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熱血的形體與矛盾 -...

2
說真的,我有點怕徐訏,尤其他默然無語、兩 眼直勾勾地盯着你時,涼意襲身。在徐訏身上, 你會看見 五四文人的孤寂、自我、虛無、無 奈,正如克亮所說 這是文人氣質。一九七五 年,我奉《大任》老編孫寶毅老先生之 命往訪徐訏於大會堂咖啡館,他第一句 話便是 不需要我寫訪問,由他女弟子 莫圓莊代勞,三十未到的我,一下窘 住了,那豈不是說我沒資格訪問他嗎! 訪問後來真的由莫小姐寫,刊出後,徐 訏也不過問。孫老吁口氣: 我放心 了!他一直擔憂徐訏會找碴,原來以 前有人寫出訪問記,給徐訏批得體無完 膚。 過了不久,又見到徐訏,他要辦一本文學刊物 《七藝》,邀翁靈文相助,老翁把我拖進去,我 一聽是徐訏,心中發毛,老翁道: 不怕,不 怕!有我!後來方知道徐訏最聽老翁。也許是 這樣,徐訏待我友善不少,還送了題耑的 詩集《時間的去處》予我,上寫 西城先 ,下款是 作者。我如獲至寶,有 文壇前輩挑明說: 作者,那是表 示跟你交情不深,若然是熟人,會寫上 徐訏 原來如此,題書贈人有學 問,嗣後就學乖了。這大抵是我唯一從徐 訏身上學到的東西吧! (作者是香港作家。) 評論 明報特輯部製作 明藝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逢星期六出版 2015 . 07 . 04 星期六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 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支持機構: D3 第七十九期 益棟梁、 蔚桃李 緬懷鄭滋斌教授 李夏 青春熱血的形體與矛盾—黃俊達的《孤兒 2.0》 ▲鄭滋斌教授病逝於今年四月二十 日。圖為作者(左)與鄭滋斌教授 生前合照。 〔作者提供〕 ▲劇中的動作以胸腹作為運轉的重心,配合強 弱快慢的呼吸、伸展或收縮的四肢、凝定或流 變的眼神和表情,呈現原著故事的血腥與暴力 衝突。 〔Right Eyeball Studio 攝〕 洛楓 編按:《孤兒 2.0》取材自家喻戶曉的 趙氏孤兒傳說,是罕有地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戲劇。刪去布景、道具及華麗服裝,只有一 群來自香港和內地的演員。挑戰體能極限,以高難度動作配合身體說故事。作者觀賞了四月十五日晚上八時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上演的場次,並撰寫了評論。 ▲《孤兒 2.0》沒有布景、沒有道具,只有一個 空台、五個演員、聲音和燈光, 身體便擔 起了舞台上所有功能。〔Right Eyeball Studio攝〕 ▲著名作家徐訏。 〔資料圖片〕 開場時,穿着黑衣的演員在劇院外跟散落 四周的觀眾聊天,細說 趙氏孤兒歷來流 傳的版本,從《左傳》、《史記》、元代雜 劇、歐洲的翻譯與挪用,到當代電影、電視 和舞台的改編,原本很斷碎的 歷史事件慢慢累積而成枝葉繁茂的民間故事,話說春 秋時代晉國大夫趙盾被奸臣屠岸賈誣陷而遭 滅族之禍,其子趙朔的妻子莊姬逃入皇宮誕 下男嬰,得忠義家臣和門客公孫杵臼、程嬰 二人的協助,以死護孤、托孤,取名趙武的 孤兒長大後復仇,平反了家族冤情復又滅了 屠氏滿門—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就這樣以熱 誠的語調站在兆基創意書院的門庭,抓住我 闡釋這些曲折的情節,我冷靜地聽,然後再 告訴他更多變異的版本,譬如說《左傳》斷 簡殘編的敍述裏隱藏了趙氏家族 亂倫真相,皇族權力內鬥才是滅族的主因,而 《史記》則從 下宮之難的角度翻寫《左 傳》留下的空隙,營造 屠岸賈這號人 物,採取文學技法彰顯 復仇立孤的主 線,然後到了元代紀君祥的雜劇,卻將原來 以他人之子代死改為程嬰以親生骨肉換置的 脈絡,增添了驚心動魄的悲劇與人性掙扎 ……小伙子目瞪口呆地聽着我侃侃而談,剎 那有一點逆反了主客位置的錯覺,我只好禮 貌地點頭說句 台上加油便轉身了—這 是綠葉劇團上演劇目《孤兒2.0》的前置場 景,導演黃俊達設計了一個 演前熱身後設敍述形態,只是 暖身的不是演員而 是觀眾,五位演出者以互動形式游走於觀眾 入場前的時段,漫說即將演出的內容,這個 安排的功能有二:一是幫助觀眾介入劇場活 動,二是扣連劇作的主題,詰問何謂 ?當一個事件經過流傳之後出現不同的 詮釋,還有沒有 真相的存在?而我們又 如何掌握真假虛實? 形體的模擬表演 《孤兒 2.0》將《左傳》和《史記》的文本 拆成敍述的碎片,在 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的基礎下,滲入默劇、舞蹈和戲劇元 素,連結香港以及當代世界的生存和媒體處 境,反思 以言入罪何謂真實的權 力布置,五位來自北京、山東、安徽和香港 的演員發揮身體的能量,一人扮演多角,進 出於劇情之內和之外。曾經留學法國巴黎賈 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的黃俊達,深受樂寇 (Lecoq)有關 詩意的身體的美學及形體 理論影響,因此,《孤兒 2.0》的舞台呈現大 模擬表演(mime)的風格取向。樂寇 認為 模擬表演是戲劇行動和劇場創作的 基礎,在 示意動作語言 (Gestural Languages)的範式下分成不同的類別,像以 手勢示意的啞劇(pantomime)、以人體扮演 物件的象喻模擬(figurative mime),都是以 身體表述物象、情緒和台景,講求簡 潔、明晰、透視、飽和、流動節奏等形相, 裝載劇本和角色不同的需要與內容,激發觀 眾的感官意識,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感應身體 的藝術。黃俊達的《孤兒 2.0》沒有布景、沒 有道具,只有一個空台、五個演員、聲音和 燈光, 身體便擔起了舞台上所有功能, 儘管開首一些段落的戲劇節奏有點崎嶇不流 暢,但那份青春熱血的躍動依然讓人感召! 形體是《孤兒 2.0》的訓練、創作和展 演的核心,那是一個借用身體演述故事的起 點與流程,演員不單擔演不同的角色像晉景 公、趙盾、莊姬、公孫杵臼和程嬰,也擔當 旁述的說書人和評議者,第一身與第三身的 敍述不停來回割斷、交替再縫合,形成多重 視點;此外,演員也利用身體模擬道具,像 桌椅、燈火、樹木、花草,通過 擬人法締造 陌生化的效果,同時建築肢體熒惑 的畫面;譬如說,當程嬰偷取他人嬰兒的時 候,演員以自己的手模仿嬰兒的形狀,抱着 手猶如抱着嬰孩到處逃亡,這時候,無論是 逃入森林的花樹還是躲藏深山的石洞,都由 其他演員以肢體疊架、橫臥或矗立等方式幻 化而成,風吹起便是手和腳扮作枝椏柔和的 擺動,雷鳴時候便是肢體的崩塌猶如山倒石 亂,加上迅速變換的燈光、聲效與人臉,便 為殺戮的場景扛起了悲歡愁苦、動靜交錯的 官能知覺。 