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责任编辑 蒋漫冰 视觉编辑 姚玉甲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6/04/10/2017060410_pdf.p… · 茉莉花茶,有的小盖碗也用来冲泡乌

8 责任编辑蒋漫冰视觉编辑姚玉甲

组版牛怡墨校对徐延峰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文化纵横

欢迎赐稿来稿请寄 [email protected]

本版插图王进城

阎甘园先生与冯玉祥将军的师生情

□阎丽珠

茶馆,是指喝茶的场所。在我国不同的地域,茶馆的建筑、布局、风格、功能、经营等各有差异,茶馆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两广多称茶楼,京津多称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谓。

茶馆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餐饮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最早的雏形是晋代的茶摊,据《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拿到集市上卖了,不过这仅属于流动摊贩,充其量算作是茶摊,与茶馆尚有差距。到了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茶馆便应运而生。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

“煎茶卖之”的“店铺”,标志着茶馆的基本形成。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这说明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了。公元 780年左右,陆羽(被尊为茶圣)所著《茶经》问世,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茶馆的功能也随之增加,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并供人进食之功能。

至宋代,茶馆便进入了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

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明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活动场所——茶馆,便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首选,茶馆业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发多样,功能也愈加丰富。然而,到了近现代,中国深受世界列强的欺凌,战乱不断,导致国弱民贫,茶馆也曾一度衰微。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茶馆因地域不同而各自成趣。例如:以竹靠椅、小方桌、盖碗、紫铜壶和老虎灶为陈设标志的川派茶馆;以大碗茶、听书、看戏、下棋、养鸟为一体的京派茶馆;以虎跑水泡龙井茶为号召、卖点心的杭派茶馆;以茶中有饭、饭中有茶为特色的粤

派茶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打上文化烙印的茶馆变得雅趣万千,成为“高、大、上”的场所。

而茶馆的楹联更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杭州某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上海一茶楼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广州某茶亭联:“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茶馆业生机盎然,不仅老茶馆重放光彩,各种新型茶吧、新潮茶园和茶艺馆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全国各地。由商务部颁发的《茶馆经营服务规范》于 2012年 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职业道德、服务操作、卫生要求等都做出详细规定,强化了对茶馆行业的管理和指导。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茶馆行业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若水为茶之母,则器为茶之父。茶因水而生,茶水依附器而得以润泽,器则因茶水而备受青睐。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 ,水借乎器。”

优雅的茶具可提升茶的色香味,更重要的是其提升了雅趣茶兴。古人品茶颇为讲究,对茶具自然也是说法众多。唐宋时,煮、泡茶的用具称茶器。陆羽的《茶经》提出煮茶二十四器,也有一说是二十八种,诸如风炉、夹、碾、瓢、碗、畚等。发展至今,泡茶用具已大为简化,但要真正泡好茶还得配置一定的茶具。现代茶具种类很多,按材料质地可分为陶土茶具、瓷器

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搪瓷茶具、竹木茶具、金属与玉石茶具等,它们各有特点。

器为茶父,茶生在器里,器方能养茶。不同的茶因器具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甚至滋生不同的品质。比如同为普洱茶,盛在玻璃杯里,暗红色的茶汤玲珑剔透;装在白色瓷杯中,则茶汤琥珀般纯净灵动;放在冰裂瓷器间,茶汤看上去则醇厚沉稳。因视觉差异,即使同一茶壶里沏出的茶,同一公道杯里倒出的茶,因器不同,也就是因茶父不同,味觉也似乎产生了差异。玻璃杯的感觉清爽利落,白瓷杯里则感觉干净温婉,而冰裂瓷里的茶

自然就是厚重温润的了。茶因器不同,而生出差异,所以不

同器具适合冲泡不同的茶。紫砂壶保温性能好,香味不易散失。乌龙茶则重在“啜”,普洱茶重在“品”。因而,紫砂壶常用来冲泡乌龙茶和普洱茶,而且小壶冲泡后斟入小杯饮用,更是添上几分典雅。瓷器茶具又分白瓷、青瓷和黑瓷,通常用来冲泡红茶和功夫茶。玻璃茶具质地通透,便于观汤色,欣赏芽叶如春笋破土,亭亭玉立。像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细嫩名优绿茶斟入其中,则澄清碧透、轻雾氤氲,那茶品的不只是滋味,更有视觉上的享受。还有盖碗,因为碗上有盖,冲泡茶叶时,香味不易散失,通常适合冲泡茉莉花茶,有的小盖碗也用来冲泡乌龙茶,西北一带常用盖碗来冲泡八宝茶。在清代,用盖碗泡茶是一种时尚。如今,在市场上仿青花瓷的盖碗也很常见。

