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汪洋 版面設計:張景光 a5 十八區 20年 之:深水埗篇 重建增公屋...

1
深水埗 重建增公屋 深水埗紓困 訂貧窮線有效扶貧 冀基層見上樓曙光 2017 2017 6 6 21 21 星期三 星期三 A A 5 5 責任編輯 責任編輯版面設計 版面設計張景光 張景光 20 之:深水埗篇 開業逾半世紀的 「根記」補鞋店, 在荔枝角數次搬 遷,由荔枝角灣海邊(已填海)搬至舊 荔枝角街市,最後在美孚新邨落腳。現 任店主蘇永權於1991年承繼家業後, 讓傳統工藝與時並進,引入新技術及新 物料,翻新一對又一對客人捨不得丟棄 的鞋。這種既補鞋又補情的情懷,有如 他對香港回歸20年的希望,希望新特 首上任後,致力修補四分五裂的社會氣 氛,大家一起向前行。 「根記」位於美孚新邨一個天橋 底,舖位面積只有約 50 平方呎,記 者叩門時,蘇永權與太太各坐一 邊,正專注修補手中的鞋。 鞋匠夫妻檔冀讓青年上流 蘇永權表示,昔日社會物質匱 乏,添置新鞋是奢侈事,大家習慣 拿東西去補;但經濟起飛後,物質 豐富,修補行業早已風光不再,估 計香港現存補鞋師傅不過 200 人。 蘇永權憶述,父親當年在病榻之 中要求他接手家業,為了不讓父親 失望,遂辭去正職,「原本打算見 步行步,或做到父親離世後再作打 算」,終愈做愈不捨得父親的心 血,決定全情投入。 當時,太太心痛他「忙到洗手間 都去不到」,遂辭去會計員工作, 與丈夫兩對手每日縫縫補補。在養 活兩個女兒的同時,他們更深得街 坊支持,沒有辜負老父心願。 蘇永權表示,補鞋工藝亦要與時 並進,引入不同款式鞋底及輔助機 器,方便修補各式各樣的鞋,由皮 鞋、跑步鞋及登山鞋一樣能重生。 他指,自己在天橋底坐鎮逾二十 年,不時見到孩堤時代光顧的小朋 友長大成人,「看着她由讀幼稚 園,長大後讀大學。」他說這些是 在屋邨經營小店感受到的人情味。 他說,平日工作時,最喜歡開收 音機聽時事新聞,「經常聽到近幾 年社會爭拗不斷。」他慨嘆不同立 場的人之間沒有良好討論氣氛,很 難繼續向前走。 他坦言,以前年代「慳少少便供 到樓」,現時樓價太昂貴,年輕人 難免有無力感,對前景感到失望, 同時令社會有矛盾,希望新一任特 首優先處理房屋及教育問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翁麗娜 補鞋又補情 盼港補撕裂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根據 特 區 政 府 於 2014 年 及 2015 年 發 表 的 《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深水埗區的貧 窮率連續兩年冠絕全港。有社工表示, 現屆特區政府願意正視問題並制定了貧 窮線,「讓貧窮人士不再隱形」,更可 針對性地推行扶貧工作。不過,隨着香 港走向知識型經濟發展,貧富懸殊加 劇,區內劏房數目愈來愈多,現屆政府 雖將覓地建屋列為首要工作,但未能於 短時間內「起死回生」,寄望新一屆特 區政府增加公屋供應量。 位於深水埗的黃 金及高登是香港最 早出現的電腦主題 商場,向來是港人買電腦、電子 配件及砌機的尋寶地。在電子行 業打滾數十年、2000年頭進駐黃 金商場的電腦業協會主席葉景祺 見證2003年「沙士」、2008年金 融海嘯及網購熱,經歷兩大龍頭 商場的風起雲湧。他表示,經營 生意需因時制宜、順應潮流,才 能屹立不倒,此刻正值國家倡議 「一帶一路」,寄語年輕人要有 宏觀視野,迎接新挑戰。 葉景祺憶述,當年在「沙士」陰 霾下「有危亦有機」:香港當時雖 然普遍停工、停課,但其電腦舖前 人頭湧湧,不少人戴口罩買電腦, 「電腦的價值在於即使你周圍只有 四面牆身,仍可(透過電腦)接觸 外界。」其後金融海嘯,他指,雖 然經濟不景,但電腦已是必需品, 生意未有受到大影響。 然而,阿里巴巴及淘寶的崛起、 各種網上格價平台的普及,衝擊黃 金及高登的行業生態。葉景祺表 示,電腦在二三十年前是新興行 業,電腦店搵錢比現時容易得多, 但隨着電子產品愈來愈普及,其透 明度愈來愈高,繼續依從傳統模式 並不可行。 他續說,其店舖早年已提供砌機 服務,既能為顧客度身砌機,同時 提供種類多、價錢平的產品供顧客 自行選擇,成功打響名堂。 他指,電腦產業變化很大,做這 行生意需懂得「變則通」的道理。 葉景祺坦言,昔日大家對兩個商場 的印象是賣翻版及色情光碟的地方, 覺得龍蛇混雜,自從政府頻頻取締 後,形象逐漸改善,「現時經常有 OL、學生與家庭客,不再是過去清 一色男人,大家都是斯斯文文。」 不過,他指,近十年愈來愈多連 鎖店進駐兩間商場,租金之高,已 非新人可負擔的試業門檻。 他對自己身為香港人感到很幸 福,並寄望年輕人好好珍惜這個福 地,在學歷、知識及技術上多加努 力,在國家倡議「一帶一路」的經 濟新發展下,把握機會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翁麗娜 腦場「變則通」逆境見生機 水埗區由深水 埗、長沙灣、 荔枝角、蘇屋、石 硤尾、又一村、大 窩坪及南昌等區域 組成。早於上世紀 40年代,大批內地 居民湧港選擇在深 水埗區內搭建木 屋,1953年的石硤 尾大火將臨時搭建 的木屋化為灰燼, 促使政府興建石硤 尾徙置大廈安置災 民,從此奠定香港公 共房屋發展基礎。 深水埗區是早期的工商業中心,在長沙灣一帶 的工業大廈,昔日主要以紡織製衣、服裝及布疋 等為主,深水埗亦有大量布料與成衣批發。當區 於上世紀 50 年代至 70 年代落成的公屋如大坑東 邨、蘇屋邨、元州邨、白田邨、南山邨及麗閣邨 等,正正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亦見證着家庭式 「山寨廠」的舊歷史。 