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 - ja.lawbank.com.twja.lawbank.com.tw/pdf2/0701-0722.pdf ·...

22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01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 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指導老師:溫豐文 撰寫學員:張凱鑫 壹、 前言 貳、 我國法上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 一、 表示內容錯誤與契約必要之點-93 年台上字第 1995 號判決 (一) 案件事實 (二) 原審見解 (三) 最高法院見解 二、 錯誤與表示內容錯誤之關連-43 年台上字第 570 號判 三、 同一性錯誤與物之性質錯誤之關連-94 年台上字第 1225 分析檢討 參、 我國實務所開展的本土錯誤論 肆、 參考文獻 (四) 分析檢討 動機 (一) 案件事實 (二) 原審見解 (三) 最高法院見 (四) 分析檢討 判決 (一) 案件事實 (二) 原審見解 (三) 最高法院見 (四 (一) 日本法上錯誤論之概說 (二)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Sep-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01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 —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指導老師:溫豐文 撰寫學員:張凱鑫

    壹、 前言 貳、 我國法上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

    一、 表示內容錯誤與契約必要之點-93 年台上字第 1995 號判決

    (一) 案件事實 (二) 原審見解 (三) 最高法院見解

    二、 錯誤與表示內容錯誤之關連-43 年台上字第 570 號判

    三、 同一性錯誤與物之性質錯誤之關連-94 年台上字第 1225 號

    解 ) 分析檢討

    參、 結

    我國實務所開展的本土錯誤論 肆、 參考文獻

    (四) 分析檢討 動機

    (一) 案件事實 (二) 原審見解 (三) 最高法院見(四) 分析檢討

    判決

    (一) 案件事實 (二) 原審見解 (三) 最高法院見(四

    論 (一) 日本法上錯誤論之概說 (二)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02

    壹、 前言

    有關意思表示錯誤,我國民法規定於第 88 條,其規範模式,與日本法、歐

    盟契約法原則之模式不同,而與德國民法的規範模式相似,是建立在「(具備客

    觀上與主觀上重要性1之)表示內容錯誤」、「表示行為錯誤2(不知)」與「具

    備交易上重要性之資格或性質錯誤(動機錯誤之一種情形)」等三大類型之上3

    (於和解契約之情形,依民法第 738 條第 3 款之規定,「案件之重要爭點」之錯

    誤亦可為撤銷和解意思表示之(動機?)錯誤),因此在適用法律規定時,對於

    當事人所發生的錯誤究竟屬於表示內容錯誤、表示行為錯誤、交易上重要之當事

    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之動機錯誤、或屬於狹義(即非關於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

    質)之動機錯誤,便成為首先要加以判斷之問題。若是屬於狹義之動機錯誤,依

    法條文意,似乎原則上不得依據民法第 88 條之規定撤銷意思表示。惟如何判斷 1 此點法律雖未明文,卻為我國民法學者、德國民法學者及日本民法學者所共認之不成文構成要件,參施啟揚,「民法總則」,頁 301,三民書局總經銷,2007 年 7 版;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總則」,頁 274,三民書局,2007 年修訂 10 版;洪遜欣,「中國民法總則」,頁 386~387,三民書局總經銷,1989 年 1 月再修訂二版;另有認為我國民法第 88 條第 1 項宜類推適用第 88條第 2 項之交易上重要性要件,參王澤鑑,「民法總則」,頁 411,三民書局經銷,2000 年 10月;Köhler, BGB Allgemeiner Teil, 29 Aufl., C.H. Beck, München, 2005, S.70, Rn. 21. Karl Larenz, Allgeminer Teil des Deutschen Bürgerlichen Rechts II, 7 Aufl., C.H. Beck, München, 1989, S. 380ff;所謂主觀上之重要性,指表意人若知悉其表示於實際上所具有的意義,則其將不為該等表示。而客觀上之重要性,則指上述差異,不論是從表意人本身、可推測之意思或任一理性之

    人之觀點,均非微不足道之謂。日本學者解釋日本民法第 95 條所謂「要素」之錯誤,也是區分為,主觀上之因果關係及客觀上之重要性,所謂主觀上之因果關係是指,如果沒有該錯誤,

    表意人將不為該意思表示,而所謂客觀上之重要性則是指,一般人立於表意人之立場也不會作

    那樣的意思表示,若可受此評價則可認為意思表示的重要部分發生錯誤。此為日本之傳統見解,

    參林 良平編,「民法総則」,頁 124,青林書院,1994 初版(村井衡平執筆);山本敬三,「民法講義I 総則」,頁 183,有斐閣,2005 年第 2 版;佐久間毅,「民法の基礎 1 総則」,頁 152,有斐閣,2006 年第 2 版 3 刷;潮見佳男,「民法総則講義」,頁 169,有斐閣,2005 年初版;水本浩,注釋民法(1) 総則物權,頁 87,有斐閣,1989 年第 2 版補訂;另有提出除主觀上之因果關係及客觀上之重要性之外,上應要求相對人對表意人之錯誤必須明知或可得而知,北川善太

    郎,「民法総則(民法講要I)」,頁 164,有斐閣,2001 年第 2 版第 1 刷。另歐盟契約法原則對於錯誤之類型雖有不同角度之觀察,但亦認為該錯誤必須為基本之錯誤(fundamental mistakes),參M. M. Van Rossum, Liability for Negotiations, in “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and Dutch Law – A Commentary,” edited by Danny Busch, Ewoud H. Hondius, Hugo J. Van Kooten, Harriët N. Schelhaas, and Wendy M. Shrama,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196, 2002.;Ole Lando and Hugh Beal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Parts I and II,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229, 2000.

    2 我國學者稱呼民法第 88 條第 1 項之「表意人若知其情事即不為意思表示」之錯誤類型時,用語頗不一致,有稱為「表示上錯誤」者,參洪遜欣,同註 1,頁 388;有逕稱為「不知」者,參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同註 1,頁 269;但多數的學者都稱為「表示行為錯誤」,參施啟揚,同註 1,頁;王澤鑑,同註 1,頁,黃立,「民法總則」,頁 278,元照出版公司,2001 年 2 版刷。本文為了敘述方便,採用多數學者之用語,稱此種錯誤類型為「表示行為錯誤」。

    3 此種類型劃分,最高法院 51 年台上字第 3311 號判例亦明白表示:「民法第八十八條之規定,係指意思表示之內容或表示行為有錯誤者而言,與為意思表示之動機有錯誤之情形有別。」參

    最高法院判例要旨(民國 16-94 年民事部分),頁 28。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03

    意思表示有無錯誤?有關於當事人於意思表示的過程中所發生之錯誤,交易上是

    否重要?又該錯誤究竟屬於何種錯誤?應如何加以區別?動機錯誤與表示內容

    錯誤或表示行為錯誤是否可截然劃分?當事人表達其意思表示之手法,是否會影

    響動機錯誤與表示內容錯誤之判斷?

