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话苏欧 · 2019. 6. 6. · 如花 大家之间 14 品艺·连载·广告 2019 年6...

1
14 · · 2019 6 6 www.jfdaily.com ZHAOHUA 1007 1037 ”。 ”, ”。 ”, ”—— :“ 。” 1056 。“ ”, ”? · ”, 。“ 。” 1048 1071 1071 1079 》: ”, ”, :? 。” ? ”, ,? ”。 40 19 90 ,? ”。 / / / / / / ? ”。 ? 。” ,? ”。 ? 21 —— 2003 10 9 ), 70 。“ 1958 6 22 :“ 。” :“ ?” 8 》。 1958 11 :“ 。” 11 2 ? )。 。“ 1959 3 1959 》《1959 5 :“ ), 。” 1956 1958 12 1959 4 18 4 28 4 17 · 4 18 4 27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亦师亦友话苏欧 · 2019. 6. 6. · 如花 大家之间 14 品艺·连载·广告 2019 年6 月6 日星期四 ZHAOHUA 责编:伍斌 执行编辑:张克伟 亦师亦友话苏欧

回 望

金陵酒肆留别

︵纸本水墨︶

许怀华

落叶如花

大家之间

14 品艺·连载·广告2019年 6月 6日 星期四

www.jfdaily.com

责编:伍斌 执行编辑:张克伟ZHAOHUA

亦师亦友话苏欧 陈省之

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当中,亦师亦友的文人佳话很多。 老子与孔子,孰为师徒,

儒道两家争论了几千年,始终是一桩说不清道不明的公案。 李白与杜甫的惺惺相惜众所周知,遗憾的是“把酒细论文”只传下了故事,却没有留下所论之文,连钱锺书先生都深感遗憾。 而欧阳修与苏东坡就完全不同,关于他们的交集史料很多。

欧阳修生于公元 1007年,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这个职位很高。 同时,因为欧阳修在文学上的造诣也非常高,所以,欧阳修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威望。 苏轼则生于 1037年,一度担任过礼部尚书,并先后在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为官。 某种程度上说,苏东坡的官声为其文章盛名所掩,其实,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 苏东坡较欧阳修小整整三十岁,在北宋那个时代,这差不多要差两个辈分。 但是,这两个辈分的差距,依然不妨碍他们成为亦师亦友的“师友”。

北宋嘉祐四年,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从眉州赴京赶考。 古代,一个学子想要为官从政颇有建树, 除了参加会考,

还有一条名士举荐的途径。 由于苏洵当时年事已高,且其是在长子苏轼出世之后才立志读书,为了保险起见,苏洵父子三人是揣着地方官员张方平写给当时官声如日中天的欧阳修的举荐信进京的。 尽管进京后苏轼并没有把这封举荐信交给欧阳修,他还是进士及第,也正是因为苏轼没有递交这封信,导致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错误地以为苏轼那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应该出自其弟子曾巩手笔。 因此,苏轼只拿到了 “榜眼”, 而不是本来应得的 “状元”。 这是苏轼与欧阳修的第一次交集。

当然,我们现在在苏东坡诗集当中可以看到他们其实还有另外一次并未谋面的交集。 那就是在从眉州赴京赶考途中,

行至夷陵县,苏轼访问了欧阳修在夷陵县的“至喜堂”,并写下了《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一诗。 诗云:

夷陵虽小邑,自古控荆吴。 形胜今无

用,英雄久已无。 谁知有文伯,远谪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倾岁岁扶。 追思犹咎吕,感叹亦怜朱。 旧种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峡洞,醉墨写邦图。 故老问行客,长官今白须。 著书多念虑,许国减欢娱。 寄语公知否,还须数倒壶。

“谁知有文伯,远谪自王都”这句,看起来是用了历史典故,却是真实地表达了对欧阳修因为替范仲淹说话而被贬官至夷陵县的敬意,同时还以“追思犹咎吕,感叹亦怜朱”之句,直指将欧阳修贬官至此地的宰相吕夷简。 作为一个尚未入仕的青年举子,这是一个超级大胆的举动。 这应该是他们的第二次交集。

苏轼参加会考, 在那篇著名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当中,苏轼“轻狂”地使用了一个叫作“皋陶为士”的典故,自负“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欧阳修却不知典故的出处,等到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苏轼回答道“想当然耳”———

原来是他杜撰的。 欧阳修回到家,感慨苏轼的才华,跟家人说了一句话:“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 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样的胸怀,历史上大概找不出几人! 这是他们的第三次交集。

