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2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技術態樣、平台、共生、演化與績效(第 2 年)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 NSC 100-2410-H-156-001-MY2 執 行 期 間 : 101 年 08 月 01 日至 102 年 12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真理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李沿儒 計畫參與人員: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李秀蓮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蔡秉衡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理方式: 1.公開資訊: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否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04 月 28 日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Feb-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技術態樣、平台、共生、演化與績效(第2年)

    計 畫 類 別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NSC 100-2410-H-156-001-MY2

    執 行 期 間 : 101年 08 月 01 日至 102年 12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真理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計 畫主持人:李沿儒

    計畫參與人員: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李秀蓮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蔡秉衡

    報 告 附 件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 理 方 式 :

    1.公開資訊: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否

    中 華 民 國 103年 04 月 28 日

  • 中 文 摘 要 : 管理學中有很多可以朗朗上口的成長策略,例如差異化、成

    本領導、多角化、企業併購等,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討

    論仿生物界的成長策略-商業生態系統,這是一種撇開過去單

    打獨鬥,追求互利共生與系統性成長的模式。傳統的策略管

    理,由外而內思考企業的定位和競爭優勢,商業生態系統則

    是思考如何領導共生與共成長的商業網絡。兩種不同的思維

    模式,為當代企業帶來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和格局,當然也

    需要不一樣的管理技能。本次計畫包含了兩個層次的研究,

    在理論的抽象層次選擇發表在產業管理評論、在實證的層次

    則發表在 R & D Management 期刊,在結案時已經進入修稿階

    段,預計在半至一年內完成最後的發表階段。

    中文關鍵詞: 商業生態系統、商業經營模式、成長策略

    英 文 摘 要 :

    英文關鍵詞:

  •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

    █期末報告

    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技術態樣、平台、共生、演化與績效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100-2410-H-156-001-MY2

    執行期間:2011/08/01 ~ 2013/12/31

    執行機構及系所:真理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計畫主持人:李沿儒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蔡秉恆、李秀蓮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含下列出國報告,共 __2_ 份:

    □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3 月 31 日

    附件一

  • 2

    摘要

    管理學中有很多可以朗朗上口的成長策略,例如差異化、成本領導、多角化、企業併購等,但是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討論仿生物界的成長策略-商業生態系統,這是一種撇開過去單打獨鬥,追求互利

    共生與系統性成長的模式。傳統的策略管理,由外而內思考企業的定位和競爭優勢,商業生態系統則

    是思考如何領導共生與共成長的商業網絡。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為當代企業帶來截然不同的商業模

    式和格局,當然也需要不一樣的管理技能。本次計畫包含了兩個層次的研究,在理論的抽象層次選擇

    發表在產業管理評論、在實證的層次則發表在 R & D Management 期刊,在結案時已經進入修稿階段,

    預計在半至一年內完成最後的發表階段。

    關鍵字:商業生態系統、商業經營模式、成長策略

    追求自身成長錯過了什麼

    從 1966 年電視遊戲主機產品問世後,領導的廠商往往在幾年間失去的市場,大多數的原因都在於

    過於重視自身的成長問題。例如 Atari 公司在 1975 年將遊戲機帶入了家庭,並在市場上造成暢銷。然

    而 Atari 在長達十年的熱銷中,重硬體而輕忽軟體,導致消費者不再感到興趣,進而在市場中失利,

    因而退出市場。隨後的三十年間,Sega、NEC、SNK、SONY 等日本大廠都紛紛加入,使得市場的競爭更

    為激烈。對於硬體廠商來說,不斷升級的規格給予他們帶來很大的成本壓力,對於軟體廠商來說,專

    屬性的授權或是高昂的權利金,使得這些充滿創意的中小型遊戲開發公司,幾乎沒有成長的空間。數

    十年來這些遊戲主機大廠不斷地追求自身的成長,似乎做錯了什麼?