活化建築方面,石硤尾徙置大廈之一的美荷 樓現已改裝為設有 129 間房的青年旅舍,吸引 外地青年旅客居住。美荷樓地下與一樓設立美 荷樓生活館,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現時作為 藝術中心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前身便是石 硤尾工廠大廈,保持 70 年代工廈的粗樸風格。 社工讚貧窮線:實質數字指標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呂綺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 時表示,由於基層多從事保安、清潔及樓面等工 作,因此交通方便、多平價劏房、近市區的深水 埗,一直是基層落腳地。 她讚揚現屆特區政府制定了貧窮線,「有實質 的數字指標,而非泛泛之談。」 她指,社署的低收入在職人士津貼及扶貧委員 會轄下的關愛基金,一定程度上紓緩基層經濟壓 力。 她並認為,特區政府統計分間房屋的數字, 「算是踏出一步,承認大批市民住在惡劣的環 境,並作出改善。」 她指,既然往事不能改變,希望來屆政府加大 力度增建公屋,讓現時住在劏房的居民看見曙 光,心中有盼望,亦直接紓緩他們的貧窮情況。 不過,呂綺珊在區內工作的約 7 年間,眼見這 區劏房數目愈來愈多、面積愈來愈細、呎價愈來 愈貴,「奇則」亦愈來愈多,「以前都叫做套 房,廁所有門,但現在很多廚廁合一,甚至洗手 盆就在頭頂。」 同時,以前多是單身人士租住板間房與籠屋, 但現在愈來愈多家庭客入住劏房,反映政府房屋 政策出現問題,像四人家庭輪候公屋時間 6 年, 仍未見房署主任的個案比比皆是,更遑論「揀 樓」,呂綺珊認為住屋製造貧窮的情況普遍,並 認為這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挑戰。 公私樓增人口升 須配套足夠 深水埗區議會副主席陳偉明表示,繼元州邨及 蘇屋邨重建後,再加上長沙灣一帶新建的私人住 宅,如房協重建落成的喜雅、喜盈、喜韻、曉 悅、曉盈、薈悅等增加大量人口。 他認為,城市更新固然好,但必須有足夠的配 套,否則居民的生活質素會受影響,尤其擔心當 區的醫療及交通是否能負擔。 他亦關心基層市民住屋問題,希望特區政府適 切增加公屋,讓更多基層市民免於租屋壓力。 余老太(左)和陳偉明。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呂綺珊 香港文匯報 記者翁麗娜 攝 繼元州邨及蘇屋邨重建後 繼元州邨及蘇屋邨重建後長沙灣一帶 長沙灣一帶 有新建的私人住宅 有新建的私人住宅如房協重建落成的喜 如房協重建落成的喜 喜盈等 喜盈等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蘇屋 蘇屋邨重建計劃的第一期已經落成 重建計劃的第一期已經落成居民陸續入伙 居民陸續入伙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蘇永權及太太。 香港文匯報記者翁麗娜 攝 葉景祺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舊蘇屋邨有近 舊蘇屋邨有近50 50 年歷史 年歷史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 . & 位於長沙灣的蘇屋邨背山面 海,交通便捷,曾有「公屋王 牌」的美名,年逾八十歲的余老 太於 1961 年遷入,至今雖已逾 半世紀,她仍然記得當時成功入 住的興奮:「比中六合彩更開 心!」她在這裡養育兒子成人、 擔任互助委員會委員,度過風華 正茂的時光,直至後來蘇屋邨重 建,2008年搬入元洲邨,至今 仍最掛念當年蘇屋的人情味。 香港首個互助委員會便是來自 蘇屋邨。余老太表示,在沒有管 理員的年代,當時為維持邨內治 安,居民自發地組隊巡樓,舊街 坊間守望相助的精神很強。 她笑言,自己是「非一般家庭 主婦」,經常到大廈的互助委員 會辦事處幫忙值夜,一邊觀看電 視的歡樂今宵,一邊與經過的街 坊打招呼,熟到個個都叫得出名 字,並笑言:「不過當時就會被 老公話我時常出街!」 由蘇屋邨至元洲邨,余老太最掛念蘇屋的 鄰里關係,彼此安居樂業,夜不閉門,關係 和睦,「有時肚餓煮夜粥一齊食!」她慨嘆 如今不知對面鄰居姓甚名誰。 老街坊心願:無撕裂香港好 她指,過去幾年社會陷於撕裂,最大心願 是日後社會融洽,彼此多合作、少爭拗,因 為大家都想香港好。 舊蘇屋邨是當時政府繼北角邨及西環邨 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 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重建前 16 座樓宇全部皆以花卉命名。由於屋邨已老 化,特區政府於 2009 年及 2012 年分兩期清 拆蘇屋邨,只保留屋邨的入口牌匾、昔日用 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與大型天花壁畫。 ■香港文匯報記者 翁麗娜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Oct-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深水埗重建增公屋深水埗紓困訂貧窮線有效扶貧 冀基層見上樓曙光

