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詩語...

33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 59 - 森林詩語 ──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蘇慧霜* 1896 年日本人發現阿里山森林豐富的林相,將這片原始林闢建為重要林場 ,為了集運木材,1902 年日人河合鈰太郎應總督府民政官長後藤新平之聘,進 行實務調查,隨著鐵路的開通,阿里山的詩歌書寫伴隨著阿里山的開發而起, 1912 年森林鐵路修建開通,帶動伐木集材作業的興盛之外,亦打開了這一片美 麗的天地,每一首阿里山詩都訴說著阿里山的故事。 本文聚焦阿里山詩歌文學歷史的時間與空間書寫,可以說是詩史的紀錄。 關鍵詞:阿里山、森林文學、阿里山詩集、阿里山詩路、地誌詩、詩歌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Sep-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 59 -

    森林詩語

    ──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蘇慧霜*

    摘 要

    1896 年日本人發現阿里山森林豐富的林相,將這片原始林闢建為重要林場,為了集運木材,1902 年日人河合鈰太郎應總督府民政官長後藤新平之聘,進行實務調查,隨著鐵路的開通,阿里山的詩歌書寫伴隨著阿里山的開發而起,

    1912 年森林鐵路修建開通,帶動伐木集材作業的興盛之外,亦打開了這一片美麗的天地,每一首阿里山詩都訴說著阿里山的故事。

    本文聚焦阿里山詩歌文學歷史的時間與空間書寫,可以說是詩史的紀錄。

    關鍵詞:阿里山、森林文學、阿里山詩集、阿里山詩路、地誌詩、詩歌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 60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60 -

    一、前言

    阿里山山脈長約二百五十公里,平均高度二千五百公尺,其中最高峰塔山標

    高 2,663 公尺,這是地理學者概括的阿里山範圍1,山區林業資源豐富,自然景色幻化絕美,加上鄒族部落傳奇的人文風情,自古是一個集自然、人文、經濟與生

    態的美麗地方。 從日治時期開始,因為森林事業版圖的重劃,阿里山區範圍多次變更,2001

    年交通部觀光局成立「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地域涵蓋阿里山鄉、梅山鄉、竹崎

    鄉和番路鄉,「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則由林務局營運管理。自然景觀豐富,

    日出、雲海、晚霞、神木與森林鐵路,自古為五奇之景。 根據嘉義縣誌,清代時候已有「阿里山」之稱,1717 年(康熙 56 年)諸羅

    知縣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記載:

    阿里山離縣治十里許,山廣而深峻。番慓悍,諸羅山、哆囉國皆畏之;遇

    諸塗、趨引避匿……2

    只是關於「阿里山」之名從何而得來,現有文獻尚難以究明。據安倍明義《臺灣

    地名研究》稱:

    阿里山是連接玉山西峰的支脈山彙的總稱,佔居於該山地的曹族被稱為阿

    里山蕃。關於「阿里山」這個名稱的由來已無從考查,很可能出自鳳山平

    埔蕃所稱該地山區生蕃名稱「Karii」(傀儡)。諸羅平埔蕃也以 Karii 轉

    1 阿里山實際並不是一座山,一般所指「阿里山」,地理上屬於阿里山山脈的一部份,東臨玉山

    山脈,北接雪山山脈,根據浦忠成〈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一文指出:「地理上的

    阿里山山脈,北起南投集集鎮的濁水溪南岸,南抵高雄市燕巢區的雞冠山陵脈大致呈北北東-南

    南西的走向,長約 250 公里。靠近阿里山地區的山峰有大、小塔山及前塔山、對高山、祝山、

    小笠原山、自忠山、東水山等。」見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

    認知差異〉,《人文研究期刊》第 9期(2011 年 12 月),頁 39-56。 2 周鍾瑄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諸羅縣誌》(新北:大通書局,1987 年),頁 173。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61

    - 61 -

    訛 arii 稱該地之山蕃。況且諸羅平埔蕃語已變成死語,欲實際地考證已屬不可能,然而,其原語跟鳳山平埔蕃語有近似之處,則是不能否認的事

    實。3

    除了源於語言譯音的釋名起源之外,民間相傳「阿里山」得名起於曹族酋長阿巴

    里,據說他勇武善獵,後人為紀念他而以其名命名該山區。1967 年出版的《嘉義縣志》卷一〈土地志•地名沿革〉記載:

    康熙 56 年,即 245 年前所修《諸羅縣志》〈山川〉,已有阿里山之名稱。吳鳳鄉柳竹青云:阿里山本狩獵地區,相傳昔日山胞首領名阿里,遂將此

    獵區稱為阿里山。4

    傳說雖美,但鄒族學人浦忠成則以為:「這段敘述明顯與阿里山鄒族狩獵文化與

    獵區制度不符5。」是以關於「阿里山」名由來,至今猶莫衷一是。

    1896 年,日本陸軍中尉長野義虎自花蓮玉里翻越玉山過阿里山時,發現大片原始茂密森林。根據臺灣總督府《阿里山年表》記載

    6:1897 年林圯埔撫墾署

    齋藤署長率隊進入清水溪、陳有蘭溪、楠梓仙溪及阿里山鄒族部落,因此探尋到

    阿里山地區蘊藏的豐富森林資源,從此揭開阿里山神秘的面貌,珍貴的林業資源

    ,因開發與掠奪,從此注定了阿里山的命運。 1899 年,日本技手小池三九郎奉令勘查阿里山,發現了大片千年以上蓊鬱

    針葉林,於是臺灣總督府開始計畫開發阿里山森林資源。1902 年 2 月邀請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進行阿里山森林的開發與鐵道勘查工作;是年 3 月,由鐵道部技手川津秀五郎負責選線實測評估,川津氏以諸羅山(嘉義市)為始,選擇竹崎、

    樟腦寮、獨立山、交力坪、奮起湖、十字路等地設站,進行鐵道興建工作。1906年日本民間企業藤田組成立嘉義施工所,正式為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開啟序幕,

    3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87)。

    4 賴子清纂修:《嘉義縣誌》(嘉義:嘉義文獻委員會,1967 年)。

    5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人文研究期刊》第九

    期(2011 年 12 月),頁 39-56。 6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出張所:《阿里山年表》(臺南州: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出張所,

    1935 年)。

  • 62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62 -

    可惜期間因山路工程艱險,藤田囿於經費而於 1908 年 2 月 11 日一度宣告停止興建計畫。然而阿里山豐富的林業資源沒被遺忘,1910 年臺灣總督府繼續接手鐵道興建,歷經波折的阿里山鐵路終於 1912 年 12 月 25 日從嘉義北門站至二萬坪正式通車,1914 年 3 月 14 日再延伸貫通至沼平車站,全長 71.9 公里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終於全線通車,從此開始阿里山與林業資源共存的開發命運。相隔近 80年,2013 年 3 月 15 日阿里山詩路建置完成7,從原始林到人工林,從蠻荒到建設,從經濟開發到文化保存,阿里山開發史正是一段美麗與哀愁的交響曲。

    目前對阿里山的研究論題,多以阿里山旅遊事業與森林建設和動植物為題,

    寫森林旅遊、特有生物研究、阿里山鐵公路建設、鄒族人文文化等,至於以古典

    詩文為主題的阿里山相關研究論文目前有四篇:分別是黃惠鈴《清領時期臺灣古

    典詩山岳形象研究》8、楊雅智《日治時期漢詩文中的阿里山書寫》(2011)9、楊

    淑惠《臺灣古典詩中的玉山書寫》10、江明慧《觀光•凝視•阿里山-以日治時期

    臺灣漢詩文與圖像為分析場域》(2012)11四篇均觸及山岳文學課題,相對於阿里山山脈這具有永恆時間並絕對空間感之高山森林山岳而言,臺灣阿里山文學研究

    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二、文學的歷史記錄與批判

    阿里山的詩歌書寫伴隨著森林的開發而起,1912 年阿里山森林鐵路修建開通,除了帶動伐木集材作業的興盛經濟之外,亦打通了這一片美麗的原始山林視

    7 「阿里山詩路」計畫於 2012 年 3 月由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由彰化師範大學蘇慧霜執行規劃

