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 借鏡世界前 200...

31
1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 12 月) * 通訊作者。聯絡地址: 710 臺南市永康區南台街一號;聯絡電話: 06-2533131 5321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文初稿曾發表於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與會多位先進學者、主編與兩位匿名審稿委員提出諸多的寶貴建議,對於本文後續修改助 益甚多,作者特別表達衷心之謝意。文中如有任何錯誤,均為作者之疏失。本文部分內容係由國科會補 助之專題計畫:從外國銀在中國之經驗看臺灣銀業進入中國之策分析(NSC 100-2410-H-218 -023) 改寫而成,作者特此感謝國科會所給予之財務支援。 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 借鏡世界前 200 大銀行 ‧陳曉蓉 南臺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梁雅珺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高雄分行專員 本文在國家特定因素、銀行本身因素及公司治理因素的考量下,以 2009 年資產額世界排名 200 大的銀行為實證對象,利用順序多重分類 probit 模型討論影響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經營模式 選擇之決定因素,以期做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參考依據。研究結果指出:進入中國的外資銀 行若根據持股比例多寡來選擇經營模式,在控制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下,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 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越多或是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越遠,其進入中國後傾向 採取「參股模式」;但母銀行或出資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越高或管理能力越好,反而會傾向選擇 「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由於「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還可依涉及之 業務範圍多寡再分為:成立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因此,當銀行所屬母 國至中國直接投資金額越多或母銀行獲利能力越好,銀行會傾向以「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型 式出現;不過若母銀行管理能力越佳,則傾向採「代表人辦事處」型式來瞭解中國金融作業規定 與環境。 壹、前言 1994年起,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確定銀行業對外開放政 策後,外資銀行在中國便進入快速發展期;2001 12 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後,更逐步從進入方式與經營範圍做大幅度開放,使得外國金融機構在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Jul-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 通訊作者。聯絡地址: 710 臺南市永康區南台街一號;聯絡電話: 06-2533131 轉 5321 ;Email:[email protected]。本文初稿曾發表於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andInformation,與會多位先進學者、主編與兩位匿名審稿委員提出諸多的寶貴建議,對於本文後續修改助益甚多,作者特別表達衷心之謝意。文中如有任何錯誤,均為作者之疏失。本文部分內容係由國科會補

    助之專題計畫:從外國銀行在中國之經驗看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策略分析(NSC 100-2410-H-218 -023)改寫而成,作者特此感謝國科會所給予之財務支援。

    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 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陳曉蓉 南臺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梁雅珺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高雄分行專員

    摘 要

    本文在國家特定因素、銀行本身因素及公司治理因素的考量下,以 2009 年資產額世界排名

    前 200大的銀行為實證對象,利用順序多重分類 probit模型討論影響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經營模式

    選擇之決定因素,以期做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參考依據。研究結果指出:進入中國的外資銀

    行若根據持股比例多寡來選擇經營模式,在控制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下,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

    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越多或是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越遠,其進入中國後傾向

    採取「參股模式」;但母銀行或出資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越高或管理能力越好,反而會傾向選擇

    「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由於「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還可依涉及之

    業務範圍多寡再分為:成立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因此,當銀行所屬母

    國至中國直接投資金額越多或母銀行獲利能力越好,銀行會傾向以「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型

    式出現;不過若母銀行管理能力越佳,則傾向採「代表人辦事處」型式來瞭解中國金融作業規定

    與環境。

    壹、前言

    自1994年起,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確定銀行業對外開放政

    策後,外資銀行在中國便進入快速發展期;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後,更逐步從進入方式與經營範圍做大幅度開放,使得外國金融機構在

  • 2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註 1:雖然中國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第 72 條規定,港、澳和臺灣的金融機構若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可比照一般外資機構或 2003 年 6 月達成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Arrangement,簡稱 CEPA)及後續簽署之補充協議的規定進行辦理,但當時臺灣為避免遭到政治矮化,並未與中國簽訂,僅有香港及澳門銀行業利用此模式進入中國。

    註 2:MOU 之效益包括:雙方監理機關建立制度性的對話機制、降低金融服務業者的管制成本與政策不確定性,以及有利於化解金融市場的實質進入障礙。

    註 3:在銀行業部分,中國給予臺灣的承諾包括:(1)臺灣的銀行在大陸申請設立獨資銀行或分行(非獨資銀行下屬分行),提出申請前應在中國已經設立代表處一年以上;(2)在中國設立的營業性質之機構申請經營人民幣業務時,應在中國開業兩年以上,並提出申請前一年的盈利;(3)在中國設立的營業性質之機構應在中國開業一年以上,並提出申請前一年的盈利,才可申請經營在中國的臺資企業人民幣業

    務;(4)在中國設立的營業性質之機構,可建立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具體要求參照中國相關規定執行;(5)臺灣的銀行申請在中國中西部、東北部地區開設分行(非獨資下屬分行)可享有綠色通道;(6)中國主管部門審查臺灣的銀行在中國分行的有關營利性資格時,採取多家分行整體考核的方式。臺灣給予中國的具體承諾則有中國的銀行經許可可在臺灣設立代表人辦事處,且滿 1 年可申請設立分行。

    註 4:與設立一般商業銀行相比,在縣(市)設立的村鎮銀行之最低註冊資本為 300 萬元人民幣;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最低註冊資本為 100 萬元人民幣,且可百分之百持股,門檻較低,可成為臺灣銀行業者快速拓展中國金融市場的選擇之一。

    中國的發展漸漸受到實務界與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對於臺灣銀行業來說,雖然早在2001年起便有不少臺資金融機構紛紛在中國設立代表人辦事

    處,希望在「跟著客戶走」的論調下,及早搶攻臺商市場;惟因兩岸政治因素(註1)所致,遲遲未

    有新的進展,直到2008年第一次江陳會後,兩岸政治高層才開始進行協商談判,2009年11月16日

    正式完成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三項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簡稱MOU) (註2)的簽署;同時在經過五次江陳會的協商後,眾所矚目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於2010年6月底正式簽訂(註3)。此後,

    多家已在中國設有代表人辦事處的銀行紛紛申請升格為分行,並經兩岸監理主管機關核准後,逐

    一開業,為臺灣銀行業在中國的發展開啟一新契機;不過因「兩岸金融業務往來管理辦法」對於

    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的營業模式仍有所限制,故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在2011年9月再

    進行相關法規修訂,進一步取消:銀行母行與海外子行投資大陸只能二擇一、銀行赴中國設分行、

    子行或參股僅能三擇二、參股中國金融機構僅限一家與在中國設立兩家分行後才能申設子行之限

    制,以期發揮臺灣銀行業的競爭優勢。

    2013年4月1日兩岸雙方在「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臺」第三次會議中,同意將兩岸銀行業市場

    准入及進一步開放項目等相關協商結論納入ECFA之服務業貿易協議,並於2013年6月21日完成簽

    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當中有關中國在銀行業的承諾重點包括:(1)中國的商業銀行從事

    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時,可投資符合條件的臺灣金融產品;(2)臺灣的銀行可在中國發起設立村鎮銀

    行(註4);(3)開放臺灣的銀行在福建省設立的分行、或臺灣的銀行在大陸設立的法人銀行已在福建

  • 3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註 5:相較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所規定:外國銀行分行(僅限同城)在總行業務範圍內經授權即可開辦業務,無需單獨報批,開放臺灣的銀行可在福建省設立「同省異地」支行,將

    可降低其在中國拓展營業據點之成本,為一超外資待遇。

    註 6:即銀行須有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設立分支機構經營業務的經驗。

    註 7:單一銀行得申請投資臺灣上市(櫃)銀行、金控公司的持股比率提高至 10%(如加計中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為 15%);投資未上市(櫃)銀行、金控公司的持股比率提高至 15%;參股投資金控公司子銀行的持股比率可達 20%。參股投資金控公司或其子銀行,維持現行二擇一規定。

    註 8:外國銀行分行乃為母行的一部分,由於主管機關難以對其實施風險隔離,故在業務部分設有限制,例如:不能經營消費性金融與僅能從事部分人民幣業務,且有地域限制。

    註 9:子銀行因在中國境內註冊,故得享有與中資銀行大致相同的業務待遇,例如:可從事全面人民幣業務,其地域經營範圍經主管機關批准後,亦可不按行政區劃分設立。

    註 10:外資獨資銀行包括 2006 年以後由外國銀行分行轉制之外資獨資法人子銀行與 2006 年以前由外資於中國設立的獨資銀行。

    註 11:中國信託銀行於 2015 年以 116.7 億元取得信銀國際(中國)100%股權,是以購併方式取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子行;臺北富邦銀行與富邦金控共同持有於 1997 年以中外合資銀行型式註冊成立之華一銀行80%股權,並於 2014 年 4 月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核准更名為富邦華一銀行。

    省設立的分行,可在福建省設立同省異地支行(註5);(4)支持兩岸銀行業進行相關股權投資合作;

