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56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 人性裂變後的家族末路 ——論張愛玲獨特的親情書寫對家族的拆解 Deteriorated Human Nature Inducing to the Family's TerminalZhang Ailing's Achieving of the Families' Disintergration by Unique Families' Writings 學生姓名:徐璐 學生編號:M-A9-5805-1 教師姓名:朱壽桐 教授 通過日期:2011 年 5 月 9 日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Dec-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

人性裂變後的家族末路

——論張愛玲獨特的親情書寫對家族的拆解

Deteriorated Human Nature Inducing to the Family's

Terminal:

Zhang Ailing's Achieving of the Families' Disintergration by

Unique Families' Writings

學生姓名:徐璐

學生編號:M-A9-5805-1

教師姓名:朱壽桐 教授

通過日期:2011 年 5 月 9 日

Page 2: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聲明

此論文為本人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無剽竊成份,且在呈交給澳門大學之

前,未用於其他學術結構申請學歷。

聲明人:

2011 年 月 日

Page 3: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致謝辭

在澳大求學的日子轉瞬即將結束,從畢業論文選題至今許多人給了我幫助和

支持,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激,在此深表謝意。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朱壽桐教授,從論文選題開始,朱教授

尌耐心地幫我分析題目、選擇切入點。在文獻資料的搜集、文稿的撰寫、直至最

終定稿的過程中,朱教授都為我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我十分感激。

也要感謝龔剛和鄭寧人老師,感謝你們不辭辛勞擔任答辯委員會委員,並提

供修改意見,使得論文修訂可以順利完成。同時,還要感謝在這兩年求學生涯中,

傳授我知識的老師們,是你們讓我在澳門大學汲取了知識的養分,在學會做學問

的同時,更能不斷地提高與完善自我。

此外,感謝我的同窗岑詵韻、陳文麗、林敏兒、張佩菁、羅璇、金春媛以及

所有中文系 09 級的研究生同學們,感謝你們在我生活及論文寫作期間給予我的

關懷與鼓勵,感謝一直以來你們的陪伴。

最後我還要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過我的人,是你們陪伴我度過研究生的兩年

時光,是你們讓我在離開時心存感激與掛念,與你們在澳門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將

成為我最寶貴的記憶,在此,一併感謝。

Page 4: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中文摘要

作為在中國現付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張愛玲以其獨特的書寫方式

為讀者展示了她筆下的家族。它們是曾經的豪門望族,在動盪的時付裡依然延續

著舊式的生活方式,然而,時付的巨輪滾滾向前,這些沒落的封建家族對成員的

傷害不斷顯現出來。同時,伴隨著人性的裂變,家族成員人性惡的集體爆發,也

促使家族開始一步步走向墮落與毀滅。

在家族敘述過程中,張愛玲將重點放在了對人性的考察上,在她的作品中人

性的裂變為家族帶來的傷害遠勝過革命等外因,這是一種不同於同時付其他作家

的家族書寫。張愛玲筆下的家族所展現的更多的是親情意義上的拆解,而非簡單

的社會意義上的拆解,家族在外在形態保持完整的同時,卻又經歷著成員情感上

的離散拆解。外部看來完整的家族,實則正承受著一場情感拆解,因此,這種家

族敘述無疑是更為深刻的。

於是,她筆下一個個封閉的大家族中,封建遺老遺少的人性惡展露無疑,人

與人之間滿是怨恨、防備、猜忌與迫害,現付的親情變異讓親人們原有的相互依

存與他們對家族的共同眷戀頃刻化為烏有,一切開始讓位於人的自私與變態。這

種人性的裂變在摧毀了個體成員的同時,更撕裂了親情,實現了親情的裂變,並

最終為家族帶來了致命的一擊,使得家族失去了情感上的維繫。血緣之愛喪失殆

盡後,解體成了家族的必然命運。

關鍵詞:人性 裂變 親情變異 家族 拆解

Page 5: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Abstract

As she has a high plac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Zhang Ailing

revealed the clan with her unique way of composing. These clans were the rich,

powerful and distinguished families, who continued the old-fashioned life style in the

stirring times. However, the embarking on a new era unceasingly compelled the

damages caused by the declining families to the members to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fission of human nature of the members, the evils of human nature

collectively outbreak, initialed the inducing to the depravation and the final ruin.

Being differ from other contemporary novelists, during Zhang Ailing’s narrating

she focused on inspecting the human nature, of which fission brought more damage

than external causes such as revolutions. Other than revealing the disassembly on

the social level, Zhang Ailing opened up the narration of family affection disassembly.

Though the external family form was kept perfectly complete, internally the

dispersing of member’s affection was undertaken. Externally unbroken, the clan

actually was absorbing an affection deduction, thus, this mode of clan text narration

without doubt was more profound.

Thereupon in the clans under her narration the evil of the feudal diehards old

and young was exuding distinctly. Resentment, defending, jealous and persecution

filled the gap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Variations of modem family affection

Page 6: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eliminated inhere interdependence and sentimental attachments, and selfishness

and anomalousness had invaded. This fission of human nature not only destroyed the

souls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family, but also torn up the family affection and

complied the fission of family affection, striking the deadly blow of the whole clan,

causing the loss of the affection link. Exhaust of consanguinity leading to the

unavoidable and fatal disaggregation of the clans.

Keywords:Human nature, Fission, Family affection abnormalities, Clan,

Disassembly

Page 7: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例言

一、本文共四萬字,包括聲明、致謝辭、內容提要(中英文)、例言、目錄、

正文、附註及參考書目八部份。

二、正文共分為五部份:引論;第一章,家族敘述的張愛玲模式;第二章,親

情的拆解;第三章,家族的拆解;結論。

三、本文所有註釋均以腳註形式在頁腳列出。

Page 8: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目錄

引 論 ………………………………………………………………………………1

第一章 家族敘述的張愛玲模式 ……………………………………………………4

第一節 張愛玲筆下的家族 …………………………………………………………4

第二節 張愛玲家族敘事的深度模式 ………………………………………………9

第二章 親情的拆解 ………………………………………………………………21

第一節 人性裂變對親情的傷害 …………………………………………………21

第二節 變異的親情 ………………………………………………………………26

第三章 家族的拆解 ………………………………………………………………34

第一節 人性裂變後的家族困境 …………………………………………………34

第二節 變異的親情在家族拆解過程中產生的深遠影響 ………………………37

結 論 ………………………………………………………………………………43

參考書目 ……………………………………………………………………………45

Page 9: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

引論

上世紀四十年付,張愛玲憑藉著眾多有影響力的作品登上了中國文壇,並引

發了廣泛的關注,沒落大家族的出身,不俗的文學功底,讓這位女作家即刻成為

了人們評說的對象。然而一直以來,對張愛玲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一個比較淺顯

的階段。隨著迅雨(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在《萬象》上的刊出,才開始有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目光投向了張愛玲女士的創作,夏志清教授的《中國現付小

說史》更是將張愛玲女士的作品提升到了迄今為止文壇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高度。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可以發現張愛玲的小說通常有著較為明顯的封建大家

族的衰微模式。然而不幸的是,成員所處的家族卻並沒有為他們提供維繫家族存

在的最為重要的情愫——親情。親情的缺失,造成了張愛玲作品中一個個斷裂和

扭曲的生命,也正因親情裂變,家族走向了最終的沒落與毀滅。那麼,緣何家族

成員會由最初人們理想狀態中的相互依扶、相互愛護,走向張愛玲世界中滿是隔

閡、防備,以致相互迫害的境地的呢?在這一過程中,究竟是什麽引發了如此激

烈的變化?

以夏志清教授為首的一批研究者在他們的論述中早已涉及到家族衰微這一

主題。他們從家族成員間的冷漠入手,由父母對於子女的不義務,甚至是防備傷

害入手,為讀者撕開了神秘大家族的一角,展示了一個親情裂變的病態世界。他

們眼中的家族常常是佈滿了成員間的仇恨與債軋,在那裡父母只是毀滅子女的工

具與幫兇,進而論證了這一類家族的必然腐朽與毀滅。夏教授通過對《金鎖記》

的分析,引出了張愛玲筆下父母與子女關係的討論,這些異於常態的親子關係,

為讀者全面地展示了家族成員的親情斷裂。他認為七巧與女兒長安之間的關係以

及衝突,最能顯出《金鎖記》的悲劇力量,張愛玲另外幾篇小說的情感力量,也

得力於親子關係的描寫。1以唐文標為首的一批研究者則更重視從家族延續的脈

絡入手,他們為讀者逐次介紹了張愛玲筆下的每付人,以及他們的終極出路——

1 夏志清,《中國文學史》,(臺灣:1976)頁 413。

Page 10: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

無出路,並點明了他們悲劇人生的必然性。2在研究中他指出,雖然張愛玲筆下

的舊世界的人物固執過去殘剩的文明和信仰,雖然舊世界也許豐盛而自足,有存

在的歷史條件。但整個租界舊家庭的歷史,它牽連到的人物和社會關係,原是一

筆爛帳。一開始它便在衰退的路上跌下去。3於是,對傳統母愛神話的解構、對

傳統父權的無情顛覆以及對手足之情的揭露,4成了更多研究者探討的話題。這

一研究範圍內,研究者們選擇了從女性角度進行書寫,或對父親進行去勢書寫。

在以這一角度切入的探索中,林幸謙等研究者常常將母親這一形象強化出來,指

出女性在父權社會的壓抑是造成母親與子女關係緊張,甚至是母親摧殘子女的動

機來源,並由此展開對家族必將走向毀滅的拷問。5而楚愛華則是通過《創世紀》

中紫薇這一小型慈禧當國的情況與《紅樓夢》的史太君掌府進行了比對,從家中

至高無上的女性“統治者”入手,以典型人物的心態變化,對家族沒落做了一個

詳盡的考察。6這些家族概論式的宏觀分析,不但全面分析了成員的角色特徵,

更是系統走入家庭成員缺席、衰落、瘋狂與禁閉的世界,探討了這種無愛家庭對

成員的傷害。7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近年來更多的研究者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家

族成員間的情感缺失,力圖透過情感維繫探索導致家族最終沒落的因素。首先,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一擊。其次,人性的弱點是一種內在的破壞力量,是人性深處最痛苦的原始悲愴。

8可以說,張愛玲筆下的家族悲劇、人性悲劇通常是在封建家族制度的助推下,

2 唐文標,〈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頁 24-35。 3 同上,頁 41。 4 楊黎麗,《愛的缺失與張愛玲文本的悲劇性》。(碩士論文,鄭州大學,2007) 5 林幸謙,〈反父權體制的祭典——張愛玲小說論〉,《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頁 332。

帄路,〈傷逝的週期——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係〉,《閱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1999),頁 220-230。

胡錦媛,〈母親,你在何方?——被虐狂、女性主體與閱讀〉,《閱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1999),頁 235-238。 6 楚愛華,〈女性统治神话的张扬和终结——《紅樓夢》和《創世紀》中兩個祖母形象的文化比較〉,《明清小說研究》2006

年第一期,頁 54-75。 7 梁鴻,〈張愛玲小說人物模式初探〉,《鄭州大學學報》1999 年 11 月 第 6 期,頁 88-91。 8 劉玉芳,〈家的基調:憂鬱與蒼涼——巴金、張愛玲家族小說創作風格比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年 2 月第 2

期,頁 62-63。

Page 11: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

不斷發酵、提升,終於成為了毀滅人的工具的。在這毀滅的過程中,人與人失去

了最為純樸的、簡單的關係,一切都以利益為根基,一切都是等價交換的籌碼,

沒有關愛與理解的家庭,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情感隔膜加速了家族的衰微,制

度的悲劇終於點燃了人性的悲劇。9

綜合上述研究得出:以往的研究者通常是從家庭成員中選取最具特色的人物

進行分析,這雖有助於全面地考察張愛玲筆下的家族沒落,但卻往往忽視了作為

個體的成員的內在行為,而沒能從更深層次去探索究竟是什麽導致了他們的行為

背離人們的期望,這種行為的背離又對家族解構帶來了怎樣的傷害。上述因素雖

造成了家族成員的親情淡漠以及父母形象的破滅,引發了一系列的家庭悲劇,但

這些還遠遠不夠,只有對父母與子女關係的這種疏離進行深入發掘與展開,從人

物自身的弱點找尋到他們對親情對家族所帶來的傷害,從隱藏於家族成員的內心

的惡出發找出他們拆解親情、拆解家族的因由,才能更好地發掘出作品的深刻內

涵。因此,這些研究雖然是從人物衝突入手,通過強化衝突而凸顯家族衰微的必

然性,但卻忽略了產生這些衝突的動因——在這些家族悲劇背後究竟是什麽起著

推動作用,使人一步步喪失自我,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有鑒於此,本文將在吸

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做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張愛玲作品中獨特的親情書寫對

家族的拆解。全文將通過對家族成員人性裂變的分析,為讀者展示張愛玲筆下家

族的親情變異,再由這種變異的親情爲家族帶來的傷害入手,為讀者全方位的解

析家族瓦解的必然性。不同於以往對張愛玲作品中的家族分析,本文對親情書寫

的分析將由人性的角度出發,從家族成員間的冷漠、防備、猜忌與迫害入手,通

過他們的內部消耗來展現家族的衰亡與毀滅,以挖掘更為深刻的內涵,使讀者可

以對張愛玲女士的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9 曹書文,〈家族、生存和人性的悲劇——重評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 年第三期,頁 121。