    商業生態系統的興起

    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概念是由 Moore(1993)發表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在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中。這篇文章不僅獲得當年度的麥肯錫獎(McKinsey Award),

    發表後在產業界和學術界獲得很大的迴響。在這篇文章的開頭,Moore 說對於多數的企業來說,永續

    的優勢來自於創新的競爭方式,這種值得注意的策略創新也就是共同運作的網絡模式-仿生態的競爭策

    略。

    Moore 認為企業不斷地回應競爭對手策略是錯誤的,這是管理者對於策略本質理解錯誤所造成的

    限制,這會引發企業過度地專注所競爭的領域,而忽略掉整體的環境。基本上自然界中發生劇烈的環

    境改變時,周邊的物種很快地成為新系統的核心。Moore 建議企業要將自己視為系統的成員,理解自

    己是可以跨多樣化的領域,能夠和不同的系統成員共同開發新的產品和新的創新。像是 Apple、IBM 這

    樣的公司隨著時間改變仍然領導市場,最重要的是追隨他們的企業也能夠分享這些領導公司的利益。

    如同 Iansiti and Levien (2004)所述,企業如果不能夠瞭解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衝擊和影響,就代

    表已經忽略競爭環境。

  • 3

    商業生態系統的共生、平台領導與共演化

    商業生態系統是一個有別於傳統的產業結構與市場觀點,借寓於生態學於經濟組織的發展。商業

    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想是個體的生存與整個系統緊密相關,學術上雖然並沒有真正清楚的定義,但是相

    關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概念主張透過領導與健全商業網絡成員的方式來

    達成系統的成長。

    Li (2009)針對商業生態系統的文獻整理出三個主要特性,首先是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共生

    (symbiosis)。這項特徵包含與供應商、配銷商、委外廠商的弱網絡連結,透過商業平台的設計,再藉

    由健全網絡成員的回饋結構來促進系統的成長。Prendergast and Berthon (2000) 認為這樣的弱網絡

    連結強化了商業生態系統中所必要的關係。這和強連結的鑲嵌網絡(embeddedness) 來說,弱網絡連結

    提供伙伴選擇與系統設計的充分彈性。Moore (1993) 認為 Apple、IBM、Ford、Wal-Mart 和 Merck 都

    是商業生態系統領導者的範例,但是他們的價值是透過整個商業社群所共同建立。透過共同參與未來

    願景的建立,這使得網絡成員藉由非正式的組織關係進一步投資資源於網絡系統。舉例來說,Apple

    與合作廠商並不需要有股權交換的投資行為,反而多了組織的彈性與市場機會。共生網絡使得競爭的

    層次變成系統對系統,而非公司對公司,改變了競爭的遊戲規則。Hearn and Pace (2006) 認為這使

    得企業間的合作由過去的單向連結,變成複雜的網絡連結與合作。這種弱連結網絡的共生特徵,雖然

    沒有辦法具體的限制成員的移動,卻大幅度增加組織成員對於市場的回應速度。

    其次是平台如何建立。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平台可以透過領導者提供服務、工具或是科技來達成,

    這使得網絡成員可以從中獲利(Moore, 1993)。例如微軟的開發工具允許許多軟體開發商在視窗作業系

    統上展開應用程式的發展,透過開發商的加入提供微軟足夠的商業應用程式(Iansiti and Richards,

    2006)。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看到 Apple 採取相同的策略給予開發商最大的支持。Dobson (2006) 將這

    樣的公司稱之為樞紐(hub)、服務者(steward)或是關鍵企業(keystone companies),代表他們處於系

    統的網絡連結結構的中央位置,使得他們的影響力遍及整個系統。他們的影響力不僅是所交易的廠商,

    還包含其它他們所依賴的成員。這代表平台中發生的真正價值,從交易價值延伸到網絡價值(Hearn and

    Pace, 2006)。這個概念也是 Adner and Kappor (2010) 所採取的衡量方式,藉由特定公司技術相依

    的結構來探討其生態系統的績效。

    第三個特徵是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共同演化,將參與成員帶入新的競爭藍圖。商業生態系統將加入

    的網絡成員納入平台建置時,必須發展出互補性及相關支援性產品和服務(Moore, 1993)。Adner and

    Kappor (2010) 認為商業生態系統帶來共同專業化(co-specilization)的角色,這就好像 Moore (2006)

    提到 iTune 與 iPod 帶領整個音樂產業向前演化了一大步。這樣的產業價值並非單獨廠商所能建置,

    而是仰賴系統的共同演化(Adner, 2006) 。如同前面所述,企業習慣於回應所專注的競爭領域是錯誤

    的,商業生態系統中的領導者必須超越組織疆域界線與習慣領域界線的方式,才能引領組織共同演化

    到新的境界。

    如何建立商業生態系統

    根據 Moore (1993)的建議,建立商業生態系統的過程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初生、擴張、領導

