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災傷病認定及補 - web.bola.taipei · 2018職業疾病通報件數...

77
職災傷病認定及補 償之法院實務 郭怡青律師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Sep-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職災傷病認定及補償之法院實務 郭怡青律師

  • 勞動部統計職災發生率 這個行業最危險

    勞動部公布去年職業傷害統計,去年全體勞工平均每千人會有2.773人發生職業傷害,其中最高的是營造業,每千人會有10.036人會因工作受傷。 依勞動部統計,去年發生職業傷害的勞工達2萬8349人次,職業傷害千人率為2.773,較前一年2.953略降。其中傷病人次為2萬6341人次、失能1752人次、死亡256人次。 依行業別來看,職災千人率最高的是營造業10.036,第二是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的4.676,運輸倉儲業以4.424排第三、礦業及土石採取業4.374,排名第四,住宿及餐飲業3.787第五。 整體職災發生率由2010年的4.333降到2.773,營造業職災千人率自2007年下降到去年的10.036,製造業則從6.005降到2.904。 職安署說,營造業職災類型包括被刺、割傷,此外,墜落、被夾、被捲都是常發生的災害。運輸倉儲業以使用堆高機受傷或跌倒等較多,住宿及餐飲業職業傷害則以燙傷較多。

    (2018.10.20蘋果日報)

  • 2018職業疾病通報件數

    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 製造業:29.2% 營造業:19.4% 住宿及餐飲業:12.3% 職業性聽力損失 製造業:94.6% 職業性皮膚病 住宿及餐飲業:27.7%

  • 法源

    勞基法59-63→無定義性規定

    職業安全衛生法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

    勞工保險條例

    民法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 其他行政法規

    職安法施行細則

    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

    職業災害勞工補助及核發辦法

    職業災害勞工醫療期間退保繼續參加勞工保險辦法

    職業災害勞工輔助器具補助標準表

    職業災害勞工職業重建補助辦法

    執行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三十四條罰鍰應行注意事項

  • 職安法第2條

    本法所稱職業災害,謂勞工就業場所之建築物、設備、原料、材料、化學物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工作者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

    – 工作者:指勞工、自營作業者及其他受工作場所負責人指揮或監督從事勞動之人員

    – 職業上原因所引起

  • 職安法施行細則第4條

    –本法第二條第四項所稱職業上原因,係指隨作業活動所衍生,於就業上一切必要行為及其附隨行為而具有相當因果關係者。

  • 最高法院92台上1960民事判決

    勞動基準法與勞工保險條例,均係為保障勞工而設,勞動基準法對於職業災害所致之傷害,並未加以定義,原審本於勞動基準法所規範之職業災害,與勞工保險條例所規範之職業傷害,具有相同之法理及規定之類似性質,並參酌勞工傷病審查準則第4條之規定,認被上訴人係屬勞動基準法第59條之職業傷害,於法並無違誤。

  • 職業病認定條件

    按勞動基準法第59條所稱之職業災害,固包括勞工因事故所遭遇之職業傷害或長期執行職務所罹患之職業病,且職業病之種類及其醫療範圍,應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定之,惟勞工之職業傷害與職業病,均應與勞工職務執行有相當之因果關係,始得稱之,尤以職業病之認定,除重在職務與疾病間之關聯性(職務之性質具有引發或使疾病惡化之因子)外,尚須兼顧該二者間是否具有相當之因果關係以為斷。(最高法院100台上1191民事判決)

  • 職災原因須為雇主可得控制的危害

    勞基法就「職業災害」並未加以定義,而職業災害補償在解釋上須勞工因就業場所或作業活動及職業上原因所造成之傷害,即造成職業災害之原因原則須雇主可得控制之危害始有適用,若危險發生原因非雇主可得控制之因素,則不宜過份擴張職業災害認定之範圍,否則無異加重雇主之責任,而減少企業之競爭力,亦有礙社會之經濟發展,故是否符合上開規定,自應慎重認定,若非勞工於上、下班,於適當時間,從日常居、住處所往返就業場所之應經途中所發生之事故傷害,即非屬職業傷害。