泡茶时究竟如何选配茶具呢?这因地域及个人爱好不同而异。如很多北方人喜欢用茶壶沏泡茉莉花茶,泡上一壶茶,斟入茶盅、茶碗饮用;大多数四川人喜欢用盖碗泡茶,一人一碗;福建、台湾地区人喜欢用紫砂小壶冲泡乌龙茶,斟入小杯饮用;浙江人喜欢用玻璃杯冲泡龙井茶,一人一杯;而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根据本民族的饮茶习俗,或锅煮或壶泡,用大碗或小碗饮茶。

无论何种茶具,这三口之家,茶因水母器父而生命缘起,水得茶而生色有味,器得茶水而滋润荣光。同样的茶水竟因器具不同而产生感觉差异,果真器为茶之父呢!

阎甘园先生名培棠,生于晚清,为陕西近代著名文化人。他一生多才多艺,致力于文化教育。曾创办陕西第一家报纸《广通报》;创建陕西第一所私立学堂和第一所女子学堂,第一个开办教育用品商馆;第一个把话剧(当时叫新剧、文明戏)引进陕西,同时他又是书画家和金石收藏大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异趋流俗,卓然独立”,留下很多轶闻趣事。这里所要讲述的是,他与冯玉祥将军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师生情。

1926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第一次来西安是为解救遭遇“围城”之困的民众。1927年冯将军再次莅陕,在西安就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之职,设行辕于新城内。冯将军自幼喜欢读书习字,来陕后曾恳求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宋哲元,为他推荐一名博学多才、有书画造诣的老师。时任陕西民政厅厅长的邓长耀与阎甘园先生多有往来,故将阎先生的学识、为人,擅长书法、绘画、精于金石鉴赏等,一一介绍给冯将军。又闻听阎先生致力于教育和“新剧”的开拓事业,冯将军随即表示:“久闻西安甘园大名,今观其笔墨绘画,堪称一代名流,拜求阎先生为师之事,就烦托邓先生费心周全了。”

这天,邓先生忽然来阎家造访,声言系受冯将军委托,前来转达延请甘园先生讲授书法绘画的意愿,并呈上拜师帖、礼物、礼金等等。甘园先生见状忙说:

“不敢当!不敢当,阎某何德何能,怎堪为将军师表?如蒙将军不弃,做一文字之交,认一段翰墨因缘,亦无不可。只是所赐礼物、礼金,实在是受之有愧,况且重人才、不重钱财是中国的师道,我心领了,请邓公完璧归赵。”邓厅长深知甘园先生为人,于是说:“恭敬不如从命。”冯将军闻讯感慨不已:“甘园先生不重钱财,真是一个无所取的正直人,堪为吾师!看来我得亲自登门拜访了。”

时隔几日的一个午后,一部老式方盒状的黑色小轿车,停在了南院门正街中段三十二号阎宅门前。从车两边的踏板上跳下来两名士兵,槅门投帖,声言求见阎甘园先生,名片上赫然印着冯玉祥总司令字样。甘园先生看到冯总司令亲临,立即整衣出迎,这时冯将军已快步穿过庭院,两人在花厅处相遇,随行的邓长耀厅长赶忙为宾主作了介绍,甘园先生微笑着点点头,然后抱拳拱手问好;冯将军则先施以军礼,后又握手问候,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甘园先生打量着对面的冯将军,一身灰布军服,裹腿紧扎,足蹬一双黑布鞋,衣着与士兵相差无几,唯一不同的是,他肩上斜挂着一副皮革武装带。冯将军身体魁梧、微胖,言谈中,冯将军声音洪亮,态度谦和。虽身居总司令要职,但平易近人。难怪在群众眼里,冯将军俨然就是布衣将军。落座在宽大的楠木椅上,冯将军显得随意而又舒适,他首致仰慕之词:“焕章久闻先生知识渊博,且多才多艺,今日特来拜访,尚望不吝赐教。”甘园先生答道:“哪里,哪里,鄙人不过一介小民,徒具虚名而已,何德何能,承蒙将军光临寒舍,实感蓬荜生辉。将军戎马生涯,前蒙驰援我省,解西安围困于水火之中,实在是恩同再造,在下仅代表三秦父老向将军致以谢意。”冯将军接语道:“清除民害,解救民危是我们革命军人应尽的天职,属分内事,大可不必挂齿。”

