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下非政府組織跨國效應的研究: 我國基金會國際接軌可行...

77
1 全球治理下非政府組織跨國效應的研究: 我國基金會國際接軌可行性的實徵分析 三年計畫 A Study of Transnational Effect of the NGOs in Taiwan under Global Govern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ossibility of International Link with Local Foundations 第三年計畫成果 期終報告 民國 98 年至民國 99 年 計畫主持人 曹俊漢 研究團隊成員: 吳振龍(研究員) 郭惠雯(研究團隊經理) 王琬淳(研究助理) 王琡雯(研究助理) 林昭佃(研究助理) 紀敏政(研究助理) 蔡豐全(研究助理)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Oct-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全球治理下非政府組織跨國效應的研究:

我國基金會國際接軌可行性的實徵分析

三年計畫

A Study of Transnational Effect of the NGOs in Taiwan

under Global Govern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ossibility of International Link

with Local Foundations

第三年計畫成果

期終報告

民國 98 年至民國 99 年

計畫主持人 曹俊漢

研究團隊成員:

吳振龍(研究員)

郭惠雯(研究團隊經理)

王琬淳(研究助理)

王琡雯(研究助理)

林昭佃(研究助理)

紀敏政(研究助理)

蔡豐全(研究助理)

2

全球治理下非政府組織跨國效應的研究:

我國基金會國際接軌可行性的實徵分析

99 年期終報告

曹俊漢

一、 引言

近年來,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中日益佔重要的地位。國家、跨國

公司及非政府組織三者立於相同的平面上觀察全球治理的重要性。論述三者的關

係,稍早學者 James Rosenau 曾以「a triad of actors」1 來觀察三個角色如一鼎之

三個個支柱;任一支柱缺少,鼎便失去平衡便要倒下,以喻三者在治理機制上的

重要。最近的論述者,Kenneth W. Abbott 與 Duncan Snidal 在討論全球管制(global

regulations)時即直稱三者關係為「治理三角」(governance triangle)。2 顯見,非政

府組織這個角色已經從國內的運作邁向國際的層面上。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接軌已

成為全球治理中必然的趨勢。而非政府組織全球接軌更構成全球治理機制成敗考

量的重要因素。

過去的經驗觀察非政府組織的全球接軌與串連,最顯著者為 1999 年世貿組

織(WTO)在美國西雅圖年會的運作,終致會議癱瘓。而十年後最近的例證反應在

2009 年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會議(UNFCCC)上。2009 年 12 月來自全

球各地的示威民眾於十二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議場外展開「氣候正義」遊

行,要求與會的各國代表別再空談,以具體行動對抗全球暖化,非政府組織表現

團結而強烈的抗議行動。這些行動足以說明,非政府組織對全球治理展現了緊密

地凝聚力。

1 James N. Rosenau,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1(1995), 13-43.2 Walter Nattli and Ngaire Woods, “The Governance Triangle: Regulatory Standards Institutions and theShadow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Global Regulations, e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3

研究非政府組織何以能在跨國效應上發揮得如此的有力量,這應從非政府

組織特質加以觀察。本質上,非政府組織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由於其特性使然。

它具有不營利性、非官方性、獨立性與公共政策取向等特質。另方面,非政府組

織在當代全球新自由主義的擴散下,民主理念逐漸深植人心,再加上全球人權意

識的高漲,社群自主理念落實,非政府組織從國內發展,漸進地形成非政府組織

的跨國聯盟,聯盟之間的相互串聯,又漸漸形成了獨立運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TOs)。無論我們在何種全球問題爭議

的任何場面上,非政府組織或單打獨鬥,或結為聯盟,都表現其為全球治理結構

重要的一個角色。

我們研究非政府組織跨國聯盟的重要性,實因為觀察出一個國家如能有組織

完善的非政府組織,本質上便是國家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另一個重要的力量。而非

政府組織之所以能擁有全球治理平台上取得議題的發言權也是基於下列三個重

要的因素使然:

一、非政府組織在長期的談判經驗中累集了不少的專業知識以及創新的思

維,因而使他們對議題的立場或態度受到尊敬。

二、非政府組織訴求的目標基本上是為了全球人類共有的福祉,因之在立場

或態度上,保有相當中立性與性觀性,在行動取向上是超越國界的,或是超越某

一特有夾窄部門的。全球接軌後的非政府組織更具有寬廣的心靈,就問題的發言

不受到任何的限制,終而贏得全球社會廣大人民的尊敬與支持。

三、強調非政府組織的跨國效應,旨在觀察其訴求能否從國內的利益出發,

代表某一產業或地區選民的利益,進而產生全球的影響效應。這種效應或是經濟

的、社會的、政治的,它們都能利用這種連接的紐帶產生國內動員的能力,對國

內決策者將直接給予影響,特別是反映在選舉的時刻為甚。

何種力量能形成非政府組織的跨國效應,學者的討論很多,雖有不同的理論

基礎,但仍應從實徵的經驗中去觀察。概括地說,他們的影響力主要來自不同的

單位,國內的或國外的都有。有時他們是以智庫(think tanks)方式以論壇運作,收

4

集思廣益之效;有時則以學術機構(research institutes)從事研究工作。他們召開的

學術會議、研討會、論壇或演講會都能因為參加人員具有專業性,對特定問題產

生影響力。而出版的書刊或報告,以及印刷品更是一種宣傳的利器。本研究在設

計上便是從這些途徑來觀察非政府組織的跨國效應。

在已發展的工業化國家,許多活躍於全球性問題的非政府組織可歸屬於下列

三個類型之一:

一是屬於國際非政府組織,具有跨越國境而分散在多國的分支機構;

二是主要專注內部公共問題的全國性組織;

三是透過發布有學術權威性研究的報告與出自智庫或研究所的具體行動建

議。

這些部門在全球治理平台上,分別以不同的策略扮演不同的角色。由於有社

會作為支持,他們的動員能力是相當龐大的。我們研究非政府組織的跨國效應,

便要在經驗中觀察何種力量能扮演影響的角色。基本上,發揮影響力量機制的大

小或強弱,足以看出一國參與全球治理舞台上另一種力量的發揮。換言之,國家

政策或策略是否能與全球接軌,非政府組織的跨國效應實可說明國家在全球治理

上的另一種力量。

跨國效應另一深層的意義在探索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平台上具有何種的

影響力。嚴格地說,並不是所有跨國聯盟的結構都是相同嚴密的。在許多場合,

一些國際的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GOs)是不

同利益取向的國際成員結合在一起的鬆散分權組合,這種組合對跨國效應的作用

便來得低。反之,另一組織些則有較為中央集權化的結構,他們的合縱連橫力量

便來得強。例如總部在阿姆斯特丹的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FOEI)組織,其在 70 個國家都有獨立成員,而其中一半在開發中國

家,在召開年會的時候,代表團透過民主程序來決定優先工作並選取五項或更多

的合作活動。另外一個頗為大型而嚴密組織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組

織(Greenpeace),在超過 41 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有超過 280 萬個財務支持

5

者或會員。它的國際活動是受由設在阿姆斯特丹總部指揮,並由年會決定的議題

及策略來引導會務的進行。3 基本上,我們研究我國非政府組織是否進入與這類

大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接軌,便是一個觀察我國非政府組織跨國效應重要的指數

(index)。

本研究報告為國科會核定補助三年研究計畫「全球治理下非政府組織跨國

效應的研究:我國基金會國際接軌可行性的實徵分析」,第三年有關台灣經濟事務

相關基金會與民間團體與國際接軌可行性的實徵研究報告。本研究以基金會研究

為主要對象,但由於我國有關經濟事務基金會之統計為數不多,依喜瑪拉雅基金

會 2008 年 600 家之名錄統計,本研究發現亦僅有 38 家,反而非以基金會為名而

進行跨國活動與全球接軌之民間組織更具有實質的活動內容,故將民間與經濟事

務相關之民間團體包括在實徵調查之內。本研究對此一取向統稱為經濟事務「非

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或稱經濟事務NGO。

本研究為第三年的實徵研究,遭遇的困難與前二年未有任何不同。困難處

仍在蒐集我國經濟事務基金會及相關民間團體的樣本與前二年其他團體一樣,頗

為不易,原因是我國的民間組織結構並不嚴密,許多類似團體並未登記或登記而

無具體資料可作查證,以致本研究在實徵工作最大的難題便是無法從正式登記文

件上作追蹤。有的組織與基金會因規模過小而實際並無法成為本計畫研究的標的

團體(target groups)。而喜瑪拉雅基金會 2008 年 600 家之名錄內之 38 家基金會,

但因其規模過小,未達到本研究設定之標準,未列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團隊乃透

過與內政部、經濟部`、財政部及各相關經濟事務民間組織的探索,決定以登記

有案、或基金會基金在一千萬元以上者列入作為探索的標的團體。在這個標準

下,我們取樣了 542 個標的團體進行實徵探索。

本研究計畫設定的目標為下列五項:

1. 我國經濟團體與基金會組織的許可成立目標之一在呼應世界朝向全球化

3 關於國際非政府組織,參閱曹俊漢,《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2009),第十一及十二章。

6

發展的趨勢,也在檢驗我國非政府組織的民主性、多元性、自主性、適法

性與社會性。

2. 評估我國非政府組織納入與全球治理接軌的適格(capacity)。並對是否具有

完善的組織、結構與功能進行調查。本研究設定六個測量的指標:公益目

標的凝聚力;組織結構的緊密力;動員能力的滲透力;傳播理念的擴散

力;基金籌募的吸引力與人道使命的認同力。這六個指標對觀察非政府

組織全球接軌的治理能力,在執行過程上產出的影響力影響至巨。

3. 探索我國經濟團體與基金會組織的運作方式。在完成宗旨的任務過程中,

其執行工作項目的運作的方式如何,以及此一方式在技術上或實質上是否

可以產生跨國效應,達到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進行公共政策方案或計畫的合

作或接軌,包括談判、會議、諮商、救援、捐助等行為。

4. 探究我國經濟團體與基金會組織等非政府組在專業技術性強的公共政策

領域內,如經濟合作、技術支援、資訊交換等有無可能代表公部門,或以

獨立地位參與,或觀察世界不同區域政府及全球性非政府組織的計畫、諮

詢、會議、論壇、協定、行動等。

5. 調查聯合國主導下之各種政府間組織(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s)

的各類型計畫、會議、諮商、救援、捐助等活動中,非政府組扮演的角色

與影響力,從而評估我國相對應的經濟團體與基金會組織有無可能建立連

絡及接觸的管道。特別是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系統內簽約的十七個專門機

構(specialized agencies)主導的各類型計畫、會議、諮商、救援、捐助等行動。

前四項透過本研究團隊的實徵調查研究,後一項的探索則採用個案研究的方

法,以文獻研究與深入訪談完成。

二、 實徵調查設計與過程

本計畫實徵研究,主要針對我國經濟事務 NGOs 在國內外事務所進行的活動

調查。共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著重於經濟事務NGOs 相關的基本資料調查。首先透過內政部、經

7

濟部、各相關經濟事務組織、國內各大 NGOs 網站以探索本研究計畫的標的團

體。在探索標的團體的同時,除了基本的連絡地址與負責人資料核對外,也針對

其是否有網站的設置,以供資訊的交流與傳播。更針對NGOs 其本身性質區分為

經濟、企業、外貿、商業、科技、金融、產業及其他共八種分類,因此在標的團

體的篩選上,經由前述方式所取樣的標的團體,總計共有 542 個。

第二階段:由於標的團體的樣本資料來源不盡相同,無法藉由網路查的所有

相關資料,且單單藉由網路根本無法去評定經濟事務 NGOs 的運作資料及組織架

構,更遑論深入調查的可能性。因此便針對這 542 個經濟事務 NGOs 作一全面性

的問卷調查。

問卷內容的設有 20 個題目,其中第一及第五題還設有 2個題組,題目如下:

1. 請問貴組織之性質屬於以下何種類別?

1-1.貴組織設立時之資金總額為何?

1-2.貴組織有多少會員?

2. 請問貴組織主要屬性是從事全國性、全國性與地方性事務結合或者專注於國

際事務?

3. 請問貴組織主要業務性質為何? (請依下列選項至多選出三項排序)

4. 請問貴組織的主要成員為何?請依下列選項排序?

5. 請問貴組織是否可以接受讓外籍人士加入?

5-1. 請問貴組織目前有無外籍人士加入?

5-2. 請問貴組織外籍人士可擔任的職務為何?

6. 請問貴組織成立後活動之主要經費來源為何? (可複選,並標助百分比為多

少?)

7. 請問貴組織成立時間有多久?

8. 請問貴組織透過何種方式向社會大眾傳播基金會理念?

9. 請問貴組織每年舉辦國內活動的場次?

10. 請問貴組織在國內的運作方式或者舉辦活動的類型? (可複選)

8

11. 請問貴組織是否有舉辦與國際性相關的活動? (如果回答否,請跳至 14 題

繼續作答)

12. 請問貴組織舉辦國際性活動的類型? (可複選)

13. 請問貴組織舉辦國際性活動的經費來源為何?

14. 請問貴組織是否有參與其他單位主辦的國際性的活動? (如果回答否,請

跳至 16 題繼續回答)

15. 請問貴組織參與其他單位主辦的國際性的活動?

16. 請問貴組織每年派員(或產業代表)參加國際性會議( Conference )、論壇

( forum )與專題研討會( Seminar )之次數?

17. 請問貴組織是否具有上述各類性國際性經濟組織織觀察員或會員……等身

份?

18. 請問貴組織是否支持組織織成員以個人名義參加各類型國際性經濟組織或

其他類似組織的活動?

19. 請問貴組織每年向政府申請核准經費補助額約為?

20. 貴組織參加之國際性組織活動,由官方主辦或支持,或僅為非官方的主辦

或支持,以何者居多?

此問卷設計完成後,於 99 年 4 月 20 日統一寄發至各經濟事務 NGOs。問卷

並於 4月至 5月間陸續回收,99 年 6 月 1 日為最後一次回收問卷的日期,因此也

將該日設定為終止收件的日期,並開始將回收的問卷作一統計整理,回收的的數

量統計表格如下:

表 :問卷製作統計

數量 百分比

寄發問卷總數 542

總回收問卷數 136 25%

9

無回應問卷數 406 75%

有效問卷數 111 20%

無效問卷數 25 5%

由上表可得知,有效回收的問卷數僅占寄發總數的五分之一,無回應的問卷

所占百分比更是高達 75%。至此,就僅以所回收的有效問卷內容為依據,做更進

一步的分析及統計。

在回收的 111 有效問卷裡,整理方式是利用 Excel 將每個問卷的題目作為一

分頁以示區隔,接著將每個樣本團體(經濟事務 NGOs)在問卷上所填寫之內容逐

項標記上去,如下表格式所示:

01. 請問貴組織之性質屬於以下何種類別?