    (臺灣高等法院106勞上33民事判決)

  • 職災補償的請求要件(1)

    按勞基法第59條職業災害之補償規定,係為保障勞工,加強勞、雇關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之特別規定,性質上非屬損害賠償。且職業災害補償乃對受到「與工作有關傷害」之受僱人,提供及時有效之薪資利益、醫療照顧及勞動力重建措施之制度,使受僱人及受其扶養之家屬不致陷入貧困之境,造成社會問題,其宗旨非在對違反義務、具有故意過失之雇主加以制裁或課以責任,而係維護勞動者及其家屬之生存權,並保存或重建個人及社會之勞動力,是以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特質係採無過失責任主義,凡雇主對於業務上災害之發生,不問其主觀上有無故意過失,皆應負補償之責任,不論受僱人有無過失,皆不減損其應有之權利。

    (最高法院107台上1056)

  • 職災補償的請求要件(2)

    上開職業災害,固以該災害係勞工基於勞動契約,在雇主監督指揮下從事勞動過程中發生(即具有業務遂行性),且該災害與勞工所擔任之業務間存在相當因果關係(即具有業務起因性),亦即勞工因就業場所或作業活動及職業上原因所造成之傷害。而就業場所包括僱用勞工工作之場所、因勞工工作上必要設置之場所或其附屬建築等,且基於前述職業災害補償制度立法宗旨,關於就業場所及執行職務之內涵,應適度從寬認定,凡勞工在工作期間內於雇主提供供所屬勞工履行契約提供勞務之場所發生傷害,均屬職業災害。

    (最高法院107台上1056)

  • 出借營業名義者亦為雇主

    勞基法所稱雇主或民法所稱僱用人,均應從寬解釋,不以事實上有勞動或僱傭契約者為限,凡客觀上被他人使用,為之服勞務而受其監督者,均係受僱人。又將營業名稱借與他人投標工程使用,其內部固僅係對於未具有信用或營業資格者,借與信用或資格,惟不論其間目的係為達逃避僱用人責任所為之脫法行為,抑或單純為符合投標資格之借用關係,就外觀而言,出借營業名義者仍係與第三人成立承攬法律關係之當事人,本諸對於勞動者及交易安全及之保護,應認出名承攬之名義人與實際從事該承攬工作之工作者,具有選任、服勞務及監督關係,與僱傭無殊。

    (最高法院102年台上字第627號)

  • 外勞?

  • 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

    第3條

    –職業傷害: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者

    –職業病:於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規定適用職業範圍從事工作,而罹患表列疾病

  • 視為職業傷害(1)

    被保險人上、下班,於適當時間,從日常居、住處所往返就業場所,或因從事二份以上工作而往返於就業場所間之應經途中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在學學生或建教合作班學生,於上、下班適當時間直接往返學校與就業場所亦同)

    於作業開始前,在等候中,因就業場所設施或管理之缺陷所發生之事故。

    因作業之準備行為及收拾行為所發生之事故。

    於作業終了後,經雇主核准利用就業場所設施,因設施之缺陷所發生之事故。

    因勞務管理上之必要,或在雇主之指揮監督下,從飯廳或集合地點赴工作場所途中或自工作現場返回事務所途中,為接受及返還作業器具,或受領工資等例行事務時,發生之事故。

  • 視為職業傷害(2)

    於作業時間中斷或休息中,因就業場所設施或管理上之缺陷發生事故

    工作時間中基於生理需要於如廁或飲水時發生事故

    於必要情況下,臨時從事其他工作,該項工作如為雇主期待其僱用勞工所應為之行為而致之傷害

    被保險人因公差由日常居、住處所或就業場所出發,至公畢返回日常居、住處所或就業場所期間之職務活動及合理途徑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

    被保險人經雇主/所屬團體指派參加進修訓練、技能檢定、技能競賽、慶典活動、體育活動或其他活動,由日常居、住處所或就業場所出發,至活動完畢返回日常居、住處所或就業場所期間因雇主指派之活動及合理途徑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

  • 視為職業傷害(3)