在一番寒暄后,宾主话题一转,改谈诗文、书画、考古论今,言谈渐渐进入佳境。当谈到碑林瑰宝时,冯将军似对汉隶独有所好,甘园先生先讲了隶书的形成和发展,又列举了一些有名的碑石,其间,他特别将自己新收藏的那块汉代《朝侯小子残碑》与冯将军共赏,将军对汉碑赞不绝口,甘园先生窥其意,当场为他拓印《侯小子石碑》碑帖一份相赠。

冯玉祥将军笃信基督教,所以又有“基督将军”之称。他在西安南院门(原市委门前花坛处)修建了讲演和布道用的“洗心所”,那里曾有个简易舞台。之前,甘园先生曾亲率化妆讲演团和家人,借用该所演出《麦穗黄》《浪子回头》等新型话剧和歌舞剧。因而,二人的话题自然

又涉及“新剧”的引 进 及 基 督 教义 等 内 容 。 甘园 先 生 虽 从 不信奉任何宗教,但 阅 读 兴 趣 甚广,对于各种宗教都有所涉猎,因 而 宾 主 间 的言 谈 甚 为 投机 。 一 番 斟 酌之后,两人当面初订师生之约,并商议另订会面时间详谈。

时隔两天,冯将军又亲自派车 来 接 甘 园 先生,会面地点就在 新 城 他 的 住处,两人又进行了第二次畅谈。甘园先生开始讲授中国文字的起源,六书准则。上至甲骨金文,

下及篆隶演变、行楷形成等。并即席挥毫示范,走时又留下临池课题。如是往来数月之久,两人关系日笃,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师生一场,甘园先生基本都是晚上授课,从起笔运力到伏案姿势,再到绘画要领,细细讲来。甘园先生经常说:“在官邸,你是将领,我是平民,我听你的;在书斋,我是先生,你是学生,你得听我的。”当身为军人的冯玉祥偶尔急躁时,甘园先生总是用“日记不足,岁记有余”来开导他。此后,冯将军书画水平飞速长进,挥毫题字,笔下苍劲有力,两人师生关系日甚。

1928年10月,蒋介石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委任冯玉祥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在冯将军即将离陕赴宁上任前,他再次拜见了甘园先生。冯将军踌躇片刻后开口道:“阎先生知识渊博,教学有方,堪为良师益友,感同身受,学生得益于此。吾此去南京复命,恳请先生能一同前行,请先生万勿推辞。”闻听此说,甘园先生沉吟后说道:“你我师生一场,今若作别,还有些许不舍,但此事重大,容我回家仔细考虑后作答。”

经过思考,甘园先生接受了冯玉祥将军的邀请,去南京继续教授冯将军,但他提出了约法三章。阎先生说:“我向来鄙夷仕途,所以,第一,不褒赞军政事务,不受一职之委;第二,不受聘金;第三,将军学习入门,可容本人去留自由,行踪不受约束。”冯将军慨然答应了这三个条件。

到了南京以后,甘园先生继续言传身教,以用笔“六法”的绘画要领,严格要求冯玉祥将军,并经常以宋人陈善之语开导他:“‘读书惟在记牢,则日渐进益。’读书是这样,习字学画也是这样,只要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尽管每日进度缓慢,但一年累积起来就大有长进了。”此后,冯将军书画功底日渐丰厚,治军之余好写隶书,间作山水画,作品受到大家的好评。