    ,鐫刻 15 位詩人詩作,2013 年步道建置完成,2014 年 10 月 25 日舉行阿里山詩路入口意象揭

    碑儀式,書法家薛平南書寫「阿里山詩路」刻石雋記。 8 黃惠玲:《清領時期臺灣古典詩山岳形象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 年)。 9 楊雅智:《日治時期漢詩文中的阿里山書寫》(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專班論文,

    2011 年)。 10 楊淑惠:《臺灣古典詩中的玉山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 年)

    。 11 江明慧:《觀光‧凝視‧阿里山—以日治時期漢詩文與圖像為分析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63

    - 63 -

    野。鐵路帶來遊人如織,文人、雅士、工人、商客、學者…,每個上山的人各因

    不同目的而登臨,見諸詩人筆下,每一首阿里山詩都訴說著阿里山的故事12。 因伐木而興盛的山林,帶動繁華榮景,美麗的山村,樸質的山民與無華的鄉

    野,從文學之眼所看見的歷史,傳奇、滄桑,文字裡的世界,彷彿猶能窺見神木

    、櫻花、一葉蘭、毛地黃等山野風情,終年瀰漫的山嵐雲霧,空靈絕美的山色、

    聳立的巨木森林、月昇的星空,春雨、夏夜、秋色、冬雪,四季景致色色自美,

    透過詩歌的傳述,自然與人文獲得永存,日出、雲海、晚霞神木與鐵道寂然矗立

    的五大奇景,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然而,大量的砍伐,原始林相易貌,面對山

    林砍伐的悲痛,詩歌亦見證臺灣伐木的滄桑史。從現存詩歌中至今猶見阿里山歷

    史走過的繁榮與滄桑。 從詩歌觀照歷史,阿里山詩歌的書寫因此更具時空凝視的歷史意義。隨著日

    治時期以來阿里山森林資源的開發,便利的交通使得人與山的距離變近,書寫阿

    里山的詩學歷史也於焉展開。日治時期臺灣詩壇以寫實為主,書寫土地的深厚情

    感,從神木、日出、櫻花到鐵路、伐木、集材、造林,乃至國立公園到森林遊樂

    區的成立,阿里山的蛻變歷史烙印在詩人的文字裡。 自 1896 年日本人發現阿里山森林豐富的林相後,將這片原始林闢建為重要

    林場,為了集運木材,1902 年日人河合鈰太郎應總督府民政官長後藤新平之聘,進行實務調查,開始規劃阿里山森林鐵路開發,彼時山上猶是一片綠蕪,天然

    的林木凌天聳立,幽泉林谷,引發思古之幽情,當時河合鈰太郎寫下〈哆囉嘕宿

    舍見塔山〉一詩描述此間美景:

    仰瞻大塔山,危巖兀立聳中天。 俯臨清水谷,急湍一瀉注九泉。 斯山斯水何雄偉,天地稀見此巨觀。 鐵路三十有一里,眼界忽開哆囉嘕。

    12 2012 年 3 月筆者執行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詩寫阿里山計畫」,繼阿里山詩路之後,2013 年

    開始整理《阿里山詩集》編纂工作,分為「現代詩情」與「古典詩詠」兩部,「古典詩詠」選

    錄日治初期至民國六○年代阿里山的古典詩作,共 212 題 250 首,140 位詩人,包含 30 位日人

    ,107 位臺人(含戰後來臺 13 人),3 位中國人,透過「綺麗風景」、「凝視自然」、「千秋

    人文」、「風雅傳奇」四大主題分類,反映阿里山的開發價值與美景天成,建構阿里山森林文

    學的初步整理工作。《阿里山詩集》(嘉義: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出版,2013 年 6 月)。

  • 64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64 -

    食有魚兮飲有酒,千鳥歌兮百花燃。 何人攜妓來此地,風流千古有謝安。

    13

    哆囉嘕位於海拔 1516 公尺的多林站,鄒族語「哆囉嘕」意為茂密森林,「多林」之名由此而來,此地至今還有民家落戶於此。昭和 6 年(1931)河合鈰太郎病逝於東京,嘉義郡舉辦盛大遙祭儀式,昭和 8 年(1933)京都帝大文學教授為之撰書記功碑:「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至今猶樹立於阿里山上,紀錄這一段森林開

    發的歷史。 阿里山森林鐵路有一條眠月支線,穿越塔山下的支線旁曾有一肖似石猴的巨

    石,高 31 公尺、寬 9 公尺,聳立森林之空;從正面看巨石又似達摩坐禪,因此又有「達摩岩」之稱。可惜猴石在 921 地震時遭自然力量震毀,石雖不復見,幸

    而楊爾材〈達摩岩〉詩記下石猴的存在:

    眠月踔蒼巖,形蹲如面壁。 爭傳天竺人,渡此成圓寂。14

    通往石猴的眠月線鐵道從阿里山車站開始,全長共計 9.26 公里,沿途通過了 24座橋樑,12 座隧道,穿越岩層的塔山,路線險峻而幽美,河合鈰太郎傳有一首詩云:

    斧斤走入翠微岑,伐盡千年古木林; 枕石席苔散無蹤,鳴泉當作舊時音。

    詩以卷軸書寫,相傳原藏於阿里山高山博物館,係琴山合河博士親筆題書落款,

    惜原件今已遺失,未能親見。詩末題誌:

    明治三十九年,余始入石鼓盤溪,古木蓊鬱,晝尚晴,入夜傍石泉而宿,

    13 此詩刊於《新高阿里山》第 3 號(1935 年 1 月 20 日)。

    14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28 年 4 月 30 日)。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65

    - 65 -

    少焉,月出水鳴,一境幽情,終夜不眠,名其地曰眠月,現時火車開通,

    樵屋櫛比,而山谷則濯濯矣,時大正八年七月十日記感。合河鈰生(印章

    )」

    夜眠詩情畫意的山中月夜,「眠月」地名據說由此得來。當時光消逝,所有的記

    憶,那對山林的僅存印象幸而有詩可以留存,留存下來便是歷史。 阿里山山脈層層疊疊,針闊葉混合,林業生態系從海拔,450 至 2,600 公尺,

    涵蓋溫帶與冷溫帶氣候,原生紅檜、扁柏、華山松、鐵杉等茂林景觀優美,陳薰

    南〈大瀧溪原始林〉記下原始林的美麗靈動: 隧道深可窮,澗谷險莫勝。斧斤今未入,盤空密林層。 其下淒欲動,魑魅晝飛騰。昔讀山海經,鄧林斯足憑。 洪柯連何限,無日凜若冰。仙遊夢虛託,歷覽為上乘。 奈何衣蟲者,倏欲童岡陵。嘆惜掉頭去,靈秘終無能。15

    阿里山森林開發之始是以林業經濟利益為主,日人大量砍伐檜木集材運輸,由於

    山區地勢險峻,溪流湍急,因此鐵道興建幾經波折,最初負責開發鐵道事務的大

    倉組,原擬利用曾文溪以流材伐出枕木,但沒有成功,1903 年臺灣總督府規劃鐵道線路並委託民營,1906 年鐵路開發案交由大阪藤田組負責進行,期間因資金不濟而一度中斷開發計畫,此一事件見錄於賴惠川〈新詩〉:

    蜿蜒鐵軌竹崎來,組號藤田歛手回。阿里不達做無事,垂涎空羨有良材。16

    1908 年大阪藤田組由於資金不繼宣告停止鐵道興建,詩人以「阿里不達」嘲諷,極盡幽默。臺灣總督府改為官營方式繼續阿里山森林事業的開發經營,1910

    15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27 年 1 月 21 日)。 16 此詩收於賴惠川《續悶紅墨屑》,作者自註:「阿里山線,原為藤田組所營,至竹崎,財源已