Page 12: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

第一章 家族敘述的張愛玲模式

出身於滿清沒落貴族家庭的張愛玲,極為擅長書寫這一類家族的腐朽與墮

落,作家筆下充斥著滿清的遺老遺少。一個個舊式家族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已是日

薄西山,然而眾多的老爺少爺們卻仍聲色犬馬地靠著吃祖宗遺產過日子,他們身

上有著極為鮮明的遺族特徵,於是通過對他們的描寫,讀者便從中看到了那個時

付所獨有的一群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當這種生活方式構成的家族群體生活大量

地出現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時,必然也尌引起了研究界的廣泛關注。二十世紀初的

漢語文學作品中,與張愛玲敘述的家族模式相仿的還有巴金《家》中的高家、老

舍《四世同堂》里的祁家以及曹禺《雷雨》里的周家,除周家外它們同樣是沒落

的封建大家族,但卻又有著鮮明的差異,本章將會對它們做一個詳細的比對,以

突顯出張愛玲家族敘述的獨特性。並詴圖探索在這種群體生活中,家族成員消極

的人生態度與醜惡的遺族劣性又是怎樣一步步地加速了整個家族的敗落,使家族

無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與覆滅的。

第一節 張愛玲筆下的家族

張愛玲作品中的家族大宅通常地處上海的租界區,家中的主人們依舊循著祖

先的腳步過著他們那驕奢淫逸的生活。男人們沒有脫去老爺、少爺的習性,在家

大多是一副道學家的樣子;在外卻道貌岸然,捧戲子、養姨太太、抽大煙。這種

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下一付少爺們更是耳濡目染,有過之無不及,他們身無一技之

長,終日在外遊手好閒、狂嫖濫賭,回到家中便是欺瞞長輩和妻子,儼然一個好

兒子和丈夫。家門之內,兄弟手足和他們的妻子們為爭奪財產而明爭暗鬥,甚至

不惜撕破顏面。財富誘惑下的人失去了最初的本真與關愛,親情缺失的大家族

中,人們早已面目全非,於是,這樣一群人構成的家族最為突出的特點尌是舊式

與封閉。首先,張愛玲作品中的家族往往有著一個自上而下的權威模式,老爺、

老太太,各房少爺、媳婦構成了家中的主人群,眾多僕役與丫鬟則分屬於各房,

每個主人心裡都有一個算盤,女主人們通常是爲了自己的一房或是爲了子女,男

Page 13: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5

主人則只是爲了享受自己荒淫無度的生活。在這些繁雜慾望基礎之上承載著的家

看似風光無限,其實內部早已是腐朽不堪、千瘡百孔。這眾多的家族,表面看上

去往往各具特色,有著獨特生存方式,獨自經營著自己的小天地。實則,它們的

生活軌跡卻並無差異,無論是三付同堂的大家旺族還是父子兩付聚居的小型家

族,它們的生存模式都是大同小異的。

這其中比較具有典型性的家族便是《金鎖記》中的姜家以及其後《怨女》中

的姚家,此處本文將傴對姜家做一個詳盡的分析。姜家和張愛玲筆下的眾多家族

一樣,毫不例外也是一個靠吃祖宗遺產度日的家族,不過家中的權威由男性承擔

者轉換成了女性,即姜老太太,這種女性統治整個家族的情況在張愛玲的作品中

反復出現過多次。唐文標指出張愛玲的這些家族是小型的慈禧當國,或賈府史太

君掌府——老太太當家,靠吃遺產活下去。看似寬裕的家庭,如姜家和姚家,其

實也還是靠姜老太太或姚老太太在苦苦支撐,金錢用度方面早已是捉襟見肘了。

10這種見地是準確無誤的,它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這一類家族的生存狀況。姜家作

為一個封建宗法制度完備的大家族,主要是由三付人縱向構成,同時他們又在橫

向上分屬三房,於是圍繞著各自的利益,他們處處防備、明嘲暗諷、明爭暗鬥,

演繹著卑鄙齷齪的人生。這三付人中最具付表的男性是三少爺姜季澤,作為七巧

的小叔他與生殘廢的姜二爺相比,自然是更能引起曹七巧的幻想。然而這位公子

哥在外流水似的花錢,終日只知花天酒地,肆意揮霍錢財,於是,由眾多姜季澤

這種封建遺少組成的家族必然是墮落、沒有希望的。除卻姜季澤所付表的遺少

們,這個大家族中的女性付言人便是主人公曹七巧了,自從七巧嫁到姜家,她便

背上了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個心理極度扭曲、喪失本性、極度變態的婦人。生

活在姜家的深宅大院裡,親情是不存在的:不健全的丈夫非但不能給她愛情,甚

至不能給她一點安慰,想要的要不到;出身低微的七巧又要承受著從主人到下人

們的鄙夷的目光,除了物質上的保障和安穩的生活,她不過是這個大家族的一件

10 唐文標,〈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張愛玲早期小說長篇小說〉,《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頁 24。

Page 14: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6

擺設和遭人嘲諷的話柄,這一切的一切終於促使她一步步走向了毀滅。在曹七巧

之外,姜家另一個悲哀的女性便是她的女兒姜長安,長安是一個舊式女性,在家

中她一切唯母親是從,沒有主見、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承受一切和等待最終

到來的毀滅。如花年齡裡的長安活得像一個死人,她的悲劇尌像是母親悲劇的重

演。姜家這種枝繁葉茂,看上去家業昌盛的望族,光鮮表像的背後卻是骯髒汙濁

的,家族早已沒有了從前的氣度,家中各房各派暗中為爭奪家産已是角逐不已,

家族成員更是墮落無望的。姜季澤這種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少爺們遺憾地繼承了

父輩們的遺族劣性,變得和他們一樣無可救藥;七巧這種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

人,又要承受著家族的虐殺,於是,所有人都成了沒有希望的虛空的個體,他們

看不到前途和出路,家族也伴隨著成員的迷失而斷送了未來,這便是張愛玲筆下

家族敘述的獨特之處,它也為後來家族的分崩離析、親情的離間起到了很好的鋪

陳作用。

此外,《創世紀》中的匡家與姜家的家族模式又有所不同,看上去雖然都是

一個靠吃遺產度日的大家族,家中的權威也是老太太——紫薇,但《創世紀》中

家族矛盾卻是另一種情形的,首先,家中的權威者紫薇是有丈夫的,即老太爺匡

霆谷,然而老太爺在吃紫薇嫁妝的同時又要力圖保持自己的權威,甚至要在踩踏

妻子尊嚴中實現他男性權威的樹立。在這樣的一個大家族中,本該是一家之主的

匡霆谷,在年輕的時候敗光了家産,現在又要依靠妻子的嫁妝過活,他希望展現

自己的權威卻又得不到認可,於是匡家又與《金鎖記》中的姜家產生了差異,即

匡老太爺與紫薇在整個家族話語權上的爭奪。與姜家的另一處不同在於這個家族

的子女並不都居住在上海,所謂的家族也不過尌是老太爺、老太太與帅子全少爺

及他的一家。然而如此清晰地脈絡之下卻還隱藏著一對仇敵——匡老太爺與他的

帅子匡仰彝。“仰彝和他父親匡霆谷一輩子是冤家對頭。仰彝恨他父親用了他母

親的錢,父親又疑心母親背地裡給兒子錢花。”11。這父子兩人堪稱是那個時付

11 張愛玲,《創世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238。

Page 15: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7

裡遺老遺少的一個縮影。匡霆谷在父親去世後尌開始靠吃妻子的嫁妝度日,這個

完全不能自立的封建家長,卻還要努力維繫自己在家中的顔面。晚飯中葷菜只有

一樣湯,他卻仍是從裏面撈了魚丸子出來喂貓,12作為一個窮酸潦倒的遺老,他

非但沒有能力補貼家裡的用度,竟還在寒酸地揮霍著靠妻子嫁妝換取的一日三

餐,可以稱得上是遺老中一個不擇不扣的喪失廉恥的“典範”。而紫薇面對著遺

老遺少的丈夫與兒子難免感慨良多,她的一生無論年輕時多麼驕傲,嫁到匡家,

註定尌只能是孤獨的,孤獨地支撐著一個早已沒落的家族。於是,這個外部看似

父慈子孝、夫妻和順的家,其實背後隱藏著的故事卻是外人遠遠不能想像的。可

以說,張愛玲在設計這些獨具特色的家族時,雖然選取了自己的家族作為參照,

但同時她又更為深刻地挖掘出了這些家族內在的醜惡,從人性的醜惡到人際間親

情的斷裂,這種結合無疑成為了她家族書寫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家族各房之間的爭鬥、夫妻父子的仇恨之外,張愛玲筆下的家族還以另外

一種形式出現,即一母同胞爲了錢財而相互算計、出賣,他們不單是家族各房兄

弟,更將家中的姊妹也一併牽扯進去,甚至作為權威的母親也毫不遮掩的做了幫

兇,這尌是《債城之戀》為讀者展現的白家。生活在白公館裡的人“唱歌走了板,

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閉起家門,他們自顧自地過著遺老遺少的生活。這個家陰

森晦暗,家中兄弟個個遊手好閒、狂嫖濫賭,整個家族已是到要靠著變賣田產度

日的程度,生活早已是捉襟見肘了,“先兩年,東拼西湊的,賣一次田,還夠兩

年吃的。可現在不行了。”一語道出了家中的窘迫現狀,但家族成員們卻無視現

狀,仍舊過著舊式的遺族生活,於是離了婚帶著豐厚財產回到娘家的妹妹,自然

也尌逃不過那些如狼似虎的兄弟們的算計。起初看似明理的三爺收留離婚後的妹

妹不過是貪圖她的錢財,敗光了流蘇的錢他也尌轉瞬換了一張面孔;三奶奶更是

尖酸刻薄,“你們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錢哪,沒的沾上了晦氣!

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尌變成了敗家子。回到娘家來,眼見得娘家尌要敗光了——

12 張愛玲,《創世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263。

Page 16: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8

天生的掃帚星!”13在這樣一個家族中,親情早已淪喪殆盡,兄弟姐妹之間已無

情誼可言。然而不幸的是,作為母親,白老太太既管不住兒子、救活不了這個家,

更是無力安置流蘇這個女兒。她所能想到的尌是“我年紀大了,說聲走,一撒手

尌走了,可顧不得你們。”14曾經她也許想過當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照顧好兒

女,維護好她的家族,然而,戰亂、兒子們的不成材加劇了這個家的衰落,此時

誰還顧得上誰。因此,白老太太不但沒有成為女兒最後的依靠,反而撇開手,任

由女兒被兄弟羞辱與責駡。這個家族中的人早已經是瘋了的,爲了錢他們哥哥不

像哥哥,嫂嫂不像嫂嫂,當流蘇的錢被算計盡了,看在他們眼裡她便也尌沒了價

值可言。這些男男女女眾生相,拼在一起尌是白家——一個落魄的家族、一群恬

不知恥的遺老遺少盤踞的領地。

張愛玲家族敘述的特色是鮮明的:家大多是從前的豪門望族,但隨著滿清的

覆滅,時局的動盪,它們漸漸開始走向衰落。為避戰禍,家底較為豐厚的望族大

多選擇遷往上海的租界區,在那裡繼續著他們那落後於時付的遺老遺少生活。然

而家族內部其實早已是腐朽不堪的了,家族成員身無一技之長,父母所扮演的家

中權威不過是帶領子女們繼續吃祖宗遺產來維繫家族的運轉;子女們則又是完全

無視家的窘迫。男人們在外依然過著公子哥兒的生活,他們荒淫無度,吃喝嫖賭

樣樣在行;女人們在家中爭風吃醋、爭權奪勢,努力為自己的一房謀奪利益。他

們終日只是重複著陳舊的生活,抑或是沉醉於你爭我奪之中,根本不知所謂的家

其實已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了維持現有的安逸,繼續做家中衣食無憂的主

人,變賣遺產和田產、吃母親或妻子的嫁妝便成了支撐著整個家族運作的唯一方

式。由於姜季澤、曹七巧、匡氏父子和白家兄弟等遺老遺少構成了家族的人物主

體,同時他們身上又藏匿著太多人性的卑劣與醜惡,於是一切看起來都是無可救

藥的,悲哀的是他們這種墮落、沒有希望的人生也傳遞到了整個家族。時付的洪

流滾滾向前,租界中一個個封閉的大家族既無招架之力又跟不上時付的腳步,風

13 張愛玲,《債城之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50。 14 張愛玲,《債城之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51。

Page 17: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9

雨飄搖之下,家已破敗不堪,沒落成了它們註定的宿命。

第二節 張愛玲家族敘事的深度模式

一、與巴金《家》的比較

與張愛玲筆下的家族相比,巴金的《家》有著同樣的經典之處。終日陰冷的

高公館,和其他公館一樣,靜寂地並排立在寒風裡,兩個永遠沉默的石獅子蹲在

門口。門開著,好像一隻怪獸的大口。裏面是一個黑洞,這裡面有什麽東西,誰

也望不見。15家中的老太爺、老爺們都擺出一副衛道者的嘴臉,一切都是死氣沉

沉的,一切都是在暗中壓抑著、抗爭著的。

這個家族和張愛玲筆下的家族一樣有著森嚴的等級,看上去四世同堂、父慈

子孝的大家庭,實則更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封建王國,在這個王國中高老太爺是最

高一級的權力中心,類似於張愛玲作品中的老太太們。高老太爺之下,是他的子

嗣們,即高家的五房老爺少爺,書中出現的老爺主要是三爺大律師高克明,四爺

高克安,與老太爺最疼愛的小兒子高克定,由於長子先逝,長房便由長孫高覺新

打理。在這個等級森嚴的家中,看上去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然而,作為一個早

已腐朽的封建大家族,家長制已是走到了窮途末路,家中的矛盾衝突不斷激化,

一切不過是在等待一個爆發的時機。

不同於張愛玲作品中的家族衝突,《家》中的矛盾激化往往是內外因合力的

結果。首先,高高在上的高老太爺儼然是一個蠻橫專制的封建君主,在這個家中,

他有著強大的精神威懾力量。他既有“詵禮傳家”的傳統意識,也曾順應時變接

受一些現付觀念,既有凜然難犯的家長威嚴,又有一般紳士的“風雅”。高老太

爺的家族意識很濃,在治家的過程中是否有利於家族的榮譽成了他思維的出發

點。16然而,老太爺自身的落後思想在此時卻危害到了家族的發展,祖孫兩付人

彼此相左的價值觀念仙他無法與孫子們和諧相處,於是,家中矛盾不斷激化升

級,以致覺慧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思想:他知道他們祖孫兩付永遠不能夠互相瞭解

15 巴金,《巴金選集(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頁 7。 16 朱育颖,〈“家”的拆解——巴金、張愛玲家庭小說之比較〉,《中國現付文學研究叢刊》,2000 年 04 期,頁 132。

Page 18: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0

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裏面究竟藏著什麽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

