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

26
高雄師大學報 2003,15,163-188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 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卓紋君 ] 1 簡文英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之立即與追 蹤輔導效果。本研究以高雄市某兩所國中二十六名國一、國二學生家長為對 象,依其性別、教育程度、子女之年級與性別,將受試者隨機分派成實驗組 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四週,每週六個小時,共二十四小時的薩提爾模 式親職成長團體諮商。研究結果以「父母溝通姿態量表」、「親子關係量表」 和「親子溝通量表」測量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之父母溝通姿態、親子關係及親 子溝通之立即輔導與追蹤輔導效果均未達顯著。 二、由團體成員的回饋及訪談發現:成員對本團體持正向肯定的態度,認為 參加完團體獲得的學習包括增進同理心,改變父母獨尊觀念,設身處地 為孩子的立場著想;能冷靜思考,減少即時反應;能覺察原生家庭對自 己及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學習新的親子管教與親子溝通技巧。此外,成員 也表示經實驗處理後,他們較能促進家庭成員關係、調整舊有規則、改 善親子溝通、提高情緒控制能力以及提升自我價值,更善待自己。 關鍵字:薩提爾模式、親職團體、親職教育、溝通姿態 ]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副教授 2 高雄市小港國中教師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19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63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3,15,163-188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

    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卓紋君]1 簡文英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之立即與追

    蹤輔導效果。本研究以高雄市某兩所國中二十六名國一、國二學生家長為對

    象,依其性別、教育程度、子女之年級與性別,將受試者隨機分派成實驗組

    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四週,每週六個小時,共二十四小時的薩提爾模

    式親職成長團體諮商。研究結果以「父母溝通姿態量表」、「親子關係量表」

    和「親子溝通量表」測量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之父母溝通姿態、親子關係及親

    子溝通之立即輔導與追蹤輔導效果均未達顯著。

    二、由團體成員的回饋及訪談發現:成員對本團體持正向肯定的態度,認為

    參加完團體獲得的學習包括增進同理心,改變父母獨尊觀念,設身處地

    為孩子的立場著想;能冷靜思考,減少即時反應;能覺察原生家庭對自

    己及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學習新的親子管教與親子溝通技巧。此外,成員

    也表示經實驗處理後,他們較能促進家庭成員關係、調整舊有規則、改

    善親子溝通、提高情緒控制能力以及提升自我價值,更善待自己。

    關鍵字:薩提爾模式、親職團體、親職教育、溝通姿態

    ]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副教授

    2 高雄市小港國中教師

  • 164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atir Model Parenting Group

    with Par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n-Chun Cho]1; Wen-Ying Chien2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were to develop a Satir model parenting group program and to examine the immediate and follow-up effects of the group. Twenty-six parents who had adolescent children at 1st and 2nd grad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either the experiment group 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 group attended eight sessions of the group, six hours a day, for four continuous weekends.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up program didn’t show significantly immediate effects on the three dependent variables, nor did the follow-up effects. From the interview, the parents reported to lear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 and to consider children’s perception, to be aware of the influences from original families on themselves and their parental attitudes. Suggestions derived from this study were provided for school counselors and some issue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Satir model; parenting group; parent education

    ]1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2 Hsiao-Kang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65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親職教育一直是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關心的議題,在今日社會

    變遷、青少年犯罪率提高與多元文化的時代更受到大家的關切。隨著青少年生

    理與認知的自然發展,他們不再滿足於過去與父母互動的模式,因此在不同年

    齡層的親子管教中,以青少年子女的管教最具挑戰性與混亂性 (Bloom,1980)。Worden (1992)也指出家庭中有青少年子女的生命週期階段乃是家中衝突、壓力發生最強烈的時期。當家中有青少年子女時,子女開始脫離對父母的依賴、發

    展自我認同、學習個體化,此時家庭結構便需要改變、規則需重新界定、溝通

    模式需更有彈性、父母角色也需要調整 (黃瑛琪,民 86)。換言之,父母對子女態度最大的轉折是子女在青少年期出現新的自我或分立的自我,父母需要學習

    如何與從原生共合關係轉化出來的「新人類」相處。對青少年而言,親子關係

    仍是其人際關係中即極為重要的一環;而親子關係也是青少年壓力的主要來源

    之一 (羅國英,民 87)。由於青少年子女需要父母的照顧和權威管教已逐漸減少,親子關係漸處於較為互惠且平等的地位,父母如何對待青少年期的子女便成了

    其重要的課題。許多關心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結果均一致顯示,父母對子女的

    管教方式與溝通品質對子女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良好的親子溝通和互動有助

    於青少年自我價值的提升,並促進學校及生活的適應 (Amato & Fowler, 2002)。這些研究發現均一再指出親職教育的重要與必要性,尤其是對育有青少年子女

    的父母而言 (eg., Gunnoe, Hetherington, & Reiss, 1999; Jackson, Henriksen, & Foshee, 1998)。

    回顧國內外有關親職教育的文獻,曾端真 (民 90)認為多數的親職團體都將重心放在如何管教子女上,內容以教導父母教養態度、技巧與知識、促進良好

    的親子溝通為主;卻少將焦點放在父母本身自我覺察與自我價值的提昇上。這

    種採取因果論觀點、直線式思考的親職教育僅以「食譜」、「開處方」的方式導

    正子女特定行為,容易忽略情境因素對親子關係與互動的影響、並且未考量家

    庭生態系統的複雜性。Barber(1992)批評這類的親職教育團體可能貶抑父母的自我效能及自信心,因為父母學習新技巧而捨棄自己以往熟悉方式將會對自我的

    親職教養能力產生質疑。簡文英和卓紋君 (民 92)在回顧國內十四篇親職實驗性的研究後指出:從各研究所應用的理論演變來看,頗符合諮商與心理治療典範

    的轉移趨勢;即由強調個別學派和個人內在分析的層次逐漸轉移到強調系統互

    動取向的觀點。換言之,系統互動的觀點著眼於探討個體發展所處的環境、脈

    絡,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以及家人的溝通如何影響彼此的互動;這些均是

    瞭解個體行為的重要元素 (Gecas & Seff,1990;Lewis, Lewis, Daniels & D’Andrea, 1998)。這種家族治療模式的系統觀,不但擴大了諮商輔導人員評估求助者困擾的視野,更有助於以整體的角度釐清現代父母的困境。

  • 166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根據家庭系統的觀點,黃瑛琪 (民 86)指出為了促進親子關係的正向發展,應幫助父母正視並覺知其自我和原生家庭分化的狀態,重新選擇是否按照過去

    家庭互動的方式來與自己的孩子互動;且父母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同理其認知

    感受,而非一味地權威管教。面對親子教養代間傳遞的情形,歐陽儀 (民 87)表示親職教育可以設法進入父母教養子女過程之主觀經驗及有意義的主題,引導

    父母在教養情境中對自己態度及行為的覺察,同時提供安全、接納的情境幫助

    他們討論與實踐,並同理父母在覺察並處理過去未竟事務時的挫折情緒。這些

    論點反映了親職教育的新趨勢。 國外有不少將家族系統理論與親職教育結合的相關研究。Guerney(1977)以

    家族治療方法訓練父母成為影響子女行為改變的媒介,教導家人改善溝通方

    式,增強父母與青少年期子女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訓練的父母與子女

    相處的技巧顯著高於未接受訓練之家庭。Mitzi-Wolf(1983)整合阿德勒學派心理學、溝通理論和家庭系統理論於青少年父母團體的研究中;其研究結果指出,

    94%以上的成員表示此方案有助改善親子關係,增進其溝通與表達的技巧,增益彼此的瞭解與尊重,並減少負面的管教方式。Rempel 於 1993 年結合心理動力理論與家庭系統取向理論,對九位有行為困擾學童的母親進行團體治療,結

    果顯示此團體訓練有助於改善母親與其子女世代間的互動模式 (引自顏碧慧,民83)。

    觀諸國內研究,系統取向的親職方案相關研究文獻只有顏碧慧 (民 83)一篇。其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系統取向訓練方案有助於提升單親母親的角色認同及

    自信,增強親職效能,並改善其對子女之期望認知,彈性調整家庭規則與改變

    強制要求的互動方式;同時可以增進其對子女尊重包容的態度,改善親子溝通

    技巧 (顏碧慧,民 83)。由於其研究中所採取的系統理論取向並不明確,因此根據特定家族治療理論為架構的親職方案頗值得進一步的探究。

    由於多數的台灣父母都成長於權威式的家庭,父母需要先處理自己的問

    題,經過檢視反省、自我覺察後,才會逐漸改變對子女的態度 (Ogden, 1990)。因此,親職教育的核心內容除了以提升親子同理心、親子關係、促進深入的親

    子交流為重點外,更應強調促進父母本身的成長與自我覺察。家族治療的大師

    之一薩提爾 (V. Satir)便指出有許多童年時代的規則影響人至深,成為生存法則(survival rules)。生存法則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支使個人做出人生重要抉擇的主宰,且這些僵化的規則將妨礙自尊及功能的發展 (王行,民 83;Loeschen, 1998)。個人在壓力情境之下,為了保護自我價值、對抗威脅、避免被拒絕,都會使用

