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thnews - pdtimes.com.cn · 招人。其他妈妈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所以几...

1
怎样的家庭称得上“最美”? 日前, 2019 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 上海共有 40 户家庭获此殊荣,其中包括浦 东新区的 4 户家庭:全家拼搏见证 C919 上云霄的孟见新家庭,用无私奉献弘扬志 愿精神的傅余贤家庭,为全社区孩子找“发 小”的熊艳家庭,以及超越血缘感恩相伴的 李克敬家庭。 走近这些家庭,才能体会到何为“最 美” —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事迹中,却蕴 藏着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美德,诠释 出家与爱的真谛。 无私奉献 或是投身于中国的大飞 机事业,或是致力于志愿服 务,两个家庭用无私奉献,追 逐着心中的梦想。 “看着 C919 飞上蓝天,真是太振奋人 心了!”回想起两年前 C919 大型客机首飞 成功的场景,孟见新至今心潮澎湃,“它带 着我们数十年的梦想在天空展翅翱翔。” 1980 年,听说有造飞机机会的孟见新 进入了上海飞机制造厂,与成千上万的零 件为伴,在飞机制造一线坚守着自己的“大 飞机梦”。 从一名普通技工,到如今的上飞公司高 级技师、 C919 事业部副主任兼总装车间副 主任,孟见新说,最初只是想离飞机近一点, 没想到有幸见证了中国大飞机的诞生历程。 从无到有,中国的客机制造项目从制造 标准、工艺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摸索。2017 4 月,时值C919 全机静力试验机( 01 架)交付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的关键期,与此同时, C919 首架机( 101 架)也正在总装中。时任 部装车间副主任的孟见新,同时负责协调处 理这两架飞机的现场技术问题。 有这么多“硬骨头”要啃, 50 多岁的孟 见新在那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泡在车间 里。右脚底长了个囊肿,他顾不上去医院 处理一下,坚持奋战在一线,实在疼痛难忍 就在鞋底剪个洞缓解疼痛。 “去了医院需要手术,至少要一周时间, 关键时期马虎不得,万一影响了进度就不好 了。”孟见新说。看到大飞机翱翔蓝天的那 一刻,他更觉这点“牺牲”根本算不上什么。 从青春到白发,孟见新为中国的大飞机 事业挥洒汗水、贡献力量。他还发动女儿孟 文艳加入进来,也成为了“上飞人”,为中国 的大飞机事业忙碌。在追逐“大飞机梦”的 同时,孟文艳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同 为上飞公司工装设计师的李博敏喜结连理。 “虽然都在一个厂区,但因为各自工作 都很忙,一家人基本也见不上面。”孟文艳 说,工作环节中相互传递图表、数据,竟成 了他们在厂里的唯一交流。 追逐蓝天梦的“航空之家”孟见新家庭 相互扶持,最终见证了 C919 冲上云霄。而 傅余贤家庭则用无私奉献弘扬着志愿精 神,塑造了一个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家庭 榜样。 每天一早,傅余贤都会到上钢新村街 道雷锋驿站“上岗”,为来往行人提供志愿 服务。“站点有 30 名志愿者,每人每月排班 两三天,但老傅天天都来。”雷锋驿站志愿 者范立珍告诉记者。 作为雷锋驿站负责日常运作的常务副 站长,傅余贤带着志愿者团队全年无休地 坚持志愿服务。在他看来,这已经成为生 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9 年,傅余贤从上海第三钢铁厂退 休时,厂区即将改造成世博会场馆。因为 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他穿上了志愿者马甲, 成为了一名世博志愿者。 长达 184 天的世博会期间,老傅几乎 每天都来到站点附近,为游客们解答各种 问题。“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但想到一个 简单的提示就能解决游客的困惑,我觉得 很有意义。” 世博会落幕后,部分热门场馆经过整 修重新开馆,前往参观的游客仍络绎不 绝。“有游客就有需求。”傅余贤认为,志愿 者服务站应该保留下来。