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18
責任編輯 熊玉霜 裝幀設計 明 排  版 盤琳琳 印  務 劉漢舉 出版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 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chunghwabook.com.hk 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香港新界大埔汀麗路三十六號 中華商務印刷大廈三字樓 電話︰(852)2150 2100 傳真︰(852)2407 3062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印刷 美雅印刷製本有限公司 香港觀塘榮業街六號海濱工業大廈四樓 A 室 版次 二○一六年九月初版 © 二○一六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規格 16 開(230mm×170mm) ISBN 978-988-8420-51-3 序言 001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005 悲觀論:中美戰略攤牌不可避免 007 樂觀論:衝突可以避免,合作是主流 018 警戒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030 第二章 舊世界——大國衝突的前車之鑒 039 古希臘時代的雅典與斯巴達:對戰爭不可避免的誤判 040 英德競爭與「一戰」: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的和平與對抗 045 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爭奪世界霸權 051 美蘇冷戰:安全困境的經典案例 055 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關係的和平先例 063 第三章 新世界——中美關係的全球環境 069 當今全球發展的八大特徵 071 中美各自面臨的全球挑戰與機遇 088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Nov-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目錄

責任編輯 熊玉霜裝幀設計 明  志排  版 盤琳琳印  務 劉漢舉

出版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 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chunghwabook.com.hk

發行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香港新界大埔汀麗路三十六號   中華商務印刷大廈三字樓   電話︰(852)2150 2100 傳真︰(852)2407 3062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印刷 美雅印刷製本有限公司   香港觀塘榮業街六號海濱工業大廈四樓 A室

版次 二○一六年九月初版   ©二○一六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規格 16 開(230mm×170mm)

ISBN 978-988-8420-51-3

序言    001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005

悲觀論:中美戰略攤牌不可避免    007

樂觀論:衝突可以避免,合作是主流    018

警戒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030

第二章  舊世界——大國衝突的前車之鑒    039

古希臘時代的雅典與斯巴達:對戰爭不可避免的誤判    040

英德競爭與「一戰」: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的和平與對抗    045

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爭奪世界霸權    051

美蘇冷戰:安全困境的經典案例    055

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關係的和平先例    063

第三章  新世界——中美關係的全球環境    069

當今全球發展的八大特徵    071

中美各自面臨的全球挑戰與機遇    088

Page 2: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第四章  漫長與曲折的中美關係史    099

從盟友到熱戰和冷戰    101

中美管控危機之路    113

不打不成交——中美相互認識的加深    120

第五章  當前的中美關係    133

沿着不同發展道路「共同進化」    134

密切而敏感的政治關係    141

摩擦與合作並存的安全關係    149

難解難分的經貿關係    156

文化對外交的深刻影響    167

第六章  如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175

深化戰略共識,承擔全球責任    176

尋求共通領域,優化輿論氛圍    193

防止誤判,管控危機    196

相互調適,調整全球戰略    197

結語  分道揚鑣,還是殊途同歸?    203

中美對抗的魔咒為何日益逼近    205

中美未來大外交    213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之路    220

參考文獻    224

編後記    233

Page 3: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序言

2012年 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正式提出中美探索建

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倡議。半個月後,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對這

一倡議做出回應,她在美國和平研究所紀念尼克松訪華 40週年的活動上表

示,兩國「共同樹立典範,力爭在合作和競爭之間達到一種穩定和彼此都

能接受的平衡」,「在支持正在崛起的中國與增進美國利益之間並無本質矛

盾。一個蒸蒸日上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蒸蒸日上的美國對中國有利」。

2013年 3月,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湯姆.多尼隆在闡述奧巴馬

政府第二任期的亞洲政策時,正式提及「構建崛起大國與既有大國間的新

型大國關係」的說法。2013年 6月,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利

福尼亞州舉行不打領帶的「莊園會晤」,習近平用三句話概括中美新型大

國關係的內涵:一是不衝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同

年 9月,習近平與奧巴馬在 20國集團聖彼德堡峰會期間會面,雙方重申共

同致力於探索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涉及領域之寬、涵蓋內

容之廣、議題更新之快、背景影響之紛繁複雜,令自詡研究中美關係的學

者常有力所不逮之感,特別是在面對氣候變化、能源環境、網絡安全等問

Page 4: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02 003大國關係

題時。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搜集並梳理了中美兩國相關政要、知名專家學

者、有影響力的分析人士的論著以及重要智庫和研究機構發佈的各類報

告,旨在儘力向讀者呈現關於這一議題討論的總體概況、基本觀點、主要

思想流派等,希望能鼓勵讀者嘗試從更為寬廣的角度,包括從對方的角度

關注這一話題,並對感興趣的領域延伸閱讀。因此,本書是從學術角度去

探討一個宏大而有現實意義的政治命題。我們自命的責任,是在涉及中美

關係的戰略問題上理清思路,挖掘深度,對比觀點,提供建議。由於寫作

體例和出版要求等原因,我們未能做詳細註釋,希望能得到讀者和有關專

家學者的諒解。

本書提出的主要觀點是:決定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不在於

兩國的外交和相互認知,而在於中美各自的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

方向。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不僅是和國家領導人及外交部門相關的工

作,它更是一種融合內政、外交、第三方力量等諸多因素的「立體工程」。

任何國家的外交都必須服從國內政治需要,而不是相反。中美兩國的發展

道路和經驗十分不同。美國是一個相對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但也正在經

歷一系列艱難的變革;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歷經 30多年,仍然處在「正未

有窮期」的現在進行時。兩國都處在一個不可逆轉的全球化進程中,各自

的發展道路是「分道揚鑣」,差異越來越大,還是「殊途同歸」,相嚮而行?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能否成功構建,更多地取決於對這一問題的回答。

當然,主動擴大兩國的利益匯合點,審慎地處理雙邊分歧,也會有力

地推動互利共贏,避免迎頭相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有

義務維護開放的世界經濟格局,雙方應在 20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平台

開展溝通協作,促進全球金融、貿易、貨幣、投資治理體制的應有變革,

糾正全球經濟失衡,而不是競相建立排斥對方的經濟集團。在地區熱點問

題、核安全、核裁軍、太空安全、網絡安全等方面應逐漸達成更多共識,

並努力使之成為更大範圍的國際共識。此外,中美還應對各自進行的對外

戰略調整有及時而恰切的把握,若此,雙方則有望順勢而為、漸行漸近;