    一種習慣的應對姿態。溝通姿態並非天生,乃是源自原生家庭三角關係的互動

    學習 (吳就君編譯,民 83;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民 87)。薩提爾將這些防衛性的溝通分為四類,即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等求生存姿態,

    這些都是自我表達與自我壓抑間不平衡狀態造成的結果。家庭成員的溝通應對

    模式正反映著其自我價值、家庭規則與外界如何連結等層面 (Banmen, 1986)。若要教導有青少年子女的家長成為有效能的父母,應用薩提爾的理念來幫助家長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67

    了解自己對待子女的方式源自何處,探討其自身的生存法則為何,以及檢視自

    己的溝通模式是否健康適當,都是可以著手之處。 薩提爾指出最佳溝通方式是一致型 (congruent)的溝通,也是高自我價值的表

    現;個人可以知覺到自己的狀況、觀察他人的狀況並掌握整個情境,具有直接

    而確實表達感受與思考的自由,重視個人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整合與轉化自我、

    他人、情境與經驗的層次,讓人更統整、更富有人性選擇 (林沈明瑩等譯,民 87)。薩提爾模式強調溝通、覺察與自我負責,頗能回應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在親

    子溝通與親子互動覺察等課題上的需求。 再者,Chan(1996)認為中國家庭的溝通型態有四大特色:不鼓勵情感表達、

    家人間少有言語或情感表達、普遍使用間接及非語言溝通、期待他人能敏銳地

    了解自己並讀心 (mind-reading)。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常以行動滿足其物質需求,取代言語、情感的陳述;而家人間的互動常在未經澄清、確認的情況下憑直覺

    臆測他人期待和想法。因此薩提爾模式中的溝通姿態非常容易被中國人接受和

    理解,因為在中國家庭的互動中常可見指責的父親、討好的母親、致力於學業

    成就的超理智者和逃離家庭壓力的打岔者,四種不一致的溝通姿態很容易在生

    活中發現到。由於薩提爾模式的實務應用在國內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故研究者

    認為探討此模式應用於親職方案的輔導效果有其必要性。 有關於薩提爾模式的研究均支持此治療模式的輔導效果。國外研究主要集

    中在夫妻婚姻溝通的主題上,少部分應用於家庭溝通問題的處理上。例如,

    Seligman(1981)以薩提爾模式處理 Binder 的家庭,從自我價值感、溝通、家庭系統及家庭規則四方面來進行訓練,結果發現改變其家人溝通模式、有較多一

    致性的溝通、回饋與表達直接性提升、對處理家庭中人際接觸較有興趣、感覺

    更為輕鬆。Bozeman(1985)將溝通姿態、夫妻間次系統、界限、口語及非口語溝通與衝突等概念應用於夫妻溝通課程中,研究顯示薩提爾模式的溝通概念能有

    效改善配偶溝通與關係。Wach(1992)的研究指出此模式有多項輔導效果,能幫助配偶更自我瞭解、增進夫妻關係並獲得使關係更新的力量。Bitter(1993)將此模式用於夫妻團體諮商中,結果發現成員能肯定其內在資源,且夫妻能被催化

    改變舊有相處模式。Willett(1996)結合其他理論設計教學錄影帶發現:即使薩提爾模式僅應用於錄影帶教學中,也能解決夫妻溝通問題,增進溝通技巧與婚姻

    滿意度。Englander –Golden 和 Golden(1996)根據該模式設計的 SIS(Say It Straight)課程方案研究結果則顯示能協助成員發展有效的溝通技巧、真誠面對自己的渴

    望、提升自我價值並增進生活品質。 國內部分,莊雅婷 (民 88)的研究發現呼應了薩提爾模式溝通姿態轉化的過

    程,多數成員表示此模式能促進成員鬆動舊有規則且增加新的因應方式、提升

    正向自我概念以及對過去不良模式有新的覺察,少數成員則經驗到要覺察和表

    達自己的需要、對於感情經營有新的決定、增加尊重和接納、覺察問題在自己

    身上、以新觀點看待男友以及期待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關係上則能減少衝突、

    直接溝通和增加安全感。Pan(2000)以台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此模式使成

  • 168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員的家庭角色變得更正向而明確,家庭關係也獲得改善,而且效果持續達八週

    之久。陳奕良 (民 90)採用單組前後測設計及追蹤測實驗設計,研究結果發現此模式僅對青年情侶之一致型溝通姿態具有顯著立即效果,但對不一致溝通姿態

    和關係滿意度並不具有顯著的立即效果和追蹤輔導效果;在質化部份的結果發

    現:有 66﹪的成員降低不一致的溝通姿態,有 55﹪的成員知覺到伴侶關係的正向改變,包括能增進彼此的了解、增進親密、提升關係的穩定度或安全感以及

    對互動方式的改變感到滿意。 綜合上述,薩提爾模式的研究在國內外逐漸受到重視,大部份的研究結果

    顯示薩提爾模式能有效處理家庭問題,但目前尚未見到以此模式應用在面臨許

    多親子溝通困擾的青少年父母身上。本研究期望藉由以家族治療「薩提爾模式」

    的理論概念為基礎,設計一套適合國中生家長的親職成長團體方案,來加以探

    索並填補此一領域文獻的空缺,提供親職教育與輔導工作者的參考。本研究的

    目的如下:

    一、探討「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的實施,對國中生家長溝通姿態的立

    即輔導效果和追蹤輔導效果。

    二、探討「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的實施,對國中生家長特定子女所知

    覺的親子溝通及親子關係之立即輔導效果和追蹤輔導效果。

    三、進行團體後的訪問與資料分析,深入瞭解國中生家長對此親職成長團體

    的回饋反應以及其改變的內涵。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國中生家長為對象,進行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實驗處理。採

    「等組前後測及追蹤測量」實驗設計,依性別與教育程度將受試者隨機分派至

    實驗組和控制組。為了進一步瞭解改變的內涵與過程,研究者另外在團體結束

    後進行訪問。以下茲分別介紹研究對象、團體方案、實施程序與研究工具。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高雄市某兩所國中國一、國二學生的家長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以

    宣傳單招募以及請導師推薦二種方式招募團體成員。在招募到的五十九名家長

    中,研究者再使用量表施測與電話訪談兩種方式篩選團體成員。量表施測使用

    「父母溝通姿態量表」、「親子關係量表」與「親子溝通量表」(稍後介紹 );電話訪談則根據團體前訪談大綱瞭解報名者之相關資料。最後共篩選出二十六名家

    長,其背景資料如表一 (F 為女性,M 男性 ),表中所指的特定子女為其前述就讀於某兩所國中的學生子女。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69

    表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團體成員之基本資料對照表

    實驗組 控制組 代號 性別 年齡 教育

    程度 職業 特定

    子女

    年級

    特定

    子女

    性別

    團體

    經驗

    代 號

    性 別

    年齡 教育

    程度

    職業 特定

    子女

    年級

    特定

    子女

    性別

    團體 經驗

    F1 女 38 高中

    商 國一 男 否 F12 女 42 高中

    家管 國二 女 否

    M1 男 49 研究

    工程

    國二 男 否 F13 女 40 大專 幼教

    老師

    國一 男 是

    F2 女 44 高中

    家管 國一 女 是 F14 女 48 初中 成衣

    加工

    國二 男 否

    M2 男 45 高中

    工 國二 男 否 F15 女 41 高中

    家管 國一 女 否

    F3 女 42 高中

    服務

    國二 女 否 F16 女 41 高中

    家管 國二 男 否

    F4 女 44 大專 公 國二 女 否 F17 女 46 大專 公務

    國一 男 否

    F5 女 38 高中

    商 國一 女 否 F18 女 40 高中

    家管 國二 女 是

    F6 女 42 大專 家管 國二 男 否 F19 女 35 高中

    會計 國二 女 否

    F7 女 38 高中

    家管 國一 女 否 M3 男 40 大專 工 國一 男 否

    F8 女 40 初中 工 國一 男 否 M4 男 46 高中

    工 國二 女 否

    F9 女 36 高中

    家管 國一 女 否 F20 女 45 高中

    工 國一 男 否

    F10 女 40 大專 公 國一 男 是 F21 女 40 高中

    家管 國一 女 否

    F11 女 39 初中 家管 國二 男 是 F22 女 44 大專 大眾

    傳播

    國一 男 否

    二、團體方案

    團體方案即是實驗處理的內容。團體於週六連續進行四次,每次六小時包

    括兩個單元,總共二十四小時。此一親職成長團體方案乃是研究者參考薩提爾

    模式相關文獻後,根據參與薩提爾相關訓練團體後,針對國中生家長設計而成。

    團體方案歷程摘要如表二。

  • 170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表二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歷程摘要表