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上钢新村街道 党工委的支持。服务站保留了下来,之后 又演变为“雷锋驿站”。而傅余贤则将当 时一同在世博园区内外的“小白菜”“小蓝 莓”们再次召集起来,继续为市民提供志 愿服务。 至今,傅余贤未停下过志愿服务的脚 步, 9 年来始终在志愿者岗位上奉献着。 受他影响,老傅的老伴不仅承包了家里全 部家务,每当遇到老傅有特殊情况离开值 班岗位时,她还主动到“雷锋驿站”顶班。 而他的外孙女每逢寒暑假也会出现在雷 锋驿站,当一个小小志愿者,帮助他人。 互相扶持 逐梦路上,家庭内的互相 扶持,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 能够走得更远。 2013 年的时候,我也曾想过把雷锋 驿站的事情放一放。但老伴和女儿鼓励 我,让我继续做下去。”傅余贤告诉记者,那 阵子,他的老伴刚被查出患了癌症。 老伴需要住院治疗,自己肯定要陪在 身边照顾。这样一来,雷锋驿站的志愿工 作就难以兼顾了。公与私、个人家庭与社 会公益,如何抉择?老傅犯了难。 没想到的是,老伴却对他说: “担任志愿 者是为百姓谋福,雷锋驿站需要你,你一定 不能放弃,我这里不要紧,只是每天来回奔 波更要辛苦你了。”女儿也说:“我会尽量多 抽空来照顾妈妈,你放心,不过自己也要保 重身体。” 家人支持让老傅决定“拼一把”。之后 几年,老傅每天都要在医院与驿站两头奔 波,在身体与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范立珍告诉记者,那段时间老傅特别 辛苦,脸色都很难看,“我们都叫他回去休 息,可他始终不放心驿站的事,还是坚持每 天都来。” 正是因为家人的大力支持,傅余贤才 得以将这些磨难扛了下来,在公益志愿路 上不断前行。 同在公益路上,“80 后”妈妈熊艳这几 年也因自己的公益“创业”而异常忙碌,而 她背后的家庭成员同样给予了她生活和精 神上的莫大支持与鼓励。 2010 年,熊艳全家搬进了唐镇保利金 爵公寓小区,可那时社区设施匮乏,年幼的 孩子想认识新的小伙伴,却没有社区氛 围。“城市里的孩子太孤单了,能不能搭个 平台为孩子找些玩伴?”熊艳一直在琢磨。 她的想法也与社区里的另外 7 个家庭 一拍即合。2012 年,这 8 个家庭抱团作为 发起人,共同成立了金爵创意亲子乐园,在 社区开展亲子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丰富多 彩的社区童年生活。 每一场活动由参与家庭分摊费用,同 时,家庭成员还需要成为志愿者,参与到活 动的组织策划中。“既要出钱,又要出力。 一开始我们以为在这样的模式下,小区里 愿意参与的家庭不会太多,没想到的是,亲 子乐园在社区里火了。”熊艳说。 三年时间,亲子乐园吸引了超过 4000 户家庭参与。随着亲子乐园声名远播,甚至 还有家住浦西的家长和孩子也远道而来。 2016 年,二胎宝宝出生后,熊艳辞职当 起了全职妈妈,想用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却 阴差阳错地让自己转型成了“职业”公益人。 2017 2 月,熊艳与几位亲子乐园的 发起人沟通,并征得大家同意后,牵头将 “金爵创意亲子乐园”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 业组织,基于亲子乐园“拼凑社区家庭力 量”的初衷将民办非企业组织取名为“乐拼 社区家庭服务中心”。中心的成立,让原本 想要回归家庭的熊艳,反倒全职为社区服 务。这曾让熊艳的婆婆略有微词。 “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也没有条件 招人。其他妈妈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所以几 乎所有的工作都是我负责,工作量超乎想 象。”熊艳说,她曾为一份项目书改了8 稿,在 家里熬了几个通宵,这让婆婆既心疼又不解, “婆婆认为我辞职了,却比之前还要忙碌,家 里的事情也基本顾不上,有些不认同。” 所幸,熊艳的先生对她十分支持。熊艳 告诉记者,她的先生是个理工男,在亲子乐 园成立之初,就“化身”技术顾问和后勤组成 员,负责搞定硬件、电脑、音响方面的问题, 还经常与其他爸爸们一起搬物料、拉横幅。 “他很支持我,还主动和我一起开导婆婆,渐 渐地,婆婆也开始支持我做社区服务。” 现在,每当志愿者人手不足时,熊艳 的婆婆就成了“最佳替补”。“不仅如此, 婆婆还会带动朋友们一起来帮忙,她们 慢慢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熊艳 说。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 “乐拼”除了作为第三方承接政府活动项目 外,还坚持组织社区居民自发开展活动。 “虽 然这部分项目没有收益,但我们希望这种家 庭互助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熊艳说。 懂得感恩 他放弃了西班牙永久居 留权,选择回到国内全身心照 顾母亲,陪伴她安度晚年。 6 10 日一早,葛庆伺候好母亲起床、 吃早餐后,又马不停蹄赶去医院为母亲配 药。坐在候诊室等待时,他时不时拿出手 机,通过监控软件察看母亲在家的情况。 葛庆的母亲李克敬今年 91 岁,年纪大 了,腿脚不便,还患有心脏病。平日里,葛 庆几乎形影不离地陪在母亲身边,但难免 有不在家的时候,总担心母亲会发生意 外。所以,他在家里安装了监控探头,可以 随时看到母亲独自在家的情况。 “每次出去买菜配药,我都要不时看看 母亲的情况,不然心老是悬着。”他说。 2001 年,葛庆的父亲突然离世,这让 当时在国外拼搏的他深感后悔。“虽然我一 直牵挂着二老,但因为忙于事业发展,无法 陪伴在身边,这让我非常遗憾。”他说。父 亲去世后,考虑到年迈的母亲,长年在外发 展的他毅然放弃了西班牙永久居留权,选 择回到国内全身心照顾母亲,陪伴她安度 晚年。 买菜做饭、打扫收拾,闲时与母亲一起 下楼散步,每周还要跑好几家医院配不同 的药,十几年来,葛庆每天忙忙碌碌,围着 母亲转。 谁能想到,如此孝顺的儿子并非亲 生。“他刚送来时只有六天大,瘦瘦小小的, 看着就让人心疼。”李克敬回忆道。 那年,李克敬 36 岁,与先生两人都是 第一次照顾孩子。“孩子的亲生父母家里条 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希望把孩子送人 养,给他更好的照顾。我和老头子年轻时 工作很忙,没想着生孩子,孩子能送到我们 家来也是一种缘分,我们就把他当亲生儿 子一样对待。”她说。 可葛庆自小体弱多病,李克敬与先生 两人抱着他几乎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所有 医院。“他真是个多灾多难的孩子,能长这 么大真不容易。”李克敬感叹说,“特别是 6 岁时的一场高烧,差点要了他的性命。” 那天傍晚,原本与其他孩子玩得好好 的葛庆突然站着不动了。“我跑过去摸他的 额头,发现烫得吓死人,就赶紧把他送去了 医院。”李克敬回忆道。送到医院时,小葛 庆已经陷入了昏迷,人中歪了,大小便失 禁,还浑身抽搐,体温一测 40.2 摄氏度,直 接送进了抢救室。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克敬至今心有 余悸,“抢救了半个多小时,我跟老头子两 个人在外面急得团团转。”幸运的是,小葛 庆被救了回来。 住院期间,医院不允许家属陪夜,李克 敬只好每天清晨赶到医院照顾葛庆,半夜 2 点再回家。“晚上不陪着他不放心,早点去 晚点走,能多照看一会儿是一会儿。”她说。 在李克敬与先生的悉心照顾下,葛庆 慢慢长大,而且又高又壮。“几个兄弟都很 羡慕我,能被照顾得这么好。”葛庆说。 小时候,父母对葛庆视如己出;长大后, 葛庆与母亲相依为命。“我们自己养的儿女 都做不到他那样,能有这样的儿子是你的福 气啊。”经常有邻居这样对李克敬说。 两年前,李克敬意外摔倒,导致右股骨 骨折需要手术住院。可医院规定家属不能 睡在病床旁,也不允许病房内使用躺椅。 为了照顾母亲,葛庆硬是在床边坐了两个 晚上,实在撑不住了,就裹着两件羽绒服睡 在病床边的地上,生怕母亲有事。半个月 后,李克敬出院,葛庆却因着凉与过度劳累 病了许久。 前一阵,李克敬染上肺炎。葛庆陪着 她在医院挂了 20 天点滴,每天来回奔波在 医院与家之间。看着儿子如此辛苦,李克 敬十分不忍,她说:“当时只是一心想尽自 己所能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如今孩子这 么孝顺让我很欣慰。” 可葛庆说,自己与父母的感情超越血 缘,“他们给了我最纯粹的温暖,能陪伴母 亲一起到老,我觉得很幸福。” 浦东新区 4 户家庭入选 2019 年度全国最美家庭。他们的故事不同,却 都诠释出家与爱的真谛,展现出“最美”的风采。 DEPTH NEWS 新闻纵深 6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章磊 美编 / 黄辰毅 2019.6.25 诠释家与爱的真谛 —浦东“全国最美家庭”的故事 见习记者 沈馨艺 本报记者 章磊 每天早上,葛庆都为母亲李克敬梳妆打扮。 本报记者 刘思弘 摄 熊艳一家参与“亲子乐园”活动。 受访对象 供图 傅余贤(右)始终坚守在志愿者岗位上。 见习记者 沈馨艺 摄 孟见新家庭共叙“大飞机梦”。 上飞公司 供图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Aug-2020