20172017年年66月月2121日日((星期三星期三))

AA 55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汪汪 洋洋 ■■版面設計版面設計::張景光張景光

十 八 區 20 年 之:深水埗篇

開業逾半世紀的「根記」補鞋店,在荔枝角數次搬

遷,由荔枝角灣海邊(已填海)搬至舊荔枝角街市,最後在美孚新邨落腳。現任店主蘇永權於1991年承繼家業後,讓傳統工藝與時並進,引入新技術及新物料,翻新一對又一對客人捨不得丟棄的鞋。這種既補鞋又補情的情懷,有如他對香港回歸20年的希望,希望新特首上任後,致力修補四分五裂的社會氣氛,大家一起向前行。「根記」位於美孚新邨一個天橋

底,舖位面積只有約50平方呎,記者叩門時,蘇永權與太太各坐一邊,正專注修補手中的鞋。

鞋匠夫妻檔冀讓青年上流蘇永權表示,昔日社會物質匱乏,添置新鞋是奢侈事,大家習慣拿東西去補;但經濟起飛後,物質豐富,修補行業早已風光不再,估

計香港現存補鞋師傅不過200人。蘇永權憶述,父親當年在病榻之

中要求他接手家業,為了不讓父親失望,遂辭去正職,「原本打算見步行步,或做到父親離世後再作打算」,終愈做愈不捨得父親的心血,決定全情投入。當時,太太心痛他「忙到洗手間