    (5)放寬臺灣的銀行在中國的分行或子行辦理人民幣業務的臺資企業範圍,可包括透過第三地到中

    國投資的臺資企業;至於我方開放的承諾重點則為:(1)儘速取消中國的銀行來臺設立分支機構及

    參股投資的OECD條件(註6);(2)開放已在臺設有分行的中國的銀行可申請增設分行;(3)提高陸銀

    參股比率(註7);(4)開放中國銀聯公司得申請來臺設立分支機構。不過因我方政府在該協議簽訂前

    對民間溝通不足,因而導致後續協議存查爭議與太陽花學運的發生。目前該協議需待立法院逐條

    審查,逐條表決,實質審查通過後才能生效。

    截至2015年8月底為止,金管會在ECFA簽訂後5年內已核准國內14家銀行赴中國設立辦事

    處、分 (支)行與子銀行。目前外資銀行可採取下列四種方式進入中國,包括:設立、參股、策略

    聯盟及購併,其中「設立進入」可讓外資直接進入中國的銀行市場,涵蓋的方式包括:設立代表

    人辦事處、分行(註8)與子銀行(註9) (包括中外合資銀行與外資獨資銀行(註10)),除中外合資銀行

    外,其餘方式皆視作「外資百分之百持股」;在「參股進入」部分,外資主要經由購買股權或置

    換股權方式,取得中資銀行一定比例的股份,間接進入中國的銀行市場,不過中國政府要求每家

    中資銀行的單一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合計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5%;「策略聯盟」則是

    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以不牽涉股權買賣的方式進行合作。另外,因中國相當注重金融主權,故迄

    今仍未核准任何外資購併中資銀行(註11)。2014年中國修 訂 「 外 資 銀 行 管 理 條 例 」, 允 許

  • 4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註 12: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臺灣銀行 2009 年的資產額世界排名為第 200 名,故以此為基準來瞭解前 200 名的銀行在中國的動向。

    外資銀行自 2015年起在中國設立營業機構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先行設立代表人辦事處,經營人

    民幣業務也僅需開業滿一年即可提出申請,這也使得銀行業者在中國從事金融業務時,應以何種

    經營型式來進入市場較為適合,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

    現有文獻關於銀行從事海外擴張策略之討論,多從「為什麼要至海外設立分支據點?」與「要

    選擇哪些國家來從事海外擴張行動?」兩個層面來進行思考,涵蓋的範圍從早期關心美國銀行業

    到海外擴張之決定因素(如:Fieleke, 1977)或外國銀行擴張到美國境內的可能原因(如:Goldberg

    and Saunders, 1981),延伸到外國銀行在其他國家營運表現的研究(如:Ursacki and Vertinsky, 1992;

    To and Tripe, 2002)與跨國討論(如:沈中華, 2007)。另外,受限於數據資料缺乏或樣本過少,部分

    論文則以文獻回顧或訪談的方式,提出臺灣銀行業西進中國之策略建議(如:李紀珠與簡永光,

    2002;連德宏, 2010)。不過在實務上,銀行從事海外擴張之進入模式選擇也很重要,例如:母銀

    行對於海外分行與海外子銀行之支援水準並不相同,分行與子銀行的營業利基也不見得一樣,當

    以擁有廣大網絡的海外子銀行進行營運時,可與地主國市場的商業銀行進行競爭,爭取零售客

    戶;而在海外擁有單一分行或辦事處的銀行,則可積極開拓地主國市場尚未開發的業務。惟迄今

    為止,學術方面有關此部分的研究卻只有Cerutti et al. (2007)與Hsieh et al. (2010)進行調查。

    有鑒於臺灣銀行業在ECFA架構下積極於中國進行擴張,為調查適合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

    經營模式選擇與彌補國內外學術研究上的缺口,本文乃借鏡ECFA簽訂前資產額世界排名前200名

    的銀行做法,透過此一分析除可學習優異同業在中國之發展狀況與經營模式的選擇外,也可避免

    實證結果受到ECFA簽訂優惠之干擾。本文以Bankscope資料庫的商業銀行做為研究對象,根據

    ECFA簽訂前(即2009年)的銀行資產額篩選出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非中資及非臺資的銀行(註12),利

    用其過去五年(2005年~2009年)在中國金融法規限制下的發展狀況為借鏡,進行實證分析。首先僅

    就銀行是否適合進入中國之擴張決策,在考量國家特定因素、銀行本身因素及公司治理因素下採

    用probit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其次將研究範圍縮小為已進入中國經營的外資銀行,調查其進入中

    國經營所採取之組織模式、業務範圍與持股多寡,並使用「順序多重分類模型」來探討影響銀行

    業者進入模式選擇之可能因素。

    研究結果指出:當中國所給予的金融法規開放程度越高、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

    資金額越多、母銀行或出資銀行的資本適足率越高、效率性越佳或流動性越強,銀行越傾向至中

  • 5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國設立據點。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若根據持股比例多寡來進行經營模式選擇,在控制中國金融法

    規開放程度下,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越多或是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

    之平均距離越遠,其進入中國後傾向採取「參股模式」;但母銀行或出資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越

    高或是管理能力越好,反而會傾向選擇「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由於「設立進入(外

    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還可依涉及之業務範圍多寡分為:成立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外

    資獨資銀行),因此,當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直接投資金額越多或母銀行獲利能力越好,銀行會傾

    向以「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型式出現;不過若母銀行管理能力越佳,則會傾向以「代表人辦

    事處」型式來瞭解中國金融作業規定與環境。有趣的是,獨立性程度高的股東在銀行金融服務版

    圖是否擴張至中國的決策上,雖無法有效發揮監督功能,遏止管理者自利行為;不過當銀行管理

    者決定進入中國經營後,其會使銀行傾向選擇持股比例較少的「參股」方式;即使管理者最後採

    取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也會傾向以「代表人辦事處」型式出現。

    本文接著將於第貳節整理相關文獻;第參節說明研究樣本與研究方法;第肆節針對實證結果

    進行分析討論;並於第伍節彙整前述研究發現,以供銀行業者與主管機關之決策參考。

    貳、文獻回顧

    關於銀行從事海外擴張策略之討論,Fieleke (1977)首先發現:美國銀行業至海外進行擴張之

    主因乃是為提供資金給地主國的往來企業;不過Goldberg and Saunders (1980)與Goldberg and

    Johnson (1990)卻指出:母國法規、地主國法規與經濟因素才是影響美國銀行業在海外設立分行數

    與資產成長之主因。Goldberg and Saunders (1981)改為探討影響外國銀行進入美國市場之因素,結

    果說明:當美國與外國之存放款利差越小、銀行業股票之本益比越低、外國銀行所屬的母國相對

    於美國而言,其淨直接投資金額增加或是美元持續貶值,皆有助於外國銀行進入美國市場,但1978

    年國際銀行法(International Banking Act;簡稱IBA)的通過,卻會對外國銀行進入美國市場產生負

    面影響。Tschoegl (2002)以2000年在美國設立子行之10家外國銀行為樣本,指出:當母行為母國

    最大規模的銀行且來自於英語系國家時,其會傾向在美國設立大型子行以擴大經營範圍,且若來

    源國限制其銀行成長時,反而會造成銀行從事外國直接投資,支持Kindleberger (1969)所提出的「剩

    餘管理資源(surplus managerial resources)假說」。

    Ursacki and Vertinsky (1992)以日、韓的外國銀行業為例,顯示:母行資產規模與地理多角化

    程度乃是影響外國銀行進入地主國時點、營運型式與規模選擇之重要因子。Hondroyiannis and

  • 6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註 13:即來自相同母國的銀行,彼此會視對方為競爭對手,並相互模仿其投資行為,以防止對方獲得決定性的優勢。

    註 14:即來自不同國家的銀行,彼此會在對方的母國市場進行投資,以防止對手有所庇護。

    註 15:例如挪威的銀行業會傾向在金融中心設點,但避免在小型市場相遇。

    註 16:包括丹麥、挪威、芬蘭與瑞典。

    註 17:曼谷、香港、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首爾、上海、新加坡、臺北和東京(Tokyo)。

    Papapetrou (1996)檢驗希臘的外國銀行,發現:銀行會跟隨顧客至海外設立分支據點,且當母國

    銀行業規模越大、地主國違約風險越低、兩國雙邊貿易金額越大及距離母國越遠,皆有助於銀行

    至海外進行地理擴張。Jacobsen and Tschoegl (1997)更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明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來自小國(如挪威)的銀行所進行之海外擴張策略。他們指出:管制對於銀行國際化來說,不僅是

    項刺激,也可能妨礙其發展,並以挪威銀行業為例,說明銀行在進行海外擴張時,常見的三種策

    略性行為(即寡占反應(註13) (oligopolistic reaction)、威脅交換(註14) (exchange of threat)與相互避

    免(註15) (mutual avoidance))表現。Engwall et al. (2001)與To and Tripe (2002)也分別調查外國銀行

    業在北歐四國(註16)與紐西蘭之資產市占率與績效之演化,觀察到「銀行在地主國經營時間的長

    短」是左右外國銀行業整體市場占有率與經營績效之關鍵因素,前者也證實Stiglitz-Weiss (1981)

    的論點,即外國銀行以買下方式進入市場時,通常會接收信用較差的放款。

    受惠於銀行跨國購併的資料日益增加,Focarelli and Pozzolo (2001)以29個OECD國家的銀行

    來檢驗其海外擴張之決定因素,發現:若銀行規模較大、獲利力較好、來自高度發展的銀行業市

    場或面對法規管制解除,皆可加速其國際化。Focarelli and Pozzolo (2005)也從地主國的角度指出:

