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

368
江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17 级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3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江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17 级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目 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19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29

《准职业人导向训练》教学大纲.......................................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51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58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63

《高等数学 A》教学大纲 ............................................. 69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77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84

《线性代数 A》教学大纲 ............................................. 91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大纲..................................... 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A》教学大纲 .................................... 102

《计算方法》教学大纲.............................................. 10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114

《工程制图与 CAD》教学大纲 ........................................ 120

《程序设计(C)》教学大纲.......................................... 126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134

《电路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141

《数字电路》教学大纲.............................................. 147

《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大纲.......................................... 153

《信号与线性系统》教学大纲........................................ 159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168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75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教学大纲...................................... 182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190

《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 200

《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207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214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大纲.......................................... 222

《科技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228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23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24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技术》教学大纲................................ 246

《EDA技术及应用(双语)》教学大纲 ................................. 252

《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大纲.......................................... 260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268

《电子测量》教学大纲.............................................. 276

《金工实习》教学大纲.............................................. 283

《电装实习》教学大纲.............................................. 287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94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300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教学大纲.............................. 306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313

《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教学大纲...................................... 319

《电信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教学大纲................................ 325

《电子系统设计综合训练》教学大纲.................................. 333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343

《综合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348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356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Basics of

Law

2.课程代码:A113037

3.学分/学时:3.0/48

4.课程类別:必修/通识教育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无

7.参考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修订版.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32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课内实践教学

9.开课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10.撰写人:张鹏程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 张军 批准人:高军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意识,结合自己的专业,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自己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回答。

(2)通过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搞好环境

保护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

修养的基础。

2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

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

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

实践和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

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

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 6.2 具有系统的工程实

践学习经历,熟悉电子信息领

域的相关技术标准、产业政策

和法津法规; 0.2 目标1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

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

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0.2 目标2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

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

感,能够在针对电子信息

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 8.1 理解中国国情,理

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

0.3 目标3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课堂讨论

课内实践

课程目标 1

内容 1:绪论

内容 2: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内容 3: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内容 4: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 √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4: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 √ √ √

课程目标 3

内容 5:注重道德传统、加强道德实践

内容 6: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内容 7: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内容 8: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内容 9: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两

3

部分,理论教学课时为32学时,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为16学时。

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绪论

1.基本内容:适应人生新阶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和方法。

2.基本要求: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大学学习理念;成才目标;能够熟悉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掌握学习本课程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关系,激发起学习

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3.重点: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与途径,激发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并理解其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

内容2: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基本内容: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实践

中化理想为现实。

2.基本要求:了解理想信念的涵义、特征及其意义;能够树立共同理想与

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实践中实现理想。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3.重点: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个人理想信念。

内容3: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1.基本内容: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基本要求: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

义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能够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

社会主义是统一的。掌握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

主义。

3.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中国精神是兴

国强国之魂,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解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涵。

内容4: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基本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4

2.基本要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能够正确把

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

生。掌握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

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

3.重点:价值的基本理论,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正确认识人生价

值实现的条件,促进自我身心和谐,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内容5:注重道德传统、加强道德实践

1.基本内容:道德及其历史发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

道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基本要求: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能够明确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

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

点,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3.重点:道德的内涵及本质,道德的主要功能,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

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内容6: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1.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社会公德、家庭

美德和职业道德中去,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职业精神的基本认识。

2.基本要求: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要求,明

确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能够明确大学生在择业与创业过程

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对恋爱、婚姻中的道德规范有进一步的掌握。掌握正确的恋

爱观与婚姻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3.重点:要着重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一词的理解,

加深对劳模精神的认同,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精神意识。引导学生按照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初步掌握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的一些

基本原则。

内容7: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1.基本内容:法律的概念及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

5

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

涵。能够领会法律的基本精神,法理学的基本常识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

行机制。掌握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增强公民意识,正确行使公民的

基本权利与自由,自觉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与尊严。

3.重点: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与作用,宪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内容8: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1.基本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尊重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基本要求: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

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掌握法治思维方式,尊重法律的权威。

3.重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内容9: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1.基本内容: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一般理论、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

务、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2.基本要求: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能够厘清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

内涵、关系。掌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追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

务。

3.重点: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课内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基本内容:传承爱国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体悟人生价值,确立正确

的人生观;理解道德本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基本要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自觉地规范、要求、约束自己的思想

和行为,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社会、人民需要的栋梁

之才。

3.重点:传承爱国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体悟人生价值,确立正确的人

6

生观;理解道德本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本课程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增强课程学习

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学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

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以及网络资源等先进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

相结合进行教学,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3)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

直接的社会活动体验结合起来、任课教师队伍与学生班团组织结合起来,引导大

学生自觉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强化其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激励大学生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美丽的青春篇章。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

合评定。过程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比例为6:4。

过程性考核方式: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论文、课内实践等形式。其中课

后作业包括读书笔记、影像资料观后感、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形式,占总评成绩的

20%;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10%;课内实践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

期末考核方式:大论文,课程结束后一周内完成。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过程性考核 期末考核

1 课程目标 1 20% 15% 35%

2 课程目标 2 20% 10% 30%

3 课程目标 3 20% 15% 35%

合计 60% 40% 100%

7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理论教学+课

内实践)(学时)

内容 1:绪论 4

内容 2: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3

内容 3: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3+4

内容 4: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4+4

内容 5:注重道德传统、加强道德实践 4+4

内容 6: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4

内容 7: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3

内容 8: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3+4

内容 9: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4

合计 48

六、参考书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201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附件:

一、过程性考核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 ~69)

不及格(<60)

课后作业

(20%)

格式规范,符

合作业写作

要求;内容主

题明确,符合

作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内容主题

明确,符合作

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有集中讨

论的内容主

题,符合作业

内容。

提交的文档

能够反映一

定的主题内

容。观点基

本正确,基

本符合结构

组成要素。

大段抄

袭,或未

按时提

交,或与

作业内容

不相关。

课堂表现

(10%) 发言积极,观

点正确、问题

意识明显。

发言积极,观

点正确、问题

意识不太明

显。

发言积极,观

点正确、问题

意识不明显。

发言不积

极,观点正

确、无问题

意识。

不发言,

观点不正

确。

课内实践作业

(30%)

团队合作到

位,内容丰

富、主题明

确,口齿清

晰、条理性

强。

团队合作基

本到位,内容

丰富、主题较

明确,口齿较

清晰、条理性

较强。

团队合作基本

到位,内容基

本丰富、主题

基本明确,口

齿较清晰、条

理性较强。

主题基本明

确,表达观

点基本明

确。

抄袭或未

按时提

交,或与

实践内容

不相关。

二、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格式规范,符合课

程论文写作要求;

内容主题明确,符

合课程教学内容,

有明确的综合分析

论点。参考文献充

分、正文引用恰当,

文献引文格式符合

文献标准;无摘录

摘抄痕迹,能恰当

运用自己的语言组

织素材,论点正确。

格式基本符合课

程论文写作要求;

内容主题明确,符

合课程教学内容,

具有明显的综合

分析论点。参考文

献充分、正文能够

对文献进行引用,

文献引文格式基

本符合科技期刊

论文文献标准;正

文主体大部分运

用自己的语言组

织素材,论点正

确。

提交文档基本符

合课程论文写作

要求;有集中讨

论的内容主题,

符合课程教学内

容,有一定的综

合分析论点。列

出一定的参考文

献,文献引文格

式基本符合技期

刊论文文献标

准;论点基本正

确。

提交的文档能够

反映一定的主题

内容。观点基本

正确,基本符合

课程论文的结构

组成要素。

大段抄袭,或

未按时提交,

或与课程内

容不相关。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2.课程代码:A113028

3.学分/学时:2.0/32

4.课程类別:必修/通识教育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7.参考教材: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24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课内实践教学

9.开课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10.撰写人:薛志清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薛志清 批准人:高军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的介绍,以及对历史发展轨

迹、历史规律、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概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曲

折历程,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践来源及其基本观点,从而在全面了解过去的

基础上,更理智地面对现在、展望未来。

(2)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有关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培养对于生命、

生活、国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正确态度,激励当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有理

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10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

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

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0.2 目标1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

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

感,能够在针对电子信息

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 8.1 理解中国国情,理

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

0.1 目标2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课堂讨论

课内实践

课程目标 1

内容 1:导言

内容 2: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内容 3: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内容 4: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内容 5: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

终结

内容 6: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内容 7: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内容 8: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内容 9: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10:为新中国而奋斗

内容 11: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内容 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

的确立

内容 1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折发展

内容 14: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上、中、下三编,上编三章,中编四

章,下编三章。理论教学课时为24学时,8学时课内实践教学。

内容1:导言

11

1.基本内容:(一)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与主线;(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

学目标;(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方法。

2.基本要求: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

题和主线;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掌握本门课程科学的学习方法。

3.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与主线。

内容2: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基本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基本要求:通过上编综述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认识中国由

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和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和特征,理解鸦片战争是中

国近代史的起点;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

加深对近代中国国情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

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3.重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

其关系;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内容3: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基本内容:(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

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三)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

重灾难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程及意义,总

结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认识民族意识觉醒的历史意义,继

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

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和意义。

内容4: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基本内容:(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二)洋务运动的兴衰;(三)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天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

动,是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客观评价上述探索的历

史作用,了解其失败原因和教训;深刻认识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是资产

阶级维新派,都不可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道路。

12

3.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内容5: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基本内容:(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理解近代中国进

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了解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纲领,认识辛

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了解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充分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重点:辛亥革命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内容6: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基本内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

两个中国之命运。

2.基本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处的新

时代和国际环境,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理解影响中国前进的三大障碍;

深入理解中国当时的三种政治力量、三个救国方案,资产阶级救国方案为什么行不通;

进一步树立“四个必然选择”的信念。

3.重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

内容7: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基本内容:(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

国共产党诞生;(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基本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认识中国的先进分子是经过怎

样艰苦求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了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了

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的新面貌;掌握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3.重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意义及其

特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内容8: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基本内容:(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

进。

13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清国民党政权的性质,认识中国人民要争取民

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过程,认识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如

何总结经验、加强自身思想理论建设,认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3.重点: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经过及其重大意义。

内容9: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基本内容:(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

抗战;(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给

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中国军民的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历史,继承和发扬

爱国主义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

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把握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掌握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

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懂得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

主义。

3.重点: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经验。

内容10:为新中国而奋斗

1.基本内容:(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

民的包围中;(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四)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

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

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

本原因;认识“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

成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

民的选择;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3.重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特点,中共中央制定争取和平民主

的方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人民民

14

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党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内容11: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1.基本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

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基本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宏观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脉络和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了解新中国发展的两个

历史时期,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了解几代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3.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

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基本内容:(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二)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严重困难及党和人民

所做的努力,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懂

得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了解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

义道路的原因,认清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

定了基础;使学生理解新中国的建设历程是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制度

的历程。

3.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制

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内容1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基本内容:(一)良好的开局;(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三)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

的积极进展,认识到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路者;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

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汲取历史教训;了解中国共产党

15

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

的重要理论成果。

3.重点: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内容14: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基本内容:(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二)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四)在新的历

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性伟大转

折的深远意义,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跨世界发展;正确理解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领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牢固树立坚定不移沿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念。

3.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

转折;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的重大而深

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优质课件,结合短小视频教学,丰

富课堂教学内容,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难点

问题的探究和兴趣。开展专题教学,注重提高教学内容的逻辑性。采用课堂辩论,课堂

讨论,学生备课讲课、教师引导点评、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

学相长。

2.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形式,总成绩评定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其中包括:

课堂表现、课堂笔记(15分)、课后纸质作业(15分),课内实践作业(20分);课程

总评成绩包括过程性考核成绩(50%)和期末考核成绩(50%),卷面成绩达不到50分,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过程性考核成绩记为0分。期末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

观题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对应课程目标1),共计50 分。主观题包括材

料题和问答题(对应课程目标2),共计50分。

16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过程性考核成绩 期末考核成绩

1 课程目标 1 20% 20% 40%

2 课程目标 2 30% 30% 60%

合计 5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学时)

内容 1:导言 1

内容 2: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

内容 3: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

内容 4: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

内容 5: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

内容 6: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

内容 7: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

内容 8: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

内容 9: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内容 10:为新中国而奋斗 4

内容 11: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1

内容 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内容 1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内容 14: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

合计 32

六、参考书目

1.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12月),《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 年 11 月 12 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

民出版社,1977.

17

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1928-193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

6.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8-1919),

《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

7.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人民出版社,1980.

8.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

1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12.恽代英.《恽代英日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13.丁言模.《张太雷传》.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4.张琳璋.《瞿秋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5.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

16.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17.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8.邱对.《中国远征军》.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附件:

一、过程性考核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 ~69)

不及格(<60)

课后作业

(15%)

格式规范,符

合作业写作

要求;内容主

题明确,符合

作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内容主题

明确,符合作

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有集中讨

论的内容主

题,符合作业

内容。

提交的文档

能够反映一

定的主题内

容。观点基

本正确,基

本符合结构

组成要素。

大段抄袭,

或未按时提

交,或与作

业内容不相

关。

课堂笔记

(15%)

记录详细、重

点突出。态度

认真。

记录详细、重

点突出。态度

较认真。

记录较详细、

重点较突出。

态度一般。

有记录。态

度一般。 无记录。

课内实践作业

(20%)

能够正确运

用中国近代

史的理论,分

能够较好地

运用中国近

代史的理论,

能够运用中国

近 代 史 的 理

论,分析基本

能运用相关

理论分析问

题,观点基

理论运用存

在 较 大 偏

差,分析问

18

析全面深刻,

观点正确,鲜

明,有新意。

分析较完整,

观点正确、鲜

明,新意不

足。

完整,观点正

确,基本符合

要求。

本正确,缺

乏新意。

题 不 够 深

入,观点错

误。

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课程代码:A170001

3.学分/学时:6.0/96

4.课程类別:必修/通识教育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7.参考教材: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48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的课内实践教学,32学时的课外(寒

暑假)实践教学

9.开课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10.撰写人:王雷宇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王雷宇 批准人:高军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的深

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完整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并用来分析中国可持续

发展问题。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

力。

20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

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

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0.3 目标1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

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

感,能够在针对电子信息

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 8.1 理解中国国情,理

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

0.2 目标2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课堂讨论 实践

课程目标1

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内容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内容 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内容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

内容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内容 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内容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

依靠力量

内容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6: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总任务

内容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内容 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内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课内

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部分,理论教学课时为48学时,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为16学时,

课外(寒暑假)实践教学课时为32学时。

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21

1.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二)毛泽东思想;(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2.基本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掌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

历史地位和作用;熟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熟悉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

过程及其主要内容;理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3.重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渊源和历史过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内容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基本内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基本要求: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过程;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3.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

义革命道路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内容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基本内容:(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和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基本要求: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的必然前途;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经验;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根据。

3.重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我国确

立制度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根据。

内容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基本内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二)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2.基本要求:掌握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理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熟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

经验教训。

3.重点:把握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掌握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22

内容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基本内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和基本纲领。

2.基本要求:熟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掌握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熟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理解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3.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根本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长期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段的基本路线的实质及其内在关系。

内容6: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基本内容:(一)社会主义的本质;(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2.基本要求: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掌握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内容、特点;熟悉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掌握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熟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3.重点:导致两个“没完全搞清楚”的根源;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深刻内涵和重

大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

内容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基本内容:(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全面

深化改革改革;(三)扩大对外开放。

2.基本要求: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熟悉把握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内

涵和意义;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辨证关系;掌握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

基本的国策。

3.重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

自我发展?为什么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辨证关系?中国的发

展离不开世界。

内容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基本内容:(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3

2.基本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熟悉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

本内容;熟悉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原则性;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的艰

巨性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

根本任务的基本内容;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总体思路;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3.重点:“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内容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基本内容:(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二)“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2.基本要求: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掌握“一国两制”

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熟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对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意义;

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和伟大实践。

3.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内容和实践; “和

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对维护祖国稳定统一的重大意义。

内容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基本内容:(一)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基本要求:掌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熟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

题的科学论断;理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关知识。

3.重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

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和重大意义;了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关

知识。

内容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基本内容:(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依靠力量;(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2.基本要求:掌握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发展统一

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熟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理解爱

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3.重点: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群众观点的重要性;

24

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意义。

内容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基本内容:(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二)全面提

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全面从严治党。

2.基本要求: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解认

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途径和意义;熟悉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

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重点:新时期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理解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

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课内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基本内容:阅读伟人传记、开展读书交流(4课时),家乡改革开放成果(4课

时),向优秀党员学习、做合格大学生(4课时),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4课时)。

2.基本要求: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重点:阅读伟人传记、开展读书交流,家乡改革开放成果,向优秀党员学习,

做合格大学生,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

课外(寒暑假)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对应三个层面设计若干实践教学项

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践教学项目见《寒暑期实践教学调研论文选题指南》。

2.基本要求:以自己所熟悉的城镇(社区、街道)、农村、企业为对象,针对某

个城镇(社区、街道)、农村、企业等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某一方面的现

状和发展趋势;城乡改革开放某一方面的成就、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问题或当前大学生关心的其它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调研。重点挖掘其

经验做法、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参加社会调查的

同学围绕以上主题和相关内容,并根据思政部提供的参考选题进行调研,也可以根据本

人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自己拟定选题进行调研。自拟题目一定要紧密结合所学的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有关内容,如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无关,视为不合格选题。

3.重点:挖掘经验做法、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

议。

25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优质课件,结合短小视频

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热

点、难点问题的探究和兴趣。开展专题教学,注重提高教学内容的逻辑性。采用课堂辩

论,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点评,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2)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

际情况和发展现状,加深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和国情、社情、民情的考察,从实践层面强

化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的理解。

2.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采用综合测试的手段,平时成绩占50%与期末考试成绩占50%等相结合,并坚

持教考分离、统一试卷、统一标准。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30分),实践成绩(20分)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占总成绩的50%。

期末考试:题型分为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其中简答题(对应课程目标1)、材料

分析题(对应课程目标2)。占总成绩的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实践 考试

1 课程目标 1 25% 35% 60%

2 课程目标 2 5% 20% 15% 40%

合计 30% 2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学时)

内容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4

内容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内容 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26

内容 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

内容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4

内容 6: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4

内容 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6

内容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6

内容 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2

内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2

内容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2

内容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2

课内实践教学 16

课外实践教学 32

合计 96

六、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第 1—4卷.人民出版社,1992.

2.《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1993.

3.《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通过)》.人

民出版社,1979.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1987.

6.胡锦涛.《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2002.

7.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毛泽东传》

(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

社,2001.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0.《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

27

11.龚育之,石仲泉.《毛泽东思想新论大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12.王顺生.《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4.田克勤,程舒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5.郭学旺.《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

16.《邓小平年谱》(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7.《十六大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8.张士义.《毛泽东在历史挫折关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9.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

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

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

2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

民日报》.2013.

23.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

是》.2008.

2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3.

25.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

社,2013.

2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

附件:

一、平时成绩考核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 ~69)

不及格(<60)

课后作业

(30%)

格式规范,符

合作业写作

要求;内容主

题明确,符合

作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内容主题

明确,符合作

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有集中讨

论的内容主

题,符合作业

内容。

提交的文档

能够反映一

定的主题内

容。观点基

本正确,基

本符合结构

组成要素。

大段抄

袭,或未

按时提

交,或与

作业内容

不相关。

实践

(20%)

能正确运用

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

能正确运用

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

基本能正确运

用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

尚能正确运

用毛泽东思

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抄袭或未

按时提

交,或与

实践内容

28

论体系,分析

全面深刻,内

容丰富、主题

明确,条理性

强。

论体系,分析

深刻,内容丰

富、主题较明

确,条理性较

强。

系,分析较深

刻,内容基本

丰富、主题基

本明确,条理

性较强。

理论体系,

有分析,主

题基本明

确,表达观

点基本明

确。

不相关。

29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

2.课程代码:A136001

3.学分/学时:10.0/160

4.课程类別:必修/通识教育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中英语

7.参考教材:秦秀白.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综合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徐锦芬. 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视听说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6.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160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

10.撰写人:庄苏、俞芬芬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孙乐乐 批准人:于琴姝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

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

应级别的英语课程;能听懂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常用指令、产品或操作说明等。能运用基

本听力技巧。

(2)口语表达能力: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

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能就学习或

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

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30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

语材料;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

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

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4)书面表达能力: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

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

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

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

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应

用、系统集成中的复杂工

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

众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

流;能够理解和撰写报告

和设计文稿,进行陈述发

言、清晰表达和答辩;熟

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

读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的

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

际视野,能进行跨文化沟

通和交流。

10.3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

阅读电子信息科学相关的外文

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以及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0.5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课程目标 1 视听说课通过各类视频和音频的看和听,指导学生掌握听

的策略、提高听的技能。 √ √

课程目标 2 视听说课通过口语训练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掌握说的策

略、提高说的技能。 √ √

课程目标 3 各单元的常用词汇、短语、习惯表达法、固定搭配及相关

练习。阅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兼顾基础、重视语言知√ √

31

识的同时,适当拓宽学生的语言外知识,如西方文化背景、

风俗礼仪等,帮助学生拓宽语言文化视野和国际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目标 4 课文涉及的语法要点或难点。各单元的主题写作及短文写

作指导和训练。将英语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 √

课程目标 5 课文长句、难句的分析理解和翻译。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用英语查找、组织和整合专业相关信息的能力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unit1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 Keys to Successful Online

Learning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网络学习的有关知识和特点,了解在文章中根据有关线索猜测生词意义的阅读技巧,

使学习者 练习掌握听懂外国人名字的技巧,能够谈论校园生活,掌握写作因果段落的基

本方法。

2.基本要求:识记:

reward,frustrate,positive,senior,opportunity,access,commitment,minimum,

assignment,insight,feel like,give up,reap the benefits of, participate in,be

well worth sth./doing sth,far from, now that, come across, trade for, reach out

to。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学会利用网络学习外语的特点和方法;

谈论外语学习经历和谈论校园生活的有关话题。

3.重点:通过上下文线索猜测不熟悉单词和词组的技巧;辨别外国人姓名及拼写的

能力;用while引导对比句;因果段落的写作方法。

内容2:unit2 Deep Concern & Is there a Generation Gap?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熟悉并掌握和课文主题相关的词汇

和结构,了 解代沟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学会在两代人之间进行更好的沟通。掌握问题

解决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2.基本要求:识记:concern, blast, burst, rhythm, stuff, awful, offensive,

appeal, rid, negative, patience, identity. as usual, wear makeup, bolt out of,

leave for, in peace and quiet join sb.(in doing sth.) make one’s blood boil

appeal to get rid of knots in one’s stomach a problem with sb. have a ...influence

on sb.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掌握有关于代沟的主题 陈述;谈论

32

如何与他人进行积极交流与描述自己的代沟故事。

3.重点:通过上下文线索猜测不熟悉单词和词组的技巧;掌握如何用英语讲述故

事;问题解决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内容3:unit3 A Good Heart to Lean On & The Right Son at the Right Time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帮

助学生思考如何关心关爱他人,使学习者掌握英文夹叙夹议写作方式,熟悉状语从句的

各种常见 句型与省略。

2.基本要求:识记:Lean, balance, bother, coordinate, pace, adjust, despite,

cling, subject,stress, complaint, envy, engage, occasion, urge, worthy, start

out, make it even if on one's way to even though that to be embarrassed to be

seen with sb. to set the pace go to work sick to cling to the hand-rail to keep

free of icelean on grow up let on break out see (to it),to try to adjust to

sb. to to be amazed at sth。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进行主题

陈述,并思考 如何给予他人关爱与如何回应他人的关爱。

3.重点:通过上下文线索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何从叙事者的角度展开记叙文的

故事推进;掌握课文中的句型并能熟练运用到夹叙夹议写作模式中去。

内容4:unit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 Body Language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帮

助学生了解 如何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与了解身体语言的意义,熟悉非谓语动词的现在分

词的使用, 掌握问答式作文的写作方式。

2.基本要求:识记:impression conscious interview encounter focus address

consistent absorbed depress contact focus on make persuasive presentation be

committed to be absorbed in stride into drive... crazy at one’s best lighten

up。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进行主题陈述,如何学会给别人留下

好印象与如何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3.重点:如何通过过渡词把握叙事者的主要观点,如何从正反利弊的角度阐述主题,

如何使用非谓语动词增加作文的书面性。

内容5:unit5 The Battle Against AIDS & The Last Dive at the Olympics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帮

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熟悉非谓语动词的过去分词的使用,掌握现象对策型作

文的写作方式。

33

2.基本要求:识记:acquire, immune, distract, implement, combat, valuable,

illustrate, risk, plague, represent, threaten, diagnose, suffer from, a lack

of, force it to do sth. hand out, wait for, keep sth. around throughout the

southeast, be against, a low literacy rate pass out, expect sb. to do sth., look

like, as a result, have more effect in,the risk of doing sth。利用本单元所学

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进行主题陈述,了解艾滋病常见传播方式与预防手段,利用

本单元所学知识点进行现象对策型作文的写作。

3.重点:如何借助各种信息词汇确定说话人的态度,如何采取恰当的过渡词增强语

言的连贯性,如何使用非谓语动词增加写作的书面性。

内容6:unit6 The Trashman & The Company Man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帮

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就业观,熟悉倒装句的使用,掌握例证式作文的写作方式。

2.基本要求:识记:continuous, dump, route, outdoor, register, peculiar, rage,

original, employment, frank, gather sth. around sb. retreat indoors, tare at

sb. turn coldly away, rage about sth. , on the long ride be human, put sth. in

sth. , nothing but, graduate near the top of, come right out, be ashamed of,

go around, boast about/of, yell at sb. , run out, stay away from。利用本单元

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进行主题陈述,如何正确对待工作以及如何对待所谓

的普通人,论述如何在体面的工作与丰厚的薪酬之间进行取舍。

3.重点:如何通过句中信息与特殊词汇区分作者是陈述事实还是发表观点;掌握用

例 证支撑论点的写作方法。

内容7:unit7 Face to Face with Guns & Should I Have a Gun?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帮

助学生了解美国的校园暴力,掌握如何通过字里行间猜测陌生单词的能力,掌握图表式

作文的写作方式。

2.基本要求:识记:contrive, instinct, enlarge, polish, attach, offend, spare,

span, rob, mercy, look through, be out of control, eat (away) at, to hold sb./sth.

dear, be cautious of, to scan the street, for ... to emerge from the shrub, toss

my keys into a bush, criminal trial,victims of the armed attack , focus one’s

attention on ... , note details of their faces,to rip the watch from my wrist ,

be flat on one’s face。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进行主题陈述,

34

如何正确应对突发的暴力事件与学会自我保护,论述你可能会遇到的校园暴力与正确的

处理方式。

3.重点:如何通过上下文猜测陌生单词,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与如何迅速定位所需

新息句,掌握相关句型学习图表式作文的写作方法。

内容8:Unit 1Time-Conscious Americans & Culture Shock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不同国家间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的差异;了解文化休克(文化冲击)的含义,并且懂得如

何去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初步掌握用对比法写作英文短文的技巧。

2.基本要求:识记: charge, convention, assess, social, device, electronic,

significance, conduct, obtain, whereas, efficient, skillful, competent,

fulfill, capital, fall behind, result in, run out, in a rush, go with, work at,

in person, due to, pour into。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描述不

同国家间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的差异;通过对文化冲击的认知,可以掌握融入新的文化环

境的方法。

3.重点:独立主格结构、if引导的虚拟语气以及much less引起的部分倒装结构;

对比法写作英文短文的基本技巧。

内容9:Unit 2 Learning the Olympic Standard for Love & The Standard for

Olympic Excellence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课文大意,加深他们对于奥林匹克标准的理解;学会基本的叙述手法

2.基本要求:识记:presence, promising, amusing, lower, approximately, shift,

sticky, swear, unfair, persist, frown, rank, bond, next to, in the presence of

sb., by no means, count on, on one occasion, come upon, pack into, take notice

of, sing out, point out, reflect on, in advance。利用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

句型结构阐述对于奥林匹克精神和标准的认识。

3.重点:nor引导的倒装结构;分词或分词短语作状语;学会运用基本的叙述手法

内容10:Unit 3 Marriage Across Nations & 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加

深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并且能够理性分析跨国婚姻的利弊,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

的婚姻观。

35

2.基本要求:识记:character, compromise, hatred, illusion, married, mutual,

compatible, overlook, expectation, painful, divorce, resistance, grand, date,

subsequent, prejudice, indication, confirm, suspect, hesitate, cancel, proceed,

quote, hardship, resolve, ups and downs, work out, for a time, meet with, all

along,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on the surface, at one’s worst, learn of, take

care of, proceed to do sth。学习者能够利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阐述跨国婚姻的利弊,

知道如何理性对待婚姻,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3.重点:同位语的一般用法;省略式问句的用法;掌握it’s never too+形容词+to

do sth句式

内容11:Unit 4 A Test of True Love & Love Under the Nazis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 学

会分析长句和 难句的句子结构,掌握其大意,学会用论据支撑观点的写作手法。同时懂

得真爱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基本要求:识记:volunteer, identical, overseas, decrease, decline,

objection, forbid, fancy, warmth,resist, without fail, as long as, be free to

do sth., right away, more than (+adjective), be thankful for。通过课文的学习,

能够理解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会用论 据支撑观点的写作手法。

3.重点:it 作为形式主语的用法;as long as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so+形容词引

导的 倒装结构;学会分析长句和难句的句子结构,掌握其大意。

内容12:Unit 5 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 & Stop Spoiling Your Children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 加

深对于青少年 吸烟害的认识,同时对于如何防止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给出对策;学会识别

比喻句,掌握因果法的写作方法。

2.基本要求:识记:grateful, harden, hook, drag, weaken, swallow, bunch,

insect, pick up, be grateful for, be dressed in, coupled with, die from, direct

at, starve sb. of sth。能够利用所学词汇和句式阐述青少年吸烟的危害,对于如何防

止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给出对策。

3.重点:独立主格结构;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比喻句的构成

内容13:Unit 6 As His Name Is, So Is He! & Judge by Appearances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英文名的构 成和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分析以貌取人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正

36

确看待他 人、评价他人的观点。

2.基本要求:识记:substitute, professional, approval, reserve, convey,

specific, latter, qualify, critic, refine, attractive, impressive, confess,

creature, objective, despair, label, fill out, if only,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even so, turn down, come up to, press for, ill at ease, free from, take charge

of, be stuck with。能够利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结合课文,说出英文名背后的文化内

涵 和特殊含义;学会理性看待别人、评价他人的方法。

3.重点:条件状语从句;限制性定语从句。

内容14:Unit 7 Lighten Your Load and Save Your Life & Are You a Workaholic?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 能

够理性看待工 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职场生活提前做好规划。

2.基本要求:识记:spin, react, tense, excess, pump, attribute, destructive,

perceive, cycle, emphasis, stir, outlet, recommend, financial, independent,

stimulate, priority, viewpoint, among other things, blow one’s top, on one’

s trail, cut down, keep in mind。结合课文的学习,能够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有一

个客观和理性的认 识,懂得如何在工作和享受生活间找到平衡。

3.重点:he more, the more句式;among other things短语的用法;表示建议类动

词后引导的虚拟语气

内容15:unit1 The Tail of Fame &The Power of a Good Name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指

导学生理解 追求名声的利弊,使学习者能够自由讨论对追求名气的看法,并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 了解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语境,常识等,对作者的想法做出推断的阅读技巧,

掌握 用具体论据支持论点的基本写作方法。

2.基本要求:识记:pessimistic, bankrupt, imperial, sustain, distinct,

contaminate, underline, accuse, justify, desperate, at best, run a/the risk,

remain/be true to, object to, accuse sb. of sth, throw out, pave the way for,

shrug off,hold up。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了解在追求名

利的游戏中最重要的是能保持自我,做真实的自己;能谈论追求名气的有关话题。

3.重点:了解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语境,常识等,对作者的想法做出推断的阅读

技巧,掌握用具体论据支持论点的基本写作方法,掌握should/would/need/might/must

have done (虚拟语气)这一句型。

37

内容16:unit2 Charlie Chaplin &The Political Career of a Female Politician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卓别林的一生以及他的影片,并能简单复述。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这部分内容是作者陈

述事实还是发表观点这一阅读技巧,掌握用细节支撑论点的基本写作方法。

2.基本要求:识记:applause, comic, revolt, coarse, nationality, postpone,

nonsense, immense, extraordinary, rouse, script, execute, betray, collision,

sunset, surround, spark, burial, clumsy, incident, memorial, cut down, for good,

trip up, make up, come down in the world, to a degree, go along, find one's way

into。充分掌握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了解卓别林作品 里的情感冲

突;谈论名人成功经历的有关话题

3.重点:在阅读过程中,了解部分内容是作者陈述事实还是发表观点这一阅读技巧;

掌握用细节支撑论点的基本写作方法;掌握might have v-ed: 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was possible in the past, but it did not in fact happen 的虚拟语气。

内容17:unit3 Lo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 &A Blind Man Helped Me See the

Beautiful World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残疾人必 须面对的生活窘状,以及美国的福利制度;阅读技巧: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比

喻这一修 辞手法,掌握用实例支撑论点基本写作方法。

2.基本要求:识记:raw, pension, caseworker, rent, opt, temptation, profile,

bow, compensation, liberal, detective, receipt, donation, crawl, screw, bearing,

notify, certify, alert, appliance, provision, champion, chemist, thrive,

convict, be faced with, drum up, under the table, get/be involved in, deep down,

make a fool of sb, talk back, break down, get around, look into, build up, lend

itself to, convict ...of。学会使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我们

应理解尊重 残疾人并给与他们适时的帮助;谈论话题一个国家健全的福利制度应是怎

么样的。

3.重点:阅读技巧: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掌握用实例支撑论点这

一基本写作方法。掌握句型The structure “be being + adjective / noun” is used

to talk about action and behavior.

内容18:unit4 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38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什么是信 息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了解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

掌握每段的中心思想来快速深入的理解文章这一阅读技巧;掌握写作通过对比阐明观点

的基本 方法。

2.基本要求:识记:telecommunications, dumb, investment, utility, optical,

transmission, parade, condense, intensive, antique, strategic, recession,

scratch, invest, import, lease, disposal, revenue, give sb an advantage over,

be stuck with, push ahead, a matter of sth, date from, be stuck in, scratch the

surface, log on, at one's disposal, make use of, keep pace with, lag behind。

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了解通信时代的特征;谈论通信革命以及

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等有关话题。

3.重点:了解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掌握每段的中心思想来快速深入的理解文章

这一阅读技巧;掌握通过对比阐明观点的基本写作方法;掌握倍数的英语正确表达方法。

内容19:unit5 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Roommate Conflict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人际关系 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是独居还是群居,都得要找寻生活中的乐趣;

阅读技 巧: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试着猜测作者的意图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掌握试着从

两个 相对立的观点来阐述现象。

2.基本要求:识记:solitary, tame, inspiration, solitude, commodity, creep,

dictate, laundry, companionable, ego, humble, inadequate, plural, apology,

waterproof, slippery, observation, on purpose, cast out, speak highly of, seek

out, set forth, stretch out, back up, at length, in line, settle down, for the

time being, might as well。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学会正确

处理人际关系;谈论独居的利弊等有关话题。

3.重点:阅读技巧: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试着猜测作者的意图来加深对文章的理 解;

掌握试着从两个相对立的观点来阐述现象。掌握句型Sth. be a kind of thing, and it’

s more ...(adj.) for sb. to do than any other thing. 某事是,我们做某事,甚于

其它任何事情。用于表述“对事物的界定与感受”

内容20:unit6 Bribery and Business Ethics&The Biggest Threat to the Role

of Police Officers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39

解什么是商 业贿赂及商业道德,让学生了解对于一个成功的商人,最重要的事什么;阅

读技巧: 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语境,常识试着回答文中遇到的问题;掌握用举例的方法

来支 撑论点的写作手法。

2.基本要求:识记:bribery, ethic, ethics, quick-witted, on the increase,

way of life, pay up, stand by, in practice, accuse sb. of sth, in private, a

fact of life, throe out, close a deal, speed up, hit upon/on, amount to, behave

oneself, be caught in/ be on the take, square with。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

及语法和句型结构,学会谈论对于商科的 学生,是否有必要为他们开设商业道德课以及

警察是否该配枪等话题。

3.重点:阅读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语境,常识试着回答文中遇到的问题; 掌

握用举例的方法来支撑论点的写作手法; 掌握句型It is difficult (for one) to

resist the impression / notion / feeling / idea / opinion / conclusion that...

很容易产生(得出)这样的 印象/概念/感受/看法/结论。

内容21:unit7 Research into Population Genetics& Geniuses and Better

Parenting

1.基本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结构,了

解人种遗传学的概念,以及天才与良好的家庭家养的关系;了解快速浏览在阅读中的重

要性;掌 握用具体的实例证明某一观点的写作方法。

2.基本要求:识记:genetics, superiority, bias, prodigy, narrow-mined,

long-term, self-motivated, to date, nothing less than, be confined to, as

of/from, in effect, in combination with, be descended from, spring up, out of

nowhere, look into。利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短语及语法和句型结构,谈论人类遗传学

的概念,以及有关天才如何养成的话题。

3.重点:了解快速浏览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掌握用具体的实例证明某一观点的写作

方法。掌握句型Sth., in combination with sth. else, confirms that... 结合,某

事证实了。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

40

注“教学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转变,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策略

和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1) 要点准确,推理正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2)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示范教

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让学生能

体会和领略语言的文化背景。

(3) 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自主、课外拓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 表达方式尽量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力求形象生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保持较为浓厚的兴趣。

2.课程的考核

基础课程阶段(第1-2学期):学期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50%)(平时作业、期中

测试)+ 期末考试成绩(50%)。

拓展课程阶段(第3学期):学期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50%)(平时作业、期中测

试等)+期末考试成绩(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期中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4% 6% 10% 20%

2 课程目标 2 4% 6% 10% 20%

3 课程目标 3 4% 6% 10% 20%

4 课程目标 4 4% 6% 10% 20%

5 课程目标 5 4% 6% 10% 20%

合计 20% 3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内容 I.1 8

内容 I.2 8

41

内容 I.3 8

内容 I.4 8

内容 I.5 8

内容 I.6 8

内容 I.7 6

内容 II.1 8

内容 II.2 8

内容 II.3 8

内容 II.4 8

内容 II.5 8

内容 II.6 8

内容 II.7 6

内容 III.1 8

内容 III.2 8

内容 III.3 8

内容 III.4 8

内容 III.5 8

内容 III.6 6

内容 III.7 6

总计 160(3学期)

六、参考书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

2012.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3. 秦秀白.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综合教程 综合训练(1-3册). 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42

4. 郑树棠.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 (1-3册). 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 2011.

5. 张道真.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掌握程度(权

重 0.5)

语法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语法清

晰,但部分语

法有误。

部分语法清晰,

但有明显语病。

基本语法不清

晰。

基本语法未

掌握。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5)

书写工整、清

晰,大小写、

标点符号等

按规范执行。

书写清晰,大

小写、等按规

范执行。

能辨识,部分字

母、符号等按规

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等不按照规

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43

《准职业人导向训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准职业人导向训练

2.课程代码:A31Q001

3.学分/学时:2.0/32

4.课程类別:必修/通识教育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无

7.参考教材:张宇等主编.《准职业人管理(上、下册)》.北京:现代教

育出版社,2016.

8.教学安排:32(理论授课16学时、工作坊12学时、小组汇报4学时)

9.开课系部:企业

10.撰写人:姜建平(企业)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在职场中的合法权

益。懂得职业礼仪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在职场上表现得体

大方,展现准职业人面貌。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团队沟通能力,能够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拥有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团队中承担相应角色的责任与工作。

(3)培养学自我管理的意识,具备职业规划意识与职业发展理念,树立长远学习

目标,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意识。

44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

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

感,能够在电子信息系统

分析、设计与拥有开发、

系统集成等工程实践中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 8.2 理解电子信息工

程领域工程师的责任,能够在

电子信息工程实践中遵守工

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履行

电子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0.2 目标1

9.个人和团队:具备良好

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

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

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

负责人的角色,并承担其

责任和义务。

指标点9.1能够理解多学科背

景下的团队中个体、团队成员

以及负责人的角色的含义和

关系。 0.4 目标2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

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能够追踪电子信息工程

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有

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

能力。

指标点12.1 具有自主和终身

学习的意识,对于自我探索和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

认识。 0.4 目标3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理论授课 工作坊 小组汇

课程目标 1

内容 1:紧跟行业脚步:ICT行业认知

内容 4:职场生存发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内容 9:失败成就自己-正确应对挫折

内容 10:从学校到职场-职业人心态

内容 11:写别人想看的-办公文书训练

内容 12:说别人想听的-口语表达训练

内容 13:职业形象塑造

内容 14:职场社交礼仪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3:职场情商-阳光心态与正能量修炼

内容 5:共同的频道-高效沟通技巧

内容 15:打造高绩效团队

内容 16:职场社交情景剧汇报

√ √ √

课程目标 3

内容 2:找准职场生涯支点-职业生涯规划

内容 6:目标管理

内容 7:时间管理技巧

内容 8:专业认知汇报

√ √ √

45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紧跟行业脚步-ICT行业认知

1.基本内容:ICT 专业发展前景、 ICT行业产业链分类、 ICT行业就业岗位、如

何具备职业竞争力

2.基本要求:了解ICT行业专业前景,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相关岗位人才招

聘需求,形成初步的专业认知。

3.重点:ICT行业产业链分类、如何具备职业竞争力

内容2:找准职场生涯支点-职业生涯规划

1.基本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引导学生制定一

份自己的 5 年职业发展计划

2.基本要求:通过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了解自己的能力特征,明晰自己的职业

理想,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能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内容3:职场情商-阳光心态与正能量修炼

1.基本内容:情商、情绪识别、情绪管理

2.基本要求:了解情商的重要性,能够运用情绪调节方法识别不同情绪状态并且

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情绪调节。

3.重点:情商的重要性、情绪管理方法

内容4:职场生存发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1.基本内容:职业道德内涵、职业意识、职场中的法律法规

2.基本要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在职场中的合法权益。

3.重点:职业意识、职场中法律法规

内容5:共同的频道-高效沟通技巧

1.基本内容:认识沟通、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优秀沟通者的四个习惯

2.基本要求:了解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掌握有效沟通的模式与方法。

3.重点: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优秀沟通者四个习惯

内容6:目标管理

1.基本内容:目标管理的定义、目标管理步骤、目标设定方法

2.基本要求:运用目标管理工具将职业规划目标分解,实现职业规划的合理与可

执行。

46

3.重点:目标管理的步骤、目标设定方法

内容7:时间管理技巧

1.基本内容:时间管理意义、时间管理基本原理、时间管理实施方法

2.基本要求:懂得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时间管理矩阵方法,能够合理利用时

间实现自我管理。

3.重点: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时间管理矩阵

内容8:专业认知考察汇报

1.基本内容:所学专业概况、将来可就业企业及岗位类别、职素课程收获、小组

专业学习计划

2.基本要求:能够明确进行团队分工与协作,对准职业人导向训练课程能够进行

分享总结并汇报。

3.重点:专业概况、职素课程收获、小组专业学习计划

内容9:失败成就自己-正确应对挫折

1.基本内容:挫折是什么、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正确方法、抗挫

能力提升

2.基本要求:认知挫折类型,面对学业以及未来职场当中的挫折能够采

用积极的方法进行有效应对。

3.重点: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正确方法

内容10:从学校到职场-职业人心态

1.基本内容:学生向职业人转变、了解求职与择业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心理、顺利

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

2.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分析,让学生了解与职业人之间的差距所

在,有意识地避免求职过程中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实现高效就业。

3.重点:学生与职业人之间的区别、求职过程中的不良心理

内容11:写别人想看的-办公文书训练

1.基本内容:常见公文写作规范、办公文书能力训练

2.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办公文书书写规范,具备基本的办公文书书写能力。

3.重点:通知、会议纪要、工作总结、工作进展书写规范

内容12:说别人想听的-口语表达训练

1.基本内容:口语表达中的常见问题、思维能力训练、锻炼口语表达的几个关键

2.基本要求:了解口语表达中的常见问题,通过思维能力训练,锻炼口语表达能

47

力,尝试在面试官面前进行自我介绍。

3.重点:思维能力训练、模拟求职自我介绍

内容13:职业形象塑造

1.基本内容:仪容修饰、衣着礼仪、仪态礼仪

2.基本要求:掌握职场形象塑造基本理念,能够从衣着、仪容仪态方面展现准职

业人形象。

3.重点:职场形象塑造基本理念

内容14:职场社交礼仪

1.基本内容:职场社交礼仪理念、见面礼仪、交谈礼仪、餐饮礼仪、公共礼仪

2.基本要求:掌握职场社交礼仪理念,能够用理念指导行动。

3.重点:职场社交礼仪理念

内容15:打造高绩效团队

1.基本内容:团队、团队精神、团队建设能力

2.基本要求:了解团队的特征,能够融入团队,承担相应角色完成角色任务,积

极促进团队合作。

3.重点: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建设能力

内容16:职场社交礼仪情景模拟训练

1.基本内容:职场社交礼仪情景剧模拟训练

2.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本学期所学习内容自行设定情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情景演练。

3.重点:职场情景设定与应对、职场礼仪规范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职场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及合理应对

方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工作现状,拓宽视野。

(2)分组练习: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一课程内容进行现场练习,增进学生互动,同时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景模拟:设置职场模拟情景,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模拟练习,体验

职场中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4)演示汇报:小组协作就某一问题讨论总结,完成小组报告并进行现场汇报,培

48

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过程考核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比例为4.5:5.5。

过程考核方式:学生KPI综合分数、个人报告书两种形式。其中学生KPI综合分数占

总评成绩20%;个人报告书占总评成绩25%。

期末考核方式:分小组报告书、小组答辩两种形式,小组报告书占总评成绩20%,

小组答辩占总评成绩35%。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过程性考核 期末考核

1 课程目标 1 20% 20%

2 课程目标 2 10% 20% 30%

3 课程目标 3 15% 35% 50%

合计 45% 55%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理论授课 工作坊 小组汇报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内容 学时

紧跟行业脚步—ICT行

业认知 2

共同的频道-高效沟

通技巧 2

专业认知汇报 2

找准职场生涯支点—

职业生涯规划 2

目标管理 2 职场情商—阳光心态

与正能量修炼 2

时间管理技巧 2 职场生存法则—职业

道德与意识 2

职业形象塑造 2

49

失败成就自己-正确应

对挫折 2

职场社交礼仪情景

剧模拟训练 2

职场社交礼仪 2 从学校到职场-职业人

心态 2

写别人想看的-办公文

书训练 2

打造高绩效团队 2 说别人想听的-口语表

达能力训练 2

合计 16 合计 12 合计 4

六、参考书目

1.张宇.准职业人管理(上).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

2.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北京:华夏教育出版社,2016.

