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播撒人文馨香 赣地密码 江西茶里 - jxnewsepaper.jxnews.com.cn/jxrb/page/186/2017-05-12/B01/...2017/05/12  · 密切关系。茶因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与佛教倡导的明

◎“价甲天下”的产茶重镇

江西茶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追溯,最远甚至可以抵达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那个时候,江西就已经有了种茶和饮茶的风俗。在上世纪90年代江西吉水县的一处东吴晚期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很多青瓷擂钵、带盖钵、盏钵等生活器物,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成套茶具。唐代文献《膳夫经手录》中则记载,婺源、浮梁等地茶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便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江西就已经有了发达的茶市,而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下的那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更是唐代江西茶叶繁荣的有力见证。

浮梁,即今天景德镇市下辖的浮梁县。有唐一代,浮梁是中国茶叶最为重要的集散中心。抄写于天宝年间的《敦煌遗书•茶酒论》中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说的正是当时浮梁茶叶贸易繁盛的景象。《元和郡县图志》中则有“浮梁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的记载,另《膳夫经手录》称“饶州浮梁茶……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这些都印证了唐代浮梁地区茶叶贸易的发达和兴旺。

对唐代江西茶进行了系统性描述的要算陆羽的《茶经》。在这部当时世界上唯一一部茶叶专著中,江西的婺源、袁州、吉州都是出产上等好茶的地区。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陆羽写作《茶经》前后的36年中,他曾多次踏足江西考察名茶甘泉,行迹遍及今天的上饶、鄱阳、余干、弋阳、吉安、九江、南昌等地,留下了很多诗文和佳话,被后世广为传颂。这说明,这一时期,江西茶叶已经闻名于世,广为人知。到了宋代,江西茶更是迎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当时全国产茶区共有三十七州六军,属于江西的则有九州四军,分别为江州、饶州、信州、洪州、抚州、筠州、袁州、吉州、虔州以及南康军、临江军、建昌军和南安军,占整个江南茶区的三分之二、全国的三分之一,产茶地几乎覆盖了今天江西大部分县市。北宋一朝,全国岁茶课为 1153万公斤,其中江西高达 342.5 万公斤,名列第一。南宋时全国产茶总量虽有所下降,但江西仍据全国之首,达到 231.5 万公斤。在全国年产茶量突破50万公斤的七个地区中,江西就有两个,一是隆庆府(今南昌),二是江州(今九江),分别为145.9万公斤和73万公斤,产量之高,令人震惊。

明清两代,江西茶仍旧延续着唐宋时代的辉煌,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首先是茶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品类产区,如在婺源、庐山地区,以绿茶为主;在浮梁、修水地区,以红茶为主。其次,这一时期的江西茶开始大量出口,明万历年间,“婺源、修水、浮梁、铅山等产茶大县,均有不少外商在产地设立茶叶加工厂”。又以修水的宁红为例,1872-1881年出口俄国砖茶总量为 86128担,1882-1891年上升为 259268担,被誉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第三,这一时期随着江西茶叶贸易的繁盛,一些新兴商品集散中心开始兴起,成为茶叶贸易的重要枢纽。最典型的代表是河口镇,该镇位于赣东北信江与铅山河的交汇处。明中叶后,受贸易影响,河口开始成为闽、

浙、皖、赣四省重要的水运商道,江西茶叶在此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最远一直抵达今天的北欧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贸易“桥头堡”。

◎ 举世公认的好茶产区

从南北朝到晚清民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江西一直是中国茶叶贸易的重镇,不论在国内贸易、宫廷进贡还是在税负承担、对外通商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江西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产茶大省,更是举世公认的好茶产区。

在唐代,洪洲(今南昌)所产白露茶、九江所产庐山茶、婺源所产歙州茶、袁州(今宜春)所产界桥茶皆为当时风行全国的名茶。两宋时期,驰名全国的极品名茶共有 6款,而江西就占有谢源、双井、黄龙三席。此外还有高安所产黄檗茶,亦被时人称为“茶中绝品”。元明两代,如永丰茶、弋阳之木坑茶、安远之九龙茶、宁都之林岕茶都为岁贡名茶,“四方争重价购之”。清及民国,深受茶商和民众青睐的江西茶多达上百个品种,产地遍及全境。此外,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江西茶叶的商业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被世人所接受,如修水的宁红、河口的河红、浮梁的浮红、婺源的绿茶、遂川的狗牯脑,到了清末民初,都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茶叶品牌。1915年,浮梁县天祥茶号的“浮红茶”、遂川的狗牯脑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更是斩获了金质奖章,深受世人推崇。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与蜕变,江西茶终于自晴耕雨读的农业时代走向了机器轰鸣的工业文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 影响深远的社会价值

