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cwbwq@163.com 主编 郑福荣 宋蕾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1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主编 郑福荣 宋蕾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校对 张丽萍 副刊 A15 E-mail:ccwbwq@163.com 老伴掌上的 “百科全书 如今大学开学之际,从校门到校 园,处处都呈现出一派欢乐热闹的场 面。来报到的,不只是新入学的学 生,而更多的,是父母乃至众多亲朋 组成的“陪送团”。其中不少,还开有 专车,于是,车水马龙也就成大专院 校新生报到时的一道特有风景。孩 子入高校,这是喜事,家长来送,顺便 看看孩子今后几年生活学习和成长 的地方,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其实,这 般地兴师动众,真大可不必,因为如 今的学生,都有肩包加拉杆箱的标 配,行李并没有多少,自个儿尽可搞 定。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大学新 生的入学场景。 记忆把我拉回到半个多世纪之 前。那时的我们,不管学校所在地与自 己家的距离是远是近,一般都没有家长 陪伴,只有自己一人,满怀好奇和兴奋, 独自一人前往。而那时我们的行李,也 很是简单,一个铺盖卷,一个内装洗脸 盆等零碎杂物的网兜儿,能有个帆布箱 子,就足以成为让人羡慕的对象。而有 的南方同学,甚至是打着一双赤足,背 着一张凉席,就来校报到了。 那时学校对新生的欢迎简朴真 诚。不用说,欢迎新生的红条幅到处 都是。首先是火车站,在车站广场, 各校均张有醒目条幅的新生接待 点。每有一趟客车到站,接待站都会 忙上一通。负责接待的或是学校的 教工或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高声呼 喊,满脸笑容,热情地帮新生拿行李, 并引导新生去坐接站的校车。及至 学校,新生一下车,又是一番热闹,来 接的老师和同学,问一声新生是哪系 哪班,随即不容分说,就会把你的行李 拿上,匆匆而去,你只要空手跟在后面 就是。即便你不跟着,也没有一点关 系,因为那时的校园十分安全,你的行 李绝不会丢失。更让人惊讶的是,当 你到宿舍后,你的行李已先你而到,被 安然地放置于你的床铺之上,而为你 代劳者,却已离去,又忙他们的去了。 同室同班的同学,虽然来自五湖四海, 或高或低、或瘦或胖,操不同的口音, 但几句话一说,就如同熟人一般,亲 热异常。我当年的入学日记,写下了 这样的话:“我们的同学来自四面八 方,有的从江苏来,有的从四川来,有 的从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河北来 ……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呢?因为 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我们有共同的事 业。我们来到这里,为了完成我们肩 负的重大而神圣的任务。” 入学时的种种新鲜情景,让我振 奋不已。在随后的日记中,又特别地 作了进一步的简单记录:“我以极兴 奋的心情,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理, 坐上了去学校的火车。车到站,来接 的同学们真热情啊!到校,敲锣打 鼓,打着旗帜,为新同学们拿行李,给 我们办入学手续,安置生活,给我们 发了用餐的碗筷盘子以及 9 月 1 日之 前的免费饭票,系主任、级主任和政 治指导员还亲自到各个宿舍来看望 同学,真是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场 面。我打心眼里激动,我永不会忘记 这一场面。大学啊!情形真如《永往 直前》开篇所描写的一样。”如今,虽 然我已不记得《永往直前》是怎样一 部小说,但那时入学时的心情和场 景,却仍让我记忆犹新,宛若眼前。 (作者原工作单位:山西省太原 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75 岁) 1937 年的云南中华书局售书发票 叶毅飞 照片 征稿启事 李伯成 夕阳 之歌 当年大学入校时 刘建武 峥嵘 岁月 忆往昔,多少悲欢离合历历在目,多少酸 甜苦辣皆系于心。弹指一挥间,你已在岁月中 洗尽铅华,宠辱不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曾为 社会做出各种贡献,而今继续以其智慧启迪 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为加强与老年读者的 沟通交流,展现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本报 副刊增设“晚晴”专版。在此,诚邀老年朋友 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晚年生活以及在 时代变迁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晚晴”版面具体栏目设置如下峥嵘岁月: 讲述有意思的人生经历、故事,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昆滇往事: 展现昆明及云南各地人文历 史、城市变迁等。 夕阳之歌: 展现千姿百态的有意义的晚年 生活。 家长里短: 讲述生活琐事,分享家庭成员 间和谐相处的经验。 养生有道: 分享健康养生心得体会。 人生絮语: 表达人生感悟,天南海北,信马 由缰。 书画摄影: 原创有价值的书法、绘画作品、 老照片、摄影等,不拘一格。 投稿要求: 1.文章体裁不限,字数要求在1100字以 内,书画摄影、老照片需配备文字说明。 2. 来稿请注明性别、年龄、原工作单位等信 息;同时也需要注明详细收信地址、邮编、电话。 3. 投稿者文责自负。 4. 投稿请发邮箱: ccwbwq@163.com 不接受纸质稿件 春城晚报编辑部 老伴一生节俭,平时孙子吃剩的饭她也舍不得浪 费,用微波炉加热一下就全部“消灭”。儿子给她买一 个手机,她用了八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儿子说:“妈, 我给你买个智能手机,像爸爸一样,可以上网聊天,可 以玩微信,像电脑一样,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她却说: “我的手机还可以打电话,不要浪费钱财。” 不久前,全家人好说歹说,老伴终于换了一个智 能手机。儿子给她设置了老年人经常需要的一些功 能,如微信、QQ、信息、照相、计步、百度、今日头条、 相册等应有尽有。刚开始,老伴不熟这些功能,老是 问我“怎么发微信呀?怎么加入朋友圈?怎么发图 片”等等。我耐心地教,她认真地学。有时,她还用笔 把操作程序一一记录下来,学得十分认真。 一天,她高兴地说:“我加入了朋友圈啦,朋友们 发了许多有关健身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老年人十 分适用。”老伴又哈哈笑着说:“微信真好,老年朋友们 只要加入微信群,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太方便了。” 自从老伴玩上了微信,不再像往日一样唠叨,不 是说张三,就是讲李四。每天茶余饭后,她便坐在沙 发上,认真阅读朋友圈发来的各类信息,有关养老健 身的信息,她不仅最爱看,而且自己还建了一个文件 夹,细心地收藏起来。 渐渐地,我发现老伴变了,各种知识渐渐丰富起 来,她不仅喜欢有关养老健身的知识,而且还喜欢时 事政治。她说:“我每天都要看新闻,不但要知道国家 大事,而且也要了解世界大事。” 儿女们看到老妈的变化,个个高兴地说:“我妈好 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从用上了智能手机后,不仅知 识丰富了,而且还学到了许多保健知识,连平时买菜 做饭也讲究酸碱搭配,科学养生了。” 如今,老伴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因为手机里装 着她需要的“百科全书”。 (作者原工作单位:云南省红河县委宣传部,64 岁) 身为“教书匠”的家父遗作《红叶集》诗集 (甲 编) 中,有一首写于辛巳年 (1941 年) 九月二十二 日的七言绝句:抗战军兴,生活困难,售家具以充 家用,独书籍不肯售去! 邺架万卷多琳琅,先贤遗爱留芬芳。 