4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DEPTHNEWS - pdtimes.com.cn · 招人。其他妈妈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所以几 乎所有的工作都是我负责,工作量超乎想 象。”熊艳说,她曾为一份项目书改了8

怎样的家庭称得上“最美”?

日前,2019 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

上海共有40户家庭获此殊荣,其中包括浦

东新区的4户家庭:全家拼搏见证C919冲

上云霄的孟见新家庭,用无私奉献弘扬志

愿精神的傅余贤家庭,为全社区孩子找“发

小”的熊艳家庭,以及超越血缘感恩相伴的

李克敬家庭。

走近这些家庭,才能体会到何为“最

美”——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事迹中,却蕴

藏着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美德,诠释

出家与爱的真谛。

无私奉献

或是投身于中国的大飞机事业,或是致力于志愿服务,两个家庭用无私奉献,追逐着心中的梦想。

“看着C919飞上蓝天,真是太振奋人

心了!”回想起两年前C919大型客机首飞

成功的场景,孟见新至今心潮澎湃,“它带

着我们数十年的梦想在天空展翅翱翔。”

1980年,听说有造飞机机会的孟见新

进入了上海飞机制造厂,与成千上万的零

件为伴,在飞机制造一线坚守着自己的“大

飞机梦”。

从一名普通技工,到如今的上飞公司高

级技师、C919事业部副主任兼总装车间副

主任,孟见新说,最初只是想离飞机近一点,

没想到有幸见证了中国大飞机的诞生历程。

从无到有,中国的客机制造项目从制造

标准、工艺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摸索。2017年4月,时值C919全机静力试验机(01架)交付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的关键期,与此同时,

