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 ──「金」部字...

14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金」部字考 1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 ──「金」部字考 呂瑞生 嶺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摘要: 《四聲篇海》因廣收古代字書中之文字,因此後代字書編者,為求齊備,常 自其中取材,以充實篇幅。但因《四聲篇海》成書不夠謹嚴,也因此產生諸多訛 冗文字與錯誤音義,進而影響後代文字體系。本論文因以《四聲篇海》與《龍龕 手鑑》二書中之首部「金」部字為研究對象,藉由與《龍龕手鑑》之校覈,考 釋《四聲篇海》中有疑義之文字,並討論受其影響之相關字書對各文字之處理方 式。 關鍵詞: 四聲篇海 龍龕手鑑 正字 異體字 字書 壹、前 漢字因數量眾多,且異體歧演龐雜,自古以來,無論大型漢字字書之編纂或 歷代正字之訂定,於處理大量文字之形、音、義訊息時,乃一相當繁瑣與複雜之 工作,尤其正字之訂定、異體之收錄與注文之說解,更需耗費相當心力稽究考核。 筆者於 106 5 月「第二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曾發表〈字書疑 冗正字考-「辵」部字考〉一文,其中論及之「疑冗正字」,大部分皆曾出現於 《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中,如「 」、「 」、「 」等字,而其致疑之原因,與 《四聲篇海》引錄《龍龕手鑑》有極大關係,故乃有本研究之發想。 《四聲篇海》一書初編於金章宗明昌丙辰年(西元 1196 年),原稱《五音篇》, 乃韓孝彥「特將已見,創立門庭,改《玉篇》歸於五音,逐三十六母之中。」所 編成。至章宗泰和戊辰年(西元 1208 年),孝彥次男道昭,以部目過繁,為之改 併重編,並增刪文字,而較原本一萬二千三百四十五字,乃改稱《五音增改併 387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Dec-2019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金」部字考 1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

──「金」部字考

呂瑞生

嶺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摘要:

《四聲篇海》因廣收古代字書中之文字,因此後代字書編者,為求齊備,常

自其中取材,以充實篇幅。但因《四聲篇海》成書不夠謹嚴,也因此產生諸多訛

冗文字與錯誤音義,進而影響後代文字體系。本論文因以《四聲篇海》與《龍龕

手鑑》二書中之首部—「金」部字為研究對象,藉由與《龍龕手鑑》之校覈,考

釋《四聲篇海》中有疑義之文字,並討論受其影響之相關字書對各文字之處理方

式。

關鍵詞:

四聲篇海 龍龕手鑑 正字 異體字 字書

壹、前 言

漢字因數量眾多,且異體歧演龐雜,自古以來,無論大型漢字字書之編纂或

歷代正字之訂定,於處理大量文字之形、音、義訊息時,乃一相當繁瑣與複雜之

工作,尤其正字之訂定、異體之收錄與注文之說解,更需耗費相當心力稽究考核。

筆者於 106 年 5 月「第二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曾發表〈字書疑

冗正字考-「辵」部字考〉一文,其中論及之「疑冗正字」,大部分皆曾出現於

《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中,如「 」、「 」、「 」等字,而其致疑之原因,與

《四聲篇海》引錄《龍龕手鑑》有極大關係,故乃有本研究之發想。

《四聲篇海》一書初編於金章宗明昌丙辰年(西元 1196年),原稱《五音篇》,

乃韓孝彥「特將已見,創立門庭,改《玉篇》歸於五音,逐三十六母之中。」所

編成。至章宗泰和戊辰年(西元 1208年),孝彥次男道昭,以部目過繁,為之改

併重編,並增刪文字,而較原本多一萬二千三百四十五字,乃改稱《五音增改併

387

2 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類聚四聲篇》。其後明之刻本則稱之為《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故又簡稱為《四

聲篇海》,而亦有以《篇海》稱之者。《四聲篇海》之內容,「殊體僻字,靡不悉

載」,其材料來源,除《玉篇》外,尚有《餘文》、《奚韻》、《類篇》、《龍龕》、《川

篇》、《對韻音訓》、《搜真玉鏡》、《俗字背篇》等,故此書實乃前代字書之匯編。

王力於《中國語言學史》中曾謂:

宋元時代,有三部字書值得提一提:第一部是宋王洙等所編的《類篇》,

笫二部是遼僧行均所編的《龍龕手鑑》;第三部是金韓孝彥所編的《篇

海》。……在今天看來,這三部書在文字學上沒有很大的價值,但是在當

時它們的影響是大的。劉鑒《切韻指南》裡有「五音篇首歌訣」,《康熙

宇典》裡有檢「篇海部首捷法」和「檢篇卷數法」,卻是教人查《篇海》

部首的,可見《篇海》曾經盛行一時。1

誠如王氏所論,對於傳統文字學者而言,《四聲篇海》內容多為引錄前代字書,

並無多大價值。然其書首開以筆畫編排文字之檢字方式,卻使讀者深感便利,而

於元、明時期大為流行。亦因其盛行一時,其書內容也因此具有一定影響力。尤

其此書蒐羅大量前代字書之正、異體文字,並依筆畫加以彙整編排,對於當時之

使用者而言,可謂集廣博與便利於一身。 然而因其引錄文字與注文方式有待商榷,致使後代字書產生各式各樣之疑冗

正字,筆者〈字書疑冗正字考-「辵」部字考〉討論之文字即有多字出自其書。

而除「辵部」字外,其他部首之字亦甚常見,如「銢」為《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

14905 號之正字,其字形首見於《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其文曰:

,二音劈,器也。

其後各字書如《字彙補》、《康熙字典》、《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等,

皆受《四聲篇海》影響,定「銢」為正字,並稱其出自《龍龕手鑑》。然若還原

《龍龕手鑑》,則原文作:

,或作。 ,正。《玉篇》音劈,器也。二。

故知「銢」歷來各字書將其列為正字,實有不當,《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收為

罕用字 14905 號亦可商榷。 再如「 」字為《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08903 之正字,其字形亦初見於《四

聲篇海》引《龍龕手鑑》,其文曰:

1王力著《中國語言學史》(《王力文集》第 12 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年 9 月),頁 130-132。

388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金」部字考 3

,都敢切。-石,藥名也。

其後《中文大辭典》、《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皆以其為正字。然若考之《龍

龕手鑑》,則原文作:

,俗。 ,或作。 ,正。都敢反。-石,藥名。三。

其中「 」字見收於《玉篇.石部》,其文曰:

,丁感切,石 。出蜀中。

亦見於《廣韻.敢韻》:

,石 ,藥名。出玉篇。

而《中文大辭典》、《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08903 號字亦收「 」為正字,故若

自正字之獨一性而言 2,「 」本應為「 」之異體,《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收

為正字實有待商榷。 由上引諸例觀察,就疑冗正字研究而言,《四聲篇海》引錄《龍龕手鑑》乃

造成諸多疑冗正字之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一書,如上引王力所述,亦是宋元時代亟需關注之字書。《龍

龕手鑑》為遼行均所編,原名《龍龕手鏡》,入宋之後,避翼祖名「敬」之諱,

改「鏡」為「鑑」。其成書梗概,智光於《新修龍龕手鑑序》言:

有行均上人,字廣濟,俗姓于氏,派演青齊,雲飛燕晉,善於音韻,閑於

字書,睹香嚴之不精,寓金河而載緝,九仞功績,五變炎涼,具辯宮商,

細分喉齒,計二萬六千四百三十餘字,注一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餘字,并

注總有一十八萬九千六百一十餘字。……沙門智光,利非切玉,分忝斷金,

辱彼告成,見命序引,推讓而寧容閣筆,俛仰而強為抽毫。矧以新音,遍

於龍龕,猶手持於鸞鏡,形容斯鑒,妍醜是分,故目之曰《龍龕手鑑》。

總四卷,以平上去入為次,隨部復用四聲列之。又撰《五音圖式》附於後,

庶力省功倍,垂益於無窮者矣。時統和十五年丁酉七月一日癸亥序。

2 歷代訂定正字之各種觀念,可見不同立場之分歧。然而無論官方文字制定者或字書編輯者採取

何種觀念選錄正字,就理論而言,於一套正字體系內,正字之獨一性,應不容置疑,否則甚多

同音同義之字並存為正字,將嚴重擾亂正字體系,混淆使用者之耳目。有關正字觀念與字書處

理正字、異體字之體例與原則,可參閱拙著〈字書疑冗正字考-「辵」部字考〉(《第二十八屆

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民國 106 年 5

月),頁 567-583。)一文。

389

4 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遼統和十五年,為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 997 年)。全書共分二百四十二部,其

最後一部為雜部。而二百四十二部以部首音之平上去入分為四卷,每部之下,復

以四聲列字。每字之下,則列其義與正俗今古及或作等異體,頗類字樣之書。其

標音則反切、直音並行。

《龍龕手鑑》之成書原因,與佛教有極大淵源。蓋釋教早於漢代,即傳布中

土,佛典之傳譯,亦隨之漸興,典籍既多,義理既豐,讀經誦典之時,文字乃日

顯重要。而前代典籍,率皆抄寫,訛形異體,常滿經紙,佛學者於閱讀佛教經典

時,亦有此文字上之困擾,故音義之書,乃隨時興起,以解佛典之難字難音難義。

故釋徒行均編纂《龍龕手鑑》之意,當為一般僧徒解讀寫本文字之用,因此其書

乃偏重俗體、或體之載錄,而正俗相混之字更為其收錄重點。

因《龍龕手鑑》一書於宋元時代有其特殊性與重要性,故《四聲篇海》乃大

幅載錄其書內容,凡書中標注於「 」下之文字,皆引錄自《龍龕手鑑》。

本論文因以《四聲篇海》與《龍龕手鑑》二書中之首部—「金」部字為研究

對象,藉由與《龍龕手鑑》之校覈,考釋《四聲篇海》中有疑義之文字,並討論

受其影響之相關字書對各文字之處理方式。

貳、考 字

一、「 」字

文獻 字頭 注語 備註

《四聲篇海‧金部》引《龍

龕手鑑》

竹角切,擊也。

《字彙.金部》 竹角切,音卓,擊也。 以「 」為正字。

《康熙字典.金部》 《字彙》:「竹角切,

音卓,擊也。」

《中文大辭典.金部》 擊也。《字彙》:「 ,

擊也。」

以「 」為正字。

由上可知《字彙》、《中文大辭典》皆以正字方式處理「 」字。

按《龍龕手鏡.金部》與《龍龕手鑑.金部》有關此字資料,皆作:

,竹角切,擊也。與 同。

據此,則「 」字於《龍龕手鑑》中應作「 」形,字構似「從金豕聲」,然考

之《說文解字.木部》:

390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金」部字考 5

椓,擊也。从木豖聲。(竹角切)

故從音義與字構角度觀察,則知《龍龕手鑑》「 」應為「 」字之誤,而「 」

為「椓」字之誤,又「 」當為「椓」之異體。《四聲篇海》於引錄《龍龕手鑑》

時將「 」改為「 」,就字構而言乃正確之舉,然刪除「與 同」注語,則易

引起讀者誤會,將「 」視為一正字,故《字彙》、《中文大辭典》皆受《四聲

篇海》影響,而將「 」獨立為正字。今《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14983 號或為

反映後代文獻現象,將「 」收錄為正字,有其可商榷之處。

二、「 」字

文獻 字頭 注語 備註

《四聲篇海‧金部》引《龍

龕手鑑》 古猛切,金銀銅璞

也。

《字彙補.金部》 古蠓切,音 ,金銀

銅璞也。

以「 」為正字。

《康熙字典.金部》 《篇海類編》:「古

猛切,音礦,金銀

銅璞也。」

《中文大辭典.金部》 金銀銅璞也。《篇

海類編》:「 ,金

銀銅璞也。」

以「 」為正字。

由上可知《字彙補》、《中文大辭典》皆以正字方式處理「 」字。

《龍龕手鏡.金部》與《龍龕手鑑.金部》有關此字資料,皆作:

古, 、 ,二俗,鑛,正。古猛反,金銀銅璞也。

據此,則「 」字於《龍龕手鑑》中本應作「 」形,而《四聲篇海》誤寫為

「 」,又「 」當為「鑛」之異體。

「鑛」字可見於《廣韻.梗韻》:

礦,金璞也。古猛切。鑛,上同。

則「鑛」當為今標準字體「礦」之異體。蓋「礦」為埋藏於地下之金、銀、銅、

鐵、璞、石等,「礦」從石,「鑛」從金,乃形符互換,其意義則一也。

又考之《說文解字.石部》云:

391

6 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磺,銅鐵樸石也,从石黃聲。讀若穬。(古猛切)。 ,古文礦,周禮有

人。

則「磺」為今「礦」之本字,「 」為「礦」之古文。《龍龕手鑑》所收「 」

當為「 」加形符「金」演變而來,而「 」又與「 」形變有關。

簡言之,《四聲篇海》「 」字,應為《龍龕手鑑》「 」字之形變,「 」

則與「鑛」同,又「鑛」為今「礦」之異體。而「礦」《說文解字》本字作「磺」,

今則專用為「硫磺」之義,原本「銅鐵樸石」義遂被「礦」取代。

故「 」應為「礦」之異體。《四聲篇海》於引錄《龍龕手鑑》時,刪除「俗

字」注語,乃造成後代字書編者之訛誤,將「 」視為正字,故《字彙補》、《中

文大辭典》皆受其影響,而將「 」獨立為正字。今《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或

為反映字書收錄實況,將「 」收錄 14987 號為正字,有其可斟酌之處。

三、「 」與「 」字

文獻 字頭 注語 備註

《四聲篇海.金部》引《龍

龕手鑑》

人絹切,柔銀也。

《字彙.金部》 人絹切,軟去聲,柔

銀也。

以「 」為正字。

《康熙字典.金部》 《字彙》:「人絹切,

軟去聲,柔銀也。」

《中文大辭典.金部》 柔銀也。《字彙》:

「 ,柔銀也。」

以「 」為正字。

《漢語大字典.金部》 柔銀也。《改併四聲

篇海.金部》引《龍

龕手鑑》:「 ,柔

銀也。」(人絹切)

以「 」為正字。

《四聲篇海.金部》 人絹切,銀也。 似以「 」為正字 《字彙.金部》 仁眷切,軟去聲,銀

也。 以「 」為正字。

《康熙字典.金部》 《五音集韻》:「人

絹切,音 ,銀也。」

《中文大辭典.金部》 銀也。《五音集韻》:

「 ,銀也。」 以「 」為正字。

《漢語大字典.金部》 銀也。《玉篇.金

部》:「 ,銀也。」

(人絹切)

以「 」為正字。

392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金」部字考 7

由上可知《字彙》、《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皆以正字方式處理「 」與

「 」字。 《龍龕手鏡.金部》與《龍龕手鑑.金部》有關此字資料,皆作:

、 人絹反,柔銀也。二同。

據此,「 」於《龍龕手鑑》與中當作「 」,右偏旁作「 」,《四聲篇海》

沿之,至《字彙》則改作「耎」,而成「 」字。又「 」、「 」二字具正異

體關係,而不當各立為正字。就字義上觀察,銀「質軟,富延展性。」3當即

「柔」之特性,故「 」字釋義「柔銀」,乃「增字為訓」,兩者意義實相同也。 《四聲篇海》於引錄《龍龕手鑑》時未註明「 」、「 」二字之正異關係,

甚易引起讀者誤會,故《字彙》、《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受其影響,而

將「 」、「 」皆獨立為正字。今《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或為反映字書狀況,

將「 」收錄為 14987 號正字,亦將「 」收錄為 15123 號正字,可加斟酌。

四、「 」與「 」字

文獻 字頭 注語 備註

《四聲篇海.金部》引《龍

龕手鑑》

乎絅切,《香嚴》音

熒,治金也。

《字彙.金部》 乎絅切,音熒,治金

也。又奚輕切,音

刑,義同。

以「 」為正字。

《康熙字典.金部》 《篇海》:「乎經切,

音熒,治金也。」

《中文大辭典.金部》 治金也。《篇海》:

「治金也。」(乎經

切)

以「 」為正字。

《漢語大字典.金部》 治金也。《篇海類

編.珍寶類.金部》:

「 ,治金也。」(乎

絅切)

以「 」為正字。

《四聲篇海.金部》引《龍

龕手鑑》 乎絅切,治器也。又

音熒。

《字彙補.金部》 乎絅切,音迥,治器 以「 」為正字。

3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編,中華民國 104 年 11 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銀」

字釋義。

393

8 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也。 《康熙字典.補遺.金部》 《篇海類編》:「乎

絅切,治器也。」

《中文大辭典.金部》 治器也。《篇海類

編》:「 ,治器也。」

(乎絅切)

以「 」為正字。

《漢語大字典.金部》 治器也。《改併四聲

篇海.金部》引《川

篇》:「 ,治器也。」

(乎絅切)

以「 」為正字。

按:此字《四聲篇

海》引錄自《龍龕

手鑑》,《漢語大

字典》稱引錄自《川

篇》有誤。

由上可知《字彙》、《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皆以正字方式處理「 」與

「 」字。 《龍龕手鏡.金部》與《龍龕手鑑.金部》有關此字資料,皆作:

、 ,《玉篇》乎均反。《香嚴》音熒,治器也。二。

據此,則「 」本作「 」,後《四聲篇海》於引錄時,右上部增撇作「 」。

而「 」、「 」二字本為同一字,不當各立為正字。 又考《玉篇.金部》音「乎均切」者,唯「鋆」字,原文為:

鋆,乎均切,金名。

以此推論,《龍龕手鑑》「 」與「 」二字當由此字訛變而來。 「 」就字構上觀察,上部從「坎」,當為「均」之訛形。而「 」上部從

「 」亦是由「均」變形而來,如「勻」草書作「 」、「 」4,「均」草書作

「 」5,即可看出此種意味,如再比照「坰」字草書寫法「 」6,更可了解其

訛形之由。

而觀察《四聲篇海》以後諸書,「 」、「 」二字字音,大皆受《四聲篇

海》影響,由「乎均切」訛為「乎絅切」,而字義方面「鋆」由「金名」誤衍為

「 」之「治金」與「 」之「治器」。 《四聲篇海》於引錄《龍龕手鑑》時未忠實呈現「 」、「 」二字之現象,

故後代字書如《字彙》、《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等受其影響,而將「 」、

4 藤原楚水《中國書法大字典》(臺北:大通書局,民國 70 年,頁 124) 5 同上註,頁 207。 6 同上註,頁 208。

394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金」部字考 9

「 」皆獨立為正字,並誤注音義。今《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14958 號將「 」

收錄為正字,亦將「 」收錄為 15041 號正字,雖為反應相沿已久之字書訛誤,然

究其實,亦有討論餘地。

五、「 」字

文獻 字頭 注語 備註

《四聲篇海.金部》引《龍

龕手鑑》

呼今切,在呪中。

《字彙.金部》 夷斟切,音淫,見釋

典。

以「 」為正字。

《字彙補.金部》 又呼今切,音歆,〔咒

語〕。 以「 」為正字。

《康熙字典.金部》 《篇海》:「夷斟切,

音淫,見釋典。」

《中文大辭典.金部》 鐵杵也。《篇海》:

「 ,釋典咒中字。

一曰鐵杵也。」(夷

斟切)

以「 」為正字。

《漢語大字典.金部》 釋典咒中字。《四聲

篇海.金部》:「呼

今切,在《呪》中。」

《篇海類編.珍寶

類.金部》:「《篇

海》云:『在呪中,

音忻。』(于今反)

第一版以「 」為

正字。

第二版修正為:「同

。《龍龕手鑑.

