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人文馨香 赣地密码 江西茶里 -...

1
“价甲天下”的产茶重镇 江西茶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追溯,最远甚至可以抵达两 千年前的秦汉时期,那个时候,江西就已经有了种茶和饮茶的 风俗。在上世纪 90 年代江西吉水县的一处东吴晚期墓葬考古 发掘中,出土了很多青瓷擂钵、带盖钵、盏钵等生活器物,被认 为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成套茶具。唐代文献《膳夫经手录》 中则记载,婺源、浮梁等地茶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便 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江西就已经有了发达的茶市,而著名诗 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下的那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 梁买茶去”,更是唐代江西茶叶繁荣的有力见证。 浮梁,即今天景德镇市下辖的浮梁县。有唐一代,浮梁是 中国茶叶最为重要的集散中心。抄写于天宝年间的《敦煌遗 茶酒论》中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说的正是当时浮梁 茶叶贸易繁盛的景象。《元和郡县图志》中则有“浮梁岁产茶 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的记载,另《膳夫经手录》称“饶州浮梁 茶……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这些都印证了唐代浮梁地区 茶叶贸易的发达和兴旺。 对唐代江西茶进行了系统性描述的要算陆羽的《茶经》。 在这部当时世界上唯一一部茶叶专著中,江西的婺源、袁州、 吉州都是出产上等好茶的地区。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陆羽写 作《茶经》前后的 36 年中,他曾多次踏足江西考察名茶甘泉,行 迹遍及今天的上饶、鄱阳、余干、弋阳、吉安、九 江、南昌等地,留下了很多诗文和佳话,被后 世广为传颂。这说明,这一时期,江西茶 叶已经闻名于世,广为人知。到了宋 代,江西茶更是迎来了一个登峰造 极的高度。根据《宋史食货志》 记载,当时全国产茶区共有三十 七州六军,属于江西的则有九州 四军,分别为江州、饶州、信州、 洪州、抚州、筠州、袁州、吉州、 虔州以及南康军、临江军、建 昌军和南安军,占整个江南茶 区的三分之二、全国的三分之 一,产茶地几乎覆盖了今天江 西大部分县市。北宋一朝,全国 岁茶课为 1153 万公斤,其中江西 高达 342.5 万公斤,名列第一。南 宋时全国产茶总量虽有所下降,但江 西仍据全国之首,达到 231.5 万公斤。 在全国年产茶量突破 50 万公斤的七个地区 中,江西就有两个,一是隆庆府(今南昌),二是 江州(今九江),分别为 145.9 万公斤和 73 万公斤,产量之 高,令人震惊。 明清两代,江西茶仍旧延续着唐宋时代的辉煌,与此同时 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首先是茶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品类 产区,如在婺源、庐山地区,以绿茶为主;在浮梁、修水地区,以 红茶为主。其次,这一时期的江西茶开始大量出口,明万历年 间,“婺源、修水、浮梁、铅山等产茶大县,均有不少外商在产地 设立茶叶加工厂”。又以修水的宁红为例, 1872-1881 年出口 俄国砖茶总量为 86128 担, 1882-1891 年上升为 259268 担,被 誉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第三,这一时期随着江西茶叶贸 易的繁盛,一些新兴商品集散中心开始兴起,成为茶叶贸易的 重要枢纽。最典型的代表是河口镇,该镇位于赣东北信江与 铅山河的交汇处。明中叶后,受贸易影响,河口开始成为闽、 浙、皖、赣四省重要的水运商道,江西茶叶在此源源不断地向 外输出,最远一直抵达今天的北欧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 贸易“桥头堡”。 