    竭,後歸官營。崎,讀平聲。」又「轉句,不能到阿里山也。後成俗語,凡事不成者皆云。」

  • 66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66 -

    年「阿里山作業所」官制發布17,1912 年 12 月 25 日終於修築完成鐵道,從嘉義

    北門站通車延伸至阿里山沼平車站,吳濁流〈阿里山雜詠〉寫下高山鐵路的蜿蜒

    險峻:

    洞連六十一,危險幾人悉。鐵路繞山巔,火車聲叱叱。18

    鐵道完成,載運量大增,帶動阿里山觀光旅遊的人潮,山變近了,層峰隱隱忽現

    的蒼茫天地間,綠肥紅瘦的花草樹木,賞櫻觀日,松音鳥語,雲海星濤,吸引世

    人嚮往的心。 檜木是阿里山之奇,神木車站附近一株樹齡三千歲以上的聳天紅檜,1953

    年與 1956 年間兩度遭受雷擊,1997 年神木因嚴酷風雨摧殘而崩倒,林務局將神木原地放倒安置,如今,蒼穹下的神木旁又長出一株小檜木,從死到生,見證了

    永恆的生命循環之理象。何志浩〈神木頌〉詩碑至今猶立在放倒的神木旁,記下

    這一段三千年的誓約: 阿里山中有神木,三千餘年聳然矗。堅蒼鬱勃開鴻濛,傲雪凌瀧挺大谷。 根孥怪石盤龍蛇,枝附蔦蘿棲鴻鵠。紛披翠蓋勢橫空,黛色霜皮姿拔俗。 排雲御氣凌太虛,嘯雨吟風壯山嶽。百尺合圍千尺高,俯視眾木皆抱足。 獨立不移見嶔崎,萬古長春贊化育。山有主木尊為神,定是仙靈錫其福。 朝霧衝開迎日光,暮霞飛去落星宿。風生枝動翔鳳鸞,雨淋葉響駭麋鹿。 春花燦爛延清芬,秋月皎潔瀉深綠。浩然正氣留此身,此身萬劫不屈服。 老幹渾同撐天柱,修柯直欲運地軸。地僻天教生大材,得天獨厚氣何淑。 松柏有心耐歲寒,蓬蒿無骨委林麓。此木卓絕世所稀,支柱乾坤無傾覆。 更奮長戈樹大纛,縱撼蚍蜉豈能剝。故都喬木化劫灰,惟有神木莫予毒。 夭矯矗立上參天,濃陰廣被及大陸。高風烈烈鑠古今,立地頂天光國族。19

    17 王嵩山總編纂:《阿里山鄉志》,頁 169。 18 此詩收於吳濁流《濁流千草集》此詩寫作時間不詳,集中另有〈阿里山神木〉一詩作 1959 年,

    今同繫於該年。 19 此詩刊於《鯤南詩苑》第 1卷第 4期(1956 年 10 月)。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67

    - 67 -

    檜木傳奇之外,阿里山櫻花之美自來聞名,山上栽種日本櫻花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1912 年(大正元年),當時嘉義妓館新高樓移植了來自日本的八重櫻,寒櫻綻開怒放甚美,1918 年(大正七年)營林局續向日本奈良縣吉野地區採購吉野櫻等樹苗 1900 株,擴大栽種於阿里山俱樂部、官舍、神社、阿里山寺(今慈雲寺)及眠月等地。歷經百年,滿山遍野的櫻花今日年年綻放,成為阿里山奇景之一。

    櫻花的開放以臺灣山櫻花花期最早,從年初到 3 月間盛開,林玉書〈阿里山櫻〉寫沼平公園的花容悅色:

    花開阿里自年年,萬朵嬌紅態欲仙。 幾樹光搖春雪麗,漫山色鬥曉霞妍。 玉川彷彿來天外,吉野分明到眼前。 領略擬攜樽酒去,醉餘長嘯沼平巔。20

    入春 3 月起,千島櫻接著盛綻,吉野櫻自 3 月中旬起含苞怒放,鄭燕南〈遊覽阿里山櫻花〉極寫三月怒放的吉野櫻:

    芳豔國花相映紅,逢時爛熳笑春風。 我來半日塔山畔,神似清遊吉野中。

    21

    4 月後富士櫻及八重櫻也綻放。現在觀賞吉野櫻的地點主要在阿里山派出所及阿里山賓館前方和林務局工作站前,沼平公園和祝山登山口以及沼平火車站到姊妹

    潭、受鎮宮、慈雲寺、高山博物館、三代木、象鼻木等地遍植。 1934 年 4 月 7、8 日,「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推動阿里山成為國立公園,

    詩人記下了國立公園的成立與美景天成的姿彩: 鄭坤五〈阿里山曉望〉:

    20 此詩約作於 1908~1938 年。 21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2 年 5 月 4日)。

  • 68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68 -

    公園欣國立。展望趁清晨。眠月雲成海。參天木有神。 日烘櫻絢爛。雪擁玉嶙峋。秘境真超俗。登臨眼界新。

    22

    同年(1934 年),全島詩人大會於嘉義市召開,詩會以〈阿里山曉望〉、〈諸羅春色〉、〈觀櫻會〉為題,歌詠阿里山日出、櫻花與春光之豔麗,詩人透過詩歌廣泛

    傳頌,更多記下阿里山的美: 余慶鐘〈觀櫻會〉: 吉野名花開爛熳,漫山如錦品無雙。群仙同日瞻顏色,佳種端宜出帝邦。23

    鄭鷹秋〈諸羅春色〉:

    芳菲桃李自成蹊,阿里山名入御題。 萬頃青連東社地,三篙綠漲北門溪。 野櫻映日紅疑染,神木參天翠欲迷。 國立公園關不住,一枝斜出短牆西。

    24

    王則修〈阿里山曉望〉:

    絕頂公園地,風光破曉新。天開雲海曙,人立祝山春。 萬樹櫻含露,千年檜有神。我來頻極目,清氣爽吟身。

    25

    1982 年 1 月 16 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成立,阿里山的開發政策轉向森林保育及森林旅遊為主,神木、雲海、櫻花、鐵道,春日遲遲的森林公園成為臺

    灣八景勝境之一。詩人極寫高山勝景之感動:

    22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4 月 21 日)。 23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5 月 9日)。

    24 此詩刊於《詩報》第 82 號(1934 年 6 月 1日)。

    25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4 月 19 日)。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69

    - 69 -

    張李德和〈春日登阿里山〉:

    螺旋鐵道塔山迂,滿眼櫻花似畫圖。雲海妙觀銀浪湧,玉山雄貌雪泥塗。 仰他神木神靈赫,欽我義人義教敷。國立公園原有案,果然風景是仙區。26

    阿里山區自古為鄒族特富野部落之獵場,浦忠成〈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曾指出:

    阿里山在阿里山鄒語為 psoseongana,語根 seongü,其意為松樹之地,松樹多油脂,可引火、作行路照明之用,族人視為佳木,男子入山,於路途

    見枯倒松木,常刀割枝幹莖片攜回備用,因之,不若日人,視參天檜木為

    珍貴林木。阿里山鄒族人稱紅檜木為 fahei ahcuhcuyu,意為「長在山頂的杉柏」,因其樹群多叢聚於山頂。紅檜木對於阿里山鄒族而言,其功能遠

    不若松樹,因此,即使阿里山山脈有廣大的檜木林,族人卻未以此木名之

    。由於等同視為「無用之木」,因此即使該地區曾長期為阿里山鄒族特富

    野部落 yatauyongana(高)、muknana(武)等家族之獵場,萬千巨木得以保存,阿里山地區山川土地之安全,由此方得確保。所謂「野蠻民族」

    與「文明民族」對於自然資源之觀念與運用之法則,其野蠻、文明與否,

    經歷諸多土地災難之後,至今當有可以判斷的準衡。27

    阿里山鄒語 psoseongana,原指遍佈松樹之地,阿里山大森林開發計畫的執行,鐵道蜿蜒盤旋凌山而至,珍貴的檜木林幾被掠奪殆盡,因此,讚頌美麗的阿里山

    風光之餘,面對巨斧下的傷痛,詩人亦給予批判的關懷眼光,賴子清〈伐木〉寫

    斧鉞砍伐後覆巢無根之痛:

    取材端藉化工殊,斫伐何勞斧鉞誅。

    26 此詩收於張李德和:《羅山題襟集‧琳瑯山閣吟草》 2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人文研究期刊》第九

    期(2011 年 12 月),頁 53。

  • 70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70 -

    澎湃一聲驚鶴夢,關心問有覆巢無。28

    日治以後大舉砍伐巨木,檜木、扁柏幾無一倖免,斧殤陰影見諸赤石定藏〈見伐

    木〉詩:

    八千尺上四方開,山氣襲人雲去來。 腳下忽聞雷響疾,十年老樹瞬間摧。

    29

    翻動沸揚的鋸木聲響,訴說一段森林開發的斑駁歷史,詩人溫柔的語境背後,每

    每隱含批判的深意,如: 賴雨若〈訪阿里山口占〉:

    古木參天萬丈高,興亡眼底逝滔滔。 良材棄置無人管,莫怪深山有怒號。

    30

    賴雨若〈過阿里山雜詠〉31:

    時聽林間伐木聲,可憐巨樹倒縱橫。 轟然墜地如雷響,山嶽動搖百谷鳴。

    日本修築鐵路原意在開採阿里山森林林木資源,因此原始檜木林幾被採伐殆盡,

    直到光復之後,民國 65 年始制定「臺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從此保護森林,保安、治山、防洪等工作相繼展開,民國 78 年更全面禁伐森林,林務局秉持「維護森林生態,保育自然資源」的核心價值,多年持續推動造林保育的工作。對照

    日治時期伐取檜木的集材歷史,「無盡藏」之誇格外顯得諷刺。詩人在「資源無

    限」的夢魘裡,紛紛批判集材的歷史軌跡:

    28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27 年 12 月 27 日)。 29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3版(1921 年 3 月 9日)。 30 此詩收於曾今可《亂世吟草》(1948 年)。 31 此詩收於賴雨若《壺仙詩集》。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71

    - 71 -

    施天福〈遊阿里山集材所〉:

    四七星霜記領臺,不知何處得杉栽。 擎天檜樹迎春茂,匝地櫻花帶雪開。 阿里山邊堆大木,新高嶺下取良材。 資源無限誇當世,柘植人人說俊才。

    32 三屋清陰〈製材所〉:

    力敵驊騮幾百千,機頭巨木忽成椽。 製模宏大東洋一,臺檜聲名天下傳。

    33

    小畑雲外〈臺灣遊草嘉義製材所〉:

    長鋸綿綿如帶回,巨材切斷積成堆。 誰知大廈高樓築,良木多從此處來。

    34

    張麗俊〈嘉義製材所〉:

    機關流轉滿床臺,連抱移來任剪裁。 大小瓜分供世用,營林造就里山材。

    35

    簡竹村〈阿里山〉:

    名高阿里冠全臺,鐵軌盤旋上碧嵬。 砍盡良材山露骨,衝奔濁世水成災。 滿林黃檜餘神木,幾樹紅樓剩劫灰。

    32 此詩刊於《詩報》第 253 號(1941 年 8 月 2 日)。 33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28 年 6 月 12 日。) 34 此詩刊於《臺北州時報》4月號(1927 年)。 35 此詩收於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1929 年 11 月)。

  • 72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72 -

    濟世要求梁與棟,猶須千載苦栽培。36

    陳元亨〈阿里山〉

    37

    車走螺旋上翠巒,製材專賣利歸官。 塔山造就天然景,付與遊人冷眼看。

    38 力敵驊騮幾百千,機頭巨木忽成椽。

    嘉義製材所於 1914 年完工啟用,當時的產能及製材品質冠稱全東亞第一,包括營林所和北門站,負責維修火車外,臺車、集材機、起重機、索道、製材機、模

    具機等運輸及製材設備完善。山上的巨木不斷運載下山至此集製,「滿林黃檜餘

    神木,幾樹紅樓剩劫灰」、「力敵驊騮幾百千,機頭巨木忽成椽。」諸詩道盡製材

    事業的興盛與無情。同時,詩人也控訴鐵道興建與製材對森林資源的無情與官營

    之私:「鐵軌盤旋上碧嵬。砍盡良材山露骨,或「車走螺旋上翠巒,製材專賣利

    歸官。」 不止鐵路,1982 年 9 月 30 日,阿里山公路通車,鐵、公路雙線交通帶來更

    多的遊客。張相〈登阿里山車中〉取道阿里山公路寫山林采風之情: 結伴尋幽邃,晨興事勝遊。一郊桑柘老,四野稻粱稠。 車小難容膝,窗軒足放眸。近山雲樹合,出谷水篁幽。 轂轉坡聲急,崖懸棧影愁。亂峰巉似戟,古幹矯於虯。 隧道重重過,煙氛陣陣浮。樹枯山骨瘦,風定鳥聲柔。 聚壑雲成海,依巖竹作樓。石屏開峭壁,銀箭瞰奔流。 咫尺分晴雨,高低異葛裘。霧凝千嶂闇,樹老半天秋。 蠻女售嘉果,村童下犢牛。九天攀貝闕,薄暮且停輈。39

    36 此詩收於《鷗社藝苑》3集(1954 年)。 37 編者按:此詩寫作時間不詳,《瀛洲詩集》出版於 1933 年,今依出版時間排序。 38 此詩收於林欽賜:《瀛洲詩集》。 39 此詩收於《中華詩苑》第 7號(1955 年 8 月)。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73

    - 73 -

    彼時「蠻女售嘉果,村童下犢牛」的原始景象不再,大量遊客上山造成的交通、

    住宿、飲食、垃圾等問題開始嚴重影響山區生態,近年因為森林復育有成,盜採

    事件更頻頻可聞。林緝熙〈登阿里山口占〉曾對於森森綠意讚嘆,更惋惜林木的

    砍伐造成殘破的林相:

    千年喬木萬年山,大氣森森夏亦寒。 偶為美材堪用世,可憐神秘已無殘。

    40

    千百年的巨檜在歷史的滄浪裡生滅,歷經伐木浩劫之後,碩果僅存的巨木,兀立

    在森林,安靜的存在,疏影形單,斷臂巨幹俯視人間的因果,山的沈默,變成最

    有力的陳詞,詩人將所有的讚嘆都給了森林,可惜的是,伐木丁丁聲聲猶在,今

    日盜伐的山老鼠猖狂,檜木扁柏遭盜伐時時可聞,不知詩人地下有知,是否亦為

    樹靈一掬清淚。

    三、從自然地景到人文地誌

    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的創作極多,其中包括日治初期許多來臺的日人也都熱

    衷於古典詩創作,留下許多歌詠阿里山豐富物產、秀麗景色的古典詩作。森林詩

    歌可分為自然地景與人文地誌書寫,其中自然地景偏重山川河流與動植物之美,

    人文地誌強調文化與部落生活之美。從自然到人文,透過詩的語言,記錄曾經或

    現在,其中佐以情感記憶的認同或歷史文化的深情,終而落實對土地的愛。 地理學上的阿里山脈包含大塔山、塔山、松山、烏松坑山、鹿崛山、獅子頭

    山、祝山、萬歲山、兜山、千人洞山、光崙山、大凍山、火炎山、篤鼻山和對高

    岳等 15 座高度超出 1,400 公尺的山峰,面積達三萬多公頃。塔山、獨立山、對高岳、祝山更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目視可及的高山美景,詩人因此寫塔山、對