反之,則有可能誤判形勢,進而殃及兩國關係。

毋庸置疑,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努力,不會使長期困擾中美關係的很

多棘手問題(如美國對台軍售問題、涉藏問題等)在一夜之間得到解決。

這些問題受兩國內部政治等因素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找出根本解決

之道。還有許多問題涉及國際上的第三方甚至多方,即使中美兩國達成某

種共識,也未必能夠使其他國家認同這種共識。

我們認為,不能因為中美關係中某些具體問題未能獲得滿意的解決,

就失去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信心和方向感。對於兩國來說,不要總想

着「讓對方做什麼」,而是應該多想想可以「共同做什麼」;不能總着眼

於「避免什麼」,而是應當多探索「成就什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既需要整體戰略謀劃,也需要細緻推進;既需要登高望遠,也需要腳踏實

地。相信中美兩國領導人會以超越前人的全球視野、戰略氣度、歷史遠見

和政治智慧,努力塑造未來數十年中美關係的新格局。

本書圍繞着如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這一主題展開論述。這是一個

政治命題而非學術命題,因此本書是一部長篇政論而非學術著作。我們針

對的讀者,是對這一問題感興趣的政府官員、學術同行、媒體人士、企業

家、學生等。同時,作為專家學者,我們對中美關係的認識,更多地來自

書本報刊,而不是來自親身參與雙邊關係中的重大事件。我們沒有去披露

什麼「外交內幕」,而是着眼於力求準確地陳述事實,做出全面客觀的分

序言

Page 5: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04 005大國關係   

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第一章

析,提出建設性的政策思路。

本書署名為「王緝思編著」,意思是我本人既「編」又「著」。我從整

體上策劃了本書的思路和內容,提出了主要觀點,並做了全書的潤色修訂

工作。本人執筆的部分是第七章(結語),在結語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我的

博士生趙明昊的協助。其餘部分的起草人是:

第一章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師仵勝奇

第二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副教授徐棄郁

第三章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劉春梅

第四章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科研秘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博士生馬妍

第五章 中央民族大學講師程春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吳

湘寧

第六章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仵勝奇、中央民族大學講師程

春華

本書是上述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對各位青年朋友抽出自己的業餘

時間,完成這一緊迫工作深表謝意。在策劃、寫作和統稿時,我們多次相

互切磋研討,使我獲益甚多。書中的不足和謬誤,概由我本人負責。

王緝思

2014 年春節於北京大學

Page 6: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07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近年來的發展及

未來走向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關注。特別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世

界上很多研究機構和媒體都在討論,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是否正在受到中

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的挑戰,美國的霸權究竟能否維繫等。歷史上,類似

中美兩國這樣的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似乎多數都選擇了以激烈對抗

的方式一決高下。那麼,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美兩國能否避免重蹈歷史

上大國對抗的覆轍?中國是否會甘心在現有國際體系內和平崛起,而美國

又能否容忍並接納一個越來越強大的中國?兩國能否創新思維,構建新型

大國關係?這一系列的疑問已經在兩國專家和智庫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在這些討論中,專家學者和輿論領袖分析問題的理論視角、政治傾

向、議題範圍和認知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結論也各異。簡單歸納,有三

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強調中美關係中的對抗因素,認為未來兩國戰略對抗和軍

事衝突不可避免,是為「悲觀論」。雖然較為溫和的悲觀論排除了中美大

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但仍認為競爭,甚至惡性競爭將主導中美雙邊關

係未來的發展方向。

與此相對,第二種看法則關注兩國關係中的共同利益,強調利益遠大

於分歧,並認為中美關係有望朝着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是為「樂觀論」。

這一觀點認為,雖然競爭因素尚存,但雙方能夠在擴大共同利益的同時避

免戰略對抗和衝突,拓寬合作面,從而維護兩國關係的穩定。

而第三種看法則認為中美關係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兩國各自

的發展道路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果中美不能緩解彼此的戰略猜忌,妥善

處理分歧,那麼,兩國關係可能會脫離合作與競爭共存的正常軌道,滑向

對抗的邊緣,是為「警戒論」。如果兩國仍將彼此視為戰略對手甚至敵人,

那結果可能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因此兩國應以實際行動擴大合作

領域,為發展新型大國關係注入新的活力。

這三種看法,伴隨着中美關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相繼佔據上風。

目前,對兩國經濟界相關人士而言,樂觀論仍是推動雙邊貿易和金融合作

的主流意見。而在兩國軍方智庫,悲觀論似略勝一籌,表現出在關鍵時

刻「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強硬姿態。警戒論則注意到了 2010年以來,國際

局勢的變化使得兩國各界對彼此的看法中負面印象增多,因而提出增信釋

疑,擴大、深化利益匯合點,建立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利益共同體,為

構建破解大國對抗歷史宿命、共創未來的新型大國關係提供有力支持。

悲觀論:中美戰略攤牌不可避免

悲觀派從戰略目標、實力上升、戰略意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

展模式、社會轉型、戰略文化、突發事件等視角來審視中美關係未來發展

Page 7: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08 009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趨勢。在這一派觀點中,大國衝突「宿命論」和意識形態「魔咒論」的影

響最為突出。前者基於部分歷史經驗,突出大國實力的變化將可能導致對

抗,是典型的權力政治(特別是霸權政治)的體現;後者強調意識形態和

社會制度差異導致分歧,是冷戰思維的表現。此外,也有相對溫和的悲觀

論者認為,中美之間可以避免嚴重對抗和軍事衝突,但是競爭,甚至惡性

競爭,將是主導未來中美關係發展的主線。

大國衝突的歷史宿命論

在國際政治學界,一些信奉權力政治的「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國家

間關係就是一場不斷追逐權力的鬥爭。在以「無政府狀態」為特徵的國際

體系中,保障國家安全的最佳途徑是追求權力的最大化,美國如此,中國

也不會例外。他們從近現代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出發,認為一個新興國家

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會挑戰霸權國的地位和原有的國際秩序。威廉二世時

代、希特勒時代的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分別挑戰了英國和美國的霸權,

由此引發了戰爭。今天中國的崛起,有意無意地都是在挑戰美國霸權,其

結果也必然會導致戰爭。他們認為,由於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軍事現代化

步伐加快,中國將會對美國在亞太乃至全球戰略利益構成威脅,對此,美

國絕不會坐視不管。所以,中美之間的安全困境難以克服,戰略對抗在所

難免。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約翰.米爾斯海

默是「中美必有一戰」觀點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大國彼此畏懼,相

互猜疑,為了生存和安全,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戰略目標。只要中國實力持

續增長,「中國就會像所有潛在的霸權國一樣,傾向於做一個霸權國家」。

他預言:「中美可能會捲入激烈的安全競爭,最終可能導致雙方兵戎相見。」

美國國防部前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聲稱,中國對於「20世紀曾經侵略

過它的歐洲列強耿耿於懷,並決心通過操縱民族主義情緒以爭取其在國際

上應有的地位,而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另外一場世界大戰的爆發」。賓夕

法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林蔚稱,今天的中國積極尋求把美國從東亞嚇走,

頗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試圖通過建造「冒險艦隊」來恐嚇英國。《大西

洋月刊》資深記者羅伯特.卡普蘭、《紐約時報》評論員理查.伯恩斯坦、

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項目部主任孟儒、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阿隆.弗里德伯