    基於上述問題意識,本文將以整理、檢討最高法院針對「意思表示錯誤應如

    何加以判斷之問題」所表示之見解作為起點,並以此為中心比較我國實務以及日

    本學界對於日本民法第 95 條之論爭,嘗試逐步理出上述問題之頭緒。最後並從

    最高法院所表示之見解中,歸納出已經蘊含於我國實務運作中之本土的錯誤論。

    貳、 我國法上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

    有關當事人於意思表示的過程中所發生之錯誤,交易上是否重要?又該錯誤

    究竟屬於何種錯誤?應如何加以區別?最高法院於判決中針對此點亦有所表

    示,具有啟發性,分別檢討如下:

    一、 表示內容錯誤與契約必要之點-93 年台上字第 1995 號判決

    (一) 案件事實

    被上訴人之被繼承人劉 OO 參與投保高雄縣政府消防局與上訴人

    (保險人)簽訂之「高雄縣消防局 90 年度義勇眷屬、消防人員及其眷

    屬團體意外保險契約」,上訴人並已收取劉 OO 所繳納之保險費。詎劉

    OO 於保險期間內發生意外死亡後,上訴人卻主張,系爭團體意外保險

    承保年齡係由高雄縣政府消防局明定為七十足歲以內,此承保年齡為攸

    關風險負擔評估之契約必要之點,劉 OO 自始即明知承保年齡限制,投

    保時已逾承保年齡之上限,難謂高雄縣政府消防局與上訴人就劉 OO 此

    部份之投保,已達於意思表示一致;縱認系爭保險契約已經成立,高雄

    縣政府消防局自始即明知承保年齡之上限,仍將劉 OO 列入投保名冊之

    中,且未告知上訴人,上訴人所為之意思表示顯有錯誤,其已依民法第

    88 條之規定發函予高雄縣政府消防局為撤銷承保之意思表示。

    (二) 原審見解

    按人壽保險契約與意外保險契約之保險性質並不相同,人壽保險契

    約……保險人於承保時,對於被保險人之生理、心理、年齡及職業等相

    關事項,皆予以評估,藉此達到保險契約衡平原則;而意外保險契約……

    所著重者,為事故發生之不確定性,至於被保險人之生理狀況或年齡,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04

    則非意外保險契約所著重。查系爭保險契約係屬意外保險,被保險人劉

    OO 之年齡非屬可投保此一保險契約必要之點,尚難僅因劉 OO 之年齡

    已逾承保之上限,即認系爭保險契約就劉 OO 部分因意思表示不一致而

    尚未成立。

    又劉 OO 於投保時已據實填載其出生年月日,上訴人於審核時當知

    悉劉 OO 之年齡已逾七十歲,仍准其投保,並收取劉 OO 所繳納之保險

    費,足認上訴人已承諾劉 OO 投保系爭保險之要約,……就劉 OO 投保

    部分之意思表示已一致,系爭保險契約已成立,苟上訴人拒絕劉 OO 投

    保系爭保險之要約,何以於審核投保名單後,未告知劉 OO 其不符合投

    保年齡及返還保險費予劉 OO,益足見被保險人劉 OO 之年齡非上訴人

    審核准許其投保與否之重要因素之一,茲上訴人俟系爭保險事故發生

    後,始稱年齡係上訴人審核准許投保與否之重要因素之一,而主張系爭

    保險契約尚未成立,顯有違誠信原則。

    (三) 最高法院見解

    按保險法並無傷害保險準用保險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之規定,參以意

    外保險之保險費率通常係屬固定,與人壽保險之常因年齡而有差異不

    同,及財政部製定之「傷害保險單示範條款」亦無年齡不實處理方式之

    相關規定,故被保險人之年齡,難謂為意外保險契約必要之點。查本件

    上訴人於審核時亦知悉劉 OO 之年齡已逾七十歲,仍准其投保,並收取

    劉 OO 所繳納之保險費,意思表示已一致,系爭保險契約業已成立等

    情,並不違背法令。

    (四) 分析檢討

    關於最高法院於 93年台上字第 1995號判決中將錯誤置於雙方當事

    人之締結過程的判斷方法,可資贊同;雖然兩判決均未正面處理錯誤及

    其可撤銷與否的問題,惟細推其意,可能有以下之見解,試分析如下:

    1.意思表示合致與意思表示錯誤係屬不同之判斷,兩者不互相影響

    此判決涉及意思表示合致與否與意思表示錯誤之區別問題。

    所謂意思表示之合致,是透過要約與承諾外觀上所呈現之效果

    意思之客觀內容之比較所得到的結論,換言之,此處之「合致」與

    否,均是由意思表示之客觀內容為解釋之起點所作之比較推斷4,若

    4 意思表示之解釋採取客觀解釋,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3~164。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05

    要約與承諾之客觀用語不一致,或雖然要約與承諾用語一致,但用

    語的客觀內容相對應的實際情況無法確定時,則是意思表示不合致

    5,在依此法判斷屬合致範圍內的客觀內容,亦可能歸納或抽繹出標

    的物之契約預定價值或預定效用,進而成為物之瑕疵擔保之判斷基

    準。然而,若要約與承諾客觀上用語一致,與用語的客觀內容相對

    應的實際情況也一致,但與各該要約或承諾之客觀內容所對應的實

    際情況是否與表意人之認識相符,則非意思表示合致與否所關心的

    問題,而是意思表示錯誤所欲處理之範圍。6

    申言之,要約或承諾之意思表示雖然本身有錯誤(對相對應之

    事實有所誤認),但只要兩意思表示外觀上之客觀內容呈現對立之一

    致性,並不妨礙各該意思表示之合致。而在 93 年台上字第 1995 號

    判決,縱使保險公司對於保險人實際年齡與投保資格不符之點並未

    察覺,而為核保之承諾,其承諾存在錯誤,亦不影響契約因意思合

    致而成立,值得贊同。7

    進一步言,若要約與承諾之客觀內容對標的物之價值或效用亦

    達成了合致,則錯誤之意思表示相結合後,此項經合致之客觀內容

    亦有可能成為物之瑕疵之判斷標準,若標的物不符合雙方所合致之

    預定價值或效用,此時將同時存在意思表示錯誤與物之瑕疵擔保之

    問題。

    2.最高法院是否有意將必要之點的範圍與表示內容錯誤的範圍畫上

    等號?

