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7 月 31 日,艳阳高照,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

    步入天驿古茗茶文化体验会所,一瞬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脱离,进入一个寂静悠然的空间,心境顿时平和下来。

    会所的环境清幽雅致, 一步一景,田田花意,潺潺流水,处处成趣。余培兴已备好茶,静候我们的到来。

    恬淡温婉的水仙,香气猛烈的肉桂……杯,水浅了再续;茶,淡了再泡。 品茗中,余培兴聊起这十多年来的创业经历。 更多时候,他专心泡茶,不说话,安闲的笑带点岁月静好的味道。

    2007 年, 余培兴和老朋友陈建中在武夷山创办了古茶道茶业有限公司,“天驿古茗”就是公司的主打品牌。余培兴笑着说,当年办公司多少有点玩票的味道,因此,创业之初,他和陈建中并没有正儿巴经为公司谋划过远大的前景。只是, 痴迷于武夷山茶文化的他们,一心想把这家茶企办得有文化味些。

    武夷茶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浸润着武夷山人的生活智趣和人文精神。下梅村历史悠久,清朝初年就是武夷岩茶外销集散地,晋商商队将下梅上岩茶园的武夷岩茶贩运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疏通了南至武夷山、北到恰克图的万里茶路,从此,武夷岩茶香飘万里。

    余培兴和陈建中的 300 多亩茶山主要分布在下梅村和曹墩村,其中 200多亩有机茶集中在下梅村。公司继承了百年传统制茶工艺,拥有的下梅村邹氏古茶园和慧苑坑百年老枞均有三四百

    年历史。打“文化牌”,并非心血来潮。二人为茶商标的取名韵味悠长———“天驿古茗”。 “天驿”代表晋商“万里茶路”,“古茗” 则意指公司所产的茶来自下梅上岩几百年老茶园。

    2008 年, 武夷山还鲜有茶人用文化来包装茶,余培兴和陈建中就在景区开起了“天驿古茗”形象店,推出“下梅印象”和“万里飘香”大红袍,品此茶就如品下梅的人文历史,寄望武夷岩茶能沿着“晋商万里茶路”,再度飘香万里。

    尽管余培兴和陈建中另类的做法

    也招来过非议,但充满文化气息的“天驿古茗”系列产品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继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后,又在2009 年春季茶王赛中摘取了大红袍一等奖。

    而武夷岩茶万里飘香这个梦想,也没有让余培兴和陈建中等太久。

    2009年 10月,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组委会决定在上海世博联合国馆举办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暨中国茶展示区”活动, 这是中国茶史乃至世界茶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首开中国历史名茶与世博会结缘之先河。 全国各地数十个省市茶企踊跃参与,经过组委会严格审慎的遴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终于诞生,“天驿古茗”大红袍成为武夷岩茶独家参展品牌。

    世博会后,人们对大红袍不再陌生,古茶道茶业公司也火了。 上海世博会谢幕后, 应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甘家大院)的盛情邀约,双方互动考察,公司于 2010年金秋正式签约入驻(甘家

    大院),联手打造“天驿古茗-南京甘家大院茶文化会所”。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天驿古茗”大红袍,接待过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哈马德·图埃,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各界名人。

    被列为“世博名茶基地”后,公司按照相关规则, 为经营管理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提速, 并加快了有机茶园、生产基地建设的步伐,公司的武夷岩茶均由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人长生范辉父

    子领衔制作,产品获得 QS 质量安全认证,基地通过有机茶叶认证,公司获准使用大红袍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2009年 12 月, 在武夷山国际茶业博览会名

    茶评比中,“天驿古茗”产品连夺“大红袍茶王”、“武夷茶十大品牌”两个奖项。

    “天驿古茗” 后世博品牌营销时代旋即启动。古茶道茶业组织了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执行团队,对产品进行精准化的品牌定位,不断提升制茶工艺及产品品质,倾力打造“国礼级大师茶”系列产品。 2011 年是“天驿古茗”的黄金年份,福建、江苏、上海、广东、山东、东北、山西……“天驿古茗”稳步拓展战略目标市场。