    地主國市場的潛在利潤機會是影響銀行海外擴張的主要因素,因此,銀行較會選擇預期經濟成長

    率較高、銀行體系較無效率,市場較不集中與銀行活動管制較不嚴格的國家進入擴張。沈中華

    (2007)也利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來討論1,000大銀行在亞洲十個城市(註17)設立分支機構的決

    定因素,發現:母國的經濟規模、雙邊貿易金額、地主國的銀行產業自由度、法規品質或母國大

    銀行家數,會對外國銀行家數及設立的分支機構數有正面影響,惟在亞洲金融風暴前,地主國政

    府部門的執行力也會左右樣本銀行之區位選擇,但金融風暴後反而在乎地主國政府對貪污的控管

    程度。

    李紀珠及簡永光 (2002)曾建議:臺灣銀行業赴中國經營需留意大陸體制差異之潛在風險及挑

    戰。張佩琳 (2003)認為可採用策略聯盟的方式與外資或中國當地之中資銀行合作,以獲得有利的

    通路條件,擴大銀行經營網路。連德宏(2010)認為,登陸策略必須先考量本身的業務專長及未來

  • 7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可能之客戶、業務和拓展機會,評估經營之優劣勢、資金與風險,確認各階段之發展策略後,再

    決定採取分行、子行或參股的方式進入。他們僅止於以文獻回顧或訪談方式所得之策略建議,並

    無任何數據支持或涉及擴張原因及營運型式選擇之調查。Leung et al. (2003)以存活分析關心1985

    年~1996年外國銀行在中國建立分行的因素,發現:銀行規模與國際化對於進入機率有顯著正向

    影響,來自於亞洲的銀行因有文化與地理優勢,因此最容易進入市場。另外,政治環境改善與國

    際貿易水準增加則是決定進入時點的顯著影響因素。

    Terpstra (1987)認為:選擇最適宜的海外市場進入模式是經營跨國企業最具挑戰性的決策,甚

    至Bennett (1998)與Brouthers (2002)也強調進入模式的選擇是企業從事海外投資首先面對的重要

    議題。Asiedu and Esfahani (2001)發現:當跨國企業在進行多角化投資時,可能會透過合資的方式

    進入海外市場。Yiu and Makino (2002)指出,當海外投資的規模越大,為分散投資風險或取得當

    地大型公司的經營技術,跨國企業會傾向選擇合資模式;不過Bhaumik and Gelb (2005)認為,當

    海外子公司規模比母公司大時,跨國企業會把較多的資源投入在子公司,因此子公司的績效可能

    會影響企業整體績效,故母公司會傾向選擇以獨資型式進入。不過前述這些文獻皆為一般產業之

    調查結果,以銀行業為主體的討論,礙於法令規定與資料取得,僅有Cerutti et al. (2007)首先使用

    2002年底資產規模前100大的銀行,以其在拉丁美洲與東歐國家的分行與子銀行資料來檢驗影響

    銀行在海外市場營運之組織型式因素。他們發現:法規、稅負、市場滲透程度與地主國經濟與政

    治風險是重要因素。若進入的國家有較高的稅率、進入管制較低或有較低的經濟風險,則銀行較

    有可能選擇分行形式;若欲提高海外市場的滲透度、建立大型與以零售業務為主的金融機構或進

    入的國家有較低的政治風險時,銀行則會選擇以子銀行的型式從事經營。Hsieh et al. (2010)則以

    亞洲與拉丁美洲的銀行為研究對象,調查在1999-2005年間其海外分支機構之進入模式,結果證實

    這些銀行都是屬於市場尋找者,且當銀行規模越大或淨利息邊際(net interest margin)越大,越容易

    採用高控制進入模式;但在亞洲地區,文化差異越大,銀行傾向建立低控制進入模式,以避免不

    確定性。

    綜上所述,現有的研究對於銀行決定從事海外擴張所面對的進入模式選擇之調查與討論很

    少,且中國針對外資進入所提供的經營型式選項也有不同的業務或地域限制,這對於因政治因素

    阻礙而落後其他國家同業至中國擴張經營的臺灣銀行業來說,如何借鏡外資銀行在中國之發展狀

    況,擬定是否至中國經營的策略與選擇最適進入方式有其必要性,故值得本文進一步分析。

  • 8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註 18:由於可同時存在不只一種的經營模式,例如出資銀行可同時選擇設立分行與參股中資銀行,因此為探討影響經營模式選擇之因素,會有部分同一家外資銀行之樣本重複出現。

    参、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取

    本文以Bankscope資料庫的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根據2009年的銀行資產額篩選出世界排名

    前200名的非中資與非臺資之銀行,實證期間為2005年至2009年。由於策略聯盟資料不齊全,且

    中國尚無允許任何外資購併中資銀行,故在此不對此兩項進入方式進行討論。

    首先是以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非中資與非臺資銀行為樣本,調查影響銀行業者進入中國經營

    之決定因素;接著針對進入中國經營之銀行業者,探討其經營模式選擇之決定因素,其中先以持

    股多寡做區分,由少至多涵蓋:參股、中外合資與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三種模式。由於

    中國允許外資銀行購併中外合資銀行甚或外資獨資銀行,但未核准外資購併中資銀行,鑒於購併

    方式僅止於外資更換且案例有限,因此,本文分別將其歸類至「中外合資」與「設立進入(外資百

    分之百持股)」兩種模式,爾後再針對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之樣本,依業務範圍由少

    至多涵蓋:代表人辦事處、分行及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因為此部分資料來自於各銀行網站,

    在原有實證期間下部分資料有所疏漏,故僅以2009年進行跨部分析。

    各銀行財務報表與公司治理變數之選擇主要取自Bankscope資料庫,涉及各國或中國之總體

    控制變數乃取自國際金融統計資料庫(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簡稱IFS)或中國統計局網

    站。經刪除實證期間變數資料遺漏的樣本後,符合第一階段之研究樣本共計有640筆,由於不見

    得所有樣本銀行皆擴張到中國市場,因此符合第二階段之樣本,以持股多寡區分計有422筆,僅

    涵蓋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之樣本數則為266筆(註18)。

    [表1]顯示實證期間前200大非中資與非臺資銀行自來源國到中國進行擴張的銀行家數統計

    表,其中以來自美國(最多有8間)、英國與日本(最多有6間)的銀行家數最多。這些外資銀行多選擇

    以設立模式(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方式進入中國,其次為參股模式,以2009年為例,在設立進入(外

    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下,外資銀行主要採分行或辦事處型式經營。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第9條規定:擬設外商獨資銀行的股東、中外合資銀行的外方股東或者擬設

    分行、代表處的外國銀行所在國家或者地區,應當具有完善的金融監督管理制度,並且其金融監

    管當局已經與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建立良好的監督管理合作機制,因此,本文也列出樣本

    銀行來源國之金融監管當局,與中國銀監會簽署MOU和監管合作協定之生效時間。

  • 9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表1 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非中資與非臺資銀行在中國擴張之統計表

    2005~2009年(取最高值) 2009年 中國銀監會與來源國 簽訂監管合作機制

    生效時間 來源國 銀行家數 設立 參股 中外合資設立進入模式

    辦事處 分行 子行

    美洲 巴西 1 1 0 0 0 1 0 2012.06.21 加拿大 5 5 0 0 3 3 0 2004.08.13

    美國 8 6 6 0 4 5 1 2004.06.17 (聯邦機構)

    亞洲及

    大洋洲 日本 6 5 1 1 3 2 1 無 韓國 5 5 0 0 1 5 1 2004.02.03 香港 1 1 1 0 0 1 0 2003.08.25 新加坡 2 2 0 0 1 2 1 2004.05.14 澳洲 4 3 2 0 1 2 0 2005.05.23

    歐洲 德國 5 5 1 0 3 3 2 2004.12.06 英國 6 5 3 0 4 2 0 2003.12.10 法國 5 5 1 0 3 4 0 2005.03.24 瑞士 2 2 1 0 1 1 0 2007.09.29 義大利 5 5 1 0 5 3 0 2005.10.19 荷蘭 5 5 1 0 3 5 0 2007.12.25 比利時 3 3 0 0 1 3 0 2008.09.25 盧森堡 2 0 2 0 0 0 0 2008.02.01 西班牙 3 3 0 0 3 0 0 2006.04.10 葡萄牙 1 1 0 0 0 1 0 無 芬蘭 1 1 0 0 1 1 0 無 瑞典 3 3 0 0 2 3 0 2014.06.25 挪威 1 1 0 0 1 0 0 無

    資料來源:作者依Bankscope資料庫之資訊、中國銀監會、各銀行網站與本文最終樣本銀行進行整理。

    註:本表之設立進入模式主要指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包括:設立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實證期間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銀行家數與採行的進入模式乃取2005~2009年間最高值來表示。

    二、實證模型

    (一)影響銀行業者進入中國經營之決定因素

    本文針對銀行是否進入中國經營之決策,分別從國家特定因素、銀行本身因素及公司治理因

    素三方面進行討論,並利用probit模型進行實證調查。為簡化模型設定,本文將自變數所形成之

    矩陣設為X,則實證模型如(1)式所示:

    ititit XExpand 121* ………………………………………………………………………….(1)