    與再造。管理者可以思考在不同企業成長階段中的重點的議題,協助企業發展出健全的商業生態系統。

  • 4

    為了讓讀者更佳容易瞭解原作的內容,作者在以下說明中加入了個人的意見與解釋。

    1. 初生階段:企業在初生階段中應該與客戶和供應商共同合作尋找新的價值。例如 Apple 帶動的平版電腦,是否可以顛覆企業的運作流程,我們可能不再需要昂貴的 POS 和 KIOSK,行動裝置使物

    聯網的應用,是否有新的市場和新的價值?在這個階段中,企業要專注在辨識關鍵顧客,關鍵供

    應商、主要通路與新興技術帶來的機會。

    2. 擴張階段:在擴張階段,要確保建立起可獲利、可保護和快速擴展的機制,例如市場標準、專利、卓越的平台來主導關鍵的市場區隔。在這個階段中,如何可以透過商業生態系統快速擴大市場佔

    有率。

    3. 領導階段:領導階段要建立未來的產品和技術成長願景,帶領供應商與顧客持續前進,並且持續改善服務與產品。此外,在這個階段中,商業生態系統必須要對供應商和顧客持續維持強大的議

    價能力,也就是避免陷入價格競爭才能確保健康的系統成長。

    4. 再造階段:與創新者合作為商業生態系統帶來新的創意。在顧客部分必須建立起轉換的成本,在避免顧客流失的同時可以換取新產品和服務上市的所需時間。

    商業生態系統個案:Cisco 為例

    Cisco 從 90 年代開始成為當代網路設備領導公司,由於採取商業生態系統的管理邏輯,使得 Cisco

    不斷地溢價收購不同的新創公司,還能夠獲得高速的成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商業生態系統可以在

    健全網路成員的同時使本身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Cisco 強調整合新創公司的技術來強化其技術平台的發展,因此從路由器(router)技術快速切入

    交換器(switch)的技術發展,透過強調與併購公司共榮的商業生態系統,順利地進入多媒體串流和網

    路通訊技術。在 1993 到 2005 年期間收購了 106 家企業納入其商業發展模式,Cisco 強調不同被併購

    企業與其產品平台的快速整合,Cisco 取得技術的同時,被併購企業也因為與 Cisco 的整合而快速獲

    得通路,使得併購方與被併購方獲得雙贏。圖 1 為 Cisco 所併購公司在專利技術分類號上的關連圖,

    從圖形中可以看出這些技術的緊密的共生和共演化關連。透過收購這些互補性和新興技術使得 Cisco

    得以快速在每個成熟的網通市場飽和後,可以快速與顧客和供應商合作,再次透過創新的產品與服務

    領導市場。

  • 5

    資料來源:Li(2009)

    圖 1、Cisco 的併購策略與其商業生態系統

    商業生態系統在研究上的挑戰

    商業生態系統是聯合社群透過共生策略達到任何單一廠商無法到達的競爭優勢。但是共生策略具

    有研究上的困難度,因此一直到 2009 年才陸續開始有量化方法應用在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上,例如

    Adner and Kappor (2010) 與 Li(2009)。由於創新企業的成功往往依賴環境中其它創新者的成功,因

    此 Adner and Kappor (2010)在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中探討了如何在商業生態系統透過垂

    直整合增進管理效能,作者利用半導體產業中的微影設備產業(lithography equipment industry)中

    技術相依的結構來探討新技術的產生,透過 1962 年到 2005 年的九個技術世代的導入元年之市佔率,

    以及鏡頭(lens)等關鍵零件之創新、光罩(mask)等互補性創新、垂直整合、與技術成熟度等變數納入

    衡量。這篇論文的重要性主要是在於以創新的衡量方式突破過去商業生態系統在變數衡量上的困難。

    Li (2009)年在 Technovation 中提出利用專利資料來說明被併購廠商的技術與母公司的共生方式,也

    成為該期刊當季前六名的熱門文章。主要的貢獻在於過去商業生態技術的共生和演化難以同時用量化

    方式呈現,作者巧妙地將商業生態系統中共同演進歷程與技術分類號結合,用以解釋個案現象。

    此外,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大量仰賴質化的敘述,例如 Isckia (2009) 利用大量次級資料說明