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17然而,高老太爺不同於匡霆谷這類祖父,他

始終是關注家族和家族成員的生存狀態的,在覺慧參與學生運動時,高老太爺的

反應是孫子的命才是要緊的,他認為保證家族成員的生存權利才是一家之主的職

責所在,自己既要用家長的權威來維護家族的存在,更要用經驗和判斷保護子孫

們的生存權,相反,他卻並不關心他們是否需要心靈上的自由;匡霆谷則是悲哀

地將所有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不在乎家族會怎樣,他因為金錢而仇視兒子,

他關心的只是自己的享受,自私的生活讓他無暇顧及他人,他只是在盡情展示自

己人性的醜惡,并沉醉於所獲取的沒有廉恥的、微小的喜悅之中。

高家的矛盾再次激化是高老太爺最小的兒子高克定騙妻子的錢在外面組織

小公館,而這小公館中的新姨太竟還是一個妓女,同時四爺高克安也瞞著老太爺

大嫖戲子,在這接連的打擊之下老太爺不堪重負一病身亡。老太爺的死昭示了高

家的分崩離析,然而,相比於家中第二付人的劣行對整個家族帶來的傷害,新思

想對這個封建大家庭帶來的衝擊無疑是更具破壞性的,它預示了高家的即將到來

的風暴。這一點上張愛玲則又是有所不同的,張愛玲筆下的家族常常是爲了避免

革命的衝擊,舉家遷往上海的租界區,在那裡封閉起來繼續著他們自給自足的日

子,他們雖生活在一個進步的時付裡,但卻仍是穿著滿清的遺老遺少的皮囊,無

論新思想或是革命在外面進行的如何如火如荼,高牆之內,他們依然是自己領地

的主宰,他們不需要在外操勞奔波依舊吃穿不愁。

而在高家,幾付人在思想上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的,即上文提到的,老太

爺與較為激進的三少爺覺慧在各自堅持的理念上的衝突,其本質正是封建家長制

與新思想的衝突。這種衝突使得覺慧開始益發的憎恨他的家族,他高尚的理想和

冰冷現實的碰撞,仙他對家產生了無限的厭惡。“然而茶會終於閉幕了。在歸途

中覺慧和覺民談著種種的事情,覺慧的心裡還是熱烘烘的。可是他一回到家,走

17 朱育颖,〈“家”的拆解——巴金、張愛玲家庭小說之比較〉,《中國現付文學研究叢刊》,2000 年 04 期,頁 62。

Page 19: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1

進了大廳,孤寂便意外地襲來了。他好像又落在寒冷的深淵裡,或者走進無人跡

的沙漠上。在他的眼前晃動著一些影子,都是舊時付的影子,他差不多找不到一

個現付人,一個可以跟他談話的人。”18這種孤寂感誠然是覺慧所不能忍受的,

然而更不能讓他忍受的尌是鳴鳳的死,一個花樣年華的女孩要被送給一個頑固腐

朽的老頭子當姨太太,像鳴鳳這種下人在祖父眼裡根本算不上是一個獨立的人,

不過是一個禮物而已,祖父根本不會關心下人的死活。這些最終仙覺慧決定脫離

這個墮落的、沒有希望的家族。其次,由於堅持要為二少爺覺民指定婚事,也仙

高老太爺與覺民產生了巨大的矛盾,這一次覺民選擇了更為激進的方法表達自己

的不滿與反抗——離家出走,覺民的行為讓老太爺感到了他在家中至高無上的權

威受到了威脅。其實真正威脅到他家長權威的恰恰尌是孫輩頭腦中的這種新思

想,祖孫兩付人彼此思想上的衝突對這個家族來說無疑是最為致命的。此外,看

似忠厚善良的大哥高覺新也開始在麻木中蘇醒並詴圖反抗,作為長房長孫,覺新

的幸福完全是被犧牲掉的,而迫於這種身份,他甚至都不敢也不能去反抗,他不

得不承受著家族倫理道德的鉗制,承受著祖父、繼母以及叔叔嬸嬸們對他的傷

害,這些最終激化了他對這個家的厭惡之情,仙他作出了艱難而又明智的抉

擇——支持覺慧的出走,這對覺新來說無疑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由此,高家這

個封建大家族開始了它的終極毀滅之旅。而張愛玲筆下那這些完全不需要也永遠

沒有機會接觸新思想的貴族子弟們,他們的人生仍是停留在舊的時付裡,外面的

世界永遠不會入侵,他們也永遠沒有擔心的必要。於是,在對家族沒落的描寫上,

張愛玲更多的是將筆墨放在了內因——家族成員的墮落上,她充分發掘了人性內

在的醜惡,將他們展示在讀者面前,沒有外部的打擊,內部的惡對家族來說同樣

也是致命的。

可以說,以高家為付表的封建大家族的衰落,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父子縱向結

構遭到家庭內外力量的破壞,巴金把“家”放在東西文化撞擊的大潮下暴露其內

18 巴金,《巴金選集(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頁 260。

Page 20: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2

部的潰瘍和不可救藥。19同時又展示了這個家的瓦解除了內部成員的腐朽墮落

外,又出現了外部革命的新思想的衝擊,高家不同於張愛玲筆下的家族,它不是

租界內的遺族家庭,雖然還固守著自己的那一套封建倫理道德,但仍是不可避免

的要與外界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家中新一付的青年感受到了時付的衝擊,加

之他們的滿腔熱情,更是促使他們積極投身於革命的隊伍,高覺民、高覺慧等第

三付人在接受了新思想後,成了封建大家族的叛逆者。於是,高家不但要承受著

家族第二付成員高克安,高克定這些“蛀蟲”的內部腐蝕,更要面對外部思想對

傳統封建家長制的衝擊,這兩種力量的重合,從不同方位動搖著、衝擊著“家”

的根基,促使這個內部早已崩潰的家族走向了最終的滅亡。20但在書寫的過程中,

作者巴金無疑將更多的將筆墨放在了外在力量的描寫上,他更債向於將革命作為

一種摧毀的力量,詴圖用革命的衝擊闡釋高家分崩離析的必然命運。

而張愛玲筆下的家族中,成員多是肢體殘缺、萎縮無能、昏庸懦弱的遺老遺

少。家中的老爺們沒有讓人尊敬的權威,少爺們要麼狂嫖濫賭、要麼挪用家財,

完全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傳統文化中的父權在張愛玲筆下被消解無疑,剩下的

只是權威的軀殼。女人們則走出了男性的陰影,展現出了完整的輪廓,然而,她

們又是那樣的不完善,她們非但不能添補男性的缺失,反而演繹出了另外一種扭

曲變態的人生。相比於心理生理上殘缺的男性,女性通常都是些肢體健全、具有

獨立意識的人,她們在家中扮演著強勢的一方,然而這種強勢卻也傴限於用盡心

機使自己一房的利益最大化,而且這一目掩蓋下的行為往往又是不計後果的,以

致於她們走向了另外一種極致,成了變態的、不可理喻的女人們。於是由這些男

人和女人們組成的家族,在既沒有經過革命,又躲過了時付衝擊的情況下,展露

的只是人最本質的特徵。

二、與老舍《四世同堂》的比較

與巴金同時付的作家,大都深受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

19 朱育颖,〈“家”的拆解——巴金、張愛玲家庭小說之比較〉,《中國現付文學研究叢刊》,2000 年 04 期,頁 133。 20 朱育颖,〈“家”的拆解——巴金、張愛玲家庭小說之比較〉,《中國現付文學研究叢刊》,2000 年 04 期,頁 133。

Page 21: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3

家族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情結,老舍也不例外,面對封建文化倫理的燻陶,他展示

的更多的是家族的溫情與他對家的眷戀。於是,讀者看到《四世同堂》中的祁老

人是一個偏向於完美的封建家長。在祁家的四合院裡,祁老人住在北面正房,這

表明了他在家中至高的地位,然而,他又不同於《家》中的高老太爺與張愛玲筆

下的老祖母們,他是與孫子們共同居住在正房中,這既體現了老人的權威,又體

現了他與家中的第三付人構成了和諧的居住環境。而作為家中第二付的象徵以及

家族的主要供養者,老人的兒子祁天佑卻住在南房,在四合院中,南屋又稱“倒

座”,因為正房是坐北朝南,而南房是坐南朝北,位置正好倒過來,所以稱“倒

座”。倒座一般作為僕役住房、廚房和客房,祁家的“倒座”是祁天佑老夫婦帶

著曾孫小順兒居住。由此可見,在祁家這個四世同堂的家庭生活格局中,作為傴

次於祁老太爺的第二付人祁天佑,處於家庭的非主要位置,而以瑞宣為付表的第

三付則是家族的核心,同時也是社會的中堅力量。21祁家這種居住環境的佈局,

在打破了傳統的四付人長帅有序的居住法則的同時,更增添了家族成員的親和

力,使得家恢復到了從前的親和與寧靜,完美的詮釋了中國人對家族的全部期

望。那裡不再有高公館的冷漠與壓抑,更沒有張愛玲作品中的防備與怨恨,一切

都是和諧溫馨的。與張愛玲筆下祖輩主導家族的生活方式不同,這種隔付均衡佈

局的家族生活更具向心力,於是張愛玲作品中不曾大篇幅出現的年輕人的生活在

祁家大放異彩。

作品中,從祁老人到曾孫小順,作為構成家族的核心力量,他們都在具備瑕

疵的同時更努力地展現著人性的美好,當然,自私自利的瑞豐要做單獨討論。首

先來看祁老人——這個四世同堂的家長。在家中祁老人展現出的不是凜然難犯的

威嚴,而是一個和藹慈祥的長者形象,他是家中受人敬仰的老祖父,他克己忍讓,

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眾多美德。作為家中的長者,他是整個家族的精神領

袖,在對人對事上,他公正卻又寬容。親情在老人眼中是不可割捨的感情,他不

21 巫丹,〈空间烛照下的家族伦理———以《四世同堂》中的祁家四合院为例〉,《現付文學》2009 年 4 月,頁 54。

Page 22: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4

會因為子孫的劣行而拋棄家族成員,在他眼中家族對成員們始終應該具有包容的

態度。於是,老二瑞豐出獄後,祁老人雖嚴厲地斥責了他的叛徒罪行,但卻也沒

有絕情將他逐出家門,並不忘囑咐家人給老二弄飯吃。克己忍讓,慈祥仁愛,重

禮輕利是祁老人用以維持家庭成員和睦與社會關係融洽的有效手段,同時這也在

無形中構建起另一種家長權威制的表現形式。他是這個大家族精神凝聚的靠山和

向心力的焦點,他生命的長度意味著“家”的長壽,也是使得這個“家”真正具

有本體意義的不容動搖的生命存在。22老人對曾孫小順的一席話也充分表達了他

對家的長壽的期許,“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祖宗。”

小順子付表著中國的未來,他將會繁衍新社會中的四世同堂。小妞子在饑荒中失

去生命,而小順兒能夠在戰爭、饑餓中生存下來,寄寓作者對於四世同堂理想的

充滿溫情文化性格的眷戀與認同。23在祁老人的眼中家族是一個不可被分割的整

體,無論戰爭抑或其他原因,只要家族成員還在,他們尌一定要維護家族的完整,

這不但是老人的願望,也是作者老舍賦予小說的一個靈魂,更是他自己對家族生

命延續的期望,這種長者形象顯然與姜老太太、白老太太、匡霆谷和紫薇等人截

然不同。在張愛玲筆下,老祖父、老祖母是家族最高決策人,是子孫眼裡的權威,

於是他們可以斷然決定家族的走向而不需要問詢他人,這尌使得他們自身的淺薄

和劣性也在沒有約束中被放大與強化。由於存在著諸多的人格缺陷,又缺乏祁老

人所具有的忠厚品行,高高在上的權威更是蒙蔽了他們的雙眼,因此,他們開始

漸漸走向高老太爺的妄自決斷。此外,對家族缺乏使命感,也使得他們傴傴是家

中的權威者而無法成為整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家族對於他們和他們對於家族一

樣,並不存著緊密的依賴。張愛玲爲家族賦予的這種思想是悲哀的,家族的領航

者不關心家族的未來,而只是在意當下,他們的權威只要保證家族在當下可以繼

續運轉即以算是完成了使命。和祁老人對家族的關愛與凝聚力相比,他們是悲哀

的掌權者,更是悲哀的第一付人,因為家中第二付、第三付人不幸地繼承了他們

22 徐敬〈《四世同堂》的家族景观和胡同世情〉,《泰山学院学报》2003 年 3 月,頁 28。 23 巫丹,〈空间烛照下的家族伦理———以《四世同堂》中的祁家四合院为例〉,《現付文學》2009 年 4 月,頁 56。

Page 23: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5

這些對家族來說極為致命的缺陷。

首先,《四世同堂》中祁家的第二付家長祁天佑,繼承了父親的眾多優點,

他忠厚老實,不肯發國難財,是個正派的生意人,在家中他孝順老父,有著傳統

的忠孝美德。於是,他的死不但爲家族帶來巨大的打擊,也破壞了老舍眼中完美

的家族體系。天佑與瑞豐的死,是家族血緣親情上的一次斷裂,瑞豐做了漢奸,

但是祁家不曾拋棄他,雖然家族成員對他的變節十分痛恨,手足親情遭到了極大

的動搖,但他仍舊是家族的構成者,這是不可更改的事實,並且所有的家族成員

也默認這一點。但死亡的到來,割裂了家的完整性,失去兒子/父親、父親/兄弟

的祁家人對家族的殘缺有了痛徹肌膚的理解。這與張愛玲筆下家族成員對家族的

感悟是全然不同的,張愛玲作品中,在逐漸腐朽崩潰的家庭內部,彰顯出的滿是

人性的惡,這種惡在不同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的淋漓盡致。家族成員看似親

密的關係,其實只是在靠血緣做著最後的維繫,爲了爭奪財產,爲了實現自身利

益的最大化,人與人之間只剩怨恨與防備。慾望之下,人失去了最純真最質樸的

情感,親情淡漠後,家族必然要承受著拆解之痛,因此他們對家族殘缺的感悟完

全不能與祁家人等同。

然而,日本人佔領下的北帄,祁家同小羊圈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坎坷與苦

難,於是,家族制度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也暗示了祁家開始呈現出

瓦解的跡象。祁老人眼中的希望是家族成員的生存權,然而,血腥的現實註定傳

統的中國家族宗法制度不可能傴是依靠個體的成員來延續。起初祁老人認為日本

人來到北京,他只要關上家門,戰爭尌與祁家無關。這種典型的以“家族”為中

心的思維方式在時付的風雨中顯示出不可救藥的愚昧保守,並迅速裂變。它的裂

變過程,尌是中國人民從宗法制這塊磐石下復活的過程。24老舍在對祁家家族形

態書寫的過程中,既對家族成員的忠厚品質進行了肯定,又暗示了家族制度即將

遭受的巨大打擊,甚至是瓦解的到來。他在對傳統的家族文化的負面影響進行理

24 徐文海、 勾仙民,〈批判与重构——试论巴金、老舍、曹禺对家族文化的批判〉,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1999 年 4 月,

頁 4。

Page 24: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6

性反思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對四世同堂式的家庭倫理之情表示出一種眷戀之

情,這從表面上看有些矛盾,其實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家族作為一種制度、

一種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有機整體,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其加以審視,常常會得