甘园先生曾以革新除弊、锐意进取而闻名西北,他的“几个第一”也闻名天下。这次南京之行,自然也引起了南方各界朋友的关注,其间他收到了柳亚子先生的多封来信,柳亚子在仰慕甘园先生品德学识之余,又规劝甘园先生应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用笔墨投身革命,做新文化运动的推广者。此番话语深深地打动了甘园先生,也与甘园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恰在此时,新南社骨干、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先生也慕名与书画界朋友劝说甘园先生,让他启程到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开阔眼界,举办个人书画展览和讲学。于是,甘园先生开始考虑去上海“开阔眼界,交流技艺”。当他把此想法告诉冯玉祥将军时,却遭到冯将军的断然拒绝。甘园先生要求履行来南京前所定的“约法三章”,并答应每周往返沪宁一次,以继续师生情谊,这才说服冯将军放行。临别时,冯将军诙谐地说:“还是先生有远见,你的三件事,把我约住了,但是请你记住,你永远是我的老师,我永远是你的学生。”甘园先生道:“你我师生一场,友谊天长地久,翰墨情缘永存。”于是,他离开南京赴沪考察,后旅居上海达8年之久。其间,甘园先生广交书画名流,自编教材、自费举办“文艺讲习所”,为普及大众的古文化知识尽心尽力,并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代表团唯一的西北籍成员,与王一亭、张善孖、孙雪泥、张大千、钱瘦铁、黄宾虹等二十人赴日本交流。1935年,甘园先生在上海还担任了中华美术协会监事一职。

初到上海,由柳亚子先生安排,甘园先生先住在浦石路63号,每周仍往返沪宁一次,继续教授冯玉祥将军习书作画。直到 1929 年,因裁军问题,蒋冯再次决裂,战端又起,冯将军忙于战事,行踪不定,二人的学与授被迫中止。而后战争日甚,两人天各一方,从此再未相见。甘园先生于1942年在西安病逝,冯玉祥将军发来电唁,痛悼恩师,这段历史从此定格,成为一段追忆。

器为茶父(外一篇)

□杨 晔

茶叶离开茶树,就结束了第一个生命历程。第二次生命来自于水,既然水是茶叶的母亲,那么茶叶的性格多就随了水的性质。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对茶汤的品质影响极大。倘若水质不好,就不能准确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对茶汤的滋味影响更大。而且,即使水质相同,若是不同水温,泡出的茶味道亦是不尽相同的。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水决定了茶的品质。

古人对泡茶所用的水颇为讲究,陆羽《茶经》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取之山间泓泉或涧中流水,泡出的茶必有青山高远之豪气,山谷淡雅之幽香。佳茗配好水

才尽显本色,譬如品西湖龙井必用虎跑泉水,方能细致浸润出茶的本质,

“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江水浩浩荡荡,其水泡茶,品尝起来定是心思若江水般悠远,心境宛若江面辽阔。“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闻名遐迩。

若是普通的水,选择时要甘而清、活而鲜,而且取水贮水要得法。因为水质决定茶质,故古人对于水的清亮与鲜活颇为重视,下面记载颇见一斑。宋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指出“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贮水的容器也很有讲究,入瓮不入木,昼得天光,夜承星露,英华凝聚,灵气长存。

若难得山泉清水,也不得江心之

水,那么,湖水溪水井水,甚至被奉为“天泉”的雨水雪水都可以。湖水之碧透沉稳,溪水之灵动剔透,井水之深邃久远。因秋高气爽,雨水以秋雨为上,因风沙杂质,梅雨次之,雷雨最差。若是红梅落雪融化之水,那泡开的茶定是甘冽透彻、爽口爽心。

一母数子,秉性各不相同。相同水质,水温不同,茶汤茶味亦有差别。水温低,茶不熟,浮于水面,而且茶的本味很难散出。沸水过久即古人所言

“水老”,则茶叶失色,茶香亦随水汽而散。一般来说,高级绿茶,水温以80℃左右为宜。而其他茶如花茶、红茶和乌龙茶、普洱茶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可见,虽然水为茶母,但若要茶发挥其潜质,水也得随茶的脾气而定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说茶水,而不言水茶。

当然,我们现在喝茶不必拘泥古人的泉水江水,纯净水矿泉水均可。随性是最好的,品茶品的是心性,这茶的味道终究还是心性的体悟。

水为茶母

茶馆的前世今生□斌 武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