3.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50

附件:

一、考核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KPI

(20%)

学期内 KPI 分数

连续 3 个月在准

职业人道德、团

队意识、态度、

纪律方面 95 分

以上,且激励加

分项有所加分。

学期内 KPI 分

数在准职业人

道德、团队意

识、态度、纪

律方面 90~

95 分。

学期内 KPI 分

数在准职业人

道德、团队意

识、态度、纪

律方面 85~90

分。

学期内 KPI 分

数在准职业人

道德、团队意

识、态度、纪

律方面 80~85

分。

学期内 KPI

分数在准职

业人道德、

团队意识、

态度、纪律

方 面 低 于

80分。

个人报告

(25%)

格式规范,符合

作业写作要求;

内容主题明确,

符合作业内容。

格 式基本 规

范;内容主题

明确,符合作

业内容。

格 式 基 本 规

范;有集中讨

论 的 内 容 主

题,符合作业

内容。

提交的文档能

够反映一定的

主题内容。观

点基本正确,

基本符合结构

组成要素。

大段抄袭,

或未按时提

交,或与作

业内容不相

关。

小组报告

书(20%)

报告 PPT 设计排

版简约精美,结

构上逻辑清晰,

内容完整,能呈

现团队独立思考

部分。

报告 PPT 设计

基本规范,结

构上具有一定

逻辑性,内容

较完整,有一

定的思考。

报告 PPT 有一

定设计性,内

容基本符合考

察任务要求。

能够提交报告

PPT,内容基本

符合考察任务

要求。

抄袭或未按

时提交;内

容 逻 辑 混

乱,与考察

任务要求完

全不符。

小组答辩

(35%)

小组分工明确,

团队协作充分;

演讲表达仪态自

信大方,与同学

有互动;能够流

畅回答老师问

题。

小组有一定分

工,有团队互

动;演讲表达

流畅;基本能

够回答老师提

问。

小组大部分成

员参与完成任

务,团队互动

尚可;演讲表

达尚可;基本

能够回答老师

问题。

小组个别成员

完成任务,团

队互动不足;

基本能够完成

汇报;对老师

提问能够部分

给予解答。

小 组 无 互

动,由组长

完成全部任

务;汇报不

完整;不能

理解老师的

提问并给予

解答。

5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2.课程代码:A113012

3.学分/学时:3.0/48

4.课程类別:必修/通识教育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7.参考教材: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5.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40学时理论教学和8学时课内实践教学

9.开课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10.撰写人:侯全生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董遂强 批准人:高军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

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

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

感,能够在针对电子信息

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

指标点 8.1 理解中国国情,理

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0.3 目标1

52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养;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

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能够追踪电子信息工程

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有

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

能力。

指标点 12.1 具有自主和终身

学习的意识,对于自我探索和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

识; 0.3 目标2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课堂讨论

课内实践

课程目标 1

内容 5: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内容 6: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内容 7: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内容 8: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1:绪论

内容 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内容 3: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内容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

学课时为40学时,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为8学时。

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绪论

1.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的创

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四)自觉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2.基本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和条件,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增强学习和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3.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学习、运用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内容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基本内容:(一)世界的物质性;(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三)

53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事

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内容3: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基本内容:(一)认识与实践;(二)真理与价值;(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

2.基本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3.重点:科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价值评价、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必然和自由。

内容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基本内容:(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基本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力。

3.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认识社会生

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确认识和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

中的作用。

内容5: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基本内容:(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三)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2.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54

3.重点: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特征,认识商品经济规律及其作用。

内容6: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基本内容:(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2.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

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

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3.重点:掌握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求学生认识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内容7: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基本内容:(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三)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2.基本要求: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

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

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

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3.重点:社会主义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

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前进。

内容8: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二)共产主

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

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

3.重点:认识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

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课内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4个学时)

55

基本内容及要求:以教材中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引文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为依托,选取一定的专题,引导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版本、卷数卷次、内容跨

越年代,了解教材引文所在著作的时代背景、理论及现实意义、历史启示,并在此基础

上形成自己的学习感悟。

内容2:马列著作(选读)读书心得报告(4个学时)

基本内容及要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为

主题,以“什么是……”、“为什么要追求……”和“如何做到……”为切入点,以教

材相关章节为理论支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相关理论为依托,设置讨论专题。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本课程的教学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适时适当结合视频教学,增强课程学习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专题教学,

拓宽教学内容。注重改革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辩论等多种方式结合,由单一的教师课

堂讲授向师生教学互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实效性。

(2)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实践层面强化对《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的理解。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

定。过程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比例为5:5。卷面成绩达不到50分的,总评成绩一

律不予通过。

过程性考核方式:课后作业3次(含网络作业)以小论文形式考核,占总分的30%;课

内实践以读书心得和讨论形式考核,占总分的20%。

期末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课后作业 课内实践 考试

1 课程目标 1 15% 10% 25% 50%

56

2 课程目标 2 15% 10% 25% 50%

合计 30% 2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理论教学+课

内实践)(学时)

内容 1:绪论 2+4

内容 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2

内容 3: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6

内容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6

内容 5: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6

内容 6: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3

内容 7: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3+4

内容 8: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

合计 48

六、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

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反

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以上篇目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唯物

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以上篇目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论持久战》.

以上篇目见《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

的讲话》;《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

57

上的讲话》第四点;《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以上篇目见《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1993.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江泽民文选》,

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

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以上篇目见《胡锦涛文选》,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

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关于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国

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以上篇目见 2013 年以来的《人民日报》.

附件:

一、过程性考核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 ~69)

不及格(<60)

课后作业

(30%)

格式规范,符

合作业写作

要求;内容主

题明确,符合

作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内容主题

明确,符合作

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有集中讨

论的内容主

题,符合作业

内容。

提交的文档

能够反映一

定的主题内

容。观点基

本正确,基

本符合结构

组成要素。

大段抄

袭,或未

按时提

交,或与

作业内容

不相关。

课内实践作业

(20%)

团队合作到

位,内容丰

富、主题明

确,口齿清

晰、条理性

强。

团队合作基

本到位,内容

丰富、主题较

明确,口齿较

清晰、条理性

较强。

团队合作基本

到位,内容基

本丰富、主题

基本明确,口

齿较清晰、条

理性较强。

主题基本明

确,表达观

点基本明

确。

抄袭或未

按时提

交,或与

实践内容

不相关。

58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Situation and Policy

2.课程代码:A113035

3.学分/学时:2.0/32

4.课程类別:必修/通识教育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7.参考教材:由于形势与政策具有变化快、时事性强的特点,因此每学期教材都需

要重新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将根据教育部的“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要点,结合学校实际,选用最新出版的优秀教材。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32学时理论教学(第二学期、第六学期)

9.开课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10.撰写人:侯全生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侯全生 批准人:高军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

大改革措施,使学生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家方针政策,开拓大学生视野,提升思想理论素养

和政策水平;引导大学生思想统一、凝聚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

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

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

指标点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0.3 目标1

59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

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

感,能够在针对电子信息

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 8.1 理解中国国情,理

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

0.1 目标2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课堂讨论

课程目标1

内容 1: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

内容 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

内容 3: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

重大改革措施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4: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状况、发展

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

政府的立场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1.基本内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2.基本要求: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了解党在新时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基本经验。

3.重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内容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

1.基本内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

2.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以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3.重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

内容3: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

1.基本内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

2.基本要求:了解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条件下所作出的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所

举办的重大活动,以及党和国家所作出的重大改革措施,以及上述方针政策、活动和改

60

革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重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

内容4: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

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

1.基本内容: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

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

2.基本要求:了解当前国际主体形势、国际关系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对我国的

对外政策有基本了解。了解新近发生、影响深远的国际重大事件概况,以及我国政府在

该事件中的立场。

3.重点: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

事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网络等方式共同实施。

(1)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帮助学

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先进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提高

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2.课程的考核

采用平时考核与线上大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

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大作业成绩占50%。具体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作业评定,占总成绩的50%。

(2)大作业成绩:对学生在线上提交的小论文,从论文选题、论文结构、观点论

证等方面加以评定,共50分,占总成绩的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成绩 大作业成绩

1 课程目标 1 30% 40% 70%

61

2 课程目标 2 20% 10% 30%

合计 5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学时)

内容 1: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8

内容 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

务和发展成就 8

内容 3: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

施 8

内容 4: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

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 8

合计 32

六、参考书目

1.教育部社科司每半年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有关中央重要会议文件、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3.《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报告》VCD.

4.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不定期下发的形势教育图文、音像资料等.

5.《人民日报》,《半月谈》,《光明日报》.

6.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资料.

附件:

一、平时作业成绩考核评分标准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 ~69)

不及格(<60)

格式规范,符合作

业写作要求;内容

主题明确,符合作

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内容主题

明确,符合作

业内容。

格式基本规

范;有集中讨

论的内容主

题,符合作业

内容。

提交的文档能够

反映一定的主题

内容。观点基本

正确,基本符合

结构组成要素。

大段抄袭,或未按

时提交,或与作业

内容不相关。

62

二、大作业评分标准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格式规范,符合课

程论文写作要求;

内容主题明确,符

合课程教学内容,

有明确的综合分析

论点。参考文献充

分、正文引用恰当,

文献引文格式符合

文献标准;无摘录

摘抄痕迹,能恰当

运用自己的语言组

织素材,论点正确。

格式基本符合课

程论文写作要求;

内容主题明确,符

合课程教学内容,

具有明显的综合

分析论点。参考文

献充分、正文能够

对文献进行引用,

文献引文格式基

本符合科技期刊

论文文献标准;正

文主体大部分运

用自己的语言组

织素材,论点正

确。

提交文档基本符

合课程论文写作

要求;有集中讨

论的内容主题,

符合课程教学内

容,有一定的综

合分析论点。列

出一定的参考文

献,文献引文格

式基本符合技期

刊论文文献标

准;论点基本正

确。

提交的文档能够

反映一定的主题

内容。观点基本

正确,基本符合

课程论文的结构

组成要素。

大段抄袭,或

未按时提交,

或与课程内

容不相关。

63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工程经济学;Engineering Economics

2.课程代码:A190025

3.学分/学时:2.0/32

4.课程类別:限选/通识教育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7.参考教材:李南.工程经济学(第四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32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商学院

10.撰写人:冉启安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项目风险即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掌握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计算方法,

能客观评价电子工程设备更新、设备大修、设备租赁等实践环节中的经济学原理,并能

够分析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电子工程师在工程项目中应承

担的责任。

(2)掌握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的概念、利息与利率及其计算、资金的等值计

算。掌握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静态评价方法、动态评价方法以及投资方案的选择方法,

能够客观评价并对比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实践相关的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

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

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

指标点 6.3 能够合理分析和评

价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

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

0.3 目标1

64

息工程专业实践和复杂

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

社会、健康、安全、法律

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

应承担的责任。

潜在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

任。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

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涉

及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

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

科环境中应用。

指标点 11.1 掌握电子信息工

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工程管理原

理、工程实施流程和基本的经

济决策方法。 0.5 目标2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课堂讨论

课内实践

课程目标 1

内容1:工程经济学绪论

内容3:固定资产折旧

内容5:资金的时间价值

内容9:选择方案的选择

内容 10: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 √

课程目标 2

内容2:现金流量的概念构成的

与表示方法

内容4:利润和税金

内容7:资金等值计算公式及其

应用

内容8: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

本方法

内容11:风险决策

内容12:设备磨损及其补偿

内容 13:设备折旧及其经济分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根据工科类专业人才对工程经济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课时32学时,其中:

内容1:工程经济学绪论

了解工程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对象及特点、工程经济学评价的基本原则等。

内容2:现金流量的概念构成的与表示方法

了解现金流量的构成,了解现金流量表的表示现金流量,掌握现金流量图表示现金

流量的方法。

65

内容3:固定资产折旧

了解折旧费用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算

折旧费用。

内容4:利润和税金

了解现行财务制度税金的种类,了解总成本费用、利润、税金之间的关系。

内容5:资金的时间价值

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了解影响资金时间价值大小的因素。

内容6:利息和利率

掌握利息与利率及其计算公式;了解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了解间断计息和

连续计息之间的关系。

内容7:资金等值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掌握整付类型的资金等值计算公式;掌握分付类型的资金等值计算公式;了解整付

类型与分付类型等值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内容8: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了解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掌握工程项目的静态评价方法;掌握工程项目

动态评价方法。

内容9:选择方案的选择

了解方案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增量净现值与增量内部收益率的概念;掌握互斥方

案比选的方法;了解独立方案比选的方法。

内容10: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了解风险与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方法;了解敏感性分析、概率

分析等不确定分析方法。

内容11:风险决策

了解风险决策的概念;掌握采用决策树进行风险决策的方法。

内容12:设备磨损及其补偿

了解设备的磨损的分类;了解设备更新的形式。

内容13:设备折旧及其经济分析

掌握折旧费用在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计算方法;了解设备合理更新期的确定方。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66

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平时作业,案例学习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方法。工

程经济作品集和创业计划书由学生自由寻找题材,课外主动进行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分

析,完成工程经济分析模型的设计;邀请工程咨询界人士作专题讲座,以使学生了解最

新的发展动态。

(1)课堂授课:密切结合工程设计实践,深入浅出地解释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概

念和方法,使学生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工程经济学基本方法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描述。

(2)案例学习与讨论:每一专题均给出综合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案例中的问题,能够客观评价并对比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实践相关的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

决策方法。

(3)模型演示:整个课程结合电子表格模型教学,对学生学习有完整的指导,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经济学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电子工程师对于电子企业

工程实践的重要责任。

以上教学方法相互交叉、综合作用,其中循序渐进的小组合作与讨论等作用尤为突

出。使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学习的能力。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案例分析和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案例分析与讨论占20%、考试占6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成绩 案例分析与讨论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10% 10% 20% 40%

2 课程目标 2 10% 10% 40% 60%

合计 20% 20% 6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学时)

工程经济学绪论 2

现金流量的概念构成的与表示方法 2

67

固定资产折旧 2

利润和税金 2

资金的时间价值 2

利息和利率 2

资金等值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6

选择方案的选择 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

风险决策 2

设备磨损及其补偿 2

设备折旧及其经济分析 2

合计 32

六、参考书目

[1] 马如宏.工程经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南.工程经济学(第四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李忠富,杨晓冬.工程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 邵颖红,黄渝祥,邢爱芳.工程经济学(第五版)[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附件:

一、平时成绩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了解工程项目

风险即不确定性

产生的原因,掌

握不确定性分析

的基本计算方

法。了解设备更

新的基本概念,

设备大修理的

经济分析、设备

不确定性分

析和设备更

新的经济分

析原理掌握

全面,解答过

程完整,书写

清晰。

不确定性分

析和设备更

新的经济分

析原理掌握

较全面,解答

过程较完整,

书写清晰。

不确定性分析

和设备更新的

经济分析原理

掌握较全面,

解答过程较完

整,书写清晰。

不确定性分析

和设备更新的

经济分析原理

掌握一般,有

完整的解答过

程,大部分正

确。

不确定性分

析和设备更

新的经济分

析原理掌握

较少,解答过

程不完整,不

正确达到

50%。

68

更新的经济分

析、设备租赁的

经济分析。(10%)

掌握资金的时间

价值和等值计算

的概念、利息与

利率及其计算、

资金的等值计

算。掌握工程项

目经济评价的静

态评价方法、动

态评价方法以及

投资方案的选择

方法。(10%)

工程经济学

原理掌握全

面,公式运用

得当,解题过

程完整,答案

正确,书写清

晰。

工程经济学

原理掌握较

全面,公式能

正确运用,解

题过程较完

整,答案较正

确,书写清

晰。

工程经济学原

理 掌 握 较 全

面,公式能正

确运用,解题

过 程 基 本 完

整,答案基本

正确。

工程经济学原

理掌握一般,

解题过程基本

完整,作业答

案大部分正

确。

工程经济学

原理掌握较

少,解题过程

不完整,答案

不正确达

50%。

69

《高等数学 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高等数学A;Higher Mathematics A

2.课程代码:A121001

3.学分/学时:10.0/160

4.课程类別:必修/数学与自然科学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中数学

7.参考教材: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上、下册).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4.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160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数理学院

10.撰写人:施俊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尹静 批准人:刘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系统地获得函数与极限、微积分学、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方

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

力,为进一步从工程中获取和提炼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数学理论和常见计算方法奠定

必要的数学基础;

(2)初步具备自学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创新意识,能在多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

程、定积分及多重积分知识基础上学习更高更深的工程数学知识,从而具有比较熟练的

运算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对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复杂

问题进行精准识别、逻辑分析、数理抽象并进行建模。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1.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和物理0.3 目标1

70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识,形成电子信息工程专

业知识体系,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够综合运

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

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通过文献研究,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和

表达,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和工程

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识别专

业工程问题,并表述为数学模

型进行分析。 0.3 目标2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函数与极限

内容 2:导数与微分

内容 3: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内容 4:不定积分

内容 8: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内容 12:无穷级数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5:定积分

内容 6:定积分的应用

内容 7:微分方程

内容 9: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内容 10:重积分

内容 11: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函数与极限

1.基本内容:映射与函数、数列的极限和函数的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运

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和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

函数的运算、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基本要求:在中学已有函数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函数特性

(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的了解;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的概

念;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理解极限的概念,了解极限的N 定义。

了解极限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 会判断简

单函数在某一变化过程是否为无穷小与无穷大;掌握极限的有理运算法则(用变量代换

71

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极限只要求作简单训练);了解夹逼准则与单调有界准则,会用

两个重要极限;了解高阶无穷小和等价无穷小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理解函

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区间上连续的概念;了解函数间断点的概念,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掌

握零点定理。

3.重点:映射与函数、数列的极限和函数的极限、极限运算法则、函数的连续性

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掌握零点定理。

内容2:导数与微分

1.基本内容:导数概念、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及参数方程求导、

函数的微分。

2.基本要求: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不要求学生做利用导数的定义研究

抽象函数可导性的习题),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作为函数

变化率的实际意义,会用导数表达科学技术中一些量的变化率;掌握导数的有理运算法

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初

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不要求学生求函数的n阶导数的一般表达式);会求隐

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这两类函数中比较简单的二阶导数只要求作简

单训练),会解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变化率问题;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概

念中所包含的局部线性化思想,了解微分的有理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会求

简单函数的微分。

3.重点: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导数的有理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

定的函数的导数的求法、微分的概念、简单函数的微分求法。

内容3: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基本内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曲线的凹凸性、函数

的极值、函数图形的描绘。

2.基本要求: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了解柯西(Cauchy)

定理;会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和求极值的方法;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

掌握用导数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会描绘一些简

单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近线)。

3.重点:微分中值定理的理解及应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导数判断单

72

调性、极值、凹凸性以及求极值。

内容4:不定积分

1.基本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2.基本要求: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关系;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不定积分公

式;会利用不定积分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掌握第一换元法;会简单的第二换元法,比

如三角代换、根式代换、整体代换;掌握利用一次分部积分公式就能求出答案的分部

积分。

3.重点: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内容5:定积分

1.基本内容: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

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

2.基本要求: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了解定积分的性质和积分中值定理;

掌握变上限积分函数的求导计算,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掌握求定积分的换元法与

分部积分法;解两类反常积分及其收敛性的概念,了解反常积分的简单计算。

3.重点: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内容6:定积分的应用

1.基本内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

应用。

2.基本要求:掌握科学技术问题中建立定积分表达式的元素法;掌握利用定积分

计算面积和旋转体体积;会建立某些简单物理量的积分表达式。

3.重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

内容7:微分方程

1.基本内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

性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2.基本要求:了解微分方程、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掌握变量可分

离的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方程,并从中领会用变量代换求解微分方程的的思想;熟练

掌握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用降阶法求下列三种类型的高阶方

程: y(n)f(x)yf(xy)yf(yy);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熟练掌握二阶常系

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求自由项形如以下两种形式pn(x)ex ex(AcosxBsinx)

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其中pn(x)为实系数n次多项式,AB为实

73

数。

3.重点:变量可分离的方程的解法、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齐次

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内容8: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1.基本内容:向量及其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平面及方程、空间直线及方

程、曲面及方程、空间曲线及方程。

2.基本要求: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向量的线性

运算;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

方法;掌握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掌握平面的方程

及其求法;掌握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了

解二次曲面方程的概念;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方程;掌握常用二次曲面的

方程及其图形(圆锥面,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旋转抛物面,椭球面);了解空间曲线

方程的概念;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会求曲面的交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

影。

3.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和向量积的坐标表达式求法、平面的方程及其

求法、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

内容9: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1.基本内容: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偏导数与全微分、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

函数的求导公式、多元函数的几何应用、方向导数与梯度、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2.基本要求:理解二元函数的概念,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

与连续性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二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

概念,知道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掌握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求法,会求

复合函数的二阶偏导数;会求隐函数的偏导数;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以及曲面的切

平面与法线,并会求出它们的方程;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二

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了解求条件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

法,会求解一些比较简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3.重点:二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复合函数一阶和二阶偏导数的求法、

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以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二元函数的极值。

内容10:重积分

1.基本内容: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三重积分、重积分的

应用。

74

2.基本要求: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了解二重积分的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几何意

义;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及极坐标);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会计算简单

的三重积分(直角坐标(细讲)、柱面坐标(细讲)、球面坐标(略讲));重点掌握求曲面的

面积及物体的质心。

3.重点: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及计算方法、简单三重积分的计算、曲面的面积计

算。

内容11: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基本内容: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对坐标的曲线积分、格林公式及其应用、对面

积的曲面积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

2.基本要求:了解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简单的积分;了解对坐

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简单的积分;掌握格林(Green)公式,会使用平面

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原函数;了解对面积的曲面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

简单的积分;了解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会计算简

单的积分;掌握高斯(Gauss)公式;了解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3.重点:简单曲线积分的概念及计算、格林公式及其应用、简单曲面面积积分、

高斯公式。

内容12:无穷级数

1.基本内容: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幂级数、函数展

开成幂级数、傅里叶级数。

2.基本要求: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了解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

及收敛的必要条件;知道几何级数的敛散性;了解正项级数的基本定理、极限审敛法、

根值审敛法以及P-级数的敛散性,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比值审敛法;掌握交错

级数的莱布尼茨定理;了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了解函数项级数

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幂级数收敛半径及收敛域的求法;知道了解幂级数

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会求一些简单幂级数在收敛域内的和函数;知道函数

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要条件,掌握利用ex,sinx,cosx,1n(1x)与(1x)1的马克劳林展

开式及有关性质将初等函数展开为幂级数的方法;了解用三角函数逼近周期函数的思

想,了解函数展开为傅里叶(Fourier)级数的狄利克雷(Dirichlet)条件,会将定义在

[ , ]和[ ll, ]上的函数展成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 ]和[0, l ]上的函数展成正

弦或余弦级数。

75

3.重点: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比值审敛

法;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定理;简单幂级数收敛半径及收敛域的求法;一些简单幂级数

在收敛域内的和函数;初等函数展开为幂级数的方法;傅里叶级数、正余弦级数的展开。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

学生乐学为前提,以简单练习带动复杂练习为措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

接受,容易理解,进而激发兴趣。

(2)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3)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

出来。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利

用板书推导重要结论和计算过程,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4)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为了

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性的

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

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20%、期中

测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期中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9% 7% 36% 52%

2 课程目标 2 11% 3% 34% 48%

合计 20% 10% 7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76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函数与极限 18

导数与微分 12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2

不定积分 12

定积分 10

定积分的应用 6

微分方程 12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18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20

重积分 12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4

无穷级数 14

合计 160

六、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七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吴建成.高等数学(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学习指导.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

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分

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洞。

基本概念不清

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法正

确性(权重 0.5)

方法能够解决

问题,思路清

晰,计算正确。

方法主要思

路、过程和计

算过程正确。

方法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法。

无方法。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执

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77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大学物理;College Physics

2.课程代码:A123001

3.学分/学时:5.5/88

4.课程类別:必修/数学与自然科学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7.参考教材:晏世雷,钱铮,过祥龙.基础物理学(第3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88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大学物理教学部

10.撰写人:眭永兴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刘波 批准人:朱小芹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理解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以及近代物理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这些基

本理论来处理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以及近代物理的基本原理对工程领域类

复杂问题的机理进行分析;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建立模型,并且应用上述基

本原理进行分析。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

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

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

业知识,形成电子信息

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并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电

1.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

学和物理基础知识。 0.3 目标1

78

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

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综合

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并通过文献研

究,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

行识别、分析和表达,

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和

工程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

识别专业工程问题,并表述

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0.3 目标2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力学

内容 2:振动与波

内容 3:电磁学

内容 4:狭义相对论基础

内容 5:光学

内容 6:热学

内容 7:近代物理基础

√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1:力学

内容 2:振动与波

内容 3:电磁学

内容 5:光学

内容 6:热学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力学

1.基本内容: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

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

势能、机械能;质心、质心运动定理;刚体的角动量、刚体的定轴转动与转动惯量。

2.基本要求: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

79

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

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能用微积分

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简单质点动力学问题。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

下变力的功。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

能。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通过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情况理解动量,并能用它们

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3.重点: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物理概念的微分定义

式。把力学对象抽象化、建立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2:振动与波

1.基本内容: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表述;振动的相位、旋转矢量法;简谐运动的

动力学方程;一维谐运动的合成、拍现象;谐运动的能量;机械波的基本特征;平面简

谐波的波函数;波的能量与能流;惠更斯原理与波的衍射;波的叠加、驻波及相位突变;

多普勒效应。

2.基本要求: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特别是相位)及各量间的

关系。掌握旋转矢量法,能够熟练的应用旋转矢量法解决具体问题;掌握简谐振动的基

本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的运

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理解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理解同方向、同频率两个简谐

振动的合成规律;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

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理解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

相位差和波程差分析、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3.重点: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相位及相位差的物理

意义。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

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

内容3:电磁学

1. 基本内容: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及其叠加原理与应用;静电场的高斯定理、电

势及其叠加原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静电场中导体的平衡及

电场特性;有电介质存在时的电场;电容、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洛伦兹力及

安培定律;磁感应强度及其叠加原理、毕—萨定律;磁场的高斯定理及环路定理;磁介

质中的磁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自感与互感、

电场与磁场的能量;位移电流、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电

80

磁波的产生及基本性质。

2.基本要求:掌握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叠加原理,能计算一些简单问

题中的电场强度;理解电通量概念,理解高斯定理及应用其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并能分析计算;理解环路定理,掌握电势、电势差概念及电势叠加原理,掌握电势与电

场强度的积分关系,能计算简单问题中的电势;理解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及平衡状态下的

性质;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

应强度。理解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及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

方法。理解安培定律。理解洛沦兹力,能分析带电粒子在均匀电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理解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本质。了解自感

系数和互感系数,会计算较简单情形的自感与互感。了解位移电流的概念。掌握麦克斯

韦方程组积分形式及其物理意义。

3.重点: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叠加法,应用微积分解决物理问题。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涡旋电场与位移电流。

内容4:狭义相对论基础

1.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同时的相对性、长度收缩与时间延缓;相对论动

力学。

2.基本要求:了解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理解狭义相对论中同时性的相对

性以及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效应,并能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和

速度的关系、质量和能量的关系以及动量、动能概念和相关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重点: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通过与绝对时空观的比较,帮助学生建

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内容5:光学

1.基本内容:几何光学基本定律、反射、折射、薄透镜;光源、光的相干性、 光

程、光程差 ;分波阵面、分振幅干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光

栅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定律。

2.基本要求: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劈尖干涉、理解光程差的含义与半

波损失发生条件及增透膜和反射膜的原理。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理解琅禾费单缝

衍射的半波带法以及单缝衍射条纹特点。理解夫琅禾费圆孔衍射的原理、艾里斑和光学

仪器的分辨率。理解光的偏振性及光关于偏振的分类:自然光、部分偏振光、线偏振光。

掌握起偏与检偏的方法。掌握马吕斯定律,并能计算透出光的强度。掌握布儒斯特定律。

3.重点:杨氏双缝干涉,等厚干涉。光栅光谱的特征以及光谱分析的意义,

81

内容6:热学

1. 基本内容:平衡态、状态参量、第零定律;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准静态过程、

热量;统计规律:压强和温度的统计意义;空间自由度、能量自由度、能量均分原理、

内能;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容、等压、等温过程;

气体的等容、等压摩尔热容;气体的绝热过程;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效率、致冷

系数;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熵增加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

2.基本要求: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内容、表达式,计算等容、等压、等温及绝热

过程中功、热量和内能改变及效率、制冷系数的计算。熟悉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式、

围观实质和统计意义。

3.重点: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统计研究方法和统计规律;热现象研究中宏观量

与微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公式的建立以及范

德瓦尔斯方程的导出。

内容7:近代物理基础

1.基本内容:黑体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光电效应;物质波、实物粒子的波粒

二象性、不确定关系;波函数及其概率解释;

2.基本要求:理解物质波二象性和量子化的概念;理解微观物质的描述方式和波

函数的统计意义。

3.重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物质波二象性和量子化的概念,微观物质的描述

方式和波函数的统计意义。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

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子电路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深

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

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将抽象的电现象用

模拟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

82

和理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为了

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性的

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

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17% 28% 45%

2 课程目标 2 13% 42% 55%

合计 30% 7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第二学期) 课堂讲授(学时)

力学 18

振动与波 8

电磁学 30

合计 56

教学内容(第三学期) 课堂讲授(学时)

狭义相对论基础 4

光学 12

热学 12

近代物理基础 4

83

合计 32

六、参考书目

1.晏世雷,钱铮,过祥龙.基础物理学(第 3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平,冯庆.大学物理(第 3版).科学出版社,2016.

3.吴百诗.大学物理(新版).科学出版社,2011.

4.王少杰,顾牡,吴天刚.新编基础物理学(第 2版).科学出版社,2014.

5.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 6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张达宋.物理学基础教程(第 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马文蔚.物理学(第 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胡成华,夏川茴.大学物理(第 3版).科学出版社,2016.

9.哈里德(David Halliday),瑞斯尼克(Resnick),沃克(Walker),张三慧,李椿等译.物

理学基础 (第 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 ~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

握程度(权重

0.3)

物理概念清

晰,分析得当。

主要物理概

念清晰,但

部分分析有

误。

部分物理概念

清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洞。

基本物理概

念不清晰。

基本物

理概念

未掌握。

解决问题方

案正确性(权

重 0.5)

运用物理知识

制定的方案能

够解决问题,

思路清晰,计

算正确。

运用物理知

识制定的解

决方案主要

思路、过程

和计算过程

正确。

运用物理知识

制定的解决方

案部分可行。

尚能运用物

理知识制定

解决方案。

不能运

用物理

知识制

定解决

方案。

作业完成态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执

行。

书写清晰,

主要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能辨识,部分符

号、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不能辨识,

符号、单位

等不按照规

范。

作业不

完整或

未交。

84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2.课程代码:A124004

3.学分/学时:1.5/48

4.课程类別:必修/数学与自然科学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7.参考教材:李平.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实验教学,周学时3,共16次实验,在第二、第三学期执行。

9.开课系部:数理学院中心实验室

10.撰写人:眭永兴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薛建忠 批准人:朱小芹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 课程的教学目标

(1)能够调整常用实验装置,并基本掌握常用的操作技术。例如零位调整(水平、铅

直调整);光路共轴调整;消视差调节;逐次逼近调节;根据给定电路图正确接线等。

(2)掌握进行常用物理量的一般测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热量、温度、电流

强度、电压、电阻、磁感应强度、折射率、能量、物性参数的测量等。

(3)具备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下列内容: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误差估算,用不确定度方法对误差进行估算和评定;掌握处理实

验数据的一些重要方法,例如列表法、作图法和一元函数的最小二乘法等。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85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

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进行单

元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单元、典

型电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并通

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根据特定要求实施

典型简单电路的实验,进行

电路调试、数据测量与分析。

0.1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 实验类别、性质及学时分配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类别 实验性质 学

时 验

1 衍射光栅的研究 √ √ 3

2 电位差计的应用 √ √ 3

3 密立根油滴实验 √ √ 3

4 拉伸法测量钢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 √ 3

5 双臂电桥测电阻 √ √ 3

6 超声波波速的测量 √ √ 3

7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 √ √ 3

8 利用霍尔效应测量元件参数 √ √ 3

9 万用电表的设计与定标 √ √ 3

10 分光计的调整与使用 √ √ 3

11 伏安法测量元器件的电阻值 √ √ 3

12 扭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 √ √ 3

13 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 √ √ 3

14 单臂电桥测电阻 √ √ 3

15 双踪示波器的使用 √ √ 3

16 等厚干涉的研究 √ √ 3

合计 48

2. 实验教学内容

86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对应课程

教学目标

1.衍射光栅的研究 观察光栅衍射现象,测量光栅的主要参数和低压汞灯

谱线波长。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2.电位差计的应用 利用电位差计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校准电流表(电

压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3.密立根油滴实验

调节 CCD密立根油滴仪,捕捉油滴,观察油滴的运动。

测量油滴运动的收尾速度和平衡电压,计算油滴的带

电量和基本电荷。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4.拉伸法测量钢丝的杨

氏弹性模量 测量钢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5.双臂电桥测电阻 利用双臂电桥测量低值电阻和电阻的温度系数。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6.超声波波速的测量 应用示波器和超声波波速测定仪,测量一超声信号在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7.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

通过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光的等倾干涉、等厚干

涉条纹,测量激光波长和钠光黄双线的波长差,使学

生进一步掌握光的干涉测量技术。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8.利用霍尔效应测量元

件参数

利用霍尔效应实验仪观察磁电效应现象,测量磁场及

元件参数。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9.万用电表的设计与定

练习以指针式毫安表为显示器的万用电表的设计与组

装(限于直流电流、直流电压、电阻和交流电压 4 种

功能)。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10.分光计的调整与使

用 调整分光计,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11.伏安法测量元器件的

电阻值

用伏安法测出线性及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

线,并对电表引入的系统误差进行修正。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87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对应课程

教学目标

12.扭摆法测量物体的转

动惯量

使物体作扭转摆,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量计算

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13.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 简要介绍气垫导轨的结构、性能,并从实验教学的角

度讨论速度、加速度的测量。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14.单臂电桥测电阻 自组单臂电桥测量电阻。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15.双踪示波器的使用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电信号波形及测量电信号的电压及

频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16.等厚干涉的研究 观察等厚干涉现象,了解等厚干涉特点,加深对光的

波动性的认识。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四、课程的教学的考核

1. 课程的考核

各学期依据教学计划学时数选择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程最后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

进行实验考核。考核方式:采用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

进行综合评定,比例为5:5。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考核

1 课程目标(1) 10% 10% 20%

2 课程目标(2) 10% 40% 50%

3 课程目标(3) 30% 30%

合计 50% 50% 100%

五、参考书目

1.辛益军.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88

2.陆廷济等.物理实验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平.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杨述武.普通物理实验(第一、二、三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刘智敏.测量统计标准及其在认可论证中的应用.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89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验报告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清晰,

图表规范;实验原理分析

正确;实验步骤及实验方

法描述得当;数据处理正

确,并有详细的实验结果

与分析。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比较清

晰,图表比较规范;实验原

理分析正确;实验步骤及实

验方法描述得当;数据处理

正确,并有比较详细的实验

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比较完整,但条

理性一般;图表比较规范;

实验原理分析基本正确,

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描述

比较得当,数据处理基本

正确,并有一定的实验结

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基本完整,但没

有条理性;图表规范性较

差;实验原理基本正确,

只有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

描述,缺乏对实验结果和

数据的分析。

报告格式不完整,调理混

乱,错误较多;实验原理

存在错误;缺乏对实验结

果和数据的分析;或者存

在较多内容雷同现象。

实验操作考核

实验方案设计正确,在规

定实验时间内,实验项目

全部完成,仪器操作熟练、

规范,读数准确。

能设计实验方案,在规定实

验时间内,实验项目全部完

成,仪器操作比较熟练,读

数准确。

能制定实验方案,在规定

实验时间内,实验项目基

本完成,仪器操作比较熟

练,读数准确

在规定实验时间内,尚能

制定实验方案,在规定实

验时间内,实验项目勉强

完成,能在老师指导下正

确操作仪器。

不能制定实验方案,在规

定实验时间内,实验项目

无法完成,仪器操作不规

范,实验态度不认真。

90

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总结分析,然后撰写出

整洁的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过

程,也是一个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并认真写好实验总

结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1)题目

该部分除题目外,必须有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和同组人姓名。

(2)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宗旨,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做好实验。必须明确简明

地写明本次实验通过何种方法训练哪些技能,达到怎样的要求和技术指标等。

(3)实验仪器

必须写明实验所使用仪器和元件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4)实验原理

实验应有原理图,并加以文字说明。使用图表、公式来表达理论计算和数据。

(5)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一

① 标题

② 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条件

画出实验电路图,标明元、器件和信号的参数等。

③ 实验步骤

④ 实验数据表及数据处理结果

⑤ 实验曲线图和波形图

⑥ 实验分析与结论

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给出正确结论。比如,

实验验证了哪些理论问题或学到何种测量方法和实验技巧等。

(6)回答问题

回答指导书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指定的问题。

91

《线性代数 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线性代数A;Linear Algebra A

2.课程代码:A121013

3.学分/学时:3.0/48

4.课程类別:必修/数学与自然科学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7.参考教材:袁德正主编.《线性代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48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数理学院

10.撰写人:顾效华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曹毅 批准人:刘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较系统地掌握基本的线性代数知识和常用的代数工具(矩阵、行列式等)

的运算规则及应用;掌握常用的代数中的归纳方法、化归方法、递进方法、一般

到特殊的方法,为后续工程中的数学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2)能够提炼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相关复杂代数和矩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并运用代数工具解决工程中的线性方程组问题、讨论向量组间的线性关系问题,

能够利用方阵性质初步简化工程中的矩阵运算和化简二次型;能通过对线性空间

和线性变换等概念的理解提高对工程实际中的复杂问题的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能

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92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识,形成电子信息工程专

业知识体系,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和物理

基础知识;

0.1 目标1

2.问题分析:能够综合运

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

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通过文献研究,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和

表达,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和工程

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识别专

业工程问题,并表述为数学模

型进行分析; 0.1 目标2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行列式

内容 2:矩阵

内容 4: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3:线性方程组

内容 5:二次型

内容 6: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行列式

1.基本内容:线性方程组与行列式、n阶行列式的概念及性质、n阶行列式

的计算、克莱姆法则。

2.基本要求:了解排列、逆序数、对换的定义;理解二阶、三阶行列式的

定义,会计算二阶、三阶行列式,掌握对角行列式和上三角行列式的计算;理解

n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及推论;会根据行列式的性质计算n阶行列

式,会求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掌握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方法;了解克莱姆

法则,会用系数行列式判断齐次线性方程组有无非零解。

3.重点: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及计算、对角行列式和上三角行列式、行

列式的性质及推论、n阶行列式的计算、行列式展开方法、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

93

的判断。

内容2:矩阵

1.基本内容:矩阵的概念、运算,逆矩阵、分块矩阵,初等变换与初等矩

阵,矩阵的秩。

2.基本要求: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及转置运算,

理解对角矩阵运算的特殊性,理解方阵的行列式;理解逆矩阵、伴随矩阵等概念

及其运算性质,掌握用结构式求逆矩阵的方法;理解分块矩阵的概念以及矩阵分

块的方法,了解特殊分块矩阵,特别是四分块矩阵的运算规律及其特征;理解矩

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的概念,掌握用初等矩阵来表示矩阵的初等变换,掌握

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的方法;理解矩阵秩的概念,掌握求矩阵秩的方法。

3.重点:矩阵的几种运算、求逆矩阵的方法、矩阵分块的方法、矩阵的初

等变换、矩阵秩的求法。

内容3:线性方程组

1.基本内容:高斯消元法、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2.基本要求:了解高斯消元法;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

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理解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概念;掌握用行初

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的方法;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组

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

判别法;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弄清楚线性相关、

无关与矩阵秩的关系;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向量组的秩;理解齐次线

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3.重点:用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的方法、向量组线性相关、线

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内容4: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基本内容: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及其性质、矩阵可对角化的

条件、向量的内积、正交化方法、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2.基本要求:了解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及相关性质;会求矩阵的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理解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了

解向量内积的定义;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施密特正交化方法,了解正交矩阵的

94

定义与主要性质;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掌握实对称矩阵

对角化的方法。

3.重点: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施密特正交

化方法、实对称矩阵对角化的方法。

内容5:二次型

1.基本内容:二次型的概念、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正定二次型和正

定矩阵。

2.基本要求:理解二次型与二次型的矩阵的概念;会用配方法和正交变换

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掌握正定二次型和正定矩阵的定义与判别方法。

3.重点:化二次型为标准型的方法、正定二次型和正定矩阵的定义与判别

方法。

内容6: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1.基本内容: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2.基本要求: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线性空间的基、维数、坐

标的定义;理解坐标变换公式;了解线性变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了解线性变

换的加法、数乘和乘法运算的定义;理解线性变换在基下的矩阵的定义;了解线

性变换的运算与矩阵的相应运算之间的关系;了解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的

关系。

3.重点:线性空间的基、维数、坐标的定义,线性变换在基下的矩阵的定

义。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基本知识的基础概念

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以简单练习带动复杂练习为措施,深入浅出,循序

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进而激发兴趣。

(2)课堂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主体。板书推导重要结论和计算过程,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3)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

段。为了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

95

师就要引导性的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

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

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期

末考试成绩占7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15% 35% 50%

2 课程目标 2 15% 35% 50%

合计 30% 7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行列式 6

矩阵 8

线性方程组 10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0

二次型 8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6

合计 48

六、参考书目

1.袁德正主编.《线性代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线性代数,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居余马等.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

4.黄云鹤等.线性代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6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

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分

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洞。

基本概念不清

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法正

确性(权重 0.5)

方法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方法主要思

路、过程和计

算过程正确。

方法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法。

无方法。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97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Complex Analysis and Integral Transforms

2.课程代码:A120006

3.学分/学时:2.0/32

4.课程类別:必修/数学与自然科学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7.参考教材:王忠仁,高彦伟主编.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32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数理学院

10.撰写人:钱忠根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路韻 批准人:刘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复变函数的基本概念、运算、性质和相关结论(包括:复变函

数、解析函数、积分、级数、留数);掌握两种常用的积分变换方法(包括:傅

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熟悉变换的性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利

用这些概念、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识,形成电子信息工程专

业知识体系,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1.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和物理

基础知识 0.1 目标1

98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复数与复变函数

内容 2:解析函数

内容 3:复变函数的积分

内容 4:级数

内容 5:留数

内容 6:傅里叶变换

内容 7:拉普拉斯变换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复数与复变函数

1.基本内容:复数及其几何表示、复数函数。

2.基本要求:理解复数的概念;理解复数的模、辐角、辐角主值;理解复

数的各种表示法,特别是三角表示式、指数表示式等;理解复数的乘积、商、乘

幂与方根等运算;了解复数的复球面表示;了解扩充复平面的概念;了解区域、

单连通与多连通域的概念。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了解复变函数极限与连续的概

念、性质。

3.重点: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各种表示法、复变函数的概念、复变函数极

限与连续的概念、性质。

内容2:解析函数

1.基本内容: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初等函数。

2.基本要求:理解复变函数导数的概念;理解解析函数的概念;理解

Cauchy-Riemann条件;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定义及它们的重要性

质各初等函数的表达式及相关性质。

3.重点:复变函数导数和解析函数的概念。

内容3:复变函数的积分

1.基本内容:复变函数积分的概念、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解析

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

99

2.基本要求: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性质;理解

柯西积分定理;理解复合闭路定理;理解柯西积分公式;理解高阶导数公式;了

解调和函数;理解调和函数与解析函数的关系。

3.重点: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和性质、柯西积分定理和公式。

内容4:级数

1.基本内容:复级数、泰勒级数、洛朗级数。

2.基本要求:理解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等概念;了解泰勒级

数展开定理;了解幂级数收敛圆的概念;了解洛朗级数展开定理。

3.重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等概念,泰勒级数展开。

内容5:留数

1.基本内容:孤立奇点、留数。

2.基本要求:理解孤立奇点的分类;了解极点与零点的关系;理解留数定

理;了解留数的几个计算准则。

3.重点:孤立奇点的类别的确定、利用留数定理计算某类复变函数的积分。

内容6:傅里叶变换

1.基本内容:傅里叶级数、傅里叶积分与傅里叶变换、单位脉冲函数、傅

里叶变换的性质。

2.基本要求:了解傅里叶级数展开定理;了解离散频谱、离散振幅谱、离

散相位谱的概念;了解傅里叶积分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理解傅里叶变换与傅里

叶逆变换的概念;了解单位脉冲函数的物理描述;了解单位脉冲函数的筛选性质;

了解单位脉冲函数的傅氏变换;理解傅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3.重点: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逆变换的概

念、简单函数的傅氏变换及其积分表达式、单位脉冲函数的傅氏变换、傅氏变换

的基本性质。

内容7:拉普拉斯变换

1.基本内容: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拉普拉斯逆变

换、常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解法。

2.基本要求:了解拉氏变换的定义;了解拉氏变换存在定理;理解拉氏变

换的基本性质;了解求拉氏逆变换的繁衍积分公式;了解常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

解法。

100

3.重点:拉氏变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求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注重对概念的理解: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先注重培养学生对复变函数

与积分变换中的基本概念的理解,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一步。

(2) 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以概念为基础、性质为主体、相

关结论为手段,课堂例子、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三管齐下、相互补充,实现对方

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3)板书教学:板书推导重要结论和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

用数学模型表达的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

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期末

考试成绩占7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30% 7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复数与复变函数 4

解析函数 4

复变函数的积分 6

级数 6

留数 4

傅里叶变换 4

拉普拉斯变换 4

101

合计 32

六、参考书目

1.吉林大学数学学院编.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6.

2.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复变函数(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3.南京工学院数学教研组编.积分变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4.田申主编.解析函数与积分变换.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

5.盖云英,包革军编.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

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分

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洞。

基本概念不清

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法正

确性(权重 0.5)

方法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方法主要思

路、过程和计

算过程正确。

方法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法。

无方法。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Probability & Stochastic Processes

2.课程代码:A121011

3.学分/学时:3.0/48

4.课程类別:必修/数学与自然科学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7.参考教材:袁德正,刘仁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48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数理学院大学数学教学部

10.撰写人: 马强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陈绚青 批准人:刘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研究随机现象的最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包括:随机事件和概率,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密度函数及常用分布,随机变量的函数分布,随机变量的

独立性,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的矩估计、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等知识),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处理和研究工程技术领域

或其它领域的实际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识,形成电子信息工程专

业知识体系,并运用所学

1.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和物理

基础知识。 0.1 目标1

103

知识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内容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内容 3: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内容 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内容 5: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内容 6: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内容 7:参数估计

内容 8:假设检验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基本内容: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全概率公式

与贝叶斯公式。

2.基本要求:理解随机试验、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运

算;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掌握概率的性质,掌握古典概率计算公式;掌握条

件概率公式和乘法公式;掌握事件独立性的定义;掌握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3.重点:事件的运算、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公式和乘法公式、全概率公

式与贝叶斯公式。

内容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基本内容: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连续型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基本要求:了解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离

散型随机变量及分布律的定义,掌握常见离散型分布;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定

义,掌握密度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掌握常见连续型分布;掌握随机变量函数分

布的求法。

3.重点: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分布律的定义、常见离散型和连续型分布、概

率密度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随机变量函数分布的求法。

104

内容3: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基本内容:二维随机变量、边缘分布、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2.基本要求:了解二维随机变量、联合分布函数、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和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定义,掌握离散型联合分布律和连续型联合密度函数的性

质及其应用;掌握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了解二维连续型的边缘分布;

了解随机变量独立性的定义,掌握离散型、连续型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3.重点:离散型联合分布律和连续型联合密度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维离

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内容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基本内容: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

2.基本要求:理解数学期望的定义,掌握随机变量数学期望和随机变量函

数数学期望的计算,会用数学期望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方差的计算;掌握协方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3.重点:随机变量数学期望和随机变量函数数学期望的计算、方差和协方

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内容5: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1.基本内容: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2.基本要求: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及两个大数定律;了解两个中心极限定

理。

3.重点: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内容6: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1.基本内容: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统计量及抽样分布。

2.基本要求:了解数理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统计量及抽样分

布。

3.重点: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

内容7:参数估计

1.基本内容: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的评选标准、区间估计。

2.基本要求:了解点估计的定义,掌握矩估计;掌握估计量的评选标准;

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掌握单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3.重点:矩估计、估计量的无偏性和有效性、单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105

内容8:假设检验

1.基本内容: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正态总体

方差的假设检验。

2.基本要求: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基本概念;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

值的假设检验;掌握单个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3.重点:单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的假设检验。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基本知识的基础概念

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利用举例、对比、归纳等方法激发兴趣。

(2)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基本概念,重要公式和定理的实际意义多

加解释,侧重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

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

像演示出来。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同时,结合板书推导重要

结论和计算过程,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4)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布置作业时,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

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

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期末

考试成绩占7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30% 70% 100%

106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8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8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6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6

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4

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4

参数估计 6

假设检验 6

合计 48

六、参考书目

1.袁德正,刘仁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范大茵,陈永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盛骤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吴坚.应用概率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叶中行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陈文灯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习指导―思路、方法与技巧. 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11.

