过 程。而在我的乡下呢,茶叶并不讲 究,喝茶的过程也不讲究,茶壶茶杯 统统都不讲究—那么,我们讲究 的是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的采茶,农人们 的喝茶,却觉得那粗陋简寒的样子, 是那样的“侘寂” —或许,那应该 才是真正的“道”吧。 高雍君 书道无涯 假如你是人群中的弱势方,你 最后的力量可能就是严谨和善良, 浇灌它,等待它,必有花开。 胡剑云 个性,都是从任性开始的。只 不过任性是初级的个性,生长到一 定阶段后,思想、阅历、坚持统统掺 和进来,就有了你独家定制的个 性。有本事就任性到底:风华渐 息,依然故我。 苏芩 物品因为“我要用”而存在,所 有留在家里的东西,都必须是“现 在需要用的”,留出 30%的空间,人 才会有收拾的欲望,物品才能完成 新陈代谢,能量才能畅通无阻。生 活要留有余裕,人才能彻底释放自 己的内部力量,才能神清气爽,轻 松自在。 山下英子 我读书 就 好 像 骑 一 匹 马 ,时 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 神 驰 遐 想 ,唯 恐 偏 离 作 者 指出的 道路。 《读书之乐》 书道无涯,这些年学书法所得, 似乎只悟出这一点儿来。 少时,在我心目中,村里那个过 年卖对联的老头儿就算是“书圣”了, 因为他写的那字点像桃,捺似刀,横 平竖直,与书法口诀无二。上高中 后,视野扩大,第一次见到祖父从省 城买回的几本楷书字帖,也见到了县 城书家的字,方知村上的老头儿只是 写了字的间架,要归个书派门户就难 了。高中的几年间,我开始接触书 法,临习真草隶篆,依葫芦画瓢,也算 得了一点小悟,在偌大个校园,一时 名噪,那时节,还真把自己当成个书 家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了镇政 府大院,专职干起写奖状、会标、板报 之类的活计,在长辈的赞誉、同辈的 羡慕中,心中自然得意。经人引见, 把自己的字拿到美院教授那儿请予 指点,答曰:“入门了,要多看、临古 帖,走正路。” “入门”一词让我心里很 不是滋味儿,觉得太小看人。 随着时间的累积,求知欲的增 长,我看了大量的书法名帖。王体 的秀逸、颜体的浑厚、汉隶的古朴、 北魏的险峻,面对这神韵奔涌的名 帖,我开始专心、虔诚地临写。待二 三年的苦暑寒来,回首往日那些“得 意之作”,实在是羞于承认了,我开 始反省自身的浅薄无知。知识的渐 长,真诚的临写,审美的变迁,几年 写下来,微微感知了清秀飘逸的禇 遂良楷书,觉得“像”一点儿了。 纵观书道数千年,沙里澄金,留 下来的书家也就那几人。值得深思 的是,当下不少人把书法看得太容 易了,获得个什么奖,发表了几幅 字,三日便成为了“名家”,遂舍去苦 其心志的寂寞之道。难耐的寂寞是 过去了,获得的却难说是“正果”。 作为一个真诚的殉道者,难得的是 甘于寂寞,一步一个脚印。 漫漫书道,在脚下延伸。 写作是作为小记者 必备的基础素质。上 周末,西安晚报小记者 成长俱乐部分别邀请 本报资深编辑司徒慧 明老师、西安铁一中高 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 长田小娟老师一起与 我们的小记者分享了 写作大餐。 小记者习作展 名师教你写作文 好文章都来源于生活 如果现在回头看从前的十四 年,那里面苍白的、落寞的、喜悦 的、平淡的,都是你给我的时光。 十四年前,你还很年轻吧,但 美丽的身体上因为我而多了一道 消不掉的疤;十四年前,你还很活 泼吧,但因为换了个身份,而慢慢 变得沉稳了。你在十四年的每一 天里,为我的快乐而快乐,为我的 难过而沉默,为我的大喜大悲而情绪起落。我该拿什么 还你,这十四年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拥抱。 当我回过头细数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的观望, 每一天都有你的身影,那些不清晰却存在的身影,慢慢变 成我生命中的温暖,不离不弃地照耀着我,那都是照亮我 的光源。 有次我和你搭乘高铁去往其他的城市,走过长长短短的路程再 回到原点。我看着下面斑驳的灯光觉得一切如幻影,只有我俩的面 容映在玻璃上无比的清晰。那时,我觉得,我们多像飞过整个城市的 天使。 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凝视你。所以当我静静地面对你,我看见了 你微微眯起的眼睛,眼角的笑纹,上扬的嘴角,清皱的鼻翼。这是我 第一次认真地看着你,然后我看见你对我微笑。 我一边在写,一边在回忆,我记忆里似乎永远有一张年轻好看的 面容,清澈的眼睛,洁白的牙齿,但现在面前的这张面孔上,有细细的 皱纹,干燥的嘴唇,还有一根根白发。从前美丽的人,哪里去了呢。 妈妈,你为什么要老呢?这是我无法面对的。时间是最冷酷的 掠夺者,你给了我这么多绚丽的色彩,自己却慢慢暗淡了,包括你乌 黑的秀发,红润的双唇,白皙的肌肤。回忆你带我去过的每一个地 方,回忆你给我说的每一句话。你叮嘱我在冬天一定要穿厚厚的棉 衣棉裤,逼着儿时爱挑食的我吃饭。我说你霸道无理,你责怪我任性 冲动。然而,时间又是最好的治愈师,我们瞬间和解,我们的生命越 贴越紧。 那些从未说过的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说吧。现在,让我 给你三个拥抱。一个是感谢生养之恩,一个是为你无私的帮助,一个 是为你渐多的白发。