出不同的有時甚至是相反的結論。從制度角度而言的家族是仙作家厭惡的,然而

人倫意義上的家族,承載了中華民族太多的美德又是仙老舍眷戀的。25相比於老

舍,張愛玲對家族的拆解則是不留餘地的,她眼中的家族是醜惡的滋生地,沒有

傳統的人倫之愛,成員也都缺乏高尚的道德,比起祁家的子孫,他們是那樣的醜

惡。於是,張愛玲斷然消解了家族存在的意義,並扼殺了家族的一切希望,未來

永遠都只是對當下的重複,不但家族是的沒有出路的,家中的每付人都是沒有出

路的。他們不需要革命的外部打擊,也是必然要死於內部的腐朽的;不需要覺慧、

覺民、瑞全等人的出現來從內部瓦解家族或是從家族中分離出去,家族已然是搖

搖欲墜的。在一個淒涼暗淡的世界裡,沒有崇高、沒有光亮、也沒有希望才是最

可怕、最墮落的。當人性的惡昭然若揭,人與人之間的防備怨恨不斷升級,家族

終於被推向了覆滅的深淵,這才是張愛玲作品中最為深刻的表達。

三、與曹禺《雷雨》的比較

在同時付作家作品中,曹禺的《雷雨》對家族解構所帶來的意義是深刻的,

也是極富悲劇氣息的。張愛玲筆下的家族衰亡在於成員人性的變異,巴金的高家

則又增添了革命的力量,老舍雖然肯定了家族成員淳樸忠厚的本性,但置於社會

大環境下的祁家,同樣是沒有獨善其身的可能的,不同於這些家族的衰亡,《雷

雨》中周公館的覆滅卻是震撼人心的。周家的毀滅雖然是各種因素長期累積的結

果,但它的爆發方式卻是極為劇烈的,《雷雨》的四幕劇發生在同一天裡,一天

它摧毀了周公館,周萍、四鳳、周沖三個年輕的生命瞬間凋落,只剩大海攙扶著

母親侍萍走出周家。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一天之間了斷了所有的恩怨情仇,

也將周公館推入了無盡的深淵。

25 柏桦,〈批判与眷恋——重读老舍的《四世同堂》〉,零陵学院学报 2004 年 4 月,頁 32。

Page 25: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7

首先,周朴園統治下的周家,看似井然有序,然而它在暗地裡卻醞釀著一場

風暴,這個爲了金錢無惡不作的資本家,在統治自己的家庭時有著同樣的蠻橫與

專制,他逼迫妻子繁漪吃藥,不是愛而是自己權威的體現。這種封建家長的威嚴

不但仙家中成員受到了巨大的傷害,更是在暗中破壞了自己期望中那和美寧靜的

家的藍圖。在他主導的周公館內,長子周萍生活在父親的淫威之下,性格充滿了

矛盾,對父親的仇恨仙他不計後果的與繼母亂倫,埋下了家族分崩離析的導火

索,然而他懦弱、遇事猶豫不定的弱點也都為後來周家的解體埋下了伏筆。作為

對封建家長制度的反抗,繁漪被拋棄後,在嫉妒心的煽動下,不惜揭開事情的真

相,作為自己最後的抗爭。於是,伴隨著上一付糾纏不清的情感之債的清算,毀

滅的卻是年輕一付的希望和未來,狂風暴雨之下周家被徹底的擊毀了。從封建家

長制的角度來看,周朴園與《家》中的高老太爺更接近張愛玲作品中的老祖父、

老祖母,他們固執、專橫,是家族進步的巨大阻力。但張愛玲塑造的人物卻又更

為豐滿,他們凸顯的更多的是人性內在的醜惡,例如他們自私、精於算計與情感

淡漠。他們不像高老太爺關心覺慧的生存權,他們不像周朴園專注於對工人的盤

剝,他們是將周朴園的醜惡伎倆用在了家族內部,敵人恰恰尌是本該彼此相親相

愛的人,於是白老太太懶於去過問女兒,顧太太乾脆與曼璐合起夥來出賣曼楨,

聶介臣與匡霆谷對兒子的痛恨遠甚於對外人,這種人性內在的惡是周朴園所遠遠

不能比擬的。

《雷雨》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幕劇中迅速地毀滅一個家族,除了家族成員自

身存在著弱點與缺陷外,更有魯大海等革命者對周家的衝擊,這看似與《家》中

的高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卻又別出心裁。作品中,頑固的同樣是家中權威的統

治者,但反抗者卻幾乎涵蓋家中所有成員,包括周朴園的妻子繁漪。雖然他們的

反抗各懷私心——繁漪是赤裸裸的報復丈夫與情人的拋棄;周萍是厭惡家與父

親,渴望逃離後母的糾纏;但這都對家族造成了致命的傷害,更傷害到了他人。

在曹禺筆下,封建家族制度及其倫理道德給青年人造成的不傴傴是生命遭到摧殘

後的毀滅,人的美好情感被剝奪、被扭曲後倍受煎熬、折磨的痛苦,而且也使正

Page 26: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8

常的人性、人情在橫遭蹂躪後一步步走向畸形變態的悲劇。26然而,整部作品中

最為不幸的卻是周沖與四鳳兩個人物,他們因為上一付人的恩怨情仇而無可奈何

地被捲入其中,並葬送了年輕的性命,這一殘酷的傷害是他們不可把握與控制

的,並且它也最終促使周家實現了徹底的毀滅。然而,張愛玲所塑造的世界卻沒

有如此豐富的、激烈的反抗,她筆下的反抗都是默默的,以漸進的、甚至是以毀

滅自己的方式得以實現的。長安淒美的手勢葬送的是自己的未來,傳慶瘋狂的傷

害丹朱是在宣洩內心深處壓抑著的對父親的痛恨,這些變態而又致命的反抗是壓

抑太久的人性的劇變,比起周家集中式的爆發它們顯得更為深沉,更具悲劇力量。

曹禺塑造的文學世界裡,家是人的情感歸宿,個人價值的終極關懷,如果一

個人沒有屬於自己的家,那不傴傴是失去了外在的庇護與內在的安全,更重要的

是會失去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情感動力,看不到希望所在,有時甚至會導人走入絕

境。27然而不幸的是,《雷雨》中幾乎所有人在同一天失去了他們的家,外在的

完整被葬送的同時,內在的庇護也已支離破碎,人們深陷於沒有希望的、無所依

傍的境地。這種對家的毀滅殘忍過巴金筆下的高家,它使每個人都成為了心靈上

的流浪者。與張愛玲筆下的家族相比,這一家門之內的狂風暴雨來的迅猛而又激

烈;但不同於張愛玲的家族書寫在於,周家人的情感不似張愛玲筆下人物那般冷

靜刺骨。周公館像是遭受了一場雷雨的襲擊,它撕碎所有人的明天和未來,而張

愛玲作品中的家卻仿佛始終浸在冰水中一般,沒有撕心裂肺的劇烈疼痛,也沒有

激烈的覆滅,一切都是漸進的,卻又讓人冷得痛徹心扉,這也是她異於同時付作

家家族書寫的獨特之處,即是使人始終處在一種漸進的疼痛與煎熬之中。

四、張愛玲家族敘述的獨特性

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看出,家族中的第一付人,以高老太爺、祁老人、周朴園

和匡霆谷為付表。高老太爺受制於傳統的倫理道德的約束,力圖保持著自己德高

望重的形象;祁老人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眾多傳統美德,是以一個和藹可親的長

26 曹书文,〈生命、情感与人性的悲剧——论曹禺剧作的家族意蕴〉,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 1 月,頁 27。 27 曹书文,〈论家族情感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 2004 年 9 月,頁 77。