    最高法院於此案件中,由保險契約之締結過程觀察,似有被解

    為應以關於保險契約之必要之點作為內容錯誤之判斷標準之可能,

    亦即,以租賃關係或保險契約之必要之點相對應事實之誤認方有可

    能構成內容錯誤而對之主張撤銷。果如此,則值得再加思考。 5 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82。上田誠一郎,錯誤無効 不合意による契約の不成立,法学教室第 235 期,頁 20~21,2000 年 4 月。

    6 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82。潮見佳男教授則說明,錯誤的問題,首先應考慮意思表示是否合致,其次考慮合致內容為何,最後才考慮是否為當事人一方的錯誤,是否為值得保護的錯誤,

    參潮見佳男,同註 1,頁 163~164。 7 實務上相同意旨的判決尚有最高法院 58 年台上字第 1060 號判決。在此一確認租賃權存在事件中,最高法院認為:「意思表示錯誤,僅為得撤銷之原因,並非當然無效。租賃契約因雙方當

    事人就租賃要件之意思合致而成立。所謂租賃要件,指一方同意以物租與他方使用收益,他方

    同意支付租金而言。至租賃物之位置是否適宜,及承租人實際曾否為租賃物使用收益,則均非

    所問。」參中華民國裁判類編-民事法 (十一),頁 176~177。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06

    按所謂「法律行為之必要之點」,或稱為「法律行為之要素」,

    為構成某種法律行為所不可或缺之元素,若欠缺此項元素,此種法

    律行為無從成立,或成為他種法律行為,係由客觀現象上歸納而得

    的核心交易特徵,與非必要之點(或稱常素、偶素)共同構成民法

    所預先爲法律行為中心標的(或效果意思之可能內涵)所抽象規定

    的之元素。惟當事人之意思表示之內容,雖然必然涵蓋對必要之點

    (要素)之表示,但其效果意思之內容如何,是否包括常素、偶素

    甚或法律所未規定之其他特別約定,仍應針對各該意思表示具體判

    斷之。8

    表示內容錯誤及表示行為錯誤,係指表意人之效果意思與意思

    表示之客觀內容(即經表示出之效果意思或由表示行為推知之效果

    意思)間之不一致,並非僅指表意人之意思與法律行為之客觀核心

    交易特徵有關的不一致,故在判斷上,應以意思表示中表示行為之

    客觀內容,與表意人之本意(即對表示行為之客觀內容的理解)間

    是否存有具重要性之差距為斷。

    表示內容錯誤及表示行為錯誤,與動機錯誤間之區別,若單純

    機械地從意思表示形成之階段加以理解,發生在形成內心之效果意

    思以前之階段之客觀情況與表意人主觀認識、評估之不一致,為動

    機錯誤,但因此不一致所生之效果意思,與表示之客觀內容間是一

    致的9;發生在效果意思形成後至完成表示行為(此時效果意思被表

    示出來)為止之階段之客觀情況之誤認、錯估,為表示內容錯誤或

    表示行為錯誤,此時表示之客觀內容(即經表示出之效果意思或由

    表示行為推知之效果意思)與表意人之效果意思是不一致的10。此

    等表示上效果意思(表示出來的效果意思)之內容,可能包括必要

    8 可知當事人之要約或承諾均未就常素或偶素有所表示時,僅須針對要素達成合致,契約即被(推定)成立。反過來,要素之合致乙點亦成為契約成立之必要要件;惟常素或偶素若經當事人表示而成為意思表示之效果意思之內容時,則亦必須與要素一併達成合致,契約始能成立;相同

    見解,參王澤鑑,同註 1,頁 208~209。由此觀之,58 年台上字第 1060 號判決,所謂『......租賃契約因雙方當事人就租賃要件之意思合致而成立。......』之見解,亦僅在要約或承諾均未就常素或偶素有所表示時方為正確。另 93 年台上字第 1995 號判決先排除年齡為必要之點,然後認為該被主張為不合致之年齡問題不影響契約因意思合致而成立之推論亦有待商榷。

    9 關於動機錯誤與表示行為錯誤的區分,通常都是以表意人之意思與其表示是否一致為準,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58。惟本文之說明則是從結合意思表示之結構的另一個角度切入,類似的說明,參能見善久,錯誤-動機の錯誤.要素の錯誤,法学教室第 213 期,頁 19、20,1998年 6 月。

    10 同註 9。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07

    之點與非必要之點。由此觀之,若最高法院以必要之點作為內容錯

    誤之界限,將使可撤銷之意思表示錯誤之範圍縮小,僅於效果意思

    之核心特徵範圍內之錯誤始有撤銷之餘地,其餘之錯誤,縱使為效

    果意思所涵蓋,亦將被劃入動機錯誤之範圍。惟參照文後所述,尚

    難以此判決逕認最高法院有意將必要之點的範圍與內容錯誤的範圍

    畫上等號。

    3.最高法院是否有意透過必要之點來限縮「重要性」之範圍?

    或許,最高法院透過將必要之點與交易上之重要性劃上等號的

    方法,對內容錯誤之重要性之範圍採取較為嚴格之見解。惟,錯誤

    制度一方面欲保護表意人之利益,但另一方面也要保護交易安全(相

    對人之利益或稱相對人之正當信賴),兩者間應如何權衡,涉及對

    當事人間之合意之探求,並於探求之過程中,從主觀面與客觀面檢

    討錯誤是否具重要性,如不具重要性,縱使為表示內容錯誤,亦不

    得撤銷其意思表示。此種重要性之區分,目的在於對交易安全(相

    對人之利益)(客觀面之重要性)與表意人之利益(主觀面之重要

    性)作一合理之分配。11若最高法院將必要之點與交易上之重要性

    之概念劃上等號,則使錯誤制度之適用範圍不分動機錯誤與內容錯

    誤一律限縮於效果意思之客觀核心事項(甚至將根本架空動機錯誤

    之可撤銷性,則因為單純之動機,無論如何不可能成為必要之點,

    從而動機之錯誤亦無論如何不可能具備交易上之重要性),將有可

    能遭致過於保護相對人之利益之批評。因此,錯誤是否重要,應以

    該錯誤是否為該法律行為之重要部分之錯誤為斷,而非以必要之點

    為斷,並且應隨著契約種類以及債權種類的不同而不同。12惟本文

    認為,參照後述之分析,尚難以此判決逕認最高法院有意透過必要

    11 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84;潮見佳男,同註 6,頁 169;佐久間毅,同註 1,頁 152。但亦有

    認為應該僅具備客觀的重要性.因果關係者,參能見善久,同註 9,頁 21。亦有認為,是否為無關緊要之錯誤:倘若受意思表示之相對人對於錯誤之意思表示之理解與表意人之真正本

    意相差不多,其錯誤便不再重要,星野英一,「民法概論I(序論.総則)」,頁 175 以下,良書普及会,1971 年初版。

    12 例如,在僱用契約、委任契約等「以人之行為為目的之債務」中,因為契約著重在當事人彼此間之信賴關係,亦即以多少錢由何人工作及以多少錢為何人而工作,或者由何人就什麼樣

    的事情以多少錢行委任及讓何人就什麼樣的事情以多少錢接受委任,對契約當事人而言是重

    要的,所以當事人為誰發生錯誤,為重要的錯誤,但在買賣契約,買主只求能確實取得買賣

    標的物之所有權,賣主為誰並不重要,因此賣主是誰發生錯誤,就不是重要的錯誤;然對賣

    主而言,因為能否確實收到買賣價金是重要的,當買主之同一性發生錯誤時,被認為是重要

    的錯誤的可能性很高。能見善久,同註 9,頁 19、21。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08

    之點來達成限縮錯誤之重要性的目的。

    4.最高法院是否有意透過上開解釋方法,於具備繼續性之交易關係中

    限制撤銷權之行使?