    由於執行職務關係,因他人之行為發生事故

    因執行職務受動物或植物傷害

    利用雇主為勞務管理所提供之附設設施,因設施之缺陷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

    參加雇主舉辦之康樂活動或其他活動,因雇主管理或提供設施之瑕疵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

    被保險人因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經雇主同意直接往返醫療院所診療或下班後直接前往診療後返回日常居住處所應經途中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

    於工作日之用餐時間中或為加班、值班,如雇主未規定必須於工作場所用餐,而為必要之外出用餐,於用餐往返應經途中發生事故

  • 「視為職業傷害」的限制

    非日常生活所必需之私人行為。

    未領有駕駛車種之駕駛執照駕車。

    受吊扣期間或吊銷駕駛執照處分駕車。

    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交岔路口違規闖紅燈。

    闖越鐵路平交道。

    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吸食毒品、迷幻藥或管制藥品駕駛車輛。

    駕駛車輛違規行駛高速公路路肩。

    駕駛車輛不按遵行之方向行駛或在道路上競駛、競技、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駕駛車輛。

    駕駛車輛不依規定駛入來車道。

  • 勞委會94.6.28勞保3字第0940035286號函

    32.被保險人之工作性質如為其原本經常工作之職務範圍,例如駕駛員等工作,屬本準則第3條之執行職務;如非在其原經常工作之職務範圍內,而受雇主指派取物、開會、參加訓練、活動等,即為本準則第9條規定之情形,應受本準則第18條規定之限制。

  • 勞委會函釋(關於請領勞保職災給付)

    1.參加後備軍人教育小組訓練

    8.加保於職業工會者,雇主不得主張抵充

    18.勞保局核發職災給付不用等判決確定

    13.經職業工會參加保險,從事與本業專長性質相同之工作

    16.以被裁減資遣員工身分繼續參加勞工保險

    26.於天災發生之際有執行職務之必要或具有易遭受災害的情形

  • 非屬職業災害例

    17.25.本業職業工人修繕自有房屋

    22.因公受傷致哮喘病況加重,惟該疾病如非於工作當場促發,且與工作無相當因果關係

    23.於加保有效期間遭遇職業傷害,嗣後被資遣

    4.7.工會理監事執行工會事務?

  • 通勤災害

  • 勞委會函釋:「應經途中」

    28.應經途中之起點與終點,應以其是否已離開或抵達日常居、住所認定,公共使用或公同共有空間仍應認定為上、下班之應經途中

    29.學生上下班時間往返學校及就業場所

  • 勞委會函釋案例

    2.請假回家後再上班

    3.搭飛機出差

    5.假日非出於私人行為在上班途中

    14.奉雇主命令參加健康檢查途中

    20.在他處臨時被叫回去加班,在前往公司途中

    27.為執行職務購買材料途中

    36.37.在應經途中順道接送配偶、小孩

    38.在應經途中順道去銀行提款

    43.從事二份以上工作而往返就業場所

    44.工作開始前從住居所外出用餐

  • 非屬通勤災害案例

    6.外宿後隔日從外宿處上班

    10.騎機車逆向行駛致車禍

    21.從宿舍回家途中

    46.預告終止勞動契約期間依法請假找工作途中

    11.35.於上下班時間遭他人故意傷害?

    9.12.常住宿舍,回家後隔日上班?

    15.上班途中超車跨越分隔線被來車撞傷?

  • 相當因果關係的意義

    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第21條所謂職業病,係指該項疾病之促發與作業有相當因果關係者;而所謂有相當因果關係者,係指其條件須依據經驗法則作客觀判斷,而可認定在通常情況下,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係;反之,倘在一般情況下,雖有此條件存在,但並不一定發生此一結果者,則該條件與結果不相當,即不具因果關係。

    本件被保險人為公司負責人,固曾因公司會計小姐請假,須來回穿梭機械室與 辦公室接聽電話及處理會計工作,惟其從事之工作並非前揭接觸生物性危害之工作,所患肝炎亦非藉此引起之病毒性肝炎,自不能認係勞工保險條例所定之職業病。

    (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1844號)