    單元

    名稱 單元目標 活動內容摘要 Satir 模式精

    神 一、 相 見 歡

    1.認識彼此 2.澄清團體目標與期待 3.形成團體共識與規範

    1.領導 .者澄清團體成員期待。 2.引導成員相互認識:兩人一組,互相訪問、介紹,之後進行姓名滾雪球。

    3.訂定團體規範 4 鼓勵成員打開心門、投入團體

    與人接觸

    二、 身 體 會 說 話

    1.認識 Satir 四種不一致的溝通姿態

    2.體驗四種不一致的溝通姿態對個人的影響

    1.暖身活動:熱舞十七 2.不一致溝通姿態的體驗與認識 3.不一致溝通姿態的角色扮演 4.說明家庭圖的畫法,並指派繪製兩張家庭圖為家庭作業。

    5.摘要與總結 ★家庭作業:家庭圖與記錄本週自己與家人互

    動的溝通姿態

    溝通姿態

    三、 家 庭 星 座 盤

    1.瞭解個人與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

    2.探索家庭關係、傳統、價值觀、規則與遺傳

    1.暖身活動:解鈴還需繫鈴人 2.天氣報告:分享感謝、擔心與困惑、抱怨與提議、新資訊、希望

    3.分享家庭作業:溝通姿態自我紀錄 4.在家庭幻遊後,探索家庭圖中呈現的各種家庭關係與意義

    溝通姿態

    、 家庭圖探索

    四、 家 庭 故 事

    1.瞭解家庭系統對個人的影響

    2.瞭解舊有親子行為模式如何影響自己

    3.釐清原生家庭與現在家庭的關係

    1.醒腦活動:伊比壓壓 2.家庭雕塑:原始三角與現在家庭親子關係 3.在家庭幻遊的冥想中接納與體諒原生父母,提升覺察,促進改變的動力

    4.摘要與總結 ★家庭作業:記錄自我與親子間的家庭規則

    家庭圖的探

    索 、

    家庭雕塑

    五、 家家

    有本

    難念

    的經

    1.探索家庭規則對個人的影響

    2.轉化僵化的規則為生活指引

    1.暖身活動:春天的種子 2.天氣報告:分享感謝、擔心與困惑、抱怨與提議、新資訊、希望

    3 分享家庭作業:家庭規則記錄 4.僵化的與不合宜的自我與親子規則轉化

    家庭規則

    探索與轉化

    六、 聽 者 有 意

    1.認識溝通中的互動要素 2.覺察個人親子溝通中的互動要素

    1.暖身活動:互動要素毛毛蟲 2.認識溝通中的互動要素 3.介紹一致型溝通與練習 4. 摘要與總結 ★家庭作業:家庭規則轉化與一致型溝通執行記

    互動要素

    七、 心 的 面 貌

    1.覺察、欣賞與接納個人與其子女的內在資源

    2. 整合個人與其子女的內在資源

    1.暖身活動:家庭系統體驗 2.天氣報告:分享感謝、擔心與困惑、抱怨與提議、新資訊、希望

    3.分享家庭作業:家庭規則轉化與一致型溝通執行記錄

    4.心的面貌:欣賞與接納自己和子女的內在資源

    自我接納 與欣賞

    八、 我 的 新 決 定

    1.將團體學習的概念和技巧與生活連結,幫助成員

    為改變做出選擇 2.練習新行為,強化改變 3.結束團體

    1.以雕塑、角色扮演方式練習新的親子互動方式。

    2.將選擇後的新決定寫在六週後給自己的一封信中,自我激勵與提醒。

    3.愛的印記:回顧團體過程 4.冥想與總結

    作決定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71

    三、研究過程與研究工具

    團體結束後一週進行後測,團體後第二週開始進行實驗組成員的個別訪談

    並錄音,而追蹤測量則在團體結束六週後實施。研究工具說明如下。

    (一 )父母溝通姿態量表

    本 工 具 由 研 究 者 參 考 Satir 和 Baldwin(1983) 、 Bozeman(1985) 、 Englander-Golden 和 Golden(1990)、王行 (民 83)、林沈明瑩等譯 (民 87)對薩提爾溝通姿態的論述,以及陳奕良 (民 90)的「伴侶溝通量表」自行編製而成。本量表共分為五個分量表,試題架構依據薩提爾模式中五種溝通姿態而設計。分析

    257 位國中家長的填答資料,以主成份分析,再用最大變異法進行正交轉軸,結果顯示五個因素的累積變異量為 46.01%。

    各分量表之解釋量和內部一致性α值分別是:「一致型」12.67%,0.87;「指責型」10.47%,0.84;「打岔型」9.96%,0.82;「討好型」7.78%,0.80;「超理智型」5.12%,0.64。總量表之α值為 0.82,各題項與分量表相關介於 0.28 至0.71 間。本量表共 43 題,由家長填寫,填答方式採用 Likert 五點量尺 (由 1 代表非常不符合到 5 非常符合 ),各分量表分別計分,每題皆採正向計分。某分量表得分愈高,表示該溝通姿態的情形愈多。

    (二 )親子溝通量表

    本量表由孫毓英 (民 75)編譯。量表採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範圍由 1 的「非常不同意」至 5 的「非常同意」,其中有十題為「問題式溝通」問項,採反向計分。受試者在親子溝通量表上的總分得分愈高代表親子溝通品質愈好。研究者

    為求客觀瞭解家長參加團體後在與其 (特定 )國中生子女的溝通上是否有所改善,此量表由國中生子女填寫。

    (三 )親子關係量表

    親子關係量表原由羅國英 (民 86)編製;經李孟貞 (民 89)修訂後,適用於國中生。本研究使用李所修訂的量表,共十題,包括「知心感」和「負向情感」

    分量表各五題。本量表為七點量尺,分別以 1 至 7 分計分,均為正向計分。二分量表分別計分,分數愈高,代表該種感受愈強。此量表亦由國中生子女填寫。

    (四 )團體回饋表與訪談大綱

    本 研究的 成員 回饋表 包括 「對團 體的 感覺」 和「 對自己 的看 法」兩 部分,

    均由研究者根據相關文獻自編而成,每一部分皆採四點量表,分數愈高代表符

    合程度愈高,其目的在瞭解團體成員的感受與改變情形。此外,本研究於團體

    結束後第二週開始進行實驗組成員的個別訪問,訪談大綱包括: (1)成員參加團

  • 172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體所獲得的學習,(2)團體中印象深刻的活動以及對其個人的影響,(3)參加團體後的改變,以及 (4)親職困擾的改善等問題。為確認訪談質性資料分析之公信力,以協同分析方式進行訪問資料之分析。首先以訪談大綱前三個大題的訪談內容

    為分析架構,兩人先獨立作業進行編碼,互不干擾、影響,會面時再比對雙方

    編碼之異同,針對差異進行討論並計算其一致性。訪談內容分析一致性的計算

    方式為 A/A+ B (A 為二人一致之數目, B 為二人不一致之數目 )(Miles & Huberman, 1984)。在選取某一段落的協同分析一致性達 0.89 後,即由其中一位研究者針對所有的訪談內容進行分析段落的擷取與編碼工作。之後再由另一位

    研究者檢核而確定出最後的分析結果。

    參、研究結果 一、立即輔導效果

    本研究採取「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的統計方法,分析各量表後測與追蹤測

    輔導效果。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受試者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在一致型、指責

    型、打岔型、討好型、超理智型及超理智型等溝通姿態上均未達到差異的顯著

    性水準 (F 分別為 0.91、3.08、0.63、1.63、0.57,p> .05)。 兩組受試者之國中生特定子女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知覺負向情感與知心

    感的親子關係 (F 分別為 0.00、0.07,p> .05)與其知覺之親子溝通 (F 為 0.07,p> .05)均未達到顯著差異,可見本研究在父母溝通姿態、親子關係和親子溝通三方面

    的立即輔導效果皆未達顯著。

    二、追蹤輔導效果

    兩組受試者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在一致型、指責型、打岔型、討好型、

    超理智型及超理智型等溝通姿態上均未達到差異的顯著性水準 (F 分別為 0.15、0.04、0.00、0.27、1.06,p> .05)。至於其特定子女,其知覺負向情感與知心感的親子關係 (F 分別為 0.68、0.15,p> .05)和其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F 為 0.09,p> .05)也並未達到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在父母溝通姿態、親子關係和親子溝通三

