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纪实 传承民族文化 守望精神家园 …€¦ ·...

1
金色的旋律—— 桑植民歌 —— 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纪实 传承民族文化 守望精神家园 中共桑植县委书记 刘卫兵 桑植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赵云海 斗篷高耸云端,白雾笼翠,飘逸 若仙;澧水东入洞庭,碧水青山,如诗 如画。 桑植,一方神奇的热土,物华天 宝,地灵人杰。 千百年潮起潮落,勤劳 睿智、心高志远的桑植人,世代承袭 崇文尚武之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地处武陵山脉北麓, 湘鄂 边陲, 封闭的地理环境, 使定型的 文化现象以原生态的面貌得以世代 传承。 在历史、 人文、 地理环境的 共同作用下, 成就了个性特色鲜明、 存湘风纳楚韵、 融儒道佛巫为一体 的桑植文化。 桑植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丰富、 多姿多彩, 包括语言、 文 学、 音乐、 舞蹈、 戏曲、 美术、 工 艺、 民间信仰等 17 类, 这都是桑植 人民智慧的结晶、 华夏文明的瑰宝, 是桑植人心灵的家园、 精神的寄托。 千百年来, 她伴着朴实、 厚道的桑 植人一路走来, 曾经抚慰心灵、 抹 去阴影, 鼓舞人民战胜困难、 锐意 进取, 顽强地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 在强化民族意识、 民族凝聚力、 民 族认同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在桑植, 非遗项目 桑植民 歌和 桑植 鼓舞 2 个,省级非遗项目有桑植戏、桑植 花灯舞、 桑植跳丧桑植4 个。 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仅属 一个家、一个地、一个民族, 时也属于全, 是人类共的宝贵财富因此让本民族的文 化遗产薪火相传, 是我们义不容辞 责任和义务,同时希冀全社会对 非遗保护重视,传承民族文化, 精神家园。 兴逢盛世, 百花喜迎春桑植非遗朵开放在山,在姹紫嫣红的华夏文明百, 在世代浇灌中能常开不 绽放无穷魅力。 桑植民歌 华民族音乐艺术瑰宝, 2006 批国非物质文化遗 名录。 桑植民歌品种繁多, 有浑 圆嘹亮的山抒情小调有欢快活跃花灯低沉哀怨的曲 艺, 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气回肠薅草锣鼓, 以及激昂向上 曲。 《马树儿搭灯台》《板栗开花 条 线》 《四季花儿 开》《门口挂盏灯》《冷泡茶 慢慢浓》 成为中国库中 的经桑植白族仗鼓舞 桑植族特的一民族传舞蹈,多用于欢度节日祭祀和庆贺 2010 被列第三批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桑植鼓舞朴明粗犷大方,在鼓、唢呐等民族乐配合下,有“硬 翻身兔儿望月霸王撒鞭狮子坐楼 台”“九九八十桑植花灯舞 桑植族人民喜闻的一舞艺术,粗犷健朗节奏鲜明、幽默2009 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桑植花灯 多, 花灯和花灯表演形式又分拐子花灯、丰收花灯等,伴器不仅有乐,竹笛唢呐胡琴等,代目有花灯《四花儿开》和花灯《十桑植跳丧舞 桑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 土家族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祭祀仪式有浓厚的土家民遗 风, 是土家人 贡献给 人类一个 当哭的艺术研究类学、 民族学、 民艺术等学 2012 第三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桑植白族游神 桑植族特的民间信仰距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 包括祭祀 、 民间艺术表演活商贸活 研究桑植政治、经文化、 宗教 、民 提供 了一 2009 批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桑植白族游神 李维跃 桑植花灯戏表演 李维跃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红色之都励志文化教育园 项目占地 1 万亩, 利用中国工 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刘家坪白族乡、 贺龙元帅故里洪家 关白族乡的红色革命资源, 通过刘 洪公路, 建成一个红色革命文化传 播的影视剧拍摄地, 让广大游客重 走长征路, 重温红嫂情, 重拍红军 戏, 着力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励志文化教育园。 