詩意感官映對語言決裂 樂寇認為形體動作講求節奏、空間和力度 的互動,身體律動的法則包括平衡、失衡、 對抗、交替、補足、行動和反應,目的在於 展示內在的情緒心理和外在的戲劇處境,是 駕馭演出的基本因子,在追趕跑跳碰之間連 繫演員和觀眾的認知距離。《孤兒 2.0》的動 作以胸腹作為運轉的重心,配合強弱快慢的 呼吸、伸展或收縮的四肢、凝定或流變的眼 神和表情,呈現原著故事的血腥與暴力衝 突;例如趙氏遭受滅門一場,導演刻意以慢 鏡的動作延長以手作刀刺入身體的境況,讓 觀眾凝視殘殺的張力,而躺成屍體的演員被 拖走的剎那,地上赫然留下汗濕的痕迹如血 的印記,加強了視覺聯想的驚慄;又例如莊 姬產子一幕,女演員騎在男演員的肩膊上, 用黑衣罩住對方的頭再緩緩抽起,配上嬰兒 哭叫的淒厲聲音,孤兒呱呱墜地,沒有生之 歡愉,只有詭異陰森的氣壓!由於是 的風格,疏離帶來觀照、間斷建立思 辨,從而形成 整體的詩意感官 (universal poetic sense) , 那 是 一 種 接 近 通感(synaesthesia) 的觀看狀態,是空 間、燈光、顏色、物質、聲音的重重包圍, 是視、聽、觸、感不可分割的全面領受,這 部劇作做得好的幾個場景都能泛滿具有舞蹈 動感和雕塑形態的肢體設計,在流亮的燈光 下滿溢詩意的想象,就是美! 《孤兒 2.0》先在北京和陝西公演,加上三 位內地演員,因此整個演出的語言全用普通 話(包括兩位香港演員的台詞),然而,普 通話加上文言詞彙和句式,落入香港的 便不能避免產生雙重障礙,造成決裂的 偏差,現場所見,無論是資深的演藝工作者 還是年輕學生,許多時候都無法掌握對白的 精細內容,在只有聲音、沒有聲義的狀況 下,聽覺和知覺雙重的疲累,導演苦心經營 的嚴峻題旨也零落破碎;尤有甚者,在眼前 中港矛盾劇烈的氛圍下,更激起部分觀 眾反抗的情緒,有人在臉書留言: 我們不 是中國人,如用外語,請用字幕機—或 許,作為回應當代社會議題的藝術家,不能 不敏於身處的時代裂縫,也不能不將這種 語言的權力紛爭也納入思考的版圖上! (作者是香港詩人、文化評論人。) 〔此文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 會)協助統籌,該會由專業藝評人組成, 網址:www.iatc.com.hk〕 鄭滋斌,香港著名中文學者、教授, 中國新儒家孜孜不倦、真誠熱心的繼承 人、弘道者。鄭教授最近因病辭世,享 年五十九,尚未足耳順之年,親友、學 生、同業、同事……無不惋惜其 英年 早逝,更慨歎 天妒英才鄭教授師承多位名師,包括:錢穆、 唐君毅等的徒弟胡詠超、著名國學家陳 湛銓(滋斌為其關門弟子,同門師兄有 何文匯、鄧昭祺等)、中大中文系前系 主任常宗豪、大儒蘇文擢等。滋斌虛心好學,專注勤勉,深受老師賞識疼愛,大 學時期已有 才子金牌學士的美譽。他先後獲一級榮譽文學士、哲學碩 士、哲學博士。其博士論文,在曾更動題目和範圍的情況下,也只是花了四個多 月便撰就,同儕拜服。 滋斌是筆者其中一位恩師,忝列門牆,是我莫大福氣。我也是他的前助理、摯 友,多年貼身追隨、無間相處,其彬彬文質、高尚品格、淵博學識,都讓筆者如 沐春風甘霖。 滋斌從教、從研三十年,文、史、哲無一不精。教學上,歷來他在各院校總計 開科達三十多門,橫跨涵蓋範圍讓人驚歎其涉獵之寬廣、涵養之融通、治學之不 拘一格。他從來傾囊相授,非單文史哲知識的傳遞,更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有 不少人生價值觀的教化薰陶,例如:處事態度要認真、用心、勤勉;為人要重 情、重義、重信;研究態度要反覆琢磨、多番審度,大膽發掘,勇於探究…… 他德高望重卻沒有架子,既可有不苟言笑的嚴肅,也可有輕鬆幽默的詼諧,亦 能與學生打成一片。他時刻心繫學生,一心只為莘莘學子着想而無私付出,不顧 自己,盡其所能確保學生皆得專業、優質的教化。他更甘為學生的孺子牛,無怨 無悔、盡心盡力指導一位又一位博士、碩士、學士,縱使在病榻上艱難痛苦、掙 扎支撐,也用心堅持指導最後一位博士弟子;研究上,他的學術兼涉古今,不囿 於文史哲任何一範疇,尤其致力於古典文學、詩學、易學、史學、小學,他是易 學、李白、李商隱、歐陽修、古文、說文解字等方面的專家。 鄭滋斌的用心教學、致力研究;他認真勤懇、專心致志、忘我付出、重情重義 的立身處世,使他廣為學界、同行,以及莘莘學子所敬重稱許。願:滋斌在天 國,保佑所有他愛的、愛他的健康舒泰;桃李堅壯繁盛;同行繼續用心弘揚文 化、作育英才! (作者是香港多元藝術創作人。) 文人軼事 沈西城 徐訏題書有心思 人物 新詩創作、詩評、譯詩皆可,歡迎讀者投稿。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刊出,新近截稿日期為七月十九 日。請把作品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或郵寄至香港柴灣嘉業街十八號明報工業中心 A 座十五 樓《明報月刊》編輯部《明藝》編輯收。 城中詩專頁策劃人是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民選委員及文學組主席吳美筠博士。) 公開徵稿 打開 城中詩專頁 等待你用詩句來填滿 文訊 輪番訴說與評論的恩仇 《重寫我城:評論的十二種未來式》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主辦,七月五日(明天) 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六時三十分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舉行。活動邀得十二位橫跨不同界別的評 論人,試圖從三個不同層面,重新審視 評論的多種面貌。不同講者將探討評論在各領域的處境與 我城現今的言論自由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AND),從多角度切入看 評論的本質,從而發掘 潛在的不同面向(OR),最後會由言論自由及創意等角度,預視評論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IF)。報名及詳情請瀏覽網址:www.iatc.com.hk 或致電 2974 0542。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青春熱血的形體與矛盾 - mingpaomonthly.commingpaomonthly.com/mpm/wp-content/uploads/2015/11/... · 有道具,只有一個空台、五個演員、聲音和 燈光,「身體」便擔起了舞台上所有功能,