    方面的追蹤輔導效果同樣皆未顯著。

    三、成員回饋表結果分析

    如表三之 1 與 2 所呈現,大致說來,成員對團體滿意度頗高,在四點量尺中均達接近最高分 4 的回饋結果。其中尤以成員對團體領導者帶領、表達及與成員互動的方式和團體的主題與內容抱持非常高度的肯定,對於團體的互動氣

    氛與課程進行的方式也很滿意。但認為自己要自在地在團體中分享自己的看法

    與感受則稍稍感不容易,這可能與多數成員是第一次參與成長團體,團體的分

    享討論方式與參加一般的演講只要專心聽講的學習方式不同有關;也可能與我

    們的文化較為內斂含蓄,不習慣輕易公開表達個人觀點和情緒有一些關連。此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73

    外,成員對於親子溝通也有更深的瞭解與體會,更認識自己,團體幫助他們找

    到更合適的親子教養方式,均感到頗為滿意。在諸多題項中滿意度顯得稍低的

    (平均數 3.85)包括自己參與團體的投入程度,參加完團體後成員是否更欣賞、肯定並看重自己;這和成員知覺自己在團體的自在程度是否感到滿意似乎也有

    關聯。

    表三之 1 實驗組成員「對團體的感覺」之填答結果

    題項 平均數 標準差

    1.我覺得團體的互動氣氛很好 2.我覺得在團體中可以自在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與感受 3.我很滿意團體領導者帶領、表達及與成員互動的方式 4.我很滿意團體的主題與內容 5.我很滿意團體課程進行的方式(講述、分享討論、體驗互動、演練、角色扮演等)

    3.92 3.85 4.00 4.00

    3.92

    0.27 0.36 0.00 0.00

    0.27

    總平均數 標準差

    3.94 0.18

    表三之 2 實驗組成員「對自己的看法」之填答結果

    題項 平均數 標準差

    1.團體幫助我對親子溝通有更深的瞭解與體會 2.團體幫助我對自己的親子教養找到更適合的方式 3.我對自己參與團體的投入程度感到滿意 4.團體幫助我更認識自己 5.參加完團體,我覺得我更欣賞自己、肯定自己、看重自己

    3.92 3.92 3.85 3.92 3.85

    0.27 0.27 0.36 0.27 0.36

    總平均數 標準差

    3.89 0.30

    四、成員訪談結果分析

    訪談結果依訪談大綱整理為三個部分呈現,並各舉二例做為說明,第四部

    份則特別呈現成員參加團體前後親職困擾的改善情形。

    (一 )從團體中獲得的學習

    1.調整父母獨尊觀念,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設想 多數成員在參加團體前都抱持著權威、強調順從的傳統教養態度,以自己

    為出發點,要求孩子配合自己,較少體會到孩子的想法與感受,甚至只看到孩

    子的缺點,未能欣賞其優點,因而常引發衝突。參加完團體後成員學習到使用

    同理心,用平等尊重的態度,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心瞭解其心聲。成員代表性

  • 174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的回饋舉例如下: 「去感受對方的感受,就是說比較不會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現在都

    是會比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自己就比較不會那麼難受了,以前都會

    壓抑下來,覺得說我為何要如此忍受他,可是現在不會了,反而會覺

    得一種包容的心。」(F5) 「我現在比較會用同理心,就是說站在他的立場上…以前教孩子就

    是說一味地只有看到孩子的缺點,然後要他改正,要求他應該怎麼做,

    沒有去用心瞭解他為什麼這樣做。」(F6) 2.較能控制自己情緒,冷靜面對問題,減少即時反應 團體讓成員學習到在遇上親子衝突時,能覺察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反

    應,先控制好自我情緒之後才能冷靜面對親子問題,而不像過去立即發怒,做

    出不當的即時反應。成員代表性的回饋如下: 「比較會停頓下來,不會那麼快發作啦!就停下來,忍一下也好、

    思考一下也好,然後再想一下其他比較更好的方法,以前就是比較會

    脫口而出,比較衝。」(F2) 「上完課後,情緒不好時會先冷靜下來,等到適當時機,緩和一點,

    再來溝通。像最近我和兒子發生正面衝突時,我不會像以前你一句我

    一句,這樣子效果很好。」(M1) 3.覺察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及對孩子的影響 團體幫助成員省察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如何反映在自己對孩子的管

    教方式、關係及溝通上,進而提醒自己改變適合的管教方式。成員的回答如下: 「瞭解以前在家裡的成長過程對現在溝通模式的影響,以前在什麼

    環境成長、什麼溝通模式,現在也會影響你現在跟人家的溝通模式;

    那你現在怎麼跟你的下一代溝通,也會影響下一代以後怎麼跟人家溝

    通。」 (M1) 4.學習到新的親子溝通技巧 團體透過講述、案例討論、體驗活動、角色扮演等方式,讓成員從彼此的

    經驗中得到許多反省,擴展自己的思考,也學習到新的親子溝通技巧,尤其是

    一致型溝通的技巧讓成員學習與子女溝通較好的方式。團體之後,有一些成員

    已試著將一致型溝通應用在生活中。成員的回答如下: 「團體提供了一個與家人溝通更好的方法。」(F7) 「我學到一些人與人的溝通方式,以前只是想做,可是不知道說怎

    麼做。現在在日常生活上,有時候我會試著用那種方法 (一致型溝通 )。」(F9) 由上可知,成員在本團體中學習到同理孩子的感受與立場、控制與管理情

    緒,冷靜處理衝突、覺察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新的親子溝通技巧,兼含認知

    與情緒兩個層面,部份成員能夠進而在行為表現上有所改變,可見團體讓成員

    得到深層的自我成長並且很有收穫,而不僅僅是技巧上表面層次的學習。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75

    (二 )團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動及其對成員的影響

    1.僵化的家庭規條探索與轉化 此活動使用具像化技巧,利用布條象徵成員個人僵化的家庭規條對自己的

    束縛,運用身體體驗活動幫助成員察覺該規條帶給自己生活上的重大壓力與影

    響。成員對此活動皆感到十分驚訝、引發許多省思,因此更激發他們轉化僵化

    規則,讓自己更有彈性的動機。由成員的回饋可知,本團體第五單元目標已達

    成,同時也呼應薩提爾模式家庭規條轉化的精神及 Chan(1996)認為此概念非常適用於中國社會的論述。此外成員在最後一次團體聚會 (暖身活動 )時對於讀本「我很特別」的內容頗多感動,也增強其自己的價值感和增加對子女的新觀點。

    成員的回答如下: 「我最感動的是有一天,老師問我們的壓力都是從哪邊來的。那活

    動之後,我覺得我不單對事情、對人我可能要求都蠻高的,我有壓力,

    我旁邊的人也都很難過。我看到以後我覺得我要去想這壓力從哪裡

    來,會有那麼嚴重嗎,為什麼我就會這麼吹毛求疵,就會提醒自己不

    要陷入那個情緒裡面。」(F1) 「我蠻在乎別人的,那這個活動之後可能還要一段時間慢慢去思考

    和學習。我會試著不要在乎別人看我們的眼光,我覺得我可以開朗一

    點,這樣對整個家庭、對小孩比較好,他們會比較快樂。」(F2) 2.家庭雕塑 家庭雕塑幫助成員從自己出發,覺察家庭經驗對自己的影響,檢視自己許

    多源自原生家庭的價值觀與行為,從角色扮演過程促進覺察並得到情緒抒發,

    這是本團體的一個重要主題,成員的感受特別豐富、深刻。此活動帶給成員的

    影響是:有些成員因此開始反省過去自己的脾氣、習慣或親子互動情形,有些

    成員則鼓起勇氣向父親表達深藏多年的情感,在成員更瞭解自己之後,也同時

    更能掌握自己的改變方向和作法。從成員的回答中頗能印證文獻中對家庭雕塑

    功能的陳述,同時也反映出本團體第四單元目標已順利達成。成員的回答如下: 「我覺得原生家庭雕塑那個蠻好的,以前我可能沒有這麼察覺,其

    實以前就是這樣子,因為原生家庭造成我們的習性、脾氣,現在就是

    比較會去反省自己的以前一些脾氣。」(F11) 「原生家庭那一幕說實在我是蠻深刻的,中國人都比較不善於表達

    自己,我一直很喜歡我爸,我一直很想跟他說我愛他,一直到上完課

    的那幾天,我終於就一股氣地講出來,可是你看這憋了三、四十年我

    從來沒講過。」(F3) 3.解鈴還需繫鈴人及穿越呼拉圈 解鈴還需繫鈴人及穿越呼拉圈分別是第三單元和第八單元的暖身活動,透

    過遊戲引導成員進入主題,讓人印象深刻。而這兩個遊戲除了與主要活動學習

  • 176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目標連結之外,也深具意義與啟發性,能提升成員問題解決的希望感,要勇於

