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情成为时代的动词 -...

1
《让 我 留 在 你 身 边》是张嘉佳以自己 领养的狗狗女儿梅茜 的视角写成的一本暖 心故事集,为大家讲 述一只分期付款买来 的金毛狗梅茜的故 事。这一个个故事, 看似是梅茜眼中的时 间与距离、拥有与消 逝,但也是张嘉佳讲 给千万人的故事,是 一份汪星人送给地球 人的温暖礼物。 3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主编/黄泽 美编/丛丛 组版/文婕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周刊 · 阅览 《张文宏说传染》 不是一本短期时效的 防疫手册,而是一部 提供系统性知识的科 普经典。这是上海华 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 文宏首次出版面向大 众的科普书,娓娓道 来每一种常见传染疾 病的历史、特性和防 护手段,解答我们的 常见疑问,用大众乐 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医 学专业知识,每一个 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 人都能看得懂、信得 过、用得上。 《张文宏说传染》 张文宏 著 中信出版社 《年轻人的国文 课》源自深受北大年 轻学子欢迎的大学国 文课,围绕“如何成为 更好的自己”这一核 心,从夫妇、父子、情 商、文艺和识见五大 主题切入,以诙谐的 方式、简单的举例、有 趣的故事,解读不同 时代、不同文体的经 典,带我们深入理解 中国古人处世的智 慧,启发我们在当下 的世界里更好地生 活,珍视个体的价值, 学会爱人、做事和思 考。 《年轻人的国文课》 张一南 岳麓书社 我们的体内出现 了未知新器官,被称 为“天赋者”。伴随异 能觉醒,普通人类对 我们的敬畏升级为仇 视。从掰弯一支茶 匙,到扭曲整座东京 塔。他们的仇恨越是 强烈,我们的异能便 越无法控制。“天赋” 成 了 危 险、禁 忌、诅 咒,我们成了“怪 物”。惊悚流血事件 频发,整个日本危机 四伏。我们被逼上绝 路,为寻栖身之地,只能展开困兽之斗。 《东京异能者》 (日)山田宗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日本沉没》 (日本)小松左京 著 译林出版社 小笠原群岛北部 一座 70 米高的小岛 一夜之间沉入海底。 调查专家组潜入 8000 米深的日本海 沟,发现了大规模的 异常现象。一场前所 未有的灭顶之灾,正 在深海酝酿。日本, 即将沉没。随着最终 倒计时的逼近,一支 冠以“D 计划”之名的 小队开始了行动。他 们,是日本最后的希 望。 《让我留在你身边》 张嘉佳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潇潇/整理 新书推荐 当爱情成为时代的动词 钟求是长篇小说《等待呼吸》出版 本报记者 程潇潇 理着平头,戴一副眼镜,身着条纹 Polo 衫搭配运动鞋,眼前的钟求是,有一种沉稳 持重的内敛气质。“我从事写作有些年头 了,总得要写出一本压得住岁月、对得起自 己的书”,钟求是如是袒露创作野心。为 此,出生于 1964 年的他“调动了所有的生活 和写作经验”,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迄今人 生中最具分量的一部作品 —《等待呼 吸》,以此见证上世纪 60 年代出生的一代人 的精神轨迹。 日前,钟求是最新长篇小说《等待呼 吸》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一经面世就引 发文坛热切关注。 用人道主义的眼光,凝视大 时代中的个体命运 谈及新作,钟求是称写这样一部作品, 是要给生活中善于思考的人们看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局动荡,东欧剧 变,莫斯科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是《等 待呼吸》里爱情故事的萌发地。山西男孩 夏小松(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和 浙江女孩杜怡,是两个在莫斯科留学的中 国大学生,他们在异国相识,陷入爱恋。在 莫斯科的世事变迁中,夏小松在意外中被 流弹击中终至离世。而杜怡回到中国,在 生活的漩涡里经历种种坎坷。