說真的,我有點怕徐訏,尤其他默然無語、兩眼直勾勾地盯着你時,涼意襲身。在徐訏身上,你會看見 「五四」文人的孤寂、自我、虛無、無奈,正如克亮所說 「這是文人氣質」。一九七五年,我奉《大任》老編孫寶毅老先生之命往訪徐訏於大會堂咖啡館,他第一句話便是 「不需要我寫訪問,由他女弟子莫圓莊代勞」,三十未到的我,一下窘住了,那豈不是說我沒資格訪問他嗎!訪問後來真的由莫小姐寫,刊出後,徐訏也不過問。孫老吁口氣: 「我放心了!」他一直擔憂徐訏會找碴,原來以前有人寫出訪問記,給徐訏批得體無完膚。

過了不久,又見到徐訏,他要辦一本文學刊物《七藝》,邀翁靈文相助,老翁把我拖進去,我一聽是徐訏,心中發毛,老翁道: 「不怕,不怕!有我!」後來方知道徐訏最聽老翁。也許是

這樣,徐訏待我友善不少,還送了題耑的詩集《時間的去處》予我,上寫 「西城先生」,下款是 「作者」。我如獲至寶,有文壇前輩挑明說: 「署 『作者』,那是表示跟你交情不深,若然是熟人,會寫上『徐訏』。」原來如此,題書贈人有學

問,嗣後就學乖了。這大抵是我唯一從徐訏身上學到的東西吧!