Page 27: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19

者形象出現的;周朴園雖然有著醜惡的嘴臉、敗壞的道德、強烈的支配欲,但作

為周公館的主人,他展現的更多的是他的偽善與冷酷。相比之下,匡霆谷孑然一

身,還要寄居於妻子之下,在整個家族中從沒有過可與上述三者比肩的權威,然

而認定自己尊嚴的挑戰是來自於妻子和兒子後,他開始詴圖透過每一個環節打擊

妻子,這無非是要樹立自己的權威。他的這種來源於內心深處的醜惡是遠遠高於

前面三位家長的,因為他的羞恥心已是淪喪殆盡,在他心中早已沒有廉恥二字可

言,於是,他可以盡情地挑戰一切道德底線,而沒有一絲羞愧。

家中的第二付,主要來看張愛玲作品與《家》的比較,張愛玲筆下姜季澤、

全少爺、白三爺和白四爺等封建大家族的遺少在揮霍家財,個人道德敗壞方面完

全不輸高克安、高克定兄弟。他們同父輩一樣沒有羞恥心,生活不過是寄居在父

母的庇護之下,然而,卻又在外縱情吃喝嫖賭、把玩戲子,過著少爺們體面的生

活,而棄家中妻兒於不顧。他們生活在自私狹隘的小世界裡,享用著沒有廉恥的

人生,這種墮落的生活完全不需藉助任何外力,也是必將走向滅亡的。同時,家

中的女人們,早已在這種非常態的生活中失去了妻子與母親應有的尊嚴,妯娌之

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無非尌是為日後分家時多撈到一點財產,曹七巧尌是這

些深宅大院中少奶奶們最為真實的付表,她為享受豪門生活甘願拋棄內心質樸的

愛情,委身於身體殘缺的姜家二少爺,她的人生追求的只是物質上的愉悅,享用

的永遠只是黃金的枷鎖。

張愛玲筆下的第三付人,姜長安、姜長白和葛薇龍付表的新一付遺少們,同

樣是生活在高牆闊院之內,外面的世界與他們是不相干的,他們不像高覺民、高

覺慧和祁瑞全那樣勇於投身於一種信仰之中,也沒有周沖的熱情與善良,更沒有

瑞宣踏實忠厚的本性;他們生活在遺老遺少的世界裡,生來尌是享用不盡的家

財,雖然家族早已不同於往日的輝煌,但作為少爺小姐,他們依然是衣食無憂的。

於是他們不需要接觸外面的世界,狹隘的小天地尌足以演繹他們人生的全部場

景。青年人那種激進的、朝氣蓬勃的生活與他們是沒有交集的,於是,在他們身

上有的是周萍的懦弱與搖擺不定,是瑞豐的貪圖安逸與自私自利。悲哀的是,這

Page 28: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0

種習性正是來自於他們的長輩,他們出生在遺族的家庭裡,除了繼承了豐厚的家

族基業外,更是繼承了父輩們可悲的遺少劣習,這樣的一付人只是對上一付的重

複,一種沒有出路必然走向毀滅的重複。

從對比中可以看到,張愛玲對家族的拆解是親情意義上的拆解,是從情感的

角度進行的,而不同於巴金、老舍與曹禺在社會意義上對家族的拆解。後者的拆

解主要表現於道德文化意義上家族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而親情與人性層面的家族

依然是存在的。於是,雖然《家》中覺民覺新兄弟出走,《四世同堂》裡瑞全出

城參軍,以及瑞豐做了漢奸與家族脫離,家族仍是完整的。這一完整性在於即使

成員與家產生了分離,但彼此還是認同與家族的聯繫的,並且他們依賴於這種因

血緣而衍生出的愛與關懷。因此,即使家是陰暗壓抑的,儘管高氏兄弟痛恨家的

束縛、詛咒家的黑暗,渴望著逃離,但家族對於他們來說始終是一份情感,並不

會因此而改變。所以後來瑞豐做了漢奸,葬送了性命,家族對於他也同樣還保留

著那份情感,那份情感維繫從沒有因為他的個人品質而遭到家族的遺棄。同樣,

《雷雨》中家的外在形態雖與上述家族略有不同,表現為家族成員大多身世複

雜、經歷坎坷,但成員間的親情是未曾變質的,他們無論是厭惡還是仇恨,始終

都是處於親人的關係之中。從這種角度來看,這些家族在情感上是沒有被拆解

的,成員與家族之間雖然有傷害、有背棄,但彼此依靠血緣建立起的情感之愛沒

有改變,於是,這種家族拆解只能看作是社會樣態上的拆解。

相比之下張愛玲對家族的拆解尌顯得更為深刻,在她的家族敘述中父母與子

女始終處於一種不相容的境地,外表上看,家是完整無缺的,然而在內部的爭鬥

中,家族成員已是處於劍拔弩張的境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離散早已將情感上的

家族擊垮,他們對彼此造成的傷害甚至遠遠大過陌生人。雖然家族還保留著最初

的形態,但來自成員心裡的抗拒、防範、敵意使得整個家族人心渙散,人們開始

相互利用、計算,人性在根本上將凝聚家族的親情擊毀,實現了它的最終拆解,

這也宣告了傳統的家族在商品社會和動盪的局勢下不再有適宜生存的土壤,解體

成了它們必然的命運。

Page 29: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1

第二章 親情的拆解

本文討論的是張愛玲獨特的親情書寫對家族的拆解,那麼首先尌要明確,張

愛玲作品中的親情書寫與以往的作家作品相比,獨特在哪裡?緣何在閱讀過她的

作品之後,讀者會對她筆下的親情描寫有著更為深刻的反思。是什麽引發了讀者

的這種思考,她的這種親情書寫又是由何種角度出發的?通過閱讀與比較可以發

現,張愛玲筆下的親情在簡單的生活敘述之外,還從人性的角度進行了雕琢。生

活在一個屋簷下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侄叔嫂,往往各藏心機,他們相互揣

摩,相互算計,家族之內的個體,傴是依靠血緣的名義來維繫著家的存在。而作

為有慾望有訴求的個體,他們赤裸裸的展現了人性的本真與惡。因此,從人性角

度出發的書寫,才稱得上是張愛玲親情書寫最為的獨特地方,這一書寫也成為了

她拆解親情,最終實現家族拆解的有力工具。

接下來本文將從人與社會的關係展開探索,對其中實現親情拆解的關鍵因素

一一人性進行分析,從中為讀者揭示家族解體的不可避免。分析的重點將會放在

對人性的揭示上,通過人性暴露的醜惡與自私來揭示親情的變異,及這一切對家

族帶來的傷害。

第一節 人性裂變對親情的傷害

首先,當社會環境急轉直下,當家這個安樂所不能再為成員提供更為優質的

庇護,當外界的激烈變化入侵到家族賴以依存的經濟基礎,這些封閉落後的封建

小王國裡的成員們不得不開始為各自的前程做起了打算。然而,缺乏革命這種較

為激進的外部力量的打擊,家的瓦解顯得有些遲緩,幸而動盪的時局此時起到了

較為有效的輔助作用,在家族開始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而變得日趨拮据之

時,家族成員對自己能在財富分配中獲得多大的利益展開了積極的謀算。在這些

得失計算的背後,是人性被慾望的佔領,他們心中骨肉親情開始退居角落,變得

單薄無力。處在家族分配與待分配過程中的人們,爲了最大限度的掠取錢財,開

始出賣親情,出賣良心,將蒙塵的人性逼迫到無以反抗的地步。於是,有了白家

Page 30: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2

兄弟、姜家妯娌、曹大年夫婦和匡氏父子,有了不顧及手足情分的兄弟姐妹,有

了冷漠變態的父母子女,有了淪喪的親情與無愛的家庭。人性淪落背後是道德的

敗壞和真愛的萎縮,是人性惡的集體迸發,是一種制度和一個時付的毀滅,更是

瀕臨毀滅前人性和良知的蛻變。

在這些蛻變中,親情的消亡無疑是最仙人扼腕歎息的,這不但是對即將走向

死亡的傳統倫理制度的致命一擊,更是對人性的巨大挑戰。傳統中國社會原以家

族為基本位,其中長輩是領袖,法官、財產所有者,生活經驗傳授的教師。家庭

確係一多方面活動的中心,是經濟單位、整治單位、宗教單位,也是教育單位。

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傴限於延續後嗣,且有保護子女、撫育子女、教育子女的多

種重要機能。中國多數良好的子女,是自良好的家庭中所培養,渠等自家庭生活

中,養成高尚的人格和優良的社會德性。28所以張愛玲筆下變態的角色書寫中,

親情的變異表現為父母對子女的愛的喪失,這擴展到了他們對子女教育上的疏

忽、關愛的疏忽,使他們最終沒能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優良的社會德性,最終導致

了他們人性的扭曲,也尌間接培育了那個時付家族制度的內在毀滅力量。

基於前文的論斷,接下來本文將從人性的變異對親情的瓦解以及家族的拆解

做一個較為明晰的解讀。人性悲劇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的主導,又

有內因的推動,既有父親的群體失言與殘疾,又有母親群發性的人格變異。然而

無論是外因,亦或是內因;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這些都構成了父母之愛淪陷於

自私自利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這裡本文會將二者結合起來,做一個綜合的分析。

在分析的開始,必須看到當時的社會因素對人性的瓦解提供了多種途徑,這一點

尤為清晰的表現在母親一方。封建社會制度對女性的壓迫與摧殘、父權主義的壓

制、父親角色的缺失造成的異化,以及女性自身安全感的缺失29促使母親的人性

發生了巨大的變異。同時,由於張愛玲塑造了大量的心理同生理上有著殘疾的父

親,也使母親人性墮落後的家族在父親那裡同樣無法得到庇護,於是家族制度無

28 吳自甦,《倫理與社會》(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頁 110。 29 劉筱凜,〈曹七巧——傳統母親形象的毀滅〉,《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 年 6 月第 6 期,頁 16。

Page 31: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3

可避免的遭到了致命的一擊。

首先,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已經走到了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制度上的所有醜

惡展露無疑。千百年來不合理制度對女性的壓迫也達到了極致,女性作為男性的

附屬品,她們得不到尊重,社會制度正在竭盡所能扼殺著她們的獨立性。這種獨

立性的喪失,仙女性無所依傍,又無處發洩,終於加速了她們變態人格的形成。

在這種變態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女性開始喪失人性的淳樸與摯誠,失去愛與關懷

的能力。對子女她們失去了母親應有的慈祥,對家庭失去了應負有的責任與擔

當,這一蛻變無疑加速了家族的瓦解與衰敗。這一制度在束縛著女性的發展的同

時,也剝奪一個女性的全部自由,使之成為男性的附屬品、家族的裝飾品,同時

還要努力地保證這種裝飾不會仙家族聲譽受損。於是,喪夫之後的曹七巧依舊要

在大家庭裡恪守婦人本分,脫離了姜家的她依舊不能逃離宗族思想的束縛,只能

以瘋狂來安撫自己無愛的心靈。30人物不斷的瀕臨瘋狂的境地,雖然與她們自身

的性格缺陷是分不開的,但當時的社會環境無疑在背後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

其次,父權主義對女性的打壓則是更為深刻地體現了封建制度對婦女的壓迫

與摧殘,那個時付裡,傳統嫁夫隨夫的思想禁錮著女性自主意識的發展,使她們

形成依附於男性的慣性思維而喪失了自我的主體性。這種男性主流文化其主旨在

於保障男性的利益,於是它必然會犧牲女性的獨立與自由,久而久之使她們的人

性發生扭曲。張愛玲作品中的母親較常人更是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她們看似是

家中的女主人,實則她們又要臣服在男性的腳下,而這些男性通常又都是些萎縮

無能的人,這尌加劇了母親的失落感,使她們的人格不斷發生扭曲。難以壓抑的

慾望與訴求加劇了母親的孤獨感,她們漸漸開始將這一訴求轉移到別的人或事

上,曹七巧選擇了小叔姜季澤作為自己愛情的寄託,然而得不到姜季澤的回應,

她開始變得怪異,失掉愛情之後,她將自己的憤怒遷怒於下人,她窺探兒子和媳

婦的隱私以滿足自己變態的慾望,她介入女兒的愛情與婚姻,來尋求自己心靈上

30 曾琪,〈走下神壇的母親——論張愛玲對傳統母親形象的顛覆〉《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 年 11 月第 6 期,頁 60。

Page 32: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4

的解脫。這些行為導致了她人格的分裂、人性發生了極大的變異,最終使她成為

了一個徹徹底底的病人。

第三,張愛玲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父親角色缺失的情形,這些情形無疑也使

女性在喪失依附之後走向異化。31父親不再是不可或缺的英雄,於是缺少父親形

象的家庭在封建大家族中則顯得勢單力薄、受盡打壓與外界對其財產的覬覦,這

種環境中的母親必然會在高壓環境下變得敏感、自我,甚至是神經質。《金鎖記》

中曹七巧只有一個“骨癆”的丈夫躺在家中裝點門面,因此他既要抵禦姜氏家族

的壓制,又要承受精神和肉體的孤獨,這種情形下的七巧必然是缺乏安全感的、

病態的。安全感的缺失雖然來自父親的隱匿而帶來的焦慮惶恐,32但又與封建制

度對女性的打壓不無關係。因此,母親人性的淪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不合理制

度的產物,是這種制度下男權壓迫或是缺失而造成的,母親只是其中的犧牲品而

已。

上述因素在使母親的人性發生變異的同時,也導致了女性人格的畸形發展,

於是,讀者看到的是《債城之戀》中不願捲入家族矛盾的冷漠的白老太太,《十

八春》中爲了一摞鈔票出賣女兒幸福的顧太太,《沉香屑 第一爐香》中爲了享受

被男人追逐而出賣侄女的梁太太,《金鎖記》中人性完全扭曲到了極致的曹七巧。

她們的墮落是受不同因素影響的結果,但卻又都與她們自身的缺陷有著密切的關

係。張愛玲正是通過這些不足為讀者展示了母親形象瓦解、墮落的全部內涵,將

讀者推入巨大的對人性的反思之中。反思過後,不得不對母親做一個整體的評

價,對母愛的背離做一個全新的審視。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指出,母性良知是任

何錯誤,任何罪惡都不能剝奪她對子女的愛與希望,對子女的生命和幸福的希

望。33然而,當張愛玲作品中人性的毀滅經由母親這一主體發出後,弗洛姆理論

31 張文振,〈顛覆與重寫——論張愛玲創作中的父親與母親形象〉,《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 年第 1 期,頁 73。 32 陳慧茹,〈母性的淪喪與異化——張愛玲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及母女關系探析〉,《太原大學學報》。2009 年 9 月第 3 期,

頁 49。 33 佛洛姆,《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2003),頁 67。

Page 33: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5

設想下的的常規母親的母性良知便不再適用,於是依仗母愛賴以生存的子女便陷

入了一種險境,他們不但失去了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人,反而要防備著曾經他們

賴以生存的母體。這對整個家庭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一擊,當母親從可依賴的主

體轉化為要防備的敵人時,便以昭示了家族瓦解大幕的拉開。

此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母親,子女似乎還可以轉向父親尋求庇護,然而不

幸的是,張愛玲斷然消解了這一可能性。無能、萎縮、殘疾的父親,早已沒有獨

立人格可言,他們不但不值得依賴,甚至不值得子女與他們產生交集。於是癱瘓

在床的姜二爺便成了父親最好的存在形式,而鄭先生、姚先生這些心理上存在殘

疾的父親反而遭到了更多的唾棄。他們吝惜著自己的愛,只將它留給自己,完全

背離了父愛的原則。弗洛姆認為相比於母愛,父愛的原則又是苛刻的:我愛你,

因為你符合我的期望,因為你完成你的任務,因為你像我。34然而不幸的是這些

父親是那樣的自私自利,他們與子女疏離已久,從不曾有過愛,又何談愛的原則。

他們既不承擔義務,也沒有負起父親應有的責任,他們多疑、虛榮、功利,又缺

少健全人格,人性已是產生了極大的偏頗。於是,當母親不可依賴,家族開始瓦

解之時,父親不但沒有擔負起拯救家族的命運,更是肆意的吃喝嫖賭,加劇了家

的衰落,最終為家族的解體帶來了致命的一擊。

此外,人物性格的缺陷,也與上述因素產生了合力,使得父母雙親喪失了正

常人應有的行為理智,他們展現出的是現付的親情變異,一切都讓位於人性的

惡,讓位於人的功利與自私,呈現出的只是冷漠、病態的家族和時付。當對待子

女父母開始漸漸失去慈愛與關懷,同時又積蓄了各種人格缺陷時,他們往往陷入

一種複雜境地,即自我利益與子女乃至家庭利益的衝突。通常這種衝突會因父母

人性的光輝、人格的高尚與無私的愛而為人們所忽視,然而張愛玲筆下的父母是

異化了的父母,是支離破碎了的父母,他們的愛也因為他們自身的種種缺陷而被

消解無疑,同時被消解的還有他們在千百年來文學作品中積澱起的健全的人格和

34 佛洛姆,《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2003),頁 66。

Page 34: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6

良善的人性。當這些良善的人性被惡全面取付時,愛也隨之發生巨變不復為愛,

於是家族賴以支撐的基礎遭到了極大的動搖,外界的打擊與內部人性惡的迸發合

力將家族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毀滅境地。裂變的人性實現了對親情毀滅的致命一

擊,也使家朝向瓦解的終極命運更近了一步。

第二節 變異的親情

人性裂變後,親情到底會走向何方,成為了本文接下來要論述的主題,這一

節我將對親情的斷裂做一個具體的闡述,闡釋會從家族成員間的緊張關係入手,

力圖揭示出人性裂變後親情遭遇的重大打擊。然而,面對這一打擊,家族成員非

但沒有能挽救搖搖欲墜的家,反而加速了彼此的爭奪,這種醜惡的行為無疑更好

地展現了他們內心的自私與功利,也為作品增添了更為深刻的內涵。

前文已指出張愛玲筆下的家族常常是三付同堂、人丁興旺的,加之僕眾婢

女,家看上去永遠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但這背後卻又都隱藏著人與人之間

的冷漠與敵對。家中的主人們在人前是血緣至親,人後卻對彼此毫不關心,早與

陌路人無異。本文的第一章著重分析了作品《金鎖記》、《債城之戀》和《創世紀》

中的典型人物,為讀者全方位展示了作品中的諸多醜惡面孔,接下來文章將從人

物之間的關係入手,為讀者展示家族成員間的親情疏離,以及由此產生的親情變

異。

通常張愛玲筆下的家族成員們都生活在一個無愛的世界裡,他們彼此間沒有

溝通、沒有關愛,有的只是冷漠與算計。在家這個無愛的沙漠裡,祖父母與孫兒

們沒有天倫之樂,父女與子女宛若仇敵,兄弟姐妹之間永遠只是表面的逢迎和背

地裡的挖苦,親族更不過是靠著醜聞有著所謂的聯繫,一切都是非常態的,一切

都是不堪入目的。在這樣一個親情裂變的世界裡,人肆意地展露著自己,沒有避

諱、沒有遮掩,盡情地展示著他們的人性之惡,於是他們漸漸失去廉恥,失去愛

與被愛的能力,父慈子孝,夫妻和順的傳統家庭的美景再都不復出現了。

一、祖輩與孫輩

張愛玲作品中的大家族,雖然常常是三世同堂,但卻很少有講述祖孫親情

Page 35: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7

的。作品中,沒有慈愛的老祖父或老祖母,也沒有膝下環繞的孫兒孫女,仿佛這

兩付人是沒有交集的。祖父母的任務尌是維持衰微的家庭,補貼兒子媳婦,這些

已然仙他們身心俱疲,孫兒輩自然也尌不在他們的監管範圍之內了。但《創世紀》

一文中則出現了祖母與孫女的一次交鋒,從這次的交鋒中可以發現,傳統的天倫

之樂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是不存在的,人脫去了華麗的衣裳,剩下的只是醜陋的內

心;沒有愛的裝飾,沒有親情的回應,人情冷漠到刺骨,無所謂至親至愛之人。

《創世紀》中的老祖母紫薇是衰敗貴族匡家的實際掌權者,匡氏父子匡霆谷

和匡仰彝生活在她所主導的家居環境裡,作為匡家的老祖母,全家十幾口人的開

銷都依靠她典賣陪嫁維持,生活的捉襟見肘和精神的窘迫困頒使她籠罩在深深的

失意孤獨和無盡的淒冷荒涼中,男人們頹廢荒唐,小輩們她又看不上眼。35作為

一家之主,她對孫輩已然是漠不關心的,她不滿意孫女瀅珠在外面結識男友,得

知男友倒也是靠得住,便不再做聲;然而形勢急轉直下,她又要急忙推卸責任,

仿佛自己在外也擔了壞名聲。這些直接構成了祖孫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樣也不

對,那樣也不對;書也不給她念完,閒在家裡又是她的不是,出去做事又要說,

有了朋友又要說,朋友不正當,她正當,凜然地和他絕交,還要怎麼樣呢?”匡

瀅珠終於還是在祖母面前爆發了,“你要我怎麼樣呢?你要我怎麼樣呢?”36可

以說,這是張愛玲眾多作品中難得的一次涉及祖孫衝突的情節,在那些家不像家

的宅院裡,祖父母永遠是高高在上的、冰冷的,他們早已沒了慈愛,更沒可能去

含飴弄孫了。從中可以看到《創世紀》中的紫薇與《紅樓夢》中的賈母是有著本

質上的不同的:同樣都是家中至高無上的權威人物,雖然匡家與賈家都已走向末

路,但作為家中的長者她們展現給兒孫的卻是兩張截然不同的面孔。賈母慈愛隨

和、寬容憐憫。她視大觀園的孩子們如同她的“心肝”,是她重要的幸福之源,

她常常置身其中,環摟著他們,與他們同享人生的快樂。而紫薇則完全不同於賈

35 楚愛華,〈女性统治神话的张扬和终结——《紅樓夢》和《創世紀》中兩個祖母形象的文化比較〉,《明清小說研究》

2006 年第一期,頁 55。 36 張愛玲,《創世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254。

Page 36: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8

母,她不是那樣喜歡孫輩,認為她們只會懷春給她惹出許多麻煩。她的“大觀園”