让我一直抱着你,就像从前你抱着我一样。 (指导老师 邹红梅) 近日,西安铁一中“创新研究社”全员参与,走进铁安二街,拉起 横幅“回收有害废旧电池,保护我们的家园”,进行社区环保宣传义卖 活动。并当起了“小讲解员”,对前来咨询的社区群众详细介绍废旧 电池的危害及回收利用情况。社区群众可凭废旧电池,换取社长刘 智懿同学获得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三款专利环保产 品,也可当场购买,义卖所得将全部投入环保公益项目。宣传点前来 咨询购买产品和送上废旧电池的社区群众络绎不绝。 目前,西安铁一中“创新研究社”已针对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申请 国家专利 13 项,获专利授权证书 4 项。 西安铁一中小记者团 铁一中创新研究社宣传环保 小记者风采 —写给妈妈 44 岁生日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八年级 陈怡锦 妈妈 你为什么要老呢 1、招募对象: 8 岁—14 岁的 中小学生。 2、尊师守纪,勤奋好学, 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热爱写 作,具有良好的口头、文字表 达能力。 3、凡参与报名者需要携带 3 张一寸免冠照片。 4、报社对每一位申请加入 小记者团的会员进行资格确认 后,将统一颁发小记者证、小红 帽和小马甲,用于日后各种采 访活动。 报名方式: 家长可直接到 《西安晚报》现场报名; 报名地址: 小南门里太阳 庙门街 43 号《西安晚报》一楼 小记者俱乐部; 报名咨询热线: 029- 87615161 13096995564 报名咨询 QQ 群: 112894032 联系人: 樊老师 小记者活动合作热线: 15094003094 招募对象及报名方式 西发现好新闻 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司徒慧明老师是《西安晚 报》的资深编辑,从事新闻工作 30 余年,具有严谨认真的新闻职 业态度以及深厚丰富的新闻工 作经验。5 21 日上午培训一 开始,他出的一道字谜,就让小 记者们进入了趣味思考。这道 谜面为“一”的字谜,为小记者们 阐释了作为小记者的基本要求: 具备一双观察和发现新闻价值 的眼睛;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文字 功底和写作能力。 司徒老师从文字新闻、图片 新闻、网络新闻等多种新闻形式, 为小记者们讲解了新闻的价值、 作用、特点等。其期间所举的鲜 活例子,不乏小记者们熟知的名 人名著及曾经大热的新闻,司徒 老师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 家生动地讲解新闻的要素,结合 小记者的自身环境阐述新闻的作 用。精彩的讲解,使小记者们懂 得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闻。 作文好题材 都在鲜活的生活中 对新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5 22 日上午,西安晚报小记者 成长俱乐部特邀请西安铁一中 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田小 娟老师,就“如何写好记叙文”展 开了精彩的讲解。 田老师从什么是记叙文? 如何选好题材?如何谋局开篇 等等一步步深入细致地讲解。 她以丰富的课堂经验,通过视 频、举例等与小记者们展开互 动。在谈到记叙文的选题时, 田老师讲道:“题材很重要,选 材要新要与众不同,要善于观 察,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题 材。”课间休息期间,一位小记 者与田老师进行了交流:“奶奶 平时不爱做饭,但每次我去奶 奶家的时候,奶奶都在网上查 如何做面,因为我比较爱吃 面。”听了这番话,老师说这就 是写作的好题材。 最后,田老师让每位小记者 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有 说和爷爷在老家梨园被梨砸到 头、爷爷家的樱花树,奶奶晒干 做樱花标本给自己、和奶奶下跳 棋等等。“那么既然有这么好的 题材为什么不将它作为写作的 题材呢?小记者一定要善于发 现生活、观察生活。”经老师点 拨,小记者们纷纷点头。 两天的写作培训,小记者们 认真听讲、做笔记。从写作文到 新闻写作,理解和认识得到进一 步加深。司徒老师的谆谆教诲 让小记者们深深回味:“作为一 名合格的小记者,一定要有扎实 的文字功底和口才;要怀有一颗 好奇的心,要有竞争、冒险的精 神;最后一定要加强锻炼有一个 健全的体格。” 文/图 樊英 李文龙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好文章都来源于生活 - xiancn.comepaper.xiancn.com/xawb/page/21/2016-05/24/15/2016052415_pdf.pdf · 上小炒酸辣浓郁的口感,您必得再备一碗鲜羊肉汤,才能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www.xiancn.com 13闲情责任编辑陈士娟视觉编辑汪瑷婕