金部》,同 。《玉

篇》于今反。在呪

中。」

由上可知《字彙》、《字彙補》、《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第一版)皆以

正字方式處理「 」字。 《龍龕手鏡.金部》有關此字資料,作:

,同 ,《玉篇》于今反,在呪中。

《龍龕手鑑.金部》則作:

,同 ,《玉篇》于今反,在呪中。

據此,則「 」本為「 」或「 」之異體。

395

10 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考《玉篇.牛部》有「 」與「 」字,原文為:

,呼今切,出神呪。 ,同上。

據此推斷,則「 」或「 」甚有可能為「 」之訛形。 又據《中文大辭典.口部》「吽」字釋義:

吽,梵語 hniu 之音譯,亦作 。為諸天之種子。

則「 」與「 」當即今常見佛教六字真言中之「吽」字。「吽」字《重編國語

辭典修訂本》釋義曰:

佛教梵文咒語。為「賀阿汙麼」四字之合讀,其義為諸天之總種子。乃是

佛教的「六字真言」之一。元.張昱〈輦下曲〉:「守內番僧日念吽,御廚

酒肉按時供。」《西遊記》第七回:「(佛祖)袖中只取出一張帖子,上有

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遞與阿儺,叫貼在那山頂上。」

因「吽」為「賀阿汙麼」四字之合讀,前人遂以「含牛」或「合牛」合文拼讀其

音,故「 」、「 」與「吽」本為同一字。

《龍龕手鑑》於刊刻時,將「 」字訛形為「 」,而《四聲篇海》於引錄

《龍龕手鑑》時,又進一步訛形為 「 」,從字構而言「 ,從金從牛。」無

論自音或義角度觀察,皆與六字真言中之「吽」相去甚遠,故實不當獨立為正字。

歷代字書如《字彙》、《字彙補》、《漢語大字典》(第一版)皆受《四聲篇海》影

響,將「 」視為正字,頗有疑問。 又《中文大辭典.金部》曰:

,鐵杵也。《篇海》:「 ,釋典咒中字。一曰鐵杵也。」

考《四聲篇海.金部》並無「 ,鐵杵。」之說法,唯四畫中另有一「 」字,

注曰:

,音杵。

又考《正字通.金部》「 」字注文:

譌字,舊註音淫,見釋典。《篇海》:「在呪中,音忻。」竝非。《篇海》

別作「 」,訓鐵杵亦非。

396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金」部字考 11

則《中文大辭典》或受《正字通》注文影響,而有「鐵杵」之義。然「 」若確

有「鐵杵」之義,由字構而言,亦當以「 」為正字,不當以「 」為正字,蓋

「 」字可視為「杵」改換形符之新生字,而「 」則是「 」右偏旁「午」,

譌形為「牛」之異體字。

因此,無論自六字真言中之「吽」或「鐵杵」義之角度而言,「 」皆不當

獨立為正字。今《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14868 號將「 」收錄為正字,或為反

應自《四聲篇海》以來之字書訛誤,然考其源,實可商榷。

參、結 論

《四聲篇海》因廣收《玉篇》、《餘文》、《奚韻》、《類篇》、《龍龕》、《川篇》、

《對韻音訓》、《搜真玉鏡》、《俗字背篇》等字書中之文字,曾為史上收字最多之

字書,因此後代如《字彙》、《字彙補》、《康熙字典》等字書編者,為求齊備,多

自《四聲篇海》中取材,以充實篇幅,但也因此產生諸多訛冗文字,影響後代漢

字文字體系。 以今日眼光觀之,因《四聲篇海》編輯方法未夠謹嚴,如正異體體例難分、

刪除異體訊息等,導致後人於引錄文字時,造成訛誤,而將原為異體字之字形,

轉成正字,產生甚多不應存在之新生正字,如本文所討論之「 」、「 」、「 」、

「 」、「 」等字皆是。 更甚者,《四聲篇海》因抄錄或刊刻前代字書之字形與注文時,不夠審慎,

往往未能忠實呈現原書字形與文字,以致訛形異文時有所見,而出現許多前代未

見之文字與音義,如「 」字訛形為「 」,「 」訛形為「 」,又如「 」

之「乎均切」訛為「乎絅切」,「治器」訛為「治金」等皆是。 類此現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

