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科普土壤 提升科学素养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12/19/19/rmrb...12 月18...

1
12 18 日,中国公众科学素质 促进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在中国科协倡导下, 125 家具有重要 影响的企业、媒体、学会、高校、科研 文化机构共同发起该联合体,探索 中国科普事业新模式,打造社会化 科普新引擎。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科学技术和创新也迎来前 所未有的大发展。科学素质对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 活、推动我国向科技强国进军,具 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实现科学 普及的全面价值,归根到底在于促 进全民共享,努力破解不平衡、不 充分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世界共 享,让平等获得知识的权利为各国 人民自由享有,共同应对环境危 机、重大疾病、科学伦理等人类面 临的共同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实行 政府主导模式,为公民科学素质从 低起点快速提升到 8.47% ,接近创 新型国家门槛起到了关键作用,充 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 势。同时,也可借鉴世界主要科技 强国的经验。这些国家虽然没有政 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科普动员系统 和科学传播组织体系,但依靠社会 内生动力,高校、企业、科技社团等 各类社会机构自发积极参与科学传 播。如剑桥、牛津、哈佛等世界一流 大学的传播团队都不少于几十人, 基本上每个院系都有负责传播的职 员,英国皇家学会、德国马普学会、 美国科学促进会等科学机构都提供 免费科学传播服务,对于提升公众 科学素质、激发创新动力发挥了重 要作用。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掀开中 国科普的崭新一页,将构建新时代社会化科普大生态,推动科普 价值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全方位拓展,优化国家创新 体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此外,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以搭建社会化科普平 台、发展公益性科普事业、繁荣科普产业、扩大优质科普供给、举 办科普表彰奖励、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为战略重心。在成立仪 式上,各成员单位共同发布《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宣言》,奏响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新时代强音。 会议推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 启德为首任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为执行 副理事长。韩启德表示,将牢记使命,恪尽职守,为推动我国科 普事业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中国科协党组书 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华 为、科大讯飞、中核集团、航天科工、腾讯、中国华能、三快在线 (美 团) 7 家单位向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下设的公众科学素质 促进专项基金捐赠 3700 万元,专门用于发展社会化科普事业。 相关部委、各发起单位代表等约 400 人出席大会。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方兴未艾,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同发 展。科学素质是人类进步之基、可持 续发展之根、文明互鉴之魂,日益成 为走向未来的通行证、社会进步的风 向标、文明交流的新纽带。应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倡导, 125 家企业、媒体、 学会、高校、科研文化机构就促进中 国公众科学素质共同宣告: 我们以提升中国公众科学素质 为共同使命,追求服务国家战略、履 行社会责任、满足人民需求相统一,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打造 科普生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厚植 创新沃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科普生态系统能力 整合,发挥成员多样性及各自社会影 响力优势,实现功能互补、良性互动, 为科普发展创造新机遇,拓展新空 间,开辟新模式,打造新引擎,实现合 作共赢,为本行业、本领域科普率先 垂范。 我们专注以下领域:搭建社会化 科普平台,发展公益性科普事业,繁 荣科普产业,扩大优质科普供给,举 办科普表彰奖励,开展国际交流合 作,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融入全球创 新网络。希冀通过以上努力,让科技 更好惠及公众,让科学精神蔚成社会 风尚,让科学普及成为科技工作者普 遍自觉,让科学梦想成为每个青少年 的成长动力与快乐源泉,使蕴藏在亿 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 新源泉充分涌流。 我们秉持包容、合作、共享理念, 愿与一切有志于公众科学素质促进 者一道,共建新时代科普大生态。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以梦想为 帆、奋斗为桨,扬帆起航,驶向光辉明 天,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 促进宣言 什么叫科普?一次我开会 乘坐出租车,司机问我:“您这么 大年纪了,不在家带孙辈,还到 处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 “做数学的。”想不到他立即蹦出 一句: “哦, 0.618。” 0.618 是黄金分割比例,最 早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发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 推广优选法的时候也提出此数, 并用它讲出了最优化的道理。 在我看来,全世界似乎没听说有 第二个数学家像华罗庚这样,能 够把 0.618 科普得让出租车司机 都能记住。 0.618 既奇妙又有用,但它 只是数学世界中众多有趣内容 的冰山一角。如今,纳米研究 等领域大多关注麦克斯韦方 程、薛定谔方程,这些方程虽然 难以变成一个数,但能否列表、 变成明明白白的初等公式呢? 我想,这首先需要微积分或“无 穷小算术”,可惜“无穷小”难以 说明白其中深意。但中国科学 院院士张景中所著作品《数学 家的眼光》却将“无穷小”变成 一个明明白白的初等公式,把 面积变为长度,把二维变为一 维。我认为,这就是推陈出新, 0 1 的突破!由此看来,科 普不单单是将厚的学问变薄、 深的学问变浅,更重要的还是 要创新。 日常生活中求面积,就需 要运用“无穷小算术”。例如, 一块弯弯曲曲的油饼,如何算 其面积?好像只能将油饼切成 许多(所谓“无穷个”)小油条, 再计算这“无穷个”小油条的小 面 积(高 × 小底),然后将“无穷 个”小油条的面积相加,最后取 极限值,于是得到油饼的面 积。这样计算起来实在过于麻 烦,但是张景中等数学家既无 需将油饼切成“无穷个”小油 条,也无需将这“无穷个”小油 条的面积再相加,一下子就能 得到油饼的面积等于另一根油 条的高(数值相等)。 一步到位!此乃所谓的微 积分基本定理。我们将此道理 登在今年第一辑《初等数学研究 在中国》上。 这里,我们不只把面积的学 问变薄变浅,更重要的是变“0(不切、不加)。北京电视台的一 位主持人曾与我调侃说:“这不 就是一句(一根油条高)超过一 万句(一万根小油条面积)吗?” 所以,做科普也可以创新, 和做科研一样。 (作 者 为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 究院研究员,“典赞 · 2019 科普中 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获奖者) 科普也要创新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 2006 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要(2006 2010 2020 年)》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不断加大科普的力度,拓展广度和深 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大幅提升了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发展 阶段。 中国科协去年最新发布的第十次中国 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 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具备 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 2010 年的 3.27 %提 升到 2015 年的 6.20 %, 2018 年进一步提升 8.47 %。