    从下梅村到恰克图,从武夷山到世博会,从皇家贡品到外宾国礼,漫漫茶路,百年相承。经过数年发展,公司已建成占地面积 4500 多平方米的精加工基地和两个配套加工基地,拥有了国内领先的精良设备和以第二代大红袍制作

    技艺传承人为核心的技术团队。从武夷山出发,走进世博会,走进

    联合国,如今的古茶道茶业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晋商万里茶路传承者的重

    担。传统文化需要积淀才能形成底蕴,

    即使在古茶道茶业扩张版图的高峰期,余培兴和陈建中也没忘记当万里茶路

    的传道者。建这座古香古色的天驿古茗茶文化体验会所,旨在以茶会友,通过茶艺、茶宴、非遗手工制茶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茶文化的魅力。名为“古茗坊”的手工制茶坊,在制茶时投入使用,还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喜茶爱茶之人, 每年免费接待参观者约 5000 人次。

    每一泡茶都是与一片叶子一生唯

    一的相遇。 你有多少期待寄于茶,茶就会回馈给你多少感动。 这,想必就是余培兴和陈建中接近茶的原因。

    BB0033武夷方圆WUYIFANGYUANWEEKLY2013 年 8 月 5 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朱 玲 责任校对:张玉萍

    闽闽北北民民间间故故事事闽北民间故事

    浦城九牧村是九牧林的发祥地

    蒋仁

    九牧村位于福建省最北部, 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今浦城县九牧镇驻地。相传有户姓林人家,生九子皆官至州牧,因名九牧村。 由于现今九牧村姓林的很少,故九牧林声誉中外,而九牧村是九牧林的发祥地却鲜为人知。

    为解开这个谜底,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浦城有关部门编修《浦城县志》时进行过调查,在盘亭乡盘亭村一户林氏家中见到一部 《林氏宗谱》(1946 年续修 ), 其中有宋淳熙六年(1179 年)知建康(新安)朱嘉撰写的《林氏世系总记》 谈到了九牧名称之来历:“……时号阙下林披,生九子,……藻公廷试赋《合浦还珠》称旨擢进士及第,为闽破天荒;蕴辟蜀推官,值刘辟之乱,捐躯不屈,忠义炳然。 兄弟九人俱拜官司牧,封披为三州刺使,此九牧之所由名也。 举闽州凡称林氏皆披公后也……”。

    据此谱《梨岭登云记》载,“侍御藻公,登第后归度梨岭, 赋诗有序云: 唐贞元(785—805 年),摄提岁清源郡,登贤能之,书余伯仲四人与焉。 时跻北岭,列名巨石,誓曰:彼鹄彼鹄,睨在于坚,取乃心坚,得而获福。 二三子其速,一之年季,弟蕴,以明经中;二之年伯兄苇,以明经;七年、十二年余与弟荐,先后以词赋擢进士;后昆弟旋轸归庆,心阅忘险,虽有策马肩舆之艰,拖舟悬渡之阻,易如也。 乃税驾危桥,开怀放怀,曩日之出也。 相戒而坚志,固取达今之人也。 相劝以适,愿固惬抱伊,昔题桥,我今誓岭获乃同揆,夫何渐哉! 聊以书形于短章,诗曰:兄弟九人来应举,不穿杨叶不言归。 而今各折一枝桂,还向关边认石矶。 ”

    该记作者喦谨按:“吾家九牧为入闽破天荒进士,昔为莆举进士为欧阳詹始,于今证之吾九牧公始。今郡详乡贤……宋时三尚书,我朝崇璧为状元,恒简为探花,其余达官显宦,不可胜记,皆梨岭之所倡云,时征予书此,敕诸祠壁,期待子孙之意盛矣。 ”点明梨岭是九牧林家立誓言之处,是九牧林发祥之地。

    再从此谱:“明弘治元年 (1488 年)《九牧铺记》所载:国子监丞、林大猷子,道过九牧铺而感焉。求镇远知府、同邑周瑛,梁石书之。建宁知府、上海刘、廷贵通判、余杭龚琛、天球碑之,命族人子、云南按察副使俊记曰:郑有乡、荀有里,九牧名自九牧,谁之云者,见素子。 ”