    式中 *itExpand 為無法直接被觀察到的特徵變數(latent variable),亦即是第t期第i家銀行擴張(或未擴

  • 10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註 19:在此一政策下,僅有在 1949 年以前已進入中國的匯豐銀行、東亞銀行、華僑銀行與渣打銀行的辦事處或代表處在上海繼續經營。

    註 20:包括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及海南。

    註 21:包括大連、天津、青島、南京、寧波、福州及廣州。

    註 22:包括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湖南。

    張)至中國的傾向;其中 )1,0(~1 Nit , 0),( 11 jtitCov ,i≠j。雖然 *itExpand 無法直接被觀察,但藉

    由比較i銀行出資之金融機構分布狀況,便可觀察到另一個變數 itExpand ,二者之間的關係可表示

    如下:

    銀行未擴張至中國: 0itExpand 若 0* itExpand …………………………………………(2)

    銀行擴張至中國: 1itExpand 若 0* itExpand …………………………………………(3)

    因此 itExpand 的平均值為:

    )1()( itit ExpandPExpandE

    )()()0xpand('

    21'

    211*

    itititit XXPEP …………………...……………(4)

    其中 )( 代表標準常態分配之累積分配函數,則 )(1)0( '21 itit XExpandP 。換言之,

    成為二項變數 (binomial variable),其值為 1的機率等於 )( '21 itX ;為零的機率等於 1-

    )( '21 itX ,二者皆受到自變數矩陣 itX 的影響。

    至於自變數矩陣 itX 除涵蓋文獻常提的國家特定因素與銀行本身因素外,公司治理因素也首

    度納入本文的分析,茲說明如下:

    1. 國家特定因素

    (1) 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

    沈中華等人(2014)曾提到,回顧中國對外資銀行的政策乃由「完全封鎖」至「全面開放」:在

    1979年以前,中國傾向不開放外資進入(註19);1979年起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外資銀行在

    1979~1993年間得以特准方式逐步在中國經濟特區(註20)、上海及沿海城市(註21)以設立分支機構

    方式從事外匯業務;1996年起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在上海、深圳試辦人民幣業務,之後再擴

    大其經營的地域範圍(註22);當中國加入WTO後,除允許外資設立分行、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

    行或參股中資銀行外,也簡化及降低銀行分行之營運資金檔次及要求,並大幅度開放外資銀行之

    業務範圍、客戶範圍與地域範圍;2006年底已全面開放外資獨資銀行與中外合資銀行從事外匯業

    itExpand

  • 11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註 23:包括:設立分行、子行前僅需設立代表處滿 1 年、母行總資產規模不低於 60 億美元、初次申請人民幣業務需滿足分行或子行開業滿 2 年,申請前一年獲利與全體分行之盈利合併考核之條件、在中國中西部、東北部地區開設分行設立綠色通道與港資銀行在廣東省內可異地開立支行,不須事先設立

    分行。

    務與人民幣零售及批發業務,且無地域限制,並鼓勵外資銀行將分行改制為外資獨資法人子銀

    行,享有中資銀行的待遇。

    由上可知,中國的法規制度與政府當局的態度可能會影響外資銀行是否選擇進入中國經營。

    本文為捕捉實證期間中國對外資銀行之態度與相關法規開放程度,分別從三方面來考量,首先是

    實質進入障礙之化解,在此本文根據中國銀監會與外資銀行來源國簽署MOU的生效期間來判定,

    當年度完成簽署為1,否則為0;其次是中國政府當局的態度,這部分涵蓋對外資銀行設立進入模

    式與參股進入模式之開放態度。由於2006年12月中國修訂與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

    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履行在WTO所做的開放外資銀行承諾,

    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因此樣本時間在2006年及以後為1,之前為0。另外因部分外國銀行受2008

    年金融風暴影響,在資金融通壓力下,紛紛拋售其在中資銀行的持股,因此中國銀監會在2009年

    宣布不再強制大型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其對於外資參股的政策態度由原先的「積極引

    進」轉變為「不再要求」,因此本文設定2009年為0,其餘時間為1;最後是特別優惠之提供,因

    為香港與澳門的銀行業可適用2003年達成的CEPA規範進入中國經營,享有較一般外資機構更為

    優惠的待遇(註23),因此適用CEPA規範的銀行為1,反之為0。接著本文將上述四項得分加總,數

    值越大代表中國政府當局所給予的金融法規開放程度越大,其在樣本期間最高值為4,最低值為

    1,本文預期此一變數之係數值為正。

    (2) 兩國GDP成長率差距

    在引力模型的架構下,銀行通常會選擇在當地經濟規模大或是急速發展的國家中提供金融服

    務,因為這些國家可提供較佳的成長機會(Davidson, 1980、Goldberg and Saunders, 1981)。由於

    Brealey and Kaplanis (1996)、Estrin et al. (2004)及黃智聰與歐陽宏(2006)曾以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astic Product,簡稱GDP)做為經濟規模之代理變數,故本文參考他們的做法,並修正為中國

    GDP成長率減銀行母國GDP成長率,以期反映彼此之經濟規模差異。本文預期此一變數之係數值

    為正。

    (3) 外資銀行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

    此變數乃用來衡量銀行至中國設立據點是否具有防禦性擴張假說 (defensive expansion

    hypothesis),即銀行跟隨客戶以維持現存關係(Williams, 2002)。Williams (1996)曾發現:沒有證據

  • 12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註 24:cos Dij = sinψi * sinψj +cosψi * cosψj * cos(λj-λi),Dij = arccos(cos Dij) * 3963.1 英哩,總行 i = (ψi ; λi)及分支據點 j = (ψj ; λj ),其中 ψ為緯度,λ 為經度。資料出處:http://mathforum.org/。

    註 25:即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比率。

    顯示日本的銀行有跟隨在澳洲的客戶;但To and Tripe (2002)利用雙邊貿易金額做為代理變數,則

    在紐西蘭發現防禦性擴張效果的存在。本文在此將該數值取自然對數,並預期若防禦性擴張假說

    成立,則該變數之係數值為正。

    (4) 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

    當地主國與母國的距離越遠,監督成本會隨之增加,換言之,距離乃形成銀行的進入障礙。

    本文根據各家外資銀行總部與在中國設立(出資)分支據點之位置,利用google地球軟體找出所有位

    置之經緯度,並進而計算出各銀行總部至中國各分支據點之距離(註24)。若該銀行至中國設立(出

    資)家數不只一家,則取平均距離。本文也將該數值取自然對數,並預期此一變數之係數值為負。

    2. 銀行本身因素

    美國聯邦金融機構檢查評議會(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xamination Council;簡稱FFIEC)

    於1979年曾提出銀行經營所需遵循的五大原則「CAMEL」,Ruffer and Holcomb (2001)也建議後續

    研究對於銀行擴張決策之討論時,可考慮納入相關財務變數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在此一構面乃

    涵蓋母銀行或實際出資銀行之資本比率(Capital)、資產品質(Assets)、管理能力(Management)、獲

    利能力(Earnings)與流動性(Liquidity)等五個變數。

    (1) 資本比率

    資本乃是銀行十分重要的融資來源,從監理角度來看,可做為銀行購買新資產與進行擴充之

    資金來源。Cantrell (1994)指出美國100大銀行之評比中,資本適足率是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以資本適足率(即自有資本占風險性資產比率)做為衡量指標,並預期該比率越高,銀行越傾

    向至中國擴張。

    (2) 資產品質

    銀行主要的資產為放款,放款品質好壞可用來評估資產之優劣,Demirgüc-Kunt (1989)的研究

    發現,銀行在倒閉前會有大量的逾期放款,且資產品質可預測銀行破產。Berger and DeYoung (1997)

    認為逾放比率與銀行之資產品質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性,也是銀行評鑑與管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由於銀行不良資產對銀行體質與獲利有重大影響,因此本文使用「呆帳覆蓋率(註25)」做為資產

    品質的代理變數,若數值越高,表示銀行承受損失能力越高,存戶的存款安全性也越高,主管機

  • 13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關較容易核准銀行至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故預期該變數係數值為正。

    (3)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可顯示銀行經營是否具效率性,Williams (2003)與Kosmidou et al. (2007)皆發現:效

    率性佳的銀行會選擇到海外進行擴張,本文以「非利息費用占平均資產比率」做為管理能力的代

    理變數,若該數值越低,反映銀行管理能力較佳,可達到較高利潤,也較有可能至中國進行擴張,

    故預期該變數之係數值為負。

    (4) 獲利能力

    To and Tripe (2002)認為較獲利的銀行通常在海外市場上也會有較好的獲利表現;Focarelli and

    Pozzolo (2001)、Williams (2003)與Kosmidou et al. (2007)提到:有效率與追求利潤極大的銀行會選

    擇到海外進行擴張,以達到較高的利潤。不過García-Herrero and Santabárbara (2008)發現許多開發

    中國家的銀行有政府在背後支撐,故銀行的自有資金顯然較低,因此主張以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簡稱ROA),而非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簡稱ROE)做為獲利能力指標。沈中華