都去不到」,遂辭去會計員工作,與丈夫兩對手每日縫縫補補。在養活兩個女兒的同時,他們更深得街坊支持,沒有辜負老父心願。蘇永權表示,補鞋工藝亦要與時

並進,引入不同款式鞋底及輔助機器,方便修補各式各樣的鞋,由皮鞋、跑步鞋及登山鞋一樣能重生。他指,自己在天橋底坐鎮逾二十

年,不時見到孩堤時代光顧的小朋友長大成人,「看着她由讀幼稚園,長大後讀大學。」他說這些是在屋邨經營小店感受到的人情味。他說,平日工作時,最喜歡開收

音機聽時事新聞,「經常聽到近幾年社會爭拗不斷。」他慨嘆不同立場的人之間沒有良好討論氣氛,很難繼續向前走。他坦言,以前年代「慳少少便供

到樓」,現時樓價太昂貴,年輕人難免有無力感,對前景感到失望,同時令社會有矛盾,希望新一任特首優先處理房屋及教育問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翁麗娜

補鞋又補情 盼港補撕裂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根據

特區政府於 2014 年及 2015 年發表的

《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深水埗區的貧

窮率連續兩年冠絕全港。有社工表示,

現屆特區政府願意正視問題並制定了貧

窮線,「讓貧窮人士不再隱形」,更可

針對性地推行扶貧工作。不過,隨着香

港走向知識型經濟發展,貧富懸殊加

劇,區內劏房數目愈來愈多,現屆政府

雖將覓地建屋列為首要工作,但未能於

短時間內「起死回生」,寄望新一屆特

區政府增加公屋供應量。

位於深水埗的黃金及高登是香港最早出現的電腦主題

商場,向來是港人買電腦、電子配件及砌機的尋寶地。在電子行業打滾數十年、2000 年頭進駐黃

金商場的電腦業協會主席葉景祺見證2003年「沙士」、2008年金融海嘯及網購熱,經歷兩大龍頭商場的風起雲湧。他表示,經營生意需因時制宜、順應潮流,才能屹立不倒,此刻正值國家倡議「一帶一路」,寄語年輕人要有宏觀視野,迎接新挑戰。葉景祺憶述,當年在「沙士」陰霾下「有危亦有機」:香港當時雖然普遍停工、停課,但其電腦舖前人頭湧湧,不少人戴口罩買電腦,「電腦的價值在於即使你周圍只有四面牆身,仍可(透過電腦)接觸外界。」其後金融海嘯,他指,雖然經濟不景,但電腦已是必需品,生意未有受到大影響。然而,阿里巴巴及淘寶的崛起、各種網上格價平台的普及,衝擊黃金及高登的行業生態。葉景祺表示,電腦在二三十年前是新興行業,電腦店搵錢比現時容易得多,但隨着電子產品愈來愈普及,其透

明度愈來愈高,繼續依從傳統模式並不可行。他續說,其店舖早年已提供砌機服務,既能為顧客度身砌機,同時提供種類多、價錢平的產品供顧客自行選擇,成功打響名堂。他指,電腦產業變化很大,做這行生意需懂得「變則通」的道理。葉景祺坦言,昔日大家對兩個商場的印象是賣翻版及色情光碟的地方,覺得龍蛇混雜,自從政府頻頻取締後,形象逐漸改善,「現時經常有OL、學生與家庭客,不再是過去清一色男人,大家都是斯斯文文。」不過,他指,近十年愈來愈多連鎖店進駐兩間商場,租金之高,已非新人可負擔的試業門檻。他對自己身為香港人感到很幸

福,並寄望年輕人好好珍惜這個福地,在學歷、知識及技術上多加努力,在國家倡議「一帶一路」的經濟新發展下,把握機會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翁麗娜

腦場「變則通」逆境見生機

深水埗區由深水埗、長沙灣、

荔枝角、蘇屋、石硤尾、又一村、大窩坪及南昌等區域組成。早於上世紀40年代,大批內地居民湧港選擇在深水埗區內搭建木屋,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將臨時搭建的木屋化為灰燼,促使政府興建石硤尾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從此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深水埗區是早期的工商業中心,在長沙灣一帶的工業大廈,昔日主要以紡織製衣、服裝及布疋等為主,深水埗亦有大量布料與成衣批發。當區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落成的公屋如大坑東邨、蘇屋邨、元州邨、白田邨、南山邨及麗閣邨等,正正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亦見證着家庭式「山寨廠」的舊歷史。活化建築方面,石硤尾徙置大廈之一的美荷樓現已改裝為設有129間房的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美荷樓地下與一樓設立美荷樓生活館,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現時作為藝術中心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前身便是石硤尾工廠大廈,保持70年代工廈的粗樸風格。