C919首架机(101架)也正在总装中。时任

部装车间副主任的孟见新,同时负责协调处

理这两架飞机的现场技术问题。

有这么多“硬骨头”要啃,50多岁的孟

见新在那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泡在车间

里。右脚底长了个囊肿,他顾不上去医院

处理一下,坚持奋战在一线,实在疼痛难忍

就在鞋底剪个洞缓解疼痛。

“去了医院需要手术,至少要一周时间,

关键时期马虎不得,万一影响了进度就不好

了。”孟见新说。看到大飞机翱翔蓝天的那

一刻,他更觉这点“牺牲”根本算不上什么。

从青春到白发,孟见新为中国的大飞机

事业挥洒汗水、贡献力量。他还发动女儿孟

文艳加入进来,也成为了“上飞人”,为中国

的大飞机事业忙碌。在追逐“大飞机梦”的

同时,孟文艳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同

为上飞公司工装设计师的李博敏喜结连理。

“虽然都在一个厂区,但因为各自工作

都很忙,一家人基本也见不上面。”孟文艳

说,工作环节中相互传递图表、数据,竟成

了他们在厂里的唯一交流。

追逐蓝天梦的“航空之家”孟见新家庭

相互扶持,最终见证了C919冲上云霄。而

傅余贤家庭则用无私奉献弘扬着志愿精

神,塑造了一个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家庭

榜样。

每天一早,傅余贤都会到上钢新村街

道雷锋驿站“上岗”,为来往行人提供志愿

服务。“站点有30名志愿者,每人每月排班

两三天,但老傅天天都来。”雷锋驿站志愿

者范立珍告诉记者。

作为雷锋驿站负责日常运作的常务副

站长,傅余贤带着志愿者团队全年无休地

坚持志愿服务。在他看来,这已经成为生

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9年,傅余贤从上海第三钢铁厂退

休时,厂区即将改造成世博会场馆。因为

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他穿上了志愿者马甲,

成为了一名世博志愿者。

长达 184 天的世博会期间,老傅几乎

每天都来到站点附近,为游客们解答各种

问题。“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但想到一个

简单的提示就能解决游客的困惑,我觉得

很有意义。”

世博会落幕后,部分热门场馆经过整

修重新开馆,前往参观的游客仍络绎不

绝。“有游客就有需求。”傅余贤认为,志愿

者服务站应该保留下来。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上钢新村街道

党工委的支持。服务站保留了下来,之后

又演变为“雷锋驿站”。而傅余贤则将当

时一同在世博园区内外的“小白菜”“小蓝

莓”们再次召集起来,继续为市民提供志

愿服务。

至今,傅余贤未停下过志愿服务的脚

步,9 年来始终在志愿者岗位上奉献着。

受他影响,老傅的老伴不仅承包了家里全

部家务,每当遇到老傅有特殊情况离开值

班岗位时,她还主动到“雷锋驿站”顶班。

而他的外孙女每逢寒暑假也会出现在雷

锋驿站,当一个小小志愿者,帮助他人。

互相扶持逐梦路上,家庭内的互相

扶持,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能够走得更远。

“2013 年的时候,我也曾想过把雷锋

驿站的事情放一放。但老伴和女儿鼓励

我,让我继续做下去。”傅余贤告诉记者,那

阵子,他的老伴刚被查出患了癌症。

老伴需要住院治疗,自己肯定要陪在

身边照顾。这样一来,雷锋驿站的志愿工

作就难以兼顾了。公与私、个人家庭与社

会公益,如何抉择?老傅犯了难。

没想到的是,老伴却对他说:“担任志愿

者是为百姓谋福,雷锋驿站需要你,你一定

不能放弃,我这里不要紧,只是每天来回奔

波更要辛苦你了。”女儿也说:“我会尽量多

抽空来照顾妈妈,你放心,不过自己也要保

重身体。”

家人支持让老傅决定“拼一把”。之后

几年,老傅每天都要在医院与驿站两头奔

波,在身体与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范立珍告诉记者,那段时间老傅特别

辛苦,脸色都很难看,“我们都叫他回去休

息,可他始终不放心驿站的事,还是坚持每

天都来。”