该项目计 划招商 2 亿元。 中国民俗谷文化创意园 项目占地 6000 亩, 以澧源镇长 潭村为中心, 利用 10 里郁水河风 光, 将湘西北古老的民俗浓缩到郁 水河两岸, 建成全国首个展现南北 乡村实景文化、 民俗文化、 农耕文 化, 融合科技、 时尚创新元素的绿 色健康生态的“活” 的影视城, 形 成十里民俗画廊, 千年文化古香的 江南民俗文化产业创意园。 该项目 计划招商 3 亿元。 中国马桑树土司王朝爱情文 化体验园 项目占地 300 亩, 以澧源镇兴 旺塔村为中心,全面挖掘古老而神秘 的马桑树神话爱情传说文化,利用依 山傍水的澧水风光带,沿山势建设一 座展示经典桑植民歌—— 以马桑树 为标志的爱情文化体验园。 该项目计 划招商 1 亿元。 项目合作单位: 桑植县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 文化产业招商项目 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 桑植非遗保护经验和模式全省推广 优秀的文化遗产, 不仅仅属于 一个家、 一个地、 一个民族, 时也属于全人类。 保护 民族文化遗产, 使之传, 义不容辞责任和义务来, 桑植立足积淀的文化遗产, 在保护传承方面创 探索规律积累了宝2012 被评湖南非物 质文化遗产, 桑植民湖南省十大最具力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保护模式全省推广做法 一是落实保障 2006 年, 桑植民歌”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议事,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领导非遗保护心, 落实经费保障,同还制定了 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 和《 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管办法 二是全面普查 2009 6 30 将组成一支普查 队伍,历3 对全毯式普查39 乡镇 500 ,走访 民间艺人 600 人, 项目涵盖 17 561 初步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完备的资源档案三是队伍建设组织对全 39 乡镇综文化站站长培训并初步建立乡镇综文化非遗资源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性传承人办法 有重要价的民族民 间艺术传承人点扶持,鼓民族 民间艺人带徒授艺, 青年艺 骨干培养四是抢救编辑2005 年以来, 民族文化行抢救性的挖掘 理, 现成桑植民族文化18 编辑出版涵盖桑植民 戏、 戏、 花灯戏、 民间 曲艺、 民间乐、 民族舞蹈等, 共 800 余万字反映桑植民族文 化的现出版桑植民典》第音乐光碟五是活态传承歌于 的方举办赛举办中国桑植民 歌节;将桑植民歌列中小校乡 教材4 中小学生学干部职必须会唱五首植民桑植鼓舞纳入乡镇中小操; 倡导 非遗课堂组织桑植民走进 原生态音乐在音 乐艺术院校巡演唱; 以桑植民间 音乐、 桑植民舞为体, 逐步形水, 桑植游线修建气势恢弘的桑植民广场面非遗普查,发桑植民典》 光碟桑植民族文化丛书一年一, 桑植 出演举办桑植民歌节……2005 年以来, 桑 植共1500 万元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扶县,桑 之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市乃至湖南“中国“中国民间艺术 等一块块金字招牌, 成为桑 植非遗保护侯碧云文化产业的四大资源优势 民族地域的 独特性优势 桑植地域独特, 粗犷温柔28 能歌的民族杂居于此, 民族文化厚自成格局民族艺术的 丰富性优势 悠久的历史奇特山水环境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种繁多, 以桑植民为代内外盛名的美誉引着民 舞、 戏、 曲艺等灿烂丰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创造着也能 多的物质文化产老区历史的 特殊性优势 长征发地、 根据地等赋予了桑植文化特的文化力。 奇山异水的 多样性优势 桑植人崇文尚武、 能歌舞的的山水融成一道道的风特的资源优势化为项目优势成为产规模化的文化产弥补武陵源 山, 慈利洗温泉, 桑植戏, 感民族风情” 动全市旅增长现桑植民真正的艺术力。 本版组稿: 湖南日报张家界办事处 中共桑植县委宣传部 2013 514星期二 专版 1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Jan-2021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纪实 传承民族文化 守望精神家园 …€¦ · 非遗保护的重视,传承民族文化,守 望精神家园。 文兴逢盛世,