格、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彼得.納瓦羅等學者也持類似的看法。

卡普蘭在《我們將如何與中國作戰》一文中認為,美中兩國軍隊在太

平洋上的對峙將是 21世紀的國際政治特點;即使兩國不會爆發大戰,也會

陷入具有冷戰特點的僵局。他說,作為西半球的霸權國,美國竭盡所能阻

止中國成為東半球大部分地區的霸權國,這可能成為 21世紀標誌性的事

件, 中美亞太世紀博弈實屬必然。伯恩斯坦和孟儒在《即將到來的美中衝

突》一文中認為,中美已經成為全球對手,兩國關係緊張,利益衝突。他

們說,20世紀 90年代,衝突是中美關係的主線。在 21世紀初,即使不開

戰,兩國之間的爭奪也將在全球展開。

賓夕法尼亞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史蒂芬.莫謝爾認為,中國的目標就

是要控制亞洲和世界。莫謝爾杜撰了中國稱霸世界的三個步驟:基本霸權

(控制中國台灣和中國南海)、地區霸權(將中國的控制範圍擴展至清朝鼎

盛時期的版圖)和全球霸權(取代美國,稱霸世界)。彼得.納瓦羅在《即

將到來的中國戰爭》一書中認為,台海危機、中日衝突、朝核問題、拉美

Page 8: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10 011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爭奪、伊核問題、氣候變化、石油安全、霸權爭奪等諸多因素可能會導致

中美兩國兵戎相見。弗里德伯格在《中美關係的未來:衝突不可避免嗎?》

一文中認為,即使中美兩國的宏觀戰略目標都是防禦性的,但是任何一方

為確保自身目標的實現而採取的措施都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警覺,結果導致

對方採取反制措施加以回應。他主張:「美國應該和地區盟友及伙伴一起合

作,保持足夠的軍事優勢,威懾中國、制衡中國的軍力發展。」

強調崛起大國同守成大國的對抗難以避免的學者,在討論中美關係時

引入了「安全困境」的概念。他們認為,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之間缺乏

信任,互相懼怕,安全成為首要目標;為確保自身安全,(國家)被迫攫

取更多的權力,以避免受到他國權力的衝擊,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其他國家

的恐懼,並迫使後者做最壞的打算。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無政府體系中,沒

有任何國家能夠感到絕對安全,因此,權力角逐的惡性循環難以避免。他

們認為,由於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意圖不放心,所以不得不採取措施防範中

國。例如,蘭德公司前研究員麥艾文曾在《戰略防範與亞洲的穩定》一文

中直言不諱地說,隨着中國的崛起,美國對華政策中的「競爭維度」日趨

明顯。美國深化了同亞洲盟友和伙伴(特別是中國周邊國家)之間的安全

合作,目的就是通過創建亞太安全機制,有效制約和弱化中國在該地區的

影響力,並從長遠角度有效阻止中國主導亞洲。

與此同時,在中國的輿論界和學術界,持中美必然發生衝突、對抗甚

至戰爭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也就是所謂的「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典型

的論點是,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國力僅次於美國的「老二」。一些人認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含義,當然是取代美國而成為世界的「老大」;

但作為世界霸權國的美國,是絕不會和平地放棄其「老大」地位的,一定

會竭力用經濟、政治、軍事手段遏制中國崛起,防止中國的國力超過美

國。例如,中國國防大學軍事問題專家劉明福教授在《中國夢:中國的目

標、道路及自信力》一書中認為,中國國家戰略的最高目標就是成為「世

界領袖」。中國成為世界領袖國家之日,也正是中國帶領全球創造新世界

之時。當然,在中國實現領導世界這一戰略目標的過程中,美國會竭力限

制甚至遏制中國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美之間「冠軍爭奪戰」不

可避免。

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戴旭在《中國應該給美國圍堵行為劃紅線》一文中

就指出,美國在黃海軍演,宣佈插手南海事務,演練針對中國的「海空一

體戰」,構築亞洲「小北約」,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為此,中國必須對美

國圍堵中國的行為劃一道明確的紅線,不能允許美國在事關中國領土、領

海主權,事關中國民族團結和地區和諧等問題上軟硬兼施,暗算中國,也

不能允許美國在中國周邊國家從事危害中國利益的行動。對那些敢於威脅

中國的勢力集團,中國要運用國家力量,予以警告和反擊。此後,他還強

調,未來中美之間爆發戰爭並不是危言聳聽。美國正在按照西化中國、在

中國周邊構築「C」型包圍圈、策動周邊國家同中國爆發衝突或策動中國

內部民族地區動亂這幾個步驟威脅中國國家安全。未來最有可能的情況

是,在美國的策劃下,與中國有重大領土、領海糾紛的周邊國家,因主權

問題或將與中國產生衝突乃至爆發戰爭,也就是「單邊代理人戰爭」。

2011年,奧巴馬政府加速亞太「再平衡」戰略,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

里在《外交政策》雜誌發表了《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一文強調,今後 10年,

美國外交策略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將大幅增加的投入鎖定在亞太地區。

2012年 1月,美國國防部發表了題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

Page 9: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12 013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國防的優先任務」的新軍事戰略報告,強調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軍事維

度。在此背景下,美國學界對中美關係發展前景越來越悲觀,有學者甚至

擔心,中美矛盾可能會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有學者認為,中美

之間存在爆發核戰爭的風險。

在中國,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解讀也各不相同。其中,中國

人民解放軍羅援少將撰文指出:「目前對美國重返亞太有兩種看法:一是

認為美國是為了凸顯自己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並非針對中國;二是認

為美國就是為了包圍中國、制衡中國。我個人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

無。不論美國是否有能力包圍中國,其意圖肯定是存在的。」與羅援的觀

點類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文木也指明,美國「重返亞太」具有削

弱中國的用意:「資源蛋糕就這麼大,且美國已接受歐洲的統一,並為其清

掃了蘇聯這個最大障礙。接下來歐美聯合一致的目標必然是削弱中國,以

保證西方世界對資源份額的絕對壟斷。這在中國看來,顯然不能接受,因

此必然要與西方鬥爭。」

意識形態魔咒論

中美兩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歷史文化有很大的差異,這是事實。

一些美國學者從民主和平論的視角出發,認為中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

態、發展模式上同美國之間的差異也會導致中美發生衝突。他們說,中國

「一黨執政」的政治體制從根本上不同於西方政黨競爭的議會民主制,缺乏

民主是中國社會不穩定的根源。他們主張對中國政府施壓,促進中國的民

主化改革。

也有學者認為,國家在轉型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風險,會發生衝

突甚至暴力。轉型國家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會實行民族主義甚至民粹主義

的政策,將內部矛盾轉向國外,從而引發同外部之間的衝突甚至戰爭。這

也就是所謂的「轉型衝突論」。從這個視角出發,他們認為即使中國正在

朝着民主社會轉型,轉型過程中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也有學者認為,隨着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改革不斷深入和社會管