選項

基 金 會

名稱

財團法

人基金

財團法

人機構

社團

法人其他 備註

協會 學會

000XX 旅行

企業協會X

將問卷題目各別做為一 Excel 分頁後,再將題目內容與選項分別列出,將有

效的問卷內容依照樣本團體的編號及名稱,以數字「X」為標記填上表格內,最

後將所有標記的內容作一統計,以確認各題內每一選項所佔之比重,以利於分

析。而若標的團體在填寫問卷時,有多做補充的地方,便將其補充的內容填寫在

備註的表格內。

本次問卷調查的重點著重在,標的團體(經濟事務 NGOs)於國際活動上的接

10

軌情況及參與程度,其具體表現在問卷的後半段題目,當中又以第 12、15、16

題,三個複選題為重心之所在。在將所有回收的問卷作一統計整理後,更以第

12、15、16 題為基礎,挑選出要進一步深入訪談的經濟事務 NGOs。

第三階段:從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中,以第 12、15、16 題為基礎,分別從

第 12 題與第 15 題挑選出,勾選 3 個項目以上的樣本團體,第 16 題則是挑選出

派員人次,平均至少 6人次以上的樣本團體,總計可挑出三分個別有 20、16、20

個的樣本團體名單(見附錄一)。再以此三份名單為抽樣依據,作一交叉比對,從

中挑選有重複出現的經濟事務NGOs,做為此階段的深度訪談名單,共有 8個,

名單如下:

編號 基金會名稱 編號 基金會名稱 編號 基金會名稱

012 台北金融研究發

展基金會

021 中華民國商品條

碼策進會

394 全國認證基金會

153 中華民國國際經

濟合作協會

183 資訊工業策進會 239 中華民國中小企業

促進協會

273 台日經濟貿易發

展基金會

350 中國生產力中心

針對深度訪談名單的部分,先是以電訪詢問該樣本團體是否有意願接受面

訪,有意願接受面訪的樣本團體,便與其接洽安排時間面訪,而意願不高的樣本

團體,則看其是否有網站的設置,若有則從其入口網站做深入調查。本質上,個

案研究採雙軌進行,以觀察其與國際接軌的空間如何。

11

三、 實徵分析

問卷內容的設計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旨在經濟事務 NGO 樣本團體的

組織結構剖析,與國內活動情形,第 1 題至第 10 題屬之;第二部分則在評估經

濟事務 NGO 樣本團體與國際接軌的可能性,第 11 題至第 20 題屬之。分別評析

如下:

(一)經濟事務NGO樣本團體的組織結構剖析

12

1. 請問貴組織之性質屬於以下何種類別?

選項 財團法人

基金會

財團法人

機構

社團法人 其他

協會 學會

總計 23 26 16 3 57 4

百分比 21% 23% 51% 4%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根據統計數據所示,發現此次所調查之樣本,有 50%左右認定其組織性質屬

於「社團法人」,而「財團法人基金會」與「財團法人機構」各占四分之一左

右,另外在「財團法人機構」的屬性中,大概又有一半左右的調查對象認為

其本身為「協會」。因此發現此題所呈現的,可以說有一半以上的調查樣本皆

認定其本身的性質是屬於「社團法人」。雖然,我國有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之

分,僅利於管理,但此類分析不影響本研究跨國接軌的可行性之分析。

1-1 貴組織設立時之資金總額為何?

100

萬以

101-500

501-1000

1001-3000

3001-5000

5001-1

1 億

13

36 25 8 6 2 1 7 23

承上題,此次所回收的有效問卷中,發現大部份的調查對象其設立之資金總

額,主要集中在 100 萬以下、101~500 萬與無基金金額此三個選項中,所占之

百分比大約為 75%,而資金總額在 501 萬以上的調查對象大約占四分之一。

從本研究得知:我國經濟事務NGO 之財力結構,不如國外某些大型基金會或

社會團體之厚實,對他們國際接軌能力的發揮實有限制。

1-2 貴組織有多少會員?

選項 50 人以

51-100 人 101-300 人 301-500 人 501 人以

未勾選

總計 36 25 33 6 6 5

14

承第一題,發現在有勾選此題的 106 的調查樣本中,有 84%左右都是小於 300

人以下,僅有少數幾個是超過 300 人的大型組織。本質上,經濟事務NGO 之

大小與其國際接軌之能力強弱並無必然的關聯,但至少可以旁證,此等小型

經濟事務NGO 對進行國際接軌不但缺少企圖心,且也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2. 請問貴組織只要屬性是從全國性、全國性與地方性事務結合或者專注於

國際事務?

選項 專注全國性

事務

以全國性事

務為主兼辦

地方性事務

及活動

專注於國際

事務

未勾選

總計 26 74 15 3

百分比 23% 67% 14% 3%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15

根據統計數據可發現,我國經濟事務相關基金會主要都是以國內事務為主,

大約占了 90%,而認為跟國外事務有關的經濟事務基金會則屬少數,僅占全

部的 14%。根據此調查,我國經濟事務NGO 重要的活動仍偏重在國內,雖有

國外的活動,但也為次要的目的。這種屬性也明白指出了,台灣國際經濟活

動雖然強勁,但也僅限於貿易方面,但透過經濟事務NGO 民間組織從事國際

活動的連繫,仍在萌芽中。

3. 請問貴組織主要業務性質為何?(請依下列選項至多選出三項排序)

選項 經濟 企業 外貿 商業 科技 金融 產業 其他

總計 32 35 10 22 37 7 67 24

百分

29% 32% 9% 20% 33% 6% 60% 22%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16

根據統計數據發現,在 111 個調查樣本中,有將近 60%的樣本認為其本身的

主要業務性質與產業有關,33%與科技有關,經濟與企業分別為 29%與 31%,

其他則為 22%,商業約為 20%,外貿 9%,金融 6%。由此可見,此次的調查

樣本中,其主要業務性質是以產業、科技、經濟及企業為主。本項研究發現,

在其國內活動的分類上,仍以產業活動為主。

4. 請問貴組織的主要成員為何?請依下列選項排序

選項 社會大眾 行政管理

人員

經濟企業

從事人員

學術研究

人員

其他

總計 33 47 61 55 27

百分比 30% 42% 55% 50% 24%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17

根據統計數據所示,有 30%的基金會認為主要成員包含了社會大眾,42%跟

行政管理人員有關,55%與經濟企業從事人員有關,50%認為學術研究人員有

關,24%認為還包含了其他部份的社會成員在其中。因此可發現,在此次的

調查樣本中,大多數的組織成員主要是由「行政管理人員」、「經濟企業從事

人員」、「學術研究人員」所組成。此一研究的目的在調查經濟事務 NGO 是否

有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根據本研究得知,如有適當的條件配合,應有潛力進

行國際接軌的能力。例如學術研究人員便是最大可用的資源。

5. 請問貴組織是否可以接受讓外籍人士加入?

選項 是 否 未勾選

總計 64 38 9

百分比 58% 34% 8%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18

依統計數據所示,在所有 111 個調查樣本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樣本(59%)

可以接受外籍人士加入,而 33%的基金會則無法接受外籍人士,8%是未勾選

的部分。也就是說,我國相關的經濟事務 NGO 有一半以上是可以接受讓外籍

人士加入。本研究調查的假設是:本質上,我國各類民間組織或基金會的結

構與功能相對很弱,如可聘請外籍人士加入,在人才資源上有利作國際接軌

的活動。至少經濟事務NGO 在這一點上有利作國際接軌的發展。

5-1 請問貴組織目前有無外籍人士加入?

選項 有 無

總計 22 53

百分比 29% 71%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承上題,由有勾選此題的 75 個調查樣本裡可發現,僅有 29%的基金會有外籍

19

人士的參加,71%的基金會成員中並無外籍人士的存在,跟上題相較之下可

發現,我國絕大部份的經濟事務相關基金會雖可接受外籍人士的加入,但在

實際上有外籍人士成員加入我國經濟事務 NGO 還只能算是少數。顯然也說明

了,我國經濟事務 NGO 在延聘外籍人士方面仍有不足,也說明了,在國際接

軌方面的活動未能充分運用外籍人士的經驗來充實。

5-2 請問貴組織外籍人士可擔任的職務為何?

選項 一般會員 行政經理人

諮詢或顧問 其他

總計 31 4 34 11

百分比 43% 6% 47% 15%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承上題,根據數據可發現,在勾選此題的 72 個調查樣本中,約有 81%(當中

有 6 個重複)的樣本可以接受外籍人士擔任一般會員及諮詢或顧問,僅有 5%

的基金會可接受外籍人士擔任行政經理人員,而 15%可擔任其他職務。也就

是說,在我國的經濟事務基金會裡,外籍人士可以擔任的職務上,較可被接

受的是「一般會員」及「諮詢或顧問」。就本研究的目的來說,「諮詢或顧問」

較對本研究目的有積極的意義。自然,此等人員能否用在與國際接軌的工作

20

上,仍要視相關經濟事務NGO 的運作策略來觀察。

6. 請問貴組織成立後活動之主要經費來源為何? (可複選)

選項 企業捐

會費 社會大

眾捐款

與政府

合作專

案收益

特定計

畫的收

其他

總計 48 68 18 44 31 31

百分比 43% 61% 16% 40% 28% 28%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由統計數據可發現,絕大多數的基金會主要的經費來源來自「會費」(61%);

其次為「企業捐贈」與「與政府合作專案收益」,所占百分比分別為 43%與

40%;再者是「特定計畫的收益」與「其他」的 28%;最後才是社會大眾捐

款的 16%。也就是說,在此次的問卷調查中,我國經濟事務基金會的主要經

費來源有三個,分別是會費、企業捐贈以及社會大眾捐款。此一調查顯示,

無論經費來源出自何種管道,經費的來源皆不充足。目前會費為大宗,但所

得有限,能進行的工作亦限於日常會務,自無能力進行國際接軌所費較多的

工作。此點與國外經濟事務NGO 多來自捐獻不可同日而語。

21

7. 請問貴組織成立時間有多久?

選項 未滿一

1-3 年 4-6 年 7-9 年 10 年以

不知道

總計 0 19 22 22 48 0

百分比 0% 17% 20% 20% 43% 0%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根據統計數據發現,此次有效回收的調查樣本中,有 43%的基金會成立超過

10 年以上了,成立 4至 9年的基金會總數也有 40%,成立 1至 3 年的基金會

也有 17%,且並無未滿一年之剛成立的新基金會。也就是說在此次的調查樣

本內,有將近八成的樣本成立時間超過 4 年,有超過四成的樣本成立時間超

過 10 年。此一調查頗具意義。我國經濟事務 NGO 的成立期間算是皆有歷史,

十年以上也不在少數。但其成長並不因時間而能與國際同步發展,顯然仍在

初階段的發展期中。基本上,凡一個基金會能與國際接軌必與全球化的步調

亦步亦趨。我國經濟事務NGO 的發展是相當落後的。

8.請問貴組織透過何種方式向社會大眾傳播基金會理念? (可複選)

選項 媒體 網路 結合企

業共同

學校機

舉辦具

體活動

其他

22

行銷

總計 35 57 30 30 90 12

百分比 32% 51% 27% 27% 81% 11%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根據此數據可發現,主要透過「舉辦具體活動」以傳播其理念的基金會占了

全部的 81%;透過「網路」的則占了 51%;其次才是「媒體」(32%);接著才

是「結合企業共同行銷」與「學校機關」(各占了 27%);最後才是其他(11%)。

因此可發現,在此次的調查樣本中,在宣傳理念的區塊上,其主要方式大多

是透過「舉辦具體活動」以及透過「網路」去傳播經濟事務 NGO 理念。本質

上,傳播 NGO 理念的方式如何可以見證其是否有能力進入與全球接軌的活

動。大體上,能利用網路或舉辦活動皆為正面而有積極性意義的工作,有利

進入與國際接軌工作的進行。

9.請問貴組織每年舉辦國內活動的場次

選項 0~5 場 6~10 場 11 場以上 未勾選

總計 59 22 27 3

百分比 53% 20% 24% 3%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23

由此題可發現,在有效回收的 111 個基金會中,每年舉辦五場活動以下的基

金會占了多數,其百分比為 53%,舉辦 6 至 10 場的則有 20%,舉辦 11 場以

上的則有 24%。也就是說國內與經濟事務相關的基金會中,有一半以上在每

年舉辦活動的次數裡,都是在 5 場以內的。本調查發現,經濟事務 NGO 的活

動不夠頻繁,又從前面的調查得知,活動以在國內活動為主,自與國際接軌

的積極意義無法凸顯。

10. 請問貴組織在國內的運作方式或者舉辦活動的類型? (可複選)

選項 舉辦經濟

會議論壇

推動法案

立法

促進產業

合作

從事科技

研發與交

其他

總計 38 8 75 39 29

百分比 34% 7% 68% 35% 26%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24

由此題可發覺在這 111 個樣本 NGO 中,在運作模式或舉辦活動的類型上,主

要是以「促進產業合作」為大宗(68%);其次則為「舉辦經濟會議論壇」和「從

事科技研發與交流」(34%和 35%);再者才是其他(26%),僅有少數是以「推

動法案立法」(7%)做為其運作的主要目的。此一結論與我們前面調查的發現

頗為吻合。由於大多數的經濟事務 NGO 多以產業為主,自然多從事產業交流

的相關工作。

(二)評估經濟事務NGO 樣本團體與國際接軌的可能性

11. 請問貴組織是否有舉辦與國際性相關的活動? (如果回答否,請跳至 14

題繼續作答)

選項 有 否 未勾選

總計 57 47 7

百分比 51% 42% 6%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25

本研究的第二部分調查在發現我國經濟事務NGO 在國際接軌的意向、經驗、

計畫、活動等內容上有無與國際接軌的可能性。從本調查得知,回答有舉辦

國際性相關活動的經濟事務NGO 或基金會占了整體的 51%,也就是說有一半

以上的NGO 會舉辦國際性相關的活動。這一回應給吾人相當的鼓舞。自然,

其認知的範圍屬性如何,便是本研究要想發掘的內容。

12. 請問貴組織舉辦國際性活動的類型

學術

研討

國際

經貿

合作

會議

促進

國際

經濟

交流

跨國

性教

育講

邀請

國外

專家

來台

教學

或宣

產業

聯盟

會議

促進

跨國

產業

聯盟

與招

商活

促進

技術

交流

尋求

投資

資金

其他

37 7 12 14 28 12 12 26 2 7

33% 6% 11% 13% 25% 11% 11% 23% 2% 6%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26

本研究區分了十個不同屬性的類型,以供經濟事務NGO 組織作答。每個屬性

都有與國際接軌的可能,自然,對我們國際接軌可行性調查的證知是有幫助

的。根據統計數據發現,在有效回收的調查樣本裡,有關於舉辦國際性活動

方面,主要是偏重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外專家來台教學或宣傳」及

「促進技術交流」,其次則偏重在「促進國際交流」、「跨國性教育講座」、「產

業聯盟會議」以及「促進跨國產業聯盟與招商活動」。值得重視的是,「舉辦

學術研討會」仍是重要的接軌方式,其次則為「邀請國外專家來台教學或宣

傳」及「促進技術交流」。這也是開發中國家最為初始的方式,不過此等方式

如運用得當仍可逐漸升級而達到國際接軌更高或更為細緻的層級。

13. 請問貴組織舉辦國際性活動的經費來源為何?