即便后来有 了新的生活、新的伴侣,她的内心却一直追 寻着多年前的那个“理想”的他,追寻着穿 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小说不止步于爱情。钟求是以人道主 义者自居。诚然,读者在《等待呼吸》中得 见,作者始终坚持以人道主义的立场,用带 有时代温度的笔触,记录和总结着“60”后 一代人在九十年代中期的精神轨迹与心路 历程—一场爱情中的三个年轻人分别以 自己的方式与这个时代相处交手,既充满 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起伏,又放射着“理 想”一词的悲情和光芒。 《等待呼吸》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仿 佛一只无形的命运之手时刻要把读者的心 收紧。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又或渐渐 发现,当爱情得以随时代流动,便可成为那 个时代的见证。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是一 部‘后革命’时代青年的心灵史或精神史, 是一部用青春和行动‘祭奠’理想的宣言 书”,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评价《等待呼吸》 称,它是逆流而上的小说,其价值不是时尚 而是“不变”,是“不变应万变”。作家程绍 国认为,“《等待呼吸》是一个艺术家讲的故 事,是一个思想家写的书”,其闪光之处更 在于作者倾注其中的对个体命运与大时代 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思考,真诚而深刻。作 家哲贵以“为时代招魂”来形容《等待呼吸》 的高贵品质,“《等待呼吸》招的是爱情之 魂,理想之魂,人如何与时代相处之魂”。 掏出最真实的东西来,不把 生活的敷衍态度带进文学 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小说的背景设 置堪称其写作策略上的一大亮点。而这也 是一位作家使命感的体现。钟求是与书中 主人公同龄,他们是目睹冷战时期美俄力 量变化过程,同时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成 长期的一代人。 “我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大学生,那时候 我们口唱校园歌曲,心存光荣与梦想,惯于 谈论政治、经济和制度,常常对中国的前 途、人类的进程等宏大的问题进行思考。 许多年过去,各种世俗的逻辑改造过我们, 各种立场的思想入驻过我们,大多数的我 们变得世故、狡猾,‘理想’一词则像流通中 的钞票被使用得又脏又旧。但即使这样, 我们中的一些人心底总归还残留着一些情 怀和向往,年轻时的初心没有被完全丢 开。”这也是钟求是此次创作的初衷与动 力。 《等待呼吸》是钟求是对自己发起的挑 战。“作家要把自己的内心撕开,掏出最真 实、浓烈的东西来,这个过程必定困苦,也 会有疼痛,但却是作家必须要去做的”,在 钟求是看来,作家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不 能把对生活的敷衍态度带进文学中来”。 于是,《等待呼吸》的写作过程常伴随隐痛, 钟求是时常感到自己的命运同书中主人公 的“伙在了一起”。 “我从 2017 年春天动笔写这个故事,每 天白天工作,晚上从九点开始写到凌晨一 两点,时常收了笔却没有收住思绪,有时甚 至会辗转难眠、异常焦虑。写了两年,感觉 自己老了四岁。”钟求是欣慰道,虽然写得 很累很辛苦,但幸好最终写出了一部令自 己满意的作品。 过往经验“埋伏”在生命中, 成为小说的伏笔 文学评论界认为,小说有着“非常出 色的还原历史的能力”,足以带领读者“重 返现场”。可事实上,在完成小说前,钟求 是从未真正去过莫斯科。1991 8 月底, 钟求是前往西欧,中途曾在莫斯科国际机 场中转,他在机场大厅的窗前向外张望,想 到了几天前在莫斯科广场上发生的历史事 件。钟求是说,那是他离“现场”最近的一 次,为后来的写作埋下了一个伏笔。 创作《等待呼吸》时,钟求是通过大量 的采访和强劲的想象力抵达了现场。直到 小说写完后,他去了一趟俄罗斯,站到莫斯 科红场上,去验证自己笔下的情节。 “人这一辈子会经历很多事,一些事你 以为它彻底过去了,但其实它一直‘埋伏’ 着,在不经意间就会跳出来,再次迎头撞 上。”当下的钟求是了然,这就是生命中的 伏笔,也是小说的伏笔。 钟求是生长在平阳县昆阳镇,一个并 不十分发达的南方小镇。10 岁时,他得到 了一张县图书馆的借书证,由此打开了一 扇新世界的大门。