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148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以《六祖壇經講話》為核心 指導教授:陳劍鍠 博士 生:林綉玉 105 7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以《六祖壇經講話》為核心

    指導教授:陳劍鍠 博士

    研 究 生:林綉玉 撰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 I

    摘要

    星雲大師創建了星雲模式和星雲現象的人間佛教,被稱為「人間佛教實踐的第一

    人」,大師傳播人間佛教的理論概念與方式,稱得上是符合現代眾生之根機,非常受

    當代眾生歡迎,並將深奧玄妙之佛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教導大眾,此即為星

    雲大師說法之特色。

    星雲大師推廣人間佛教,涵蓋著哲學內涵、生活哲學,人間佛教思想理論與建構,

    其中之一乃是以「禪」來作為佛法實踐的基礎,他主張「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業」,

    並且提倡將「佛法」與「生活」結合,大師非常注重把佛法與世間統一,以改革近代

    佛教的弊病。六祖惠能之《六祖壇經》為禪門重要經典,其中指出「佛法在世間,不

    離世間覺」,揭示了「禪」並非離開世間,而是在世間生活來實踐取證。《壇經》的

    思想特點之一是強調即世間求解脫,主張既出世又入世。星雲大師非常認同《壇經》

    「不離世間覺」的思想,將《六祖壇經》之要義成為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成分。

    大師向來重視佛法的「人間性」與「生活性」,因作《六祖壇經講話》,用以體現

    「人間佛教」的思想。

    職是,本文首先分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與性格,和其理論建構,

    以及建設「人間淨土」和「佛光淨土」思想,繼而考察探析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與人間佛教的思想關聯,由是可知其從「入世佛法」、「生活佛教」、「人間淨土」

    等層面來闡述佛法修持應實踐於生活的重要性。最後將進行探討分析《六祖壇經講話》

    中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實踐於生活,因《六祖壇經》或「人間佛教」皆不僅停留在理

    論的層次,而是更重視實踐,以實際的行動修行,其中暗藏人間佛教思想,以及自身

    和眾人修持方法。

    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從淨化個人身心開始,由自身涵養為基礎,發展到為

    人處世、社會團體,都能表現道最恰當、最完善的程度,同時符合佛法和中道,將人

    間佛教的理論實踐出來,以達到建設人間淨土之目的,此即是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

    之最終目的。

    關鍵詞: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惠能

  • II

    Study on Humanistic Buddhism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Centering on A Talk on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Abstract

    Creating Humanistic Buddhism through the mode of Hsing Yun and the phenomenon of

    Hsing Yu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been called “the initial man putting the theo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to practice”. It is because Hsing Yun’s theories match up

    contemporary needs that the Humanistic Buddhism is received popularly. Master Hsing Yun

    always uses a relatively easy and understandable way to paraphrase the meaning of

    Buddhism which generally used to be sort of difficult according to the public.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consist of a series of philosophic

    themes and based on the spirit of Zennism. He holds that “remaining a thought of getting ride

    of the secular in order to doing works in this world”. By mixing the secular and Buddhism

    together, Hsing Yun tries to correct some faults in our times, also in traditional Buddhism.

    Master Hui Neng, who wrote an important cannon called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claims that Buddhism and life are not quite separable, instead, Zen is derived from

    everyday life. A key thought in this book, can be described as making an appropriate balance

    between transcendent world and mundane world. Hsing Yun agrees with this theory, thinking

    of it a part of his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then, he once published a book on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named A Talk on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So in this thesis, I will first look back the theo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cluding of

    two concepts: Pure Land on Earth and Fo Guang Pure L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in A Talk

    on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what I want to do, is to take out the intimate

    relation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is book. I’d like to explain next this relation by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Buddhism gong into the world”, “Buddhism in everyday life”, and

    “Pure Land on Earth”.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 want to come to the practical part, for theory

    should not merely a theory, only by letting it go into life, can we make most use of it. I will

    focus on some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how we lean to practice from A Talk on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along with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 III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Middle Way, from the

    beginning of clarity of one’s mind, insisting upon the basis of man’s practice, to a larger

    sphere such as building people’s relationship or a community. Hsing Yun’s purpose is to

    have this world more harmonious, b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Key word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 Talk on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Humanistic Buddhism, Pure Land on Earth, Master Hui Neng

  • IV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二、研究方法 .................................................................................................................... 3

    第二節 近人研究成果概述 ................................................................................................ 4

    一、《六祖壇經》版本與主要思想之研究 .................................................................... 4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 ........................................................................ 8

    第三節 全文結構述要 ...................................................................................................... 12

    第二章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15

    第一節 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 .......................................................................................... 15

    第二節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定義 ...................................................................... 20

    一、佛陀之人間佛教 ...................................................................................................... 20

    二、無宗派之分 .............................................................................................................. 21

    三、以「人」為核心 ...................................................................................................... 22

    四、入世重於出世 .......................................................................................................... 25

    五、佛法通俗化 .............................................................................................................. 26

    第三節 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的六種特點 .......................................................... 28

    一、人間性:佛與眾生無異、莫重死甚重生 .............................................................. 29

    二、生活性:佛法生活、結合修持 .............................................................................. 31

    三、利他性:廣濟人群、弘法利生 .............................................................................. 33

    四、喜樂性:解救眾苦、歡喜修行 .............................................................................. 34

    五、時代性:順應時代、改革佛教 .............................................................................. 35

  • V

    六、普濟性:現世普濟、重在人類 .............................................................................. 38

    第四節 星雲大師的禪淨雙修思想 .................................................................................. 40

    第五節 星雲倡導建設人間淨土與佛光淨土 .................................................................. 44

    一、「人間淨土」和「佛光淨土」之定義 .................................................................. 44

    二、「人間淨土」和「佛光淨土」的主要思想 .......................................................... 51

    三、提升心靈以建設「人間淨土」 .............................................................................. 60

    第三章 《六祖壇經講話》的人間佛教思想...................................................................... 64

    第一節 入世佛法 .............................................................................................................. 66

    一、不離世間覺 .............................................................................................................. 66

    二、世出世間無別 .......................................................................................................... 69

    三、佛在心頭莫遠求 ...................................................................................................... 72

    第二節 生活佛教 .............................................................................................................. 75

    一、在家與出家之修行無異 .......................................................................................... 79

    二、佛法生活化 .............................................................................................................. 84

    第三節 人間淨土之達成 .................................................................................................. 88

    一、淨土在於一念間 ...................................................................................................... 89

    二、直心是淨土 .............................................................................................................. 91

    三、建設人間淨土 .......................................................................................................... 94

    第四章 《六祖壇經講話》的人間佛教實踐.................................................................... 100

    第一節 《六祖壇經講話》的修行精神 ........................................................................ 101

    一、一行三昧、世世得益 ............................................................................................ 101

    二、福慧雙修、佛法兼得 ............................................................................................ 104

    三、萬法由心、生滅無窮 ............................................................................................ 106

    四、翻邪歸正、滅卻無明 ............................................................................................ 108

    五、懺悔前愆、消業積德 ............................................................................................ 109

  • VI

    第二節 日常策勵修行之法 ............................................................................................ 111

    一、火中紅蓮、自修自度 ............................................................................................ 111

    二、二六時中、堅定修行 ............................................................................................ 115

    第三節 團體社會大眾修持方法 .................................................................................... 117

    一、布施由己、造福人群 ............................................................................................ 118

    二、修持戒律即契淨土 ................................................................................................ 121

    三、綱常倫理、生活著手 ............................................................................................ 123

    第五章 結論........................................................................................................................ 127

    徵引及參考文獻.................................................................................................................... 135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思想,重視「不離世間」之修持方式,並且提倡將

    「佛法」與「生活」結合。近代有許多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者,對「人間佛教」有

    不同的觀點,多數皆認為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而開創佛光山的星雲大

    師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但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提倡的觀點與眾不同,因而