理不斷增強,現行政治體制不僅不會發生西方期待的變化,反而會更加鞏

固,表現出很強的韌性。由於中美政治制度之間的差異,雙方之間的互動

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加深彼此之間的猜忌,甚至爆發衝突或戰爭。也就

是說,相互交往越多,對彼此瞭解越多,越不信任對方。還有些美國學者

對中國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表示擔憂,認為中國國有企業的

迅速發展對西方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構成了挑戰。

例如,阿隆.弗里德伯格在《中美關係的未來:衝突不可避免嗎?》

一文中指出,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既不是一個集權國家,也不是西方意

義上的民主國家,而是一個專制主義國家。中國越來越傾向於利用經濟發

展來避免社會動盪。假如經濟增長出現了問題,中國政府會越來越依賴民

族主義訴求。也正因為此,中國在從現行體制轉向西方意義上的民主國家

的過程中,可能會同美國發生衝突。他認為,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領域裏

的巨大差異,不僅阻礙雙方採取措施減少兩國關係中的不確定性和競爭因

素,也導致了相互敵視和猜忌。因為戰略原因,美國可能會猜忌甚至敵視

中國,但這不是唯一因素。意識形態差異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也有美國學者強調,由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同中國之

間不斷深化的接觸、溝通和交流並不一定能改變中國固有的戰略文化和戰

Page 10: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14 015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略目標,也不能促使中國真正接受現存國際規範;中方可能會堅持固有的

戰略文化,拒不接受國際通行規範,也不會改變原有的身份認知。相反,

中方可能會借融入國際體系的機會,在國際機構內部謀求改變原有國際規

則,利用西方的規則打敗西方。中方對美國戰略意圖的誤判、行為方式的

誤讀也會加深彼此之間的戰略互疑;在此情形下,任何突發事件都會導致

雙方加深對彼此的誤讀和誤判,導致關係更加緊張。

在中國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強調,美國將中國視為在政治制度和價值

觀方面的「異類」,這更加深了兩國之間的互不信任和矛盾的對抗性。在

中國學界和博客圈中,有關美國分化、西化中國戰略的現實威脅性等主題

討論不絕於耳。諸如《一篇妄圖「西化」中國的代表作——評楊繼繩先生

的〈我看中國模式〉》、《專家學者研討「顏色革命」、「街頭政治」及美國

西化、分化中國戰略》、《警惕美國以文化「軟實力」西化、分化中國》、

《從美國「西化」、「分化」中國的「十條誡令」說開去》、《「西化」、「分化」

中國:美國的險惡用心》、《準確把握西方西化、分化中國的新情況、新特

點及對策研究》等學術論文闡述的觀點在一些人士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同時,一些中國學者將美國的一些戰略決策解釋成對華實行「和平演

變」的工具,目的是在加強對華滲透的同時顛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

權。例如,冷戰結束初期,有中國學者指出,「某些西方勢力沒有放棄敵視

和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立場。中國同西方之間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

反顛覆、『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鬥爭是長期的」。也有中國學者

傾向於從陰謀論的視角解讀美國學者提出的有關中美戰略關係的構想。例

如,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榮譽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曾提出

中美「兩國集團」(G2)的概念,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曾提出「中

美國」(Chimerica)的概念。這些概念的提出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

表明西方學者確實注意到了中國國力快速上升的現實,當然也含有希望中

國能夠承擔與之實力和國際地位相應的國際責任的因素。毫無疑問,這些

構想的現實性和可行性確實值得商榷。但是,一些中國學者卻將這些構想

視為西方試圖借此「吸納中國這個國際經濟中的『異類』」,並稱此舉表明

西方對「中國這個『異類』的恐懼和不信任」,甚至說這是「翻版的『中

國威脅論』,只不過是應對威脅的方式變了」等。這些「異類說」無疑加

深了兩國之間的互不信任和矛盾的對抗性。在此情形下,任何突發事件都

會導致雙方加深對彼此的誤讀和誤判,導致關係更加緊張。

中美戰略競爭論

在中美學界,對兩國關係的未來持悲觀看法的學者中,也並不都認為

中美必然會爆發大規模的衝突甚至戰爭,一些人相信核武器帶來的「恐怖

平衡」可以防止中美發生大規模的直接軍事衝突。但由於兩國都從「零和」

的視角看待雙邊關係,中國崛起就意味着美國衰落,中美之間依然存在着

為爭奪世界領導權而發生衝突的可能,所以,兩國之間的戰略競爭,甚至

惡性競爭將主導中美關係發展的方向。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於 2013年撰

文認為,中美關係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競爭、合作與衝突。然而,在可預見

的未來,合作不太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的主流。中美在價值觀、政治制度、

國家利益、發展水平、對當今國際體系的認知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太大,雙

方很難在所有這些議題上找到共同點;即便雙方盡最大努力追求共同利

Page 11: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16 017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益,它們也很難找到一個相互認為可以接受的成本收益分配模式。即使雙

方存在共同利益,在保護這些利益的過程中,它們也可能會對如何分擔責

任存在分歧。當然,中美兩國也不太可能根本對立,雙方之間爆發直接軍

事衝突的可能性較小。兩國經濟高度依存的現實已經使得雙邊關係具有很

強的韌性。兩國都擁有核武器也是抑制軍事衝突的重要威懾力量。雙方針

對可能引發中美衝突的因素(特別是中國台灣問題和朝鮮政權垮台的問題)

都有較好的溝通與管理,可以有效防止雙邊關係滑向軍事衝突的邊緣。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阿什利.泰利斯也認為,在可預見