    此判決所涉及之租賃或保險契約,屬於具有長期性、繼續性而

    以抽象使用利益、或潛在風險承擔為給付內容之契約關係,此等交

    易與買賣契約間之不同之處在於,一方面此種契約先天上即特重當

    事人彼此間之信賴關係,他方面當事人於上述之契約關係之存續期

    間內,可能以上述契約關係為基礎發生財產流轉關係或勞動關係,

    如果時間一長,上述法律關係甚至會與相對人之生活關係緊密結

    合,上述之各種無形給付在性質上可能無法直接回復,此時要以溯

    及既往的方式來消滅這種於生活關係中持續產生或與之相結合的法

    律關係,可能不是很恰當,甚者,要實現此種具溯及效力的法律效

    果,或可能出現重大的履行困難,亦或可能出現重大不公平的現象。

    或許最高法院想要透過此種解釋方法,試圖於具有長期性、繼續性

    以抽象使用利益或潛在風險承擔為給付內容之契約關係中,限縮撤

    銷權之行使空間,以達成撤銷權行使之具體妥當性。

    從此觀點出發,由於現行法並未以明文之方式限制民法 88 條於

    此等法律關係之適用,則在此等案件類型下,最高法院之見解或許

    可資贊同,並可適用於同樣以具有長期性、繼續性勞務供給、合作

    行為為給付標的之勞動契約或合夥契約關係。不過,本文欲一併強

    調的是,亦僅在面對如上述會因嗣後之撤銷而造成不當結果之法律

    關係之範圍內,最高法院此一見解方具有其妥當性。

    二、 動機錯誤與表示內容錯誤之關連-43 年台上字第 570 號判例

    最高法院於 43 年台上字第 570 號判例中,曾經針對動機錯誤與內容錯誤之

    關連性表示意見:

    (一) 案件事實

    本件兩造因房屋之租賃關係涉訟,雙方於原法院上訴時成立訴訟上

    之和解,以(一)第一審判決關於命上訴人遷讓系爭房屋部分,兩造合

    意自和解成立之日起緩期十個月履行。(二)期間內租金免除,如到期

    不自動遷讓,以前及期間內之租金,仍須給付。為其內容。有卷附之和

    解筆錄可據,復為兩造所不爭執,嗣上訴人對於此項和解關於遷讓系爭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09

    房屋部分,雖以被上訴人收回該房屋並非以供自住及開設診所之需,上

    訴人一方在和解當時,因誤信被上訴人此項主張為真實,致所為遷讓之

    意思表示有錯誤,依民法第 88 條第 1 項之規定,得撤銷之,為聲請繼

    續審判之理由。

    (二) 原審見解

    按對於訴訟上之和解聲請繼續審判,須其和解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

    因者,始得為之,此觀民事訴訟法第 388 條第二項之規定自明。

    然無論上訴人就其所稱聲請繼續審判之原因事實,除提出不能採為

    合法憑證之李○○證明書為證外,祗以被上訴人於翌年三月間另建洋樓

    之情詞而為推測,原難謂有相當之證明,且民法第 88 條第 1 項所謂意

    思表示之錯誤,表意人得撤銷之者,以其錯誤係關於意思表示之內容為

    限,該條項規定甚明,兩造成立之訴訟上和解,依上說明,既未以被上

    訴人收回該房屋以供自住,及開設診所之需,為上訴人遷讓之內容,則

    縱使如上訴人所稱云云,亦與該條項所定得撤銷之要件不相符合,仍不

    得據為聲請繼續審判之原因。

    (三) 最高法院見解

    原法院本此見解,認上訴人聲請繼續審判顯無理由,因而為駁回上

    訴人請求之判決,於法洵無不合,上訴論旨,任意指摘原判決不當,非

    有理由。

    (四) 分析檢討

    1.最高法院對相對人就終止權之原因事實之誤信,為動機錯誤之判斷,

    值得贊同

    本件最高法院認為,有關於表意人得撤銷之錯誤意思表示,以其

    錯誤係關於意思表示之內容為限,同時認為,承租人對於出租人依照

    土地法第 100 條第 1 款所提出之欲收回房屋自住之事實之誤信,並進

    而以此誤信為基礎而為和解之意思表示,並非屬於和解意思表示之內

    容錯誤。依此,最高法院似認為此種誤信屬於狹義之動機錯誤。 13

    此項判斷結果值得贊同。

    2.有關最高法院對於動機錯誤與表示內容錯誤之區分所表示之意見

    13 吾人於最高法院之判決中無法得知雙方是否曾以『收回自住』為原爭執之重要爭點,故暫不

    討論民法第 738 條之問題。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10

    惟最高法院亦贊同:「兩造成立之訴訟上和解,依上說明,既未

    以被上訴人收回該房屋以供自住,及開設診所之需,為上訴人遷讓之

    內容,則縱使如上訴人所稱云云,亦與該條項(民法第 88 條)所定

    得撤銷之要件不相符合……。」細繹其文,最高法院是否認為,此種

    動機錯誤,若曾經當事人加以表示,亦可成為表示內容錯誤?

    日本通說與傳統實務見解均認為,動機之錯誤欲成為意思表示之

    內容者,須表意人於締約過程中曾明白表示其動機於外部(包括明示

    或默示之表示),若經表意人表示於外14,甚至成為意思表示之內容

    15,而其錯誤應被認為是表示內容錯誤,我國學者洪遜欣亦採此見解

    16。惟日本現今之見解則相當分歧,有認為,動機錯誤與其他意思欠

    缺之情形並無不同,不必區別,而不必強求該等動機曾被表意人明示

    或默示者,反而應以相對人有無正當的信賴為準17,或以使合意得以

    正當化的理由是否因錯誤而喪失為準18;亦有認為動機錯誤不應放在

    由意思表示錯誤制度中處理,而應交由相對人以合意之方式分配其風

    險分擔者19,或類推適用詐欺之規定處理。20

    惟上述日本法上之論爭,有其獨自之背景,蓋日本民法針對錯誤

    之規範模式與我國不同,僅於其民法第 95 條規定:「就法律行為之

    要素之意思表示錯誤,表意人無重大過失者,得主張該意思表示無

    效。但表意人有重大過失者,不得主張意思表示無效。」故日本學說

    之重點並不在區別何謂純粹動機錯誤,何謂可撤銷之動機錯誤,或何

    謂表示內容錯誤,而是在於判斷表示行為、表示內容與動機等的錯誤

    14 日本法稱此說為動機表示構成說,我妻栄,新訂民法総則,頁 297,岩波書店,1965 年新訂

    版;潮見佳男,同註 1,頁 166~167,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5。 15 此說稱為內容化重視說。僅僅經過表示(動機表示構成說),與成為意思表示的內容(內容化重

    視說),兩者雖均被歸入傳統之二元論之下,但著重保護相對人之程度仍屬有別,前者為重視信賴主義觀點者所採,後者為重視合意主義觀點者所採,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6;佐久間毅,同註 1,頁 150~151。