  • 職業病成立民事損賠的要件

    雖勞動部99年12月17日修正之 『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認定本件為主要之工作場所職業災害,並依勞保局據醫理見解核定得視為職業病,然上開指引僅係基於職業災害保護政策,為協助勞工保險職業災病給付及相關補償之行政認定為目的,減輕職業病認定申請者說明發病經過及與職業相關性之困難,及促進職業病認定程序的迅速化及公平化,而制訂定型化基準,對符合認定基準要件者,以視為職業疾病予以處置,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須以有損害之發生及有責任原因之事實,並二者間有相當因果關係為成立要件者,尚有不同。

    (最高法院105年台上字第376號)

  • 成立職災要件 受害者必須具有勞工身份:適用勞基法且為雇傭關係

    受害地點必須在就業場所

    職業上原因(執行職務)

    生理上受到傷害,如疾病、傷害、殘廢 或死亡等症狀 。

    災害的發生與職業間有相當因果關係

    災害發生事由:就業場所或作業活動或職業上之原因

    危險之發生為雇主可控制的範圍

    執行職務在雇主監督指揮下從事工作,工作內容必須勞資雙方所約定之工作

  • 因果關係

    業務遂行性:

    勞工依據勞動契約在雇主支配下提供勞務

    業務起因性:

    伴隨著勞工提供勞務時所可能發生之危險已經現實化,且該危險之現實化為經驗法則與一般通念上可認定

  • 因果關係 按職業災害,係勞工於執行其業務上之工作時,因工作之意外事故

    ,致使工人發生死亡、殘廢、傷害或疾病之災害。惟勞基法就「職業災害」未有定義性條文。至勞工安全衛生法第2條第4項對於職業災害之定義則為:本法所稱職業災害,謂勞工就業場所之建築物﹑設備﹑原料﹑材料﹑化學物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勞工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此定義雖係專就勞衛法上之特殊考量,尚不足採為職業災害之定義。惟參酌其條文意旨,職業災害通常係以勞工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且該職業災害具有「業務起因性」及「業務遂行性」而言。所謂業務起因性,乃指者;所謂業務遂行性,則指勞工依據勞動契約在雇主支配下提供勞務之意。蓋勞基法第59條職業災害補償之立法意旨,乃因現代之事業經營,由於機械、動力、化學物品或輻射性物品之使用,或者由於工廠設備不完善,抑或由於勞工之工作時間過長、疏失等情況,均可能發生職業上之災害,而致使勞工傷病、死亡或殘廢。勞工一旦不幸遭受職業上之災害,往往使勞工及其家屬之生活,陷於貧苦無依絕境,勞工若因執行業務而發生職業上之災害,當然應由雇主負賠償或補償之責任。

  • 職安法的「職業災害」

    V.

    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的「職業傷害」

  • 所謂職業病,係指該項疾病之促發與作業有相當因果關係者,所謂有相當因果關係者,係指條件必須依據經驗法則作客觀判斷,可認定在通常情況下,其條件與結果有因果關係,反之,假如在一般情況下,雖有此條件存在,但並不一定發生此一結果者,則該條件與結果即不具相當因果關係。

    (高等行政法院94,簡,1046)

    職業病

  • 有客觀的生理證據以證實有病;

    要有暴露的證據;所暴露之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危害之證據及強度與時間;

    合乎時序性:除了暴露因素必須在發病之前外,尚要有一段最低的暴露期或誘發期,及在最大潛伏期以前發生。

    合乎一致性:要有流行病學文獻或個案報告,以及同廠工人發現類似症狀。

    要排除其他可導致症狀的原因(尤其是非屬自己健康原因)。

    於認定程序上,該疾病如經醫師診斷,有勞工保險者,即可向勞保局申請職業傷病給付審定;如勞工或雇主對於職業疾病診斷有異議時,得檢附有關資料,向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申請認定。

    職安署對職業病的認定

  • 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及增列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項目