    嘗試,事情沒有想像中困難;也鼓勵成員要積極投入、共同為團體付出,為提

    升團體凝聚力加溫。成員代表性的回饋如下: 「打手結和穿呼拉圈的暖身活動,有些困難但具啟發意義,原來以

    為很難,不可能完成,而最後竟然解決問題。這引申出親子問題不做

    怎麼知道如何解決,所以要去嘗試。」(M2) 4.冥想 由於團體成員為家長,常有繁重的工作或家務煩身,團體一開始不容易完

    全投入。冥想可幫助成員沈澱心思,減輕緊張與焦慮,並將注意力多聚焦於個

    人深層的內在及團體此時此刻的學習,從成員的敘述也可得知冥想讓他們在團

    體中感覺更自在、輕鬆,有助學習的效果,同時也能應用於生活中抒解壓力。

    而成員的反應也與文獻中所提及薩提爾模式冥想技巧的應用頗為吻合 (林沈明瑩等譯,民 87)。成員的回答如下:

    「冥想我覺得相當棒,因為平常每一個人的精神壓力很大,都是很

    少像那樣子的放輕鬆…那四天這樣子能完全放下所有的工作、家庭的繁忙,然後全心加入這個成長團體,這種感覺我覺得很好。」(F5)

    5.互動要素與一致型溝通

    互動要素和一致型溝通的介紹讓成員反省到過去對待孩子太自我中心,學

    習到多體會孩子的立場,不再以自己的意見為唯一依據,並學會有效的溝通方

    式。成員也對團體的上課方式抱持肯定正面的態度。成員代表性的回答如下: 「討論一致型溝通那個啟發說我以後就是要檢討自己,以後要對小

    孩子、對家庭怎麼樣來作那種一致型溝通。…我覺得來這邊好像實際上學的東西比較多,因為老師有帶我們做一些活動加上一些講解,我

    吸收的東西比較多一點。」(F9) 「我覺得來上課讓我們實地去感受或去經歷,自己從中模擬。我覺

    得很有幫助,當然是比去聽演講實際啦。」 (F6) 由上可知,成員對於僵化的家庭規條探索與轉化、家庭雕塑、冥想、互動

    要素與一致型溝通,甚至是解鈴還需繫鈴人及穿越呼拉圈的暖身活動印象最深

    刻。這些活動的共同特色是讓成員從行動體驗中獲得學習,並使家庭規條、家

    庭互動模式、溝通中的情緒認知具體地出現於團體進行當時。而這些活動也正

    是本方案為了展現薩提爾模式核心理念所應用的治療技巧與工具,可見本團體

    充分善用了薩提爾模式中「行動」與「雕塑」的具體化技巧。此種方式具體呈

    現日常生活中親子互動的系統動力,使成員加深覺察與感受,增加新的觀點,

    能有效傳達本團體的重要學習概念。

    (三 )參加完團體後的改變 1.促進家庭成員關係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77

    從成員的敘述中可以發現成員參加完團體在親子關係上獲得正向的改善,

    摩擦、抗拒和對立的情形減少了;除此之外,有成員也表示夫妻關係也有提升。

    成員代表性的回答如下: 「對我們之間的話,可能說就不會像當初對立得那麼強,等於是說

    氣氛有比較溫和一點…我感覺到我們之間就是一下子摩擦就減少很多,這氣氛就不至於這麼僵。」(F3)

    「小孩子頂嘴好像比較不會耶,小孩子也都能體諒媽媽的辛苦…跟先生的那一種互動也都比較好…。」(F5) 2.調整舊有規則 許多成員以前很堅持自己的想法,參加完團體後懂得其它的管教方式,開

    始試著自我反省,調整更有彈性的規則並協助改善其他的家人關係,不強硬地

    固著於某種觀念,強求達成目標,這一點與團體中轉化僵化的家庭規條活動相

    互呼應。此外,成員變得更能主動關心子女,並能體認到孩子已是國中階段,

    要考慮其身心發展,管教方式需作一些調整,給孩子更多空間,放手讓孩子學

    習自主、自我負責。成員代表性的回應如下: 「我現在就會覺得說,其實兒孫真的自有兒孫福啦。不一定說小孩

    子一定要依照你怎麼樣怎麼樣,她畢竟已經國中,她有她自己的處事

    方法,沒有什麼偏差的話,應該是你要試著放手啦。」 (F2) 「我現在就會學著去期待等待,不要那麼急躁,不要說你一定要責

    罵他或是說你一定要讀書,因為我現在喜歡慢慢地去引導自己、內觀

    反省自己。」 (F1) 3.改善親子溝通 參加完團體後,成員與孩子的溝通已有改善,更能表現出一致型的溝通,

    減少不一致的討好、指責或超理智之溝通姿態。成員不再單獨考量自我的需求,

    也開始在意孩子及情境的需要,在相互瞭解的情形下逐步改善親子溝通。成員

    的回答如下: 「現在比較有方向感,較能掌握人際與親子溝通,當要孩子做規定

    的事時,可考慮使用其他的方式,例如多方考量他們的想法、情緒、

    觀點。」(M1) 「我參加完之後,我講的一些事情他就會比較試著去接受,有時候

    他就會自己提出來說媽媽我有事情跟你講,我們到房間裡。」(F8) 4.提高情緒控制能力 多數成員認為參加完團體後比較會掌控與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孩子意見不

    合時會察覺自己的情緒反應,控制憤怒,待情緒穩定時再設法進行溝通,不會

    你一句我一句使用指責型的溝通姿態直接正面起衝突。成員的回答如下: 「比較會自己去察覺到自己的情緒什麼時候來,然後會告訴自己

    說:這樣子(發怒)也沒有效。有改善啦!」(F11) 「以前在家裡很情緒性,看不慣就直接指責、批評怎麼樣,對太太

  • 178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或小孩看不滿時會直接反應,上完課後情緒不好時可以先冷靜下來,

    等找到適當時機,緩和一點,再來溝通。現在都不太會正面起衝突。」

    (M1) 5.提升自我價值,善待自己 薩提爾模式其中一個重要目標便是提升當事人的自我價值,欣賞與肯定自

    己的重要性,從成員的敘述中可印證本團體有助成員提高自我價值、更樂觀、

    更具有自信、更肯定自己的資源,體認到在為家人付出之際也要疼惜自己。成

    員的回答如下: 「參加這團體後,我覺得我從框框裡跳出來,不再像以前那樣悲

    觀…感覺上我自己很輕鬆這樣子,就是對自己的看法,就是蠻快樂這樣子。」(F8)

    「團體給我的那種感受很深,我覺得你要疼惜你自己、愛惜你自

    己,你自己好了以後,你的家庭才會圓滿。所以我覺得團體給我們自

    己很大的希望,你自己一定要是最好的,你才有辦法影響你的家人。」

    (F5) 6.改變還需要一些時間 有些成員表示參加完團體後因自己有所體認而有一些改變,但效果並不是

    立竿見影。因為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要順利地應用在生活中,還需

    要一段時間。成員的回答如下: 「有開始在做,小孩子好像也開始體會一些,然後效果不是說很

    順,就是比較稍微有改善一點。我現在可以說在拉鉅,因為一個習慣

    真的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所以還要不斷自我提醒。」(F2) 「孩子在學校生活不願與父母多談這個不是短時間可以改善的,這

    可能要慢慢慢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F6) 綜上所述,成員認為在團體中有受到一些新觀念的啟發,都嘗試著在生活

    中應用,因而親子關係、親子溝通、情緒管理以及自我價值等方面都有改善與

    提升。 然而許多成員也表示效果無法立竿見影,需要時間慢慢練習才能改善,畢

    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參加本團體是一個開始,啟發他們繼續成長和學習

    的動機。或許這些成員的回饋提供了成員在量表的前後測並未能顯出差異的原

    因之一,可能因時間不足、練習不夠,以致其內在的諸多反省與覺察尚無法在

    短期內外顯於行為上 (此乃量表測量的重點 )。本研究結果與李孟貞 (民 89)研究結果類似,即在質的資料上成員表示親子關係已有改善,但尚未達到統計上的顯

    著差異;其中原因將於下節中加以討論。

    (四 )親職困擾的改善

    由表四的整理可知,多數成員提到與子女溝通的困擾或對子女的即時反應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79

    都已有和緩、減輕的情形 (如 F1、M1、F2、M2、F3、F4、F6、F8、F11),有些則是能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子女 (如 F2、F4、F10)。至於有關父母原先對其子女問題的擔心如生活習慣、表達或對父母的反應,則未有很明顯的進步或改善 (如M1、F2、F6、F7、F8)。仔細思考,這些問題乃是親子之間日積月累的互動模式或子女自身的積習,因此很難在參加完一個為期四週 (每週一次 )的團體後就能有轉變。