举世公认的好茶产区 从南北朝到晚清民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江西一直是中 国茶叶贸易的重镇,不论在国内贸易、宫廷进贡还是在税负承 担、对外通商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江西不仅仅是历 史上的产茶大省,更是举世公认的好茶产区。 在唐代,洪洲(今南昌)所产白露茶、九江所产庐山茶、婺 源所产歙州茶、袁州(今宜春)所产界桥茶皆为当时风行全国 的名茶。两宋时期,驰名全国的极品名茶共有 6 款,而江西就 占有谢源、双井、黄龙三席。此外还有高安所产黄檗茶,亦被 时人称为“茶中绝品”。元明两代,如永丰茶、弋阳之木坑茶、 安远之九龙茶、宁都之林岕茶都为岁贡名茶,“四方争重价购 之”。清及民国,深受茶商和民众青睐的江西茶多达上百个品 种,产地遍及全境。此外,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江西茶叶 的商业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被世人所接受,如修水的宁 红、河口的河红、浮梁的浮红、婺源的绿茶、遂川的狗牯脑,到 了清末民初,都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茶叶品牌。1915 年,浮梁 县天祥茶号的“浮红茶”、遂川的狗牯脑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 会上更是斩获了金质奖章,深受世人推崇。历经千余年的发 展与蜕变,江西茶终于自晴耕雨读的农业时代走向了机器轰 鸣的工业文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影响深远的社会价值 除了在“产茶大省”和“好茶产区”这 两个领域内有不容争辩的地位外,江西茶 叶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民 俗、陶瓷、文学、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 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身价值所在。 两宋时期,江西不仅茶产量高 居全国第一,而且茶风鼎盛,空前绝 后。宋代流行的“斗茶”之风,据说 其起源正是来自江西。北宋政治 家王安石在其著作中记载,“夫茶 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 无”,茶风之盛,可见一斑。 茶风和茶叶贸易带动了以陶 瓷为主要质地的茶具制造业的发 展。不论是文人士大夫所钟爱的各 类造型别致的茶盏茶杯,还是跟随茶叶 贸易远洋出海的大宗茶具商品,江西茶 对于制瓷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瓷 一体,很早就成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大特色贸 易,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哥德堡号”事件。1745 年,这 艘来自瑞典的商船,从景德镇出发,满载着江西生产的瓷 器和茶叶回国,不料却在即将抵港的时候触礁沉没。260 年后的 2005 10 2 日,“按照传统工艺重新打造的新‘哥 德堡号’从哥德堡港口起航,开始历时两年的复航中国之 旅。新‘哥德堡号’沿着 18 世纪中瑞海上丝绸之路,途经 西班牙加的斯、巴西雷塞弗、南非开普敦、澳大利亚佛雷蒙 特、印尼雅加达,抵达中国广州。这艘复活的欧洲商船甚 至效仿它的前生,郑重其事地向景德镇开出了一张采购瓷 器和茶叶的清单”。 在精神层面,江西的茶叶,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首先是茶 融入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是一个 不折不扣的“茶痴”,他不仅不在乎被人讥讽为“分宁一茶客”, 还对家乡所产“双井茶”推崇备至。当家乡人送来这份贵重的 特产时,他立刻想到的是要将之拿去与苏东坡分享,并欣然写 下“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的名句。另一位大人物 欧阳修也是一位铁杆茶客,其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其中 之一便是茶。对于“双井茶”,他不仅和黄庭坚一样推崇喜 爱,甚至还亲自参与过对这款宋代名茶的品牌包装与文化推 广。