    與張雲翔 (2002)認為銀行利潤不應只著重於利息收入,必須納入非利息收入及營業外收入的考

    量,因此以資產報酬率做為獲利能力之代表。綜觀現有文獻之討論,ROA似乎為較佳的代理變數

    選擇,故本文以「資產報酬率」做為指標,用以評價銀行運用全部資產的總體獲利能力,其值越

    高,代表銀行獲利能力越佳,預期越傾向至中國擴張。

    (5) 流動性

    流動性是指將資產變現的速度,本文以Bankscope資料庫所提供之「流動性資產占總存款與

    銀行借入資金之比率」做為代理變數,以衡量銀行緊急償付能力,其數值越高,代表銀行流動性

    越佳,並預期銀行越傾向至中國擴張。

    3. 公司治理因素

    本文以Bankscope資料庫所提供之「股東獨立性程度」來做為公司治理之代理變數,其區分

    為A、B、C、D和U,其中A表示所有股東皆持有小於25%之直接所有權或總股數;B表示所有股

    東皆持有介於25%至50%之直接所有權或總股數;C表示一個股東持有大於50%之總所有權或公司

    有最終持有者;D表示一個股東持有大於50%之直接所有權;U代表非A、B、C、D之情況,故不

    列入樣本中。本文在此以虛擬變數做為依據,並以股東獨立性程度越高,給予分數越高之原則,

  • 14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註 26:中外合資銀行之外資持股多介於 25%-100%間。

    分別將A、B、C、D各指定為4、3、2、1。從風險角度而言,若股權結構越集中,股東獨立性程

    度越弱,其監督動機也越強烈,較能影響銀行之營運策略與發揮「謹慎投資者」與「策略投資者」

    之角色,也能避免管理者好大喜功、追求其本身效用極大之擴張(Pound, 1988)。因此,在「謹慎

    投資者」假說下,本文預期在控制獲利因素後,股東獨立性程度越弱,銀行進入中國擴張的意願

    就越低,預期該變數之係數值為正。

    (二) 影響銀行業者進入中國經營模式選擇之決定因素

    在此將樣本鎖定為已進入中國經營的銀行,並利用「順序多重分類probit模型」來探討影響

    其經營模式選擇之決定因素。由於策略聯盟資料並不齊全,且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尚無允許任何

    外資購併中資銀行,故不納入此兩項進入方式於分析中。

    本文接著從兩個角度依序來進行說明,首先根據銀行業者所選擇的持股模式傾向,建立實證

    模型如下:

    ititit XOwnership 221* ………………………………………………………………….…(5)

    同樣地, (5) 式中的 *itOwnership 為無法直接被觀察到的特徵變數,其中 )1,0(~2 Nit ,

    0),( 22 jtitCov ,i≠j,不過我們可藉由觀察i銀行實際持股狀況來瞭解 *itOwnership 與 itOwnership 之

    間的關係為:

    參股: 1itOwnership ,若 1* itOwnership ……………………………………………..……(6)

    中外合資(註26): 2itOwnership ,若 2*

    1 itOwnership ………………………………….…(7)

    設立(外資百分之百持股): 3itOwnership ,若*

    2 itOwnership ……………………………….(8)

    式中 1 與 2 是未知的門檻參數。

    前述各選項的機率分別為:

    )X-(),,X1Pr( it211it FOwnershipit │ ………………………………………………..…(9)

    )X-()X-(),,X2Pr( it211it212it FFOwnershipit │ ………………………...(10)

    …………………………………………..(11) )X-(1),,X3Pr( it212it FOwnershipit │

  • 15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註 27:由於進行實證時,模型中的截距項無法與門檻參數完全分離,故結果不列出截距項係數值。

    並使用最大概似法,將(9)-(11)式中的迴歸係數與門檻參數(註27)估計出來,式中F(.)代表標準常態

    分配的累積分配函數。

    其次,因前述設立(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可依銀行在中國參與之業務範圍,由低至高再分

    為: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僅外資獨資銀行),故本文進一步將樣本又縮小為在中國經營

    且採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之銀行,並建立實證模型如下:

    iii XScope 321* …………………………………………………………………...…..(12)

    式中的 *iScope 為第 i家銀行組織型態選擇之傾向,其同樣為無法直接被觀察到的特徵變數,

    )1,0(~3 Ni , 0),( 33 jiCov ,i≠j。我們可藉由觀察i銀行實際經營型式來瞭解 *iScope 與 iScope 之

    間的關係為:

    代表人辦事處: 1iScope ,若 1* iScope ……………………………………………….….(13)

    分行: 2iScope ,若 2*1 iScope …………………………………………………...…(14)

    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 3iScope ,若 *2 iScope …………………………………….….(15)

    式中 1 與 2 是未知的門檻參數,且各選項的機率分別為:

    )(1Pr( 21 i1i X-),,X │iScope ………………………………………………..(16)

    )X-(X-),,X2 i1i2i 2121 )(Pr( │iScope …………………………..(17)

    )(Pr( 21 i2i X-1),,X3 │iScope ……………………………………………..(18)

    H(.)為標準常態分配的累積分配函數,並使用最大概似法估計(16)-(18)式中的迴歸係數與門檻參

    數。

    至於(5)式與(12)式中的自變數矩陣 iX ,同樣也考慮國家特定因素、銀行本身因素與公司治

    理因素,其中在國家特定因素方面,包含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兩國GDP成長率差距、外資銀

    行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四個變數。本文預期:

    當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越大、中國GDP成長率相對於銀行母國GDP成長率越高或是外資銀行母

  • 16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越大,已擴張至中國的銀行會傾向採取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

    式,並選擇以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方式進入中國,以有效提供金融服務;不過若母國銀行總部

    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越遠,在監督成本的考量下,已擴張至中國的銀行反而傾向採取參股

    方式進入,即使採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銀行也會改以代表人辦事處型式出現。

    在銀行本身因素方面,本文納入母銀行或實際出資銀行之資本比率、資產品質、管理能力、

    獲利能力與流動性進行考量,其中若已擴張至中國的母銀行或實際出資銀行的資本比率越高、資

    產品質越好、管理能力越佳、獲利能力越好或流動性越大,其會傾向採取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

    持股)方式,並以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型式來經營。

    最後在公司治理因素方面,本文預期:母銀行或實際出資銀行股權結構越集中,股東獨立性

    程度越弱,其監督動機也越強烈,較能影響銀行經營模式之選擇,有效發揮「謹慎投資者」與「策

    略投資者」之角色。因此,在控制獲利因素下,股東獨立性程度越弱,已進入中國的銀行越傾向

    採取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的方式,在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下,也傾向以子銀行(外資獨

    資銀行)型式來經營。

    肆、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敘述性統計分析

    [表2]為2005年至2009年全樣本之敘述統計量彙整。首先就國家特定因素來看,不管樣本銀行

    是否進入中國進行擴張,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平均數約為2.3,兩國GDP成長率差距平均約為

    15.7%;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在原始單位為億美元情況下,取自然對數後,

    平均值約為1.974;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約為4,835英哩。再來就銀行本身因

    素來看,樣本銀行之平均資本適足率約為13.1%,最大值高達59%,而最小值為7.7%;備抵呆帳

    占逾期放款之比率平均約為115.5%;非利息費用占平均資產比率平均約為2.2%;平均資產報酬率

    為0.6%;流動資產占總存款與銀行借入資金比率之平均數為27.9%左右。最後在公司治理因素部

    分,平均股東獨立性程度約為2.085分,最大值為4分,最小值為1分。

    接著將前述樣本縮小在進入中國經營之外資銀行,共計有422筆,並於[表3] Panel A揭示其敘

    述性統計量,另於Panel B與Panel C也分別列出前200大銀行僅採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方

    式與採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及參股方式之敘述性統計量結果,以茲比較。

  • 17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表2 2005年至2009年全樣本之敘述統計量彙整

    平均數 中位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國家特定因素 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 2.300 2.000 0.692 1.00 4.000 兩國GDP成長率差距 0.157 0.152 0.082 -0.153 0.409 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直接投資金額(自然對數值) 1.974 1.993 1.725 -6.377 6.133 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百英哩) 48.35 51.81 21.09 4.280 115.49 銀行本身因素 資本比率 – 資本適足率 0.131 0.121 0.043 0.077 0.59 資產品質-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比率 1.155 0.762 0.935 0.018 6.784 管理能力-非利息費用占平均資產比率 0.022 0.016 0.021 0.0002 0.180 獲利能力-資產報酬率 0.006 0.006 0.010 -0.109 0.063 流動性-流動資產占總存款與銀行借入資金比率 0.279 0.238 0.199 0.013 1.005 公司治理因素 股東獨立性程度 2.085 1.000 1.393 1.000 4.000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首先針對國家特定因素構面,以進入中國經營之外資銀行來說,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平均

    約為2.372,兩國GDP成長率差距平均約為16.2%,最大值為40.9%,最小值為-15.3%;外資銀行所

    屬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在原始單位為億美元情況下,取自然對數後之數值平均約為2.18

    左右,最大值為6.133,最小值則為-3.187;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為4,766.3英

    哩,最短距離為428.4英哩,而最遠距離約為11,549英哩。前述這些數據若與[表2]之全樣本平均數

    相較,發現除距離變數外,另外三項變數之數值皆來得高,說明中國所提供的金融法規開放程度

    越大、兩國GDP成長率差距越大或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直接投資金額越大,外資銀行越會選

