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交流 - ensit.t€š訊第七期-跨界交流.pdf ·...

19
18 跨界交流 在 2013 年社會創新群英會、 2014 年青創時代後, 2015 年「社創科技 +」除展 示 ENSIT 與夥伴六校的計畫執行成果之外,也宣告第三年計畫的啟動。計畫發展 至今, ENSIT 與夥伴六校已與超過 150 位外聘專家及各地特色場域,開設超過 50 門的創新課程與建置數個育成空間,輔導超過 160 位創業者。 然而, ENSIT 相信我們可以再做更多。我們鼓勵青年學子,進一步應用臺灣成 熟的網路與相關科技,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效能不彰的問題。因此,本次成 果發表會邀請到臺大陳良基副校長、逢甲大學宋明弘副教授、獎金獵人、沃草、 g0v.tw、愛物資、微樂志工與InovARK等深耕科技與社會創新的學者與新創團隊, 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公益松 hackers ,提供 ENSIT 任何可以創造地方價值、應用 智慧生活科技以及建立產學創新育成機制的方向,一同以社會及科技創新改變臺 灣、造福世界。 社創科技家 與您共創智慧生活新社區 文 陳懷萱、李柏毅 隨著六校夥伴所形塑的地方創業聚落逐漸成 形, ENSIT 在今年強調科技導入,故以「社 創科技 + Tech for the Public」為成果發表會 主題,期許青年創業團隊們,充分利用六校 創業育成空間所提供的各式軟硬體資源,並 結合臺灣深厚的 ICT 技術基礎及一流的科技 人才庫,使創業得以突破地方發展所面臨的 侷限、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且能擴大並 深化臺灣社會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帶領臺灣 克服全球化、數位化、高齡化、少子化等衝 擊與挑戰。 陳良基副校長: 科技如何使社創更有影響力? 本次成果發表會,首先邀請到臺灣大學陳良 基學術副校長以「科技如何使社創更有影響 力」為題,分享陳副校長在臺大長年推動科 技創業教育、營造創業氣氛與生態圈的經驗。 陳副校長指出,當科技應用已滲透人們的生 活型態與行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與互 動變得更頻繁而直接,許多科技可以透過創 新創業,成為改善社會問題、擴散社會影響 2015 年 ENSIT「社創科技 +」成果發表會閉幕大合影。(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May-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8

跨界交流在 2013 年社會創新群英會、 2014 年青創時代後, 2015 年「社創科技 +」除展示 ENSIT 與夥伴六校的計畫執行成果之外,也宣告第三年計畫的啟動。計畫發展至今, ENSIT 與夥伴六校已與超過 150 位外聘專家及各地特色場域,開設超過 50 門的創新課程與建置數個育成空間,輔導超過 160 位創業者。

然而, ENSIT 相信我們可以再做更多。我們鼓勵青年學子,進一步應用臺灣成熟的網路與相關科技,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效能不彰的問題。因此,本次成果發表會邀請到臺大陳良基副校長、逢甲大學宋明弘副教授、獎金獵人、沃草、g0v.tw、愛物資、微樂志工與 InovARK 等深耕科技與社會創新的學者與新創團隊,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公益松 hackers ,提供 ENSIT 任何可以創造地方價值、應用智慧生活科技以及建立產學創新育成機制的方向,一同以社會及科技創新改變臺灣、造福世界。

社創科技家 與您共創智慧生活新社區

文 陳懷萱、李柏毅

隨著六校夥伴所形塑的地方創業聚落逐漸成形, ENSIT 在今年強調科技導入,故以「社創科技 + Tech for the Public」為成果發表會主題,期許青年創業團隊們,充分利用六校創業育成空間所提供的各式軟硬體資源,並結合臺灣深厚的 ICT 技術基礎及一流的科技人才庫,使創業得以突破地方發展所面臨的侷限、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且能擴大並深化臺灣社會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帶領臺灣克服全球化、數位化、高齡化、少子化等衝擊與挑戰。

陳良基副校長:科技如何使社創更有影響力?本次成果發表會,首先邀請到臺灣大學陳良基學術副校長以「科技如何使社創更有影響力」為題,分享陳副校長在臺大長年推動科技創業教育、營造創業氣氛與生態圈的經驗。陳副校長指出,當科技應用已滲透人們的生活型態與行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與互動變得更頻繁而直接,許多科技可以透過創新創業,成為改善社會問題、擴散社會影響

2015 年 ENSIT「社創科技 +」成果發表會閉幕大合影。(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19

力的量能。而大學創新創業除了有教育上的意義,也能把學校的知識和技術變成社會的價值:鼓勵青創世代運用科技投入新創領域及創業,不僅能協助他們發揮個人所長,更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甚至改變社會。

ENSIT TALK高教第一線的實踐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Fair校內外創新創業團隊的交流

SI Gathering & Hackathon展現青創時代解決問題的能耐

以「ENSIT 年度成果展區」、「特色大學教育展區」與「創新創業團隊成果展區」三大展區,邀請學習聯盟與青創團隊一同展現成果與交流。本次共有 21 組新創團隊、其中 6 組為校外團隊共同參展,其中不乏各大競賽的得獎團隊 - 例如中興大學 EDWIN 團隊,曾入選臺灣服務科學學會在地化實踐服務創新提案的決選;高醫的救世主、LOHAS 愛樂活團隊,也都獲得第九屆戰國策社會企業組佳作的成果。而校外團隊的瑪帛科技、WeCare等,都已獲得相當的肯定與市場的支持,也帶給現場觀眾與青創家更多元的切磋機會。

接著,也邀請到夥伴六校的計畫主持人,仿照 TED 短講的形式,說明各校推動新創育成與地方發展機制的成果與經驗。例如,海洋大學李選士副校長以「再匯流」的概念,將計畫視為匯流人文與科技、社區與學校、創意與創新的整合平臺,並以成立「海洋奇點學苑」為目標,擴散影響力。中興大學徐堯輝副校長則以中部的發展軌跡與區域優勢,透過計畫內的課程改革,實踐大學帶動地方發展的責任。修平科大鍾瑞國校長,與週邊十四個社區簽訂合作聯盟,帶領學生實際進入社區、發掘並解決問題。靜宜大學唐傳義校長以「階梯教育」、「產業學院」的概念,深化學生的技術與服務設計的能力,發展如老人健康、民生大數據等創新。高雄醫學大學劉景寬校長則以「讓最基層的地方也能獲得最好的照護」為願景,帶領學生作中學、深化社會關懷責任並傾聽在地需求、並激發對醫療照護的創新構想。東華大學吳茂昆校長,則是凝聚了一群在社區參與方面有共識的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帶動東部的地方發展。