    高岳、祝山題材居多,在這裡,詩人用詩歌創造阿里山詩學的美麗文學地景,透

    40 編者按:此詩寫作時間不詳,《詩詞合鈔》出版於 1966 年,今依出版時間排序。此詩收於《詩

    詞合鈔.荻洲吟草》。

  • 74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74 -

    過地景書寫,豐富了阿里山的傳奇,阿里山因而一躍而成為文人筆下寫之不盡、

    歌之不已的美麗森林文學寶庫。塔山、對高岳、獨立山、萬壽山等自然地景,獨

    特高山意象往往見諸詩人筆端,如蔡清福〈塔山〉: 高聳矗天池,峰迴塔勢奇。層巒如削壁,萬木等環籬。 只見多遊客,未聞有住持。人工窮造化,左右伴車馳。

    41 塔山是鄒族人的聖山,標高 2663 公尺,山岩斷崖層次分明,嶙峋奇石,登上大塔山頂可以俯瞰整個阿里山區的地形地貌,著名的眠月支線便從塔山山腰蜿蜒而

    過。張棟樑有詩〈望塔山〉形容其摩天之勢:

    遠望居然似塔形,傳呼為塔不虛名。 孤高勢欲摩天去,幾許工夫削得成。

    42

    紀錄詩意的阿里山山脈奇景,寄情土地的關懷觸角,「孤高摩天」的詮釋,道盡

    山的寂寞與傲岸。而這種經由美感經驗所創作的地景詩,是屬於阿里山獨特的文

    化詩情,不分國籍,同體山情,諸如: 藤貞次郎〈阿里山上望新高山〉詩

    43 新高山秀拔群巒,春雪斑斑嵐氣寒。 四澗資生人百萬,清泉流到稻田寬

    44。

    黃欣〈望獨立山〉:

    千丈芙蓉不可攀,啼猿怪鳥渺茫間。 無端棖觸滄桑感,腸斷前途獨立山。

    41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5 月 24 日)。 42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26 年 10 月 12 日)。 43 編者按:此詩約作於 1911 年。 44 作者註:「秀姑巒溪、楠梓仙溪、曾文溪、及陳有蘭溪,皆發源於新高,故私稱為『四澗』。

    」此詩收於伊藤貞次郎:《劍潭餘光》(1911 年)。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75

    - 75 -

    獨立山前車四周,側身翹首總生愁。 遙看天際高飛鳥,來去輸他得自由。

    45

    上山滿之進〈獨立山〉:

    斷崖千尺屹難攀。矗矗摩天獨立山。 鐵路如龍上霄漢。蜿蜓三匝白雲間。

    46

    上山滿之進〈祝山途上〉:

    忽地天颷捲白雲。雲中一路望難分。 身行鳥語泉聲際。恍覺雲中仙樂聞。

    47

    魏清德〈塔山〉

    塔山線道幾迴環,表是巉巖裡土山。 乍噴白雲騰澗谷,旋遮赤日幻神姦。 參天檜隕霜斤下,一葉蘭開石壁間。 好景百回看不倦,捨車扶杖又登攀。

    48

    雖是寫山,但詩中時間或與空間往往交錯記憶,帶領閱讀者進入鄉土共感的高山

    世界。這種以共同感受的土地經驗,自然天成的美與詩人之情渾然一體,悲喜與

    共,是阿里山美麗的自然文學書寫。 《阿里山詩集》選錄日治初期以來的阿里山古詩,「綺麗風景」、「凝視自然」

    、「千秋人文」、「風雅傳奇」四大主題,從自然地景到人文地誌,反映阿里山山

    林開發與歷史風情,詩寫對這一塊土地的感情,諾貝爾提名詩人李魁賢撰《森林

    45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6版(1921 年 9 月 20 日)。 46 此詩刊於《臺灣時報》(1928 年 1 月 15 日)。 47 此詩刊於《臺灣時報》(1928 年 1 月 15 日)。 48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28 年 4 月 10 日)。

  • 76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76 -

    詩語—阿里山詩集》評介一文時,以「地誌詩」觀之,他說: 地誌詩概分兩種,其一是本地人所寫,偏向主觀的投入,因為那是生息與

    共的熟悉領域;另一是外地人所寫,偏向客觀的描述,有意外發現的驚奇

    ,是一種常見的紀遊詩。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集》容納令人感動的地誌詩,兼具有內向性的主觀

    和外向性的客觀。阿里山在臺灣是僅次於玉山的地標,玉山有遙不可及的

    神聖,阿里山卻有容易接近的親切。臺灣詩人不一定住家在嘉義,或甚至

    阿里山,但會感到與阿里山同一時空存在。對於阿里山,臺灣詩人既是在

    地人,也是外地人,在詩作裡自然產生主觀感情和客觀表述,交插並揉的

    美感距離和融入,這是詩能動人的要素。 49 阿里山詩的書寫,是因共同的土地情感喚起共同的情感經驗,是具有文化鄉土共

    感的詩寫,鐵道、車站、神木、聚落、櫻花,每一個意象都隱含著社會及人文歷

    史的回顧。從自然地景到人文地誌,突出四大主題內涵:

    1.綺麗風景:

    詩的美感經驗是內在情感與外在客體遇合的體悟,一如王夫之「詩譯」所指

    出:「人情之遊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貴於有詩。50」神木、雲海、日出、

    櫻花為阿里山奇景,日出日落,花開花謝,恰似永恆與短暫的交替,神木以千年

    歲月見證時間的永恆,櫻花卻以季節輪迴證悟剎那即永遠,瞬間與永恆,在日出

    、朝霞與雲海的變幻中,重複黑與白的光影纏綿,這繁華山色,交織永恆的光陰

    協奏曲。 每年春天三月至四月的櫻花季,花海錦簇,瞬時飄落的櫻花,剎那永恆的即

    景,淒美豔麗,往往吸引數萬遊客登臨遊賞。林玉書〈阿里山櫻〉描寫櫻花春色

    49 李魁賢:〈《森林詩語-阿里山詩集》評介〉(嘉義: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出版,2013 年 6

    月)。 50 王夫之:《薑齋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卷 1,頁 4。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77

    - 77 -

    花開阿里自年年,萬朵嬌紅態欲仙。 幾樹光搖春雪麗,漫山色鬥曉霞妍。 玉川彷彿來天外,吉野分明到眼前。 領略擬攜樽酒去,醉餘長嘯沼平巔。

    51

    阿里山美麗的風景從沒被詩人遺忘,櫻花、神木、雲海、日出,色色皆美,劉太

    希〈阿里山神木〉寫巨木之雄偉:

    獨立空山孰與倫,不知曾歷幾千春。 天南大樹垂垂老,撐住乾坤復幾人。

    52

    田口謙堂〈阿里山雲海〉寫雲光山色:

    斷崖峭壁險難攀,突兀橫空大塔山。 一望汪洋如海似,巨巖隱現白雲間。

    53

    黃振芳寫祝山朝陽曙光奇景〈祝山觀日〉:

    絕巘平臨望海東,新高殘雪未全融。 一輪曉日遲遲上,五色輝光射碧空。

    54

    詩人將阿里山的美麗與神奇化作文字,千百年來,阿里山的日出與光影在天與地

    之間流轉,從清晨到黃昏,光陰流轉,在山陵群峰之間擺盪,不受歲月洪流影響

    ,如如本然自美。

    2.凝視自然:

    51 此詩收於林玉書:《臥雲吟草》初集。編者按:此詩約作於 1908~1938 年。 52 此詩刊於《中華藝苑》第 97 號(1963 年 1 月)。 53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30 年 4 月 3日)。 54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8版(1934 年 5 月 14 日)。