再如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 紫黄鹂鸣。村虚卖茶已成市,林薄打麦惟闻声。 ”描写的是他 在临川前坪寺一带所见到的茶市盛况。类似这样与江西茶 有关的诗文,在唐宋元明以来的很多文人士大夫著作中多有 出现,可见茶叶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之大。其次是江西茶在普 通民众的日常采摘劳作中,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 艺术形式—采茶戏,并一直延续至今,这足以说明茶文化对 人们生活浸染之深。再次,唐宋以来,江西茶饮文化开始渗入 宗教领域,形成了深受后世推崇的茶禅文化。在两宋很多涉 及江西的文献中,屡见寺庙僧侣亲自种茶、制茶的记载,如宋 人曾几的《茶山集》中就记载了当时上饶广教寺僧侣种茶的情 景:“似病元非病,求闲方得闲。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野 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同参木上座,与汝往茶山。 ”上文提及 的宋时名茶黄龙、黄檗以及庐山云雾茶,都与当时的禅林有着 密切关系。茶因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与佛教倡导的明 心见性、体悟自然精神存有高度的默契,茶禅一味,使得茶具 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 只争朝夕的重振行动 江西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都是“国之重器”,备受 世人关注。但近几十年来,江西茶叶却出现了退步和落后, 其颓势正如已故著名茶学专家陈文华在一次访谈中所言, “江西的茶叶面积 85 万亩,在全国排名第 12 位,比云南少 475 万亩,比贵州少 285 万亩。江西产量只有 3 万吨,是福建 11.2% ,云南的 14.5% ,浙江的 18.1%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在陈文华看来,“如果只单纯从面积和产量去寻求突破,恐怕 不是出路。出路只能是依靠传统的茶文化优势,凭借优越的 生态资源,提升茶叶的内在品质,做大做强名优特茶的品 牌。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键还是要由政府来主 导”。事实上,近些年来几个茶叶大省如滇、浙、闽等地的茶 产业发展策略上,采取的正是上述思路。云南之普洱、浙江 之龙井、福建之大红袍,都成了中国最为著名的茶叶品牌,并 且能够恰如其分地代表各省的茶产业特色,就连中部的湖南 省,近年来也在积极打造统一的茶叶品牌“湘绿”。江西在多 年的发展中,虽有好茶,却一直各自为政,甚至形成了“喝茶 排内不排外(省)”的奇怪格局,九江人不喝修水宁红,婺源人 不喝遂川狗牯脑茶,有人感慨,江西茶叶,缺少一个“登高一 呼,从者如云”的大品牌。树立一个“带头大哥”作为群龙之 首,极为重要。 实际上,振兴江西茶产业,一直都备受江西历届政府的重 视。2015 年,江西首次提出“江西茶,香天下”“四绿一红”的茶 叶口号和品牌概念,力图整合资源,扭转颓势。2016 11 月, 在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我省提出“加快绿色崛起,打造 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这是时代赋予江西儿女的使命,也是 重振江西茶产业的重要契机。今年 3 月,我省整合资源,成立 了江西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旨在打造江西茶品牌、振兴江西茶 产业。 今天,适逢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南昌国际展览 中心拉开帷幕。本次茶博会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吸引 了来自省内 180 家茶企、 50 家省外茶企、 10 家国外茶企和若干 茶周边企业参展,是江西省历届茶叶专场博览会中规模最大 的一场。当你来到现场,你会看见,江西茶叶,正以焕然一新 的面貌亮相世人。 