107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

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分

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洞。

基本概念不清

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法正

确性(权重 0.5)

方法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方法主要思

路、过程和计

算过程正确。

方法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法。

无方法。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108

《计算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计算方法; Computational Method

2.课程代码:A122117

3.学分/学时:3.0/48

4.课程类別:必修/数学与自然科学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

7.参考教材:郑成德主编.数值计算方法(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48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撰写人:施俊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马强 批准人:刘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数值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数值计算公式、数值方法

的构造原理及适用范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从事科学计算、计算机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奠

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识,形成电子信息工程专

业知识体系,并运用所学

1.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所需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

识。 0.1 目标1

109

知识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数值计算中的误差

内容 2:插值法

内容 3: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内容 4:数值积分

内容 5: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

内容 6:解方程组的数值方法

内容 7: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 1:数值计算中的误差

1.基本内容:误差的种类及来源,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有效数字,误差

的传播与估计,算法的数值稳定性。

2.基本要求:了解误差的种类及其来源,理解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有效

数字的概念,了解误差的传播对于计算精度的危害,了解数值运算中应注意的若

干原则,掌握误差估计的一般公式,理解算法的数值稳定性的概念。

3.重点:误差估计的一般公式,算法的数值稳定性的概念

内容 2:插值法

1.基本内容: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牛顿插值多项式,分段低次插值,三

次样条插值,数值微分。

2.基本要求:了解插值法的概念,理解插值多项式的存在唯一性。掌握拉

格朗日插值法,能够写出其基函数。理解差分、差商的概念,能够写出牛顿向前、

向后插值公式。了解分段低次插值的概念及其意义。理解三次样条插值,掌握其

求法。理解数值微分,了解常用的数值微分公式及其阶。

3.重点:拉格朗日插值法及其基函数,差分、差商的概念及牛顿向前、向

后插值公式,三次样条插值及其求法。

内容 3: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1.基本内容: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2.基本要求:了解最小二乘原理。能够用描图法确定函数类,能写出方程组。

110

掌握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求法。

3.重点: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求法。

内容 4: 数值积分

1.基本内容:数值积分的基本方法,牛顿—柯特斯公式,龙贝格算法,高

斯型求积公式。

2. 基本要求:了解数值积分的概念及其构造的基本方法,了解牛顿—柯特

斯公式,熟练掌握梯形公式、辛普生公式及其复合公式。了解上述积分公式的代

数精度及其误差估计。了解龙贝格算法的原理,掌握其算法。了解高斯型求积公

式。

3.重点:梯形公式、辛普生公式及其复合公式,龙贝格算法。

内容 5: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

1.基本内容:二分法,迭代法的一般理论,牛顿迭代法,正割法。

2.基本要求:了解非线性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二分法,会用二分法

求非线性方程根的较好近似,了解其误差估计。了解迭代法的一般过程,了解迭

代法收敛(局部收敛)的概念,理解迭代法收敛的一些充分条件。了解牛顿迭代

法的原理,了解牛顿迭代法是平方收敛的,了解重根的收敛情况。了解正割法的

原理,掌握正割法的迭代过程,了解正割法的收敛速度。了解迭代法的收敛阶的

意义,了解 Aitken 加速法。

3.重点:二分法及应用其求解非线性方程根的较好近似。

内容 6:解方程组的数值方法

1.基本内容: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高斯消去法及各种变形:选主元

高斯消去法、追赶法、平方根法;迭代法:雅可比迭代法、高斯—塞德尔迭代法、

超松驰迭代法(SOR 方法)。

2.基本要求:掌握列主元及全主元高斯消去法,了解高斯消去法所需的计

算量与存储量。了解矩阵能三角分解的条件,掌握矩阵的 Doolittle 分解与 Crout

分解,了解分解所需的计算量。掌握求解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理解对称

正定矩阵的 Cholesky 分解的原理,能够用 Cholesky 分解求解方程组,了解

Cholesky 分解所需的计算量。了解向量和矩阵的范数的概念及意义。掌握求解线

性方程组的雅可比迭代法、高斯—塞德尔迭代法、SOR 方法,了解松驰因子对

111

SOR 方法收敛速度的影响;了解高斯—塞德尔迭代法、SOR 方法收敛的一些充

分条件。了解线性方程组条件数的意义,了解条件数对解的精度的影响,了解病

态方程。

3.点:列主元及全主元高斯消去法,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Cholesky

分解求解方程组,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雅可比迭代法、高斯—塞德尔迭代法、SOR

方法。

内容 7: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1.基本内容:解一阶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欧拉方法,龙格—库塔方法,

讨论算法的稳定性及收敛性。

2.基本要求:掌握欧拉方法及改进的欧拉方法,理解局部截断误差的概念。

理解二、三阶龙格—库塔公式的导出方法,掌握几个常用的二、三阶龙格—库塔

公式,了解经典龙格—库塔公式,能够用龙格—库塔公式求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

的数值解。了解线性多步法。了解稳定性及收敛性的意义。了解方程组和高阶方

程的求解方法。

3.重点:应用龙格—库塔公式求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

个总体把握,多举一些数值算法在科学计算中的实际案例应用,使学生对数值算

法的重要性具有更加清晰认识,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动力。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

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

段。为了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

师就要引导性的提问。对所学计算方法布置课外上机实验作业,并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分析,巩固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认识,让在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计

算算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112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

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5%、单元测

试成绩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15% 15% 70% 100%

合计 15% 15% 7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数值计算中的误差 6

插值法 8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6

数值积分 6

非线性方程 6

解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 10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6

合计 48

六、参考书目

1.郑成德. 数值计算方法(第一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春风. 科学计算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张韵华. 数值计算方法和算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王世儒. 计算方法.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5.陈延梅. 计算方法学习指导(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6. 孙文瑜. 计算方法(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13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 ~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

程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应

用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应

用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应用中有

知识漏洞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

未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

正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编程结

果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编

程过程正确。

方案部分可

行,编程过程

基本正确。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

方案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

符号、单位

等不按照规

范。

作业不完

整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数值计算理论知识

掌握全面,方法适

用范围清晰,公式

运用得当,解题思

路清晰,答案正确,

书写清晰。

数值计算理论知

识掌握较全面,方

法适用范围较清

晰,公式运用正

确,解题思路较清

晰,答案较正确,

书写清晰。

数值计算理论知

识掌握较全面,

适用范围较清

晰,公式运用正

确,题思路基本

清晰,答案基本

正确。

数值计算理论知

识掌握一般,方

法适用范围基本

清晰,解题思路

基本清晰,作业

答案大部分正

确。

数值计算理

论知识掌握

较少,解题不

清晰,作业答

案不正确达

50%

114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2.课程代码:A144004

3.学分/学时:1.0/16

4.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中数学

7.参考教材:薛小峰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16学时理论教学

9.开课系部:计算机工程学院

10.撰写人:曹洪波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薛小锋 批准人:白凤娥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的基本概念、

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因特网网络服务和应用、Windows 的基本操作

和应用、Word 的操作技能、Excel 的操作技能、PowerPoint 的操作技能、数据

库简单查询的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简单问题的编程思路和方法;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操作系统的基本

功能和作用、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算法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的

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程序设计的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开

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电

5.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所

需的设计、仿真等现代工程工0.1 目标1

115

子测量仪器设备、软硬件

设计、仿真平台和信息技

术工具,针对电子信息工

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

理解其局限性。

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

法,对典型电路与系统进行仿

真和设计,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

内容 2:Windows的功能与使用

内容 3:Word的功能和使用

内容 4:Excel的功能和使用

内容 5: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

内容 6:Access操作

内容 7:算法和程序设计

内容 8:综合应用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1.基本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系统组成;信息安全与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网络。

2.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掌握计算机中

数据的表示与存储;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分

类与防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和分类;了解因特网网络服务的概念、

原理和应用。

3.重点: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

和分类;因特网网络服务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内容2:Windows的功能与使用

1.基本内容: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

术语;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2.基本要求: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与分类;掌握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文件、文件夹、库等;掌握桌面外观的设置,

116

基本的网络配置;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掌握文件、磁盘、显示属

性的查看、设置等操作;掌握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掌握检索文件、

查询程序的方法;了解软、硬件的基本系统工具。

3.重点:基本的网络配置;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

内容3:Word的功能和使用

1.基本内容:Word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文档的编辑、格式化;表格和

图文混排;电子文档的自动化功能。

2.基本要求:掌握Word文档的创建、文本的选定、插入与删除、复制与移

动、查找与替换、保护等基本操作;掌握字体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文档页

面设置、文档背景设置和文档分栏、分页和分节设置,文档页眉、页脚的设置等

基本排版技术;掌握表格的创建、修改、表格的修饰、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数据的排序和计算;了解图形和图片的插入、图形的建立和编辑、文本框、艺术

字的使用和编辑;了解符号与数学公式的输入与编辑;了解长文档目录的自动生

成的方法;了解利用邮件合并功能批量制作和处理文档;了解Word文档的审阅

和修订;了解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

3.重点:Word文档基本操作。

内容4:Excel的功能和使用

1.基本内容: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工作表数据的输入、编辑

和修改;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数据的图表化;数据管理。

2.基本要求:掌握工作表数据的输入、编辑和修改;掌握单元格格式化操

作、数据格式的设置;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的保护、共享及修订;掌握单元格的

引用、公式和函数的使用;了解多个工作表的联动操作;掌握数据的排序、筛选、

分类汇总、分组显示和合并计算;了解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使用;了解数

据模拟分析和运算;了解宏功能的简单使用。

3.重点:单元格的引用、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内容5:负反馈放大电路

1.基本内容:PowerPoint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演示文稿的制作;演示

文稿的放映。

2.基本要求:掌握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主题设置、背景设置、母版制作和

117

使用;掌握幻灯片中文本、图形、SmartArt、图像(片)、图表、音频、视频、艺

术字等对象的编辑和应用;理解幻灯片中对象动画、幻灯片切换效果、链接操作

等交互设置;理解幻灯片放映设置,演示文稿的打包和输出;了解分析图文素材,

并根据需求提取相关信息引用到PowerPoint 文档中。

3.重点:幻灯片中对象动画、幻灯片切换效果、链接操作等交互设置。

内容6:Access操作

1.基本内容:Access 的基本操作;数据库查询

2.基本要求: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

够进行数据库查询。

3.重点:复杂条件的数据库查询。

内容7:算法和程序设计

1.基本内容:算法、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程序设计语言;简单程序设计

的方法。

2.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算法,算法的表示方法;了解算法设计的基本方

法,掌握常用算法的表示;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掌握程序设

计语言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掌握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思路和

方法。

3.重点:常用算法、常用算法的表示方法;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简单程

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内容8:综合应用

1.基本内容:Word 长文档编辑;复杂程序设计。

2.基本要求:掌握 Word 长文档编辑的方法;掌握自动生成目录的方法;

掌握简单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3.重点:Word 长文档编辑的方法;简单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

个总体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文字排版、PPT演示文档、网络安全、

小程序等方面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学习产生兴

118

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深

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

象、多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将抽

象的计算机知识用模拟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

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

环境。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

段。为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

引导性的提问,布置作业时,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上机考试方式。

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课程目标达成

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以

中段测试为主,采用随堂测试的方式,测试次数为3-5次。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20% 80% 100%

合计 20% 8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计算机基础知识 1

Windows 基本操作 1

119

Word 操作 3

Excel 操作 3

PowerPoint 操作 2

Access 操作 2

算法和程序设计语言 2

综合应用 2

合计 16

六、参考书目

1.教育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2 级教程:MS Office 高级应用.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5.

2.杨志强主编.大学计算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杨志强主编.大学计算机上机实验提导与测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孙志挥主编.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蔡绍稷主编.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20

《工程制图与 CAD》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工程制图与CAD;Engineering drawing and CAD

2.课程代码:A322026

3.学分/学时:2.0/32

4.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7.参考教材:惠学芹,叶霞.《工程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24学时理论教学和8学时实验教学

9.开课系部:机械工程学院

10.撰写人:徐旭松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陈修祥 批准人:叶霞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

(2)能够阅读简单工程图样的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创造能力及认真负责

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初步的计算机绘制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系

指标点5.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

实践所需的设计、仿真等现代工 0.1 目标1

121

统集成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

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

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

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

与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方法,对典型电路与系统进行仿

真和设计,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目标2

目标3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投影基础

内容 2:立体及立体表面交线

内容 3:轴测投影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4:制图基本规定及绘图技能

内容 5:组合体的投影

内容 6: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

内容 7:标准件及常用件表示法

内容 8:零件图

内容 9:装配图

√ √

课程目标 3

内容 10:计算机绘图

内容 11:AutoCAD的运行和基本绘图命令

内容 12:基本编辑命令

内容 13:辅助绘图命令/显示命令

内容 14:图案填充、尺寸及文本标注命令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基本内容

内容1:投影基础

1.基本内容:投影法的基本知识、点的投影特性、直线的投影特性、平面

的投影特性、直线上的点、平面上的点与直线的投影特性。

2.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点、直线、平面的投影规律;了解平面上取点、取

线的作图方法。

内容2:立体及立体表面交线

1.基本内容:平面立体及曲面立体的投影、立体表面上的点和直线、两立

体相交。

2.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常见立体的投影,掌握平面立体、圆柱体截交线的

122

求解方法,了解圆柱正交相贯、同轴线回转体相贯的相贯线求法。

内容3:轴测投影

1.基本内容:正等轴测投影图画法、斜二等轴测投影图画法。

2.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正等轴测投影图的基本画法,了解斜二等轴测投影

图的画法。

内容4:制图基本规定及绘图技能

1.基本内容:制图的基本规定及尺寸注法、绘图工具的使用、几何作图、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及尺寸标注。

2.基本要求:熟悉了解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中的有关规

定,掌握绘图工具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几何作图方法,掌握尺寸标注基本要求。

内容5:组合体的投影

1.基本内容:三视图及形体分析、组合体视图的画法及尺寸标注、 读组合

体的三视图。

2.基本要求:掌握形体分析法与线面分析法,能识读、绘制组合体三视图。

内容6: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

1.基本内容: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

2.基本要求:了解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中关于图样表达的主要内容;掌

握剖视图的画法;了解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能正确表达机件。

内容7:标准件及常用件表示法

1.基本内容: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键与销连接、齿轮画法、弹簧与

滚动轴承表示法。

2.基本要求:了解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画法及标注,了解齿轮、键与销连

接、弹簧与滚动轴承的表达方法。

内容8:零件图

1.基本内容:装配图的作用及内容、看装配图。

2.基本要求:了解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能阅读简单零件图。

内容9:装配图

1.基本内容:装配图的作用及内容、看装配图。

2.基本要求:了解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123

3.重点:了解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内容10:计算机绘图

1.基本内容:计算机绘图概述、AutoCAD的绘图命令、编辑及辅助绘图命令、

图案填充、尺寸与文字标注。

2.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绘图原理,熟练掌握AutoCAD的基本操作:二维图

形的输入和编辑、尺寸的标注和编辑、显示控制、图层的设置方法等,能绘制平

面图形。

内容11:AutoCAD的运行和基本绘图命令

1.基本内容:基本操作。

2.基本要求:了解AutoCAD的界面、文件菜单实体、掌握主要绘图命令。

内容12:基本编辑命令

1.基本内容:平面图形绘制。

2.基本要求:掌握主要编辑命令。

内容13:辅助绘图命令/显示命令

1.基本内容:绘制组合体三视图。

2.基本要求:精确绘图工具的使用。

内容14:图案填充、尺寸及文本标注命令

1.基本内容:用合理的机件表达方法绘制视图并标注尺寸。

2.基本要求:掌握尺寸标注、文本输入及图案填充命令。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授为主,应用多媒体方式。辅以习题课、课堂讨论、上机

操作等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消化所学内容,参考课外相关

书籍。

2.课程的考核

采用过程考核和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投影基础、制图基础和机械制图部

分以试卷为主,计算机绘图部分以过程考核为主,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考

核和试卷考核组成,比例各占为20%、30%和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124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实验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10% 20% 30%

2 课程目标 2 10% 30% 40%

3 课程目标 3 30% 30%

合计 20% 3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投影基础 2

立体及立体表面交线 4

轴测投影 2

制图基本规定及绘图技能 4

组合体的投影 2

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 2

标准件及常用件表示法 2

零件图 2

装配图 2

计算机绘图 2

AutoCAD 的运行和基本绘图命令 2

基本编辑命令 2

辅助绘图命令/显示命令 2

图案填充、尺寸及文本标注命令 2

合计 32

六、参考书目

125

1.董晓英,叶霞.《现代工程图学》(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程可.《机械制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3.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制图》(第六版).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7.

4.冯涓,杨惠英.《AutoCAD 工程制图上机指导》.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

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分

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洞。

基本概念不清

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正

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计

算过程正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案。

不能制定方

案。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二、仿真实验评分标准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仿真软件操作

掌握全面,设计

流程得当,仿真

过程完整,结果

正确,实验报告

书写清晰。

仿真软件操作掌

握较全面,设计

流程能正确运

用,仿真过程较

完整,结果较正

确,实验报告书

写清晰。

仿真软件操作掌

握全面,设计流程

基本正确运用,仿

真过程基本完整,

结果基本正确,实

验报告书写得当。

仿真软件操作

掌握一般,设计

流程基本实现,

结果有误差,实

验报告大部分

正确。

仿真软件操作

掌握较差,设计

流程不完整,仿

真结果不正确。

实验报告完成

较差。

126

《程序设计(C)》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程序设计(C);Programming(C)

2.课程代码:A144005

3.学分/学时:4.0/80

4.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7.参考教材: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教学安排:本课程共80学时,其中48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

9.开课系部:计算机工程学院

10.撰写人:袁静萍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薛小锋 批准人:白凤娥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C 语言的基本结构、各

种数据类型和控制流程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以及常用基本算法与 C 语言编程技

术,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

(2)熟练掌握 VC++6.0 集成环境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程序调试和利用 C 语言解

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

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

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

需求的系统方案、单元电

路、应用软件或实施工艺

3.2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

嵌入式系统应用程序,完成软

件需求分析、流程图设计和编

写程序等。 0.3 目标1

127

流程等,并能够在设计环

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

社会、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开

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电

子测量仪器设备、软硬件

设计、仿真平台和信息技

术工具,针对电子信息工

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

理解其局限性。

5.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所

需的设计、仿真等现代工程工

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

法,对典型电路与系统进行仿

真和设计,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0.2 目标2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内容 1:程序设计和C语言概述

内容 2: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内容 3:顺序程序设计

内容 4: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内容 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内容 6:数组

内容 7:函数

内容 8:预处理命令

内容 9:指针

内容 10:结构体与共用体

内容 11:位运算

内容 12:文件

√ √ √ √

课程目标 2

内容 1:程序设计和C语言概述

内容 3:顺序程序设计

内容 4: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内容 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内容 6:数组

内容 7:函数

内容 9:指针

内容 10:结构体与共用体

内容 11:位运算

√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理论教学

内容1:程序设计和C语言概述

128

1.基本内容:计算机程序与计算机语言;C语言发展与特点;简单的C程序

介绍;C程序的上机步骤。

2.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语言;了解C语言出现的历

史背景、特点、C程序的格式;掌握在VC++6.0环境下C程序编辑、编译、连接的

基本方法和步骤。

3.重点:C语言的程序结构;VC++6.0上机步骤。

内容2: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1.基本内容:C的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整型数据;实型数据;字符型

数据;变量赋初值;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

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逗号运算符和逗号表达式。

2.基本要求:理解整型、实型、字符型数据的概念;掌握整型、实型、字

符型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及使用;掌握不同类型的常量表示;理解各类数值型数

据间的混合运算法则。

3.重点:常量和变量;基本数据类型(整型、实型、字符型);各种数据

类型之间的混合运算。

内容3:顺序程序设计

1.基本内容:C语句概述;赋值语句;数据输入输出的概念及在C语言中的

实现;字符数据的输入输出;格式输入与输出;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

2.基本要求:掌握数据输入输出在C语言中的实现方法;学会编写简单的

程序。

3.重点:各种格式符的正确使用;顺序程序设计。

内容4: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基本内容: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if 语

句;switch 语句;程序举例。

2.基本要求:掌握C语言提供的6种关系运算符(<、<=、>、>=、==、!=)

的含义及应用;掌握C语言提供的三种逻辑运算符(&&、||、!)的含义及应用;

掌握if语句的三种格式和功能;掌握switch语句的格式和功能;能应用if语句和

switch语句实现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3.重点:if语句的嵌套;能应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29

内容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基本内容:goto语句以及用goto语句构成循环;while语句;do-while语句;

for语句;循环的嵌套;几种循环的比较;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程序举例。

2.基本要求:掌握循环控制语句(for,while,do-while)的形式、执行过

程及使用;掌握break、continue语句在循环结构中的功能;能熟练编写循环结构

的应用程序。

3.重点:循环嵌套;编写循环结构的应用程序。

内容6:数组

1.基本内容:一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字符数

组。

2.基本要求:掌握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及相应数组元素的

引用;掌握字符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方式及输入输出方式;掌握几种常用的字符

串处理函数。

3.重点:数组的定义和使用;与数组相关的一些算法如查找、排序、插入

等并编程实现。

内容7:函数

1.基本内容: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函数参数和函数的值;函数的调用;

函数的嵌套调用;函数的递归调用;数组作为函数参数;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动态存储变量和静态存储变量;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

2.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定义形式,能定义返回各种类型值的函数;掌握

函数的形式参数和实际参数的含义及定义方式,掌握参数的传递机制(传值,传

地址);掌握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定义方式和作用范围;掌握递归函数的含义、

定义及使用;掌握源程序构成方式(由一个主函数和若干个函数构成)及main

函数的作用。

3.重点:函数的定义、调用、声明;函数的返回值;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

(难点);函数的递归调用(难点);静态局部变量。

内容8:预处理命令

1.基本内容:宏定义;“文件包含”处理;条件编译。

130

2.基本要求:掌握用宏定义来定义常量的方法及“文件包含”处理;了解条

件编译命令。

3.重点:带参数的宏定义。

内容9:指针

1.基本内容:指针的概念;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数组的指

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函数的指针

和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返回指针值的函数;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有关

指针的数据类型和指针运算的小结。

2.基本要求:掌握指针及地址的概念,以及数据在内存中的存储方式和内

存单元的地址、内存单元的内容等概念;掌握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的概念;掌握

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及指针的各种应用形式。

3.重点:各种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及正确应用。

内容10:结构体与共用体

1.基本内容: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结构体变量的引用;结构体变

量的初始化;结构体数组;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用指针处理链表;共用

体;枚举类型;用typedef定义类型。

2.基本要求:掌握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及结构体数组的

使用方法;理解链表的表示方法及相应的操作;了解共用体类型变量的定义及引

用方式;了解枚举类型变量的定义及使用。

3.重点:结构体类型变量、数组、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及正确应用;

链表的创建、输出、插入与删除。

内容11:位运算

1.基本内容:位运算符和位运算;位运算举例。

2.基本要求:掌握位运算符及其使用。

3.重点:六种位运算符及其使用。

内容12:文件

1.基本内容:C文件概述;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读

写;文件的定位;出错的检测;文件输入输出小结。

2.基本要求:理解文件类型指针的概念;掌握缓冲文件系统常用操作函数

131

的使用:fopen()、fclose()、fprintf()、fscanf()、fgetc()、fputc()、fgets()、fputs()、

feof()、rewind()、fread()、fwrite()、fseek()。

3.重点:缓冲文件系统常用操作函数及正确应用。

2课内实验教学

实验一:运行C程序的方法、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实验二: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

实验三: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实验五:数组

实验六:函数

实验七:指针

实验八:结构体与共用体

实验九:文件

实验十:编译预处理和位运算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

个总体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应用程序软件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

生有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

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

象、多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将抽

象的程序设计算法用模拟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

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

和环境。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

132

段。为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

性的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

学生在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实验、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

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实验成绩占10%、单元测试成

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实验 单元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5% 10% 45% 60%

2 课程目标 2 5% 35% 40%

合计 10% 10% 8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内容 1:程序设计和C语言概述 2

内容 2: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2 2

内容 3:顺序程序设计 2 2

内容 4: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4 2

内容 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4 2

内容 6:数组 6 4

内容 7:函数 8 4

内容 8:预处理命令 2

内容 9:指针 8 6

内容 10:结构体与共用体 4 4

内容 11:位运算 2 2

内容 12:文件 4 4

合计 48 32

133

六、参考书目

1.樊学东.C 程序设计与实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杨路明.C 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

3.林小茶,陈昕.C 程序设计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吴海峰.程序设计基础实训教程:以 C 为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崔武子.C 程序设计试题精选.2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占跃华.C 语言程序设计(第 2 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7.刘艳飞,迟剑.C 语言范例开发大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刘高军,何丽. C 程序设计竞赛实训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9.(美)David Mark,JamesBucanek.苹果开发之 C 程序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15.

10.王金鹏,肖进杰.C 程序设计进阶与实例解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附件:

一、实验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验操作考

实验方案设

计正确,在规

定实验时间

内,实验项目

全部完成,程

序运行结果

正确、代码书

写规范、能独

立修改程序

错误。

能设计实验

方案,在规定

实验时间内,

实验项目全

部完成,程序

运行结果正

确,能在老师

提示下修改

程序错误。

能制定实验

方案,在规定

实验时间内,

实验项目基

本完成,程序

运行结果基

本正确,能在

老师提示下

修改程序错

误。

在规定实验

时间内,尚能

制定实验方

案,在规定实

验时间内,实

验项目勉强

完成,能在老

师指导下修

改程序错误。

不能制定实

验方案,在规

定实验时间

内,实验项目

无法完成,程

序错误较多,

在老师的提

示下仍不会

修改程序,实

验态度不认

真。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134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Principle of Circuit

2. 课程代码: A311031

3. 学分/学时:4.5/72

4. 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7. 参考教材:包伯成,乔晓华主编.《工程电路分析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 高倩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 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以及电路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掌握电阻

电路的等效变换法,电路的网络方程分析法等基本计算分析方法;

(2)掌握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以及串、并联谐振电路的变换域的基本电

路分析与工程计算方法,能够对工程问题中的交流电路的工作状态进行正确的识别,并

能够正确地利用变换域的方法,建立电路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

(3)能够运用电路相关基础知识,正确识别具有互感的电路和磁路以及动态电路,

理解三要素法在动态电路时域分析和计算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识别并分析单元电路

的能力。

135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

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的复杂工程问题。

1.2 能将工程基础知识用于

专业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0.2 目标(1)

1.3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中电路、电磁场、信号与

系统等专业工程问题进行建

模与求解。

0.3 目标(2)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

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

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

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

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

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

论。

2.1 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和

工程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

识别专业工程问题,并表述

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0.2 目标(3)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内容 2: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内容 3:电路叠加与等效变换内容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4: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内容 5:三相电路

内容 6:频率特性与谐振电路

√ √ √

课程目标(3)

内容 7: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及双口

网络

内容 8: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 √ √

4.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建立结构的观点,“一种假设、两类约束、三大基本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基本内容:电路与模型、集中参数电路、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基尔霍夫定律、

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

2.基本要求:了解电路的组成,了解电路模型和额定值的意义;熟练掌握电流、

136

电压的参考方向和数值正负的意义及在分析计算电路时的应用;熟练掌握运用关联参考

方向概念正确计算电路问题;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概念以及含受控源的复杂直流电路

的计算;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电容、电感元

件储能及电容电压、电感电流的连续性质;掌握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3.重 点:集中参数电路概念、参考方向概念、基尔霍夫定律。

内容2: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1.基本内容:两类约束与电路方程、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理

想运算放大器电路分析、电路的对偶性。

2.基本要求:掌握支路法的应用;掌握网孔法和节点法中网孔电流方程与节点电

压方程的列写;掌握节点法分析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了解电路的对偶性。

3.重 点: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

内容3:电路叠加与等效变换

1.基本内容:线性电路叠加、单口网络等效的概念、单口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

有源单口网络的等效变换、替代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2.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并应用叠加原理分析电路;掌握单口网络的分解方法以及

求解单口网络伏安关系的方法;理解等效概念;掌握单口电阻网络和有源单口网络的等

效变换方法;掌握替代定理;熟练掌握并应用戴维宁及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递定理分

析化简典型电路;了解T形和π形等典型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及等值电阻的计算。

3.重 点:叠加原理、等效变换概念、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内容4: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基本内容:正弦量的基本概念、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

式、电路元件 VCR 的相量形式、阻抗与导纳、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正弦稳态电

路的功率、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2.基本要求:掌握正弦量的三要素;掌握复数的四则运算;掌握阻抗、导纳、感

抗、容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正弦量的相量图和相量表示法;理解基尔霍夫

定律的相量形式和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能画出电路相量模型,用相量法分析正弦

稳态混联电路;掌握有效值相量和相量图法;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视在功率、复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方法;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

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及并联电容的电容值计算;掌握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的相量法计

算。

137

3.重 点:阻抗与导纳、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与功率计算。

内容5:三相电路

1.基本内容:对称三相电源及联结、对称三相负载及其联结、三相电路的计算、

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

2.基本要求:掌握负载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时三相电路中线电压与相电压,线

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方法及相量图;了解三相四线制中线的作用和负载的正

确接法;掌握对称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了解三表法和二表法。

3.重 点:对称三相电路负载的联结方式以及电压、电流的关系。

内容6:频率特性与谐振电路

1.基本内容:网络函数与频率特性、多频率激励电路、RLC串联谐振电路、GLC

并联谐振电路。

2.基本要求:理解正弦稳态网络函数概念,并能做出电路幅频、相频特性曲线;

掌握多频率正弦激励电路的电流、电压有效值及平均功率计算方法;理解RLC串联、并

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谐振特性。

3.重 点:多频率激励电路的计算、RLC串联谐振特性与计算。

内容7: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及双口网络

1.基本内容:耦合电感、耦合电感电路分析、理想变压器、双口网络。

2.基本要求:了解自感现象和互感现象;理解耦合电感的同名端和异名端及伏安

关系;掌握耦合电感的串联、并联分析及去耦等效方法;掌握耦合电感电路及空心变压

器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理想变压器伏安关系和阻抗变换性质;了解双口网络概念

及等效电路。

3.重 点:耦合电感电路分析与计算、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的计算。

内容8: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基本内容: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一阶电路的零状态

响应、一阶电路的全响应、二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2.基本要求:理解电路的暂态和稳态,激励和响应及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掌握

一阶电路零输入、零状态和全响应求解方法,掌握直流一阶电路三要素法;了解二阶电

路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初步建立系统稳定的概念。

3.重 点: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和三要素法。

138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电路

的实例,展示新的电子方面的科技,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学习

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帮助学生建立结构的观点,加强对课程整体的认识。

理清电路各种分析方法发展的脉络,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利用蓝墨云

班课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利用泛雅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

将抽象的电现象用模拟的方法展示给学生。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为了

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性的

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

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学会总结:要进行教师总结+学生总结,学会知识的迁移,提高认识问题的层

次。

(7) 做好课程实验:利用学校资源,以知识作为基础,根据电路课程的特点,实验

分三个层次:基本电子电工仪器的使用、基本定理的验证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通过实

验亲自动手,进一步加深对电路理论的理解;通过亲身实践,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单元测试

成绩占20%、期中测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139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期中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5% 10% 5% 15% 35%

2 课程目标(2) 10% 5% 5% 20% 40%

3 课程目标(3) 5% 5% 15% 25%

合计 20% 20% 1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0

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8

电路叠加与等效变换 12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4

三相电路 6

频率特性与谐振电路 4

耦合电感、理想变压器及双口网络 6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2

合计 72

六、参考书目

1. 包伯成,乔晓华.工程电路分析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第 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邱关源.电路(第 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范世贵.电路考研教案(第 4版).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陈燕.电路考研精要与典型题解析.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40

附件:

一、 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评分点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度

(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析得

当。

主要概念清晰,但部

分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晰,分析

中有明显知识漏洞。 基本概念不清晰。 基本概念未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正确性

(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决问

题,思路清晰,计

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路、过程

和计算过程正确。 方案部分可行。 尚能制定方案。 不能制定方案。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晰,

符号、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书写清晰,主要符

号、单位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符号、

单位等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号、单

位等不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141

《电路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实验;Experiment of Circuit Principle

2. 课程代码:A315010

3. 学分/学时:0.5/16

4. 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

7. 参考教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路课程组.电路实验指导书.江苏理工学院,2016.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16学时实验教学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 张建民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 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 课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常规电子仪器仪表。电子仪器仪表包括: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

功率计、电源、信号源、示波器等。

(2)按照要求设计并正确连接实验电路,并初步具有分析、查找和排除电路中常见

故障的能力,并且能够对比仿真实验的结果,理解实验存在的局限性。

(3)掌握电量和电路基本测试和分析技术,如电流、电压、功率测量,动态电路分

析,电路频率响应分析等。

(4)能够合理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会整理实验数据并绘制相关曲线;具有正确

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并能写出严谨、有分析、实事求是的实验报告。

142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

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进

行单元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单

元、典型电子系统等方面的实验

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

结论。

4.1 能够根据特定要求实施

典型简单电路的实验,进行

电路调试、数据测量与分析

0.2 目标(3)

目标(4)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

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

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

具,包括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

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掌握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实践所需的现代测试技术

和方法,能够对典型电路与

系统进行测量和调试,并能

理解其局限性

0.2 目标(1)

目标(2)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 实验类别、性质及学时分配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类别 实验性质

学时 人/

组 验

1 常用仪表的使用与典型信号的观测实验 √ √ 2 2

2 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 √ √ 2 2

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实验 √ √ 2 2

4 受控源 VCVS、VCCS、CCVS、CCCS

的研究实验 √ √ 2 2

5 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实验 √ √ 2 2

6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相量的研究实验 √ √ 2 2

7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 √ √ 2 2

8 RC 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实验 √ √ 2 2

合计 16

143

2.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对应课程

教学目标

1.常用仪表的使用与

典型信号的观测实验

1.使用电压源、电流源产生实验所要求的数据;

2.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数据;

3.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实验所要求的信号;

4.使用示波器测量信号的大小及周期。

目标(1)

目标(3)

2.基尔霍夫定律与叠

加定理的验证实验

1.测量 E1、E2 单电源分别作用下电路中各元件两

端电压和支路电流;

2.测量双电源共同作用下电路中各元件两端电压和

支路电流。

目标(2)

目标(4)

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

定理的验证实验

1.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定戴维宁等效电路的

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2.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

3.用等效电路验证戴维宁定理;

4.用等效电路验证诺顿定理。

目标(3)

目标(4)

4. 受 控 源 VCVS 、

VCCS、CCVS、CCCS

的研究实验

1.测量受控源 VCVS 的转移特性;

2.测量受控源 VCCS 的转移特性;

3.测量受控源 CCVS 的转移特性;

4.测量受控源 CCCS 的转移特性。

目标(1)

目标(2)

目标(4)

5.用三表法测量电路

等效参数实验

1.分别用三表法测量 R、L、C 各元件的等效参数以

及 LC 串联、并联的等效参数;

2.用串、并联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

目标(1)

目标(2)

目标(4)

6.正弦稳态交流电路

相量的研究实验

1.日光灯电路连接与测量;

2.电路功率因数的测量;

3.提高功率因数方法的验证。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7. RLC 串联谐振电路

的研究实验

1.用示波器、毫伏表测量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

频率;

2.记录电容、电感、电阻上的电压值。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8. RC 一阶电路的响应

测试实验

1.一阶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波形的测试与观察;

2.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测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四、课程的教学要求与考核

2. 课程教学要求

《电路原理实验》课程,要求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能将学到的理论

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接触到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的基

础电路系统并完成基本电路的安装、调试,熟练掌握电路参数的测试原理及测量方法。

144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实

验内容时需强调实验的要点、难点,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判断和

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独立实验,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学生应

完成相应的内容。每组学生应相互配合,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对实验环境,实验中遇

到的问题及故障分析、排除等,要求有完整的记录,在此过程中两人必须交换操作,完

成实验后,每人需将预习报告及实验记录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3. 课程的考核

各学期依据教学计划学时数选择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程最后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

进行实验考核。

(1)考核方式: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

(2)成绩评定:期末成绩=预习报告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操作考核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预习报告

(含仿真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考核

1 课程目标(1) 20% 20%

2 课程目标(2) 10% 10%

3 课程目标(3) 15% 30% 45%

4 课程目标(4) 25% 25%

合计 10% 40% 50% 100%

五、参考书目

1.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路课程组.电路实验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2016.

2. 包伯成,乔晓华.工程电路分析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黄大勉.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吕伟锋,董晓聪编.电路分析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堵俊主.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 聂典等. Multisim 12 仿真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第一版).北京:电子工业

出版社,2016.

145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预习报告

明确本次实验目的和要

求、实验电路和所用设

备、实验内容步骤以及注

意的事项,实验方案设计

正确;虚拟仿真实验在规

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并

且结果正确。

较为明确本次实验目的和

要求、实验电路和所用设

备、实验内容步骤以及注意

的事项,实验方案设计大体

正确;虚拟仿真实验在规定

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并且结

果大部分正确。

基本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和要求、实验电路和所用

设备、实验内容步骤以及

注意的事项,实验方案设

计基本正确;虚拟仿真实

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

完成,但结果存在少量错

误。

基本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和要求、实验电路和所用

设备、实验内容步骤以及

注意的事项,实验方案设

计存在一定问题;虚拟仿

真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

全部完成,但结果错误较

不明确本次实验目的和

要求、实验电路和所用设

备、实验内容步骤以及注

意的事项,实验方案设计

存在较大问题;虚拟仿真

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没

有完成。

实验报告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清

晰,图表规范;实验原理

分析正确;实验步骤及实

验方法描述得当;数据处

理正确,并有详细的实验

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比较清

晰,图表比较规范;实验原

理分析正确;实验步骤及实

验方法描述得当;数据处理

正确,并有比较详细的实验

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比较完整,但条

理性一般;图表比较规

范;实验原理分析基本正

确,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

描述比较得当,数据处理

基本正确,并有一定的实

验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基本完整,但没

有条理性;图表规范性较

差;实验原理基本正确,

只有实验步骤及实验方

法描述,缺乏对实验结果

和数据的分析。

报告格式不完整,调理混

乱,错误较多;实验原理

存在错误;缺乏对实验结

果和数据的分析;或者存

在较多内容雷同现象。

实验操作考核

实验方案设计正确,在规

定实验时间内,实验项目

全部完成,仪器操作熟

练、规范,读数准确并能

独立排查故障。

能设计实验方案,在规定实

验时间内,实验项目全部完

成,仪器操作比较熟练,读

数准确,能在老师提示下排

查故障。

能制定实验方案,在规定

实验时间内,实验项目基

本完成,仪器操作比较熟

练,读数准确,能在老师

提示下排查故障。

在规定实验时间内,尚能

制定实验方案,实验项目

勉强完成,能在老师指导

下正确操作仪器。

不能制定实验方案,在规

定实验时间内,实验项目

无法完成,仪器操作不规

范,实验态度不认真。

146

二、电路原理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总结分析,然后撰写出整洁的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过程,也是一个加

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并认真写好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1)题目

该部分除题目外,必须有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和同组人姓名。

(2)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宗旨,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做好实验。必须明确简明地写明

本次实验通过何种方法训练哪些技能,达到怎样的要求和技术指标等。

(3)实验仪器

必须写明实验所使用仪器和元件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4)实验原理

电路实验应有原理电路图,并标注电压、电流量的参考方向,并加以文字说明。使

用图表、公式来表达理论计算和数据。

(5)实验内容

① 标题

② 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条件

画出实验电路图与测试电路图,标明元、器件和信号的参数等。

③ 实验步骤

④ 实验数据表及数据处理结果

⑤ 实验曲线图和波形图

⑥ 实验分析与结论

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给出正确结论。比如,实验

验证了哪些理论问题或学到何种测量方法和实验技巧等。

(6)回答问题

回答指导书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指定的问题。

147

《数字电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数字电路;Digital Circuit

2. 课程代码:A312055

3. 学分/学时:4.0/64

4. 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7. 参考教材:朱幼莲. 数字电子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64学时的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黄成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字逻辑代数基础知识,能够利用逻辑表达式、真值表、卡诺图、逻辑

图、波形图、状态图等分析数字电路;

(2)掌握小规模集成逻辑门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加法器、编码器、译码

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触发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中规模集成器件的工作

原理,能够对工程问题中的数字集成电路的作用进行正确的识别和表述,并能够进行分

析和设计;

(3)熟悉脉冲信号的产生方法,能够利用 555 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

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并会计算其参数;

(4)了解数字电路的发展趋势,能够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数字电路。

148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所

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

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

1.2 能将工程基础知识用于

专业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0.2 目标(1)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

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

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2 能够应用电路与电子线

路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识

别和分析典型单元电路的

关键环节和参数;

0.4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数字逻辑基础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1:数字逻辑基础

内容 2:组合逻辑电路

内容 3:时序逻辑电路

√ √ √

课程目标(3) 内容 4:脉冲的信号的产生与整

形 √ √ √

课程目标(4) 内容 5: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

件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数字逻辑基础

1.基本内容:数制和码制,逻辑运算,逻辑函数及描述方法,公式法化简逻辑函

数,卡诺图法化简逻辑函数,TTL 集成门电路,CMOS 集成门电路,特殊的集成逻辑

门(集电极开路门、漏极开路门和三态门)。

2.基本要求:熟悉常用数制、编码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熟悉逻辑代数的基

本定律、规则和常用公式;熟悉由简单的逻辑命题建立逻辑函数的基本方法;掌握逻辑

函数的化简方法,能熟练地应用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熟练掌握常用门电路的逻辑符号

及逻辑功能;了解 TTL 与非门、CMOS 反相器的工作原理;掌握集成逻辑门的外部特

性、主要参数和使用方法;理解特殊的集成逻辑门(集电极开路门、漏极开路门和三态

149

门)的主要特点、逻辑符号及应用。

3.重 点: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常用门电路的逻辑符号及逻辑功能、集成逻辑门

的外部特性、主要参数和使用方法。

内容2:组合逻辑电路

1.基本内容: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

设计,常用 MSI 组合逻辑器件(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

及应用,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冒险。

2.基本要求: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理解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器

件(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其逻

辑功能及应用;了解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现象。

3.重 点: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器件(加法器、

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的逻辑功能及应用。

内容3:时序逻辑电路

1.基本内容: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 RS 触发器,电平触发的触发器,脉

冲触发的触发器,边沿触发的触发器,集成触发器及功能转换,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

设计方法,计数器及应用,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及应用,序列信号发生器,时序电路中

的竞争冒险现象。

2.基本要求: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触发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掌

握触发器的触发方式(电平触发、脉冲触发、边沿触发)、逻辑功能(RS、D、JK、T)

及描述方法;熟悉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方法;掌握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了解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理解常用 MSI 时序逻辑器件(计数器、寄存器、

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其逻辑功能及应用;了解时序电路中的竞争冒险现

象。

3.重 点:触发器的触发方式、逻辑功能及描述方法,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方法,常用中规模时序逻辑器件(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的逻辑功能及应用。

内容4:脉冲的信号的产生与整形

1.基本内容:555 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

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由 555 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

理及参数计算。

2.基本要求:理解 555 定时器的工作原理;理解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

150

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掌握由 555 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多谐

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参数计算。

3.重 点:555 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参

数计算。

内容5: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1.基本内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特点和发展概况,ROM、RAM 的结构、工作原

理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基本原理及应用。

2.基本要求: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特点和发展概况;了解 ROM、RAM 的结构

和工作原理,掌握存储容量的扩展方法;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基本原理,熟悉

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逻辑电路的方法。

3.重 点: 存储容量的扩展方法,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逻辑电路的方法。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穿插使用提问-回答、启发、互动、仿

真实验等方法,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意识。

数字电路泛雅网络课堂已经成为师生非常重要的教学信息获取的工具,在课程教学

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泛雅网络课堂包括教师队伍、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安排、

参考书目、授课 PPT、补充习题、测验等资料,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浏览、提问、

讨论等,教师可以在线答疑、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资料、查看选课学生的学习状况等相关

信息。

数字电路课程有较强实践性,要重视实验技术,实验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好本课程要求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实践。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仿

真实验软件完成相应的仿真实验并积极完成实际实验。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各部分成绩比例为:平时作

151

业占20%、单元测试成绩占20%、期中测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期中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7% 5% 3% 10% 25%

2 课程目标(2) 10% 15% 7% 30% 62%

3 课程目标(3) 3% 5% 8%

3 课程目标(4) 5% 5%

合计 20% 20% 1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数字逻辑基础 16

组合逻辑电路 14

时序逻辑电路 22

脉冲的信号的产生与整形 6

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6

合计 64

六、参考书目

1.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毓银.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潘松、黄继业.EDA 技术实用教程(VHDL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 Volnei A. Pedroni 著,乔庐峰,王志功等译. VHDL 数字电路设计教程. 北京:电

子工业出版社,2013.

152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

程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

分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

正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

路清晰,分

析和设计结

果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分析和

设计过程正

确,但分析

和设计结果

有瑕疵。

方案中,部分

分析和设计

结果可行。

尚能制定方

案,但分析和

设计结果有

重大失误。

不能制定方

案或方案完

全不可行。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

清晰,作图

可辨识度

高、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书写清晰,

作图能辨

识、大部分

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作图基本能

辨识,只有部

分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作图可辨识

度差,文字、

符号等不规

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数字电路课程的单元测试以客观题为主,采用在线测试方式,针对课程目标 1 进行

一次单元测试,针对课程目标 2 进行三次单元测试,共四次单元测试,每次均按照按百

分制打分,四次单元测试在考核总成绩中共占 20%。

153

《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数字电路实验;Digital Circuit Experiments

2. 课程代码:A315013

3. 学分/学时:0.5 / 16

4. 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电路原理、数字电路

7. 参考教材:宋伟. 数字电路实验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2006.