他回忆,当时那座不大 的图书馆里藏书不是很多,却有不少红色 经典和苏联文学作品,而他在那三五年里 几乎把整个图书馆的藏书读了个遍。后 来,他走出了小镇,去到北京上大学,在中 央民族大学攻读经济理论,其间,阅读了大 量西方经济学文字,也曾一字一句读过《资 本论》。那时,他的脑海里就经常浮现一个 画面—马克思和另一位西方学者面对面 相互用高深的语言反驳对方。大学毕业 后,钟求是从事了 15 年对外联络工作,这份 工作让他“内心孤独而视野开阔”,尤其熟 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世界形势、各国情 况。如此种种过往经验,都是《等待呼吸》 的伏笔。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也纷纷 成为重要的伏笔。比如他曾看过的话剧 《恋爱中的犀牛》里,有一首名为《氧气》的 歌,在他书写女主人公在杭州的故事时,这 首歌就自发在他脑海里回旋,跟他彼时所 要追求的表达高度契合,“那是一种精神想 要挣扎向上的状态”。钟求是感到庆幸,似 乎老有一些重要的情节以神秘的方式等候 于前方,在他路过时凑上来帮衬一把,“我 觉得上天在支援自己”。 既是诗话,更是诗史 评陈增杰《宋元明温州诗话》 徐宏图 陈增杰先生的新著《宋元明温州诗 话》,列为“温州学研究丛书”之第一种,厦 门大学出版社 2020 7 月出版。这是继 他的《永嘉四灵诗集》《林景熙集校注》《唐 人律诗笺注集评》《李孝光集校注》《唐诗 志疑录》《豁蒙楼散稿》之后的又一力作。 作者是一位学殖深厚,治学严谨,以考证 著称的资深学者,本书却另辟蹊径,采用 锺嵘与欧阳修开创的“诗话”体裁,以随笔 的手法,对自宋代周行己至明初卓敬等温 籍三十多位诗家的创作及代表作进行系 统的深入浅出的评介与探讨。娓娓叙来, 文采锦绣,妙语珠玑,警句迭出,给人一种 轻松活泼的感觉。纵观全书,具有以下三 大特色。 知人论诗 《孟子》曰:“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陈先生深知其 理,故于论诗之前,总先介绍诗人的身世、 学历、主张,尤其是他的诗风与艺术渊源, 让读者先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 感。例如:开篇论周行己的诗,首先指出 他是“永嘉学派的先驱者”,并以此为篇 目。接着,介绍他的学问,称其“师从程 颐”,“是他首先将程学传入浙江”,却又 “不拘守门户”,谓其“虽出程氏洛学,而对 苏轼( 蜀学,与洛学对立) 极为倾倒”,与苏 门人士晁补之、李之仪等广有往返,尤其 是黄庭坚 ( 鲁直),曾投之以诗,“极表倾 慕”,并举孙诒让“浮沚讲学本伊川( 程颐)文章则轨眉山( 苏轼)”的话以证之。“在苏 氏一派的熏陶下,他的作品更多一些文学 的意味,有别于理学家的‘以语录为文’。” 继而指出他的诗论,称周行己论诗主“平 淡劲健,绝弃绘饰”,举其《述忆二十韵》 “论诗到平淡,文师韩子纯”与宋韩淲《涧 泉日记》评他的诗文“文字温淡”“与程氏 之说相背”以证之。最后才论及他的诗, 称周行己现存诗 154 首,其中最擅长的是 五古,“诗风纯正淡易,颇有理致”,举《和 郭守叔光绝境亭》“云横绝尘境,峻堞若绳 削”以证之曰:“写登临胜景,境界阔大,有 俯视一切之概。”又举《杨花》等诗,称其 “亦皆为可诵之作”。其次是七言小诗“较 为轻巧,不似古体质直”,举《春日五首》之 一“送春小雨作轻涼,碧瓦鳞鳞动霁光”为 例,称其“亦能见闲适自得之趣,结语尤 佳”。再次是“闺怨”为题的诗,举《春闺怨 三首》为例,谓能化用古意,“却有作熟还 生之妙”,称为是“能旧瓶新酒,自具思裁” 之作,“富于情韵之篇”。 其他五十九篇亦无不如此,王十朋、薛 季宣、陈傅良、林升、叶适、徐玑、徐照、翁卷、 赵师秀、林景熙、李孝光、刘基、卓敬等篇,用 力更多,精彩之极。尤其难得的是,各篇写 法绝不类同,精彩纷呈,给人以“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如同进入一座 大花园,只见繁枝盛放,目不睱接。 品诗知人 《诗品》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 荡性情,形诸舞咏。”陈先生深知其旨,故在 品评诗作时,往往联想诗人的身世与生涯, 从而更深入揭示诗作的人文内涵与诗人的 思想品质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例如: 品评王十朋的游历诗,即以《行役诗不作悲 苦音—王十朋笔下的山程水驿》为题,予 以逐一评述。一叙雁荡之游,赴临安入读 太学途中,得诗《题灵峰三绝》,其一云:“家 在梅溪水竹间,穿云蜡履可曾闲?