组版王少颖 校对 田生智

老树画画

乡下的茶 ■周华诚羊肉泡馍恒久远

■高杨

征文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传,羊肉泡馍在古时候叫做羊羹。钟楼脚下有一家老白家泡馍,老字号了。听父亲说,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在这家吃过泡馍。除了泡馍,白家的水盆羊肉也是一绝。所谓水盆羊肉,是用上好的羊腩肉煮炖成汤,汤里煮着粉丝、豆干,撒上蒜苗,配上酥香脆口的芝麻烧饼,佐以糖蒜、辣酱。这是老陕西最贴心的一顿饭了。

水盆羊肉是羊肉泡馍的亲哥哥,还有个亲弟弟叫做羊肉小炒。羊肉小炒也需要将馍掰成小粒儿,但所用的肉不是清香的煮肉,而是用足了香料烧制而成的肉丁。炒制馍粒儿的过程,加上黄花、木耳、鸡蛋、番茄,临出锅再抓一把粉丝扔进锅里,立即起锅,让粉丝保持劲道,加上小炒酸辣浓郁的口感,您必得再备一碗鲜羊肉汤,才能舒缓一下紧张的气氛。

我常想,如果说这泡馍的口感清香绵密,像一位大家闺秀,那小炒野性十足一定是位江湖女子,是朵带刺儿的玫瑰,都是绝色的佳人呢。

大概是1987年吧,年轻的父亲和胡新中社长,编剧李哲明,戏剧家杨公愚先生,长驻北京两个多月,盘缠不够自己垫,挨饿受冻,最终居然事成。吃了羊肉泡馍的那天下午就接到了通知,中央批示,拨款给西安易俗社完成西安易俗大剧院工程。从天而降的喜讯使四个陕西人高兴得手足无措,终于可以回家了。北京都下雪了,西安也一定刮起了北风。易俗大剧院盖好了,有中央空调,就算刮北风,陕西老百姓也能舒舒服服地看戏了。“陕西人看不上秦腔,就跟吃不上羊肉泡馍一样难受。”父亲总是这么比喻。

“是什么给了你动力,在北京呆了那么久,给单位做了一件大事,没有提成,没有奖金,图个啥呀?”我真不理解父亲这代人。虽然我也同样不理解比我们这一代更年轻、更自我、更独断的80后,90后。

“咱们家成分不好,是地主。我10岁进易俗社的时候,你爷爷因为自己的孩子要进戏班子,伤心地流眼泪。你奶奶哭着说,让娃找条活路吧,要不然就饿死了。我进易俗社吃的第一顿饭,是鸡蛋炒米饭,我吃了三碗。大厨师王生春伯伯问我,还吃不?我想吃,但不敢说,只用眼睛看他。他看看我,又给我满满盛了一碗米饭。”父亲说到此,总要停顿一下,似乎要接上一口气儿,“易俗社给了我们一碗饭,我们就要为易俗社贡献所有的能量。这不仅是一碗饭,更是个做人的道理。”