除了在“产茶大省”和“好茶产区”这两个领域内有不容争辩的地位外,江西茶

叶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民俗、陶瓷、文学、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身价值所在。

两宋时期,江西不仅茶产量高居全国第一,而且茶风鼎盛,空前绝后。宋代流行的“斗茶”之风,据说其起源正是来自江西。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著作中记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茶风之盛,可见一斑。

茶风和茶叶贸易带动了以陶瓷为主要质地的茶具制造业的发

展。不论是文人士大夫所钟爱的各类造型别致的茶盏茶杯,还是跟随茶叶

贸易远洋出海的大宗茶具商品,江西茶对于制瓷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瓷

一体,很早就成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大特色贸易,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哥德堡号”事件。1745 年,这艘来自瑞典的商船,从景德镇出发,满载着江西生产的瓷器和茶叶回国,不料却在即将抵港的时候触礁沉没。260年后的 2005 年 10 月 2 日,“按照传统工艺重新打造的新‘哥德堡号’从哥德堡港口起航,开始历时两年的复航中国之旅。新‘哥德堡号’沿着 18 世纪中瑞海上丝绸之路,途经西班牙加的斯、巴西雷塞弗、南非开普敦、澳大利亚佛雷蒙特、印尼雅加达,抵达中国广州。这艘复活的欧洲商船甚至效仿它的前生,郑重其事地向景德镇开出了一张采购瓷器和茶叶的清单”。

在精神层面,江西的茶叶,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首先是茶融入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茶痴”,他不仅不在乎被人讥讽为“分宁一茶客”,

还对家乡所产“双井茶”推崇备至。当家乡人送来这份贵重的特产时,他立刻想到的是要将之拿去与苏东坡分享,并欣然写下“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的名句。另一位大人物欧阳修也是一位铁杆茶客,其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其中之一便是茶。对于“双井茶”,他不仅和黄庭坚一样推崇喜爱,甚至还亲自参与过对这款宋代名茶的品牌包装与文化推广。再如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紫黄鹂鸣。村虚卖茶已成市,林薄打麦惟闻声。”描写的是他在临川前坪寺一带所见到的茶市盛况。类似这样与江西茶有关的诗文,在唐宋元明以来的很多文人士大夫著作中多有出现,可见茶叶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之大。其次是江西茶在普通民众的日常采摘劳作中,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采茶戏,并一直延续至今,这足以说明茶文化对人们生活浸染之深。再次,唐宋以来,江西茶饮文化开始渗入宗教领域,形成了深受后世推崇的茶禅文化。在两宋很多涉及江西的文献中,屡见寺庙僧侣亲自种茶、制茶的记载,如宋人曾几的《茶山集》中就记载了当时上饶广教寺僧侣种茶的情景:“似病元非病,求闲方得闲。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野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同参木上座,与汝往茶山。”上文提及的宋时名茶黄龙、黄檗以及庐山云雾茶,都与当时的禅林有着密切关系。茶因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与佛教倡导的明心见性、体悟自然精神存有高度的默契,茶禅一味,使得茶具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

◎ 只争朝夕的重振行动

江西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都是“国之重器”,备受世人关注。但近几十年来,江西茶叶却出现了退步和落后,其颓势正如已故著名茶学专家陈文华在一次访谈中所言,

“江西的茶叶面积 85万亩,在全国排名第 12位,比云南少 475万亩,比贵州少 285 万亩。江西产量只有 3 万吨,是福建11.2%,云南的 14.5%,浙江的 18.1%”。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陈文华看来,“如果只单纯从面积和产量去寻求突破,恐怕不是出路。出路只能是依靠传统的茶文化优势,凭借优越的生态资源,提升茶叶的内在品质,做大做强名优特茶的品牌。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键还是要由政府来主导”。事实上,近些年来几个茶叶大省如滇、浙、闽等地的茶产业发展策略上,采取的正是上述思路。云南之普洱、浙江之龙井、福建之大红袍,都成了中国最为著名的茶叶品牌,并且能够恰如其分地代表各省的茶产业特色,就连中部的湖南省,近年来也在积极打造统一的茶叶品牌“湘绿”。江西在多年的发展中,虽有好茶,却一直各自为政,甚至形成了“喝茶排内不排外(省)”的奇怪格局,九江人不喝修水宁红,婺源人不喝遂川狗牯脑茶,有人感慨,江西茶叶,缺少一个“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大品牌。树立一个“带头大哥”作为群龙之首,极为重要。