雁山新 入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陈先生尤喜 其中“却笑平生未见山”句,赞其是唐人元 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另一种表述,“皆为 形容前此未曾有过的感受之极致语”。二 叙剡溪之游,得诗《剡溪舟中有感》“又作游 吴客,重登入越船”云云,陈先生称其颔联 不著“闲”字,却“字字有景又句法浑成”;结 尾二句,借中秋钱塘江上的圆月景象,隐含 “月圆人不圆”之思情。三叙入蜀之游,自 饶州移知夔州途中,得五律《宿大冶县》“隔 岸呼舟子,湖山日欲曛”云云,陈先生评其 前六言“眼前景象迷人,不知身在行旅之 中”;后二句是说“至夜宿山驿听到中宵秋 声萧瑟,方才感到客怀寥落”。 其他如论薛季宣为岳飞鸣冤诗,题作 《沉碑千古蛟川恨》;论陈傅良寄劝慰陈亮 诗,题作《材大难用,微言解纷》;论叶适诗 的风格,题为《语必己出,意在独造》;论四 灵之首的徐照这位布衣诗人的诗,题作《天 教残息在,安敢刻清吟》;论林景熙纪事绝 句,题作《屈子离骚,杜陵诗史》,无一不是 品诗知人之篇。 史从诗出 本书既是诗话,更是诗史,将宋元明三 代的温州诗史梳理得扼要突出,条理明 晰。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诗脉清晰。全书以朝代为序,以 诗人及其作品为主轴,用 60 多个篇幅,将自 宋周行己至明卓敬等 30 余个具有代表性的 温籍诗人及其诗作进行摘要评论,举例介 绍。为了弥补宋前“阙如”的缺憾,作者特 于前言作了说明。先借刘克庄《后村集》说 “永嘉多诗人”,有“风雅之国”的称号;继借 陈衍《石遗室诗话》称“自谢康乐山水名作, 半出永嘉,永嘉遂为古今诗人渊薮。”又补 充说:“自宋代以来,随着‘永嘉四灵’诗派 的崛起,在这个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 经坐啸的山水文化名城,出现了一大群卓 有创作成绩的诗家,名章佳咏迭出,饮誉诗 坛。” 二是诗派分明。书中提及的诗派有江 西宗社、晚唐体和理学、江湖等派,重点则 论“永嘉四灵”派,称其是“继江西诗派之后 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一个诗歌流派”,因 发起人是温州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 师秀四人,字号中皆带一“灵”字,且“旨趣 相投”、“论诗主张一致”,故名。书中立有 《崛起于南宋诗坛的永嘉四灵诗派》等十多 个专篇予以详论,涉及该派兴起的历史渊 源、社会文化背景和诗学宗旨、风格、诗家、 评论家以及“后四灵派”等。四灵派的成就 在于纠正江西派“资书以为诗”、拼凑襞积 典故和生硬拗捩的作风,立志求新,很少使 事用典,多采取白描手法,诗风显得平易秀 润,简淡清逸,视野开阔。 三是诗传不衰。一部诗歌史,无论是 通史或断代史,其薪火是否绵延不绝是十 分重要的。通读全书,可清楚得知,早在四 灵之前,已有许景衡、王十朋、薛季宣、陈傅 良等政治文化名人之作;与四灵同时,则有 潘柽、卢祖皋、薛师石等名家;四灵之后,又 有“后四灵派”诗人。而南宋大儒、一代文 宗叶适是四灵派的倡导者和鼓吹者,四灵 均出自他门下。这些篇章前后系联、互相 照应具体细入而论,证实并显示温州作为 历史上的“风雅之国”的诗薪脉络,鼎盛景 况。为了补充明初之后的传承状况,作者 又特地在前言中加以说明:“宋以后遂蔚为 风气,历元明清至近代,代出诗才,风雅传 承,薪火不衰。这是一份值得我们珍惜,引 以为豪和继承借鉴的诗学遗产。” 本诗话之所以同时又是一部诗史,是 与作者长期关注温州诗、词、曲的创作历史 有关,尤其是完成于 2013 9 月的《宋元温 州诗略》密切相关。 钟求是,浙江温州人,1996年开始发表作 品,曾出版小说集《零年代》《两个人的电影》《昆 城记》《街上的耳朵》等。现为《江南》杂志主编,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人物名片 钟求是 著 《等待呼吸》 北京十月出版社 陈增杰 著 《宋元明温州诗话》 厦门大学出版社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Nov-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当爱情成为时代的动词 - img.wzrb.com.cnimg.wzrb.com.cn/epaperfile/20200829/20200829417889.pdf · 怀和向往,年轻时的初心没有被完全丢 开。”这也是钟求是此次创作的初衷与动