    Amazon 的商業生態系統發展歷程;Razavi et al. (2009)則提出虛擬網路中的商業生態系統數位環境

    建構與設計方式;Vargo(2009)論述了服務導向邏輯的商業系統設計所構成的服務生態系統;Tencati

    and Zsolnai(2009)採用個案方式論述共同合作企業如何更均衡、更多元的組織目標、與更廣泛的治理

    系統來超越狹隘的財務目標;Garnsey and Leong (2008) 透過資源基礎與演化理論論述來進行商業生

    態系統個案研究;Darking et al. (2008)說明了數位世界如何利用生態系統概念管理軟體產品的多樣

    化;Sunley et al. (2008)則提出了創意生產系統中的創新,如何透過商業生態系統以及廠商架構來

  • 6

    促使創新發生;Garnsey et al.(2008)在 Research Policy 中分析用 Acorn 個案研究的內部衍生創業

    模式所建立的商業生態系統優勢,另外Teece (2007)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以及Santos and

    Eisenhardt (2005)在 Organization Science 的經典作品也是採取質化的論述方式進行,這些論文均

    缺乏足夠數據和大量實證基礎。

    在商業生態系統的五十篇國際期刊論文中,大約有四十篇以上採取質化論述的方式來探討單一個

    案或者跨個案的現象,如果扣除以數學式建構的模擬法和數位商業生態系統中的跨平台建構議題後,

    採取量化的著作只剩下兩篇。有關於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組織相依間的網絡連結程度(特別是非正式組織

    間的連結)、廠商在網絡中的位置、共同演化的證據、平台的強度與參與度、前述論述與商業生態系統

    的績效均需要更多研究投入。

    商業生態系統對遊戲主機產業的實證研究

    在本次的專題計畫中運用了網絡分析技術在遊戲主機平台的分析,將擴散模型與商業生態系統結

    合,在 R & D Management 期刊中被評論為十分有趣的研究議題,目前正在進行英文修改以及論文結構

    調整中。我們運用網路外部性來重新調整擴散模型,並且獲得很好的結果,預計將在 6-12 個月左右完

    成修稿和再審查的發表程序。

    商業生態系統觀點的管理技巧

    當代的管理學強調創造顧客和市場,更勝於企業本身,使得企業的本質成為解決客戶問題的服務

    業。作者近年來相當注意王品集團戴勝益董事長給予管理者建立的典範,戴董事長從未來的結果來看

    今天的決策,內部創業的平台給予王品員工與公司共存共榮的發展環境。在 2012 年初捐出八成股票作

    為照顧員工與社會的舉動,互利互助的管理思維,事實上幫助了王品集團建立良性的系統網絡。作者

    認為商業生態系統的管理技巧有四點,系統綜效、網絡循環、自我學習和領導平台,將以上四點說明

    介紹如下:

    1. 系統綜效:管理時先回答系統綜效再考慮個別績效,這樣可以避免陷入管理學上的代理人問題。每個管理者都有傾向自利的行為,因此先思考系統間不同的商業部門如何建立綜效會比追求各部

    門的優勢和績效來得重要。如果以大學的產學合作為例,產學合作就會與學校行政體系中的教務、

    學務、課務、推廣、總務、研發、諮商輔導產生很錯綜複雜的關係。產學研究在大學中有很多的

    綜效,可是在大部分的大專院校的體系中仍然是各自為政,難以發揮。在多數發展成熟的企業中,

    壁壘分明的階層式組織結構往往也是造成各部門難以發揮綜效的關鍵。

    2. 網絡循環:商業生態系統必須創造良性的循環網絡,這與管理學中的網絡效益(network effect)有關,當系統的成員成長時,它會回饋帶動平台的成長。從商業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Apple 建

    立的封閉平台比 Google 的開放平台好,這是因為 Apple 的平台主動幫助開發者輕易解決了金流問

    題,開發者的難題解決後更可以帶動 Apple 在行動平台上的優勢。管理者如果老想著這是其他部

    門或是其他公司的問題,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就很難建立。

    3. 自我學習:商業生態系統中採取與顧客和供應商合作的作法,使得系統具有自我學習與修正的機制。這種機制避免了過去常被人詬病的內部研發,就像是生產腳踏車的研發人員卻沒騎過腳踏車,

  • 7

    或者把研發人員自身的體驗放大成消費者遇到的問題。王品集團鼓勵員工每年吃一百家餐廳的作

    法,事實上就讓員工成為消費者,有助於商業生態系統發展出新的創新與創意。近年來熱門的開

    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和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便是強調外部資源和真實情境來帶動創