播撒人文馨香 2017 5 12 日 星期五 总策划: 祝芸生 李滇敏 本版主编: 罗翠兰 Tel:0791-86849202 Fax:0791-86849984 E-mail:[email protected] B1 聚焦 中国江西网: http://www.jxnews.com.cn 江西日报微博: http://weibo.com/jxrb WENHUA GANPO 公众微信号:江西日报文化赣鄱 扫一扫,有惊喜 西地密码 风冷眼 茶娘忙采茶 茶娘忙采茶 江西景美茶也好 江西景美茶也好图为如梦如幻的著名茶产区修水 图为如梦如幻的著名茶产区修水中国的影视剧“走出去”的愿 望正在慢慢实现,类似《欢乐颂》 《琅 琊 榜》《甄 嬛 传》 这 样 的 电 视 剧,以及 《白日焰火》《山河故人》 《亲爱的》等电影,已经开始走出国 门,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海外粉丝, 影视“华流”正成为建构国家形象 的重要渠道。 影视作品的输出,和一个国家 的经济能量有密切关系。经济能量 大了,国内的影视创作就会繁荣; 同样,经济能量的国际影响大了, 也可以帮助一个国家的文娱产品赢 得更多关注。对待海外的影视“华 流”现象,我们何尝不能这样理 解:外界因为对中国的经济感兴 趣,继而产生了希望通过文娱产品 来增加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 发达国家想要通过“华流”了 解中国。而像非洲、东南亚一些国 家追捧中国影视剧,则是在重复当 年中国推崇日韩影视剧的模式。两 相对比,何其相似,都是经济发达 带动了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又带动 了生活方式的输出。在《琅琊榜》 《甄嬛传》中,海外观众看到了中国 的过去,而在《媳妇的美好时代》 《欢乐颂》中,则看到了中国的当 下。中国影视作品在整体上已经实 现了衔接,贡献出一个深邃、多 元、丰富的中国形象。 除了经济原因之外,中国影视 作品能够打破以前输出艰难的壁 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作 品无形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性。何谓 影视作品的现代性?简单地说,近 些年的影视作品,逐渐具备了向内 的自省能力和向外的展望视角。以 往影视作品被赋予的沉重功能,已 经被影视产业的市场化逐渐剥离, 当影视作品可以做到理直气壮地追 求好看的时候,也就无形中拥有了 真实、客观的力量。 影视作品的现代性,还要求创 作者要努力往作品中灌注现实生活 气息,把当下中国人最关注的、最 想表达的,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出 来。如果中国的影视工作者没有做 到这点的话,那么就算中国经济能 量再大,影视作品也无法得到国外 观众的喜爱。有了经济大环境的良 好氛围,再加上影视创作裂变后的 响应,才能合力使得诸多影视作品 走出国门。 想要持续强化中国影视的海外 影响力,需要创作者往作品中融入 更多的现代性元素,不仅把中国过 去的文化辉煌和当下的生活场景, 用更精良的影像呈现出来,还要学 会讲述世界性的故事—这要求创 作者要继续开阔眼界,在创作时不 但要考虑国内市场,还要有意识地 面向国外市场,用全世界观众都能 看得懂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得更 精彩、更漂亮。 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好 故事的时代,包括好莱坞在内,都 在极力于世界各地搜集好故事。而 中国向来是好故事的富矿,无论是 藏在典籍里的,还是正在发生的现 在进行时,都有无数的好故事可以 挖掘和采撷。未来“华流”的影响 会更加汹涌,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中国影视作品 需要增加更多 现代性元素 浩月 《白日焰火》剧照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Jan-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播撒人文馨香 赣地密码 江西茶里 - jxnewsepaper.jxnews.com.cn/jxrb/page/186/2017-05-12/B01/...2017/05/12  · 密切关系。茶因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与佛教倡导的明