    職業病參考指引

    判斷

  • 該疾病與特定媒介(agent)、暴露(exposure)或工作程序(workprocess)具有因果關係者。

    該疾病發生於工作相關環境及(或)特定職業者。

    該疾病發生於某工作群聚,其平均發病次數高於其他工作群體者。

    暴露後有科學證據明確定義疾病類型(patternofdisease)及可信之原因者。

    國際勞工組織(ILO)職業病表列表準則

  • 職業病

    – 因執行職務而罹患中央主管機關依據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第八類第二項規定核定增列之職業病種類或有害物質所致之疾病

    視為職業病

    – 被保險人罹患之疾病,經勞動部職業疾病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執行職務所致者

    – 被保險人疾病之促發或惡化與作業有相當因果關係

    – 被保險人罹患精神疾病,而該項疾病與執行職務有相當因果關係

    職業病及視為職業病

  • 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

    – 1.該工作者的年齡、性別、家族病史、嗜好(飲酒、吸菸量、用藥等)、個人病歷、發病前的身體狀況、宿因、原有疾病等。

    – 2.發病以前的工作種類、內容、工作環境以及工作經歷。

    – 3.發病時,尤其是當日的詳細狀況:包括工作的負荷、精神上的變化、初發症狀的發現狀況(症狀的程度及發現時期,尤其是到發病前有沒有症狀?如有,其狀況如何?等),皆應詳實記錄。

    – 4.發病前一日、前一週、前一個月及前六個月之工作負荷,應詳實記錄其質與量。

    – 5.臨床症狀及其經過。

    – 6.臨床諸檢查(放射線診斷、血液及脊髓液檢查、心電圖、血壓測定、眼底所見及其他)。

    – 7.解剖檢查所見

    過勞

  • 查原審認定蔡○○超時工作,固非無由。然蔡○○為外科住院醫師,工作性質有別於一般勞工,為不適用勞基法之行業,其合理工時似應酌其工作性質加以評定;以勞基法工時相關規定檢視定其合理工時,是否允洽,洵非無疑;而「教學醫院評鑑基準」5.3.3係前行政院衛生署(現已改制更名為衛生福利部)100年版之規定(參見一審重勞訴字卷第2宗第78至81頁)、「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係102年5月16日始發布頒行,均屬蔡○○ 98年4月23日發病後始生效之規章,原審未說明各該規章得溯及適用於本件工時判斷之心證所由得,逕以上開規章有關工時規定之標準,謂蔡○○工作超時, ○○醫院違反上開保護他人之法律,不免可議。

    最高法院106台上15

  • 工作壓力引起精神疾病雖因工作別不同而有不同風險,但工作相關之精神疾病與壓力事件的發生與否有更強的相關性,而這些壓力源有可能來自各種不同的工作,下列為其中較強之潛在風險:

    – (嚴重的)疾病或受傷。

    – 與業務相關,引發重大傷亡事故、重大事故。

    – 造成會對公司經營產生影響等的重大工作疏失。

    – 被無理地要求離職。

    – (嚴重地)受到刻意讓人厭煩/生氣的騷擾、霸凌或暴力行為。

    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事件引起精神疾病認定參考指引

  • 判斷精神疾病的職業相關性時,對暴露證據的收集應包括下列幾項:

    – (一)勞工的工作時間表和工作項目、工作量、工作難易度以及從事該工作的期間。

    – (二)暴露事件之種類,及事件後的狀況。

    – (三)暴露事件之時間、強度應儘量詳細記錄。

    – (四)如果需要,可詢問當事人之同事、上司、部屬、家人、朋友或蒐集其他書面或電子資料,或至工作場所錄影記錄工作環境及工作情況。

  • 前提:必須在親身經歷或目睹職業相關的外傷或重大意外事故發生

    應有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診斷,診斷之內容項目,應符合有關 PTSD 之要項

    職業所造成之創傷事件,應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 (1)此事件是指患者經驗到(含:親身經驗及現場目睹)職業所引起之外傷事件,或上下班時交通意外事件,且牽涉到真實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真實的或具威脅性的身體傷害、或威脅到自己身體的完整性等情境。

    – (2)事件符合下列要件 • 1經歷事件特質:此人曾經歷、目擊、或被迫面對一種或多種事件;此事件牽涉到真實或具威脅性的死亡、真實的或具威脅性的身體傷害、或威脅到自己或其他人身體的完整性。