    新活動。

    4. 領導平台:商業生態系統要帶領平台的演化,必須要有發展願景。發展願景要讓員工、消費者和供應商對你有所期待,才能夠在有形和無形中加深管理學中的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領導

    廠商建立成長願景後,也可以利用支援和互補的產品、服務和科技,加強體系中的議價能力。當

    系統成員想要轉換到不同的商業生態系統時,機會成本和沈入成本會加強他們在決策上的疑慮。

    圖 2、遊戲主機與軟體發行商的商業生態系統

    結論

    商業生態系統採取強調以跨領域的系統觀來取代企業的單一領域,強調系統對系統的競爭取代公

    司對公司的競爭。商業生態系統放棄由外而內的策略邏輯,是一種追求不同社群達到系統性成長的思

    考模式,具有共生、領導平台與共同演化的三種特徵。企業經營者可以參考 Moore(1993)所建議的商

    業生態系統建立方式,管理者應該重視以系統綜效取代個別績效、建立正向的網絡循環、啟動自我學

  • 8

    習和調整機制、和發揮願景領導等四項技巧來協助商業生態系統的啟動和管理。近年來,Apple 公司

    跨界的競爭模式引起廣泛的討論,首先是透過 iPod 跨入音樂產業、緊接著 iPhone 跨入軟體發行、iPad

    更積極跨入線上出版的市場,這種以商業生態系統思考的模式,讓 Apple 的跨界演出都可以在 iTune

    平台上獲得整合,參與的廠商可以因為 Apple 平台共同演進到新的產品,也使得 Apple 在短短的十年

    間挑戰了傳統的音樂業、遊戲業、出版業、軟體業和通訊業。本期研究也針對遊戲主機廠商提出商業

    生態系統的擴散模型,並且在學術社群獲得一個不錯的評價。商業生態系統的相關研究正在起步,也

    值得受到重視。管理者和研究者如果利用傳統的策略管理工具分析時,很快地會發現目前的分析工具

    和管理架構是無法推動這樣的企業規劃藍圖,這也就代表學術界在未來急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來協助商

    業生態系統的管理實務。

    參考文獻

    1. Adner, R. (2006)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 (4), 98-107.

    2. Adner, R., Kapoor, R. (2010)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1 (3), 306-333.

    3. Dobson, P.W. (2006) Competing, countervailing, and coalescing forces: the economics of intra- and inter-business system competition. The Antitrust Bulletin, 51(1), 175-193.

    4. Garnsey E., Lorenzoni G., Ferriani S. (2008) Specia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spin-off: The Acorn-ARM story. Research Policy, 37(2), 210-224.

    5. Garnsey, E., Leong, Y.Y. (2008) Combining resource-based and evolutionary theory to explain theof bio-networks.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15(6), 669-686.

    6. Hearn, G., Pace, C. (2006) Value-creating ecologies: Understanding next generation business systems. Foresight, 8(1), 55-65.

    7. Iansiti, M., Levien, R. (2004) Strategy as Ecolo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2 (3), 68-78. 8. Iansiti, M., Richards, G.L. (2006)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system: structure, health, and

    performance. The Antitrust Bulletin, 51(1), 77-109. 9. Isckia, T. (2009) Amazon's evolving ecosystem: A cyber-bookstore and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6 (4), 332-343. 10. Iyer, B., Lee, C.H., Venkatraman, N. (2006) Managing in a "small world ecosystem": Lessons from the

    software sector.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8(3), 28-47. 11. Li, Y.-R. (2009) The technological roadmap of Cisco's business ecosystem. Technovation, 29(5),

    379-386. 12. Moore, J.F. (1993)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 (3),

    75-86. 13. Moore, J.F. (2006). Business ecosystems and the view from the firm. The Antitrust Bulletin, 51(1),

    31-75. 14. Prendergast, G., Berthon, P. (2000) Insights from ecology: An ecotone perspective of marketing.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8(2), 223-232. 15. Santos, F.M., Eisenhardt, K.M. (2005)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16(5), 491-508.

  • 9

    16. Sunley, P., Pinch, S., Reimer, S., Macmillen, J. (2008) Innovation in a creative production system: The case of desig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8(5), 675-698.

    17. Teece, D.J. (2007)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8(13), 1319-1350.

    18. Vargo, S.L. (2009) Toward a transcending conceptualization of relationship: A service-dominant log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 24 (5), 373-379.