    表四 實驗組成員親職困擾團體前、後對照表

    代號 團體前親職困擾 團體後親職困擾改善情況

    F1

    1.子女表面服從,內心起對立。2.期望太高,又怕孩子產生壓力。

    1.改變以往一味指責或討好的溝通姿態,說出自己的想法,對立情形因此而減少。

    2.追求完美還要一段時間去思考跟學習,對孩子有比較放鬆,孩子比較開朗、快樂且

    較得到肯定。

    M1

    1.孩子之叛逆行為,不接受告誡。

    2.喜歡外食,早餐不喜歡在家吃。

    3.看電視及運動時間長,不能自行設限。

    1.生活習慣仍未有改善,需要更多時間來改變。

    2.不滿意時不再直接反應,不太會正面起衝突。

    3.希望先調整自己不要凡事以自己為出發點,要先設想對方想法感受,再去影響改

    變家人。

    F2

    1.彼此處事態度、方法差異大。2.教導時措辭嚴厲,導致爭執。3.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格上不得其法。

    1.與孩子觀念、做法有差異之處時漸能緩一緩,待情緒穩定時再處理,不再固執已見,

    整晚獨自生悶氣。 2.覺 悟 孩 子 不 一 定 要 完 全 依 照 自 己 的 想法,試著放手讓孩子獨立發展,鬆動僵化

    的規則。 3.認為自己對於新舊想法與做法的認同仍在拉鋸,習慣非短期可改變。

    M2 1.孩子不聽話。 2.孩子有困擾又悶不吭聲。 3.太過被動,要時時鞭策。

    1.要孩子做規定的事時,會多考量他們的想法、情緒和觀點。

    F3

    1.無法溝通。 1.和孩子之間一下子摩擦減少很多,氣氛不致於太僵。

    2.自己講話口氣有所改變,孩子也有所體會到,態度也跟著變好。

    F4 1.對小孩情緒失控不知如何解決。

    2.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1.困擾皆已減輕,較能看到孩子的優點,自己也有所成長。

    F5 1.頂嘴。 1.頂嘴情況已減少,孩子能體諒自己的苦

    心。

    F6 1.在校生活不願與父母多談。2.會抗拒父母的教導。

    1.孩子仍不願與自己分享學校的事。 2.孩子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與父母溝通,抗拒有很明顯的改善,親子關係改善不少。

  • 180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F7

    1.小孩比較被動。 2.兄妹之間會計較。 3.夫妻教養觀念偶有相左。

    1.被動情況仍未改善,自己需不斷要求孩子,盯緊功課,不能放鬆。

    2.計較情形較減少。 3.和先生仍處於冷戰中。

    F8 1.頂嘴。 2.講不聽,抗拒父母的教導。

    1.問題仍在,但比原來緩和。 2.孩子願意接受教導,甚至主動會邀請自己到房間裡溝通、談事情。

    F9

    1.親子互動常覺得力不從心。2.親子衝突。 3.如何在溝通時使孩子聽進父母的心聲。

    1.會主動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關心他們週遭的事。

    2.脾 氣 要 發 時 會 盡 量 克 制 自 己 或 離 開 現場,先調適自己,然後再慢慢溝通,要是

    講不出來會用寫的。 3.漸能慢條斯理與孩子溝通。

    F10 1.子女學習任何事物都不能專心。

    2.親子溝通時容易起口角。

    1.會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其想法與感受,常常因此找到孩子問題的癥結,孩子因而更仔

    細地透露細節,親子溝通與關係更佳。

    F11

    1.生活作息懶散,常看電視、打電腦,不願聽從父母的建

    議。 2.與孩子缺乏共同話題。

    1.困擾都漸有改善。

    肆、討論

    本研究兼採量化研究與質化資料來相互驗證團體實驗的成效,成員回饋單

    及訪談結果的分析資料,乃是用來補足量化結果在研究過程忽略的細節。兩種

    方法雖來自不同的研究典範,但從系統觀點來看二者應該是互補長短的。利翠

    珊 (民 88)認為量化資料具有證明、檢核的意義;質化資料可以闡釋量化資料的意義,可以為靜態的量化資料補充動態的關係歷程,也可以提供量化資料沒有

    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 根據訪談資料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大部份的成員已開始調整管教方式、

    改變不一致的溝通模式,增加一致性、覺察自我與他人內在冰山各種層次而較

    能管理自我情緒,這些改變乃是來自個人內在深層的省思。此外從成員的回答

    亦可看出許多家長對中國傳統家庭關係中父母的「共生與黏結」、「共依附」和

    「揹孩子同行」的現象 (吳麗娟,民 88)已開始作一些調整,自己不但感到自由輕鬆,也讓孩子可以逐步邁向個體化與獨立自主。雖然本研究的統計結果未顯

    示出立竿見影的效果,由於親子之間的互動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參加本團

    體對許多家長而言卻是一個開始,啟發他們繼續成長和學習的動力。 本團體在原生家庭的探索部份得到家長成員很大的迴響,顯示頗能融合團

    體諮商與家族治療的精髓;在團體過程中從蒐集、探索有關成員成長的家庭資

    料開始,進而重塑或修正早年建立的認知系統,這樣的設計與潘正德 (民 84)、Hines(1988) 、 Trotzer(1988) 所 提 出 的 想 法 一 致 。 而 結 果 也 符 合 Mathis 與Tanner(2000)的論點,即具結構性的探索原生家庭活動可提升成員連結原生家庭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81

    的概念,達到團體預防和成長、甚至治療的功能。團體幫助成員覺察到原生家

    庭對自己及對孩子的影響,也呼應 Yalom(1995)所指的在團體中重現早期原生家庭生活的劇本,並經歷新的行為模式,因而得以從過去長久以來被綑鎖的家庭

    角色中釋放出來。由於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會不斷重複在其他親密關係中

    (Teyber, 1997),更顯示出親職成長團體探索原生家庭經驗並洞察其影響的重要性。這一部份的覺察是本研究與其他親職團體研究最大不同之處,也是本團體

    的最大特色。 成員從團體學習到兼顧自己、他人與情境的一致型溝通方式,此與呂曉俊

    和丁彪 (民 89)所強調的「距離觀察」、「言語表達」及「心理換位」良好親子溝通原則相互呼應。而成員反應從團體中學習到的內容,例如加強覺察並增進自

    我和彼此間的了解,減少即時反應,對過去不當因應方式有新的覺察調整舊有

    規則、增加新的因應方式、增加正向的自我概念等,這些均與莊雅婷 (民 88)、陳奕良 (民 90)、Wach(1992)、Bitter(1993)、Englander-Golden 和 Golden(1996)的研究結果相似,由此可知本團體充分把握了薩提爾模式的精神與內涵。

    本團體方案十分強調「從體驗中學習」,回饋單與訪談結果有許多一致之

    處,成員對於團體中體驗性的活動,例如:僵化的家庭規條探索與轉化、家庭

    雕塑、冥想、互動要素與一致型溝通等,甚至是解鈴還需繫鈴人及穿越呼拉圈

    的暖身活動印象最深刻且獲得很大的學習,可見團體使用此種體驗學習的方式

    能有效傳達學習概念。而善用各種媒材促進學習效果,可達畫龍點睛學習效果,

    「我很特別」童話繪本的運用即為此例很好的證明。 除了上述由訪問資料所顯現的團體成效之外,本研究以父母溝通姿態量表

    (家長填寫 )、親子溝通量表與親子關係量表 (由特定國中生子女填答 )做為評估團體實驗的成效,結果顯示前 -後測與,前 -追蹤測均未達顯著的差異。這個現象極有可能乃是因為實驗設計中受試者人數太少 (每組僅 13 人 ),以致難以達到統計的顯著差異水準。然而除此之外,研究者試著為這種統計結果與質化資料分析

    結果的不一致提出以下幾點檢討與說明,並且進一步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親職成長方案重心與量表測量重點有落差

    本團體只有兩個單元 (第二單元和第六單元 )的重心是放在討論一致型與不一致型的溝通姿態,其他單元在探索家庭影響、家庭規則、自我欣賞與接納。

    而本團體之研究工具測量的重點則聚焦於溝通姿態 (父母溝通姿態量表和親子溝通量表 ),有關成員學習溝通姿態的設計在比重上卻顯得不足,因此難以在結果評量上呈現顯著效果。再者,深究團體方案的架構與實際的帶領過程,第二、

    三、四、五單元的內容 (溝通姿態、家庭圖探索、家庭雕塑、家庭規則探索等 ),似乎可以幫助成員檢視個人的期待及其改變的障礙、促進其覺察,但尚不足以

    促使成員全然邁入「新的選擇與整合」和「實行」階段,因此對於一致型溝通

    的練習與落實效果有限。這些不足也反映在成員參加團體前後其親職困擾改善

  • 182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的整理中,其中有五位 (如 M1,F2,F6,F7,F8)表示親子之間的問題雖已有改善但仍在努力中。因此遑論要子女能在團體實驗後馬上知覺到其母親在溝通的