正是因为家人的大力支持,傅余贤才

得以将这些磨难扛了下来,在公益志愿路

上不断前行。

同在公益路上,“80后”妈妈熊艳这几

年也因自己的公益“创业”而异常忙碌,而

她背后的家庭成员同样给予了她生活和精

神上的莫大支持与鼓励。

2010年,熊艳全家搬进了唐镇保利金

爵公寓小区,可那时社区设施匮乏,年幼的

孩子想认识新的小伙伴,却没有社区氛

围。“城市里的孩子太孤单了,能不能搭个

平台为孩子找些玩伴?”熊艳一直在琢磨。

她的想法也与社区里的另外7个家庭

一拍即合。2012年,这 8个家庭抱团作为

发起人,共同成立了金爵创意亲子乐园,在

社区开展亲子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丰富多

彩的社区童年生活。

每一场活动由参与家庭分摊费用,同

时,家庭成员还需要成为志愿者,参与到活

动的组织策划中。“既要出钱,又要出力。

一开始我们以为在这样的模式下,小区里

愿意参与的家庭不会太多,没想到的是,亲

子乐园在社区里火了。”熊艳说。

三年时间,亲子乐园吸引了超过 4000户家庭参与。随着亲子乐园声名远播,甚至

还有家住浦西的家长和孩子也远道而来。

2016年,二胎宝宝出生后,熊艳辞职当

起了全职妈妈,想用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却

阴差阳错地让自己转型成了“职业”公益人。

2017年 2月,熊艳与几位亲子乐园的

发起人沟通,并征得大家同意后,牵头将

“金爵创意亲子乐园”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

业组织,基于亲子乐园“拼凑社区家庭力

量”的初衷将民办非企业组织取名为“乐拼

社区家庭服务中心”。中心的成立,让原本

想要回归家庭的熊艳,反倒全职为社区服

务。这曾让熊艳的婆婆略有微词。

“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也没有条件

招人。其他妈妈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所以几

乎所有的工作都是我负责,工作量超乎想

象。”熊艳说,她曾为一份项目书改了8稿,在

家里熬了几个通宵,这让婆婆既心疼又不解,

“婆婆认为我辞职了,却比之前还要忙碌,家

里的事情也基本顾不上,有些不认同。”

所幸,熊艳的先生对她十分支持。熊艳

告诉记者,她的先生是个理工男,在亲子乐

园成立之初,就“化身”技术顾问和后勤组成

员,负责搞定硬件、电脑、音响方面的问题,

还经常与其他爸爸们一起搬物料、拉横幅。

“他很支持我,还主动和我一起开导婆婆,渐

渐地,婆婆也开始支持我做社区服务。”