  • 10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 實驗失敗 □ 因故實驗中斷 □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審查中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附件二

  • 11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計劃期間獲得 2013 真理大學研究傑出獎、2012 真理大學研究傑出獎,代表著作多次受邀發

    表,同時被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的 Prof. Michael Cusumano 邀請列為國際性的教學和研究教材。代表著作同時為 SSCI/SCI,在 2009 年後研究商業生態系統引用率最高的文章。

    2013 年期間獲得 MIT 和 Cambridge 團隊邀請參與研討會活動發表、主持以及擔任評論人工作,

    在曼谷參與國際研討會時也受到新加坡研究單位邀請前往發表商業生態系統以及供應鏈管理

    議題。本期主要的發表工作在學門的推薦期刊 R&D Management 中通過第一輪審查,正在努力

    進行與期刊編輯的答辯工作中,修正方向主要是在文章的結構以及英文問題,預計本研究承

    接 2009 年在 Technovation 的代表著作後,可以為商業生態系統帶來嶄新的實證方向。

  • 12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日期: 年 月 日

    一、 參加會議經過

    本次研討會負責主持 Global Manufacturing & Management,並且發表 business

    ecosystem 與 supply chain 的整合論文,本場次有來自各國學者的熱烈討論,本

    場次共計耗時三小時直到大會工作人員已經離開,本場次的發表也受到新加坡以

    及歐洲學者的合作邀請,將陸續保持聯繫。

    二、與會心得

    本次討論十分熱烈,主要是針對商業生態系統可以應用在政策分析和提出新的國

    家政策分析工具上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啟發。新加坡學者也邀請前往演講,預計運

    用兩年的時間來完成新的研究構想。

    三、發表論文全文或摘要

    Cluster has been us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multiple industries to facilitate business

    growth for decades, but information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global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have challenged competition. The business ecosystem links the

    stakeholders and their subsidiaries around the world beyond geographic lo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best practice of smart phone companies establishes business

    ecosystem growth with its supply chain members. However,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計畫編號 NSC 100-2410-H-156-001-MY2

    計畫名稱 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技術態樣、平台、共生、演化與績效

    出國人員

    姓名 李沿儒 服務機構

    及職稱 真理大學資管系

    會議時間 2013 年 12 月 10 日至 2013 年12 月 13 日

    會議地點 曼谷

    會議名稱

    中文) IEEE 國際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討會

    (英文)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發表題目

    (中文)產業群聚與商業生態系統-台灣的智慧型手機產業

    (英文) Industry Clusters and Business Ecosystems –The Smart Mobile

    Industry in Taiwan

    附件五

  • 13

    conducted using the major platform leaders as subjects. We argue the phenomena of

    followers’ and the supply chains’ roles in the business system. This paper uses case study to analyze Apple, Samsung, and HTC with their Taiwanese supply chain companies based on

    90 supply companies and 285 factorie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mart phone companies intend

    to link global resources to replace regional clusters,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to

    replace technology related companies, and cooperation-competition to replace traditional

    growth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flect that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are

    challenging the industry cluster, which is based on geographic proximity. This may also

    change the regional sectoral agglomeration policy

    四、建議

    五、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大會論文摘要集及全文電子檔案

    六、其他

  •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日期: 102 年 12 月 25 日

    一、 參加會議經過

    本次研討會負責主持 Global Manufacturing & Management,並且發表 business

    ecosystem與 supply chain的整合論文,本場次有來自各國學者的熱烈討論,本

    場次共計耗時三小時直到大會工作人員已經離開,本場次的發表也受到新加坡以

    及歐洲學者的合作邀請,將陸續保持聯繫。

    二、與會心得

    本次討論十分熱烈,主要是針對商業生態系統可以應用在政策分析和提出新的國

    家政策分析工具上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啟發。新加坡學者也邀請前往演講,預計運

    用兩年的時間來完成新的研究構想。

    三、發表論文全文或摘要

    Cluster has been us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multiple industries to facilitate business growth for decades,

    but information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global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have challenged

    competition. The business ecosystem links the stakeholders and their subsidiaries around the world beyond

    geographic lo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best practice of smart phone companies establishes business

    ecosystem growth with its supply chain members. However,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using

    the major platform leaders as subjects. We argue the phenomena of followers’ and the supply chains’ roles in

    the business system. This paper uses case study to analyze Apple, Samsung, and HTC with their Taiwanese