2015 年 ENSIT「社創科技 +」成果發表會公益松簡報。(長榮大學創意影視團隊)

此外,本次發表會也邀請到逢甲大學宋明弘副教授,談未來人才如何利用設計、科技與場域培養創新能力;並在社會創新小聚中,請臺灣五位青年創業家 - iGoods 愛物資邱珮瑜、InovARK 林志榮、微樂志工徐韜、獎金獵人張芷芸、 g0v.tw 臺灣零時政府高嘉良,分享科技與公益如何相輔相成。最後的「 公 益 松 Demo Show」, 則 是 由 約 20 名 hackers ,利用 22 小時的時間,發現問題、挖掘機會、分工合作、產出原型 (prototype) ,共同找出使科技更有公益性、使公益更有影響力的雙贏策略。最終三組團隊分別提出關於新移民培力、獨立書店行銷與老人用藥安全等創新提案,也都獲得與會來賓和評論人的肯定。本特輯將逐一介紹當日各項活動,讓我們持續地關注社會創新與科技整合的議題,一同創造智慧生活新社區。

除了校長、副校長們的經驗談之外,本次發表會另設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Fair 、

20

科技如何使社創更有影響力-科技與人文共創的時代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陳良基。(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文 陳懷萱

「科技如何使社創更有影響力?」,這是陳良基教授在 ENSIT 社創科技 + 年度成果發表會,擔任主題演講者的講題。作為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陳良基教授從他投入推動臺灣高科技創新創業的豐富閱歷出發,與在座來賓分享科技在社會創新創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當前臺灣的大學院校推動創新創業的必要。

利用所學貢獻科技產業為臺灣創造新價值陳副校長於 1986 年在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成為國內 CAD 領域第一位本土博士。他曾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臺大電

子所所長、電資學院副院長及國研院院長等職務,曾於 2009 年及 2012 年獲選為兩屆國家講座主持人,並二度獲獎為終生榮譽國家講座主持人。

  陳副校長的研究專長是數位訊號處理系統、IC 設 計 及 數 位 視 訊 處 理 電 路 設 計。 自1998 年到臺大任教,他就將提升臺灣科技產業量能作為職志。來自南部農家的他,在學校教書後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所以在實驗室研發技術時,謹記農村種田付出的辛苦勞力,心裡想的「不是自己的研究可以發表」,而是「我這個東西可不可以為這塊土地創造新的價值」。當時他看到數位影像傳輸的趨勢,在實驗室研發影像處理技術,轉化成可供臺灣高科技產業普遍運用的資源。

21

然而,陳副校長說,臺灣從金融風暴之後,高科技產業發達的榮景不再,產業的競爭力與價值下滑。原因不在於工程與技術的落後,而在於未能精確掌握產業趨勢。演講中他提到臺灣資訊科技產業在軟、硬體的技術上可以很快整合做出成品,「但是臺灣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就是我們很會代工,但是我們不知道什麼叫做新產品,所以造成我們的東西變的越來越沒有價值。」

  這也是陳副校長在 2008 年開始推動臺大創意創業學程的原因。他在國科會推動創新創業專案的經歷,讓他從科技電腦、PC 轉到網路,發現了網路世代的創新創業模式與臺灣傳統代工模式的差異:相對於以前臺灣代工模式先確定產量,組建工廠設備生產以產出價值,現在網路時代的特色,在於動作快速,任何好的點子與想法可以在網路上嘗試、修正,進而很快找到成功模式。他強調,近年來臺灣經濟產業連動的關係,新科技正不斷蓬勃發展,在面對未來科技的發展,臺灣科技產業要有前瞻性的因應變革並做相對的佈局。

預見社會趨勢變動 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用科技創造新機會與價值在推動高科技產業創新創業的過程中,陳副校長看到科技不只有助於我們找到社會需求,同時也是臺灣社會發展創新創業需要的知識與智慧。他指出,目前因為都市化程度加劇、產業結構的變動、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臺

灣社會的變動與發展已經產生新的問題與需求,必須發展前瞻與創新的科技,來創造新的因應解決之道。

  陳副校長認為,當前臺灣社會少子女化、M 型社會、城鄉差距、弱勢族群增加、人口老化等問題日趨嚴重,加上資訊的快速流動造成國際競爭加劇,因此更加需要我們重新檢視與分析資源的累積與落差,並思索如何運用科技力,在其中建立橋樑,彌補資源、速度的不平衡並打破時空限制。尤其我們身處資訊時代,當科技應用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型態與行為之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與互動變得更頻繁而直接,許多科技可以透過創新創業,成為改善社會問題、分享經濟、擴散社會影響力的量能。

以科技推動產業轉型陳副校長強調,目前臺灣需要以宏觀的整合性策略與行動來改善現有創新創業環境,尤其必須考量創業機會的創造,需要有整體社會生態系統的支持。大學創新創業除了有教育上的意義,把學校的知識和技術變成社會的價值,鼓勵青創世代運用科技投入新創領域及創業,不僅能協助他們發揮個人所長,更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甚至改變社會。

  陳副校長的精彩演講,深刻描繪出科技在社會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角色:科技除了協助看到並整合社會需求,同時也是產業生態系統價值創造的趨力,更是啓動臺灣社會經濟與產業轉型的推升能量。

22

univSTART UP! 大學培育社會創新人才的實踐作為

文 李柏毅

在陳良基副校長的專題演講後,本次成果發表會安排「ENSIT TALK」,邀請在臺灣倡導社會創新與社會設計的先驅─臺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擔任主持人、以及六校計畫主持人以 TED TALK 的形式,分享各校二年來推動本計畫的初衷與理想。

  陳東升教授以當時於網路上熱烈轉載的文章為例,指出三、四零年代出生的前輩,首要工作是與七、八零年代的年輕人一起努力、學習,而非一味指責。而本計畫正是致力於改變大學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以及看待問題的視野,透過師生、系所、學院、學校甚至是跨校間的合作,開放大學的邊界、深入在地社區,重新思考大學的定位、產生互相學習並創新的效果。