四聲篇海》曾評論其收字曰:

殊體僻字,靡不悉載。然舛謬實多,徒增繁碎。7

確有其理。而明張自烈編輯《正字通》時,於其書金部「 」字注亦曾指出:

舊本沿《篇海》,故多譌誤。

舊本乃指《字彙》一書,雖張氏於《正字通》書中評論《字彙》之注語,並不完

全可從,然此處對《四聲篇海》之意見,對照本文研究結果,卻是可信。 《四聲篇海》自編成後,挾其豐富性與便利性,對後代具有相當影響力,以

本文研究對象觀察,遠自《字彙》、《字彙補》、《康熙字典》,近至《中文大辭典》、

7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8 月,頁 372)

397

12 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漢語大字典》,乃至今日教育部訂定之正字標準,無一不受其干擾,而產生眾

多訛誤,故全面考察《四聲篇海》中之疑誤,對於文字研究、字典編輯與正字研

訂,將有積極意義。

參考書目

丁度等 《集韻》(述古堂影宋抄本) 臺北:學海書局 民國 73 年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中文大辭典》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民國 74

年 5 月七版

司馬光等 《類篇》 北京:中華書局 1984 年 12 月第一版

行均 《龍龕手鏡》(高麗本)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年 5 月第一版

行均 《龍龕手鑑》(四部叢刊本)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 65 年 6 月

呂瑞生 《字彙異體字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

89 年 6 月

呂瑞生 〈論異體字與正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發表會論文

集》第二期 民國 87 年 3 月

呂瑞生 〈論正異體之變-以《說文解字》徐鉉所注俗字與標準字體為考察對象〉

《第二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系 103

年 5 月

呂瑞生 〈字書疑冗正字考-「辵」部字考〉 《第二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

術研討會》 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 民國 106 年 5 月

施順生 〈《異體字字典》與《漢語大字典》石部字形的比較和探討〉 《世界漢

字學會第五屆年會「漢字文化圈各表意文字類型調查整理研究報告」國際學術研

討會會議論文集》 宜昌:三峽大學 2017 年 9 月

教育部 《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 臺北:教育部 1983 年

張玉書等 《康熙字典》 臺北:泉源書局 民國 67 年 3 月

張參 《五經文字》(叢書集成新編第 35 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 74

年 1 月

張自烈 《正字通》 臺北:台灣大學藏 清康熙十年刊十七年劉炳修補重刊本

梅膺祚、吳任臣 《字彙、字彙補》(合編本)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第一版

許慎 《說文解字》(四部叢刊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 64 年 6 月

臺三版

許慎著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 74 年 9 月

增訂一版

陳彭年等 《廣韻》(澤存堂藏板) 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民國 65 年初版

398

《四聲篇海》引《龍龕手鑑》疑字考──「金」部字考 13

曾榮汾 《字樣學研究》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民國 77 年 4 月

曾榮汾 《龍龕手鑑之俗字研究Ⅱ》 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民國 87 年 10

焦竑 《俗書刊誤》(四部善本叢書初編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日期未詳

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 《漢語大字典》(第一版) 武漢:四川辭書出版社、

湖北辭書出版社 1986 年 10 月至 1990 年 10 月

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武漢:崇文書局 2010

劉復、李家瑞 《宋元以來俗字譜》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民國 81 年 12 月景

印一版

韓道昭 《泰和五音新改併類聚四聲篇》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金崇慶間刊元代

修補本

韓道昭 《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成化丁亥重刊本

韓道昭 《校訂五音集韻》 北京:中華書局 1992 年 9 月第二版

顏元孫 《干祿字書》(叢書集成新編第 35 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

74 年 1 月

顧野王 《大廣益會玉篇》元刻本 臺北:新興書局 民國 57 年 5 月

顧野王 《大廣益會玉篇》 北京:中華 書局 1987 年 7 月第一版

399

14 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