    同谱《林氏九牧图记》也有记载:林披于天宝十一年(753 年)擢明经第,由临汀令,累迁苏州别驾、太子詹事。披生九子:长子苇,端州刺使;次子藻,唐贞元七年(791 年)进士,江陵刺使;三子着,唐贞元六年(790 年)明经第,横州刺使;四子荐,唐贞元十二年 (796 年 )进士,韶州刺使;五子晔,通州刺使;六子蕴,唐贞元四年(788 年)明经第,邵州刺使:七子蒙,循州刺使;八子迈,雷州刺使;九子蔇,福唐刺使。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四十一,唐林藻《折桂岭》诗云: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 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 梨岭在九牧村北两公里处,山宜种梨而得名。 自林藻在此题诗后,更名“折桂岭”,含“瞻宫折桂”之意。 明洪武(1368—1398 年)间,岭腰建五显庙,故此岭又名五显岭。自隋唐以来,仙霞岭路开通后,九牧即是入闽主要通道,是福建的北大门。 明初浦城知县张鹏举在岭凹建梨关,为入闽第一关。 据据民国 35 年(1946 年)续修《林氏宗谱》中《梨岭登云记》《九牧铺记》《九牧图记》等三篇文章可以证实,九牧村是“九牧林氏家族”的发祥地,梨岭是林家子弟立过誓言之处,是妈祖文化的渊源。妈祖是林蕴的后裔,林愿的女儿,本名默娘,奉为水上保护神。 浦城对妈祖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 浦城境内有 19 座妈祖庙,分布在闽江流域和信江流域两岸 11 乡镇 19个村庄。福州设在浦城的三山会馆、浦城设在福州的浦城会馆和设在杭州的纸业公所(会馆)皆有供奉妈祖神。

    宋人杰与““候笔””□张积义

    2 日,笔者在政和县飞凤山公园碑廊的一块石碑上,拜读了清朝末年举人———宋人杰的事迹。

    宋人杰,号候,政和县东平镇东平村人,出生于 1812 年,逝世年月不详。村里人称他少年时,性格沉稳、坚毅,有大志向。宋人杰自幼好学, 苦练书法,寒来暑往,从不停止,书法功力越来越深,少年时即以楷书名闻遐迩, 登门求他写字的人接踵而至。 1833 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当时他 22 岁, 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想要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于是游学京都,潜心研究经史诗文,兵食吏治,期望能够报效国家。 1838 年参加会试成绩优异,他的文章深得分校官、尚书单懋谦的赏识,欲列榜首。 然而因为他的名字叫“人杰”,人中之杰,被理解为狂妄自大的意思,因此竟然遭到主考官、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嫌忌,结果,宋人杰不但没列位第一, 名字连金榜都题不上。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投降派穆彰阿掌握朝政,他排斥异己,丧权辱国。 宋人杰感到报国无门 ,很失望 ,就不想再为做官而奋斗。 他居住在京城 20 多年, 专心研究

    书法,并独创了以兔毫裹鼠须的毛笔。 这种笔有狼毫的刚劲,还兼具羊毫的柔韧,因此书写刚柔相济、运用自如,深受书法大家及普通市民的喜爱。后人把他创造的这种笔以及他独创的书法

    字体,称之为“候笔”,他的名声因此享誉京城, 一时洛阳纸贵。

    宋人杰晚年回到家乡,寄情山水。 他在《游奖山散记》中写道:“归来古寺中, 斋僧留我宿,自知脚力疲,弟觉厌喧黩,会当洗尘客,入山十年读。”从中可以看出,读书依然是他孜孜以求的生活方式。 后来他闭门著书,曾著有 《易说 》、《知足知不足斋诗》、《落花吟草》等著作,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都已失散。好在他亲自撰写的 《东平义学章程碑》得以保留。这义学章程对于学风的开创和传承以及义学的持续

    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也因此东平文风典盛,人才辈出。 宋人杰未能实现金榜题名、报效国家的愿望,在孙子辈得到了实现。 他的孙子宋滋兰、 宋滋蓍勤奋好学,饱览经书,兄弟俩同榜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RR○○