8. 教学安排及方式:本课程为16学时实验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 黄成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 课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常规电子仪器仪表及实验设备,包括:万用表、电源、信号源、示

波器、数字电路实验箱等;

(2)能正确使用现代EDA软件对数字电路进行时序仿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能够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搭建电路,初步具有分析、查找

和排除电路中常见故障的能力;

(4)能够正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具有正确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并能

根据要求写出严谨、有分析、实事求是的实验报告。

154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

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进

行单元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单

元、典型电子系统等方面的实验

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

结论。

4.1 能够根据特定要求实施

典型简单电路的实验,进行

电路调试、数据测量与分析

0.2 目标(3)

目标(4)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

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

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

具,包括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

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掌握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实践所需的现代测试技术

和方法,能够对典型电路与

系统进行测量和调试,并能

理解其局限性

0.2 目标(1)

目标(2)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实验类别、性质及学时分配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类别 实验性质

学时 人/组 验

1 门电路 √ √ 2 1

2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 √ √ √ 2 1

3 全加器和数据比较器 √ √ √ √ 2 1

4 组合电路综合设计 √ √ 2

5 触发器功能测试与应用 √ √ √ 2 1

6 集成计数器 √ √ 2 1

7 移位寄存器和序列信号发生器 √ √ 2

8 集成电路应用 √ √ √ 2 1

合计 16

155

(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对应课程

教学目标

1. 门电路参数测试 1.与非门主要参数测量

2.逻辑门电路功能测试及应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2.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 1.译码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2.数据选择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3. 全加器和数据比较器

1.全加器功能测试

2.数据比较器功能测试

3.全加器和比较器的综合应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4. 组合电路综合设计

1.数据选择器和译码器组成多路信号分

时传送系统

2.数据选择器和译码器组成多位并行数

据比较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5. 触发器功能测试与应用

1. 用门电路构成RS触发器并测试逻辑功

2. D 触发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3.JK 触发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6. 集成计数器 1. 集成二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的应用

2. 集成非二进制异步加法计数的应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7. 移位寄存器和序列信号发

生器

1. 移位寄存器的应用

2. 序列信号发生器设计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8. 集成电路应用 组合集成电路、时序集成电路应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教学要求

在验证性实验中采用练习法,通过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学会实验方法;在设计性

和综合性实验中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具体的设计任务,使学生掌握电路设计和调试方

156

法。

实验一人一组,要求学生将所学《数字电路》课程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从验证性实

验、设计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完成

实验预习报告及虚拟仿真实验,实验预习报告及虚拟仿真实验经过指导教师认可后,学

生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完整的记录实验数据,指导教师要及时查验学生

实验电路并做好记录。

2.课程的考核

(1)考核方式: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

(2)成绩评定: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实验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考核

1 课程目标(1) 15% 10% 25%

2 课程目标(2) 15% 15%

3 课程目标(3) 10% 20% 30%

4 课程目标(4) 30% 30%

合计 40% 30% 30% 100%

五、参考书目

1. 宋伟. 数字电路实验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2006.

2. 李维. 数字电路实验及课程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 饶增仁. 数字电路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 崔葛瑾. 数字电路实验基础.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57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验完成情

虚拟仿真实验、传统

芯片实验在规定的

时间内,全部完成并

且结果正确。

虚拟仿真实验、传统芯

片实验在规定的时间

内,全部完成并且结果

大部分正确。

虚拟仿真实验、传统芯

片实验在规定的时间

内,基本完成,但结果

存在少量错误。

虚拟仿真实验、传统芯

片实验在规定的时间

内,全部完成,但结果

错误较多

虚拟仿真实验、传统芯

片实验在规定的时间

内,没有完成。

实验报告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

清晰,图表规范;实

验原理分析正确;实

验步骤及实验方法

描述得当;数据处理

正确,并有详细的实

验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比

较清晰,图表比较规范;

实验原理分析正确;实

验步骤及实验方法描述

得当;数据处理正确,

并有比较详细的实验结

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比较完整,但

条理性一般;图表比较

规范;实验原理分析基

本正确,实验步骤及实

验方法描述比较得当,

数据处理基本正确,并

有一定的实验结果与

分析。

报告格式基本完整,但

没有条理性;图表规范

性较差;实验原理基本

正确,只有实验步骤及

实验方法描述,缺乏对

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

析。

报告格式不完整,调理

混乱,错误较多;实验

原理存在错误;缺乏对

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

析;或者存在较多内容

雷同现象。

实验操作考

实验方案设计正确,

在规定实验时间内,

操作熟练、规范,实

验电路的逻辑功能

完全正确,与设计要

求完全一致。

实验方案设计正确,在

规定实验时间内,操作

比较熟练、规范,实验

电路的逻辑功能正确,

能完成设计要求中的大

部分功能。

实验方案设计正确,在

规定实验时间内,操作

基本熟练,实验电路的

逻辑功能基本正确,与

设计要求基本符合。

实验方案设计正确,在

规定实验时间内,操作

不熟练,实验电路的逻

辑功能基本正确,只能

完成设计要求中的部

分功能。

实验方案设计错误,在

规定实验时间内,实验

项目无法完成。

158

二、数字电路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实验结束后,须按照要求写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实验结

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实验报告是一份技术总结,要求文字简洁,

内容清楚,图表工整,其中实验内容和结果是报告的主要部分,它应包括实际完成的全

部实验,并且要按照实验任务逐个写。实验报告应书写工整,整洁有序,逻辑电路图、

测试表格等不能随手画,应使用三角板、曲线板辅助,用铅笔画图、画表格。

实验报告格式:

(1)题目

该部分除题目外,必须有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2)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宗旨,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做好实验。

(3)实验仪器

必须写明实验所使用仪器和元件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4)实验报告正文

实验报告正文一般为 4 页,如页数不够请另附页;第一页为实验原理,后续应按照

实验任务逐个书写,每个实验任务的内容包括:实验电路的逻辑图和接线图(包括设计

过程)、测试数据表格、实验结果分析。

(5)回答问题

回答指导书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指定的问题。

159

《信号与线性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信号与线性系统;Signal and Linear System

2. 课程代码:A312058

3. 学分/学时:4.0/64

4. 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

7. 参考教材:陆毅. 信号与系统分析.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陆毅. 信号与系统综合实验教程.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56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验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 刘舒祺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连续时间信号、离散时间信号的特点及分析方法;掌握连续时间系统、

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工程中的系统问题进行需求分析;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

信号和系统,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2)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离散时间系统的建模和求解方法。能够求解系统的零输

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3)掌握系统的模拟,系统稳定性的判断方法;能对工程实际中的信号传输设计

系统,并能利用MATLAB对相关问题进行仿真,通过仿真不断调整系统参数,从而保证

系统的稳定性。进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信号系统问题打下

坚实的基础。

160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

工程问题。

1.2 能将工程基础知识用于专

业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0.2 目标(1)

1.3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中电路、电磁场、信号与系统

等专业工程问题进行建模与求

解。

0.3 目标(2)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

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

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

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

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3 能够应用信号与信息处

理、现代通信系统与网络基础

原理和分析方法,识别和分析

典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关键环节

和参数;

0.3 目标(3)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连续时间信号的分析、运算

内容 2:离散时间信号的分析、运算

内容 3:连续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

内容 4: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5:连续时间系统的输出响应求解

内容 6: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出响应求解

内容 7: 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 √ √

课程目标(3)

内容 8:系统的表示和模拟

内容 9:系统的稳定性

内容 10:采样定理

内容 11:滤波器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连续时间信号的分析、运算

1.基本内容:阶跃信号、冲激信号、指数信号、正弦信号等信号的特点、描述方

法、分析及运算;冲激信号等奇异函数的物理意义及性质;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

周期信号的频谱;非周期信号的频域分析及傅里叶变换的性质;傅里叶反变换;连续时

161

间信号的复频域分析及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拉普拉斯反变换。

2.基本要求:了解信号的分类,描述方法;理解信号的分解,信号的特点及奇异

函数的物理含义;掌握冲激信号的性质;掌握卷积运算方法、卷积的性质;掌握周期信

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周期信号的频谱;掌握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傅里

叶变换的性质;掌握傅里叶反变换;掌握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及拉普拉斯

变换的性质;掌握拉普拉斯反变换;能够用MATLAB仿真分析信号的运算。

3.重点:阶跃信号及激信号的物理意义及性质,卷积积分运算,周期信号的频谱,

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变换和性质,傅里叶反变换,拉普拉斯反变换。

内容2:离散时间信号的分析、运算

1.基本内容:阶跃序列、冲激序列、指数序列等信号的特点、描述方法、分析及

运算;离散时间信号的Z变换、Z反变换及其性质。

2.基本要求:了解信号的分类,描述方法;理解信号的分解,信号的特点;卷积

和的运算方法及其性质;掌握常用离散时间信号的Z变换、Z反变换和Z变换的性质;能

够用MATLAB仿真分析信号的运算。

3.重点:卷积和的运算,Z变换和Z变换的性质,信号的Z反变换。

内容3:连续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

1.基本内容:连续时间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系统不失真传输的条件;连

续时间系统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的概念,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引入微分算

子,运用传输算子 ( )H p 的连续系统时域分析法;运用传输函数 ( )H j 的连续系统频域

分析法;运用传输函数 ( )H s 的连续系统复频域分析法。

2.基本要求:了解系统的概念;理解系统不失真传输的条件;理解传输算子 ( )H p 、

传输函数 ( )H j 、传输函数 ( )H s 的物理意义;掌握 LTI系统的线性和时不变特性在系

统分析中的应用;掌握系统时域、频域、复频域中的分析方法;能够用MATLAB仿真分

析系统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3.重点:LTI系统在时域、频域、复频域中的分析方法。

内容4: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

1.基本内容: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离散时间系统单位响应和阶

跃响应的概念,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引入差分算子,运用传输算子 ( )H E 的

162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法;运用传输函数 ( )H z 的离散系统Z域分析法。

2.基本要求:了解系统的概念,理解传输算子 ( )H E 、传输函数 ( )H z 的物理意义;

掌握 LTI系统的线性和时不变特性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掌握系统时域、Z域中的分析

方法;能够用MATLAB仿真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3.重点:LTI系统在时域、Z域中的分析方法。

内容5:连续时间系统的输出响应求解

1.基本内容: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建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连续时间系统的

时域分析法求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求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法求解系统

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电路及系统的S域模型;全响应的其他分解形式,

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

2.基本要求:理解电路及系统的S域模型;理解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

掌握连续时间系统在时域、频域和复频域中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

3.重点:连续时间系统在时域、频域、复频域中的响应求解方法。

内容6: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出响应求解

1.基本内容: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建模,差分方程;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求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法求解系统的

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2.基本要求: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掌握离散时间系统在时域、Z

域中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

3.重点:离散时间系统在时域、Z域中的响应求解方法。

内容7: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1.基本内容: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法、状态方程、可控制和可观测性。

2.基本要求:能够把微分方程、信号流图、方框图、系统函数等形式写为标准的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并理解矩阵运算规律。了解变换域、时域状态变量法求解系统

全响应的方法,粗略了解系统的可控制性和可观测性。

3.重 点: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163

内容8:系统的表示和模拟

1.基本内容:连续时间系统的方框图和信号流图表示;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输函

数;连续时间系统的并联模拟、串联模拟、直接模拟;离散时间系统的方框图和信号流

图表示,离散时间系统的并联模拟、串联模拟、直接模拟。

2.基本要求:掌握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方框图和信号流图表示方法;

掌握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方法;掌握零极点分布图、信号流图、方框图、

传输函数、系统方程之间的转换关系。

3.重点: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信号流图表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

间系统的直接模拟。

内容9:系统的稳定性

1.基本内容: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和复频域中的稳定性判断;Routh判据判断系统

的稳定性;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和Z域中的稳定性判断;劳斯-胡尔维茨判据判断系统的

稳定性;理论分析调整系统参数,设计稳定的系统;用MATLAB对系统进行仿真,调整

系统参数,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2.基本要求:理解系统的零、极点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掌握连续时间系统和离

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判断方法;稳定系统系统参数的设计方法。

3.重点: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内容10:采样定理

1.基本内容:采样定理;信号的采样与恢复;工程中信号的采样应满足的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采样定理 2s mf f 的含义;掌握采样定理的应用,理解采样信号

的恢复过程。

3.重点:采样定理;采样定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内容11:滤波器

1.基本内容:滤波器 ( )H j 的设计,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

阻滤波器的设计;滤波器的滤波原理。

2.基本要求:理解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滤波器的滤波原理;掌握低通滤波器的设

计方法。

3.重点: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164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

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信号与系统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深

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

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将抽象的概念用模

拟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和

理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为了

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性的

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

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做好课程实验:利用学校资源,以知识作为基础,根据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特点,

设计验证性的基础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动手,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通过亲身实

践,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

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实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

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20%、单元测试

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165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实验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5% 3% 5% 20% 33%

2 课程目标(2) 10% 5% 5% 20% 40%

3 课程目标(3) 5% 2% 10% 10% 27%

合计 20% 10% 2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1.理论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连续时间信号的分析、运算 12

离散时间信号的分析、运算 8

连续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 8

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 6

连续时间系统的输出响应求解 6

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出响应求解 6

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2

系统的表示和模拟 2

系统的稳定性 2

采样定理 2

滤波器 2

合计 56

2.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学时 类型

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信号的可视化表示,连续信号的卷积,离

散信号的卷积和,系统的冲激响应和阶跃

响应分析

2 综合性

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周期信号的分解,系统函数的分析,分析

系统滤波特性 2 综合性

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系统函数的分析,系统稳定性的判断,系

统参数调整、系统零极点对系统稳定性的

影响

2 综合性

系统的 Z 域分析

系统函数的分析,系统稳定性的判断,系

统参数调整、系统零极点对系统稳定性的

影响

2 综合性

166

六、参考书目

1. 管致中. 信号与线性系统 (第 6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A.V. Oppenheim. 信号与系统(影印版)第 2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郑君里.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谷源涛. 信号与系统—MATLAB 综合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吴大正. 信号与线性系统.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7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

程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

分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

正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

路清晰,计

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

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

清晰,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书写清晰,

主要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三、实验评分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验报告书写工

整、实验过程清晰、

数据完整、准确,

符号、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实验报告书写工

整、实验过程较

清晰、数据较完

整、较准确,主

要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实验报告书写较

工整、实验过程

基本清晰、数据

基本完整、准确,

符号、单位等按

规范执行。

实验报告书写基

本完整、实验过

程基本清晰、数

据基本准确,符

号、单位等基本

规范。

实验报告

不完整或

未交。

168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Fundamentals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ique

2. 课程代码:A311039

3. 学分/学时:4.0/64

4. 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

7. 参考教材:翟丽芳.模拟电子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64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高倩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晶体二极管、稳压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性

能参数和分析方法;掌握包含半导体器件的基本放大电路分析与工程计算方法,能够对

工程问题中的半导体器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正确的识别和表述,并建立等效电路模型,进

行计算和分析;

(2)能够运用半导体器件和基本放大电路相关基础知识,对模拟电路系统进行分

解和对比,识别小信号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振荡电路、稳压电路等模

拟单元电路,并能够采用工程估算的方法分析其性能指标和电路参数。

169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

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

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

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2 能将工程基础知识用

于专业工程问题的恰当表

述。 0.2 目标(1)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

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

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

效结论。

2.2 能够应用电路与电子

线路基础原理和分析方

法,识别和分析典型单元

电路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0.3 目标(2)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内容 2:双极型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基

内容 3: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内容 4:集成运算放大器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5:负反馈放大电路

内容 6: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

内容 7:功率放大电路

内容 8:信号发生器

内容 9:直流稳压电源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1.基本内容:本征半导体、掺杂半导体、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结构及类

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二极管电路的模型分析法、硅稳压管的伏安特性及

主要参数。

2.基本要求: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理,理解PN结及其特性;理解半导体二极管的

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外特性和主要参数;理解二极管在整流、限幅等电路中的应用;

掌握稳压二极管的外特性、主要参数及应用;了解特殊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170

3.重点: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二极管电路的模型

分析法。

内容2:双极型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1.基本内容:晶体管的结构及类型、晶体管的工作状态、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三种基本放大

电路、频率响应。

2.基本要求:了解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及工艺特点;掌握晶体管的外特性和主要

参数,理解晶体管放大的基本原理;掌握共射电路、共集电路、共基电路的电路结构、

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的分析计算方法;理解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掌握H参数等效

电路分析法;正确理解图解分析法;理解波特图和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含有一个

时间常数的单级放大电路的上限截止频率和下限截止频率的计算方法;了解频率失真。

了解使用EDA软件分析晶体管放大电路的方法。

3.重点:晶体管的三种工作状态、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共射电路和共集电路分

析方法。

内容3: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1.基本内容:场效应管的结构与类型、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与伏安特性、场效应

管的主要参数以及微变等效电路、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三种基本

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

2.基本要求:了解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场效应晶体管的外特性

及主要参数;掌握场效应晶体管的共源、共漏极放大电路分析方法。了解多级放大器的

耦合方式,理解多级放大器的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3.重点: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共源和共漏极放大电路分

析方法。

内容4:集成运算放大器

1.基本内容:集成运放的典型结构、集成运放中的偏置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特点

及分析方法、集成运放中的中间级单元电路。

2.基本要求: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和基本特点,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

性能指标;理解电流源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差分电路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性能

指标的分析计算。

3.重点:差分放大电路特点及分析方法。

171

内容5:负反馈放大电路

1.基本内容: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及类型、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典型负反

馈放大电路的分析及放大倍数的估算、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负反馈放大电路

的自激振荡及消除方法。

2.基本要求: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及一般表达式、掌握反馈类型的判别方法;理

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掌握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工程估算方法;了解自激

现象,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的稳定性和相位补偿方法。

3.重点:瞬时极性法、负反馈放大电路四种基本类型的判别。

内容6: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

1.基本内容:运算电路的线性应用分析方法、基本运算电路、有源滤波电路。

2.基本要求:掌握由集成运放组成的比例、求和、积分、微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

输入输出关系;了解对数、反对数、模拟乘法器电路的工作原理;理解模拟乘法器的基

本应用电路;理解有源滤波器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3.重点:“虚短”和“虚断”概念,比例、加法、减法、积分运算电路的分析。

内容7:功率放大电路

1.基本内容: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分类、乙类和甲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单电源功率放大电路、功率放大器的保护电路。

2.基本要求: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分类;掌握双电源互补推挽功率放大器

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的分析估算,理解单电源互补推挽功率放大器的结构和工

作原理;了解集成功率放大器的特点和应用。

3.重点:乙类和甲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交越失真现象。

内容8:信号发生器

1.基本内容:正弦波信号发生器、电压比较器、非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2.基本要求:理解振荡电路的振荡原理;掌握正弦波振荡器的振荡条件;掌握

RC 桥式正弦波振荡器的电路特点与分析计算;掌握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理解由集

成运放组成的方波、三角波信号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3.重点:正弦波振荡器的平衡条件和起振条件、正弦波信号发生器的电路组成、

RC 桥式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内容9:直流稳压电源

1.基本内容: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整流电路、滤波电路、串联型线性稳压电路、

172

集成三端稳压器、开关稳压电路。

2.基本要求:掌握桥式整流电路和电容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的估算,

了解电感滤波电路的特点;掌握线性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集成稳压器

的特点和典型应用;理解开关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3.重点: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串联型线性稳压电路。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

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子电路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深

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

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将抽象的电现象用

模拟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

和理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为了

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性的

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

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单元测试

成绩占20%、期中测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173

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期中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10% 5% 10% 25% 50%

2 课程目标(2) 10% 15% 25% 50%

合计 20% 20% 1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6

双极型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16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6

集成运算放大器 8

负反馈放大电路 8

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 4

功率放大电路 4

信号发生器 6

直流稳压电源 6

合计 64

六、参考书目

1. 翟丽芳.模拟电子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 杨拴科.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孙肖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74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

程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分

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洞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

念未掌

解决问题方案

正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计

算过程正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

定方案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

完整或

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175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Experiment

2. 课程代码: A315037

3. 学分/学时:0.5/16

4. 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2年级(下)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

7. 参考教材:李月红.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江苏理工学院,2011.

8. 教学安排:周学时2,共8次实验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 李月红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 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 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实验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配

套实验必修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接触到与工程实际结合更加紧密的电子电路典型单

元电路的安装、调试,熟练掌握电路性能指标与相关参数的测试原理及测量方法。

(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和相关EDA软件,如双踪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

交流毫伏表等常用电子仪器和EDA等仿真软件;

(2)能够正确运用EDA工具,进行模拟电路技术指标的测试与分析,如电压放大

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频率响应等,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3)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设计并正确连接实验电路,培养分析、查找和排除电子电

176

路中常见故障的能力,并能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4)能够独立写出严谨的、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

的实验报告。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

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进

行单元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单

元、典型电子系统等方面的实验

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

结论。

4.1 能够根据特定要求实施

典型简单电路的实验,进行

电路调试、数据测量与分析

0.2 目标(3)

目标(4)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

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

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

具,包括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

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掌握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实践所需的现代测试技术

和方法,能够对典型电路与

系统进行测量和调试,并能

理解其局限性

0.3 目标(1)

目标(2)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学

时 类型

对应课程

目标

三种常用电子

仪器的使用

1. 使用低频信号发生器产生实验所要求

的低频信号;

2. 使用示波器测量低频信号的大小及周

期;

3. 使用低频毫伏表测量低频信号的大小。

2 必开

验证性

目标(1)

目标(4)

单级低频放大

1.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

2.测量单级低频放大器的技术参数(放大

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通频带等);

3. 研究参数的变化对放大器性能的影

响。

4 必开

验证性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差分放大器

1. 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

2. 测量差分电路的差模放大倍数、共模放

大倍数。

2 必开

验证性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177

负反馈放大器

1. 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

2. 测量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路参数;

3. 研究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必开

验证性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基本模拟运算

电路

1. 设计加、减、积分电路等电路;

2. 通过实验验证相应的电路。 2

必开

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RC 桥式振荡

1. 研究稳幅电路的作用;

2. 测量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3. 研究振荡电路的起振条件。

2

必开

验证性和

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多级放大器

1. 按要求设计多级放大电路;

2. 装配、焊接电路;

3. 测量电路的参数,并调试达标。

2

必开

(考核)

设计性和

综合性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四、课程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1.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巩

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接触到与工程实际结合更加紧密的模拟电路,并完成基本电路的

安装、调试,熟练掌握电路参数的测试原理及测量方法。教师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帮助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实验内容时需强调实验的要点、难点,训练学生

的实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

独立实验,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学生应完成相应的内容。每组学生应相互配合,一人

操作,一人记录,对实验环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故障分析、排除等,要求有完整的

记录,在此过程中两人必须交换操作,完成实验后,每人需将预习报告及实验记录交指

导教师检查、签字。

2. 课程的考核

各学期依据教学计划学时数选择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程结束后选实验项目“多级放

大器”进行实验考核。

(1)考核方式:常用电子仪器考核+实验操作考核

(2)成绩评定:未通过常用电子仪器考核,期末成绩为不及格;通过常用电子仪器

考核方可参加实验考核,期末成绩=预习报告成绩×20%+实验报告成绩×30%+实验操作

178

考核×50%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预习报告

(含仿真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考核

1 课程目标(1) 30% 30%

2 课程目标(2) 20% 20%

3 课程目标(3) 15% 20% 35%

4 课程目标(4) 15% 15%

合计 20% 30% 50% 100%

五、参考书目

1. 李月红. 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2011.

2. 翟丽芳. 模拟电子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 聂典. Multisim 12 仿真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第一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16.

4. 赵巧妮.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5. 程春雨.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6. 吴晓新.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程(第 2 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179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预习报告

明确本次实验目的和

要求、实验电路和所用

设备、实验内容步骤以

及注意的事项,实验方

案设计正确;虚拟仿真

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

全部完成并且结果正

确。

较为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和要求、实验电路和所用

设备、实验内容步骤以及

注意的事项,实验方案设

计大体正确;虚拟仿真实

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

完成并且结果大部分正

确。

基本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和要求、实验电路和所

用设备、实验内容步骤

以及注意的事项,实验

方案设计基本正确;虚

拟仿真实验在规定的时

间内,基本完成,但结

果存在少量错误。

基本明确本次实验目

的和要求、实验电路和

所用设备、实验内容步

骤以及注意的事项,实

验方案设计存在一定

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在

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

成,但结果错误较多。

不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和要求、实验电路和所

用设备、实验内容步骤

以及注意的事项,实验

方案设计存在较大问

题;虚拟仿真实验在规

定的时间内,没有完

成。

实验报告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清

晰,图表规范;实验原

理分析正确;实验步骤

及实验方法描述得当;

数据处理正确,并有详

细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比较

清晰,图表比较规范;实

验原理分析正确;实验步

骤及实验方法描述得当;

数据处理正确,并有比较

详细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比较完整,但

条理性一般;图表比较

规范;实验原理分析基

本正确,实验步骤及实

验方法描述比较得当,

数据处理基本正确,并

有一定的实验结果与分

析。

报告格式基本完整,但

没有条理性;图表规范

性较差;实验原理基本

正确,只有实验步骤及

实验方法描述,缺乏对

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

析。

报告格式不完整,调理

混乱,错误较多;实验

原理存在错误;缺乏对

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

析;或者存在较多内容

雷同现象。

实验操作

考核

实验方案设计正确,在

规定实验时间内,实验

项目全部完成,仪器操

作熟练、规范,读数准

确并能独立排查故障。

能设计实验方案,在规定

实验时间内,实验项目全

部完成,仪器操作比较熟

练,读数准确,能在老师

提示下排查故障。

能制定实验方案,在规

定实验时间内,实验项

目基本完成,仪器操作

比较熟练,读数准确,

能在老师提示下排查故

障。

在规定实验时间内,尚

能制定实验方案,在规

定实验时间内,实验项

目勉强完成,能在老师

指导下正确操作仪器。

不能制定实验方案,在

规定实验时间内,实验

项目无法完成,仪器操

作不规范,实验态度不

认真。

180

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总结分析,然后撰写出整洁的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过程,也是一个加

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并认真写好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1)题目

该部分除题目外,必须有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和同组人姓名。

(2)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宗旨,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做好实验。必须明确简明地写明

本次实验通过何种方法训练哪些技能,达到怎样的要求和技术指标等。

(3)实验仪器

必须写明实验所使用仪器和元件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4)实验原理

电路实验应有原理电路图,并标注电压、电流量的参考方向,并加以文字说明。使

用图表、公式来表达理论计算和数据。

(5)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一

① 标题

② 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条件

画出实验电路图与测试电路图,标明元、器件和信号的参数等。

③ 实验步骤

④ 实验数据表及数据处理结果

⑤ 实验曲线图和波形图

⑥ 实验分析与结论

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给出正确结论。比如,实验

验证了哪些理论问题或学到何种测量方法和实验技巧等。

(6)回答问题

回答指导书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指定的问题。

181

三、常用电子仪器使用考核要求

(一)指针式万用表/数字万用表

1. 熟练掌握用万用表测试不同阻值的电阻值;

2. 熟练掌握用万用表测试交、直流电压;

3. 熟练掌握用万用表测试电流;

4. 掌握用万用表正确判断半导体器件的极性和好坏;

5. 熟练掌握用万用表测试三极管的放大倍数。

(二)双踪示波器

1. 熟练掌握用示波器测试不同频率信号的电压值;

2. 熟练掌握用示波器测试信号的周期或频率;

3. 掌握用示波器测试两个信号的相位关系。

(三)低频信号发生器

1. 熟练掌握用低频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不同幅值的正弦信号;

2. 掌握用低频信号发生器产生方波信号;

3. 了解用低频信号发生器测试外部信号的频率方法。

(四)交流毫伏表

熟练掌握用毫伏表测试信号的电压有效值。

(五)双路直流稳压电源

1. 熟练掌握用双路稳压电源输出单路电源电压;

2. 熟练掌握用双路稳压电源输出正、负电源电压。

18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Microwave Technology

2. 课程代码:A312113

3. 学分/学时:3.0/48

4. 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信号和线性系统

7. 参考教材:黄玉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48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施一飞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能够从场的观点来看待电磁场,掌握静态电磁场的基本方程,以及从基本方

程进一步推导得到有用的结论。理解不同媒质的本构关系。能够建立起静态电磁场中的

场量与低频电路的集总参数的联系。

(2)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意义。在分析工程中的电磁场与电磁波问题时,

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对麦克斯韦方程组做进一步推导,并依据媒质的电磁参数选择合适

的边界条件,得到正确的支配方程。

(3)在工程中能够运用麦克斯韦方程组分析电磁场传播和辐射过程中的特性。掌

握传输线、波导、天线的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和软件仿真方法。

183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

工程问题。

1.2 能将工程基础知识用于专

业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0.2 目标(1)

1.3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中电路、电磁场、信号与系统

等专业工程问题进行建模与求

解。

0.2 目标(2)

目标(3)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课程目标(1)

内容 1:矢量分析

内容 2:静电场

内容 3:恒定电场

内容 4:恒定磁场

√ √

课程目标(2) 内容 5:时变电磁场

内容 6:平面电磁波 √ √

课程目标(3)

内容 7:传输线

内容 8:波导

内容 9:天线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矢量分析

1.基本内容:矢量代数、矢量场的通量和散度、矢量场的环流和旋度、标量场的

方向导数和梯度、亥姆霍兹定理、直角坐标系、柱面坐标系、球面坐标系。

2.基本要求:掌握矢量的加法、减法,矢量与标量相乘,矢量的点积和叉积;理

解矢量场的矢量线,掌握矢量场的通量和散度;掌握矢量场的环流和旋度;理解标量场

的等值面,掌握标量场的方向导数和梯度,了解保守场的概念;掌握拉普拉斯算子,了

解常用矢量恒等式;掌握亥姆霍兹定理,理解由散度、旋度和边界条件可唯一确定一矢

量场;掌握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中的矢量代数、散度、旋度、梯度、拉普拉斯算子的

计算。

184

3.重点:矢量运算、矢量场的散度、旋度及标量场的旋度、亥姆霍兹定理。

内容2:静电场

1.基本内容:电荷、电荷密度、库仑定律、电场强度、静电场的基本方程、电位、

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静电场的边界条件、电容。

2.基本要求:了解电荷和电荷密度的定义;了解库仑定律,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

掌握静电场中电场强度的散度和旋度的表达式;理解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并掌握高斯定

理的应用;理解电位的定义,并掌握电位与电场强度的推导关系,掌握静电场中的电位

的基本方程;掌握电位移矢量的定义,了解极化的概念,理解极化强度和极化电荷,掌

握电介质中的本构关系;掌握静电场中的边界条件;掌握电容的分析方法。

3.重点:静电场的基本方程、高斯定理、电位、电介质中的本构关系、静电场的

边界条件。

内容3:恒定电场

1.基本内容:电流、电流密度、电流连续性方程、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导电媒

质中的本构关系、恒定电场边界条件、电导、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的比拟。

2.基本要求:了解电流和电流密度的定义;掌握电流连续性方程,掌握恒定电场

中电场强度的旋度表达式;理解电位的定义,掌握恒定电场中的电位的基本方程;掌握

导电媒质中的本构关系;掌握恒定电场中的边界条件;掌握恒定电场中的电导的分析方

法,掌握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的比拟。

3.重点: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导电媒质中的本构关系、恒定电场的边界条件。

内容4:恒定磁场

1.基本内容:磁通、安培力定律、磁感应强度、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矢量磁位、

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电感。

2.基本要求:了解安培力定律、比奥-萨伐尔定律,掌握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掌握

恒定磁场中磁感应强度的散度、磁场强度的旋度的表达式;理解恒定磁场的中的安培环

路定理,并掌握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理解矢量磁位的定义,掌握恒定磁场中的矢量磁

位的基本方程;了解磁化的概念,理解磁化强度和磁化电流,掌握磁介质中的本构关系;

掌握恒定磁场中的边界条件;掌握电感的分析方法。

3.重点: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安培环路定理、矢量磁位、磁介质中的本构关系、

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

185

内容5:时变电磁场

1.基本内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变电磁场的

边界条件、坡印廷定理、波动方程、时谐电磁场。

2.基本要求: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解位移电流是有旋电场的源,掌握麦

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积分形式,以及在均匀、线性、各向同性媒质中的限定形式;

掌握边界条件的一般形式,以及边界条件在理想导体表面、理想介质分界面的形式;了

解坡印廷定理,掌握坡印廷矢量的表达式;了解波动方程;掌握时谐电磁场的复数表示

法,掌握平均能流密度矢量的表达式。

3.重点:麦克斯韦方程组、边界条件、坡印廷矢量、时谐电磁场的复数表示法。

内容6:平面电磁场

1.基本内容:无界理想介质中的均匀平面波、波的极化、无界损耗媒质中的均匀

平面波、均匀平面波对平面分界面的垂直入射。

2.基本要求:了解等相位面、平面波的概念,了解从无界理想介质中的麦克斯韦

方程组推导出均匀平面波的过程;掌握相位常数、相速度、特性阻抗的定义以及相关量

之间的关系;理解均匀平面波的传播方向与电场、磁场方向的关系以及特性阻抗;了解

线极化、圆极化、椭圆极化;理解无界损耗媒质中的均匀平面波,理解色散,掌握传播

常数,了解良导体和良介质;掌握均匀平面波对理想导体、理想介质、导电媒质的平面

分界面的入射,理解驻波、行波、行驻波、波节点、波腹点。掌握使用仿真软件分析均

匀平面波的传播过程。

3.重点:均匀平面波的相位常数、相速度、特性阻抗、传播常数,均匀平面波的

入射、反射、折射。

内容7:传输线

1.基本内容:传输线的路分析方法、传输线的场分析方法、传输线的特性参数、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分析、有耗传输线、史密斯阻抗圆图和导纳圆图、传输线的

阻抗匹配。

2.基本要求:理解分布参数的概念,掌握用分布参数电路对传输线进行分析和计

算的方法;掌握不同负载情况下传输线的工作状态;掌握传输线的阻抗匹配方法,能够

采用史密斯圆图进行阻抗匹配分析和计算;掌握使用仿真软件分析均匀无耗传输线上的

行波、驻波和行驻波工作状态。

3.重点:掌握用分布参数电路对传输线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方法;掌握不同负载情

186

况下传输线的工作状态;掌握传输线的阻抗匹配方法。

内容8:波导

1.基本内容:波导的分析方法,矩形波导的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圆波导的主要

波型及其应用;同轴线的主模及高次模,尺寸选择原则;带状线,微带传输线的传输特

性。

2.基本要求:了解波导的分析方法,掌握矩形波导的截止波长、波导波长、相速

度、群速度等的计算方法;了解圆波导的主要波型及其应用;了解同轴线的主模及高次

模,尺寸选择原则;了解带状线,微带传输线的传输特性;掌握使用仿真软件分析矩形

波导中的模式。

3.重点:掌握波导的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

内容9:天线

1.基本内容:天线的定义、动态位函数、基本振子的辐射、天线的电参数、对称

振子天线、天线阵。

2.基本要求:了解天线的定义和分类;理解动态标量位、动态矢量位、动态位方

程及其解;理解电基本振子和磁基本振子的辐射场;掌握天线的效率、输入阻抗、方向

图、方向性系数、增益等的定义;了解对称振子的电流分布、辐射场、辐射电阻和输入

阻抗;了解天线阵中的直线阵;掌握使用仿真软件分析对称振子天线(阵)。

3.重点:掌握天线的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通过介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在通信、电子、电气、医学中的应用,

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把握,多举一些生活

中常见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学习

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深

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187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

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将抽象的电现象用

模拟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

和理解。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组织专门的习题课,讲解经典习题,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习题的能力。同时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

手段。为了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

要引导性的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

学生在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仿真实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15%、单元

测试成绩占20%、仿真实验成绩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仿真实验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5% 10% 20% 35%

2 课程目标(2) 5% 10% 5% 10% 30%

3 课程目标(3) 5% 10% 20% 35%

合计 15% 20% 15%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矢量分析 10

静态电磁场 8

时变电磁场 4

平面电磁波 6

传输线 8

波导 8

天线 4

合计 48

188

六、参考书目

1. 黄玉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第 2 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童创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毕岗.电磁场与微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89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

握程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

案正确性(权

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

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

主要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三、仿真实验评分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仿真软件操作

掌握全面,设计

流程得当,仿真

过程完整,结果

正确,实验报告

书写清晰。

仿真软件操作掌

握较全面,设计

流程能正确运

用,仿真过程较

完整,结果较正

确,实验报告书

写清晰。

仿真软件操作掌

握全面,设计流

程基本正确运

用,仿真过程基

本完整,结果基

本正确,实验报

告书写得当。

仿真软件操作

掌握一般,设

计流程基本实

现,结果有误

差,实验报告

大部分正确。

仿真软件操作

掌握较差,设计

流程不完整,仿

真结果不正确。

实验报告完成

较差。

190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icrocontrolle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课程代码: A313076

3.学分/学时:4.0/64

4.课程类別:必修/工程基础/2年级(下)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程序设计(C)等

7.参考教材:罗印升主编.《单片微机原理与应用》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8.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计32次授课,其中课堂理论教学25次、习题课2次,课内实验5次。

9.开课系部:自动化系

10.撰写人:邢绍邦

11.修改时间:2017.09

12.审定人:李博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以51系列单片机为代表的单片机系统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程序设

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单片机的接口技术,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组

成和基本原理;

(2)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进行

电子系统及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

识,形成电子信息工程专

业知识体系,并运用所学

1.5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中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

专业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

比较和综合。

0.3 目标1

191

知识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

定需求的系统方案、单元

电路、应用软件或实施工

艺流程等,并能够在设计

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

虑社会、健康、安全、法

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

素。

3.2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

嵌入式系统应用程序,完成软

件需求分析、流程图设计和编

写程序等;

0.2 目标2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 1

(一)单片机基础知识

(二)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

(三)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四)中断系统与应用

(五)定时器/计数器及其应用

(六)串行通信及其应用

√ √ √ √

课程目标 2

(二)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

(三)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七)单片微机系统的总线扩展与接口技术

(八)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

√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单片机基础知识

1.基本内容:从一般微型计算机概念入手,首先介绍其组成、各部分的作用与工

作原理,微型计算机的技术发展趋势;其次介绍单片机的产生、特点、应用与发展趋势;

然后介绍了进位计数制及其转换和码制;最后介绍了机器数的表示与运算。

2.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概况、一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嵌入式系

统的发展历史、分类、内部结构、应用环境和应用系统构成;熟悉嵌入式系统的知名厂

家及典型产品,了解学习单片机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掌握计算机中数、码的表示方法,

数制及其转换等。

192

3.重 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计算机中数、码的表示方法,数制及其转换等;学

习单片机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二)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

1.基本内容:以AT89S51为例,以设计AT89S51单片机最小系统为目标,介绍51

系列单片机结构及原理的基本知识。从单片机的组成结构入手,首先介绍51系列单片机

的结构原理,包括基本组成、内部结构和引脚与功能;其次介绍51系列单片机的存储器

组织、并行I/O接口与操作方法;然后介绍51系列单片机的时钟电路、时序、复位电路、

低功耗工作方式和看门狗定时器。

2.基本要求:掌握单片机的总体结构与片上资源;掌握单片机的时钟与时钟电路、

复位与复位电路;掌握单片机的程序存贮器、数据存贮器组织,特别是特殊功能寄存器、

位存贮区;掌握并行I/O接口与操作方法;了解低功耗工作方式和看门狗定时器。

3.重 点:89S51的内部结构、存储器组织、并行输入/输出端口结构及功能。。

(三)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1.基本内容:本章以编程实现点亮发光二极管为目标,介绍51系列单片机开发环

境的搭建,介绍51系列单片机的指令和指令系统,介绍C51程序设计方法,并对并行I/O

接口的结构与操作方法进行复习。内容包括指令系统概述、指令分类、指令格式、寻址

方式及数据传送类指令、算术运算类指令、逻辑运算类指令、位操作类指令和控制转移

类指令等五大类;C51的结构与特点,C51的扩展数据类型、存贮器类型和存贮模式,

C51的绝对地址访问,C51的中断函数,C51的预处理命令;最后基于指令系统对汇编语

言程序设计方法作详细的介绍,并举例实现点亮发光二极管。

2.基本要求:了解MCS-51的指令分类、指令格式;掌握其寻址方式、伪指令;掌

握数据传送、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位操作、控制转移等指令;了解C51的结构与特点,

掌握C51的扩展数据类型,存贮器类型和存贮模式,C51的绝对地址访问,C51的中断函

数,C51的预处理命令。掌握程序的一般设计方法(包括循环程序、分支程序、查表程

序等子程序)。能设计一般的程序。

3.重 点:51系列单片机开发环境的搭建;数据传送、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位操

作、控制转移等指令;C51的扩展数据类型;程序的一般设计方法。

(四)中断系统与应用

1.基本内容:中断系统是计算机系统实现人机交互、处理实时性任务的重要组成

部分。本章以通过按键产生外部中断进而实现LED的亮灭为目标,系统介绍51系列单片

193

机的中断机制与工作原理。首先介绍中断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其次介绍51系列单片机

的中断系统结构、中断源与中断控制;然后对中断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最后结

合举例介绍51系列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应用。

2.基本要求:掌握中断的概念、相关术语概念、单片机与外设传送数据方式和原

理;掌握51系列单片机中断系统结构图及工作原理;掌握51系列单片机中断系统结构中

TCON、IE、IP等寄存器的设置及初始化设计方法和编程;掌握应用中断系统实现中断

控制的硬件设置和编程的实例;

3.重 点:51系列单片机中断系统结构及初始化应用程序设计。

(五)定时器/计数器及其应用

1.基本内容:本章以编程实现准确的数字计时器为目标,首先介绍定时器/计数器

的一般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介绍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控制;然后介绍51系列

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模式及其应用方法。

2.基本要求:掌握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定时/计数器T0,T1的

方式设置和控制寄存器的应用方法;掌握定时器T0、T1应用实例的技术;熟悉定时/计

数器T2的应用

3.重 点: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方式的应用方法,定时器的初始化编程技术。

(六)串行通信及其应用

1.基本内容:本章以编程实现单片机与PC之间进行串行通信为目标,首先介绍串

行通信的基本方式;其次介绍51系列单片机串行接口的结构与控制;然后介绍51系列单

片机串行接口的工作方式并举例说明应用方法;最后介绍51系列单片机之间及单片机与

PC之间的通信。

2.基本要求:掌握串行通信基础及相关术语的概念;掌握51系列单片机串行口的

功能与内部编程结构的功能;掌握串行通信工作方式的设置及初始化编程技术;掌握串

行接口点对点和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的编程;熟悉定单片机的串行接口多点通信的

应用。

3.重 点:51系列单片机串行接口的结构及初始化编程技术。

(七)单片微机系统的总线扩展与接口技术

1.基本内容:本章以编程实现简易数字电压表和信号发生器为目标,首先介绍51

系列单片机的总线扩展技术,并以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为例介绍了总线扩展方法;

其次介绍简单并行I/O接口和可编程I/O接口(8255A和8155)的扩展方法和用51系列单

194

片机串行接口扩展并行I/O接口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D/A、A/D转换器和单片机的

接口技术,包括键盘接口技术、显示器(LED/LCD)接口技术及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2.基本要求:以单片机的系统总线及内部资源为基础,掌握其地址译码方法(线

选、片选);了解常用的程序存贮器芯片、数据存贮器芯片并掌握其扩展技术;掌握8155、

8255A、以及74系列器件的扩展;熟悉A/D、D/A扩展技术。了解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

(键盘、显示器、等);了解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与常用的开发工具。

3.重 点:51系列单片机的总线扩展技术、D/A、A/D转换原理及其与单片机的接

口技术。

(八)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

1.基本内容:应用系统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扩展必需的外围电路、开发相应的应

用软件,实现给定任务和功能的实际应用系统。本章以编程实现多功能数字电子时钟为

目标,首先概述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过程;其次介绍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

计方法和抗干扰技术;然后结合前面介绍的方法给出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例子。

2.基本要求: 掌握以51系列单片机核心的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组成及设计;掌握

以51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的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掌握51单片机多功能数字电子时钟系统

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实例;熟悉LED点阵显示器的应用。

3.重 点:MCS-51单片机综合应用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四、课内实验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实验要求

(1)学会使用 KEIL 软件,熟悉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安装设计;

(2)掌握单片机程序设计调试、测试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具有正确分析和设计、编写程序的能力;

(4)具有分析、查找和排除程序错误的能力;

(5)能够独立写出严谨的、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

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题目 教学内容 学时 类型

程序建立与运行 掌握 Keil或伟福软件的使用;熟悉单片机开

发系统的调试方法。 2 必开

拆字、搜索或乘法 掌握拆字、搜索(分支)、乘法的设计方法。 2 必开

设计性

195

软件延时与定时器

的应用

用单片机的 P1.0控制 1 只 LED灯,实现亮灭

的变化,掌握循环延时和定时器延时程序的编

2

必开

综合设计

独立按键的检测

掌握独立按键的两种检测方法,即扫描法

和中断法。在程序正常运行时 P1口的 8个 LED

灯作单灯左移,如此循环;按键按下时,则

P1口的 8个 LED闪烁 3次(即全亮全灭 3次)。

2

必开

综合设计

数码管显示 掌握数码管段码的编写,实现不同的按键

按下时,显示不同的数字。 2

必开

综合设计

简易方波发生器

利用定时/计数器 T1,工作于方式 0,采

用查询方式,在 P1.0 引脚输出频率为 500Hz

的方波,将 P1.0 接至 1 只 LED 灯,观察 LED

灯的亮灭变化。

2

选开

综合设计

串行通信实验 掌握串行通信程序的编写,在 PC端向单片机

发送信息,单片机将接收到的信息发回 PC端 2

选开

综合设计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把握,

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单片机应用电路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深入浅

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样、

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将抽象的电现象用模拟

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

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为了达到

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性的提问,

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作

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96

(6) 学会总结:要进行教师总结+学生总结。

(7) 做好课程实验:利用学校资源和自主研发的单片机综合实验板,以知识作为基础,

根据单片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特点,设计验证性的基础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动

手,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通过亲身实践,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2.课程教学要求

从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入手,以目前最广泛使

用的 51 系列单片机为核心,选取 AT89S51 型号单片机作为典型对象。以 51 系列单片

机技术教学为主线,将项目式教学贯穿其中,将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指令系统与寻址

方式的基本知识、C51 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中断系统的一般知识与应用

方法、定时器/计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存储器与并行 I/O 接口扩展的基本方

法、A/D 和 D/A 转换器接口基本方法、显示器与键盘接口技术的基本方法等贯穿于“单

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以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

高为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计算机中数、数制的基本知识;掌握的 51 系列单片

机的内部结构与存储器组织,能够设计 51 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并搭建 51 系列单片机的

开发环境。

(2)掌握 51 系列单片机的指令系统与寻址方式的基本知识、C51 的基本知识、程

序设计的一般方法。

(3)掌握中断系统的一般知识与应用方法、定时器/计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应用

方法、串行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

(4)掌握 51 系列单片机的总线扩展技术、D/A、A/D 转换原理及其与单片机的接

口技术。

(5)掌握 MCS-51 单片机综合应用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实施N+1考核模式,其中“N”由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实验考试(必选,

占比不少于20%)组成,主讲教师可结合所授课专业特点,将读书报告、课内实验及总

结报告等项目合并至上述三类考核环节中,以便综合考察学生单片机知识的掌握情况,

占总成绩的50%;“1”为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成绩评定: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50%,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总评成

绩为不及格。

197

说明: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以客观题为主,考

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测试以硬件连接、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为主,考核学

生单片机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实验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5% 5% 0% 50% 60%

2 课程目标 2 5% 5% 30% 0% 40%

合计 10% 10% 30% 50% 100%

六、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单片机基础知识 4

MCS-51 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 8

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18

中断系统与应用 4

定时器/计数器及其应用 6

串行通信及其应用 4

单片微机系统的总线扩展与接口技术 8

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 2

合计 54

七、参考书目

1.李广弟.单片机基础.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1.