    大師主張「人間佛教」之種種觀點,值得探討研究。星雲大師早年提倡人間佛教時,

    曾被人質疑「人間佛教沒有深度」,但大師反駁此觀點並指出:「人間佛教才是最有

    深度的。一般講經的人,不喜歡講人間佛教,因為人間佛教看似很淺,但義理甚深。

    儘管能通達諸多佛學義理,不能通達人間佛教的內涵;儘管會講經,不見得會講說人

    間佛教。人間佛教廣大無邊,甚深微妙,並不是那麼容易瞭解的。」1

    星雲大師主張「人間佛教」的理念,涵蓋了生活哲學,並回顧禪宗的思想發展與

    脈絡,「生活化」本來與禪宗有著密切關聯,因大師本來就屬於臨濟法脈。星雲大師

    並非第一主張「生活化」、「人間性」和「入世」之人,為何星雲大師能夠將「人間

    佛教」傳於世?同時非常受當代眾生歡迎,大師把傳統佛教演繹為適合現代眾生之佛

    教,將深奧玄妙之佛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教導大眾。因此,大師所提倡人間

    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等層面,深奧微妙,並具有獨特之處,皆與星雲大師

    的禪思維關係密切。因此,星雲大師如何把佛法落實於生活的理論與建構?人間佛教

    是否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否符合現代眾生之根機?如何體現「佛法生活化」、

    「生活佛法化」的重要性?職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特色,的確是可以探討的

    議題,值得深入探究,此即是本論文研究的動機之一。

    1 釋星雲:〈思想體系〉,《人間佛教語錄(下)》(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年 4 月),

  • 2

    禪宗龐大的經典中,《六祖法寶壇經》被視為是一部無上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

    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力量,2 內涵豐厚,可以成為人生的指南針,星雲大師是以「人間佛

    教」思想注疏《六祖壇經》,成了《六祖壇經講話》。星雲大師注疏《六祖壇經》,

    除了與人間佛教有著密切關聯以外,書中也涵蓋了禪宗傳統的背景因素。這部《六祖

    壇經講話》一共四冊,以最通行的宗寶本為主。3此外,「《六祖壇經講話》還收錄了

    星雲大師〈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禪堂的生活與清規〉和〈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

    色〉等三次主題演說,更為信眾和其他讀者提供了瞭解禪宗、學習修行的重要途

    徑。」4這部《六祖壇經講話》的內涵非常豐厚,不過,為了便於眾生能夠了解《壇

    經》的涵義,星雲大師在形式表達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達《壇經》的重要思想,

    並且引用許多佛經故事和禪宗公案,同時對《壇經》做出細緻的講解,使讀者能夠體

    會到六祖惠能的「禪」與修行方式。本論文將研究星雲大師如何以人間佛教的思維詮

    釋《六祖壇經》?並探討大師如何將《六祖壇經》之要義成為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重

    要成分?如何從《壇經》中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實踐於生活?

    星雲大師建立了「佛光學」,並且推廣人間佛教,以「禪」作為佛教實踐的基

    礎,因「禪」能融入到生活中。例如六祖惠能《六祖壇經》為禪門重要經典,便如此

    指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揭示了「禪」並非離開世間,而在「世間」和

    「生活」來實踐取證。星雲大師向來重視佛法的「人間性」,因作《六祖壇經講

    話》,以進一步體現「人間佛教」的思想。職是,本論文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

    思想性格,繼而考察探析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與「人間佛教」的思想關聯。

    本論文預計呈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特質與其中哲學內涵,並深入審視「佛法

    的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重要性。如藍吉富認為人間佛教「更是易行道中最契

    合當代眾生根機的一種,是『易行道中的易行道』。」5楊白衣並指出:「『生活的佛

    教』就是『活生生的佛教』,這是以活生生的人類為本的佛教,也就是佛陀創教的基

    2 釋星雲:釋星雲:〈前言〉,《六祖壇經講話》第 1 冊(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公司,2000 年 10

    月),頁 2。 3 關於《六祖壇經》的版本考究,會在本章第二節近人研究成果概述之《六祖壇經》研究說明。

    4 彭肜:〈佛學新講禪風重振──試評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普門學報》第 7 期(2002 年 1

    月),頁 375。 5 藍吉富:〈星雲大師語錄〉,《星雲大師講演集》第 1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頁 722。

  • 3

    本精神。」6因而,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若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二六時中不偏不

    倚,乃是真修行,如此從本身做得圓滿,才能將「世間」化為「淨土」,亦即是人間

    佛教之最終目的。再者,預計陳述「不離世間覺」之「入世」思想,此種思想與大師

    之人間佛教不謀而合,星雲大師主張「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業」7,如同褚柏思指

    出:「『佛法在世間』,有現實的世界,入世的生活做基礎,始能入佛教的理想世

    界,佛教的出世生活。」8因此,本論文藉由探討人間佛教的「入世」精神,使得大眾

    明白佛法實則並未離開生活,何須遠求?總之,本論文期望呈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

    特質與思想脈絡,說明「世出世間」無別的思想概念,並體現佛法與生活的結合,以

    建設人間淨土。

    二、研究方法

    學術論文有諸多研究方法,各種研究法不盡相同,各類別的學術寫作規範也不

    同, 吳汝鈞將佛學研究法歸為幾種方法: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

    哲學方法等、實踐修行法及其他方法。9本論文主要採用「哲學研究法」和「文獻學方

    法」,發掘研究論題的意義及價值,哲學研究法以文獻學為基礎,並以此進行探究。

    吳汝鈞解說「哲學研究法」之概念,對此加以闡述:

    哲學方法即是透過哲學概念的分析來把握思想的一種研究方法,故這種方法所

    注意的,不是文獻本身的表面意義(當然要藉著文獻來了解),而是它背後哲

    學內涵;即是說,要看那些思想包含了些什麼哲學觀念,反映了些什麼哲學問

    題。和根據什麼理論立場,對這些問題如何處裡。10

    6 楊白衣:〈讀「生活的佛教」有感〉,《星雲大師講演集》第 1 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 年),

    頁 732。 7 釋星雲:〈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臺北:香海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2008年 4月),頁 183。 8 褚柏思:〈佛法三慧〉,《星雲大師講演集》第 1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頁 706。

    9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4月),頁 94。

    10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頁 125。

  • 4

    根據吳汝鈞主張,哲學研究法注重在思想內涵的部分,以文獻資料來了解並體悟出哲

    學概念,並非只是表面的的文字而已,可見,哲學研究法是涵蓋了哲學觀念、思想內

    涵幾個層次。

    「文獻學方法」,是以文獻資料來進行探討和剖析所謂文獻,「其內容必須帶有

    文字、語言、符號、圖像、聲頻、或視頻的特徵;若欠缺此等特徵,大概還稱不上文

    獻,只能當成文物。」11

    本論文以整理文獻資料方式,探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並透過

    《六祖壇經講話》深入探析其中「人間佛教」思想之哲學內涵。本論文運用文獻方法

    與哲學方法,首先蒐集各種相關的文獻資料,來分析大師「人間佛教」,並且探討如

    何以『人間佛教』的思維去詮釋《六祖壇經》;加之援引原點經文,來對照研究的論

    題。此種多層次的研究方法,可使本論文的探討更具條理,並在探討論證內容之時,

    不偏離闡述論點之要旨,如此對於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有清楚脈絡,便於

    理解。

    第二節 近人研究成果概述

    一、《六祖壇經》版本與主要思想之研究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638-713)12,在中國佛教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因禪宗

    在中國流傳最廣,惠能南禪的經典依據為《六祖壇經》。《六祖壇經》亦稱《六祖大

    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是一部中國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經典,收入在《大正

    新修大藏經》第 48 卷,分為兩種:一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

    11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臺北:法鼓文化,2006年 6月),頁 62。 12

    惠能(638 年-713 年),又作慧能,「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宋〕釋宗境述,

    〔明〕釋覺連重集:《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卷 1,《卍續藏經》第 24 冊,頁 622a。惠能俗姓

    盧氏,南海新興(今廣東省新興縣)人,祖籍范陽涿(今河北涿州市)人。佛教禪宗祖師,黃梅五祖

    弘忍傳授衣缽之後,繼承東山法門之後,為禪宗第六祖。但禪宗分成「南宗禪」與「北宗禪」,

    「南宗禪」由惠能所創,流傳於中國南方,其主張頓悟之教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北宗

    禪」流傳於中國北方,視神秀為六祖,唐中宗追謚神秀為大鑑禪師。「北宗禪」主張「漸修漸悟」,

    以「息妄修心」為教法,因此, 故有「南頓、北漸」之稱。六祖惠能大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