(作者是香港作家。)

評論

明報特輯部製作

明藝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逢星期六出版 2015 . 07 . 04 星期六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支持機構: D3

第 七 十 九 期

「滋」 益棟梁、 「斌」 蔚桃李——緬懷鄭滋斌教授

●李 夏

青春熱血的形體與矛盾——黃俊達的《孤兒2.0》

▲鄭滋斌教授病逝於今年四月二十日。圖為作者(左)與鄭滋斌教授生前合照。 〔作者提供〕

▲劇中的動作以胸腹作為運轉的重心,配合強弱快慢的呼吸、伸展或收縮的四肢、凝定或流變的眼神和表情,呈現原著故事的血腥與暴力衝突。 〔Right Eyeball Studio攝〕

●洛 楓編按:《孤兒2.0》取材自家喻戶曉的 「趙氏孤兒」 傳說,是罕有地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戲劇。刪去布景、道具及華麗服裝,只有一

群來自香港和內地的演員。挑戰體能極限,以高難度動作配合身體說故事。作者觀賞了四月十五日晚上八時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上演的場次,並撰寫了評論。

▲《孤兒2.0》沒有布景、沒有道具,只有一個空台、五個演員、聲音和燈光, 「身體」 便擔起了舞台上所有功能。〔Right Eyeball Studio攝〕

▲著名作家徐訏。〔資料圖片〕

開場時,穿着黑衣的演員在劇院外跟散落四周的觀眾聊天,細說 「趙氏孤兒」歷來流傳的版本,從《左傳》、《史記》、元代雜劇、歐洲的翻譯與挪用,到當代電影、電視和舞台的改編,原本很斷碎的 「歷史事件」慢慢累積而成枝葉繁茂的民間故事,話說春秋時代晉國大夫趙盾被奸臣屠岸賈誣陷而遭滅族之禍,其子趙朔的妻子莊姬逃入皇宮誕下男嬰,得忠義家臣和門客公孫杵臼、程嬰二人的協助,以死護孤、托孤,取名趙武的孤兒長大後復仇,平反了家族冤情復又滅了屠氏滿門——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就這樣以熱誠的語調站在兆基創意書院的門庭,抓住我闡釋這些曲折的情節,我冷靜地聽,然後再告訴他更多變異的版本,譬如說《左傳》斷簡殘編的敍述裏隱藏了趙氏家族 「亂倫」的真相,皇族權力內鬥才是滅族的主因,而《史記》則從 「下宮之難」的角度翻寫《左傳》留下的空隙,營造 「屠岸賈」這號人物,採取文學技法彰顯 「復仇立孤」的主線,然後到了元代紀君祥的雜劇,卻將原來以他人之子代死改為程嬰以親生骨肉換置的脈絡,增添了驚心動魄的悲劇與人性掙扎……小伙子目瞪口呆地聽着我侃侃而談,剎那有一點逆反了主客位置的錯覺,我只好禮貌地點頭說句 「台上加油」便轉身了——這是綠葉劇團上演劇目《孤兒 2.0》的前置場

景,導演黃俊達設計了一個 「演前熱身」的後設敍述形態,只是 「暖身」的不是演員而是觀眾,五位演出者以互動形式游走於觀眾入場前的時段,漫說即將演出的內容,這個安排的功能有二:一是幫助觀眾介入劇場活動,二是扣連劇作的主題,詰問何謂 「歷史」?當一個事件經過流傳之後出現不同的詮釋,還有沒有 「真相」的存在?而我們又如何掌握真假虛實?

形體的模擬表演《孤兒2.0》將《左傳》和《史記》的文本

拆成敍述的碎片,在 「形體劇場」(physicaltheatre)的基礎下,滲入默劇、舞蹈和戲劇元素,連結香港以及當代世界的生存和媒體處境,反思 「以言入罪」、 「何謂真實」的權力布置,五位來自北京、山東、安徽和香港的演員發揮身體的能量,一人扮演多角,進出於劇情之內和之外。曾經留學法國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的黃俊達,深受樂寇(Lecoq)有關 「詩意的身體」的美學及形體理論影響,因此,《孤兒2.0》的舞台呈現大量 「模擬表演」(mime)的風格取向。樂寇認為 「模擬表演」是戲劇行動和劇場創作的基 礎 , 在 「示 意 動 作 語 言 」 (GesturalLanguages)的範式下分成不同的類別,像以手勢示意的啞劇(pantomime)、以人體扮演物件的象喻模擬(figurative mime),都是以「身體」表述物象、情緒和台景,講求簡

潔、明晰、透視、飽和、流動節奏等形相,裝載劇本和角色不同的需要與內容,激發觀眾的感官意識,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感應身體的藝術。黃俊達的《孤兒2.0》沒有布景、沒有道具,只有一個空台、五個演員、聲音和燈光, 「身體」便擔起了舞台上所有功能,儘管開首一些段落的戲劇節奏有點崎嶇不流暢,但那份青春熱血的躍動依然讓人感召!

「形體」是《孤兒2.0》的訓練、創作和展演的核心,那是一個借用身體演述故事的起點與流程,演員不單擔演不同的角色像晉景

公、趙盾、莊姬、公孫杵臼和程嬰,也擔當旁述的說書人和評議者,第一身與第三身的敍述不停來回割斷、交替再縫合,形成多重視點;此外,演員也利用身體模擬道具,像桌椅、燈火、樹木、花草,通過 「擬人法」締造 「陌生化」的效果,同時建築肢體熒惑的畫面;譬如說,當程嬰偷取他人嬰兒的時候,演員以自己的手模仿嬰兒的形狀,抱着手猶如抱着嬰孩到處逃亡,這時候,無論是逃入森林的花樹還是躲藏深山的石洞,都由其他演員以肢體疊架、橫臥或矗立等方式幻化而成,風吹起便是手和腳扮作枝椏柔和的擺動,雷鳴時候便是肢體的崩塌猶如山倒石亂,加上迅速變換的燈光、聲效與人臉,便為殺戮的場景扛起了悲歡愁苦、動靜交錯的官能知覺。