欧、苏虽然同朝为官,但是并不常在一处。 他们都是北宋的名臣,自然要四处奔波,居无定所。 这也导致他们聚少离多,

互生思念之情。 因为庆历新政的缘故,欧阳修受牵连,被贬官出任扬州太守,尽管在扬州任不到一年,但对于扬州的这段生活, 却久久不能忘怀。 事隔多年的公元1056年,他任开封府尹任,欧阳修为即将到扬州赴任的老朋友刘元甫送行,欧阳修想到了在扬州任上的许多风雅韵事,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清新亲切的小词: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首词,却被一个好事文人发现了问题,他质疑“平山阑槛

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句话。 “平山”是指扬州著名的景点“平山堂”,一个居高临下的建筑。 按欧阳修的说法,他在风和日丽的晴天,于平山堂上看风景,可以将周围风光尽收眼底,看得清清楚楚,怎么能说“山色有无中”? 于是他大胆得出一个结论:欧阳修,近视!

这个由文学之形象转到病理学的跨界笑话,被苏轼听到后,他莞尔一笑,落笔写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一词为欧阳修辩解: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

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记得我当时在平山堂上看风景,

江南烟雨淋漓之中,看到鸿影隐约,天地缥缈,忽然想到欧阳修的那句“山色有无中”,真是感同身受,恰当极了。

苏东坡的回答精彩极了!

但是,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卷十中的一条笔记,却证实了欧阳修的确近视。 “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 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 贵人真自有相也。 ”但是,由此可见苏东坡对于欧阳修的精神捍卫到了一个 “不能容忍”的境界。 这是他们第四次交集。

欧阳修 1048 年在扬州建了平山堂,苏东坡 1071年(熙宁四年) 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扬州。1071年第一次他去平山堂遇见了欧阳修, 次年,

欧阳公去世。 直到 1079 年苏

东坡再来平山堂凭吊恩师,欧阳修已经去世将近十年,所以苏东坡写下了一首《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莫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首词当中的“文章太守”,正是出自欧阳修当年送老友刘元甫赴扬州任太守的那首送别小词。 可见苏东坡用意之深。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交集。

曹丕在《文论》中开篇便说“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 看来说得并不是那么准确。 欧、苏之情,可与日月共存辉。

殷振家

陈鹏举

二十年前, 那天接到名都酒家吴梅森的电话,说黄永玉在,要我过去。我到那里,黄老正在捏泥巴,给坐在一边的老人做头像。那老人就是殷振家。 那天是我第一次见到他。 殷老长得不帅,眼睛小,可神采收敛,感觉其实是很有力度的人物。 这会儿是做着模特儿,他默默笑着,不太说话。很明显,他和黄熟悉,交情一定很好。黄慢慢捏着,看老友的眼神放光。 捏成了,可能是还没尽兴,他把捏好的头像,移放在桌上。我说,

黄老,还是放在木板上,便于搬动。 黄老看着我说,给你也捏一个。 说着又抓一坨泥,放在木板上了。 那时候,正是黄捏的酒鬼酒酒壶,价值一千八百万元人民币。很快,也捏好了。旁边一漂亮女士突然对黄说,她也要捏一个。我看没人接话,就说,可以泥捏的都是不帅的,殷老和我都不帅。接下来吃蟹。黄还在开化纸上,写生了一个被捆绑的仰天大闸蟹。线条真是好,一边题的是:?横行霸道的可能性不大了。 ”入席,黄老又站起来,走到一边,看桌上我的头像,说?还可以夸张点”,又说,?不要烧坏哦,烧坏可惜了”。 一边的殷呢? 什么都不管,等着开席。

黄永玉好久没见殷了。 算起来竟有半个世纪。 上世纪 40年代初,他俩同在当时所说的新赣南抗日剧团里。 殷是重要演员,黄呢,才 19

岁,是见习队员。每天看书、刻木刻。他俩投缘,交往了差不多一年。 90年代,黄去了香港,托朋友找殷。 朋友说亲眼看到了殷,说他生活清寒。 黄和殷联系上了,写了很多信给他,一边写信还一边插图,画了不少他当时住的地方。 重逢的那天,殷夫人重病住院。她当年跟黄学过画。黄送给她鲜花,还推着她的轮椅,在医院草坪上打圈。殷夫人是极讲究仪态的女子。那个十年里,她奉命养猪,每天出工前,也不忘打扮一番。 那次,黄在上海期间,画了好些画,送给殷,让他换钱补贴家用。