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呈现 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特征, 10 个省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区域看,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公众科学素质水 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 2015 年相比,我 国城乡之间、不同性别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 差距正在缩小。”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 薇说。 国办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纲要实施方案(2016 2020 年)》提 出 ,到 2020 年,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 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 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 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 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的比例超过 10%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 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至少要有 10%。我国 2018 年达到 8.47%,为 2020 年达 10% 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相关研究 成果显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 人群差距都已缩小,步入良性发展。这说明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中国公 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有望达到创新型国 家的基本要求。 科普事业向基层和乡村下沉 实现科学普及的全面价值,归根到底在 于促进全民共享,努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 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坚守乡村科普宣讲的普通中学老师和 探索技术前沿、建设大国重器的科学家一同 站上 2019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颁奖台;一 辆辆科普大篷车、一座座农村中学科技馆把 新奇特的科技展品送到偏远地区;全国科普 日活动举办 15 年来已有超过 15 亿人次参与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同 时,科普事业也在不断向基层和乡村下沉, 在中国大地扎根。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国 广泛开展课堂之外的科学素质建设,成为对 全日制教育的有益补充。“青少年科技创新 大赛”“英才计划”“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 动,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对 科学的理解和向往。 同时,我国在大中城市建有现代化的实 体科技馆,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 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一道,构成了基本 全覆盖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为偏远、农村地 区学生提供流动实验室的科普大篷车至今 已运行 18 年,共有 1500 多辆,累计行驶里程 3700 多万公里。 我国科普事业还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动 员机制,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各界力量积 极参与。如每年 9 月的“全国科普日”活动覆 盖全国,已经连续举办 16 年,每年线上线下 参与公众大约 3 亿人次。还有 3000 多支科 技志愿服务工作队深入基层和乡村,服务群 众现实需求。 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 的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 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中国科协树立平台理念,在内容生产、 传播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方面不断 创新。 2014 年起,中国科协大力推动“互 联网 + 科普”行动计划和科普信息化建设 工程,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大力推 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中国”旨在以科 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 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 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 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 水平。 为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创新科普理 念和服务模式,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范,中 国科协已连续 5 年组织开展“典赞 · 科普中 国”评选活动,今年的“典赞 · 2019 科普中国” 评选出“2019 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19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等 5 个项目,评选结果已 17 日晚揭晓。 同时,中国科协还在 12 18 日举办了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成立大会,发 布了《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宣言》,充分汇 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社会化参与、市场化 运作、制度化保障、信息化支撑、国际化交流 的有效机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中国科协将以更高水平的协同化 形成科普强大合力,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 建政产学研多方参与的大科普,努力提供公 平普惠、优质丰富的科普服务,为促进全球 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增进 人类共同福祉。 厚植科普土壤 提升科学素养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启动仪式。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供图 “典赞 · 2019 科普中国”现场颁发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奖项。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新华网供图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新华网 提供 本版责编: 辛本健 王玉琳 版式设计: 张丹峰 当前,我国科普事 业已迎来向世界先进水 平靠近的历史性“拐 点”,需要充分激发全社 会参与科普的内生动 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新 手段提供科普服务,以 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可 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 国科协”)通过举办“典 ·科普中国”评选活 动、成立中国公众科学 素质促进联合体,创新 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 唤起公众积极参与科普 的热情,培育新时代公 民的科学素养。 专题 专题 2019 12 19 日 星期四 19 19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an-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厚植科普土壤 提升科学素养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12/19/19/rmrb...12 月18 日,中国公众科学素质 促进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在中国科协倡导下,125