《让我留在你身边》是张嘉佳以自己领养的狗狗女儿梅茜的视角写成的一本暖心故事集,为大家讲述一只分期付款买来的金毛狗梅茜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看似是梅茜眼中的时间与距离、拥有与消逝,但也是张嘉佳讲给千万人的故事,是一份汪星人送给地球人的温暖礼物。

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主编/黄泽 美编/丛丛 组版/文婕邮箱:[email protected]文化周刊·阅览

《张文宏说传染》不是一本短期时效的防疫手册,而是一部提供系统性知识的科普经典。这是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首次出版面向大众的科普书,娓娓道来每一种常见传染疾病的历史、特性和防护手段,解答我们的常见疑问,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医学专业知识,每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都能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张文宏说传染》

张文宏 著中信出版社

《年轻人的国文课》源自深受北大年轻学子欢迎的大学国文课,围绕“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核心,从夫妇、父子、情商、文艺和识见五大主题切入,以诙谐的方式、简单的举例、有趣的故事,解读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经典,带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人处世的智慧,启发我们在当下的世界里更好地生活,珍视个体的价值,学会爱人、做事和思考。

《年轻人的国文课》

张一南 著岳麓书社

我们的体内出现了未知新器官,被称为“天赋者”。伴随异能觉醒,普通人类对我们的敬畏升级为仇视。从掰弯一支茶匙,到扭曲整座东京塔。他们的仇恨越是强烈,我们的异能便越无法控制。“天赋”成了危险、禁忌、诅咒 ,我 们 成 了“ 怪物”。惊悚流血事件频发,整个日本危机四伏。我们被逼上绝路,为寻栖身之地,只能展开困兽之斗。

《东京异能者》

(日)山田宗树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日本沉没》

(日本)小松左京 著译林出版社

小笠原群岛北部一座 70米高的小岛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调 查 专 家 组 潜 入8000 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规模的异常现象。一场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正在深海酝酿。日本,即将沉没。随着最终倒计时的逼近,一支冠以“D计划”之名的小队开始了行动。他们,是日本最后的希望。

《让我留在你身边》

张嘉佳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潇潇/整理

新书推荐当爱情成为时代的动词——钟求是长篇小说《等待呼吸》出版

本报记者 程潇潇

理着平头,戴一副眼镜,身着条纹Polo衫搭配运动鞋,眼前的钟求是,有一种沉稳持重的内敛气质。“我从事写作有些年头了,总得要写出一本压得住岁月、对得起自己的书”,钟求是如是袒露创作野心。为此,出生于1964年的他“调动了所有的生活和写作经验”,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迄今人生中最具分量的一部作品——《等待呼吸》,以此见证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精神轨迹。

日前,钟求是最新长篇小说《等待呼吸》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一经面世就引发文坛热切关注。