  • 78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78 -

    如當代文論家陳憲仁對阿里山詩歌的觀察:「詩,沈澱人心,有如人間的森

    林;森林,美化環境,宛如自然的詩篇。在阿里山,現在的阿里山,森林中的確

    有詩,能夠洗滌遊客心靈;而阿里山的詩也如森林般豐盛,足以增色山林。55」

    阿里山是自然資源的寶庫,不論是帝雉、藍腹鷴、山椒魚等珍貴保育物種,或櫻

    花、一葉蘭、辛夷花、射干菖蒲、木蘭等植物,四季風情,綠林飛鳥、秋杏櫻紅

    、風聲雲影,彩蝶流螢、鹿鳴蛙聲,森林悠游樂活,透過詩,彷彿看到阿里山豐

    富的森林生命,詩歌喚起對重視自然資源的自覺,例如: 魏清德〈帝雉〉: 憐汝空山裡,避人種獨存。微禽還帝冑,芳草憶王孫。 古木樵將盡,深叢夢豈溫。縱逃矰繳患,亦自抱驚魂。56

    余慶鐘〈一葉蘭〉:

    絕巘巖中託此生,花開獨葉久知名。 馬湘蘭死何日畫,一段清香接太清。

    57

    詩寫山水景物,大多為作者遊覽之後感作或記述之情,王少濤〈阿里山雜詩〉從

    不同角度觀賞山靈美景,遠眺近望之間,雲山風情盡收文字:

    玉山以雄名,阿里以雲勝。山中積亂雲,千峰通一徑。 何處囀小禽,但聞聲相應。在山不見山,茫茫晝仍暝。 窮抵山之巔,遠近露 靘。雲行山亦行,雲定山亦定。 腳底雲如海,名實真相稱。不少詩畫情,不盡山林興。 歸來且餘歡,說與吟朋聽。58

    55 陳憲仁:〈文學聖地--阿里山〉序文,《阿里山詩集》(嘉義: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2013

    年 6 月),頁 9。 56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28 年 4 月 14 日)。 57 此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版(1928 年 4 月 17 日)。 58 此詩收於王少濤:〈阿里山遊記〉稿本(1941 年)。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79

    - 79 -

    山色雲影,無心成文,詩人多嚮往掙脫名韁利索的羈束,寄寓無拘無束、無物忘

    我的境界,以自然疏瀹精神,自然妙化,悟得人生,闡釋了詩歌自然審美的精神

    真諦。當生態美學、環境美學、新自然美學逐步興起的同時,阿里山森林詩情的

    整理就成為必要的觀察。

    3.千秋人文:

    阿里山鐵路盤旋迂迴的獨特險峻,原是為了運送木材而規劃興建,這段開發

    的過程,同時也造成對山林極大的破壞,同時,伴隨著鐵路的開通,也打破了阿

    里山的神秘面紗,1912 年,長達 71.4 公里的鐵路從海拔 30 公尺的嘉義車站到達海拔 2216 公尺的沼平車站,沿途竹崎、獨立山、奮起湖到十字路等重要驛站,都是詩人書寫的重點,而獨立山段鐵道盤旋迂迴的獨特設計,雄偉陡峭的塔山景

    觀,更呈現阿里山鐵道之奇。詩人一方面讚嘆鐵路的神奇工程,另一方面,浩劫

    下的山林,更需要造林保育的永續關懷,詩歌因此成就了另一種人文地誌的紀錄

    。 曾任臺灣總督的後藤新平作有一首〈視察阿里山森林鐵道落成有感〉記錄鐵

    道迂迴的艱險,寫鐵道建置通車後的交通便利與迂迴奇景:

    山麓山巔幾曲穿,險夷回首但平然。 羊腸馬背不須說,從九地來登九天。59

    李明泰〈阿里山鐵道〉則以遊客心境看阿里山的繁榮:

    車通阿里發諸羅,杉檜源源此運過。 山道逶迆敷鐵軌,芳菲時節遊客多。

    60

    陳香〈登阿里山〉則偏重感物自然:

    59 此詩刊於《臺灣教育》第 140 號(1913 年 12 月 1 日)。 60 此詩刊於《中華詩苑》第 8號(1955 年 9 月)。

  • 80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80 -

    迂迴鞍部緩移車,阿里山巔鳥不譁。 我愛沿途杉檜淨,皤頭赤面綠袈裟。

    61

    隨著鐵道的書寫軌跡,伐木集材與造林保育的發展歷史亦被記錄於其中。賴惠川

    〈嘉義新八景檜沼垂綸〉:

    絕好苔磯面面幽,三臺拱斗沼西頭。 豐材遠近浮長檜,密開發藻參差礙釣鉤。 藤宅日斜蓑笠亂,牛溪風急水天秋。 飧盤久羨新鮎味,香餌頻添一醉謀。

    62

    「檜沼垂綸」位於今嘉義市文化中心旁之杉池,日治時期阿里山鐵路建造完成通

    車之後,於此地闢建貯木池以浸貯檜木,因又名檜池。垂釣林下之際,檜香飄香

    ,有姜太公釣魚之樂,1948 獲選為「諸羅八景」之一,是阿里山林業文化延伸之地景。

    此外,伴隨文人足跡,詩亦記錄了人與自然接往的軌跡,如陳逢源〈癸酉(

    1933)〈夏登阿里山〉寫鐵路開通之後,此人間樂土上,鄒族躬耕農園之樂天知命:

    萬疊煙巒湧翠濤,盤空鐵路幾周遭。 車衝急雨輪聲壯,人入雄關膽氣豪。 腳下密雲如海闊,峰頭老檜接天高。 此間山族多開化,喜事農耕不帶刀。63

    鐵道從無到有,穿山越嶺的建設與破壞,沿線人文歷史的變化與文明的足跡,通

    過詩的觀照,自然之美與人文化成的對映,詩人從正視的角度,提供對千秋人文

    61 此詩收於陳香《洄瀾集》編者按:此詩寫作時間不詳,《洄瀾集》出版於 1974 年,今依出版時

    間排序。 62 此詩收於賴惠川:《悶紅小草》。 63 此詩收於陳逢源:《淡江集》。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81

    - 81 -

    的醒悟。

    4.風雅傳奇:

    自古詩歌的功用便肩負著「觀風俗,知博厚」的社會責任64,阿里山鄉野傳

    奇與部落風情之美,建構此地豐富的人文特質,詩人眼中的鄒族純樸知禮、勤事

    農耕,山中歲月之悠閒,宛如世外桃源的山中歲月,人文風俗及節慶采風提供了

    詩人廣闊的文化視野。莊嵩寫眠月清晨阿里山寺的梵唄,〈阿里山曉望〉: 眠月人初起,靈雞正報寅。一山如梵塔,萬樹盡莊椿。 社近鐘聲徹,林開曙氣新。櫻花明照眼,準擬陟嶙峋。

    65

    日治時期的臺灣詩壇素以寫實為主,詩人往往書寫對土地的愛,擁懷對土地的情

    感,丘斌存〈阿里山詩步前人賴雨若韻〉:

    爽氣秋風迎面來,參天檜木棟梁材。 凌空雲海胸塵滌,越嶺輶車眼界開。 湖渚泛藍映壑畔,塔峰聳翠出林隈。 無懷苗裔高山族,笑我流連不肯回。

    66

    春朝秋夕,古往今來,山林聖地使人流連,而「無懷苗裔高山族」的鄉野傳奇更

    有著淒美與悲壯的困惑,吳鳳傳說,姊妹潭故事,往往見諸詩人筆下,如呂嶽〈

    姊妹池〉並序記載:

    相傳阿里山有池塘,池畔有大樹一株及茅屋一間。一日,風雨大作,破壞

    其屋。是時屋中有兄弟兩人,聞崩塌聲,倉皇跳出戶外,乃兄直上樹巔避

    難,不幸此樹亦被摧倒,遂墜池中滅頂而死。其弟為拯救乃兄,亦躍入池

    64 班固《漢書‧藝文志》:「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而

    可以觀風俗,知薄厚。」(臺北:宏業書局,1984 年),頁 1756。 65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4 月 19 日)。 66 此詩刊於《公論報》第 6 版(1949 年 8 月 30 日)。

  • 82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82 -

    中而溺死。遺民哀之,乃豎碑以旌其義勇。 風雨連宵急,長空響怒雷。芳池中夜漲,老樹一朝摧。 兄弟同遭難,天神此降災。履綦尋舊跡,千古有餘哀。

    67

    姊妹潭傳說是詩人印象裡記下的文化軌跡,主角訛傳從姊妹到兄弟,雖然故事只

    是故事,真實已不可考,但山巔水畔,永不枯竭的雙潭為阿里山傳說增添神秘的

    想像。 阿里山有許多傳說,雖則是傳說,亦充滿歷史的興味,特別是歷史吳鳳傳說

    ,糾葛、矛盾,卻屢屢入詩情: 賴柏榮〈過吳鳳墓〉:

    清遊有約登阿里,三謁佳城感慨多。 殘碣苔侵連岫碧,英名藻翰得雲和。 可憐一世牲犧者,長作千秋史册科。 遺墓即令荒草長,夕陽照處近諸羅。68

    許嘉恩〈謁吳鳳廟〉:

    問俗荒村路,吳公廟貌新。 河山更魏晉,俎豆尚周秦。 除暴甘為厲,忘身在救民。 我來瞻遺像,下馬薦溪蘋。

    69

    嘉義中埔鄉吳鳳廟,又稱阿里山忠王祠,位於中埔鄉社口村,占地一甲餘,係當

    年吳鳳的衙門所建,今已列入為國家三級古蹟。石棹地區也有一座吳鳳廟,位於

    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 19 鄰石棹 7 之 1 號,山腰終年雲霧繚繞,正如吳鳳傳說虛虛幻幻,世代冥滅,傳說的世界本就超乎現實,歷史的真真假假,一切傳說、故

    67 此詩刊於《鯤南詩苑》第 6卷第 2期(1959 年 12 月)。 68 此詩刊於《詩報》第 66 號(1933 年 9 月 1日)。 69 此詩收於許嘉恩《枕流草堂詩鈔》編者按:此詩約作於 1937 年。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83

    - 83 -

    事、禁忌、死亡、愛情等等,正憑添山林千載詩情。

    四、史詩與詩史

    因著鐵路開通帶來的交通便利,阿里山區沿地景觀逐次呈現在世人眼前。阿

    里山森林鐵路自 1912 年通車,從海拔 30 公尺的嘉義北門車站,經過 50 個隧道、77 座橋樑,之字螺旋翻越獨立山到達 2274 公尺的阿里山沼平車站,從嘉義、北門、竹崎、木屐寮、樟腦寮、獨立山、梨園寮、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

    林、十字路、屏遮那、第一分道、二萬坪、神木、阿里山,一共停靠 17 個車站,沿途車站所在之地因而形成熱鬧的聚落,詩人以關懷的眼,寫實的筆,紀錄這

    一路的地方詩史。 從 1896 年阿里山大森林被發現伊始,到至今國家風景區與森林遊樂區的存

    在,每一個時期的詩人極寫阿里山的風情面貌,串連的時間與空間記憶,除了自

    然美景的謳歌,森林林業的功過,還有聚落的人文風情,地景地物,木屐寮、樟

    腦寮、梨園寮、水社、多林、十字路、屏遮那、哆囉嘕、沼平,每一個地方皆是

    一頁歷史的印記,字字化為詩的珠機,正是「以詩證史」的詮釋。如梁盛文〈十

    字路〉:

    十字路中交易場,幾多蕃女髮披裳。 土官皮帽羽雙插,腰繫螺珠白有芒。70

    蔡清福〈哆囉嘕〉:

    哆囉嘕裡望,錯落幾茅廬。村婦攜山屐,蕃童逐野猪。 驛前環綠木,畦畔富春蔬。三五田家子,歡欣指客車。

    71

    70 此詩刊於《詩報》第 4號(1931 年 1 月 17 日)。 71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5 月 11 日)。

  • 84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84 -

    阿里山鄉十字村原本沒有地名,因地處達邦、來吉兩部落間的交通要道,鐵路與

    步道交錯在此形成十字形的路口,人口聚集因而成村,故取名為「十字路」。而

    「哆羅嘕」鄒族語是森林茂密之處,由十字路火車站走到哆囉嘕火車站約 4.4 公里,沿途林相景致優美,現今改名為「多林」。這一段段阿里山鐵路聚落歷史,

    經詩人敏銳的心,多感的情,記下了「十字路中交易場」的繁榮和「畦畔富春蔬

    」裡豐饒寫意村落生活,這些正是寫實的阿里山民俗風情。 大阿里山區地域輻圓非常廣闊,涵蓋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以及瑞里、豐山、

    太和等漢人村落,和鄒族的達邦、山美、茶山等原民部落在內,森林鐵路經過之

    處,亦往往帶動地方經濟繁榮,種桑植麻,養牛、狩獵,栽桃、售果,帶動經濟

    營謀,透過詩歌,即使是物換星移的現在,當年情景猶歷歷在目,鐵道沿站聚落

    的紀錄如: 王國材〈交力坪〉: 山腰幾點有人家,午日炊煙散綺霞。 別有壺天圖似畫,先民曾此種桑麻。72

    陳錫津〈鹿麻產〉

    鹿麻自昔養牛場,處處農家事改良。 搾取不知售顧客,騷人安得潤枯腸。

    73

    陳錫津〈木屐寮〉:

    彎彎曲曲絆巒腰,穿過山來木屐寮。 此處馳名桃李盛,車邊喚賣一肩挑。

    74

    72 詩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 4 版(1926 年 4 月 8 日)。 73 此詩此詩收於陳錫津《東遊雜詠詩集》,作於 1929 年 4 月。

    74 此詩此詩收於陳錫津《東遊雜詠詩集》,作於 1929 年 4 月。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85

    - 85 -

    陳錫津〈平遮那社〉:

    平遮那社版圖歸,撫汝蕃人就範圍。 狩獵彈槍須稟報,刀鏢又製箭鋒機。

    75

    陳保宗〈梨園所見〉

    蜒曲徑小車搖,路入梨園千米標。 喚客山童售美果,籠桃賣盡販芭蕉。

    76

    蔡清福〈樟腦寮〉

    斷崖矮屋火煙騰,知是村娃午飯蒸。 此日遊山忘裹食,充飢有客買紅綾。

    77

    蔡清福〈梨園寮〉

    挹盡群山面目新,巖邊竹屋幾居民。 此間別有閒生計,父荷鋤犁子荷薪。

    78

    詩人從人文關懷視角詩寫對阿里山的觀察,從「撫汝蕃人就範圍」到「先民曾此

    種桑麻」、「籠桃賣盡販芭蕉」、「籠桃賣盡販芭蕉」,穿越歷史與文化的沈思,以

    阿里山鐵道各站為書寫客體,從狩獵到農耕,寬廣的詩寫視域,從而是歷史的見

    證。

    75 此詩此詩收於陳錫津《東遊雜詠詩集》,作於 1929 年 4 月。

    76 此詩刊於《專賣通信》第 12 卷第 11 號(1933 年 11 月 15 日)。

    77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5 月 3日)。

    78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5 月 11 日)。

  • 86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86 -

    五、結論

    森林文學是紀錄森林的一門學科,書寫林業的歷史,也記錄森林美的價值和

    發展。以詩歌形式書寫阿里山,是保存阿里山永恆的極佳詮釋,記憶著阿里山文

    化軌跡與歷史價值,詩歌裡所詮釋的,記憶的光影和色彩,賦予了土地感情、記

    憶與特殊意義,「阿里山詩歌」是鄉土的的,歷史的,文化的美學。 雖然「溫柔敦厚」是詩之教,然而激烈的控訴與揭發事實亦不違「詩達情」

    的創作理念,就是這種人文化成的關懷與理想,使阿里山詩歌書寫在風花雪月之

    外,多了一種道德的誡命與關懷的批判,猶如一部詩史,本文所聚焦的就是時間

    與空間的書寫,時間便對應了阿里山的文學歷史,使得某些前人的詩歌都產生了

    高度的史詩性質,或者可以說是詩史的紀錄。而詩歌裡空間部分的地誌書寫,從

    自然到人文,亦並非只是單純的地景觀察與寫作而已,當鐵路如巨龍般穿山越嶺

    而過之際,釜鉞在樹身攔腰一劃,詩人筆下的森林悲歌有著陰森森的繁華,悲情

    絕美的文字,如狂草,如行書,每一首都是傷痕文學。

    俯諸山林,花開花謝,春去秋來,無數白日黑夜,至簡至繁的光陰歲月裡,

    惟詩歌能記錄永恆,於歷史長流中留駐瞬間的記憶與感動。《阿里山詩集》蒐錄

    寫作年代從明治 37 年(1904 年)到民國 102 年(2013 年),跨越 108 年間的阿里山詩歌,透過詩歌,看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來,不同時空下的阿里山

    風情。詩歌深入記錄了阿里山的歷史與文化容顏,從日治時期以來臺灣詩壇書寫

    的阿里山詩歌,是阿里山歷史的記憶,記憶阿里山的開發建設、風土民情、自然

    美景,雖然,美麗的自然奇景之外,山林砍伐的悲痛是一頁哀愁的歷史,昔日山

    神的哭泣,至今留下樹靈塔的傳奇,慈雲寺旁佈滿紅色苔蘚的石塔,三千年的年

    輪象徵,至今猶見證臺灣伐木的血淚史79。

    2013 年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於沼平公園建置阿里山詩路,並於沼平公園內新栽吉野櫻花數千株,凌雲的「櫻之道」,高 30 至 40 公尺,全長 176.7 公尺

    79 阿里山慈雲寺附近有一座樹靈塔,相傳 1935 年日據時期,因為大量砍伐千年神木,許多伐木工

    人因罹患怪病死亡,傳說當時白米煮出來的飯,無故染紅為紅飯,日本人認為是樹靈作祟,因

    此興建樹靈塔祭祀樹靈。樹靈塔底座為六層環狀石塔,每層代表五百年的年輪,以祭祀三千年

    不朽的神木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87

    - 87 -

    ,是臺灣最高的空中廊道,從「櫻之道」高空棧道可以遠眺磅薄的塔山,行走其

    間,詩人作品忽現眼簾,花季時節還可俯瞰大片花海,詩情花意,不經意的驚喜

    隨時可見。在歷史洪流裡,神木、日出、櫻花、鐵路、伐木、集材乃至鄉野部落

    風情、鄉野傳奇,阿里山的發展歷史深深烙印在詩裡,詩歌的本質意義和文化結

    合,印證詩多博通之趣,正如詩人吳爾聰〈櫻花〉詩:「山靈笑共花魂說,合倩

    詩人為寫真。80」在人文與自然勝場中完成的詩歌,這種訴諸山林題材的創作,

    蘊涵的文化意義豐富而多元,阿里山詩歌的興味盡在此。

    80 此詩刊於《臺南新報》第 8版(1934 年 6 月 15 日)。

  • 88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88 -

    參考文獻

    報紙雜誌

    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編:《新高阿里山》,嘉義:臺灣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

    1934-1936 年。 黃景南編:《臺灣詩壇》,臺北:臺灣詩壇月刊社,1951-1960 年。 林為富編:《詩文之友》,彰化:詩文之友雜誌社,1953-1960 年。 莊幼岳編:《中華詩苑》、中華藝苑,臺北:中華詩苑,1955-1963 年。 鯤南詩苑月刊社編:《鯤南詩苑》,鳳山:鯤南詩苑月刊社,1956-1963 年。 龍文出版社編:《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臺北:龍文

    出版社,2007 年。

    專書

    鷹取田一郎編著:《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年 黃洪炎編:《瀛海詩集》,臺北:臺灣詩人名鑑刊行會,1940 年 洪寶昆、施少峰編:《現代詩選》第 2 集,彰化:詩文之友社。1971 年 王建竹編:《臺中詩乘》,臺中:臺中巿政府,1976 年 龍文出版社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 1 輯—第 9 輯),臺北:龍文出版

    社,1992-2011 年。 吳中編:《鯤瀛詩文集》,臺南:鯤瀛詩社,1994 年 胡巨川著:《日僑漢詩叢談》,高雄:春暉出版社,2012 年。 黃美娥編:《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北市文獻會,2012 年。 張子文等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年。 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年。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第 1-26 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4-2012 年。 陳玉峯、陳月霞著:《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臺北:前衛出版社,2005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89

    - 89 -

    年。 黃源明著:《漫步在雲端》,臺北:野人文化出版,2005 年。 林正三、許惠玟編:《瀛社會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年。 游忠霖主編:《尋找阿里山》,嘉義:嘉義林區管理處,2011 年。 周鍾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諸羅縣誌》,大通書局,1987 年。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87 年。 賴子清纂修:《嘉義縣誌》,嘉義:嘉義文獻委員會,1967 年。 席慕蓉,《以詩之名》,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年。 王嵩山總編纂:《阿里山鄉志》,嘉義:阿里山鄉公所,2001 年。 蘇慧霜主編:《森林詩語—阿里山詩集》,嘉義:嘉義林區管理處,2013 年。 余美玲編:《海洋與山川》,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年。

    論文、報告

    施懿琳:「全臺詩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計畫」成果報告(2001-201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人文研究期刊》第 9 期(2011 年 12 月)。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出張所:《阿里山年表》(臺南州: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

    出張所,1935 年)。 李知灝:〈從古典詩看阿里山林業與嘉義市〉,城市與文學:青年學者臺灣古典詩

    學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10 年。 楊雅智:《日治時期漢詩文中的阿里山書寫》(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專

    班論文,2011 年 1 月)。 莊璧宇:《日治時期阿里山林場之開發》(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 年)。 江明慧:《觀光•凝視•阿里山—以日治時期漢詩文與圖像為分析場域》(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 90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

    - 90 -

    電子媒體資料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國立臺灣圖書館 http://stfj.ntl.edu.tw。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國立臺灣圖書館 http://stfb.ntl.edu.tw。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國立臺灣文學館 http://cls.hs.yzu.edu.tw/TWP。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YUMANI 清晰電子版)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 臺灣漢詩資料庫,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poetry/home.asp。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http://who.ith.sinica.edu.tw。 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愛詩網 iPOE,國立臺灣文學館 http://ipoem.nmtl.gov.tw。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http://www.ali-

    nsa.net。 嘉義林區管理處 http://chiayi.forest.gov.tw。 嘉義縣觀光旅遊網 http://www.tbocc.gov.tw/e-tour.asp。

  • 森林詩語──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 91

    - 91 -

    Forest Poetry——The descrip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Poetry for Alishan

    Su, Hui-shuang* (蘇慧霜)

    Alishan Forest Area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Japanese in 1899. In order to carry forest and wood products, a Japanese, Dr. ShitarouKawai, conducted a field survey in 1902. Along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railway, poems about Alishan began to be composed. The opening of the forest railway in 1912 did not only promote the timber industry, but also make the beautiful area known to the public. Every poem tells a story about this wonderful plac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poetry for Alishan.and it can also be called a kind of record of poetry.

    Keywords: Literature, Poetry for Alishan, Alishan Poetry Road, Local Poem, Poetry Writing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