在陳東升教授風趣的開場後,由海洋大學李選士副校長以「探索,從海洋開始」為題,展開六校計畫主持人的 ENSIT TALK 。李副校長認為,海洋不僅是生命的起點,更是探索的起點。十五世紀西方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強權的發展,正是透過對海洋的探索,促使西方文明的傳播,也造成了歷史上的東西大分流。

  然而,李副校長在海洋大學推動計畫,則是以「再匯流」的概念,認為「透過計畫,不僅結合海洋的元素,並將人文與科技、社區與學校、創意與創新加以整合與匯流。」海洋大學除善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在結合計畫的支持與地方資源之下,「讓學生走入漁村,瞭解場域的議題、並嘗試解決場域的議題。我們期待學生,能夠保存漁村的文化、並活絡漁村。」未來,海洋大學將以成立「海洋奇點學苑」為目標,除能對於海洋科技、能源、生態、航運、食品…等領域更深入地培育海洋人才、激發更多創新之外,也期望吸引高中生對海洋事務的興趣,使計畫更能向下紮根、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海大「再匯流」以「奇點學苑」培育人才

「臺灣中部地區擁有全臺灣最豐富的中小企業資源、最強烈的創新創業精神,並有大量的學研單位作為研發基礎,理當建立產學之間更緊密的連結,鼓勵學生具備創新創業精神。」中興大學徐堯輝副校長則以中部地區的優勢,確立了計畫推動的方向。而徐副校長則從自身專業領域,發現「臺灣的茶產業產值與進口量持續成長,但臺灣卻沒有完整的茶教育,包含種茶、製茶與行銷。」因此,中興大學透過本計畫,「開設基礎茶葉知識、文創、行銷、創新與創業等課程。」此外,「服務學習與產業場域課程,除了提供學生實習與創業機會之外,更協助 11 家茶廠、其中三間入選臺灣亮點茶莊,」實際地以大學為中心,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

  六校夥伴中唯一一間科技大學的修平科技大學,鍾瑞國校長則以社區大學為定位,除與學校周邊十四個社區簽訂策略聯盟,並「透過必修的服務學習課程,我們結合社區、學校與學生,在場域教學、盤點社區需求、提出解決方案;而在當學生發現有創業的機會時,學校就會輔導學生寫創業計畫書,在地 創 業。」 鍾 校 長 在 演 講 過 程 中, 也 開 心地展示在校生的創業實例,如水沐苑的手工皂、醋饅頭、以及一個月即損益平衡的夢田輕食館。鍾校長更感性地說,因為教育部與 ENSIT 計畫的支持,使得修平科大得以進一步獲得教學卓越計畫的肯定。

  緊接著也是位在中部地區的靜宜大學。唐傳義校長則是將不同特質的學生,主要分類為產業服務人才與產業技術人才,並根據不同的屬性,與專業系所分工、培育產業技術人才,並透過計畫催生產業服務人才,增加其創意與關懷的能力,並與技術人才形成共 生 關 係, 以 民 生 科 技 為 主 軸, 發 展 如 老人健康、民生大數據等創新領域。唐校長以

中興、修平、靜宜善用地區優勢與資源帶動中臺灣地方發展

23

回應地方基層需求高醫、東華師生發揮影響力

BRT 沿線為例,在靜宜大學、科博館、勝利路口、臺中榮總等週遭,「我們有數十個老人照護的服務學習場域,學生在場域中發掘老人的需求、並運用服務設計,學生可以在回到系所之後從事輔具開發、食品營養、居家安全、旅遊健康等方案設計,再不斷地拿到服務端試用,形成一個共生的機制。」課程上,唐校長以「階梯教育」的作法,深植學生的技術專業;在組織上,則以「產業學院」的概念,與場域深入合作,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技術與服務設計的能力。

在面對臺灣人口快速老化、慢性疾病病例持續增加、分散式與居家照護式的醫療服務日益興盛的年代,高雄醫學大學劉景寬校長則從本身醫學專業與教育經驗來說明,透過計畫使學生更具備關懷的心態、能夠看見基層的需求。因此,在課程上,透過通識教育,增進學生對社會文化的敏感度;並與多間政府或民間的醫療或長照機構合作,給予學生進入場域的機會。例如長青日照中心,「高醫的學子們在此設計銀髮專用的體適能課程、遠距健康照護系統、以虛擬遊戲進行老人復健等,讓學生作中學、深化社會關懷責任並傾聽在地需求、並激發對醫療照護的創新構

想。」劉校長以最高標準自我要求,「我們期待學生與政府、民間持續合作,讓最基層的地方也能獲得最好的照護。」

  而擔綱壓軸的是位在臺灣「前山」的花蓮東華大學吳茂昆校長。吳校長幽默地開場:「大家都講我們花蓮是後山,其實不對,我們先看到太陽,所以我們是前山。」接著,吳校長以哈佛大學出版的書籍《大學怎麼樣才是做的好》為例,指出學校要能培育創新、創業家精神,就必須讓老師、學生之間有機會彼此學習。因此,東華在推動計畫上,「我們整合東部的在地議題,從事課程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學生更多自主的機會、也建立師生間互相鼓勵與學習的夥伴關係。」例如微型創業課群、Partnerchef 多容館學生合作餐廳、綠能交通轉運計畫、校車即時動態系統開發課群、東部元素與天然物研發學群、社參中心團隊創新創業課程模組等,都是凝聚了一群在社區參與方面有共識的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帶動東部的地方發展。

  最後,陳東升教授感謝六校主持人在高教現場的努力,並以簡短八分鐘的時間清楚呈現了各校推動計畫的脈絡與未來願景。在六校主持人為計畫成果發表會上半場 univSTART UP! 做了精彩的演繹之後,下半場的 Tech for the Public 則持續有夥伴六校學生、校內外青年創業家以及公益松的成果展示。

國立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左)、修平科技大學校長鍾瑞國(中)、天主教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右)。(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徐堯輝(左)、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副校長李選士(中)、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右)。(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24

STARTUP Tour 創新創業成果展

文 盧天怡

本年度成果發表會「STARTUP Tour 創新創業成果展」邀請夥伴六校青年學子及青年創業家團隊,展示他們如何以食、醫、作、行、育、樂六大領域為主題,應用所學,解決生活乃至社會上遇到的種種問題。

  展區中設置靜態展板,邀請學生及青創團隊現身說法,分享問題發想、提案操作和現階段成品;另設置動態體驗區,由夥伴六校帶來各式互動活動,如:「日光顯影」藍曬明信片、石花菜凍飾 DIY 體驗、「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改良筷具體驗、「喫茶趣」品茗、文創徽章製作等,讓參與者親身體驗科技、藝術和生機飲食的美好巧思,如何成為嚴肅問題的友善解法。