    的佛教高僧之一。

  • 5

    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通常被稱為《敦煌出土六祖壇經》,由弟子法海集

    錄;二即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中國佛教最通用,並且流傳最廣,由門人宗寶

    所編輯。

    現代對於《六祖壇經》的學術研究甚多,本論文僅探討幾位代表之研究者,與其

    他所蒐集的資料探討相關的研究成果。關於《六祖壇經》版本為最古本之議題,13 一

    直被中外學界爭論,莫衷一致。

    開創佛光山的星雲大師,認為《六祖法寶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具有真心本性的

    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14

    大師以「人間佛教」思想注疏《六祖壇經講話》,以「宗寶本」為主,依照《壇經》

    的思想內容,以白話加以闡述。該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壇經》之重要思想,

    以「禪」來講解要義,並引用禪學故事傳達其中義理,並且按照《壇經》中之議題進

    行解答,對於《壇經》的基本內容加以闡述。為了便於讀者更能體悟《壇經》之妙

    意,大師以「問題講解」來說明《壇經》的脈絡,體現「人間佛教」實踐修持之法。

    對於《壇經》的版本問題,星雲大師將《壇經》歸納為五種:分為敦煌本、惠昕本、

    契嵩本、德異本與宗寶本。15

    楊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探討《壇經》版本的問題,他指出敦煌本抄寫

    於唐末至宋初,篇幅不分章節,言語樸素,是最早期的《壇經》。16他對《壇經》有

    較為完整的論述,主要是分析《壇經》版本,並闡述六祖惠能的生平,對《壇經》的

    形成和諸本演變加以探討。此外,楊曾文略析《壇經》中的禪法思想,他指出惠能強

    調眾生皆可成佛的可能性,並且主張頓教法門,將禪落於自然無為和日常生活中。從

    13

    關於《壇經》版本問題,可參閱楊曾文:〈《六祖壇經》版本介紹〉網址: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102692.htm〉,檢索日期:2016 年 3 月 7 日;林崇安:

    〈《六祖壇經》的祖本及其演變略探〉網址:〈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

    BJ013/bj115265.html 〉,檢索日期:2016年 3月 7 日;柳田聖山,俊忠譯:〈關於《六祖壇經》諸多

    異本的幾點說明〉,網址:〈http://hk.plm.org.cn/gnews/2009710/2009710136714.html〉,檢索日期:

    2016年 3月 7 日。 14

    釋星雲:〈前言〉,《六祖壇經講話》第 1冊,頁 4。 15《壇經》的版本,從曹溪原本到敦煌本,歷代以來經過多次的增刪修潤,版本不斷的改編和刊行,內

    容和組織多有出入。因此,現代對於《壇經》版本的考據和研究者相當多。參閱釋星雲:〈壇經的各

    種版本(前言)〉,《六祖壇經講話》第 1冊,頁 17 - 20。 16

    參閱楊曾文:《新版 •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 6 月),頁

    293。頁 7。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102692.htm〉,檢索日期:2016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115265.html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115265.htmlhttp://hk.plm.org.cn/gnews/2009710/2009710136714.html

  • 6

    楊曾文對《壇經》的介紹探討中,不僅提供本論文能夠了解《壇經》的思想脈絡,這

    些觀念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不謀而合,因此,這是值得研究之處。

    印順法師(1906 – 2005)《中國禪宗史》一書常為近代學者所徵引,是中國禪宗

    史較為完整的論述,其研究印度禪如何演化成中國禪,探討從達摩初祖傳到六祖惠能

    之禪法,他認為《壇經》所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非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而是《文殊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印順法師從第五章〈曹溪惠能大師〉主要

    提供探討六祖生平之考究,第六章〈《壇經》之成立及其演變〉中,認為敦煌本是

    《壇經》最古本,同時認為敦煌本已不是《壇經》原型,而有過補充、修改之處。印

    順法師指出《壇經》的主體部分為「說摩訶般若波羅密,受無相戒」,強調「三科法

    門」、「三十六對」即為人說法的方便,以三科法門來說明「自性含萬法」,並且將

    「三十六對法」分成三大類:「外境無情」為五對、「語言法相」為十二對、「自性

    起用」為十九對;這些修行之法門提供本論文思考、探討的方向。17

    賴永海《六祖壇經》一書,說明《壇經》思想脈絡,並對《壇經》的版本加以分

    析,他總結並徵引中外學者對《壇經》的版本考究論證,指出日本學者石井修道「六

    祖壇經異本系統圖」,總結了十四種《壇經》版本;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歸納了

    二十種版本;楊曾文列出了近三十種版本;柳田聖山所編的《六祖壇經諸本集成》收

    集中日兩國,並列出十一個不同的版本。賴永海將《六祖壇經》的主要思想,概括為

    三個部分,即是為「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自性自度」的解

    脫觀,並建議《壇經》更適於稱之為禪宗的《壇經》,並非是惠能六祖之《壇經》。

    18

    胡適(1891-1962)之〈《壇經》考〉亦為學術界所關注,他所著的《神會和尚

    遺集》,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探討《壇經》被何人所蒐集。此外,胡適指出:

    「《壇經》古本中,無有懷讓、行思的事,而單獨提出神會得道,『餘者不得』,這

    也是很明顯的證據」,19所以他認為「禪宗唯一經典的《六祖壇經》,便是神會傑

    17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10月),頁 175 - 388。 18

    參閱賴永海:《六祖壇經》,網址:〈https://www.ddc.com.tw/book/chapter.php?id=2927&eid=3835〉,

    檢索日期:2016年 2月 7日。 19

    參閱胡適:〈荷澤大師神會傳〉,《胡適文存》第 4 集,卷 2,頁 280,收入柳田聖山主編:《胡適

    禪學案》(臺北:中文出版社,1981年 10月),頁 134。

    https://www.ddc.com.tw/book/chapter.php?id=2927&eid=3835

  • 7

    作。」20因此,胡適提出《壇經》是「成於神會之手」的結論,認為《壇經》並非法

    海集錄。但胡適的《六祖壇經》由神會所捏造的觀點,被錢穆的〈略述有關六祖壇經

    之真偽問題〉,21以及印順法師、22楊曾文等人反駁,23認為胡適此觀點是不正確的。

    錢穆(1895 – 1990)〈《六祖壇經》大義──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一文,指出六

    祖惠能將外來的佛教融入於中國文化中,而正式成為中國佛教。他同時指出惠能並非

    提倡「頓悟」之第一人,而是東晉南宋間之竺道生首先提倡,惠能則是將「頓悟」付

    諸實現。錢穆把「頓悟」總結為「義由心起」、「法由心生」一切義解,不在外面文

    字上求,都該由心中起,而惠能正是承此「義由心起」、「法由心生」之八字而來。

    錢穆指出《六祖壇經》乃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宋朝兩代理學家之語錄,也是受了

    此影響。他在文中提出個人見解,認為惠能在《壇經》中講佛法主要是有兩方面,即

    是「佛之自性化」與「佛之世間化」,換言之則是「人性」與「人事」,惠能主張教

    導眾人明白自身本性,卻不提倡眾人摒棄世俗,此種思想是佛學之革新。24 錢穆對

    《壇經》的觀點提供本論文思考與探討的方向。

    楊鴻飛(1931 – 2002)之〈關於《六祖壇經》〉,文中主要是補充錢穆〈《六祖

    壇經》大義──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的論述,他對錢穆對《壇經》所提供的觀點提出

    了個人見解;其一錢穆文中所說的惠能,即是後世「南禪」之人格化了惠能,而非是

    歷史上一位真實的惠能,他認為《壇經》與惠能是在惠能離世之後,被神會假託惠能

    的權威編造或朔造出來的。其二他否定錢穆所說「惠能之貢獻,主要亦在能提高僧眾

    地位,擴大僧眾之數量。」楊鴻飛指出南禪雖有提高僧眾的地位,卻沒有擴大僧眾之

    數量,原因是《壇經》云:「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25 因此認為南禪只

    是鍛鍊出了一部份已經為僧者的僧格,而非製造僧眾之看法,此即是五祖弘忍傳法於

    20

    胡適:〈荷澤大師神會傳〉,《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 年 10 月),頁

    66。 21

    參閱錢穆:〈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6年 10月),頁 205 - 213。 22