12 月 18 日,中国公众科学素质

促进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在中国科协倡导下,125 家具有重要

影响的企业、媒体、学会、高校、科研

文化机构共同发起该联合体,探索

中国科普事业新模式,打造社会化

科普新引擎。

当 今 世 界 正 经 历 百 年 未 有 之

大变局,科学技术和创新也迎来前

所 未 有 的 大 发 展 。 科 学 素 质 对 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

活、推动我国向科技强国进军,具

有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意 义 。 实 现 科 学

普及的全面价值,归根到底在于促

进全民共享,努力破解不平衡、不

充分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世界共

享,让平等获得知识的权利为各国

人 民 自 由 享 有 ,共 同 应 对 环 境 危

机、重大疾病、科学伦理等人类面

临的共同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实行

政府主导模式,为公民科学素质从

低 起 点 快 速 提 升 到 8.47%,接 近 创

新型国家门槛起到了关键作用,充

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

势。同时,也可借鉴世界主要科技

强国的经验。这些国家虽然没有政

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科普动员系统

和科学传播组织体系,但依靠社会

内生动力,高校、企业、科技社团等

各类社会机构自发积极参与科学传

播。如剑桥、牛津、哈佛等世界一流

大学的传播团队都不少于几十人,

基本上每个院系都有负责传播的职

员,英国皇家学会、德国马普学会、

美国科学促进会等科学机构都提供

免费科学传播服务,对于提升公众

科学素质、激发创新动力发挥了重

要作用。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掀开中

国科普的崭新一页,将构建新时代社会化科普大生态,推动科普

价值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全方位拓展,优化国家创新

体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此外,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以搭建社会化科普平

台、发展公益性科普事业、繁荣科普产业、扩大优质科普供给、举

办科普表彰奖励、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为战略重心。在成立仪

式上,各成员单位共同发布《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宣言》,奏响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新时代强音。

会议推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

启德为首任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为执行

副理事长。韩启德表示,将牢记使命,恪尽职守,为推动我国科

普事业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中国科协党组书

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华

为、科大讯飞、中核集团、航天科工、腾讯、中国华能、三快在线

(美团)7 家单位向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下设的公众科学素质

促进专项基金捐赠 3700 万元,专门用于发展社会化科普事业。

相关部委、各发起单位代表等约 400 人出席大会。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成立

打造社会化科普新引擎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方兴未艾,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同发

展。科学素质是人类进步之基、可持

续发展之根、文明互鉴之魂,日益成

为走向未来的通行证、社会进步的风

向标、文明交流的新纽带。应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倡导,125 家企业、媒体、

学会、高校、科研文化机构就促进中

国公众科学素质共同宣告:

我们以提升中国公众科学素质

为共同使命,追求服务国家战略、履

行社会责任、满足人民需求相统一,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打造

科普生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厚植

创新沃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科普生态系统能力

整合,发挥成员多样性及各自社会影

响力优势,实现功能互补、良性互动,

为科普发展创造新机遇,拓展新空

间,开辟新模式,打造新引擎,实现合

作共赢,为本行业、本领域科普率先

垂范。

我们专注以下领域:搭建社会化

科普平台,发展公益性科普事业,繁

荣科普产业,扩大优质科普供给,举

办科普表彰奖励,开展国际交流合

作,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融入全球创

新网络。希冀通过以上努力,让科技

更好惠及公众,让科学精神蔚成社会

风尚,让科学普及成为科技工作者普

遍自觉,让科学梦想成为每个青少年

的成长动力与快乐源泉,使蕴藏在亿

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

新源泉充分涌流。

我们秉持包容、合作、共享理念,

愿与一切有志于公众科学素质促进

者一道,共建新时代科普大生态。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以梦想为

帆、奋斗为桨,扬帆起航,驶向光辉明

天,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宣言

什么叫科普?一次我开会

乘坐出租车,司机问我:“您这么

大年纪了,不在家带孙辈,还到

处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

“做数学的。”想不到他立即蹦出

一句:“哦,0.618。”

0.618 是 黄 金 分 割 比 例 ,最

早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发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

推广优选法的时候也提出此数,

并 用 它 讲 出 了 最 优 化 的 道 理 。

在我看来,全世界似乎没听说有

第二个数学家像华罗庚这样,能

够把 0.618 科普得让出租车司机

都能记住。

0.618 既 奇 妙 又 有 用 ,但 它

只是数学世界中众多有趣内容

的 冰 山 一 角 。 如 今 ,纳 米 研 究

等 领 域 大 多 关 注 麦 克 斯 韦 方

程、薛定谔方程,这些方程虽然

难以变成一个数,但能否列表、

变 成 明 明 白 白 的 初 等 公 式 呢 ?

我想,这首先需要微积分或“无

穷小算术”,可惜“无穷小”难以

说明白其中深意。但中国科学

院 院 士 张 景 中 所 著 作 品《数 学

家 的 眼 光》却 将“ 无 穷 小 ”变 成

一 个 明 明 白 白 的 初 等 公 式 ,把

面 积 变 为 长 度 ,把 二 维 变 为 一

维。我认为,这就是推陈出新,

由 0 到 1 的突破!由此看来,科

普 不 单 单 是 将 厚 的 学 问 变 薄 、

深 的 学 问 变 浅 ,更 重 要 的 还 是

要创新。

日 常 生 活 中 求 面 积 ,就 需

要 运 用“ 无 穷 小 算 术 ”。 例 如 ,

一 块 弯 弯 曲 曲 的 油 饼 ,如 何 算

其面积?好像只能将油饼切成

许 多(所 谓“ 无 穷 个 ”)小 油 条 ,

再计算这“无穷个”小油条的小

面积(高× 小底),然后将“无穷

个”小油条的面积相加,最后取

极 限 值 ,于 是 得 到 油 饼 的 面

积。这样计算起来实在过于麻

烦 ,但 是 张 景 中 等 数 学 家 既 无

需 将 油 饼 切 成“ 无 穷 个 ”小 油

条 ,也 无 需 将 这“ 无 穷 个 ”小 油

条 的 面 积 再 相 加 ,一 下 子 就 能

得到油饼的面积等于另一根油

条的高(数值相等)。

一步到位!此乃所谓的微

积分基本定理。我们将此道理

登在今年第一辑《初等数学研究

在中国》上。

这里,我们不只把面积的学

问变薄变浅,更重要的是变“0”

(不切、不加)。北京电视台的一

位主持人曾与我调侃说:“这不

就是一句(一根油条高)超过一

万句(一万根小油条面积)吗?”