詩意感官映對語言決裂樂寇認為形體動作講求節奏、空間和力度

的互動,身體律動的法則包括平衡、失衡、對抗、交替、補足、行動和反應,目的在於展示內在的情緒心理和外在的戲劇處境,是駕馭演出的基本因子,在追趕跑跳碰之間連繫演員和觀眾的認知距離。《孤兒2.0》的動作以胸腹作為運轉的重心,配合強弱快慢的呼吸、伸展或收縮的四肢、凝定或流變的眼神和表情,呈現原著故事的血腥與暴力衝突;例如趙氏遭受滅門一場,導演刻意以慢鏡的動作延長以手作刀刺入身體的境況,讓觀眾凝視殘殺的張力,而躺成屍體的演員被拖走的剎那,地上赫然留下汗濕的痕迹如血的印記,加強了視覺聯想的驚慄;又例如莊姬產子一幕,女演員騎在男演員的肩膊上,用黑衣罩住對方的頭再緩緩抽起,配上嬰兒哭叫的淒厲聲音,孤兒呱呱墜地,沒有生之歡愉,只有詭異陰森的氣壓!由於是 「模擬」的風格,疏離帶來觀照、間斷建立思辨 , 從 而 形 成 「整 體 的 詩 意 感 官 」(universal poetic sense) , 那 是 一 種 接 近「通感」(synaesthesia) 的觀看狀態,是空

間、燈光、顏色、物質、聲音的重重包圍,是視、聽、觸、感不可分割的全面領受,這部劇作做得好的幾個場景都能泛滿具有舞蹈動感和雕塑形態的肢體設計,在流亮的燈光下滿溢詩意的想象,就是美!

《孤兒2.0》先在北京和陝西公演,加上三位內地演員,因此整個演出的語言全用普通話(包括兩位香港演員的台詞),然而,普通話加上文言詞彙和句式,落入香港的 「語境」便不能避免產生雙重障礙,造成決裂的偏差,現場所見,無論是資深的演藝工作者還是年輕學生,許多時候都無法掌握對白的精細內容,在只有聲音、沒有聲義的狀況下,聽覺和知覺雙重的疲累,導演苦心經營的嚴峻題旨也零落破碎;尤有甚者,在眼前「中港矛盾」劇烈的氛圍下,更激起部分觀

眾反抗的情緒,有人在臉書留言: 「我們不是中國人,如用外語,請用字幕機」——或許,作為回應當代社會議題的藝術家,不能不敏於身處的時代裂縫,也不能不將這種「語言」的權力紛爭也納入思考的版圖上!

(作者是香港詩人、文化評論人。)

〔此文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協助統籌,該會由專業藝評人組成,

網址:www.iatc.com.hk〕

鄭滋斌,香港著名中文學者、教授,中國新儒家孜孜不倦、真誠熱心的繼承人、弘道者。鄭教授最近因病辭世,享年五十九,尚未足耳順之年,親友、學生、同業、同事……無不惋惜其 「英年早逝」,更慨歎 「天妒英才」!

鄭教授師承多位名師,包括:錢穆、唐君毅等的徒弟胡詠超、著名國學家陳湛銓(滋斌為其關門弟子,同門師兄有何文匯、鄧昭祺等)、中大中文系前系主任常宗豪、大儒蘇文擢等。滋斌虛心好學,專注勤勉,深受老師賞識疼愛,大學時期已有 「才子」、 「金牌學士」的美譽。他先後獲一級榮譽文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其博士論文,在曾更動題目和範圍的情況下,也只是花了四個多月便撰就,同儕拜服。

滋斌是筆者其中一位恩師,忝列門牆,是我莫大福氣。我也是他的前助理、摯友,多年貼身追隨、無間相處,其彬彬文質、高尚品格、淵博學識,都讓筆者如沐春風甘霖。

滋斌從教、從研三十年,文、史、哲無一不精。教學上,歷來他在各院校總計開科達三十多門,橫跨涵蓋範圍讓人驚歎其涉獵之寬廣、涵養之融通、治學之不拘一格。他從來傾囊相授,非單文史哲知識的傳遞,更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有不少人生價值觀的教化薰陶,例如:處事態度要認真、用心、勤勉;為人要重情、重義、重信;研究態度要反覆琢磨、多番審度,大膽發掘,勇於探究……

他德高望重卻沒有架子,既可有不苟言笑的嚴肅,也可有輕鬆幽默的詼諧,亦能與學生打成一片。他時刻心繫學生,一心只為莘莘學子着想而無私付出,不顧自己,盡其所能確保學生皆得專業、優質的教化。他更甘為學生的孺子牛,無怨無悔、盡心盡力指導一位又一位博士、碩士、學士,縱使在病榻上艱難痛苦、掙扎支撐,也用心堅持指導最後一位博士弟子;研究上,他的學術兼涉古今,不囿於文史哲任何一範疇,尤其致力於古典文學、詩學、易學、史學、小學,他是易學、李白、李商隱、歐陽修、古文、說文解字等方面的專家。

鄭滋斌的用心教學、致力研究;他認真勤懇、專心致志、忘我付出、重情重義的立身處世,使他廣為學界、同行,以及莘莘學子所敬重稱許。願:滋斌在天國,保佑所有他愛的、愛他的健康舒泰;桃李堅壯繁盛;同行繼續用心弘揚文化、作育英才!