2.张大波.单片机原理、设计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徐惠民.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4.肖金球.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友得.单片微型机原理、应用与实验(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冯博琴、吴宁. 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第 2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 邹逢兴. 计算机硬件技术及应用基础上册——微机原理部分. 北京: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2010.

198

8. 邹逢兴. 计算机硬件技术及应用基础下册——微机接口部分. 北京: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2010.

附件:

一、课内实验评分标准

成绩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验

明确本次实验

目的和要求、实

验内容步骤以

及注意的事项,

程序设计正确;

仿真实验在规

定的时间内,全

部完成并且结

果正确。

较为明确本次

实验目的和要

求、实验内容步

骤以及注意的

事项,程序设计

大体正确;仿真

实验在规定的

时间内,全部完

成并且结果大

部分正确。

基本明确本次

实验目的和要

求、实验内容步

骤以及注意的

事项,程序设计

基本正确;仿真

实验在规定的

时间内,基本完

成,但结果存在

少量错误。

基本明确本次

实验目的和要

求、实验内容步

骤以及注意的

事项,程序设计

存在一定问题;

仿真实验在规

定的时间内,全

部完成,但结果

错误较多

不明确本次实

验 目 的 和 要

求、实验内容

步骤以及注意

的事项,程序

设计存在较大

问题;仿真实

验在规定的时

间内,没有完

成。

实验报告

报告格式完整,

条理清晰,图表

规范;实验原理

分析正确;实验

步骤及实验方

法描述得当;数

据处理正确,并

有详细的实验

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完整,

条理比较清晰,

图表比较规范;

实验原理分析

正确;实验步骤

及实验方法描

述得当;数据处

理正确,并有比

较详细的实验

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比较

完整,但条理性

一般;图表比较

规范;实验原理

分析基本正确,

实验步骤及实

验方法描述比

较得当,数据处

理基本正确,并

有一定的实验

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基本

完整,但没有条

理性;图表规范

性较差;实验原

理基本正确,只

有实验步骤及

实验方法描述,

缺乏对实验结

果和数据的分

析。

报告格式不完

整,调理混乱,

错误较多;实

验原理存在错

误;缺乏对实

验结果和数据

的分析;或者

存在较多内容

雷同现象。

二、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以程序设计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然后撰写出

整洁的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过程,也是

一个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并认真写好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1)题目

该部分除题目外,必须有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

(2)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宗旨,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做好实验。必须明确简明地写明

本次实验训练的汇编语言指令或结构等。

(3)实验仪器

199

必须写明实验所使用设备和操作软件的名称等。

(4)实验原理

应有实验的工作原理或功能,并加以文字说明。

(5)实验内容

① 标题

② 程序流程图、电路原理图及实验条件

画出程序流程图、电路原理图等,标明输入、输出引脚等。

③ 实验步骤

④实验分析与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设计功能的正确性。

三、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

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分

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洞

基本概念不清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正

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计

算过程正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案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四、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200

《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2. 课程代码:A312077

3. 学分/学时:3.5/56

4. 课程类別:必修/专业基础课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信号与线性系统

7. 参考教材:张维玺.数字信号处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48学时理论教学和8学时实验教学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朱幼莲、陆毅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熟悉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构成,掌握信号谱分析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培养学

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悉滤波器的原理,掌握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

分析、设计能力;强化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能够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来识别和分析典型电子信息系统。了解数字信号

信号处理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所

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

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

1.3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中电路、电磁场、信号

与系统等专业工程问题进

行建模与求解。

0.1 目标(1)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所

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

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

1.4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中信息的表示、信号处

理、信号传输系统与网络等

专业工程问题进行推理和

分析。

0.3 目标(2)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

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

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3 能够应用信号与信息处

理、现代通信系统与网络基

础原理和分析方法,识别和

分析典型电子信息系统的

关键环节和参数。

0.1 目标(3)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2:离散傅立叶变换

内容 4:IIR数字滤波器

内容 5:FIR数字滤波器

√ √ √

课程目标(3)

内容 3:基于时间和频域抽取快速算法

内容 6:数字信号处理的有限字长效应及

新技术简介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1.基本内容:采样;离散时间信号;离散时间系统;Z变换及其性质;Z变换与S

变换和傅立叶变换的关系;系统函数。

2.基本要求:了解离散时间信号的概念;理解时域抽样定理的应用;掌握离散时

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理解Z变换及其性质;理解系统因果性、稳定性

202

的时域和Z域判别方法;理解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对系统特性的影响;了解Z变换与S变

换和傅立叶变换的关系。

3.重点: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系统因果性、稳定性的时域和Z

域判别方法。

内容2:离散傅立叶变换

1.基本内容:离散傅里叶级数(DFS);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圆周卷积;

DFT的应用。

2.基本要求:掌握离散傅里叶级数DFS、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了解DFT的物理概念;掌握圆周卷积运算和圆周卷积与线性卷积的关系;了解频域采样

理论及DFT的应用。

3.重点:DFS和DFT的概念;圆周卷积和线性卷积的关系。

内容3:基于时间和频域抽取的快速算法

1.基本内容:基2时间抽取的FFT(DIT-FFT)快速算法;基2频域抽取的FFT

(DIF-FFT)快速算法;任意基的FFT算法;CZT、DCT快速算法。

2.基本要求:掌握DIT、DIF基2—FFT和IFFT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简单了解任

意基FFT算法;简单了解CZT、DCT算法及应用。

3.重点:基2-FFT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内容4:IIR数字滤波器

1.基本内容:IIR 滤波器结构、特点、设计。

2.基本要求:理解数字滤波器与模拟滤波器的区别;掌握IIR滤波器的结构;了解

典型模拟滤波器的特性及设计方法;掌握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IIR滤波器的设计方

法(包括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

3.重点:IIR滤波器的结构;IIR滤波器的设计。

内容5:FIR数字滤波器

1.基本内容:FIR 滤波器结构、特点、设计。

2.基本要求:掌握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特点、条件以及窗函数设计方法;理解频

率采样法的一般原理;了解FIR滤波器的设计思路,理解FIR滤波器的特点。

3.重点:FIR滤波器的结构;FIR滤波器的设计。

内容6:数字信号处理的有限字长效应及新技术简介

1.基本内容:运算误差;量化效应;前沿发展

203

2.基本要求:了解不同数制(定点、浮点)、码制(原、反、补)和尾数处理(舍

入,截尾)下的量化误差以及运算中的有限字长效应;了解滤波器中的运算量化效应;

初步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新技术及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以算法为核心的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抽象,学生理解有

一定困难,因此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的

规律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知识点灵活运用演示实验、类比式、启发式、研讨式以及

形象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入项目教学的形式介绍数字信号处理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拓

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具体方法如下:

(1)在有限的学时下,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心组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

课堂教学进程流畅,信息量大,让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产生互动效果。

(2)强调基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基本概念的建立,淡化公式的熟练使用和解题技

巧,强化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精讲多练”“重平时”的授课特点。

(3)通过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解

决概念抽象、综合性强、“难”学的课程特点。

(4)针对数字信号处理数值计算比较繁琐,教师不太好布置作业等问题,采用灵

活多样的作业形式。例如:布置学生期刊网上查找与谱分析、数字滤波相关的学术论文;

结合 MATLAB 的应用布置信号分析、处理的课外编程练习等等,加强独立查找资料、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5)指定学习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

力,并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6)加强主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及时解答疑问,交流心得,引导学生的自主学

习。

204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仿真实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20%、单元

测试成绩占10%、仿真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实验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5% 2% 5% 10% 22%

2 课程目标(2) 10% 6% 10% 30% 56%

3 课程目标(3) 5% 2% 5% 10% 22%

合计 20% 10% 2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1.理论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14

离散傅立叶变换 8

基于时间和频域抽取的快速算法 8

IIR 数字滤波器 8

FIR 数字滤波器 8

数字信号处理的有限字长效应及新技术简介 2

合计 48

2.实验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与要求 学时 类型

信号谱分析

离散信号谱分析:了解 MATLAB 工具的应用;熟悉离散

信号谱分析方法。

连续信号谱分析:熟悉连续信号谱分析的方法;理解谱

分析中参数的选择对谱分析结果的影响。

4 设计性

滤波器设计

IIR 滤波器设计:熟悉 IIR 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掌握 IIR

滤波器的 MATLAB 仿真。

FIR 滤波器设计:熟悉线性相位 FIR 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掌握线性相位 FIR 滤波器的 MATLAB 仿真;了解典型

窗函数对滤波特性的影响。

4 设计性、

综合性

205

六、参考书目

1. 刘顺兰. 数字信号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丁玉美. 数字信号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 程佩青. 数字信号处理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胡广书.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06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

(<60)

基本概念掌握

程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

分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

正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

路清晰,计

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

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

清晰,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书写清晰,

主要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207

《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通信电子线路;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Circuit

2. 课程代码:A312067

3. 学分/学时:4.0/64

4. 课程类別:必修/专业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电路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7. 参考教材:高如云主编. 通信电子线路(第四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社,2016.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64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诸一琦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通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建立分布参

数和无线通信的理论知识。

(2)能够运用半导体器件和基本电路相关基础知识,对通信电子线路进行分解和

对比,识别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LC 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与

解调电路、混频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等常用单元电路,并能够采用工程估算的方

法分析其性能指标和电路参数。

208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所

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

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

1.4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

程领域中信息的表示、

信号处理、信号传输系

统与网络等专业工程问

题进行推理和分析。

0.1 目标(1)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

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

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2 能够应用电路与电子

线路基础原理和分析方

法,识别和分析典型单

元电路的关键环节和参

数。

0.3 目标(2)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通信电子线路基础

内容 4: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

内容 5: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内容 6:反馈控制电路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2:高频放大电路

内容 3:LC正弦波振荡器

内容 4: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

内容 5: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通信电子线路基础

1.基本内容:通信电子线路的电路特点、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超外差

式无线电广播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基本要求:了解通信电子线路的电路特点;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框图和各部分

功能;理解超外差式无线电广播系统的组成框图和工作原理。

3.重点: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超外差式无线电广播系统的组成和工作

原理。

内容2:高频放大电路

209

1.基本内容:高频等效电路、单级单调谐小信号谐振放大器、谐振放大器稳定性、

多级单调谐小信号放大器、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折线近似分析法、谐振功

放实际电路。

2.基本要求:了解Y参数等效电路的画法,掌握单级单调谐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电

路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的分析计算;了解多级单调谐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工作特

点,了解谐振放大器稳定工作的方法。掌握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理解丙类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了解非线性电路的折线近似分析法,熟练掌握

功率放大器的功率、效率的计算方法;掌握谐振功放的负载及三种电压对功放性能影响

的分析方法;了解谐振功放实际电路组成及馈电方法。

3.重点:单级单调谐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的分析计算;丙类

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以及功率、效率的分析计算;谐振功放的负载特性及三种电压

对功放性能影响的分析方法。

内容3:LC正弦波振荡器

1.基本内容:反馈振荡器工作原理、LC正弦波振荡器、LC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石

英晶体振荡器。

2.基本要求:理解反馈振荡器的起振、平衡和稳定的三个条件;掌握互感耦合振

荡器及三点式振荡器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瞬时极性法和三点式法则);了解影响

三点式振荡器起振条件的因素;掌握克拉泼和西勒电路的性能特点;熟练画出振荡器的

交、直流等效电路,会计算振荡频率、反馈系数。掌握振荡电路频率稳定度的概念,了

解提高频稳度的措施;掌握晶体的电抗特性,理解晶振频稳度高的原因;掌握并联型和

串联型晶体振荡器的工作特点。

3.重点:LC振荡器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克拉泼和西勒电路的性能特点;振

荡器的电路分析及其振荡频率、反馈系数的分析计算;频率稳定度的概念;晶体的电抗

特性;并联型和串联型晶体振荡器的工作特点。

内容4: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线性频率变换电路)

1.基本内容:振幅调制信号、振幅调制产生原理、振幅调制电路、振幅解调电路、

混频电路、混频干扰。

2.基本要求:理解非线性器件频率变换特性的分析方法;了解振幅调制的分类,

熟练掌握普通调幅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和功率特性;掌握双边带、单边带和残留边带

调幅信号特点及实现方法;掌握低电平、高电平振幅调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分析方法。

210

掌握二极管包络检波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工程设计方法;掌握同步检波器的工作原

理。掌握混频概念及混频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混频干扰成因及减小措施。

3.重点:各类调幅信号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和功率特性;各种振幅调制电路的

工作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包络检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工程设计方法;同步检波器的工作

原理;混频电路工作原理。

内容5: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

1.基本内容:角度调制信号性质、调频信号的产生、变容管调频电路、调频信号

的解调器、限幅器。

2.基本要求:掌握调频信号和调相信号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和功率特性,并对

两种信号进行比较;了解角调制信号实现的方法;了解调频电路的性能指标的概念;掌

握变容管直接调频电路及有关性能参数的计算;了解变容管间接调频电路工作原理。了

解调频信号的解调方法;了解鉴频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概念,掌握斜率鉴频、相位鉴频

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比例鉴频器的工作特点;了解限幅电路的作用。

3.重点:调频信号和调相信号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和功率特性;变容管直接调

频电路及有关性能参数的计算;斜率鉴频、相位鉴频电路的工作原理。

内容6:反馈控制电路

1.基本内容: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自动频率控制电路、锁相环。

2.基本要求:了解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自动频率控制电路和锁相环等反馈控制电

路的组成框图、各框图作用及应用。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多举一些生活

中常见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以学生为本:设计科学合理的启发互动环节,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对于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形式使其尽量生动

211

化、形象化。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对于重、难点的电路

分析部分采用板书形式,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5) 有效的作业练习: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布置作业

时要有量有质,加强重难点知识和能力训练;要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学会总结:要进行教学反思+学生总结。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单元

测试成绩占10%、期中测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期中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5% 5% 2% 13% 25%

2 课程目标(2) 25% 5% 8% 37% 75%

合计 30% 10% 1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通信电子线路基础 2

高频放大电路 14

LC 正弦波振荡器 10

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 20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16

反馈控制电路 2

合计 64

212

六、参考书目

1. 谢嘉奎.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13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

握程度(权

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

案正确性

(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决

问题,思路清

晰,计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

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

(权重 0.2)

独立完成作

业,书写工整、

清晰,符号、

单位等按规范

执行。

独立完成作

业,书写清

晰,主要符

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

行。

独立完成作

业,能辨识部

分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极小部分抄

袭或不能辨

识符号、单位

等不按照规

范。

大部分抄袭

或者作业不

完整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214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

2. 课程代码: A312087

3. 学分/学时:4.0/64

4. 课程类別:必修/专业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电子线路

7. 参考教材:樊昌信等主编.通信原理(第6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6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64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 钱志文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能够

对信号传输工程中的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

(2)掌握改善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并能够运用通信系统基础理论与分析方

法,识别、表达和分析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环节和性能参数。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

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

1.4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中信息的表示、信号处理、信

号传输系统与网络等专业工程

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

0.2 目标(1)

215

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

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

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

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

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3能够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

现代通信系统与网络基础原理

和分析方法,识别和分析典型

电子信息系统的关键环节和参

数。

0.3 目标(2)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通信系统概述

内容 2:随机信号分析

内容 3:模拟调制系统

内容 4: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内容 5: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3:模拟调制系统

内容 4: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内容 5: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内容 6: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

内容 7:差错控制编码

内容 8:伪随机序列

内容 9:同步原理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通信系统概述

1. 基本内容: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信息及其度量、 通

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2. 基本要求:了解通信系统一般组成,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框图组成及工

作特点;了解信息及其度量;掌握离散信息量的计算;掌握信息传输主要性能指标的概

念。

3. 重点:离散信息量的计算;信息传输主要性能指标的概念。

内容2:随机信号分析

1. 基本内容: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和白噪声、平稳随机

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窄带随机过程

216

2. 基本要求: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及其统计特性与数字特征,理解平稳随机过程、

各态历经随机过程的特点,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密度函

数的概念和维纳-欣钦定理。掌握高斯过程、白噪声的统计特性。 了解窄带系统的

特点,掌握窄带高斯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掌握通过线性系统后输出随机过程统计特性

和输入随机过程统计特性的关系。

3. 重点:平稳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密度函数的概念和维纳-

欣钦定理;高斯过程、白噪声的统计特性;窄带高斯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平稳随机过

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

内容3:模拟调制系统

1. 基本内容:线性调制的原理、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

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频分复用。

2. 基本要求:掌握各种线性调制方式(AM、DSB-SC、SSB-SC 和 VSB-SC)的原

理;掌握各种线性调制的抗噪声性能分析方法及其计算;掌握非线性调制原理;了解非

线性调制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方法;掌握非线性调制系统抗噪声性能计算;掌握频分复

用(FDM)技术的原理,并了解其应用场合。

3. 重点:各种线性调制方式(AM、DSB-SC、SSB-SC 和 VSB-SC)的原理及其抗

噪声性能分析方法及其计算;非线性调制原理及其信噪比计算;频分复用(FDM)技

术的原理。

内容4: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 基本内容: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基带传输常用线路码、基带信号传输

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基带传输系统抗噪声性能、眼图、匹配滤波

器。

2. 基本要求:了解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掌握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理解

基带传输系统码间干扰的概念;掌握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及无码间干扰的判别方

法;了解部分响应系统的概念及其工作原理;理解基带传输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方法;

了解眼图的概念。了解最佳接收准则;掌握匹配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3. 重点: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及无码间干扰的判别

方法;匹配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217

内容5: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1. 基本内容: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二进

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多进制数字调制原理、新型的数字调制技术。

2. 基本要求:了解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分类,掌握二进制调制(2ASK、2FSK、

2PSK 和 2DPSK)的时域和频域特性;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解调方法;了解二进

制数字调制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掌握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体制性能特点;了解

多进制调制系统特点及其基本工作原理;掌握 QPSK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改进的

数字调制原理。

3. 重点:二进制调制(2ASK、2FSK、2PSK 和 2DPSK)的时域和频域特性;二进

制数字调制系统的调制与解调方法;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体制性能特点;QPSK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内容6: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1. 基本内容:模拟信号的抽样、模拟脉冲调制、抽样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

增量调制、时分复用。

2. 基本要求:掌握低通信号抽样定理,了解带通型信号抽样定理;了解脉冲振幅

调制(PAM)的工作原理;了解模拟信号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的原理;掌握均匀量化

的量化间隔、量化信噪比的分析计算;了解 A 律 13 折线的特点;掌握 PCM 通信系统

的框图;掌握 A 律 13 折线进行逐次比较编码的方法;了解 PCM 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

析方法;掌握增量调制(ΔM)的原理及系统框图;了解系统中的量化噪声及抗噪声性

能分析;比较 PCM 和 ΔM 的性能;了解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系统的工作原理;

掌握时分复用概念及复用系统的传输速率与传输带宽的计算方法;掌握 PCM30/32 基本

群帧结构。

3. 重点:低通信号抽样定理;掌握均匀量化的量化间隔、量化信噪比的分析计算;

PCM 系统原理及其组成框图;A 律 13 折线进行逐次比较编码的方法;增量调制(ΔM)

的原理及系统框图;时分复用概念及复用系统传输速率与传输带宽的计算方法;

PCM30/32 基本群帧结构。

内容7:差错控制编码

1. 基本内容: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

218

2. 基本要求:了解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了解常用的简单编码;掌握分组码、

码重、码距、最小码距和编码效率的概念;掌握最小码距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掌握

线性分组码、循环码的编码原理和方法。

3. 重点:分组码、码重、码距、最小码距和编码效率的概念;最小码距与纠、检

错能力的关系;线性分组码、循环码的编码原理和方法。

内容8:伪随机序列

1. 基本内容: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应用。

2. 基本要求:掌握伪随机序列(m 序列)的概念及其产生方法;熟悉 m 序列的性

质;了解伪随机序列应用。

3. 重点:伪随机序列(m 序列)的概念及其产生方法;m 序列的性质。

内容9:同步原理

1. 基本内容: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

2. 基本要求:了解载波提取的原理;了解实现位同步的原理;了解实现群同步的

原理和方法,掌握连贯式插入法的原理、局部自相关函数的计算以及识别器工作原理。

3. 重点:连贯式插入法的原理、局部自相关函数的计算以及识别器工作原理。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多举一些生活

中常见的通信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以学生为本:设计科学合理的启发互动环节,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引导学生理解复杂工程问题和解决方法。向学生讲解“复杂工程问题”具备的特

征,如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或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

抽象模型才能解决”,给出复杂工程问题的一般解决思路,强调在专业课学习中尤其要

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角度深入思考所学的知识。

(5)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对于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形式使其尽量生动

219

化、形象化。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对于重、难点的部分

采用板书形式,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6) 有效的作业练习: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布置作业

时要有量有质,加强重难点知识和能力训练;要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占20%、单元测试

成绩占10%、期中测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期中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10% 5% 8% 20% 43%

2 课程目标(2) 20% 5% 2% 30% 57%

合计 30% 10% 1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通信系统概述 4

随机信号分析 8

模拟调制系统 8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2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12

模拟信号数字传输系统 8

差错控制编码 6

伪随机序列 2

同步原理 4

合计 64

六、参考书目

220

1. 曹志刚著.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

2. 沈振元. 通信系统原理(第二版).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8.8.

3. Simon Haykin 著.通信系统(影印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0.

221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

程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

分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

正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

路清晰,计

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

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独立完成作

业,书写工

整、清晰,

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独立完成作

业,书写清

晰,主要符

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

行。

独立完成作

业,能辨识部

分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极小部分抄

袭或不能辨

识符号、单位

等不按照规

范。

大部分抄袭

或者作业不

完整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按单元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222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信息论与编码;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

2. 课程代码:A312001

3. 学分/学时:2.0/32

4. 课程类別:必修/专业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7. 参考教材:陈运、周亮、陈新、陈伟健. 信息论与编码(第3版). 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 2016.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32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张雷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中一般科学规律,掌握信息理论与编码理论的

基本概念、基本数学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2)能够运用香农三大定理和编码方法,对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和变化过程进

行建模,并能够对信源压缩、信道编解码等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信息损失进行识别与分析。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所

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

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1.3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中电路、电磁场、信号与

系统等专业工程问题进行

建模与求解。

0.1 目标(1)

223

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

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

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和

工程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

识别专业工程问题,并表述

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0.1 目标(2)

3.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环节)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理论的认识

内容 2:离散信源熵

内容 4:离散信道及其容量

内容 6:连续信源熵和信道容量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3:无失真信源编码

内容 5:信道编码

内容 7:信息率失真函数和限失真信源编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理论的认识

1.基本内容:通信与信息的一般概念、信息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信息理论

与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

2.基本要求: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通信系统模型、信息论的发展简史、信息论

的研究内容、编码技术的发展。

3.重点:通信与信息的一般概念、信息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2:离散信源熵

1.基本内容:信源的数学模型和分类;自信息量;离散信源熵。

2.基本要求:掌握离散无记忆信源、有记忆信源、马尔科夫信源的特点;掌握自

信息量、离散信源熵的物理含义及性质;掌握自信息量、单符号离散信源熵的计算;掌

握马尔科夫信源极限熵的计算方法。

3.重点:信息量、单符号离散无记忆信源熵、马尔科夫信源熵的基本概念及计算

224

方法。

内容3:无失真信源编码

1. 基本内容: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变长无失真信源编码

方法。

2. 基本要求:理解信源编码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编码类型、平均码长、编

码效率、编码的树图表示等);理解等长编码和等长信源编码定理;掌握无失真信源变

长编码定理;掌握 Huffman 编码方法;理解游程和算术编码方法。

3. 重点: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Huffman 编码方法。

内容4:离散信道及其容量

1.基本内容: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和分类;互信息量和平均互信息量;离散信道

的信道容量。

2.基本要求:熟悉信道容量的含义、信道的分类与描述;掌握互信息量和平均互

信息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掌握单符号离散信道容量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具有一一

对应关系的无噪信道的信道容量、具有扩展性能的无噪信道的信道容量、具有归并性能

的无噪信道的信道容量的计算方法;掌握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的计算方法;理解准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计算方法;了解多符号离散信道容量;了解多址接入信道、广

播信道等信道容量相关理论。

3.重点:信道容量、平均互信息量的概念、物理意义及相互联系;单符号离散信

道、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计算方法。

内容5:信道编码

1. 基本内容:纠错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译码准则;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2. 基本要求:熟悉差错控制的基本形式和信道编码的分类;熟悉译码过程和常用

的译码准则;掌握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及其意义;熟悉线性分组码、汉明码、循环码的定

义和描述、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编码电路;了解 BCH 码、RS 码、CRC 码的编解码过

程;了解卷积码的四种描述方法、网格图译码;了解维特比译码算法。

3. 重点: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及其意义;译码原理和准则。

内容6:连续信源熵和信道容量

1. 基本内容:连续信源的描述和分类;连续信源熵的定义和性质;连续信道的信

道容量。

2. 基本要求:理解连续信源的描述和分类;掌握连续信源熵的定义;掌握连续信

225

源熵的性质和最大熵定理;了解熵功率和信息变差;熟悉连续信道的数学模型及信道容

量定义;掌握香农信道容量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3. 重点:连续信源熵的定义、性质和最大熵定理;香农信道容量公式及其物理意

义。

内容7:信息率失真函数和限失真信源编码

1. 基本内容:信息率失真函数;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常用的限失真信源编码方

法。

2. 基本要求:掌握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了解对称离散信源的信息率失

真函数的计算方法;掌握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理解量化编码方法;理解预测编码和变

换编码过程。

3. 重点: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合理整合内容

“信息论与编码”涉及的内容很多、逻辑性很强,必须合理地筛选授课内容。在侧重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原则指导下,重点讲授基础的或者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

点,而对相似的知识只进行简单地介绍。如在讲授信源编码时,只讲授哈夫曼编码,对

其他编码方法只做简单介绍。

(2) 强调概念、理论的物理意义,联系应用以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本课程的理论和结论是通过数学推导的方式得到,学生在关注公式推导证明时

往往不注意理解其实质,渐渐造成学习兴趣的下降。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除了进行必

要的推导以外,教学中要特别强调结论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3) 及时解决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安排定期的答疑和课间答疑外,每次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

反映在习题课的讲解中。对先修课程中出现的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一定要解释清

楚,使学生不会混淆概念。

226

(4) 授课方式多样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采用板书和幻灯片优势互补的授课方

式。对于一些教学提纲、归纳小结、图文图示以及动画演示的内容,宜采用幻灯片。而

对一些公式的推导,基本原理的解释,则用板书授课效果更好,互动性强,学生也能够

跟随教师的思路来领会课堂知识。

(5) 适当引入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

应用型本科要求专业课程尽量多地引入实验环节,而本课程本身是偏理论和数学的

一门课程,实验环节一般不易安排,但教师也要尽量从课程内容中寻找让学生参与实践

的机会。比如在信源熵的计算、信源编码、循环码等内容均可采用编程来实现。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讨论、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占20%、编程练习

占10%、阶段测试占20%、期末考试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编程练习 阶段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11% 5% 11% 23% 50%

2 课程目标 2 9% 5% 9% 27% 50%

合计 20% 10% 2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理论的认识 2

信源熵 6

无失真信源编码 7

离散信道及其容量 6

信道编码 4

连续信源熵和信道容量 3

信息率失真函数和限失真信源编码 4

合计 32

227

六、参考书目

1. 曹雪虹.信息论与编码(第 2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傅祖芸.信息论与编码(第 2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 姜丹.信息论与编码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4. 赵晓群. 信息论基础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228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

握程度(权

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

案正确性

(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决

问题,思路清

晰,计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

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执

行。

书写清晰,

主要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二、阶段测试评分标准

按阶段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科技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科技信息检索;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229

2.课程代码:A180001

3.学分/学时:1.0/16学时

4.课程类別:选修/专业基础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7.参考教材:王树亮、武群辉主编.《现代信息检索教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10学时理论教学,实习学时6学时

9.开课系部:校图书馆

10.撰写人: 武群辉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 韩君 批准人: 王树亮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充分掌握从各种不同类型文献

信息源(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中分析、滤选和检索到所需信息的技能。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2. 能够综合运用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

文献研究,对电子信息系

统分析、设计与应用开

发、系统集成中的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和

表达,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 2.4 能够借助文献研究

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复杂工程问

题已有的多种解决方案,寻找

替代解决方案,并分析其合理

性,获得有效结论。 0.2 目标1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实习

230

课程目标 1

内容 1:信息检索概述

内容 2:信息检索的方法

内容 3:信息检索的技术

内容 4:国内检索刊物简介

内容 5:国外检索刊物简介

内容 6:参考类工具书信息检索

内容 7:网络信息检索

内容 8:常用数据库简介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 1:信息检索概述

1.基本内容:信息及信息检索的概念; 信息检索的意义;信息检索的发展过程;

信息源剖析。

2.基本要求:一般了解信息、文献的基础知识;科技文献的特点。理解信息检索的

意义和作用,借助例子阐述此门课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此门课的兴趣;理解信息

检索的基本概念、类型,信息检索效果的评价指标和科技文献的级别与类型。

3.重点: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类型,信息检索效果的评价指标和科技文献的级别

与类型。

内容 2:信息检索的方法

1.基本内容:信息检索原理;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检索语言;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步

2.基本要求:一般了解每种检索语言的构成形式及词表;检索工具的种类;各种检

索途径;各种检索方法。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检索语言的定义、检索语言的种类,

理解每种检索语言的概念和特点(体系分类语言、标题词语言、关键词语言、叙词语言),

主题法语言与体系分类语言的区别,信息检索工具介绍。掌握主要的检索途径及检索步

骤与方法,如何正确分析研究课题(举例讲解),如何确定完整的文献线索。

3.重点:各种检索途径;各种检索方法。

内容 3:信息检索的技术

1.基本内容:传统信息检索技术;现代信息检索技术。

2.基本要求:一般了解检索手段的技术变革;各种检索技术的实现原理。理解布尔

逻辑检索,位置逻辑检索,截词检索,字段限制检索。

231

3.重点:布尔逻辑检索;位置逻辑检索;截词检索;字段限制检索。

内容 4:国内检索刊物简介

1.基本内容:国内检索刊物概述;《全国报刊索引》;《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电子

科技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

2.基本要求:一般了解各种检索工具具体的编排、著录格式,掌握按文献类型和专

业介绍如何选择检索工具。理解我国检索工具的一般著录格式及使用方法,用《全国报

刊索引》的编排及使用做例子进行讲解,重要的检索工具的编排结构与著录格式,主要

检索功能。

3.重点:重要的检索工具的编排结构与著录格式,主要检索功能。

内容 5:国外检索刊物简介

1.基本内容:第一节 国外检索刊物概述;美国《工程索引》;英国《科学文摘》;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美国《化学文摘》。

2.基本要求:一般了解各种检索工具具体的编排、著录格式,理解国际重要的检索

工具的编排结构与著录格式、词表及使用方法。根据开课专业,掌握具体介绍相关学科

专业的检索工具。

3.重点:根据开课专业,具体介绍相关学科专业的检索工具。

内容 6:数据与事实型信息检索

1.基本内容:概述;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

2.基本要求:一般了解:具体参考性工具书的检索实例。理解参考工具书概况,参

考工具书的类型,掌握常见参考工具书的编排著录格式,字(辞)典、百科全书、年鉴、

手册等收录内容特点。

3.重点:参考工具书的类型;常见参考工具书的编排著录格式。

内容 7:网络信息检索

1.基本内容: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网络信息检索方法;网上电子科

技信息的检索;网络学术信息的检索。

2.基本要求:一般了解 Internet 的发展概况;数据库基础知识;主要联机检索命

令;联机检索策略的制定。前面章节提到的检索工具的网络(联机)版介绍。掌握网络

检索的常见形式及工具,网络信息资源类型、获得方式。

3.重点:网络检索的常见形式及工具,网络信息资源类型、获得方式。

内容 8:常用数据库简介

232

1.基本内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

《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其他数据库选介。

2.基本要求:一般了解光盘检索系统,全文检索基础知识,具体数据库的收录范围。

掌握常用中外文检索数据库系统简介及检索方法,结合实例讲解针对具体课题的检索策

略;检索表达式的构建与调整。

3.重点:中外文检索数据库系统简介及检索方法。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优质课件,结合短小视频教学,丰

富课堂教学内容,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科技信息检索的探究和兴趣。开

展专题实习,使学生掌握手工检索方法、计算机检索方法。在掌握一般工具书和数据库

检索方法的同时,还结合所学专业掌握相关专业的工具书和数据库的检索方法进行讲

解。

2.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大作业考试形式,总成绩评定体现过程性评价,其中包括:实习成绩(50%)

和检索报告成绩(50%)。实习和检索报告对应课程目标1,各为50分。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实习成绩 检索报告成绩

1 课程目标 1 50% 50% 100%

合计 5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章 次 内 容 课内学时

分 配

第一章 信息检索概述 1

第二章 信息检索的方法 1

第三章 信息检索的技术 1

233

第四章 国内检索刊物简介 3

第五章 国外检索刊物简介 3

第六章 参考类工具书信息检索 1

第七章 网络信息检索 2

第八章 常用数据库简介 2

考核 2

合计 16

六、教学参考书

1.王树亮、武群辉主编.《现代信息检索教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张厚生.《信息检索》.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蒋永新等.《现代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

4.郝风素等.《信息资源组织与检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苏新宁.《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6.邓要武,王星华.《科技信息检索》.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附件:

一、检索报告评分标准

成绩

课程目标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

79) 及格(60 ~69)

不及格(<60)

课程目标 1

(50%)

熟练掌握从

各种不同类

型文献信息

源(纸质文

献、电子文

献和网络资

源)检索文

献。

较好的掌握

从各种不同

类型文献信

息源(纸质

文献、电子

文献和网络

资源)检索

文献。

能从各种不

同类型文献

信息源(纸

质文献、电

子文献和网

络资源)检

索文献。

基本能从各

种不同类型

文献信息源

( 纸 质 文

献、电子文

献和网络资

源)检索文

献。

不能够从各

种不同类型

文献信息源

( 纸 质 文

献、电子文

献和网络资

源)检索文

献。

二、实习成绩评分标准

成绩

课程目标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课程目标 1

(50%)

熟练掌握从

各种不同类

型文献信息

源(纸质文

较好的掌握

从各种不同

类型文献信

息源(纸质

能从各种不

同类型文献

信息源(纸质

文献、电子文

基本从各种

不同类型文

献信息源(纸

质文献、电子

不能够从各

种不同类型

文献信息源

( 纸 质 文

234

献、电子文献

和网络资源)

检索方法,报

告内容正确,

格式规范。

文献、电子

文献和网络

资源)检索

方法,报告

内容正确,

格 式 较 规

范。

献和网络资

源)检索方

法,报告内容

较正确,格式

较规范。

文献和网络

资源)检索方

法,报告内容

基本正确,格

式基本规范。

献、电子文

献和网络资

源)检索方

法,内容不

正确,格式

不 规范。

235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Computer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2. 课程代码:A312019

3. 学分/学时:2.0/32

4. 课程类別:选修/专业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C)

7. 参考教材:臧海娟主编.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32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陶为戈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概念、分层、协议、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

系统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和分析方法;

(2)掌握基本TCP/IP协议网络分析与工程计算方法,能够对工程问题中的Internet

网络、局域网、广域网等网络进行正确的识别和表述,并能够进行网络参数计算和分析;

(3)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基础知识,对典型网络应用进行分析,识别

Internet的基本服务、计算机网络互联设备,并能够采用网络互联技术及网络方案设计一

般方法进行网络规划、分析其性能指标和网络参数。

236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

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

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

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4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中信息的表示、信号处

理、信号传输系统与网络等

专业工程问题进行推理和

分析。

0.2 目标(1)

目标(2)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

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

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

效结论。

2.3 能够应用信号与信息

处理、现代通信系统与网络

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识别

和分析典型电子信息系统

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0.1 目标(3)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计算机网络通信基本概念及原理

内容 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内容 3:TCP/IP协议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内容 3:TCP/IP协议

内容 4:局域网

内容 5:广域网

√ √ √

课程目标(3) 内容 6: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

内容 7:网络互联及其应用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计算机网络通信概述

1.基本内容:计算机网络的演变与发展、计算机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分类、协议、层次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Internet参考模型、

局域网参考模型。

2.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功能、

分类。了解Internet发展概况及特点。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的内涵,掌握分层、协议、

237

服务、接口之间的关系。掌握三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参考模型及其数据流,了解参

考模型各层次的基本功能及服务。

3.重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组成与分类、拓扑结构、协议,OSI参考模型与Internet

参考模型。

内容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1.基本内容:数据通信系统模型、信号、信道、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

物理层功能与接口、物理传输媒体、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差错控制协议、流量控制协议。

2.基本要求:了解数据通信系统的定义及模型、数据通信信道及常用参数、数据

通信中一些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复用原理,理解数据交换方式,掌握分组交换的

两种形式。了解几种常用的物理层接口。掌握两种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协议,理解HDLC

和PPP工作原理。

3.重点:数据通信系统模型、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停止等待协议、滑

动窗口协议、HDLC透明传输和PPP工作原理。

内容3:TCP/IP协议

1.网络层功能和服务、路由选择协议、IP地址、CIDR和NAT、IP子网和IP 转发、

IP协议格式、地址解析协议ARP、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ICMP、IPv6数据报、IPv6地址、

传输层服务和服务质量、TCP与UDP协议、TCP连接管理。

2.基本要求:掌握IP地址等概念及其应用。理解IP数据报格式内涵、IP数据报的分

段与重装。掌握地址解析协议、ICMP协议的主要工作过程。掌握子网掩码与无分类编

址,理解Internet路由选择协议。了解IPv6的特点及数据报格式,掌握其地址表示。掌握

传输层的两个重要协议、报文的发送和接收。

3.IP地址、子网与超网、IP分组交付和路由选择、IP协议、地址解析、传输层功能、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

内容4:局域网

1.基本内容:IEEE802 局域网标准、LAN 地址、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以太网帧格

式、高速以太网、无线局域网。

2.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局域网的特点、体系结构。掌握CSMA/CD、令牌环、令

牌总线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理解物理地址的作用。掌握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的

基本概念、了解其标准、掌握典型应用。

3.重点:传输介质类型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IEEE 802参考模型、高速局域网的

238

工作原理。

内容5:广域网

1.基本内容:计算机广域网的概念、了解ATM信元结构、ATM虚电路、ADSL基

本概念及原理、ADSL基本应用。

2.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广域网的概念;了解ATM、ADSL等基本概念及原理,

掌握ATM、ADSL基本应用。

3.重点:ATM信元结构、ADSL应用。

内容6: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

1.基本内容:应用层协议的原理、HTTP、DNS、FTP、Email、Telnet原理与应用。

2.基本要求:掌握Internet的接入服务方式。掌握域名系统DNS原理及其应用。掌

握Internet的基本服务。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3.重点:域名系统DNS、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WWW服务。

内容7:网络互联及其应用

1.基本内容:网络管理的功能、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网络信息安全基础、集

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虚拟局域网工作原理、网络方案设计一般方法。

2.基本要求:了解常用计算机网络互联设备,掌握网络互联技术及网络方案设计

一般方法,掌握虚拟网的划分方法、虚拟网的配置、网络地址转换(NAT)及其配置等

技术。

3.重点:网络互联设备、虚拟局域网、网络方案设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

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教学组织:从网络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体会实际网络现

象,以乐学为前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网络工作原理。

(3) 师生互动: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239

(4) 多媒体应用:运用多媒体手段,包括动画、视频、音频、PPT等,结合板书,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让枯燥抽象的网络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

和理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

(5) 作业巩固:从网络基础知识出发布置作业,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巩

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10% 20% 30%

2 课程目标(2) 10% 30% 40%

3 课程目标(3) 10% 20% 30%

合计 30% 7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计算机网络通信概述 3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5

TCP/IP 协议 10

局域网 4

广域网 3

Internet 技术及其应用 2

网络互联及其应用 5

合计 32

六、参考书目

1. 臧海娟著.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谢希仁著.计算机网络(第 6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40

3. Andrew 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 5 版)(英文影印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附件: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

(<60)

基本概念掌

握程度(权

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

案正确性

(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决

问题,思路清

晰,计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

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执

行。

书写清晰,

主要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24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Introduction to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2. 课程代码:A311064

3. 学分/学时:0.5/8

4. 课程类別:必修/专业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7. 参考教材:李哲英.电子信息工程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8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俞洋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 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电、电子线路元件、近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历史,了解集成电路、无线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突破的背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了解电子器件、设备生产制作加工的主要工艺,理解电子信息相关工程实践

活动与环保的关系;能够合理评价电磁辐射、生产过程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了解国内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前沿进展情况,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向定

位并持续钻研。

242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

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评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

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

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

的责任。

6.1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

展历史,以及重大技术突破

的背景及社会影响;

0.4 目标(1)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

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

7.2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够合

理评价电子信息领域复杂

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环境

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0.3 目标(2)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

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追踪

电子信息工程相关领域的发

展动态,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

展的能力。

12.1 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

的意识,对于自我探索和终

身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

认识;

0.3 目标(3)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小组

讨论

课程目标(1) 内容 1: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一

内容 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二 √ √

课程目标(2) 内容 3:电子工业领域主要生产工艺 √ √

课程目标(3) 内容 4:电子信息的研究前沿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一

1.基本内容:电的发现、电的效应、欧姆定律、电磁波的发现;电子的发现、电

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上述发现发展的社会影响。

2.基本要求:了解电的发现及发展;了解电子线路元件的发展;了解电的发现、

集成电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3.重点:集成电路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243

内容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二

1.基本内容:有线、无线通信的发展;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当代计算机的发展;经典、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以及上述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

2.基本要求: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了解自动控制理论

的发展;以及上述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

3.重点: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内容3:电子工业领域主要生产工艺

1.基本内容:手工、自动整机装配工序;手工焊接、自动焊接、表面安装及微组

装技术;印制电路板设计及其制造工艺;电子产品的元器件组装和整机总装工艺;电子

产品的调试和检验技术;上述工艺对环境的影响。

2.基本要求:了解装配、焊接、印制电路板和总装等环节的工序、工艺;了解电

子产品的调试和检验技术;了解焊接、印刷电路板制作等工艺对环境的影响;能合理分

析评价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重点:手工焊接技术;印制电路板设计及其制造工艺;电子产品的调试和检验

技术。

内容4:电子信息的研究前沿

1.基本内容:信号处理、电子系统设计、通信电子、生物电子、集成电路设计等

专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

2.基本要求:了解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能集合自身兴趣,

找到自己的专业定位并持续关注学习研究。

3.重点:电子系统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

把握,多举一些科学家探索发现过程中的有趣故事,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亲近感,对未来

的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历史事件和故事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使

244

学生对整个技术发展过程有全面了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

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

(5) 有效合理的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布置作

业时,可以设置一些开放课题,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

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小组讨论、大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

进行综合评定。考核总成绩中,小组讨论成绩占20%、大作业占8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小组讨论 大作业

1 课程目标(1) 10% 20% 30%

2 课程目标(2) 5% 35% 40%

3 课程目标(3) 5% 25% 30%

合计 20% 8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一 2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二 2

电子工业领域主要生产工艺 2

电子信息的研究前沿 2

合计 8

六、参考书目

1. 吴显鼎. 李海霞.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2. 黄载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 陈平. 信息技术导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45

附件:

一、平时成绩评分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

(<60)

小组讨论时,积极

客观表达自己的

看法,有理有据论

证自己的看法,观

点新颖,条理清

楚,逻辑清晰

小组讨论时,基本

清楚的表达见解,

有一定的论据,逻

辑基本清晰

小组讨论时,见

解比较主观,论

据不够充分合

小组讨论时,

表达看法过于

主观,无论述依

不参与小组

讨论

二、大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60)

对课程内容的

理解、掌握和

归纳程度(权

重 0.2)

能全方位精

炼的概括课

程内容,正确

理解课程目

标意义

能基本概括

课程主要内

容,正确理解

课程目标意

能基本概括课

程主要内容,

基本理解课程

目标意义

能简单罗列

课程主要内

容,理解课程

表面目标意

内容与课

程不相

关,不理

解课程意

有无自己的观

点、见解、规

划(权重 0.2)

从不同角度

提出自己的

看法,对今后

学习合理深

入规划

能提出一些

观点,能合理

规划今后学

习过程

能提出一些观

点,能简单规

划今后学习过

能提出少量

自己的观点,

能简单规划

今后学习过

没有自己

的观点和

规划

对自己观点的

论证充分合理

程度(权重

0.4)

对自己的观

点和规划能

充分深刻的

论证和说明

其正确性、合

理性

对自己的观

点和规划能

较充分的论

证和说明其

正确性、合理

对自己的观点

和规划能基本

论证和说明其

正确性、合理

对自己的观

点和规划能

简单说明其

正确性、合理

无论证说

作业完成规范

程度(权重

0.2)

书写工整、内

容全面、格式

规范

书写清晰,内

容基本全面、

格式基本规

能辨识,内容

欠缺较少,格

式基本规范

不能辨识,内

容欠缺较多,

格式不规范

作业不完

整或未交

24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技术;New Techniqu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2. 课程代码:A311071

3. 学分/学时:0.5/8

4. 课程类別:必修/专业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等.