◎“价甲天下”的产茶重镇

江西茶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追溯,最远甚至可以抵达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那个时候,江西就已经有了种茶和饮茶的风俗。在上世纪90年代江西吉水县的一处东吴晚期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很多青瓷擂钵、带盖钵、盏钵等生活器物,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成套茶具。唐代文献《膳夫经手录》中则记载,婺源、浮梁等地茶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便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江西就已经有了发达的茶市,而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下的那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更是唐代江西茶叶繁荣的有力见证。

浮梁,即今天景德镇市下辖的浮梁县。有唐一代,浮梁是中国茶叶最为重要的集散中心。抄写于天宝年间的《敦煌遗书•茶酒论》中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说的正是当时浮梁茶叶贸易繁盛的景象。《元和郡县图志》中则有“浮梁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的记载,另《膳夫经手录》称“饶州浮梁茶……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这些都印证了唐代浮梁地区茶叶贸易的发达和兴旺。

对唐代江西茶进行了系统性描述的要算陆羽的《茶经》。在这部当时世界上唯一一部茶叶专著中,江西的婺源、袁州、吉州都是出产上等好茶的地区。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陆羽写作《茶经》前后的36年中,他曾多次踏足江西考察名茶甘泉,行迹遍及今天的上饶、鄱阳、余干、弋阳、吉安、九江、南昌等地,留下了很多诗文和佳话,被后世广为传颂。这说明,这一时期,江西茶叶已经闻名于世,广为人知。到了宋代,江西茶更是迎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当时全国产茶区共有三十七州六军,属于江西的则有九州四军,分别为江州、饶州、信州、洪州、抚州、筠州、袁州、吉州、虔州以及南康军、临江军、建昌军和南安军,占整个江南茶区的三分之二、全国的三分之一,产茶地几乎覆盖了今天江西大部分县市。北宋一朝,全国岁茶课为 1153万公斤,其中江西高达 342.5 万公斤,名列第一。南宋时全国产茶总量虽有所下降,但江西仍据全国之首,达到 231.5 万公斤。在全国年产茶量突破50万公斤的七个地区中,江西就有两个,一是隆庆府(今南昌),二是江州(今九江),分别为145.9万公斤和73万公斤,产量之高,令人震惊。

明清两代,江西茶仍旧延续着唐宋时代的辉煌,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首先是茶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品类产区,如在婺源、庐山地区,以绿茶为主;在浮梁、修水地区,以红茶为主。其次,这一时期的江西茶开始大量出口,明万历年间,“婺源、修水、浮梁、铅山等产茶大县,均有不少外商在产地设立茶叶加工厂”。又以修水的宁红为例,1872-1881年出口俄国砖茶总量为 86128担,1882-1891年上升为 259268担,被誉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第三,这一时期随着江西茶叶贸易的繁盛,一些新兴商品集散中心开始兴起,成为茶叶贸易的重要枢纽。最典型的代表是河口镇,该镇位于赣东北信江与铅山河的交汇处。明中叶后,受贸易影响,河口开始成为闽、

浙、皖、赣四省重要的水运商道,江西茶叶在此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最远一直抵达今天的北欧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贸易“桥头堡”。

◎ 举世公认的好茶产区

从南北朝到晚清民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江西一直是中国茶叶贸易的重镇,不论在国内贸易、宫廷进贡还是在税负承担、对外通商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江西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产茶大省,更是举世公认的好茶产区。

在唐代,洪洲(今南昌)所产白露茶、九江所产庐山茶、婺源所产歙州茶、袁州(今宜春)所产界桥茶皆为当时风行全国的名茶。两宋时期,驰名全国的极品名茶共有 6款,而江西就占有谢源、双井、黄龙三席。此外还有高安所产黄檗茶,亦被时人称为“茶中绝品”。元明两代,如永丰茶、弋阳之木坑茶、安远之九龙茶、宁都之林岕茶都为岁贡名茶,“四方争重价购之”。清及民国,深受茶商和民众青睐的江西茶多达上百个品种,产地遍及全境。此外,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江西茶叶的商业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被世人所接受,如修水的宁红、河口的河红、浮梁的浮红、婺源的绿茶、遂川的狗牯脑,到了清末民初,都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茶叶品牌。1915年,浮梁县天祥茶号的“浮红茶”、遂川的狗牯脑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更是斩获了金质奖章,深受世人推崇。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与蜕变,江西茶终于自晴耕雨读的农业时代走向了机器轰鸣的工业文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 影响深远的社会价值

除了在“产茶大省”和“好茶产区”这两个领域内有不容争辩的地位外,江西茶

叶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民俗、陶瓷、文学、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身价值所在。

两宋时期,江西不仅茶产量高居全国第一,而且茶风鼎盛,空前绝后。宋代流行的“斗茶”之风,据说其起源正是来自江西。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著作中记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茶风之盛,可见一斑。