    16 洪遜欣,同註 1,頁 394~395。 17 此為信賴主義之一元論之見解,又可區分為認識可能性說,參村井衡平,同註 1,頁 124;水

    本浩,同註 1,頁 88;與錯誤事項之重要性之認識可能性說,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7。認為現今採取不區分動機錯誤與表示錯誤的一元說,似為多數的見解者,北川善太郎,同註

    1,頁 161;鹿野菜穗子,要素の錯誤、動機の錯誤、性状の錯誤,法学教室第 144 期,頁 26,1992 年 9 月,但根據山本敬三教授的研究,即使採取一元說,仍有信賴主義與合意主義的論爭,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7、178。

    18 此為合意主義之新一元論之見解,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78。 19 此為合意主義之新二元論之見解,石田喜久夫編,「現代民法講義 1」,頁 157,法律文化社,

    1985 年 10 版(磯村保執筆)。 20 広中俊雄,動機の錯誤について,頁 65,法学教室第 127 期,1991 年 4 月。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11

    是否為其民法第 95 條所謂「法律行為之要素之錯誤」,而「要素」

    一詞則被解為交易上之主觀與客觀上重要性.因果關係之事項21。故

    縱使對動機是否得成為表示內容問題,採用不必區分之見解,亦為日

    本民法所許。22

    惟我國所採用之規範模式,與日本不同,民法第 88 條將可撤銷

    之錯誤限於(交易上重要之)表示內容錯誤與表示行為錯誤與交易上

    重要之當事人之資格與物之性質之錯誤(動機錯誤),則於具體個案

    中,應如何加以區分,以正確適用法條,為首要之重點,此點亦為最

    高法院向來之一貫立場。其次,最高法院在本案中亦留意到,於個案

    雙方當事人間之締約過程之不同,對於動機錯誤與表示內容錯誤之判

    斷亦呈現流動之狀態,並非截然可分,亦值得贊同。同時,最高法院

    似有意承認經過表示之動機可為意思表示之內容,則亦在一定程度之

    內強化法律行為及意思表示之解釋(當事人真意與合意之探求)在意

    思表示錯誤之判斷中之地位,合乎契約自由與私法自治之原則,亦值

    贊同,惟本文認為,若能於「是否曾經表示」之標準外,更廣泛地承

    認,交易過程中,尚存有各種具體情事,均可能使當事人之動機進入

    效果意思之中,從而形成包括法定之意思表示撤銷在內之各種意定之

    風險分配方式,23而供法院於個案中進行更精密之判斷,當能更細緻

    地處理彼此間為階段性且具有流動性之動機錯誤與內容錯誤之問

    題。實則,最高法院亦有向此方向發展之趨勢。茲再以一則最高法院

    見解補充之。

    三、 同一性錯誤與物之性質錯誤之關連-94 年台上字第 1225 號判決

    關於此點,最高法院曾經於 94 年台上字第 1225 號判決中表示其見解,分析

    如下:

    (一) 案件事實

    21 此為日本之傳統見解,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84。但亦有認為應該僅具備客觀的重要性.

    因果關係者,參能見善久,同註 9,頁 21。 22 村井衡平,同註 1,頁 124~127;水本 浩,同註 1,頁 88~89。 23 除以保護相對人信賴為基礎之「動機是否經過表示」之標準之外,尚可考慮的標準有:同樣

    以保護相對人之信賴為基礎,但以「相對人是否有可能認識到表意人陷於錯誤」或「相對人

    是否有可能認識到表意人陷於錯誤之事項之重要性」為標準;或重視雙方當事人合意內容,

    採「動機是否成為意思表示內容」之標準,或「由表意人負擔動機錯誤之風險,除非雙方合

    意轉嫁相對人負擔」之標準。各種學說之脈絡,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2~180。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12

    上訴人甲銀行於八十七年一月間辦理抵押貸款予陳○○時,陳○○以

    與其所有之系爭土地相距約九十公尺以外,上有香蕉園且平緩及有聯外道

    路可通之他人土地,指為其所有系爭土地。而甲銀行之承辦人員乙引導法

    院人員到現場,亦錯誤指封該他人土地,執行法院因乙之錯誤指封,而誤

    於查封筆錄中記載:「查封之土地為一片空地,上面種植香蕉樹」字樣。

    嗣執行法院函請台中縣政府辦理鑑價,台中縣政府函知甲銀行提前向豐原

    地政所辦理鑑界,及通知豐原地政所派員前往指界,但甲銀行及乙只繳交

    指界費,致豐原地政所人員至現場指界時,仍為相同之錯誤指界,因而未

    能將此錯誤,向法院更正,致執行法院循此錯誤之鑑價結果,及錯誤之指

    界結果將香蕉樹併列於拍賣公告之中,致被上訴人因陷於錯誤以為所欲承

    買之標的為香蕉園及其土地。

    (二) 原審見解

    執行法院循錯誤之鑑價結果,及錯誤之指界結果將香蕉樹併列於拍賣

    公告之中,致被上訴人因陷於錯誤以為所欲承買之標的為香蕉園及其土

    地,……但投標人既無法申請地政機關複丈鑑測實際位置,有如前述,被

    上訴人根據執行法院拍賣公告所載:「右二 2 筆土地地上作物(香蕉樹):

    八萬元」、「四、本件土地於查封時地上種植香蕉樹,香蕉樹合併拍賣,

    土地拍定後點交」等事項,了解系爭土地之實際狀況,至於系爭土地之實

    際位置,亦僅能透過參與查封、鑑測之人員為了解,而被上訴人已透過訴

    外人楊○○了解系爭土地之實際座落位置,……,被上訴人透過此一方法

    了解系爭土地之實際位置,而因此了解之土地位置,核與執行法院拍賣公

    告所載之土地實際狀況相符,自已儘其了解系爭土地相關資訊之義務,難

    認有何過失……。

    又……系爭土地拍賣公告所記載之土地地號,雖無錯誤,因上訴人等

    之過失,致執行法院於查封、鑑價之過程中,對於系爭土地之座落位置均

    發生錯誤,並導致被上訴人對於投標之標的物認識錯誤……;而土地之形

    狀、坐落位置及對外聯絡之道路等因素,均足以影響土地之開發、利用及

    價值之判斷,繼而影響購買者之意願。此等因素,無論在主觀上及客觀上

    均足以影響交易上之判斷,當事人對上開因素如有錯誤之情形,於交易上

    自難謂非重要,自得視為意思表示之內容有錯誤,……。

    (三) 最高法院見解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13

    意思表示錯誤係指意思表示之內容或表示行為有錯誤者而言,僅為得

    撤銷之原因,並非當然無效。而強制執行中拍賣之不動產為第三人所有

    者,其拍賣為無效(司法院院字第五七八號解釋參照)。執行法院因債權

    人指封錯誤,進行拍賣該錯誤之標的物,拍定人投標願買者亦係該錯誤之

    標的物,則拍定人投標願買之意思表示,即無錯誤之可言,而係拍賣之系

    爭不動產為第三人所有,其拍賣無效。如債權人指封無誤,執行法院拍賣

    亦無誤,拍定人誤以其他標的物為拍賣標的物,而為投標願買拍賣標的物

    之意思表示,則屬錯誤之意思表示,並非無效。二者事實不同,法效亦不

    同。查原審先謂,系爭土地拍賣公告所記載之土地地號雖無錯誤,因上訴

    人等之過失,致執行法院於查封、鑑價之過程中,對於系爭土地之坐落位

    置均發生錯誤,並導致被上訴人對於投標之標的物認識錯誤;繼謂,本件

    因上訴人甲銀行未能為正確指界或鑑界,並其受僱人乙之指界錯誤,作出

    錯誤之指封,致使拍賣標的物錯誤,前後確定之事實不一,而執行法院拍

    賣者,究為系爭土地,抑第三人所有之土地,與上訴人究應負何損害賠償

    責任攸關,原審將之混為一談,本院尚無從為法律上之判斷。……。

    (四) 分析檢討

    1.本件原審法院與最高法院之見解,揭示了幾點重要事項,分析如下:

    (1) 採用解釋意思表示之方法,先就具體個案事實狀況判斷當事人之

    效果意思之認識範圍,堪稱正確

    原審法院就當事人基於債務人所提供之不實資訊所為應買

    之意思表示,究竟發生物之同一性之錯誤(表示內容錯誤),抑

    或發生物之性質錯誤(可撤銷之動機錯誤),採用解釋意思表示

    之方法,先就具體個案事實狀況判斷當事人之效果意思之認識範

    圍,而不機械地就各該被誤認的事項劃分動機或表示內容,而此

    點最高法院亦未對之表示反對,似亦採相同見解,堪稱正確。24

    (2) 惟原審認為認為本案拍定人同時具有物之同一性之錯誤與物之

    性質之錯誤,則有檢討之餘地:

    蓋由本案具體事實可以得知,本件拍賣公告之地號並無錯

    誤,應買人應買時所表示者亦為該正確地號,僅因原執行債務人

    自始(貸款時)即就該地號之土地(以下稱 A 地)提供不正確

    24 判斷意思表示錯誤的前階段,必須解釋意思表示,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3。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14

    之資訊,故導致後續債權人、執行輔助機關之指界錯誤,並因指

    界錯誤導致查封揭示之誤植,致拍定人所勘查者實為另一不同地

    號之他地(以下稱 B 地),必然造成其應買之意思表示客觀上

    所指之 A 地,非其主觀上所認識且欲購買之 B 地(及其作物),

    其間存有客觀上與主觀上重要之誤認(不一致),構成物之同一

    性之錯誤;而所謂「土地之形狀、坐落位置及對外聯絡之道路等

    因素,均足以影響土地之開發、利用及價值之判斷,繼而影響購

    買者之意願。此等因素,無論在主觀上及客觀上均足以影響交易

    上之判斷,當事人對上開因素如有錯誤之情形,於交易上自難謂

    非重要,自得視為意思表示之內容有錯誤,……」顯然認為上述

    土地之形狀坐落位置及對外聯絡之道路等因素,將一併造成動機

    錯誤之問題--亦即為物之性質錯誤之問題,不無斟酌之餘地。

    雖然上開執行法院因錯誤指界,導致拍定人對於應買地號所

    代表之 A 地位置、形狀、對外聯絡狀況等物之性質誤認為其所

    認識之 B 地之位置、形狀、對外聯絡狀況等物之性質,但此僅

    為同一性之錯誤所必然附帶的結果,並非物之性質之錯誤。蓋所

    謂物之性質之錯誤,係指其所認識之對象物客觀上不具備其所期

    待之性質,乃以物之同一性無誤為前提,然本案並未有此種情

    形,就其所認識之對象物 B 地(香蕉園)而言,的確具有其所

    認識之各項性質(確實有種香蕉),並不存在物之性質之錯誤(動

    機錯誤)。

    最高法院注意到查封與拍賣公告所揭示之土地資訊與拍賣

    地號所代表之土地不同之事實,而欲從實際上拍賣程序究竟以何

    一土地為標的之角度,要求原審將注意力集中在是否為物之同一

    性之錯誤之問題,然並未反對原審其他部分之法律適用,可推知

    最高法院亦有承認動機與效果意思間的流動性,而欲更廣泛地

    (不僅以是否經過明示為唯一方法)從個案事實中探討效果意思

    之範圍傾向,此項見解值得贊同。

    參、 結論

    (一) 日本法上錯誤論之概說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15

    1.要件與效果

    日本民法將意思表示錯誤規定於第 95 條,其條文為:「就法律行

    為之要素之意思表示錯誤,表意人無重大過失者,得主張該意思表示

    無效。但表意人有重大過失者,不得主張意思表示無效。」而該國之

    學說與實務,對於該條之適用,均認為應由意思表示之解釋著手,並

    對意思表示錯誤採取客觀解釋之立場。經過客觀解釋之後,在意思表

    示一致之前提之下,判斷有無意思表示錯誤,若有,接著該錯誤是否

    屬於日本民法第 95 條所定之「要素之錯誤(即重要的錯誤)」,若存

    在「要素之錯誤」,進而判斷「表意人有無重大過失」,若表意人無重

    大過失,該意思表示無效。25

    2.意思表示錯誤之類型

    在類型上,學說與實務則將意思表示分類為表示錯誤與動機錯

    誤,表示錯誤又可細分為表示上錯誤(相當於我國之表示行為錯誤)

    與表示內容錯誤,動機錯誤又可細分為性質錯誤(性狀、屬性之錯誤)

    與理由錯誤(狹義之動機錯誤)26。

    3.日本法上錯誤論之脈絡27

    日本法上之錯誤論,大抵上循著如下之脈絡而開展:

    25 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3、181;佐久間毅,同註 1,頁 141、149~155;北川善太郎,同註

    1,頁 162~165;潮見佳男,同註 1,頁 169~170。 26 在這裡,日本民法學界與我國相似,均面臨用語不統一之問題,為了討論方便,這裡使用的

    用語是以我國法之多數用法為準,就相應之概念去採擇日本民法學界之用語,而非專門採用

    某一特定日本民法學者之用語。舉例言之,就本段採最上位概念之「表示錯誤」,為山本敬三

    教授之用語,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58,佐久間毅教授則稱為「屬意思欠缺之錯誤」,參佐久間毅,同註 1,頁 140,北川善太郎教授則稱為「意思與表示不一致之錯誤(表示錯誤)」,參北川善太郎,同註 1,頁 159,潮見佳男教授則稱為「表示行為之錯誤」,參潮見佳男,同註 1,頁 163。而本段所述之「表示上錯誤」,為山本敬三教授、佐久間毅教授、北川善太郎教授、潮見佳男教授共同之用語,與我國多數用語之「表示行為錯誤」相當,參山本敬三,

    同註 1,頁 158;佐久間毅,同註 1,頁 141;北川善太郎,同註 1,頁 159;潮見佳男,同註1,頁 164。而本段所稱之「表示內容錯誤」則為佐久間毅教授、北川善太郎教授、潮見佳男教授共同之用語,參佐久間毅,同註 1,頁 142;北川善太郎,同註 1,頁 159;潮見佳男,同註 1,頁 163;而山本敬三教授則稱為「表示行為之意義之錯誤」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58。至於動機錯誤之部分,各家之用與則趨於一致,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59;佐久間毅,同註 1,頁 143;北川善太郎,同註 1,頁 159;潮見佳男,同註 1,頁 164。

    27 此處之整理,主要以山本敬三教授之整理為綱本,因氏之論述較為完整全面,參山本敬三,同註 1,頁 161,並融入廣中俊雄教授之特殊見解,參広中俊雄,同註 20;相關各學說之分別說明,各家雖有所著墨,惟著重之點不一,對學說脈絡之詮釋也有所不同,參佐久間毅,同

    註 1,頁 155~161,北川善太郎,同註 1,頁 157~158,潮見佳男,同註 1,頁 165~168。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16

    (1) 首先,日本民法第 95 條之「錯誤」,僅含表示內容錯誤與

    表示行為錯誤,還是包括動機錯誤表示內容錯誤與表示行為

    錯誤?