7. 参考教材:张明龙. 国外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进展.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8学时理论教学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陈祝洋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微波技术、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显示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了解

相关技术突破的背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能够理解微波技术、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平板显示技术的实践应用与环

境保护的关系,并能够合理评价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了解电子信息技术前沿进展情况,能够对实际工程技术的发展瓶颈以及未来

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分析、归纳、总结。

247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

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

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工

程专业实践和复杂工程问

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

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

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

责任。

6.1 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历史,以及重大技术突破的背

景及社会影响。

0.6 目标(1)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

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对环

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

响。

7.2 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与

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够合理评

价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解决方案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的影响。

0.3 目标(2)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

够追踪电子信息工程相关

领域的发展动态,有不断

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

括对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

析、理解和归纳总结等能力。 0.4 目标(3)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小组讨

论 作业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1:微波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2:激光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3:光散射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4:平板显示新技术专题

√ √ √

课程目标(2)

内容1:微波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2:激光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3:光散射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 4:平板显示新技术专题

√ √ √

课程目标(3)

内容1:微波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2:激光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3:光散射及其新技术专题

内容 4:平板显示新技术专题

√ √ √

248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微波及其新技术专题

1.基本内容:微波技术发展史;微波技术应用的行业标准;微波技术的应用与前

景;微波辐射的危害;微波技术的前沿进展。

2.基本要求:了解微波技术的发展史及其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了解微波对环

境的影响;能合理分析评价微波产品生产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对微波技术问

题进行合理的分析。

3.重点:微波技术的技术瓶颈、发展方向及前沿进展。

内容2:激光及其新技术专题

1. 基本内容:激光技术发展史;激光技术应用的行业标准;激光技术的应用与前

景;激光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激光技术的前沿进展。

2.基本要求:了解激光技术的发展史以及其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了解该技术

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激光技术领域前沿进展情况。

3.重点:激光技术的技术瓶颈、发展方向及前沿进展。

内容3:光散射及其新技术专题

1. 基本内容:光散射技术发展史;光散射技术应用的行业标准;光散射技术的应

用与前景;光散射技术在空气质量监测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光散射技术的前沿进展。

2.基本要求:了解光散射技术的相关标准、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该技

术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光散射技术领域前沿进展情况。

3.重点:光散射技术的技术局限性、发展方向及前沿进展。

内容4:平板显示新技术专题

1. 基本内容:平板显示技术发展史;平板显示技术应用的行业标准;平板显示技

术的应用与前景;平板显示技术对日常生活影响的案例分析;平板显示技术的前沿进展。

2.基本要求: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平板显示技术的相关标准、产业发展现状和发

展趋势。了解该技术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平板显示技术领域的技术

前沿。

3.重点:平板显示技术的技术瓶颈、发展方向及前沿进展。

249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

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技术应用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深

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

样、新颖,使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小组讨论、大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绩

进行综合评定。考核总成绩中,小组讨论占20%、作业占8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小组讨论 大作业

1 课程目标(1) 40% 40%

2 课程目标(2) 10% 20% 30%

3 课程目标(3) 10% 20% 30%

合计 20% 8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微波及其新技术 2

激光及其新技术 2

光散射及其新技术 2

平板显示新技术 2

合计 8

250

六、参考书目

1. 张明龙. 国外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进展.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2. 韩桂英, 郑蕊蕊. 电子信息技术.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 黄仙山, 吴建光. 光电子技术基础及应用.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

4. 杨杰. 电子信息工程概论.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5. 王协瑞. 电子信息技术.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251

附件:

一、课堂讨论评分标准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

(<60)

积极客观表达自

己的看法,有理

有据论证自己的

看法,观点新颖,

条理清楚,逻辑

清晰

基本清楚的表达

见解,有一定的

论据,逻辑基本

清晰

见解比较主观,论

据不够充分合理

表达看法过于

主观,无论述依

不参与课

堂讨论

二、大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

(90~100)

良好

(80~89)

中等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

(<60)

对课程内容

的理解、掌握

和归纳程度

(权重 0.2)

能全方位精

炼的概括课

程内容,正确

理解课程目

标意义

能基本概括

课程主要内

容,正确理解

课程目标意

能基本概括课

程主要内容,

基本理解课程

目标意义

能简单罗列

课程主要内

容,理解课

程表面目标

意义

内容与课

程不相关,

不理解课

程意义

有无自己的

观点、见解

(权重 0.2)

从不同角度

提出自己的

看法

能提出一些

观点

能提出一些观

能提出少量

自己的观点

没有自己

的观点

对自己观点

的论证充分

合理程度(权

重 0.4)

对自己的观

点能充分深

刻的论证和

说明其正确

性、合理性

对自己的观

点能较充分

的论证和说

明其正确性、

合理性

对自己的观点

能基本论证和

说明其正确

性、合理性

对自己的观

点能简单说

明其正确

性、合理性

无论证说

作业完成规

范程度(权重

0.2)

书写工整、内

容全面、格式

规范

书写清晰,内

容基本全面、

格式基本规

能辨识,内容

欠缺较少,格

式基本规范

不能辨识,

内容欠缺较

多,格式不

规范

作业不完

整或未交

252

《EDA 技术及应用(双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EDA技术及应用(双语);EDA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2. 课程代码:A311040

3. 学分/学时:2.0/32

4. 课程类別:选修/工程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电路

7. 参考教材:Volnei A. Pedroni著,乔庐峰,王志功 等译. VHDL数字电路设计教

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黄成. EDA技术实验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2013.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16学时理论教学和16学时实验教学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 黄成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 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电子技术EDA设计手段,掌握EDA工具软件的操作方法,提升计算

机应用能力,掌握门电路、选择器、译码器、编码器、触发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

模块;

(2)理解层次化设计的思想,能够基于层次化设计的方法设计和仿真相对复杂的

数字电路,掌握有限状态机的VHDL程序设计方法;

(3)能够在中、英文双语教学环境下理解授课内容,能够阅读英文试卷。

253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

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

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

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5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中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

应用等专业工程问题的解

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0.2 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

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

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

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

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

局限性。

5.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

所需的设计、仿真等现代工

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

使用方法,对典型电路与系

统进行仿真和设计,并能理

解其局限性。

0.2 目标(1)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工

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

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

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

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

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的背景

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3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

够阅读电子信息科学相关

的外文资料,了解专业领域

国际发展动态,能够在跨文

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与

交流。

0.3 目标(3)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绪论

内容 2:VHDL基本结构

内容 3: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内容 4: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5:层次化设计

内容 6:VHDL有限状态机和设计实例 √ √ √ √

课程目标(3)

内容 1:绪论

内容 2:VHDL基本结构

内容 3: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内容 4: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内容 5:层次化设计

内容 6:VHDL有限状态机和设计实例

√ √ √ √

254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内容1:绪论(Introduction)

1.基本内容: EDA发展历史、EDA技术基本概念、可编程器件、Quartus软件使用。

2.基本要求:了解EDA技术的发展历史,理解EDA的概念及常用术语,了解可编

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历史、分类和特点,掌握设计输入、工程编译、波形模拟仿真、器件

编程等EDA软件操作步骤。

3.重 点: EDA软件操作步骤。

内容2:VHDL基本结构(The basic Structure of VHDL)

1.基本内容:VHDL的历史,VHDL的标识符命名规则,VHDL代码结构、数据类

型和运算操作符,门电路VHDL程序设计。

2.基本要求:掌握库(Library)、程序包(Package)、实体(Entity)和结构体

(Architecture)的概念、构成及用途,了解VHDL程序的运行机制,理解信号(Signal)

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掌握门级电路VHDL程序设计方法。

3.重 点:VHDL代码结构,门级VHDL程序的设计方法。

内容3:组合逻辑电路设计(Combinational logic circuit design)

1.基本内容:VHDL语句分类,并行语句(信号赋值语句、条件信号赋值语句

WHEN-ELSE、选择信号赋值语句WITH-SELECT、进程语句PROCESS),常用组合逻

辑电路VHDL程序的设计方法。

2.基本要求:了解VHDL语句分类,掌握并行语句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组合逻辑

电路VHDL程序的设计方法。

3.重 点:条件信号赋值语句WHEN-ELSE、选择信号赋值语句WITH-SELECT,

数据选择器、译码器、编码器VHDL程序的设计方法。

内容4:时序逻辑电路设计(Sequential logic circuit design)

1.基本内容:顺序语句(If语句、Case语句等),数据对象(信号、变量和常量),

常用时序逻辑电路VHDL程序的设计方法。

2.基本要求:掌握用If语句构成的时钟边沿、复位、置数、进位等功能的VHDL表

示方法,理解常量、信号和变量等三种数据对象的区别,理解运算符重载的概念,掌握

常用时序逻辑电路VHDL程序的设计方法。

255

3.重 点:用If语句构成的时钟边沿、复位、置数、进位等功能的VHDL表示方法,

触发器、计数器VHDL程序的设计方法。

内容5:层次化设计(Hierarchical design)

1.基本内容:层次化设计的思想,元件和端口映射关系,元件例化语句,层次化

VHDL程序的设计方法。

2.基本要求:理解层次化设计的思想,掌握元件例化语句的使用方法,会用层次

化设计的方法设计和仿真相对复杂的数字电路。

3.重 点:层次化设计原理,元件例化语句的语法。

内容6:VHDL有限状态机(VHDL Finite state machine)和设计实例

1.基本内容:有限状态机概念,VHDL有限状态机的程序结构,分频器程序、键盘

扫描程序、数码管动态显示程序等实例。

2.基本要求:了解有限状态机的概念,掌握类型定义语句的使用方法,掌握有限

状态机的VHDL程序结构;掌握用VHDL有限状态机设计典型数字电路(键盘扫描程序、

数码管动态显示程序)的方法。

3.重 点:VHDL有限状态机

(二)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教学要求

掌握数字电路的 EDA 设计方法;掌握设计输入、工程编译、波形模拟仿真、器件

编程等实验步骤;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 VHDL 程序设计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2. 教学内容

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对应课程

教学目标

1 EDA 软件的使用

1. 绘制二选一选择器原理图;

2. 进行程序编译和时序波形仿真;

3. 使用 JTAG 方式下载到实验箱。

目标(1)

目标(3)

2 门电路 VHDL 设计

1. 编写 2 输入与门、3 输入与非门、4 变

量异或门的 VHDL 程序;

2. 进行程序编译和时序波形仿真。

目标(1)

目标(3)

256

3 数据选择器 VHDL 设计

1. 编写三选一数据选择器、四选一数据选

择器、六选一数据选择器的 VHDL 程序;

2. 进行程序编译和时序波形仿真。

目标(1)

目标(3)

4 译码器和编码器 VHDL 设

1. 编写二线-四线译码器、三线-八线译码

器、显示译码器、八线-三线编码器的

VHDL 程序;

2. 进行程序编译和时序波形仿真。

目标(1)

目标(3)

5 时序逻辑 VHDL 设计——

触发器与移位寄存器

1. 编写 D 触发器、JK 触发器、8 位 D 锁

存器、四位双向移位寄存器的 VHDL 程

序;

2. 进行程序编译和时序波形仿真。

目标(1)

目标(3)

6 时序逻辑 VHDL 设计——

计数器

1. 编写四位二进制计数器、模 120 的七位

二进制计数器、模 24 的十进制计数器、

可逆计数器的 VHDL 程序;

2. 进行程序编译和时序波形仿真。

目标(1)

目标(3)

7 层次化设计

1. 根据二选一数据选择器扩展为四选一

数据选择器的实例,完成八位串行加法器

层次化设计;

2. 完成程序编译和时序波形仿真。

目标(2)

目标(3)

8 小型计数显示系统设计

1. 编写 2 位十进制计数显示系统的

VHDL 程序;

2. 进行程序编译和时序波形仿真。

目标(2)

目标(3)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本课程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案例引入

语法结构,每次课重点介绍相应的VHDL语法结构及应用,并按照一次理论教学一次实

验教学的安排进行教学。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方式,教材尽量选用英文

原版教材,多媒体课件采用英文版,授课采用双语授课,考核试卷为英文版。

理论课作业为该次课所涉及语法结构的应用,并作为下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要求

学生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负责辅导答疑、学生完成实验及情况记录等工作,实验完成后学生完成

实验报告。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257

考核方式:实验、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报告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各次实验成绩综合评定20%+各次实验报告成绩综合评定

30%+实验操作考核50%;总评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给定。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考核

1 课程目标 1 5% 30% 30% 65%

2 课程目标 2 15% 15%

3 课程目标 3 20% 20%

合计 20% 3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绪论 2 2

VHDL基本结构 2 2

组合逻辑设计 4 4

时序逻辑设计 4 4

层次化设计 2 2

VHDL有限状态机和设计实例 2 2

合计 16 16

六、参考书目

1. Volnei A. Pedroni 著,乔庐峰,王志功 等译. VHDL 数字电路设计教程. 北京:电

子工业出版社,2013.

2. 潘松,黄继业. EDA 技术与 VHDL(第 4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 江国强. EDA 技术与应用(第 4 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梁松海. 数字系统设计与 VHDL(英文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 何宾. EDA 原理及应用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朱幼莲.数字电子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58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验

明确本次实验目的和

要求、实验内容步骤以

及注意的事项,程序设

计正确;仿真实验在规

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

并且结果正确。

较为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和要求、实验内容步骤

以及注意的事项,程序

设计大体正确;仿真实

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全

部完成并且结果大部分

正确。

基本明确本次实验目

的和要求、实验内容步

骤以及注意的事项,程

序设计基本正确;仿真

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

基本完成,但结果存在

少量错误。

基本明确本次实验目

的和要求、实验内容步

骤以及注意的事项,程

序设计存在一定问题;

仿真实验在规定的时

间内,全部完成,但结

果错误较多

不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和要求、实验内容步骤

以及注意的事项,程序

设计存在较大问题;仿

真实验在规定的时间

内,没有完成。

实验报告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清

晰,图表规范;实验原

理分析正确;实验步骤

及实验方法描述得当;

数据处理正确,并有详

细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比

较清晰,图表比较规范;

实验原理分析正确;实

验步骤及实验方法描述

得当;数据处理正确,

并有比较详细的实验结

果与分析。

报告格式比较完整,但

条理性一般;图表比较

规范;实验原理分析基

本正确,实验步骤及实

验方法描述比较得当,

数据处理基本正确,并

有一定的实验结果与

分析。

报告格式基本完整,但

没有条理性;图表规范

性较差;实验原理基本

正确,只有实验步骤及

实验方法描述,缺乏对

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

析。

报告格式不完整,调理

混乱,错误较多;实验

原理存在错误;缺乏对

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

析;或者存在较多内容

雷同现象。

实验操作考

正确完成程序的编译,

仿真波形完全正确,有

序且美观,能验证该器

件全部的逻辑功能。

正确完成程序的编译 ,

仿真波形基本正确,但

不够有序或美观,或缺

少部分逻辑功能验证。

正确完成程序的编译,

端口名与题目要求的

一致,且有效电平、同

步或异步动作、触发边

沿设置等程序大多正

确,仿真波形基本正

确。

正确完成程序的编译,

有效电平、同步或异步

动作、触发边沿设置等

程序有错误,但基本功

能正确,仿真波形基本

正确。

基本功能或语法有错

误,未实现基本功能或

无法完成程序的编译。

259

二、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以仿真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对仿真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然后撰写出整洁

的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过程,也是一个

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并认真写好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1)题目

该部分除题目外,必须有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

(2)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宗旨,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做好实验。必须明确简明地写明

本次实验训练 VHDL 的何种语法结构,掌握何种数字电路模块或小型系统的设计等。

(3)实验仪器

必须写明实验所使用设备和操作软件的名称等。

(4)实验原理

应有数字电路模块或小型系统的工作原理或功能,并加以文字说明。

(5)实验内容

① 标题

② 实体电路图及实验条件

画出实体电路图,标明输入、输出引脚等。

③ 实验步骤

④ 仿真波形图

⑤ 实验分析与结论

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设计功能的正确性。

260

《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2. 课程代码:A312002

3. 学分/学时:3.0/48

4. 课程类別:必修/专业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MATLAB仿真与设计

7. 参考教材:杨杰. 数字图像处理及MATLAB实现(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 2013.

潘玲佼,张雷.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 2017年.

8. 教学安排及方式:本课程为40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验教学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张雷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数学原理和技术方法,对工程中的图像处理实际需

求进行分析,判别出需要用到的图像处理方法。

(2)能根据图像增强、复原、压缩编码、分割等原理,结合实际工程问题,推导

估计图像处理中所用到的比如滤波器参数、分割阈值大小、压缩编码性能指标等参数,

提高系统设计的能力。

(3)能对实际工程中的图像处理问题进行系统设计,给出图像处理流程,并能利

用MATLAB对相关问题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结果验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依

此做出适当修正和调整。

261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

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

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

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4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中信息的表示、信号处理、

信号传输系统与网络等专业

工程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

0.2 目标(1)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

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

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

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

论。

2.3能够应用信号与信息处

理、现代通信系统与网络基

础原理和分析方法,识别和

分析典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关

键环节和参数;

0.2 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

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

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

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

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

性。

5.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

所需的设计、仿真等现代工

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

用方法,对典型电路与系统

进行仿真和设计,并能理解

其局限性;

0.1 目标(3)

3.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数字图像处理信息基础

内容 2:图像基本运算及变换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3:图像增强

内容 4:图像复原

内容 5:图像压缩编码

内容 6:图像分割

√ √ √

课程目标(3) 内容 7: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数字图像处理信息基础

1.基本内容: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应用领域、系统组成和主要

内容;数字图像的获取、数字化表述、像素间的基本关系、图像分类以及MATLAB图像

处理简介。

262

2.基本要求:了解数字图像的获取方法、掌握图像的数字化表述方式、理解数字

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掌握数字图像像素

间基本关系和图像分类、熟悉 MATLAB 图像处理的基础。

3.重点:数字图像的概念、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像素间基本关系

内容2:图像基本运算及变换

1.基本内容:数字图像的缩放、数字图像的点运算和代数运算、数字图像的几何

运算和逻辑运算、数字图像的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二维离散余弦变换、数字图像基本

运算及变换在 MATLAB 中的处理工具。

2.基本要求:理解数字图像线性点运算和非线性点运算的原理和作用、掌握数字

图像的加法运算的去噪原理、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减乘除法运算原理和作用、理解图像

平移、镜像原理和作用、掌握图像缩放过程、掌握双线性插值灰度重采样方法、理解最

近邻法和高次插值算法、理解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性质、掌握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原理、

掌握二维离散余弦变换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图像基本运算及变换在 MATLAB 中的处

理方法。

3.重点:数字图像处理加法运算的去噪原理、图像缩放和双线性插值方法、二维

离散傅里叶变换原理和过程、二维离散余弦变换原理和过程。

内容3:图像增强

1.基本内容:图像增强的概念和分类、灰度变换图像增强方法、直方图均衡化方

法、空间域平滑滤波原理、均值滤波方法、梯度锐化原理和方法、频率域图像增强方法、

MATLAB 图像增强工具。

2.基本要求:理解图像增强的概念、了解图像增强的几种分类、理解空间域滤波

原理、理解图像增强灰度变换方法、掌握直方图均衡化图像增强方法、理解线性和非线

性空间域平滑滤波原理、掌握均值滤波方法、理解空间域锐化处理原理、掌握梯度算子

锐化方法、理解频率域图像增强基本理论、掌握理想低通和高通滤波方法、掌握图像增

强在 MATLAB 中的实现。

3.重点:基于直方图的图像增强方法、均值平滑滤波原理和方法、梯度锐化原理

和方法、拉普拉斯算子锐化方法、频率域图像增强原理。

内容4:图像复原

1. 基本内容:图像退化/复原过程模型、图像噪声模型、空间域图像复原方法、顺

序统计滤波器的原理、自适应滤波器的原理、频率域滤波复原方法、陷波滤波器的原理、

263

图像退化函数估计方法、逆滤波原理和方法、MATLAB 图像复原工具。

2. 基本要求:理解图像退化/复原过程、了解一些重要噪声模型、理解空间域图像

复原原理、掌握中值滤波器原理和方法、理解自适应滤波方法、理解频率域图像复原原

理、理解常见几种频率域复原方法、熟悉图像退化函数估计方法、了解逆滤波原理和方

法、掌握图像复原 MATLAB 的实现。

3. 重点:图像退化/复原过程模型、空间域图像复原原理、频率域图像复原原理、

中值滤波器的原理、逆滤波方法。

内容5:图像压缩编码

1. 基本内容:图像压缩编码的基本概念、信息量和信源熵、图像数据冗余概念和

分类、图像压缩技术性能指标、保真度准则、无失真压缩编码原理、霍夫曼编码、算术

编码、限失真压缩编码原理、变换编码、图像编码新技术、图像压缩技术标准、MATLAB

图像压缩编码工具。

2. 基本要求:理解图像数据冗余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信息量、信源熵和编码效率

的概念和含义、理解图像压缩保真度准则、理解无失真和限失真压缩编码原理、掌握霍

夫曼编码方法、、熟悉算术编码方法、掌握基于 DCT 变换编码方法、了解图像编码新技

术和压缩技术标准、掌握图像压缩编码 MATLAB 的实现。

3. 重点:图像压缩编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能指标、无失真压缩编码原理和霍夫

曼编码方法、限失真编码原理和变换编码方法。

内容6:图像分割

1. 基本内容:间断检测原理和方法、边缘连接原理、基于霍夫变换的边缘连接方

法、阈值分割原理、几种阈值分割方法、区域分割原理和方法、MATLAB 图像分割工

具。

2. 基本要求:理解点检测、线检测原理、理解边缘检测基本原理、掌握梯度算子

检测方法、理解边缘连接原理、掌握基于霍夫变换的边缘连接方法、掌握迭代阈值分割

原理和方法、熟悉区域生长分割原理和方法、掌握图像分割在 MATLAB 中的实现。

3. 重点:边缘检测基本方法、基于霍夫变换的边缘连接原理和方法、迭代阈值分

割方法、区域生长分割原理和方法。

内容7: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1. 基本内容:MATLAB 图像处理工具箱;MATLAB 编程。

2. 基本要求:会利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来编程实现对数字图像处理的去噪、

264

变换、压缩编码与分割。

3. 重点:图像处理的程序设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激励法:第一节课在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生产生活中

常见的图像处理的例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 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让学生主动借助网络、

参考书等资源去分析和理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3)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通过展示生动的图像处理过程、处理效果等,使课程内

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在课件上以动

态过程演示出来,同时,利用蓝墨云班课进行课堂互动、为学生提供线下自学资源等。

(4) 过程设置:课堂提问以引导为前提,以帮助学生理解、思考活跃课堂氛围为目

标来进行。布置作业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出发,把握重点内容,设计合适的案例问题让

学生进行编程解决,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5) 做好课程实验:利用学校资源,以知识作为基础,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

点,设计综合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性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动手,掌握理论知

识的基础;通过亲身实践,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

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阶段测试、实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

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20%、阶段测试

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阶段测试 实验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5% 5% 15% 25%

2 课程目标(2) 15% 5% 35% 55%

3 课程目标(3) 20% 20%

合计 20% 10% 20% 50% 100%

265

五、课程学时分配

1.理论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数字图像处理信息基础 4

图像基本运算及图像变换 8

图像增强 8

图像复原 6

图像压缩编码 8

图像分割 6

合计 40

2.实验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与要求 学时 类型

图像压缩编码

对给定图像进行 Huffman 编解码、一阶预测编解码。

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利用 MATLAB 的工具箱实现

数字图像压缩编码的能力。

4 综合性

图像去噪

独立设计图像处理流程,对给定图像进行加噪,并

至少利用 3 种方法实现去噪,比较去噪效果并持续

改进。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利用 MATLAB 的工具

箱实现数字图像去噪的能力。

4 设计性

六、参考书目

1. 高飞. MATLAB 图像处理 375 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 Rafael C.Gonzalez 等著. 阮秋琦译.数字图像处理(MATLAB 版)(第二版).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 陈兵旗.实用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4. 阮秋琦、阮宇智. 数字图像处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66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度

(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晰,但

部分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晰但分析

中有明显知识漏洞。

基本概念不清晰。 基本概念未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正确

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路、过

程和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行。 尚能制定方案 不能制定方案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晰,符号、

单位规范。

书写清晰,主要符

号、单位规范。

能辨识,部分符号、

单位规范。

不能辨识,符号、单

位不规范。

作业不完整或未交

二、阶段测试评分标准

按阶段测试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判定。

267

三、课内实验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设计方案

(权重 0.2)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全面,解决方案

具体、可实现。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

行性论证较全面,解

决方案具体、可实

现。

能够进行设计方案比

较和可行性论证,解决

方案不具体。

进行了设计方案比

较和可行性论证,解

决方案有一半错误。

无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解决方案完

全错误。

仿真与验收

(权重 0.4)

能够正确运用

MATLAB 工具对设计

系统进行仿真,程序可

运行、结果全面且正

确,回答问题正确。

能够正确运用

MATLAB 工具对设

计系统进行仿真,程

序可运行、结果正确

但不全面,回答问题

部分错误。

能够运用 MATLAB 工

具对设计系统进行仿

真,程序可运行、结果

不正确,回答问题部分

错误。

尚能能够运用

MATLAB 对设计系

统进行仿真,程序出

错,没有结果,回答

问题错误。

未能完成仿真分析,

回答问题错误。

实验报告

(权重 0.4)

格式正确,表达清晰,

图表规范,能对实验方

案、步骤和结果给出全

面优缺点分析。

格式正确,表达较清

晰,图表较规范,较

为全面地对实验方

案、步骤和结果给出

优缺点分析。

格式基本正确,表达基

本清晰,图表基本较规

范,对实验方案、步骤

和结果进行了一定的

优缺点分析。

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表达和图表无原则

性错误。只对实验方

案、步骤和结果中一

部分进行了一定的

优缺点分析。

未按格式规范要求

完成设计报告,未对

实验进行一定的优

缺点分析。

268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Embedded System

2. 课程代码:A315055

3. 学分/学时:3.0/48

4. 课程类別:必修/专业基础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C)

7. 参考教材:常华.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 教学安排:本课程32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实验教学

9. 开课系部:测控技术与仪器

10. 撰写人:李玎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朱雷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熟悉ARM处理器工作模式及寄存器,ARM寻址方式。掌握ARM指令集、伪

指令基本使用方法。掌握采用ARM微处理器作为高档单片机的开发与应用方法,能基于

ARM处理器完成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

(2)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建立的方法,熟悉嵌入式的开发过程;初步掌握 shell

程序和 Makefile 文件的编写;理解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的移植。

(3)理解设备驱动的作用,熟悉简单字符驱动程序框架,掌握嵌入式系统简单字

符驱动程序的编写;掌握任务、进程、线程、进程间通信等基本概念,初步掌握进程间

的通信、线程的创建及多线程编程。

269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所

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

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

1.5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中电子信息系统设

计与应用等专业工程问

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

和综合。

0.3 目标(1)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

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

需求的系统、单元电路、应用软

件或工艺流程等,并能够在设计

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

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

及环境等因素。

3.2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

求的嵌入式系统应用程

序,完成软件需求分析、

流程图设计和编写程序

等; 0.2 目标(3)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

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

工具,包括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

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实

践所需的设计、仿真等

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

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对

典型电路与系统进行仿

真和设计,并能理解其

局限性;

0.3 目标(2)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嵌入式系统概述

内容 2:ARM微处理器作为高档单片机的

开发与应用

内容 3: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4:Linux操作系统下嵌入式系统开发

环境的建立 √ √ √ √

课程目标(3)

内容 5:Linux操作系统下设备驱动程序的

编写与应用

内容 6:Linux操作系统下关于信号、进程、

线程的编程

√ √ √ √

270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嵌入式系统概述

1.基本内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的组成、嵌入

式系统的分类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2.基本要求: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3.重点:嵌入式系统的组成、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内容2:ARM微处理器作为高档单片机的开发与使用

1.基本内容:ARM处理器的体系结构、ARM指令系统、ARM处理器作为单片机

的开发

2.基本要求:熟悉ARM体系结构及分类、ARM寄存器结构、ARM处理器结构。

熟悉ARM处理器工作模式及寄存器、ARM寻址方式。熟悉ARM指令集、伪指令基本使

用方法。掌握GPIO的基本使用及对中断的组织。

3.重 点:ARM处理器工作模式及寄存器、ARM寻址方式、ARM处理器对中断的

组织。

内容3: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1.基本内容: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的组成;UBoot 的基本概念、目录结构、

启动流程、常用命令和移植过程;LINUX 内核的配置、编译和移植;根文件系统的建

立。

2.基本要求:熟悉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组成,掌握UBoot的基本概念、目录结

构、启动流程、常用命令和移植过程,掌握LINUX内核的配置、编译和移植,掌握根文

件系统的建立。

3.重 点: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组成,UBoot的配置、编译和移植,LINUX内

核的配置、编译和移植,根文件系统的建立。

内容4:Linux操作系统下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建立

1.基本内容:建立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shell程序的编

写、Makefile文件的编写。

2.基本要求: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建立的方法,熟悉嵌入式的开发过程,初

步掌握shell程序和Makefile文件的编写。

271

3.重 点: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建立的方法、shell程序、Makefile文件。

内容5:Linux操作系统下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与应用

1.基本内容:设备驱动的作用、简单字符驱动程序框架、嵌入式系统简单字符驱

动程序的编写、多个次设备号驱动程序。

2.基本要求:理解设备驱动的作用,熟悉简单字符驱动程序框架,初步掌握嵌入

式系统简单字符驱动程序的编写,熟悉并理解多个次设备号驱动程序的编写。

3.重点:嵌入式系统简单字符驱动程序框架

内容6:Linux操作系统下关于信号、进程、线程的编程

1.基本内容:任务、进程、线程、进程间通信等基本概念、进程的创建及多进程

编程、进程间的通信、线程的创建及多线程编程。

2.基本要求:掌握任务、进程、线程、进程间通信等基本概念,初步掌握进程间

的通信,理解线程的创建及多线程编程。

3.重点:进程的创建及多进程编程、进程间的通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

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嵌入式产品的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深

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运用视频,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样、新

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基础内容及实例操作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让枯燥抽象的

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

供自学的条件和环境。

(5) 有效的提问和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为了

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性的

272

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

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单元测试、实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程成

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10%、单元测试

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单元测试 实验报告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1) 2.5% 5% 2.5% 20% 30%

2 课程目标(2) 2.5% 5% 12.5% 12% 32%

3 课程目标(3) 5% 10% 5% 18% 38%

合计 10% 20% 2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嵌入式系统概述 1

ARM 微处理器作为高档单片机的开发与使用 9

Linux 操作系统下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建立 6

Linux 操作系统下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与应用 8

Linux 操作系统下关于信号、进程、线程的编程 8

合计 32

2. 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学时

273

嵌入式系统常用开发

工具的安装与使用

1.虚拟机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2.UBUNTU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3.WINDOWS 常用开发工具的安装与使用。

4.LINUX 常用开发工具的安装与使用。

5.LINUX 常用命令的使用。

6.NFS 安装与启动。

7.在开发板挂载虚拟机指定目录.

8

shell 程序及 Makefile

文件的编写与运行

1.shell 程序的编写与运行。

2.Makefile 文件的编写及工程编译。 2

字符驱动设计一

1.简单字符驱动程序的编写。

2.简单字符设备应用程序的编写。

3.简单字符设备驱动程的加载与测试。

2

字符驱动设计二

1.嵌入式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

2.嵌入式字符设备应用程序的编写。

3.嵌入式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加载与测试。

2

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

统的移植

1. U-Boot 移植过程

2. Linux 内核裁减、配置和移植 2

合计 16

六、参考书目

1.常华.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周立功.ARM 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第 2 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社,2008.

3.杜春雷.ARM 体系结构与编程(第 2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Jean J.Labrosse.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μC/OS-2(第 2 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出版社,2003.

5.马忠梅.ARM 嵌入式处理器结构与应用基础.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2.

6.彭刚,秦志强.基于 ARM Cortex-M3 的 STM32 系列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实践.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74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程

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分

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分

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洞

基本概念不清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正

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计

算过程正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案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清

晰,符号、单

位等按规范

执行。

书写清晰,主

要符号、单位

等按规范执

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二、单元测试评分标准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础知识、基本命

令掌握全面,解题

过程完整,答案正

确,书写清晰。

基础知识、基本命令

掌握较全面,解题过

程较完整,答案较正

确,书写清晰。

基础知识、基本命

令掌握较全面,解

题过程基本完整,

答案基本正确。

基础知识、基本命

令掌握一般,解题

过程基本完整,答

案大部分正确。

基础知识、基本命

令掌握较少,解题

过程不完整,答案

不正确达 50%。

三、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及评分标准

1. 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然后撰写出整洁的实验

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过程,也是一个加深理

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并认真写好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1)题目

该部分除题目外,必须有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和同组人姓名。

(2)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宗旨,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做好实验。必须明确简明地写明本次

实验通过何种方法训练哪些技能,达到怎样的要求和效果。

(3)实验仪器

必须写明实验所使用仪器,软件,硬件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275

(4)实验原理

该实验涉及的程序、函数、宏等进行介绍。

(5)实验内容

①标题

②实验步骤

③实验指令、现象及处理结果

④实验现象截图

⑤实验分析与结论

2.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报告格式完整,条

理清晰;实验原理

分析正确;实验步

骤或实验方法描述

得当;实验结果描

述正确,对实验结

果有正确的分析。

报告格式完整,条理

比较清晰;实验原理

分析正确;实验步骤

及实验方法描述得

当;实验结果描述正

确,对实验结果有较

正确的分析。

报告格式比较完

整,但条理性一

般;实验原理分析

基本正确,实验步

骤及实验方法描

述比较得当;实验

结果描述正确。

报告格式基本完

整,但没有条理性;

实验原理基本正

确,有实验步骤及

实验方法描述,有

实验结果,缺乏对

实验结果的描述和

分析。

报告格式不完整,

调理混乱,错误较

多;实验原理存在

错误;缺乏对实验

结果的描述和分

析;或者存在较多

内容抄袭。

276

《电子测量》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子测量; Electronic Measurement

2. 课程代码:A314009

3. 学分/学时:3.0/48

4. 课程类別:选修/专业课程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单

片机原理与应用

7. 参考教材:张永瑞.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周小勇. 电子测量实验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2014.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40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验教学。

9. 开课系部: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10. 撰写人:周小勇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朱雷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近代电子测量实践中所遇到的主要物理量的基本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组成结构。

(2)能够运用电子测量的相关知识,根据不同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测

量方法,并能够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系统测试,对测量结果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误

差分析等。

277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所

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

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

1.5 能针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中电子信息系统设

计与应用等专业工程问

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

和综合。

0.2 目标(1)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

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

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4能够借助文献研究分

析电子信息工程复杂工

程问题已有的多种解决

方案,寻找替代解决方

案,并分析其合理性,获

得有效结论。

0.2 目标(2)

3. 教学内容、方法(环节)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环节)

课堂

教学 作业

网络

课堂

项目

设计 实验

课程目标(1)

内容 1:绪论

内容 3:信号发生器

内容 4:示波器

内容 5:时间、频率和电压测量

内容 6:测试信号的分析

内容 7:数据域测量

内容 8:阻抗测量

√ √ √ √

课程目标(2)

内容 2: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内容 3:信号发生器

内容 4:示波器

内容 5:时间、频率和电压测量

内容 6:测试信号的分析

内容 7:数据域测量

内容 8:阻抗测量

√ √ √ √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绪论

1.基本内容:测量与电子测量、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电子测量方法的分类、

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计量的基本概念。

2.基本要求: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电子测量的特点,理解电子测量系统的基本

结构并了解计量的相关概念等。

278

3.重 点:电子测量内容和特点、测量方法的分类、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和主要性

能指标、计量的基本概念。

内容2: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基本内容: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来源、误差的分类、随机误差分

析、系统误差分析、测量数据的处理。

2.基本要求:了解误差理论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测量误差的常用

技术术语,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特点、判别和处理方法,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重 点: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仪器分类的关系、误差的分类、随机误差分

析与处理方法、系统误差分析与处理方法。

内容3:信号发生器

1.基本内容:信号发生器概述、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低频、超低频信号

发生器、射频信号发生器、脉冲信号发生器。

2.基本要求:理解测量信号产生器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

合成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等;掌握频率合成实现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信号发生器的

操作方法。

3.重 点: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低频、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和射频信号发生

器的组成、实现原理与方法、掌握常见信号发生器的操作方法。

内容4:示波器

1.基本内容:电子示波器概述、示波管、电子示波器的结构框图与性能、电子示

波器的 Y 与 X 通道及校正器、双踪和双线示波器、高速示波器和取样示波器、记忆示

波器与数字存贮示波器。

2.基本要求:了解示波器的基本组成结构,理解信号波形显示的原理,理解并掌

握通用示波器、取样示波器和数字存储式示波器的工作原理,掌握通用示波器的操作

方法以及运用示波器进行相关电信号参数的测量。

3.重 点:示波管、电子示波器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示波器信号波形显示的原理、

通用示波器、取样示波器和数字存储式示波器的工作原理、运用示波器进行相关电信号

参数的测量。

279

内容5:时间、频率和电压测量

1.基本内容:频率时间测量概述、电子计数法测量频率、电子计数法测量周期、

电子计数法测量时间间隔、测量频率的其他方法、相位差转换为时间间隔进行测量、电

压测量概述、模拟式直流电压测量、交流电压表征和测量方法、低频交流电压测量、高

频交流电压测量、电压的数字式测量。

2.基本要求:理解频率与时间测量和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理解并掌握频率测量

中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与干扰的抑制方法,理解并掌握模拟电压表、数字电压表的基本

组成、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

3.重 点:电子计数法测量频率与周期及误差分析、交流电压表征和测量方法、低

频交流电压测量原理、高频交流电压测量原理、电压的数字式测量方法。

内容6:测试信号的分析

1.基本内容:频域测量原理概述、扫频信号发生器与扫频仪、频谱分析仪组成及

工作原理。

2.基本要求:理解频域的测量的基本原理,了解相关测量仪器,包括扫频仪和频谱

分析仪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技术指标和典型应用。

3.重 点:扫频信号发生器与扫频仪组成及工作原理、频谱分析仪组成及工作原理、

典型应用。

内容7:数据域测量

1.基本内容:数据域测量的基本概念、数据域测量技术、逻辑分析仪、测量新技

术简介。

2.基本要求:了解数据域的测量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逻辑分析仪的基本组成、

工作原理、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

3.重 点:数据域测量技术、逻辑分析仪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内容8:阻抗测量

1.基本内容:阻抗测量概述、电桥法测量阻抗、谐振法测量阻抗、利用变换器测

量阻抗。

2.基本要求:理解阻抗测量的基本原理,了解电桥法、谐振法和变换器等实现阻

抗测量的基本电路组成和使用方法。

3.重 点:阻抗测量的基本原理、电桥法、谐振法阻抗测量方法。

280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

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与学习中常见的电子测量技术及电子测量仪器使用的实例,使课程

更生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从测量的基本原理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提,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电子测量相关理论和知识。

(3) 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形象、多

样、新颖,将抽象、不易理解的一些电子测量中原理性基础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

将抽象的原理用图示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枯燥抽象的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从而

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利用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本课程自学的条件和环境。

(5) 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为

了达到能让学生不仅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引导性

的提问,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

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学会总结:要进行教师总结+学生总结。

(7) 做好课程实验:利用学校资源,根据电子测量课程的特点,设计反映课程教学

内容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测量原理并学会

测量数据的处理等。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测量需要选择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完成测量,并

学会对测量数据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使用能力并提高其动手能力。

2.课程的考核

本门课程采用“N+1”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内实验、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课

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考核总成绩中,平时作业成绩占15%、课内

实验成绩占15%、阶段测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281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作业 课内实验 阶段测试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 1 10% 10% 20% 40%

2 课程目标 2 5% 15% 10% 30% 60%

合计 15% 15% 20% 50% 100%

五、课程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学时)

绪论 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6

信号发生器 6

示波器 8

时间、频率和电压测量 8

测试信号的分析 2

数据域测量 4

阻抗测量 2

合计 40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题目 教学内容 学时 类型

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熟悉常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及利用信号

发生器进行测量的方法。 2 必开

综合性

电压表及电压测量 熟悉各种电压表的使用及利用电压表进

行电压测量的方法。 2

必开

综合性

示波器的使用及波形测试 熟悉各种示波器的使用及利用示波器进

行波形显示、测量的方法。 2

必开

综合性

频域测量仪器的使用 掌握频率特性测量原理与方法,熟悉频

域测量仪器的使用。 2

必开

设计性

六、参考书目

1. 赵徽存.电子测量技术基础.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吉祥.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尚松,郭庆. 电子测量与仪器(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82

4. Anton F.P. Van Putten,张伦译.电子测量系统-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计量出版

社,2000.

5.詹惠琴,古天祥,习友宝.电子测量原理(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附件:

一、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基本概念掌握

程度(权重 0.3)

概念清晰,

分析得当

主要概念清

晰,但部分

分析有误

部分概念清

晰,分析中有

明显知识漏

基本概念不

清晰

基本概念未

掌握

解决问题方案

正确性(权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

路清晰,计

算正确。

方案主要思

路、过程和

计算过程正

确。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不能制定方

作业完成态度

(权重 0.2)

书写工整、

清晰,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书写清晰,

主要符号、

单位等按规

范执行。

能辨识,部分

符号、单位等

按规范执行。

不能辨识,符

号、单位等不

按照规范。

作业不完整

或未交

二、课内实验评分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验报告书写工

整、实验过程清

晰、数据完整、

准确,符号、单

位 等 按 规 范 执

行、思考题回答

正确。

实验报告书写工

整、实验过程清

晰、数据完整、较

准确,主要符号、

单位等按规范执

行、思考题回答较

为准确。

实验报告书写较工

整、实验过程基本

清晰、数据基本完

整、准确,符号、

单位等按规范执

行、思考题回答基

本准确。

实验报告书写

基本完整、实验

过程基本清晰、

数据基本准确,

符号、单位等基

本规范。

实验报告

不完整或

未交。

三、阶段测试评分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工程知识掌握

全面,公式运用

得当,解题过程

完整,答案正

确,书写清晰。

工程知识掌握较

全面,公式能正

确运用,解题过

程较完整,答案

较正确,书写清

晰。

工程知识掌握较

全面,公式能正

确运用,解题过

程基本完整,答

案基本正确。

工程知识掌握

一般,解题过

程基本完整,

作业答案大部

分正确。

工程知识掌握

较少,解题过程

不完整,答案不

正确达 50%。

283

《金工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金工实习;The Metalworking Practice

2.课程代码:A315040

3.学分/学时:2.0/2周

4.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7.参考教材:刘新佳,孙奎洲.《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2周集中实践教学

9.开课系部:机械工程学院

10.撰写人:陈国炎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王海平 批准人:孙奎洲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机械零件的各种常用加工方法和所用设备、刀具、工、夹、量具以及安

全技术。培养学生对简单零件初步选择加工方法和分析工艺过程的能力,能够操作主要

设备进行加工作业,并在该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信息

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开发、系统

集成等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

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2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工

程师的责任,能够在电子信息

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

和行为规范,履行电子工程师

的社会责任。

0.1 目标1

284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钳工

1.基本内容:了解钳工在机械制造和维修中的作用,了解钳工加工的特点和应用

范围,了解钳工常用设备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各项操作的安全文明生产。

2.基本要求:掌握钳工常用工具、量具、量具的结构、组成及使用方法和使用场

合,并能独立正确使用,了解锯割的定义及锯条的相关参数,掌握锯割过程中对锯的压

力、锯割速度和锯条的往复长度的确定,掌握锯条的选择原则和安装要求及起锯方法,

掌握锯割的正确姿势和操作要领,了解锉削定义及锉刀的相关知识,掌握锉刀的选择原

则和握持方法,掌握正确锉削姿势和操作要领,具,准确测量锉削表面加工质量,了解

钻孔加工的定义及常用钻孔刀具的相关知识,掌握钻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

作方法,了解螺纹孔加工定义及丝锥的相关知识,掌握螺纹孔加工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

操作要点,了解外螺纹加工定义及板牙的相关知识,掌握外螺纹加工过程中的操作方法

和操作要点。

内容2:车工

1.基本内容: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知识,了解普通车床组成部分及其作用,通用

车床的型号,了解常用车刀的组成和结构,常用的车刀材料,了解车床上常用工件的装

夹方法及车床附件,了解车削的加工范围、特点,车工安全操作。

2.基本要求:掌握车床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完成简单零件的车削加工,掌握常

用量具的使用方法。

内容3:铣工

1.基本内容:铣床的种类,铣刀及其安装,了解主要附件的使用,铣削的加工范

围及安全操作。

2.基本要求:了解铣刀的安装,量具的正确使用,简单表面的铣削操作。

内容4:磨工

1.基本内容:磨床的组成和用途,磨削加工特点,磨削安全操作。

2.基本要求:简单的平面磨床操作。

内容5:焊接

1.基本内容:了解焊接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了解手弧焊机的种类、结构、

性能和使用,了解电焊条的组成及作用,熟悉结构钢焊条的牌号及其含义,了解常用焊

285

接接头和坡口形式,了解不同空间位置的焊接特点,熟悉手工电弧焊的焊条直径、焊接

电流和焊接速度对焊缝质量的影响,了解气焊设备的组成及作用,气焊火焰的种类和应

用,焊丝与焊剂的作用,了解氧气切割原理、过程及金属气割条件,了解其它常用焊接

方法(埋弧自动焊、电阻焊、钎焊等)的特点和应用。

2.基本要求:使用手工电弧焊焊出较整齐的焊缝。

内容6:铸造

1.基本内容:熟悉铸造生产工艺过程、铸件成形特点、铸造生产优缺点及应用,

型砂(型芯)的主要制造方法、应用,型砂(型芯)的组成及对其基本性能的要求,掌

握各种手工造型(型芯)方法及其选择,了解零件、模样、铸件三者的联系及区别,了

解铸件结构的工艺性,熟悉落砂、清理的方法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2.基本要求:独立完成主要造型方法中各种作业件的造型(含制芯)和浇注(浇

石蜡),识别铸件常见外观缺陷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周

周一-周二 钳工 目标 1

周三-周四 车工 目标 1

周五 铣工 目标 1

第二周

周一-周二 磨工 目标 1

周三-周四 焊接 目标 1

周五 铸造 目标 1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采用以钳工、车工、铣工、磨工、焊接、铸造实验考核为主,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

实验考核组成,比例各占为20%和80%。

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平时成绩 实验

1 课程目标 1 20% 80% 100%

286

合计 20% 80% 100%

六、参考书目

1.刘新佳,孙奎洲.《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第 2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公安, 车工工艺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陈秀华, 钳工生产实习.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姜波, 钳工工艺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附件:

一、平时成绩评分标准

观测点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劳动态度和

纪律(权重

0.3)

规范着装,安

全文明操作,

无事故和事

故苗子。按规

范操作和穿

戴劳防用品,

场地设备整

洁卫生。

规范着装,操

作比较文明,

无事故和事故

苗子。按规范

操作和穿戴劳

防用品,场地

设备比较整

齐。

规范着装,操

作基本安全,

无事故和事故

苗子。基本按

规范操作和穿

戴劳防用品,

场地设备基本

整齐。

着装基本符合

规范,操作基

本安全,无事

故和事故苗

子。按规范操

作和穿戴劳防

用品,场地设

备基本整洁。

不按规范着装。

操作不文明不

规范。发生事

故。未按规范操

作和穿戴劳防

用品。场地设备

不整洁不卫生。

解决问题方

案正确性(权

重 0.5)

方案能够解

决问题,思路

清晰,计算正

确。

能独立地规范

操作,动手能

力强。

方案部分可

行。

尚能制定方

案。

不能制定方案。

实验完成态

(权重 0.2)

态度认真、虚

心好学、埋头

苦干。

态度比较认

真、能够苦干。

态度基本端,

能够完成实

验。

能基本完成实

验。

实验不认真或

未完成。

二、实验评分标准

优(90~100) 良(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尺寸精度和粗糙度

符合要求,质量优

秀,实验报告书写

严谨正确。

尺寸精度和粗糙

度符合要求,质量

良好,实验报告书

写良好。

尺寸精度和粗糙

度符合要求,质量

合格,实验报告书

写得当。

尺寸精度和粗糙

度不符要求,质量

较差,实验报告大

部分正确。

尺寸精度和粗糙度

严重不符,零件报

废。实验报告完成

较差。

287

《电装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装实习;The Practice of Electronic Assembly

2. 课程代码: A315040

3. 学分/学时:2.0/2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7. 参考教材:课程组自编.收音机安装与调试指导书;吴建明,张红琴主编《电子工

艺与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2周

9. 开课系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

10. 撰写人:陈太洪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谈发明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Protel99SE软件使用、常用元件识别与选用及电子线路安装调试、数

据测量与分析、产品工艺流程等专业实践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撰写产品设计报告能力与

安全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万用表及示波器的使用测试方法;能够进行系统的调试并进行

数据测量和分析,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及工程师的应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在今

后工作中履行电子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4)通过电子产品生产流程的讲解与学习,使学生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过

288

程中团队的构成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

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进

行单元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单

元、典型电子系统等方面的实验

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

结论。

4.1 能够根据特定要求实施

典型简单电路的实验,进行

电路调试、数据测量与分析。

0.3 目标(1)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

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

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

具,包括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

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掌握解决电子信息工程

实践所需的现代测试技术和

方法,能够对典型电路与系

统进行测量和调试,并能理

解其局限性。

0.3 目标(2)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

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

责任。

8.2 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工程师的责任,能够在电子

信息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

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履行电

子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0.2 目标(3)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

下的团队中,理解并承担个体、

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

的团队中个体、团队成员以

及负责人的角色的含义和关

系。

0.2 目标(4)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基本内容

本课程通过一个电子产品系统为实习背景,使学生熟悉了解电子工艺技术基础知

识;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选用以及装配工艺和焊接技术;能运用Protel软件

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图,掌握设计PCB板的能力。掌握万用表、电子元器件装配

工具的使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能力和电子产品装配工艺

及焊接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装配培养学生如何进行电路调测、系统调试、数

据检测分析、产品或系统检修维护。

独立地完成格式规范的电子装配设计报告。

289

主要项目:

(1)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2)超外差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检测;

(3)电子线路图绘制及PCB板的设计。

2. 基本要求

(1)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与作用,了解常用元件的主要技术参数并能够用万

用表检测、判别其好坏。了解电子元件的焊接技术,掌握手工焊接步骤与焊接技术要领。

(2)分析各单元电路功能和主要元器件选取,掌握该产品(系统)各单元电路的

装配工艺与调试方法。学会测试关键点电压,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分析电路工作

状态是否正常。

(3)掌握 Protel99SE 软件的应用。学会用该软件绘制电子线路图,掌握库元件的

添加与删除、元件的新建等知识。学会元件的封装,并能够确定设计 PCB 板的合理方

案,包括元件布局,线宽、线间距、布线规范等。

(4)了解电子信息领域,并知道该领域的工程师应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力求在今后工作中履行电子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5)初步掌握实训报告撰写规范与要求。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周

周一上午~

周二上午

讲授电子产品生产流程的相关知识;讲授电子元

器件基础知识(型号分类、命名标注、图形符号、

功能特点、主要技术参数、选用原则、使用注意

事项等);讲授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基础;

讲授电子产品焊接工艺技术知识。

目标(1)、(4)

周二下午~

周三上午 常用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目标(1)、(2)

周三下午 讲授超外差收音机(方案、电路组成、工作过

程、装配与调试、故障排除)、收音机装配 目标(1)、(2)

周四~周五 超外差收音机装配、调试 目标(1)、(2)

290

第二周

周一~周四 Protel 软件使用授课、上机实习、考核 目标(1)

周五上午 收音机验收 目标(1)、(2)

周五下午 讲解实训报告撰写方法与要求;并于课程结束一

周后上交设计报告;理论考核。

目标(1)、(2)、

(3)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收音机安

装与调试

电子线路图绘制

及PCB板的设计

基础

理论考核

设计

报告

1 课程目标(1) 10% 20% 10% 10% 50%

2 课程目标(2) 20% 20%

3 课程目标(3) 15% 15%

4 课程目标(4) 15% 15%

合计 30% 20% 25% 25% 100%

六、参考书目

1. 王天曦,李鸿儒.电子技术工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卫平. 电子工艺基础.北京:电子工艺出版社,2003.