選項 自籌經費 與政府合作申請

政府補助

與合作單位共同

負擔

總計 37 30 24

百分比 33% 27% 20%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27

由統計數據可發現,相關調查對象在舉辦國際性活動時的經費來源,主要比

重是「自籌經費」,其次才會是「與政府合作申請政府補助」與「與合作單位

共同負擔」。前項類別自與經費來源相關,故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外

專家來台教學或宣傳」及「促進技術交流」多列在「自籌經費」的範圍內,

不過政府為達到政策宣導的目的,也通過「與政府合作申請政府補助」與「與

合作單位共同負擔」作為經費來源的項目。這亦是開發中國家的共同與國際

接軌的模式。

14. 請問貴組織是否有參與其他單位主辦的國際性的活動? (如果回答

否,請跳至 16 題繼續作答)

選項 有 否 未勾選

總計 62 42 7

百分比 56% 38% 6%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28

由統計數據發現,在 111 個基金會當中,有一半以上(56%)的調查樣本會參與

其他單位主辦的國際性活動。也就是說,會參與其他單位所舉辦之國際性活

動的NGO 組織,占有整體將近 2/3 的數目。這就是學術界一般所說的「搭便

車」(free ride)的模式。在經費不充裕的情形下,合辦的情形相當普遍,但

達到與國際接軌的目的便有相當的難度。故一般仍以爭取經費自主辦理較易

達到建立雙邊互動的目標。

15. 請問貴組織參與其他單位主辦的國際性活動類型? (可複選)

選項 學術研討

國際貿易

合作會議

促進國際

經濟交流

跨國性教

育講座

產業聯盟

會議

其他

總計 48 17 25 12 21 6

百分比 43% 15% 23% 11% 19% 5%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29

承上題從合作的內容來觀察,由統計數據可發現,在參與其他單位主辦的國

際性活動上,在此次 111 個 NGO 組織中,有 43%的調查樣本參與了「學術研

討會」,其次才是「促進國際經濟交流」、「產業聯盟會議」、「國際經貿合作會

議」、「跨國性教育講座」。也就是說,學術研討會是各本次的調查樣本在參與

其他單位舉辦之國際性活動上,最常參加的一個項目。因為此一模式不易引

起較為複雜的互動關係,但也難達到真正國際接軌的目的。

16. 請問貴組織每年派員(或產業代表)參加國際性會議的人次

選項 參加國際

性產業聯

盟合作會

參加國際

性經濟論

參加國際

性專題研

討會

無派員參

未勾選

總計 17 8 42 45 12

百分比 15% 7% 38% 41% 11%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30

這是一題互動模式的調查,所謂「有來有往」的互動模式可以產生實際國際

接軌的可能性。由統計數據所示,有一半以上(41%+11%的未勾選)的調查樣

本沒有派員參加國際性會議,顯然,這一發現指出,這是一個單向的交流模

式,降低與國際接軌的可能性。這也說明了,我國經濟事務相關 NGO 的組織

企圖性明顯不足。而在有參加國際性會議的 NGO 組織中,大多都是參加「國

際性專題研討會」,比重約為 38%,這也說明了,交流的目的仍在國際學術層

面。然而在較重要的「國際性產業聯盟合作會議」及「國際性經濟論壇」方

面則較少組織參加,無疑降低了國際接軌的可能性。

17. 請問貴組織是否具有上述各類型國際性組織之成員或觀察員等身分?

選項 已成為會

已成為觀

察員

只有列席 其他 未勾選

總計 19 2 21 41 28

百分比 17% 2% 19% 37% 25%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31

由統計數據可發現,此次的調查樣本指出在參與國際性組織的區塊上,僅僅

能說是占少數,「成為會員」的組織僅占總數的 17%,「成為觀察員」僅占 2%,

「只有列席」也僅占 19%,全部加起來只有占整體的 38%。也就是說,在所

有的調查樣本裡,有參與國際性組織活動的,僅僅佔所有樣本的 38%。本調

查顯示,參加國際活動仍都立於不定期的地位,常態性的出席仍偏少,此一

趨勢也構成降低國際接軌可能性的原因之一。

18. 請問貴組織是否支持組織織成員以個人名義參加各類型國際性經濟組

織或其他類似組織的活動?

選項 支持並給

予經費

支持但不

給予補助

不過問成

員行動

其他 未勾選

總計 20 37 31 13 11

百分比 18% 33% 28% 12% 10%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32

本調查的主要目的在了解,組織的個人行為是否有利增加國際接軌的可能

性。自然前提是組織本身採取何種政策或立場。由統計數據發現,在組織成

員參與國際性經濟組織或活動的區塊上,有 51%的基金會支持其會員的行

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僅有 18%的基金會在支持之餘並給予經費贊助,

有 33%的組織僅支持但不給予補助,顯然態度仍不積極。而剩下將近一半的

基金會則是以「不過問成員行動」和「其他」為主。總體而論,組織並不支

持個人的行為。這等於阻礙了組織與國際接軌的可能性發展。本質上,這一

趨勢說明台灣一般NGO 不積極進行與國際接軌的活動,組織缺少動力,也不

主動鼓勵其成員與國際接軌,這與全球化的趨勢背道而行。

19. 請問貴組織每年向政府申請核准經費補助額約為?

選項 無 十萬元

以下

十萬元至

五十萬元

五十萬元

以上

其他 未勾選

總計 67 9 15 13 3 4

百分比 60% 8% 14% 12% 3% 4%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33

調查研究發現,大部份的調查樣本(61%)在經費的尋求上,是鮮少向政府申請

補助的。這也說明了,政府並無經費補助 NGO 的跨國接軌活動,也沒有認清

跨國接軌活動是進入國際社會重要的途徑。政府僅認為,只有在與主權國家

接軌才是活絡外交的唯一認知。這是違背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

20. 貴組織參加之國際性組織活動,由官方主辦或支持,或僅為非官方的主

辦或支持,以何者居多?

選項 由官方主辦

或支持

僅為非官方

的主辦或支

其他 未勾選

總計 29 51 22 10

百分比 26% 46% 17% 9%

PS. 百分比=個別項目勾選數/總回收問卷數

34

這是根據以上調查,在參加國際活動的項目中,政府的補助與支持也不如非

官方的支持來得多。統計數據和上一題參照可發現,僅有近 1/3 (26%)的調查

樣本是由「官方主辦或支持」且經費由「政府所補助」,而有近 2/3 (64%)的組

織是由「僅為非官方主辦或支持」且沒有向政府申請補助。也就是說在此次

的調查結果內,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樣本是不向政府申請補助與尋求政府補

助。主要理由是政府並不積極主動鼓勵或支持台灣NGO 的國際接軌的任何活

動。

四、 個案研究:國內部分

(一) 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

(二) 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

(三) 中華民國商品條碼策進會GS1 Taiwan

(四)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

(五) 中華民國中小企業促進協會

(六) 台日經濟貿易發展基金會

(七) 中國生產力中心

(八) 全國認證基金會

35

國內有頻繁的國際間交流合作的NGO,大多有 20 年以上的成立年資,並且

是經由政府扶助成立的組織結構,因此在研討會以及各項研究上,會承接有政府

提出的會議和活動。本研究選擇了其中較有成就者作個案深度研究分析,以觀察

其活動與內容。另外如中華民國商品條碼策進會 GS1 Taiwan 是國際的組織在台

灣的分會,在全球接軌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此類機構實屬加強國際接軌的最

好範例,政府應大力支持。

(一)個案報告: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

1. 目標:資策會主要的設立宗旨:『策進我國資訊科技之創新應用,協助

發展知識經濟』。主要任務有:『推廣資訊技術有效應用,促進資訊社會之健

全發展』、『建構數位經濟發展環境,帶動資訊產業之永續成長』

2. 組織架構

‧依據本會捐助章程設置董事會及監察人,董事會係由董事長召集,並設稽

核室辦理本會稽核業務。

‧執行長及副執行長由董事會委任之,下轄研究所、推動部門、幕僚部門、

及二級單位等。

‧研究所有網路多媒體研究所、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新興智慧技術研究所、

數位教育研究所、及產業情報研究所。

‧推動部門有國際事業群、產業支援處、專案支援處、南區資訊處、及科技

法律中心。

‧幕僚部門有行政處、企劃室、會計室、及秘書室。

‧二級單位有日本辦事處、印度辦事處、及越南辦事處。

3. 與國外接軌的活動

資策會對與國際間的合作非常廣泛,在業務部門有專業的國際事業群

36

(International Group, IG),部門定位在以『台灣軟體及資訊服務業者拓展國

際業務的好伙伴』,並且在國際事業群下設有國際業務行銷中心、軟產業

國際業拓中心、資訊服務中心、e化外交中心、綜合業務組。

為協助我國軟產業國際化,資策會積極佈建國際網路與建立國內外交

流平台,協同國際重要策略夥伴擴展國際合作爭取商機,因此有國際合

作、拓展國際業務、及縮減國際數位落差等三項重點工作。

國際合作方面:

資策會加強與國際級企業及學研機構之技術研發合作,加速研發成果

及能量之提升,並擴大國際技術合作業務;參與AFACT( Asia Pacific Council

for Trade Facilitation & Electronic Business)、Living Labs Global、SEI(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RosettaNet…等國際組織,以研究新興應用及技術標

準,提升我國 ICT 應用國際競爭力。

拓展國際業務方面:

資策會積極協助台灣資通訊產業與資服業爭取國際商機,以東南亞、

中東、日本、大陸等地區為目標市場,結合軟協合作建立國際業務整合行

銷平台,加速業者拓展國際市場;配合政府兩岸合作交流相關計畫,積極

拓展台商人才培訓、台商育成、市場推展、委外代工及兩岸標準,及媒合

兩岸廠商參與大陸無線城市試點計畫…等業務。

此外,資策會並配合政府科技外交政策,積極協助縮減國際數位落差

工作,持續執行APEC 之「數位落差行動藍圖」、「e-APEC 策略」,參與「亞

太資訊基礎建設」(Asia-Pacific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PII),提升我國國

際影響力,並透過 ADOC 國際合作機制,協助我國資通訊廠商拓展新興

具潛力之區域市場。

國際事業群(International Group)

資策會於 2007 年成立國際事業群(International Group)

主要業務

37

整合資策會推動國際化及進行國際合作的資源與能量,支援台灣軟體

及資訊服務產業拓展國際業務。引領國內業者為國際客戶創造價值,提供

高品質的資訊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及服務。

國際事業群的主要產業服務內容為:

1.國際行銷

2.市場開拓

3.整合行銷加值服務

4.資訊服務業國際業務拓展服務

5.策略夥伴合作

針對不同技術或專業領域,與我國業者組成多個業務團隊,連結目標市場有

影響力的業者,掌握正確的商機訊息,再透過合作夥伴與客戶近距離不斷的接

觸,有效取得採購案或直接委託的機會整合資源辦理整體形象行銷活動、蒐集目

標區域市場需求與客戶資訊、建立銷售管道與合作模式,及介接潛力國際買家與

國內業者之合作,以增加我國業者的國際業務機會。

協助我國業者組成國際業務團隊,結合東南亞(越南、泰國)、北太平洋(馬紹

爾群島)、非洲(奈及利亞、布吉納法索)、中東(科威特、卡達、沙烏地阿拉伯、

阿曼)及美國等地區的通路夥伴,拓展當地市場。配合主管機關及公協會,研訂

長期有效的服務機制,以提昇我國資服業者及其產品之國際競爭能力與績效。

國際事業群之業務拓展案例與重要成果:

1.Mobile Banking 規劃案

2.WiMAX 系統整合案

3.e-Learning 平台建置案

4.e-Government 人才培訓案

5.沙烏地阿拉伯暨卡達市場商機拓展團

6.國際業務標案之爭取

國際合作

38

資策會透過國際合作拓展國際業務有以下目的與作法:

‧ 協助我國軟產業的國際業務機會。

‧ 引進外商來台投資採購。

‧ 協助我國成為數位產業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 協助推動我國綠色供應體系。

(二)個案報告: 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

為了將台灣各個民間團體所從事的國際事務加以整合,以發揮高度效果,政

府有關主管機關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專責推動全國國際經濟合作事務的民間機構,

以協助政府加強拓展與世界各國的實質關係。在各企業領袖的支持與政府主管機

關的指導下,於民國 89 年 8 月 9 日在台北成立「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

(簡稱「國經協會」)。

組織的主要目標:以發展國際經濟交流為宗旨,其主要任務如下:

1. 與國外企業界人士、團體經常聯繫交流,以促進發展雙邊或多邊經貿關係。

2. 蒐集有關國際經貿資訊,並向政府提供有關經貿事項之建議。

3. 接受政府有關經貿問題之諮詢,及委託辦理有關國際經貿問題之研究等。

4. 協助國內外企業界人士互訪,並協助國內企業界解決經貿爭執事項。

5. 與國外相關單位簽訂經貿合作協議。

6. 其他有關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發展事項。

主要工作對象除美國及日本外,涵蓋歐洲、中南美洲、大洋洲、東南亞、中

東及非洲各國之工商團體,工作方式則在配合政府政策下,藉由:1.資訊交換 2.