    印順法師反駁胡適《壇經》是「成於神會之手」的說法,他指出:「胡適的『很明顯的證據』,犯了

    以少分而概全部的錯誤。錯誤的根源,在不知燉煌本《壇經》成立的過程,而誤認燉煌寫本為《壇經》

    最古本。」參閱釋印順:〈神會與壇經 • 評「很明顯的證據」〉,《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網址: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20_02_03〉,檢索日期:2016年 3月 7 日。 23

    楊曾文不認同胡適的觀點,他指出:「《壇經》當是惠能的弟子法海編錄,既非神會或神會弟子所作,

    也沒有可信的證據是別的什麼人所作。」參閱楊曾文:《新版 •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序)》,頁 293。 24

    參閱錢穆:〈《六祖壇經》大義──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

    化出版社,1976年 10月),頁 183 - 193。 25

    〔元〕釋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 1,《大正藏》,第 48冊,頁 352b。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20_02_03

  • 8

    在俗弟子之單傳思想。除此之外,楊鴻飛認同胡適所說《壇經》即是神會之傑作的說

    法,並提出幾個觀點以證明《壇經》是神會所作。26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1931 – 2009)在〈六祖壇經的思想〉一文,深入探討《壇

    經》的思想系統,他指出:「《壇經》用了兩種般若系統的經典,一是《金剛般若

    經》,二是《文殊說般若經》。」27並提出南宗的六祖惠能,接受《楞伽經》思想的

    體系,卻以《金剛般若經》做為禪法的主要體系,28但他並未對《壇經》版本問題加

    以討論。聖嚴法師清楚分析《壇經》中的主要思想,受了各經典之影響,最後探討

    《壇經》的心理與生活實踐,《壇經》的心理實踐法門為「三無思想」無念、無相、

    無住,「無相懺悔」,生活實踐以「三無漏學」作為依準,並引用典籍闡述說明,關

    於《壇經》中的生活實踐,即是本論文研究探討重點之一。

    關於《六祖壇經》的版本繁多,是學界一直爭議不休的議題,至今《壇經》分為

    十幾種,但其中最有代表性有五個版本:敦煌本、 惠昕本、 契嵩本、德異本和曹溪原

    本、宗寶本。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其中〈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的特徵〉一文,主要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發展的狀況,與針對結構中表現出來

    的特質加以分析,文中論述人間佛教修行實踐之法,須達到佛法和人的辯證統一,同

    時呼應「傳統」與「時代」,他認為此種詮釋方法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引發出重要

    的突破。「傳統觀念」是人間佛教核心思想,因大師以大乘傳統佛教作為人間佛教的

    根源,以「菩薩道」、「度人度己」為依據。再者,他認為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

    教,存在「人生佛教」之論說及「人間佛教」之論說模式,因此,他以「論說模式」

    來探討分析,發現「人間佛教」的取向,介於「人生佛教」之論說之間。最後以「價

    值追求」分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總結人間佛教的價值是介於「人本人

    文」與「社會參與」兩種價值。程恭讓指出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在於蘊涵著

    26

    參閱楊鴻飛:〈關於《六祖壇經》〉,《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 年 10

    月),頁 195 - 204。 27

    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 3期(1990年 4月),頁 151。 28

    參閱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 3期(1990年 4月),頁 149 - 164。

  • 9

    「張力」的結構,因為他不認同繼續以「不二」的傳統依準概念,認為「不二」屬於

    傳統概念,難以彰顯人間佛教之「現代性」,因而,他主張以「張力結構」來詮釋星

    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較為合適,他認為「張力」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

    代」之特質。29程恭讓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加以闡述分析,提供本論文思想脈

    絡,值得研究之處。

    釋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一書,以「闡揚妙諦」、「弘法利生」、「慈心

    悲願」和「人間淨土」四大章來闡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書中根據大師所

    言來論證,對「人間佛教」和「人間淨土」有初步的介紹。滿義法師將「星雲模式」

    人間佛教的作法與推展的特色歸納為四個項目:說法的語言不同、弘化的方式不同、

    為教的願心不同、證悟的目標不同,每個項目作者以清晰的文字和實例來說明。30最

    後總結人間佛教應如何實踐?人間淨土應如何建設?有助於讀者理解其中內涵,對於

    本論文的闡述也有助益。

    高希均在《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導讀》中,以經濟及管理的觀點來總結星雲大

    師六項才能:過人的領悟力、敏銳的洞察力、強烈的說服力、堅毅的執行力、巨大的

    擴散力、無私的生命力。31從高希均的介紹中,提供本論文了解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

    教之精神,對於本論文的闡述有助益。

    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一文,對星雲

    大師的「人間佛教」以及他推動「人間淨土」的理念有較為完整的論述。他認為星雲

    大師「人間佛教」性格與諸家大德有鮮明差異,文中清楚論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思想之特點,尤其強調大師將佛法「人間化」的特質,佛法不能捨棄人間,與人間的

    生活融和在一起,並指出「人間佛教」的價值在於「實用性」,是專對「人類」而設

    施的救度之門。此外,文中深入探討大師主張「人間淨土」與「佛光淨土」之內涵及

    其異同,並指出大師之「人間佛教」,以普度眾生為依歸,效法佛陀本懷,是一種階

    段性的變動,此變動實則符應佛法的無常理論,因而,他提出個人見解,認為「人間

    29

    參閱程恭讓:〈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3月),頁 344 - 416。 30

    釋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臺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8月)。 31

    高希均:〈台灣的「星雲奇蹟」〉,《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序)》(臺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 8月),頁 1 - 11。

  • 10

    佛教」的提倡之法,乃屬時代性的現象,如果堅持以「人間佛教」為最終教法,恐怕

    失之偏頗。32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建設淨土於人間。從陳劍鍠

    教授一文中,可以清楚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脈絡,不僅提供本論文了解星

    雲大師「人間佛教」性格、發展方向,和提倡的哲學內涵,也可以發現「人間淨土」

    和「佛光淨土」之要旨。

    釋滿耕《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以佛光山教團為範例,進行探討星雲

    大師之人間佛教,文中對人間佛教了理論與實踐做了系統論述,並引用許多文獻資料

    論證和加以分析。他指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內容創新、特色鮮明,深為

    廣大社會民眾所解受,尤其深入探討星雲大師培養人才、教育文化的核心主軸。該論

    文深入探討人間佛教的實踐方面,展現人間佛教之精神內涵,33提供本論文思考的研

    究方向。

    李虎群〈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主要是論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緣起和教

    理,分析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核心。首先論述人間佛教的發展時期,同時他指出星

    雲大師是以佛教事業的發展史上,直接以人間佛教為主流,並提供理論依據說人間佛

    教是適合現在的時代。關於人間佛教的教理,李虎群亦指出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踐

    行者,這種觀念已經成為學界共識,他總結大師的人間佛教,歸納大師倡導人間佛教

    的意義,指出人間佛教即是動態的生活智慧,而非是靜態的理論學說,因為人間佛教

    理念不再停留出世修持,而須落實到每個人的人倫日用之中。34這些問題提供本論文

    思考、探討的方向。

    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指出

    新的見解,他認為能教導救度現代社會的人類脫離危機,唯獨「大乘佛教」,但所謂

    的「大乘佛教」必須改革新樣貌,而非傳統的大乘佛教。他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

    想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人間佛教可謂結晶的結晶,其思想內涵對佛教與人類具有極

    重的意義,如同可以望見正法重輝的曙光。從陳兵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探討分

    32

    參閱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20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8月),頁 190 - 218。 33

    釋滿耕:《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5月。) 34

    李虎群:〈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 40 期(2007 年 7 月),頁 75 - 88。

  • 11

    析,提供本論文更能釐清人間佛教的哲學內涵與意義,他強調大師對佛教復興與運

    動,是成功復興大乘佛教,35這是值得研究之處,對於本論文的闡述也有助益。

    楊白衣(1924-1986)〈讀《生活佛教》有感〉一文,主要論述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思想中之「生活佛教」,並指出「生活佛教」即是「活生生的佛教」,換言之,

    「生活佛教」之思想內涵,即是以人類的生活為本的佛教,將佛陀教化眾生之精神,

    落實於日常生活。36楊白衣此論述,是本論文了解「生活佛教」的基本資料,即是本

    論文研究重點之一。

    藍吉富指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展得非常成功,他在〈星雲大師語錄〉一文,

    主要摘錄星雲大師的言論,論述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非常適合現代人之根機,並解說佛