「茶葉」的食安守護者國立中興大學睿茶平臺展區,擺置水里蛇窯師傅指導的學生茶具作品、正紅色包裝的協作廠商「壹茶苑」茶葉,藝味十足。睿茶平臺實習經理人陳怡穎同學說,食安問題爆發,「假有機」滲透市場,「吉園圃只要廠商交驗的商品合格就可以了,但是種的過程,農民還是會使用化肥啊!」

  有沒有可能直接介入第一線生產,做茶葉的食安守護者?從這個問題延伸,透過教師引導,怡穎與幾位農資院同學合作,邁開食安策略第一步,針對茶農第二代「青農」進行遊說。拓展銷售通路、取得興大有機認證、提供統一的有機資材、直銷預購服務、農場體驗等,都是他們承諾協助的項目。

  有機資材有家人的專業支持,且合作農場都在鄰近的中彰投地區,確保 2-3 年轉型期能提供最妥善的即時關照。「農場體驗」尚未成熟,先安排採茶季與興大合作,邀請學生到農場免費指導採茶、製茶,並請學生回饋教學改進建議,創造共同學習的多贏局面。

「食在好」海藻面膜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在好」團隊組長楊炯岳是大四學生,去年開始與 5 位同學合作,希望突破市售面膜為含水保濕、避免生菌而使用防腐劑的困境,以海藻「乾性」面膜為目標,進行研發。他們也申請育成中心經費,參與校內的創業輔導課程,學習創業必備的企劃書撰寫、電子書編輯、設計軟體等基礎能力。

六校團隊與校外團隊成果展區。(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25

  炯岳表示,最困難的是參考市面上的面膜植物萃取液比例,務求保濕美白效果和香味趨於完美,不斷嘗試微調。問及海藻面膜的產品定位,炯岳表示,「不含」水楊酸這道銳利又容易導致過敏的美白素,是海藻面膜天然抗敏的最大優勢。

   「或許面膜能成為觀光客到基隆必買的在地特色商品,也希望爭取在校內的學生實習餐廳試賣,但在那之前,還要做化驗、取得認證,去年 10 月才剛成立,還有好多要做。」炯岳輕緩而堅定地說。

今天,你「丰」了嗎?「丰單車」社區單車合做工作室的創辦人陳世 彬, 曾 擔 任 捷 安 特 自 行 車 的 直 營 店 長,「修」得一手好工夫。在東華大學求學時,眼見上千臺單車盡成廢鐵,他說:「當初真的沒有想太多,就是很希望能將一些單車修好。」於是,阿彬展開廢棄單車再生行動,歷經幾個單位計畫輔助,目前主要進行兩項培力活動:

  「單車愛循環」透過每週一晚在東華校園及單車合做工作室的實習活動,讓大學生不再只是盯著半途故障的單車發愁,一步一 海大體驗區:造型創意擺飾。(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中興體驗區:茶道。(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東華團隊丰單車成果。(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26

步學會維修自己的單車。此外,阿彬也帶領訓練有素的大學生技師,將此教學活動帶到偏鄉社區,進駐國中、小社團,指導孩童單車修繕技術,希望開發偏鄉孩童潛能,也培養大學生的教學實戰自信。「東華公共單車」則是校園單車短期租賃服務,目前約有 20 餘輛「復活的」廢單車支應,7-8 位學生志工協助管理,以低廉租金出借,主要目的是減少購買行為,避免丟棄循環再發生。

  丰單車的「丰」與「瘋」同音,對阿彬而言,瘋一件事是要知道它「好玩」的地方,且蘊含知識和技術。「讓廢單車回到路上」、「讓單車回到社區」,重現單車文化,是阿彬的夢想。畢業後,他頂下社區單車老店經營工作室,接下來,他將思考如何升級商品、革新經營模式,突破在地小店侷限,讓都市直營店不是消費者的唯一選擇。

當我們同在「醫」起國立高雄醫學大學「『健』入『家』境愛樂活─巴金森氏症者體感復健遊戲」,是學生大四專題實作課程的研發成果。當初學生和幾位醫師洽詢,有感於老人復健需求眾多、復健師不堪負荷的窘境,提出「如果能讓老人在家復健,或許就不用常跑醫院」的假設,選 擇 醫 師 認 為 最 適 宜 老 人 家 復 健 的「 太 極拳」,製作寓教於樂的運動感測遊戲。

高醫體驗區:老人筷具體驗。(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先邀請資深太極拳師示範並錄影,再循其動作撰寫程式,並以可愛動畫包裝為電玩遊戲,配合紅外線體感偵測,考量巴金森氏症患者初期會有輕微震顫症狀,另以濾波功能過濾震顫,提高老人遊戲的成就感。實作後期,學生帶著實驗成品到學校合作的澎湖社區協會,邀請當地老人試玩。學生說:「他們是覺得『有趣』啦,不過他們還是比較想和真人互動,也不是很能接受資訊產品,或許要透過醫生介紹吧,增加他們的信任感。」談 起 下 一 階 段 的 研 發, 學 生 表 示「 遠 距 照護」,讓老人單獨在家時也能受到完備監護。

  另一組高醫大創業案例「金齡養老茶」,創辦人為醫社系碩士生李達維 (David),因為經常被友人以臺語笑稱「茶葉」,索性以「茶」為店名。他已有 20 年工作經驗,進修前曾在佳醫護理之家服務;經由教師輔導,開辦「生活用品展售」與「託老服務」共營的複合型社區商店。

  該商店位於社區巷弄間,店內前廳販售銀髮族生活用品,後廳用作輕度失能和失智者日間課程空間,另外,也提供居家服務和介護支援,傾力往全方位銀髮照護商店的目標邁進。

「曬」出你的明信片「日光顯影」是靜宜大學準備的藍曬明信片手作體驗。先將鐵化合物溶劑塗上白紙,再隨體驗者喜好擺置乾燥花草,蓋上玻璃板以夾子固定後,放入紫外線箱曬 15-20 分鐘,取出放入水中清洗,直到花草圖案上的溶劑洗乾淨為止,即可將紙貼在窗上繼續受光,曬乾後便是獨一無二的個人作品。