組團互訪3.實地考察4.舉行雙邊民間經濟合作會議5.簽訂合作協議書6.舉辦各種

投資貿易及最新國際經貿情勢研討會等方式。達成增進雙邊貿易、促進雙向投資、

推動科技交流、拓展民間經貿外交的目標。

協會的組織:在會員大會及理監事會以外,並設有秘書處。其下設有:國外事務

組、業務組及秘書組三組,各職掌不同業務。

39

國際互動資訊:協會提供各個國家之經貿單位聯繫方式,與國外我國對等單位之

訊息。投資貿易訊息、研討會訊息、參訪團、國外開發投資說明會等。以下列出

近期舉辦之國際活動訊息。

研討會訊息:

2010/11/12 俄羅斯及烏克蘭經貿商機說明會

2010/11/9 第 2 屆台沙(沙烏地)經濟合作會議

2010/10/27 「生技起飛-台法生技交流研討會」

2010/10/25 2010『波蘭-經貿暨投資商機』研討會

2010/10/20 布吉納法索商機說明會暨個別商務洽談

2010/10/13 2010 斯洛伐克投資暨市場商機研討會

2010/10/13 柬埔寨投資商機研討會

2010/10/7 2010 年馬來西亞工業合作及商機高雄說明會

2010/8/4 2010 印尼投資商業論壇

2010/7/30 史瓦濟蘭王國經貿暨投資商機說明會

2010/7/23 波羅的海之樞紐- 拉脫維亞經貿環境暨商機介紹研討會

會議或參訪團訊息:

第 10 屆台星經濟聯席會議 (活動日期 2010/11/7~2010/11/10 )

挪威、丹麥、拉脫維亞經貿訪問團 (活動日期 2010/10/26~2010/11/7)

2010 印度投資考察團(2010/9/5)

第 9 屆台蒙經濟聯席會議(2010/9/7)

2010 年赴巴拿馬、宏都拉斯、墨西哥、智利、秘魯經貿投資訪問團(2010/8/25)

第 29 屆巴拉圭農牧工商國際展 (活動日期 2010/7/10~2010/7/25)

第十屆電子商務全球採購會議暨展覽(活動日期 2010/2/8~2010/2/9)

國經協會柬埔寨經貿訪問團(2009/12/13)

由於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是以發展國際經濟交流為宗旨,專責推動

40

全國國際經濟合作事務的民間機構,功能在協助政府加強拓展與世界各國的實質

關係,彌補我國在國際間政治互動之薄弱。因此舉辦之國際活動非常頻繁,協助

我國從事貿易之人才與國際接軌,並提高國際間的互動關係。

(三)個案報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商品條碼策進會 GS1 Taiwan

組織介紹:GS1 ( Global Standard One ) 是商品條碼與無線射頻自動識別

標準的領導者, 是商業共通資訊全球標準倡導者。GS1 前身為 EAN

International , 1977 年成立於比利時之布魯塞爾,以推動國際物品編碼為主。

1984 年林暉先生因經營市場調查研究公司發現條碼引進的必要性,因而結合數

家廠商與民意代表成立籌備處,並邀請 EAN 秘書長來台訪問。GS1 Taiwan 於

1985 年成為 EAN International 第二十三個編碼會員,21 年來,代表台灣參與國

際標準之制定、應用技術之發展並將之推廣普及運用於台灣所有產業,

組織宗旨目標:協助國內會員廠商的國際接軌,基於過去服務兩岸業者之初

衷,結合產、官、學、研業界資源,進一步催生兩岸的產業合作平台,共同打造

一跨海峽的物聯網產業鏈。

組織主要任務:

1.條碼登記與應用

國際流通共用的條碼可在全球任何供應鏈節點暢行無阻,條碼結合電子資料

交換系統則成為共通的語言。

2.GDSN 註冊與應用

透過全球註冊服務系統,供應鏈夥伴間可即時同步維護內部系統之商品資

料,使得兩造間持續的交易可更順暢。

3.EPC 註冊與應用

4.專業服務

其組織屬於國際 NGO 之台灣分會,因此為協助台灣商品各項有關條碼化之

資訊,以與國外貿易時其商品結合流通之便利性。因此有相關之資料庫及商品和

41

專業訓練之消息。

(四)個案報告: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

組織的主要目標:以培訓金融人才為主,並以提國內國際金融的專業知識以

及專業人才。「財團法人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以「願景、前瞻、創新」為

主軸,正式成立於 1991 年 3 月 5 日,提供國內金融從業人員及社會大眾一個專

屬的金融學習園地,盼能在未來台灣金融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積極扮演交流的平

台,落實提升我國金融業國際競爭力之宗旨與目標。

此基金會的組織下設有:秘書處、研究諮詢中心、教育訓練中心、知識推廣

中心、文化出版中心等。

在研究諮詢中心舉辦並進行較多的外部交流,分為六大部份。包含:大陸金

融研究聯誼會、兩岸金融交流活動、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債劵研究聯誼會、財

富管理高峰論壇、各項研討會及委託研究案。

以大陸為重心的活動類別有:大陸金融研究聯誼會、兩岸金融交流活動、兩岸金

融學術研討會。

偏向國內業者的活動類別:債劵研究聯誼會、財富管理高峰論壇、各項研討會及

委託研究案。

1.大陸金融研究聯誼會

「大陸金融研究聯誼會」以推動兩岸金融研究與交流為宗旨,透過每期例會之進

行,持續針對兩岸金融業界所關心議題,邀請主管機關及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提

供建議與經驗分享,解決金融業界在兩岸金融往來上,所面臨之實務問題。

透過研討或座談會的型式,彙總相關訊息,以聯誼、參訪輔助目前定期舉辦

「兩岸金融研討會」之不足,同時強化兩岸金融高階主管的聯誼活動,以利知己

知彼,進而彙總兩岸金融往來之訊息,以期降低往來之決策風險。

「大陸金融聯誼會」曾探討之議題如下:

(1) 大陸金融現況與展望

42

(2) 金融高階主管餐會

(3) 大陸台商與台灣金融發展

(4) 兩岸開放對台商與台灣金融業之影響

(5) 台商與台灣資本市場

(6) 台灣金融業國際化與兩岸三地之佈局

(7) 大陸三大銀行法的制定,修改與未來走向

(8) 台灣金融界對溫氏效應應有之認識

2009 年「大陸金融研究聯誼會」舉辦過之研討會:

‧ 2009.03.27「兩岸金融產業簽訂 MOU 後之競合挑戰與商機」研討會

‧ 2009.03.27「兩岸金融產業簽訂 MOU 後之競合挑戰與商機研討會」

‧ 2009.04.04「兩岸金融產業簽訂 MOU 後之競合挑戰與商機研討會」

2.兩岸金融交流活動

透過所規劃或主辦的各項考察與參訪活動,協助台灣金融業界了解大陸金融監管

與市場現況,對兩岸金融同業的交流與人脈關係有所助益;尤其於實務方面進行

交流,為兩岸金融同業進一步往來奠定基礎。

3.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

由「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與「中華經濟研究院」及大陸地區「中國金融學

會」輪流主辦及合辦之『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自 1994 年在台北舉辦第一屆以

來,先後於北京(或上海)及台北輪流舉辦。至今『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已邁

入第十四屆,讓海峽兩岸的金融專家、學者有機會透過研討、參觀的過程能面對

面的討論、交換彼此的看法與作法。

4.各項研討會及委託研究案

在『各項研討會及委託研究案類別』,曾聯合其他組織,並由行政院金融監督管

理委員會指導,舉辦『共同打造亞太金融中心之願景與策略 – 高峰論壇 』。探

討如何使我國增取國際資金來台及台商回流,讓台灣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或『亞太籌資中心』『亞太金融服務中心』等目標。

43

(五)個案報告: 中華民國中小企業促進協會

協會成立於民國 61 年,積極扮演產、官、學界和民間需求的溝通者角色,

並致力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促進交流合作,輔導成長,進而健全中小企業整

體發展。

組織的主要目標: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為己任,加強對中小企業輔導性

工作之專業度,並提升服務技術,迅速解決中小企業的疑難雜症。並且也與全球

各經貿團體與之結盟,希望能藉此引領我國中小企業接軌國際,締造更多商機。

協會組織:協會設有七個中心,分別為祕書室、經營發展部-推廣中心、創

新發展部-培育中心、創新發展部-創輔中心、人力發展部-職發中心、人力發展部

-企研中心(一)及人力發展部-企研中心(二)等七個中心。

與國際互動相關之部門:祕書室主要的服務項目包含:兩岸事務交流與發展、

參與國際性組織或會議等。

『與國際互動之說明』

(1)國際交流事務主要工作內容有:

1.組團參與國際中小企業大會(ISBC)

2.國際工商團體合作結盟與拜會交流

3.政府國賓拜會接待

4.配合政策性組團進行工商考察

5.辦理國際商機媒合會

6.國外媒體接待

(2) 國際交流事務之成果

1. 阿曼王國駐華商務辦事處來訪本會

2. 前往參加第 35 屆國際中小企業大會-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世界年會

3. 組團參加第 34 屆泰國曼谷國際中小企業大會(ISBC)

4. 亞太工商總會幹部培訓班來訪本會!

44

5. 國合會海外官員中小企業發展班來訪本會林理事長!

6. 國際事務委員會主辦歡送外交部非洲司吳代司長榮升駐海地大使晚宴

7. 祕魯全國正義黨主席 Jaime Salinas 來訪本會林理事長

8. 甘比亞駐華大使拜訪本會林理事長

9. 參加 2007 年 1 月在日本東京國際中小企業大會(ISBC)

10.本會林理事長赴日本東京參與國際中小企業大會(ISBC)擴大理事會,

11.蒙古駐臺辦事處與蒙古中小企業聯合會拜訪本會徐副理事長

12.歐盟環保指令研討會邀請參加

13.組團參加第 32 屆國際中小企業大會代表團赴美國華盛頓開會!

14.保加利亞中小企業副執行長來訪

15.多明尼加總統府秘書長訪華團拜訪本會理事長

(六)個案報告: 台日經濟貿易發展基金會

台日經濟貿易發展基金會是於民國 93 年,由外貿協會的『對日小組』演變而

來。成立之時以擴大平衡我國對日貿易逆差及引進日本技術、提升我國產業技術

水準為主要任務,促進與日本經濟產業交流的機構。

組織宗旨: 聯繫台日雙方工商業者,增進互相瞭解,加強經濟、貿易合

作關係。

其組織的主要目標:加強台日雙方經貿產業交流,擴大均衡貿易,並接受政

府及相關單位之委託訂定計畫,辦理相關業務:

1.協助工商業界調查、研究、分析日本市場及經濟動態。

2.聯繫台日雙方工商人士、企業組織、及團體,舉辦經貿會議及商談活動

3.推動並促進台日雙方貿易、技術、投資合作及策略聯盟。

4.提供日本最新產業動向及經貿資訊,支援台灣企業進入日本拓展市場。

5.協助國內產業引進日本技術、人才、科技設備、材料。

6.其他有關台日經貿合作事宜。

45

提供加入會員的 5大優勢

(1)使用企業創意館產品刊登功能,刊登貴公司欲拓銷日本之產品。

(2)獲取欲與台灣廠商合作之日本中小企業資訊。

(3)獲得本會技術顧問團的支援,協助技術移轉,與日商合作等事項。

(4)定期提供最新日本商情資訊。

(5)定期提供日本文化,知識等資訊。

與國際互動之訊息:舉其要者如下:

2010-09-06 賀!! 台日商務交流協進會與日本商工會議所簽訂「業務合作協

定書」

2010-05-20 台灣貿易‧技術‧投資商談訪日團

2010-05-10 台灣經貿技術交流訪日團~褔岡‧北九州 6/21 出團

2009-10-19 11 月 6 日「台日中小企業貿易新契機論壇」敬請廠商踴躍參

加 。

2009-08-19 11 月 10 日北九州貿易、技術、投資商談訪日團開始報名

2009-04-01 橫浜地區貿易、技術、投資商談訪日團--5 月底出團!!