(作者是香港多元藝術創作人。)

文人軼事

●沈西城徐訏題書有心思人物

新詩創作、詩評、譯詩皆可,歡迎讀者投稿。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刊出,新近截稿日期為七月十九日。請把作品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郵寄至香港柴灣嘉業街十八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十五樓《明報月刊》編輯部《明藝》編輯收。

( 「城中詩」 專頁策劃人是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民選委員及文學組主席吳美筠博士。)

公開徵稿打開 「城中詩」 專頁等待你用詩句來填滿

文訊輪番訴說與評論的恩仇

《重寫我城:評論的十二種未來式》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主辦,七月五日(明天)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六時三十分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舉行。活動邀得十二位橫跨不同界別的評論人,試圖從三個不同層面,重新審視 「評論」的多種面貌。不同講者將探討評論在各領域的處境與我城現今的言論自由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AND),從多角度切入看 「評論」的本質,從而發掘 「評論」潛在的不同面向(OR),最後會由言論自由及創意等角度,預視評論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IF)。報名及詳情請瀏覽網址:www.iatc.com.hk或致電2974 0542。

Page 2: 青春熱血的形體與矛盾 - mingpaomonthly.commingpaomonthly.com/mpm/wp-content/uploads/2015/11/... · 有道具,只有一個空台、五個演員、聲音和 燈光,「身體」便擔起了舞台上所有功能,

金庸作品之被介紹到外國,近年備受矚目的亮點,是法文版《射鵰英雄傳》的出版。二○○四年出版的《射鵰英雄傳》法文譯本,出版社為友豐書店。書店老闆潘立輝先生是我的朋友,大約在十多年前他已表示要出版一部規範的法文版金庸武俠小說。他是柬埔寨華僑。因柬埔寨曾長期被法國統治,柬人懂法文的很多,但柬埔寨的金庸作品的法譯文粗鄙不堪,多不合語法。約八年前潘立輝先生特地跑來香港,要我介紹認識金庸先生,並且親自向金庸先生表達把其作品譯成法文的決心,獲得金庸先生熱情接待並表示支持。其間大抵花了五年時間,終於成功出版法文版《射鵰英雄傳》,雖不是全譯,但譯了七成以上。書出版後,很快獲得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和法國文教部頒發嘉獎狀,據說希拉克及法國政府

的官員在拜讀後,無不稱許。與此同時,金庸獲法國政府授予文化人

最高榮譽──法國藝術文學高級勳章。去年潘立輝兄又把之前《射鵰英雄傳》

刪節部分補譯,出版了法文全譯本。金庸最早外文版的正式出版,應是一九

九三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雪山飛 狐 》 (Fox Volant of the SnowyMountain)及一九九四年為配合金庸先生赴澳洲參加作家節的《鹿鼎記》(TheDeer and the Cauldron) ( 由 Prof. JohnMinford(閔福德)翻譯)的兩個章節。其實在此之前,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東南亞國家的坊間廣為流傳,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文。

武俠小說與東方文化較接近,所以在東南亞特別受歡迎,西方讀者可能有一個接受過程,金庸作品的歐美譯文也只是後來的事。

二○○四年,《書劍恩仇錄》英文版縮譯本在香港面世,《書劍恩仇錄》英文版的書名為The Book & The Sword(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為兩卷本,英文版節譯成一卷,譯者 GrahamEarnshaw為英文雜誌的主編,他花了十年時間翻譯此書,最後由知名漢學家閔福德夫婦加以修訂。

至於系統翻譯出版金庸作品的,則有韓國和日本的譯本。金庸所有作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有韓文版。據一項調查

統計顯示,全韓國有十二家出版社盜譯了金庸的作品,不少是韓國第一流的出版社。據知,韓國在八十年代已流行金庸作品。韓國的金英社在二○○三年才正式和金庸簽了版權合同,出版了金庸的全部韓文作品。

至於日本方面,則是在一九九六年開始正式出版《金庸全集》的。日本最具規模的德間出版社,於九十年代開始,投入巨資出版日文《金庸全集》。我於一九九五年四月陪查先生到日本簽合約。他們組織了日本一批漢學家翻譯,主譯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岡崎由美教授,花逾八年時間出齊金庸作品,多次重印,一紙風行。

可見隨着金庸作品的多種外文版的陸續出版,讀者已不僅止於華人,更有廣大的外籍讀者。金庸蔚為世界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

一九五五年,金庸先生在《新晚報》開始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當年是為了響應報刊主編要求寫新派武俠小說的號召,因同事梁羽生開先河,金庸技癢奉陪,豈知無心插柳,不但開創了一個武俠小說的文學時代,還種出了中國小說史上的一片茂盛的林蔭。

當年撰寫武俠小說時,才人競出,百駒馳廣,六十年甲子而回眸,時間的旋風,披沙礫金,港台兩地,當年寫武俠小說的名家有上百,今日卻只有金庸等少數名字留了下來。正如十六世紀的英國戲劇界和詩壇有名家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 班 江 生 (BonJonson)、史賓塞、悉尼,經過四百年,光燦古今中外的,卻只有莎士比亞。