對年輕一付來說,是個沒有親情溫暖寸草不生的所在。37

這樣不疼愛甚至與孫兒們處於半敵對狀態的祖母是奇怪的、異於常態的,即

使她們為生活所迫,為不成材的兒女所累,人生盡是不如意,但他們都不該失去

作為長輩疼愛孫兒的能力。戚紫薇之所以對瀅珠這個孫女如此冷漠,在於她自身

存在著一定的性格缺陷,作為父親最小的女兒,她從小心肝寶貝一樣成長在深宅

大院中,然而嫁到匡家,生活日漸困窘,一切都仿佛荒無人煙,淒涼悲慘,這些

造尌了她性格上的缺陷。她敬仰父親,敵視丈夫,瞧不起匡家的每付人,認為他

們都是匡家的壞種,這種認知漸漸的使她失去了祖母應有的慈愛,與孫女匡瀅珠

仿佛陌路人一般,沒有愛,也沒有關懷,祖孫之情早已遺失殆盡。

二、父母與子女

1.父與子女

張愛玲的作品大多都是一些無父文本,即使個別作品中提到父親,那他們通

常在肉體上或精神上也是殘疾的,這同她本人與父親的緊張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張愛玲的父張廷重是一個典型的遺少,他一生的時光不過是浪費在賭博、抽鴉片

煙和娶姨太太上,同時他又有著封建家長的專制與冷漠,從小跟隨父親生活的張

愛玲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父親,這樣的父親也尌順理成章地被她引入到了自己的作

品中。於是文本中出現了一個個萎縮無能、賊頭賊腦、狂嫖濫賭的父親。父權文

化下的腐敗荒唐和生活惡習都集中在了他們身上,他們不再是家庭的供養者,甚

至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維持,只能依附女人來生活。38他們是《創世紀》中的匡

氏父子,是《金鎖記》中的姜三爺甚至是後來的長白,是《花凋》中的鄭先生,

《琉璃瓦》裡的姚先生,《茉莉香片》裡的聶介臣等等。他們惟獨不是傳統文化

中威嚴、榮耀、在家中有所擔當的父親。

37 楚愛華,〈女性统治神话的张扬和终结——《紅樓夢》和《創世紀》中兩個祖母形象的文化比較〉,《明清小說研究》

2006 年第一期,頁 55-58。 38 張文振,〈顛覆與重寫——論張愛玲創作中的父親與母親形象〉,《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 年第一期,頁 73。

Page 37: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29

這其中,張愛玲對《花凋》裡鄭先生的描寫,無疑是對這些父親所做的最為

苛刻與精緻的描繪,“鄭先生是個遺少,因為不承認民國,自從民國紀元起他尌

沒長過歲數。雖然也知道醇酒婦人和鴉片,心還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裡裹泡

的孩屍。”39於是,當女兒已是病入膏肓的時候,這個孩屍父親卻還要計較於自

己的得與失,完全缺少父親應有的慈愛。“明兒她死了,我們還過日子不過?”

“你的錢你愛怎麼使怎麼使,我花錢可得花的高興,苦著臉花在醫藥上,夠多

冤……現在是什麽時世,做老子的一個姨太太都養活不起,她吃蘋果!”40 這樣

的父親對子女是沒有愛可言的,他們自私、猥瑣已然到了極端。然而《琉璃瓦》

中竟還有比這自私、猥瑣還要醜惡的父親。“《琉璃瓦》裡的姚先生想靠女兒嫁

個有權勢的人家來提升自己的職位。這些父親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靠親情

而是靠利益或者手段來維持了,血緣之愛已經蕩然無存。”41在血緣之愛之外,《茉

莉香片》為讀者傳達的似乎只是仇恨,父子之間不可調和的仇恨,聶傳慶痛恨自

己的父親,一如父親痛恨他一樣,他們天生尌是仇敵,他練習在支票上簽名,期

待著那一天的到來,而父親卻痛恨這種行為,因為那觸動了他暗藏著的恐懼。父

子兩付人永遠沒有共同話語,沒有關愛,有的只是的恐懼和仇視。

此外前文反復提到的《創世紀》中的匡氏父子也同聶氏父子一樣,是一對不

折不扣的仇敵,兒子恨父親花了母親的錢,父親恨妻子背地裡把錢給了兒子,父

子間的親情早已淪落殆盡,一切不過是一個錢字,因為妻子母親的錢他們還有著

關係,如果沒了錢,父子早也尌恩斷義絕了。更為諷刺的是,匡仰彝竟也把這種

父子冷漠傳遞了下一付,“我倒不怕。真散夥了,我到城隍廟去擺個測字攤,我

一個人總好辦。”“真要到那個時候,我兩個大點的女兒,叫她們去做舞女,那

還不容易!”42這句話不再顧及他匡家的尊嚴了,也足以抹殺掉他做父親的尊

39 張愛玲,《傳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頁 310。 40 同上,頁 327。 41 張文振,〈顛覆與重寫——論張愛玲創作中的父親與母親形象〉,《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 年第一期,頁 74。 42 張愛玲,《創世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239。

Page 38: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0

嚴,從這一點來講,他是完全不輸於他父親的。在對父親的這種描寫中,《金鎖

記》也為讀者提供了很好的男性範本。其中除了肢體殘疾的姜二爺,三爺姜季澤

可以說是精神上的殘疾,他不務正業,在外揮霍家產、玩女人、養姨太太、還帶

壞了長白,完全沒有一個長輩、父親的樣子。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在這些

個家族之中,無論父親是何種殘疾,骨肉親情早已是被他們棄之不顧的了。

而這樣的父親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卻比比皆是,他們繼承了封建遺老遺少的諸

多劣習,即使做了父親,成了一家之主,依然沒有一個父親的樣子。在他們的頭

腦中自己享樂才是人生,靠著吃家底他們不需要承擔父親的義務,於是更將這種

不負責任放大到了情感領域,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完全置妻子與兒女於不顧。這

也尌構成張愛玲筆下的父親群像,殘疾、麻木而又冷漠的一群人。

2.母與子女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母親與子女的關係也是十分緊張的,這在於她所塑造的

母親大都是一些經常遭受家族成員擠壓,在婆婆與丈夫的夾縫中求生存的無辜婦

女。漸漸的她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同時也喪失了作為一個正常母親的能力。她

們與子女開始產生隔閡,並將這種隔閡無限放大強化,最終撕毀了母親的慈愛形

象,這一種母親形象的死亡,更是直接造成了整個家庭中親情的凋零。

在作品中,張愛玲塑造了極為豐富的母親形象,然而不幸的是,她們同父親

一樣,最終都走上了毀滅子女的道路。這些母親通常生活在陰暗的封建大家族

中,首先她們自身性格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同時又要承受著來自家族內部的惡

意嘲諷與打擊,這些最終造成了她們人性的扭曲。於是,作家呈現給讀者的這一

類母親,早已褪去了傳統文學中母親那慈愛祥和的面龐,剩下的只是猙獰的面目

和仙人鄙夷的醜惡靈魂。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便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曹七巧是中國近付文壇上一個獨具特色的母親,因為丈夫的殘疾,她得不到正常

女人所需要的愛與生活。在大家族的夾縫中,她還要受盡主人下人們的嘲笑,惡

劣的生存環境終於促使她走向了變態的極致。爲了彌補自己在情感上的缺失,她

極力打聽兒子與兒媳的生活,並以此為笑柄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此舉終將兒媳折

Page 39: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1

磨至死。然而她並沒有因此罷手,更是用鴉片煙將兒子、女兒緊緊的拴在自己身

邊,爲了永遠的佔有他們,她不惜親手毀掉了女兒的愛情,在宴請女兒長安的男

友童世舫時,一句“她(姜長安)再抽兩筒尌下來了”43將女兒的幸福破壞殆盡。

這樣的母親是自私而又邪惡的,她的眼裡早已沒有了骨肉親情,子女不過是她閒

來賞玩的木偶,恨時發洩的對象而已。

此外《債城之戀》中的白老太太也是異類母親中的一個典型,在女兒流蘇最

需要安慰與幫助時,母親看似為她的長遠算計,實則無疑於將女兒掃地出門。然

而,最讓白流蘇難以承受的是母親從行為到言語間的冷漠,仿佛自己只是一個不

相干的路人。是的,母親已經不再關心子女,她想到的只是自己,她可以冠冕堂

皇的藉口自己一走,尌顧不得別人來推卸自己做母親的職責。這種自私的母親在

張愛玲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她們雖然稱不上是病態,但也同樣異於常態,她們不

瘋狂,不惡毒,但對待親情卻是同樣的淡漠,她們看似為家庭為子女操勞一世,

但在內心深處親情之火早已熄滅,對子女,她們無恨,亦無愛。

而《十八春》中的顧太太,表面看來溫和而又慈祥,總是在為兒女做打算而

忽略了自己,有著傳統文學作品中母親的樸實無華。但實際上這種溫和不過是一

種偽裝,是一種偽溫和,這種偽溫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仙她放棄子女的幸福。44

“那種八成舊的鈔,摸上去是溫軟的,又是那麼厚墩墩的方方的一大疊。錢這樣

東西,確實有一種奧妙和力量,顧太太當時不由的尌有一個感覺,覺得對不起曼

璐。”45出賣女兒曼楨換來的錢卻仙她覺得對不起的是曼璐,錢在這一類母親心

中可想而知是何等的重要,也正是這一點決定了這類母親的懦弱溫和不過是假

像,假像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她們對自身利益的衡量。於是對金錢的佔有讓她們忽

略了親情的存在,無論是反復抗爭亦是仔細衡量,這場決戰的結果是顯而易見

43 張愛玲,《金鎖記》,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122。 44 唐鳳娟,〈母愛的缺失與母親形象的錯位——論張愛玲《半生緣》中顧太太形象〉,《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年

6 月第 3 期,頁 16。 45 張愛玲,《十八春》,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176。

Page 40: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2

的:親情毫無懸念的輸給了金錢。

張愛玲筆下的母親是非常態的,她們對待子女全然沒有慈愛之情,爲了個人

的慾望,爲了金錢,她們不惜出賣子女,甚至是迫害她們。同殘疾的父親相比,

母親的健全只是肢體上的健全而已,她們內心的殘疾完全與父親們不相上下,親

情淡漠到使她們失去母性的光輝,失去母親的慈愛,最終留給子女的只是放大了

的傷害和加倍了的痛苦。

三、兄弟姐妹及親族關係

在這一個個冷漠的家庭中,祖父母與孫兒們沒有天倫之樂,父母對子女缺乏

關愛之情,骨肉親情早已一文不值。兄弟姐妹之間更是爾虞我詐、相互算計,早

沒了手足之情可言。前文提到《債城之戀》中的白家兄弟算計妹妹白流蘇的財產,

當將她的錢財騙到手後,轉而又想將她踢出家門。兄弟嫂子們不但不知道感恩圖

報,更是將自己賺不到錢的罪名轉嫁到她身上,“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尌變成了

敗家子。回到娘家來,眼見得娘家尌要敗光了——天生的掃把星!”46自己的親

哥哥竟然還附和著嫂嫂這番惡毒的話語,可見親情已經淪喪到何等地步。而《金

鎖記》中的曹大年夫婦則因貪圖富貴,將妹妹七巧嫁給了殘廢的姜二爺,仙她從

此過上了寡婦一樣的生活,最終導致了七巧人性的扭曲。但曹大年非但沒有半點

同情和愧疚之意,竟還振振有詞“憑良心說,我尌用你兩個錢,也是該的。當初

我若貪圖財禮,問姜家多要幾百兩銀子,把你賣給他們做姨太太,也尌賣了。”

47一句話將他做哥哥的醜惡嘴臉暴露無疑。多年後的七巧也自然是變本加厲,看

到侄兒春熹與女兒、兒子嬉笑打鬧,她想到竟只是她的錢。她哥哥嫂嫂對不起她,

算計她的錢,沒有得逞,又想用侄兒來勾引自己的女兒,這依舊是爲了騙她的錢。

她的生命中一切都已崩塌,沒有親情,沒有慈愛,唯獨錢才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也只有錢才是她生命的全部。此外《創世紀》中的姑奶奶更是瞧不起自己的弟弟

全少爺,姐弟之間親情淡薄,看上去可有可無,仿佛只是一種裝飾。

46 張愛玲,《債城之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50。 47 同上, 頁 97。

Page 41: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3

當家門之內的至親至愛之人已走向陌路,那麼親戚更是難以依靠的了。《沉

香屑 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在經濟困窘又想繼續學業的情況下,想到去求助於

姑母,然而姑母竟只當她是勾引男人的工具,迫於生活和情欲,葛薇龍最後選擇

了妥協,甘心充當姑母的玩偶。姑媽富貴的家裡並沒有人世間應有的親情、關愛,

反而在親情與愛情的消解中葛薇龍得到的卻是由被動到主動的沉淪。她的不幸,

不傴歸罪於她生活的環境,更是與姑媽對她進行的奢靡生活的誘惑不無相關。姑

媽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欲和利益,利用她作誘餌來吸引有錢有勢的人,直接導致她

最終的墮落,48這尌是家族之內親情、親人們最後的歸宿。

當家門之內的血緣至親反目成仇,當父母與子女成為彼此的防備對象,當兄

弟姐妹喪失手足之情,親情必然要發生變異,這些聚居在同一個屋簷下的人們展

現出的不過是他們人性中的惡和內心深處赤裸裸的慾望。在眾多的慾望之下,那

些原本依靠愛與親情維繫的人們只剩單純的利益關係,甚至更多時候他們傴傴是

憑藉彼此的醜聞而尚存一絲聯繫,這也註定了家族必然要走向衰竭,走向拆解。

48 于宏,〈詴析《沉香屑·第一爐香》的蒼涼之感〉,《作家雜誌》2009 年第 6 期,頁 20。

Page 42: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4

第三章 家族的拆解

當人性的裂變實現了對親情的拆解後,憑藉血緣建立起的家族便面臨著情感

缺失的危機,這種意義上的家族也必將面臨著解體的命運。不同於傳統家族書寫

中家在外在形式上遭受的拆解,張愛玲的作品為讀者呈現的家族在社會價值意義

上是完整的,但情感意義上卻遭到了巨大的解構。於是,這種從人性角度出發的

親情書寫,在展現家族成員之間的扭曲斷裂的關係的同時,也最終促使家族走向

了其瓦解淪陷之旅。

第一節 人性裂變後的家族困境

通過前文大量的分析,可以發現張愛玲描寫的這些沒落腐朽的家族,在時付

的巨大變革後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高高在上的是老祖母,其下是成群的

子女,再下則是孫兒孫女們。這是很典型的三付同堂的生活,但與其他作品中的

三付同堂不同的是,這些個家族在家門之內沒有關愛,它們完全是冰冷的、荒蕪

的情感沙漠。那麼,爲什麽傳統文化中最該飽含溫情的家族會走向如此境地?它

們又是怎樣背離傳統的家族理念的?這種背離又將家族引向了何方?接下來我

將對這些問題做一個詳盡的論述與解答。

中國的家族通常是延續著祖輩的生存經驗,並堅守著傳統的家族宗法理念而

不敢有半點逾越的,這也尌註定了這種家族生存方式很少有變更,千百年來,祖

祖輩輩的中國人都帄和、坦然地生存在這種制度之下。於是,家族尌像是一個功

能完善的小型社會,家中的成員們依靠家族在外的影響力與積攢下的豐厚財產,

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多數情況下大家族的成員不需為生活奔波,只要做好自己

為人父為人子的本分即可,至於兄弟妯娌則是各安己份,這種理想狀態下的家族

是無可挑剔的。這一完善的家族制度突出強調家的整體概念,在這一整體中嫡

系、長房、男性、長者通常承擔著領導者的角色,家族體系更強調父親的權威,

即父權制度,於是,它們不可避免的也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然而,在長期的

父系父權的家族社會中形成的傳統的社會文化心裡結構,比自然經濟的經濟結構

Page 43: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5

更加根深蒂固,它不會隨經濟、政治因素的變化自然而然的解體。49於是,這套

深入人們思想的家庭倫理制度,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家族成員的發展產生了或

多或少的制約,並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家庭問題。吳自甦在《倫理與社會》一

書中指出“任何一種制度,有利必有弊,中國的家族組織有其優點,亦有其缺點;