    改變,甚至親子的關係會有明顯的進步。

    二、成員的改變未能從評估工具中測出

    本研究使用親子關係和親子溝通作為依變項,所選用的「親子關係量表」、

    「親子溝通量表」各有其理論基礎與信、效度,但似乎未能反映薩提爾模式團

    體之輔導效果。從訪談結果整理得知,團體的介入對成員造成一些影響,其實

    際的輔導效果包括:自我覺察程度的提升、認知的鬆動、價值觀的混亂與調整、

    較能關照子女的心理需求等。這些改變發生在覺察與接納的內在認知與情感層

    次,剛要啟動行為改變,但尚未達到整合的層次。這些與本研究原來欲驗證實

    驗結果的依變項有一段落差,因為成員的改變多屬於中介過程取向的內涵,在

    此差距下實難測得團體實際的輔導效果。由於本研究工具測量的主要是外在行

    為的改變,而事實上,家長從團體學習到觀念整合與行為改變,其間須先經過

    引發自我覺察和促進接納的過程,也就是在自變項與依變項間應包含其他中介

    因素,這些可能就是訪談結果中成員自陳的改變。 本研究的發現和李孟貞 (民 89)的建議相呼應,親職的訓練不應著重在讓家

    長從「無」到「有」的學習,而是從「懂」到「真的懂」且執行出來,家長在

    概念上主要是「質」的改變而非「量」的變化。未來薩提爾模式相關研究的依

    變項可考慮文獻中所提到的薩提爾模式的治療目標,例如測量自我價值 (或自尊 )的改變、父母獨尊教養態度的轉變、即時反應的調整、更具彈性的生活觀、更

    能作出選擇和自我負責以及增加新觀點、自我覺察程度的加深與否等變項,以

    呼應薩提爾模式的特色。在此之前,或許可先從發展良好的薩提爾模式評量工

    具出發,在研究工具與團體方案有高度因果關係的基礎上,才能更具體了解其

    輔導效果。研究者建議或可採用「先質化後量化」的方式進行,先使用焦點團

    體 (Focus Group )或者以德懷研究 (Delphi Study)方式,邀集國內薩提爾模式專家有系統且深入探索薩提爾各種溝通姿態類型及架構,據以修改為符合本土文化

    的題目,再進行大樣本的調查研究。

    三、本土的親子管教觀與反映西方文化的薩提爾模式略有不同

    從參加親職團體家長的親職困擾整理表,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家長原先是

    以「指導式」的管教為主;這乃是受到我國文化上獨特的「孝道觀」和「教養

    觀」的影響,家庭傾向以父母為中心,父母在教養上多是關懷與權威並施,較

    少給予子女獨立自主的空間 (姜得勝,民 87)。余德慧 (民 77)也指出中國傳統的家庭是「共生與黏結」的關係,父母一方面為子女擔負撫育的責任,一方面也

    要子女接受其控制,當子女欲從關係中抽離追求獨立自主時,常會產生「離怨」。

    這些家長在初次接收薩提爾所強調的平等、相互尊重與自主選擇的觀念時,對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83

    其父母的角色與權力便會產生衝擊。研究者發現在團體初期,家長對於「指責

    型」與「超理智型」是屬於不一致的溝通姿態起初多半抱持不以為然的看法,

    他們認為這是對子女理所當然的管教方式;這也呼應中國父母是相當威權的觀

    點 (楊國樞,民 70;姜得勝,民 87)。 再者,傳統文化下的親子溝通模式是比較間接且非語言性,且父母常以行

    動代替語言上對子女的關懷 (陳麗英,民 84)。我們的情感表達方式向來是含蓄、內斂、隱晦而不能言明的 (Chan, 1996),父母透過為子女做很多、滿足其物質需要來傳達關愛,卻少用肢體接觸或言語坦露來表達。這個現象也出現在團體初

    期,成員對於一致型溝通方式的練習顯得相當不自在,尤其在情感的表達上。

    這些家長生活在台灣的父母在上有傳統文化、下有新進親子教養觀兩相夾擊

    下,似乎成了所謂的「三明治」族。如果我們要期待權威文化下長大的父母完

    全放棄權威的身份與管教方式,改採西方文化中尊重個人自主和獨特性的溝通

    姿態,也許會引發新價值觀趨勢與實際表現的衝突,致使團體輔導效果不彰 (Fine & Henry,1989)(引自李孟真,民 89)。誠如陳麗英 (民 84)所言,當我們應用西方的理論於本土社會時,必須考慮不同文化對家庭常態定義的差異而作適度的

    調整。應用西方理論時必須考量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尊重國內原有的親子溝

    通模式,適度調整其應用方式,使之更合於本土化的需求。

    四、親職成長團體的精神與設計仍需再做整合

    曾端真 (民 90)指出台灣親職教育的首務應是思考如何讓父母有高的自尊,取父母與孩子之所能為,勿突顯親子衝突與難為之處,讓父母由內產生力量

    (empowerment),肯定其所作的努力,並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功能,而避免給予評價與批判,發生「治療的暴力」 (therapeutic violence)。王文秀 (民 89)也認為親職成長團體要特別著重讓父母先有自覺,要能適時管教,又要能放下身段;

    重要的是發自內心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自己過去經驗或未來夢想

    的延伸。這種親職教育所強調的是以引發父母自省、非指導式的精神。本研究

    雖然也從強調提升父母自我價值、肯定個人內在資源出發,以「避免讓專家角

    色傾覆助人的效能」 (曾端真,民 90),但理想與實務之間仍有一段差距。 從研究結果可知,一開始部分成員在觀念上遭受到衝擊,認知上陷入混亂

    與茫然的情況,但尚未立即獲得具體對應措施的學習,因此顯得不自在。可見

    以強化「empower」觀點出發的親職方案在實際執行時,仍需要作更多觀念上的引導與澄清,才能有效提昇父母的自我效能,進而解決自己家庭系統中的問題。

    此外從訪談結果得知,成員期待接受指導性的團體取向高於體驗洞察或分享討

    論,可能與文化中習慣的學習方式以及習慣的表達方式有關,父母從小少有機

    會成為課堂中的主角,肯定與欣賞自己的內在資源,因而有許多成員表示敢於

    其他成員面前表達自己也是參加本團體很大的收穫。這正符合學者所言,相對

    於西方,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當事人較少有言語及情感上的直接表達,高度重

  • 184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視和諧,也較期待和偏好諮商員直接教導性的、強制的和權威式的治療取向

    (Leong, 1986;Pan, 2000),同時較偏好結構性的團體情境,較希望將焦點放在特定問題的實用性解決方法上而非洞察取向 (Yu & Gregg, 1993)。這種學習偏好在未來設計團體方案時需納入考量,同時要與學者建議的新精神 (王文秀,民89;曾端真,民 90)呼應,此二者宜取得適當的平衡;或者在團體形成前需不斷和有心參與的成員做清楚的說明。

    綜合第三與第四點的檢討,為了深入了解薩提爾模式的輔導效果,未來方

    案內容在主要概念的介入上或可只擇取其中一或二個重要概念為基礎,例如「溝

    通姿態」、「原生家庭的探索」或「家庭規則轉化」,以深入探討該外來因素介入

    對成員的影響、文化上的衝擊、成員自我檢視的內涵、如何走過六個改變階段

    或此介入在其個人內在冰山的改變歷程。此外,根據一般父母期待更多具體的

    指導方法介入的需求,未來可考慮提供父母具體明確的生活情境,從認知與行

    動層面介入多加討論和演練,以符合家長的需要。

    伍、結論

    本研究採實驗設計,在實驗處理結束後,本團體方案對於提升國中生家長

    「一致型」溝通姿態、降低「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

    等溝通姿態的立即輔導與追蹤輔導並無顯著效果。此外,對國中生家長的特定

    子女而言,本團體方案對於降低其所知覺的「負面情感」親子關係、增進其知

    覺的「知心感」親子關係和「親子溝通」的立即輔導與追蹤輔導也均無顯著效

    果。 然而,從實驗組成員在團體回饋單以及團體後的訪談發現: 一、實驗組成員其主觀評量與訪談皆顯現對此團體方案持正向肯定的態度。 二、實驗組成員在訪談中表示在本團體中獲得的學習是增進同理心,改變