  出品自靜宜大學 iDO 培力基地的「趴日頭 (Sun Burn)」,是學生組成的工作室,以臺灣原生植物為素材,製作明信片、擺飾等藍曬創意商品,不僅將個人手作興趣提升為專長副業,也成為臺灣文創的一小處風景。另,iDO 基地籌辦校內小草市集,讓學生及早體驗擺攤實務,獲得顧客回饋再行改進,演練成熟後再到校外進行販售,減少許多開業風險。

  同樣熱愛手工藝的 iDO 基地助理表示,基地開辦的課程內容豐富多元,包括說故事、企劃文案撰寫、品牌經營等,實務工作坊與Flying V 合作,若有學生提案表現突出,隨即登上平臺爭取群眾募資。上過 iDO 課程的學生,跨領域學習意願也明顯變高,「大家都多了很多社會創新觀念」。

27

修平體驗區:創意徽章。(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修平團隊水沐苑成果。(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靜宜體驗區:藍晒。(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卓家均,修平科技大學化工系,修習「霧太達利在地創業計畫」課程,如今已是岑賦文創社的創辦人。大二得知校內有此計畫後旋即選修,歷時一年半,以手工藝製作、社區田野調查、創業實務為主要操作項目。

  整整一年的實驗與失敗,家均遍尋不著純天然手工皂的特色亮點。百般嘗試精油、維他命配方比例,並加入市場罕見的竹葉萃取液,才總算做出滿意的獨家作品。手工皂定版後,家均還自學美工設計、找廠商印刷、製作包裝盒。去年底,榮獲校長肯定,給出第一筆「大訂單」──由校內另一組創業團隊「工手作」負責製作手工包,合作 190 組「春生夏長」禮袋,作為修平科大的年終伴手禮。之後,又陸續接到客製化肥皂訂單,為公司行號製作禮品,直到今年 2 月,才在校內正式創辦公司。

  家均以何培鈞的小鎮文創模式為範本,目前共有「水沐苑」和「夢田輕食館」兩個主要經營項目,水沐苑為清潔用品研發品牌,夢田輕食館則是校內的中價位餐館,提供咖啡茶飲、輕食炸物,研發新式甜點加入當地著名的桂花釀,維繫學校與社區老店的友好關係。他說,理想是以「校」為基地,成立中部小農市集,逐漸串聯鄰近住民,共同打造在地特色。

「皂」出新風貌

28

SI Gathering 見證臺灣青年解決社會問題的行動力文 顏士傑

「發現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是大多數社會創業家的共通點。 ENSIT 邀請五位成功以社會企業形式創業的青年,分享他們是如何擁有跨出創業第一步的勇氣。這些懷抱理想的青年創業家不只嘴上說說,他們在各自熱衷的領域裡,運用企業的運作形式,在現實與理想中找到平衡,既能維持生活穩定,也能一步步實踐心中的理想。

愛物資、微樂、獎金獵人架網路平臺滿足物資與志工分配、青年圓夢的需求

獎金獵人 Bonus Hunter 共同創辦人張芷芸。(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iGoods 愛物資共同創辦人邱珮瑜。(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微樂志工平臺共同創辦人徐韜。(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iGoods 愛物資共同創辦人邱珮瑜說,臺灣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地方,人們透過物資捐贈、捐款或做志工來幫助社會。可是,物資分配不均,大多湧向大型公益機構,忽略中小型公益機構,導致大型機構物資過剩,但中小型機構卻遲遲等不到需要的物資。iGoods 愛物資透過網路平臺,讓捐贈者能夠快速地知道,他的物資可以捐到哪裡去,「把自己不需要用到的好東西,分享給另外一個人」。

  微樂志工平臺共同創辦人徐韜目前還就讀大三,他同樣注意到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徐韜說,臺灣人雖然有愛心,但不知道該怎麼去找適合自己的機構。於是,他與自己國、高中認識的朋友成立一個線上志工媒合平臺,讓這些願意付出的人只要上微樂網站,都可以解決這樣的困擾。

  但是,難道政府單位沒有在做這類的平臺嗎?徐韜說,答案是有的,例如社會局、教育局都有類似的平臺,只是大部分都偏向

29

InovARK 共同創辦人林志榮。(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g0v.tw 臺灣零時政府共同創辦人高嘉良。(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g0v.tw 臺灣零時政府用科技更落實民主理想

於公告資訊,容易讓人不知其所用,「我們應該要讓使用者感到好用,而不只是被迫去使用」。

  而已成立多年、目前年營收已破兩千萬元的獎金獵人 Bonus Hunter,共同創辦人張芷芸說她從小就有音樂夢,希望透過各式比賽讓自己站在臺上、讓大家聽見她的歌聲。然而,她發覺在尋找比賽資訊的過程中,很多找到的資訊都早已過期。於是,她和朋友Roxman,一同打造一個比賽資訊平臺,希望可以幫助更多年輕人,透過比賽的方式實現夢想,也讓他們和現在的企業能有連結。

善用材料科學專業InovARK 讓更多人有潔淨水可飲用InovARK 共同創辦人林志榮同樣看到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不過是鮮少人注意到的水資源。林志榮說,根據統計,跟水相關的關鍵

2012 年底,政府推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廣告,內容強調經濟的數目非常複雜,無法簡單說明清楚,這樣的宣傳被網友砲轟,在網路上檢舉該影片,最後下架。g0v.tw 臺灣零時政府共同創辦人高嘉良看完後感到非常不以為然,不過,他和身邊的朋友覺得影片下架,似乎不是很有「生產力」的事情,應該是政府覺得「一般人弄不懂,我們就去把它弄懂,甚至讓所有人都懂。」

  他們把中央政府總預算視覺化,把五百頁的 PDF 檔變成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圖表。之後,他注意到在資訊科技中「開放原始碼」共同創作的概念,讓很多人一起做一件事變得容易;除了使政府資訊更透明、容易被理解外,他們希望推廣這個概念,讓它在各領域被採用。

字是戰爭、飢餓、貧窮、疾病、汙染,而這些問題較常出現在開發落後的國家。他們從水的裝置發想,希望在這些地區,將不乾淨的水淨化成可飲用的水,把廢水轉化成可回收可再利用的水,提供當地人使用。

  這五位青年創業家在各自的生命經驗中看到社會問題,他們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是抱怨,如果不做些什麼,永遠都無法改變。對他們來說,嘗試著手去解決問題才有機會扭轉局勢,並在理想與現實生活中營造雙贏的局面。