所以,做科普也可以创新,

和做科研一样。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

究院研究员,“典赞·2019科普中

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获奖者)

科普也要创新林 群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

自 2006 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要(2006—2010—2020 年)》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不断加大科普的力度,拓展广度和深

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大幅提升了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发展

阶段。

中国科协去年最新发布的第十次中国

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

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具备

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 2010 年的 3.27%提

升 到 2015 年 的 6.20% ,2018 年 进 一 步 提 升

至 8.47%。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呈现

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特征,

有 10 个省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区域看,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公众科学素质水

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 2015 年相比,我

国城乡之间、不同性别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

差距正在缩小。”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

薇说。

国 办 印 发 的《全 民 科 学 素 质 行 动 计 划

纲 要 实 施 方 案(2016—2020 年)》提 出 ,到

2020 年,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

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

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

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

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的比例超过 10%。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

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至少要有

10%。我国 2018 年达到 8.47%,为 2020 年达

到 10%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相关研究

成果显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

人群差距都已缩小,步入良性发展。这说明

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中国公

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有望达到创新型国

家的基本要求。

科普事业向基层和乡村下沉

实现科学普及的全面价值,归根到底在

于促进全民共享,努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

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坚守乡村科普宣讲的普通中学老师和

探索技术前沿、建设大国重器的科学家一同

站上 2019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颁奖台;一

辆辆科普大篷车、一座座农村中学科技馆把

新奇特的科技展品送到偏远地区;全国科普

日活动举办 15 年来已有超过 15 亿人次参与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同

时,科普事业也在不断向基层和乡村下沉,

在中国大地扎根。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国

广泛开展课堂之外的科学素质建设,成为对

全日制教育的有益补充。“青少年科技创新

大赛”“英才计划”“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

动,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对

科学的理解和向往。

同时,我国在大中城市建有现代化的实

体科技馆,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

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一道,构成了基本

全覆盖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为偏远、农村地

区学生提供流动实验室的科普大篷车至今

已运行 18 年,共有 1500 多辆,累计行驶里程

3700 多万公里。

我国科普事业还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动

员机制,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各界力量积

极参与。如每年 9 月的“全国科普日”活动覆

盖全国,已经连续举办 16 年,每年线上线下

参与公众大约 3 亿人次。还有 3000 多支科

技志愿服务工作队深入基层和乡村,服务群

众现实需求。

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

的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

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中国科协树立平台理念,在内容生产、

传播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方面不断

创 新 。 2014 年 起 ,中 国 科 协 大 力 推 动“ 互

联 网 + 科 普 ”行 动 计 划 和 科 普 信 息 化 建 设

工 程 ,以“ 科 普 中 国 ”品 牌 为 引 领 ,大 力 推

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中国”旨在以科

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

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

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

评 估 的 标 准 ,提 升 国 家 科 普 公 共 服 务

水平。

为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创新科普理

念和服务模式,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范,中

国科协已连续 5 年组织开展“典赞·科普中

国”评选活动,今年的“典赞·2019 科普中国”

评选出“2019 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19 年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等 5 个项目,评选结果已

于 17 日晚揭晓。

同时,中国科协还在 12 月 18 日举办了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成立大会,发

布了《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宣言》,充分汇

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社会化参与、市场化

运作、制度化保障、信息化支撑、国际化交流

的有效机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中国科协将以更高水平的协同化

形成科普强大合力,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

建政产学研多方参与的大科普,努力提供公

平普惠、优质丰富的科普服务,为促进全球

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增进

人类共同福祉。

厚植科普土壤 提升科学素养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启动仪式。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供图

“典赞·2019 科普中国”现场颁发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奖项。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新华网供图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新华网

提供

本版责编:辛本健 王玉琳

版式设计:张丹峰

当 前 ,我 国 科 普 事

业已迎来向世界先进水

平 靠 近 的 历 史 性“ 拐

点”,需要充分激发全社

会 参 与 科 普 的 内 生 动

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新

手 段 提 供 科 普 服 务 ,以

提 升 科 学 素 质 ,促 进 可

持续发展。

近 年 来 ,中 国 科 学

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

国科协”)通过举办“典

赞·科 普 中 国 ”评 选 活

动 、成 立 中 国 公 众 科 学

素 质 促 进 联 合 体 ,创 新

科 普 理 念 和 服 务 模 式 ,

唤起公众积极参与科普

的 热 情 ,培 育 新 时 代 公

民的科学素养。

专题专题2019年 12月 19日 星期四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