3. 李敬伟,段维莲.电子工艺训练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李东生,张勇,许四毛. Protel99SE 电路设计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91

附件:

一、成绩评定标准

评分

内容

满分

评分依据 评分标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收音机

安装与

调试

30

1.元件安装工艺;

2.焊点质量;

3.调试、检测技术。

能够正确地识别元器

件,元器件安装工艺

好;焊点饱满、光亮、

焊锡量控制好;很好掌

握收音机的调试方法,

收到的电台数量多。

能够较好地识别元

器件,元器件安装

工艺良好;焊点饱

满、焊锡量控制好;

较好掌握收音机的

调试方法,收到的

电台数量较多。

能够识别元器件,元

器件安装工艺一般;

焊点饱满;较好掌握

收音机的调试方法,

收到的电台数量一

般。

能够识别元器件并

安装;焊点基本合

格;基本掌握收音

机的调试方法,收

到的电台数量较

少。

不能正确识别和安装

元器件;焊点基本合

格;不能掌握收音机的

调试方法,收不到电台

信号。

电子线

路图绘

制及

PCB 板

设计

20

1. Protel99SE 软

件数据库的建立;

2.原理图绘制的正

确性;

3.PCB电路设计合

理性。

能够正确建立数据库,

并按制定路线存放;原

理图绘制正确,信号走

线清楚,纸张大小合

适;PCB板设计科学、

合理、可靠。

能够较好建立数据

库,并按制定路线

存放;原理图绘制

正确,信号走线较

清楚,纸张大小较

合适;PCB 板设计科

学合理。

能够较好建立数据

库,并按制定路线存

放;原理图绘制正确,

信号走线一般,纸张

大小较合适;PCB板

设计一般。

能够较好建立数据

库,并按制定路线

存放;原理图绘制

正确纸张大小较合

适;PCB板设计基本

正确。

不能够正确建立数据

库,并按制定路线存

放;原理图绘制大多不

正确、纸张大小不太合

适;PCB板设计基本不

正确。

设计

报告 25

1. 元器件的识别

与选用;

2. 对电子信息工

程领域及工程师的

应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行为规范,并

在今后工作中履行

电子工程师的社会

责任认知;

3.报告撰写的规范

性。

正确识别与选用元件;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及工程师的应遵守工

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

范,并在今后工作中履

行电子工程师的社会

责任认知充分合理;报

告撰写规范。

正确识别与选用元

件;对电子信息工

程领域及工程师的

应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行为规范,并

在今后工作中履行

电子工程师的社会

责任认知较好;报

告撰写较规范。

正确识别与选用元

件;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及工程师的应遵

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

为规范,并在今后工

作中履行电子工程师

的社会责任认知一

般;报告撰写规范一

般。

能正确识别与选用

元件;对电子信息

工程领域及工程师

的应遵守工程职业

道德和行为规范,

并在今后工作中履

行电子工程师的社

会责任认知基本合

适;报告撰写基本

符合规范。

能正确识别与选用元

件;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及工程师的应遵守

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

规范,并在今后工作中

履行电子工程师的社

会责任认知不清;报告

撰写不符合规范。

292

二、电装实习报告撰写规范

(一)电装实习报告内容组成

电装实习报告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电装实习报告(论文)题目;目录;正文;参考

文献;附录(可选)

(二)电装实习报告撰写内容要求

1. 电装实习报告的题目

电装实习报告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汉

字。

2. 正文

电装实习报告正文应包括前言、正文主体两部分。前言应说明课题的意义、目的、

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应解决的问题。正文主体是对实习内容及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及

工程师的应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在今后工作中履行电子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

3. 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电路原理总图设计、元件清单等,应放

在附录中,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超过正文。

(三)撰写格式要求

电装实习报告使用计算机打印,打印格式如下:

1. 封页上的内容一律按照统一封面的样张式样打印,必须正确无误。

2. 封面和全文纸张大小为 A4 开本。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 2.5 厘米;

行距 1.5;字距为默认值。

3.页眉和页脚:页眉与正文间距 1.5 厘米。页眉内容为:电子系统设计报告,内

容居中,采用小四黑体。页脚的页号设置在正中,书写“第×页 共×页”。

4. 题目页:

电装实习报告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为 1 或 2 行居中打印。

(1) 电装实习报告题目

5. 目录页:

“目录”二字(三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为四号

293

黑体,节为小四号黑体,小节及其开始页码为小四号宋体。章与章之间空一行。

6. 标题:每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两行为“节” ,以小三号黑体左起

顶格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四号黑体左起顶个打印。换行打印设计(论文)

正文。

7.正文

首行缩进两个字符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行距 1.5 倍行距,字距为默认值。

8. 图:图下方居中标明图号和图题。图题若采用中英文对照时,其英文字体为 5

号正体,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如图 3-1 为第三章第一图。

9. 表格: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 3-1 为第三章第一表。表应有标题,表内必须按

规定的符号注明单位(五号字体居中打印)。

10.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应注明该式按章的顺序编排。

294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模拟电路课程设计;The Course Design of Analog Circuit

2. 课程代码: A315024

3. 学分/学时:2.0/2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7. 参考教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模拟电路课程组.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指导书.江苏理

工学院,2011.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2周。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王云松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 薛波 批准人: 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能够分析、处理获取信息,设计单元电路,完

成元器件型号和参数的选择。

(2)能运用 EDA 工具对设计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与验证,如电压、电流、功率测

量,静态、动态电路分析,频率响应分析、失真分析等。

(3)能够理解设计方案,正确连接电路,实现电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查,并能

进行数据测量、分析,能根据数据绘制相关曲线,得出相应结论。能养成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4)熟悉设计的整机电路,并能口头陈述设计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95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基本内容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完成函数信号发生器、OCL 功率放大器、串联稳压电源等

模拟电路的资料查阅、方案理解、电路设计、电路安装、调试排故、指标测试、实物验

收、口头答辩和设计报告撰写等。

2.基本要求

每个教学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

元电路、应用软件或工艺流程等,并

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

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

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

需求的单元电路,完成

元器件选择与参数设

计、电路的建模仿真

等;

0.3 目标(1)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

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进行单元电路、

信号处理与传输单元、典型电子系统

等方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

析与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

有效的结论。

4.2能够根据特定要

求,设计典型电路与系

统的实验方案,并进行

系统调试、数据测量与

分析;

0.2 目标(3)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息

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

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

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

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3能够选择或开发合

适的测试工具、软硬件

设计和仿真平台,针对

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设计、模

拟、分析和验证,并能

分析其局限性。

0.2 目标(2)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

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

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

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

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

流。

10.2具有良好的口头

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

用工程技术语言针对

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

工程问题进行描述、表

达与答辩;

0.3 目标(4)

296

集中讲课:说明课程的性质作用、时间的具体安排、成绩评定依据;向学生提出每

个电路的设计任务要求,给出参考电路以及其中部分特殊元器件的型号和参数。

理论设计:能根据课题要求和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提出方案,选择电路,

独立进行预设计。

计算机仿真设计:能熟练使用一种 EDA 工具进行电路仿真,确定电路结构和元器

件参数,提交元器件清单。画出装配图。

实物安装:能检测元器件的好坏;根据装配图安装电路,焊点可靠,走线合理。

静态调试:调整各电路元器件,使各级电路的静态工作状态正常。

动态调试及性能指标测试:能正确使用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失

真度仪等常用仪器调试电路并测量电路的技术指标;具有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

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寻找和排除电子电路中常见故障的能力。

实物验收和答辩:根据课题任务,验收每个同学的设计成果,并要求每位学生进行

现场独立测试,以检查学生对电路和指标调测的熟练程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撰写设计报告: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报告撰写要求(见指导书),书写设计报告,在

课程设计结束后一周内上交书面报告。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周

周一 讲授课程内容、要求;布置课题任务,学生

选题;资料查阅,提出方案,选择电路。 目标(1)

周二、三、四、

周五上午

电路设计、参数计算、EDA 仿真、技术指标

测试、元器件选择。 目标(1)、(2)

周五下午 仿真结果验收与答辩、列元器件清单。 目标(1)、(4)

第二周

周一 领取电路板、元器件等;安装电路。 目标(3)

周二~周四 静态、动态调试,故障排查,技术指标测试。 目标(3)

周五 实物验收与答辩。 目标(3)、(4)

297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仿真分析(包括电

路参数设计、调

试、指标测试结

果、随机提问等)

实物验收(包括安装、

调试、指标测试结果、

随机提问等)

设计

报告

1 课程目标(1) 5% 5% 10% 20%

2 课程目标(2) 10% 10% 20%

3 课程目标(3) 30% 10% 40%

4 课程目标(4) 5% 15% 20%

合计 20% 50% 30% 100%

六、参考书目

1. 模拟电路课程组.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指导书.江苏理工学院,2016.

2. 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 3 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 金凤莲.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98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仿真分析(包括

电路参数设计、

调试、指标测试

结果、随机提问

等)

能够正确运用 EDA

工具对设计电路进行

仿真,问题回答完全

正确。

能够运用 EDA 对设

计电路进行仿真,问

题回答正确。

能够运用 EDA 对设计

电路进行仿真,问题回

答基本正确。

尚能能够运用EDA对设

计电路进行仿真,问题

回答部分正确。

未能完成仿真分

析。问题回答错误。

实物验收(包括

安装、调试、指

标测试结果、随

机提问等)

电路搭建正确,实施

能力强,参数设计完

全符合或超出任务要

求的指标,工作正常、

稳定,问题回答完全

正确。技术指标全部

达成。

能正确设计电路并实

施,参数设计基本符

合任务要求的指标,

工作正常、稳定,问

题回答正确。技术指

标基本达成。

能设计电路并实施,参

数设计符合任务要求

的大部分指标,工作基

本正常、稳定,问题回

答基本正确。技术指标

部分达成。

尚能设计电路并实施,

参数设计尚符合任务要

求的大部分指标,工作

基本正常,但稳定性不

够,问题回答部分正确。

技术指标部分达成。

不能设计电路并实

施,参数设计不符

合任务要求的指

标,工作不正常、

不稳定,问题回答

错误。技术指标未

达成。

设计报告

格式正确,表达清晰,

图表规范,有详尽的

电路图和电路参数设

计过程,有详尽的仿

真和实物调试、故障

分析过程,测试数据

和技术指标分析正

确。

格式正确,表达较清

晰,图表较规范,有

电路图和电路参数设

计过程,有仿真和实

物调试、故障分析过

程,测试数据和技术

指标分析正确。

格式基本正确,表达基

本清晰,图表基本较规

范,缺少电路图和电路

参数设计过程,或缺少

仿真和实物调试、故障

分析过程,或缺少测试

数据和技术指标分析。

格式基本符合要求,表

达无原则性错误,图表

无原则性错误。缺少电

路图和电路参数设计过

程,或缺少仿真和实物

调试、故障分析过程,

或缺少测试数据和技术

指标分析中两部分。

未按格式规范要求

完成设计报告,缺

少电路图和电路参

数设计过程,缺少

仿真和实物调试、

故障分析过程,缺

少测试数据和技术

指标分析。

299

二、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撰写设计报告是培养科学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基

本训练。撰写设计报告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识过程的总结。

(1) 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设计报告,包括:

① 概述(引言)

② 已知条件

③ 主要技术指标

④ 实验用仪器(名称、型号、数量)

⑤ 电路原理

如果所设计的电路由几个单元组成,则在阐述电路原理时,最好先用总体框图说明,

然后结合框图逐一介绍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⑥ 单元电路的设计

a. 选择电路形式。

b. 电路设计。对所选电路中的元件值进行定量计算或工程估算。

⑦ 电路仿真的结果及数据、波形

⑧ 电路装调与测试

各单元电路调试正确后,进行整机联调。

a. 测量主要技术指标。报告中应说明各项技术指标测量方法,画出测试原理图,

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正确选取有效数字的位数。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列

出表格,绘制光滑的波形图或曲线。

b. 故障分析及说明。说明单元电路与整机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故障及排除方法。

c. 绘制出整机电原理图,并表明调试后的各元件参数。

⑨ 电路改进意见及本次设计的收获。

(2) 学生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使用 A4 纸手写。

(3) 学生课程设计报告书封面统一使用规范样式。

300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数字电路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 of Digital Circuits

2. 课程代码: A315020

3. 学分/学时:2.0 / 2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数字电路、数字电路实验

7. 参考教材:黄成.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2016.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2周。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黄成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刘晓杰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设计任务及技术指标的要求,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提出设计方

案,能够正确选择元器件,学会识别、检验元器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实现设计方案(焊接工艺美观,元器件布局合理);学会分析数字电路的信

号处理流程,进行系统调试、数据测量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查找和排除电路中常见故

障的能力;

(3)能够选择合适的 EDA 软件和编程语言,针对设计课题进行设计、模拟、分析

和验证,能够利用 FPGA/CPLD 和 VHDL 语言进行课题设计;

(4)能够独立写出严谨、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培养学生科技文档撰写能力。

301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

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电路、

应用软件或工艺流程等,并能

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

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

单元电路,完成元器件选择与

参数设计、电路的建模仿真等;

0.4 目标(1)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

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包括进行单元电路、信号处理

与传输单元、典型电子系统等

方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

据分析与解释,并通过信息综

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2 能够根据特定要求,设计典

型电路与系统的实验方案,并

进行系统调试、数据测量与分

析; 0.3 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

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

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

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

性。

5.3 能够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测

试工具、软硬件设计和仿真平

台,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设计、模拟、分析

和验证,并能分析其局限性。 0.2 目标(3)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

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

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

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沟

通和交流。

10.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专

业科技文档的基本构成及要

求,并能按要求撰写设计报告

与文档; 0.1 目标(4)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该课程设计有两个设计任务,通过采用传统设计手段和采用现代 EDA 的设计手段的

对比,使学生基本掌握数字系统的设计。

任务 1:采用传统的设计手段,设计、制作符合要求的数字系统。

具体要求:

302

(1)根据课题要求和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给出设计方案。

(2)选择逻辑器件,画出系统的逻辑电路,并进行电路仿真。

(3)在通用板上完成元器件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例如在通用板上实现两位计数器

的显示。

任务 2: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设计、制作符合要求的数字系统。

具体要求:

(1)理论设计:根据课题要求和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设计方案,选

择器件,独立完成设计方案。

(2)计算机仿真:熟练使用 EDA 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逻辑仿真。

(3)系统安装与调试:完成下载、外围电路设计、安装与调试。如数字钟、交通灯

控制器等系统设计。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教学内容 进度安排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

周一 采用传统的设计手

段,设计、制作符合

要求的数字系统。采

用传统的设计手段,

设计、制作符合要求

的数字系统。

集中讲解,课题方案设计,

指导教师逐一审查,学生就

设计方案作陈述与答辩。

目标(1)

周二

电路制作、调试与实物验收 目标(2)

周三

周四

周五

第二

周一

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

段,设计、制作符合

要求的数字系统。

集中讲解,课题方案设计,

指导教师逐一审查,学生就

设计方案作陈述与答辩。

目标(1)

周二、

周三 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编写、

软硬件联调

目标(2)

目标(3) 周四

周五

实物验收;

讲解设计报告撰写方法与要

求;

并于课程结束一周后上交设

计报告。

目标(4)

303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任务 1 任务 2

设计

报告

方案

设计

仿真

分析

实物

验收

方案

设计

仿真分

实物验

1 课程目标(1) 5% 5% 10%

2 课程目标(2) 20% 10% 30%

3 课程目标(3) 5% 5% 10% 20%

4 课程目标(4) 40% 40%

合计 5% 5% 20% 5% 5% 20% 40% 100%

五、参考书目

1. 王振红. FPGA 电子系统设计项目实战(VHDL 语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 顾仁涛,王强. FPGA 设计开发与工程实践.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

3. 刘福奇. FPGA 嵌入式项目开发实战.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 朱幼莲. 数字电子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潘松,黄继业. EDA 技术与 VHDL(第 4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04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全面,软硬件

解决方案具体、可实

现,成本预算科学,

能够充分考虑设计中

的非技术因素。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较全面,软硬

件解决方案具体,能

够进行成本预算,考

虑到设计中的非技术

因素。

能够进行设计方案比

较和可行性论证,软

硬件解决方案不具

体,成本预算不准确,

对设计中的非技术因

素有所考虑。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性

论证不全面,软硬件设计

方案可实现性尚待进一

步验证,尚能考虑设计

中的非技术因素。

无方案比较和可行性

论证,软硬件设计方

案错误。

仿真分析

能够正确运用 EDA

工具对设计系统进行

仿真,分析透彻、全

面,问题回答完全正

确。

能够运用 EDA 对设

计系统进行仿真,结

果正确,分析较全面,

问题回答大部分正

确。

能够运用 EDA 对设

计系统进行仿真,得

到大部份预期结果,

并能做出分析,问题

回答基本正确。。

尚能能够运用EDA对设

计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不到位,问题回答部分

正确。。

未能完成仿真分析,

问题回答错误。

实物验收

实验方案正确,实施

能力强,制作的硬件、

软件完全符合或超出

任务要求的指标,工

作正常、稳定,问题

回答完全正确。

能正确设计实验方案

并实施,制作的硬件、

软件基本符合任务要

求的指标,工作正常、

稳定,问题回答大部

分正确。

能制定实验方案并实

施,制作的硬件、软

件符合任务要求的大

部分指标,工作基本

正常、稳定,问题回

答基本正确。

尚能制定实验方案,制

作的硬件、软件尚符合

任务要求的大部分指

标,工作基本正常,但

稳定性不够,问题回答

部分正确。

不能制定实验方案,

制作的硬件、软件不

符合任务要求的指

标,工作不正常、不

稳定,问题回答错误。

设计报告

格式正确,表达清晰,

图表规范,全面地考

虑了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文化及环

境等因素。

格式正确,表达较清

晰,图表较规范,较

为全面地考虑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格式基本正确,表达

基本清晰,图表基本

较规范,考虑了一定

的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及环境等

因素。

格式基本符合要求,表

达无原则性错误,图表

无原则性错误。设计中

只考虑了部分社会、健

康、安全、法律、文化

及环境等因素。

未按格式规范要求完

成设计报告,设计中

未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及

环境等因素。

305

二、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设计报告,包括:封面、正文和参考文献。学生课程设计报告

要求使用 A4 纸手写。报告封面使用统一规范样式(由任课教师提供)。课题名称统一

为:基于 FPGA/CPLD 的××××××××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正文内容要求:

一、功能指标要求

1. 基本功能指标

2. 扩展功能指标

二、方案设计

先给出电路的整体框图,然后文字描述框图上的每一部分功能。也可以将硬件设计

方案和软件设计方案分开进行描述。

三、硬件电路设计(要求按电路写,每个电路中需包含:电路图、工作原理(含参

数计算)等部分)

四、软件模块设计(要求按模块写,每个模块中需包含:模块功能、实体框图、VHDL

程序及注释、波形仿真及分析等部分)

五、软硬件联调

1. 硬件安装

2. 软硬件调试步骤

(1) 引脚锁定

(2) 功能测试(附带照片)

3. 故障分析(要求至少 3 个以上的故障分析)

六、设计总结及感想

306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MCU Technique

2. 课程代码:A315045

3. 学分/学时:2.0/2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

7. 参考教材:课程组自编.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实验指导书

8. 教学安排及方式: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性教学2周。

9. 开课系部:自动化系

10. 撰写人:邢绍邦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李博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查询参考文献设计特定工程领域中复杂单片机系统问题的软硬

件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和可行性论证;

(2)培养学生对单片机应用系统方案理解分析的能力,能够选择合适的仿真、开

发工具依据系统方案进行元器件型号的选择、单片机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并

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对单片机应用系统方案理解分析的能力,能够选择合适的仿真、开

发工具依据系统方案进行流程图绘制、程序设计等工作,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07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备电路设计、安装

调试、维护检修等专业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对所设计的单片机系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撰写系统设计总结报

告的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

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电路、

应用软件或工艺流程等,并能

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

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2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

嵌入式系统应用程序,完成软

件需求分析、流程图设计和编

写程序等;

0.3 目标(3)

3.3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复杂工程问题,确定相应的

工程设计目标与任务,完成具

体的系统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实

施工艺流程设计,并体现创新

意识。

0.2 目标(1)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

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

究,包括进行单元电路、信号

处理与传输单元、典型电子系

统等方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实

验数据分析与解释,并通过信

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2 能够根据特定要求,设计典

型电路与系统的实验方案,并

进行系统调试、数据测量与分

析; 0.3 目标(4)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

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

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

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

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

性。

5.3 能够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测

试工具、软硬件设计和仿真平

台,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设计、模拟、分析

和验证,并能分析其局限性。 0.3 目标(2)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基本内容

通过一个以工程实践或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实现,使

学生将已学过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单片机等知识综合运用于设计中。通过查阅技

308

术资料,结合LB_Super51综合实验板原理进行方案对比,确定实现方案。学会分析、查

找和排除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过程中的故障。独立地完成格式规范且严谨的单片

机系统设计报告。辅导老师负责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启发与

引导,完成对设计结果和报告的评价。

主要参考设计项目:

(1)模拟智能传送装置

(2)模拟智能灌溉系统

(3)简易温度控制器

(4)自动窗帘

(5)简易计算器

(6)门禁系统

(7)出租车计费器

(8)简易电度表

(9)自动售水机

(10)自选课题(结合 LB_Super51 综合实验板原理确定设计内容)

2. 基本要求

每个教学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集中讲课:说明课程的性质作用、时间的具体安排、成绩评定依据;向学生

提出每个选题的设计任务要求,给出基本参考资料。

(2)系统方案设计:要求查找资料,复习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系统方案和工作原

理;根据任务要求分配输入输出点;绘制系统原理图。

(3)系统连线:首先检查学生的系统原理图;每位学生系统原理图正确的连线。

(4)单片机硬件系统的设计、焊接与安装: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方法,键盘电路、

显示装置、A/D 接口、继电器驱动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等设计、焊接与安装。

(5)单片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单片机软件设计方法、键盘驱动程序、显示驱动程

序、A/D 接口程序、继电器接口程序、传感器接口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等软件的仿

真与调试。

(6)验收:教师按照各选题要求对实物进行验收记录。要求每位学生进行现场独

立测试,以检查学生对仪器的操作和内容的掌握。

309

(7)面试(或笔试):内容包括电路工作原理、程序设计思路、故障分析等。

(8)撰写设计报告: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报告撰写要求(见指导书),书写设计报告,

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一周上交书面报告。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第 1 周:系统硬件的设计、焊接与安装 2 天,软件系统的设计 3 天。

第 2 周:软件系统的设计 4 天。验收考核、打扫卫生 1 天。设计报告利用课余时

间撰写,课程设计结束后一周内交书面报告。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周

周一上午 讲授单片机系统设计基本理论;讲解课程

内容、要求;布置课题任务,学生选题。 目标(1)

周一下午~

周二下午

资料调研,方案比较,系统总体方案

设计。 目标(1)

周三、四、五 系统硬件的设计、连线与安装。 目标(2)

第二周

周一~周四 软件系统的设计。 目标(3)

周五上午 单片机系统设计的验收,包括电路工作原

理、程序设计思路、故障分析等。 目标(4)

周五下午 讲解设计报告撰写方法与要求;并于课程

结束一周后上交设计报告。 目标(5)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课程的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证明理论。

2.课程的考核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方案设计 实物验收 设计报告

1 课程目标(1) 30% 5% 35%

2 课程目标(2) 20% 10% 30%

3 课程目标(3) 20% 5% 25%

4 课程目标(4) 10% 10%

合计 30% 50% 20% 100%

310

六、参考书目

1. 彭冬明.单片机实验教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 蔡朝洋.单片机控制实习与专题制作.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3. 徐惠民.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1.

4. 肖金球.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 张超琦.单片机原理及实例(实践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11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评分

内容

分 评分依据

评分标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30

1.设计方案比较和可

行性论证全面性;

2.软硬件解决方案的

正确程度;

4. 设计成本预算情

况;

3.是否考虑设计中的

非技术因素。

设计方案比较和

可行性论证全面,

软硬件解决方案

具体、可实现,能

够充分考虑设计

中的非技术因素。

设计方案比较和

可行性论证较全

面,软硬件解决方

案具体,考虑到

设计中的非技术

因素。

能够进行设计方

案比较和可行性

论证,软硬件解决

方案不具体,对设

计中的非技术因

素有所考虑。

设计方案比较和

可行性论证不全

面,软硬件设计方

案可实现性尚待

进一步验证,尚能

考虑设计中的非

技术因素。

无方案比较和可

行性论证,软硬件

设计方案错误。

50

1.实验方案设计与实

施情况;

2.软硬件制作是否符

合任务要求;

3. 回答问题的正确

性。

实验方案正确,实

施能力强,制作的

硬件、软件完全符

合或超出任务要

求的指标,工作正

常、稳定,问题回

答完全正确。

能正确设计实验

方案并实施,制

作的硬件、软件

基本符合任务要

求的指标,工作

正常、稳定,问

题回答正确。

能制定实验方案

并实施,制作的硬

件、软件符合任务

要求的大部分指

标,工作基本正

常、稳定,问题回

答基本正确。

尚能制定实验方

案,制作的硬件、

软件尚符合任务

要求的大部分指

标,工作基本正

常,但稳定性不

够,问题回答部分

正确。

不能制定实验方

案,制作的硬件、

软件不符合任务

要求的指标,工作

不正常、不稳定,

问题回答错误。

20

1. 报告撰写的规范

性;

2.对设计制作结果的

分析、理解和归纳总

结情况;

3.设计中的非技术因

素分析。

格式正确,表达清

晰,图表规范,全

面地考虑了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及环境等因

素。

格式正确,表达

较清晰,图表较

规范,较为全面

地考虑社会、健

康、安全、法律、

文化及环境等因

素。

格式基本正确,表

达基本清晰,图表

基本较规范,考虑

了一定的社会、健

康、安全、法律、

文化及环境等因

素。

格式基本符合要

求,表达无原则性

错误,图表无原则

性错误。设计中只

考虑了部分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及环境等因

素。

未按格式规范要

求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中未考虑社

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及环境

等因素。

312

二、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报告撰写要求

各部分内容要求如下:

1.课题方案设计

1.1 课题的目的(以第一人称概括简述)

1.2 课题的任务要求(简述课题要完成的功能和指标要求)。

1.3 硬件设计(根据功能与指标要求进行元器件选型,给出选型考虑的因素;分

析所选元器件与主 CPU 之间的连接,统筹考虑引脚的分配,需绘出完整电路图并对电

路进行分析说明和每个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1.4 软件设计(包括总流程图,对关键功能模块或算法进行分析说明。)

2.软件详细设计与调试分析

2.1 软件详细设计(包括所有功能模块的流程图、每个功能模块的输入输出参数、

变量的定义、涉及到算法等)

2.2 综合调试(包括调试的步骤、调试过程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理论根据

是什么)

2.3 结果与分析总结(包括作品实现了那些功能、存在那些不足、原因是什么、

对课题实现的过程进行总结、谈谈自己的体会等)

3.附录

3.1 参考资料及参考书列表(所查阅的有关资料附件(参考书仅提供列表即可),

在网上查到的资料请注明网址)

3.2 作品实物图

3.2 源程序代码(加注释)

313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The Course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Circuit

2. 课程代码:A312006

3. 学分/学时:2.0/2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电子线路

7. 参考教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组.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与设计指

导书.江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系,2013.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2周。

9. 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 撰写人:诸一琦

11. 修订时间:2016.09

12. 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能够分析、处理获取信息,设计单元电路,完

成元器件型号和参数的选择。

(2)能理解设计方案,正确连接电路,实现电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查,并能进

行数据测量、分析,能根据数据绘制相关曲线,得出相应结论。

(3)通过分组形式开展电路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按照要求撰写设计报告与文档,能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

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314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基本内容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完成调幅器、包络检波器、调频器、鉴频器等通信单元电子

线路的资料查阅、方案理解、电路设计、电路安装、调试排故、指标测试、实物验收、

分组答辩和设计报告撰写等。

2. 基本要求

每个教学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

求的系统、单元电路、应用软件

或工艺流程等,并能够在设计环

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

境等因素。

3.1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

求的单元电路,完成元器

件选择与参数设计、电路

的建模仿真等; 0.3 目标(1)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

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进

行单元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单

元、典型电子系统等方面的实验

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

结论。

4.2能够根据特定要求,设

计典型电路与系统的实验

方案,并进行系统调试、

数据测量与分析; 0.2 目标(2)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

下的团队中,理解并承担个体、

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2能够与其他成员协调合

作,倾听其他团队成员的

意见,在团队中胜任团队

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按

照需求承担相应任务;

0.2 目标(3)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

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

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

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

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

化的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相

关专业科技文档的基本构

成及要求,并能按要求撰

写设计报告与文档; 0.3 目标(4)

315

集中讲课:说明课程的性质作用、时间的具体安排、成绩评定依据;向学生提出每

个电路的设计任务要求,给出参考电路以及其中部分特殊元器件的型号和参数,以及各

级电路的参考工作电流。

电路设计:要求查找资料,复习相关理论知识;理解设计电路方案和工作原理;根

据任务要求计算单元电路的元器件参数值;提交元件清单;编写预设计报告。

电路安装:首先检查学生的预设计报告;每位学生领取元器件并检测元器件的好坏;

认真、仔细、正确、规范地焊接安装电路板。

静态调试:调整各电路元器件,使各级电路的静态工作状态正常。

动态调试及性能指标测试:按设计电路原理图,分步调试电路,使其电路工作正常,

并测试各技术指标。

验收:教师按照各电路性能指标要求对实物进行验收记录。要求每位学生进行现场

独立测试,以检查学生的对仪器的操作和性能指标的测试能力。

分组答辩:内容包括电路工作原理、元器件的作用、元器件好坏的判别方法、单元

电路的设计方法、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故障分析等。

撰写设计报告: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报告撰写要求(见指导书),书写设计报告,在

课程设计结束后一周上交书面报告。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周

周一

讲授课程内容、要求;布置课题任务;资

料查阅,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元器件选

择。

目标(1)

周二 领取调频鉴频系统电路板、元器件等;安

装调频器电路。 目标(2)

周三~周五 调频器静态、动态调试,故障排查,技术

指标测试。 目标(2)

第二周

周一~周二 安装鉴频器电路,静态、动态调试,故障

排查,技术指标测试。 目标(2)

周三 调频鉴频系统实物验收;分组答辩;撰写

调频鉴频系统设计报告。 目标(3)(4)

316

周四

领取调幅检波系统电路板、元器件等;安

装电路;静态、动态调试,故障排查,技

术指标测试。

目标(2)

周五 调幅检波系统实物验收;分组答辩;撰写

调幅检波系统设计报告。 目标(3)(4)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实物验收(包括

电路参数设计、

安装、调试、指

标测试结果等)

分组答辩(包括电路

工作原理、电路设计、

性能测试方法、故障

分析等)

设计

报告

1 课程目标(1) 20% 10% 5% 35%

2 课程目标(2) 15% 5% 5% 25%

3 课程目标(3) 5% 15% 20%

4 课程目标(4) 20% 20%

合计 40% 30% 30% 100%

六、参考书目

1.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高如云.通信电子线路(第四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317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物验收 (包括

电路参数设计、

安装、调试、指

标测试结果等)

电路搭建正确,实施

能力强,参数设计完

全符合或超出任务要

求的指标,工作正常、

稳定。技术指标全部

达成。

能正确设计电路并实

施,参数设计基本符

合任务要求的指标,

工作正常、稳定。技

术指标基本达成。

能设计电路并实施,参

数设计符合任务要求

的大部分指标,工作基

本正常、稳定。技术指

标部分达成。

尚能设计电路并实施,

参数设计尚符合任务要

求的大部分指标,工作

基本正常,但稳定性不

够。技术指标部分达成。

不能设计电路并实

施,参数设计不符

合任务要求的指

标,工作不正常、

不稳定。技术指标

未达成。

分组答辩(包括

电路工作原理、

电路设计、性能

测试方法、故障

分析等)

组内分工协作很好,

答辩时思路清晰,问

题回答完全正确。

组内分工协作较好,

答辩时思路较清晰,

问题回答正确。

组内分工协作一般,答

辩时思路基本清晰,问

题回答基本正确。

组内有分工,但协作不

够,答辩时思路尚清晰,

问题回答部分正确。

组内无分工,答辩

时思路不清晰,问

题回答全部错误。

设计报告

格式正确,表达清晰,

图表规范,有详尽的

电路图和电路参数设

计过程,有实物调试、

故障分析过程,测试

数据和技术指标分析

正确。

格式正确,表达较清

晰,图表较规范,有

电路图和电路参数设

计过程,有实物调试、

故障分析过程,测试

数据和技术指标分析

正确。

格式基本正确,表达基

本清晰,图表基本较规

范,缺少电路图和电路

参数设计过程,或缺少

实物调试、故障分析过

程,或缺少测试数据和

技术指标分析。

格式基本符合要求,表

达无原则性错误,图表

无原则性错误。缺少电

路图和电路参数设计过

程,或缺少实物调试、

故障分析过程,或缺少

测试数据和技术指标分

析中两部分。

未按格式规范要求

完成设计报告,缺

少电路图和电路参

数设计过程,缺少

实物调试、故障分

析过程,缺少测试

数据和技术指标分

析。

318

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撰写设计报告是培养科学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基

本训练。撰写设计报告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识过程的总结。

(1) 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设计报告,包括:

① 概述(引言)

② 已知条件

③ 主要技术指标

④ 实验用仪器(名称、型号、数量)

⑤ 电路原理

如果所设计的电路由几个单元组成,则在阐述电路原理时,最好先用总体框图

说明,然后结合框图逐一介绍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⑥ 单元电路的设计

a. 电路形式。

b. 电路设计。对所选电路中的元件值进行工程估算。

⑦ 电路装调与测试

各单元电路调试正确后,进行系统联调。

a. 测量主要技术指标。报告中应说明各项技术指标测量方法,画出测试原理图,

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正确选取有效数字的位数。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

列出表格,绘制波形图或曲线。

b. 故障分析及说明。说明单元电路与系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故障及排除方

法。

c. 绘制出系统原理图,并标明调试后的各元件参数。

⑧ 心得与体会。

(2) 学生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使用 A4 纸手写。

(3) 学生课程设计报告书封面统一使用规范样式。

319

《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无线电调试工实训;Practice Training of Radio Debugging Worker

2. 课程代码:A313093

3. 学分/学时:3.0/3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视接收机

原理

7. 参考教材:电视接收机原理课程组.无线电调试工中级工实训与考工综合训练指

导书.江苏理工学院,2017.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3周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 黄金林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熟悉无线电调试工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通过电视接收机的电路安装与测量等

过程培养学生无线电调试工职业能力;

(2)培养学生电子产品整机调试方案设计的能力,能够完成电视接收机整机调试方

案的设计,并进行整机调试;

(3)能够完成电视接收机电路测试数据的分析,掌握电视接收机故障检修技能,培

养学生分析实验问题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按照企业电子产品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性,养成自

觉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的习惯,使之具有社会责任感。

320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

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

究,包括进行单元电路、信号

处理与传输单元、典型电子系

统等方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实

验数据分析与解释,并通过信

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3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复杂工程问题,基于科学原

理,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给

出相关问题的研究路线和实验

方案。

0.2 目标(2)

4.4 能够实施复杂工程问题的

实验方案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

问题,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解释,并通过信息综

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0.3 目标(3)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

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评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和

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

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

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

任。

6.2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

历,熟悉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

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和和法津

法规。 0.3 目标(1)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

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

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

规范,履行责任。

8.2 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工

程师的责任,能够在电子信息

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

和行为规范,履行电子工程师

的社会责任。

0.2 目标(4)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基本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完成电视接收机的开关电源电路、扫描电路、图像电路、伴音电

路等整机单元电路的原理分析、电路的安装、调试、测量、故障检修、整机验收和实训

报告撰写等。

2. 基本要求

集中讲课:说明课程的性质作用、时间的具体安排、成绩的评定依据;明确实训的

任务要求和鉴定考核要求;整机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分析。

电路安装:将整机分成多个单元电路逐个进行;熟悉每个单元电路中元器件的作用、

参数,并检测元器件的好坏;认真、仔细、正确、规范地焊接安装各个单元电路。

电路调试:每安装好一个单元电路就进行调试,使该电路的静态、动态等工作状态

321

正常。

电路测量:每调试好一个单元电路就测量该电路有关关键点的电压、电流、频率、

波形、电阻值等数据,作为故障检修的原始资料。

故障检修:先进行各单元电路故障检修练习,然后再进行整机常见故障检修练习。

整机验收:学生按照整机性能指标要求进行整机总调,教师对其进行验收。

撰写实训报告: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报告撰写要求(详见指导书),书写实训报告,

在课程实训结束最后一天上交书面报告。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周

周一上午

1、讲解无线电调试工职业标

准、课程内容和要求

2、分析电视接收机整机电路

目标(1)

周一下午~周二 电源电路的安装与测量 目标(1)

周三、四 行扫描电路的安装与测量 目标(1)

周五 场扫描电路的安装与测量 目标(1)

第二周

周一 图像电路的安装与测量 目标(1)

周二 伴音电路的安装与测量 目标(1)

周三~周五 整机调试与验收 目标(2)

第三周

周一~周二 单元电路的故障检修 目标(3)

周三~周四 整机故障检修 目标(3)

周五 鉴定考核、提交书面实训报告 目标(4)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序号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机器验收 调试与排故 实训报告

1 课程目标(1) 30% 30%

2 课程目标(2) 20% 20%

3 课程目标(3) 30% 30%

4 课程目标(4) 20% 20%

合计 30% 50% 20% 100%

322

六、参考书目

1. 黄金林.企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指导书(第二次修订).江苏理工学院,2014

2. 孙玉霞.黑白电视接收机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2013.

323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评分

内容 满分 评分依据

评分标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30

1.电路安装与测量

实施情况;

2.职业标准的掌握

情况。

电路安装正确;完全

达到整机指标要求,

机器工作正常、稳

定;完全掌握职业标

准的内涵。

能实施电路的安装;

基本达到整机指标

要求,工作正常、稳

定;完全掌握职业标

准的内涵。

能实施电路的安装;

达到整机大部分指标

要求,工作基本正常、

稳定;掌握职业标准

的内涵。

尚能实施电路的安装;

达到整机大部分指标要

求,工作基本正常,但

稳定性不够;基本掌握

职业标准的内涵。

尚能实施电路的安

装;不能达到整机大

部分指标要求,工作

不正常、不稳定;尚

能基本遵守职业规

范。

50

1.整机调试方案设

计与实施情况;

2.故障检修实施情

况;

3.测试数据的分析

与应用情况。

整机调试方案正确;

调试、检修步骤和方

法完全得当;能正确

分析和应用测试数

据;故障排除,机器

工作正常。

能正确设计整机调

试方案;调试、检修

步骤和方法得当;能

基本分析和应用测

试数据;故障排除,

机器工作正常。

能制定整机调试方

案;调试、检修步骤

和方法基本得当;能

基本分析和应用测试

数据;故障排除,机

器工作正常。

尚能制定整机调试方

案;调试、检修步骤和

方法大部分得当;能基

本分析和应用部分测试

数据;故障基本排除,

机器工作正常。

无整机调试方案;调

试、检修步骤和方法

错误;能基本分析和

应用部分测试数据;

故障未排除,机器工

作不正常。

20

1.报告撰写的规范

性;

2.职业规范性的遵

守情况。

格式正确,表达清

晰,图表规范;能完

全遵守职业规范。

格式正确,表达较清

晰,图表较规范;能

完全遵守职业规范。

格式基本正确,表达

基本清晰,图表基本

较规范;能遵守职业

规范。

格式基本符合要求,表

达无原则性错误,图表

无原则性错误;能基本

遵守职业规范。

未按格式规范要求

完成实训报告;未能

掌握职业标准的内

涵。

324

二、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报告撰写规范

(一)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报告内容组成

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报告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训目的;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与步

骤;数据分析;实训小结。

(二)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报告撰写内容要求

1. 实训目的

实训目的应明确,要涵盖电路的工作原理、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电路的安装、测

量、调试与检修。

2. 实训要求

实训要求应具体,要涵盖电路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

3. 实训内容与步骤

实训内容要正确,能体现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实训方案要正确,实训步骤要细化,

实训方法要得当,要有可操作性。

4. 数据与分析

测量数据应全面、正确,要有数据分析过程。

5. 实训小结

实训小结应从自身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角度总结实训收获和体会。

(三)撰写格式要求

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报告使用手写,要求如下:

1. 封页上的内容一律按照统一封面的式样打印,必须正确无误。

2. 封面和全文纸张大小为 A4 开本。

325

《电信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信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2. 课程代码:A31Q015

3. 学分/学时:2.0 / 2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专业课程

7. 参考教材:张宇.信息化项目工程实施.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2周。

9. 开课系部:企业(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0. 撰写人:冉启安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电信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施工操作的认知,了

解实际施工操作的方法和规范,掌握电信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标准、产业政策以及法津

法规;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自行设计符合工程规范的运维解决方案,同时了

解电信工程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具体工程实现问题,能够在设计中综合考

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在电信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项目实施能力,

并能评价和分析工程实施方案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26

(4)通过电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文档整理、合同签订及团队合作等各项工作的开

展,使学生理解并体会个体和团队的关系及负责人的角色和含义;

(5)项目实施以分组形式开展,并由学生轮流担任项目负责人,注重组队合作的形

式及互评自评意识的培养;

(6)加深学生对于电信工程管理和施工认知,使学生掌握工程建设、电源安装、网

络布线、硬件安装、工程设计与预算、项目管理、工程验收等全过程的知识;

(7)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解决实际现场工程问题

的能力;能够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进行设计方案成本预算和方案实施计划安

排,独立写出格式规范的工程设计与预算表格和工程项目实施报告。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

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评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

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

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

的责任。

6.2 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

习经历,熟悉电子信息领域

的相关技术标准、产业政策

和和法津法规;

0.3 目标(1)

6.3 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电

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

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

的潜在影响,并理解应承担

的责任。

0.4 目标(2)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

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

7.2 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够合

理评价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

0.4 目标(3)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

背景下的团队中,理解并承担

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

角色。

9.1 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

的团队中个体、团队成员以

及负责人的角色的含义和关

系;

0.4 目标(4)

9.2 能够与其他成员协调合

作,倾听其他团队成员的意

见,在团队中胜任团队成员

及负责人的角色,按照需求

承担相应任务。

0.2 目标(5)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

子信息工程领域涉及的工程

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

11.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项

目管理涉及的工程管理原

理、工程实施流程和基本的

0.5 目标(6)

327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经济决策方法;

11.2 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

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应用于电子信息系统分析、

设计与应用开发、系统集成

等方面的工程实践中。

0.4 目标(7)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电信工程项目承接

(1)了解电信工程建设的相关概念;

(2)熟悉电信工程工程建设的流程;

(3)掌握各种立项资料的撰写方法;

(4)掌握电信工程工程施工合同签订的要点,并能完成施工合同的签订;

(5)了解电信工程工程安全施工协议的特点及保障协议,并掌握安全协议签署的要

素。

2. 电信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制定

(1)掌握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2)熟悉通信服务类单位资质及特点;

(3)熟悉通信施工组织方案,熟知组织构架隶属关系为成为组织构架中的一员积极

充实自己;

(4)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格局的组织方案而设定具有特色的施工组织方案。

3. 电信工程施工设计

(1)掌握电信工程项目设计原则及流程;

(2)掌握电信工程工程项目勘测的要求,并独立完成工程制图;

(3)掌握电信工程项目设计中预算的编制;

(4)掌握电信工程项目设计中工作量用定额体现方式。

4. 电信工程项目的施工实施

(1)线路施工

① 了解通信线路的基本概念;

② 通信线路施工的特点,以及施工规范;

328

③ 掌握线路施工中杆路、管道以及直埋三个主要施工类型;

④ 熟悉通信线路项目实施安全保护措施;

⑤ 掌握光纤熔接的技术。

(2)设备施工

① 掌握通信设备施工规范;

② 掌握电信工程设备的安装要求;

③ 熟悉通信网络的割接流程;

④ 掌握基站设备的安装。

5. 电信工程施工验收

(1)了解工程验收的基本概念;

(2)掌握工程验收的基本依据;

(3)掌握工程验收的一般程序;

(4)了解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周

周一

电信工程项目承接:掌握电信工程

建设的基本概念、流程、施工合同

的签订以及安全协议签署等相关内

容。

目标(1)、(4)

周二~周三

电信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制定:掌

握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熟悉通信

施工组织方案。

目标(2)

周四~周五

电信工程施工设计:掌握电信工程

项目设计原则及流程,独立完成工

程制图和预算编制;掌握项目设计

中工作量用定额体现方式。

目标(4)、(6)

第二周

周一~周三

电信工程项目的施工实施:1)线路

施工,了解通信线路的基本概念、

特点及施工规范,熟悉常见施工类

型和安全保护措施,并能掌握光纤

熔接的技术;2)设备施工,掌握设

备施工规范和安装要求,进行基站

设备的安装。

目标(5)、(7)

周四~周五

电信工程施工验收:了解工程验收

的基本概念、依据及一般程序、了

解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目标(2)、(3)

329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 教学方法

(1) 课程教学方式:以分组——布置任务——小组实施——完成任务——成果评价

——自我评价的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来组织教学。注重组队合作的形式及互评自评意识

的培养。

(2) 实训课教学:利用ICT产教融合基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电信工程项目流程为

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实践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

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3) 工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通过工程师实际的工程经验,列

举一些工作中的实例、以工程案例、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

未来工作的场景。

(4) 信息化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利用华晟经世的经世优学平台,

开展微课、虚拟仿真、线上作业、答疑、评价等教学工作。

2.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项目实施

方案设计 项目实施作业

项目实施

报告

1 课程目标(1) 5% 10% 15%

2 课程目标(2) 10% 10% 20%

3 课程目标(3) 10% 10%

4 课程目标(4) 10% 10%

5 课程目标(5) 10% 10%

6 课程目标(6) 10% 10%

7 课程目标(7) 5% 20% 25%

合计 20% 30% 50% 100%

六、参考书目

1. 张宇. 信息化项目工程实施.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330

2. 黄艳华. 现代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第 3 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7.