的未來,競爭是中美關係發展的主要特點。泰利斯通過觀察中美實力的變

化趨勢來判斷中美關係未來發展走向。他認為儘管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

裏,中國總體實力相對於美國而言仍然處於劣勢,但是,由於受經濟關

係、軍事行動、地緣政治等領域各種問題的困擾,中美關係在近期內仍然

會麻煩不斷、充滿競爭、令人傷腦筋。雖然雙方都擁有核武器會防止任何

衝突演變成全面戰爭,但是,從現實主義的視角來看,廣義的雙邊關係仍

然有可能並不和諧。美國越來越擔心中國會挑戰它的領導地位,因此不可

避免地採取一些措施抑制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也擔心美國限制自己的發

展,因此被迫採取更加強硬的手段來保護自身在地區和全球的利益。只要

目前美強中弱的實力格局仍然持續,雙方之間這種抑制與反抑制的互動模

式仍會持續。

泰利斯對中美關係未來的情景做出四種預測,一是溫和的低烈度競

爭,前提是中國實力相對下降,美國實力大幅恢復;二是中、美、印三極

世界或者多極世界形成,前提是美國實力持續相對下降,印度實力上升,

美印聯合制衡中國;三是美國實力相對下降,中國實力相對上升,其他國

家同中美實力差距較大,在此情形下,爆發中美新冷戰的概率大幅增加;

四是美國實力下降的速度和中國實力上升的速度都非常快,兩極格局只是

通往中國霸權過程中的短暫過渡,美國不得不時刻擔心來自中國及其盟友

的威脅。泰利斯認為,無論如何,中國霸權對於美國及其盟友而言都是極

其不利的,因此,美國會在中國崛起之前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中國

不會在實力上超越美國,中國也預料到美國會採取這樣的策略,並為之做

好準備。所以,當今和未來,中美關係注定充滿競爭。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閻學通教授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中

美兩國是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它們之間存在着天然的競爭關係。美國的

目標是維持其全球主導權,而中國的目標則是恢復其原有的世界主導地

位。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中美無法避免政治競爭。只要中國經濟增長速度

長期快於美國,兩國在向世界提供發展模式的問題上就必然會形成競爭。

在《歷史的慣性》一書中,他提出未來 10年,隨着中美綜合實力差距縮

小,雙邊關係中的不穩定性將更加突出,兩國利益衝突的領域將不斷擴

大,頻率將不斷加快,性質將日益惡化。但同時,中美競爭同當年美蘇冷

戰時期的對抗非常不同,在經濟和文化領域,雙方合作是主流,兩國的衝

突主要集中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特別是在東亞地區,向其他地區擴散的可

能性較小。

由此可見,無論是大國衝突的歷史宿命論還是意識形態的魔咒論,或

是相對溫和的衝突不可避免論,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持悲觀立場的觀點都

是從現實主義的視角出發,突出強調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他們不僅在

舊世界的大國間衝突中找到了例證,也在國際關係發展的體系層面提出了

中美之間的權力轉移必然引發安全困境。國家利益的衝突、意識形態和政

Page 12: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18 019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治制度的差別等因素共同將中美關係推向對抗,即便雙方不爆發大規模的

戰爭與衝突,競爭或惡性競爭也不可避免。

樂觀論:衝突可以避免,合作是主流

樂觀論者從實力差異、意圖克制、經濟相互依賴、國際機制制約、中

國民主化前景、中國戰略認知演變等視角來審視中美關係未來發展趨勢。

他們認為,首先,同美國相比,中國整體實力有限,中美軍事力量對比更

懸殊,加上中國戰略目標克制,沒有挑戰美國霸權的意圖,所以,中美完

全有能力破解歷史上大國對抗的傳統邏輯,緩解安全困境,避免戰略攤

牌。況且,中美同為核大國,儘管中國核武器庫在數量和品質上與美國不

可同日而語,但中國不斷增強的核武力量也令美國投鼠忌器,任何一方都

無法承受核戰爭陰雲帶來的危險,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美發生衝突

的意願。

樂觀論者也強調,中國崛起是在現行國際體制內崛起,是現行國際秩

序的受益者;中國不謀求推翻現行國際體系,並同美國等西方國家一起推

動現行國際體系改革,使之更加適應全球化發展的新現實,這符合中美兩

國的利益。同時,面對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戰,中美只有加強合作,才符合

雙方乃至地區和全球的利益。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促使中美兩國學會管控分

歧、管控危機、避免衝突、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雙邊關係良性競爭和健康

發展。

美國應該認識到中國既無意願也無實力挑戰美國霸權

中國沒有意願挑戰美國,當今時代特點和中美關係的特殊性也決定了

中美不會重蹈大國爭霸的覆轍。對於悲觀論者所講的中國崛起必然導致對

外擴張及中美對抗的論調,中國學界早在 21世紀初就給予了有力駁斥,並

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2002年,中國知名戰略家、國家

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提出「和平崛起」的理念,有針對性地

對當時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給予了有力回擊。

2005年 9月,鄭必堅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表《中國和平崛起,

爭取大國地位》的文章指出,中國已經採取了超越大國崛起傳統道路的戰

略。中國尋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這可以通過漸進改革和國際關

係民主化來實現。中國不走「一戰」時的德國和「二戰」時的德國、日本

依靠暴力掠奪資源、爭奪霸權的老路;中國也不走冷戰中大國爭奪主導權

的道路。對於如何實現和平崛起,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和平發展道路,鄭必

堅認為,需要全方位地同周邊國家和地區,同一切相關國家和地區,逐步

構建「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謀求同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吳建民認為,全球化帶來的世界各

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

合作的兩股重要力量。這也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加強同美國在內的世

界各國邁向共同繁榮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博鼇論壇秘書長、中國前駐美國大使周文重也認為,中國與世界各國

日益成為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面對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

中國堅持將維護自身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相統一, 一直努力擴大同各方利

Page 13: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20 021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益的匯合點,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努力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教授也指出,中國堅持和平