用器全舍独靳此,要谋子孙带书香。 这反映了家父非常爱书,生活再困难,也舍 不得卖先贤的书籍,要留给桃李芬芳的学生和子 孙。老照片是家父藏书中的一张“老发票”,这是 一张1937年的“云南中华书局门市计数附单”, 即售书发票。当时的中华书局位于今天的光华 街附近,从发票中可以看到,购书时间为“民国 26 (1937 年) ”,当时价格为1.6元 (民国币值) (作者原工作单位:第十四冶金建设公司,77 岁) “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 群……” 茶几上,响起了久违的电话铃 声,正在厨房里洗菜的我一阵激动, 来不及擦干双手,小跑着过去按下了 接听键。结果很失望,又是骚扰电 话。一气之下,关机。 自从退了休,电话就渐渐少了。 说实话,在上海带娃,人生地不熟,没有 自己的圈子,时不时会感到孤独,听到 来自家乡的电话,无疑是赏心乐事。 偶尔有朋友约打牌喝茶,去不了,只好 抱歉。多抱歉几回,电话更少。以后 打进来的,唯有骚扰电话。不知从哪 天起,索性一直关机,两耳不闻外界事, 全心全意带孩子了。闲时我看书,老 伴也看,但她天天都要玩微信,每天起 床第一件事,就是给圈里群里发图道 早安,睡前则一一给朋友们点赞。 去年与亲家换了班,回四川老家 轮休,出发之前,赶紧向朋友们报 告。心想,终于回归自己的老窝了, 一系列的接风之后,想打牌就打牌, 想喝茶就喝茶,想吹牛就吹牛,那该 是何等的惬意! 结果跟我想像的完全是两回 事。朋友还是那些朋友,刚见面时甚 至比想像的还要激动,老远就互相指 着对方,然后快步上前,握住手半天 不肯松开,松开后还要勾肩搭背寒喧 半天,问了老婆问儿女,问了儿女问 孙孙,然后相约“改天聚一下”这才分 手。然而这个“改天”要改多久就很 难说了。先是等对方的电话,一副随 时待命的架势;很多天没动静,等不 得了,打电话过去,对方恰好有安排, 只好再改天。老张一个人“改天”还 好,老王、老李、老刘纷纷“改天”,就 觉得不对劲了。有回买菜时碰到老 杨,也是很难得碰到的那种,寒喧半 天没说改天,说的是:“等哪天合适约 几个老哥们聚一下。”“哪天”尚且不 具体,还得“合适”,这种约会一听就 觉得虚无缥缈。 那天我忽然意识到,我生活中的 朋友圈已经不复存在,并第一次感受 到了啥叫人走茶凉。 据我所知,感叹人走茶凉者,通 常是单位的领导,再不济也是有一定 地位的老同志。人走了,无权无势 了,回到单位,面对一张张“你是谁, 找哪个?”的面孔,当然会很没面子。 问题在于,我以前的朋友,基本“门当 户对”,并不存在利益关系。而且我 回到单位,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 脸,绝对不会是装出来的,为什么跟 老朋友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再有, 老伴为啥聚会多得忙不过来,昨天跟 这几个姐妹跳舞,今天跟那几个姐妹 打拳,明天说不定又要聚餐? 晚上跟老伴说起我的困惑,老伴 笑了:“很简单啦,人与人之间相处, 要来往才有感情。长期不来往,不疏 远才怪!”我仍然不解:“你在上海,跟 姐妹们不是也没有来往吗?”老伴更 得意了,点着我的额头说:“你呀 —!别人不打电话,你就不会打过 去吗?没有事,就不能聊一聊家长里 短?我每天发图点赞,不是来往是什 么?来而不往,活该你人走茶凉!” 老伴一席话如雷贯耳。所谓君子 之交淡如水,毕竟再淡也得交往才不 至于疏远。如果老死不相往来,甚至 连一声问候都欠奉,那还叫朋友么? 修复并呵护朋友圈的事,我知道 该怎么做了。 (作者原工作单位:四川省金堂 县电视台,66 岁) 理想生活 即刻开屏 开屏新闻App 来而不往,人走茶凉 魏治祥 人生 絮语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E-mail:ccwbwq@163.com 主编 郑福荣 宋蕾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ccwb.yunnan.cn/images/2019-07/04/A15/20190704A15_pdf.pdf · 邺架万卷多琳琅,先贤遗爱留芬芳。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主编 郑福荣宋蕾 责编利少峰 美编石洋 校对张丽萍 副刊A15E-mail:ccwbwq@163.com