2009-03-27 第 30 次台灣貿易、技術、投資及傑出經營模式商談訪日團-

協會國際接軌活動訊息

2010-10-22 日本愛知・名古屋投資研討會

2010-10-18 廣島縣北廣島町商工會工業部會視察團來台訪問

2010-10-18 廣島縣議會日華友好議員連盟組團來台視察訪問

2010-10-11 10 月 14 日「台日產業技術合作契機與優勢系列講座」,敬邀

本會會員踴躍參加

2010-09-21 財界展望新社製作台灣特別報導 歡迎會員刊登廣告

2010-09-17 日本廣域多摩地區 TAMA 業者來台

2010-07-05 日本交流協會經濟部主任皆川京子、中小企業廳課長塚原綾

香蒞臨本協進會

46

2010-07-02 7/28,7/29 日本廣島縣貿易商談會-歡迎廠商免費報名參加

2010-06-28 JETRO 廣島貿易資訊中心代理所長藤井寛、顧問塩田靖浩蒞

臨訪問

2010-06-25 台北市日本工商會新任理事長與新常務理事蒞臨訪問本協進

2010-05-26 2010 全球招商論壇 【牽手台灣 共享雲端】

2010-05-26 敬邀會員廠商參加「2010 東元科技創意競賽《Green Tech》」

2010-05-26 敬邀會員廠商參加「第十七屆東元獎」

2010-05-17 5/24 台日商機及技術交流商談會,歡迎會員報名參加

2010-05-14 5/21 外貿協會主辦『台日企業結盟策略論壇』 歡迎會員廠商

參加

2010-04-20 日本松江市來會展出大根島牡丹及和菓子

2010-04-20 日本和紙公司 MOLZA 株式會社參加本會展示櫃

2009-11-24 第 26 次日本企業對台技術移轉、合作創業商談會-主題:日

台環境技術商談會(水處理相關)

2009-11-20 敬邀參加 2009 年 11 月 23 日「日本長野縣貿易商談訪台團」商

談會

台日經濟貿易發展基金會 15 年績效摘要(1993~2007 年):

綜合績效:

1. 15 年來創造貿易機會金額 67.26 億美元

參加專案計畫之台商 14,523 家次 21,077 人次

參加專案計畫之日商 34,604 家次 54,866 人次

2. 15 年來成功協助中小企業自日本引進技術(含重大案件及 OEM、ODM、

專利授權生產等)451 件

3. 在日業務聯繫機關團體已達 257 單位

4. 改善台日經貿關係

47

專案計劃 績效:

1. 每年辦理台日/日台商務協議會幹部會議 1次

◎每年舉辦一次台日雙方商務協議會幹部會議,15 年來計辦理 16 次。

2. 舉辦台日工商團體擴大合作會議/關東商務會議 8次

◎不定期在台北或東京輪流舉行,除促進台日雙方工商團體加強交流

◎參加之台灣企業計 581 人次

◎參加之日本企業計 404 人次

3. 舉辦中華民國台灣、日本關西經濟貿易交流會議/關西商務會議 7次

4. 派遣大型貿易、投資、技術商談訪日團 28 次

5. 派遣日本各地方城市商談訪日團 29 次

6. 派遣台灣工商團體代表訪日團 9次

7. 在國內舉辦台日半導體貿易商談會 5次

8. 辦理日商來台貿易採購商談團 28 次

9. 辦理日本各經貿團體經濟交流訪台團 84 次

10. 台灣企業如何進駐日本市場說明會 24 次

11. 在國內舉辦大型引進日本技術商談會 22 次

12. 在國內舉辦日本專家加工技術(Know How)指導商談會 9次

13. 在國內舉辦日本個別企業技術移轉商談會 41 次

14. 派遣引進特定技術商談訪日團 21 次

15. 台日產學共同合作論壇/先端技術演講會 14 次

16. 經常性辦理日商貿易、投資、技術諮詢案件 897 件,本會推薦國內廠商

2,928 家次爭取商機

(七) 個案報告:中國生產力中心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遂於 1955 年 11 月 11 日 創立,英文名稱為 China

Productivity Center ,簡稱 CPC,是我國成立最早、最大的經營管理顧問機構。

48

1961.05 發起亞洲生產力組織(APO) 為創始國並會員,1968 年 7 月貿易推廣部改

組成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1970 年 7 月恢復舊名「財團法人中國生

產力中心」。

其組織的主要目標:是以提昇生產力開始,進而以身為社會公民一員發揮社

會責任的使命。核心價值體系:以專業支撐服務主軸、以創新構築服務基礎。

此基金會的組織下設有:除一般行政組織外,設有技術服務與專案整合事業

部、創意產業事業部、服務業事業部、製造業事業部、企劃訓練部、另有北中南

等服務處。

在其組織結構下的企劃訓練部:辦理亞洲生產力組織(APO)對於國際業務與

國際交流事項之規劃與舉辦。以及辦理兩岸交流觀摩與考察業務,並執行訓練、

輔導業務之規劃與開拓。

海外事務組:其定位是使 CPC 和海外人才與機構交流的橋樑。

服務項目: 代表政府參加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APO),並舉辦各項海外經貿合作與交流活動,包含國際研討會、研習會、訓練

班及、考察團及海外台商管理講座、諮詢與企劃海外各項管理培訓講座暨輔導。

培訓工商、服務及農業方面之專業人才。

服務成果:

1.推薦派遣我國專業人士分赴 APO 會員國參加研討會、研習會及訓練班

2.在台舉辦研討會、研習會、訓練班及研修考察團

3.舉辦數百梯次兩岸經貿交流活動

4.曾舉辦數百場次大陸管理講座

5.推薦派遣我國專家至海外指導與服務

6.邀請國外專家與本中心顧問群配搭輔導國內產業

新產品與事業開發組

定位:

促進管理顧問產業發展的推手、建立兩岸經營管理交流的平台。

49

成果: 辦理兩岸四地「寰宇生產力產業經管交流論壇」,帶動兩岸經營管理的

交流。帶領兩岸四地經營管理論壇與考察團

『製造業事業部』

定位:成為華人製造業經營管理顧問最佳服務團隊,為政府推動經管領域政策

最佳策略夥伴。在國際品質、環保及清潔上生產建置與因應

主要項目:

1.政府海外(大陸)台商經管計畫推動與企業輔導

2.政府研發經理人國內外培訓與考察活動

3.政府引進國外前瞻經管技術與培訓

4.國際品質、環保及清潔生產建置與輔導

5.協助進行各項國際驗證系統以符合國際法規、客戶或自我宣告的企業形象提

昇量。

6.協助企業申請品質國際認證,解決研發、生產、服務等各流程中的品質相關

議題,並提供企業全方位的經管解決方案。

提供國外參訪團資訊

中國生產力中心推出「卓越經營考察團」系列:協助台灣企業拓展視野,考

察地區包括:歐、美、亞洲,考察領域含蓋:製造業、服務業、創意產業;考察

主題極其豐富、包括:創新研發、設計美學、卓越經營、餐飲、醫療照護、流通

服務、物流等。

(八)個案報告: 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

中華民國實驗室認證體系 CNLA(Chinese National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為

全國認證基金會(TAF)實驗室認證處之前身。為整合國內認證資源,奉經濟部命

令、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推動合併 CNLA 與 CNAB(前「中華民國認證委員會」),

成立非營利性機構「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自 2004 年 1 月 1 日起提供單一窗口認證服務。合併後,CNLA 編組

50

為 TAF 之實驗室認證處,承續原來 CNLA 業務,惟對外名稱正式改為「財團法

人全國認證基金會」,並奉行政院核定,陸續於國際認證組織 ILAC、APLAC 更

改會員名稱為 TAF。原 CNLA 認證證書上之 CNLA 認證標誌(圖一)沿用至 2006

年 12 月 31 日,新換發之 TAF 認證證書使用 TAF 認證標誌(圖二),預計於 2006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所有認證證書轉換,並於 2007 年 1 月 1 日起 TAF 認證標誌

為全國認證基金會唯一認證標誌

宗旨:全國認證基金會旨在建立符合國際規範並具有公正、獨立、透明之認

證機制,建構符合性評鑑制度之發展環境,以滿足顧客(政府、工商業、消費者

等)之需求,提供全方位認證服務,促進與提昇產業競爭力及民生消費福祉。

主要任務:建立及維持國內認證制度之實施與發展,確保本會之認證運作符

合國際規範 ISO/IEC 17011 之要求,以公正、獨立、透明之原則,提供有效率及

值得信賴的認證服務,滿足顧客之期望。

持續維持與運用國際認證組織之相互承認協議機制,積極參與國際或區域認

證組織之認證活動或主辦國際認證活動,建立符合 WTO 及 APEC 符合性評鑑制

度之基礎架構,有利經貿發展。建構全國符合性評鑑資料庫及知識服務體系(網

址 http://www.ca.org.tw),提供認證品質及技術之專業網絡及資訊服務。加強推廣

國家及產業需求之符合性評鑑認證方案,健全國內符合性評鑑制度之發展環境。

國際接軌互動狀況:主要在參與各種國際組織:

ILAC 正會員(1996 年)、APLAC 正會員(1995 年)

IAF 正會員(1998 年)、PAC 正會員(1997 年)

1997 年簽署 APLAC MRA,目前簽署會員含 18 個經濟體/26 個認證機構,簽

署範圍包含校正、測試、檢驗、醫學 ISO 15189 領域。

2000 年簽署 ILAC MRA,目前簽署會員含 46 個經濟體/58 個認證機購,簽署

範圍包含校正、測試領域。

2002 年簽署 PAC MLA,目前簽署會員有 14 個認證機構,簽署範圍包含 QMS、

EMS、Product 領域。

51

2002 年簽署 IAF MLA,目前簽署會員有 38 個認證機構,簽署範圍包含QMS、

EMS、Product 領域。

2004 年與 Bluetooth SIG. Co.透過 APLAC MRA 簽署評鑑服務 MoU。

2005 年與 IEC 透過 ILAC MRA 簽署 MoU,承認彼此依照 ISO/IEC 17025 之評

鑑結果。

2005 年與美國 ASCLD/LAB 簽署聯合評鑑 MoU。

CNLA 致力於推動國內實驗室(Laboratory)及檢驗機構(Inspection Body)各領域

之國際認證,建立國內實驗室/檢驗機構品質與技術能力之評鑑標準,依據國際

標準 ISO/IEC 17025、ISO 15189 及 ISO/IEC 17020,結合專業人力進行實驗室/檢

驗機構評鑑及認證,提昇實驗室/檢驗機構品質與技術能力,並輔以能力試驗

(Proficiency Testing)活動來確保實驗室之技術能力保持在一定水準之上。

TAF-CNLA 為了與國際認證接軌,先後加入國際認證組織 ILAC(國際實驗室認證

聯盟)、APLAC(亞太實驗室認證聯盟)且簽署相互承認協議(MRA),與世界認證發

展齊頭並進,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對認證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加上與其他國際

組織如 WTO/TBT(世界貿易組織/貿易技術障礙委員會)、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

組織)、APEC(亞太經合會)、Bluetooth SIG.(國際藍芽組織)、ASCLD(美國刑事鑑

識實驗室主管協會)保持聯繫,強化 TAF-CNLA 的國際地位,進而將認證之效益

回饋給認可實驗室/檢驗機構。

除此,TAF-CNLA 並舉辦各種在職訓練、人才培訓,維持、提昇國內檢測校

正實驗室/檢驗機構品質及專業人員技術能力,且善用內外部人力資源以達認證

服務之專業性以及高效率。TAF-CNLA 將持續追求認證之公信力、與權責機關建

立良好關係,擔任認證資訊平台提供者、扮演認證需求與市場機制之協調者,促

使認可實驗室/檢驗機構所出具之報告、證書能為其他國家所承認,以消除貿易

障礙、拓展國際貿易市場。

五、 個案研究:國外部分

52

(一)緒言:本研究對國外有成就的 NGO 也做了深入的個案研究,期始借

國外的經驗,觀察其國際接軌的成效。我們選擇的包括:「國際獅子會」、「國

際大學協會」、「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無國界醫生」、「國際關懷協會」、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國際老人聯合總會」、「國際珍古德協會」、「國際

綠色和平組織」與「世界經濟論壇」共十個。

「國際獅子會」結合對象包括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大型國

際組織,另外國際獅子會一直保持著與聯合國保持良好合作關係,它也是被邀請

參與起草《聯合國憲章》的非政府組織。「國際大學協會」與許多不同類型高等

教育領域之組織保持密切合作關係;「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與聯合國組織、

各國政府和其他民間體育組織密切合作,召開與體育有關的專題研討會,

以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在全世界的發展,促進體育運動更好地為人類健康、

和平和友誼服務;「無國界醫生」於 1999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肯定他們不

斷努力在緊急危機事故發生時提供醫療服務,並引起國際對可能發生的人道危機

事件的關注。「國際關懷協會」是全球最大的救援與發展組織之一。由歐洲、澳

洲、日本和北美等地區十個全球性的自主性會員組織集結而成;「紅十字國際委

員會」與國際聯合會以及 186 個國家紅會共同組成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紅

十字國際委員會是運動中歷史最為悠久且最負盛譽的組織,它也是世界上獲得最

廣泛認可的組織之一,並在 1917 年、1944 年和 1963 年三次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國際老人聯合總會」是許多非營利組織之重要諮商者,包含: 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際衛生組織、歐盟;4「國際珍古德協會」全力的推動

環境教育「根與芽」計畫,鼓勵青少年朋友以實際的行動,關懷環境、社區以及

動物。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 100 個國家、共 10000 多個根與芽小組成立。「世界

經濟論壇」是一個中立的非盈利性組織,不介入任何政治、黨派或國家利益。世

界經濟論壇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中擁有觀察員身份,接受瑞士聯邦政府的

4江明修與鄭勝分,〈全球公民社會組織發展之析探〉,資料來源: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3_doc/20011209.pdf。

53

監管。每年聚集最高端全球商界、政界、學術界和媒體領域的領袖人物,討論世

界所面臨最緊迫問題。

(二)基金會組織與功能介紹

1.國際獅子會

國際獅子會(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於 1917 年由茂雲鍾士(Melvin Jones)

成立,是世界最大的服務組織,總部設於美國。擁有 46000 個分會及 140 萬個會

員,會員分佈於世界 193 個國家。獅子會成立於美國伊利諾斯州的橡木溪。在

1920 年 3 月 12 日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性組織—她的第一個分會在加拿大安大略

省的溫莎成立。。墨西哥於 1927 年隨後加入。1950 及 1960 年代因爲歐亞非

三洲的分會相繼成立,獅子會的國際範圍就越擴越大。

通常,國際獅子會中每個地區每個分會,會員們每月或每兩周一次參加會議。

但是,政治、宗教或其他爭議性的主題是被禁止討論的。獅子會是一個真正的社

團組織,它的成員按地區、區域、國家等分別組成。獅子會運營中另一個有趣的

現象是它所獲得的公眾捐助均用於慈善事業,自身的運營費用嚴格與捐助分開,

由會員自行承擔。

自聯合國從 1945 年成立伊始,國際獅子會一直保持著與之的良好合作關

係。它也是被邀請參與起草《聯合國憲章》的非政府組織。獅子會在為盲人和視

力受損人士提供服務方面享譽全球。這一服務是從 1925 年 6 月 30 日為海倫凱勒

出席在俄亥俄州雪松市召開的國際會議提供服務之後開始。因此獅子會也被稱為

「盲人的騎士」。

國際獅子會特別針對盲人或是視力受損人士提供以下服務:

1. 為盲人提供白桿作為盲人的標記。

2. 建議並支持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眼庫和數百家眼科研究中心、眼科醫院和診

所。

3. 每年為發展中國家募集超過 5百萬副舊眼鏡。

54

國際獅子會主要舉辦的活動類型

1.策劃社會服務工作

2.籌募社會服務基金

3.安排會員聯誼及康樂活動

4.定期例會和年會

5.舉行各項訓練活動和比賽

6.參加國際青年交換計劃

獅子會的最高理念是 We Serve,把它譯成中文後,便是「服務社會,

造福人群」。

獅子會創立的宗旨,共有五大項:即

(1)發揚人類博愛互助的精神;

(2)增進國際友好關係;