用人道主义的眼光,凝视大时代中的个体命运

谈及新作,钟求是称写这样一部作品,是要给生活中善于思考的人们看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局动荡,东欧剧变,莫斯科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是《等待呼吸》里爱情故事的萌发地。山西男孩夏小松(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和浙江女孩杜怡,是两个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大学生,他们在异国相识,陷入爱恋。在莫斯科的世事变迁中,夏小松在意外中被流弹击中终至离世。而杜怡回到中国,在生活的漩涡里经历种种坎坷。即便后来有了新的生活、新的伴侣,她的内心却一直追寻着多年前的那个“理想”的他,追寻着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小说不止步于爱情。钟求是以人道主义者自居。诚然,读者在《等待呼吸》中得见,作者始终坚持以人道主义的立场,用带有时代温度的笔触,记录和总结着“60”后一代人在九十年代中期的精神轨迹与心路历程——一场爱情中的三个年轻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时代相处交手,既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起伏,又放射着“理想”一词的悲情和光芒。

《等待呼吸》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仿佛一只无形的命运之手时刻要把读者的心收紧。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又或渐渐发现,当爱情得以随时代流动,便可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是一

部‘后革命’时代青年的心灵史或精神史,是一部用青春和行动‘祭奠’理想的宣言书”,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评价《等待呼吸》称,它是逆流而上的小说,其价值不是时尚而是“不变”,是“不变应万变”。作家程绍国认为,“《等待呼吸》是一个艺术家讲的故事,是一个思想家写的书”,其闪光之处更在于作者倾注其中的对个体命运与大时代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思考,真诚而深刻。作家哲贵以“为时代招魂”来形容《等待呼吸》的高贵品质,“《等待呼吸》招的是爱情之魂,理想之魂,人如何与时代相处之魂”。

掏出最真实的东西来,不把生活的敷衍态度带进文学

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小说的背景设置堪称其写作策略上的一大亮点。而这也是一位作家使命感的体现。钟求是与书中主人公同龄,他们是目睹冷战时期美俄力量变化过程,同时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成长期的一代人。

“我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那时候我们口唱校园歌曲,心存光荣与梦想,惯于谈论政治、经济和制度,常常对中国的前途、人类的进程等宏大的问题进行思考。许多年过去,各种世俗的逻辑改造过我们,各种立场的思想入驻过我们,大多数的我们变得世故、狡猾,‘理想’一词则像流通中的钞票被使用得又脏又旧。但即使这样,我们中的一些人心底总归还残留着一些情怀和向往,年轻时的初心没有被完全丢开。”这也是钟求是此次创作的初衷与动力。

《等待呼吸》是钟求是对自己发起的挑战。“作家要把自己的内心撕开,掏出最真实、浓烈的东西来,这个过程必定困苦,也会有疼痛,但却是作家必须要去做的”,在钟求是看来,作家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不能把对生活的敷衍态度带进文学中来”。于是,《等待呼吸》的写作过程常伴随隐痛,钟求是时常感到自己的命运同书中主人公的“伙在了一起”。

“我从2017年春天动笔写这个故事,每天白天工作,晚上从九点开始写到凌晨一两点,时常收了笔却没有收住思绪,有时甚至会辗转难眠、异常焦虑。写了两年,感觉自己老了四岁。”钟求是欣慰道,虽然写得

很累很辛苦,但幸好最终写出了一部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过往经验“埋伏”在生命中,成为小说的伏笔

文学评论界认为,小说有着“非常出色的还原历史的能力”,足以带领读者“重返现场”。可事实上,在完成小说前,钟求是从未真正去过莫斯科。1991年 8月底,钟求是前往西欧,中途曾在莫斯科国际机场中转,他在机场大厅的窗前向外张望,想到了几天前在莫斯科广场上发生的历史事件。钟求是说,那是他离“现场”最近的一次,为后来的写作埋下了一个伏笔。

创作《等待呼吸》时,钟求是通过大量的采访和强劲的想象力抵达了现场。直到小说写完后,他去了一趟俄罗斯,站到莫斯科红场上,去验证自己笔下的情节。

“人这一辈子会经历很多事,一些事你以为它彻底过去了,但其实它一直‘埋伏’着,在不经意间就会跳出来,再次迎头撞上。”当下的钟求是了然,这就是生命中的伏笔,也是小说的伏笔。

钟求是生长在平阳县昆阳镇,一个并不十分发达的南方小镇。10岁时,他得到了一张县图书馆的借书证,由此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回忆,当时那座不大的图书馆里藏书不是很多,却有不少红色经典和苏联文学作品,而他在那三五年里几乎把整个图书馆的藏书读了个遍。后