    法有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分,大師的人間佛教不僅屬於易行道,還最契合現代眾生的根

    機。藍吉富此論述,強調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是佛法與生活的關聯性,除此

    之外,他指出大師對佛教的改革,打破出家人不問世事之觀念,即是將佛法與社會國

    家融和,闡述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37這些議題提供本論文思考和探討的方向。

    鄧子美〈趙樸初與星雲的人間佛教理念及實踐〉一文中,作者指出星雲大師的人

    間佛教思想,直接承受了大虛大師的思想;不僅如此,文中還指出星雲大師不是佛教

    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因此對一般研究者而言,大師以淺顯易懂闡述人間佛教之要

    義,導致產生不強的說服力;不過,作者對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給予肯定,並說大

    師是兩岸人間佛教理念的踐行者和實幹家。38關於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直承受到太

    虛大師影響,此議題尚待研究之處。

    龔鵬程之〈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一文,對「人間佛教」提出值得探討的觀點。

    他說明「人間佛教」一詞,並非是星雲大師所開創,而是從清朝末年以來整個佛教發

    展的趨勢之一,「佛教應該在人間」當時已經有不少人提倡,佛教此種發展的方向早

    35

    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 1 期(2001 年 3 月),頁

    297 - 343。 36

    參閱楊白衣:〈讀「生活的佛教」有感〉,《星雲大師講演集》第 1 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

    年),頁 732 - 733。 37

    參閱藍吉富:〈星雲大師語錄〉,《星雲大師講演集》第 1 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 年),頁

    722 - 733。 38

    參閱鄧子美,毛勤勇:〈趙樸初與星雲的人間佛教理念及實踐〉,《五台山研究》第 3 期(2005 年 1

    月),頁 16 - 22。

  • 12

    被許多人接受,並非是星雲大師一人提倡。此外,文中討論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與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同時指出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所改革的佛教,可以稱得

    上是「失敗的運動」,原因是他們所提倡改革的佛教,無法勝過於傳統佛教的勢力,

    而星雲大師卻能夠成為「人間佛教的實踐者」,將人間佛教傳於世,因此星雲大師所

    提倡的「人間佛教」必有存在的價值與特色,此論述提供本論文探討的方向。龔鵬程

    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提出了質疑的觀點,但是同時也給予肯定,他認為星雲大

    師所提倡人間佛教的理論,並未超過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因為該理論是有所相似,

    所以他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太虛、印順做比較,最終還是發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

    教所勝之處,即是「佛教的現代化」。不僅如此,他對星雲給予肯定,說星雲所講的

    人間佛教,並沒有違背三法印,有著中國佛教的精神,並且故其攝機之廣,非太虛印

    順所能及。龔鵬程認為「佛教現代化」稱得上是佛光山的商標,但是此觀點也延伸討

    論另一個重要的議題,雖然為了將佛教真理推廣於社會大眾,使現代眾生有所接受人

    間佛教,不過,他對人間佛教的「現代化」有一些質疑,他認為現代化是現代人所追

    求的社會,但此方向是否真的理想?將佛教現代化的教義,是否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

    的各種價值觀之間融合為一體,而不生杆格?39此觀點給本論文思考的方向,是值得

    探討之議題。

    第三節 全文結構述要

    本論文依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脈絡,以《六祖壇經講話》為核心,拈

    出重點,並分幾章論述。第一章主要論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簡要論述星雲

    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六祖壇經講話》的關聯性,並闡述此議題研究之可行性。

    再者,說明論文運用的研究方法,以哲學研究法和文獻學方法,來深入探討研究論題

    的意義及價值。本章第二部分〈近人研究成果概述〉,探討前人對與《六祖壇經》的

    版本問題和其他研究方面,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特徵,以幾位研究學者為代

    表,參考《六祖壇經》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進行深入探討分析議題、論證

    和文獻資料等方面。

    39

    參閱龔鵬程:〈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網址:〈http://www.ibps.org/newpage614.htm〉,檢索日期:

    2016年 4月 13日。

  • 13

    第二章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為議題,對此進行探討與分析大師「人間佛

    教」的主要思想,首先說明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探討星雲大師主要提倡人間佛

    教之主要目的,並且分析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定義,分別為人間佛教之特徵,論述

    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的觀點;接著,對「人間佛教」的幾項特點加以分析,便

    於讀者更能夠明白大師所提倡之要旨。此外,了解「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後,進而

    探析大師「人間佛教」之內涵,與禪淨雙修思想,佛教一直以來有「禪淨雙修」之爭

    議,禪淨互相排斥、批評,因而大師提出個人見解,以為「修禪」與「念佛」之修持

    方式應符合眾生之根機。最後在第五節,即是探討大師倡導建設的「人間淨土」與

    「佛光淨土」思想要義,因為提倡「人間佛教」之最終目的是建設淨土於人間,此節

    主要總結大師對「人間淨土」和「佛光淨土」之核心思想,並論述如何建設人間淨

    土?建設人間淨土應具備如何主要條件?

    第三章〈《六祖壇經講話》的人間佛教思想〉,此章主要談論《六祖壇經》與大

    師所提倡「人間佛教」不謀而合之處,第一節以「入世佛法」來詮釋人間佛教的主要

    核心思想,體現《壇經》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40之妙意,原本的佛教較為

    重視「出世」思想,因此,此節對「世出世間」進行探討分析,強調「佛」莫遠求,

    突顯《壇經》與人間佛教之思想核心。第二節探討佛教在「生活」中如何運用?比較

    「在家」和「出家」之差別,來論證「生活佛教」,並引用《大寶積經》對在家、出

    家之記載說明兩者之差異;接著,談論佛法生活化,闡述六祖惠能與星雲大師對

    「禪」的看法、「禪」對生活的重要性、「禪」的修持方法應如何落實於生活;最

    後,第三節以「人間淨土」說明六祖惠能與星雲大師對「心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闡述如何在這穢土中建設人間淨土?因此,本章則是從「入世佛法」、「生活佛教」

    與「人間淨土」等層面,闡述佛法修持應實踐於生活的重要性。

    第四章〈《六祖壇經講話》的人間佛教實踐〉,此章主要論述《壇經》的修持方

    式,從「一行三昧」、「福慧雙修」等方面進行探討論題的要義,以能夠真正將《壇

    經》實踐於生活為主要目的。第二節主要是以個人涵養之修持方式,由自身做起,進

    而擴展社會大眾修持,以日常策勵修行之法,探討如何將《壇經》中的人間佛教思想

    落實於生活,勸導大眾發心修行,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佛法並非遙不可及,實則

    40

    〔元〕釋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 1,《大正藏》第 48冊,頁 351c。

  • 14

    佛法與生活密不可分,以達到建設人間淨土之目的。總結來說,這章主要目的,論述

    世人明白現世修福,來日能夠成就淨業,由自身涵養修起擴至社會團體大眾,將人間

    化為當下的淨土,即是修行良方。

    第五章〈結論〉,主要針對上述各章作出總結說明,論述各章研究成果,並且說

    明本論文未開展的部分,可作為筆者未來繼續研究的方向。

  • 15

    第二章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第一節 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

    佛教發展到現代已經有兩千多年了,1 從原始佛教到發揚入世、救度眾生、自利利

    他,以慈悲為懷之心去救度眾生的菩薩道,即是世人所知之「大乘佛教」。佛教傳到

    東南亞,即是獨善其身的小乘佛教,直到當代最為盛行的人間佛教。2佛教自西元前後

    才開始進入中國,起初佛教非常重視「出世間」之修行,深信如此修行將能往生佛國

    淨土,因而提倡與世隔絕、隱世修行,拋下一切俗緣到森林山洞。至隋唐朝佛教最為

    昌盛,當時禪宗成為佛教的主流,佛教發展到唐代,因禪宗的興起,使中國佛教產生

    了變化,大虛大師指說:「中國佛學最特色的禪宗,實成了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全

    部的根本精神。」3從獨善其身「出世」的佛教,發展到以菩薩的慈悲為懷、己利利

    人、自覺覺他「入世」的佛教,完全擺脫重視個人修行之印度佛教,轉化為度化眾生

    的中國佛教,職是,佛教內部人士及社會各界努力突顯出佛教的入世性格。4

    佛陀的佛法對「六道」眾生皆有用處,六道中佛教認為「人」最為殊勝,原始佛

    教注重「出世間法」,直到六祖惠能創立了「南宗禪」,佛教受到六祖惠能的影響,

    因此,許多人認為佛法不應該出世,而須入世。中國佛教史上有高僧等,「常主張佛

    1 星雲大師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一文,將佛教史分為六個時期;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