    職業相關PTSD認定參考指引

  • 2對於經歷事件的反應:此人的反應包括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

    (3)創傷事件須於工作中發生,並且因職業因子所導致;或在上下班時發生交通意外所導致。

    3.如果從時間發生到疾病出現之間的潛伏期超過六個月,但是有非常典型的PTSD症狀且排除其他如:焦慮、強迫症或憂鬱症之可能性時,仍可歸類為“可能”病例(probable)。這類病人常會出現反覆的侵入記憶、白日夢、或者在夜夢中一再重現回憶此事件,伴隨著情緒疏離、情感麻木或逃避可能引起痛苦回憶的刺激行為。

  • 勞保給付

  • 勞保給付

  • 對勞保局-勞保條例

    醫療給付:攜帶職災醫療書單就醫,可免繳部分醫療費用並享有膳食費補助。

    傷病給付:因職災未能工作致無法取得原有薪資者,可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申請至治療終止日止,最長給付2年。

    失能給付:經治療後症狀固定,且醫院診斷為永久失能並符合失能給付標準者可申請。

    死亡給付: 若在保險有效期間不幸因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死亡,支出殯葬費之人,得請領喪葬津貼,而符合請領規定的遺屬能擇一申請遺屬年金(月領)或遺屬津貼。

    (第2條)

  • 傷病給付

  • 遺屬年金及遺屬津貼

    遺屬年金

    – 被保險人之平均月投保薪資*年資*1.55%。(最低保障金額為3,000元)

    – 按被保險人之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發給10個月職業災害死亡補償一次金

    – 同順序之遺屬,每多一人加發25%,至多加發50%

    遺屬津貼:

    – 過世者在98/1/1前就參加勞保有勞保年資

    – 按被保險人之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發給40個月

    遺屬可擇一請領

  • ※請領遺屬津貼則無上述條件

  • 15條:保險費負擔

    有一定雇主:全部由投保單位負擔

    無一定雇主或自營,參加職業工會:被保險人負擔60%

    無一定雇主或自營,為漁會之甲類會員:被保險人負擔20%

    參加海員總工會或船長公會為會員之外僱船員:被保險人負擔80%

  • 20條:請領時效

    被保險人在保險有效期間發生傷病事故,於保險效力停止後一年內,得請領同一傷病及其引起之疾病之傷病給付、失能給付、死亡給付或職業災害醫療給付。

    被保險人退保後,經診斷確定於保險有效期間罹患職業病者,得請領職業災害保險失能給付。

  •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 保障對象

    – 勞工保險之被保險人

    – 未加入勞工保險之勞工

    補助內容

    – 殘廢、死亡補助

    – 生活津貼

    – 殘廢生活津貼

    – 訓練期間生活津貼

    – 器具補助

    – 看護補助

    – 家屬補助

    與職業災害補償或保險給付之關係

    – 排除已領有其他性質相同之給付或補助,

    – 已由雇主取得職業災害補償者

  • 對雇主請求

  • 民法 勞動基準法 勞保條例 職災勞工保護法

    賠償性質 補償性質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

    填補財產上與非財產上損害

    雇主法定義務 雇主對職災勞工的法定補償責任

    社會保險制度 職災給付

    國家保護 職災補助 訴訟救助

    殯葬費 扶養費 醫療費 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所增加的費用

    慰撫金

  •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殘廢、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左列規定予以補償: – 一、勞工受傷或罹患職業病時,雇主應補償其必需之醫療費用。職業病之種類及其醫療範圍,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

    – 二、勞工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按其原領工資數額予以補償。但醫療期間屆滿2年仍未能痊癒,經指定之醫院診斷,審定為喪失原有工作能力,且不合第三款之殘廢給付標準者,雇主得一次給付40個月之平均工資後,免除此項工資補償責任。

    – 三、勞工經治療終止後,經指定之醫院診斷,審定其身體遺存殘廢者,雇主應按其平均工資及其殘廢程度,一次給予殘廢補償。殘廢補償標準,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定。