(3)尊重自由,啟發智慧;

(4)提倡社會福利;

(5)促進國家安全。

國際獅子會從 1950 年代末期,開始舉辦了青少獅會活動,提供全球青少年

透過義工服務提供進行個人發展的機會。全世界有大約 144,000 名青少獅,分佈

在超過 140 個國家的 5,700 個青少獅會。並且在 1968 年創辦了創辦國際獅子會

的基金會,協助獅子會進行全球性且大規模的當地人道方案。透過我們的基金

會,獅友滿足其當地及全球之社區需求。目前國際獅子會不斷地拓展服務任務,

不僅深入當地社區,也擴及全球的每個角落。大量的需求擴大了我們的服務項目

至包括視力、健康、青少年、老人、 環境、災難援助。我們的國際網已擴大到

206 多個國家及地區。

台灣獅子總會的編號為300區號,到了 1978 年改制為複合區,由於AB

CD四區日漸成長,A區 7屆後擴展為A1、A2、A3區,B區 11 屆後分出

55

F、G二區,C區在 12 屆後分成C1、C2區,1994 年C2區再增C3區,D

區由於 1986 年高雄市獨立成區而分出D、E區,1995 年再分D1、D2二個區,

2002 年B區再分B1、B2二個區,G區現亦再分為G1、G2區迄今總共 15

個區,分會 1,003 個,獅友人數達 34,719 人(2010 年 7 月統計),且成立 20 餘

個少獅會,堪稱龐大的複合區,並於 2004 年將「中華民國總會」更名為「台灣

總會」。

2.國際大學協會

國際大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 IAU) 為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於 1950 年 12 月在法國尼斯成立。該組織的宗旨是促進在高等教育和研

究領域的合作和加速成員組織之間的交流等,並且強化大學在研究與行動上教導

和實行永續原則的能力。。總部設在巴黎。其成員組織以各國公高等教育機構為

主,包括公私立大學以及教育研究機構等。國際大會協會在全世界各地共有 620

多所大專院校加入,其分佈為:非洲成員佔 10%、亞洲與大洋洲佔 23%、歐洲

佔了 41%、拉丁美洲與迦勒比海地區佔 8%、中東地區佔 12%,北美地區佔 6

%。淡江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以及海洋大學為該協會會員之一。

國際大學協會針對可以促進大學教育制度改革、透過教學、研究以及服務這

些方面讓大學教育制度可以更佳自由、人性化,並且常常透過國際合作的機制,

從物質上或是道德協助上更加強高等教育的品質。國際大學協會主要的經費支出

來自於會員的年度會費,而會費也各有所異(見下表)

56

表:IAU2009-2010 年度會費(歐元)

根據GNP 分類 該學校所登記最多人數

少於1,000名

學生

介於1,000到

5,000 名學生

之間

介於5,000到

10,000 名學

生之間

超過 10,000

名學生

低度開發國家 700 950 1350 1750

開發中國家 950 1250 1800 2300

已開發國家 1000 1350 1900 2400

資料來源:國際大學協會網頁,http://www.iau-aiu.net/membership/org_fees.html,上

網搜尋日期:2010 年 7 月 30 日。

3.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是一個非政府

性、非盈利性和永久性的國際體育組織;它依照奧林匹克憲章領導奧林匹克運

動,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及其五環會徽的專管機構,和領導奧林匹克運動和決定有

關奧林匹克運動問題的最高權力機關;對每 4年舉辦一次的奧運會擁有一切權

力;它與其成員國或地區,以及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相互承認。其第一負責人即國

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由奧委會全體會議選出,另設副主席 4 人,委員 6 名;

國際奧委會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工作語言為法語和英語,另外還使用德語、西班

牙語、俄語和阿拉伯語。

國際奧會是一個非政府性的,非盈利性的和永久性的國際組織,它以

協會的形式存在,具有法人資格,於 1981 年 9 月 17 日得到瑞士聯邦委員會

的承認。它的組織機構形式是:國際奧會全體委員會議,執委會和主席。

57

1999 年 12 月召開的第 110 屆國際奧會全會修改的《奧林匹克憲章》對

國際奧會委員(10C member)的產生作了新的規定:國際奧會委員由自然人組

成,人數總數不得超過 115 人,其中 15 人必須來自國際奧會運動員委員會

的代表,15 人為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主席或其領導成員,15 人為國家(或

地區)奧會的主席或其領導成員。國際奧會從它認為有資格的人選中選擇和

選舉其委員。國際奧會委員必須是一個國家的公民,這個國家有一個被國

際奧會承認的國家奧會。國際奧會委員是國際奧會在這些國家或有關組織

的代表,並非是這些國家或組織派往國際奧會的代表。

除舉辦奧運會和召開有關會議外,國際奧會還支持和贊助各國群體活

動的開展,如各國奧會在每年 6 月 23 日舉行「奧林匹克日」長跑活動。

國際奧會主張體育與文化和教育相結合,支持各國奧會參加每年在希

臘奧林匹亞開設的國際奧林匹克學會研討會,支持各國舉辦體育集郵展

覽、體育題材的美術和文化展覽或體育紀念品收藏展覽等活動。

國際奧會還與世界上聯合國組織、各國政府和其他民間體育組織密切

合作,召開與體育有關的專題研討會,以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在全吐界的發

展,促進體育運動更好地為人類健康、和平和友誼服務。這類會議有:世

界體育科學代表大會、世界體育和環境代表大會、世界體育領域反對種族

隔離代表大會、世界反興奮劑代表大會,等等。在國際奧會的倡議之下,

2001 年第 56 屆聯合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一項由世界上 170 多個國家提出的題

為「通過體育和奧林匹克理想來建立一個和平和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決議,

呼籲在 2002 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期間實現「奧林匹克休戰」。

1999 年 2 月,國際奧會在洛桑召開了世界反興奮劑大會。大會通過了

《洛桑宣言》,決定成立一個世界性的、獨立的反興奮劑組織。國際奧會

承諾向該機構提供 2500 萬美元的資金。2001 年, 《世界反興奮劑組織》

(WorldAnti─doping Agency,WADA)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加拿大蒙特利爾。

58

國際奧會還積極參與各種人道主義的援助。 1996 年,國際奧會與聯合

國糧農組織簽署了合作協定,雙方願採取積極具體措施為全球農村地區的

人口謀取福利。國際奧會與賓士汽車公司就在 6 個非洲國家體育發展簽訂

了一項耗資 600 萬馬克的《非洲奧林匹克計畫》。近 20 年來,國際奧會極

力將奧運會和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其他活動推向市場。從 1984 年洛杉磯奧運

會起,奧運會的主辦者的經費收支一直保持著贏餘,並能為各國參賽者提

供適當的資助。1997 年 3 月 5 日,國際奧會同美國廣播公司(NBC)簽署了價

值 23 億美元電視轉播權合同。根據協定,國際奧會授予 NBC 在美國境內轉

播 2004 年奧運會、2006 年冬奧會和 2008 年奧運會的權利,5 月,國際奧會

和雪梨奧運會組委會共同與歐洲廣播公司(EBU)簽署了價值 3.5 億美元的合

同。另外,國際奧會還制定了一項「奧林匹克計畫」(Olympic Partner Programme,

TOP),利用五環標誌和各國奧會的會徽和名稱進行市場銷售。這一計畫的

實施,使得各國奧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奧會均能從中受益。5

4.無國界醫生

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es),是從事人道救援的非政府組織,在

飽受戰爭摧殘的地區和發展中國家致力協助抵抗地方病的計畫聞名。目前是全球

最大的獨立醫療救援組織,目前總部設於瑞士的日內瓦,有五個主要的行動中心

位於歐洲,分別是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巴塞隆納和日內瓦。此組織的

目標是「不分種族、國家與宗教背景、義務的協助戰火和自然災害中受傷的人類

得到醫治」。無國界醫生組織經常深入戰亂地區,生命和義務工作等也常受到威

5該計劃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於 1985 年創立。TOP 贊助商是國際奧委會最高級別的全球範圍商

業合作夥伴計劃。TOP 計劃每四年更新一次。每個領域只有一家廠商允許加入 TOP 計劃。加入

TOP 計劃的企業被稱為「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同時在全球市場範圍對於其贊助領域內

的產品、技術、服務具有排他性。

59

脅。他們經常會代表受害的地區向聯合國提交抗議,例如對車臣和科索沃戰亂的

譴責。

1968 年至 1970 年,參加法國紅十字會在非洲比阿法救援工作的一群法國醫

生,看到當地一個又一個骷髏似的瘦削孩子,深為未能有效提供救援感到無奈和

激憤。1971 年,法國醫生們在奈及利亞內戰後,成立了無國界醫生組織。醫生

們深信,無論人們的種族、宗教信仰與政治立場為何,任何人都有獲得醫療保健

的權利,而且人們的這些需求是超越國界的。

1980 年代,法國無國界醫生(1971)促使多國成立無國界醫生行動中心(管

理救援項目的總部):比利時在 1980 年成立、瑞士在 1981 年、荷蘭於 1984 年、

西班牙則成立於 1986 年。盧森堡是第一個分部(負責籌款、招募海外工作人員、

推廣及技術救援),成立於 1986 年。在 1990 年代,多數的國家都成立分部:希

臘、美國無國界醫生成立於 1990 年,加拿大成立於 1991 年、日本在 1992 年成

立、大英國協及義大利於 1993 年成立、1994 年澳大利亞也成立分部;還有德國、

奧地利、丹麥、瑞典、挪威、香港(阿拉伯則稍晚成立)。2007 年香港辦事處

在中國廣州成立代表處,為無國界醫生於中國大陸的救援項目提供支持。1979

年 12 月,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無國界醫生立即展開實地救援的任務,提供醫藥

援助給伊斯蘭游擊隊戰士。1980 年二月,無國界醫生公開譴責赤棉。1984 年到

1985 年衣索比亞的飢荒,無國界醫生在 1984 年於該國成立營養計畫,但在 1985

年因譴責衣索比亞濫用國際援助及武裝移民遭到驅逐。無國界醫生並在 1986 年

侵襲薩爾瓦多的大地震後,提供潔淨的水源給該國首都聖撒爾瓦多。

無國界醫生組織目前針對下列四大項狀況進行醫療協助:

針對戰爭和內亂地區的民眾進行緊急醫療幫助

針對難民和流亡的群眾進行醫療安置和協助

天然或人為災難的緊急醫療支持

長期對偏遠地區做醫療協助

60

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並有 20 個部門。該組織每年招募大

約 3000 名醫生,護士,助產士,和後勤人員執行各個計劃,另外還有 1000 名長

期工作人員負責招募志願者和處理財務和媒體關係。該組織 80%的資金來自醫生

個人,其餘的來自於政府和企業的捐助。這些使得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年預算大約

有 4 億美元。無國界醫生於 1999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肯定他們不斷努力在

緊急危機事故發生時提供醫療服務,並引起國際對可能發生的人道危機事件的關

注。

無國界醫生堅守獨立原則協助危困中的人群,不受種族、宗教、性別、信

念或政治背景左右。來自公眾的捐款,是無國界醫生的重要財政來源。我們確保

八成或以上的捐款會用於救援工作,餘款則作行政、籌款和招募志願人員的經

費。(見下圖)

公眾捐款-贊助及其他來源

1%

公眾捐款99%

圖 1:無國界醫生經費來源

資 料 來 源 : 無 國 界 醫 生 2009 活 動 報 告 ,

http://www.msf.org.hk/images/stories/reports/ar/ar_2009_hk_linked.pdf,上網檢視日期:

2010 年 7 月 25 日。

5.國際關懷協會6

「國際關懷協會」(CARE International) 是全球最大的救援與發展組織之

一。國際關懷協會由歐洲、澳洲、日本和北美等地區十個全球性的自主性會員組

6 琲琲,國際關懷協會,http://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3/item03_doc/3-2-6.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0 年 8 月 5 日。

61

織集結而成,其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致力於協助戰爭區域或是貧窮地區

人民生活的復甦,進而讓他們在未來能夠自立更生。關懷協會成立於二次大戰之

後艱困與黑暗的重建時期,由美國和加拿大的民間主動發起,旨在救助因戰火而

陷於貧困的人們。當時關懷協會寄送了約一億個包裹到慘遭戰爭蹂躪的歐洲大

陸,幫助許多歐洲人民重整生活。

全球公民有超過數千百萬的人曾透過國際關懷協會伸出他們的援手,十個會

員組織國的政府也參與了國際關懷協會的相關計畫,如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

等國際多邊組織也加入行列。國際關懷協會因此能運用來自各方的力量,讓人道

主義的理想,化為最有效和具體的協助方案。國際關懷協會深知最有力的協助乃

是將救援導向一個長程的永續發展,讓被救助者能夠有能力自助,如此才能脫離

貧困和衰弱的循環,讓所居住地在經濟和醫療方面有持久的改善。

每年有超過四千五百萬人投入國際關懷協會的救援計畫,對於遍佈全球的

難民來說,國際關懷協會所提供的水和食物關係到生和死的重大差別,在其他的

狀況:無論是拯救受疫情慘重的村落、協助人們經營小生意或是讓農地回復生產

力,協會的各種計畫都是要創造人們一個更安全有保障的未來。

國際關懷協會的使命在於服務那些最貧困的社群、家庭和個人,從全球多元

性的資源和經驗所提供的建設性力量,發明更新、更有效果的解決方案,並呼籲

人類要為地球村負起責任。國際關懷協會所提供的協助方向有: 1. 強化自助的

能力 2. 提供經濟機會 3. 提供緊急救援 4. 儘可能地在各個層面去影響攸關人

民生活的政策制定 5. 消除各種歧視

國際關懷協會目前在全球有超過六百個以上的合作計畫正在執行當中。這些

計畫執行的主要目標是要讓接受援助的人們,在關懷協會的人離去之後,還能夠

將發展或改善的成果永續地運作下去。國際關懷協會的計畫和行動之所以具有效

能,主要的關鍵在於該協會「靈活的彈性」政策。若該協會在某一國家經過數年

合作計畫,協會就會與該國政府訂定正式合作契約,若是屬於緊急援救的方案,

就可以立即進行幫助。協會所進行的方案,所著重的部份在於強化政府的農業和

62

醫療衛生部門,改善那些和婦女福利業務以及小型合作社等事物相關的地方政府

組織。

6.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是設於

瑞士日內瓦的人道主義機構。根據《日內瓦公約》以及習慣國際法的規定,國際

社會賦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獨一無二的地位,保護國內和國際性武裝衝突的受難

者。這些受難者包括戰傷者、戰俘、難民、平民和其他非戰鬥員。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國際聯合會以及 186 個國家紅會共同組成國際紅十字