    古古 镇镇 茶茶 市市有一种神韵叫做泰然, 青石白鸟之

    间, 天开画卷之上; 有一种生活叫做闲适,九曲清溪之畔,青山绿水之下,品味武夷岩茶之醇厚, 几乎忘却了世俗的纷扰。 2 日,记者漫步恍若隔世的老街,时光静谧流淌。 曲艺清吟,书文飞扬,华灯吉祥,岩茶飘香。 这,便是星村,一座古镇,一处茶乡。

    巡九曲花街入天上宫, 这座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 历时十年完工的建

    筑,布局精巧,装饰华丽,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奉祀妈祖金身立像,据老星村人相传,因九曲溪经闽江入海,是茶叶运输的主要通道, 漕运的安全必须仰赖妈祖的庇护,“天上宫”便应运而生。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自古栽。”宋代范仲淹的《斗茶歌》描绘的是武夷茶的盛况。星村位于九曲之末,贩茶者云集于此进行交易,每逢茶市开秤,茶堆满街,茶商云集,一片繁华景象。

    星村作为九曲溪畔最大的一个村镇,很自然地成为商人与茶农贸易的市场;据资料记载,明清之际,星村的茶叶生产就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当时有人说:“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运之四方。 ”每逢茶季开始,茶农都将自家的茶叶挑至星村由商人收购, 星村云集了全国各地诸多客商,纷纷设立会馆,其中,以江西、潮汕、长汀、客家为主。

    各地的商人将武夷茶运至星村出

    售,如书中记载“初重内山茶,他处茶必运至星村,以内山盖面乃售。 ”商人中也广泛流传着一句话:“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当时福建官方文献记载云,“臣确加访察,各省茶叶,素以闽浙为最盛,而闽省则以崇安所产为最著,是以从前商贩皆集于崇邑, 其别县所产之茶,皆携赴崇安之星村出售。 ”

    每逢茶市开秤, 叫价之声不绝于耳;扛茶包的汉子络绎不绝,汗流浃背;晨昏之时,拣茶妇女,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穿红着绿,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据传,到了道光后期,星村茶市仍盛而不衰,星村茶室的盛时, 街上的银元叩击声连绵不断。每到茶季, 镇上有数百万茶工、 茶农、茶商;每季成交额达数百万元,银元发出的声音成为当时星村茶客最动听的音乐声。

    茶业兴盛,乡间农民有事可做,活跃了整个星村的经济。 星村不仅成为武夷

    茶贸易中心,而且是武夷茶的加工中心,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辅助行业。 抚州商人开设的专制茶箱的厂店, 店中所拥有的造箱木板七百多担,专门制造茶箱。九曲溪里,为运输茶叶,三百多架竹筏川流不息,可谓茶文化繁荣异常。

    后因清廷对武夷茶商税收日益加

    重,茶商为躲避税收,皆避开崇安,绕道他路运输,于是,星村逐渐失去了闽北中心茶市的地位, 但星村茶人并未就此消沉,数百年间他们管理好茶园,精心做好茶。 如今,星村全镇现有茶山面积 5.9 万亩,大小茶厂 1000 多家,年产武夷岩茶6 万担,产值 6 亿元,占武夷山市茶产业的 1/3。 随着茶叶形势不断好转,1999 年星村镇举办首届茶王赛, 吸引了各方关注。 茶王拍卖上, 肉桂茶王更是拍出了50 克 8 万多元的高价。 2013 年第六届“中国茶乡杯”茶王赛也已进入全面收样阶段,热闹的星村茶市又将再次启动。

    天驿古茗:

    晋晋商商万万里里茶茶路路的的传传道道者者

    每一泡茶都是与一片叶子一生唯一的相遇。 你有多少期待寄于茶,茶就会回馈给你多少感动。 这,想必就是余培兴和陈建中接近茶的原因。

    余培兴和陈建中建这座古香古色的天驿古茗茶文化体验会所,旨在以茶会友,通过茶艺、茶宴、非遗手工制茶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茶文化的魅力。

    □朱 玲 郭婷婷 邱汝泉 文 / 摄

    天驿古茗茶文化会所内的庭院

    茶文化展示厅

    □李 茜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