發展方針,不輸出意識形態,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

從容地發展與所有國家的友好關係。中國不謀求霸權,不挑戰美國霸權。

中國不是蘇聯,中國既沒有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能力,也沒有這個意

圖。中國當前的綜合實力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即使中國將來強大了,也

不稱霸。從內部來說,中國現代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在很長的歷史時期

內,國內發展都是中國的首要問題。從外部來說,中國也不具備可以稱

霸、與美國爭霸的條件。

有學者指出,認定中美關係必將重蹈大國爭霸的覆轍的觀點,忽略了

當前中美關係同歷史上的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關係的重要區別。在當今全

球化時代,大國關係趨於穩定,國家間相互依存逐步加深,求和平、謀發

展、盼穩定、促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在這種環境下,中美對抗不但會損

害各自的長遠利益,也會損害同中美兩國保持合作的所有國家的利益。事

實上,當今美國對華政策同冷戰時期對蘇聯在軍事上遏制、經濟上封鎖、

意識形態上對抗的政策有着相當大的區別。美國也多次表示,歡迎一個強

大、繁榮的中國。此言當然有待兌現,但一個強大、繁榮的中國符合美國

的發展需要和長遠利益,這的確是事實。

在美國學界,多數學者也不認同悲觀論者所講的中國崛起必然導致對

外擴張的論調。他們認為,第一, 中國的戰略目標克制,沒有擴張的意圖

和傾向,所以,儘管兩國之間存在種種分歧,但兩國並不一定要走向對

抗。他們說,崛起大國確實會不滿現狀,但是中國沒有挑戰美國和現存國

際體系的意願,因此,美國應該接受而不是排斥中國崛起。第二,歷史上

崛起大國的歷史經驗並不適用於中國,將中國同歷史上德國、日本崛起並

挑戰當時的世界秩序相提並論並不恰當。他們指出,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

理念,支持現存國際體系,遵守現存國際規範,不輸出意識形態,不在海

外駐軍等事實本身就說明中國不會像歷史上崛起的大國那樣走擴張的道路。

例如,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系教授蘭德爾.施韋勒指出,崛起大國對

現狀的不滿有程度差異,它們追求的目標也不盡相同。有些崛起大國確實

具有顛覆現行國際體系、改變現行國際規則、廢除現行國際機構的野心,

但是,有些崛起大國的戰略目標是「適度有限的」。它們並不追求顛覆現

存國際體系、規則和制度。它們希望對現存體系進行微調,而不是從根本

上改變現存體系。

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沈大偉在《中國接觸亞洲:重塑

地區秩序》一文中說:「北京已經努力減輕了華盛頓對中國崛起的擔憂。」

波士頓學院教授陸伯彬稱,中國領導人和學者一再對外闡明,在近代,中

國並無對外進行領土擴張的歷史,也沒有這種願望,對此,絕大部分美國

學者也都表示認可。美國著名戰略家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2009年年初

在寫給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建言中明確指出,從本質上講,中國是「一

個謹慎而有耐心的國家」。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政治學教授江憶恩、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

教授金駿遠等學者也支持上述觀點。他們認為,當今中國不同於 20世紀

五六十年代。當今中國看起來沒有絲毫的「革命傾向」,中國已經拋棄了

先前僵化的意識形態和在亞洲傳播共產主義的目標。中國目前的對外戰略

目標比較有限,包括追求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統一,收回有爭議的邊境

地區,要求國際社會接受其對南海部分島嶼的主權。假如這些問題能夠和

Page 14: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22 023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平解決,中國可以算是一個對現狀比較滿意的國家。

江憶恩指出,自 20世紀 90年代以來,中國逐步加入國際機構,開始

接受國際規範,其遵守國際規範的記錄是良好的,中國也無意改變現存國

際體系。在處理對外關係時,中國採取了理性、務實、克制的態度和做

法。中國作為現存國際體系的受益者,並沒有意願改變現存國際體系。從

這個意義上來講,將中國視為現存國際體系(尤其是美國)的威脅,不但

在邏輯上講不通,也不符合現實。

強調歷史上大國崛起的邏輯不適用於中國的學者,包括美國前國務

卿、戰略家亨利.基辛格,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傅立民,斯德哥爾摩國

際和平研究所所長季北慈,《大西洋月刊》高級編輯本傑明.施瓦茲等。

例如,基辛格認為,將崛起的中國視為 20世紀的德意志帝國是錯誤的。

他說:「我們一直把中國正在崛起的現象同 20世紀的德意志帝國主義相比

較,從而得出戰略對抗不可避免的錯誤結論,認為美國應該為之做好充分

的準備。這種觀點是危險的,也是不正確的。」基辛格指出:「軍事帝國主

義向來就不是中國的風格。」傅立民指出:「中國不同於德國、日本、蘇

聯,甚至不同於美國,因為中國不會追求類似『二戰』前法西斯德國提出

的所謂『生存空間』,也不會追求(類似美國提出的)『天定命運』;中國

不向海外輸出意識形態,也沒有在海外駐軍。」

施瓦茲認為,中國不是一個擴張型的國家,它的崛起不是威脅。如果

因為中國試圖在西太平洋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就斷定中國將破壞海

上航道,恐嚇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甚至日本和澳大利亞,那就過

分誇大了。季北慈指出,中國政府提出「和平發展與崛起」的理念本身就

決定了,中國不會像 19世紀末 20世紀初的德國和日本那樣,走挑戰現存

世界秩序的道路。中國對追求地區霸權和國際領袖不感興趣。中國重視和

美國保持積極的關係,不願與美國為敵;中國沒有挑戰現存國際體系的意

圖,將中國視為歷史上的德國、日本是不恰當的。

也有學者從實力對比的角度判斷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他們認為,儘

管近年來經濟發展很快,但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綜合實力,特

別是軍事實力,並不足以抗衡美國。他們指出:第一,目前中國軍力比美

國至少落後 20年,並且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軍力不可能對美國

的軍事優勢構成威脅。第二,中國的導彈、戰機、潛艇技術確實有一定程

度的提高,甚至可能會在未來 20年中成為東亞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中國

的軍事現代化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綜合實力很難挑戰美國,也不會對美

國國防安全構成威脅。美國軍力覆蓋全球,在世界 130多個國家擁有 900

多個海外軍事基地。中國雖然正在獲取遠距離兵力投放能力,但仍遠不及

美國。第三,中國經濟總量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超過美國,但是中國經濟

的品質、科學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特別是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美國

還有較大的差距,中國經濟發展難以對美國經濟的領先地位帶來根本的挑

戰。第四,美元的世界地位、美國在國際金融和貿易機構中的主導地位在

短時間仍然難以撼動。第五,美國在國際機構中議程的塑造能力、美國價

值觀念在世界諸多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是中國難以匹敵的。第六,美國在

國際安全領域(特別是東亞)構築的同盟體系和安全伙伴關係也是中國無

法相比的。

例如,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發表《中國軍力》研究報告指出,從科技

水平和作戰能力來看,中國軍力至少落後美軍 20年。如果美軍仍按其預期

進度發展,在今後 20年,美國在和中國軍事實力對比上仍佔絕對優勢。報

Page 15: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24 025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告稱,在未來 20年中,中國可能會成為東亞地區重要的軍事力量,但不會

成為全球軍事大國。

美國海軍中將、國防部情報局局長托瑪斯.威爾遜在參議院武器裝備

委員會上做證時指出:「中國提升其數量極其有限的、落伍的戰略核武器庫

的願望依賴於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的完善、科技水平的提高和

人力資本的優化,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

看,中國在 21世紀的前 20年不可能對美國的戰略優勢構成任何威脅。」

陸伯彬也認為,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軍力有限,目前並不對美國構

成威脅。中國的彈道導彈技術只具備最小限度的二次核打擊能力,不會對

美國的軍事優勢構成挑戰。美國核武器在數量和品質上將在長時間內對中

國保持強大的威懾態勢。中國從俄羅斯購進的潛艇、戰機和導彈在整體上

不會對美軍構成挑戰,也不會對美國的安全構成威脅。

華盛頓智庫尼克松中心前主任唐安竹、布魯金斯學會的李侃如、卡內

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邁克爾.斯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