30

解決社會問題就從媒合人文與科技社群開始

文 NPOst 公益交流站 陳妤寧

解決社會問題能不能自己捲起袖子、尋找志同道合卻又各擁不同專長的夥伴一起想出應用智慧科技的辦法? ENSIT 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與 g0v 零時政府共同推出公益版本的黑客松-簡稱「公益松」,聚合來自不同領域的公民朋友,運用自身專業與經驗,找出運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的可能性。最終上臺發表的共有三組,分別以「外籍移工」、「失智照護」和「獨立書店」三種不同的社會問題出發,展現從前一晚開始的「黑客松」不眠不休 22 小時的小組研發成果。

Welcome to Taiwan外籍移工的回鄉小本創業夢第一組以提案人陳凱翔為首,曾在臺北車站教外籍移工中文的他開場先拋出了一個問題:臺灣現在有多少外籍移工人口?若納入新二代,答案約為一百萬的人口。外籍移工本身不是社會問題,臺灣社會長期忽視移工人口才是真正的問題。陳凱翔觀察到許多移工的夢想是回家鄉做小本生意,但在兩大障礙下這個夢想顯得困難重重:一是他們在平均月薪不到新臺幣兩萬的情況下,扣除寄回家鄉的錢後,每月存款恐怕連五千元也不到,更

遑論籌備第一桶創業資金;第二個問題是普遍缺乏商業知識,這點也是這次公益松中該組聚焦希望解決的問題。

  本組希望以三個月一期,為一年內回國有明確創業目標的新移民提供八堂基礎經營管理課程,涵蓋財務、營運、行銷、以及實戰演練等等。而上課地點無需在定點教室內,可以在八個不同的地點、串連八個不同的非營利組織或是有興趣贊助的企業團體,由對方提供一個下午的場地,創造讓臺灣本地人和外籍移工有更多實際互動的機會,同時讓移工學員們更認識工作地點以外的臺北風景。

  除了實體課程之外,他們也提出建立線上借貸網站的構想,由課程志工協助將移工學員們的故事撰寫為中文並刊登於網站上,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選擇借款予某位學員,待日後回國創業時再行還款。希望透過這個「故事+借貸」機制,建立比單純捐款更為深刻的連結關係。

  陳凱翔也表示,這一天一夜下來的成果只是方案雛形,包括網站的金流問題、以及借貸後的追蹤問題,都需要持續投入研究和開發。但希望透過在這次公益松的拋磚引玉,

公益松活動現場。(ENSIT 工作團隊攝影)

31

讓更多人思考如何運用科技幫助在臺移工的困境。而亞洲的諸多鄰居如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移工輸入國都有類似問題,臺灣未來若有相關成果,也可成為對外輸出的珍貴經驗。

布榖鳥配藥機自動配藥避免失智長者「吃錯藥」第二組「布榖鳥配藥機」的問題意識非常聚焦:如何避免失智長者「吃錯藥」?失智長者的用藥量是一般人的 5 倍,用錯藥的機率為一般人的 7 倍,平均一餐要服用 6~7 顆藥。他們希望的對象除了失智症患者,也包括了肩負照護壓力的照護者-無論是有語言障礙的外籍看護或是家中另需兼顧工作責任的子女,他們未必更能充分掌握用藥指示,更須謹慎地記錄長者的用藥時間與劑量,同時盤點儲存用量,這些問題不單加重了照護者的心理負擔或經濟負擔,也在無形中形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本組希望研發配有感應器和卡榫的「布榖鳥配藥機」,以類似扭蛋機的概念為失智長輩提供準確的配藥用量,透過機器辨識藥物並提醒服用時間,避免重複吃藥、忘記吃藥、服用錯誤的劑量、服藥時間錯誤(忘記吃過了)等問題,同時記錄用藥狀況回傳給醫師。終極目標是希望導入人本科技的概念進入失智與長照的議題場域。

帶一間書店去旅行,讓獨立書店被看見第三組「帶一間書店去旅行」,組合中沒有人是「科技人」,但希望透過做一個 app,讓獨立書店的「故事」可以更容易被看見、開發潛在族群中的支持者。在連鎖書店和網路書店的夾殺下,獨立書店的生存並不容易。(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還好我當年選擇開在地下室啊……」)獨立書店是夕陽產業嗎?而在我們試圖拯救獨立書店之前,是否應該先確認這個問題為何值得被解決?

  「因為獨立書店是『獨立』的。」是這組的答案。在功能上,獨立書店提供更為客製化的選書走向;在文化上,獨立書店承載了地方社區的獨特性;在情感上,每間獨立書店都有不同的故事。這些文化的多元和厚度,讓臺灣不致於失控的走向空洞、大一統而缺乏文化底蘊的文創風潮。

  本組希望開發一款「書店行旅 app」,標示全臺獨立書店地標,以尋寶地圖的方式讓使用者可實際行腳臺灣找出這些獨立書店,功能包括查詢最近獨立書店位置、類別篩選(文史 / 女性 / 社科 / 科普 / 藝術)、心理測驗並推薦最適合你的書店、破關及給分機制、可搭配店家進行限量贈品或各種活動訊息推播。「讓故事被看見,對於獨立書店的存在而言,比價或量的問題更重要。」

擔任評審的沃草共同創辦人柳林瑋謙虛表示,對這些不同的社會的問題他所了解的都不比各組深入,但他要提醒所有參與黑客松的隊伍:「做網站或 app 或平臺都很容易,但後續的社群經營才是最難的。如果沒有培養穩定的使用者或社群,這些平臺最後就會一一變為空無一人的鬼城。」

  在這個挑戰之下,「使用者調查」就顯得格外重要。例如是否所有獨立書店的老闆都那麼追求「被看見」?如果有些老闆甚至不歡迎陌生人,那麼對這個 app 的態度是否會不合作?至於移工的創業募資,在臺灣多數民眾還不夠認識移工議題的情況下,可以嘗試更多比故事和借款更為深入的互動方式,例如讓民眾跟著組織一起執行任務、創造更多讓在地人和移工共同生活的機會。而試圖解決多重用藥問題的配藥機器,需要注意機械或程式的故障問題如何處理,醫療糾紛和責任追究需要格外謹慎以對。科技是解決社會問題時降低成本的作法,但不應忽略『人』的本質;若不強化醫病之間的關係,就會背離醫療的本質。「對一個醫師來說,『治癒』一個病人是最不容易的,『緩解』他的痛苦則較容易,而『安慰』病人的心情是時時刻刻可以身體力行的。」