    關於此一問題,採二元論者認為,日本民法第 95 條之

    錯誤僅含表示內容錯誤與表示行為錯誤,不包括動機錯誤。

    而採取一元論者認為日本民法 95 條之錯誤包括動機錯誤、

    表示內容錯誤與表示行為錯誤,不專門區別表示錯誤和動機

    錯誤而在統一的要件下處理。二說之差別在於對於意思表示

    錯誤之定義將因此而有所不同,採二元論者會將意思表示錯

    誤定義為「表意人不知道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意思欠缺)而

    作意思表示的情形」,而採一元論者則會把意思表示錯誤定

    義為「在意思表示生成的過程中,有與事實不一致的認識或

    判斷,並且基於這種認識或判斷作出意思表示的情形」。

    (2) 其次,在一元論與二元論之區別之下,也各自存有「重視保

    護相對人正當的信賴的觀點」或「尊重雙方當事人所做的合

    意的觀點」等不同之出發點

    其「重視保護相對人正當的信賴的觀點」者,又稱為「信

    賴主義」,其「尊重雙方當事人所做的合意的觀點」者,又

    稱為「合意主義」。從此二觀點又各自發展出信賴主義之一

    元論、合意主義之新一元論、傳統的二元論、合意主義之新

    二元論,礙於篇幅,無法藉本文一一詳述。但上述各說主要

    之爭點在於,關於動機錯誤,即性質錯誤與理由錯誤(狹義

    之動機錯誤),如何與表示內容錯誤相區別?動機錯誤是否

    毫無例外不能適用日本民法第 95 條主張意思表示無效?茲

    略敘如下。

    日本通說與傳統實務見解均認為,動機之錯誤欲成為意

    思表示之內容者,須表意人於締約過程中曾明白表示其動機

    於外部(包括明示或默示之表示),若動機經表意人表示於

    外28,甚至成為意思表示之內容29,其錯誤應被認為是表示

    28 同註 14。 29 同註 15。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17

    內容錯誤30。惟日本現今之見解則相當分歧,有認為,動機

    錯誤與其他意思欠缺之情形並無不同,不必區別,而不必強

    求該等動機曾被表意人明示或默示者,反而應以相對人有無

    正當的信賴為準31,或以使合意得以正當化的理由是否因錯

    誤而喪失為準32;亦有認為動機錯誤不應放在由意思表示錯

    誤制度中處理,而應交由相對人以合意之方式分配其風險分

    擔者33,或類推適用詐欺之規定處理。34

    (二) 我國實務所開展的本土錯誤論

    1.要件與效果

    我國民法將意思表示錯誤規定於第 88 條,其條文為:「I意思表

    示之內容有錯誤,或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

    將其意思表示撤銷之。但以其錯誤或不知事情,非由表意人自己之過

    失者為限。II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若交易上認為重要者,其錯

    誤,視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關於本條之適用,最高法院於上開

    93 年台上字第 1995 號判決、94 年台上字第 1225 號判決中逐步揭示

    出應置於意思表示之解釋的脈絡上,解釋意思表示,並就具體個案事

    實狀況判斷當事人之效果意思之認識範圍之判斷方法,並區分意思表

    示合致與意思表示錯誤係屬不同之判斷35,認為只要兩意思表示外觀

    上之客觀內容呈現對立之一致性,並不妨礙各該意思表示之合致,誠

    屬正確。經判斷有錯誤之意思表示,若發生錯誤之事項,交易上係屬

    重要36,且表意人無過失者37,表意人可撤銷意思表示,就表意人過

    失要件之設定上,我國民法較日本民法為嚴,但效力上,我國民法則

    規定為得撤銷而非無效,又較日本民法為寬鬆。

    2.意思表示錯誤之類型

    在類型上,最高法院業於 51 年台上字第 3311 號判例明白揭示,

    30 同註 16。 31 同註 17。 32 同註 18。 33 同註 19。 34 広中俊雄,同註 20。 35 最高法院 79 年度台上字第 2348 號判決、80 年度台上字第 2693 號判決亦有明示相同見解。 36 最高法院 82 年度台上字第 215 號判決,學說上之說明,同註 1。 37 最高法院 60 年度台上字第 1108 號判決、69 年度台上字第 585 號判決、83 年度台上字第 133號判決、88 年度台上字第 1892 號判決、89 年度台上字第 700 號判決、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18

    民法第 88 條之規定,係指意思表示之內容或表示行為有錯誤者而

    言,與為意思表示之動機有錯誤之情形有別。並在 43 年台上字第 570

    號判例中及 94 年台上字第 1225 號判決中,先後區別「表示內容錯誤

    與狹義之動機錯誤」及「同一性之錯誤與性質錯誤」,可知我國實務

    在分類上與日本民法學說與實務上之分類相近,且於具體個案中,應

    如何加以區分,以正確適用法條,為首要之重點,此點亦為最高法院

    向來之一貫立場。

    3.本土錯誤論之脈絡與展望

    (1) 我國民法有著與日本民法不同的結構,因而由我國實務開展的錯

    誤論有與日本不同之脈絡

    有關意思表示之立法,涉及意思主義與表示主義兩種觀點

    38,於表意人之利益與交易安全之保護上各有所執,惟就我國民

    法第 86、88、89 條之規定作體系觀察,可知我國民法就意思表

    示的立法應係立於折衷兩者之立場,而以表示主義為原則,而以

    意思主義為例外;而在意思表示錯誤之制度上,我國民法第 88

    條所採用之規範模式,近於德國民法第 119 條,而與日本民法第

    95 條不同。我國民法第 88 條在結構上大致保留意思主義理論之

    基本架構,將可撤銷之錯誤限於(交易上重要之)表示內容錯誤、

    表示行為錯誤與交易上重要之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之錯誤

    (動機錯誤),直接劃定可撤銷之錯誤之範圍,文義上僅允許性

    質錯誤部分之動機錯誤影響法律行為之效力,而不包括狹義之動

    機錯誤,但在要件上以及法律效果上卻朝向表示主義傾斜,其屬

    於表示主義之特徵有:非直接以意思欠缺為標準,而係以內容

    錯誤或不知作為標準、針對錯誤之效果非無效而是得撤銷。依

    此觀之,在我國法上,可認為所謂意思表示錯誤,乃指表意人因

    誤認客觀事實,致為意思表示而言;其判斷有無意思表示錯誤,

    應透過意思表示之客觀解釋,從當事人對系爭意思表示外觀之所

    呈現之效果意思 (即被表示出來的效果意思)之認識入手。所

    謂表示行為錯誤(不知),則指表意人誤認、錯估表示方法之意

    38 有關意思主義與表示主義及其在意思表示錯誤制度中所發生的影響,參洪遜欣,同註 1,頁

    371、384~385。我國的立法與日本法不同,關於日本法的說明,參上田誠一郎,同註 5,頁21。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19