    擇進入中國以提供金融服務。再對照[表3] Panel B與Panel C後,結果可顯示:隨著直接投資金額

    的增加,外資銀行可選擇的進入方式也越多元,不過採取中外合資方式進入中國的國家反而多鄰

    近中國。

    其次討論銀行本身因素構面,以進入中國經營之外資銀行來說,平均資本適足率約為13.5

    %,最大值為59%,最小值為8.4%,與[表2]相較,不僅平均數與中位數均來得高外,其最小值也

    落在8%國際要求以上,說明選擇進入中國經營之銀行,通常有較高的資本適足率,以因應後續擴

    充所需。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比率平均約為110.9%,最大值為670.4%,最小值為19.1%;非利

    息費用占平均資產比率平均值約為2%,最大值為18%,最小值為0.06%;平均資產報酬率約為

    0.7%,最大值為6.3%,最小值為-8.1%;流動資產占總存款與銀行借入資金比率之平均數為30.9%

    左右,較Panel B與C之平均數來得高,隱含採中外合資方式的外資銀行,其資產變現速度較快,

    且最大值為100.5%,最小值為2.8%。

  • 18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表3 2005年至2009年進入中國經營之外資銀行敘述性統計量彙整 平均數 中位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Panel A:涵蓋設立(外資百分之百持股)、參股與中外合資(共422筆) 國家特定因素 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 2.372 2.000 0.673 1.000 4.000 兩國GDP成長率差距 0.162 0.152 0.080 -0.153 0.409 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自然對數值) 2.180 2.105 1.457 -3.187 6.133 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百英哩) 47.663 53.920 22.085 4.284 115.49 銀行本身因素 資本比率-資本適足率 0.135 0.124 0.051 0.084 0.59 資產品質-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比率 1.109 0.756 0.870 0.191 6.704 管理能力-非利息費用占平均資產比率 0.020 0.0156 0.020 0.0006 0.180 獲利能力-資產報酬率 0.007 0.006 0.009 -0.081 0.063 流動性-流動資產占總存款與銀行借入資金比率 0.309 0.277 0.205 0.028 1.005 公司治理因素 股東獨立性程度 2.292 1 1.452 1 4 Panel B:前200大銀行僅採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方式(共347筆) 國家特定因素 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 2.354 2.000 0.683 1.000 4.000 兩國GDP成長率差距 0.161 0.151 0.081 -0.153 0.409 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自然對數值) 1.969 1.993 1.305 -3.187 4.179 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百英哩) 49.076 53.92 21.02 4.284 115.49 銀行本身因素 資本比率-資本適足率 0.135 0.121 0.055 0.086 0.59 資產品質-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比率 1.061 0.732 0.776 0.191 5.747 管理能力-非利息費用占平均資產比率 0.019 0.016 0.013 0.0006 0.112 獲利能力-資產報酬率 0.006 0.006 0.008 -0.081 0.031 流動性-流動資產占總存款與銀行借入資金比率 0.294 0.265 0.196 0.028 1.005 公司治理因素 股東獨立性程度 2.248 1 1.433 1 4 Panel C:前200大銀行採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與參股方式(共417筆) 國家特定因素 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 2.381 2.000 0.669 1.000 4.000 兩國GDP成長率差距 0.163 0.152 0.080 -0.153 0.409 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自然對數值) 2.090 2.031 1.336 -3.187 6.133 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百英哩) 49.405 54.161 21.034 4.284 115.49 銀行本身因素 資本比率-資本適足率 0.134 0.122 0.052 0.100 0.59 資產品質-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比率 1.046 0.732 0.767 0.191 5.747 管理能力-非利息費用占平均資產比率 0.019 0.016 0.012 0.0006 0.112 獲利能力-資產報酬率 0.006 0.006 0.008 -0.081 0.031 流動性-流動資產占總存款與銀行借入資金比率 0.296 0.270 0.193 0.028 1.005 公司治理因素 股東獨立性程度 2.205 1 1.432 1 4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 19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註 28:為避免發生選擇性偏誤,本文也有使用 Heckman 二階段估計法進行討論,其實證結果仍支持本文的發現,為節省篇幅,在此並不列出。

    最後觀察股東獨立性程度,發現:Panel A、B與C之平均數分別約為2.292、2.248與2.205,與

    [表2]相較,顯示進入中國經營的外資銀行,無論採取何種進入方式,其股東獨立性程度較高。

    二、影響銀行業者進入中國經營之決定因素

    銀行在進行海外地理擴張時,最先思考的問題乃是:銀行該往哪個國家從事擴張?是否進入

    該國提供金融服務?[表4]為影響世界前200大銀行進入中國經營之決定因素結果,其中在國家特

    定因素方面,中國所給予的金融法規開放程度越高,越能吸引外資銀行至中國設立據點;外資銀

    行所屬母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越多,銀行至中國設立據點的可能性越高,除為母國投資人或客戶提

    供金融服務外,也可開發地主國的客源,不但與預期一致,且係數值之統計水準落在5%以內,支

    持防禦性擴張假說(Williams, 2002;To and Tripe, 2002)。另外,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

    平均距離係數值皆為負,且第(4)~(12)欄甚至達1%統計顯著水準,說明:兩國距離越遠,資訊成

    本或監督成本會越高,銀行反而較不傾向至中國進行地理擴張。

    接著,在銀行本身因素方面,本文涵蓋CAMEL五大構面,其中資本比率之係數值在5%顯著

    水準下皆為正,代表母銀行或出資銀行的資本適足率越高,越有充足的資源可購買新資產與進行

    擴充,此類銀行也越傾向至中國設立據點;不過銀行的資產品質越好,選擇進入中國經營的機率

    反而越低,與本文預期相反,可能也反映此類銀行因承受損失能力較高,故在母國市場經營仍有

    利基情況下,並不急著至海外擴張。而在管理能力部分,由於非利息費用占平均資產比率越高,

    反映銀行的效率性越差,在係數值為負的情況下,說明此類銀行較不可能至中國進行擴張,與

    Williams (2003)及Kosmidou et al. (2007)有相同發現。另外,母銀行或出資銀行的流動性越佳,其

    資產變現速度也越快,在係數值皆顯著為正的情況下,顯示銀行進入中國經營之機率越高,與本

    文預期一致。

    最後,在公司治理因素方面,我們發現:在控制獲利能力後,係數值皆在1%顯著水準下為

    正,代表母銀行或出資銀行的股東獨立性程度越高,銀行越傾向至中國進行擴張,與本文預期相

    符,這也反映此類股東在銀行地理擴張決策上存有資訊不對稱,以致於無法發揮其監督功能,扮

    演好「謹慎投資者」與「策略投資者」之角色。

    三、影響銀行業者進入中國經營模式選擇之決定因素(註 28)

    銀行業者至中國經營可選擇的方式包括:設立進入(含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即中外

    合資銀行與外資獨資銀行)、參股、策略聯盟及購併,因策略聯盟資料不齊全,且目前中國尚無允

  • 20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表4

    影響

    銀行

    業者

    進入

    中國

    經營

    之決

    定因

    素實

    證結

    資料

    來源

    :作

    者整

    理。

    註:

    本表

    乃利

    用pr

    obit模

    型來

    進行

    實證

    調查

    ,實

    證模

    型為

    ,其

    中為

    無法

    直接

    被觀

    察到

    的特

    徵變

    數,

    可藉

    由比

    較i銀

    出資

    之金

    融機

    構分

    布狀

    況來

    瞭解

    與之

    間的

    關係,並

    以=0

    表示

    銀行

    未擴

    張至

    中國,

    =1表

    示銀

    行擴

    張至

    中國。

    *表示

    10%

    顯著

    水準

    ;**

    表示

    5%顯

    著水

    準;

    ***表

    示1%

    顯著

    水準

    ,括

    弧內

    數值

    為Z統

    計值

  • 21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許任何外資銀行購併中資銀行,故本文不對此兩項進入方式進行討論。另外,前述各經營型態除

    了可單獨存在外,同一家母銀行或出資銀行也可能同時以多種型態來經營,例如:同時採取設立

    分行與參股模式。

    [表5]為進入中國經營的銀行,其經營模式選擇之決定因素實證結果,其中Panel A乃根據出

    資銀行持股比例,由少至多涵蓋:參股、中外合資與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三種模式選擇;

    Panel B則是針對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之樣本,進一步再依業務範圍由少至多涵蓋:代表人辦事

    處、分行及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三種型式。

    首先來看Panel A結果,本文發現:對於進入中國經營的銀行來說,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並

    沒有對其經營模式選擇產生顯著影響力,在控制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下,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

    中國之直接投資金額越多或是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越遠,其進入中國後較傾

    向採取「參股模式」,後者的結果與預期相符,但前者卻與本文預期不符,推究其原因乃在於:

    當此類銀行基於防禦性擴張假說進入中國後,在設立時程法規限制下,會採取參股進入方式,透

    過參與中資銀行的經營,借助中資銀行的資源與據點優勢和客戶關係,以期能在日後擴大外資銀

    行的業務範圍或迂迴切入部分未開放外資經營的市場(沈中華等人,2014)。而在銀行本身因素方

    面,因資產品質與管理能力之係數值分別為正及負,且在第(7)欄達10%統計顯著水準,代表母銀

    行或出資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越高或是管理能力越好,其進入中國後較傾向採取「設立進入(外資

    百分之百持股)模式」,與本文預期一致。最後在公司治理因素部分,結果顯示:銀行一旦選擇進

    入中國經營,若其股東獨立性程度越高,在其監督成效較弱下,會要求銀行選擇「參股模式」,

    與本文預期相符,且在第(5)、(12)欄具統計顯著性。

    接下來針對Panel B進行討論,首先在國家特定因素方面,若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直接投資金