    – 四、勞工遭遇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而死亡時,雇主除給與五個月平均工資之喪葬費外,並應一次給與其遺屬四十個月平均工資之死亡補償。

    勞基法59(1)

  •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予以補償

    需因雇主可控制之勞動場所相關危害,所致勞工之疾病、傷害、失能或死亡,始得認屬職業災害(臺灣高等法院87勞上字13)

    職災補償責任為無過失責任

    雇主如有過失另有損害賠償責任

    勞基法59(2)

  • 已受領保險給付者,可抵充之

    勞基法施行細則34-1: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或失能時,雇主已依勞工保險條例規定為其投保,並經保險人核定為職業災害保險事故者,雇主依本法第59條規定給予之補償,以勞工之平均工資與平均投保薪資之差額,依本法第59條第3款及第4款規定標準計算之。

    抵充

  • 依勞基法第62條第1項規定之主詞觀之,須與最後承攬人負連帶責任者為承攬人或中間承攬人,似不包括事業單位,然而本條規定之立法理由在於「事業單位有以其事業交予他人承攬者,他人亦有將所承攬之工作,再次交予他人承攬者,事業單位對於交予他人承攬之工作所生職業災害,應與承攬人,以下各次承攬人負連帶補償責任。事業單位或各次承攬人就職業災害所支付之補償費得向最後承攬人求償。」,且該條第2項係規定「事業單位或承攬人或中間承攬人,為前項之災害補償時,就其所補償之部分,得向最後承攬人求償」,足見同條第1項應連帶負職業災害補償責任者,自應包括將事業招人承攬之事業單位,又該條對事業單位應連帶負職業災害補償責任者,並未限定於事業單位就該職業災害有過失之情形,事業單位自不得主張其就該職業災害之發生無過失,而免除其連帶補償之責任。

    承攬契約定作人之補償責任

  • 職業傷害

    –雇主已提供防護設備,勞工未戴安全帽或繫安全帶等防護用具

    –勞工違反作業流程或機械操作方式

    –勞工有其他未注意自身安全情事

    –勞工一邊工作一邊抽菸致注意力分散

    –勞工工作中飲用酒精性飲料

    –勞工未受專業訓練不聽勸阻執意操作器械

    –勞工擅自啟動機器

    與有過失案例

  • 職業病

    –勞工工作姿勢不良

    –勞工具有身體質量指數過高、血壓偏高、總膽固醇偏高或抽菸喝酒習慣等個人因素

    –勞工不顧身體情況強行加班

    與有過失案例

  • 勞工保險失能給付標準

    鑑定評估

    殘廢等級表?

    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比例計算

  • 最高法院85台上812號判決:「當事人依勞基法第59條規定所取得之權利,並非不得拋棄。上訴人於…調解時拋棄部分權利與被上訴人達成協議,自發生拋棄之效力。上訴人指該協議無效,不無誤會。」

    和解

  • 職業病經典案例: RCA工傷案

  • 訴訟過程

    2004年起訴,2005年地院以程序問題(RCA協會未登記為法人)駁回訴訟

    2005年最高法院廢棄發回,2007年進入實體審理

    2015年一審判決、2017年二審判決

    2018年三審判決:

    – 262人共判賠5億餘元,包括

    • 原審認勞工之死亡與系爭化學物質侵害有因果關係,且選定人為該死亡勞工之配偶或子女

    • 原審認選定人即勞工本人所罹疾病與系爭化學物質侵害有因果關係

    – 246人(原審認定未有外顯疾病或所罹疾病/死亡與研究結果不符或暴露時間過短、未授權選定人、死亡證明書非真正、未能證明死因、等者)發回高等法院更審

  • 賠償範圍 我國就職業災害之救濟係採職災補償與民事賠償併存主義。而基於雇主行為導致之職業災害,雇主所負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可依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規定請求。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 7條乃係針對雇主就職業災害所負之侵權行為賠償責任為規定,並採舉證責任轉換規定;民法第 487條之1第1項則為職業災害之發生無可歸責於勞工時,僱用人應負無過失之債務不履行賠償責任之規定。二者均不影響雇主依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規定所應負損害賠償之範圍。而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債務人因債務不履行,致債權人之人格權受侵害者,準用前開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此觀民法第195條第1項、第227條之1規定甚明。則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7條、民法第487條之1第1項所定之「賠償」自不以財產損害賠償為限。