金色的旋律———桑植民歌

———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纪实

传承民族文化 守望精神家园中 共 桑 植 县 委 书 记 刘卫兵桑植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赵云海

斗篷高耸云端,白雾笼翠,飘逸若仙;澧水东入洞庭,碧水青山,如诗如画。 桑植,一方神奇的热土,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千百年潮起潮落,勤劳睿智、心高志远的桑植人,世代承袭崇文尚武之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地处武陵山脉北麓, 湘鄂边陲, 封闭的地理环境, 使定型的文化现象以原生态的面貌得以世代传承。 在历史、 人文、 地理环境的

共同作用下, 成就了个性特色鲜明、存湘风纳楚韵、 融儒道佛巫为一体的桑植文化。

桑植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多姿多彩, 包括语言、 文学、 音乐、 舞蹈、 戏曲、 美术、 工艺、 民间信仰等 17 类, 这都是桑植人民智慧的结晶、 华夏文明的瑰宝,是桑植人心灵的家园、 精神的寄托。千百年来, 她伴着朴实、 厚道的桑植人一路走来, 曾经抚慰心灵、 抹

去阴影, 鼓舞人民战胜困难、 锐意进取, 顽强地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在强化民族意识、 民族凝聚力、 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在桑植, 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桑植民歌和桑植白族仗鼓舞 2个,省级非遗项目有桑植傩戏、桑植花灯舞、 桑植跳丧舞和桑植白族游神 4 个。 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同时也属于全世界, 是人类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因此让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希冀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传承民族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文兴逢盛世, 百花喜迎春。 愿“桑植非遗” 这朵开放在山野的小花, 在姹紫嫣红的华夏文明百花园里, 在世代殷勤浇灌中, 能常开不谢, 永远绽放着无穷魅力。

桑植民歌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瑰宝, 2006

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植民歌品种繁多, 有浑圆嘹亮的山歌、 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 低沉哀怨的曲艺, 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 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 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 《马桑树儿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 《四季花儿开》、 《门口挂盏灯》、 《冷水泡茶慢慢浓》 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

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

舞蹈,多用于欢度节日、祭祀和庆贺丰收。 2010 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桑植白族仗鼓舞古朴明快,粗犷大方,在锣鼓、唢呐等民族乐器的配合下,有“硬

翻身、兔儿望月、霸王撒鞭、狮子坐楼台”等“九九八十一套路”。

桑植花灯舞桑植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

歌舞艺术,粗犷、健朗、节奏鲜明、诙谐幽默。 2009 年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桑植花灯舞种类繁多, 有文花灯和武花灯,从表演形式上又分拐子花灯、 老人花灯、丰收花灯等,伴奏乐器不仅有打击乐,还有竹笛、唢呐、胡琴等,代表曲目有文花灯的《四季花儿开》和武花灯的《十打》。

桑植跳丧舞桑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 也是

土家族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的丧葬祭祀仪式, 具有浓厚的土家先民遗风, 是土家人贡献给人类一个长

“舞” 当哭的艺术典范, 也是研究人类学、 民族学、 民俗学和艺术等学科的活化石。 2012 年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桑植白族游神桑植白族特有的民间信仰活动,

距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 包括祭祀活动、 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商贸活动, 对研究桑植白族政治、 经济、文化、 宗教、 民俗等提供了一块

“活化石”, 2009 年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桑植白族游神 李维跃 摄 桑植花灯戏表演 李维跃 摄

首届中国桑植民歌节 李维跃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红色之都” 励志文化教育园项目占地 1 万亩, 利用中国工

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白族乡、 贺龙元帅故里洪家关白族乡的红色革命资源, 通过刘洪公路, 建成一个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影视剧拍摄地, 让广大游客重走长征路, 重温红嫂情, 重拍红军戏, 着力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励志文化教育园。 该项目计划招商 2 亿元。