格、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太平洋論壇政策問題專家唐納德.格羅

斯等學者也認同上述看法。唐安竹指出,誠然,在過去 20年中,中國軍

費開支確實大幅增加,軍事現代化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如果因此而感到

「驚慌」,則大可不必。原因有兩條:第一,中國軍事實力不足以挑戰美

國,美軍仍是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第二,中國軍力增強並不能說明

中國就有對抗美國的「意願」。中國領導人一直強調「和平崛起」。況且,

自中越邊境自衞還擊作戰以來,中國從未對外進行過任何大規模的軍事行

動。李侃如曾撰文對比中美軍事力量,他認為,美國軍力真正覆蓋全球,

到目前為止,也是世界最先進的。中國現在開始獲得遠距離兵力投放能

力,但是仍遠遠落後於美國。斯溫指出,在許多領域,中國不具備生產更

加先進的武器系統的能力,飛機引擎設計技術仍然比較落後,因此不得不

依靠從俄羅斯進口。包道格在回答「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是否在威脅美國在

亞洲的地位」這一問題時說:「當今中國軍事實力確實有所提高,武器更精

準,火力更強,但是,同美國相比,中國軍力的差距仍然比較大,而且需

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趕上。」

唐納德.格羅斯在《中國謬見》一書中也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同

中國相比,美國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例如,美國有 5000多枚核彈頭,中

國只有大約 240枚;美國目前部署了 450枚洲際彈道導彈和 270枚海基彈

道導彈,這些導彈都可以打到中國,而且大部分都攜帶多個彈頭,而中國

只有 65枚可以打到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美國海軍擁有 12艘俄亥俄級核

動力彈道導彈核潛艇,並且大部分部署在太平洋海域,而中國對此類項目

的開發卻一拖再拖;美國海軍擁有 11艘航母戰鬥群,而中國航母剛剛下

水;美國空軍有 185架 F–22隱形戰機,而中國沒有裝備具有阻止雷達監

測能力的隱形戰機;美國擁有 32架 E–3空中預警機,中國目前裝備的 4

架 KJ–2000早期預警機性能要遠低於 E–3預警機。通過一系列數據對比,

格羅斯指出,即使中國有挑戰美國霸權的野心,也缺少相應發動軍事對抗

的實力和籌碼。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丁.鄧普西 2013年 12月 19日

在回答有關中美軍艦 12月 5日在南海對峙一事的提問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中國的航母)要對(我們)美國構成威脅,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鳳

凰衞視的某位評論員認為這是鄧普西有意貶損中國。但不管怎樣,鄧普西

的回答也確實道出了一個事實。

由此可見,許多美國人士已經認識到,中國不僅沒有打破現有國際體

Page 16: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26 027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系權力分配的意圖,更不具備挑戰美國霸權的軍事實力及物質基礎。從整

體趨勢來看,中國只會越來越融入現有的國際制度中,而不會與美國爭當

世界霸主,挑戰並試圖改變國際制度體系。因此,美國應該接受而不是排

斥中國崛起,更沒有正當的理由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特別是近年來,全

球化的發展使得很多國際和地區問題凸顯,美國國內政治也不斷受到政黨

政治和利益集團的影響,財政風險、醫療保障、刺激就業等問題亟待解

決,「遏制中國」顯然不是美國的核心戰略目標。因此,中美關係有望朝着

良性競爭的方向發展。

經濟相互依賴、國際機制和核威懾有助於抑制中美衝突

對中美關係發展持樂觀態度的多數中美學者從兩國經濟深度相互依存

的視角來判斷兩國關係的未來走向,他們認為兩國經濟深度依存有助於加

強兩國之間的聯繫,促進雙方合作,同時也有助於抑制兩國之間潛在的軍

事衝突。例如,蘭德公司 4位知名國際問題專家詹姆斯.多賓斯、戴維.

高姆佩特、戴維.席拉帕克和施道安等在聯合撰寫的題為《與中國的衝

突:前景、後果及威懾戰略》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們認為,中美在任何情

況下都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由於中美兩國經濟依存度非常高,兩國經

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繫也史無前例,所以,即使不考慮核戰爭的危險,同中

國發生軍事衝突也將給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從這

個意義上來看,中美經濟的相互依存事實上有助於抑制雙方的軍事衝突。

哈佛大學教授諾亞.費爾德曼在《涼戰:未來的全球競爭》中也表達了類

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不會挑戰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中美之間也不

會爆發戰爭。原因很簡單,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不是靠孤立於

世界,而是靠融入世界,靠加強同美國和其他消費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關

係。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有一半來自對外貿易,而中國的對外出口中,美

國佔了 1/4。也就是說,經濟上如此緊密的相互依存成為促進和鞏固中美關

係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中國,也有「經貿關係是維護兩國關係健康

穩定發展的壓艙石」之說。

事實上,中美經濟依存度遠遠高於「一戰」之前歐洲各國間經濟的依

存度,目前雙邊年貿易量已突破 5000億美元,中國也是美國國債最大的海

外持有者,中美經濟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

損的態勢。雙方之間的任何大規模衝突都會嚴重危及兩國經濟安全,給兩

國社會發展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對美出口要大於美

國對華出口,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和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遠遠超出

了任何領導人的個人意志。由此可見,加強中美經濟融合對雙方都有利,

破壞這種經貿互惠關係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

也有學者從國際機制的角度分析中美關係的特點,他們認為各類國際

機構的設立有助於加強國家之間的溝通,減少戰略猜忌,增進信任,促進

合作。他們認為,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已經加入了多數國際組織和機構,

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惠於戰後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在中國同國際社會互

動的過程中,中國的國際行為也受到國際機構、國際規則和國際規範的制

約。在融入當今國際體系的過程中,中國作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參與

者,雖然也主張改革體系中一些不合時宜的規範,但並沒有從根本上顛覆

當今國際秩序、挑戰其主導地位的戰略意圖。事實上,中國是在美國的支

持下,通過融入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秩序中崛起的。他們主張將

Page 17: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28 029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促使中國接受國際規範,影響中國的決策行為。