茶风和茶叶贸易带动了以陶瓷为主要质地的茶具制造业的发

展。不论是文人士大夫所钟爱的各类造型别致的茶盏茶杯,还是跟随茶叶

贸易远洋出海的大宗茶具商品,江西茶对于制瓷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瓷

一体,很早就成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大特色贸易,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哥德堡号”事件。1745 年,这艘来自瑞典的商船,从景德镇出发,满载着江西生产的瓷器和茶叶回国,不料却在即将抵港的时候触礁沉没。260年后的 2005 年 10 月 2 日,“按照传统工艺重新打造的新‘哥德堡号’从哥德堡港口起航,开始历时两年的复航中国之旅。新‘哥德堡号’沿着 18 世纪中瑞海上丝绸之路,途经西班牙加的斯、巴西雷塞弗、南非开普敦、澳大利亚佛雷蒙特、印尼雅加达,抵达中国广州。这艘复活的欧洲商船甚至效仿它的前生,郑重其事地向景德镇开出了一张采购瓷器和茶叶的清单”。

在精神层面,江西的茶叶,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首先是茶融入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茶痴”,他不仅不在乎被人讥讽为“分宁一茶客”,

还对家乡所产“双井茶”推崇备至。当家乡人送来这份贵重的特产时,他立刻想到的是要将之拿去与苏东坡分享,并欣然写下“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的名句。另一位大人物欧阳修也是一位铁杆茶客,其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其中之一便是茶。对于“双井茶”,他不仅和黄庭坚一样推崇喜爱,甚至还亲自参与过对这款宋代名茶的品牌包装与文化推广。再如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紫黄鹂鸣。村虚卖茶已成市,林薄打麦惟闻声。”描写的是他在临川前坪寺一带所见到的茶市盛况。类似这样与江西茶有关的诗文,在唐宋元明以来的很多文人士大夫著作中多有出现,可见茶叶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之大。其次是江西茶在普通民众的日常采摘劳作中,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采茶戏,并一直延续至今,这足以说明茶文化对人们生活浸染之深。再次,唐宋以来,江西茶饮文化开始渗入宗教领域,形成了深受后世推崇的茶禅文化。在两宋很多涉及江西的文献中,屡见寺庙僧侣亲自种茶、制茶的记载,如宋人曾几的《茶山集》中就记载了当时上饶广教寺僧侣种茶的情景:“似病元非病,求闲方得闲。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野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同参木上座,与汝往茶山。”上文提及的宋时名茶黄龙、黄檗以及庐山云雾茶,都与当时的禅林有着密切关系。茶因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与佛教倡导的明心见性、体悟自然精神存有高度的默契,茶禅一味,使得茶具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

◎ 只争朝夕的重振行动

江西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都是“国之重器”,备受世人关注。但近几十年来,江西茶叶却出现了退步和落后,其颓势正如已故著名茶学专家陈文华在一次访谈中所言,

“江西的茶叶面积 85万亩,在全国排名第 12位,比云南少 475万亩,比贵州少 285 万亩。江西产量只有 3 万吨,是福建11.2%,云南的 14.5%,浙江的 18.1%”。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陈文华看来,“如果只单纯从面积和产量去寻求突破,恐怕不是出路。出路只能是依靠传统的茶文化优势,凭借优越的生态资源,提升茶叶的内在品质,做大做强名优特茶的品牌。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键还是要由政府来主导”。事实上,近些年来几个茶叶大省如滇、浙、闽等地的茶产业发展策略上,采取的正是上述思路。云南之普洱、浙江之龙井、福建之大红袍,都成了中国最为著名的茶叶品牌,并且能够恰如其分地代表各省的茶产业特色,就连中部的湖南省,近年来也在积极打造统一的茶叶品牌“湘绿”。江西在多年的发展中,虽有好茶,却一直各自为政,甚至形成了“喝茶排内不排外(省)”的奇怪格局,九江人不喝修水宁红,婺源人不喝遂川狗牯脑茶,有人感慨,江西茶叶,缺少一个“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大品牌。树立一个“带头大哥”作为群龙之首,极为重要。