也是那年,在锦江饭店有个聚会,有关湘西老行尊酒的评鉴会。 黄也邀请殷参加了。 那是圣诞前一天吧。 很松散的聚会,好像有七八桌。黄身边围着不少来宾。我陪殷老坐在另一桌。殷是一个人自己来的。来了后,和黄也不打招呼。只是在某些空隙的时候,他和转过头来的黄对视一下,算是表示他来了。

聚会结束,黄起身走了,我告知殷。他头也不回,笑着说他活还没干完。忙着写他的圣诞卡片,送同桌的人。我问他,是过圣诞啊?他说,?圣诞和我有啥关系”。他写的是他即兴填的词牌,看来他喜欢宋词。 八十多岁了,竟有这般捷才。

京南要出一本摄影集,他是爱诗的人,奢望他的摄影有高人配诗。 我受命帮他请些人, 忽然想到了殷老, 就寄了一幅名为《墙》的作品给了他。殷老很快寄来了他的配诗。是一首新诗,其中一段说:

“秋日淡淡的阳光下/斑斓山林低语无哗/红墙 白壁 黑瓦/

是祖辈的老家/是逝去的年华/岁月留下的故事已远去/只有青青山崖”

随诗同时寄我的是一封信。信里他说?永玉和你原本都是诗人,是难得的忘年交”。他说他?八十岁了,不会看错。 ”他还说到了鲁迅和郁达夫的诗,说他们的诗各自好在哪里。也说了黄老和我的诗。 这是他写给我的唯一一封信,有两三页,热情洋溢的字和句子。

在那次圣诞前一夜的相聚,他还说了他的青春往事,他说他原先要提拔当科长了, 只为他谈恋爱谈得过于热烈, 后来没提上。他还说,?这事永玉不知道”。来年春正,我去凤凰探望黄老,

说起这事。黄听了眼神温婉,若有所忆,缓缓说,这事在他不算什么。他是汉口殷家大少爷,极好的话剧演员。别看他相貌不济,在台上一站,光彩照人。 他很有才华,上海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也是他导演的。

黄请上海的老朋友吃过一顿饭, 殷是主宾, 在董家渡德兴馆。是家老馆子,宴席订在二楼。没电梯,殷勉强上的楼,自己笑话说,浑身散架了,上来不容易。 好像就一大一小桌,十几个人。

吃完结账二千多元。黄说是不是算错了,在香港,这样的菜肴,该一两万元。 他说他现金带多了。 席散了,照例各走各的。 我家人看到殷老在远处没拦到车,就把拦下的车开到他跟前,让他先走了。 谁知从此别过。

殷去世。 黄专程飞来上海,直接参加了追悼会,随即飞回北京。

名都酒家租房期满歇业。殷老和我两个泥塑的头像,还在那里晾着。 我联系过了梅森,独自赶去。 酒家正在撤退。 酒家所有的上海三四十年代的柚木老家具,早先说好都匀给陈逸飞的。其中有个大壁炉和一个收写信件的桌子,我很喜欢。我委托梅森和逸飞商议,逸飞让给了我。 这个大壁炉,原是在一座独幢洋房里的。修建延安路高架,那洋房保不住了。原主人是个老人,一时想不通,在壁炉正面横木上刻了?终生此地”四字,那一天历历在目,或者说从此历历在目。

两个头像,在二楼墙边的一个台阶上并排放着。 比原先小了一轮。泥巴已干得差不多了。我取了我的头像。是否同时带走殷老的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没带上。 之后我不知其所终。 我一直很后悔。 殷老那一时的相貌、黄老那一份手泽,或许永难再见了。

上外的鲁迅雕像 陈福康

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离鲁迅公园很近,站在上外研究院楼里我的研究室窗口,就可眺望到坐落于鲁迅公园的鲁迅墓上那郁郁葱葱的树林。 上外的校徽、毕业证书和信封信纸上,至今一直用着最早从鲁迅先生手迹中所集的字,这也表明上外师生员工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心。

多年来,我有常去复旦大学图书馆看书的习惯。 二十多年前,我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四楼的一个角落,看到有一座鲁迅的半身雕像,底座刻着“上海鲁迅纪念馆赠”

的字样。 当时我想,上外和鲁迅纪念馆是近邻,我们是不是也能从纪念馆获得一座鲁迅雕像啊?