  • 時效起算

    按民法所定侵權行為之賠償,旨在填補被害人所受損害,自以被害人之私益因不法侵害致受有損害為要件。而損害之發生乃侵權行為之要件,倘健康未受有損害,即無因此所生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不生請求權可得行使之問題,其請求權消滅時效自無從開始進行,此於民法第 197 條第 1 項後段所定 10 年時效亦然。蓋於毒物侵害等事件,往往須經長久時日,甚至逾 10 年後始對健康造成損害,如以加害行為發生時即起算 10年時效,不啻使被害人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形同具文,並造成損害未發生即開始起算時效,自非允當。而被害人在損害發生前,其請求權時效既未開始起算,須待健康受有損害,始得為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求,對被害人而言,亦無不公平可言。

  • 時效抗辯的濫用

    時效制度之設,其一在尊重久已存續之客觀事實狀態,以維持社會秩序及交易安全,維護法律關係安定及平和。其二為避免因時間久遠,證據湮沒散失,造成舉證困難,且權利上睡眠者,法律不予保護,亦非過當。在取得時效,側重前者;於消滅時效,則以後者為重。準此,消滅時效之抗辯,固屬債務人之權利,惟稽之消滅時效制度設立之目的,倘債務人對債權人之未能行使權利有可責難之事由,參照債務人行為的內容與結果、債權人與債務人間社經地位、能力及該案各種事實關係等,足認債務人時效抗辯權之行使有悖誠信原則或公平正義,不容許行使時效抗辯並未顯著違反時效制度之目的時,應解為債務人為時效抗辯係屬權利濫用。

  • 債務人認定

    法人格獨立原則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固為現代公司法制發展之基石。惟公司股東倘濫用公司獨立人格, 利用公司型態迴避法律上或契約上之義務,造成社會經濟失序或其他侵害 債權人等顯不公平情形時,公司法人格獨立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即有加以調整之必要。英美法系、德國法就此分別發展出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法人格否認理論、直索理論等,俾能在特殊情形得以否認公司法人格,排除股東有限責任原則,使股東就公司債務負責或追究股東責任,以達衡平救濟之目的。

    故RCA公司、GE公司、Technicolor公司、Thomson(Bermuda)公司均應賠償。

  • 因果關係及舉證責任倒置(1)

    受訴法院於決定是否適用(民訴277)條但書所定公平之要求時,應視各該具體事件之訴訟類型特性及待證事實之性質,斟酌當事人間能力、財力之不平等、證據偏在一方、蒐證之困難、因果關係證明之困難及法律本身之不備等因素,透過實體法之解釋及政策論為重要因素等法律規定之意旨,衡量所涉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之大小輕重,接近待證事項證據之程度、舉證之難易、蓋然性之順序(依人類之生活經驗及統計上之高低),並依誠信原則,定其舉證責任或是否減輕其證明度,俾符上揭但書規定之旨趣,實現公正裁判之目的。

  • 因果關係及舉證責任倒置(2)

    查化學物質長期污染造成之大型職業災害訴訟事件,多具有共同性、持續性及技術性等特徵,且其實害之發生或擴大,往往須經過長久時日之累積,始告顯著,其間參雜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因果關係之脈絡,極不明確。加以此類訴訟之被害人在經濟上、專門知識上較諸加害企業多處弱勢,倘要求被害人就因果關係之存在,依傳統舉證責任程度為證明,顯非其資力及能力所能負擔,而有違事理之平,自有加以調整之必要。是於此類訴訟,倘被害人就加害物質、加害行為、加害過程、受害態樣等之舉證,已達在一般經驗法則上,可認該加害與被害人所受損害間具有相當合理程度之蓋然性時,被害人即已盡其舉證責任,而得推定其一般及個別因果關係均存在。加害人則須就前開因果關係之不存在提出反證始得免除責任。

  • 職災勞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