  同為評審的 g0v 零時政府共同創辦人高嘉良也簡短發表評論,強調這場試圖解決「人和人之間關係」的黑客松只是一個開始,重點是從中累積社會資本,黑客松本身也是創造人和人之間的連結。黑客松的成果發表不是終點,而是網路世代利用實體活動試圖挑戰更多社會問題的拋磚引玉過程。

社群比科技更為關鍵運用社會資本挑戰社會問題

本文感謝 NPOst 公益交 流 站 授 權 刊 登。 更多 公 益 新 知, 歡 迎 上網 搜 尋 訂 閱「NPOst公益交流站」。網站:npost.tw

32

青銀共創 深耕地方

文 洪健鈞、陳宜文、傅千慈

仲春時節,被濃重霧霾壟罩的山城,出乎意料地下起了清涼的雨。4 月 19 日,由「智慧生活在地創新與創業育成平臺計畫」的協同主持人助理教授駱世民,與「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一同協辦「地方大學城之創新座談會」。在活動座談中,籃城社區的夜晚不再只有寧靜安詳的甜酣氛圍,而多了不少外來到訪客駐足的喜悅光輝――閃爍自大家集體討論下碰撞出的驚奇火花。

串聯大學與社區大學重塑大學城風貌目前身職社區大學全國促進協會秘書長的楊志彬,以先前曾在當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協助經營社造的經驗,帶頭介紹座談會中首先出場的在地團體:「穀笠合作社」。「穀笠合作社」係由暨大師生在農地抗爭的後續場

合中,所衍生而出的友善農業平臺組織,雙腳踏入了深黝土泥的樸實懷抱,嘗試透過「新想像」的建構及推廣,讓社會群眾重新看見自我與土地的確切連結可能,去付出一筆會遭致天候不確定因素影響、但卻能夠完整知悉其生長狀態的投資金額,面對的既是風險抉擇下的物質損失疑慮,卻是能從中賺得可貴地良心回饋收益,這就是「穀笠合作社」意欲推廣的「穀東認股機制」。

  在特殊黑板材質的籃城書房牆面,駱世民助理教授畫出「一個大圓」包圍住「另一個小圓」的圖像,試圖說明「大學」與「地方」二者之間的關係。並分別帶出了「知識帶動創新」、「地方創新核心來自『人味』與『土味』的結合」等經驗觀點。對此,秘書長楊志彬也做出回應,表示現今社區大學與在地地方的結合,以及地方大學與在地經營的合

「青銀共創、深耕地方」活動現場。(傅千慈攝影)

33

作傾向,都是朝著「發展創新合作模式」的大方向邁進。而過往由於各個社區大學「埋頭苦幹」的發展辛勞,導致彼此間的分享及回饋過度缺乏,整體經驗的累積性不足,連帶使得後續大方向計畫的推廣精準度失靈;因此本次首次聯合座談的舉辦,本意無非是想透過這樣大型的代表成員聚集,完整匯集並反省先前諸多案例的舉辦成效。

地方舞臺多樣性共創農村新想像參與此次會議地社區大學代表之一,來自臺南的北門社區大學柳秀慧主任以自身場域觀點做反饋。北門社區對於在地漁業的發展方式,是透過特定的技術人員專職經營,回饋收益再完整分配給參與團隊;如果經營團隊中沒有特定技術的精熟者,那就無法鞏固該團隊在鄉村地域的不可取代性;而只從事這些不太具備技術性的模式產業,這樣是否還需要「青年返鄉」的意義建構?更重要的是,青年們真正能在其中養活自己嗎?

  穀笠合作社的宗澤也對眾人疑惑做出回應,他提出年輕人留在農村,不只有賣米這件事,可以將想像打開,做任何嘗試。穀笠的問題的確在於中介者難以存活。目前的狀況是能供應一個人的薪水,或是提供每個人一些金錢支持。但未來不必然只侷限在賣米這件事情上,年輕人還可以嘗試半農半 X,發展出小而美的規模。擁有願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能真正成功。

  楊志彬總結以上的討論,以「多樣性&正當性」的角度來看,他認為,每個社大都有因應不同環境條件所形成的獨特性,社大是全國在地性嘗試的重要網絡,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案例,彼此的經驗分享都非常珍貴。社大擁有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加上團隊穩定,地方參與度高,強調的是發起地方上的小改革以回應大環境課題,腳步上較緩慢踏實地前進。相對於社大,青年生活在農村不同之處則是擁有青年自立平臺,透過創新、串聯能匯集更多的力量,使網絡越來越綿密,產生一些力量,進而創造出農村新想像。

助理教授駱世民藉著特殊黑板畫出大學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傅千慈攝影)

34

社創科技家

Hahow 好學校 翻轉教育的新創實驗

文 李柏毅

「如何讓人輕鬆地跨領域學習?」 Hahow 共同創辦人江前緯,求學時觀察到人們希望變得多才多藝,但受限於科系或家庭期待等因素,使得跨領域學習限制重重。於是,江前緯找來於交換學生時期認識的好友黃彥傑,共同設置「 Skillhopping 」技能交換平臺,使用者只需上網登記自己的專長,便可以交換各自的技能。

「 Skillhopping 平臺有兩個問題:一是營利方式;二是使用者表示,安排時間與地點,並不是想像中的簡單。例如交換日文與滑板專長,該如何挑合適的地點呢?」江前緯如此分析。「使用者也建議,不如將教學內容錄成影音放在網路上,給有需要的人收看。」於是,團隊開始思考線上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發想過程中,團隊發現線上影音平臺的侷限。「 Youtube 是按照點擊率與廣告,決定影音上架者的收入,每千個點擊只有新臺幣 30 元。因此,我們又在思考,要如何同時創造線上教學的誘因、降低授課者金流與維護平臺的成本、並打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因此,結合募資概念,在江前緯、黃彥傑 與 後 續 加 入 的 王 紹 丞、 黃 柏 翔 兩 位 工 程師 通 力 合 作 下, 取 自「 學 校 」 臺 語 諧 音 的 Hahow 平臺在今年二月中上線,目前已有 15 門課程、其中 11 門完成募資,共銷售超

線上教學結合募資平臺Hahow 提供多元學習機會

過 700 堂課。在 Hahow ,每個人可以輕鬆地學習如何當一位稱職的 DJ 、如何架設網站、如何手繪令人垂涎的食譜、甚至是掌握準備 GRE 考試的訣竅。「用一份簡餐或一杯咖啡的價格,就可以在網路上方便、輕鬆地跨領域學習,這也是分享經濟的應用。」