與紅新月運動。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運動中歷史最為悠久且最負盛譽的組織,它

也是世界上獲得最廣泛認可的組織之一,並在 1917 年、1944 年和 1963 年三次榮

獲諾貝爾和平獎。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正式的使命聲明中說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一個公正、

中立和獨立的組織,其特有的人道使命是保護戰爭和國內暴力事件受難者的生命

與尊嚴,並向他們提供援助。」 該組織還指導和協調國際援助工作以及推廣和

鞏固人道法和普遍人道原則的工作。

根據日內瓦公約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章程,該組織的核心工作包括:

監督交戰方對日內瓦公約的遵守情況

組織對戰場傷員的救護工作

監督戰俘待遇並與拘留當局進行保密交涉

協助搜尋武裝衝突中的失蹤人員(尋人服務)

組織對平民的保護和救護工作

在交戰方之間發揮中立調解者的作用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 1965 年擬定的七項基本原則得到整個紅十字運動的採

用。這七項原則包括:人道、公正、中立、獨立、志願服務、統一和普遍。

63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2009 年的預算金額為 11 億 6550 萬瑞士法郎。紅十字國

際委員會每年都會發布兩項資金需求:用於支付內部開支的總部資金需求和用於

各項行動的緊急資金需求。所有支付給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款項都是基於這兩項

資金需求自願捐助的。在 2009 年的預算總額中,約 9.969 億瑞士法郎(佔總預算

的 85%)用於一線行動,1.686 億瑞士法郎(佔總預算的 15%)用於內部開支。

2009 年,一線行動的經費較 2008 年增加了 6.9%而內部預算開支增加了 4.4%。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資金大部分來自瑞士和美國,其他歐洲國家和歐盟緊隨

其後。再加上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紐西蘭,他們提供的資金達到紅十字國

際委員會預算的 80-85%。約 3%的經費來自個人贈與, 而其他資金來自各國紅

會。

7. 國際老人聯合總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eing, IFA)

國際老人聯合總會於 1973 年成立,是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其中成員包括

了非政府組織、合作部門、學者、政府以及個人等,其目的在於改善全球老人生

活品質,國際老人聯合總會在國際組織中也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如在聯合國經社

理事會有一般諮詢地位(Organizations in General Consultative Status),這一類的非

政府組織關注經社理事會及其附屬機構的部分活動,並表達他們有足夠與持續貢

獻,可以達到聯合國的目的以滿足經社理事會的要求。一般諮詢地位的非政府組

織可以派代表至聯合國,參與經社理事會及其附屬機構所召開的會議,並且可以

在經社理事會的會議上發言,但必須每四年向經社理事會提出報告。另外,國際

衛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勞工組織、歐盟等國際性組織都有其重要性。

國際老人聯合總會有一個國際總會設立於加拿大蒙特羅,每兩年會舉行全

球會議,集結各地之分會領袖討論老人相關福利問題,該組織每年會發行兩次的

期刊(Global Ageing)提供給所屬成員。根據江明修與鄭勝分所撰寫之《全球公

民社會組織發展之析探》中,指出國際老人聯合總會的募款幾乎都由丹麥製藥公

司Novo Nordisk 持續提供該組織資金,從該組織之資料中,國際老人聯合總會的

64

成員分為兩種:一為 Full Members,主要參加的對象為非政府組織、基金會等組

織,必須繳交會費,而且在 IFA 之中有投票權。另一種為Associate Members 主要

成員為個人成員為主,繳交之會費較少,但是在國際老人聯合總會之中沒有投票

權。

8.國際珍古德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

國際珍古德協會在 1977 年成立,最初以研究黑猩猩以及黑猩猩之保育為

旨。近年來,由於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積極到世界各地傳播保育觀念,

目前全球已經成立了 22 個國際珍古德協會。世界各地的協會以提倡保育觀念、

落實保育計畫、推動環境教育「根與芽」(Roots & Shoots)為旨。

自 1977 起,協會的研究、保育及教育計畫已形成一個國際性的網絡,讓每

個人可以獻身於改善地球環境的行動當中。 從 1991 年開始,珍古德協會全力的

推動環境教育「根與芽」計畫,鼓勵青少年朋友以實際的行動,關懷環境、社區

以及動物。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 100 個國家、共 10000 多個根與芽小組成立。

台灣國際珍古德協會成立於 1998 年,全力推動國內保育觀念的推廣,以及

環境教育「根與芽」的推動。除了許多推廣性的生態講座之外,協會也定期到各

地宣導「根與芽」計畫,截至 2009 年,已經成立了 580 多個小組成立,並且定

期舉辦教師研習活動,提昇環境教育之品質。

本質上,國際珍古德協會相信:

(1). 每個人都可以造成改變。

(2). 教育是改變的根本。

他們的國際性計畫包括:

(1). 根與芽- 一項針對年輕人的人本及環境教育計畫,目前全球超過8500

個小組。

(2). TACARE-西坦尚尼亞的造林計畫,致力於透過造林來改善當地的居

住環境及抑制土壤流失,同時針對當地居民擴展保育教育計畫。

65

(3). 剛果盆地計畫-此計畫肇始於西元 2000 年,致力於透過大眾傳播、

教育及保育來引導終止中非的野味貿易。

(4). 黑猩猩動物園-一項致力於研究動物園及其他圈養環境下的黑猩猩的

國際性研究計畫。

(5). 收容中心- 因盜獵所造成的黑猩猩孤兒在此將受到長期的照顧與復

育。珍古德協會在烏干達、剛果、坦桑尼亞及肯亞皆設有黑猩猩收容中心。

(6). 岡貝溪研究中心-珍古德及其他研究人員在此地持續地觀察研究黑猩

猩的行為及社會關係。

(7). 珍古德協會靈長類研究中心-此一中心由擔任主任的Dr. Anne Pusey

主持,研究小組在此地分析並紀錄岡貝猩猩群完整的生命史。

(8). 珍古德協會環境研究中心-珍古德協會與西康乃狄克州大學建立起環

境教育的實習計畫。

9.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於 1972 年 5 月 14 日在加拿大溫哥華成立,

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環境保護民間組織。它只關心地球環境的保護,因此決不參與

政治,也沒有任何的政治立場。它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團體,無論在財務或其

它方面,絕不受任何政府、團體、或個人的影響。綠色和平主張使用創造性的非

暴力手段來突顯全球環境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以使我們擁有一個綠色、和平

的未來。

綠色和平的宗旨,乃在確保我們的地球得以永久滋養其上千萬的物種。因

此,組織尋求:

(1).保護物種之多樣性;

(2).避免海洋、陸地、空氣、與淡水之污染及過度利用;

(3).中止核子威脅;

66

(4).促進世界和平,全球軍武裁減及不使用暴力。7

綠色和平的成立是以反對核子試爆為主要訴求,但隨著國際經濟、軍事、政

治活動的拓展,以及環境破壞範圍的擴大,綠色和平逐漸認知到核子試爆只是環

境問題的冰山一角,阿密契特島事件的落幕不代表核爆從此銷聲匿跡,地球仍將

遭受其它層面的破壞,因此,除了持續反核外,綠色和平也將觸角轉向其它人為

污染的問題上。

1980 年初,固定捐款者為 2 萬 5千人,綠色和平的辦事處遍及加拿大、澳洲、

法國、英國、荷蘭、紐西蘭、美國,其中在荷蘭平均每月有 1,100 人加入綠色和

平。隨著規模的擴充,組織設備也隨之更新,各辦事處有先進的廣播、電腦儀器,

執行任務的船艦上設有實驗室,綠色和平早期的活動強調直接行動,但隨著議題

的複雜性,綠色和平組織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到了 1990 年初,綠色和平已有享

譽全球的全職科學家為他們工作。

綠色和平成立於 1972 年,目前在世界 41 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處,擁有超

過 280 萬名支持者。為了維持公正性和獨立性,他們不接受任何政府、企業或政

治團體的資助,只接受民眾和獨立基金的直接捐款。8

綠色和平的財務運作可分為綠色和平總部與全球辦事處,綠色和平總部的財

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各國辦事處的提供、個人捐贈及利息。其中各國辦事處每年必

須提撥收入 18%作為國色和平總部的費用。9根據統計,1994 年綠色和平全球淨

收入為 9,136 萬 6,000 美元,至 2006 年增加到 17 億 7,021 萬美元,13 年來綠色和

平的資金在穩定中成長(見下表)。

7 “The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http://www.geocities.com/~smewmao/internet/greenpea.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0 年 8 月 10 日。8 “About Greenpeace,”<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about/how-is-greenpeace-structured>,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 8 月 10 日。9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http://www.greenpeace.org/~jess/money/right.html,上網檢視日期:2010 年8 月 10 日。

67

表:國際綠色和平全球收入表(1994~2006)

單位:1000 美元/歐元*

年 代 總 收 入 募 款 支 出 淨 收 入

1994 137,358 45,992 91,366

1995 152,805 59,453 93,352

1996 136,895 39,011 100,884

1997 125,648 23,970 101,678

1998 125,297 24,303 100,994

1999 126,023 29,659 96,364

2000 143,646 40,553 12,369

2001 157,730 45,361 112,369

2002 165,349 47,887 117,462

2003 163,439 42,947 120,492

2004 162,043 43,005 119,038

2005 173,464 44,054 129,410

2006 177,021 49,205 127,816

說 明:*1999 年起改以歐元單位計算。

資料來源:整理自:Greenpeace amounts reports,

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about/reports,

上網檢視日期:2010 年 8 月 10 日。

前已述及,綠色和平為保持其組織運作的自主性,拒絕來自政府、政黨、跨

國企業、聯合國、歐盟或任何可能影響組織獨立目標以及完整的捐助,因此,綠

色和平財務來源主要是靠個人捐助及基金會捐贈,其中個人小額捐款為綠色和平

組織主要收入的來源,占 81%之多。至於組織主要的支出是以支付 6大活動目標

費用,包含行動推銷、科學研究費、媒體大眾傳播(攝影人員網路印刷等)新聞

68

人員費、設備維修、發行刊物、行政人員、組織、辦公室費用的支出。截至 2006

年綠色和平總部的結餘為 2,212 萬 5,000 歐元;全球綠色和平的結餘為 2,137 萬

5000 歐元。10

10.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世界經濟論壇(俗稱達佛斯論壇)是一個以基金會形式成立的非營利性組

織,總部設在日內瓦。成立於 1971 年的論壇以每年冬季在瑞士滑雪勝地達佛斯

舉辦的年會聞名於世。「達佛斯論壇」每年聚集最高端全球商界、政界、學術界

和媒體領域的領袖人物,討論世界所面臨最緊迫問題。

1971 年,時任日內瓦大學商業政策教授的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邀

請 444 位西歐公司的商業執行者在達佛斯會議中心召開了首屆「歐洲管理討論

會」。在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行業協會的支持下,施瓦布希望向歐洲公司介紹美國

的商業管理實踐。因此,他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建立了「歐洲管理論壇」,總部

設在日內瓦,並召集歐洲商業領袖每年 1月在達佛斯舉行年會。

「歐洲管理論壇」在 1987 年正式更名為「世界經濟論壇」,並希望拓寬其構

想成為一個解決國際爭端的平台。政治領導人也已使用達佛斯論壇這個中立的平

台解決他們的分歧。希臘和土耳其在 1988 年簽署「達佛斯宣言」使雙方在戰爭

的邊緣懸崖勒馬。1992 年,南非總統戴克拉克與曼德拉和領袖曼戈蘇圖·布特萊

齊在論壇年會會面,這是三人首次在南非以外的場合同時亮相。在 1994 年年會

上,以色列外長希蒙·佩雷斯與巴解組織領導人亞瑟·阿拉法特就加薩和傑里科地

區問題達成協議。2008 年,比爾·柯林頓發表題為「創造性資本主義」的主旨講

話—即一種新型的資本主義形式,通過發揮市場力量更好地滿足窮人的需求,在

產生經濟利潤的同時解決世界不平等問題。

10 曲法連,《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活動之研究》,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頁72。

69

世界經濟論壇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科隆尼地區。2006 年,論壇在中國北

京和美國紐約設立了區域代表處。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中立的非盈利性組織,不

介入任何政治、黨派或國家利益。世界經濟論壇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中擁

有觀察員身份,接受瑞士聯邦政府的監管。 論壇的使命是「致力於改善世界狀

況」。

(一)經費來源

世界經濟論壇的經濟支持來自其 1000 家基金會會員。會員企業需是年收入

額在 50 億美元以上的國際企業和其行業或國家中的佼佼者,並對於該行業或區

域的未來發展起重要作用。世界經濟論壇的基金會會員每年向世界經濟論壇支付

年費作為世界經濟論壇舉辦各種會議和活動以及運營的費用。世界經濟論壇的基

金會會員可以選擇稱為「行業合作夥伴」和「戰略合作夥伴」,更深入地參加論

壇的活動,併發揮其影響力。世界經濟論壇評選委員會要對會員企業的實力進行

評定,這些企業需是其所屬行業或國家中的頂尖企業,並可對其行業或區域的未

來發展起重要作用。

(二)達佛斯論壇年會

每年一月末在達佛斯舉行的年會是世界經濟論壇的旗艦活動。在瑞士阿爾卑

斯山度假勝地舉行的年會每年吸引 1000 家論壇會員企業的首席執行官的到來,

同時還有來自政界、學界、非政府組織、宗教界和媒體的眾多代表,只有收到世

界經濟論壇邀請的人士才可參會。每年約有 2200 位參會者參加為期五天的會議,

列入正式會議議程的場次多達 220 餘場。會議議程強調關注全球重點問題(如國

際爭端、貧困和環境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案。全球約有來自網路、紙媒、廣播

和電視媒體的 500 餘名記者到會場進行報導,媒體可以進入所有列入正式議程的

會議場次,其中一些場次可通過網路視頻觀看。

(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評估

本質上,我們所做的十個國際有歷史與經驗的NGO所表達的國際接軌能力是

70

得到世界肯定與確認的。而他們對人類與全球公共政策的貢獻也得到最高的評

價。但從國際接軌能力來看,我們發現他們有下列的能力:

1.每個基金會在工作活動與追求目標上 ,有影響全球重要問題的議程設定 (agenda

setting),包括對新產生問題的界定;或老問題的重新界定,進而創造全球的關懷。

2. 由於組織力強,透過向本國或外國政府遊說的方式,要求採取更為較為進步或開

放的立場。我們從他們的工作日程中可以看出,他們或不斷地提出新的方案;或喚起群

眾的抵制或杯葛或群眾運動;或提起訴訟用法律解決等。這是他們成功的地方。

3. 每個基金會有遠大的目標,在全球問題的解決初案提出之前,預為草擬各項正式

約本的草本,以為後來討論時重要的參考依據;也們的努力得到世界的尊敬,導引他們

影響全球的努力。

4.特別在許多世界的高峰會上,他們都派有代表出席,在國際談判桌上直接參加討

論,發揮遊說的力量,這是他們成功的地方。

5.令人稱道的是,他們對開發中國家因為國際規制的執行產生困難,進而伸出援手作

為引導,解決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實質困難。;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募款能力,我們發現,基本上大型國際非政府

組織的募款來源與組織宗旨與特性有很大的關連性,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在下

列分類上,基本會的組織結構與目標追求是有關聯的。參照我國非政府組織學者

江明修的研究,可得下列結論:11

1.凡從事專業性而有目標取向的 NGO或以會員制為成立要件的國際非政府

組織,其重要的財源是依靠會費收入:

在我們的研究中,包括國際獅子會、國際大學協會、世界經濟論壇有極大的

成就。例如,世界經濟論壇的經濟支持來自其1000家基金會會員。會員企業需是

年收入額在50億美元以上的國際企業和其行業或國家中的佼佼者,並對於該行業

或區域的未來發展起重要作用。世界經濟論壇的基金會會員每年向世界經濟論壇

11 江明修與鄭勝分,,〈全球公民社會組織發展之析探〉,資料來源: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3_doc/20011209.pdf。

71

支付年費作為世界經濟論壇舉辦各種會議和活動以及運營的費用。

2.由於有工作的目標,致在事務推動上有相當的產業,故其中業化收入日趨

重要商業收益日漸成為重要募款來源,包含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珍古德協

會、基督教青年會。例如,奧運會最大的收益為電視轉播之權利金,此外部分來

跨國企業所組成之奧林匹克夥伴贊助,國際奧會分得市場收益之92%。為持續支

持奧林匹克運動,國際奧會管理並監督奧林匹克市場方案;國際珍古德協會除依

賴私人捐款外,亦相當依賴產業化收入,如銷售保護動物之紀念品。

3.有能力在募款管道採取各個跨國與不同產業接軌越趨多樣化,募集資金能

力便愈有潛力。如無國界醫生組織主要透過電話、郵件等計畫性的募款。

4.由於基金會在社會的地位崇高,在企業捐贈資金方面也每年能取得極高的

成就。例如國際老人聯合總會由丹麥製藥公司Novo Nordisk持續提供資金;紅十

字國際委員會募款來源包括個人、企業及遺產;國際透明組織資金來自公部門、

基金會、及其他私部門;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全球資產排名第一之基金會,目前

總資產為4,810,686,426美元。

5.許多基金會的成立是基於相同的理念,有人類服務的使命感,故依理念相

同,而取得特定募款來源為數不少。例如無國界醫生組織與各國政府維持中立及

獨立的關係,目前只透過十九個會員正式組織接受各界捐款;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為維持獨立地位,不接受來自公司、政府或政黨之捐款,而僅依賴支持者的捐贈,

包含個人及獨立的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不接受政府、政黨或宗教團體捐贈,只

接受全球會員的捐款。

六、 總評估:我國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接軌可行性的評估

本研究的基本假設是:全球治理是二十一世紀不可規避的趨勢,而非政府組

織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我國如要在全球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

色,非政府組織具有與全球接軌的能力是我們必須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根據我們

三年來所進行的研究得知,我國各類型基金會或民間社團組織在與全球接軌的方

72

向上仍遠落在發達國家之後。一方面我國各類型基金會或民間社團組織在結構上

並不健全,結構影響功能,這是不身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也未盡到啟導與支

持者的角色,聽任其自生自烕,不給予積極地輔導。本研究發現,我國非政府組

織未能如發達國家的成長與茁莊,實由於下列原因:

(一)未能了解非政府組織這個角色在全球治理上參與的重要性,因而忽視

其發展與成長。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性,學者在重要的文獻中都有重要性的理論論

述。共同的意見是:在全球治理的場域中,除公部門與私部門外,另一個重要的

非國家參與角色,便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的出現。

NGO 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影響性角色可由 1999 年西雅圖事件可以看出。NGO 之所

以能發揮作用是由於其有不營利性、非官方性、獨立性與公共政策取向等特質,

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新自由主義的擴散下、民主理念的深植人心的基礎上,加上全

球人權意識的高漲,社群自主理念落實,非政府組織從國內發展,進而形成非政

府組織的跨國聯盟,獨立運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GOs)。自從七十年代全球環境保護運動啟動以來,非政府組織的

影響力迅速成長,對全球議題的發言權愈來愈大。非政府組織成為全球治理任何

論壇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國家要取得國際社會的發言權,NGO 是重要的管道。

非政府組織之所以能擁有全球治理平台上的議題發言權有下列兩個重要的

因素:

一、他們在長期的談判經驗中累集了不少的專業知識以及創新的思維,因而

使他們對議題的立場或態度受到尊敬。我們重視NGO 的國際接軌理由在此;

二、他們訴求的目標保有相當中立性與性觀性,在取向上是超越國界的,或

是超越某一特有夾窄部門的。寬廣的心靈是他們發言不受到任何的限制,終而贏

得尊敬與支持。這對中華民國外交孤立的處境,NGO 實對國家發展有積極的作

用;

三、非政府組織的訴求普遍都從國內的利益出發,代表某一產業或地區選民

的利益,這種紐帶能產生動員的能力,對國內決策者將直接給予影響,特別是反

73

映在選舉的時刻為甚。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可藉作 NGO 的力量向國際發聲,

這是國際宣傳最佳的利器。

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主要來自智不同的單位,國內的或國外的都有。有時他

們是以智庫(think tanks)方式以論壇運作,收集思廣益之效;有時則以學術機構

(research institutes)從事研究工作。他們召開的學術會議、研討會、論壇或演講會

都能因為參加人員具有專業性,對特定問題產生影響力。而出版的書刊或報告,

以及印刷品更是一種宣傳的利器。在已發展的工業化國家,許多活躍於全球性問

題的非政府組織可歸屬於下列三個類型之一:一是屬於國際非政府組織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GOs),具有跨越國境而分散在多國

的分支機構;二是主要專注內部公共問題的全國性組織;三是透過發布有學術權

威性研究的報告與出自智庫或研究所的具體行動建議。這些部門在全球治理平台

上,分別以不同的策略扮演不同的角色。由於有社會作為支持,他們的動員能力

是相當龐大的。從此作用觀察,我國各類型非政府組織在這些面向上,居於劣勢

的地位。無法與國際接軌難有可能提升我國 NGO 在國際的地位。

雖然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平台上具有影響力,並不是說他們的結構都是相

同嚴密的。在許多場合,一些 INGO 是國際成員的鬆散分權組合,另一些則有較

為中央集權化的結構。例如總部在阿姆斯特丹的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FOEI)組織,其在 70 個國家都有獨立成員,而其中一半在開發中國

家,在召開年會的時候,代表團透過民主程序來決定優先工作並選取五項或更多

的合作活動。另外一個頗為大型而嚴密組織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組

織(Greenpeace),在超過 41 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有超過 280 萬個財務支持

者或會員。它的國際活動是受由設在阿姆斯特丹總部指揮,並由年會決定的議題

及策略來引導會務的進行。12 我國可以在啟始時,參加與類似組織建立接軌的關

係,提升我們的影響力。

12 關於國際非政府組織,參閱曹俊漢,《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2009),第十一及十二章。

74

(二) 未能把握非政府組織在全球問題的決策上有形成國際規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的影響力。這是本研究力主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原因。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NGO 在全球治理過程中對制度的建立具有相當的影響

力。特別在國際規制 (international regime) 的發展(development)、擴散(expansion)與執行

(implementation)都能從不同的面向產生作用。規納不同全球問題處理的經驗中,NGO 取得

了下列的成就:

1.影響全球重要問題的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包括對新產生問題的界定;或老問題

的重新界定;

2.透過向本國或外國政府遊說的方式,要求採取更為較為進步或開放的立場。他們或

不斷地提出新的方案;或喚起群眾的抵制或杯葛或群眾運動;或提起訴訟用法律解決等。

3.在全球問題的解決初案提出之前,預為草擬各項正式約本的草本,以為後來討論時

重要的參考依據;

4.在國際談判桌上直接參加討論,發揮遊說的力量;

5.大力支持重要國國際規在國內的批准程序與執行過程;

6.對開發中國家因為國際規制的執行產生困難,進而伸出援手作為引導;

7.監測各項全球協議的執行情形,進而向有實質影響的當事國提出報告。

NGO 對國際規制建構及影響反映在不少的案件上。最有名的是,在美國克林頓政府

時,三個美國的 NGO 運用了影響力,迫使克林頓總統推翻了其前任布希總統對多樣性生

物公約的場,並於 1993 年簽署該公約。13

照理說為國際公約擬定草約是 NGO 最有效的策略達到影響力的目的。世界自然保

護聯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14成功地以草擬一分草約作為協商的基礎。1972 年巴黎簽訂「保護世界文化與自

13 這三個重要的非政府組織為: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the World Wildlife Fund, 以及 the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tudy Institute.

14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是一獨特的聯盟,成員來自 70 多個國家、100 多個政府機關以及 750個以上的非政府組織。其下有 6 個全球委員會,志願參與的成員涵蓋 180 多個國家、1 萬名以上國際知名的科學家與專家們,在世界各地有一千名職員,執行計畫約五百項。1999 年,聯合國會員國授與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聯合國大會觀察員的地位。

75

然遺產公約」(the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即是根據 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草案作為基礎的。1973

年所簽訂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即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歷經十年三次草案所創造出來的結果。這些例子在在地說明了 NGO 的國

際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 NGO 在國際談判桌上的遊說活動頗有影響力。一般來說,大

多數環境公約的締約方所召開的會議都會允許非政府組織以觀察員身分加入,這

就保證了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到整個過程的影響作用。某些非政府組織專門參與

某些特定問題的談判會議,久而久之其就在該領域累積了高水準的技術和法律上

的專業見解與知識,產生了列席的慣例。舉例來說,美國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從 1973 年開始就一直游說於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所召開的

會議中,而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就活躍在《倫敦

公約》(London Convention)的各項會議中。更值得注意是當前國際最為關注的

氣候變化會議,都可看到NGO 非常積極影響力的一面。特別是「氣候行動網絡」

(Climate Action Network)這個團體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及《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談判中尤其地活躍,並

且它一直參加與此公約相關的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氣候行動

網絡在 2000 年以後的京都議定書的談判過程中下了很大功夫,來遊說締約方能

承擔更多的義務,以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三) 與非政府組織接軌可以積極進行與國際機構的互動,但我國政府一直

未能把握這個主動權。

NGO 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能發揮影響國際各類型機構的政策與結構。NGO 過去從事

這個相當艱困的工作,百折不撓的努力協助開發中國家的建設與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的工

作上。以前較多的實例上都反映在世界銀行的貸款或技術援助的計畫中 。尤其是非政府

組織在 1991-1993 年間對世界銀行操控全球環境基金(GEF)運作大加批評。經過

76

NGO 的大力努力,最終支持開發中國家的立場,設立一個全球環境基金秘書處

的運作體系,使其獨立於世界銀行之外,並且建立一套透明化、民主化的計畫審

核程序。

1980 年代後期,非政府組織發起銀行改革,開始將焦點放在公共參與和課

責的議題上,全世界大約 150 個非政府組織各以不同形式參與活動,希望激發更

多開放與責任、鼓勵減少負債、發展更公平的策略,以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到

今天,在壓力的壓力下,大約半數的銀行借貸方案設有非政府組織介入條款,比

1973至 1988年間的6%高出許多。有些銀行甚至將國際樂施會(Oxfam International)

這類的非政府組織加入多邊債務紓困會議中。

經驗顯示,非政府組織在貿易與環境的問題上相當堅定,不惜以壯士斷腕的

精神,周旋到底。在歷史上,非政府組織在 1990 年才開始關注降低關稅與減少

貿易壁壘這個問題,但早期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從未對非政府組織設立

觀察員條款,對後來的WTO 更是嚴加批評。NGO 激進份子認為 WTO 是一個不

夠透明的組織,也缺乏責任感,所以發起增加WTO 透明度、參與度、責任度的

運動。終於在 1999 年西雅圖舉行的第三次 WTO 部長會議前爆發了激烈的示威運

動。在這一方面,非政府組織自認透過他們的訴求,將可使得貿易體系採取更開

放與透明化,而政府也可能與貿易組織採取較為更開放的政策,讓 NGO 能表達

意見。然而,在西雅圖會議期間發生的街頭暴力抗議之後,WTO 決定下屆部長

會議在達卡的杜哈市舉行,但透過簽證、安全戒備、更高旅費等的重重限制,更

易地限制能參與的非政府組織數量與街頭抗議都受到了限制。但也說明了 NGO

與國際機構之間互動能見度也逐日升高。NGO與WTO 的互動可由下表看出:(見

表 1)。

77

表 1 NGO 與WTO 的互動

符合參與資格的

非政府組織數

非政府組織

出席數

登記與會人數

1996 新加坡會議 159 108 235

1998 日內瓦會議 153 128 362

1999 西雅圖會議 776 686 約 1500

2001 杜哈會議 651 370 370

2003 坎宮會議 961 795 1578

資料來源:參見WTO 的新聞發布,

見www.wto.org/english/news_e/news03_2/

非政府組織的跨國效應如上所作分析,足以了解本研究對我國非政府組織如能達到

廣泛的跨國接軌,產生或提升國際合作空間與交流的效應是無與倫比的 。本研究的設計

即在此一基礎上進行,同時也顯示出,我國的非政府組織在這點上實與發達國家的成績

有極大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