金庸的武俠小說,有什麼獨特的魅力?首先是當代其他人在很認真地寫 「武俠」的時候,金庸卻在經營 「小說」,其他武俠小說大都人物平板、性格淺糙,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卻以感性見立體之長,復又因人物而激啟的戲劇事件,喻描今古世變的真實。換言之,金庸小說的人物,不止是武俠虛擬世界之中的角色,而是在角色中盡見多姿的人性。這一點,與莎士比亞的成就相似。莎士比亞藉歷史和民間傳說的人物,注入今古恆見的人性,英雄人物之中有缺點:哈姆雷特的猶豫不決,與《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相似,《理查三世》主角陰暗的內心世界,又與《笑傲江湖》裏的岳不群各有層次豐富的色彩相類。金庸的小說,以武俠為手段和環境,描述的是超越武俠的人文情仇,令金庸小說的人物超越情節、時代、武俠世界這個虛幻的品種(genre),緊扣現代生活的慣常人性,令人讀來驚歎而產生共鳴:怎麼少年郭靖如此像少年的自己、阿朱又這樣像以前的一位情人?陳家洛的缺點,自己也有,楊過的偏激,青年時的自己不也一度經歷?

當其他的武俠小說追求詭異誇張的武功和神奇的情節,金庸小說這一切硬件都有,但還有人性情感的軟件。譬如《射鵰英雄傳》裏的黃蓉對郭靖說: 「靖哥哥,我死後你要答應我三件事:一,我允許你為我難過一陣子,但不允許你為我永遠難過。二,我允許你再找一個妻子,但她必須是華箏,因為她真心愛你。三,我允許你來拜祭我,但不能帶着華箏來,因為我畢竟還是很小氣。」

這段情話,用字淺白,豆蔻情深處,別見黃蓉的風趣頑皮。這段情話能討好全世界華文市場裏的女讀者,因為說出了女性的心聲。在眾多武俠小說之中,有許多武功高強才藝雙絕的女俠,但像黃蓉這般澤潤生光的女俠卻沒有。即使有,小說家也寫不出如此細膩真實的獨白。黃蓉不止會武功,她向洪七公學來的招式都是假的,但黃蓉之為二八年華的少女,她的情感是真的。

至於《倚天屠龍記》中光明頂群豪聚義時的

悲歌: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這一段,有道家與佛家的氣魄空茫,卻又須人到中年,百感交集,方始嘗得其中的悲情。

繁複的人生指導體系金庸的武俠小說,至此已經不再 「武俠」,

而是 「小說」,甚或超越 「小說」,可作為一套繁複的人生指導體系,其中除了恩義情仇,還有官場政治。滔滔 「江湖」成為一個模糊的世界隱喻,其中有幻影多姿的人生道理。譬如十四部武俠小說,一九五五年的《書劍恩仇錄》以反清復明的紅花會英雄抗爭始,但二十年後封筆之作的《鹿鼎記》,主角韋小寶對於清廷,卻是一個妥協的投降派。金庸的小說長卷面對強權,以英雄抗爭始,卻以潑皮妥協終。俠義的大道理,由陳家洛、郭靖,經歷了張無忌、喬峰、令狐,最後歸於不懂武功的韋小寶。莎士比亞以 「暴風雨」為智慧圓熟的巔峰,經歷四大悲劇之後,《鹿鼎記》就是金庸的 「暴風雨」。

金庸小說不但不重複,而且隨作者年歲的增長和人生經驗的累積,蘊藏了作者不同階段對人生、中國、世界的不同觀點。金庸小說每一個男主角都是金庸自己:少年的激進叛逆、青年的浪漫多情、中年的躊躇滿志,還有事業成功之後,在權力與自由之間的掙扎,在入世欲望和出世圓融之間的兩難。

金庸的小說大業,是金庸一生充滿矛盾和痛苦之間的自我鞭拷。藉小說男主角的情感和遭遇,不斷自己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為何人生在世有這許多苦痛?在誘惑和道義之間如何取捨?在許多想不到的困局之中如何破局出生天?讀金庸小說,連同金庸創辦報業的過程一起讀,就看得到金庸的小說不但寫世界,還在探索自己。

貫穿二十年創作,始終有一條價值的主線,就是 「自由」。金庸熱愛自由,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中明志甚殷。當名、利、色、權的世俗物欲都成為羈絆,自由才是最寶貴的宗旨。《笑傲江湖》表達了他對政治的參悟,《鹿鼎記》體現了他對中國社會的看法。錢穆、胡適用學術來表達的觀點,或柏楊以雜文來寫白的論斷,金庸在他的小說裏以最真實又含蓄的態度都探討完了。這是金庸曠古絕今的成就。然而,當今世代的庸俗和反智潮流,拒絕思考、崇尚粗糙而失去了細膩的觸覺。再過一百年,還有人看金庸的漫畫故事,金庸的哲理,卻恐怕無人可窺悟了。

(作者是香港專欄作家及媒體工作者。)

●陶 傑曠古絕今一孤筆我和金庸先生一九九八年相識,那時我剛拍完

電視劇《水滸傳》,金庸先生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說,如果按照央視拍《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態度,他願意以一塊錢將作品版權賣給中央電視台。我看到報道後立刻感覺拍攝的機會來了,馬上就以中央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的名義給老先生寫了封信,表示我們非常願意拍攝,金庸先生立即回覆傳真說可以讓我們隨便挑他的作品。考慮到中國大陸當時的電腦製作的水準,我們就選了《笑傲江湖》。