    額越多,當其選擇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進入中國經營時,會傾向以子銀行(外資獨資

    銀行)型式出現,且各欄係數值在10%統計水準下皆顯著為正。其次,就銀行本身因素而言,管理

    能力之係數值多顯著為正,代表母銀行管理能力越好,在其以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進入中國經營

    下,反而不貿然躁進,會傾向以代表人辦事處型式來先瞭解中國金融作業規定與環境,以權衡是

    否需改制為分行或子銀行,與本文預期不同;獲利能力越好的母銀行,在其選擇百分之百持股模

    式下,會以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型式來從事經營。最後在公司治理因素部分,股東獨立性程度

    之係數值為負,其中僅第(3)及第(6)欄達5%顯著水準,說明:在「謹慎投資者」假說下,若股東

  • 22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表5

    影響

    銀行

    業者

    進入

    中國

    經營

    模式

    選擇

    之決

    定因

    素實

    證結

  • 23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資料

    來源

    :作

    者整

    註:

    Pane

    l A的

    實證

    模型

    為,

    其中

    為無

    法直

    接被

    觀察

    到的

    特徵

    變數

    ,但

    可藉

    由觀

    察i銀

    行實

    際持

    股狀

    況來

    瞭解

    與之

    間的

    關係

    ,並

    以,

    2, 3

    來反

    映參

    股、

    中外

    合資

    與設

    立進

    入(外

    資百

    分之

    百持

    股)模

    式。

    Pane

    l B的

    實證

    模型

    ,其

    中為

    第i家

    銀行

    組織

    型態

    選擇

    之傾

    向,同

    樣也

    為無

    法直

    接被

    觀察

    到的

    特徵

    變數,但

    可藉

    由觀

    察i銀

    行實

    際經

    營型

    來瞭

    解與

    之間

    的關

    係,

    在此

    以,

    2, 3來

    反映

    代表

    人辦

    事處

    、分

    行與

    子銀

    行(外

    資獨

    資銀

    行)。

    二者

    皆利

    用「

    順序

    多重

    分類

    prob

    it模

    型」

    來進

    行實

    證分

    析,

    其中

    因截

    距項

    無法

    與門

    檻參

    數完

    全分

    離,

    故不

    列出

    。*表

    示10

    %顯

    著水

    準;

    **表

    示5%

    顯著

    水準

    ;**

    *表示

    1%顯

    著水

    準,

    括弧

    內為

    Z值。

    續表

    5 影

    響銀

    行業

    者進

    入中

    國經

    營模

    式選

    擇之

    決定

    因素

    實證

    結果

  • 24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獨立性程度越小,監督動機越強烈,選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之母銀行會傾向以子銀行(外資獨資銀

    行)型式進入中國,與預期相符。

    [表6]為各進入模式之機率彙整表,Panel A顯示銀行以持股多寡來選擇進入中國之機率;Panel

    B則是針對外資百分之百持股下,根據業務範圍多寡來選擇進入中國之機率。在Panel A中,當我

    們以各變數之平均數來求算進入模式之機率時,參股模式為10.42%,中外合資模式為1.63%,設

    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高達87.95%,顯示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平均來說傾向採用設立

    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進一步針對各變數之邊際機率進行討論,發現:母國直接投資金

    額、平均距離、母銀行或出資銀行之資產品質與股東獨立性程度改變,會使得進入中國經營的外

    資銀行在參股、中外合資與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之機率變化最大。例如:當母銀行

    或出資銀行之資產品質提高一個標準差而其餘變數保持不變時,以參股方式進入的可能性會減少

    4.77%,以中外合資進入的機率會減少0.59%,採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之機率反而會

    增加5.36%。不過當股東獨立性程度增加一個標準差,而其餘變數保持不變時,反而會提高參股

    進入或中外合資進入的可能性,前者會增加7.68%,後者會增加0.71%,但採設立進入(外資百分

    之百持股)模式之可能性反而減少8.39%。

    在Panel B中,針對採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的銀行,其在選擇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

    (外資獨資銀行)型式之機率平均約為23.75%、73.72%與2.54%,說明外資銀行決定採設立(外資百

    分之百持股)模式進入中國市場,平均來說會傾向選擇分行型式。同樣地,我們也觀察模型中各變

    數之邊際機率,結果指出:直接投資金額、金融法規開放度與平均距離是左右銀行在代表人辦事

    處、分行與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型式選擇之機率變化最大的因素,三者數值

    提高一個標準差時,前者會使得選擇代表人辦事處的可能性下降,採分行或子銀行型式的可

    能性提高;後兩者卻使得選擇代表人辦事處的可能性上升,採分行或子銀行型式的可能性下降,

    這也意含當中國政府對於外資銀行提供法規鬆綁與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時,會吸引更多外資銀行

    進入中國金融市場,但相對上也造成競爭更為激烈。在實證期間仍有設立代表處之時程要求下,

    先以代表人辦事處型式來瞭解中國金融市場會是較為保險合適的做法。另外,無論模式中何種變

    數發生改變,採分行型式之機率變化相較於子行型式之機率變化皆來得大。

  • 25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表6 銀行進入中國經營模式選擇之機率

    Panel A:以出資銀行持有股權多寡區分為參股、中外合資與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 機率

    變數

    平均機率 邊際機率 y=1

    (參股) y=2

    (中外合資)y=3

    (設立進入)y=1

    (參股) y=2

    (中外合資) y=3

    (設立進入) 金融法規開放度

    10.42% 1.63% 87.95%

    -3.53% -0.42% 3.95% GDP成長率差距 0.15% 0.02% -0.16% 直接投資金額 18.90% 1.37% -20.27% 平均距離 16.65% 1.27% -17.92% 資本比率 -0.04% -0.005% 0.05% 資產品質 -4.77% -0.59% 5.36% 管理能力 0.12% 0.01% -0.13% 獲利能力 0.01% 0.001% -0.01% 流動性 -0.22% -0.02% 0.24% 股東獨立性程度 7.68% 0.71% -8.39% Panel B:以持股百分之百模式依業務範圍區分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

    Prob. 變數

    平均機率 邊際機率 y=1

    (辦事處) y=2

    (分行) y=3

    (子銀行) y=1

    (辦事處)y=2

    (分行) y=3

    (子銀行) 金融法規開放度

    23.75% 73.72% 2.54%

    7.58% -6.50% -1.08% GDP成長率差距 -0.0004% 0.0003% 0.0001% 直接投資金額 -12.49% 7.75% 4.74% 平均距離 3.13% -2.60% -0.53% 資本比率 0.57% -0.46% -0.11% 資產品質 0.81% -0.66% -0.15% 管理能力 -0.16% 0.13% 0.03% 獲利能力 -0.01% 0.01% 0.002% 流動性 0.91% -0.74% -0.17% 股東獨立性程度 -1.31% 1.04% 0.27%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註:平均機率乃是以實證模型之各變數平均數來進行求算;邊際機率為實證模型之一變數增加一個標準差

    而其餘變數保持不變時,對於經營模式選擇之機率變化,正值表示機率增加,負值代表機率減

    少。

    伍、結論

    本文乃是以銀行資產額世界排名前200大非中資與非臺資銀行為實證對象,在考量國家特定

    因素、銀行本身因素及公司治理因素三個構面下,分別利用probit模型與順序多重分類probit模型,

    來調查2005~2009年間影響銀行進入中國經營之決定因素,並探討進入中國後,左右銀行經營模

  • 26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式選擇之可能原因。

    實證結果發現:當中國所給予的金融法規開放程度越高、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之直接投

    資金額越多、母銀行或出資銀行的資本適足率越高、效率性越佳或流動性越強,銀行越傾向至中

    國設立據點,同時在控制獲利能力下,獨立性程度越高的股東在銀行地理擴張決策上恐存有資訊

    不對稱,故無法有效發揮其監督功能,阻止管理者追求本身效用極大之地理擴張,造成銀行越傾

    向至中國經營;然而,若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越遠、母銀行或出資銀行資產

    品質越佳,受限於資訊成本或監督成本提高與在母國市場經營尚有利基下,反而較不傾向至中國

    進行地理擴張。

    本文進一步針對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做經營模式選擇之分析,結果顯示:銀行若根據持股比

    例多寡來進行經營模式選擇時,在控制中國金融法規開放程度下,外資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之直

    接投資金額越多或是母國銀行總部與中國經營據點之平均距離越遠,其進入中國後較傾向採取

    「參股模式」;母銀行或出資銀行承受損失的能力越高或是管理能力越好,其進入中國後較傾向

    採取「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由於百分之百持股模式還可依涉及之業務範圍多寡分

    為:成立代表人辦事處、分行與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因此當銀行所屬母國至中國直接投資金

    額越多或母銀行獲利能力越好,銀行會傾向以「子銀行(外資獨資銀行)」型式出現;不過若母銀

    行管理能力越佳,即使選擇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也會傾向以「代表人辦事處」型式來瞭解中國金