老伴掌上的“百科全书”

如今大学开学之际,从校门到校园,处处都呈现出一派欢乐热闹的场面。来报到的,不只是新入学的学生,而更多的,是父母乃至众多亲朋组成的“陪送团”。其中不少,还开有专车,于是,车水马龙也就成大专院校新生报到时的一道特有风景。孩子入高校,这是喜事,家长来送,顺便看看孩子今后几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其实,这般地兴师动众,真大可不必,因为如今的学生,都有肩包加拉杆箱的标配,行李并没有多少,自个儿尽可搞定。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大学新生的入学场景。

记忆把我拉回到半个多世纪之前。那时的我们,不管学校所在地与自己家的距离是远是近,一般都没有家长陪伴,只有自己一人,满怀好奇和兴奋,独自一人前往。而那时我们的行李,也很是简单,一个铺盖卷,一个内装洗脸盆等零碎杂物的网兜儿,能有个帆布箱子,就足以成为让人羡慕的对象。而有的南方同学,甚至是打着一双赤足,背着一张凉席,就来校报到了。

那时学校对新生的欢迎简朴真诚。不用说,欢迎新生的红条幅到处都是。首先是火车站,在车站广场,各校均张有醒目条幅的新生接待点。每有一趟客车到站,接待站都会忙上一通。负责接待的或是学校的教工或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高声呼喊,满脸笑容,热情地帮新生拿行李,并引导新生去坐接站的校车。及至学校,新生一下车,又是一番热闹,来接的老师和同学,问一声新生是哪系哪班,随即不容分说,就会把你的行李拿上,匆匆而去,你只要空手跟在后面就是。即便你不跟着,也没有一点关系,因为那时的校园十分安全,你的行李绝不会丢失。更让人惊讶的是,当你到宿舍后,你的行李已先你而到,被安然地放置于你的床铺之上,而为你代劳者,却已离去,又忙他们的去了。同室同班的同学,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或高或低、或瘦或胖,操不同的口音,但几句话一说,就如同熟人一般,亲热异常。我当年的入学日记,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有的从江苏来,有的从四川来,有

的从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河北来……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呢?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我们有共同的事业。我们来到这里,为了完成我们肩负的重大而神圣的任务。”

入学时的种种新鲜情景,让我振奋不已。在随后的日记中,又特别地作了进一步的简单记录:“我以极兴奋的心情,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理,坐上了去学校的火车。车到站,来接的同学们真热情啊!到校,敲锣打鼓,打着旗帜,为新同学们拿行李,给我们办入学手续,安置生活,给我们发了用餐的碗筷盘子以及9月1日之前的免费饭票,系主任、级主任和政治指导员还亲自到各个宿舍来看望同学,真是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场面。我打心眼里激动,我永不会忘记这一场面。大学啊!情形真如《永往直前》开篇所描写的一样。”如今,虽然我已不记得《永往直前》是怎样一部小说,但那时入学时的心情和场景,却仍让我记忆犹新,宛若眼前。

(作者原工作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75岁)

1937年的云南中华书局售书发票□叶毅飞

老照片

征稿启事

□李伯成

夕阳之歌

当年大学入校时□刘建武

峥嵘岁月

忆往昔,多少悲欢离合历历在目,多少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弹指一挥间,你已在岁月中洗尽铅华,宠辱不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曾为社会做出各种贡献,而今继续以其智慧启迪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为加强与老年读者的沟通交流,展现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本报副刊增设“晚晴”专版。在此,诚邀老年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晚年生活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晚晴”版面具体栏目设置如下——峥嵘岁月:讲述有意思的人生经历、故事,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昆滇往事:展现昆明及云南各地人文历

史、城市变迁等。夕阳之歌:展现千姿百态的有意义的晚年

生活。家长里短:讲述生活琐事,分享家庭成员

间和谐相处的经验。养生有道:分享健康养生心得体会。人生絮语:表达人生感悟,天南海北,信马

由缰。书画摄影:原创有价值的书法、绘画作品、

老照片、摄影等,不拘一格。

投稿要求:1.文章体裁不限,字数要求在1100字以

内,书画摄影、老照片需配备文字说明。2.来稿请注明性别、年龄、原工作单位等信

息;同时也需要注明详细收信地址、邮编、电话。3.投稿者文责自负。4.投稿请发邮箱:ccwbwq@163.com不接受纸质稿件

春城晚报编辑部

老伴一生节俭,平时孙子吃剩的饭她也舍不得浪费,用微波炉加热一下就全部“消灭”。儿子给她买一个手机,她用了八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儿子说:“妈,我给你买个智能手机,像爸爸一样,可以上网聊天,可以玩微信,像电脑一样,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她却说:

“我的手机还可以打电话,不要浪费钱财。”不久前,全家人好说歹说,老伴终于换了一个智

能手机。儿子给她设置了老年人经常需要的一些功能,如微信、QQ、信息、照相、计步、百度、今日头条、相册等应有尽有。刚开始,老伴不熟这些功能,老是问我“怎么发微信呀?怎么加入朋友圈?怎么发图片”等等。我耐心地教,她认真地学。有时,她还用笔把操作程序一一记录下来,学得十分认真。

一天,她高兴地说:“我加入了朋友圈啦,朋友们发了许多有关健身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老年人十分适用。”老伴又哈哈笑着说:“微信真好,老年朋友们只要加入微信群,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太方便了。”

自从老伴玩上了微信,不再像往日一样唠叨,不是说张三,就是讲李四。每天茶余饭后,她便坐在沙发上,认真阅读朋友圈发来的各类信息,有关养老健身的信息,她不仅最爱看,而且自己还建了一个文件夹,细心地收藏起来。

渐渐地,我发现老伴变了,各种知识渐渐丰富起来,她不仅喜欢有关养老健身的知识,而且还喜欢时事政治。她说:“我每天都要看新闻,不但要知道国家大事,而且也要了解世界大事。”

儿女们看到老妈的变化,个个高兴地说:“我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从用上了智能手机后,不仅知识丰富了,而且还学到了许多保健知识,连平时买菜做饭也讲究酸碱搭配,科学养生了。”

如今,老伴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因为手机里装着她需要的“百科全书”。(作者原工作单位:云南省红河县委宣传部,64岁)

身为“教书匠”的家父遗作《红叶集》诗集(甲编)中,有一首写于辛巳年(1941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七言绝句:抗战军兴,生活困难,售家具以充家用,独书籍不肯售去!