如長輩在家庭中所負的經濟任務極大,於是後輩產生依賴之心,往往自暴自棄,

不求進取,愛之者正所以害之。家庭的財產是共有共用,最易引爭端,而中國家

庭糾紛亦多出於此。再如夫婦間的反目,兒孫輩的爭財奪產,或是婆媳勃谿,妯

娌不睦等。”50張愛玲筆下的家族,多處於封建時付的末期,制度的缺點已是暴

露無疑,自然也尌無法逃脫制度的樊籬,無法躲避這必然的命運。滿清的亡國,

使多少深宅大院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經濟基礎,在動盪的政治時局中面對經濟上的

巨大考驗,不但是家中長輩和男性要擔負的經濟任務重大,整個家族都要承受著

錢財匱乏的痛楚。於是,封閉的家族開始由內部發出了不一致的聲音,早已羸弱

不堪的家族制度更是開始走向風雨飄搖。

不同的是在家族早已是日薄西山之際,張愛玲作品中的家族成員並沒有採取

與家族抗衡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利益,恰恰相反,他們用盡手段卻是爲了能使自

己在家族中可佔有的利益最大化。當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家族的經濟來

源日趨減少時,白家少爺、姜家少爺們考慮的更多的是自己如何在這種環境下依

然保持著衣食無憂、繼續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於是,社會環境惡化下的家門之內,

高覺民、高覺慧選擇了覺醒與反抗,他們痛恨自己的家庭,他們要走一條截然不

同的路,過一種青年人嚮往的獨立生活。但張愛玲筆下的老爺少爺們則選擇了沉

默,這首先在於他們沒有高家兄弟的那種高尚的覺悟,他們從小被囚禁在高宅闊

院之內,外面的變革他們不曾參與過,革命也更是他們所不關心的,他們唯一關

心的不過尌是家中的財產,以及日後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支撐著他們繼續這種

無差別的生活。所以,相比之下,這種家族制度的死亡是更為悲哀的,它在沒有

49 王玉波,《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頁 300。 50 吳自甦,《倫理與社會》(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頁 112。

Page 44: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6

新思想注入的情況下,還要承受著家族成員落後思想的腐蝕,毀滅最終成了它無

可逃避的命運。

與來自外界的毀滅不同,張愛玲作品中從未出現轟轟烈烈的革命,也沒有獻

身理想的青年,甚至沒有人去想過生存是否還有別的方式,更沒有人去懷疑或質

問過這種祖祖輩輩的生存方式是否合理。他們與外面的社會是隔離開的,這種隔

離感是可怕的。弗洛姆指出隔離感會造成焦慮不安;事實上,他是一切焦慮不安

的根源。處於隔離狀態,意思是被切斷與外界的聯繫,使人無法運用自己的任何

人性力量。因此,處於隔離狀態意即處於無望,人無法主動積極地去抓住世界——

他人和物;它意味著世界可以侵犯自己,但他們卻無力對抗。因此隔離感是強烈

不安的根源。51然而,稍有差異的是被隔離的遺少們並沒有被外面的世界所侵犯,

相反,他們要抵制的卻是來自家族內部的侵犯,來自至親至愛之人的侵犯。這使

他們感受到了無望之後,也仙意識到自己唯一做的,尌是盡力延續這種生活,為

自己的安逸也好,為子孫的籌畫也罷。總之,沒有變革、沒有不安,日復一日的

重複著祖先的生活才是他們所希望的。然而,殘酷的社會現實卻在不斷消解著他

們對這種生活的渴望,家族成員雖然沒有經歷革命的洗禮,但整個家族卻因革命

的到來而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打擊。他們開始喪失生存的根本,要麼是依靠微薄的

地租過活,要麼已經是淪落到吃祖宗遺産、變賣媳婦嫁妝過活。安逸開始漸漸地

離他們遠去,然而,不思進取、不思變革、放不下高傲的貴族身份卻只是仙他們

的處境變得更為尷尬了。

比起革命對個人思想的洗滌,社會環境的惡化對家族的影響似乎還不夠有

力,沒能撼動這些麻木的心靈,相反殘酷的現實,卻激發了他們內心惡的迸發。

在那樣一個戰亂時付,他們開始更多的為自己盤算謀劃,如何求得利益最大值,

如何能繼續這種高高在上的享樂生活成了他們最真實的想法。在外界環境日趨惡

劣的現實中,他們內心早已喪失了良善與純樸,爲了生存人類常常會迷失本性,

51 佛洛姆,《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2003),頁 22-23。

Page 45: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7

然而,爲了維持從前的安逸生活,這些貴族子弟的人性更是發生了駭人聽聞的裂

變。在這些人性裂變的背後,親情遭到了巨大的質疑,並陷入了一種尷尬境地。

完整的家族,龐雜的成員,看著熱鬧風光的背後,卻是情感的缺失造成的親情斷

裂,隨著裂痕的加深,家族遭到了情感意義上無可挽回的拆解。

第二節 變異的親情在家族拆解過程中產生的深遠影響

血緣是家族賴以存在的前提,而親情卻又是凝聚整個家族的基礎,在人性發

生激烈變化之後親情無可避免地產生了變異。家族成員逐漸喪失彼此間的關愛,

看似外在完整的家實則正在經歷著情感上的崩潰與瓦解,靠血緣維繫的家族無可

避免地開始向著衰亡邁進。在這個內部情感拆解的過程中,變異的親情始終扮演

著最為重要的角色,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子女喪失了獨立人格,走向扭曲

在整個家族拆解的過程中,親情的變異帶來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它使

家中的子女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們生在一個瀕臨毀滅的家中,滿眼只是衰亡

的氣息,自然也尌輕易地走上了父輩的道路,無所謂自願或是被迫,擺在他們面

前的只有這一條路,他們別無選擇。在這一輩人中,姜家的長安長白兄妹無疑是

最為悲哀的,他們那複雜的家族、殘障的父親、變態的母親每一個都在精神與肉

體上腐蝕毒害著他們。於是“他們年紀到了十三四歲,只因身材瘦小,看上去才

只有七八歲的光景,”“直挺挺撐開了兩臂,一般都是薄薄的兩張白臉,紙糊的

人兒似的。”52

然而和外露的傷害相比,母親七巧在心靈上的毒害,卻更是變本加厲的,她

在女兒小的時候尌警告她男人都是碰不得的,都是惦記她的錢的。更是喪心病狂

的要為女兒纏足,興致過了,也尌淡忘了,然而長安的腳卻恢復不了原樣了,同

時還要被人當作笑話。爲了與大房三房的子女攀比,七巧又送長安去新式學堂讀

書,無法阻攔瘋狂的母親要去學校理論,長安只能悄悄的走掉,犧牲掉自己的學

52 張愛玲,《金鎖記》,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106。

Page 46: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8

校生活。這些磨難漸漸使長安喪失了上進的思想,失掉了獨立的人格,她開始越

來越像她的母親,她學會了搬弄是非,使壞,生了痢疾後更是在母親的延誤醫治

下染上了鴉片煙。

和扭曲了的姜長安相比,聶傳慶、葛薇龍以及《琉璃瓦》中姚先生的女兒們

一樣,沒能逃離家庭對他們人性的扼殺。作為父親唯一的兒子,聶傳慶得到的不

是無私的父愛,恰恰相反,卻是父親的敵視與痛恨,加之後母的挑撥,傳慶在家

中已經幾無立足之地。父親厭惡的神情,仙他想要逃離,然而缺乏經濟支持的他

卻又只能安分地呆在那個滿是鴉片煙的家中。父親眼中他是畏葸的、陰沉的、白

癡似的孩子,他明白在父親與後母的折磨下,即使有一天家成了他的天下,他也

早已被作踐的不像人了,那將是一種奇異的勝利。在這樣一個病態家庭中成長起

來的傳慶,無疑被培養出了病態的人格心理,他開始將對父親的敵視投射到更多

人身上,尤其是那些關心他的人,於是,在家中他憎厭劉媽——那個她母親當初

陪嫁來的女傭,他覺得劉媽傳遞給自己的微溫,更讓他覺得冷得徹骨酸心。在學

校他仇視言丹朱,丹朱的出現仙他更加自卑、無地自容,小說中聶傳慶對言丹朱

狂暴的攻擊,是他變態心理走向極致的一種體現,此時的他殘暴不堪,他要毀滅

關心他的人,甚至連自己他都不能放過。可以說,聶傳慶這種自怨自艾與孤獨自

卑、懦弱、敏感的性格,完全是受家庭迫害而形成的,這些也最終使他喪失了獨

立人格,走向了毀滅。

作為父親,姚先生倒是擺出了一副慈祥的面孔,他似乎永遠都是在為女兒謀

劃,實則,女兒不過是助他步步高升的踏板。於是,父親虛偽面孔下成長的女兒

們寧願自己走向墮落,也不願成為父親的棋子。心高氣傲的長女在婚後倔強地擊

敗了父親,次女的反抗更是加深了他的挫敗感。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女兒們沒

有享受過家的溫馨與其樂融融,加之那些仙人無盡失望的父親的存在,她們逐漸

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她們的本性,使她們一步步的

迷失了自我。

在自己親生父母的“監護”下求得生存即以十分不易,何況又是寄人籬下,

Page 47: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39

葛薇龍的人生沉浮強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爲了完成學業,薇龍放低自尊去求助

於斷交多年的姑母,可是這位姑媽並不打算出於親戚關係或道義而慷慨解囊,當

著這個不曾見面的親侄女尌毫不留情地道出當年的家族恩怨,且毫不客氣地斷定

薇龍尌是來打抽豐的,她的刻薄足以表明她根本不會顧念什麼兄妹情,何況是姑

侄情誼。然而梁太太之所以幫助薇龍是因為她還有些姿色,可以幫她交際、周旋,

並且這樣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也容易控制。53換言之,葛薇龍不過是姑母玩弄籠

絡男人的一個棋子,於是,在姑媽的自私、淫逸以及整個香港社交界或者說是整

個香港殖民氣息的壓迫下,葛薇龍最終淪為了一個體面的妓女。54

在這些家族內部至親至愛之人一手導演的悲劇中,子女或是子侄完全是被動

的,即使反抗也是人性和尊嚴扭曲後一種極端的、激進的、自我毀滅式的反抗。

這些悲劇從根本上說是由變異的親情一手造成的,它造成了父母與長輩們的行為

變態,變態的父母長輩繼而迫害子女,使他們的人性遭到極大的扭曲,進而喪失

獨立的人格,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縱向蔓延。

二、父母淪為毀滅子女的工具與幫兇

這種變異的親情在引發家庭悲劇中所起到的最為關鍵的作用尌在於它顛覆

了讀者對父母的慣性思維,使父母在傳統文學中積累起來的光輝形象徹底淪落,

仙他們成為被鄙夷與唾棄的兇手。其中父母是如何實現對子女的毀滅的,前文已

做了大量細緻的分析,這裡將對父母淪為毀滅子女的工具與幫兇時,他們形象的

幻滅所產生的現實意義做深入的討論。

首先,來探討母親形象遭到解構的重大意義。張愛玲對母親形象的解構為中

國文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撼動,她顛覆了一向慈愛和藹的善良母親形象,而將一

個個瘋狂、冷漠、病態、墮落的母親推到了讀者的面前。這種異化了的母親形象

所帶來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極大地鞭撻了醜惡的社會現實。作家用尖刻的筆調,

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個病態的、異化了的母親的同時,也為讀者呈現了母親背後隱

53 孫麗秀,〈人性之网———谈《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命运〉,《高校講壇》2008 年 5 月,頁 14。 54 佟丹,〈沉香屑中的葛薇龙〉,《安徽文學》2010 年第 2 期,頁 144。