时任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兄,

是我多年的老朋友,进入 21世纪初,我与王馆长一起参加中宣部和原新闻出版总署直接领导的《鲁迅全集》的修订编辑工作,又有过一段时间的日夕相处。 一次,我到鲁迅纪念馆开会,看到纪念馆边门入口处放置了一尊鲁迅全身座像,而该馆正门进去的大厅里早就有了一座神采奕奕的鲁迅雕像。 我和王馆长开玩笑说,边门又放一座鲁迅座像,这是要让鲁迅先生帮你们看门啊? 王馆长笑了,说暂时先放在这里,如果大家觉得不合适,就再运到郊区的仓库去保存。 我这才知道,鲁迅纪念馆里还存有好多座鲁迅雕像呢。

王馆长告诉我,上海鲁迅纪念馆刚建馆的时候,他们请全国最著名的雕塑家创作鲁迅雕像。 后来则又有一些雕塑家以个人或雕塑艺术单位的名义,主动制作雕像送给纪念馆。 因此,在纪念馆仓库里还存有好几座鲁迅雕像。我赶紧对王馆长说,作为艺术品珍藏在库房里当然是好的, 但是却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啊, 上外是贵馆近邻, 你们曾送给复旦大学图书馆一座鲁迅雕像, 能不能把纪念馆边门处这尊鲁迅雕像送给上外图书馆呢? 王馆长沉思了半晌说,你的话有点道理,待我们研究一下吧。

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回校找到校党委副书记李月松,他听了很高兴,立即就让党委宣传部长周承具体办这件事。 我带周承去鲁迅纪念馆观看了雕像造型和大小后,他感叹说这座雕像太好了,栩栩如生,不过,虹口校区的图书馆地方太小,建议放到更合适的地方———上外松江新校区去。

当时, 松江的大学城还没有全部造好,地铁九号线还没有造呢,我也还没有

去过。 等周承他们正式得到鲁迅纪念馆同意,并把鲁迅雕像运去以后,锡荣兄对我说, 其实他们心里面也是不大舍得赠送的, 主要考虑到上外是一所著名大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单位,雕像放在校园里能起到宣传光大鲁迅精神的作用,他们才愿意“割爱”的。 我连说,明白明白。 锡荣又说, 不知道放置雕像的场所环境如何,效果怎么样。 过了几天,纪念馆安排了一辆车,由周承带我们一行去松江现场看看。

那一天是 2003年 10月 9日,是我第一次去上外松江校区。 我才知道,新校区的图文中心(图书馆)建在校园的最中心位置,

是上外新校区从大门口一眼就能看见的最高、最具象征性的建筑。拾级而上,从正门进去, 在大厅中央就看到朝南端坐的鲁迅先生全身雕像。那是整座楼最尊贵的位置。虽然图书馆还在内部装修, 但我感到鲁迅雕像安放的环境非常庄重,气氛非常合适,我和纪念馆的同志都感到非常满意。

一眨眼,十六年过去了,上外松江校区建设得更加美丽了, 十多年前移栽的树

木现在也更粗壮茂盛了, 图文中心大厅的鲁迅雕像一直在那里。十六年过去了,一届又一届新生入学,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离校,

很多人的入学和离校手续都是在图文中心大厅鲁迅雕像的目视下办理的。 周承早已是副校长了,我和王馆长、李副书记则都已经退休,而且我还搬到松江住了。十六年前我刚成家, 如今我十四岁的女儿也在松江读中学。我曾带她去上外图书馆参观(后来她有时还拿我的图书卡去借书),非常自豪地对女儿说:你知道吗,这尊鲁迅雕像是因为爸爸的关系而请到这里的。

我当然经常去学校图文中心看书、借书或办事。 每当我走进大厅,看到鲁迅先生用殷殷的目光看着我们,看着莘莘学子在那里看书、借书,觉得真是一幅无比温馨的画图。 在这么高高敞敞、明明亮亮的大厅里,这尊鲁迅雕像好像是大楼设计师本来就设计好了的, 就是应该放在这里的。 是的,非常合适。 上外的这座鲁迅雕像,他手里并不像鲁迅纪念馆那尊那样夹着根烟在思考,而是拿着一本书。 我觉得,

这好像是著名雕塑家王大进先生专门为上外图文中心、为莘莘学子制作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与新中国同龄的一所大学,今年是她建校 70周年。 迎接校庆的日子里,我想起了这件事,觉得有一点自豪,有一点欣慰。

当选共和国主席

全国各条战线迅速贯彻。“大跃进”

已不再是纸上谈兵, 而化作千千万万人的行动,很快形成全国性的高潮。

原来制订的各种产量指标一再提高,改了一次又一次。1958年6月22日,毛泽东指示说:“赶超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以的。这里主要是钢。”毛泽东对人民公社更是倍加欣赏。 他后来回忆当时情况说:“我在河南调查之后, 叫河南同志跟红旗杂志合作,搞一个卫星公社的章程,

我得了那个东西,如获至宝。你说我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也有一点,不然我为什么如获至宝呢?”