    父母獨尊觀念,設身處地為孩子的立場著想;能冷靜思考,減少即時

    反應;能覺察原生家庭對自己及對孩子的影響;學習新的親子管教與

    親子溝通技巧。 三、實驗組成員在訪談中表示經實驗處理後能促進親子關係、調整舊有規

    則、改善親子溝通、提高情緒控制能力以及提升自我價值,更善待自

    己。 上述的結果反映出此一親職成長團體的確有助於父母自身的改變,但對於

    與其國中生子女的溝通和關係品質則尚未有明顯的改善。 本研究雖以國中生家長為研究對象,但真正來參加團體的仍是以母親為主

    (只有 2 位為男性 ),由於父親的角色與親職的參與對兒女成長的影響是一個亟待投入的重要研究領域 (黃聖桂,民 90),以父親為研究對象是應努力的方向之一。未來學校或社區機構可以多舉辦類似的親職成長課程,而參加對象可擴展為父

    母共同參與,讓父母同時成長,管教觀念才能一致;或者讓孩子也一起加入,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85

    讓青少年子女適度地瞭解父母並有機會講出自己的心聲;或單獨為青少年學生

    舉辦以親子溝通為主題的活動,讓子女也能體會父母的用心。尤其鼓勵父親參

    加親職教育活動是目前亟待努力的工作。 由於本研究依變項未與成員接受團體諮商後造成的覺察、認知、態度或情

    緒上的衝擊或改變作緊密的結合,以致無法測出成員的改變。未來薩提爾模式

    相關研究的依變項可考慮使用自我價值 (或自尊 )、生活規條、自我負責或自我覺察程度等的變化,更能呼應薩提爾模式的特色。黃光國 (民 88)指出想要發展本土家庭心理學仍得發展有「社會文化適切性」的本土性理論,關於薩提爾模式

    的本土化研究仍需持續的努力。目前國內相關的研究並不多,未來可多從事相

    關本土化研究或發展適用的相關量表,以進一步建構本土性理論。 最後,從本研究團體帶領的執行過程來看,從事親職教育的輔導人員最好

    具備家族治療的知能,能夠從系統的角度覺察個案受到家庭系統的影響。本研

    究質與量的結果雖未能互相呼應,但從成員的回饋中可知薩提爾模式仍有許多

    技巧值得在實務工作中推廣應用,例如溝通姿態、家庭圖、家庭雕塑、冥想、

    僵化的家庭規則探索與轉化等。未來在團體進行初期可使用家庭圖、個人內在

    冰山的探問以及具像化的身體雕塑技巧來有效幫助父母釐清問題,豐富晤談的

    內容與觸角,增進其自我的覺察。

    參考文獻

    王文秀 (民 89):叫父母太沈重?應用心理研究,7 期,23-25 頁。 王行 (民 83):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家庭重塑實務篇。台北:心理。 李孟貞 (民 89):「理情 U 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

    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師大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德慧 (民 77):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張老師。 利翠珊 (民 88):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 期,23-39 頁。 呂曉俊和丁彪 (民 89):增強家庭的心理功能。應用心理研究,5 期,11-16 頁。 林沈明瑩譯 (民 87):薩提爾家庭重塑專業訓練課程導引者手冊。台北:呂旭立

    紀念文教基金會。(原著:Gomori, M.(1998). The Satir’s family re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guide manual. Taipei: Shiuh-Li Liuh Memorial Foundation.)

    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 (民 87):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張老師。(原著:Satir, V.M., Banmen, J., Gerber, J., & Gomori, M. (1991).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吳就君編譯 (民 83):家族治療-入門。台北:大洋。 吳麗娟 (民 88):「共依附」父母的親職教育:放下孩子,釋放自己。諮商與輔導,

    157 期,17-23 頁。 姜得勝 (民 87):社會變遷中親子關係的反省與重建。台灣教育,567 期,6-11

  • 186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頁。 莊雅婷 (民 88):大學生情侶參加「薩提爾模式」溝通方案的改變經驗研究。師

    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奕良 (民 90):薩提爾模式團體方案對青年情侶輔導效果之研究。高師大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英 (民 84):家庭功能的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 卷,3 期,31-44 頁。 孫毓英 (民 75):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與福利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 (民 88):知其短,守其長:論「系統思維」的特色與限制。應用心理研

    究,3 期,1-8 頁。 黃瑛琪 (民 86):由家庭系統分化的觀點探討家有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學生

    輔導,53 期,102-109 頁。 黃聖桂 (民 90). 對青少年子女親子管教的文獻回顧:性別敏感的觀點。中華心

    理衛生學刊,14 卷,1 期,89-111 頁。 曾端真 (民 90):從系統取向觀點省思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輯於「2001 諮商心

    理與輔導專業」學術研討會手冊。台北:中國輔導學會。 楊國樞 (民 70):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與蛻變。中華心理期刊,23 卷,1 潘正德 (民 84):團體諮商與家族治療的會通與共融。學生輔導,39 期,112-123

    頁。 歐陽儀 (民 87):由教養方式代間傳遞過程談未來親職教育的發展方向。輔導季

    刊,34 卷,4 期,42-53 頁。 簡文英、卓紋君 (2003):國內親職教育團體研究的回顧與分析。諮商與輔導,211

    期,2-10。 顏碧慧 (民 83):家庭系統取向訓練方案對單親母親親職效能影響之研究。文化

    大學兒童與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國英 (民 86):青少年至成年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國科會專題研究。

    NSC-86-2413-H-031-004-G11。 羅國英 (民 87):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 期,35-78 頁。

    Amato, P. R., & Fowler, F. (2002). Parenting practices, child adjustment, and family divers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703-716.

    Banmen, J. (1986). Virginia Satir’s family therapy model. Individual Psychology, 42 (4), 480-492.

    Barber, J.G. (1992). Evaluating parent education groups: Effects on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social isolatio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 (1), 28-38.

    Bitter, J.B. (1993). Communication styles, personality priorities, and social interest: Strategies for helping couples build a life together. Individual

  • 薩提爾模式親職成長團體對國中生家長輔導效果之研究 187

    Psychology, 49 (3&4), 330-350. Bloom, M. V. (1980). Adolescent-parental separation. NT: Gradner Press, Inc. Bozeman, J. C. (1985). An investigation of Virginia Satir’s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to determine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in marital communi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 46 (3), 663.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C85-09627)

    Chan, P. (1996).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atir Model of family therapy to the families in Hong Kong : A personal reflection.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18(4), 489-505.

    Englander-Golden, P., & Golden, E. D. (1996). The impact of Virginia Satir on prevention of destructive behaviors and promotion of wellness. Journal of Couples Therapy, 6(3/4), 69-93.

    Fine, M. J., & Henry, S. A. (1989). Professional issues in parent education. In M. J. Fine (Eds.), The second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pp.1-20).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Gecas,V. ,& Seff, M. A.(1990).Families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of the 1980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4), 941-958.

    Guerney, B. G., Jr. (1977).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Skill-training programs for therapy, problem prevention and enrich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unnoe, L. M., Hetherington, E. M., & Reiss, D. (1999). Parental religiosity,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 199-255.

    Hines, M. (1988).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group and family therapy.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13(4), 173-179.

    Jackson, C., Henriksen, L., & Foshee, V. A. (1998). The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index: Predicting 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s, 25, 319-337.

    Leong, F. T. (1986).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with Asian-Americans :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3, 196-206.

    Lewis, J. A., Lewis, M.D., Daniels, J. A., & D’Andrea, M. J. (1998). Community counseling: Empowerment strategies for a diverse societ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oeschen, S. (1998). Systematic training in the skills of Virginia Satir.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athis, R. D., & Tanner, Z. (2000). Structured group activities with family-of-origin themes. Journal for Specialist in Group Work, 25(1), 89-103.

    Miles, M. B., & Huberman, M.(198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 sources book of

  • 188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五期

    new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 Sage. Mitzi-Wolf, M. C.(1983). Integrated family systems model for parent education.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5(3), 188-199. Ogden, P. (1990). Cultural consideration at work in an Adlerian parent study group

    in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6, 157-165. Pan, J. D. (2000).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Satir model

    groups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25(3), 305-319.

    Satir, V. M., & Baldwin, M. (1983). Satir step by step: A guide to creating change in families.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eligman, L. (1981). An application of Satir’s Model to family counseling. The School Counselor, 29(2), 133-139.

    Teyber, E. (1997). International process in psychotherapy: A relational approach. CA: Brooks/ Cole.

    Trotzer, J. (1988). Family theory as a group resourc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13 (4), 180-185.

    Wach, K. H. (1992). Early marriage (couple communi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53 (3), 841.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9930611.

    Willett, L. C. (1996). Using instructional videotape to teach couples communication,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problem-solving. Ann Arbor, Michigan: A Bell & Howell Company.

    Worden, M. (1992). Adolescents and their families. N.Y.: Haworth Press. Yalom, I. D. (199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4nd ed.).

    New York : Basic Books. Yu, A., & Gregg, C. H. (1993). Asians in groups: More than a matter of cultural

    awareness.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18(2), 86-93. 附註:本研究之資料來自第二作者之碩士論文,第一作者為其指導教授。本文

    由第一作者補充文獻資料、改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