    計畫編號 NSC 100-2410-H-156-001-MY2

    計畫名稱 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技術態樣、平台、共生、演化與績效

    出國人員

    姓名 李沿儒

    服務機構

    及職稱

    真理大學資管系

    會議時間 2013 年 12月 10日至 2013年 12月

    13日 會議地點

    曼谷

    會議名稱 (中文) IEEE 國際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討會

    (英文)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發表題目 (中文)產業群聚與商業生態系統-台灣的智慧型手機產業

    (英文) Industry Clusters and Business Ecosystems –The Smart

    Mobile Industry in Taiwan

  • supply chain companies based on 90 supply companies and 285 factorie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mart phone

    companies intend to link global resources to replace regional clusters,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to replace

    technology related companies, and cooperation-competition to replace traditional growth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flect that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are challenging the industry cluster, which is based

    on geographic proximity. This may also change the regional sectoral agglomeration policy.

    四、建議

    五、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大會論文摘要集及全文電子檔案

    六、其他

  •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日期:2014/03/25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技術態樣、平台、共生、演化與績效

    計畫主持人: 李沿儒

    計畫編號: 100-2410-H-156-001-MY2 學門領域: 科技管理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 100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李沿儒 計畫編號:100-2410-H-156-001-MY2 計畫名稱: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技術態樣、平台、共生、演化與績效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數(含實際已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數個計畫共同成果、成果列 為 該 期 刊 之封 面 故 事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2 2 100%

    論文著作

    專書 1 1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1 1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1 1 100%

    人次

  • 其他成果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得獎項、重要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列。)

    2012年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的 Michael Cusumano 教授邀請為''

    Software Ecosystems: Analyzing and Managing Business Network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撰寫專章,於今年度發行專書。代表著作時受到許多其它期刊邀請、博士後申請、演講邀請以及來信詢問,在網路上評價為最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同時獲得 Technovation 主編推薦為該期刊個案研究的範例之一,2013年中獲 Boston University 大學主辦 Strategy Research Symposium邀請與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編輯共同討論,因為個人參與國際志工無法配合研討會時間而放棄。2013 年 8 月再度獲得 Cambridge University 的研究團隊邀請參與 2014年度的歐洲管理學會研討會活動,擔任 Business Ecosystem場次之主持或者評論工作。近五年來除個人研究計畫外,也組織整合型研究團隊參與國科會及經濟部計畫,擔任整合型行計畫主持人。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科 教 處 計 畫 加 填 項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字為限) 專書及期刊論文

    1.Li, Y.R.*, 2013. The Technological Roadmap of Cisco's Business Ecosystem, in

    Software Ecosystem. 307-231. (ISBN:178195562X)

    2.李沿儒*、李姿瑩,2012,採用科學文獻建立新型專利技術分類系統,科技管理學刊,

    第 17 卷第 4期,第 71-88 頁。

    (TSSCI, 國科會人文處管理一學門組織與管理領域推薦期刊)

    3.李沿儒*、張振滄,2012,專利聯盟廠商的技術策略比較:DVD 3C 個案研究,科技管理

    學刊,第 17 卷第 1期,第 111-140 頁。

    (TSSCI, 國科會人文處管理一學門組織與管理領域推薦期刊)

    4.Li, Y.R.*, Wang, L.O., 2012, Exploring the Evolutional Roadmapping of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Case Study of Shiman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4(4), 84-92 (EI).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字為限) 核心著作在 Google 引用統計達 46 次,為 Business Ecosystem 主題近年來最熱門之文章

    (截至 2013年 9 月),先後受 Icfai Press 與 Palgrave-MacMillan 出版社邀請收錄於專

    書。2012 年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的 Michael Cusumano 教授邀請為''

    Software Ecosystems: Analyzing and Managing Business Network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撰寫專章,於今年度發行專書。代表著作時受到許多其它期刊邀請、博士後

    申請、演講邀請以及來信詢問,在網路上評價為最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同時獲得

    Technovation 主編推薦為該期刊個案研究的範例之一,2013 年中獲 Boston University

    大學主辦 Strategy Research Symposium 邀請與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編輯共同討論,

  • 因為個人參與國際志工無法配合研討會時間而放棄。2013 年 8 月再度獲得 Cambridge

    University 的研究團隊邀請參與 2014 年度的歐洲管理學會研討會活動,擔任 Business

    Ecosystem 場次之主持或者評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