8月,在北戴河又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进一步提出钢产量比上年翻一番等高指标,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这样,一个大炼钢铁,一个大办人民公社,很快把“大跃进”

浪潮推向巅峰,席卷全国。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被称为三面红旗,在中国大地上呼啦啦迎风招展。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然而,没有多久,国家财政、人民生活必需品到处捉襟见肘,国民经济开始下滑。

北戴河会议后两个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问题有所察觉, 着手纠正这些错误。

1958年, 刘少奇除了参加中央会议和处理重要国务, 差不多一直在各地调查视察。他终于看到,人们的思想和实际工作都相当混乱。11月初,他在浙江转了

几个地区,发现问题不少。他批评浙江的工作不够谨慎,对省、市委负责人说:“不要把阶级斗争看得过分严重, 要反对把富裕农民、小商小贩、知识分子推到敌人一边去的倾向;对待共产主义这个词要十分审慎,不要滥用,马克思、列宁说的共产主义是高标准的; 现在对许多地方报的产量都要打折扣, 报纸登的也不符合实际; 要反对说假话, 反对这种虚报浮夸的作风, 要踏实一点。”

毛泽东从11月2日起在郑州召集有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 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刘少奇在浙江接到通知,急急赶去参加。从这次会议开始,中共中央又相继在武昌、北京、郑州等地召开了几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央全会, 采取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和经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跃进”开始降温,形势开始扭转。

1959年3月下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从全国各地汇集上海。三个不同层次的会议将要在这里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共八届七中全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内容相当重要。

首先是继续纠“左”进程,检查人民公社整顿工作,压缩1959年国民经济指标。这件事进行得还算顺利,形成了《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两个文件。但对至关重要的钢产量指标没有降,仍为一千八百万吨,只是内部说明其中好钢为一千六百五十万吨。后来到了5

月份, 才由陈云调查落实后提议降为一千三百万吨。这一提议先得到刘少奇的支持。

陈云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说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

我看也不见得。 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讨论确定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会方针和人事安排。其中突出的一项,就是正式决定不再提毛泽东作为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候选人,而提议由刘少奇担任这一职务。

毛泽东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前,

就提出他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 到适当时候不当党的主席。所以,在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中,增加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这样一个新的条款。几年来,对毛泽东不再担任国家主席这件事, 在党内外干部群众

中已经作了充分的酝酿,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还作了专门决定。现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开会在即, 这一安排便正式定了下来。

1959年4月1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4月28日闭幕。

4月17日,刘少奇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主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了会议议程,选出了九十七人的大会主席团。 主席团推定刘少奇、 宋庆龄、林伯渠、李济深、罗荣桓、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陈叔通、赛福鼎·艾则孜、

程潜为主席团常务主席, 彭真任大会秘书长。4月18日,毛泽东主持大会开幕式,周恩来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

经过代表们反复讨论酝酿,4月27日进行大会选举。 会议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副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会议根据刘少奇主席的提名, 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刘少奇还依据宪法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 根据刘少奇主席的提名,会议决定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

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潜、张治中、傅作义、卫立煌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刘少奇是继毛泽东之后的第二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代表们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通过了选举结果, 祝贺新的一任国家领导人当选。

当晚,喜讯传遍各地。许多大城市披上节日盛装,彩旗招展,霓虹灯闪烁。成千上万的群众敲锣打鼓, 举着旗帜标语上街游行, 欢庆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欢庆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七) 连 载

!!!!!!!!!!!!!!!!!!!!!!!!!!!!!!!!!!!!!!!!!!!!!!!!!!!!!!!!!!!!!!!!!!!!!!!!!!!!"!!!!!!!!!!!!!!!!!!!!!!!!!!!!!!!!!!!!!!!!!!!!!!!!!"!!!!!!!!!!!!!!!!!!!!!!!!!!!!!!!!!!!!!!!!!!!!!!!!!!!!!!!!!!!!!!!!!!!!!!!!!!!!"!

!!!!!!!!!!!!!!!!!!!!!!!!!!!!!!!!!!!!!!!!!!!!!!!!"

黄峥 著

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风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程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刘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少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