来,他走出了小镇,去到北京上大学,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经济理论,其间,阅读了大量西方经济学文字,也曾一字一句读过《资本论》。那时,他的脑海里就经常浮现一个画面——马克思和另一位西方学者面对面相互用高深的语言反驳对方。大学毕业后,钟求是从事了15年对外联络工作,这份工作让他“内心孤独而视野开阔”,尤其熟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世界形势、各国情况。如此种种过往经验,都是《等待呼吸》的伏笔。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也纷纷成为重要的伏笔。比如他曾看过的话剧《恋爱中的犀牛》里,有一首名为《氧气》的歌,在他书写女主人公在杭州的故事时,这首歌就自发在他脑海里回旋,跟他彼时所要追求的表达高度契合,“那是一种精神想要挣扎向上的状态”。钟求是感到庆幸,似乎老有一些重要的情节以神秘的方式等候于前方,在他路过时凑上来帮衬一把,“我觉得上天在支援自己”。

既是诗话,更是诗史——评陈增杰《宋元明温州诗话》

徐宏图

陈增杰先生的新著《宋元明温州诗话》,列为“温州学研究丛书”之第一种,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0年 7月出版。这是继他的《永嘉四灵诗集》《林景熙集校注》《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李孝光集校注》《唐诗志疑录》《豁蒙楼散稿》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是一位学殖深厚,治学严谨,以考证著称的资深学者,本书却另辟蹊径,采用锺嵘与欧阳修开创的“诗话”体裁,以随笔的手法,对自宋代周行己至明初卓敬等温籍三十多位诗家的创作及代表作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评介与探讨。娓娓叙来,文采锦绣,妙语珠玑,警句迭出,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纵观全书,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知人论诗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陈先生深知其理,故于论诗之前,总先介绍诗人的身世、学历、主张,尤其是他的诗风与艺术渊源,让读者先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例如:开篇论周行己的诗,首先指出他是“永嘉学派的先驱者”,并以此为篇目。接着,介绍他的学问,称其“师从程颐”,“是他首先将程学传入浙江”,却又

“不拘守门户”,谓其“虽出程氏洛学,而对苏轼(蜀学,与洛学对立)极为倾倒”,与苏

门人士晁补之、李之仪等广有往返,尤其是黄庭坚 (鲁直),曾投之以诗,“极表倾慕”,并举孙诒让“浮沚讲学本伊川(程颐),文章则轨眉山(苏轼)”的话以证之。“在苏氏一派的熏陶下,他的作品更多一些文学的意味,有别于理学家的‘以语录为文’。”继而指出他的诗论,称周行己论诗主“平淡劲健,绝弃绘饰”,举其《述忆二十韵》

“论诗到平淡,文师韩子纯”与宋韩淲《涧泉日记》评他的诗文“文字温淡”“与程氏之说相背”以证之。最后才论及他的诗,称周行己现存诗 154首,其中最擅长的是五古,“诗风纯正淡易,颇有理致”,举《和郭守叔光绝境亭》“云横绝尘境,峻堞若绳削”以证之曰:“写登临胜景,境界阔大,有俯视一切之概。”又举《杨花》等诗,称其

“亦皆为可诵之作”。其次是七言小诗“较为轻巧,不似古体质直”,举《春日五首》之一“送春小雨作轻涼,碧瓦鳞鳞动霁光”为例,称其“亦能见闲适自得之趣,结语尤佳”。再次是“闺怨”为题的诗,举《春闺怨三首》为例,谓能化用古意,“却有作熟还生之妙”,称为是“能旧瓶新酒,自具思裁”之作,“富于情韵之篇”。

其他五十九篇亦无不如此,王十朋、薛季宣、陈傅良、林升、叶适、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林景熙、李孝光、刘基、卓敬等篇,用力更多,精彩之极。尤其难得的是,各篇写法绝不类同,精彩纷呈,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如同进入一座大花园,只见繁枝盛放,目不睱接。

品诗知人

《诗品》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陈先生深知其旨,故在品评诗作时,往往联想诗人的身世与生涯,从而更深入揭示诗作的人文内涵与诗人的思想品质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例如:品评王十朋的游历诗,即以《行役诗不作悲