創業,一輩子的志業然而,找人來開課並非易事。「起初,我們寫信給超過一百人,邀請他們來開課;但到最後只有其中三個人錄影片來教,很多人當我 們 是 詐 騙 集 團。」 此 外, 原 本 都 在 國 內外知名科技公司上班的四人,決定全職投入 Hahow 之際,也面臨來自家人的質疑。「對上一輩來說,每天拿著筆電出門說要創業,是 件 奇 怪 的 事。 爸 媽 會 想, 創 業 不 就 應 該開 個 店 面、 做 些 產 品 嗎?」 現 任 執 行 長 的江前緯笑著說。「所以,只能不斷地溝通,不 定 時 讓 爸 媽 知 道 階 段 性 成 果 是 甚 麼, 讓他們放心。」

  目前進駐在臺北 Maker Bar 的 Hahow ,不時會接觸其他創業團隊。對於當前全民創業的熱潮、以及資源相對充沛的環境,出身社會學的江前緯提出自己的觀察:「要創業的人都要問自己 - 這真的是你願意一輩子投入的事業嗎?」江前緯認為,創業家的心態、是否有好的議題、以及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是目前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此外,能夠不怕被拒絕、持續嘗試、且尊重技術的專業與價值,也是檢視團隊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Hahow 團隊 ,右一為共同創辦人江前緯。(鄭明軒攝影)

35

小島動畫 築出臺灣動畫夢

文 傅千慈

「小島動畫」工作室是由 8 位平均年齡約 27歲的年輕人共同成立。在大學時期,彼此都非常喜歡繪畫與影片的創作,畢業後也依然持續在製作原創動畫作品,期望未來能夠將臺灣動畫推向世界舞臺。

競賽,練基本功

動畫結合實境將臺灣推向國際

小島動畫工作室負責人林運辰 ( 右 ) 、美術設計廖珮妏 ( 左 ) 。(黃晨芸攝影 )

對於臺灣近年來產、官、學界前仆後繼地舉辦創新創業比賽,此次接受訪問的小島動畫工作室負責人林運辰,以及美術設計廖珮妏表示,參加競賽對他們這種新創團隊而言是有益的,透過不斷參與競賽,練習蹲馬步,紮基本功,並從中累積經驗、觀眾群,與籌措資金。

  林運辰在大學畢業後,其實時常參與微電影或動畫等相關競賽,在賽後,藉由反饋,重新審視自己,了解不足之處,進而加以改進。在 2014 年,更是獲得了新竹縣原鄉故事創意海選計畫「畫出嶄新的一頁 Paint A New Day」動畫百萬首獎。因此在 2015 年初,對成立小島動畫工作室一事更有信心。

動畫,時常第一個聯想的國家大都是日本亦或是美國。儘管製做一部動畫的成本十分的高昂,然而林運辰卻對於臺灣發展出本土動畫一事十分樂觀,因為智慧手機世代使得通訊媒體的傳播範圍更加廣泛,市場版圖亦增大。低頭看手機以打發時間,似乎成了現代人的一種生活習慣,智慧手機與網路改變了世界,帶領企業家們重塑整合思維,也指引創業者創新發展方向,著手讓科技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小島動畫工作室主要成員皆在臺中,因此近期規劃首先會結合「臺中」在地特色景點,如東海大學、逢甲夜市等,做為系列短篇動畫的場景。透過真實的場景,結合虛擬的動畫,期望能為臺中帶起動畫文創氣息,以及讓更多人以不同的視角了解臺中的特色。在未來,小島動畫工作室希望能將臺灣地方特色,透過臺灣本土動畫工作者之手,宣揚國際。

36

移工商學院 公益創業的馬拉松

學院共同發起人廖文凱(左)、陳凱翔(右)。(鄭明軒攝影)

文 李柏毅

參與本次公益松、「移工商學院」的提案人陳凱翔,從過去半年擔任移工中文老師的經驗裡,發現不少移工回國後想要小本創業、卻缺少相關知能以降低創業失敗風險的需求,遂提出培力移工商管技巧的計畫,並透過網路號召團隊夥伴,預定今年七月開設第一門課程,提供移工中文以外的學習機會。

公益松後 行動聚焦談起今年三月的公益松,陳凱翔表示,團隊當時提出許多構想,不只希望移工在創業前具備基礎知識,更期待透過微型貸款、回饋方案等設計,成為移工創業的天使資金。此外,透過移工真實故事的分享,讓更多人理解移工的創業背景與動機,也藉此降低社會對移工的不理解與歧視。

  一個月以來,陳凱翔、廖文凱與其他幾位志工夥伴討論後認為,開設課程相較於其他構想所需的網站建置等作業,不僅成本較低、也較能深入認識移工的需求,故決定先聚焦在移工商學院的實體課程,並搭配較容易操作的街頭文化活動一併進行,例如舉辦與移工一同路跑或野餐的活動。未來有機會再加入其他故事分享、微型貸款平臺等機制。

而授課的對象,主要針對回國後有意願創業的移工。「我們並不是鼓勵移工回國後創業,畢竟創業成功的機會並不高。」陳凱翔、廖文凱不約而同地表示。「主要是希望讓有意願、但缺乏相關知識的移工有機會透過課程、甚至是店家實習與一對一的個別諮詢,降低創業失敗的風險。」在課程的設計上,未來也不侷限在創業的領域,「我們也看到許多臺商在東南亞有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少移工回國後想擔任諳中文的導遊。我們也在思考創業課程以外的其他可能。」

  除了在網路上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之外,陳凱翔也密集聯繫國內外從事移工議題的組織或前輩,例如東南亞書店的張正、香港移工培訓組織,尋求相關經驗的指導。目前陳凱翔也正積極連繫由印尼政府出資開辦的 Open University 在臺辦事處,探訪合作的可能。

  最後,陳凱翔認為目前團隊需要的是有商管課程設計與授課經驗的人,規劃並傳授符合移工需求的課程 - 如邀約已在臺創業的新移民與新移民二代擔任課程講師或助教。雖然平日仍有顧問事務所的正職工作,陳凱翔仍把握每一次突破的機會,為移工、新移民議題注入更多的可能。「想了很多,不如實際做做看,才有改變的可能。」

內部確立主軸 外部積極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