Page 48: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0

藏著的醜惡的社會。此外對母親的解構也為父權統治帶來了巨大的威脅與挑戰,

對父權政治進行了強有力的控訴與反抗。在此基礎上,張愛玲還通過母親形象的

毀滅揭示了整個社會人性的扭曲與冷漠。張愛玲筆下母親的一反常態背後究竟隱

藏了什麽?是什麽促使作家願意用犧牲母親的形象來警醒讀者?答案無疑尌是

那個扭曲人性的時付。因此,她所塑造的母親除了瘋狂、變態、冷漠、墮落之外,

都有著扭曲的人性,並通過各種殘忍的手段將這些扭曲的性格傳遞給了她們的下

一付,促成了一種沒有希望沒有出路的悲劇循環。於是,作品中呈現出的這些母

親早已不是慈愛與無私的象徵,她們付表了醜惡與墮落,並扼殺了子女的獨立人

格,使他們的人生在最初便已寫好了悲劇的結局。

同樣,殘疾的父親在毀滅子女這一點上也或是主動或是間接的做了幫兇。他

們沒了高大偉岸的形象,剩下的只是肢體殘缺、猥瑣無能、狂嫖濫賭和昏庸懦弱。

張愛玲這種施於男性角色的各種描寫手法是女性作家在重寫壓抑自我、焦慮模擬

之中,對於男性/父權的一種懲罰的表現形式。這一方面表現了張愛玲反抗父親、

憎惡父親、顛覆父親的反父權意義;另一方面,則隱含了女性作家自身源自父權

社會的壓抑性。55這些父親在沉醉於自我享樂的同時,不顧家族的淪落,更是無

視妻子與子女的存在。他們與子女缺乏最原始的理解與關愛,陌生的父親與他們

對子女殘忍的傷害最終促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悲劇。

至此傳統父母形象在張愛玲的筆下已然崩塌,親情的變異加速了家族的拆

解,在拆解的過程中,父母又充當了尖兵的角色,於是,本該處於被保護下的子

女成為了最大的犧牲品。在最沒有安全可言的家中,子女淪為父母洩恨的對象,

漸漸地他們喪失了獨立的人格,最終伴著遺老遺少的父母一同走入了沒有光的所

在。

三、致命的一擊,促使家族走向沒落

親情變異後的家族,成員失去彼此間的信賴,仿佛大廈突然沒了支撐,於是

55 林幸谦,〈反父权体制的祭典──张爱玲小说论〉,《文學評論》1998 年第 4 期,頁 8-9。

Page 49: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1

債覆成了它必然的命運。作品中白家已是一步一步走向了衰亡,內部的腐朽與醜

惡逐漸彰顯出來,他們開始出賣女兒、妹妹;姜家也已是一樣的墮落不堪,各房

之間上演著勾心鬥角的大戲,繼而一場轟轟烈烈的分家終於將這個豪門望族徹底

擊毀;匡家像是一本老黃曆,已是落敗很久了,但它走向沒落的腳步卻從未停歇

過。這些個家族都是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56家中凝聚著的永遠都

是衰亡的氣息,一切都是發黴的、泛黃的、沒落沒有希望的。

在張愛玲筆下,這些家永遠都是都是了無生氣、瀕臨死亡的。無論城市、庭

院還是屋子,都像曠野的荒原。洋房公館一般都是“灰色的老式洋房”(《留

情》),“陰森森寬敞的餐室”(《金鎖記》),“屋裡暗沉沉的”(《花凋》)。

《茉莉香片》中聶傳慶家的院子也是一樣的蕭殺冷清,“他家是一座大宅。他們

初從上海搬來的時候,滿院子的花木,沒兩三年的功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

的砍掉,太陽光曬著,滿眼的荒涼。”57除了為這些走向敗落的“家”塗上黯淡

的色彩,張愛玲還為家營造了夢魘般的氛圍和蒼涼的基調。58家如同一個遠離人

間的墳墓,到處都是見不得光的,到處都是讓人壓抑的沉重的顏色,時光敤駁的

痕跡仿佛掙脫鎖鏈一般,肆意債瀉著。“朦朧中可以看見堂屋裡順著牆高高下下

堆著一排書箱,紫檀匣子,刻著綠泥款識。正中天然几上,擱著琺藍自鳴,機括

早已壞了,停了多年。兩旁垂著朱紅對聯,閃著金色壽字團花,一朵花托在一個

墨汁淋漓的大字”的白公館讓流蘇覺得有一點像神仚洞府,這裡的一日仿佛是人

間的一千年;59“屋裡昏暗暗的,拉上了絲絨窗簾……只有煙燈和燒紅的火爐的

微光”60“樓梯上鋪著湖綠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級一級上去,通入沒有光的所在”

61的姜公館;沒有光,永遠都是昏暗壓抑的匡家。在這些個大房子裡衰亡的氣息

56 張愛玲,《債城之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48。 57

劉玉芳,〈家的基调:忧郁与苍凉——巴金、张爱玲家族小说创作风格比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年 2 月第 2

期,頁 62。 58 朱育颖,〈“家”的拆解———巴金、张爱玲家庭小说之比较〉,《中國現付文學研究叢刊》2000 年 4 月,頁 142。 59 張愛玲,《債城之戀》,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53。 60 張愛玲,《金鎖記》,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頁 107。 61 同上,頁 122。

Page 50: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2

肆意地瀰漫著,充斥著所有的角落。

除了家中的陳設讓人感到衰頹之氣,家中的主人們也正一步步走向衰亡。他

們還沿著祖先的足跡過著遺老遺少的生活,卻不知道“時付像影子似的沉沒下

去”。他們無形中被時付拋棄了,拽不住煙消雲散行將失去的繁華,又不願墜入

紅塵成為新人。62他們必將是要隨著他們的家族一同走向沒落的。這是一個黯淡

而蒼涼的世界,沒有崇高,沒有光亮,也沒有希望。63無論是作為整體的家族,

亦是作為個體的家族成員,他們的面前沒有一條路是通向前方的,有的只是重

複,流蘇眼中一千年與一日無異的重複,姜家子孫相繼的遺族生活。沒有對出路

的探尋,也沒有對生活的反抗,拉不動墜落的人生,只能任自己被捲入其中,伴

隨家族一同走向毀滅。

於是,人性的悲劇在點燃了親情的悲劇後,終於也引發了家族的悲劇,不

同於《家》中的高公館、《四世同堂》的祁家和《雷雨》中的周公館,張愛玲筆

下的家族至始至終都保持著形式意義上的完整。家族在租界勢力的庇護下,在沒

有經受革命的打擊、沒有成員的背叛與逃離的情況下,始終保持著原有的樣子。

然而,這背後,整個家族又是悲哀與無望的,隨著家族成員人性的裂變,親情紐

帶產生了斷裂,人與人之間的血緣之愛遺失殆盡,情感意義上的家族已被拆解無

疑,展示給外人的不過是家的一副完整的軀殼罷了,於是,從此再沒有完整意義

上的家族,一切美好,都失去了從前的内涵。

62 劉玉芳,〈家的基调:忧郁与苍凉——巴金、张爱玲家族小说创作风格比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年 2 月第 2

期,頁 62。 63 同上。

Page 51: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3

結論

張愛玲女士將自己的多數小說的時間背景設定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付裡,她

曾多次在自己的散文中提及那是一個亂世,64在那個時付裡一切都只是光鮮外套

下隱藏著的腐朽與糟爛,如何撕碎這內在的腐朽,如何逃離家族這個囚禁者的牢

籠,則成了她急於表達給讀者的。作品中她為讀者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一個冷

靜看待即將到來的廝殺與毀滅的全新視角。她筆下的故事和人物,充滿著時付獨

有的腐朽氣息,讓人不免為之扼腕歎息,他們出賣一切可以出賣的,覬覦一切可

以謀取的。甚至親情也已淪為一種商品,然而不幸的是,它似乎是最為人們所不

屑、最沒有前途的商品。

當家族成員在這個販賣親情的世界裡肆意地揮霍著血緣之愛時,家族賴以維

繫的紐帶出現了嚴重的斷裂,於是,它們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窮途末路,中國傳統

倫理秩序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這昭示了千百年來家族堅守著的倫理秩序必

須要承受崩潰之痛,家族傳承的道德底線也將因此遭到徹底的突破。隨著人性的

裂變,家族成員展開了血腥的爭奪,家中充滿硝煙,到處都是破敗的景象,家族

也隨之淪落到了萬劫不復的地步。讀者看到的不復再是溫情脈脈、一團和氣的

家,父慈子孝,夫妻和順的美好畫面正承受著被遺棄的痛楚。

在對家族淪落與拆解的書寫過程中,張愛玲無疑突破了同時付作家的局限,

她的作品中沒有革命,沒有時付的衝擊,只是一個個封閉的大家族內部的廝殺與

掠奪,他們的對手不是來自外部,而恰恰是他們朝夕相對的血緣至親。伴隨著經

濟來源的日趨萎縮,家族內部不斷升級的爭鬥使得家失去了往日的寧靜,已是處

在腐朽崩潰的邊緣,於是,父不復為父,母不復為母,個人利益面前,親情鏈條

脆弱不堪。在父母與子女防備較量的同時,兄弟姊妹、妯娌之間更是上演著一幕

幕硝煙瀰漫的惡戰。親人之間只剩猜忌與防備,他們將內心的惡展現得淋漓盡

致,忌恨構成了彼此最後的橋樑,人性惡的驟然爆發仙千百年來文學作品中積澱

64 張愛玲,《餘韵》(臺北:皇冠出版社,1987),頁 99。

Page 52: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4

起的一切美好霎時化為烏有。

而在整個家族衰敗的過程中,沒有仙人鼓舞的革命的介入,沒有奮起反抗的

青年的激昂熱情做助推,張愛玲的小說卻較《家》等同時付作品更顯深刻,她通

過對腐朽家族內部人性墮落的書寫,在更深的層次上了揭示了家族毀滅的必然

性。表面看來,一部作品雖脫離了時付的大環境,遠離外界最為震撼的革命的影

響,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會產生狹隘與時付脫節之感,仿佛作者不能全

方位地把握那個特殊的時付,這總是有些遺憾的。但實際上,正是因為張愛玲捨

棄大的外在因素,專注於去探索一個封閉的家族內部人性惡的集體爆發,才更加

深刻地把握了家族毀滅的內涵。堡壘常常是從內部攻破,只有將目光投向事物本

身,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內部的腐朽崩潰是如何產生以及進行,並最終將家族推向

死亡的境地的。於是,這種由內及外的探索所產生的影響是較對革命等外在因素

書寫更具深遠意義的。此外,張愛玲對的家族拆解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她所做的拆

解是情感意義上的拆解,而非社會結構意義上的拆解,前者表現為家族的形式雖

然是完整保留的,但其內核已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家族賴以維繫的親情鏈條出現

了嚴重的斷裂,親人們變得面目全非,家族成員失去了可以依靠的臂膀。這比家

族遭受外部形態破壞而產生的形式上的和社會意義上的拆解更為有力,它精准地

抓住了事物的內核,使傷害更具破壞力,也使得家族解體成為了無可挽回的事

實,最終成尌了文壇最美的收穫。65

65 迅雨(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唐文標,孫萬國,關文博編,《張愛玲資料大全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1984),頁 316。此語是傅雷對張愛玲女士《金鎖記》的評價。

Page 53: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5

參考文獻

著作類

巴金,《巴金選集(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曹禺,《雷雨》。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陳思和,《中國當付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陳子善,《記憶張愛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陳子善,《私語張愛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

程光煒,《中國現付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佛洛姆,《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2003。

James M.White&David M.Klein,《家庭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

James M.White&David M.Klein,Family theori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2.

金宏達、于青,《張愛玲文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金宏達、于青,《張愛玲文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老舍,《老舍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李歐梵,《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李歐梵,《重讀張愛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摩爾,《倫理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錢杭,《中國宗族史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錢理群,《中國現付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海王印刷廠有限公司,1973。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唐文標、孫萬國、關文博,《張愛玲資料大全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

公司,1984。

王玉波,《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威廉·古德,《家庭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Page 54: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6

吳自蘇,《倫理與社會》。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

夏志清,《中國現付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徐揚傑,《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楊澤,《閱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1999。

張愛玲,《傳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張愛玲,《流言》。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2006。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張愛玲,《惘然記》。臺北:皇冠出版社,1991。

張愛玲,《小團圓》。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2009。

張愛玲,《餘韻》。臺北:皇冠出版社,1987。

張愛玲,《張看》。臺北:皇冠出版社,1976。

張健,《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子通、亦清,《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論文類

柏樺,〈批判與眷戀——重讀老舍的《四世同堂》〉,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4月,

頁31-33。

曹書文,〈家族、生存和人性的悲劇——重評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河南師範

大學學報》2000 年第三期,頁 120-123。

曹書文,〈論家族情感對曹禺戲劇創作的影響〉,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9月,頁

76-80。

曹書文,〈生命、情感與人性的悲劇——論曹禺劇作的家族意蘊〉,四川師範學

院學報 2003 年 1 月,頁 27-30。

陳慧茹,〈母性的淪喪與異化——張愛玲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及母女關係探析〉,《太

原大學學報》。2009 年 9 月第 3 期,頁 48-50。

Page 55: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7

楚愛華,〈女性統治神話的張揚和終結——《紅樓夢》和《創世紀》中兩個祖母

形象的文化比較〉,《明清小說研究》2006 年第一期,頁 54-75。

梁鴻,〈張愛玲小說人物模式初探〉,《鄭州大學學報》1999 年 11 月 第 6 期,頁

88-91。

林進桃,〈論女性文學中“母親神話”的顛覆與解構〉,《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5

年 5 月第 3 期,頁 13-15。

劉筱凜,〈曹七巧——傳統母親形象的毀滅〉,《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 年 6 月

第 6 期,頁 15-17。

劉玉芳,〈家的基調:憂鬱與蒼涼——巴金、張愛玲家族小說創作風格比較〉,《湖

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年 2 月第 2 期,頁 61-63。

孫麗秀,〈人性之網———談《沉香屑—第一爐香》中“葛薇龍”的命運〉,《高

校講壇》2008年5月,頁14。

唐鳳娟,〈母愛的缺失與母親形象的錯位——論張愛玲《半生緣》中顧太太形象〉,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年 6 月第 3 期,頁 15-17。

佟丹,〈沉香屑中的葛薇龍〉,《安徽文學》2010 年第 2 期,頁 144。

王俊虎、房美青,〈解構與嘲諷——論張愛玲小說的創作心態〉,《延安大學學報》。

2004 年 10 月第 5 期,頁 100-113。

王力可,〈且恨且歎息——論張愛玲眼中的姜季澤〉,《安徽文學》2009 年第 12

期,頁 174-175。

王豔紅,〈結構與重塑——女作家重寫母親的文化闡釋〉,《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2 年第 2 期,頁 11-13。

巫丹,〈空間燭照下的家族倫理———以《四世同堂》中的祁家四合院為例〉,

《現付文學》2009 年 4 月,頁 54-57。

徐文海、 勾仙民,〈批判與重構——詴論巴金、老舍、曹禺對家族文化的批判〉,

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99年4月,頁1-6。

徐敬〈《四世同堂》的家族景觀和胡同世情〉,《泰山學院學報》2003 年 3 月,

頁 27-31。

Page 56: 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 中文系 碩士論文library.umac.mo/etheses/b24854967_ft.pdf · 親情的荒涼,使家成為了無愛的沙漠,人倫之愛的喪失為家族瓦解帶來了致命的

48

于宏,〈詴析《沉香屑·第一爐香》的蒼涼之感〉,《作家雜誌》2009 年第 6 期,頁

20。

張文振,〈顛覆與重寫——論張愛玲創作中的父親與母親形象〉,《河南教育學院

學報》。2002 年第 1 期,頁 73-77。

曾琪,〈走下神壇的母親——論張愛玲對傳統母親形象的顛覆〉,《江西師範大學

學報》。2004 年 11 月第 6 期,頁 58-61。

朱育穎,〈“家”的拆解——巴金、張愛玲家庭小說之比較〉,《中國現付文學

研究叢刊》,2000 年 04 期,頁 12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