“中国民俗谷” 文化创意园项目占地 6000 亩, 以澧源镇长

潭村为中心, 利用 10 里郁水河风光, 将湘西北古老的民俗浓缩到郁水河两岸, 建成全国首个展现南北乡村实景文化、 民俗文化、 农耕文

化, 融合科技、 时尚创新元素的绿色健康生态的“活” 的影视城, 形成十里民俗画廊, 千年文化古香的江南民俗文化产业创意园。 该项目计划招商 3 亿元。

“中国马桑树土司王朝” 爱情文化体验园

项目占地 300 亩, 以澧源镇兴旺塔村为中心,全面挖掘古老而神秘的马桑树神话爱情传说文化,利用依山傍水的澧水风光带,沿山势建设一座展示经典桑植民歌———以马桑树为标志的爱情文化体验园。 该项目计划招商 1 亿元。

项目合作单位:桑植县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

文化产业招商项目

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桑植非遗保护经验和模式全省推广

优秀的文化遗产, 不仅仅属于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 一个民族,同时也属于全世界、 全人类。 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 使之薪火相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 桑植立足丰富多样、 积淀厚重的文化遗产,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创新实践, 探索规律, 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2 年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 桑植民歌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非遗保护的经验和模式全省推广。 具体做法是:

一 是 落 实 保 障 。 2006 年 ,“桑植民歌” 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 桑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为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遗保护中心, 落实经费保障, 同时还制定了《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 和《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二是全面普查。 2009 年 6 月始, 30 名精兵强将组成一支普查队伍, 历时 3 个月, 对全县进行地毯式普查, 涉及 39 个乡镇 500 多个村, 走访民间艺人 600 余人,调查项目涵盖 17 个门类 561 个项目, 初步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 并建立完备的资源档案。

三是队伍建设。 每年组织对全县 39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进行集中培训, 并初步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非遗资源库。 制定 《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 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重点扶持, 鼓励民族

民间艺人带徒授艺, 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

四是抢救编辑。 2005 年以来,对民族文化古籍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 现已完成桑植民族文化丛书 18 卷的编辑出版, 涵盖桑植民歌、 傩戏、 目连戏、 花灯戏、 民间曲艺、 民间器乐、 民族舞蹈等, 共800 余万字, 全面反映桑植民族文化的现状。 出版发行 《桑植民歌经典》 第一辑音乐光碟。

五是活态传承。 采用“还歌于民” 的方式, 每年举办赛歌会和赛舞会, 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国桑植民歌节; 将桑植民歌列入中小学校乡土教材, 4 万多中小学生学唱, 并规定干部职工必须会唱五首以上桑植民歌, 将桑植白族仗鼓舞纳入部分白族乡镇中小学课间操; 倡导

“非遗课堂”, 组织“桑植民歌走进校园” 活动, 让原生态音乐会在音乐艺术院校巡回演唱; 以桑植民间音乐、 桑植民舞为主体, 逐步形成

“张家界看山看水, 桑植听歌看戏”的新型旅游线。

修建气势恢弘的桑植民歌广场,全面非遗普查, 发行 《桑植民歌经典》 光碟和桑植民族文化系列丛书,一年一度的赛歌会和赛舞会, 桑植民歌巡回出演, 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国桑植民歌节……2005年以来, 桑植共投资 1500 万元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国扶县, 桑植举全县之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张家界市乃至湖南省的典范,

“中国民歌之乡”、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等一块块金字招牌, 成为桑植非遗保护的见证。

(侯碧云)

文化产业的四大资源优势民族地域的独特性优势

桑植地域独特, 既有山国的粗犷又兼具水乡的温柔, 28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杂居于此, 民族文化气息浓厚自成格局。

民族艺术的丰富性优势

悠久的历史和奇特山水环境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种繁多,尤以桑植民歌为代表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民歌之乡” 的美誉引领着民舞、 戏剧、 曲艺等灿烂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创造着众多品牌, 也能开发出众多的物质文化产品。

老区历史的特殊性优势 长征出发地、 革命根据地等赋予了桑植文化特殊的文化魅力。

奇山异水的多样性优势

桑植人崇文尚武、 能歌善舞的习性与奇丽的山水融合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把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 再演绎成为产权优势, 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 可弥补张家界旅游的不足, 形成“武陵源看山, 慈利洗温泉, 桑植听歌看戏, 感受民族风情” 的循环旅游圈, 拉动全市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展现桑植民歌真正的艺术魅力。

本版组稿: 湖南日报张家界办事处 中共桑植县委宣传部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专版10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桑植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