说完这些,他不再多说了。他是陕西人,脾气不好,固执得很。我知道在某些问题上,我们永远不能达成共识,他不是不会变通,而是拒绝变通。有什么办法呢,有太多的不同横亘在我们两代人中间,无法逾越。幸好这些不影响父女俩一有空就勾手搭肩去吃一碗羊肉泡馍,天南海北胡说海谝。父亲也许是对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总归是要走向同一个方向,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

站在这个角度想,羊肉泡馍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食,一定会流传下去,并且不断吸引年轻的食客。时光如此周而复始,很多事物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却有更多的东西,千年以来一直未变,永远不变。

喝茶,在我们乡下很不讲究。喝茶以前是文人雅士的事情,还跟僧人有关——所谓禅茶一味,是这个意思。但我们乡下方圆十里,没有一座庙,也没有和尚,更没有什么士大夫,所以喝茶的事,对于村人们来说,就只是限于解渴。

但是,山上有一片茶园;各家的屋后地角,也有零星的几行茶树。到了春天,妇女们就结伴上山采茶。那些茶树从来也不见有人去打理它,只是任性生长;采茶也是一件想到了才会去做的事,并不一定非去不可。有人约了,才去采一些——妇女们在腰间别一条围裙,采了茶叶,再用围裙兜着回来了——随随意意的样子;茶叶总计没有多少片,似乎她们在茶山上谈天说笑,才是一件正经事。

我在村庄里的小学校念书,虽说是小学校,统共也没有几个学生,

但劳动课却是有的。春天里也会有一天,大家集体地上山采茶。

那简直是跟放假一样了。老师带着全校的学生,围拢在一丛一丛的茶树前,采茶。云朵上的山坡。绿油油的茶园。一个小孩子,能采得了多少茶叶呢——况且又不时有小野笋、野草莓、山雀、百合花吸引我们的注意。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采茶,最大的好处,就是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吹风——吹着山野的风。

我们把采来的茶叶,统一交给老师,老师再统一过秤,交给茶园的主人——似乎是村集体。这样采茶,有些许微薄的工钱,统一算给学校,也可以添置一点柴火,或者换置一些油印试卷的蜡纸。至于那些茶叶,村里的人,会在炒制好以后,又再送一些到学校里来。到底是春天采的新茶呢——吃过午饭后,孩子们在尘土飞扬的操场追逐奔跑,年

纪大的李老师和年纪轻的刘老师,还有蒸饭的奶奶,一起在门前的旗杆旁坐下来,用大茶缸喝茶。

李老师左手举着一本音乐书,右手端着大茶缸,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喃喃唱着“哆来米发嗦”。下午有音乐课呢。

很多年以后,我到了城市,才知道好的茶叶,居然那么贵。

茶叶为什么会贵呢,无非是一些树的叶子,无非是把树叶子烘干了,再用开水把叶子泡开;无非是一些苦的东西,一些涩的东西。村庄里的老人,喜欢泡浓酽的茶,用的是老茶根——既有粗茶梗,又有大张的老茶叶,根本不是现在人所讲究的“一旗一枪”那样的嫩芽。一个茶缸里面,大半缸都是茶叶茶梗。耕田佬下田劳作,也会带上一大缸浓茶。暑假里割稻子,父亲会带上一钢精锅的茶,放在稻田阴凉处。割

稻子累极了时,我们就坐在水稻的中间,大口大口喝那些浓茶。滚烫的风,吹到脸上,我们觉得那浓茶也是甘甜无比。

在我们乡下,并没有“茶道”这样的说法。茶有什么道,无非是倒茶而已。客人到家里来,定要泡一杯茶。至于茶的泡法,真的一点儿都不讲究,茶杯干净一些,茶壶里的水滚烫一些,就好。茶凉了,再添水。再喝,再添水。仅此而已。

这些天我在读一本书,说到日本的茶。有个人叫武野绍鸥,说过一句话:“如若茶不凉,甘愿一日饮。”他还说到一些关于喝茶的事。我就想到,我们中国人喝茶,是讲究茶叶的多;而日本人的茶道,大约是离茶叶比较远了,讲究那喝茶的过程。而在我的乡下呢,茶叶并不讲究,喝茶的过程也不讲究,茶壶茶杯统统都不讲究——那么,我们讲究的是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的采茶,农人们的喝茶,却觉得那粗陋简寒的样子,是那样的“侘寂”——或许,那应该才是真正的“道”吧。