3. 戴海兵,张桂荣,薛水冰. 信息通信工程建设与维护手册.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17.

4. 吴晓岚,张世民.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 罗建标,陈岳武.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31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评分内容

满分 评分依据 评分标准

优 良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项目

实施

方案

设计

20

1.设计方案中考虑相关

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和

法律法规的全面性;

2.是否考虑设计中的非

技术因素;

3.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

方法的运用。

设计方案中相关技术

标准、产业政策和法

律法规的考虑很全

面;能够运用工程管

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进

行成本预算;方案实

施计划安排能够充分

考虑设计中的非技术

因素。

设计方案中相关技术

标准、产业政策和法

律法规的考虑很较为

全面;能够运用工程

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进行成本预算;方案

实施计划安排能够考

虑设计中的非技术因

素。

能在设计方案中考虑

相关技术标准、产业

政策和法律法规;能

够运用工程管理与经

济决策方法进行成本

预算,但成本预算不

准确;方案实施计划

安排中对非技术因素

有所考虑。

设计方案中相关技术

标准、产业政策和法

律法规考虑不全面;

成本预算不准确;尚

能考虑设计中的非技

术因素。

未在设计方案中考

虑相关技术标准、产

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无方案成本预算;未

考虑设计中的非技

术因素。

项目

实施

作业

30

1.项目管理和施工作业

完成情况;

2.团队合作情况;

3.是否考虑对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

能够动手操作完成全

部项目实施方案,有

很强的文档整理及团

队合作能力;掌握了

项目管理和施工全过

程的知识;对环境和

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考

虑非常全面。

能够动手操作完成大

部分项目实施方案,

有较强的文档整理及

团队合作能力;基本

掌握了项目管理和施

工全过程的知识;对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影

响的考虑较为全面。

能够动手操作完成基

本项目实施方案,文

档整理及团队合作能

力一般;基本掌握项

目管理和施工全过程

的知识;能考虑对环

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

响,但不全面。

尚能动手操作完成基

本项目实施方案,文

档整理不规范、团队

合作能力一般;掌握

了项目管理和施工全

过程的部分知识;尚

能考虑对环境和可持

续发展的影响。

未能完成项目实施

方案,文档整理不规

范、团队合作能力较

差,没有掌握项目管

理和施工全过程的

知识。未考虑对环境

和可持续发展的影

响。

项目

实施

报告

50

1.报告撰写的规范性;

2.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

方法的运用;

3.团队合作情况;

4.是否考虑设计中的非

技术因素。

报告格式正确,表达

清晰,图表规范;工

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

法运用的描述全面完

整;团队成员分工明

确、合理;并综合考

虑了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文化及环

境等因素。

报告格式正确,表达

清晰,图表规范;工

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

法运用的描述较为全

面完整;团队成员分

工较为明确、合理;

能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及

环境等因素。

报告格式基本正确,

表达基本清晰,图表

基本规范;工程管理

和经济决策方法运用

的描述不全面;团队

成员分工尚明确;能

考虑一部分社会、健

康、安全、法律、文

化及环境等因素。

报告格式基本正确,

表达不够清晰,图表

不规范;工程管理和

经济决策方法运用的

描述不完整;团队成

员分工不明确;尚能

考虑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及

环境等因素。

报告格式不正确,表

达不清晰,图表不规

范;对工程管理和经

济决策方法的运用

缺乏正确的描述;未

能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及

环境等因素。

332

二、电信工程实施项目报告撰写规范

(一)电信工程实施项目报告内容组成

电信工程实施项目报告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电信工程实施项目报告题目;工程项目实施要求;

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及流程;工程制图和预算编制及项目中工作量的定额体现方式;工程项目验收;

参考文献;附录。

(二)电信工程实施项目报告撰写内容要求

1. 电信工程实施项目报告题目

电信工程实施项目报告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能直接反映项目的实施内容;字数要适

当,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汉字。

2. 工程项目实施要求

工程项目实施要求,以浓缩的形式概括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和项目实施需要达到的

最终效果。

3. 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及流程

清晰有条理的描述施工组织方案及工程建设的流程,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格局的组织方案而设计

具有特色的施工方案,方案中能体现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且方案中能体现对复杂工程问

题的分析,以及考虑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4. 工程制图和预算编制及项目中工作量的定额体现方式

根据电信工程项目勘测的要求,完成正确的工程制图,并且根据图纸进行预算的编制,同时在

项目设计中将工作量用定额的方式体现。

5. 工程项目验收及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工程项目验收的基本概念和依据,清晰并完整地叙述工程验收的一般程序,包括在多学科

背景下对工程建设、电源安装、网络布线、硬件安装、工程设计与预算、项目管理、工程验收全过

程的描述;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解决电子和通信领域的实际现场工程问

题,最终比较方案设计结果和实际验收结果的差异,并进行结果分析。

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电信工程实施项目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

重。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

7. 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项目实施设计总图、原始测量数据表、项目预算及

工作量列表等,应放在附录中,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超过正文。

333

《电子系统设计综合训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综合训练;Integrated Training of Electronic System Design

2. 课程代码: A311054

3. 学分/学时:4.0/4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工程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

7. 参考教材:薛波.电子系统设计综合训练指导书.江苏理工学院,2014.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4周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薛波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高倩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步骤。能够根据设计任务和要求,通过

查阅文献,深入分析现有的解决方案,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和可行性论证;

(2)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具体的系统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实施工艺流程

设计,并能运用EDA工具对设计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与验证,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了解电子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具体工程实现问题,能够在设计中综合

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进行设计方案成本预算和方案实施计划安

排;

334

(5)能够完成电子系统中元器件型号的选择,电子系统的安装、调试、数据测试

与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能力;

(6)能够独立写出结构完整、表述严谨、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格式规范的电子

系统设计报告;

(7)能够对所设计的电子系统进行分析、理解和归纳总结,培养自主学习与实践、

创新思维的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

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

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

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

论。

2.4 能够借助文献研究分析电

子信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已有

的多种解决方案,寻找替代解

决方案,并分析其合理性,获

得有效结论。

0.2 目标(1)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

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电路、

应用软件或工艺流程等,并能

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

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3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复杂工程问题,确定相应的

工程设计目标与任务,完成具

体的系统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实

施工艺流程设计,并体现创新

意识。

0.2 目标(2)

3.4 能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社

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

以及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方

案和实施工艺流程的比较、优

化和可行性论证。

0.3 目标(3)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

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

究,包括进行单元电路、信号

处理与传输单元、典型电子系

统等方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实

验数据分析与解释,并通过信

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3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复杂工程问题,基于科学原

理,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给

出相关问题的研究路线和实验

方案。 0.4 目标(5)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

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

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

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沟

10.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

专业科技文档的基本构成及要

求,并能按要求撰写报告与设

计文档。 0.4 目标(6)

335

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子

信息工程领域涉及的工程管理

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

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2 能够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

策方法应用于电子信息系统分

析、设计与应用开发、系统集

成等工程实践中。

0.3 目标(4)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

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追踪电

子信息工程相关领域的发展动

态,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

能力。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

括对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

析、理解和归纳总结等能力。 0.3 目标(7)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基本内容

通过一个以工程实践或社会生活为背景的电子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实现,使学生将

已学过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单片机等知识综合运用于设计中。通过查阅技术资料,

进行方案对比,确定实现方案。学会分析、查找和排除电子系统设计与调试过程中的故

障。独立地完成格式规范且严谨的电子系统设计报告。辅导老师负责对设计方案进行审

查,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启发与引导,完成对设计结果和报告的评价。

主要参考设计项目:

(1)智能交通灯控制器

(2)智能温湿度监测报警系统

(3)多功能定时系统设计

(4)数控放大器设计

(5)多功能自适应直流电机控制器

(6)简易信号发生器设计

(7)简易频率计设计

(8)串口通信-多机通信系统

(9)多功能计算器的设计

(10)密码锁设计

(11)自选课题(结合实际应用对象确定设计内容)

2. 基本要求

336

(1)了解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常识,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加深对专

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设计电子系统的各个单元,并组成系统。

(2)通过设计符合特定需求的电子系统解决方案,合理选择传感器、控制器及其

他元器件,正确计算、分析各单元电路性能指标和元器件参数及封装,以及较全面地考

虑系统维护和升级等要求,达到掌握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步骤和方法的目的。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

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典电路、典型案例或成熟模块及源码,具备进行设计

整合的能力。

(4)了解电子信息类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电子系统先进设计与仿真工具的使用

方法与调试技巧,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电子系统设计。

(5)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报告撰

写和表述能力。

(6)引导学生理解工程中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非技术因

素的重要性,重视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和与经济预算,勇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第一周

周一上午 讲授电子系统设计基本理论;讲解课程内

容、要求;布置课题任务,学生选题。 目标(1)

周一下午~

周二下午

资料调研,方案比较,系统总体方案

设计。 目标(1)

周三、四 进行具体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实施工艺流

程设计。 目标(2)、(3)

周五 进行设计方案成本预算和方案实施计划

制定。 目标(4)

第二周

周一 上交开题报告,指导教师逐一审查,学生

就设计内容作陈述与答辩。

阶段考核目标

(1)~(4)

周二~周五

绘制电路原理图,对所设计电子系统进行

仿真分析与验证;完成元器件型号的选

择,提交元器件清单;每位学生独立进行

仿真演示,并对软件设计进行说明。

目标(2)

337

第三周

周一~周二 领取电路板、元器件等;进行系统硬件制

作。 目标(5)

周三~周五 设计系统调试方案,进行电子系统的软硬

件联合调试。 目标(5)

第四周

周一~周二 设计系统功能指标测试方案,进行数据测

试与分析。 目标(5)

周三~周四 电子系统设计的验收,包括安装工艺、调

试结果、陈述与答辩等。

阶段考核

目标(5)

周五 讲解设计报告撰写方法与要求;并于课程

结束一周后上交设计报告。

目标(3)、(6)

、(7)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方案设计

(撰写开题

报告)

仿真分析(包括

原理图绘制、程

序设计、随机提

问等)

实物验收(包

括安装工艺、

调试结果、随

机提问等)

设计

报告

1 课程目标(1) 15% 15%

2 课程目标(2) 10% 10% 20%

3 课程目标(3) 5% 5% 10%

4 课程目标(4) 10% 10%

5 课程目标(5) 20% 20%

6 课程目标(6) 15% 15%

7 课程目标(7) 10% 10%

合计 40% 10% 20% 30% 100%

六、参考书目

1. 庹先国,余小平,奚大顺. 电子系统设计-基础篇(第 3 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出版社,2014.

2.李金平,沈明山,姜余祥.电子系统设计(第 2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田良,王尧,黄正瑾等.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孙肖子. 电子设计指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38

5. 杨刚.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刘德全.Proteus8—电子线路设计与仿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7. 杨毅刚. 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方略.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8. 杨毅刚. 持续降低产品成本的系统方略.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39

附件:

一、成绩评定标准

评分内容

满分 评分依据

评分标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40

1.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全面性;

2.软硬件解决方案的正

确程度;

4.设计成本预算情况;

3.是否考虑设计中的非

技术因素。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全面,软硬件解

决方案具体、可实现,

成本预算科学,能够充

分考虑设计中的非技

术因素。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

行性论证较全面,软

硬件解决方案具

体,能够进行成本

预算,考虑到设计

中的非技术因素。

能够进行设计方案比

较和可行性论证,软

硬件解决方案不具

体,成本预算不准确,

对设计中的非技术因

素有所考虑。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不全面 ,软硬

件设计方案可实现性

尚待进一步验证,尚

能考虑设计中的非技

术因素。

无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软硬件设计

方案错误。

仿

10

1.EDA 软件使用熟练

程度,仿真结果的正确

性;

2.分析是否全面。

能够正确运用 EDA 工

具对设计系统进行仿

真,分析透彻、全面。

能够运用 EDA对设

计系统进行仿真,

结果正确,分析较

全面。

能够运用 EDA 对设

计系统进行仿真,得

到大部份预期结果,

并能做出分析。

尚能能够运用 EDA

对设计系统进行仿

真,分析不到位。

未能完成仿真分析。

20

1.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情况;

2.软硬件制作是否符合

任务要求;

3.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实验方案正确,实施能

力强,制作的硬件、软

件完全符合或超出任

务要求的指标,工作正

常、稳定,问题回答完

全正确。

能正确设计实验方

案并实施,制作的

硬件、软件基本符

合任务要求的指

标,工作正常、稳

定,问题回答正确。

能制定实验方案并实

施,制作的硬件、软

件符合任务要求的大

部分指标,工作基本

正常、稳定,问题回

答基本正确。

尚能制定实验方案,

制作的硬件、软件尚

符合任务要求的大部

分指标,工作基本正

常,但稳定性不够,

问题回答部分正确。

不能制定实验方案,

制作的硬件、软件不

符合任务要求的指

标,工作不正常、不

稳定,问题回答错

误。

30

1.报告撰写的规范性;

2.对设计制作结果的分

析、理解和归纳总结情

况;

3.设计中的非技术因素

分析。

格式正确,表达清晰,

图表规范,全面地考虑

了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

素。

格式正确,表达较

清晰,图表较规范,

较为全面地考虑社

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及环境

等因素。

格式基本正确,表达

基本清晰,图表基本

较规范,考虑了一定

的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及环境等

因素。

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表达无原则性错误,

图表无原则性错误。

只考虑了部分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未按格式规范要求

完成设计报告,设计

中未考虑社会、健

康、安全、法律、文

化及环境等因素。

340

二、电子系统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一)电子系统设计报告内容组成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电子系统设计报告(论文)题目;摘要(中、

英文);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可选)

(二)电子系统设计报告撰写内容要求

1.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的题目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汉字。

2.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的摘要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的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 300 汉字左右,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3. 关键词

关键词是表述电子系统设计的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不超过

6 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加标点符号。

4. 目录

目录作为电子系统设计报告的提纲,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

目录按章节排列编写,标明页数,便于阅读。章节、小节等应按数字依次标出。标题应

层次清晰,并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5. 正文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正文应包括前言、正文主体两部分。前言应说明课题的意义、目

的、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应解决的问题。正文主体是对设计研究工作和成果的详细表

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

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电子系统设计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

认和尊重。参考文献 15 篇以上(其中学术论文 10 篇以上,含 2 篇以上英文等外文论文;

教材、学术专著等 5 部以上)。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

7. 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电路原理总图设计、源程序代码清单、

原始测试数据表等,应放在附录中,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超过正文。

341

(三)撰写格式要求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使用计算机打印,打印格式如下:

1. 封页上的内容一律按照统一封面的样张式样打印,必须正确无误。

2. 封面和全文纸张大小为 A4 开本。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 2.5 厘米;

行距 1.5;字距为默认值。

3.页眉和页脚:页眉与正文间距 1.5 厘米。页眉内容为:电子系统设计报告,内

容居中,采用小四黑体。页脚的页号设置在正中,书写“第×页 共×页”。

4. 题和摘要页: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为 1 或 2 行居中打印。

(1)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题目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四号黑体,缩进两个字符),摘要

内容为小四号宋体。

(2) 摘要下面打印“关键词”(四号黑体,缩进两个字符),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要标点符号,字为小四号宋体。

(3) 空一行打印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格式参照中文格式要求。

5. 目录页:

“目录”二字(三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为四号

黑体,节为小四号黑体,小节及其开始页码为小四号宋体。章与章之间空一行。

6. 标题:每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两行为“节” ,以小三号黑体左起

顶格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四号黑体左起顶个打印。换行打印设计(论文)

正文。

7.正文

首行缩进两个字符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行距 1.5 倍行距,字距为默认值。

8. 图:图下方居中标明图号和图题。图题若采用中英文对照时,其英文字体为 5

号正体,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如图 3-1 为第三章第一图。

9. 表格: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 3-1 为第三章第一表。表应有标题,表内必须按

规定的符号注明单位(五号字体居中打印)。

10.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应注明该式按章的顺序编排。

11.参考文献页:

另起一页打印“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居中)。按论文(设计说明书)中参考文献出

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小四号宋体顶格打印)。

342

具体内容有:

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期刊文章作

者、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

主要责任者只列出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等。

②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略)。

③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期刊[J], 论文集[C],

学位论文[D],报纸文章[N],报告[R],专利[P]。

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⑤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⑥ 文献起止页码。

⑦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⑧ 格式:

a.参考文献若是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等:

[角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1]谢幻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b.参考文献若是期刊文章:

[角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1]朱巧明.用 VB 来开发辅助教学软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14(3):22-26.

注意:此处的参考文献不宜与任务书所列参考文献完全一致。

12.致谢页:

另起一页打印“致谢”(三号黑体居中),致谢内容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 2 个字符。

343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生产实习;Production Practice

2. 课程代码:A311070

3. 学分/学时:2.0/2周

4. 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环节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先修课程:工程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

7. 参考教材:魏晓慧.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习指导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8. 教学安排:本课程为2周集中实践教学

9. 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 撰写人: 陶为戈

11. 修订时间:2017.09

12. 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相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生产工艺过

程、产业政策,熟悉产品开发中涉及到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

(2)通过实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电子信息系统和产品,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

信息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和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具有

应承担的责任意识;

(3)理解企业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通过积

极参加相关现场技术岗位工作并进行实际操作,培养解决专业相关科研、生产、设计、

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4)理解工程实践过程中在解决综合性问题、复杂问题时与其它团队人员合作的

重要性,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和企业工程师、员工在执行具体工作时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344

按照要求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

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评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

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

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

的责任。

6.2 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

历,熟悉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技

术标准、产业政策和和法津法

规。

0.2 目标(1)

6.3 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电子信

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

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

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0.2 目标(2)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

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工程实

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2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工程

师的责任,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

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

为规范,履行电子工程师的社会

责任。

0.3 目标(3)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

背景下的团队中,理解并承担

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

角色。

9.2 能够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

倾听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在团

队中胜任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

角色,按照需求承担相应任务。

0.2 目标(4)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基本内容

(1)安全教育,了解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顶岗实习,了解信息工程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措施及管理办法,

产品生产方法、过程和工艺条件。

(3)了解企业发展概况、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4)撰写生产实习报告。

2. 基本要求

(1)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研发体系、质量体系标准、生产制造体系、

平台战略思路等;企业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价值观等;产品的市场定

位、营销服务体系等)。

(2)了解实习单位相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3)基于实习单位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工程实践及其解决方案分析,评价实

345

习单位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4)参加相关现场技术岗位工作并进行实际操作,了解企业专业相关装备(系统)

的作用、工作原理、运行条件,初步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技能。

(5)熟悉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工艺流程。

(6)掌握现代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理解工程师

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7)熟悉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专业规范、国家(行

业、企业)标准。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

1 天 安全教育和参观 目标(1)

8 天 岗位实习 目标(2)、(3)、(4)

1 天 实习总结 目标(2)、(3)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遵守纪律情况 实习态度 工作能力 实习报告

1 课程目标 1 10% 10% 20%

2 课程目标 2 20% 20%

3 课程目标 3 10% 30% 40%

4 课程目标 4 20% 20%

合计 10% 10% 20% 60% 100%

六、参考书目

1.魏晓慧.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习指导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许本洲.实习与就业指导.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曹海平.电子实习指导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46

附件:

一、考核环节评分标准

成绩

考核环节 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60)

实习单位评价

能够很好的了解电子

信息领域的相关技术

标准、产业政策和和法

津法规。能积极地按照

实习企业的生产设备、

生产工艺和工业生产

环境,进行生产活动或

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

发;责任心很强,独立

完成企业规定的各项

任务,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强,刻苦钻

研;实习期间保持全

勤;工作学习态度认

真;很好的遵守公司规

章制度,具有很强的法

律意识。

能够较好的了解电子信

息领域的相关技术标

准、产业政策和和法津

法规。能认真地按照实

习企业的生产设备、生

产工艺和工业生产环

境,进行生产活动或直

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责任心较强,独立完成

项目所规定的各项任

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比较强;实习期间

保持全勤;工作学习态

度较好;较好的遵守公

司规章制度,具有较强

的法律意识。

能够了解电子信息领

域的相关技术标准、产

业政策和和法津法规。

能按照实习企业的生

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工

业生产环境,进行生产

活动或直接参与企业

项目开发;责任心一

般,完成项目所规定的

各项任务,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一般;实习期

间基本全勤;工作学习

态度一般;较好的遵守

公司规章制度,具有较

强的法律意识。

了解一些电子信息领

域的相关技术标准、

产业政策和和法津法

规。基本能按照实习

企业的生产设备、生

产工艺和工业生产环

境,进行生产活动或

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

发;责任心一般,完

成项目所规定的各项

任务,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一般;实习期

间出勤率较高;遵守

公司规章制度一般。

基本不了解电子信

息领域的相关技术

标准、产业政策和

和法津法规。在企

业实习期间,态度

不端正,工作马虎。

责任心较差,无法

完成企业安排的任

务。实习期间出勤

率不足。遵守公司

规章较差。

设计报告评价

以上内容在生产实习

报告中描述较清晰。

以上内容在生产实习报

告中有一定描述。

以上内容在生产实习

报告有描述。

以上内容在生产实习

报告描述较少。

以上内容在生产实

习报告描述严重缺

失。

347

二、实习报告撰写要求

(一)实习报告内容组成

(1)简述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

(2)概述参加实习和完成任务的基本情况。

(3)实习产品的生产原理、生产方法、过程和工艺条件、生产的改进意见

等。

(4)详述个人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思想和业务上的收获体会。

(二)实习报告撰写要求

文体正确,层次清楚,语句简明,字迹工整,图文并茂。

348

《综合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综合工程实践;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Practice

2.课程代码:A312086

3.学分/学时:4.0/4周

4.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环节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通信电子

线路、通信原理

7.参考教材:陶为戈,贾中宁. 物联网工程综合训练指导书. 江苏理工学院电

信学院,2014.9.

8.教学安排及方式:本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4周,

9.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

10.撰写人:贾子彦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陶为戈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 课程的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工程项目设计要求,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基于科学原理,

给出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路线;

(2)深入分析现有的解决方案,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具体的系统

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实施工艺流程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了解项目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具体工程实现问题,能够在设计中综

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方案和实施工

艺流程的比较和可行性论证;

(4)能够运用EDA工具对系统进行设计、模拟、分析和验证,并分析其局

限性;

349

(5)能够完成设计项目中模块与元器件的选用,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

并能够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得到有效结论;

(6)通过分组形式开展项目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在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能够同各参与方有效沟通、交流,确保开发进

度。能够对技术问题进行描述、表达与答辩,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技术总结,

撰写报告。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

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

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

元电路、应用软件或工艺流

程等,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

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

及环境等因素。

3.3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确定相应的工程

设计目标与任务,完成具体的系

统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实施工艺

流程设计,并体现创新意识。

0.2 目标2

3.4 能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

境等因素,进行设计方案和实施

工艺流程的比较、优化和可行性

论证。

0.3 目标3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

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

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进行研究,包括进行单元

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单

元、典型电子系统等方面的

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

析与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

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3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复杂工程问题,基于科学原

理,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给出

相关问题的研究路线和实验方

案。

0.4 目标1

4.4 能够实施复杂工程问题的

实验方案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

问题,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进

行分析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

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0.3 目标5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

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

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

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

括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3 能够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测

试工具、软硬件设计和仿真平

台,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

问题进行设计、模拟、分析和验

证,并能分析其局限性。 0.3 目标4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

背景下的团队中,理解并承

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

人的角色。

9.2 能够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

倾听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在团

队中胜任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

角色,按照需求承担相应任务。

0.4 目标6

350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工

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

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

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

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

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

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

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沟通

和交流。

10.2 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

力,能够熟练运用工程技术语言

针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

问题进行描述、表达与答辩。

0.3 目标7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通过采取参与工程项目开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子信息产业中关注设备的

工作原理和系统集成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学

习,掌握基本设计工具、规范,进行系统设计、开发、调试等工作,提高学生工

程意识、创新意识等。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完成规定的实践环节学习,锻炼学生

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1.基本内容

(1)ZigBee 芯片基础实验:ZigBee 无线通信芯片的内部组成结构和主要特

点,芯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实验平台的构建、GPIO

实验、系统主时钟的选择实验、LCD 实验、ADC 实验、UART 串口通信实验、

定时器实验、外部中断实验、看门狗实验、DMA 实验、随机数产生实验、Flash

读写实验、功耗模式选择实验、获取芯片信息实验。

(2)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训练: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方法、

ZigBee协议栈进行无线通信的设计技术、基于ZigBee规范的数据采集、传输及处

理技术。该训练包含如下内容:短距离通信协议IEEE 802.15.4、ZigBee通信规范

之多拓扑结构组网、通用传感器基本功能训练、ZigBee无线通信系统。

(3)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工程应用训练:构建基于ZigBee网络的家用电

器及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

2.基本要求

每项内容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 ZigBee 无线通信芯片的内部组成结构和主要特点,掌握芯片的工

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51

(2)掌握 ZigBee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方法、ZigBee 协议栈进行无线通

信的设计技术、基于 ZigBee 规范的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技术。

(3)通过构建基于 ZigBee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管理系统,深入了解物

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和身份识别方面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剖析基于物联网的家

用电器及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结合通用传感器和数据无线收发实验的有关知

识,可以扩展出基于 ZigBee 技术物联网的其他应用功能。

四. 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概要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

课程目标 讲课 实验 实践

ZigBee 相关理论基础 0.5 周 0.5 周 理论、实验教学 目标 5

项目需求分析、系统

总体方案设计 0.5 周 基于项目的学习 目标 1、6

系统硬件设计 0.5 周 基于项目的学习 目标 2、3

系统软件设计 0.5 周 基于项目的学习 目标 2、4

系统安装与调试 1 周 基于项目的学习 目标 5、6

设计项目的验收、

学生陈述与答辩 0.5 周 演示与答辩 目标 7

设计报告的撰写 目标 2、3、7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兴趣培养: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对课程有一

个总体把握,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联网工程的应用实例,使课程更生动,让

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进程:从基本知识的基础出发,以使学生乐学为前

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 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教师通过演示程序的设计方法,让学生有更直观

的认识和理解。

352

2.课程的考核

考核方式:设计过程,项目验收,小组答辩,报告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设计过程×40% + 验收成绩×20% + 答辩成绩×15%

+ 报告成绩×15%

课程

目标

考核环节

合计 设计过程(包

括设计方案、

仿真分析等)

项目验收(包

括安装工艺、

调试结果等)

陈述与答

辩(分组

答辩)

设计

报告

1 课程目标 1 10% 10%

2 课程目标 2 15% 15%

3 课程目标 3 5% 5% 10%

4 课程目标 4 10% 10%

5 课程目标 5 20% 20%

6 课程目标 6 10% 10%

7 课程目标 7 15% 10% 25%

合计 40% 20% 25% 15% 100%

六、参考书目

(1)刘霞,孟涛,魏青梅编. 电子设计与实践(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

出版社,2015.

(2)庄奕琪主编.电子设计可靠性工程.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3)吴显鼎,李海侠编.电子信息工程导论.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4)陈世文主编. 电子设计工程实践.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5)何宝祥主编. 电子设计实训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李文仲等. ZigBee无线网络技术入门与实战. 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出版社,2007.

353

附件:

一、成绩评定标准

评分内容

满分 评分依据 评分标准

优 良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设计

过程 40

1.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全面性;

2.软硬件解决方案的正

确程度;

4.仿真分析结果;

3.是否考虑设计中的非

技术因素。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全面,软硬件解

决方案具体、可实现,

仿真分析结果正确,分

析全面,能够充分考虑

设计中的非技术因素。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

行性论证较全面,

软硬件解决方案具

体,仿真分析结果

正确,考虑到设计

中的非技术因素。

能够进行设计方案比

较和可行性论证,软

硬件解决方案不具

体,仿真分析结果基

本正确,对设计中的

非技术因素有所考

虑。

设计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不全面,软硬

件设计方案可实现性

尚待进一步验证,尚

能考虑设计中的非技

术因素。

无方案比较和可行

性论证,软硬件设计

方案错误。

项目

验收 20

1.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情况;

2.软硬件制作是否符合

任务要求;

实验方案正确,实施能

力强,制作的硬件、软

件完全符合或超出任

务要求的指标,工作正

常、稳定,问题回答完

全正确。

能正确设计实验方

案并实施,制作的

硬件、软件基本符

合任务要求的指

标,工作正常、稳

定,问题回答正确。

能制定实验方案并实

施,制作的硬件、软

件符合任务要求的大

部分指标,工作基本

正常、稳定,问题回

答基本正确。

尚能制定实验方案,

制作的硬件、软件尚

符合任务要求的大部

分指标,工作基本正

常,但稳定性不够,

问题回答部分正确。

不能制定实验方案,

制作的硬件、软件不

符合任务要求的指

标,工作不正常、不

稳定,问题回答错

误。

陈述

与答

25

1. 陈述清晰性;

2. 回答问题正确性;

3. 组内分工协作情况。

组内分工协作良好,答

辩时思路很清晰,问题

回答完全正确。

组内分工协作较

好,答辩时思路较

清晰,问题回答正

确。

组内有分工协作一

般,答辩时思路基本

清晰,问题回答基本

正确。

组内有分工,但协作

不够,,答辩时思路尚

清晰,问题回答部分

正确。

组内无分工,答辩时

思路不清晰,问题回

答全部错误。

设计

报告 15

1.报告撰写的规范性;

2.对设计制作结果的分

析、理解和归纳总结情

况。

格式正确,表达清晰,

图表规范,分析、理解

和归纳总结全面。

格式正确,表达较

清晰,图表较规范,

分析、理解和归纳

总结情况较全面。

格式基本正确,表达

基本清晰,图表基本

较规范,分析、理解

和归纳总结情况较基

本全面。

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表达无原则性错误,

图表无原则性错误。

有分析、理解和归纳

总结。

未按格式规范要求

完成设计报告,无分

析、理解和归纳总

结。

354

二、综合工程实践报告撰写规范

(一)综合工程实践报告内容组成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综合工程实践报告(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关

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可选)

(二)综合工程实践报告撰写内容要求

1.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的题目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 20个汉字。

2.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的摘要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的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 300 汉字左右,英文摘要应

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3. 关键词

关键词是表述综合工程实践的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不超过 6 个。每个

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加标点符号。

4. 目录

目录作为综合工程实践报告的提纲,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目录按章

节排列编写,标明页数,便于阅读。章节、小节等应按数字依次标出。标题应层次清晰,并与正文

中的标题一致。

5. 正文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正文应包括前言、正文主体两部分。前言应说明课题的意义、目的、主要研

究内容、范围及应解决的问题。正文主体是对设计研究工作和成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

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

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合工程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参考文献 15 篇以上(其中学术论文 10 篇以上,含 2 篇以上英文等外文论文;教材、学术专著等 5

部以上)。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

7. 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电路原理总图设计、源程序代码清单、原始测试数

据表等,应放在附录中,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超过正文。

(三)撰写格式要求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使用计算机打印,打印格式如下:

3. 封页上的内容一律按照统一封面的样张式样打印,必须正确无误。

4. 封面和全文纸张大小为 A4 开本。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 2.5 厘米;

行距 1.5;字距为默认值。

3.页眉和页脚:页眉与正文间距 1.5 厘米。页眉内容为:综合工程实践报告,内容居中,采用

小四黑体。页脚的页号设置在正中,书写“第×页 共×页”。

4. 题和摘要页: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为 1 或 2 行居中打印。

(1) 综合工程实践报告题目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四号黑体,缩进两个字符),摘要内容为小

四号宋体。

(2) 摘要下面打印“关键词”(四号黑体,缩进两个字符),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

关键词后不要标点符号,字为小四号宋体。

355

(3) 空一行打印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格式参照中文格式要求。

5. 目录页:

“目录”二字(三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为四号黑体,节为

小四号黑体,小节及其开始页码为小四号宋体。章与章之间空一行。

6. 标题:每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两行为“节” ,以小三号黑体左起顶格打印;

“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四号黑体左起顶个打印。换行打印设计(论文)正文。

7.正文

首行缩进两个字符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行距 1.5 倍行距,字距为默认值。

8. 图:图下方居中标明图号和图题。图题若采用中英文对照时,其英文字体为 5 号正体,中文

字体为五号楷体。如图 3-1 为第三章第一图。

9. 表格: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 3-1 为第三章第一表。表应有标题,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

注明单位(五号字体居中打印)。

10.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应注明该式按章的顺序编排。

11.参考文献页:

另起一页打印“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居中)。按论文(设计说明书)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

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小四号宋体顶格打印)。具体内容有:

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期刊文章作者、文章作者)。

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出姓名,其

后不加“著”、“编”、“主编”等。

②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略)。

③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期刊[J], 论文集[C],学位论文[D],

报纸文章[N],报告[R],专利[P]。

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⑤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⑥ 文献起止页码。

⑦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⑧ 格式:

a.参考文献若是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等:

[角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1]谢幻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b.参考文献若是期刊文章:

[角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1]朱巧明.用 VB 来开发辅助教学软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3):

22-26.

注意:此处的参考文献不宜与任务书所列参考文献完全一致。

12.致谢页:

另起一页打印“致谢”(三号黑体居中),致谢内容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 2 个字符。

356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毕业设计;Graduation Design

2.课程代码: A315006

3.学分/学时:16.0/16周

4.课程类別:必修/集中实践环节

5.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先修课程:通识基础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基

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7.参考教材:电气信息类毕业设计指导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4.

8.教学安排:本课程为16周集中实践教学

9.开课系部:电子工程系

10.撰写人:陶为戈

11.修订时间:2017.09

12.审定人:薛波 批准人:俞洋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1.课程的教学目标

(1)毕业设计过程中学习态度端正,遵守纪律,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按时

完成毕业设计,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发展的要求;

(2)具有查阅收集中外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文献能力,

掌握毕业设计所渉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知

识对课题进行系统分析,制定设计方案,分析其合理性并能得到有效的结论;

(3)能够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和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进行方案设

计和论证,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完成具体的软硬件解决方

案设计;

357

(4)能够运用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出经济

可行的合理解决方案,理解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质量及风险管理以及人力资源

管理,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5)理解电子信息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过程,考虑和评价其对社

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潜在影响和应承担的责任;

(6)能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实施硬件设计制作、软件

程序编写,从设计方案的确定到系统仿真模型及实验方案的建立,能基于仿真及

实验结果分析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优化设计方案,最终能判断设计方案

的正确性、系统工作稳定性;

(7)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外文文献资源的获取方法,具备一定的国际视

野和外文翻译能力;

(8)具有能够运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专业术语进行表达沟通的能力,能在

规定时间内熟练、扼要地陈述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口述表达简明扼要、

突出重点,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思路清晰,有深度和广度,表达准确;

(9)能够进行设计方案和实施工艺流程的比较、优化和可行性论证,体现

其创新意识、创新性。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权重值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能够综合运用数

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并通过文献研究,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和表达,

以获得有效结论。

2.4 能够借助文献研究分析电子

信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已有的

多种解决方案,寻找替代解决方

案,并分析其合理性,获得有效

结论。

0.4 目标2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

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

特定需求的系统方案、单元电

路、应用软件或实施工艺流程

等,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

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3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确定相应的工程

设计目标与任务,完成具体的系

统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实施工艺

流程设计,并体现创新意识。

0.4

目标1

目标3

目标6

3.4 能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

境等因素,进行设计方案和实施

工艺流程的比较、优化和可行性

论证。

0.4 目标3

目标9

358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

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

括进行单元电路、信号处理与传

输单元、典型电子信息系统等方

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

析与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

合理有效的结论。

4.4 能够实施复杂工程问题的实

验方案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

题,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

分析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

合理有效的结论。 0.4 目标6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

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

专业工程实践和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

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

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

任。

6.3 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电子信

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

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

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0.2 目标5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

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地沟通

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

稿,进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

答辩,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

和交流。

10.2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工程技术语言针

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

题进行描述、表达与答辩。

0.4 目标8

10.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

读电子信息科学相关的外文资

料,了解专业领域国际发展动

态,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

本沟通与交流。

0.2 目标7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子

信息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

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

用。

11.2 能够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

策方法应用于电子信息系统分

析、设计与应用开发、系统集成

等工程实践中。

0.3 目标4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

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追踪电子

信息工程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

括对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

析、理解和归纳总结等能力。 0.3 目标1

目标2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 基本内容

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角度出发,针对复杂工程

问题,通过中外文文献研究和自我学习,增强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各种因素,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

和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进行方案设计和论证,合理地进行项目预算与管理,使

用现代专业工具软件进行绘图、建模、仿真、计算、实验测试等辅助设计并加以

验证或项目实施,设计制作出符合任务要求的硬件和软件,有必要的仿真结果或

359

者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经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运用中文及

工程技术语言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报告与设计文档撰写、

描述、表达与答辩。

(1)毕业设计选题

①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一般可分为工程实际、科研项目、其它(含自拟)。电

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本专业特点,选题应侧重工程实际。

②毕业设计题目由电子系组织教师提出,并在对选题的理由、具备的条件以

及应达到的要求等进行论证后,由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审核确定,并于第七学

期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

③学生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后,以毕业设计任务书的方式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向

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应包括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所要完成的内容和基本要

求以及毕业设计的进度等内容。

④毕业设计题目由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汇总,在毕业设计开始后两周内报教务

处备案。毕业设计题目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需

经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分管院长批准,报教务处备案。

(2)毕业设计开题

学生在选定题目以后,通过认真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明确该选题的研究目

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向与内容,理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技术路

线,拟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和进度安排,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通过后,方可进入完成毕业设计工作阶段。

(3)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应包括:①封面;②摘要和关键词(中、英文);③目

录;④正文;⑤参考文献;⑥致谢;⑦附录(可选)。

2. 基本要求

(1)选题原则与要求

①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

生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

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部分学生可对某些

360

专题进行比较深入地研究。

②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前提下,须以解决企业工程实际

问题为主进行选题。

③选题避免大而空,选题的类型和难度适中,工作量大小合理,使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坚持一人一题。对于工作量大

的课题,可组织数名学生组成团队,协同攻关、分工设计(研究),但须明确每

人1个子课题,或用副标题区别。子课题立足于大题,分别展开。明确每个学生

须独立完成且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其受到全面综合训练的工作任务。允许优

秀学生自拟课题,但须经指导教师同意,教学院长审批后执行。

(2)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要求

毕业设计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按照《江苏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

作规程》执行。

(3)对毕业设计学生的要求

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要求按照《江苏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

程》执行。

(4)论文撰写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按照《江苏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执行。

(5)论文查重

学校采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

测,旨在杜绝论文抄袭行为的发生,营造学术诚信氛围,提高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检测的具体要求:

①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后,才能进入大学

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在线检测。

②毕业设计(论文)检测的文字复制比原则上不得高于35%(含35%),并经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认定合格者方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环节。检测文字复

制比超过35%且未达到高文字复制比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必须进行修改后

重新检测,并经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认定符合标准后才能进入毕业设计(论文)评

阅环节。

361

③毕业设计(论文)的检测结果出现高文字复制比,该生需重新进行毕业设

计(论文)。

④申报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者(含团队),其设计(论文)的文字复

制比例控制在25%以内;申报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者(含团队),其设计

(论文)的文字复制比例控制在15%以内。

四、课程进度安排(学时分配)

时间

(16 周) 内容 教学方式

对应课

程目标

第 七 学 期

(12 月开

始,折合 2

周)至第八

学期第 2周

1.毕业设计前期工作阶段

(1)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学生资格审查;

(2)毕业设计动员

(3)毕业设计选题申报、审核;

(4)教师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

(5)学生填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6)毕业设计开题答辩。

指导培训和专题讲

座、一对一讲授、

探究式学习、基于

问题的教学。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8

第 八 学 期

第3周至12

2.毕业设计实施工作阶段

(1)学生主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2)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3)毕业设计软硬件验收;

(4)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一对一讲授、探究

式学习、基于问题

的教学。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5

目标 6

目标 7

第 八 学 期

第 13 周至

14周

3.毕业设计(论文)总结工作阶段

(1)毕业设计论文查重;

(2)毕业设计论文审阅;

(3)毕业设计论文评阅;

(4)毕业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

(5)毕业设计材料归档。

一对一讲授、探究

式学习、基于问题

的教学。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5

目标 8

目标 9

五、其它教学环节

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

企业选拔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技术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在课题选择、方案设计和

项目实施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学院选拔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在毕

业设计任务确定、过程管理、论文撰写、答辩准备、材料归档等方面指导学生。

企业导师应具备中级(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可作为第一指导教师。

362

六、毕业设计达成度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 满分

各课程目标对应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权重

2.4 3.3 3.4 4.4 6.3 10.2 10.3 11.2 12.2

课程目标 1 10 0.6 0.4

课程目标 2 10 0.7 0.3

课程目标 3 10 0.6 0.4

课程目标 4 10 1.0

课程目标 5 15 0.4 0.6

课程目标 6 20 0.2 0.8

课程目标 7 8 1.0

课程目标 8 10 1.0

课程目标 9 7 1.0

合计总分 100 7 16 17 16 9 10 8 10 7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 1 学习过程 工作态度、时间管理、自学能力

课程目标 2 文献收集、分析、

研究和归纳总结 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文献能力

课程目标 3 方案设计、论证 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和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进行方

案设计和论证

课程目标 4 技术经济分析 项目预算与管理

课程目标 5 设计中的非技术因

素 设计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课程目标 6 单元、系统软硬件

设计与实现 设计制作的硬件、软件符合任务要求,工作正常、稳定

课程目标 7 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质量

课程目标 8

表达、沟通能力,

问题思考、理解、

知识掌握情况

口述表达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知识深

度与广度

课程目标 9 创新意识 设计有创新性

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2.4 能够借助资料与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多种解决

方案和途径,验证其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3.3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确定设计目标与任务,完成具体的系统软

硬件解决方案和实施工艺流程设计,并体现创新意识。

3.4 能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 以及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方

案和实施工艺流程的比较和可行性论证。

363

4.4 能够实施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方案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3 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0.2 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工程技术语言针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

问题进行描述、表达与答辩。

10.3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电子信息科学相关的外文资料,了解专业领域国际发展

动态,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与交流。

11.2 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

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工程实践中。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和归纳总结等能力。

364

七、毕业设计评分标准

评分内容 满分

评分依据 评分标准

优(满分×90-100%)

良(满分×80-90%) 中(满分×70-80%) 及格(满分×

60-70%) 不及格(满分 ×50%以下)

1. 学习过程 10 工作态度、时间管

理、自学能力

态度认真,工作勤

奋刻苦,出色完成

了毕设任务;

态度认真,工作勤

奋刻苦,较好完成

了毕设任务;

态度较端正,工作

较认真;

态度尚好,工作尚认

真;

态度不端正、工作

不认真,不能完成

任务;

2. 文献收集、

分析、研究和

归纳总结

10

查阅中外文献资

料,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归纳总结文献

能力

查阅了大量中外文

资料,归纳总结能

力强;

查阅了大量中外文

资料,归纳总结能

力较强;

查阅了一定量的中

外文资料,归纳总

结能力一般;

查阅了一定量的中

外文资料,归纳总结

能力尚可;

查阅中外文资料不

够,归纳总结能力

弱;

3. 方案设计、

论证 10

应用数学与自然科

学、工程和专业知

识的基本原理,进

行方案设计和论证

进行了充分的论

证,独立完成了整

体方案设计;

进行了充分的论

证,完成了整体方

案设计;

进行了一定论证,

完成了整体方案设

计;

进行了论证,基本完

成了方案设计;

未进行论证,未完

成方案设计;

4. 技术经济分

析 10 项目预算与管理

能够按照项目预算

与管理的要求,对

设计方案进行合

理、准确的预算;

能够按照项目预算

与管理的要求,对

设计方案进行较为

合理、准确的预算;

基本能够按照项目

预算与管理的要求

完成设计方案的预

算,但合理性与准

确性不够;

完成了一部分项目

的预算与管理;但不

够合理和准确;

未能按照项目预算

与管理的要求完成

设计方案的预算;

5. 设计中的非

技术因素 15

设计中考虑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

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设计中全面地考虑

了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文化及

环境等因素;

设计中较为全面地

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

及环境等因素;

设计中考虑了一定

的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文化及

环境等因素;

设计中只考虑了部

分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及环境等

因素;

设计中未考虑社

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及环境

等因素;

6. 单元、系统

软硬件设计与20

设计制作的硬件、

软件符合任务要

设计制作的硬件、

软件完全符合或超

设计制作的硬件、

软件基本符合任务

设计制作的硬件、

软件符合任务要求

设计制作的硬件、软

件尚符合任务要求

设计制作的硬件、

软件不符合任务要

365

评分内容 满分

评分依据 评分标准

优(满分×90-100%)

良(满分×80-90%) 中(满分×70-80%) 及格(满分×

60-70%) 不及格(满分 ×50%以下)

实现 求,工作正常、稳

出任务要求的指

标,工作正常、稳

定;

要求的指标,工作

正常、稳定;

的大部分指标,工

作基本正常、稳定;

的大部分指标,工作

基本正常,但稳定性

不够;

求的指标,工作不

正常、不稳定;

7. 外文翻译 8 外文翻译质量 翻译准确无误、简

洁流畅;

翻译较为准确、简

洁流畅性较好;

翻译无原则性错

误、流畅性一般;

翻译无原则性错误、

流畅性尚可;

翻译有原则性错

误、流畅性不好;

8. 表达、沟通

能力,问题思

考、理解、知

识掌握情况

10

口述表达简明扼

要、突出重点,回

答问题的正确性和

知识深度和广度

陈述设计思想和描

述系统过程,简明

扼要、突出重点,

回答问题有理有

据,基本概念清晰

正确,掌握的知识

具有很好的深度和

广度;

陈述设计思想和描

述系统过程,较为

简明扼要、突出重

点,回答问题较为

有条理,基本概念

清晰正确,掌握的

知识具有较好的深

度和广度;

基本能够完整地陈

述设计思想和描述

系统过程,重点不

够突出,回答问题

基本有条理,基本

概念不够清晰,掌

握的知识深度和广

度一般;

勉强能够陈述设计

思想和描述系统过

程,重点不突出,回

答问题不够有条理,

但基本概念正确,掌

握的知识深度和广

度不够;

未能完整地陈述设

计思想和描述系统

过程,没有重点,

回答问题没有条

理,概念不清晰,

未能掌握具有一定

深度和广度的知

识;

9. 创新意识 7 设计有创新性

具有较强的设计技

能,并有一定的创

造性;

具有一定的设计技

能,有自己的创造

性;

设计技能一般,创

造性一般;

设计技能尚可,不具

有创造性;

不具有设计技能,

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