实际上,振兴江西茶产业,一直都备受江西历届政府的重视。2015年,江西首次提出“江西茶,香天下”“四绿一红”的茶叶口号和品牌概念,力图整合资源,扭转颓势。2016年 11月,在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我省提出“加快绿色崛起,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这是时代赋予江西儿女的使命,也是重振江西茶产业的重要契机。今年 3月,我省整合资源,成立了江西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旨在打造江西茶品牌、振兴江西茶产业。

今天,适逢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本次茶博会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省内180家茶企、50家省外茶企、10家国外茶企和若干茶周边企业参展,是江西省历届茶叶专场博览会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当你来到现场,你会看见,江西茶叶,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亮相世人。

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

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

总策划:祝芸生 李滇敏本版主编:罗翠兰Tel:0791-86849202Fax:0791-86849984E-mail:[email protected]

B1聚焦

中国江西网:http://www.jxnews.com.cn江西日报微博:http://weibo.com/jxrb

WENHUA GANPO

公众微信号:江西日报文化赣鄱

扫一扫,有惊喜

江西茶里

的文化

地密码赣

风冷眼热

茶娘忙采茶茶娘忙采茶

江西景美茶也好江西景美茶也好。。图为如梦如幻的著名茶产区修水图为如梦如幻的著名茶产区修水。。

中国的影视剧“走出去”的愿望正在慢慢实现,类似 《欢乐颂》

《琅琊榜》《甄嬛传》 这样的电视剧,以及 《白日焰火》《山河故人》

《亲爱的》等电影,已经开始走出国门,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海外粉丝,影视“华流”正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

影视作品的输出,和一个国家的经济能量有密切关系。经济能量大了,国内的影视创作就会繁荣;同样,经济能量的国际影响大了,也可以帮助一个国家的文娱产品赢得更多关注。对待海外的影视“华流”现象,我们何尝不能这样理解:外界因为对中国的经济感兴趣,继而产生了希望通过文娱产品来增加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

发达国家想要通过“华流”了解中国。而像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追捧中国影视剧,则是在重复当年中国推崇日韩影视剧的模式。两相对比,何其相似,都是经济发达带动了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又带动了生活方式的输出。在 《琅琊榜》

《甄嬛传》中,海外观众看到了中国的过去,而在 《媳妇的美好时代》

《欢乐颂》 中,则看到了中国的当下。中国影视作品在整体上已经实现了衔接,贡献出一个深邃、多元、丰富的中国形象。

除了经济原因之外,中国影视作品能够打破以前输出艰难的壁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作品无形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性。何谓影视作品的现代性?简单地说,近些年的影视作品,逐渐具备了向内的自省能力和向外的展望视角。以往影视作品被赋予的沉重功能,已经被影视产业的市场化逐渐剥离,当影视作品可以做到理直气壮地追求好看的时候,也就无形中拥有了真实、客观的力量。

影视作品的现代性,还要求创作者要努力往作品中灌注现实生活气息,把当下中国人最关注的、最想表达的,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出来。如果中国的影视工作者没有做到这点的话,那么就算中国经济能量再大,影视作品也无法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有了经济大环境的良好氛围,再加上影视创作裂变后的响应,才能合力使得诸多影视作品走出国门。

想要持续强化中国影视的海外影响力,需要创作者往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现代性元素,不仅把中国过去的文化辉煌和当下的生活场景,用更精良的影像呈现出来,还要学会讲述世界性的故事——这要求创作者要继续开阔眼界,在创作时不但要考虑国内市场,还要有意识地面向国外市场,用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得懂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更漂亮。

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好故事的时代,包括好莱坞在内,都在极力于世界各地搜集好故事。而中国向来是好故事的富矿,无论是藏在典籍里的,还是正在发生的现在进行时,都有无数的好故事可以挖掘和采撷。未来“华流”的影响会更加汹涌,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中国影视作品需要增加更多现代性元素

□ 浩 月

《白日焰火》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