苦音——王十朋笔下的山程水驿》为题,予以逐一评述。一叙雁荡之游,赴临安入读太学途中,得诗《题灵峰三绝》,其一云:“家在梅溪水竹间,穿云蜡履可曾闲?雁山新入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陈先生尤喜其中“却笑平生未见山”句,赞其是唐人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另一种表述,“皆为形容前此未曾有过的感受之极致语”。二叙剡溪之游,得诗《剡溪舟中有感》“又作游吴客,重登入越船”云云,陈先生称其颔联不著“闲”字,却“字字有景又句法浑成”;结尾二句,借中秋钱塘江上的圆月景象,隐含

“月圆人不圆”之思情。三叙入蜀之游,自饶州移知夔州途中,得五律《宿大冶县》“隔岸呼舟子,湖山日欲曛”云云,陈先生评其前六言“眼前景象迷人,不知身在行旅之中”;后二句是说“至夜宿山驿听到中宵秋声萧瑟,方才感到客怀寥落”。

其他如论薛季宣为岳飞鸣冤诗,题作《沉碑千古蛟川恨》;论陈傅良寄劝慰陈亮诗,题作《材大难用,微言解纷》;论叶适诗的风格,题为《语必己出,意在独造》;论四灵之首的徐照这位布衣诗人的诗,题作《天教残息在,安敢刻清吟》;论林景熙纪事绝句,题作《屈子离骚,杜陵诗史》,无一不是品诗知人之篇。

史从诗出

本书既是诗话,更是诗史,将宋元明三代的温州诗史梳理得扼要突出,条理明晰。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诗脉清晰。全书以朝代为序,以诗人及其作品为主轴,用60多个篇幅,将自宋周行己至明卓敬等3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温籍诗人及其诗作进行摘要评论,举例介绍。为了弥补宋前“阙如”的缺憾,作者特于前言作了说明。先借刘克庄《后村集》说

“永嘉多诗人”,有“风雅之国”的称号;继借陈衍《石遗室诗话》称“自谢康乐山水名作,

半出永嘉,永嘉遂为古今诗人渊薮。”又补充说:“自宋代以来,随着‘永嘉四灵’诗派的崛起,在这个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经坐啸的山水文化名城,出现了一大群卓有创作成绩的诗家,名章佳咏迭出,饮誉诗坛。”

二是诗派分明。书中提及的诗派有江西宗社、晚唐体和理学、江湖等派,重点则论“永嘉四灵”派,称其是“继江西诗派之后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发起人是温州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字号中皆带一“灵”字,且“旨趣相投”、“论诗主张一致”,故名。书中立有《崛起于南宋诗坛的永嘉四灵诗派》等十多个专篇予以详论,涉及该派兴起的历史渊源、社会文化背景和诗学宗旨、风格、诗家、评论家以及“后四灵派”等。四灵派的成就在于纠正江西派“资书以为诗”、拼凑襞积典故和生硬拗捩的作风,立志求新,很少使事用典,多采取白描手法,诗风显得平易秀润,简淡清逸,视野开阔。

三是诗传不衰。一部诗歌史,无论是通史或断代史,其薪火是否绵延不绝是十分重要的。通读全书,可清楚得知,早在四灵之前,已有许景衡、王十朋、薛季宣、陈傅良等政治文化名人之作;与四灵同时,则有潘柽、卢祖皋、薛师石等名家;四灵之后,又有“后四灵派”诗人。而南宋大儒、一代文宗叶适是四灵派的倡导者和鼓吹者,四灵均出自他门下。这些篇章前后系联、互相照应具体细入而论,证实并显示温州作为历史上的“风雅之国”的诗薪脉络,鼎盛景况。为了补充明初之后的传承状况,作者又特地在前言中加以说明:“宋以后遂蔚为风气,历元明清至近代,代出诗才,风雅传承,薪火不衰。这是一份值得我们珍惜,引以为豪和继承借鉴的诗学遗产。”

本诗话之所以同时又是一部诗史,是与作者长期关注温州诗、词、曲的创作历史有关,尤其是完成于2013年9月的《宋元温州诗略》密切相关。

钟求是,浙江温州人,1996 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出版小说集《零年代》《两个人的电影》《昆城记》《街上的耳朵》等。现为《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人物名片

钟求是 著《等待呼吸》北京十月出版社

陈增杰 著《宋元明温州诗话》厦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