    義,致表示出來的效果意思或由表示之客觀意義所推知之效果意

    思,與表意人內心真正之效果意思不一致;所謂動機錯誤,則是

    指對影響效果意思形成之緣由之相關事實之誤認、錯估,但對此

    等事實之認識尚未成為效果意思之一部者而言。至所謂表示內容

    錯誤,在最高法院上開各判例、判決中,除指涉表意人對其表示

    出來的效果意思內容的相關事實之誤認、錯估,致表示出之效果

    意思與其內心之效果意思不同之情形外,尚包括其他表意人對促

    成自己的效果意思之相關事實(即動機之相關事實)之誤認、錯

    估,致進入效果意思之動機,在其後之表達上發生不一致之情形

    在內,因此當動機也被表意人外部化(經過表示甚或成為契約內

    容)之後,該動機所根據之事實發生誤認、錯估,也會被內容錯

    誤所涵蓋,由此可知,最高法院似有在解釋上擴張民法第 88 條

    第 1 項所謂之「表示內容錯誤」之概念之趨勢。

    (2) 動機錯誤與表示內容錯誤之關連

    其次,最高法院在 43 年台上字第 570 號判例及 94 年台上字

    第 1225 號判決中亦留意到,於個案雙方當事人間之締約過程之

    不同,對於動機錯誤與表示內容錯誤之判斷亦呈現流動之狀態,

    並非截然可分,亦值得贊同。

    同時,最高法院在 43 年台上字第 570 號判例及 94 年台上字

    第 1225 號判決中,亦有因承認動機與效果意思間的流動性,而

    欲更廣泛地(不僅以是否經過明示為唯一方法)從個案事實中探

    討效果意思之範圍傾向,似有意承認經過表示之動機可為意思表

    示之內容。如此,將在一定程度之內強化法律行為及意思表示之

    解釋(當事人真意與合意之探求)在意思表示錯誤之判斷中之地

    位,合乎契約自由與私法自治之原則,亦值贊同。本文認為,若

    最高法院能於「是否曾經表示」之標準外,更廣泛地承認,交易

    過程中,尚存有各種具體情事,均可能使當事人之動機進入效果

    意思之中,從而形成包括法定之意思表示撤銷在內之各種意定之

    風險分配方式,而供法院於個案中進行更精密之判斷,當能更細

    緻地處理彼此間為階段性且具有流動性之動機錯誤與內容錯誤

    之問題。實則,最高法院亦已透過上開判例、判決揭示出我國實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20

    務往此一方向發展之趨勢。在此一趨勢之下,爲精確適用法條,

    其究竟屬動機錯誤或意思表示內容錯誤,則應在透過確認表示上

    效果意思(表示出來的效果意思)之(客觀)內容後,視該被誤

    認之事實,究竟屬於與效果意思(客觀)內容相對應之事實,或

    是屬於表示方法之事實,或是屬於促使表意人形成效果意思之相

    關之事實;若是屬於前二者之錯誤而該事實交易上重要者,應適

    用民法第 88 條第 1 項撤銷其意思表示,若是屬於末者,而為人

    之資格或物之性質之事實之誤認,具交易上重要性者,縱未經外

    部化,亦可適用第 88 條第 2 項之規定撤銷,但不論是否為人之

    資格或物之性質或其他動機相關事實,若為表示出來的效果意思

    所涵蓋,除視個案情形可解為內容錯誤,適用民法第 88 條第 1

    項撤銷其意思表示外,甚至可能隨著被合致之效果意思內容之不

    同,進一步承認當事人有合意以民法第 88 條以外之方法分配動

    機錯誤之風險之可能性。若最高法院將來能更細緻地發展此一朝

    向表示主義突破的解釋方法,當使以意思主義理論為基本骨架之

    我國民法第 88 條,在適用上更加平衡兼顧交易安全、相對人之

    信賴與表意人之利益。

  • 48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

    721

    肆、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澤鑑(2000),民法總則,三民書局經銷,初版。

    洪遜欣(1989),中國民法總則,三民書局總經銷,再修訂 2 版。

    施啟揚(2007),民法總則,三民書局總經銷,7 版。

    黃立(2001),民法總則,元照出版公司,2 版。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2007),民法總則,三民書局,修訂 10 版。

    最高法院判例要旨(民國 16-94 年民事部分)。

    日文文獻

    上田誠一郎(2000),錯誤無効 不合意による契約の不成立,法学教室

    第 235 期,頁 20~22。

    山本敬三(2005),民法講義 I 総則,有斐閣,2 版。

    石田喜久夫編,磯村保執筆(1985),現代民法講義 1,法律文化社,10

    版。

    水本浩(1989),注釋民法(1) 総則物權,有斐閣,2 版補訂。

    広中俊雄(1991),動機の錯誤について,頁 64~65,法学教室第 127 期。

    北川善太郎(2001),民法総則(民法講要 I),有斐閣,2 版第 1 刷。

    我妻栄(1965),新訂民法総則,頁 297,岩波書店,新訂版。

    佐久間毅(2005),民法の基礎 1 総則,有斐閣,2 版 3 刷。

    林 良平編,村井衡平執筆 (1994),民法総則,青林書院,初版。

    星野英一(1971),民法概論 I(序論.総則),良書普及会,初版。

    能見善久(1998),錯誤-動機の錯誤.要素の錯誤,法学教室第 213 期,

    頁 18~22。

    鹿野菜穗子(1992),要素の錯誤、動機の錯誤、性状の錯誤,法学教室

    第 144 期,頁 25~27。

    潮見佳男(2005),民法総則講義,有斐閣,初版。

    德文文獻

    Köhler, Helmüt(2005), BGB Allgemeiner Teil, 29 Aufl. C.H. Beck, München, 2005.

  • 意思表示錯誤之內涵—以我國實務與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

    722

    Larenz, Karl(1989), Allgeminer Teil des deutschen Bürgerlichen Rechts II, 7 Aufl.

    C.H. Beck, München, 1989.

    英文文獻

    M. M. Van Rossum(2002), Liability for Negotiations, in “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and Dutch Law – A Commentary,” edited by Danny Busch, Ewoud H.

    Hondius, Hugo J. Van Kooten, Harriët N. Schelhaas, and Wendy M. Shrama,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

    Ole Lando and Hugh Beale(2000),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Parts I and

    II,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