一九九八年十月,雙方達成協定。那是我們和金庸先生第一次簽署版權協議,記得很清楚是在杭州東方龍大酒店(這個酒店現在不在了),一同去的還有中央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我特意在銀行找了很新的一塊錢,錢上的號碼我至今還記得,是 「五二八八八八」,我們將錢壓在有機玻璃裏,用漢代雲紋的畫框裝了起來。那時候激動得都忘了照相,後來我問金庸先生那一塊錢還有沒有保留着,我想照相留個紀念,他找了一氣,告訴我搬了幾次家找不到了,至今不知道藏在哪了。但是從此我和金庸先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九九八年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十七年了,十七年間我拍了金庸先生的八部作品:《笑傲江湖》、《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碧血劍》、《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和《俠客行》,並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六個金庸劇的影視城。

良師益友金庸先生和我脾氣相投,我把他當作一個長

輩、學者、良師益友。我們時常在杭州、香港見面,每一次見面都是非常快樂的時光。有段時間金庸先生每年都去杭州幾次,很多時候是我陪着金庸先生,我在杭州有很多朋友,像馬雲、陳偉、何一兵,馬雲那時不像現在這麼身不由己。每次我們在杭州,都會歡聚一堂,杭州的龍井山、楊家塢都留下我們這群人的歡聲笑語。

二○○○年的中秋節,金庸先生特地趕到《笑傲江湖》的拍攝地浙江新昌,和全劇組過節,大家喝酒唱歌,非常開心。那年的中秋節月亮格外明亮。

拍攝《射鵰英雄傳》時,在剛建立的舟山桃花島影視城,金庸先生第一次踏上了他筆下的桃花島。他一去,當地爆炸般地轟動,桃花島的渡船全部超載而絡繹不絕地運送熱情的觀眾。在桃花島的沙灘上持續了兩個小時的直播,觀看群眾據說有三萬多人,場面非常壯觀,金庸先生興致勃勃,提筆給很多地方提了字,老先生的親和力讓現場每個人都感到很溫暖。

金庸先生的作品除了武功,另一主題就是表達浪漫的愛情故事。我曾在拍攝《神鵰俠侶》時,向先生討教對 「浪漫」的表達。在西湖遊船上,

先生對我說: 「浪漫是一種不常見的狀態,比如手拉手看月亮很常見,但如果手拉手看月亮還站在水裏,那就是不尋常的舉動,就是浪漫了。」我聽了哈哈大笑。我後來在拍這部戲時從演員到美術,都強調這種極致的浪漫。李莫愁的出場、過兒和姑姑練《玉女心經》等場景都表達得美輪美奐。

非常疼愛自己的作品在電視劇的劇本創作、拍攝階段,尊重原著是

前提,但有時因為劇情表現,會有精心的改編。二○○三年我為電視劇《天龍八部》擔任總製片人時,調整了以喬峰為主線的故事順序與結局。為了突出喬峰的大仁大義、顧全大局與民族和諧的英雄形象,我把喬峰這條線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結局方面,小說裏是慕容復瘋癲了,但這在電視劇裏達不到高潮的效果,我就把喬峰的犧牲做結尾的高潮,結果金庸先生看過之後笑着跟我說: 「改得還不錯,我可以把小說改過來。」

當然我們也有 「不和諧」的時候,在討論對《笑傲江湖》的改編時,金庸先生就發了脾氣。小說是帶入式的,讓令狐冲在第四章才出來,「婆婆」任盈盈的出場也很晚,但考慮到電視劇

的整體展現要以男女主角為先導,第一集要令狐冲出場,第二集讓任盈盈也神秘地出現一次,我就跟金庸先生討論這樣行不行。結果他半天不語,說了一句話逗得我哈哈大笑: 「《三國演義》裏諸葛亮出場還晚呢!」看得出來他確實非常疼愛自己的作品,他說: 「你自己的孩子生出來會給別人去打去罵?你要覺得不好可以自己重新寫一個……」他會說一些很富童趣的話。

(作者是中國電視劇製片人、監製、導演、演員。)

(本版 「特輯」 張紀中先生文章為節錄,全文刊於《明報月刊》文化附冊《明月》七月號,更多精彩文章見《明月》七月專題 「俠之大者——

金庸」 。)

明藝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逢星期六出版2015 . 07 . 04 星期六 D6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明報特輯部製作

支持機構:

《明報月刊》網站:www.mingpaomonthly.com/cfm/main.cfm《明報》網站:www.mingpao.com>新聞>昔日明報(選擇日期)>文化力場《明藝》前期內容可瀏覽:

特輯

編按:六月六日,就金庸先生創作六十周年,本版組織特輯,並邀得倪匡先生及蔡瀾先生暢談金庸小說的藝術及與金庸相互間之情誼。承上輯,本版繼續邀請潘耀明先生談金庸作品在外國的傳播、陶傑先生深入賞析金著,以及張紀中先生分享與金庸相交的十七年間,改編其多部小說為電視劇的心得體會。

▲《書劍恩仇錄》英文版The Book& The Sword,譯 者 為 GrahamEarnshaw。

〔資料圖片〕

再看俠之大者

▲《神鵰俠侶》劇照。劉亦菲飾演小龍女,黃曉明飾演楊過。 〔張紀中先生提供〕

●潘耀明金庸作品在外國的傳播

●張紀中結識金庸先生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