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戴維.蘭普頓

2000年在《同床異夢:處理 1989至 2000年之中美外交》中指出,冷戰

結束後,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洲區域論壇、東盟「10+ 3」、核不

擴散機制、世界貿易組織等地區和全球機構。中國進一步參與地區和全球

事務有利於增加中美兩國接觸和交流的機會,這將更有利於減少雙方之間

的誤解。不僅如此,中國在國際機構的參與度越高,同這些機構之間的聯

繫就越緊密。這會促使中國逐漸意識到,維護現存國際體系符合中國國家

利益。中國作為當今國際組織成員,享受着國際組織帶來的益處。既然如

此,中國就不大可能採取威脅現存國際體系的行為,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的

可能性就會大幅度減小。

蘭普頓在《中國在亞洲的崛起無須以犧牲美國利益為代價》一文中進

一步闡述了上述看法。他說:「雖然中國力量的崛起必然對美國及中國的鄰

國帶來挑戰。但從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應對當前和今後的跨國挑戰而言,

中國實力的增強也成為一個強大的引擎。不可否認,外部世界如何應對中

國崛起也將會影響中國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雖然美國可以採取適當的措

施來防範中國,但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點應該是整合,也就是將中國融入

現存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

江憶恩也同意蘭普頓提出的通過將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來改變中國的戰

略行為。江憶恩說,隨着中國陸續加入各種國際組織,中國的戰略文化、

行為規範,甚至國家身份都會發生改變。而隨着中國戰略文化的改變,中

國領導人會更傾向於接受規範國際行為的自由主義規則和機制。在這一轉

變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不僅是物質利益的算計,更是一個社會化過

程,這反映了中國渴望成為一個國際社會接受的、現代的國家。中國在最

近願意更多地參與諸如《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等國際多邊機制,這說

明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的願望強烈。反觀若干年前,中國不願加入國際組

織,認為國際組織可能會阻礙中國的行動自由。但如今,中國渴望加入國

際組織。也就是說,中國參與地區和全球組織的程度越深,中國領導人也

就會越來越認同當今國際組織及國際規則。

中美各層級、各領域的密切接觸,有助於改變中方的戰略文化,促進

中方接受現存國際規範,進而「軟化」中方原有的僵化意識形態和身份定

位,從而有助於加強互信、避免衝突。也就是說,只要中國融入了當今國

際體系,接受了當今國際規範,按照西方確立的國際規則行事,中美發生

衝突的可能性就會減小。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會在一定

程度上促進中國政治民主化,所以,只要中國堅持走市場經濟道路,中國

原有的僵化意識形態就會受到削弱甚至消亡,中國在國內治理和國際規範

上的認知就會接近美國,中美之間的共同價值觀就會增加,這也有利於增

強中美建立互信,降低爆發衝突的概率。

也有學者從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和核威懾作用等視角判斷中美關係,他

們認為,這些因素有助於減小中美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例如,陸伯彬認

為,東亞的地理因素和潛在的不均衡的兩極格局有助於緩解中美兩國之間

的安全困境,促進雙邊關係的穩定。美國本質上是一個海洋國家,無論是

現在還是將來,其利益和勢力範圍都以東北亞和東南亞沿海地區為主。由

於蘇聯解體、日本經濟長期處於衰退狀態,中美事實上成為東亞兩強。從

肯尼思.沃爾茲兩極穩定論的角度來看,中美在東亞兩極格局中實際上處

於穩定的競爭狀態。兩國雖有猜忌,但發生誤判的可能性會減小。這種不

Page 18: 目錄 - chunghwabook.com.hk · 香港北角英皇道四九九號北角工業大廈一樓b 電話︰(852)2137 2338 傳真︰(852)2713 8202 電子郵件︰info@chunghwabook.com.hk

030 031大國關係 第一章  世界難題——中美能避免對抗嗎?

均衡的兩極國際結構也大大減小了中美兩國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金駿遠曾從核威懾穩定論的角度出發,說明中美安全困境會趨於緩

解。他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擁有的大量核武器制約了彼此的冒險行

為。由於核威懾的因素,美國同崛起之後的中國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也比較

小。他認為,中美關係已經進入一個相互威懾的時期,這不僅有效減小了

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也有效制約了彼此在「有限戰爭」和「危機處

理」中的冒險行為。他反駁了鼓吹「中國實力增長會給國際安全帶來負面

影響」的觀點,認為這些分析家過度誇大了中國崛起對國際安全帶來的負

面影響,原因是他們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核威懾能夠制約美蘇兩國領導人的

決策,卻不能約束中美高層決策。誠然,中國實力增強後可能會在一定程

度上改變中美之間的力量對比,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兩國就一定會爆發衝

突。即使打一場小規模的核戰爭,後果也不堪設想。從這個角度來看,中

美在台海、南海以及東亞其他任何地方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都比較小。

警戒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隨着中美之間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化,雙方

在政治和戰略層面的互不信任也日漸加深。近年來,這種戰略互疑廣泛存

在於兩國學界和主流媒體中,在政府官員中也有一定的市場。一方面,奧

巴馬第一任期內發生的劉曉波事件、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的分歧、對

台軍售、谷歌事件、會見達賴事件、黃海軍演、王立軍事件、貿易摩擦、

匯率之爭、插手釣魚島爭端和南海爭端,以及華為、中興和三一重工在美

併購受挫等都加深了中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此前提到的亞太「再平衡」戰

略,也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部分中方人士對美國圍堵、遏制中國的認知。

另一方面,隨着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其在外交上表現得更加成熟、

自信,美國開始擔心中國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並可能進一步威脅到美國

主導的國際秩序。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軍力不斷增強,在從俄羅斯購進

先進武器的同時也自主開展新式武器裝備試驗;中國經濟充滿活力,不僅

享受着高額的對外貿易順差,還在全球大多數地區開展投資,獲取資源;

中國社會民族主義高漲,《中國不高興》、《對美國說不》、《中國應該對美

國說「不」》、《中國威脅還是威脅中國?》等諸多作品曾一度暢銷,反映

出新時代一些中國民眾對美國的不滿,上述因素都引起了美國的疑慮。

因此,目前,中美政界、學界在戰略問題上出現的分歧和對彼此的不

信任,使得國際社會和兩國國內均不同程度地擔心未來中美關係可能會脫

離合作與競爭並存的軌道,走向戰略對抗。警戒論的觀點認為:戰略互疑

會導致中美關係偏離健康穩定的正常軌道。如果不及時採取切實有效的措

施,處理兩國關係中的不利因素,減少戰略互疑,增強戰略互信,在涉及

雙邊、多邊乃至全球具體事務中開展切實有效的合作,擴大共同利益,拓

展合作面,未來中美關係可能會不斷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擾,導致兩國關係

中的競爭性因素增加,甚至導致戰略對抗。

中美戰略互疑的根源

蘭普頓教授曾在《權力約束:中美相互戰略猜忌的根源》中總結了兩

國相互猜忌的四個主要根源:一是兩國學界部分人士從零和博弈的角度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