实际上,振兴江西茶产业,一直都备受江西历届政府的重视。2015年,江西首次提出“江西茶,香天下”“四绿一红”的茶叶口号和品牌概念,力图整合资源,扭转颓势。2016年 11月,在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我省提出“加快绿色崛起,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这是时代赋予江西儿女的使命,也是重振江西茶产业的重要契机。今年 3月,我省整合资源,成立了江西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旨在打造江西茶品牌、振兴江西茶产业。

今天,适逢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本次茶博会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省内180家茶企、50家省外茶企、10家国外茶企和若干茶周边企业参展,是江西省历届茶叶专场博览会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当你来到现场,你会看见,江西茶叶,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亮相世人。

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

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

总策划:祝芸生 李滇敏本版主编:罗翠兰Tel:0791-86849202Fax:0791-86849984E-mail:[email protected]

B1聚焦

中国江西网:http://www.jxnews.com.cn江西日报微博:http://weibo.com/jxrb

WENHUA GANPO

公众微信号:江西日报文化赣鄱

扫一扫,有惊喜

江西茶里

的文化

地密码赣

风冷眼热

茶娘忙采茶茶娘忙采茶

江西景美茶也好江西景美茶也好。。图为如梦如幻的著名茶产区修水图为如梦如幻的著名茶产区修水。。

中国的影视剧“走出去”的愿望正在慢慢实现,类似 《欢乐颂》

《琅琊榜》《甄嬛传》 这样的电视剧,以及 《白日焰火》《山河故人》

《亲爱的》等电影,已经开始走出国门,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海外粉丝,影视“华流”正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

影视作品的输出,和一个国家的经济能量有密切关系。经济能量大了,国内的影视创作就会繁荣;同样,经济能量的国际影响大了,也可以帮助一个国家的文娱产品赢得更多关注。对待海外的影视“华流”现象,我们何尝不能这样理解:外界因为对中国的经济感兴趣,继而产生了希望通过文娱产品来增加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

发达国家想要通过“华流”了解中国。而像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追捧中国影视剧,则是在重复当年中国推崇日韩影视剧的模式。两相对比,何其相似,都是经济发达带动了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又带动了生活方式的输出。在 《琅琊榜》

《甄嬛传》中,海外观众看到了中国的过去,而在 《媳妇的美好时代》

《欢乐颂》 中,则看到了中国的当下。中国影视作品在整体上已经实现了衔接,贡献出一个深邃、多元、丰富的中国形象。

除了经济原因之外,中国影视作品能够打破以前输出艰难的壁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作品无形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性。何谓影视作品的现代性?简单地说,近些年的影视作品,逐渐具备了向内的自省能力和向外的展望视角。以往影视作品被赋予的沉重功能,已经被影视产业的市场化逐渐剥离,当影视作品可以做到理直气壮地追求好看的时候,也就无形中拥有了真实、客观的力量。

影视作品的现代性,还要求创作者要努力往作品中灌注现实生活气息,把当下中国人最关注的、最想表达的,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出来。如果中国的影视工作者没有做到这点的话,那么就算中国经济能量再大,影视作品也无法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有了经济大环境的良好氛围,再加上影视创作裂变后的响应,才能合力使得诸多影视作品走出国门。

想要持续强化中国影视的海外影响力,需要创作者往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现代性元素,不仅把中国过去的文化辉煌和当下的生活场景,用更精良的影像呈现出来,还要学会讲述世界性的故事——这要求创作者要继续开阔眼界,在创作时不但要考虑国内市场,还要有意识地面向国外市场,用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得懂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更漂亮。

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好故事的时代,包括好莱坞在内,都在极力于世界各地搜集好故事。而中国向来是好故事的富矿,无论是藏在典籍里的,还是正在发生的现在进行时,都有无数的好故事可以挖掘和采撷。未来“华流”的影响会更加汹涌,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中国影视作品需要增加更多现代性元素

□ 浩 月

《白日焰火》剧照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