现在,每当志愿者人手不足时,熊艳

的婆婆就成了“最佳替补”。“不仅如此,

婆婆还会带动朋友们一起来帮忙,她们

慢慢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熊艳

说。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

“乐拼”除了作为第三方承接政府活动项目

外,还坚持组织社区居民自发开展活动。“虽

然这部分项目没有收益,但我们希望这种家

庭互助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熊艳说。

懂得感恩

他放弃了西班牙永久居留权,选择回到国内全身心照顾母亲,陪伴她安度晚年。

6月10日一早,葛庆伺候好母亲起床、

吃早餐后,又马不停蹄赶去医院为母亲配

药。坐在候诊室等待时,他时不时拿出手

机,通过监控软件察看母亲在家的情况。

葛庆的母亲李克敬今年91岁,年纪大

了,腿脚不便,还患有心脏病。平日里,葛

庆几乎形影不离地陪在母亲身边,但难免

有不在家的时候,总担心母亲会发生意

外。所以,他在家里安装了监控探头,可以

随时看到母亲独自在家的情况。

“每次出去买菜配药,我都要不时看看

母亲的情况,不然心老是悬着。”他说。

2001 年,葛庆的父亲突然离世,这让

当时在国外拼搏的他深感后悔。“虽然我一

直牵挂着二老,但因为忙于事业发展,无法

陪伴在身边,这让我非常遗憾。”他说。父

亲去世后,考虑到年迈的母亲,长年在外发

展的他毅然放弃了西班牙永久居留权,选

择回到国内全身心照顾母亲,陪伴她安度

晚年。

买菜做饭、打扫收拾,闲时与母亲一起

下楼散步,每周还要跑好几家医院配不同

的药,十几年来,葛庆每天忙忙碌碌,围着

母亲转。

谁能想到,如此孝顺的儿子并非亲

生。“他刚送来时只有六天大,瘦瘦小小的,

看着就让人心疼。”李克敬回忆道。

那年,李克敬 36岁,与先生两人都是

第一次照顾孩子。“孩子的亲生父母家里条

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希望把孩子送人

养,给他更好的照顾。我和老头子年轻时

工作很忙,没想着生孩子,孩子能送到我们

家来也是一种缘分,我们就把他当亲生儿

子一样对待。”她说。

可葛庆自小体弱多病,李克敬与先生

两人抱着他几乎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所有

医院。“他真是个多灾多难的孩子,能长这

么大真不容易。”李克敬感叹说,“特别是6岁时的一场高烧,差点要了他的性命。”

那天傍晚,原本与其他孩子玩得好好

的葛庆突然站着不动了。“我跑过去摸他的

额头,发现烫得吓死人,就赶紧把他送去了

医院。”李克敬回忆道。送到医院时,小葛

庆已经陷入了昏迷,人中歪了,大小便失

禁,还浑身抽搐,体温一测 40.2摄氏度,直

接送进了抢救室。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克敬至今心有

余悸,“抢救了半个多小时,我跟老头子两

个人在外面急得团团转。”幸运的是,小葛

庆被救了回来。

住院期间,医院不允许家属陪夜,李克

敬只好每天清晨赶到医院照顾葛庆,半夜2点再回家。“晚上不陪着他不放心,早点去

晚点走,能多照看一会儿是一会儿。”她说。

在李克敬与先生的悉心照顾下,葛庆

慢慢长大,而且又高又壮。“几个兄弟都很

羡慕我,能被照顾得这么好。”葛庆说。

小时候,父母对葛庆视如己出;长大后,

葛庆与母亲相依为命。“我们自己养的儿女

都做不到他那样,能有这样的儿子是你的福

气啊。”经常有邻居这样对李克敬说。

两年前,李克敬意外摔倒,导致右股骨

骨折需要手术住院。可医院规定家属不能

睡在病床旁,也不允许病房内使用躺椅。

为了照顾母亲,葛庆硬是在床边坐了两个

晚上,实在撑不住了,就裹着两件羽绒服睡

在病床边的地上,生怕母亲有事。半个月

后,李克敬出院,葛庆却因着凉与过度劳累

病了许久。

前一阵,李克敬染上肺炎。葛庆陪着

她在医院挂了20天点滴,每天来回奔波在

医院与家之间。看着儿子如此辛苦,李克

敬十分不忍,她说:“当时只是一心想尽自

己所能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如今孩子这

么孝顺让我很欣慰。”

可葛庆说,自己与父母的感情超越血

缘,“他们给了我最纯粹的温暖,能陪伴母

亲一起到老,我觉得很幸福。”

浦东新区4户家庭入选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他们的故事不同,却都诠释出家与爱的真谛,展现出“最美”的风采。

DEPTH NEWS 新闻纵深

6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章磊 美编/黄辰毅 2019.6.25

诠释家与爱的真谛——浦东“全国最美家庭”的故事

■见习记者 沈馨艺 本报记者 章磊

每天早上,葛庆都为母亲李克敬梳妆打扮。 □本报记者 刘思弘 摄

熊艳一家参与“亲子乐园”活动。 □受访对象 供图

傅余贤(右)始终坚守在志愿者岗位上。 □见习记者 沈馨艺 摄

孟见新家庭共叙“大飞机梦”。 □上飞公司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