    晉時期),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四、宮廷密

    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五、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

    後)。從佛教傳到中國各個時期,到近現代之佛教,成為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背景。參閱釋

    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收入釋星雲:《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臺北:香海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3月),頁 9 - 94。 2 佛教從孔雀王朝(約前 324 年至約前 185 年)開始,就以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出去,所以被稱為南北佛

    教,南傳佛教(又稱為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由錫蘭傳播到東南亞一帶,重要思想之修行方法是

    獨善其身,注重個人的修行覺悟,小乘佛教主要影響東南亞的印度支那等地。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

    教)經喀什米爾到達新疆,東漢時期,佛教就開始傳入中國,後來又傳入古朝鮮、日本,大乘佛教的

    重要思想,是自利利他,以菩薩道去度化眾生。 3 黃夏年:《太虛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12月),頁 51。

    4 李虎群:〈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 40期(2007 年 7月),頁 7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324%E5%B9%B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185%E5%B9%B4

  • 16

    教不應一味潛形山谷,泯迹人間,岩居穴處,隱遁修行,而應該走出山林,投身社

    會,把佛法推向世間,使佛教大眾化」。5

    佛教經過「三武一宗」6的教難以後,中國佛教到了明清已漸漸衰弱,7「由於明

    清以來,佛教受外力逼往山林,許多僧侶也以為出家即是『入山清修』、『了生脫

    死』,正如唐朝惟政禪師所說:『為僧只合居巖谷,國士筵中甚不宜』,就是一種消

    極、避世的心理。」8種種因素影響佛教走到「出世」的趨向。佛教從明清直到民國時

    期,此時期星雲大師稱為「經懺香火時期」,原因是此時的僧侶經濟生活,大部分皆

    以經懺、香火、法會做為主要的經濟來源。明清佛教以「經懺」為主流,而經懺是偏

    於「出世」,星雲大師對此指出:

    透過經懺法會,可以接引廣大的信眾接觸佛教,讓佛教得以走向信徒,對佛法

    的普及,也有許多的功勞。只是另一方面也造成多數僧侶們躲開困難的講經,

    而去牽就容易誦經佛事,這就難免要遭受有識之士所垢病了。9

    佛教雖然透過「經懺」的方式使大眾能夠接觸佛教,這種思維會導致「重死甚過重

    生」的負面風氣,同時造成僧侶較為忽略「弘法利生」、「講經說法」的任務,而轉

    向為死者「誦經」佛事,導致許多眾生對佛教的認知不正確,使眾生誤以為佛教只用

    在喪事,有些僧人認為「經懺」的制度使僧侶人格墮落,阻礙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

    對此表明:「除了來自外力的教難,造成對佛教莫大的傷害之外,僧團本身尋找其他

    的方法維生,甚至漸漸淪為經懺道場,或者只作香火拜拜,以致不能真正發揮寺院教

    化的功能。」10此風氣即是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所反對之「重死不重生」。因此,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過度重視「經懺」難免會遭受到有識之士所垢病。

    5 賴永海:〈人間佛教與慧能禪宗〉,《佛學研究論文集:禪宗與人間佛教》(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

    文化教基金會,2006年),頁 8。 6「三武一宗」即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大規模毀滅佛法事件,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則被世人

    稱為「法難」,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後周世宗,他們下詔滅佛。此運動造成佛教

    極大的傷害,使佛教逐漸衰微。 7 明太祖出身沙彌,認為宗教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因此下令僧眾移居山林,嚴格禁止社會大眾擅入寺

    院,也禁止僧眾接觸信眾,以防止僧俗混淆之名,行壓抑佛教之實(《明太祖實錄》)。參閱釋星

    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收入釋星雲:《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69。 8 釋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69。

    9 釋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74 - 75。

    10 釋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71 - 72。

  • 17

    雖然星雲大師認為「經懺」使佛教逐漸衰弱,但他並沒有否定經懺確實讓廣大眾

    生能接觸佛教,大師云:「『經懺佛事』到底利弊得失如何?如果站在宗教的立場,

    僧眾為生者說法利眾,固然重要;為亡者誦經超渡,也是需要。正如水陸儀規所說:

    『冥陽兩利』,能夠『生亡得度』也是宗教對人間的具體貢獻。」11從此段論述可以

    看出星雲大師並非完全否定經懺。12

    星雲大師強調佛教應該對「經懺佛事」加以規劃,對此提出個人見解:

    滿清民國時期的經懺香火佛教,幾使佛教趨於沒落;若要嚴格說來,其實這也

    是中國佛教史上一次無形的教難。當時如果經懺佛事和朝山香火能夠加以規

    劃,讓它和弘法佈教相輔相成。也就是說,當做經懺的時候,一定要說法;當

    朝山的時候,一定要講經說教,則佛法配合經懺和香火,佛教就更加能發揚廣

    大了。13

    可見,從佛教史的角度可看出太過於重視「經懺佛事」,使佛教逐漸沒落,導致佛教

    「重死甚過重生」,此趨向即是佛教的弊病。星雲大師發覺到此問題,並清楚經懺給

    眾生與佛教接觸的機會,因此指出僧侶做經懺之同時,則須切記「弘法利生」、「教

    化大眾」之責任,不一定只靠「經懺」14,兩者一起進行,大師雖然肯定「經懺佛

    事」,但大師更為重視以「佛法真理」教導眾生,如此對佛教的發展才有極大的幫

    助。

    星雲大師深刻地發覺到使佛教衰弱之種種弊病,無論是佛教經過的「教難」而導

    致原本佛教較為注重「出世」的風氣,或是「經懺香火」的佛教導致佛教義理不興、

    11

    釋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73。 12星雲大師指出經懺的重要,可看出他並非完全否定「經懺」,對大眾社會有必須之時還是會以此種方

    式救度眾生,並舉例子說明:「例如台灣九二一震災之後,死亡二千餘人,雖然棺木在旁,但是屍體

    如何搬入棺木之中?所幸佛光山雲水念佛車,在誦經念佛聲中,讓罹難者的屍體得以入殮,以安慰眷

    屬心靈,你能說經懺佛事沒有需要嗎?」參閱釋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

    論文集(下册)》,頁 74。 13釋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76。 14

    星雲大師一直主張:僧侶可以做醫生、教誨師、心理諮商師、弘法師,比丘尼可以做護士、大中小學

    幼教的老師、家庭心理諮商的老師,或是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等,讓社會認同佛教擁有的經濟生

    活,都是靠著自己的能力所得,或者靠著自己的道德、學問,而獲得信徒的供養。大師此論述可看出

    僧侶皆可靠著自身能力獲得眾生供養,維持自身經濟,而非只靠「經懺」維生。參閱釋星雲:〈中國

    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72。

  • 18

    戒律不彰,當時多數的僧侶皆為重視以「經懺」維生,多數只香火拜拜,而輕視發揮

    佛法之責任,佛教產生「重死不重生」的局面,使整體佛教的發展遲滯問題。因此,

    「人間佛教」的興起,則能直接改善近代佛教之種種弊病;換言之,「人間佛教」的

    產生即是為了對付佛教之「教難」。星雲大師云:「到了二十世紀,由於佛教徒的覺

    醒,佛教回歸到傳統的根本教理,而作現代化的適應,所以廿一世紀的『人間佛教』

    時期,就此順時應運而生了。」15因此,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與近代佛

    教的發展,以及他個人對佛教的體察有密切關係。

    星雲大師建立了「佛光學」,並且推廣「人間佛教」,但是若從歷史層面的「佛

    教史」或「禪宗史」來看,星雲大師並非是第一位主張「人間佛教」,在大師之前已

    有太虛大師、印順大師等推行過。星雲大師以「禪」來作為佛教實踐的基礎,因

    「禪」能融入到「生活」,另一個原因是星雲大師本來就屬於臨濟法脈,所以大師提

    倡的人間佛教會有「禪宗」思想的背景混合其中,因此「人間佛教」之「入世」和

    「生活化」之性質,皆與「禪宗」的有密切關係,禪宗主張「生活」、「入世」,提

    倡「處處皆有禪機」。

    現今有許多僧人推行「人間佛教」,如太虛大師、印順大師和星雲大師等,近代

    研究「人間佛教」認為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及展

    開起源於太虛大師,而開創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大師用了一生的

    時間推廣人間佛教。其實,人間佛教有許多不同創作的觀點,在星雲大師之前就已有

    人提倡「人間佛教」,因此會有一些人質疑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是否受前人之

    影響?星雲大師對此說明:

    我的性格裡,本來就存有人間佛教的思想。在我未出家之前,就有與人為善、

    從善如流、為人著想、給人歡喜、合群隨眾、助人為樂、歡喜融和、同體共生

    的性格。甚至在我未出生以前,也許我的性格早已註定要成為一個人間佛教的

    行者,在我的觀念裡,總是希望別人好,希望大眾好,希望佛教的發展能夠蓬

    勃興隆,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給人利益,希望在眾緣所成之下,人間淨土的理想

    能夠實現。這種思想、理念,一有機會我就慢慢去實踐,並不是受那個人的影

    15

    釋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77。

  • 19

    響,而是我與生俱來的性格。所以,人間佛教不但早就存在我心裡,也時時在

    我的行為裡,時時在我的思想裡。16

    由此可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本具有大師的性格在裡面,甚至在大師出生、

    出家之前,便存在慈悲為懷、救眾生離苦得樂之思想。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

    有受到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之影響,但星雲大師有表明,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

    有他的性格在裡面,並非是太虛大師傳授於他。大師以他的給人歡喜、歡喜融和、同

    體共生等性格來建設人間佛教之藍圖,並以此說明他所提倡「人間佛教」的特徵,以

    建設人間為淨土。

    星雲大師指示建設人間佛教之目的:

    我為什麼要講「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這個問題呢?因為今天佛教的某些趨勢

    已經違背了佛陀的本旨。比方說:研究學問的人,只知道重視佛學的玄談,而

    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有的人,又以為佛教是重視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對於人格

    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不重視,因而缺少對人世的責任感 ;有的人一

    信佛教,就忙著自己修行,不是住在山林裡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問世

    事,完全失去對社會大眾的關懷。17

    原本佛教較為出世和重視個人之成就,禪宗的興起才開始「入世」修行,至今的佛

    教,因時代的變遷、人心不古的種種原因產生了變化,許多佛教徒甚至修行者,只重

    視形式上的修行,認為吃素拜拜、燒香念佛就是修行,卻沒有重視內心的昇華、心靈

    的解脫,不重視日常生活的進修,而這些趨勢是違背了佛陀的本旨,因此,星雲大師

    認為,人人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既然「處處都有禪機」,無論是哪裡都是道場,須

    在二六時中下真功夫,並非只在表面的形式。因此,星雲大師希望能夠扭轉近代佛教

    的趨向,使眾生回歸佛陀之本懷,所以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正見的佛

    教。」18

    16

    釋星雲:〈思想體系〉,《人間佛教語錄(下)》(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年 4 月),

    頁 49。 17

    釋星雲:〈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星雲大師講演集》第 1 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年 8

    月),頁 238。 18釋星雲:〈中國佛教間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册)》,頁 93。

  • 20

    第二節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定義

    近現代有許多僧人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如太虛大師、印順大師,以及開創佛

    光山的星雲大師,雖然他們都是盡心盡力地提倡人間佛教,但是每位大師的「人間佛

    教」核心思想還是有所差異。本節是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為探究核心,大師的

    人間佛教思想之特點如下:

    一、佛陀之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及展開,許多人認為是來自六祖惠能或太虛大師,原因

    是「人間佛教」特徵之一,「入世」和「生活」與禪宗思想有著密切關聯,太虛大師

    在星雲大師之前就曾提倡過。但是,星雲大師主張的人間佛教,認為真正的人間佛教

    思想是起源於佛陀,大師給人間佛教的定義:「所謂『人間佛教』,不是哪個地區、

    哪個個人的佛教;追本溯源,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是佛陀專為人而說法的宗教。

    人間佛教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化。」19星雲大師對此指出:

    人間佛教不是某個人所獨創出來的佛教。不是因為六祖大師提出「佛法在世

    間,不離世間覺」的理論,就把「人間佛教」歸於六祖大師 ;更不是太虛大師

    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思想,就把「人間佛教」推給太虛大師。20

    大師再次強調說 :

    其實,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說法主要以人為對

    象,佛教是人本的宗教,佛陀是人間的佛陀,佛教本來就具足人間性,所以人

    間佛教不是哪個人所發明的,人間佛教既不是六祖惠能大師,也不是太虛大

    19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與實踐(慧解篇)》(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年),頁 14。 20

    釋星雲:〈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8年 3月),頁 79。

  • 21

    師,當然也不是我個人的創見,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佛教本來就是人間佛

    教。21

    大師認為「人間佛教」,並非因為在《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的「佛法在世間,不離

    世間覺」的理論,就認為人間佛教是六祖惠能所開創,雖然《壇經》中有許多觀點都

    在「世間」,並且必須「入世」修行才能覺悟成佛,若離開世間則無佛道可成,絕不

    能因為《壇經》的這些觀點,就把人間佛教歸給六祖。因此,大師強調人間佛教並非

    創新,不是某人獨創,而是釋迦摩尼佛所開創的,是佛陀一脈相承的教法,並非太虛

    大師、六祖惠能,不是其他人,也不是大師本身所創;大師把人間佛教思想都歸於佛

    陀。

    星雲大師此說法,是為了釐清質疑「人間佛教」已經離開佛陀的本懷之說法,說

    明「人間佛教」即是「佛陀之教」,人間佛教雖然與傳統佛教有所不同,但若要深究

    其原由,人間佛教之提倡,以佛陀之慈悲為懷之精神拯救眾生,雖然人間佛教與傳統

    佛教有些差異,但追根究柢皆出於慈悲,因此人間佛教稱得上合乎佛陀之本懷。

    二、無宗派之分

    中國佛教有分成八大宗派,有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

    宗、律宗、密宗,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不應該分宗派,其實「人間佛教」都沒有宗

    派之分,也不專屬哪個宗派。大師給「人間佛教」的定義是:

    佛教在中國,有大乘八宗。當中,重視修行的有禪宗、淨土宗、密宗和律宗四

    個宗派;偏重學理的也有四個宗派,即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人

    間佛教沒有宗派,人間的佛教就是佛陀本來的教示 ;佛陀本來的教化就是人間

    佛教。22

    21

    釋星雲:〈人間與生活〉,《人間佛教論文集(上)》(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年 3

    月),頁 717。 22

    釋星雲:〈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臺北:香海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2008年 4月),頁 186。

  • 22

    佛法是毫無差別,佛教理應也無宗派之分,當佛陀還在世間普化眾生時,佛教並非有

    分為原始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等,而佛教的宗派是因人而分,因此造成佛教

    「多樣態」,如今佛教如此「分歧」,被分為諸多複雜的宗派,如此的佛教真的是否

    符合佛陀的本懷?如此的佛教是否符合眾生?大師的不分宗派突顯了「人間佛教」的

    高超性。職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提倡佛教的各宗派之間,應該互相融和與

    尊重,不須分別你我,大師道:

    我們為使佛教不要分歧,故要提倡佛教的融和尊重,即南北傳的佛教要互相融

    和、互相尊重,顯與密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僧信間的佛教要互相融

    和、互相尊重,男女眾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傳統與現代的佛教要互

    相融和、互相尊重。在同一教主佛陀,同一三法印和四聖諦的教理,同一三皈

    依儀制之下,不應互相排斥、互相嫡庶,應該互相融和、互相尊重。23

    大師指出「人間佛教是佛教的全部」24,如「五乘共法」、「五戒十善」、「四無量

    心」、「四攝六度」、「四弘誓願」、「八正聖道」、「因果報應」等佛教思想都是

    人間佛教。佛法是無分別,大師主張只要對眾生有所幫助,都是人間佛教,既然如

    此,無論是哪個宗派的佛法,皆是人間佛教。佛法義理本來一體,星雲大師提倡「人

    間佛教」其中的目的,即是融和佛教各宗派,希望能解決佛教「分歧」之風氣,如此

    才能符合佛陀的本懷,符合眾生的需求,如此的佛教對眾生才有最大的好處。

    三、以「人」為核心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表示

    他不是神。25《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果故。」26又云:

    23

    釋星雲:〈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 1講),《人間佛教論文集(下)》,頁 707。 24

    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20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

    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8月),頁 197。 25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思想〉,《人間與實踐(慧解篇)》,頁 202。 26

    〔唐〕般若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2,《大正藏》第 10

    冊,頁 719a。

  • 23

    「如是一切賢聖道果,皆依於人而能修證。」27因此「人」最為尊貴,與佛無差異,

    只要精進修行,就能修成正果。

    星雲大師創立佛光山,並且把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推廣到全世界,在近代以來對

    佛教有著很大的貢獻,大師在這近十幾年來,都盡心盡力地實踐人間佛教思想,大師

    建立了「佛光會」並且發展到全球。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主張以「人」為思想核心,

    在佛教諸經典中也能體現出佛教是以「人」為核心,也符合星雲大師所倡導「人間佛

    教」之特色,如《增一阿含經》云:「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28 足見,

    三世諸佛皆出於世間,在世間經過累劫累世修行而成就佛果,並非由天道而生,諸佛

    皆是從「人」修成。

    在佛教的六道眾生中屬「人」最為尊貴,人是萬物之靈,能夠修成佛菩薩,與其

    他五道不同。人間佛教思想提倡,人的佛性與佛陀毫無分別,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

    減,人能夠證佛陀所證,悟佛陀所悟,因此「人」是最為殊勝。佛陀以自身來指示眾

    生,證明佛陀與眾生並非兩樣,佛陀曰:「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

    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29此話證明「人」與「佛」並非有所

    差別。星雲大師云:

    佛陀當初說法四十九年,他不是對鬼神傳教,也沒有對畜生、地獄說法,完全

    是針對人間而說 ;對人所說的佛法,當然叫「人間佛教」。30

    大師指示:「過去佛陀說法,主要的地點在人間,主要的對象是人類,主要的內容是

    指導人們如何將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上。」31並且人間佛教同時也體現人生的佛法,

    經典中有提到,人有八萬四千煩惱,才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煩惱,人生有許多慾

    望、七情六慾等,而因為這些才會產生煩惱妄想,因此,「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

    27

    〔唐〕般若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2,《大正藏》第 10

    冊,頁 719a。 28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等見品〉,《增壹阿含經》卷 26,《大正藏》第 2冊,頁 694a。 29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四意斷品〉,《增壹阿含經》卷 18,《大正藏》第 2 冊,頁 637b。 30

    釋星雲:〈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頁 186。 31

    釋星雲:〈佛光會員的信條〉,《人間佛教書信選》(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年 4

    月),頁 594。

  • 24

    凡是人生的各種問題,在佛法裡都有圓滿解決之道。」32雖然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

    間佛教」是以「人」為本,「佛」與「眾生」無別,但是此特徵本來就是佛教教義,

    所以此特徵並非專屬「人間佛教」,因此,此觀點並非足夠突顯「人間佛教」之特

    徵。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33既然出生為人,應擁有好的人生,

    「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凡一切

    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34因此,人間佛教的宗旨,除了有救

    度眾生的精神,還使心靈、人際關係提升。星雲大師道:

    人間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過去的佛教由於一些人士的誤導,較注重山林與

    出世的形式,現在的佛教則要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廟擴及家庭,把佛教落實

    人間,使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靈中、人際間都很和諧,佛光會

    員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

    願心」,即是說明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誼。可以說以人為本,以家為基點,平等

    性、普遍性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無私的救度眾生,將佛法落實生活中,就是

    人間佛教。35

    從此論述可看出星雲大師除了重視「人」與「佛」無異之外,他更重視「世間」,因

    此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人」為核之特徵,即是以救度在「世間」之「人」為主,誠

    如大師所說過去之佛教,因為「教難」之影響,誤導眾生、僧侶皆認為佛教應「出

    世」、「重死甚過重生」之風氣,因此大師所提倡之「人間佛教」會以「世間」為

    主,而對「人間」的重視,所以人間佛教此特徵,是有歷史意義的,近代人間佛教興

    起,便是反對前期佛教「重死」的特性,同時改革近代佛教過於「重死」的負面風

    氣。佛教能夠走進社會、提升心靈,人生若無佛法,就如同沒有指南針,星雲大師提

    倡人的日常生活,以人為本,並以佛法來引導走向正確之路,以菩薩慈悲的精神,將

    32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與實踐(慧解篇)》,頁 49。 33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與實踐(慧解篇)》,頁 16。 34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與實踐(慧解篇)》,頁 17。 35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與實踐(慧解篇)》,頁 16。

  • 25

    世間化為淨土,把佛法落實生活中,使生活美滿,無論是在心靈上還是精神上都有所

    幫助。

    四、入世重於出世

    當初的佛教較為注重「出世」,若想要精進修行,就必須要捨一切塵緣,拋家捨

    業,到深山谷洞修行,後來因禪宗的興起,原本的佛教從「出世」走到「入世」,講

    究修道成佛必須在生活、人間修行,若離開世間就無佛道可成。星雲大師體察到佛教

    歷史背景使佛教太過於重視「出世」,加之近代佛教「經懺」與過於「重死」之弊

    病,因此大師用盡一生的心血,將「人間佛教」推廣到全世界各個角落,以「人間佛

    教」對治佛教弊病與負面風氣,同時為了能親近眾生,使眾生認為佛法並非遙不可

    及,大師將佛法「人間化」,效法佛陀之懷,不捨棄世間眾生;人間佛教不捨棄世間

    法。因此星雲大師提出:「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 ;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 ;佛光人

    要先生活後生死。」36

    星雲大師指出佛陀無論是出生、修行、成道到涅槃皆在人間,佛陀在世間度化眾

    生,說法四十九年,並沒有與世隔絕,一切皆以人間為主。大師指示:「只要能令每

    一個人淨化生命,遵循佛陀教示的涅槃之道,皆可名為『人間佛教』,此乃本於人同

    此心、心同此理的彰顯。」37簡而言之,就是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注重現世淨

    土即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也就是說,「入世」思想是人間佛教之核心。

    星雲大師注重「入世」修持,他認為「真正的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

    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38大師對此說明:

    遺憾的是:佛教裡一直重視出世思想,忽視人間事業。假如一個二、三十歲的

    青年出家,從出家的第一天開始,師父就急急忙忙地要他了脫生死,好像一出

    生,就應該忙死。生的問題尚未解決,怎能忙死?就是《彌陀經》鼓勵人念佛

    36

    釋星雲:〈一九八二年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播種菩提種子〉,《人間佛教書信選》(臺北:香海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4月),頁 154。 37

    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20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

    實踐研究(上)》,頁 197。 38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思想〉,《人間與實踐(慧解篇)》,頁 206。

  • 26

    往生,也是「不可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哪裡說有不先福利人間,就能了生

    脫死?39

    足見,星雲大師反對過於「出世」佛教,他認為若只重視如何往生極樂世界、佛國淨

    土,而忽略了人間的修行,就如人一出生到人間,就只往死裡鑽。因此,星雲大師為

    了扭轉現代佛教使之走向社會人群,故以「入世」為人間佛教核心思想,提倡「弘法

    利生」,因大師注意到人的一生都必須經過生、老、病、死,若活在人間其間,沒辦

    法「利益眾生」、「廣濟大眾」,又有何意義?因此,大師認為若不先福利眾生,則

    無法往生佛國淨土。

    總之,人間佛教所重視「入世」的主要原因,其一即是為了改革近代佛教所帶來

    的弊病,使佛教能夠有全面的發展;其二為了能夠符合現代眾生之根機,使人人皆可

    依佛法真理修行,以建設人間淨土之目的。

    五、佛法通俗化

    人間佛教在星雲大師的提倡之下,使眾生更容易接受佛教,因眾生的根機不同,

    時代的不同;現在是經濟、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大多汲汲營營追求功名利祿,為了

    享受外在的物質、舒適的生活,讓自己能擁有一時的虛幻,如此重視追求身外之物之

    人生,使心靈空虛,如此的生活將離佛道越來越遠。原本的佛教較為「出世」,大多

    修行者只追求自身超生了死,希望往生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