    融作業規定與環境。有趣的是,在股權分散的結構下,股東對於銀行金融服務版圖是否擴張至中

    國的決策上,雖然無法有效發揮監督功能,遏止管理者自利行為;不過當銀行管理者決定進入中

    國經營後,經營模式之選擇便成為一重要課題,此時股東獨立性程度越高,銀行會傾向選擇持股

    比例較少的參股方式;即使管理者最後採取百分之百持股模式,也會傾向以代表人辦事處型式出

    現。

    目前中國對一般國家外資銀行、港澳資銀行與臺資銀行之法律規範,分別建構在WTO承諾、

    CEPA與ECFA下。就本文實證期間來看,在外資銀行進入方式、銀行註冊資本及營運資金之規範,

    三者並無差異;在母行總資產規模方面,以CEPA的門檻最低,母行只須達60億美元即可,ECFA

    與WTO相同,即設立分行時,母國總行資產不得少於200億美元,設立子行不得少於100億美元;

    在初次申請人民幣業務的條件方面,WTO較為嚴格,要求外資分行或子行開業須滿三年,且申請

    前兩年獲利,同時分行獲利個別計算,而ECFA與CEPA原則上是相同,但對臺資企業客戶之人民

  • 27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幣業務,ECFA僅需開業滿一年且獲利即可,更優於CEPA。在綠色通道與異地支行方面,僅在CEPA

    與ECFA協議中有明訂,一般國家外資銀行並無此一優惠。整體來說,適用WTO承諾的一般國家

    外資銀行所受到的法規限制較為嚴格,據此分析其多年在中國金融市場耕耘的經驗,可做為已在

    ECFA架構下享有優惠待遇之臺灣銀行業者,進軍中國市場或主管機關管轄之參考依據。

    自2015年起,中國政府放寬外資銀行在分支機構設立與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要求,而依2015年

    1~10月中國商務部所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臺灣對中國的投資金額達35.9億美元,與投資中國的

    其他國家相比,位居第三,同時臺灣各銀行業者總行與中國主要城市之距離也很短,因此從國家

    特定因素來看,臺灣銀行業者的確適合進入中國進行擴張。不過中國政府在2014年11月對於「中

    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所做的修訂,也使得臺資銀行和一般國家外資銀行相比,在

    ECFA架構下所享有的優惠只剩下綠色通道與異地支行,在面對未來激烈的競爭下,臺資銀行若

    資產品質優良或管理能力不錯,可考慮以設立進入(外資百分之百持股)方式在中國提供金融服

    務,並善用ECFA所提供之地域優惠措施,且獲利佳的銀行更可直接以獨資銀行型式在中國經營;

    若銀行股東獨立性程度越高,建議先選擇參股中資銀行的方式來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即使決策單

    位傾向百分之百持股,也不應躁進,可先以代表人辦事處經營一段時間後,再思考是否轉型為分

    行或子行。

    參考文獻

    1. 沈中華 (2007),「1,000銀行海外擴張的策略對當地銀行的影響及金融中心的吸引力(I)」,國科

    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416-H-004-034。

    2. 沈中華、王儷容、呂青樺與吳孟紋 (2014),「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機會與挑戰-對台灣銀行業的

    策略建議與提醒」,二版,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沈中華與張雲翔 (2002),「金融機構跨業經營及轉投資之利潤與風險:全球實證分析」,經濟論

    文,30:3,119-142。

    4. 李紀珠與簡永光 (2002),「臺灣銀行業赴大陸發展之機會與挑戰」,國家政策論壇,2:1,81-95。

    5. 連德宏 (2010),「大陸台商資金調度現況-兼論台資銀行在大陸之發展」,經濟研究, 10,

    423-449。

    6. 張佩琳 (2003),「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置分支機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

  • 28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論文。

    7. 黃智聰與歐陽宏 (2006),「世界各國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決定因素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

    7:2,139-178。

    8. Asiedu, E. and H. S. Esfahani (2001), “Ownership Structure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roject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83, 647-662.

    9. Bennett, R. (1998),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Planning, Market Entry and Implementation,

    2nd ed, London, Kogan Page.

    10. Berger, A. N. and R. DeYoung (1997), “Problem Loans and Cost Efficiency in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1, 849-870.

    11. Bhaumik, S. K. and S. Gelb (2005), “Determinants of Entry Mode Choice of MNEs in Emerging

    Markets,”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41, 5-24.

    12. Brealey, R. and E. Kaplanis (1996), “The Determination of Foreign Banking Loc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5, 577-597.

    13. Brouthers, K. D. (2002), “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 Ent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3, 203-221.

    14. Cantrell, W. (1994), “The Worried Search for Revenue,” U.S. Banker, 5, 21-84.

    15. Cerutti, E., G. Dell’ Ariccia and M. S. Martínez Pería (2007), “How Banks Go Abroad: Branches or

    Subsidiar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1, 1669-1692.

    16. Davidson, W. (1980),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tivity: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Effec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1, 9-22.

    17. Demirgüc-Kunt, A. (1989), “Deposit-institution Failure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 Review, Q4, 2-18.

    18. Engwall, L., R. Marquard, T. Pedersen and A. Tschoegl (2001), “Foreign Bank Penetration of

    Newly Opened Market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11, 53-63.

  • 29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19. Estrin S., A. Bevan and K. Meyer (2004), “Institution Build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Europe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3, 43-64.

    20. Fieleke, N. (1977), “The Growth of U. S. Banking Abroad: An Analytical Survey,” in Key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Conference Series, 18, 9-40.

    21. Focarelli, D. and A. F. Pozzolo (2001), “The Patterns of Cross-border Bank Mergers and

    Shareholdings in OECD Countr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5, 2305-2337.

    22. (2005), “Where Do Banks Expand Abroad?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Business, 78, 2435-2463.

    23. Goldberg, L. G. and A. Saunders (1980), “The Causes of U.S. Bank Expansion Overseas: The Case

    of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2, 630-643.

    24. (1981),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Banking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5, 17-32.

    25. Goldberg, L. G. and D. Johnson (1990), “The Determinants of U.S. Banking Activity Abroa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9, 123-137.

    26. Hondroyiannis, G. and E. Papapetrou (1996), “International Banking Activity in Greece: The

    Recent Experience,”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48, 207-215.

    27. Hsieh, M. F., C. H. Shen and J. S. Lee (2010),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eign Entry Mode of

    Asian and Latin-American Bank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30, 2351-2365.

    28. Jacobsen, S. F. and A. E., Tschoegl (1997), “The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the Norwegian Banks”,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orking Paper, No. 97-38.

    29. Kindleberger, C. P. (1969),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0. Kosmidou, K., F. Pasiouras and A. Tsaklanganos (2007), “Domestic and Multinational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Bank Profits: The Case of Greek Banks Operating Abroad,”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17, 1-5.

    31. Leung, M. K., D. Rigby and T. Young (2003), “Entry of Foreign Bank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Survival Analysis”, Applied Economics, 35, 21-31.

  • 30

    陳曉蓉、梁雅珺:臺灣銀行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選擇:借鏡世界前 200大銀行

    32. Pound, J. (1988), “Proxy Contests and the Efficiency of Shareholder Oversigh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37-265.

    33. Ruffer, R. and J. Holcomb (2001), “To Build or Buy: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a Bank’s Expansion Decisio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53, 481-495.

    34. Stiglitz, J. E. and A. Weiss (1981), “Credit Rationing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 393-410.

    35. Terpstra, V. (1987),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4th ed.,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36. Tschoegl, A. E. (2002), “FDI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Evidence from U.S. Subsidiaries of Foreign

    Bank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3, 805-815.

    37. To, H. M. and D. Tripe (2002),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Foreign-owned Banks i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12, 341-357.

    38. Ursacki, T. and I. Vertinsky (1992), “Choice of Entry Timing and Scale by Foreign Banks in Japan

    and Korea,”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6, 405-421.

    39. Williams, B. (1996), “Determinants of the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ustria

    1987-1992”, Applied Economics, 28, 1153-1165.

    40. (2002), “The Defensive Expansion Approach to Multinational Banking: Evidence to

    Date,”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11, 127-203.

    41. (2003),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terminants of Bank Profits: Foreign Banks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7, 1185-1210.

    42. Yiu, D. and S. Makino (2002), “The Choice between Joint Venture and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Science, 13, 667-683.

    關 鍵 詞

    擴張決策、分行、參股、中外合資、子行

  • 31

    兩岸金融季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5年 12月)

    Entry-mode Choice of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Top 200 Banks in the World

    ‧Hsiao-Jung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Finance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Chun Liang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 Kaohsiung Branch, CTBC Bank

    Abstract This paper develops an ordered probit model that integrates the country-specific factors,

    bank-specific fac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entry-mode choice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The sample consists of the top 200 banks ranked by assets in 2009.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oreign banks in China tend to choose the mode of equity investment as

    their home countries have more direct investments in China or the geographic dist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ir headquarters is longer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financial regulation in China. On the contrary,

    they tend to choose the mode of setting up-100% foreign ownership as their parent banks or capital

    injection banks have better asset quality or are more efficient. In addition, the mode of setting up-100%

    foreign ownership could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ased on the areas of business: representive

    office, branch and subsidiary(or wholly-owned bank). A foreign bank would incline to choose the

    subsidiary form (or wholly-owned bank) when its home country has more direct investments in China

    or its parent bank is more profitable. However, it would incline to set up a representive office as its

    parent bank is more efficient.

    Keywords:Expansion Decision, Branch, Equity Investment, Joint Stock, Subsi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