■高雍君书道无涯

假如你是人群中的弱势方,你最后的力量可能就是严谨和善良,浇灌它,等待它,必有花开。

——胡剑云

个性,都是从任性开始的。只不过任性是初级的个性,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思想、阅历、坚持统统掺和进来,就有了你独家定制的个性。有本事就任性到底:风华渐息,依然故我。

——苏芩

物品因为“我要用”而存在,所有留在家里的东西,都必须是“现在需要用的”,留出30%的空间,人才会有收拾的欲望,物品才能完成新陈代谢,能量才能畅通无阻。生活要留有余裕,人才能彻底释放自己的内部力量,才能神清气爽,轻松自在。

——山下英子

我读书就好像骑一匹马,时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神驰遐想,唯恐偏离作者指出的道路。

——《读书之乐》

书道无涯,这些年学书法所得,似乎只悟出这一点儿来。

少时,在我心目中,村里那个过年卖对联的老头儿就算是“书圣”了,因为他写的那字点像桃,捺似刀,横平竖直,与书法口诀无二。上高中后,视野扩大,第一次见到祖父从省城买回的几本楷书字帖,也见到了县城书家的字,方知村上的老头儿只是写了字的间架,要归个书派门户就难了。高中的几年间,我开始接触书法,临习真草隶篆,依葫芦画瓢,也算得了一点小悟,在偌大个校园,一时

名噪,那时节,还真把自己当成个书家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了镇政府大院,专职干起写奖状、会标、板报之类的活计,在长辈的赞誉、同辈的羡慕中,心中自然得意。经人引见,把自己的字拿到美院教授那儿请予指点,答曰:“入门了,要多看、临古帖,走正路。”“入门”一词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觉得太小看人。

随着时间的累积,求知欲的增长,我看了大量的书法名帖。王体的秀逸、颜体的浑厚、汉隶的古朴、北魏的险峻,面对这神韵奔涌的名

帖,我开始专心、虔诚地临写。待二三年的苦暑寒来,回首往日那些“得意之作”,实在是羞于承认了,我开始反省自身的浅薄无知。知识的渐长,真诚的临写,审美的变迁,几年写下来,微微感知了清秀飘逸的禇遂良楷书,觉得“像”一点儿了。

纵观书道数千年,沙里澄金,留下来的书家也就那几人。值得深思的是,当下不少人把书法看得太容易了,获得个什么奖,发表了几幅字,三日便成为了“名家”,遂舍去苦其心志的寂寞之道。难耐的寂寞是过去了,获得的却难说是“正果”。作为一个真诚的殉道者,难得的是甘于寂寞,一步一个脚印。

漫漫书道,在脚下延伸。

夏日的晚风,寂寞的花枝。

拥半盏清茶,对一册古诗。

万 花 筒万 花 筒

写作是作为小记者必备的基础素质。上周末,西安晚报小记者成长俱乐部分别邀请本报资深编辑司徒慧明老师、西安铁一中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田小娟老师一起与我们的小记者分享了写作大餐。

小记者习作展 名师教你写作文好文章都来源于生活

如果现在回头看从前的十四年,那里面苍白的、落寞的、喜悦的、平淡的,都是你给我的时光。

十四年前,你还很年轻吧,但美丽的身体上因为我而多了一道消不掉的疤;十四年前,你还很活泼吧,但因为换了个身份,而慢慢变得沉稳了。你在十四年的每一天里,为我的快乐而快乐,为我的难过而沉默,为我的大喜大悲而情绪起落。我该拿什么还你,这十四年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拥抱。

当我回过头细数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的观望,每一天都有你的身影,那些不清晰却存在的身影,慢慢变成我生命中的温暖,不离不弃地照耀着我,那都是照亮我的光源。

有次我和你搭乘高铁去往其他的城市,走过长长短短的路程再回到原点。我看着下面斑驳的灯光觉得一切如幻影,只有我俩的面容映在玻璃上无比的清晰。那时,我觉得,我们多像飞过整个城市的天使。

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凝视你。所以当我静静地面对你,我看见了你微微眯起的眼睛,眼角的笑纹,上扬的嘴角,清皱的鼻翼。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地看着你,然后我看见你对我微笑。

我一边在写,一边在回忆,我记忆里似乎永远有一张年轻好看的面容,清澈的眼睛,洁白的牙齿,但现在面前的这张面孔上,有细细的皱纹,干燥的嘴唇,还有一根根白发。从前美丽的人,哪里去了呢。