邺架万卷多琳琅,先贤遗爱留芬芳。用器全舍独靳此,要谋子孙带书香。这反映了家父非常爱书,生活再困难,也舍

不得卖先贤的书籍,要留给桃李芬芳的学生和子孙。老照片是家父藏书中的一张“老发票”,这是一张1937年的“云南中华书局门市计数附单”,即售书发票。当时的中华书局位于今天的光华街附近,从发票中可以看到,购书时间为“民国26年(1937年)”,当时价格为1.6元(民国币值)。(作者原工作单位:第十四冶金建设公司,77岁)

“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

茶几上,响起了久违的电话铃声,正在厨房里洗菜的我一阵激动,来不及擦干双手,小跑着过去按下了接听键。结果很失望,又是骚扰电话。一气之下,关机。

自从退了休,电话就渐渐少了。说实话,在上海带娃,人生地不熟,没有自己的圈子,时不时会感到孤独,听到来自家乡的电话,无疑是赏心乐事。偶尔有朋友约打牌喝茶,去不了,只好抱歉。多抱歉几回,电话更少。以后打进来的,唯有骚扰电话。不知从哪天起,索性一直关机,两耳不闻外界事,全心全意带孩子了。闲时我看书,老伴也看,但她天天都要玩微信,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圈里群里发图道早安,睡前则一一给朋友们点赞。

去年与亲家换了班,回四川老家轮休,出发之前,赶紧向朋友们报告。心想,终于回归自己的老窝了,一系列的接风之后,想打牌就打牌,想喝茶就喝茶,想吹牛就吹牛,那该是何等的惬意!

结果跟我想像的完全是两回

事。朋友还是那些朋友,刚见面时甚至比想像的还要激动,老远就互相指着对方,然后快步上前,握住手半天不肯松开,松开后还要勾肩搭背寒喧半天,问了老婆问儿女,问了儿女问孙孙,然后相约“改天聚一下”这才分手。然而这个“改天”要改多久就很难说了。先是等对方的电话,一副随时待命的架势;很多天没动静,等不得了,打电话过去,对方恰好有安排,只好再改天。老张一个人“改天”还好,老王、老李、老刘纷纷“改天”,就觉得不对劲了。有回买菜时碰到老杨,也是很难得碰到的那种,寒喧半天没说改天,说的是:“等哪天合适约几个老哥们聚一下。”“哪天”尚且不具体,还得“合适”,这种约会一听就觉得虚无缥缈。

那天我忽然意识到,我生活中的朋友圈已经不复存在,并第一次感受到了啥叫人走茶凉。

据我所知,感叹人走茶凉者,通常是单位的领导,再不济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老同志。人走了,无权无势了,回到单位,面对一张张“你是谁,找哪个?”的面孔,当然会很没面子。

问题在于,我以前的朋友,基本“门当户对”,并不存在利益关系。而且我回到单位,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绝对不会是装出来的,为什么跟老朋友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再有,老伴为啥聚会多得忙不过来,昨天跟这几个姐妹跳舞,今天跟那几个姐妹打拳,明天说不定又要聚餐?

晚上跟老伴说起我的困惑,老伴笑了:“很简单啦,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来往才有感情。长期不来往,不疏远才怪!”我仍然不解:“你在上海,跟姐妹们不是也没有来往吗?”老伴更得意了,点着我的额头说:“你呀——!别人不打电话,你就不会打过去吗?没有事,就不能聊一聊家长里短?我每天发图点赞,不是来往是什么?来而不往,活该你人走茶凉!”

老伴一席话如雷贯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毕竟再淡也得交往才不至于疏远。如果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一声问候都欠奉,那还叫朋友么?

修复并呵护朋友圈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作者原工作单位:四川省金堂县电视台,66岁) 理想生活 即刻开屏

开屏新闻App

来而不往,人走茶凉□魏治祥

人生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