社工讚貧窮線:實質數字指標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呂綺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由於基層多從事保安、清潔及樓面等工作,因此交通方便、多平價劏房、近市區的深水埗,一直是基層落腳地。她讚揚現屆特區政府制定了貧窮線,「有實質的數字指標,而非泛泛之談。」她指,社署的低收入在職人士津貼及扶貧委員會轄下的關愛基金,一定程度上紓緩基層經濟壓力。她並認為,特區政府統計分間房屋的數字,「算是踏出一步,承認大批市民住在惡劣的環境,並作出改善。」她指,既然往事不能改變,希望來屆政府加大力度增建公屋,讓現時住在劏房的居民看見曙光,心中有盼望,亦直接紓緩他們的貧窮情況。不過,呂綺珊在區內工作的約7年間,眼見這區劏房數目愈來愈多、面積愈來愈細、呎價愈來愈貴,「奇則」亦愈來愈多,「以前都叫做套房,廁所有門,但現在很多廚廁合一,甚至洗手盆就在頭頂。」同時,以前多是單身人士租住板間房與籠屋,但現在愈來愈多家庭客入住劏房,反映政府房屋政策出現問題,像四人家庭輪候公屋時間6年,仍未見房署主任的個案比比皆是,更遑論「揀樓」,呂綺珊認為住屋製造貧窮的情況普遍,並認為這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挑戰。

公私樓增人口升 須配套足夠深水埗區議會副主席陳偉明表示,繼元州邨及蘇屋邨重建後,再加上長沙灣一帶新建的私人住宅,如房協重建落成的喜雅、喜盈、喜韻、曉悅、曉盈、薈悅等增加大量人口。他認為,城市更新固然好,但必須有足夠的配套,否則居民的生活質素會受影響,尤其擔心當區的醫療及交通是否能負擔。他亦關心基層市民住屋問題,希望特區政府適

切增加公屋,讓更多基層市民免於租屋壓力。

■余老太(左)和陳偉明。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攝

■呂綺珊 香港文匯報記者翁麗娜攝

■■繼元州邨及蘇屋邨重建後繼元州邨及蘇屋邨重建後,,長沙灣一帶長沙灣一帶有新建的私人住宅有新建的私人住宅,,如房協重建落成的喜如房協重建落成的喜雅雅、、喜盈等喜盈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攝攝

■■蘇屋蘇屋邨重建計劃的第一期已經落成重建計劃的第一期已經落成,,居民陸續入伙居民陸續入伙。。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攝攝

■蘇永權及太太。香港文匯報記者翁麗娜攝

■葉景祺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攝

■■舊蘇屋邨有近舊蘇屋邨有近5050年歷史年歷史。。 資料圖片資料圖片

����

�(...

���&

位於長沙灣的蘇屋邨背山面海,交通便捷,曾有「公屋王牌」的美名,年逾八十歲的余老太於1961年遷入,至今雖已逾半世紀,她仍然記得當時成功入住的興奮:「比中六合彩更開心!」她在這裡養育兒子成人、擔任互助委員會委員,度過風華正茂的時光,直至後來蘇屋邨重建,2008年搬入元洲邨,至今仍最掛念當年蘇屋的人情味。香港首個互助委員會便是來自

蘇屋邨。余老太表示,在沒有管理員的年代,當時為維持邨內治安,居民自發地組隊巡樓,舊街坊間守望相助的精神很強。她笑言,自己是「非一般家庭主婦」,經常到大廈的互助委員會辦事處幫忙值夜,一邊觀看電視的歡樂今宵,一邊與經過的街坊打招呼,熟到個個都叫得出名字,並笑言:「不過當時就會被老公話我時常出街!」

由蘇屋邨至元洲邨,余老太最掛念蘇屋的鄰里關係,彼此安居樂業,夜不閉門,關係和睦,「有時肚餓煮夜粥一齊食!」她慨嘆如今不知對面鄰居姓甚名誰。

老街坊心願:無撕裂 香港好她指,過去幾年社會陷於撕裂,最大心願是日後社會融洽,彼此多合作、少爭拗,因為大家都想香港好。舊蘇屋邨是當時政府繼北角邨及西環邨

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重建前16座樓宇全部皆以花卉命名。由於屋邨已老化,特區政府於2009年及2012年分兩期清拆蘇屋邨,只保留屋邨的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與大型天花壁畫。

■香港文匯報記者翁麗娜

蘇屋重人情

個個都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