妈妈,你为什么要老呢?这是我无法面对的。时间是最冷酷的掠夺者,你给了我这么多绚丽的色彩,自己却慢慢暗淡了,包括你乌黑的秀发,红润的双唇,白皙的肌肤。回忆你带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回忆你给我说的每一句话。你叮嘱我在冬天一定要穿厚厚的棉衣棉裤,逼着儿时爱挑食的我吃饭。我说你霸道无理,你责怪我任性冲动。然而,时间又是最好的治愈师,我们瞬间和解,我们的生命越贴越紧。

那些从未说过的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说吧。现在,让我给你三个拥抱。一个是感谢生养之恩,一个是为你无私的帮助,一个是为你渐多的白发。让我一直抱着你,就像从前你抱着我一样。

(指导老师 邹红梅)

近日,西安铁一中“创新研究社”全员参与,走进铁安二街,拉起横幅“回收有害废旧电池,保护我们的家园”,进行社区环保宣传义卖活动。并当起了“小讲解员”,对前来咨询的社区群众详细介绍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回收利用情况。社区群众可凭废旧电池,换取社长刘智懿同学获得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三款专利环保产品,也可当场购买,义卖所得将全部投入环保公益项目。宣传点前来咨询购买产品和送上废旧电池的社区群众络绎不绝。

目前,西安铁一中“创新研究社”已针对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申请国家专利13项,获专利授权证书4项。

西安铁一中小记者团

铁一中创新研究社宣传环保

小记者风采

——写给妈妈44岁生日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八年级 陈怡锦

妈妈 你为什么要老呢

1、招募对象:8岁—14岁的中小学生。

2、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热爱写作,具有良好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凡参与报名者需要携带3张一寸免冠照片。

4、报社对每一位申请加入小记者团的会员进行资格确认后,将统一颁发小记者证、小红

帽和小马甲,用于日后各种采访活动。

报名方式:家长可直接到《西安晚报》现场报名;

报名地址:小南门里太阳庙门街 43 号《西安晚报》一楼小记者俱乐部;

报 名 咨 询 热 线 :029-87615161 13096995564

报 名 咨 询 QQ 群 :112894032

联系人:樊老师小记者活动合作热线:15094003094

招募对象及报名方式

西安晚报小记者

成长俱乐部

官方二维码

发现好新闻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司徒慧明老师是《西安晚报》的资深编辑,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具有严谨认真的新闻职业态度以及深厚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5月 21日上午培训一开始,他出的一道字谜,就让小记者们进入了趣味思考。这道谜面为“一”的字谜,为小记者们阐释了作为小记者的基本要求:具备一双观察和发现新闻价值的眼睛;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

司徒老师从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网络新闻等多种新闻形式,为小记者们讲解了新闻的价值、作用、特点等。其期间所举的鲜活例子,不乏小记者们熟知的名人名著及曾经大热的新闻,司徒老师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生动地讲解新闻的要素,结合小记者的自身环境阐述新闻的作用。精彩的讲解,使小记者们懂得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闻。

作文好题材都在鲜活的生活中

对新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5月22日上午,西安晚报小记者成长俱乐部特邀请西安铁一中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田小娟老师,就“如何写好记叙文”展开了精彩的讲解。

田老师从什么是记叙文?如何选好题材?如何谋局开篇等等一步步深入细致地讲解。她以丰富的课堂经验,通过视频、举例等与小记者们展开互

动。在谈到记叙文的选题时,田老师讲道:“题材很重要,选材要新要与众不同,要善于观察,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题材。”课间休息期间,一位小记者与田老师进行了交流:“奶奶平时不爱做饭,但每次我去奶奶家的时候,奶奶都在网上查如何做面,因为我比较爱吃面。”听了这番话,老师说这就是写作的好题材。

最后,田老师让每位小记者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有说和爷爷在老家梨园被梨砸到

头、爷爷家的樱花树,奶奶晒干做樱花标本给自己、和奶奶下跳棋等等。“那么既然有这么好的题材为什么不将它作为写作的题材呢?小记者一定要善于发现生活、观察生活。”经老师点拨,小记者们纷纷点头。

两天的写作培训,小记者们认真听讲、做笔记。从写作文到新闻写作,理解和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司徒老师的谆谆教诲让小记者们深深回味:“作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一定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口才;要怀有一颗好奇的心,要有竞争、冒险的精神;最后一定要加强锻炼有一个健全的体格。”

文/图 樊英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